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3-06-29 17:0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第1篇

继续上调准备金率

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淮滨点评:

央行调控管商业银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准备金率再次被提到历史的高点。接下来或许就是加息了,因为CPI指数依然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目前,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固定资产缺乏从信贷资金的来源,而且流动资金也出现了告急,不得不从民间或地下钱庄获得高代价资金来确保企业运营的需求。加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何以做到两全?确实是一件难事,需要政府及金融机构寻找良方。

纺织服装出口数量首次负增长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今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研究报告显示,1~2月纺织服装出口综合价格指数提升了10.15%,高于前两年提价幅度。但1~2月份出口数量出现了-1.78%的负增长,导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也降至8.19%的低水平,较2007年全年增速回落了10.58个百分点。

淮滨点评:

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少有的情形,与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都有关联,预示着今年出口形势严峻的一面。好在综合价格指数有了明显的提升,消化了一些负面影响,否则出口形势会更“惨”。今年国际经济和关、欧、日经济整体上不好,需求增长疲软,再加上汇率因素影响, 出口增幅回落在所难免。出口企业要做好渡难关的准备:国际市场多元化的路子还得继续走,国需求的深度挖掘也要想出好的招数,内外销市场互补是我们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中纺协

六省调研相关政策建议出台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组成的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

协会通过此次调研认清了目前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第2篇

我们已经进入全球性通涨经济时代

2008年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像病毒一样依然侵蚀世界经济。全球各国大量增发货币以应对经济衰退,全球化泡沫不可避免,货币持续贬值是必然趋势。各国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压力,提振经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以浙江、福建、广东的中小企业为例,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大部分产业集中在制鞋与服装生存领域。冲击比较大的就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临亏损状况。而做国内市场的企业相比情况会好些。但是,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大,原材料持续走高,人工成本越来越贵,甚至没有地方找工人,市场销售低迷,企业费用日益增高,融资渠道较窄。

企业微利引发分散投资导致资金困难

笔者最近深入浙江温州与福建泉州、广东等地,通过实地探访与行业人士沟通了解到,特别是服装与制鞋企业已经是微利了,面对的是3高一低(既原材料高、人工成本高、企业费用高、利润低)的现象。企业要给工人保底工资,否则工人流动性太大,不管企业有没有生产这些费用是必须付出的;另外政府要求企业用工单位必须给于员工做社保。还有就是企业贷款难,银行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是雪中送炭。拉闸限电限制了企业正常生产,这样做非常不合理,不科学;拉闸限电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吗?非也,事实是地方领导责任担不起,影响仕途,节能减排做不好,一票否则决。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中国的制造业?同样,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东莞市中小企业群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外需不振订单减少、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飙升、人民币汇率攀升的“三座大山”正在挤压着东莞中小企业的微薄利润。

企业面临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只有另寻出路,资本向来就是流向利润最可观的地方。据了解,很多企业是半工半停状态或者干脆歇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这必然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企业纷纷向其他领域投资,股市、房地产、矿产、能源、艺术品收藏等等成为企业投资选择。主营业务逐渐空心化,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钱没有用到生产上去。投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高暴利就存在高风险。

政策歧视:中小企业简直就像是二奶生的孩子

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格局已经彻底改变,高制造成本时代已经来临,领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遥不可及,银行依然是锦上添花的银行。 企业转型的前提必须让企业先摆脱困境,才能谈转型。所以我觉得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支持,如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等。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们资本市场跟美国资本市场不一样的是,主板上市公司多,而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少,我们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现在的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美国是非常看重中小企业的发展,像美国的纳斯达克培育了多少中小企业。

积极引导与规范民间金融,通过发展小金融机构让民间借贷资金阳光化。不可以妖魔化民间借贷,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借贷。事实证明民间资本借贷对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为。政府要引导与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新兴产业所需投资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需要政府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以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其投资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银行应该要做到资源合理分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为国家的经济作贡献。相比国有大型企业我们的中小企业从银行所贷的款少的可怜,贷款门槛相比也严格的多。国有企业就像是正室所生的孩子,而中小企业简直就像是二奶生的孩子。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之基,创业创新之源,我国75%的就业是靠中小企业,90%的新增就业是靠中小企业,全社会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也是靠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生存方式

中国经济通涨还要一段很长时间,企业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未来这些企业要改变经营模式与生产方式是必然的出路,要积极拓宽企业销售渠道,传统的销售模式(商场门槛高、门店租金高、人员费用高)盘剥了企业的微薄利润,网络销售是很重要的选项也是未来发展方向;改变生产方式以解决人工成本,机械化时代必将来临;新型材料的应用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方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放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维,走企业股份制吸纳社会资本,以减少对银行的资金依赖。(作者:叶 昭 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购物导报》特约副主编,国内著名的经济管理报纸、杂志、网站的特约撰稿人)

第3篇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的草根活力,同时这些年又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启动新一轮的改革,为民营企业减负,那么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仍有希望,而像万达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则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堪称世界奇迹,但中国的信用评级在2003年底之前一度维持了10年不变的BBB级,直到2005年之后才得到一定调升。然而,今年4月,穆迪确认中国信用评级为Aa3不变,但将前景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而在4月9日,惠誉亦宣布调降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穆迪和惠誉的理由是:担心中国地方债务上升、土地财政依赖以及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

穆迪和惠誉担心的背后也反映出最近一年来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大潮。过去国际上唱衰中国曾几起几落,但这一轮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经济从某种角度上讲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在国际层面,美元回流可能造成的周期性风险值得中国经济警惕。尽管目前美国没有马上收紧货币政策,但普遍预计,这只是时间问题,2013年始,一轮长达6年的美元指数的上升很可能已经悄然启动,美元回流的大的周期将给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亚洲市场造成冲击,有人甚至估计亚洲的楼市可能腰斩一半。中国经济特别是泡沫高悬的楼市会怎样?无疑需要我们警惕。

在国内层面,我们也正面临着结构型风险和制度型风险。结构型风险是指中国经济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难以为继的地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宏观经济的投入产出效果的逆转。过去我们投1块钱可能赢得3块钱的增长,现在我们投更多的钱进去,却无法实现同样的经济增长。中国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回报率整体上甚至已经不敌银行的贷款利率,面临技术上破产的困境。制度型风险则是指中国制度面临全面转型的压力,由此引发社会震荡以及人心不稳进而出现移民浪潮等风险。

上述三大风险的确存在,中国需要直面这些已经存在或者将会发生的风险,特别是防范三大风险的叠加,但又没有必要据此对中国经济过分悲观,还要看到中国经济存在着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中国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握经济发展大势、果断加大改革力度,给民营企业释放更大发展空间。过去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三大低成本优势:低工资成本、低人权成本和低生态成本;与此同时,却也面临三大高成本劣势:高政务成本、高金融成本、高土地成本。过去几年,民营企业的三大低成本优势越来越不复存在,特别是工资成本连续5年年均增长近20%,但三大高成本压力却不见减轻,反而越来越沉重,这使得中国民营企业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空前的困境。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就在于通过、政府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来降低这三大高成本,给中国民营企业以活路,同时也给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出路。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的草根活力,同时这些年又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启动新一轮的改革,为民营企业减负,那么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仍有希望,而像万达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则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第4篇

对于大量浙江纺织企业老板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没有喜悦。

企业倒闭,员工追薪,债主讨债,老板跑路……恰逢中国最为欢庆的春节,这样故事仍在中国最大的纺织省份浙江继续。

浙江纺织企业的这次困境,始于去年中期建行受累中江集团破产爆出30亿坏账。此后,几乎所有银行都收缩了对浙江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压贷、抽贷、提前收贷的行为屡见不鲜。

本已承受着原材料上升、外贸市场萎缩等困境的浙江纺织行业,再无力承受这最后一根稻草的重负,沦落到了生死绝境。

2013年1月29日,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党党委书记准备去企业调研。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仅在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党一个地方,就已经有数家纺织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有些企业已经破产,有些已经跑路了,有些还在垂死挣扎。

资金链因何断裂

浙江嘉兴,明效丰汇。一张名片,嘉兴市最大的纺织基地之一;一个在市政府支持下成立“嘉兴市明效丰汇工业园”的企业;一个历经30年打拼已经成长为下辖六家子公司的控股集团,宣布破产。

明效丰汇是在丝绸之都盛泽从事纺织贸易经营的基础上创建起来。在多年的纺织品经营过程中,公司拥有了一批隐定的客户群,并在中国轻纺城、东方丝绸市场以及常熟面料市场设立了专业的直销点,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

1997年以后,明效丰汇从贸易经营转向实业制造。1997年的嘉兴市明效丰汇纺织有限公司,拥有剑杆织机58台及配套设备一批。2000年,明效丰汇进行了混纺原料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总投资6000余万元。

2001年,明效丰汇为扩大生产规模,从村里搬迁到工业园区。随后,明效丰汇在纺织实业的努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从此发展顺风顺水。当年,公司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国纺织科技工业圆”内计划征用土地518亩,创办“嘉兴市明效丰汇工业园”;经嘉兴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工业园,成为市级16家工业园之一。同时,注册了嘉兴市越峰麻纺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麻、棉、涤混纺纱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1亿人民币。

浙江明效丰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卜菊明,从嘉兴最北部的田乐乡村走来,以织机起家。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财富,也巩固了其企业在纺织业的霸主地位,与“越龙提花”、“元丰纺织”等8大企业一起被称为“金刚”,享誉一方。

如果他的野心不再膨胀,他将可以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纺织企业。但此后的卜菊明,一个被下属评价为“没有不良嗜好、该交的‘三金’都有、从不克扣工人工资”的好老板,走上了玩资本的不归路。

破产之际,明效丰汇欠债九亿元。“如果明效丰汇专注于做实业,绝不可能倒闭。”曾经一起创业、常年来互为标杆,一起从乡下搬到工业园的鸣业纺织董事长罗春荣如此评价。

明效丰汇公司从家庭作坊开始,历尽艰辛、开拓创新、由弱变强,已发展成为拥有1500多名员工的浙江亚麻纱棉纱生产基地,并拥有一批隐定的客户群。从账面上看,明效丰汇2011年实现利润为1亿元。

