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

时间:2023-06-29 17:0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无形资产保值性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确认 计量 摊销 减值

无形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它的存在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客观的,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随着以知识和技术为依托的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

一、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的必要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多地依靠无形资产的积累,并在投融资活动中更多的关注无形资产,力图将其形成企业自身的无形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主体地位

当今时代,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不再是厂房、设备等,而更主要决定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

(二)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在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使经济增长更加直接取决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三)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创造价值、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而且企业本身的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企业能以此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研发无形资产逐利性动机的需要

一切资本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保值增值。企业获利的必要前提是资本的投入,企业获利将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本。

二、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一般会计处理

1、无形资产的确认

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只有能够流入企业,企业才有将其作为资产的意义,否则,就是费用。这种利益的流入,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具体地说,企业要么拥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要么是这种权利通过协议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样,取得该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有能可靠地计量时,才能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净收益或净亏损,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此外,由于企业自创商誉因其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而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计量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无形资产的基础上提出了计量的具体要求。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通过非货币易换入、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有可靠依据的账面价值或评估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强调的是合理性、合法性。当有原账面价值凭据时,依据原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确定其新的入账价值,否则以双方评估确定价值入账。新会计准则详细列举了各类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依据,增强了可操作性。

3、研究开发支出的初始确认

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的会计处理,这是新准则的一项重要变动。这一变动,既解决了我国以前对其正确处理所存在的争论,又弥补了原准则在这方面所规定的缺陷。

(二)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核算内容少

由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有两个条件,许多无形资产因不符合这两点而没有纳入确认范围,可能导致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而我国无形资产目前涉及12项,列入我国传统财务会计系统核算跟管理的无形资产只有7项,很多企业甚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一栏皆为空白,企业中的许多宝贵资源如人才价值、成熟的销售渠道等都未包括进去,而在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中,核心人才掌握核心竞争力,并转化为核心产品,有效地占领市场。

2、研究开发支出缺乏可操作性

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难度。对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支出予以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但我国新准则并未详细列举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及不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这在实际操作时发现以下缺点:

(1)尽管新准则对“ 研究”与“ 开发”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较为复杂且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准则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企业可能会利用费用资本化操纵利润。仅根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来划分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给企业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随意调整费用化金额或资本化金额,降低了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企业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操作性较差。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等一系列不利约束,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导致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3)新准则列出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是这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难度。

(三)改进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建议

1、扩大确认范围

在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中,我们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的范围扩大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相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相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无形资产项目的核算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人力型无形资产:指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素质提高的无形资产。如员工教育状况、业务技能、创新精神、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2)智力型无形资产:指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形成成果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权,电脑软件等;(3)市场及顾客型无形资产:指企业与市场、顾客之间形成的无形资产。如市场营销网络、顾客忠诚度等;(4)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指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将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超额增收。如企业管理方法、资本运营能力。这种划分内容上没有交叉,较为完整,详细。

2、防止企业操纵利润的建议

新准则对研发阶段划分的5 项条件,基本上均依赖于企业内部人员的主观判断。那么相比之下,新准则可能提供了更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1)建议在部分行业首先试行

无形资产研发在行业间存在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传统行业和高科技行业之间。传统行业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企业一般无须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工作。因此,无形资产研发支出额较小,一旦出现容易引起人注意。相反,高科技行业的成长动力源于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研发工作。所以,高科技企业实施新准则后,其会计账面长期“留存”研发费用和待摊余额,企业能长期调节利润。可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行业开始实施。通过试行观察新准则的执行效果,为完善和改良积累经验。

(2)通过制定《实施细则》进行约束

针对企业可能滥用职业判断操控利润的问题。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一般不宜制定过于详细的标准,这有利于企业灵活使用。但可以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来进行规范。尤其是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划分,根据不同行业制定较为具体的定量指标。比如:借助完工百分比法,确定开发计划在期末的完成进度,开发支出仅允许在完成范围内资本化;或者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开发支出限制在营业额的一定比例之内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灵活运用准则的能力,但是却能够避免由于初次实施新准则而带来的违规行为。

(3)明确划分两个阶段的标准

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关键在于是否属于开发阶段。但新准则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应该通过《实施细则》补充解释,并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另外,可要求进入“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应规范实施立项备案制。要求研发工作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必须在企业内部办理立项手续,整理规范的文件资料(如:可行性分析报告、开发阶段预算等),并在企业财务部门备案以备查。另外要更严格地控制开发费用入账的手续和凭证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战略地图;内部控制;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business situation, promote the business strategy goals. By the u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 rely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dimension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using the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o deter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level index to the overall objectives, to optimize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strategy map; internal control; AHP

随着组织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及我国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传统的内部控制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杨雄胜(2005)主要运用公司治理理论以及管理控制理论形成了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1]。借用战略地图的四大维度,建立一套内涵与外延统一、务实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这是创新点。

1 战略地图的内涵与本质

企业战略描述了如何为股东、客户和国民创造价值[2]。平衡记分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共同提出的一种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全新绩效评价方法。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增长为基础,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它的核心是:组织通过运用有形和无形资产(学习与成长),建立和健全战略竞争优势(内部流程),使组织把剩余带给市场(客户),实现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财务)。战略地图为平衡记分卡组建了框架,说明组织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流程联系起来。如图1-1所示:

