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0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评判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设备资产管理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引言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配置计划、投入、使用、维护保养、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确保企业设备资产的安全、完整、可靠、高效意义重大[1]。一个企业需要平稳的可持续发展,设备资产管理在众多管理元素中显得尤为重要。
2 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现状
现代的设备资产管理已将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经济性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称为设备综合管理学。现今国内企业的设备资产的投资决策常常取决于领导层的个人经验积累和判断,但相对欠缺详实可靠的综合数据作为评判的依据,使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决策方案相对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无法以实际数据作为考量标准。
3 引入模糊算法对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意义
引入一套能够客观评价设备资产决策问题的模糊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概率统计理论描述设备资产在不同环境与决策下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从而使公司高层,对设备资产的管理决策方案的确定有据可依。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众多模糊性因素,使得整个决策系统相对较复杂,决策后果具有相档的不确定性。这种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正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3.1 设备资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1.1 因素集设置
综合考虑影响设备资产评价的各种因素,按不同阶段的成本费用、使用情况以及市场价值等不同属性将各因素分为4类:
设置成本:运输费用、安装费用、检测费用、购置费用
运营成本:年度维修费用、年折旧费用、年度保险费、年燃料费
使用现场:成新率、使用率、完好率、机况机貌
市场情况:领先程度、市场需求度、市场通用性、市场稀缺性
3.1.2 评价集设置
根据企业对设备资产管理决策评价的可能结果,将设备资产价值评价结果分为如下五类,即:
其中按照评价等级对应的模糊评判向量如下:
建议投入(90-100),谨慎投入(80-89),维持现状(70-79),逐步处置(60-69),加强处置(60以下),综合反应了该设备资产的市场前景、技术水平、资产回报率等情况,并对企业下一步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
3.1.3 判断矩阵的确定
从因素集U到评价集V的模糊矩阵为:
其中,表示因素层指标对于评语的隶属度。
3.2 因素集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一层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将其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表式:,,表明i相对于j的相对贡献值大小。
3.2.1 主因素层分析
主因素层分析结果如表1:
以主因素层U为例进行计算:
将判断矩阵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
特征向量计算:
,
同理可得各子因素层相应权重为:
3.2.2 案例应用
现以此25台履带式起重设备为例,对其各项经济数据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各子因素层评价结果如表2:
以设置成本为例进行计算:
归一化处理得:
同理可得: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由上述计算结果,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企业履带式起重设备的综合评价为应加强投入。但由结果可见,由于部分设备的落后与使用率低下,其逐步报废以及加强报废的评价隶属度同样较高,说明在加强投入的同时,也应对部分陈旧、效率较低的设备进行报废更新,以提高该类设备的总体评价。
4 结语
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了较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模型,从而使目前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从较为主观的评判标准逐步转化为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客观评价。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企业各类设备资产的剖析,结合企业管理层对设备资产管理相关要求,可以建立系统的设备资产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现有设备资产价值情况,为预测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走向提供客观依据。
(2)采用量性结合的方法解决设备综合评价中的定性问题,把设备资产按不同模块进行比较,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设备进行评价,可以企业设备资产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市场化。
(3)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对某类设备资产进行评价,还可以结合具体需求,稍加变动后,用于单一设备或其他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宋丽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年13期.
[2]任秀玲.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J].现代营销,2012年第8期;25-26.
[3]冀爱珍.浅析煤炭企业井巷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91-392.
[5]欧阳绵,彭祖赠,李必祥.模糊数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5-17.
关键词:零部件,投资方案可行性合理性评价研究
汽车零部件研发是一种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限长的投资项目。对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商来说,投资前必须对项目中的资金运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便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非贴现)和动态(贴现)。静态评价方法:投资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不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根本出发点都是要比较不同方案所引起的资金的流出与流入情况,进而帮助确定出最佳投资方案。
(一)计算有关评价指标,初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在进行多投资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时,适用于多方案评价的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内含报酬率、盈亏平衡点、净现值、预计现金流量净额等。
(二)作出项目可行与否的决策
通过一些财务手段对各种方案中可能取得的未来投资收益进行评价,经比较后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作为最终的投资计划。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评价方法有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净现值法。
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可行性的常用方法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特点,通常采用的是贴现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法的评价以现值指数为标准,未来现金收入值的现值与现金支出值之间的比率就是现值指数,即:
现值指数=(第一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第二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第三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初期投资金额
现值指数法除了能直观反映出各个方案之间的可行性外,还能够评判方案的获利能力,对方案的判定又多了一个方面的比较。
(二)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法可以解决现值指数法无法解决的具体报酬率问题,内含报酬率,也称为内部收益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支出现值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将各个方案中的内含报酬率进行比较来评价方案优劣的。将内含报酬率和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若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表示该方案是可行的。内含报酬率越高,表明该方面投资收益越高,该方案也就越优。
由此可见内含报酬率法同现值指数法一样都是根据对比率来评价方案的可行度的。
(三)净现值法
一、结语
对于评定汽车零部件项目投资方案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的优缺点,在实际进行决策时,要将各种评定的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评定标准,使企业拥有一个最优的项目投资方案。(作者单位:北京万源瀚德汽车密封系统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扬云.强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5,(9):32-33.