组建集团以后,卜菊明一心扑在资本运作,银行信贷,多元化扩张……没有沿着纺织主业产业链延伸,而是借集团平台过度融资涉足陌生领域,导致了公司最后的破产。

熟悉明效丰汇的人都说,压跨明效丰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资金链断裂。

用一组数字简单的数字为例:他本来有100万流动资金,100万固定资产(也就是实业的钱,每年赚15万左右,包括机器与房地产),他用100万去买了一幢房子,一年之后房子涨价变成200万,然后他利用自己的固定资产,贷款80万,这时候他的房子也可以贷款160万,他利用这240万再去买房子,然后跟建筑公司合谋,把房产评估到500万,继续贷款。这样一环套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如同他们面临的银行抽贷,资金链就将断裂。

在此情形下,还贷一旦陷入民间集资、高利贷等手段,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银行神经脆弱

老板卷走亿元款项,工人在厂房外示威,千名员工聚集在公司大楼外抗议追讨欠薪……2012年8月,发生在明效丰汇的这场骚乱让人忧心。

明效丰汇的破产,带来的问题还在延续;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困境,能够产生多少负面效应,还在发酵中。

纺织行业是中国外贸交易的重要部分,占中国GDP7%左右,对于地方来讲是重要的经济力量,而且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了《纺织产业振兴规划》后,又进一步出台《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细则》,意在落实并完善中央政府在宏观上支持、鼓励纺织行业度过危机、战略发展的意图。

《纺织行业振兴规划》肯定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地位。《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则在外贸政府、银行信贷支持等方面,明确给予了支持的要求。随后浙江政府也提出了落实方案。

在此之前,大量纺织企业面临的银行信贷难、银行只收贷不放贷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在浙江,一个企业的危机却引爆了纺织行业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次危机。

因“中江事件”(浙江中江控股有限公司及其11家关联企业因多年盲目扩张、巨额举债,深陷民间借贷导致“崩盘”,总债务达60多亿元,涉及民间借贷16亿元,授信、委托贷款等与银行相关的债务50亿元左右。此后银行系统对浙江企业信贷不断严格,甚至实行抽贷)受到牵连的企业,还在资金链条上艰难蹒跚。

浙江明效丰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样一家纺织大公司的倒掉,不禁让人警醒。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大量中小纺织企业,有的已经破产,有些已经跑路了,有些还在垂死挣扎。

显然,造成此次困境的导火索是“中江事件”的爆发,直接原因则是银行“抽贷”行为。

这让整个行业质疑,银行只能锦上添花,却不会雪中送炭。企业还清银行贷款后,随之而来的停贷令企业出现现金流短缺,只得向担保公司借取高利贷。这对于企业来讲,无疑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归路。

“中江事件’’之前,建德、杭州等地的民间高利贷利息约为4分至8分,即100万元每月利息通常不高于8万元。但中江事件后,仅建德地区的涉案金额就高达数十亿之巨,民间资金紧缺,利息瞬间翻番,涨至每月15%至20%。

此次银行在浙江大量中小企业“抽贷”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限贷令则被批评为“落井下石”、“釜底抽薪”。

银行自有自己的考量。被“中江事伴”牵出的建设银行30亿元坏账只是冰山一角。

2010年底,中国正在进入加息周期,建行当时对中江控股提供近10亿元贷款。在银行信贷的刺激支持下,中江控股迅速从原先的一个实业公司,跨越成长为一家大型控股投资集团。其中,他在内地房地产调控下半路出家缺乏专业性,经营非常困难,但建行在两年间又将贷款额扩增到30亿元。

在过去几年,中国各银行的总贷款额每年有超过六成的增长,而不良贷款率却能维持在略高于1%的低位。这是中国的银行的坏账评估系统给出的数据。

在中国银行体系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共同制造的“繁荣”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利益一方自保。在加速收贷的同时,浙江省各银行大多都上收了贷款审批权,部分银行将县级支行的部分权限上收至市分行,个别银行则直接将市分行的权限上收到省分行。

银行业脆弱的神经,让浙江大量的企业,无论是制造繁荣假象的中江控股、明效丰汇,还是实业兢兢业业的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全部陷入困境。

浙江纺织的出路

2012年8月,明效丰汇启动破产程序,工厂全面停产。路的对面,鸣业纺织张贴着大大的招工告示:“因产品供不应求,急需扩大产能……”

30年间,鸣业纺织执着耕耘纺织主业。当明效丰汇借助金融资本平台大跨步扩张时,鸣业纺织专注于纺织机械专业化管理。如今,面临不断上涨的原料、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鸣业纺织依靠管理效能的提高消化了这部分压力。

与《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对纺织企业提出的要求和支持方向一致,鸣业纺织不仅没有被外面花花绿绿的投资世界诱惑,还把自己的主业更加精准到细分市场,盯住布做文章,主攻女装高档纺织面料,向着品牌战略努力。

由于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鸣业纺织也没有受到这次“中江事件”的冲击。如今,身处外部大环境和行业的不景气,鸣业纺织销量依然稳中有升。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专业化和品牌战略似乎不是新鲜的建议,但在危机中,却能够检验出它的意义。

当然,如同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等大量中小企业,躺着也中枪,似乎有些无奈。

与钢铁机械等其他传统工业“年年岁岁都艰难,每年过的还不错”不同,每年都有很大纺织企业无法挺过这一轮的艰难环境。分散而庞大的纺织行业,现在面临的似乎不仅仅是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基本生态环境。

不论是中央政府的《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和《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细则》,还是浙江省等地方政府对于纺织行业的政策支持,这些宏观指导方向,在企业自身发展以及与金融银行机构等关联协作微观管理层面,尚有空白地带。而浙江民间资本甚或是浙江纺织行业内部的资本,如果在规范的空间与实业结合,将有效规避这一轮轮悲剧。

大量中小企业就是倒在了这些并不规范的地带之中。

第5篇

关键词:流动性资金;农村信用社;货币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66-03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由于县及以下区域有效信贷需求有限和对农村市场开拓不足等原因,农村信用社资金闲置较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的背景下,流动性充裕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选取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作为考察对象,对其通过参与货币市场资金交易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情况及其成效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获得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一、驻马店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现状及成因

(一)流动性充裕现状

存款增长远快于贷款增长。2009年5月份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2008年初增长37.29%,而同时期的各项贷款增长仅为11.40%,远远低于存款增长水平。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整体的存贷比从2008年初的73.05%下降到目前的67.94%。部分县区的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更低,甚至达不到50%,给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运用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流动性充裕成因

1.宽松货币政策引致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基调是维系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旨在促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向实体经济输出,保证刺激低迷经济复苏的需要。

2.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依然突出。与全国发达城市和地区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相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需求,缺乏效益好的投资项目,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的影响

(一)面临多重挤压的盈利困境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由于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倒挂,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呈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据调查,驻马店市活期储蓄存款占比下降,定期存款占比大幅上升。因此,农村信用社平均存款成本逐步上升,农村信用社盈利空间遭受挤压。

(二)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风险

流动性充裕的持续存在将导致农村信用社间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这些都将放大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的定价能力尚不成熟,过度的竞争将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

(三)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困境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经营将面临以下两难选择困境:一是面临存款负债的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二是面临流动性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

三、参与货币市场资金交易的情况

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2007年以前,由于各县联社缺乏专业操作人才,实行由具有长期操作经验的――驿城区联社统一操作货币市场业务,2008年以来,由于货币市场迅速发展,全市其他9个县级联社纷纷建立自己的货币市场业务平台并培养拥有自己的专业操作人员,形成了各个县级联社独立操作货币市场业务的局面。

(一)银行间债券交易从活跃走向平淡

2008年,市场资金相对不足,市场利率看好,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根据资金头寸,以逆回购为主要投资品种,进行配置资产,全年全市8家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251笔,涉及成交量340.90亿元。实现债券市场业务市场净收益627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39.8万元,增长了93.91%,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呈现持续活跃态势。从回购的债券期限来看,中长期债券成交量相对较少,短期债券规模占主流。以期限为1天的回购交易居多,共计163笔,占总交易笔数的88.11%。

2009年以来,由于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出现了质押回购债券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货币市场资金交易利率倒挂,因此,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纷纷停止了债券质押回购业务操作,到6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无发生一笔债券质押回购业务。

(二)银行间现券交易较少

2008年,债券交易共发生8笔,涉及成交量7.27亿元。其中,第四季度,现券买卖业务共2笔,现券买入与现券卖出各1笔,涉及成交金额共2亿元,环比下降13.04%,没有发生债券分销交易。

(三)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有所增加

截至2008年底,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8家市场成员全部持债余额为9.1亿元。较年初增加0.714亿元,增长8.51%。持债综合收益0.3615元,持债综合收益率7.59%。其中:浮动债券1.2亿元,1年期以内债券1.6亿,1-3年期债券2.5亿元,3-5年期债券1.5亿元,5-10年期债券1.3亿元,20年以上长期债券1亿元。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四)货币市场收益明显

2008年,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国货币市场上交易104笔,累计交易量5560931万元,实现收益2866.54万元,其中债券利息收入573万元,逆回购利息收入2293.5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8.9万元,增幅为21.59%,较好地实现了资产多元化的保值增值,有效改善了流动性管理的被动局面。

四、参与货币市场调节流动性的成效有限

参与货币市场操作为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找到一条出路,调节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同时也实现了资金增值功能,对于管理流动性充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但由于参与货币市场操作的资金规模有限,占其流动性资产的比重较低,因此,对于大量需要寻求出路的流动性资金而言,货币市场操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有待于极大提高,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调节管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

(一)参与货币市场操作的资金规模小。资金规模小,难以起到有效调节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水平目的。2008年,全市8家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251笔,涉及成交量340.90亿元,平均单笔交易资金规模只有1.36亿元,与全市农村信用社头寸资金月平均38亿元的余额相比规模偏小,对流动性充裕的状况调节力度十分有限。

(二)选择货币市场交易的产品期限过于单一。以期限为1天的回购交易居多,共计163笔,占总交易笔数的88.11%。在目前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的流动充裕性将在一个

