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

时间:2023-06-29 17:0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

第1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1.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围墙、黑板报,宣传展示学生守则和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等公益广告,做到校园内显著位置和每个教室都要展示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二是深入开展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建立开学和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推动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三是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书信、绘画、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系列教育活动;二是组织开展好“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三是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结合实际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四是积极参与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力争形成富有特色、“一校一品”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大力推进校园法治教育。一是认真落实“法治教育进课堂”试点工作;二是积极开展“江淮普法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规定,2012年起,每年新学年开学后第一周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活动)、“国家宪法日暨12·4法制宣传日”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推进第三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努力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长效机制。

4.继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环保教育,结合“绿色学校”创建,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节水、节电、节粮等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故事会、作文竞赛、校内橱窗画报、黑板报、广播、校园网专栏等形式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良好习惯。

6.不断加强实践教育。一是统筹做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科普调查、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认真落实好初二学生社会实践;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好学生活动;四是加强劳动教育,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等,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7.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师生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师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周边社区(村)和群众,开展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

8.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充分发挥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组织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等。

9.努力改进中小学德育方式。一是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良好校训校风,普遍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二是搭建平台,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为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都能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爱好培养成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劳动实践 育人 知行合一 崇实尚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修德、砺能、笃行、创新”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和拓展实践育人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实践育人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探索了一条通过实践育人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常态、长效机制。劳动实践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实践课的实施背景

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成长成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先进经验,2012年11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年多以来,实践课迅速走上了正轨,收到了预期效果。中山市电视台、中山商报等媒体先后大幅进行报道。目前,已有6千多人次参与此课程,5千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学分,劳动实践课取得初步成效。

二、劳动实践课的组织过程

1.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实践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并计算学分。课程实施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纳入素质拓展项目。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小时的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在该必修科目拿到0.5个学分,顺利毕业。如果不能在大一按时获得学分,可申请在下一学年重修。

2.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考核流程

劳动实践的开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学生工作处负责劳动实践课管理办法的制订、组织开展。总务处负责清洁工具的发放管理、各院系负责课程的实施,做好课程时间、地点的统筹安排。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院系教室、实训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各院系配有专门的学生助学进行日常检查考核,每周在校内网站公布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的班级或小组提出预警,期末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系部考核。

3.配备指导教师,严格日常管理

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各院系分别为劳动实践课指定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积累相应经验和提高技能。对于在劳动实践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的学生,指导老师及时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劳动实践课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4.加强宣传推广,落实劳动实践课

为使劳动实践课不停留于形式,在每一届新生军训期间,各院系通过海报、网站、微信、QQ群大力宣传,每年开展“我与劳动实践课”征文比赛、劳动展映照片展、劳动感悟等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端正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课的锻炼,使学生体会到长辈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自身的感知,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2.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

自劳动实践课开设以来,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更加自律。校园环境有明显改观,课室的地面、讲台、窗户、走廊干净整洁,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学会尊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学生寝室的卫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观,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卫生。

3.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劳动实践课推行之初,部分学生抱怨抵触,但在劳动中,逐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之间逐渐熟悉,加深了解,气氛活跃,课室也干干净净,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劳动实践课的产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克服懒惰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4.提升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呵护有加,成长阶段很少做家务或其他劳动,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接受劳动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培养了主动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5.树立了正确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做事懒散半途而废、不够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点。劳动实践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培养“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脑力的智慧与灵巧的技术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6.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劳动实践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集体,学生们更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更加懂得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实践课中,对其他的学生日常活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等。

四、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在大学生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举措,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发扬传统,崇实尚能

劳动作为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学习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进行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立,掌握生活的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多。当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们已经基本成年,逐渐能够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3.育人为本,全员参与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载体丰富,形式创新

第4篇

众所周知,校园劳动值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提高意志品质,提升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还能有效缓解课业压力,让身心在劳动中得到适当的调整和锻炼……可以说,劳动值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门不可缺少的校园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校园劳动值日这门“必修课”却备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质疑。迫于现实压力,我们很多学校都改由教师或是聘请专职校园保洁人员代替学生劳动值日……

学生的劳动技能从何而来?校园劳动值日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对此,我们每一位育人者都必须给予重视、珍视并上好校园劳动值日这门“必修课”,让其有效地融入校园课程,尽展其应有的课程效应。