财务层面:建立战略地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保值或增值,其次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目标大都依赖于新市场、新产品或兼并与收购来实现。客户层面: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客户价值,战略重点就是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和谐的客户关系,提供质高价廉的产品、适当的营销策略及品牌的美誉度等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建立和谐的客户关系。内部流程层面:采用目标分解界定差异化客户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财务、客户层面目标;提高营运管理水平和加强质量控制,创新产品,加深与老客户的关系,挖掘新客户和消费群体,促进市场增长,注重供应链价值管理,优化内部流程,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学习与成长层面:侧重于对内部和外部服务的管理,实现财务、客户和内部流程三个层面的目标,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企业文化、核心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直接影响内部流程的效率,并由经客户层面,到达财务层面,最终影响企业战略目标。

2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架构

内部控制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在管理理论口径下,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四大类:财务控制、客户控制、内部流程控制、学习与成长控制。其内部控制体系架构见表2-1。

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t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3]。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建立有序递阶的层次结构,通过指标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各因素的权重[4]。由内部控制层次结构图,通过征询专家意见,从“1/9-9”的数字内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选标度值,分别建立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判断矩阵,计算其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1、表3-2。

4 结 论

由表3-1,CI值介于0.012298与0.068321之间,说明总体各层一致性较强;又CR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 会计研究,2005(7):48-50.

[2] 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 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3-10.

[3] 葛新,唐孝中.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8-64.

第3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 分析 研究

分析财务报表可以及早地帮助和提醒利益相关者确认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问题。对财务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能使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经济内涵,从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种:数字对比法,数字核对法,指标对比法。在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研究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结构分析。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公司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要用一个合理的配置。对资产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降低风险时期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合理的资产结构是企业正常经营并实现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企业资产按其变现速度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两者的结构受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状况、生产经营周期、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环境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一系列统一的资产结构分析的指标对资产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一系列表示各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各类资产比率,有现金资产比率、应收账款比率、存货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对外投资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以及表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比例关系的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比率。资产的变动是由各资产项目的结构比重变动引起的,流动性资产的比重尤其重要。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是最强的,因此企业要保持一定的货币资产来进行利率和价格投机,满足日常支付和应付各种风险,以不造成资产闲置为目标限量。其余资产的比重也应该以企业的经营业务要求为标准正确确定各资产比率,例如控制长期投资率以免其过高使金融风险加大,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以控制经营风险,避免影响企业资信。

(二)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投资者在选定投资企业的过程中,偿债能力是其最先考虑也是衡量投资回报时间的重要标志之一。投资者应关注的企业偿债能力应从两方面来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分析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作用,其主要考察指标有: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超过该负债部分,短缺会使企事业难以偿债,过多则会使企业扩大经营获取更多利润的机会;流动比率,是资产与负债的比率,评价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是资产中扣除存货的部分再除以负债的比值,准确反映企业变现能力;现金流动债务比,较好反映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大部分并不可能很快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在其值高于1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公式为: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产总额 - 流动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余像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可以反映企业清算时债权人得到的保障,这几项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对资产流动性的分析。流动性指资产转换成现金或负债到期清偿所需时间,资产越能快速转换成现金、负债到期日越短,其流动性越强。流动性不仅能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有助于判断公司的破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分析还能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资金运用效率作出评价。资产流动性在资产结构中已有所涉及,不同行业的流动资产比重应注意区分,一般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要大于商业企业,而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也高于其他行业。反映流动性的比率指标主要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用以偿债的流动资金越充裕,债权人向公司放债的安全程度越高。而投资者还要管住其他方面,流动性与盈利性是矛盾的,拥有较高收益率的往往是一些投资期限长、见效慢的项目。公司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会使资金运用效率低下,收益率较低。投资者应参考经验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作出适度的流动性比率评价。

(四)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对比分析负债比率、流动负债率、负债经营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融资结构比重。企业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和吸收、利用外部Y金的情况,企业这一比率大体在70%左右。流动负债率是流动负债总额,比率升高则偿债风险加大,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结构稳定性会降低。负债经营率是长期负债总额占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在25%-30%间比较合理,升高说明企业资金来源增大,长期偿债成本高,但是过高会降低企业独立性。所有者权益即公司的净资产,可以从总量与结构两个角度对所有者权益进行判断,判断公司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项目,可使投资者了解公司拥有的自有资金,也能够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保证公司良好的获利能力和投资安全性。

二、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表能够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但是它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进行静态数据的分析是资产负债表的最大缺陷,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过程,应与现金流量表结合分析。而且,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都涉及到人为估计,准确性不能保证,资产项目的计量,受到不同计价方法和会计原则的制约。历史成本计价使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在报表中体现,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也对报表的可比性产生影响,应注意会计核算方法的选用和调整,从而在可比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在资产负债表的审核分析中切忌就数论数,应在分析前与分析中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并且注意表中数字形成的原因,结合企业的性质以及不同的分析时间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了解掌握企业的资产总额及结构、负债总额及结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判断企业的经营趋势,为经营者选择经营方向、经营结构及筹资方式提供有用依据。为了使资产负债表分析更为有效,应采用一定的分析技巧和分析方法,将本期报表项目与前几期项目相比较,把多个时点的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更全面动态地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对策