【关键词】企业利润空间 新会计准则 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中降低利润操纵空间的变革
1.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一变革防止了企业通过利用后进先出法来对利润进行操纵的可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随着生产技术和规模效应的提高,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不断降低,而利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发出存货的核算,必然导致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此种利润的增加是以牺牲后期的利润为前提的,从而达到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目的。在新准则实施以后,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将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不再有人为调节因素,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将不能再被使用。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革
当前,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原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通过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利润做大,我们称之为正向操纵,如科龙电器的利润操纵。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企业为了隐藏利润,进行负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业绩好的情况下,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再在以后年度转回的方法来平衡各期利润;或者在业绩差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以造成巨亏,再在以后的年度转回,人为地形成业绩好转或扭亏为盈的假象。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方法的变革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这就避免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个别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和合并日进而调节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行为。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
4.合并报表的变革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合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新会计准则中扩大利润操纵空间的因素
1.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而原会计准则只允许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项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新会计准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企业很可能在资本化条件上做文章,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减少费用支出,从而提升企业业绩。虽然新准则中对资本化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生产周期相对比较长的存货。例如,企业完全可能将已完工的存货继续按照在产品进行核算,使其符合资本化条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中收益确认范围的扩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早在1998年就已出现于会计准则中,但在实际运行中曾经出现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情况。因而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此次新债务重组准则又改变了修订中“一刀切”的做法,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融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同时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将现行非货币易准则中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做法,改为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而在原准则中根本不存在确认收益的问题。因此新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收益确认的范围。
3.企业在折旧和摊销上主观判断能力的增强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大,只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审计的时候,主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和估计是否变更,并对折旧额进行测试,防止公司多提或者少提折旧来调整利润。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利用折旧来操纵利润的空间。新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采用追溯调整。
4.公允价值更大范围的应用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传统计量原则采用历史成本法,以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和世界接轨,并逐渐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除了本文前半部分中涉及到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之外,还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却是一个难题,并且企业一旦利用其进行利润操纵,因缺乏可靠的评判标准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结论
关键词:定额模式;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审计方法
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发生的费用支出项目,其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及合理性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专门方法进行专业判断。
一、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本文所指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指为了恢复或维持原有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其特定的使用功能而进行的建筑、安装、修理、购置等活动,是投资额费用化会计处理的工程。固定资产修理费属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一种,后者包括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大修理支出、日常修理支出等。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前固定资产修理费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修理费,一类是经常修理费,也称中小修理费。大修理多是为恢复固定资产的性能,对其进行大部分或全部的修理或部分更新,其相对于日常修理的特点是修理范围大、间隔时间长、修理频率低、修理费用高,但多数大修理没有增加资产额外的使用效能,没有改变资产原来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当大修理费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当资本化,但要注意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不限于计入固定资产。为了防止企业利用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来人为调节成本利润,《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才属于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会计处理一般通过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进行归集,大修理结束后,再将其结转摊销到相关科目。本文所讨论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指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项目。一般列入管理费用核算。严格区分修理费工程核算方式的目的主要是维护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是为了后期审计查阅账目的便捷性。
二、工程造价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目前工程造价领域存在两种造价模式:一是从前苏联引进并结合国情创新发展的定额计价模式,也称工料单价法;一是国际广泛使用并在国内推广实施的清单计价模式,也称综合单价法。定额计价是根据定额规定的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逐项计算拟建工程设计中的分项工程量,套用定额基价确定直接工程费、技术措施费;然后再按定额规定的程序和费率计算组织措施费、间接费、利润。定额计价实际上是利用地方政府或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定额(估算指标、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来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进行计算的方式。
定额计价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量价合一,就是定额在确定了分项工程消耗量的同时也确定了其相应的单价,计价的过程就是工程量乘以定额给定的单价(结合一部分市场价);在内涵上表现为,其造价体现与反映社会平均建造水平,与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水平无关,与市场的价格竞争机制无关。
许多年来国内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沿用定额计价模式,很大程度上由于定额计价经过几十年实践总结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从业人员已经形成了运用定额计价和管理的习惯。
清单计价模式,是指按照现行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编制造价文件的一种方式,即根据国家各专业工程计量规范所划分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和措施项目,按照规定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计算出拟建工程的清单工程量,与企业自主确定的综合单价组价计算出工程造价的一种过程。其组成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税金项目清单五部分。作为一种由市场价格形成造价的机制,其主要用于工程招标投标阶段的编制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
清单计价的主要特点是量价分离。量是指按专业工程计量规范所确定的清单项目工程量。价是指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所需的综合单价(包含人工费、材料费、工程设备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和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这个综合单价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市场竞争状况自主确定的,而不是由第三方规定。清单计价方法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自主报价。由于清单报价具有复杂性,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内部施工消耗量测定和准确详实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相对于直接使用定额计价,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负担。因此,目前多数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在制定综合单价时,仍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的定额配以地区定额管理机构的人工材料机械市场信息价格,再加上一定的管理费利润等综合费率和优惠折扣系数确定,这样产生的工程造价仍然没有体现“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清单计价精髓。
毋庸置疑,清单计价的趋势就是要抛开政府的社会平均主义色彩的定额,使企业自己的消耗量成为编制工程量清单的基础,反映出企业自己的消耗水平,反映出企业自己的竞争能力。但是,目前现行定额依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
三、修理费工程审计的方法
由于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多数是一年内完工,投资偏低,施工简单,其规模属于小型工程,往往无设计图纸,或只有草图。有时图纸与实际工程不相对应。据图算量等传统审计方法无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对预算资料本身的审查。结合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方法。
1、依据预算子目反算工程量,查找是否多列数量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是存在彼此依存的对应关系的,反映在预算中就是工程量互相稽核的逻辑关系。在没有施工图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子目的已知工程量逆向计算另一个子目的预期工程量并与预算资料中原有数量相对比,以发现待查的工程量有无多列之处。
2、工地现场核实工程量,检查是否虚列数量
通过现场测量勘查、清点核对,可以检查工程实体与预算中工程量是否一致,是否有虚列数量现象。还可以检查材料的材质等级、施工工序内容等是否和定额中要求一致。
3、主材设备市场询价,削减虚高价格
工程量检查之后,还要对主材设备等价格方面进行检查,特别是材料设备价值占工程造价比例较大的安装工程,更要加强价格的调查力度。必要时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材料设备的有效发票,以获得材料的详细规格型号。
4、检查套用定额种类是否符合规定,借用其他专业定额子目是否合理
目前修理费工程常用的定额有山西省2011计价依据、太原市2011修缮定额、煤炭建设2007基价、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06版、公路工程预算定额2007版。各种定额所属行业不同,取费费率不同,套用后的造价高低也不尽相同。施工单位为了多结工程款,经常不合理地选用定额或借用定额子目,因此我们要了解各定额适用范围,熟悉所含工作内容和施工工艺,按照定额的选用应与工程设计施工条件相一致,借用子目必须和工程施工内容相一致的原则,判断选用定额、借用子目是否合理。
5、检查预算之外的应扣减项目
扣减项目主要是指施工单位若使用建设单位的水电等资源,由于预算造价中已经包含水电费,这部分价款将会随工程款通过工程结算支付给施工单位,水电费就应该返还给建设单位,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没有安装计量装置、按表结算。这就需要在工程审计时扣减这部分价款。具体金额应以工程直接费或人工费为基数,乘以定额规定系数计算。
[关键词]节能评估能耗计算折标系数当量热值等价热值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能源形势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节能工作的方法和制度不断增加和完善。2010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并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成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前置性和强制性条件。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一方面能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节能法规、标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能耗的不合理增长,对新上项目能源利用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能耗计算是节能工作的基础,是节能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能源消耗种类、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建筑结构、空调采暖和使用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能耗计算结果是判断企业能耗是否达标的直接因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以来,广大节能咨询工作者在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逐步开展节能评估业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能耗计算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分析节能评估报告中能耗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结合造纸项目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同时提出了目前节能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能耗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
