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药基础建设

中医药基础建设

时间:2023-06-29 17:0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药基础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药基础建设

第1篇

一、当前我国中医医院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大部分中医医院的建院时间不久,在很多基础建设条件和功能方面尚未完善,自我补偿能力较差,尚不具备一个独立市场主体的能力。同时由于中医院的设施、设备局限导致服务功能有一定的局限,中药服用不便、剂型落后等原因导致很多患者偏向综合医院就诊,这是导致中医医院入院人数较少的主要原因。就我国中医医院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政府对中医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医医院大部分是由卫生院、综合医院中医科或医院门诊部改造而来,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比较陈旧、落后,医院的就医环境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医院为了提高医院就医条件和环境,欠有很多外债,导致业务资产负债率偏高,收不抵支,长期处于负债经营,具有较大的偿债风险。

2.并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目前我国部分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建设普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一些中医诊治比较有优势的疾病以及临床常见疾病并没有做好定期分析工作,导致没有研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诊疗方案。其次还表现在中医人才的西化,很多中医行业人才迫于经济上的诱惑和压力,从西医着手为患者进行双面性治疗,也有很多中医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医院的经营效益,淡化了像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开始大力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手术治疗。这些现象中医资源有极大的冲击,进而导致中医的特色优势面临崩溃的境地。

3.中医药技术服务定价缺乏合理性。一直以来,中医诊疗的收取费用较低廉,是中医业务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适当的调整了中医药技术服务费用,但中医总体费用水平仍然较低,和综合医院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大部分医院仍然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药品收入比重远远高于中医药相关的技术服务价格定价,导致中医医院处于亏损状态经营。同时由于中医药材价格在近年来不断上涨,增加了中医药诊疗的成本投入,削弱了中医药的诊疗价格优势。

二、加强中医医院经营管理对策的思考

1.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应积极建立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机构以及协调小组,扩大省政府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支持范围以及投资规模的预算内项资金,应结合各地中医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巩固、充实、提高”为三大基本原则大力扶持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项目,在进行政策扶持时,一些发展滞后的地区应由当地财政以及省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共同扶持,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同级政府给予相应扶持。进而有效改善各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以及就医环境,进而构建一种良好的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协调互动发展的崭新格局。同时应对中医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一个良好平台,①建议财政可以给予中医院进行贴息优惠或者合理的减免部分债务,缓解中医院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模式。②全额补助中医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③扩大中医药报销的范围,在医保补偿范围中也纳入中医药诊疗技术项目。

2.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设。目前,面对中医人才西化以及中医地位受到西医影响较深的冲击形势下,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服务、医院信誉、医疗质量、精神风貌、人员素质以及发展战略的全面竞争,中医医院应该坚持突出极具特色的中医特色文化建设,从医院的就医环境、诊疗方式以及服务方式及态度等多方面融入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进而形成具有中医独特魅力的服务体系,建立标识性的医院形象,体现中医药的核心价值。

3.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积极创新中医药服务理念。首先中医医院应结合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药的诊疗特点,从患者的诊疗到医院的经营体系整个过程制定一整套全方位,突出“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努力实现“低成本、高成效”的经营目标。首先应延续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并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做出明确的诊断以及针对性的处方,且不可直接套用成方。同时应打造1-2个极具中医诊疗特色的专科服务科室,比如像理疗康复科、推拿按摩科、针灸科等,创建“品牌”科室,利用“品牌效应”来带动中医院其他科室的发展,比如像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医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为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尽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而言之,中医药事业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空间,基于现阶段中医院经营管理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加大对中医院的财政支持以及政策优惠,中医院管理者应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建立标识性的医院形象,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创新中医药服务理念,促进中医院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徐慧单位:山东省齐河县中医院

第2篇

“这次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强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健全和完善以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面向社区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几年前我市的中医药发展规划就在社区服务上下工夫,可以说,我们的中医药社区建设发面走在了前面。” 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长春市卫生局副局长马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健康权,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始终是政府作为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区级政府为主体,以原有的区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为基础,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基本形成平均每2 万人~3万人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格局。

“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由于就近方便、费用低廉、服务态度良好,而深受群众欢迎。” 马平介绍,目前,长春市在加强基层中医工作的开展的同时,就是推进中医工作进入社区及农村,已在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服务。同时,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长白山药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完善软、硬件条件,开拓长春市中医工作的新局面。

几年来,长春市卫生局为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工作,在所有的社区卫生站中积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乡村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业务合作,加强社区卫生站的中医推广及建设,同时不断完善了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我们在合理调整卫生资源的同时,本着‘抓小放大’的原则,注重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充分调动区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的投入积极性。”马平说。他介绍,这已成为长春市卫生局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格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中,全市共建达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0 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8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8 个,人口覆盖率达98% 以上。全国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已达到100%。