高校是教书育人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资产则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的内部体制产生一系列变化,高校资金的来源、形态、状况、运作等方式都发生一定改变,这就为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一些了措施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长久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也更加复杂化,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的财务、后勤、人事等制度的改变,给高校的资产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就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加强,对于节省高校开支,增加高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资产管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薄弱的地方,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优化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何为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指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维护资产的健康运行,维护资产的完整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资产一般是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指国家占有使用,为国家所有,包括国家拨付学校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以及社会赞助和其他途径来源的资金.高校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资产的变动、资产处置、资产清查和查询、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破解高校发展瓶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理念的影响下,就要对资产管理进行优化,想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对资产管理的优化,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资产管理得到相应提高,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体制改革等因素,总体而言,高校的资产管理还比较混乱,存在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等现象,没有建立题系统化管理方式,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的迅速膨胀,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管理手段还未得到相应提高,存在着只重视投入,轻视管理的情况,面对目前高校较为庞大的资产总量,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的资产管理模式,来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高校资产管理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对资产管理方法和核算方法不够熟悉,导致操作过程效率低.由于对资产的变动情况,没有及时入账,会出现一些账实不符的现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往往重金轻物,导致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在工作过程中,学校对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定期培训,导致资产管理的观念落后,专业知识不足就造成了资产管理的各种问题.

2.2高校资产流失

目前,我国高校资产存在流失情况,不健全、不科学的管理,高校领导层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目标失误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高校资产的流失.一些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往往在校内进行,对相关的科研器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这些支出却是由学校进行垫付,但是后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等,却是归于课题组和科研人员,高校资产无形流失.

2.3高校资产管理体制混乱

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制度,无章可循,审批程序不健全、不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等没有严格程序,固定资产变动后,没有及时登记,资产转移手续不全.高校资产产权的隶属关系不清晰,资产的增值保值没有得到实现,缺乏资产的效益考核.核算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核算体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高校资产体制的混乱,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能持续.

3高校资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产生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意识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问题上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传统观念制约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现展观念,在办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办学的成本,资产浪费、资产闲置情况时常出现,这也是由于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高校管理人员缺少与时俱进的观念,还沿用之前的管理方式,在缺乏培训的情况下,管理上缺乏专业性,随意性大,这种传统的观念制约,也束缚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3.2资金配置方式制约

高校的资产配置,对于高校资产管理的作用较大,资产配置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配置,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研、管理、教学、办公设备,另一种是外部设备,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学科建设体系、专业评估体系等,这些外部设备的投入较大,资产价值也较高.支撑高校运转的,既需要高校内部项目进行购买,也需要外部项目进行自己自筹.由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算使用费等原因,使很多资产造成浪费,有的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3资产管理体制制约

高校的资产,一般属于国有资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体制,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就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如管理职能的模糊,责任意识的淡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互相推诿,从而给高校资产造成一定损失,不利用高校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管理的过程中人浮于事、对资产的保护意识匮乏,高校管理部门往往重视政策和形式,在具体的执行上,又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够形成资产管理机构、资产制度、监督、执行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管理手段粗放、效益低.

4加强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高校资产管理对高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手段,使高校资产管理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提供基础性保障.

4.1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及时转变资产管理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管理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入手,着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意识,保证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扩展到高校领导和广大职工,都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增强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对资产的使用和占有.在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产权保护意识,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价和无价转让,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要加强,强化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只有在意识层面上不断进行强化,才能形成相关政策,在政策的基础上,才能落实到措施层面,为政策的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健全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信息化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利用网络进行具体的资产管理,形成现代化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实施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双向管理的程序,加强对资产的调剂和处置的环节,实现有效的资产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网络系统,实现大资产管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整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式,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和制约,来防止高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一是制定固定资产的申请、报批、采购、使用、维护等管理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和执行,落实责任主体,建立资产台账,加强对资产的随时管理,增加或者减少资产,都要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并且需要专人定期进行审核,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为资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建立起一个三级管理制度,这个三级管理制度包括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各对口管理部门、具体使用部门,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高级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全校资产情况进行查阅,二级管理部门对相对口的资产信息有查阅权限,三级管理部门对所有资产有查阅、维护的权利,这样可以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对资产进行监控,保障了资产的充分利用.

4.3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监督力度

加强资产的监管对于高校资产管理至关重要,这是高校资产管理创新实践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内部控制,以保障执行效果,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实行考核反馈,对所存在的问题化为如资产管理指标、资产完好度指标等具体指标;其次是加强外部监督,在上级主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力度.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校园内部资产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将此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校内审计部门,制定内部《高校审计制度》,在获取充足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充分掌握学校资产的使用、处理、变化等重要活动.另外,学校审计部门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违法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决定,并且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向校领导进行汇报.二是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教育部曾《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高校应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其中包括对学校资产和校办企业的监管,严禁高校出现“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的行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在改革之机出现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依法考评投资效益.要特别注意高等院校直属单位的管理,完善高校直属单位体制机制,理清权属,健全监督,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严格健全学校采购管理,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防止发生贿赂案件.

4.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素质强、立场坚定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可以根据需要需求,增加管理人员编制,将素质高、知识多、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建立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当前高校的管理形势,不断优化管理队伍.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用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觉学习,积极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创新,开发新业务,积极转变人员思想和思维方式,更新管理观念,引导工作人员树立节约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资金管理的保值及增值.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核心道德价值观,通过诚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规范员工行为,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强对员工的监督,一旦发生违反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的行为,学校方面也要给予其严惩.

5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对于高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制度、体系的制约,还存在着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资产流失、资产管理混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资产管理也要发挥创新精神,将高校资产管理和建设放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使高校资产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要在转变资产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体系,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和监管,建立和培养一支资产管理队伍,由此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管理调控能力,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使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昀.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的网络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周静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失范的对策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1(14).

〔3〕高丽.学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02).

〔4〕孙淑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5〕王珍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新模式创建[J].财会通讯,2010(02).