1.1 能耗计算过程中应避免重复计算
综合能耗计算的能源指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综合能耗可分为四类,即综合能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在计算综合能耗的时候,只计算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在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不应重复计算。
如,某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有水、电、煤、蒸汽、氮气和压缩空气,其中水、电和煤为企业外购能源,蒸汽、氮气、压缩空气属企业自制能源。蒸汽由燃煤锅炉提供。
若产生蒸汽所消耗的煤和产生氮气、压缩空气所消耗的电力已计入Qd和Qm中,为了避免能耗的重复计算,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的能耗量不能计入企业综合能耗。此时,该企业综合能耗量的计算可按下式(1)进行:
Q = Qd + Qm + Qs(1)
式中:
Q――企业综合能耗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d――生产耗电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m――生产耗煤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s――生产耗水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若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水、电、煤、蒸汽、氮气、压缩空气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则此时,该项目的综合能耗量应按照下式(2)进行:
Q = Qd + Qm + Qs + Qz + Qq + Qk(2)
式中:
Q――企业综合能耗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d――生产耗电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不包括产生氮气、压缩空气所耗电量);
Qm――生产耗煤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不包括产生蒸汽所耗煤量);
Qs――生产耗水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z ――生产耗蒸汽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q ――生产耗氮气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k――生产耗压缩空气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在计算综合能耗时,一定要统计或预测好数据,综合分析每一个数据,清楚每个数据的来源,同时要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等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保证能耗数据与工艺、设备的匹配,确保计算过程能耗的合理性、正确性,避免能耗的重复计算。
1.2 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折标系数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规定,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低(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成标准煤量,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kgce),即:1kgce=29307kJ。
但是,笔者发现部分评估报告中能耗计算存在着无视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问题,企业生产所耗能源的折标系数均取自于《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如,某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生产所耗煤的低位发热量为18840kJ/kg,但在项目能耗计算中,计算人员将煤折标仍采用0.7143kgce/kg。依据1kgce=29307kJ,低位发热量为18840kJ/kg的燃煤,其折标系数应为0.6428kgce/kg。显然,此项目燃煤的折标系数选取有误,结果将直接导致计算的能耗量超过企业实际能耗量。
在节能评估中选取折标系数时,用能单位外购能源和耗能工质,若能源供应商可提供能源的发热量等数据,其折标系数应按照实际进行折算,若用能单位无法获得各种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单位耗能工质的耗能量时,可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中给出的折算系数值。用能单位自产的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其能源折算系数可根据实际投入产出自行计算。
1.3 正确理解当量热值与等价热值
能源当量热值是指一个计量单位的能源本身所具有的热量。能源的当量值,又称理论热值(或实际发热值),是指某种能源本身所含热量,按热量的多少可以折算成标准煤。当量热值的计算,原则上要进行实测,按国家标准是根据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测算的。
能源的等价热值,是指为了得到一个单位的二次能源实际要消耗的一次能源的热量,即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能源与相应投入的能源的当量。任何二次能源都有等价热值,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时存在转换效率问题,用下式表示:
能源等价热值 = 二次能源具有的能量 / 转换效率(%)
事实上,所有的二次能源,都存在着等价值和当量值两种折标方式,但由于其他二次能源生产时转换效率较高(如原油加工成汽油、煤油、柴油等,转换效率高达95%以上),因此无论采用等价值还是当量值,计算结果都差异不大,而只有电力的转换效率最低,差异最大。此外,如果其他二次能源也都采用等价值折标,则能源统计工作量会大大增加,不利于提高统计效率。因此,我国目前只对电力折标采用等价值和当量值两种方法并存,而其他二次能源都统一采用当量值折标,这种方法中,加工转换能量损失由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承担。
1.4 能耗定额指标的选用
我国“十一五”期间已实施了22项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涉及火力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油化工5大行业。这些标准都是强制性的,对应的产品分别是粗钢、铁合金、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镍冶炼、锡冶炼、锑冶炼、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建筑卫生陶瓷、铝合金建筑型材、铜及铜合金管材、合成氨、烧碱、燃煤发电机组、碳素、黄磷、焦炭、电石、电解铝,标准分别规定了单位产品的能耗限定值、新建准入值和能耗先进值。
在进行节能评估时,若评估项目属于上述5大重点用能行业,可直接采用相对应的能耗限额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估。
若针对某评估项目,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行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评估者可参照地方标准,如果没有地方标准可参照行业标准,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则应选择同类行业中较先进企业的指标对项目进行评估。在采用能耗限额值时,依据一定要充分、合理、适用。
评估中将能耗计算结果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比对,通过比对查看按照目前所选工艺、设备是否能真正做到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能源。通过比对,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降耗的建议及措施。 2 造纸项目能耗计算实例分析 福建某纸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7条年产14万吨薄页纸生产线和2条年产4万吨生活纸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0000万元。其中,薄页纸年产14万吨,年产值为160000万元;生活纸年产4万吨,年产值为40000万元。(说明:该实例中所使用的数据仅为说明能耗的计算过程,对类似项目的能耗不具有参考价值。)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水、电、煤。因无法获得电、煤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水的耗能量,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水、电、煤的折标系数取值如下:水0.0857 kgce/t;电0.1229 kgce/kWh(当量)、煤0.7143 kgce/kg。 此外,根据中电联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年报,2009年全国6000kW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为340克标煤/千瓦时,本项目电力的等价折标取值如下:电0.34kgce/kWh(等价)。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耗能源的计算情况具体见下表1、表2和表3。根据表1和表2,该造纸项目综合能耗量为薄页纸和生活纸的综合能耗量加和,单位产值为项目综合能耗量除以项目总产值,具体见表3。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薄页纸、生活纸能耗定额相关标准,该项目采用福建省地方标准《特种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5/986-2010)和《生活用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5/1135-2011)中的相关标准限值为比对依据,进行分析。根据项目产品定量指标,具体参照数据如下表4,本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标准对照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该项目薄页纸和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能耗定额指标,均可达到准入要求。项目建成后,薄页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22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3.2万吨标煤(当量);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18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0.75万吨标煤。 目前,尚未查到“十二五”期间的万元产值目标,该项目万元产值指标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6]230号),仅为说明问题。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规定:2010年,造纸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0.575吨标准煤。该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参照指标为:575千克标煤/万元产值。从表2和表3的计算数据可知,薄页纸、生活纸及项目总万元产值能耗均低于575千克标煤,即说明该项目薄页纸、生活纸及总项目万元产值能耗可满足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进行能耗计算时,必须正确统计或预测项目的能源消耗量,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合理;正确选取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根据合格产品的总产量,计算出生产企业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能耗指标。 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都是考核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能耗指标便于能源的定额管理,又便于能源的统计和计划管理。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所用的能源种类和结构,又可了解企业能源的消费构成,节省优质能源,发现耗能过大的环节。因此,在企业能源管理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来确定选用何种能耗指标。 3 节能评估中仍存在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国家对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节能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等尚不完善,国家目前只制定了部分行业的能耗标准,一些行业能评中的能耗计算结果无法与标准进行比对,只能依照专家经验或与同行业进行相互比照,无法找到企业用能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给企业能耗是否达标或合理评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 3.2 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尚未认定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认定制度,各类文件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提到,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至于什么单位有资质却找不到明确的文件规定,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本地区的资质认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有关节能评估报告编制企业的资质认定、编制人员的资质认定比较混乱。 3.3 收费标准尚未明确统一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收费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费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列入项目概预算”,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进行收费,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各地收费尚未统一,收费相对混乱。 3.4 专业从事节能咨询的人员不足 目前,从事节能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多数咨询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比如很多节能咨询人员原是从事可研、设计、安全、环评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相当缺乏。目前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组织了节能培训班,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从理论上增加咨询人员的节能知识,但短期的理论培训尚无法满足节能工作的需求。 为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节能评估应进一步受到重视,更加规范化。国家及地方应加快制定节能相关的标准及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制度及标准,规范市场。同时,不断加强节能咨询人员培训,进行节能咨询人员和节能咨询企业资格认证,实行严格的从业人员与企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官义高.关于企业节能量计算问题的探讨[J]. 中国能源, 2010, 32(4): 37-41. [2] 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节能评估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编写及案例分析参阅资料, 2011.