“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只有通过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险覆盖率才能有效节约医疗经费开支,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对医疗的需求,才能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障体系。”2005 年6 月,长春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长办公会,决定由政府出资1000 万元,为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装医保设备和软件,使长春市150 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在政策上倾斜的同时,长春市卫生局更注重社区服务的内涵建设,全力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省级示范机构。朝阳区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创建,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对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行了改造,完善了软件、硬件设施,使朝阳区首批成为吉林省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上着重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服务重心的转变,把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病人上门求医”转变为“医生入户询诊”;服务内容的转变,由“专科专病诊疗”转入到“全科综合诊疗”的轨道上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从人性关爱入手,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设置了扶手、坡道、饮水机等服务设施;开设了“健康咨询热线”,并发放了“连心卡”“清理家庭小药箱”“吃好每一餐活动”,指导居民科学用药,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目前,长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近500万人次的社区门诊,设置了近3 万张家庭病床,提供了30万次家庭出诊服务,建立了260 多万份健康档案,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卫生部部长高强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3篇

近几年来,虽然加大农村卫生投入、进行全面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已在全国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设备等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民众的需求,矛盾依旧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在这里就中医方面浅谈一下看法。

1 传统的中医模式与现代医疗规则

从2002年至今,全国中医药系统的中医药老专家,为数不多,中青年中医药专家后继乏人。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并进行修订。其《征求意见稿》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将持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预计在全国培养1000多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采用“师带徒”方式,由老专家对“继承人”进行“望、闻、问、切”的临床指导。中医药继续教育将突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拟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共计在全国培训4万名特色乡镇中医――“村医”;在城市社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科医生,普及中医类别培训和临床服务。本着这一意义,我们延边州医学会根据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部署,二OO六年五月开办了“延边州乡镇中医骨干培训班”,培训了37名各县市的中医骨干。在培训及授课当中,我做为一名副主任中医师,通过接触基层中医药人员,深有感慨,他们在各个乡镇,行医条件非常艰苦,一个人要承受即当中医,又当护士,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适当掌握西医应急措施。在课余时间还了解到,现在中医队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学员们反应,想学中医或自学中医并不难,就是不容易考取中医师执业资格。因为,从国家没有明确如何对待中医传教生的政策;②中医是个热门,在基层实施起来即简便易行,又投资少,收益较高;③希望国家尽快制定出中医的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政策来,使中医人才发挥其技能。为此,希望相应机关尽快制定出相关政策,一方面结合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又结合卫生技术的要求,逐步地把中医医疗推进现代化,中医也是讲科学,使得尽快接近现代化信息网络的轨道。

2 卫生院建设是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的主要职能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为农村居民提供综合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但是近些年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能力建设明显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僵化,活力不足;二是经营不善,设施落后;三是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的原则,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成为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成为履行公共卫生责任,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功能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充分认识乡镇卫生院建设在农村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功能定位进行指导;第三方面要改进服务模式,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加强同县和村卫生机构的纵向、横向业务合作,提高服务能力,以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因此应作到如下:①坚持开放型的办院方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②确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一方面确立一切为患者,患者第一的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术队伍的梯队建设;③要积极实现从事业型向服务型的转化;④着重于中医方面基础建设。使得重病大病到大医院,小病慢病我来治。 主动服务患者,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建立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3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早日接近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积极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一方面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增加信息网络的基础教育。使得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质量与国际、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拉近距离。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医疗素质,发挥应有的才能。

3.1 科学管理 深化改革加强对卫生队伍的领导和管理,包括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因事设岗,待遇与绩效挂钩;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强化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3.2 加强培训 逐步建设农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可在有条件的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进行以培养业务技术能力为主的培训,使其达到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水平。

3.3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考核 鼓励支持具有高中或相当学历的人员,发挥自己一技之长,接受一年以上正规培训,未取得中专学历的乡镇卫生院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学历教育,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确保学历教育任务的完成,各类医学教育机构可通过在学制上采用学分制,在时间上采用弹性学制等办法,允许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分阶段完成学业。

4 初步实现农村医疗信息网络的建立

农村卫生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逐步在所有区域与社区一样,建立健全结构适宜、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体系,使民众都有自己的全科医生。

4.1 加强全科医师作用 居民有了病,首先找的是全科医生。在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机构来解决的,而在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在我们要建立的这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医疗保障的第一线医生,是社区健康的“守门人”和“保护神”,也将是医疗保险制度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给每户建立保健档案,通过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或全面负责居民的健康,对自己责任范围内居民的健康情况有很清楚的了解,一旦某位居民身体不适,可实行医生首诊负责,进行有针对性治疗。如果全科医生看不了的疑难重症,通过转诊卡制度,就可以到上级或专科医院找到对口医生。还可以实行双向转诊,上级或专科医院治疗结束,又可转回社区进行康复。全科医生还应负责定期为家庭作检查,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全面而连续的服务。