第5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企业

引言:由于现在市场动态的千变万化,一些企业家很注意投资,所以有些企业特别的注重对企业的评估。有关专家指出,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加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意识,做到对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心中有数。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退出,都需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这样才能在日常经营中有意识地保护无形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本文从现在的经济状况开始,分析现状,对如何投资和评估做出了解析,例举例子分析。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企业的现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受到影响。例如2007年,有很多人投资都赚了大钱,例如炒地产的,50万楼房一下子变成100万,就像深圳福田城区哦楼房一下子要接近才有一方地。还有买股票的那些股民,看到股票的不断的上升,心里丝丝窃喜。可看到2008年后楼价和股价大跌……市场的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不注意,再如今天的金融危机。如何做好投资和企业家如何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一件不可忽视的。

那如何做好投资,做好企业价值评估?在这里根据调查得出如下方法:

1.风投选择结伴而行:比如2002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三家联手向投蒙牛投入2600万美元。分别管理着成百亿资金的三家投资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分散风险。还有一重动机是搭便车,一家机构花精力考查项目、其它机构直接跟进。被搭便车的机构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将其视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比如完成对项目的审查后投入1000万、其它3家机构各跟进1000万(企业共获得4000万),对牵头机构来说等于以1块钱带动了4块钱,杠杆比为1:4。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分散投资的风险,同时我们也能结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还可以缓解资金的问题。

2.看重市场的动静,了解市场的变化,同时注意这几年人们的需求和自己的实际状况。而且可以同通过朋友的帮助。投行机构、专业中介机构(会计师所、律师所、财务顾问公司)、财经媒体和被投资企业构成若干相互交叉的“圈子”。回过头来看,成功获得投资的企业中90%以上得益于圈内人的推荐。

3.通过分散投资,我们可以把资金分开投资,例如看现在的股票大跌,而且经济学家也说过,“这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很难在回复原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投资银行,其实对于不太懂经济变化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多方面投资,例如,银行投资,股票投资,债券,基金,保险等等,就想经济学家说的,“不要把石子投入一个篮子”

4.可以通过对企业的价值评估,那样我们得知企业的一些所在行业及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预测。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避免误区,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那样就可以避免麻木投资,我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企业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也要遵从一些道德,法律,保证公正,合法竞争。

企业价值评估之实例分析:

如DE公司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长为公司的最高负责人,下设行政人事部、计划财务部、外交部、投资发展部、研发部、生产部、联络部、外协部等部门,并设有营销培训中心和工程中心。

公司员工主要由博士、研究生、重点大学生、等数字电视行业的精英组成,在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程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都组成了优秀的团队,充分体现出其优秀的人才经营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分析现在的状况

由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数字电视按传输方式的不同也可分为三种,即卫星直播、地面电视广播和有线电视广播。世界上尚没有一套统一的数字电视信道传输国际标准,目前,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有三大方案。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权争夺异常激烈,也因为涉及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而受到格外的重视。

2.潜在加入企业的竞争威胁

终端设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数字电视的接收终端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和一体化数字电视机。数字电视显示器只是一种过渡产品,机顶盒是模拟向数字化过渡的桥梁,目前我国已有的近4亿台模拟电视机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更新替换为数字电视机.因此机顶盒在未来10年里仍然是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的主流。但现在的电脑的普遍应用,加上软件的不断更新,数字电视受到一定的冲击。企业家要高效率的相处相应的方案和定下制度还有跟时代的产出相应的产品如机顶盒芯片等发射、传输和终端接收设备的核心技术,有时也要迎合人们的胃口,通过最快的途径得知人们的喜爱,然后抢先一步的产出高质量产品。

3.现在数字电视的速度,价格和现价段的网络

由于数字电视的价格超出了一般有线电视的价格而且它的速度很慢,再有现价段网络的普遍,人们对于数字电视的需求并不是很多,虽然有些政策强迫着客户,但不能在一定范围上提高人们对数字需求量。主营业务收入预测汇总

单位:千元

项目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L公司A方案的地面数字电视业务47,659113,529108,451127,108150,706126,165

L公司酒店数字视频点播系统1,7045,68015,33625,56024,80426,788

L公司地面数字电视路测系统4008001,4401,4401,296648

L公司数字电视广告收入23,32719,000

评估结论分析

1、对DE公司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采用有限期限收益法评估模型和通过类比。分别对DE公司销售地面数字电视设备、系统集成及投资各地移动传媒公司的股权收益这两部分年收益的测算,通过折现,得到DE公司整体企业价值。通过市场的需要和这两年网络的普及和企业的2005-2008年的状况分析,企业家可以得出一些问题,从而再进一步投资。

企业价值评估:

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有助于对投资决策或管理进行指导,无论是风险投资、资产出售还是采取内部战略创意,所得出结果要从考虑中的决策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企业决策大都包含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应自始至终从情景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一不确定性的价值范围考虑价值。为此,可以按上表试做各种情况下的敏感性分析,如不同的收入年增长率、不同的销售利润率等,将得出不同的公司实体总价值。

在评估过程中,不但应将模式建立在历史财务报表数据之上,根据历史绩效对预测进行分析,确保预测以事实为基础,并分析了为扭转局面需要采取哪些行动以及管理部门为何有可能实施这些行动。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已经明确,但要保证投资行为的合理性,必须对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我国市场发展到今天,企业除了对有形产业注重,也要加强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价值评估可以对企业、对其所在行业及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预测。选择正确的方法是价值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更主要的是拥有齐全的历史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再结合企业的状况才能避免误区,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并且可以进一步的了解投资的动向。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评估测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何将西方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并应用到实际中去,是今后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者和科研、教育工作者应共同承担的任务。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今天的市场需要的是有冒险的有分析的头脑,如果能正确的评估出一个企业的现状,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一定得范围内知道投资的动向,到时候中方就更学习到西方的理论和技术。