评估中将能耗计算结果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比对,通过比对查看按照目前所选工艺、设备是否能真正做到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能源。通过比对,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降耗的建议及措施。
2造纸项目能耗计算实例分析
福建某纸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7条年产14万吨薄页纸生产线和2条年产4万吨生活纸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0000万元。其中,薄页纸年产14万吨,年产值为160000万元;生活纸年产4万吨,年产值为40000万元。(说明:该实例中所使用的数据仅为说明能耗的计算过程,对类似项目的能耗不具有参考价值。)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水、电、煤。因无法获得电、煤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水的耗能量,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水、电、煤的折标系数取值如下:水0.0857 kgce/t;电0.1229 kgce/kWh(当量)、煤0.7143 kgce/kg。
此外,根据中电联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年报,2009年全国6000kW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为340克标煤/千瓦时,本项目电力的等价折标取值如下:电0.34kgce/kWh(等价)。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耗能源的计算情况具体见下表1、表2和表3。根据表1和表2,该造纸项目综合能耗量为薄页纸和生活纸的综合能耗量加和,单位产值为项目综合能耗量除以项目总产值,具体见表3。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薄页纸、生活纸能耗定额相关标准,该项目采用福建省地方标准《特种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5/986-2010)和《生活用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5/1135-2011)中的相关标准限值为比对依据,进行分析。根据项目产品定量指标,具体参照数据如下表4,本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标准对照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该项目薄页纸和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能耗定额指标,均可达到准入要求。项目建成后,薄页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22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3.2万吨标煤(当量);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18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0.75万吨标煤。
目前,尚未查到“十二五”期间的万元产值目标,该项目万元产值指标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6]230号),仅为说明问题。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规定:2010年,造纸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0.575吨标准煤。该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参照指标为:575千克标煤/万元产值。从表2和表3的计算数据可知,薄页纸、生活纸及项目总万元产值能耗均低于575千克标煤,即说明该项目薄页纸、生活纸及总项目万元产值能耗可满足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进行能耗计算时,必须正确统计或预测项目的能源消耗量,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合理;正确选取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根据合格产品的总产量,计算出生产企业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能耗指标。
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都是考核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能耗指标便于能源的定额管理,又便于能源的统计和计划管理。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所用的能源种类和结构,又可了解企业能源的消费构成,节省优质能源,发现耗能过大的环节。因此,在企业能源管理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来确定选用何种能耗指标。
3节能评估中仍存在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国家对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节能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等尚不完善,国家目前只制定了部分行业的能耗标准,一些行业能评中的能耗计算结果无法与标准进行比对,只能依照专家经验或与同行业进行相互比照,无法找到企业用能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给企业能耗是否达标或合理评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
3.2 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尚未认定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认定制度,各类文件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提到,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至于什么单位有资质却找不到明确的文件规定,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本地区的资质认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有关节能评估报告编制企业的资质认定、编制人员的资质认定比较混乱。
3.3 收费标准尚未明确统一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收费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费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列入项目概预算”,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进行收费,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各地收费尚未统一,收费相对混乱。
3.4 专业从事节能咨询的人员不足
目前,从事节能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多数咨询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比如很多节能咨询人员原是从事可研、设计、安全、环评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相当缺乏。目前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组织了节能培训班,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从理论上增加咨询人员的节能知识,但短期的理论培训尚无法满足节能工作的需求。
为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节能评估应进一步受到重视,更加规范化。国家及地方应加快制定节能相关的标准及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制度及标准,规范市场。同时,不断加强节能咨询人员培训,进行节能咨询人员和节能咨询企业资格认证,实行严格的从业人员与企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70-02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的自由度及范围限制
公允价值的运用扩大了企业会计处理的自由度。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难度及公允价值判断主观性较强等原因,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手法将可能发生变形。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谨慎性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使今后资产和交易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相关。但是,同时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加宽了公司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 容易成为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工具。下面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几个容易发生利润造假的方面进行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有公允计值和成本两种计价模式。新准则允许企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这将从两个方面给企业带来利润:按照新准则规定,一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费用减少、利润则增加;二是在房地产升值的情况下,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利润也会增加。这就给利润粉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易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虽然新准则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利润造假行为。但是,在判断交易的“商业实质”方面, 由于信息不对称、客观性不强,还是给利润调节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另外,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必须依靠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 如何保证公允价格的真实公允是一大难题。上市公司为了操纵利润,完全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 使其评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价格。
3.《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又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四种情况的债务重组都可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新的会计准则将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操纵利润打开方便之门,而且越是亏损严重、对外债务多的公司, 操纵利润就越方便。对于那些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为了保住公司的上市资格,债权人也可能会与上市公司联手操纵利润,债权人豁免上市公司债务,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从而实现扭亏。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传统计量原则采用历史成本法,以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却是一个难题,并且企业一旦利用其进行利润操纵,因缺乏可靠的评判标准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会计选择权扩大的方面
1.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这项变更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类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费用资本化的扩大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系列条件下,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这种处理一方面无疑会提升科技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压力指标,也会改变这类企业的资产结构,无形资产比重加大,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这项准则在运用中会扩大企业会计处理的选择权。首先,是难以严格准确地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 尤其是在财务人员对研发技术外行时,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将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及管理当局的意图;其次,关于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几项条件多为定性描述,较难准确把握。比如,完成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的“意图”、证明无形资产及其产品“存在市场”和“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完成开发、“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等, 对这些条件的判断同样会产生较大的主观性。
二是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第17 号――借款费用》将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由原准则的固定资产扩大到“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 将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该项准则将借款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必然导致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的增加。但实践中对“相当长时间”的把握同样扩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权。由此可见,费用资本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均给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
2.企业在折旧和摊销上主观判断能力的增强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大,只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就可以达到目的。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 号――固定资产》中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利用折旧来操纵利润的空间。新准则第19条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采用追溯调整。因此,企业只要设法找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的依据,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此外,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操纵利润。
二、新会计准则下利润操纵的应对策略
(一)将新准则执行到位