第4篇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截止2008年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已基本康复的婴幼儿累计为39965人;正在住院治疗的婴幼儿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在所有接受治疗的婴幼儿中,2岁以内婴幼儿占81.87%,2~3岁幼儿占17.33%,3岁以上幼儿占0.8%。

经流行病学调查,上述婴幼儿基本上与食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有关,没有发现与食用液态奶有关的病例。

国务院再次公开征求医改意见

京华时报讯9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会议强调,近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要加强四方面工作

中国中医药报讯9月18日,全国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全面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深入和健康发展,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二是丰富手段和拓宽领域并重,提高社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和干预,指导社区居民自我养生保健。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社区中医药队伍。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把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与任职资格要求、职称晋升制度衔接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体系和机制。四是丰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的合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协作机制、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

中西部对口支援卫生院项目实施方案微调

健康报讯中央财政将安排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开展新一轮“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

对口支援项目已经开展4年,项目管理方案也在逐步调整。新一轮项目覆盖范围依然是中西部地区21个省、区、市。其中,允许两部11省、市、区将部分国贫县调整为边远少数民族县和省贫县,具体调整县数不超过总数的20%。中部10省必须在困贫县范围内开展对口支援。

新一轮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往实施方案执行时间均在下发通知后的次年中期,新一轮项目地区都被要求在项目方案下发后的一个月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在2008年年底之前,所有项目地区都需将人员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期满需重新审核

第5篇

国家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日前发表了二00四年新年寄语,并强调为贯彻执政为民原则,卫生部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二00四年卫生工作的七大重点: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重点预防和控制非典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机制。

――加强农村卫生发展,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的能力

――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不合理的药品价格,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转变部门职能,加强执法监督,推进卫生依法行政。

――加强卫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查处药品回扣、提成和收受红包等违规违纪行为。

――加强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应急卫生救治网络形成

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官员日前透露:国家卫生部应急卫生救治专家库与省、地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目前已经基本联成网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二十四小时内就可与专家取得联系,组建救治专家组并随时出发奔赴现场。

卫生部建立了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并根据各地应急救治需求,根据突发事件的地点、时间、范围、规模和层次的不同,从各省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中调集相关人员进行省际支援;为地方应急救治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必要时,可以组成国家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据知,国家、省、地三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已组建了若干专业救治组,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防护等。卫生行政部门对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资料库;对队伍及时调整;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大样本研究揭示SARS检验指标变化规律

国内首次较大样本SARS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生化、糖代谢、抗体等指标变化的研究2004年1月上旬完成。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检验科张正教授等完成的此项研究对77例院内感染医务人员发病后10天、1.5个月、3个月、6个月的4个时段血样标本开展了追踪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发现,SARS患者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患病早期下降,生化标志ALT、AST、LDH、γ-GT在发病早期均有明显升高,3个月后恢复正常并稳定。血糖在患病早期升高,1.5个月恢复正常。SARS抗体IgG在追访的4个时段内平均3个月100%呈阳性,至6个月仍稳定,而健康对照组(120例)阳性率仅为1.67%。患者病后3个月的NK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均无统计学意义改变。这一结果表明,SARS患者的血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绝对数在疾病早期有辅助诊断价值;疾病早期可能会影响糖代谢,有一定肝损害;患者SARS抗体IgG在发病3个月时基本全部出现至6个月仍稳定,而对照组出现两例弱阳性则提示极个别人有隐性感染可能。研究人员据此指出,对SARS患者进行血样检测可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并可通过对抗体的检测及追踪作出最终确诊。

南京出台新规整顿规范医疗市场

南京市卫生局出台了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的具体规定。据介绍,根据新出台的规定,南京市的药监部门将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医疗机构药房设置和管理相关制度,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配制的制剂以及医疗器械(尤其是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坚决查处使用假劣药品(含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假劣医疗器械、未经批准自行配制医院制剂及擅自使用外院制剂的违法行为。另外为了规范医疗信息管理,南京卫生部门将和工商部门共同加大对医疗和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对违法和虚假医疗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要依法予以处罚。

五千中医药规范术语敲定

经过两年紧张研究,5000多个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首次有了中英文权威规范。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日前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

课题组不但圆满完成4000个中医药基本名词的汉文名、英文名的规范及其数据库的指标,而且比合同书多完成1284个名词的规范,并增加了名词的注释。该项研究所规范的名词术语已经被新版国家《药典》配套书《临床用药须知》、国标《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版《中医大词典》及“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相关项目所采用。

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启动

首都四大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的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CBP),即日起开始向海内外全面征集大型投资项目合作伙伴,这些大型项目的首期投资总额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