首先,必须从思想入手,引导家长正确认知校园劳动值日的意义与价值。校园值日劳动为什么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抵触?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和学生都对校园劳动值日缺少正确的认知,没有明白学校安排孩子进行校园劳动值日的目的。所以要想学生、家长真正认可并接受校园“劳动值日课”,我们必须要强化思想引领:一是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如专题会议等,向学生家长阐明学校开展校园值日劳动的目的与意义。要在思想上彻底纠正家长们的认知偏差,让其认识到,学校开展校园劳动值日的初衷是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帮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劳动、生活的本领。二是开展校园劳动值日之前,我们还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家询意见和建议,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家长的共鸣,通过校园劳动值日让学生学到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掌握课堂教学所难以传授的技能。只有如此,校园劳动值日才会被家长所认可,并放心地让孩子参与其中。

其次,要精心“备课”,赋予“值日课”鲜明的教育功效。一是精备“内容”,安排校园值日劳动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所属班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切实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一些学生力所能及且又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如:扫地、摆放桌凳、擦拭黑板等。二是巧备“方法”,想让值日劳动教育取得理想效果,我们教师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尝试让学生做一些简单而有兴趣的事情,随后再逐步提高难度。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他们会因无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样而丧失信心,进而厌恶值日劳动。三是细备“保障”,值日劳动之前,我们教师要预先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要向学生讲清从事该项劳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劳动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劳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意外问题以及问题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尽可能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值日才会让家长真正放心、安心,并积极督促学生参与其中,接受锻炼、教育。

再次,要用心“引导”,切实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一是学校教师要做好宣传发动,要及时把劳动的好处和重要性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是有趣的表演等形式告知学生,并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巧妙引导、渗透值日教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值日劳动教育氛围。二是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校园劳动值日的行列,把校园值日劳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在校园办公区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任务,而且还要在班级学生的值日任务中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岗位并承担相应的工作,并和学生一样高标准、高质量地去认真完成。看到老师都如此重视校园劳动,学生们自然会备受感染和激励,参与值日的兴趣与动力也必然会大增。三是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值日劳动做好跟进指导与评价,当学生由于主观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必须给予督促,并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要及时更换;而对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工作无法顺利完成的必须给予适当协助;同时在跟进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也要及时进行总结、表扬,让学生产生劳动成就感。如此,学生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值日劳动中。

最后,要不断优化、创新值日课程方式,让孩子切实感受并吸收课程内含的营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们教师必须对“值日”进行挖掘、创新。一是创新值日教育内容,将劳动值日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相整合,开发校园“劳动值日”特色课程,并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相应教育内容。这样劳动值日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从劳动技能、劳动方法、劳动观念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二是创新值日岗位的设定,变班主任指定值日岗位为竞争上岗。由每个孩子结合自身特长选择自己适合的值日岗位,进行竞岗演说,然后通过民主投票的办法选出合适的岗位责任人。如此值日劳动已不再是什么负担了,而是让别人羡慕的“工作”,学生也必将自觉地认同、接受并内化学校值日教育。三是拓宽值日的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资源。一方面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借以检测、督促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验劳动,学习劳动技能,进而促使学生劳动态度的改变,逐步养成乐于值日、认真值日的良好习惯。

校园值日劳动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养料,绝不可轻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培育和开发其独特育人价值,让其有效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5篇

早春三月,在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已分批采收了近7000斤的各类蔬菜,这些蔬菜除提供给学校食堂供给学校的寄宿师生外,还向市场提供了4000多斤,将收入的3000余元变为班级奖励基金或作为帮扶困难学生基金。

将“网上农场”搬到校园,变荒地为菜地,不仅让寄宿学生吃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新鲜时蔬,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内涵,而这都归功于萍乡市另辟蹊径开辟的“劳动教育”的载体――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自2009年至今,萍乡已开辟了40多个学校劳动基地,将田间地头作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变荒地为菜地

寒冬刚过,走进银河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菜园子”,映入眼帘的是各个班级“责任地”上一株株绿油油的大白菜、生菜、大蒜……每一块菜地上都分别插着一块班牌,上面写着负责班级和指导老师以及各个时间段要种的蔬菜品种。四年级(1)班,一到三月种菠菜,四到六月种小白菜和茄子,七到九月种大白菜,十到十二月种大蒜;五年级(2)班,一到三月种植菠菜,四到六月种豆角和辣椒,七到九月种白萝卜,十到十二月种芹菜。