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外部监督。考虑到新准则给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的改变, 应相应地修改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法行为。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外部审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公信度较低的情况,必须加强对审计的监督。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的质量;借鉴海外经验, 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制度,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及职业道德,促使其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和其他执业标准。
(二)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
应该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技术进行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一方面要基于市场价格,存在活跃市场的有实际市场报价、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估值技术,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基准价、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期权定价模型。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术,应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还应该保持使用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及政策在整个企业中一致,对企业而言还要做好更新信息系统,对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计算机跟踪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三)技术上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新旧准则衔接期间,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准则变更的机会进行利润操作。比如,上市公司的利润变动,有些是由新准则的变更引起的,有些是由于会计估计引起的。如果编制的财务报表将这些信息混合披露,就无法看出利润变动的真正原因,也无法准确分析出该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进而无法对企业的真正价值作出正确判断。因此,必须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一些关键信息作出分类披露,使上市公司利润变动的原因透明化、公开化。对一些重大的事项,如重大的债务重组、资产评估,当其涉及的资产金额与预计净利润的比值达到一定比率后必须进行强制披露,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立足本业、扎实经营。
(四)法律上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
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存在着空白和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新准则的某些条款加大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在新旧准则衔接期间,确保上市公司不出现大规模的违规行为便成为政府监管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上市公司(包括签证机构、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威慑力,提高处罚效率。通过立法的形式,迫使企业强化企业高级管理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责任制,通过对财务制度的完善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增加企业各种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并及时对各种缺陷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赵本阳.新准则下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财会信报,2007,(3).
[2]涂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动机、方式与途径以及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7,(1).
一、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明晰预算管理权责的需要。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管理都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只关注经费切块和投入情况,不重视事后的预算分析,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环节严重脱节。预算绩效评价作为一种评判理财绩效的科学手段,必须与预算支出管理相互衔接,有效配合,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能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各个部门明晰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在重视预算编制的同时,将预算执行、预算成效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使预算支出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其资金来源大多数是政府投入,资金投入模式基本遵循“校财市管”格局。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确保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将高职高专的职能与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及规模结合起来,各类支出能正确的投向预定的使用项目,将强化厉行节约、控制运行成本作为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财政性资金中公用支出定额“负增长”和维持发展类项目支出“零增长”的要求,同时大力控制和压缩“三公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力地保障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有效性。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结合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日益突出的经费紧张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稳健从紧,好字优先”将成为高职高专财务工作的主基调。建设一个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实事和办好事,改善现有资源浪费、利用率低的现状,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按轻重缓急原则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教育事业急需建设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当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绩效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和综合评析。
2.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标准的衡量都必须贯彻相关性原则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参考同类高职高专院校相关项目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客观公正的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3.效益型原则。高职高专院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应当以资金周转和回报水平为重点,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预算资金保值增值水平和执行力度。在评价体系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评价方法和指标的成本效益,力求节约评价成本。
4.发展性原则。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高职高专院校年度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预算编制水平、执行力度,为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应用
1.制定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价目标。根据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预算数据分析,以分析结果作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制定的基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方案中应明确的主要内容:
(1)评价流程,包括学校内部至上而下的评价程序、评价领导小组的确定、评价工作的承担部门及人员;评价专家组成员的确定及评价周期等。
(2)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应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对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应逐一进行绩效评价。
(3)评价数据来源,评价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应同时考虑学校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侧重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流量情况的数据分析。
(4)评价结果奖惩制度。绩效评价数据应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主要参考依据,将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编制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学校发展方向且年度内预算执行理想的项目,下一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对预算绩效评价得分比较低的项目,分析成因,如果存在浪费教育资源、降低资金效益的项目,在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时不予考虑。
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绩效评价分为定量评(下转第69页)(上接第61页)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定量评价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期间的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费投入产出、预算执行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列举一些主要指标如下:
(1)生均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学生总人数(其中:商品服务支出包括教学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科研支出等)
(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支出+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实际发生额/本年收入预算数×100%
(4)支出预算完成率=(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实际发生额/支出预算数×100%
(5)收入支出率=本年事业支出数/本年事业收入数×100%
(6)收入年增长率=(本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100%
(7)支出年增长率=本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上年收入数×100%
(8)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年末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100%
(9)净资产增长率=(年末净资产数-年初净资产数)/年初净资产数×100%
定性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学校发展战略实现度、教学资源利用率、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程度、行业影响和社会贡献程度等。
3.确定评价方法及衡量标准。定量分析多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优秀值、合格值、不合格值,先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得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评价项目或学校整体的预算绩效。
定性分析应根据指标取得的难易程度,选择问卷调查法、专家评分法等分析方法。
[关键词]银行信贷审查财务分析
银行信贷决策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信贷决策是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多个围度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得出。虽然企业财务分析仅仅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但财务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财务报表仅仅是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解释数据,并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关键是要透过数据发现是否存在影响贷款安全的风险隐患,从而得出借款企业有无还款能力的结论。财务报表分析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并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当然,财务报表分析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银行在信贷审查中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针对借款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控险措施,若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则可予以贷款支持,否则不予支持。