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同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信用环境、客户群体等因素在短时期内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格局仍将会是一个长期问题和困扰。而选择以1天交易品种作为主要资金交易对象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有效分散大量充裕性资金,不利于建立一个长、中、短期有机搭配的流动性管理措施。

(三)选择的货币市场交易品种搭配失衡。货币市场提供的交易产品除了有期限上的搭配,同时还有因产品收益、结算方式、风险程度差异而形成的交易品种搭配。这种产品搭配能够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因自身流动性状况和资产运用管理水平的差异而对货币市场投资交易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流动性水平,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难贷款的经营困境,迫使其应当选择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产品组合,才能将其流动充裕性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目前交易品种的重点主要是质押式债券回购业务,而对于银行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等新业务则相对较少,这种投资格局大大降低了头寸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五、影响货币市场管理流动性成效的因素

(一)经营理念的局限性制约参与货币市场的规模。由于货币市场业务的专业性、复杂性及市场行情变化迅速,因此,许多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层对此都十分谨慎,态度比较保守传统,宁可不追求收益,也忌讳货币市场风险。一是整个驻马店市辖区的农村信用社普遍对货币市场认识不够,观念比较保守,对于货币市场业务缺乏一定的勇气和胆略,属于尝试型参与,开拓力度不够。二是县域农村信用社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导观念比较超前的机构,货币市场业务做得比较出色。而落后观念的机构则相对货币市场业绩要差得多。

(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影响交易行为的效率。目前,驻马店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取得交易资格的时间都比较短,只有1年左右的时间。其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也相对比较生疏,对于交易竞价、对手寻求、资金匹配、委托结算等交易环节的控制和处理不够熟悉,交易处于被动、简单、僵化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交易行为的效率。

(三)臃长的交易决策流程容易丧失掉货币市场利好时机。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要经过交易操作岗确定交易对象汇报给交易管理岗、交易管理岗请示交易决策岗、交易决策岗授权下达交易指令等三大环节。而处理每个环节,不同的管理模式效率差别极大。目前,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主要通过在市里集中统一设立交易平台,由交易操作岗向异地电话传输交易请求,通过交易管理岗请示交易决策岗,最终下达交易指令。整个过程最短需要30分钟,最长可能需要2至3个小时,甚至更长。主要是遇到交易决策岗有重要事务,如外出出差、开会,或不方便接收电话时,交易决策就会出现时滞。尤其是当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时,对手就会放弃交易机会,另寻交易对象。从而使驻马店农村信用社丧失掉货币市场利好时机。

(四)弱小的资金规模失去了交易定价中的话语权。由于单个县域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资金实力有限,单笔交易金额一般在5000万元,相对于其他市场主体10多亿元的交易规模,其在货币市场上属于微小客户。小量的交易金额在货币市场定价上自然没有话语权。一般是对手主动报出价格,农村信用社被动地接受,最大价格谈判空间不超出0.5个百分点。

六、运用货币市场管理流动性的对策

(一)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中。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金融市场的研究,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优化参与货币市场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加大参与货币市场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质押债券回购的交易规模,提高央行票据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也可扩大金融机构间的融资合作,以提高资金收益。同时,要根据自身流动性的状况,制定出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产品的期限结构。安排确定好长、中、短期的交易品种期限。流动性充裕程度高的可适当多安排一些1年期的交易品种,流动性充裕程度低的可适当多安排一些1个月以内、甚至是1天至7天的交易品种,充分利用自身头寸资金的特点做时间差。

第6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内需不足;金融抑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从2001年初到2009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 额从1665.74亿美元增加到22725.95亿美元,超过2万亿,上涨了12.6倍,年平均增长率 约38 %,占全球外汇储备约30%左右,高出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一倍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 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资产缩水的 风险,如何处置外汇储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提出许多设想,例如,组建财富基 金进行专业投资、[1][2]动用巨额外汇储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快人民币 国际化[3]等等,但是鲜有文献系统分析人民银行外汇储备资产的经济性质:它与普通商 业银行 资产在产权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即动用外汇储备的权力基础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外 汇储备成为人民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央行经营外汇资产将面临哪些新的困境和风险 ?这些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它有助于寻求处置中国外汇储备的根本出路。

一、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

分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首先需要结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说明外汇储 备 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表1是中央银行简要的资产负债表。国外资产是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 它包括外汇存款、有价证券、储备性黄金等。资产总额(A+B)等于负债总额(C+D)。国外 资产增加的途径:一是减少同等数量的国内资产;二是增加同等数量的负债。中国是非储备 货 币发行国,决定了后一种方式是国外资产(主要就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渠道。由此可知, 中央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就是对其他主体负债的增加。

人民银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外汇储备资产不断增加。根据表2和图1,外汇储备在资产方的份额 从2001年的44%上升到2008年的72%。相应地,人民银行的储备货币加上回笼基础货币而发 行的央行票据等债券与外汇储备累计额呈现显著正相关。储备货币的增加就是基础货币的增 加,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M1增加,所以M1也与外汇储备高度相关。

表3是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资产负债表,总资产中外汇资产份额高达80.75%。负债中储备 货币和发行债券的份额之和为77.88%,央行的自有资金非常少,从2002年到现在一直就是 现在表中的219.75亿元,占总资产的份额不到0.10%。作为货币发行机关的中央银行用发 行 货币的权力换来的外汇储备,其资产性质是什么?在基础货币增加和外汇储备增加之间谁 因谁果?如此突兀的资产负债结构,历史上罕见,它是什么原因促成的?这些新问题需要回 答。

二、人民银行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分析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人民银行外汇储备的增加,其主要渠道就是用创造出来的信用 货币换来的。当微观主体把自己在国际交易中获得的外汇储备卖给人民银行时,人民银行的 外汇储备相应增加。中央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发行机关,信用货币显然不是中央银行的收入。 人民银行用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换取的外汇储备,从经济性质上看,它当然不是人民银行的 收入,也不属政府所有,其产权属性应该最终归属于市场上原来持有外汇的微观主体。

负债经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中央银行的负债与商业银行的负债存在根本 区别,决定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也存在根本区别。商业银行通过负债方式筹集 资金要受市场价格机制约束,筹资是有成本的,所以需要通过营利来偿还成本;而中央银行 是信用创造机构,它的负债是没有成本的,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它的责 任是确保这些外汇资产在内外转换过程中购买力能够保持不变。但是源源不断的外汇储备持 续流进中央银行,不仅在国内形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贬值的趋 势。只要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在增加,这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着。

那我国的微观主体为什么自己不持有外汇?而且中国的外汇为什么会不断增加?这主要与我 国宏观发展战略下的制度选择与约束有关。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央 行积聚巨额外汇储备,从内因看,是微观主体在既有制度约束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 是说,央行被迫成为巨额外汇储备的持有者。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需要维持汇率稳定,保护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根据 图2,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一直处于明显的下降状态,从 2000年的45.16%直线下降到2008年的35.32%。内部消费不足决定了需要外部经常项目顺 差支持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顺差增加,本币有升值压力但不允许充分升值 ,增加的顺差自然转变为外汇储备。其次,结售汇制度和管制的资本金融账户,使微观主体 获得的经常项目顺差不能通过资本金融账户自己持有或流进国际金融市场,并且中国资金稀 缺,资本回报率高,本币有升值压力而不让它升值,人们就会形成升值预期,人们自然不愿 意持有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再次,出口导向型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招 商引资压力和就业压力推动下,不断利用优惠政策吸引FDI,进来的外资利用中国廉价的生 产要素资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用于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在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同时 经常账户也是顺差;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限制资本流出,鼓励外商 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经常账户中的收益项目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流出,这在2005年汇率制度 改革之前尤为明显。两个账户同时顺差,结果是外汇储备增加。最后,还与中国融资结构不 合理有关。中 国的融资体系是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低,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 育缓慢。改革开放中,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有经济 活力的微观主体,也是中国产品出口的主力军。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中小企业不易 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正常贷款,资本市场融资不适合中小企业,所以其他融资渠道就变得重 要起来。这些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外资进行合资,既可以融资又可以获得各种减免好处;二是 自己大量出口的顺差调回本国形成再融资,这两个渠道都会增加外汇储备。中小企业商品的 出口竞争力在管制的汇率制度下被加强了,他们又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从而牵制着 汇率制度改革。当汇率制度不放开,各种避免汇率风险和投机的金融工具难以充分发育, 金融市场就处于一种管制状态,结果资本金融账户也处于一种管制状态。出口增加,管制的 汇率和奖入限出的资本金融管制体相互强化,其结果当然是外汇储备增加。

当人民银行一方面用发行的信用货币(人民币)换取市场上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又担心 基础货币流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引发通货膨胀,于是在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不断提高法定准 备金率,回笼货币,所以这几年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人民银行对内发行的债券也在增加 (参见表2),它是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干预经济的直接结果。不破除外汇储备增加的内 在制度约束机制,后面这种干预就不可避免,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和基础货币相应增加的状况 就将持续。

通过信用货币换取的外汇储备,显然不能作为实际资产分发给本国国民。如果中国人民银行 把外汇储备分发出去,由于外汇在中国市场上不能流通,人们自然会把分发出的外汇重新兑 换成人民币,于是人民银行发出去的外汇又会回流到人民银行,但市场上增发了一次货币。 所以发外汇储备给老百姓实际上就等于发钞票给老百姓,这不仅不能增加人们的财富,反而 可以创造 通货膨胀。同样,用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高低不能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中国的外汇储备增 加仅是说明了中国人民更多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创造财富,并且这种财富通过国家干预被堆 积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

三、人民银行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困境与风险

当人民银行一方面在国内不断回笼货币,另一方面又在国外市场上运作巨额外汇储备时,人 民银行就由货币的创造者变成了经营者,就可能背离人民银行的根本目标,使人民银行处于 一种困境之中,面临巨大风险。