“这块地2010年以前还是杂草丛生,现在这块投资了10万余元的2500平方米劳动实践基地被划分为菜地、植物园和花圃三部分,可以同时容纳三个班级150余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该校校长还告诉记者,2009年组织师生到这块荒地上开荒,最终整平了这块地。学生们都很勤奋,积极参与各个种植项目,松土、锄草、浇水、施肥样样拿手,学生们在劳动中既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丰收的喜悦。

早在2008年,萍乡市各地就开始利用学校校园内空余土地,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资金不足,市、县勤办下拨专项经费给学校,以奖代补,调动积极性。土地不足,当地政府出面支持。在萍乡市芦溪县10多个村级小学中,人数最少的学校只有100多个学生,校内空余地不多,当地教育部门为此争取了到当地县、乡镇政府和土地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保、借、租、用等方式逐步落实了土地问题。如今,全县已有劳动实践场所375亩,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建有蔬菜基地。

萍乡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负责人刘庆东告诉记者,让每个县区建设两三个示范性劳动实践基地,不仅能够让寄宿学生吃上自己栽种的放心菜,还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他还介绍道,湘东区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在校寄宿生较多,全区几所学校的劳动基地搞得如火如荼,蔬菜供应食堂,师生分享劳动成果,“幸福指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经济相对贫困的莲花县,当地教育局在有限的经费中拨付资金给学校建设劳动基地。上栗县还发挥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如今不少学校纷纷效仿,基地数量不断攀升。

小小菜园里有着大学问。在课堂上,教师以“同学们家里的菜篮子里一般是什么菜”导入话题,为学生分别讲述各种蔬菜的分类及营养成分,讲解蔬菜的栽培技术,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一步步环节。原本很多学生分不清小白菜和大白菜,也不知道如何区分韭菜和葱,通过劳动实践和学习,这些疑问也都随之化解。

实际上,很多农村孩子尽管生在农村,但学前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不知道它是如何生长、开花、结果,更不知道它是如何种植的。对此,各个学校编撰印制了校本教材,高坑镇中心小学的《劳动与技能》、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的《在劳动中成长》以及联星学校的《建设我们的红壤土菜园》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清楚罗列出了数十种蔬菜的具体栽种方法。学到科学种菜的学生,回家后还给种菜的父母当起了“小老师”。

学校除了对劳动基地分班划块,还定期定时组织学生栽培、浇水、施肥、锄草、整地。在安源区联星学校七年级的菜地里,菜地负责学生卢鑫介绍说:“我们七年级菜地里种了大头芥菜、卷心菜、球茎甘蓝、白菜、萝卜、雪里蕻等十多种,品种很丰富,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吃上新鲜的蔬菜,原本只是摆在寄宿生“餐桌上的问题”,但是,萍乡市却将寄宿生的吃菜问题“摆上议事桌面”,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寄宿生的“吃蔬菜难”问题,而且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广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劳动教育促德育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晴。今天劳动我出了一身汗,我更加明白《悯农》诗句的真实内涵,以后我一定会珍惜粮食,不再像以前那样浪费粮食了。”这是芦溪县芦溪镇东阳小学吴群瑶的劳动观察日记,在她同班同学的日记里,也同样记载着劳动的艰辛和对劳动的深刻体会。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第一次劳动,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很少劳动,他们之前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今,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让他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而这种校园里的“开心农场”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参加劳动的兴趣。

不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活,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低下,既不珍惜劳动成果,也看不起劳动人民。不爱劳动也成了当下学生的“通病”,这也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对此束手无策。

然而,萍乡市对症下药,确定了以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的教育途径,开辟出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小天地”,让学生在体力劳动的汗水中学会珍惜,学会劳动。美建小学四年级的彭光骏对自己第一次走进菜园记忆犹新:“以前从没进过菜园拔草,虽然第一次劳动弄得全身出汗,还脏兮兮的,但我感觉很光荣,更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这些学生一周或两周至少参加一次劳动实践,走进“菜园子”浇水、拔草、施肥,进行实地操作。劳动基地的老师们一致认为:与其让孩子们沉迷于网上农场,还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开辟农场,在现实菜地上种菜,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现在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都懂得节约,学校的剩饭剩菜数量也比以前少了很多。”联星学校负责劳动基地的刘培春老师告诉记者,适度的劳动并不影响学习时间,一张一弛反而能让学生学习和生活得更好,劳动教育也成为德育最好的催化剂。