二、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银行信贷审查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最关注的是借款人现在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借款人偿债能力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财务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及发展阶段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财务特征,有不同评价标准及审点。(二)研究规模、结构及质量:不同规模的评判标准不同。而“平衡、和谐”的结构是一个重要感觉。资产的规模、结构及质量反映企业经营和投资战略;负债和权益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融资战略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收入和利润的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盈利模式及持续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现金流量运转的顺畅程度、现金的赚取能力、筹资能力和投资战略。(三)详细分析三张表:三张表应互相印证、有机统一。运用一些分析方法(如指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异常变动找原因,并预测未来现金流情况,对整体财务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给予综合评价,为贷款决策提供参考。财务比率的比较是重要的分析手段。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分为: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银行审查中比较关注变现能力比率,即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如银行在与一担保公司合作前,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及资产都较大,但其资产多是固定资产,资产的价值和快速变现能力较差,其担保能力并非财务数据反映的那么强大,与其合作应审慎。
三、银行信贷审核中财务分析的关注点
除上述常规分析方法外,结合银行信贷审查的特点,实际操作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存货、应收帐款。存货有太多沉没成本还是固定资产增加闲置资产,还是技术落后或营销体系不完备导致滞销?分析存货结构、价值、期限以及变现性。应收帐款关注集中度、回收率、变化趋势,详细分析帐龄、结构及质量,确定坏帐风险及其坏帐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特别提示的是“其他应收款”不可忽视,往往隐藏很多问题,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占款,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对银行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带来难度。通过其他应收款大额往来明细及款项性质的注释,可了解企业大额资金是否被其他企业占用,有无往来单位名称异常(如投资公司、期货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往来性质异常的款项,对分析企业的资金流向及风险有很大作用。(二)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利润下降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动,是否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增长率?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情况(应收帐款增加)。财务分析关键是解释数据,如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市场原因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造成的,是整个行业的下滑还是个案,对企业影响有多大,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这些分析都很重要。(三)分析盈利能力应分析各层次利润,如毛利润、营业利润、税前/后利润及与销售净额的比率。以存货作为营运周期主要部分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毛利润,同时结合考察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对于以成本控制为成败关键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营业利润。(四)负债中的“应付款”同样分析账龄和集中程度,还涉及商业风险问题,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其他应付款”也是一个需花时间核实的科目。往往隐藏着向股东、关联企业或职工的大额借款,削弱了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资本的特征就是具有稳定性,而流动性负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其持续经营及偿债能力。银行审查中会详细了解该科目构成、还款期限等,通常的控制措施是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在结清我行贷款前不得归还股东借款/职工集资款”。
(五)核实资产的真实有效性和价值。
如资本公积中的资产评估增值,是否有虚增情况。若评估增值所占比重过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真实性,影响对其偿债能力的判断,只有还原为真实有效的资产所作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例:一户造纸企业,所有者权益1.8亿,实收资本2000万,资本公积逾1亿(大部分为评估增值),资产负债率69%,若剔除虚增资产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3%。(六)重点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不局限于现金流量表,还要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结合起来对照分析,相关数据是否一致统一,可互相解释,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业绩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现金流量分析应集中在:借款人的现金来源和用途有哪些,是否围绕其主营业务;是否存在现金流不足或为负情况,其主要原因何在;借款人未来的现金需求如何;借款人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否稳定等。而且还应注意现金的性质,如公积金、公益金有很多专业性质或专门用途,不能用来还款。只有“自由现金流”可直接用于还款。另外,货币资金中有多少已用于质押,用于承兑汇票保证金,对正确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重要。(七)在对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分析时同样需结合其财务状况分析:为什么需要贷款?是规模扩大产生的需求还是市场销售不畅造成资金回笼不及时产生的需求?究竟资金链中缺口产生在哪个环节?需特别说明的是,银行在衡量大额贷款客户风险度的五条标准中涉及财务指标的两条重要标准为:现金流量的脆弱性和财务杠杆比率的高低。可见银行在风险把握上对现金流量和负债率指标的重视。
由于银行非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不够专业,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不可否认,很多情况下是凭经验判断。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往往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其中的风险隐患,为信贷决策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我们将不断总结、探索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 要: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健康的效益增长模式才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告诉增长,所以,如何评价我国经济效益,就成了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经济效益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我国企业的声场和流通过程中诸多的复杂的环节,因而经济效益是受诸多生产、管理和流通中的因素影响的,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模糊数学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经济效益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模糊数学;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9-02
模糊数学的评价是质和量的综合评价,而我国经济效益也是受到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质和量,所以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1 模糊数学概念
模糊数学又称FUZZY 数学。 “FUZZY ”这个单词既有模糊的意思还有 “不分明”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的评价标准不是明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评价标准是不同的,那么就无法形成明确的论断,这就是所说的模糊现象。例如:高和矮、胖和瘦、大和小,多和少等都没有绝对明确的分界线,无法用量化的指标分清他们之间的界限。外延分明的概念,称为分明概念,它反映分明现象。而模糊概念专指外延不分明的概念。
模糊性数学发展的主流是在它的应用方面。由于模糊性概念为生产生活中的模糊现象提供了合适的描述方法。所以对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推理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模糊数学被扩展和运用,例如模糊模糊模式识别、聚类分析、模糊控制、模糊信息、模糊综合评判处理等。这些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方法构成了一种模糊性系统理论,构成了一种思辨数学的雏形,它已经在农业、林业、医药、营销、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得以广泛的运用,并去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经济效益概述
2.1 经济效益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的两条途径是提高生产总值,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在一定期间内(一年),所生产出的使用价值总量(适合社会需要),用价值表示,如果是企业的生产总值,那么主体就是企业,而我国的经济效益总值,那么就是所有企业综合的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同样企业生产成本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经济效益中的生产成本是指我国综合企业生产成本总值。
2.2 影响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我国的经济效益是由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效益整体的发展。所以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因素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成长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影响经济效益因素主要是研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分析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2.2.1 生产经营成果指标
生产经营成果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提高经营成果,必然会提高经济效益。生产经营成果指标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税金及其增长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人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人均税金及其增长率,人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
以权益报酬率为例,研究生产经营成果指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总额,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所以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产品是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和相关的服务,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分析市场,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第四,在技术上,始终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创新产品。第五,管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的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六,进行市场扩张,实现规模经营,打造品牌优势,提高生产经营成果。
2.2.2 生产消耗指标
经济效益与企业的消耗的各项指标是成反比的,只要降低消耗,才能提高单位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消耗指标包括产品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率,销售利润率,单位产品材料成本率,单位产品费用成本率等。
以销售利润率为例,研究消耗指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利润率等于单位的销售收入取得的净利润,在这里,要提高销售利润率,只能是降低消耗,以此降低成本,单位的收益就会提高,从而提高销售利润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2.3 资金占用指标
资金占用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每类指标包括若干具体指标和相对值指标。
以总资产报酬率研究资金占用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这里总资产报酬率和企业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以为这总资产报酬率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总资产的报酬率的提高在于销售率润率的提高和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提高销售利润率只有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相应降低成本才能得以实现,而总资产的周转率是单位总资产带来的销售收入,意味着不要浪费资产,提高总资产的效用,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协调好了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协调运行,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模糊数学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综合提高为基础的,只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使我国经济效益飞速发展。对于影响经济效益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在这些因素中既有量化的指标,也是质的指标,所以要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3.1 模糊综合评判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判是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模糊数学理论,模糊综合评判需要采用多层次评价模型的形式。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综合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之一资金占用,资金占用包含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都属于这个资金占用子因素集合,然后对这些子因素集合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子因素集合的评价结果,向上一层母因素集合传递,根据资金占用的这个子因素的集合的评判结果来最终得到资金占用这个影响因素的母因素的评判结果。