第6篇

关键词 中医医院 人才引进 探讨

现代医院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溯源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医学人才是医院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来说,缺乏人才这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长兴县中医院近几年通过大力引进硕博士,在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已经初步扭转了县级中医院普遍存在的人才队伍底子薄、基础差的局面,人才效益初显成效。现将长兴县中医院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人才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自然淘汰机制,长兴县中医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梯队日趋合理。自2008年至今,长兴县中医院已引进硕博士60余人,985(211)院校毕业生10余人。截至目前,长兴县中医院在岗人数668人,卫技人员60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59人,占职工总数的8.98%,占卫技人员数的9.98%;大学本科学历人数为342人,占职工总数的51.2%。在岗医师人数为251人,其中硕博士56人,占医师总数的22.3%。高级职称82人,中级职称172人,中高级职称比例结构合理。长兴县中医院的硕博士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中医药专业占硕博士总数的96.7%。硕博士人数位列本县的三家公立医院之首。

(二)人才优势凸显成效

通过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长兴县中医院的人才优势日益凸显。一是技能比赛屡次获奖。自2008年以来,长兴县中医院有3名选手在市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湖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并获奖。多人在县级、市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获奖次数和级别在县级公立医院中名列前茅。二是科研能力提升明显。近年来,长兴县中医院科研课题的申报以及项目结题数量逐年提升。截至2015年底,长兴县中医院共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9项,市局级科研课题8项,县级科研课题6项。三是学科建设全面发展。医院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医院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医院目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专科1个,浙江省第二届县级龙头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中医专科1个,湖州市重点中医扶持专科5个,县级重点学科6个。四是科普继教广泛推广。借助于中医人才的优势,长兴县中医院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起到龙头单位作用。目前,已开展了二期全县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学员80余名。与全县各乡镇社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建立了广泛联系,有效地传播了中医药知识,为基层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技术。仅2016年已成功组织举办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期、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期,受益人数近千人。

(三)人才培养持续可为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使医院人才培养工程得以顺利进行,长兴县中医院制定了一系列培养举措促使人才成长。一是优先推荐各级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的申报。在湖州市1112人才培养对象,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以及省、市级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的申报过程中,积极鼓励优先推荐中医药专业硕博士。二是职称晋升评聘中设置倾向性条件。在中高级职称评聘考核中,设置硕博士的学历分值、中医专业分值,鼓励优秀人才立足临床,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三是建立硕博士新型师承制度。在2016年要求所有的临床硕博士医师,每年不少于2次重回母校跟师学习。将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或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通过跟师学习再次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一个不断上升成长的过程。截至目前,长兴县中医院拥有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1名、浙江省基层名中医3名、浙江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1名,湖州市名中医3名、湖州市首批特聘专家1名,湖州市青年名中医1名,长兴县名医、名医技师7名。

二、主要体会

(一)人才引进须科学规划

县级医院位于三级医院体系的末端,县级中医院更在县级医院的末端,人才招聘工作先天困难重重。长兴县中医院根据医院现状和发展规划,分别制定未来3~5年的人才招聘和引进计划以及年度招聘计划。综合考虑学科建设的进程、人员的自然淘汰、医院基础建设规模扩展、每年业务增长指数等,确定年度内招聘人数的最高值及保底值、学历层次的结构、专业紧缺梯度等。在实施招聘工作中做到定位准确、心中有数、宁缺毋滥,严把数量关和质量关。

(二)人才引进须主动出击

县级中医院在人才招聘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作为医院要主动出击,采取多种招聘方式。长兴县中医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广泛信息。在招聘过程中,常规联系的大专院校有10余家,保证医院的招聘信息能在大专院校的网站上及时公布。二是参加专场招聘会。借助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的统一组织,每年赴各高校参加专场招聘会至少5场。三是校友介绍推荐。通过已在医院工作的硕博士介绍和推荐,吸引同校的同学、学弟、学妹等来医院应聘。四是服务细致到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长兴县中医院充分发挥情感留人的作用,为应聘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例如,充分的前期沟通、报销差旅费,安排来医院实地考察、解决男女朋友一起就业的问题等。

(三)人才引进须医院实力

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医院的硕博士在近几年中仅流失3人,2人系夫妻因读博辞职,1人回老家就业,稳定性高于县级中医院的总体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医院实力快速提升。长兴县中医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医院管理模式进一步清晰化、具体化;医院运行进一步规范化、效率化;医院服务进一步优质化、人性化。医院顺利通过浙江省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国家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的评审;取得了服务数量不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攀升、职工收入逐年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扩大的良好成绩。“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医院实力的提升不但有助于已有人才队伍的稳定,还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三、思考建议

(一)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动态管理是关键

医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在外部引进和内部管理之间要掌握平衡。对于年轻人才要帮助做好职业规划,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要与时俱进、个人目标与医院目标一致共同成长。