如今,在萍乡市的农村学校,劳动成了必修课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一片绿意,真正打造成了“绿色校园”。而农村劳动基地模式已成为萍乡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引起了城市学校的高度关注。萍乡城北小学校长曾桂萍参观完联星学校的劳动基地后赞不绝口,当场表示要和学校签订协议,要组织城内学生来体验劳动。不少市内的学校也都和农村学校达成了初步意向,希望组织本校学生来这里参加劳动,体验劳动,让城里的学生也到田间劳作,锻炼体质,磨炼意志。

在萍乡建有劳动基地的农村学校里,譬如“劳动是知识的源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劳动最光荣”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为校园营造了一股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第6篇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和步骤,为职业类院校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理论;职业教育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理论上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生方面,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导者,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教师甚至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制,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苦不堪言,教师被升学率压弯了腰;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软件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心,一切教学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变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即所谓“三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教学进度上齐步走,这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的改革迫在眉睫。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项目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共同解决它,对技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以项目教学法为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视理论为基础”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三、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同学员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计划:由学员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3)实施:学员确定各自的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并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4)检查评估:先由学员自己,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习行为特征等;(5)归档或结果应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第7篇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

1.项目引入:中职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这意味着教学内容应符合社会用工需求,所以在项目的引入方面必须要求内容实际真实。一般来说,对于项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提供的具体建设项目;另一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将平时积累的案例进行重组,这两种来源都具备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实际的操作技能教学,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虚拟化的项目,虚拟化的项目需求抽象、不真实、不具体,这将导致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效果更无所说起。

2.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并不是简单的将学生平均分配,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中职的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同样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连贯性不强等。所以在分组过程中,应考虑企业生产团队的组成结构,确保每组具有在语言表达、文案策划、图表设计、项目施工、谈判技巧及沟通协作等方面有一定表现的学生,并由学生自己选定组长。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平稳有效的进行。

3.方案确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注意的事项,项目实施方案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同组讨论,也可以在不同组之间进行讨论,方案的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学生制定的项目方案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4.方案实施:在方案确定之后,进入方案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长将领取必要的工具和耗材。在领取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方案中的预算表进行领取,并将本次项目实施所需的工具耗材按种类数量在领料单上进行登记,并在实施结束后将剩余归还。如果实际需求超过预算,还要进行登记说明。

5.方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并不是将项目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注重施工过程。在评判标准中紧贴实际生产情境,重点加入了施工安全、沟通协作、职业道德及工程标准因素,如:是否在施工过程中佩戴劳动保护用具、是否为甲方节省设备耗材、施工现场是否整洁等。在评判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连续性,多肯定多建议,不能用直接的语气说对或者不对。这样即便最终的结果不符合项目要求,学生也能在这个所谓不成功的项目中得到肯定,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哪方面需要改进,间接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使项目的实施完成作为一次课结束的标志,这不仅为学生创建了企业实际生产情景,也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组织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师从原有的教学“主体”转变成为“引导者”,学生由原有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成为“主动探知”角色,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方法

1、课程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房屋构造认知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教材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建筑构造”;第二部分“建筑识图”。传统职业教育在教学现象上的特点有:一是内容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二是方法以教师授课和学生记忆、理解为主。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上进心,对全新的专业课程学起来既新鲜又费力。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是课堂授课,主要载体是大量的文字和辅图片、视频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渗入则十分有限。学生多数时间被淹没在抽象的知识点、大量的专业术语与名词中,尤其建筑构造部分,包含诸多构造做法和工艺,内容复杂,数据量大且易混淆,专业性强,对没有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构造做法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收效不理想。做为教师,应突出知识和技能,尽量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手段,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技能实践的重要性,利用学生乐于动手操作的特点,1是用橡皮泥做建筑物分部分项的简单模型,(梁板柱等)最后利用专周实训制作建筑模型2是改变教学方法,先做后学,让学生先绘制16张建筑图形,在进行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到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操作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

2、目前中国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中的问题点分析

实践证明,整合之后的教材缺乏了整体性及系统性。教师目前因为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上较为灵活,最大化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教学需要使得学生明确操作中的具体思路,需要将教学变得更为合理化。