3.2 模糊聚类分析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应用
聚类分析是将己知的物体和数值的集合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组合,通过分类发现事物的规律,在此规律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分析。聚类分析的基础是各个样本实例之间的相似程度大小。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是生产经营成果指标、生产消耗指标、资金占用指标这些集合划分区间,进行分类,找出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就是对这些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类聚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以此来判断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3 模糊模型识别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模型识别就是把要研究的对象,根据它的某些特征进行识别和分类。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复合系统,其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综合性的,而且生产经营成果指标、生产消耗指标、资金占用指标这些指标对我国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也是综合性的,我国经济效益的发展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综合考虑的范畴。因而,只对影响我国经济效益某一进行评估分类显得过于简单,那么就需要对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多个因素的参数和标准的模型相互比较。多方面考虑我国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将模糊隶属度引入影响参数和可比实例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贴近度的计算以及择近原则可以得到与影响经济效益参数最为接近的比较实例。
参考文献
[1]姜超.基于消费者的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模型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9,(3).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执行空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不同的后果会形成企业不同的纳税方案,最终影响税收负担。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为例,企业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确定不同的预计净残值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不同,导致企业的所得税税负不同。这些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企业应在充分分析会计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以使企业税后收益最大。而且,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一般是在经济活动之前进行,是以既定的经济活动为前提的,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企业内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约束最小,筹划成本最低,可操作性较强。
二、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一)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纳税人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其他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金等。进项税额作为增值税中可抵扣销项税额的部分,对于纳税人实际缴纳增值税的多少就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采购材料时要把采购对象的身份考虑进去。首先我们要确定企业要从什么样的纳税人处购买材料,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是农业生产者,因为纳税人身份不同产生的可抵扣进项税额也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企业的纳税人应该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材料,这样才可获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在采购结算方式的筹划上,在不损坏企业信用状况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推迟付款时间,为企业争取尽可能长的一笔无息贷款。为延期付款,企业可以采用的结算方式有赊购和分期付款,使销售方先垫付税款,推迟企业支付税款的时间而为自身保存充足的现金流量。
(二)生产环节的纳税筹划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存货的纳税筹划主要集中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税法规定: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发出存货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其总成本。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导致所结转的当期销货成本的数额不同,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在会计实务当中,利用对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延迟纳税是纳税人常常使用的税收筹划手段。另外,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我们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以所得税税金支出的现值作为评判标准,选择所得税税金支出现值小的存货计价方法。因此,企业应根据不同存货购入价格的变动趋势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企业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为: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从上述公式可知,期末存货成本的大小,与销货成本高低成反比。即期末存货金额越大,销货成本越小,企业营业利润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会越大,从而对企业不利;反之,期末存货金额越小,销货成本便越大,应纳税所得额会越少,从而对企业有利。一般说来,在存货物价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宜采用个别计价法。无论物价上涨还是下降,采用个别计价法都可以使成本高的存货先发出,使当期利润下降,减少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但个别计价法操作起来成本较高,比较复杂,适用于存货种类较少、收发次数较少的企业。对于存货种类较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说,采用个别计价法不易操作,且成本较高,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应采用什么样的存货计价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预测存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使先购进的、成本较高的存货先发出,这样期末存货的成本会偏小,以降低当期利润,使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偏小;在预测价格较稳定或者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法;在预测货物价格上涨时,采用加权平均法,销货成本偏高,以使各期发出存货成本较平均,各期税负平均,存货价格上涨时不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先进先出法会使当期销货成本较低,利润较多,增加当期的所得税负担。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准予扣除;同时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强腐蚀(或高震动)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由于税法规定只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而且规定了最低折旧年限,税收筹划的空间不是很大。但是,税法和会计规定,企业可以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所以企业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减少预计净残值,这样应计折旧额多,每期计提的折旧额也多,能够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的支出。除了可以少预计净残值以外,企业一般应该选择前期计提折旧额多后期计提折旧额少的方法,以减少前期的应纳税额,达到延迟纳税的目的。对于技术进步较快、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或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这种情况下,企业筹划的空间就较大。加速折旧法前期纳税少,即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出,所以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时间价值,把折旧年限缩短到一般折旧年限的60%,节税收益最大。年数总和法节税收益次之,双倍余额递减法节税收益最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以达到最优节税效果。
(三)销售环节的纳税筹划。企业销售货物时,可以选择的销售结算方式有直接收款、托收承付、委托银行收款、赊销和分期收款等,每种销售结算方式都有其收入确认的标准和条件,都有不同的收入的确认时间,进而影响到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纳税期限。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通过对收入确认条件的控制,采用合理而合法的方式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使所得归属到合理的纳税年度,以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在销售结算方式的筹划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未收到货款不开发票也不确认收入,这样可以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2、应尽量避免采用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方式,防止垫付税款。因为这两种结算方式,销售方发出货物就意味着交易成立,纳税义务相应发生,就应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增值税。这样,销售方在未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就先交纳了一笔税款,损失了该笔资金的时间价值。一旦购销双方因产品质量、规格等发生争议而导致交易失败,这种方式损失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就更加明显。
3、最理想的销售结算方式是预收货款和直接收款方式。采用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提前确认收入而纳税。
4、在不能及时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赊销、分期收款结算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以合同约定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收入并纳税,是纳税人普遍采取的方式。
5、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并将货款交给委托方,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根据这一原理,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且销售业务货款采用销售后付款结算方式的,可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此时可以根据其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除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外,企业也可以通过选择折扣销售、买一赠一、销售返现等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税收筹划。不同销售方式的选择既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影响,影响企业的利润,也会对企业的税负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事实上,选择折扣销售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最小,税后净利润最大;买一赠一促销方式的税后净利润次之,虽然返还现金与买一赠一方式的税收负担相同,但是税后净利润却是最低的。因此,应选取折扣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而返还现金的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买一赠一方式也可选取,但不是最优方式。因此,面对不同的销售方式,企业应谨慎选择,综合考虑以获得更多的税后净利润。
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和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群众三评”实施办法,按照郭庚茂书记提出的“通过群众评判体现开门整改,把整改情况、进展情况向群众公开、让群众监督”的要求,在第十六督导组的指导下,省旅游局认真组织开展了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群众评判会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群众评判会议情况及评判结果
省旅游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群众评判会议于2013年12月31日召开,第十六督导组副组长、省纪委副厅级纪检员董天明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通报了局领导班子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省旅游局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和直属事业单位班子主要负责人及服务对象现场打分,对我局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进行了评判。统计结果显示,对我局第三环节工作总体评价及“回头看”、“拉单子”、建台账、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评判为“好”的比例均达100%。