参考文献

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8期

2.《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中国资产评估,2005年11月46

3.朱军: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环境分析;中国资产评估2007年03期

第6篇

一、准则的解释及其所包括的内容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中有这样的解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对其进一步解释为:“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在《》应用指南中,可以找到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除此之外,笔者在具体准则中找到的其他项目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而形成的费用额;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时,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等等。

从上面的几种业务可知:这类业务大多存在于企业会计处理体系的“边边角角”,虽计入了所有者权益,但均为较复杂的业务,容易与直接计入本期损益的事项相混淆。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业务的账务处理分析

分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账务处理,能够对我们深入理解这类业务有所启发。尽管这类业务计入了所有者权益,但究其实质,仍属于“利得和损失”,与本期损益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对这类业务的账务处理分别进行分析,以探明其特殊之处。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的账务处理分析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反之,则减少资本公积。但是,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则要认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并相应结转已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另外,如果对外出售金融资产,则要将记录的资本公积转为本期损益,即计入投资收益。

与上述事项关系最为密切的应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但二者的会计处理区别很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本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对外销售之后,再结转投资收益。就此而论,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未对外售出时的价格变动是计入本期损益,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账务处理分析

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利润以外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承担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果该项投资被处置,还应结转已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由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要采用成本法进行期末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因此此类事项只发生于非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投资企业,记录的所有者权益数额主要是反映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化情况,可视为长期股权投资变化的价值对应项目。

(三)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分析

在实务工作中,这样的事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资产负债表日,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与之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不构成所得税费用。同样,如果企业已记录递延所得税的利得和损失再次发生变化,也要相应结转已记录的资本公积。

进一步分析可看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的损失,同样是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形成因素。因此,在会计期末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时,又反过来冲减了已经记录的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这样的会计处理形成了与所得税费用方式相似,但对本期损益无影响的另一处理线索。

(四)固定资产等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分析

这也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很有特色的部分。按照新准则的要求,自用房地产、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为利得,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应当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而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支出。

推理可知,若固定资产等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而后公允价值上升,记录的营业外支出将被增长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抵销;反之则要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借方而再次减少本期利润。相反,若固定资产等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则无论而后公允价值上升还是下降,记录的资本公积都被保留,而将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计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时,所记录的资本公积、营业外支出乃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要转为投资收益,从而体现了历史成本在记录计税收益时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数额只是公允价值高于历史成本的部分,且存在于由历史成本转为公允价值之时。

(五)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而形成费用的账务处理分析

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即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在行权日,企业则应根据行权情况,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果全部或部分权益工具未被行权而失效或作废,应在行权有效期截止日将其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未分配利润,不冲减成本费用。但是,如果是以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则要按照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价值重新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而在实际支付时,应付职工薪酬公允价值的变动则要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和损失的资本公积在此处起到的是一种类似替代物的转换作用。若行权,转为股本和股本溢价;若未行权,则转为未分配利润。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发生的现金数额直接与本期损益相联。

(六)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时属于有效套期的账务处理分析

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借记或贷记有关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预期销售交易实际发生时,再转出调整销售收入,或者是当资产或负债不再作为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转回,并将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转至相关资产、负债科目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如果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属于无效套期,其会计处理则要直接借记或贷记有关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见,即使是有效套期,计入资本公积的项目也只是“暂停”于资产、负债,或者是计入当期损益项目的“过渡”,基本上属于“待转”性项目。

三、对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实质性分析

通过对上述六类基本业务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都有其特殊性,体现的主要是以虚拟业务为主、遵循谨慎原则的调整事项。

(一)多是“虚拟”业务事项的价值反映

一般会计要素的数额变动,如收入的形成和费用的发生,会伴有货币资金的收付,或者是财产物资的流动。但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却鲜有类似的相关事项发生,多是资产等自身计价基础的变动,或者是其他资产的价值变动对企业总体价值变动的影响额。这样的变动大多表现为与公允价值变动有关的事项,由此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较为抽象,甚至于难以“琢磨”。所以,本文将这样的业务事项称为“虚拟”事项。对上面的六类业务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多是由“虚拟”事项构成的。

(二)遵循谨慎原则的体现

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同的会计处理要求,二是投资性房地产由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不同的会计处理要求。从经济实质上来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尚未确定是否即时出售,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本期损益就会存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按照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的同时,将价值变动数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就可在准确反映资产状况的同时,谨慎地确定本期损益,从而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反之,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像交易性金融资产那样在公允价值变动时即期确认损益,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计量方式之时就将计价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范围就会不恰当地扩大,以至于使会计信息难以遵循其质量要求。

第7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43―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推出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在新会计准则中,与我国商业银行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有四项准则,分别是: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3号《金融资产转移》、24号《套期保值》和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另外,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等多项新准则对现有准则进行了修正。新会计准则丰富了会计理论和实务,弥补了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某些事项规定的空白,建立了完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体系,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得新会计准则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成为改革的亮点。毋庸置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将对习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技术、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一)债务重组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是一项修正的会计准则,在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应将获得的利益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债权人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人当期损益。