3、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是使用模拟项目的模式进行教学。就是人们说的使用一个完整的方式对问题急性解答,教学的问题需要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新思维明确教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身定义为一名导师,教材项目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于项目的分析,将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设计和探讨,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内容开展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最后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仍有很多的漏洞。实践中无法引入其他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在对于一个问题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回答。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作为面对着当今学生的重要课程,将制图环节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尖端结合,使其成为较为灵活化的融合,最终成为较为实用化的课程。课程不仅是重要的,同时也是较为专业化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将知识点之间进行结合,随后将其进行分解,综合及分解。最基本就是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分开。教师的教学可以以学生先行自主学习,然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法的根本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进入教学环境。并且教师也有很多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

4、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化应用

第一,项目教学法使用是为了解答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该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水平,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日常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将教学的项目进行分析后,将其代入项目教学法的任务中,让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制作模型,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激励。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时需要联系实际和日常,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日常中,明确知识的作用性,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教师将技能考核和教学进行融合,考核明确学生的技能和知R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更好地将教学优化。第二,《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关系到的项目内容,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加入项目教学法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专业技能。第三,教学将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依据课程的分解对于任务开展较为合理性的分配。第四,考核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化后续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将教学更加完善化和课程内容相符的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发展,同时可以使得学生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5、实践教学的效果

5.1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5.2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死记硬背变为勤动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不再对课程感到抽象和茫然,“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程与岗位能力的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其作为一种将各种教和学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作用在于让学生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巩固,探索新知识,在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相信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时代;中职学校;计算机;IT项目;交流

当前,我国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不强,学用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实训性,并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这也是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中职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中,我们也强调将企业IT项目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如果采用得当,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企业IT项目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概述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的融合,是指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一些传统的学科的书本知识与若干个适合学生操作和智力发展的企业IT项目结合起来,围绕着这些项目利用计算机所学知识展开教学,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过程中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教授与学习能力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它既注重了教,更注重了学。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IT项目,亲自动手、动脑,并参与实践,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最初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18世纪的工读教育和后来美国的合作教育是它的较早的雏形。项目教学法要求将学习的过程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工程,并根据这些具体的企业项目设计出项目教学的方案,进而形成教学思路,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社会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具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控性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目标指向的多重性等特点,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企业IT项目与中职计算机教育结合的具体应用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职学院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在具体应用中将企业的IT项目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一是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前,首先要满足一定的教学实施条件,即要有着具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将这些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并要有一定的自我组织的权力,在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IT项目的难度要把握好,才能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而不至于难度过大而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中职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的项目教学法要分析好特定的教学目标。中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课程中的企业IT项目确定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出发,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考虑在内,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实践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中职学院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但他们思维和性格活泼、知识面宽广、社会交际能力较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好与计算机IT项目融合。

如Flash 是现在IT企业中常用到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并被应用于制作广告、宣传片等,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学生的重要的必修专业课。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我们通过校企联合,与一些IT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项目来进行教学任务。如某IT企业的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帆船比赛设计制作一个规则简介”,在项目开展前,教师可先对重难点环节进行引导讲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然后,分组分配子项目,各项目组要自我管理,自己动手,经老师确定认可后再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在这个Flash项目的具体操作中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分工合作的形式也在培养着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是在企业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对学生的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合作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较与分析等等,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是项目完成后,我们对项目的情况进行了反思,认为在项目的前期分配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具体,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盲目心理,同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自控能力较差者进行监督和提醒。最后,教师在项目的操作中,一定要适度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这样校企结合才有意义,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融合,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如果采用得当,在中职学院计算机教育中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学校应该加强校企结合,让企业的IT项目于与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郭鹏.浅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J].出国与就业 . 2009(7)

第10篇

我校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来,紧紧围绕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运用学校及社会力量,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咨询、个案跟踪、专题讲座、学科渗透及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在教师、家长、学生等三个层面,扎实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我校因此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心理健康先进基地校、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实验先进集体。

一、健全组织机构,培训过硬师资队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做到分工负责、分工协作、层层落实。实际工作中我们落实“四定”,即定人员、定计划、定时间、定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而有序地进行。

1.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加强教师培训,在校内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及相关知识,特别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心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和方式,强化教师的心育意识。

2.对研究中的问题及时思考,不断分析,改进研究方式和方法,并汇成小结。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袋,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3.找准课题与新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组织专题研究活动,做到三结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改革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相结合,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培养传统知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另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教师,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我们还先后选派8名教师到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二、学科有机渗透,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我们始终将课堂教学当作攻坚战来对待,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要求巧妙地融入心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语文课:结合识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的兴趣;通过说写熟悉的人和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故事、寓言等,培养善良、正义的心理品质等。