(一)储备资产收益的风险

1.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缩水的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储备,其中又是以持有 美国国债的方式为主。当前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阻止经济衰退,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 货币政策,不停印刷美元钞票投放市场,美国的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2009财政年度将高达 GDP的12%,美元出现通货膨胀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美元外汇储备面临的困 境是:持有美元资产,将来会遭受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现在抛售美元资产,会遭受这 些资产价格立刻下跌的风险。

2.双顺差形成储备资产收益倒挂。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同时中国经常账户也是顺差,除 了加工贸易的原因外,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资源。中国在经 常账户顺差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大量资金,两者都通过外汇储备增加转变为央行的资产, 然后主要以国外银行存款的方式和国库券的方式持有,资产收益低下;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 汇资产,例如FDI,不仅赚取高额的股权投资收益,而且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这种融资 错位,给中国造成了福利损失。[4]

3.外汇储备过多导致资源损失。中国通过大量奖出限入的办法促进出口,以牺牲国内环境 和资源为代价招商引资,以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事实上是以廉价的实际资源换回一 堆金融资产,它是穷国对发达国家的一种补贴。从某种程度上看,外汇储备越多,中国实际 资源可能损耗越多。

(二)储备资产安全的风险

1.政府行为替代微观主体行为集中市场经营风险。如果没有前面的内在制度约束,中央银 行不需要干预外汇市场,这些外汇资产就会分散在无数个微观主体的手中。中央银行集中巨 额外汇储备,远远超过正常的国际储备数量要求,实际上是政府长期干预市场经济的后果。 它通过外汇储备急速增加而放大出来。当政府行为替代市场微观主体行为,投资集中了,风 险也相应集中,投资难度增大。市场机制是一种分散风险机制,单个微观主体决策失误,引 起的问题不大,那是局部的,个别的、最坏的结果是做了错误决策的企业破产倒闭,而且这 种错误选择的信息会在市场上扩散出去,其他企业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所以市场上所有 企业在某个方面都犯相同的错误几乎不可能。

2.监督人谁来监督的困境。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经营是需要监督的。央行一般是商 业银行的监督者,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中央银行经营货币时谁来监督中央银行的 行为?中央银行经营巨额外汇资产就如同经营一个庞大的、垄断的国有企业,它的产权属于 广大人民所有,但实际经营权却落在经营者手中,有什么约束机制能够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谁负担投资失败的责任?

3.特里芬难题。如果每个国家都维持币值稳定,则汇率就会稳定。巨额的顺差不但意味着 中国经济失衡,国外逆差国也在失衡,如美国。失衡导致物价变化,币值就不可能稳定,调 整是必然的。正常情况下顺差国的物价水平上升而逆差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但实际上顺差国 尽量控制物价,而逆差国为了刺激经济常使物价水平不下降,结果世界性物价水平提高 ,顺差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缩水。

(三)本国货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风险

1.货币政策的困境。管制的汇率制度与独立货币政策是冲突的。在过去,由于汇率没有 放开,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就是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加,结果中国过去一段时间存 在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消除这个压力,央行不得不发行票据。截止到2008年年底,票 据存量4万多亿,按照利息4%计算,一年光付利息就是1600亿,这是央行在印发钞票,通货 膨胀成本大大提高。后来不得不采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办法收回流动性。治理通货膨胀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了,但是管理成本上升,风险变大,所以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中国国 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越大,本币越缺乏安全性。国内近几年资产泡沫屡屡升温,与这种状况有 直接联系。

2.产业结构调整动力不够,过多依赖出口。外汇储备增加,既意味着本币存在升值压力, 又意味着国家干预汇率的能力增强。如果国家一直使本币低估,持续维持初级品出口,过分 依赖低劳动力成本,这不利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一直维持这样的外汇 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 维持过去那种发展战略。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急剧下降,经济形势迅速逆转,这 已经说明了中国经济以这种依赖过度外需的增长模式而发展的脆弱性。

四、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出路的思考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在 反应,它是国家长期干预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单纯依靠人民银行的调节力量是没有用的。 消除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内在发生机制是最根本的途径。

(一)加快改革,消除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内在发生机制

1.转变经济管理方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产出效率低下,居民收 入增长缓慢,经济缺乏活力,这也决定了人们没有信心积极消费。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 转变,首先要求国家尽量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变经济管理方式,让市场行为和创新成 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考核政府官员的方式,拆除市场垄断壁垒和区域进入限制, 打击市场投机,规范市场秩序,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不会成为问题;同时增加对科技与高等教 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可能持续。至于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 需求,一方面要求降低政府税收增长幅度,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制 度改革,提高国民经济中居民收入增长的份额;另一方面通过财政预算加大对基础教育、医 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的改革,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市化步伐,给予农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2.改革国内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对资金 的控制权,资金的流向和流量都被政府的政策左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持续的资 金支持。在市场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的规划有助于市场发育,但是市场发展到今天,再由 政府主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就变得不太可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 的主 体,从这个群体里成长起来的大企业才会拥有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政府放松对资金的管制 ,加快对我国融资结构进行改革,把高储蓄进行分流。这需要:加快改革政府主导的国有商 业 银行管理体系,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机构,提高融资的效率, 促进私人投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发展多重融资渠道。当资金被 分流,国民储蓄以外汇集中经营的方式将不可能。

为了配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改革,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也要相应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全面取消 结售汇制,积极培育外汇交易市场,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汇率浮动的幅度;改变出 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取消各种奖入限出的招商引资政策,尤其是那些对环境和资源产生有 害影响的项目。在汇率变得更有弹性和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资本金融账户就可 以逐步开放,从而能够降低货币错配的程度,外汇储备积聚到央行的压力就会逐渐变小。

未来10年左右,如果中国的“人口红利”耗竭,储蓄率下降,消费水平提高,中国将面临“ 刘 易斯转折点”。[5]内需上升将为汇率制度改革提供有利环境,虽然前面已经说明 是国内 经济失衡和制度缺陷制约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但是中国当前这种国际收支管理体制不利于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升值压力变小的时候,中 国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就是以更加开放的方式逼迫国内改革。

(二)保值、增值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由于中央银行现在持有的外汇储备数额巨大,根据特里芬难题,这些资产必有缩水的趋势, 所以如何处置现有外汇储备资产也成为重要问题。首先,尽量分散风险,诸如增加黄金储 备和战略性物资储备,购买保值性有价证券,适当持有美国国库券,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其 次应该成立专门外汇人才培养基金,自己独立培养精通国际金融的高级专门人才。外汇经营 和资本运作需要系统的专业训练,中国在这方面人才紧缺。国家应该拨付专项基金独立培养 真正属于自己的专门人才。再次,利用中国当前国际储备的经济实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 改革。应该说,要创造出一种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储备货币,同时又具备稳定价值基础的新 的国际 货币体系,在国家存在的前提下是几乎不可实现的。更为现实的做法是,每个国家能够 基 于长远的、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这就需要破除一种货币独大的局面,形成几种货币相互制 衡、更为稳定、平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其中人民币国际化成为这种利益平衡格局中的主要 成员是重要的一环,这是中国急需研究的问题。

(三)与美国加强协调和沟通,确保美元储备资产安全

中国的顺差与美国的逆差、中国的美元储备与美国的美元债务、中国的高储蓄和美国的高消 费等等,构成了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互映射的镜像。 这种“恐怖的平衡”需要中美两国能够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共同维持美元价值的稳定。中 国美元储备资产的安全需要美国承诺美元对内不贬值,而美国想要平稳度过当前的金融危机 ,需要中国不要大幅度地抛售美元债券,抽走资金,换成其他资产。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从长期看是中性的,但每个国家都面临短期问题,会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正如美国目前的做法一样。货币过多,经济如果不能复苏,必然会发生滞胀。所以基于双 方的利益,短期内,中国的人民币可以适当升值,美国应该对中国的资产进行保值;长期看 ,中美两国都必须调整国内经济结构,逐步消除这种“恐怖的平衡”。只有中美双方经济平 衡发展,币值趋于稳定,进而汇率趋于稳定,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才更有可能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孟楠,陈 日希,王 雯.全球金融危 机下财富基金投资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2]谢 平,陈 超.论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J].经济研究,2009(2).

[3]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 009(3).

[4]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

[5]蔡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 中国社会科学,2007(3).

Economic Nature and Usage of Vast Foreign

ExchangeReserve of People′s Bank of China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困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风险控制中,相比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所采取的措施更为引人注目,主要是其在市场中弱势的地位及其面对的困境,这些问题已经危及了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譬如在雷雯雯(江西师范大学,2011),梁京华(时代金融,2014),吴京(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等论文中也指出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市场中定位模糊;机构内控缺乏规范和力度;产品结构特色不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受到洋银行和国有大银行的夹击;跟不上技术进步等等。我国中小金融企业面临这些困难在现代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时代,表现更加严重。究其原因,在李志S(经济研究,2002),傅勇(经济研究,2011),唐弥谧(现代商贸工业,2015),任会鹏(商业经济研究,2015)研究论文中也指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常规性的原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面对金融危机冲击问题、内控不规范等等。本文主要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目前面临的困境入手,从中小金融机构内部、外部分别阐述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困难的原因。

二、改进措施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具有以大银行为主导的结构特征,因此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金融企业规模偏小、交易成本高,且经营时间较短,经营风险大,导致退出市场的概率较高,融资困难。针对我国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措施。

(一)规范机构股东结构,完善机构内控制度

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抓住这些问题的来源,通过内控为主,监管为辅,优化法人自理结构、风险管理水平。首先,优化组织构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改变一股独大、经营管理层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必须从制度上规范中小金融机构,让其有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内部控制。其次,监管部门应该督促中小金融机构成立较高水平的风险管理部门。现实生活中,譬如浙江温州多次发生小贷公司、财务公司破产,投资人跑路的新闻,当然这与当地民间借贷风行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企业风控管理跟不上,缺乏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二)完善产品结构

解决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问题是关键的一步,实施品牌战略,解决自己的融资问题,充分使中小金融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运作。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品牌必须依托当地的实体经济需求。区域经济实体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一般政策有一定的偏向性。中小金融企业要开拓新的产品去配合政府的政策实施,实现金融产品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同时在金融产品设计上,要规避风险,做到安全、方便,慢慢形成区域性的金融品牌。