而原准则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将其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重组损失计人营业外支出。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是一项修正的会计准则,其中规定,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本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也就是说,在新准则中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是关键,而是否确认损益又与采用的计量方式直接相关,以有效遏制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对会计利润的操纵,杜绝“沙子换大米”现象。

原准则的基本原则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论是否收到补价,交易各方均不确认损益。

(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是一项新增会计准则且对商业银行触动很大。该准则打破了传统的资产和负债按流动性分类的方式,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概念,并将金融资产划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并且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前者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后者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其余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以摊余成本计量。

(四)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也是一项新增会计准则且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由于原来对资产和负债是以“过去发生”的会计确认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未能解决套期保值业务的核算和披露等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与国际会计的趋同,财政部出台了24号《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准则将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套期工具为非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账面价值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因此,采用新准则后,有关套期合约的公允价值将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在套期业务上的浮动盈亏会影响到损益,这必将会引起商业银行当期损益的波动。

(五)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属新增的会计准则,准则为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

(六)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属修正的会计准则,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且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原来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七)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原分散在各会计准则中提取的减值准备统一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金融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可回收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并且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杜绝企业利用计提减值准备及其转回操纵利润,这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主要采用“五级分类法”,贷款类别的划分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新准则与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一方面考虑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考虑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减少了利润的操纵空间。但是对商业银行而言,“五级分类法”近年才在商业银行使用,刚为人们所熟悉,因此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变动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带来新的挑战。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前面述及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准则的应用中,我们可看到新会计准则体系比较全面地导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趋于客观且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损益或权益,从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另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和海内外上市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关系不容忽视,许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期货、期权、利率、汇率等)瞬息万变,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对资产负债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传统的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重新分类的基础上,以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另外,商业银行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纳入表内通过“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反映,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使期末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期末负债能够客观地反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出商业银行的数量,从而比较公允地反映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但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不断变动,必然会带来相关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另外,金融资产的减值主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和损益的波动。

(二)对商业银行利润表的影响

对利润表而言,传统的利润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和成本,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特别是衍生工具的表内确认和计量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从而使得以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方法面临尴尬,因此新准则在报表项目“营业收入”项下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以反映商业银行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损益的影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提前确认的利得会更少,从而遏制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

(三)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商业银行主要是按照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新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以摊余成本计量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对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相对于商业银行现行采用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新准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自身因素如资产质量和使用情况等,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的外部因素如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准确。

(四)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是与商业银行的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有关的一个监管指标,反映商业银行资本数量的充足性和风险的大小,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直接相关。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形式会进一步复杂化,相应的,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也会愈加重要。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根据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一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在计算这两项指标时,商业银行资本必须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这必将影响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与此相反,新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则规定,资产能否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主要依据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有无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这无疑会提高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要求。另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和按可收回金额或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的规定都会影响附属资本,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

第8篇

(一)地勘事业单位内部问题繁多

1.管理体制机制不尽完善与规范。因管理体制及部门交叉等种种原因,制度的建立尚未能具体到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我国由于历史问题较为繁多,在地勘事业单位成立初期可能存在许多政府无偿行为,这些行为没有明确记录在资产价值之中,并缺乏有效资产管理。而且地勘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相对复杂性与特殊性,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在会计准则下无法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与核算。2.经营管理不善。由于地勘事业单位属于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普遍存在一种无法融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之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缺乏积极向上的管理体制,在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混乱,并且管理职能划分不明显,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丝毫起不到作用。且现有的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严重滞后,自有资金购置资产未全面纳入资产编制计划,而资产购置计划的编制和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3.投资决策的失误。地勘事业单位目前存在国有资产减值流失的重大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便是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投资决策的失误。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经营工作时,由于部分部门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项目投资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使得许多经营项目缺乏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撑,进而造成地勘事业单位面临资产亏损,形成财务风险。

(二)地勘事业单位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恶化的今天,其内部原因我们可以有效进行改革与把握,但是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良的外部原因则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环境下,地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与管理模式中严重落后于同期市场企业,这种落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必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与减值,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措施

(一)改进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

1.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的主题明确。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包括地勘单位所占用、使用的并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比如地勘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等都属于国有资产范围。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委托部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责任进行国有资产合理管理与资产经营状况分析。所以,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责任制度下,一定要明确一点的便是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责任主体与管理目的,强化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资产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便是利用自身管理方法,提升地勘事业单位经济运行能力与效率,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责任制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极大的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指标,第一便是财务方面,第二是非财务方面,在确保基础不变前提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纳入国有资产增值指标,利用运算与评价方法对地勘事业单位经营状况进行科学评价。这种科学、准确的科学评价体系,必将辅助国有资产管理走向健康发展,而且可合理监管到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相关部门,促进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为资产管理工作尽一份力。

(二)完善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1.加强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俗话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管理如果不贯彻落实到位,那国有资产管理外表做的再好看也无济于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主要包含单位内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时,要利用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远及近的审计方法,挖掘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与监督,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俗话说“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便是人才管理机制重要价值的体现。因此,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选拔尤为重要,其应具备优秀的职业操守、核心素养、经营头脑、高业务水平等高标准,只有一位高标准人才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会损失。所以,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保障地勘事业单位正常运转。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大力建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地勘事业单位也要随潮流发展,所以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更新和完善势在必行。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建立更庞大完善的大数据库,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编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并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与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上传到数据库中形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工作效率上将大大提升,并可确保管理细节不出错,确保国有资产利用率得以强化,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提高自身经营能力