二、开展群众评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制定评判工作方案,确保群众评判的公正性。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制定了《省旅游局第三环节“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群众评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评判工作的时间、方式、参评人员、评判内容、评判程序及评判结果运用等内容,确保了评判工作的有序、公正进行。二是认真选取参评人员,确保参评人员的代表性。根据省委对“群众三评”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省旅游局机关党员干部群众和直属事业单位班子主要负责人参加评判工作的同时,面向全省旅游系统,选取地市旅游局、旅游学校、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战线的一线代表参加评判,切实让参评人员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意愿。三是认真撰写第三环节情况通报,确保通报情况的客观性。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牵头对我局“回头看”情况、建立台账、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情况进行了逐项梳理,全面、准确、客观地向参评代表进行了通报,让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确保真抓实改。
三、开展群众评判工作的成效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为的是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群众对整改后的新风貌和实际效果是否认同、是否满意,是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以群众评判工作为契机,始终紧绷“群众满意”这根弦,进一步推动整改落实工作求实效,建章立制工作求长效。无论是抓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还是推进制度机制创新,都坚持做到真开门、开大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满意当作推动整改落实各项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促进在工作中做到“准”、“狠”、“韧”。整改什么、如何整改,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切身感受,请群众参与,主动接地气,认真对照群众期盼和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好整改落实。切实做到以“群众评判”工作的扎实推进,促整改,解决突出问题;促建制,形成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此次群众评判的结果,是对我局前段时间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种激励。我们要继续自觉求智于民,真诚问计于民,实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按照确定的整改落实方案,坚持以更严的标准、更严的措施、更严的纪律持续抓好整改。特别是对已经拿出初步方案,正在加快落实的修订《河南旅游条例》、搞好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小浪底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按时完成,让群众看得见成效,让群众满意。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机关财务、公款借用、公务卡、公务接待、办公用品、固定资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局直系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风建设、公文处理、工作日中午禁酒、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强制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干部使用管理、重大事项督办督查、加强调查研究等理制度和规定,继续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促进全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89-02
一、不良资产及其危害
不良资产通常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在预定的时间按照预期的金额得到回报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良信贷资产,一类是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信贷资产是银行不良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按照金融资产的种类。可以分为不良住房抵押贷款、不良商用房地产贷款、不良商业贷款、非住房类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等。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及投资、买人返售证券、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其他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等。根据我国的金融现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非信贷不良资产的信息基本上未披露,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
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的经济效益。大批存量不良资产贷款滞留,制约着新的贷款投放,加剧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性,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银行不良资产挤压正常资金运用,导致社会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不能获得充分满足,从而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制约了政府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1 宏观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遗留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首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账”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
(2)宏观经济波动。国民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破裂、外汇汇率和本币利率的突然调整、主要出口产品价格和进口产品(如石油)的大幅波动通常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
(3)监管体制薄弱。具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限制太死、结构单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执行不严格;资本充足性管理达不到规定要求,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贷款管理不规范.如集中贷款与内部贷款限制不严。呆账准备金提取不尽合理,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提取;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其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偏低。清偿和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助长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比较短。信用观念淡薄,部分企业存在着赖账心态,即有钱也不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领域都有非市场行为的过度介入。没有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安全。另外,我国现有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介入司法程序,损害银行的利益。
(5)个人贷款风险。个人房贷和车贷是银行一个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一旦个人收入下降,甚至由于下岗,或者房价下跌导致房租下降从而使已为数不少的“以租还贷”的资金链条脱落,个人购房贷款是银行优质资产的判断就会受到严峻考验,甚至一部分贷款会沦为新的不良资产。
2 微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最终担保人的信念。使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人员本质上均由政府任命产生,基本是官员身份,并不是由银行自身决定,这也导致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政府意志而轻视风险。
(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风险监控不力;二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三是出现风险后化解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一定程度存在着混乱、内控不力的现象,这使得很多银行不良资产是由于内外勾结、恶意骗贷形成的。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不长。面临相关数据积累不足、数据真实性不高等问题。其次。目前商业银行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最后,我国银行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不够充分,因而,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瞀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及处置建议
1 不良资产的防范。
(1)建立合理的企业评估体系。评判客户信用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从银行角度讲,客户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因此,用作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的客户信用等级,在评判上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出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而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中,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而单位资源回报率不高的企业屡见不鲜.单位资源回报率较高而经营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贷客户也为数不少。为了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的客户,并努力提升单位资源回报率。因此,考察、分析和评判信贷客户的贡献度时,既要重视信贷客户
为银行贡献的盈利额(营业收入额)占银行盈利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小.也要注重国有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贷客户营业收入(盈利)与投入该信贷客户的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的比率大小。
(2)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一是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3)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素质较低、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行内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4)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同时,设立首席信贷主管、资深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中级信贷主管、信贷主管助理等5个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
(5)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情况的监测频度,对每一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状况都要按月进行监测。二是要从制度上规定客户经理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状况评判与监控分析报告的时限。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四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2 不良资产的处置建议。
(1)设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即AMC),是许多国家解决银行巨额坏账的重要方法。我国已按国有商业银行对应设立了四家资产公司,并且各个资产公司对应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分散了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应该成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即将全行业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AMC,由其统一进行支配及管理,将四家AMC统―合并到该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样能够降低处理不良资产的成本.提高不良资产之化解效率。
(2)强化不良资产管理。一是以经营为中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二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三是整体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对借款企业现场调查、财务状况分析、经营水平分析等,保证贷款的合理投放;四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和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责、权、利的统一;五是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将风险防范、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机制纳入到程序中,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的管理之中;六是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责任稽核,及时对临界贷款实行重点监控,保证贷款的完整性。
总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成因复杂,而且银行业目前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加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等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不配套的情况,增加了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就要国家创造相应的有利环境。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粱丽红,张丞.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现代商业.2008(27)
2.赵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经济师.2008(12)
3.陈希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模式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4)
4.赖二辉.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代金融,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