2.数学:结合读算,认识动植物和日常用品,培养爱惜自然爱惜物品的品质;结合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磨练学生意志,使之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3.音体美:通过体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从而懂得珍惜生命、感悟生活美;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通过学唱训练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动画、投影、微机和演示等进行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动手实践的兴趣等。

三、崇尚尊重平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抓住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立体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尊重平等教育。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发展;创设丰富多彩、互动开放的教学空间,建立尊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建立以尊重平等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系统。在学生评价中淡化学年终的评“三好”,而强化评“十佳”,让每个孩子全都获奖。确定了 十个项目,即:勤奋学习之星、团结友爱之星、尊敬师长之星、关心集体之星、文明礼貌之星、遵守规则之星、体育锻炼之星、热爱劳动之星、爱护公物之星、社会实践之星。获奖的学生都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奖状,使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到肯定。各班充分调动了本班学生小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建立本班的《文明公约》,自己定规立律。

四、开设心理健康课,强化学生心理训练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在全校所有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课,1~5年级每班每周1课时,并排入课表,还配备了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我们努力探索开展心理指导的方式、方法,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讲故事、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提高对外界的应变能力,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于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让学生在各类有益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控自己,了解环境,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进而不断塑造健全的人格。

五、开展心育活动,联系实际渗透心育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用

一.项目化教学法的起源

项目化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德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中药的理论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二.项目化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从学科的角度,又称为跨专业课程[ “项目教学法”百度百科],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括多门课程的知识。从教师的角度,它不再以教师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目标,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从学生的角度,将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以任务为主线,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自主进行一个项目的学习全过程。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学习和实践自主寻求解决途径,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事先教学目标。

三.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施意义

旅游与酒店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这一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的旅游服务产业,并最终作用于该行业。由此强调了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项目化教学的适时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视野,加强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让书本上的死知识立体起来变成一种情境,一种体验,以指导学生更快、更好掌握相关知识。

四.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

对于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学者菅阿丽提出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设计项目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这四个教学阶段进行。学者刘晓萍、徐速提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可参考质量管理中的PDCA[ 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模式,分别由“项目设立”、“计划制定”、“分组实施”和“考核评定”四个方面。学者牟珩认为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确定目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应用”。

综合以上学者的意见,并结合本人项目化教学的体验,本人将项目化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设定为:项目准备、项目设定、项目行动、项目反馈。

(一)项目准备

项目准备是对整个项目化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的准备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应对项目化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非常明确,对如何开展项目化教学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框架,对课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情境、教具等进行准备。此外还要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任务的兴趣点、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指对课程学习任务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前主动地试图利用多种途径来探索学习任务,并配合老师对课堂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二)项目设定

在项目设定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几方面因素:(1)以学生为主体。一旦违背这一原则,项目化教学就如形同虚设,毫无意义。(2)紧扣教学目标。在这里强调创新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恪守“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教学方法怎么变换,都不能离开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主线。(3)循序渐进、难易适度。项目设计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受众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进行循序渐进、难易适度,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设计。(4)完整性。既然是项目,就必定产生项目结果。项目课程从开始到完成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

(三)项目行动

项目行动实际上就是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进行,也就是所谓的项目实施。项目行动不外乎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分组分工。就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任务分配,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有事可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项目小组划分时,教师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多元化,要注意小组成员数量的适中,每组人数不可过多或过少。第二步:激发学生热情。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积极稍有欠缺,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化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半路夭折。此时教师就要实施一些学生们垫垫脚或者蹦一蹦就能碰到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实现成就感。第三步:按计划行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遵循项目目标的主旋律,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四)项目反馈

项目反馈对于学生来说是成果展示,对教师来说就是课程反思。项目实施结束后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教师通过总评的方式,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对项目任务的掌握情况,对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让教师反思项目准备、设定、行动一系列过程中有无缺失,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以帮助师生一起取长补短。

其实真正经历过项目化教学的教师会深刻地体会到:中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非常有必要实施项目化教学,但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课程体系陈旧、教师教学理念与现实发展脱节、项目化教学配套建设更不上、中职学生素质不理想等现状。现实是残酷的,前途的光明的,总而言之项目化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黑暗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