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委托单位,其需要进行项目经营与发展,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而不论是独资或是投资,都需要对所经营项目进行多重分析与调研,以得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重复对此方案进行推敲、论证。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活动经营项目调查与论证基础之上,事业单位还应该强化对决策程序的认知,在实际决策议论过程中需要听从诸多方面给予的建议,并重点听从内部专家给予的相关建议。在地勘事业单位领导决策机制上应注重民主性,避免出现一人堂情况的出现,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其次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从原有的资源性勘查向综合性勘查转变。地勘事业单位在平时经营活动中应强化自身技术服务,调整优化地质工作结构,创新地质工作手段,提高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在项目实施中应坚持节约思想,确保花费最少资源做到最大化成果,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关系,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

(四)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监管力度

在传统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使得管理方法与管理思维落后,进而造成管理职能混乱情况的产生。而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强化与体系构建,需要在建立监督管理体制前提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平衡制约,从而互相配合监督,让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曝光在大众视野下,让资产管理活动不得不选择良性发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日常投资与运营工作。而在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之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在监督机制制约下进行日常工作的报告与核查,并将所查问题进行反馈,从而一级一级上报以此杜绝“个人英雄主义”所产生的失误。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大环境之下新常态要求地勘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自身强化与优化,以此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科学与合理。而在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机制,提升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能力,从而将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一一消除,并积极实现国有资产趋于增值与保值的水平上,以此推动我国经济与资源发展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谈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当代经济,2011(22):71-72.

[2]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3(06):109-111.

第9篇

关键词:深化;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56-01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则不尽人意。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化,仿佛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二是财务部门完全听命于“上级领导”,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的独立性。下面着重讨论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

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二、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1)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的个别国有企业做出了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从“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了投资决策。(2)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3)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要报上级部门审批。(4)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三、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资金使用必须坚持“四个到位”原则:一是生产经营费用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挤占;二是员工的工资,按工资总额兑现到位、及时发放;三是国家的税收,按税法预留到位使用,不得违规;四是利润分配及提成,要按规定分解到位,不得拖欠。由于有了这“四个到位”,企业的资金流通与安全便有了基本的保证。

四、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敢于创新,建立一套“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是指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全员参与,每项成本、费用指标都有账可查,有人控制。从成本控制人手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新阶段,是目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67-02

1 上市公司成长性概念

公司的成长性是指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公司价值的增长能力,其表现为公司产业与行业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上市公司成长性是描述上市公司一定时期内业绩的发展、变化的一种状态。一般说来,企业的成长性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持续性:企业成长应从企业的持续经营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动态性: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在企业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及其成果不断产生的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

波动性:企业的成长过程会受到各种相关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并非严格的线性增长。

效益性:企业成长是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否为标志,具体通过投入因素和产出因素的优化对比加以反映。

扩张性:企业成长是以企业价值的增长为目标,具体表现为企业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及其股本的扩张。

通观国内外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成长性的看法众说纷纭。之所以出现如此争议,关键在于他们在企业的成长与增长,成长与绩优这两对概念上没有区分开来,只是从某一方面简单地理解成长性。

2 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意义

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是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未来价值之所在。成长性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之一,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上市公司,特别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它们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等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颇受限制。因此,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就必须使它们具有足够高的成长能力,即拥有足够数量的高成长企业。而我们知道,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是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未来价值之所在。成长性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之一,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企业的基本目标。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是衡量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最客观的标准,而分析企业的成长性正是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进行客观评价。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众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现状上,而是越来越多的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潜力及成长性。

最后,公司治理对成长影响的理论研究仍是处在探索阶段,国外关于公司成长和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文献甚少,而在我国国内,对这个议题的探讨也是刚刚起步,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或是考察的时间范围过于狭窄,不能说明公司成长的时间特点,或是对治理结构的变量考虑比较单一,或是使用的模型过于简单。从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共同缺陷是对于成长性的衡量过于简单,大多采用了单一的指标,从而影响了模型的效果。

3 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方法

对公司的成长性的评价方法一直是学术界备受争议的话题。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采用单一还是复合的指标定义公司成长性,采用财务指标还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衡量公司成长性,采用何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公司成长性的类别进行划分以及如何解释不同类别公司的成长性特征,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纵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文献,我们可以总结以下方法:

3.1 单一指标分类

在现有的研究中,似乎普遍认为如果仅有一个可以选择作为公司成长性的指标,首选就应该是销售额(Ardishvili et al.,1998和Hoy et al.,1992)。因为它相对容易理解,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司,且对资本强度和整体规模不敏感。很多学者都探讨过销售额指标作为研究不同类型公司的成长能力的指标是非常适合的(Davidsson和Wiklund,2000),且管理者本身也接受了这个指标(Barkham et al.,1996)。因成长过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销售额是自然而然的选择(Delmar.,1997和Flamholtz,1996)。但销售额并不是在所有成长性研究中都是完美的指标,如销售额对通货膨胀和汇兑比较敏感,而就业机会则不会。销售额分析成长的过程并不一定都会产生正常的结果。对于高科技公司和新成立的公司,资产和就业的增加会在任何销售额发生前就可能发生。Penrose(1959)、Kogut和Zander(1992)认为就业机会作为成长性指标符合企业理论中的资源决定论的观点。因为,如果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成长性分析应该关注资源的积累,如员工。而且,在职业创造研究上如果更关注宏观导向基础时,用就业来衡量成长力似乎是合理的选择(Schreyer,1999)。就业作为成长性指标的明显缺点是它受到劳动生产力增加、机器代替工人、整体规模和其他自制外购政策的影响。例如一个公司可以在产出和资产相对增长的情况下成长而不需要增加雇员(Delmar et al.,2003)。