(二)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一项基础工作,使用人才是目的

人才的合理使用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如何合理使用人才,达到人岗匹配也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优劳优酬。让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三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额出资重新组建了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目前,全市有市级医疗机构2家,乡镇级卫生院30家,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35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群众的就医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市政府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2011年以来,投入517.4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设备;投入32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目前,市级医院拥有的先进诊疗设备居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村卫生室普遍配备了基本的诊疗器械。

(三)医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通过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011年以来,组织多场招聘活动,共引进了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委托高校举办卫生系统干部培训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推行市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对口帮扶制度等,不断提升医卫人员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医卫人员333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9%。

二、主要问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虽然不断健全和改进,但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医疗卫生机构布点不尽合理。从全市看,高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和西南部地区。如城区有3家二级以上的医院,1家二级医院位于镇,1家正在创建二级的医院在悦来镇,而东北部地区缺乏一家二级以上的医院。调查中发现,东北部地区部分群众就医距离最近的二级医疗机构20公里左右,给辖区内群众重特大疾病医治带来诸多不便。从城区看,医疗机构布局相对集中,2家市级医院都在老城区,而常住人口约8万人的新城区仅有1家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辖区内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农村看,按照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现有乡镇卫生院将被合并成14家,另设14个门诊部作为补充。因门诊部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检查和配药、挂水等服务,无法施行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预防接种等功能,部分区域的群众就医保健将面临新困难。如万年镇卫生院并入悦来镇卫生院后,当地群众到悦来镇卫生院的路程长约14公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体而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而我市73.8%人口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级医院,城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5.53张,而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55张。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集中在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配备落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收归公有前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虽在重新收归公有后进行了改造,但整体形象提升不明显。如正余镇卫生院屋顶渗漏,室内墙面潮湿且霉斑丛生,医疗仪器严重老化,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三阳镇卫生院门诊、住院部条件简陋,无呼叫系统、无中心吸氧、无无障碍设施,与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相差甚远。软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医卫人员在市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在市级医院,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3.74人和1.18人,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医卫队伍呈现“三低”:一是学历低。乡镇卫生院医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4%;村卫生室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3%,小学毕业的占38.3%。二是职称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卫生室队伍中,41.7%的村医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进行新农合现场结算,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量工作。

(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较大。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市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了全市诊疗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1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处于满负荷状态,影响了市级医院对疑难复杂病种研究和建设“名院”、“名科”工作,难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仅为26.5%和22.9%,个别医院业务收入不断萎缩,运转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市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尽快编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全方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要针对全市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区域覆盖、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重点要谋划好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工作,科学确定二级以上等级医院的布点,确保每个建制镇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卫生院,并根据群众的就医习惯,保留部分原乡镇卫生院作为其分院进行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优势,放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效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做强龙头医院,做精专科医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一要建立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步伐,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齐全、服务水平一流、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发展平台,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二要建立中医药诊治中心。大力推进市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的中医药诊治中心。要在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药专科,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辐射能力。

(三)多管齐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要改进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力争在2年时间内创建9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舒心、优质的就医场所。结合“健康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二要培大扶强基层医卫队伍。要引得进人才。适时调整基层人事招聘政策,适度扩大招录范围,降低招录学历要求,确保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要留得住人才。通过环境改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培养好人才。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鼓励自学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卫人员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通过下派技术骨干、接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水平。

第8篇

一、跨江发展

1、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基本完成现代化医院的基础建设,启动江南、江北的对口帮扶工作,浦口区中心医院建成第一医院分院,六合区人民医院建成鼓楼医院分院,努力提高江北地区的卫生综合实力。

二、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妇幼卫生

2、全面巩固小康指标成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100,人均筹资额110元以上,农民参保率97以上,基金使用率90以上,农民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30。

3、六城区新(改)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1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年内建成5个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在秦淮区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试点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力争城市居民和农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分别达45和60以上。

5、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三、疾病预防控制

6、加强疫情监测,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

7、做好计划免疫工作,脊灰、麻疹、百白破、乙脑、流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24小时卡介苗接种率城区达98、农村达95以上。

8、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消灭钉螺面积600万平方米;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发现新涂阳病人1725例;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干预工作,自愿咨询检测人数达到45/10万以上。

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综合医疗机构100开设腹泻病门诊;“02”检索率达10以上,检索数达总人口(含流动人口)的1‰以上。

10、市疾控中心检验项目100达到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a类疾控机构检验能力标准,区县达80。

11、全面推广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做法和经验,在街道(镇)设立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分支机构,夯实公共卫生网底。

四、卫生监督执法

12、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继续在经卫生许可的餐饮单位推行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率达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100,食物中毒及时查明率100,力争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13、50以上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车辆基本符合卫生部标准;卫生监督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应急管理

14、高标准建成“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并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区县卫生局和市、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二三级综合医院(含市第二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胸科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组建应急专业队伍。

15、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指挥网络通讯系统。

六、医疗机构管理

1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___地区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17、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进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工作,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口腔医院、高淳县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率先通过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评审。