(三)国家政策扶持

在众多的因素中,政府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美国、日本都是市场成熟的经济体,在金融业的发展方面有着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拓宽其发展空间,这是由中小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区域性特点所决定的。如地方政府现在推动的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都是政府希望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体系建设,达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中小金融机构所服务的特殊对象也需要得到政策优惠。譬如日本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所采取的制度性措施。1958年9月,日本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并依据该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现为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各都道府县均成立了信用保证协会,从而形成了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王帅,2009)。对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规模中小企业,提供必要事业资金的直接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债务担保给予保险和贷款;防止中小企业破产,对之进行资产援助等(IUD,2008)。目前,美日两国普遍建立了扶持中小金融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发展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三、小结

政府多次提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扶持中小金融企业发展,在推进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要建立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制度环境,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金融企业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在国家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其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其风险管理及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产品结构才可能解决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困境。

[参 考 文 献]

[1]周立,陈武.中小金融机构的困境与出路[J].华南金融研究,2000(10)

第8篇

活动主要围绕“钢贸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有哪些?”、“企业目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行业的未来出路?”等方面,开展了问卷抽样调查活动。本次抽样调查企业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通过走访企业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和在钢铁物流专委会官方网站公布《调查表》的形式,共回收问卷537份,回收率为89.5%,其中有效问卷为82.1%。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钢铁贸易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绝大多数钢铁贸易企业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销售量严重萎缩,钢材价格倒挂,企业风险加大,资金严重匮乏,都在最大化的透支了他们的体能,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转行或倒闭。虽然面临困境,但行业绝非哀鸿一片,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开展自救,力图转变经营思路和模式。

一、钢贸企业生存现状

1、企业身陷六大困境

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钢贸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赢利模式单一,管理方式粗放”、“人才流失严重”、“厂商关系不对等”、“服务意识淡薄”等方面。

(1)“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

在本次调查中,有97.9%的受访者认为,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作为钢贸企业来说,经营规模较小,自留资金不足,提供质押贷款能力有限,造成其融资难。同时,钢贸企业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真实性差,缺乏审计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银行难以掌握企业家底,增加了贷款的难度,也加大了钢贸企业的融资难度。此外,钢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经营风险高,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导致银行不敢轻易贷款,加剧了钢贸企业融资难度。

(2)赢利模式单一,管理方式粗放在本次调查中,有84.6%的受访者认为,赢利模式单一,管理结构畸形也是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钢贸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单一的''''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赢利模式来赚取价差,而随着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震荡幅度小,且方向难把握,同质化操作手法,单一的赢利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近乎失效。

赢利空间缩小导致无法赚钱。从管理结构来看,受访者普遍反映,企业内部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且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冒险主义因素,这让企业产生思维定势,不容易接受变化,创建新的赢利模式时,旧的管理结构就成了最大的障碍,导致利润空间缩小。

(3)人才流失严重

在本次调查中,有79.4%的受访者认为,人才流失是钢贸行业目前难以做大的重要因素。钢贸行业模式单可复制、行业门槛低,一些优秀员工在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之后,便开始自己创业。事实上,行业内绝大部分的小企业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出现的。对于大中型的钢贸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损失。

(4)服务意识淡薄

在本次调查中,有79.8%的受访者认为,服务意识淡薄是行业顽疾。

钢贸行业从本质上来说,具有服务性行业的属性,其商业价值应该是和服务价值配套的。但钢贸行业产生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总认为有渠道、手里有资源才是硬道理,从而忽略了服务,只向客户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滞后。终端客户对钢贸企业的服务水平的认知主要来自具体的员工,一旦员工辞职,客户的订单也会随着流失。

(5)厂商关系不对等

在本次调查中,有95.3%的受访者对厂商关系不对等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我国的钢铁产品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价机制,钢厂定价主导行业。当行情上涨的时候,钢厂不发货;当钢价下跌时,钢厂则会把风险全转移到贸易商。

这种做法不仅损害钢贸行业的利益,也损害其行业的正常发展。调查显示,有41.1%的受访者已经退出钢厂协议,有38.4%的受访者表示,融资需要,不会贸然退出钢厂协议,而是减少订货量,20.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钢厂协议。

(6)行业集中度低

本次调查中,有63.4%的受访者认为行业集中度低是造成产业链畸形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小,分散,已无法与上下游之间协同发展,钢贸行业被边缘化的情况严重。在行业整体处于''''散、乱、弱、小''''的情况下,国外钢贸巨头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生产企业在营销上也不断加大直供比例,也极大地挤压了钢贸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钢贸行业的羸弱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2、经营比2008年更困难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62.7%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的钢贸经营环境及状况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还差,今年基本没赚到钱。

原因主要是:2008年,钢材市场价格有明显的波动。对于钢贸商来言,有波动才能产生获得利润的机会。当钢材价格下降时,钢厂还能给与一定的补贴。而今年,钢厂成本增高,利润减少,在钢价下降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对钢贸商进行补贴。而今年的钢材市场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平稳,波动不明显,钢贸商利润微薄。

与此同时,今年的资金面明显比2008年紧张,银行收紧银根,钢贸商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增高。另一方面,今年的下游需求偏弱,钢材只是在钢贸商之间相互流通。

在调查钢铁贸易业赢利空间较往年发生的变化时,92.3%认为在''''缩减'''',7.7%表示''''平稳'''',支持''''扩大''''的则为零。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钢铁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资金成本''''增长最为明显,支持人数占到82%。其次是占到6.7%的''''劳动力成本'''',而选择''''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分别占到4%左右,其他为管理等方面成本。

由此可见,钢贸行业已经由暴利时代步入微利甚至''''负利时代'''',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在这种环境下,钢贸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在没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需要把内功做足,成本降低,如人力、财务成本。

3、资金问题成发展瓶颈

90.1%的受访者一致认同,对钢铁贸易企业影响最大的是''''信贷紧缩''''。这在企业财务成本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46.2%的企业表示''''财务成本正在急速攀升'''';30.2%的认为''''仍在可控范围'''';而23%则觉得''''已经高出赢利'''';只有0.6%的受访者觉得''''可以忽略不计''''。

钢材属大宗商品,钢材贸易所需资金巨大,钢铁贸易企业从钢厂拿货,垫资金额动辄上百万。据统计,今年年内央行已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不光如此,今年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月贴现率急剧攀升。截至9月15日,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月贴现率已创超新高,达8.58‰。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大约为1.5‰左右,即使是2008金融危机时也不过才1.8‰左右。

钢铁贸易商做生意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融通问题。按照他们的''''1:3''''规则来看,做一单生意就需要3倍的资金(资金密集型行业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资金链条的正常运作。可随着货币政策趋紧,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有所上升,增加利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今年的高利率决定了贸易商的资金成本较高。部分企业资金成本甚至暴增3倍,以前1吨钢材资金成本在20~30元,现在要50~70元左右,部分会更高。钢铁贸易行业不仅存在上游资金链劣势,也在下游产业中处处垫付资金。贸易流通企业对钢厂提货需要付全款、对下游企业开出应收款,因此融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钢贸商的一大块支出。而近期的急剧攀升实在让其无法承受。

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前两年信贷宽松时,部分企业挪用资金进入楼市、股市和大宗商品等市场,货币政策稍微一紧就使其资金回笼压力加大;二是部分企业确实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中间劳动力工资上涨,下游终端销售不畅。另外,多数钢贸企业的运转都存在着冒险主义因素,经营盲目扩张,普遍有超能力举债现象。

而目前传统的银行融资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可从调查情况来看,贷款难也成了钢贸企业的普遍问题。对于银行方面,往常资金宽松时还好,现在赶上银根紧缩,他们宁可把有限地信贷资金贷给做实业的企业,也不愿冒险贷给本身社会地位不高、现在又陷入窘境的钢铁贸易企业。即使之前,钢贸企业从银行贷款通过担保方式的也超过了50%。

现在面对银行大门紧闭,排在银行之后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民间拆解等融资方式开始活跃起来。其实,这在行业内已是一种常态。调查中大多受访者认为,一旦遇上资金紧张,为了保障企业资金流不断,就是利息高点也要贷。

这种心理驱使同样助涨着民间贷款利息的飙升。在实地调查中得知,现在民间拆借3%的月利息(年息36%左右)都很难再找到。许多经不起诱惑的钢贸企业投身于''''放贷潮'''',甚至放弃贸易。

如此一来,整个钢贸业的融资潜在风险开始暴露无余。譬如:仓单质押风险、借款企业资信风险、借款企业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及商品来源的合法性等。而近期市场频频出现各类''''票据诈骗案'''',还有一些迫于千万借贷无力偿还而选择自杀的案件,均佐证了这一观点。近年来,业内也出现一些新兴融资服务。如网络融资,许多电子商务公司开始投身打造钢材电子化贸易服务平台,凭借网络快捷优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资金紧张使钢贸业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上的''''蓄水池''''功能基本丧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贸易商手里都没有多少资源,有的几乎是零库存,不备货、不建库、不囤货,出现了''''社会库存量持续降低,钢厂的产能连续释放''''怪象。这对整个钢铁供应链势必形成不利影响。鉴于这一事实,业内专家呼吁应加快钢铁流通领域金融服务创新。

二、钢贸企业的应对措施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钢贸企业在危机面前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从危急中寻找机遇,这非常有利于行业的整合和业态的提升。1、近八成企业坚守本行

尽管经营环境日益恶化,赢利空间持续缩小,但是超过78.3%的受访者仍然选择了继续坚守在本行业,12.6%的受访者选择彻底转行,另有不足10%的人放弃选择或正在思考出路。

选择坚守本行业的受访者认为,尽管目前行业景气度不高,但是属于正常的波动情况,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的考验之后,这部分人士对未来的经营环境回暖抱有坚定的信心。同时,还认为,猛然进入另一陌生的领域,会有很大不确定性,属于冒险行为。