3.2 Tobin’s Q分析法

Tobin’s Q最常被用来衡量公司价值。它是公司成长机会的替代变量。Q值越大,表示公司成长机会价值所占比重就越大,公司成长机会就越多。

Litzenberger和Ross(1981)对公司Tobin’s Q的计算方式,是以公司市场价值为分子,公司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为分母所算出来的比率。故当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愈高时,Tobin’s Q值愈高。即当公司的独占力愈强、商誉与专利权愈高或能力强的管理者愈多时,公司的Tobin’s Q值会愈大。此比率表达的意义为公司的经营是否有效率:如果Tobin’s Q>1,表示公司有较低的有形资产成本或较高的市场价值与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公司可利用这一优势来扩张公司规模,如此也反映公司有较高的经营绩效;反之,Tobin’s Q

国外学者在评价企业价值、公司绩效和企业成长能力时,大多都采用Tobin’s Q来衡量,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我国学者利用Tobin’s Q评价企业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原因是Q值的计算在我国缺乏数据来源。

3.3 判定分析法

研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的目的在于根据其成长性来指导投资,但是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往往是时过境迁。从证券市场看,成长股是一家收益正在增长、更重要的是未来也增长的公司的股票。虽然股票的价格更多地受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成长而不是过去的成长的影响,但事实上成长是个相对连续的过程,过去的成长体现了公司在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上的优势,预示着未来的成长潜力。判定分析模型就是这样一种系统全面的将历史和当前数据含有的未来信息,进行揭示从而表达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的方法。判定分析有二类判定和多类判定之分。1936年英国统计学家费希尔(R.A.Fisher)提出的一种二类线性判定分析方法,简称费希尔二类线性判定分析(Two-group 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ted Analysis),它将一系列能够正确反映二类不同总体的重要特征的变量组成一个线性判别函数,最后用一个综合反映不同总体的差异的值来区分或判定某一研究对象所属的总体。这也是在公司成长性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4 总结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成长能力衡量指标目前是百花齐放、分类方法各异、模型涉及的影响公司成长的因素说法不一,这些问题便构成了现有公司成长评价方法研究中的主要争议。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找出相对完善的分类方法,合理而科学的对上市公司的不同成长类型进行分类,也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Benjamin,Maury and Anete,Pajuste: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 and firm valu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29.

[2]Black?B?S.,H•Jang,and W?Kim: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Korea,Working Paper. Stanford Law School,2003.

[3]王奇波,宋常.国外关于最优股权结构与股权制衡的文献综述[J].会计研究,2006,(1).

[4]王向阳,徐鸿.企业成长性标准的界定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1).

第11篇

从高校产权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资产的产权登记、界定、处置和对外投资与经营性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内容。从内容看,高校资产管理既有价值管理,也有实物管理,和高校财务管理关系密切。怎样把握好高校资产资本化的度和量,实现高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是和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尽管高校资产具有不同于企业资产的特点,但高校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增值的追求。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传统模式

1997年以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称为传统模式。从国家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运作方式来看,高校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权限局限于固定资产。高校货币资金的使用局限于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范围,高校资金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动,也不得用于业务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高校资产受国家政策的强制约束,在经济性能方面存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的特征。

按照资产分类,高校资产管理采用按资产性能管理的模式。其中,财务部门主管流动资产,负责学校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以及银行账户、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财务管理业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审批;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个学院管与学院相关的资产购置的可行性研究。基建部门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在建及维修工程的管理。

其中,固定资产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杂,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由职能部门统管、使用部门专管、领用单位(人)保管的三级管理体制和管理责任体系。所谓三级管理体系主要是指资产处代表学校负责对全校实物资产的入库、建帐、建卡、出库、配置、调剂、核查和处置的综合管理。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实物资产帐卡的管理,使用单位领用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也就是实物的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似,在业务上接受教育部的指导和管理。在校本级,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管理地位平行、各自受主管校长领导。高校的资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制约。

在1997年之前,高校的教育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和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相比,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高校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一直由国家专项投放,高校资产全部是国家财产。高校自身既没有关于资产投入审批的权限,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高校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所取得的效益,一直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经济价值往往和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不能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目标中来体现,更多的体现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改革进程

高校资产和投入、资产、资金的使用关系密切。可以说理财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资产的价值含量,决定着资产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7年到2006年,为市场经济下资产管理模式探讨阶段。

1997年国家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项制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资产”的概念,对于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各项资产,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促进高校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度》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资产”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将各种形态的资产纳入高校资产管理的范围,全面反映了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为高校建立全新的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了制度基础,为提高资产的作用和效益奠定了基础,对高等学校规范财务管理,促进依法理财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12篇

[论文摘 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从会计学的角度来定义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能够用货币来可靠计量的教育资源耗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控制的基本思路应遵循现行事业单位和学校会计制度前提下的双轨制。因此教育成本核算及控制应以高校现有的会计资料为基础,在满足国家预算管理和遵循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准则和学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借鉴企业成本核算思路和方法,对现有的会计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1.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性原则,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 业务辅助成本”、“ 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 、“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既要讲社会效益,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 “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精雕细琢,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规模过小,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久而久之,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使固定资产保值,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成本如何控制,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人为降低投入,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还是基本建设,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都应一一仔细测算,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 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 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 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 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财会研究》2009年 第23期

[5]齐义山:高校成本控制问题初探 《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