18、落实“三合理”规范,试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巩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完善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药房托管”工作,努力缓解困难群体“看病贵”问题。

19、制定___市医疗机构内部财务控制规定和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机制,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20、建成第二医院、脑科医院、儿童医院、胸科医院等病房大楼和江宁区医院门诊大楼并投入使用;启用南山医院,南医大二附院托管第三医院;加快推进鼓楼医院南扩、第一医院南扩、妇幼保健院妇儿保健中心大楼和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县医院、高淳县新区医院等工程进度。

七、科技兴医和人才培养

21、完成“213”人才的新一轮选拔工作,建设___市卫生系统的高级人才库。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扶持3个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6个领军型人才。

八、中医工作

22、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争取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力争创建2-3个省级中医示范专科。

23、积极推动中医工作面向农村、社区,创建1-2个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九、行风建设

24、积极开展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十、综合管理

25、建立卫生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许可、处罚网上运行。

26、在市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运行医疗机构管理、计划免疫、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干部保健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

27、局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完成率达100;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完成率达100。

28、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加强警医共建,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第9篇

一、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1、以公共卫生大厦建设为标志,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以“一个机制、四个体系”构架的公共卫生建设,多次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公共卫生大厦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年初完工,投入使用,发挥提升全区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

2、全力以赴,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闻讯而动,卫生局及时启动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区位特点,制定完善了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坚持早布控、广宣传、持续动态监察执法,向居民开展宣传和教育,强化候鸟聚集地区的监测。把禽流感纳入今年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点,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和考核。

3、传染病综合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各项工作按计划完成。

20*年1-10月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2625例,发病率335.56/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去年发病2623例)上升0.*%,上升的主要病种为麻疹、流脑,均为散发,无暴发流行。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未发生饮水污染事故。

继续保持计划免疫工作高质量高接种率水平。截止20*年10月,全区学龄前儿童免疫接种接种率99.86%,开展了外来儿童查漏、补种工作。推进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群体性疫苗接种工作有关规定,确保免疫预防各项工作管理规范化。

严格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降低漏报率,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预防和控制季节性传染病爆发流行,夏季肠道门诊、冬季呼吸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的防病管理。有效处置了新街口地区短期内集中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实行网络专报;加大重点人群监测力度,落实国务院“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落实市政府关于完善突发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折子工程,在*区确定18家医疗机构分别建设标准传染病诊室、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隔离留观病房及4家急救分站。通过协调和督导,在规定时间完成建设,及时开诊。

妇幼工作落实“一法两纲”,指标继续保持全市较好水平。20*年1-10月,全区孕产妇死亡率0/十万,婴儿死亡率1.68‰。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在全市率先实现居民免费自愿婚检。自愿婚检人数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加强,启动控制精神抑郁障碍项目。开展了智力残疾人员的需求调查。截至10月,为无职业、无报销渠道、无收入的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1748人次,共投入费用15万元余。试行精神病紧急救助工作前移的措施,区内精神病人救助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重大节日期间未发生精神疾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坚持落实《*区慢性病防治规范》,以重点疾病为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辖区大医院合作,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

4、不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入监督执法方式的改革,实行卫生监督执法下移。对卫生监督员进行综合执法培训,制定卫生监督执法派驻工作方案,启动试点。食品卫生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有力的配合了*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整体工作。截止20*年10月,在*区餐饮企业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完成量化分级1194户,占全区餐饮业的43.47%。监督食品卫生单位达28564户次,合格率达89.3%。卫生行政处罚307起,查封食品50公斤,及时处理了群众举报。强化医疗和卫生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全区37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情况进行督查。对违法开展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和非法行医点进行重点查处。

(二)优化医疗资源,强化医院管理。

配合*区城市改造,根据区属医疗机构发展专科特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目标,本着做精专科、做强社区的发展思路,优化区属卫生资源。原护国寺中医医院和原厂桥医院整合形成了*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和什刹海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二龙路医院和原德外医院整合形成了*市肛肠医院和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在短期内即呈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互补优势的举措初见成效。

在医疗机构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在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找差距,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区卫生局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与指导。对医疗文书质量和检验科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开展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培训,防范医源性感染;巩固医疗机构评审成果,强化医疗机构持续改进意识。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本着“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原则,在区发改委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已改造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善了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量明显上升。

不断推进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落实了与居委会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建立了《责任医生工作手册》。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前三季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低保人员免费诊疗1198人次,免费体检咨询等1040人次,免费入户服务346人次,共优惠费用达26945元。

二、20*年工作基本思路

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卫生局重点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整合,实现公共卫生大厦良性运转,发挥在保障公共卫生中的中坚作用

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打下基础。要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定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提高对中央机关的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全区居民公共卫生的享受程度和公平性。使公共卫生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基础工程之一。建立公共卫生大厦是*区委区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市尚属首例,意义重大。20*年要做好各机构的搬迁工作,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未来工作的开展设置各个机构的科室及职能,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使整合后各机构尽快实现良性运转。