针对目前市场正在流传''''钢贸企业大规模逃离''''、''''钢贸行业空壳化''''的传闻,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选择转行的比例人群为12.6%,超过十分之一。虽然未达到''''大规模''''的程度,但是比例已经并不低,这部分人正在考虑或已经彻底离开钢贸行业。造成这部分人彻底转行的原因是行业利润率太低,而且占据大量资金。资金利用率低,风险很大,有被受访者形容过去的从业经历如''''刀口舔血''''。

选择离开本行业,最主要的出路为投资金融领域、热点新项目、房地产,都超过了30%的被选率。投资金融领域包括对担保、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投资热点新项目种类更多,包括制造业、加工业、以及目前政策扶持的农产品行业、甚至环保、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也有涉猎者。本行业与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因此,在出路选择上,房地产行业也成为重要选择,尤其是经营螺线品种的企业,转行房地产行业更为通畅。不过,目前房地产投资已出现问题,房价面临回调,钢贸商投资房地产积极性已经下降。

2、混业经营成为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选择坚守的人群,并非纯做本行业,立足钢贸、混业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转型不转行成为本行业的常态,这部分人群超过42.7%。钢贸行业能产生强大的现金流,能为钢贸企业跨界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因此他们并不愿意舍弃这块''''香饽饽''''。此外,深耕本领域,延伸产业链、发展剪切加工等新赢利点的受访者比例也超过40%,与混业经营的比例差别并不太大。相关专家也分析,钢贸行业在未来会面临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这一群体将成为最后的受益者。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正在选择耐心等待或抱团取暖,等待春天的来临。

三、钢贸行业的发展趋势

1、行业期待政策优惠

面对严以的形势,目前企业对政府、协会、钢厂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其中呼声最高的是''''期待政府有更多更优惠的融资政策'''',此项占据绝对比例,高达87.8%。其次是希望钢厂在价格的制定方面,应该给予贸易商更多的优惠。目前的厂商关系不对等,市场钢价与钢厂出厂价格往往形成严重倒挂,因此,贸易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利润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厂商关系一直是本行业的老话题,在目前的宏观环境背景下,这一问题已经被融资诉求所掩盖,比例仅为11%。除此之外,也不乏受访者期待协会能发挥更大的职能,助力贸易商摆脱困境。2、三大发展方向呼声高

本次调查还重点对未来钢贸行业的发展出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了解,从得出的数据结果大致也可以摸出未来的行业走向。

首先,对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上,超过63.5%的受访者肯定了这一趋势。过去钢贸企业队伍庞大,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尤其在与钢厂洽谈价格上,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定价的''''话语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钢贸企业集中度,把企业做强做大,增加抗市场风险能力成为业内共同的呼声。同时,集中度的提高可以联合向钢厂集中订货的方式,利用资金、数量等集聚带来的效应,以降低钢材的订货价格。此外,一些受访者认为,钢贸行业处于大整合前夜,有可能会出现3~5年的洗牌期。具有规模实力、现金流良好、创新发展的钢材贸易商会发展壮大。

其次,鼓励全产业链协同服务也得到了37%的认可度,这部分回答主要来自于上述选择坚守本行业的问卷当中。这部分人群认为,过去钢铁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需之间无法形成无间隙沟通,进而形成了互为博弈的供需现状。同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博弈而非合作。这样一来,一方面材料价格上涨时,供应方会借此获取暴利,而当价格下跌时,需求方也会出现违背约定行为。如果能有效融合钢铁物流产业链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供应链各方能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有机组合,通过''''纵向协同''''形成相对于其他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并让产业链上各个行业都有支持其发展下去的必要利润,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链健康发展格局,从而彻底解决行业出现的危机。

第9篇

近期的美元一改一年来的强势,不断创出新低。未来1―2年内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局将会是过度依赖货币所带来的“滞胀”。这就导致未来1―2年全球将呈现弱美元和通胀,从而全球的货币又将重新追逐资源和资产。

未来一至两年美元或继续走弱

近期的美元一改一年来的强势,不断创出新低。而美元的持续走低,导致近期来大宗商品出现了不断攀升,纽约轻原油价格也由年初的37多美元上涨到当前的66美元左右。

美元短期内出现快速贬值,理由主要是来自两方面:其一,据《纽约时报》2009年5月20日署名为杰克・海利的报道,受控制美元汇率和恢复信贷市场的双重压力影响,美联储将讨论增加购买国债及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以补充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已经在3月20号承诺购买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担保债券和剥离银行1万亿美元“有毒资产”,若再次增加购买量,这对美国外汇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二,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通过“定量放松”来刺激国内萎靡的金融市场,使金融危机慢慢远去,这将重新激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就是全球“去杠杆化”已经结束,以前的避险资金将重新寻找出路。

美联储启动“定量放松”来挽救流动性缺失的信贷市场,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增强全球其他经济对美国国债的信心。本来这两项措施应该提振美元。但事实恰恰相反,其结果却是未来一至两年内我们将要接受弱美元的现实,理由:其一,这会导致短期内美元的供给急剧增加;其二,美国流动性的改善,提振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风险担忧的减少,避险资金的流入就会减少,同时,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者就抛售美元资产,转而买入其他资产;其三,也是最为主要的,美国再次增加货币的投放量,说明美国想通过投放货币的方式来提振经济,刺激国内的信贷市场,已经与第一次通过投放货币来挽救金融市场完全不同,这将是美国经济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再次回到依靠消费拉动增长的老路,这将导致美元再次走弱。

美国经济将陷“滞胀”境地

由于美国经过一轮“过度的消费”,此时已经是“国贫民穷”,经济的重新发动只能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在新能源政策和高科技政策的引导下,美国经济步入依靠科学技术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轨道。但由于美国政府短期摆脱通缩的愿望强烈,导致美国再次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激活国内的消费市场,这种方式只能激发美国消费的短期回升,这种回升并不能持续,因为美国当前的储蓄率和国民收入状况难以支持美国消费的持续回升。

而且这种短视的急于想摆脱困境的操作,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低估,它会让经济体带来“滞胀”。因为在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时候,发达国家货币当局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去杠杆化”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它面临的是全球在吸收它们增发的货币,这么大量的投放货币,未来全球经济一旦开始步入复苏,金融市场重新被激活,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面对通货膨胀,美国又将被迫启动加息进程,缩紧经济体的银根,这对刚有企稳迹象的消费而言必然又再次面临打击,一旦实体经济收缩,这又会遏制其货币的收缩力度,从而造成货币政策不断反复,使经济体就演化成“滞胀”。因此未来一至两年内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局将会是过度依赖货币所带来的“滞胀”。这就导致未来一至两年全球将呈现弱美元和通胀,从而全球的货币又将重新追逐资源和资产。

第10篇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鞋业 差异化产品 电商平台

劳动密集型企业指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设备科技技术含量低,产品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重较大的企业。比如:建筑业,纺织业、鞋帽等轻工产品加工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

温岭三面临海,地处中国的最东面,是一座在迅速崛起的海滨城市。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凭借其优越地理位置和当地人们勤劳勇敢的天性,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制鞋基地。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4年,温岭市拥有鞋类生产企业600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38万人,年产皮鞋、靴、户外休闲鞋、运动鞋、工作鞋及各类沙滩拖鞋逾12亿双,占全国总产量的15%、世界总产量的10%,其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及中东地区,可以说全球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双温岭鞋。温岭鞋业已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衰的风向标。

进入2014年,制鞋业的情况发生巨大变化。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6月份,温岭鞋类出口总额为5.13亿美元,同比下降3.94%;占全市总出口额的28.5%。1月份温岭鞋类出口达1.19亿美元,是上半年最高峰。而2月份鞋业出口迅速下滑至0.45亿美元,环比下降62.2%,同比下降41.2%。”仅2014年上半年,该市就有4000家鞋企因国家政策或自身原因关门歇业。在企业倒闭风潮中,既有原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有灵活多变中小型企业。他们或是主动向内陆城市转移,或是弃厂而去,逃之夭夭,留下众多的债务让每一位鞋厂供应商谈鞋色变。

一、行业困境

简单的来说目前温岭鞋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用工紧张,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走进温岭,看到最多的就是树立在每家每户门口的招工广告。每天不变地摆放在工厂门口,但是进厂应聘的人却寥寥无几。温岭YX鞋业是一家拥有4条流水线,500名员工大中型企业,其工厂订单稳定,员工享有较高福利。据其工厂厂长介绍,其工厂因缺少工人,为确保生产效率,4条流水线,往往只能开3条。

(二)现金缺乏,无法应付各种短期债务

利润薄,资金用量大,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一个特点。大部分温岭鞋企,都是利用自有资金周转,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往往会让企业险入恶性循环。温岭XP鞋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4年,生意红红火火,但是进入2015年,每周都会有一两波要债人上门讨债,企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是工厂老板为其做房地产的亲戚担保500万,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其亲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在协调无果的情况下,被银行强制冻结其公司资金200万元,工厂因此而陷入困境。

(三)人工和企业运营成本逐年增加,不断吞噬企业利润

2014年1月温岭大东鞋厂的一场大火,造成16人死亡。引发政府出重拳出手打击各种违章建筑,一时间温岭当地标准厂房租金由10元/平方米飙升到30元/平方米。无形中极大的增加了租房企业的开支。另外目前大部分温岭鞋企都执行保底工资,无论企业是否开工,企业主都必须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成本的增加势必侵蚀企业利润,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困境成因

中国制鞋业历经20年高速发展,为何会迅速进入了低潮呢?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分析

1、新环保法的实施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发现,在过去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扭转过去违法成本低,企业不重视环保的窘境。温岭市政府也一改过去盲目鼓励的政策,出台各种环保条例,对于消防、环保不合格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强制关停。仅2014年就关停4000多家鞋企。这在当地鞋业界引起不小的恐慌。让不少实业投资者望而却步。

2、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

进入2010年,受国际舆论压力及美元贬值影响,人民币被迫升值,在短短3-4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30%之多,工厂为维持出口订单不流失,力保以美元计价的鞋类产品保持原售价。因而被迫降低企业利润。微利维持企业运转。

3、新劳动法的实施

新劳动法于2013年实施,它严格规定了劳动者的作息时间,使得鞋企也无法像从前一样,通过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来获得超额利润。而强制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保制度,使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有双向选择权利。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工资支付成本。

4、偏紧的货币政策,造成部分民营企业贷款无门

为控制企业盲目扩张和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制定出更为严格的贷款流程,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企业贷款时更为谨慎,也使得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银行有效支持。造成资金上的困境。

(二)微观分析

以代加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鞋业出口企业有着以下天然的缺陷:

1、家庭作坊式生产销售模式,管理粗放

走在温岭小镇上,在大街小巷中见到的大多是一间间100多个平方,7-8个人的小作坊企业。无设计部门,无质检人员,一家人分别负责刷胶复底,剪线修鞋,打包整理,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和销售,依靠其廉价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为了销售,只能采取简单低价竞争模式。

2、简单的机械化劳动,极易被取代

鞋业加工完全是简单的手工劳动,极易替代。一条30人的流水线上,工人们往往都是在重复一些机械的无技巧动作,即便是未接触过鞋业的普通工人通过短短的半天或一天培训即可上岗。而部分需要人工操作较复杂的的机械设备,也仅需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经过1-2周培训后即可上手操作。当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时,定单很容易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缺乏设计能力,产品利润微薄

企业无定价权,产品从设计、研发,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依赖国内销售商和国外进口商,,企业利润全部来源于低端加工活动。同一份订单,采购商往往多处询价,价格是否足够低廉,成为确认订单的唯一标准。而且采购商对成本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工厂。在多方比价后,最终接单的工厂只可能挣到微薄的加工费用。据有关部门测算,2015年1-5月,温岭企业平均出口利润为1.85%。如此微薄的利润完全无法支撑企业持续性发展。

三、中国制造的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的农村人口,是低价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较系统技术培训,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缓解其就业压力。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还可以通过吸收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方式,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因而,虽然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在现阶段,在中国还将长时间的存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中国内销市场巨大,有较大长空间

中国拥有13亿以上的人口,消费市场巨大。以人均年消费2双鞋计算,便可消化30亿双以上的产量。而目前美国市场人均5双以上,对比来说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中国鞋厂在与其他国家竞争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关注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以期获得更多利润。

(二)产业链完善,产业化优势无人能比

中国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凭借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各种鞋类生产的产业群,有着完善的鞋类成品和原材料市场以及鞋类的研发中心和资讯中心等。以温岭为例: 在不到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分布有大大小小100多家模具厂,鞋底工厂,以及两个专业的原材料批发销售市场,通过其便捷的物流网络,3天内工厂所需鞋底和鞋面材料即可从广州,温州,福建调到温岭。而由私人开设的设计中心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制鞋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是其它国家难以替代的。

四、行业出路

鞋业虽然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优势,但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确将难以为继,不转型升级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路在那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寻找出路

(一)避免恶性低价竞争,主动淘汰过剩产能,

全球鞋类产量目前约130亿双,中国占据了约85%的产量,即100亿双,其中70亿出口,30亿双由国内消化。随着我国产品质量的逐步提升,产品可使用时间的延长,按目前国内的消费能力计算,目前的企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因此企业和经销商手中都积压了大量库存产品,而过剩的产能势必引发低价倾销,恶意竞争的问题,在温岭,因为恶意竞争,就有企业因受同行低价销售,被迫大幅降价,巨亏800万人民币的事情。为了避免恶性低价竞争,关闭和淘汰过剩产能是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企业研发实力,创造出差异化产品

产品雷同,可独立进行设计的开发设计人员严重不足。不同的企业往往找到同一设计公司设计,产品完全无秘密可言。一个款式一家工厂刚刚打样出来,其周边企业立马低价仿制。发展自身企业研发队伍是提高产品利润率,开展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重要工作:以温岭TF鞋业为例,因其老板是设计师出生,对于每一双鞋的形体,面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企业在2015年虽然遭遇到重大生产事故,损失百万之巨,但是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企业从新开张,经过短短半年的发展,目前生意红红火火,盈利水平远远超过企业事故前。

(三)采取走出去策略,提高销售利润

针对目前世界经济萧条的局面,分区域采取不同策略: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购买或入股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为其品牌代工,利用其现有的设计、研发和销售渠道,来获取超额销售利润。而对于非洲等传统低价市场,采取走出去战略,跳开众多的贸易商,进口商直接在当地做批发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掌握产品定价权,提高产品利润率,扩大企业销售利润。

(四)利用电商平台,多渠道扩大企业销售途径

企业传统的销售渠道,多依赖经销商或企业门店自营,不仅销售成本高,而且受制于经销商的素质和门面的地理位置。生产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无法准确了解市场动态。以至于企业完全根据自身生产进度,盲目生产,造成货物堆积,最后不得不进行削价处理的现状。如今电商的迅猛发展,为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了不少新的好的新渠道。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下,温岭市已经形成至少5个专业淘宝村,其产品80%直供电商平台,每天至少500家电商企业穿行于各家大小工厂。极大的丰富了企业的销售渠道。以温岭市BBX鞋业有限公司为例,因前几年盲目扩张,背上了承重的银行债务负担。2015年改变企业发展策略,压缩工厂生产规模,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开办淘宝工业园,不仅吸引众多电商和物流企业入住,同时和电商合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对于畅销产品加大生产规模,滞销产品停止生产。基本保证80%成品15天内消化完毕,极大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和盈利能力,让银行重拾信心,延长了对该企业贷款。让企业恢复勃勃生机。

(五)加强政府引导,降低投资门槛,提高企业利润

目前温岭工业用地单价约100-200万每亩人民币,工业区租金25-30元/平房米每月。这样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地成本,使得大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也让部分前期低价投资者关闭自己正常经营的工厂,转而将其厂房出租,以期获取更高利润。如果政府能为企业提供一批廉价厂房,以平衡市场价格。则将会极大的增加实业投资者的信心和提高企业利润,带动更多的资源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发展出路

前言

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指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和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其主要包括国有和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其最初的服务对象是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而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业务也延伸到了大银行所经营的一些业务。目前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已举足轻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量的75%,中小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各占60%和40%。但是,从目前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理想。

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

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誉低,容易受到股东的不当操纵,因此风险要高于大银行。

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其贷款规模发展的潜力并不够大,而其面临的主要客户群体,中小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小,企业人数少等原因,其资金需求量也不大。另外中小金融机构想做出重大项目也要捡国有大银行挑剩下的,而大银行并不会主动让中小金融机构来与他们分享这份大蛋糕,所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陷入狭缝之中。

暂且不说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如何,就中小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其资金运用效率就相对较低,当然这个有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说产品种类少、业务范围窄、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然而除了许多大企业选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也是更倾向于从资金丰沛的大银行贷款的,这更加大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难度,加上其本身的贷款利率高,许多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另外,中小金融机构人员素质问题和法人约束性问题也比较棘手。由于民主管理、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及其他部门的监管都没有完全到位,中小金融机构的人事决策、信贷决策及其他的管理决策随意性很大,经营管理上粗放、不规范,效益很难提高。

这种不公平环境和自身固有的缺陷,一方面遏制了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难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模糊

从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自身的定位很想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保持水平,但其自身的信用保障程度、制度结构、流动资金规模、网络覆盖面积等,都很难与大银行相比,甚至差距悬殊。其对自身的定位,完全与中小金融机构成立和生存的环境与发展战略相不符。由于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致使其对区域定位、客户定位以及产品定位等都存在偏差,不具备严密性,不能取长补短,在市场竞争中难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威胁自身的生存。

此外,由于自身的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了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选择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的特色产品,客户难免出现混淆,无法做出想要的威望和树立起市场形象,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内部调控缺乏力度和规范性

内部调控的规范性和管理力度是企业有条不紊运行的基本保障,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普遍存在管理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力度不足的现象,这在一方面也促成了其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差,评估能力弱的局面。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要在市场中立足就要具有快、准的风险控制与决策能力,全面掌握银行各类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控制能力弱,缺乏规范性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信息在金融机构上的交流和反馈,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导致中小金融机构自身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得到有效信息,更不能规范的做出控制、避免风险,结果只能是蒙受损失。

(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上,其远没有大银行一样的规范化要求。中小金融机构的股东大会和董事大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系,而董事和董事的产生及成员机构的建立并不完全符合公司法的要求和职业化的标准,董事与董事会之间的责权问题并不明确,没有全面的平等原则。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机构部合理,往往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不严密,是内部管理缺乏权利机构、监督机构。没有有效的经营班子,就不会与长远的发展,这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最根本问题。

(四)大银行的冲击

造成中小金融机构夹缝生存的因素很多,其中大银行的冲击对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内,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是最具实力的国有大银行,其经营规模是中小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除了占据大城市、大企业的区域外,其发展规模也开始逐步扩展到了市级下县城、城镇,导致本来发展空间就少的中小金融机构更加陷入发展空间的局限性。此外,大银行的金融产品丰富多彩,资金充沛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小金融机构只能在独木桥上缓慢前进。

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出路

(一)国家给予支持政策

中下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市场的包容。根据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的左右和服务对象而言,国家需要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相对于大银行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政策上的企业只能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局限,甚至导致灭亡。不但是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就其服务的对象来看,国家更应该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要明确其在市场中的定位

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保障程度、制度结构、流动资金规模、网络覆盖面积等,都与国有大银行相差较大,因此,要明确自身的优缺点,给自身制定一个合理的地位,科学的扩展自己的业务领域、客户系统以及产品方向,不盲目与大银行竞争。

(三)做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品牌

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创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品牌,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最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因此,要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特点,要制定自身业务特色,如增加短期融资的速度、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小额及时放款等,来满足客户群体的需求。此外,要在业务发展、资产保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路子,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四)规范法人机构

首先,要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防止“一股独大”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其次,要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机制,这是改善治理机制的关键环节。二是建立董事会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强化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有效防止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错位。如若一家金融机构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话,任何外部的监督管理都难以长期奏效。若一家金融机构有真正的风险意识.愿意进行自我控制的话,监管者会是十分轻松的。要使金融机构有真正的内控能力,必须做到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台理,政策引导适当。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五)提高内部控制力度,实施规范调控