(二)进一步强化疾病防治特别是对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

进一步巩固疾病防控的工作基础,完善传染病门诊、计划免疫规范门诊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传染病防控措施;增强和完善全区防病网络组织建设;加强防病队伍培训,提高防病队伍素质;加大对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流行病调查和传染病管理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全区疾病预防的各项措施。

(三)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调整规划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全区卫生工作重点,以居民卫生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调整工作结构,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服务。20*年前,对已独立设置的月坛、什刹海、金融街、展览路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装修改造;在*区7个街道,152个居委会配备152个全科医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工作模式进行试点。

(四)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派驻卫生监督执法站,实现综合执法下移的工作模式。

推进卫生监督机制改革,为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即使到位,继续积极前移工作,在总结20*年卫生监督执法派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卫生监督站下移工作。并试行综合执法下移。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巩固“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医院”工作成绩,进一步加强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第10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科教科图书馆,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以医院为主的医疗行业也逐步进入数字化及信息化时代。医院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医院官方网站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各个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即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打开患者与医院的交流平台;患者通过官方网站浏览页面了解医院各个科室组成情况及医务人员分配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更好地选择相关科室进行治疗。医院图书馆中的各类医疗信息资源既能够为医务人员及时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医学知识与教学素材,更能够为患者提供学习医学知识的平台,更好地认识并了解疾病。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强患者与医院的联系与交流,更对医院长久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

[

关键词 ] 医院网站;信息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意义与影像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55-02

Significance of Hospital Websit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U Xiaoming

Libr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Wulanchabu Central Hospital, Wulanchabu,Inner Mongolia,0120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ociety informatization is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our medical industry lead by hospitals is also entering into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era.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missions of realizing the hospital’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society informatization. The key part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official hospital websites and digital library, namely build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patients and hospitals through the official hospital websites; the patients can underst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hospital departments and assignment of medical staff so that they can consider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choose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s in a better way. The various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can provide the medical staff with the scientific,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ffer a platform of studying the medical knowledge so that the patients can better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disease.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oes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s for patients and hospitals, but also produce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spital Website; Library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Significance & Vision

[作者简介]杜晓明(1968.8-) ,男 ,蒙古族,内蒙古人,本科,图书馆员,研究方向:文秘档案。

医院逐步信息化是近年来医院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医院的长远发展既离不开院内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更不能缺少信息化支持与连接[1]。因此,进一步加强各医院信息化建设,带领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现现代化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更对医院的社会影响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各大医院均开设官方网站用以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这既是医院与社会连接并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更能够通过网站向广大患者及群众普及疾病知识,宣传最新研究成果并扩大医院知名度。网站在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医以增加利益外,更为不同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直观、全面的了解医院相关信息,有助于医院自身更好的树立公共形象。医院图书馆作为储备知识的重要场所已由既往的传统模式逐渐发展为数字化互联网模式。通过建立院内数字化图书馆,将各类医疗资源,科研成果及教学方案等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1 医院官方网站的建设

医院网站建设作为医院基础建设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大医院的重视与关注。通过建设医院网站,可将医院与患者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医院通过网站及时各科室及医务人员分配情况,同时,将院内最新科研成果及教学成果展示于网站上,使患者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医院并对医院实力进行衡量。利用网站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推广的同时,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护理医疗服务,帮助其解决看病难、治病难的实际问题。同时,网站可通过各类信息招致大量病员,在增加效益的基础上无形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积累无形资产并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价值,在人们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网站建设过程中将分别建设具有完全性物理隔离特点的外部网与内部网,避免院内相关数据系统资源受到不良分子的攻击。同时,网站在进行建设的同时可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内网与外网进行无缝连接并利用加密处理方式确保医院内部网站的安全。

医院用作对社会公众开放并进行信息的平台是医院的外部网站。网站内容应以患者为中心,更好的加强患者与医院各部门间的交流与联系,通过保健预防、心理生理的双重护理与治疗及康复等方式结合更好的促进医疗模式的推进与发展。通过在浏览页面中添加各个科室治疗团队及专家的情况、各类研究最新成果等指引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最有效快捷的治疗方式并进行落实。外部网站同时还可作为广大医务人员获得各类医疗信息的知识储备站。医务人员可通过外部网站将最前沿的各项技术、方法及药品等新信息及时公布在网页当中。既方便患者自行进行了解,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与开支,更能够提供准确全面的医疗信息,为更好的帮助医务人员学习、储备相关知识提供资源与平台。