首先,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一个有力度的控制环境,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革新风险管理理念,培养内部控制文化。其次,要提高内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能力,建立有能力的风险调控组织,成立风险业务监控和评估预警系统。此外,还要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措施,增加控制的规范性,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系统,防止控制信息出现偏差。

(六)建立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

中小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金融人才队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课,提高本单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定向培养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管理的尖端人才,或者改善自身条件,吸引更多人才。这样,才能在抵抗大银行冲击时,做出有力的反击。

(七)加强法制和信用基础

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约束和保护,而信用基础是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可以说,法制和信用是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的左右臂。市场经济本身也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缺少了法制和信用,市场经济就是一个被掏空的外壳,也失去了市场经济的意义。全球《财富》50强在上海聚会,指点中国21世纪发展的时候,就有人指出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信用基础不行,法制基础不完善,茅于轼先生也曾撰文指出:中国当前经济萎缩的根本原因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信用不足。靠信用生存的金融业离开信用更是寸步难行,离开法制则难以维护信用。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软约束.法制是硬约束,“软、硬”配合,则相得益彰,若偏废一者,则两者俱失。从长远看,不辅设好信用和法制这个市场经济快车的路轨,我们任何的经济金融改革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确定重点服务或者合作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特色化的市场定位之路,也即遵循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特色化市场定位战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市场细分,同时结合各行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化的市场定位战略,更多地采用求异型市场定位形式。

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本来就举步维艰,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发展道路更加受阻。整体来说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要解决众多因素,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实力,中小金融机构就要积极改变自身的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抓住机遇,适应挑战,处理好外部环境和自身不足带来的问题,也许出路就在下一步。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立,陈武.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J].华南金融研究,2000,15(5).

[3]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2):38-45.

[4]连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韩志远,高永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合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08(12).

第12篇

全球政策制定者们似乎并没有理解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现在已经到了20年泡沫期的终结时刻,以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终结时刻,也是IT革命和全球化产生的生产力红利(productivity dividends)的终结时刻。

可能全球经济的十分之一收入来自泡沫活动,而现在已经永远消逝了。收入将发生转移,需求也将出现改变,供给面将不得不改变,以适应“后泡沫经济时代”的多层次需求。如果各国政府不能对此充分理解,未来全球可能将遭遇一个“失去的十年”。这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它应该相当于那时的日本经济停滞,加上通货膨胀,俗称“滞胀”。

经济下滑推手

由于对银行业救援行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的忧虑推动股市下挫,扭转了自2008年11月低点以来出现的20%的反弹。美国财政部迟迟未能公布银行业救援计划细节,令市场怀疑政府尚不知如何是好。欧洲的银行针对东欧地区公布的报告,令市场担心这些银行的偿付能力。如果大型的全球性银行仍处于不良资产的泥潭中,信贷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全球经济衰退便无望尽早结束。

就实体经济而言,形势严峻――2008年四季度,日本GDP比上一季度下挫3.3%,欧元区下滑1.5%,美国下滑1%。全球经济很可能减少2%,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糟糕的跌幅。经济状况在2009年一季度也难以出现好转,东亚经济体1月的贸易数据已经给整个一季度的境况蒙上了阴影。所有的数据均显示,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境地。

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经济的下滑。

第一,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了信贷成本的大幅飙升。这一事件带来的冲击,相当于全球各大央行联袂将基准利率提高3个到5个百分点。为了应对高额的资金成本,每个企业都在降低库存,这是最为廉价的筹集资金方式;在商品行业,库存下降得惊人。大部分商品消费机构则出于对价格上升的顾虑或是投机因素,保持着高额的库存。当商品价格出现逆转时,他们将面临资产贬值的困境,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甩货。我推测,信贷成本高涨要为现今经济萎缩承担一半的责任。

第二,面对上升的信贷成本和下降的需求,全球企业大幅削减了它们对网络设备、计算机、仪器等一次性固定资产的支出。这一影响在IT行业最为显著。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受到的冲击最为剧烈。以科技股著称的纳斯达克市场,相比2007年的高点,损失了50%的市值。我推测,对电子设备等固定支出的减少,要为现今经济萎缩承担25%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显著的因素,50万亿美元账面财富的蒸发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将削弱消费。经验显示,“负财富效应”约为5%。由于全球经济的60%由消费拉动,推算下来,受这一效应拖累,全球经济将萎缩3%。这一因素的冲击尚未显现,因为大部分消费者的调整将较为缓慢。

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可能会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但经济的稳定或反弹并不意味着将走向持续复苏。消费疲软将长期打压全球经济,过度负债的西方消费者需要在未来数年内还清债务,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将使问题变得更糟。过去十年中全球经济的驱动者――西方消费者已经穷困潦倒了。

“滞胀时代”来临?

政府必须意识到当前经济衰退的持久性。信贷泡沫的破裂引发了经济的滑坡,收入与需求的错配将在数年内延缓经济的持续性复苏。在泡沫时代,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于通过资产获利的相关经济活动。例如,美国上市公司金融活动的利润份额增长了3倍。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国家。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出现了相似的增长,来自金融行业的大部分收入,几乎全部集中于一小撮从事奢侈品消费和高端金融投资的群体。这是过去十年中全球收入分配不断集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泡沫的破裂将摧毁金融活动带来的绝大部分收入,损失约等于GDP的10%。从豪华轿车的司机到奢华住宅的建筑商,金融业危机引发的乘数效应将使得失业人士遍布各个行业和国家。只有在供给方的结构调整适应了需求的变化后,持续性的经济复苏才可实现,这一进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这在当前严峻的经济衰退中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政府的支出偏离市场的需求,将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它必须符合未来结构性调整的需要。

让我们设想一下,失业的银行家和他失业的司机可能面对的问题。危机前,银行家的薪水是司机的20倍,他可以轻轻松松地雇佣司机、花匠、裁缝、女佣、按摩师一干人等。平均而言,银行家将收入的70%用在了全天候为他服务的15个佣人身上,另外30%投在了对冲基金等金融投资上。现在,危机爆发了,银行家搬到了堪萨斯州,成为一所高中的教师;他目前的收入水平等于前司机的工资,他必须自己开车、打扫房间,放弃按摩。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曾经为前银行家雇佣的那15个人该怎么办?

银行家此前的收入来自资产市场的活动,本质上是通过操纵资产价格,将收入再分配转移至其名下。当危机来临时,经济活动遭受的损失等同于银行家的收入下降额,但早前受雇于他的人丧失了收入。最终结果是,经济萎缩额等同于银行家的收入与15名被雇佣人员的全部工资。此外,这15名人员还无力消费。乘数效应放大了银行家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这一数值大约是2。伴随着财富的蒸发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全球经济似乎变得更为恶化。

当政府开始着手经济刺激之时,实际上相当于借入与前银行家收入等额的资金进行政府支出,目的是为了保证15名被雇佣人员能有新工作。然而,政府并不会把钱花在司机、花匠、女佣或是按摩师身上。财政刺激计划的错配(mismatch),意味着政府的激励政策并不能使经济恢复原状。政府的目标,应该是避免失业人员可能由乘数效应导致更多损失;如果他们已经获得了失业保险,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乘数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失业人员在结构调整中重新找到新工作时,经济也将重新步入正轨。

全球经济终将好转。如果资金能转移到更富于生产性群体的手中,将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只是调整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全球经历了20年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收入分配也变得极端。在过去几年中,诸如GE、GM等大型制造性企业依靠金融活动获取利润,它们的工业生产活动实际上已经被当做融资的一个平台。在中国,制造性企业通过开展房地产或是进入股市投机获取利润,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率在萎缩。扭转这20年来的趋势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政府不能正确理解当前的经济危机,试图重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将延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全球可能会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

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不同,全球经济不但出现停滞,还将面临通胀风险。由于美国必须向海外借款以弥补预算赤字,美元很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疲软。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资金流动载体和外汇储备的美元一旦走弱,将引发全球货币扩张。宽松的银根迟早将引发商品的投机、通货膨胀,而后者将迫使劳工组织提高工资需求,使得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传导通道被彻底打通。

老模式的黄昏

我们需要担心经济刺激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其短期效果似乎也并非令人高枕无忧。随着全球银行业仍陷于不良资产的困境中,银行系统仍无法正常放贷。如果刺激计划令经济活动变得活跃,需要投资以满足新增需求的企业并不一定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如果缺乏一个功能完善的银行体系,上升的经济周期将无法延续,经济刺激计划仅仅能暂时奏效,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毫无帮助。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第一,是修复银行体系,尤其是美国的银行系统。如果美国政府不重振其银行系统,78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就会白白打了水漂。正确的方法是将这些银行国有化,将不良资产剥离到另外一家公司实体中,并将优质资产重新打包上市。这是既往中国对银行体系采取的策略,可能也是美国政府的惟一出路。

第二,西方必须控制社会福利费用。首要的就是美国的医疗保险。如果美国政府不能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控制其医疗成本,也许十年内,政府就会面临破产境地。如果欧洲政府不改革其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它将被迫增税或是长久地背负更大的预算赤字,欧洲经济将走向停滞。

发达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意味着不断攀升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健成本。错误的政策引发了信贷泡沫膨胀。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却力图维持生活福利方式不变,这也是催生信贷泡沫的因素。现行体系建立之初,老龄化问题尚未成为一个严峻挑战。然而时至今日,除了提高退休年龄、合理分配医疗保健资源,这些国家别无选择。

第三,新兴经济体必须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通常反映了政治经济的无力――无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原因多为缺乏法律保障,收入与财富过度集中。出口导向型模式实际上是进口全球体系。这一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从一个世纪前的日本到50年前的“亚洲四小龙”,再到30年前的中国。这一模式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今天,这一模式遇到的挑战是采用它的国家太多了。以当前的价格计算,发展中国家占据了全球经济的30%;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占据了全球经济的近半壁江山。在缺乏消费者的情况下,这一模式难以延续既往的畅行无阻。发展中国家必须更多地开展彼此间的贸易往来,挖掘国内需求。这要求它们不得不对本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实施痛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产权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二者必须相辅相成。过去十年来,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停滞不前,根源就在于它们无力改变自身的政治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