一般来说,外部网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患者以及医院相关研究人员。具有医院各类信息查找迅速,数据资源丰富以及公共关系复杂的特点[3-4]。网站旨在将各类医疗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分析后统一发送至浏览页面以达到与社会及患者的资源共享。将外部网站作为集知识加工、信息决策、知识与获取为一体的公众平台,可以将最先进的医疗成果及医学技术全面普及给社会,既有助于增进医院与社会及患者见得交流,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并促进与医院相关的教学及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外部网站的设计与知识的更有助于增加页面的浏览量及不同患者的回访率,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在有助于医院进行宣传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医院根据社会及患者需求随时进行调整,更好地进行发展。

内部网站的各项功能与其外部网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主要面对医院内部各部门人员进行开放。因此,内部网站的功能更加偏重于院内进行的各项科研研发、教学工作以及文献信息的提供与管理工作。同时,内部网站作为各类医学知识及专业信息的聚集地还可根据医院发展的重点部门级学科进行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在促进重点科室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带动其他科室共同发展[5-6]。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类医学检验系统、放射医学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及卫生好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程正在医院内部网站上逐渐开通起来。为确保内部网站中各类资料的安全性与私密性,更需将内部网与外部网进行物理隔离,互不干涉以降低内部网站及病毒攻击内部网站的发生率,维持医院各项医疗服务与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医院图书馆作为各类医学成果、教学科研信息的提供平台,在图书逐渐向数字化转化的同时也更进一步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不仅为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更能够将不同渠道收集到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更好的为医院临床、科研及患者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以内部网为基础,可帮助各级科室及医师、护理人员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终端在短时间搜索到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医疗信息[7]。同时,将最新的医疗科研成果、院内通知及图书馆内相关信息分享至图书馆页面。另外,图书馆后台的统计功能能够实时跟进管内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利用对用户发送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及医务人员对医学信息的不同需求及对图书馆管理的意见以促进医院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通过开展网络信息服务,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助于医院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更好地满足工作人员及广大患者的需求。利用最新最全面的医学知识全面推动图书馆由既往传统的图书管理及文献服务向现代医学知识情报服务过度并将医院的各项临床实践科研成果结合各项医疗数据更好的应用到临床服务当中。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知识经济及医疗改革都对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各类信息化建设具有前景乐观、资源共享丰富及交互性强的特点,更好地为医院图书馆获得并使用各类医疗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为既满足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的需求,又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获取信息的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交流的平台。医院图书馆通过不断发展服务空间,随时跟进医疗资源数据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并更好的提供服务才能使医院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发展至第二十五个年头,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规模。实现医院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全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9]。不论是分子生物学,临床治疗技术还是预防医学及医院管理,都需要根据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发展。医院建设信息化是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增加医院影响力及促进医疗服务改善的重要途径。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信息化,医疗改革呼唤信息化,各大中小型医院均需在信息化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10]。合理利用医院网站与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进行宣传与提供服务的平台,既能将患者与医院各科室部门紧密的联合起来,更好的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服务,又能够为医院进行各类科研实验、临床课题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资源信息的保障,对全面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的长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 何建权,邵骏.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59-61.

[2] 朱朝霞,冯怡,李一鸣.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79-80.

[3] 丁徐徐,温超,冀丽红,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网站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2,12(7):52-54.

[4] 朱雷,熊军,卜世波,等.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3(9):1-9.

[5] 吴艳君,于京杰,马锡坤.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42-44.

[6] 吉宏图.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 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12):221.

[7] 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17-19.

[8]周军.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养生,2014,12(10):170.

[9]胡铁骊,欧阳荣,蔡斌,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C]//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2014:4.

[10] 尹琳,王燕森.以信息化促进医院健康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86-187.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健康城市”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统筹、整体推进,预防为主、为民惠民”的方针,加快推进卫生服务的重心向社区下移,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防止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2、坚持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以调整我市现有卫生资源为主、新建扩建为辅,优化我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

4、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满足市民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5、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目标

通过市政府医疗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施,推出一批具有典型作用的示范中心、站,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辐射作用,到年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覆盖率达到100%;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比例达70%以上。在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配套政策的落实、健全服务网络、普遍推行信息化管理、合理人力配置、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监督管理、畅通筹资渠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整体推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持续、方便、快捷、廉价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连续性的卫生服务。

二、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考虑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与需求,重点加强农村和镇郊结合部地区的建设。原则上,每个镇(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以下简称区])或每3~5万人举办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下设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中心、站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年内,各镇(区)要全面完成目标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示范站的建设任务。

(二)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六位一体”的功能。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承担“六位一体”功能的主体,接受卫生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向医院模式发展。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指导,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以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实施社区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按照市计生委有关要求,开展对辖区内居民的计划生育咨询与指导工作。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卫生进修学校等医学教育资源,开展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逐步建立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力争到年底每万名居民配备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各2人,每万名居民配备1.5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公共卫生医师、2名妇幼保健医师和1名中医执业医师)。认真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第一、二、三人民医院承担社区医护人员临床进修学习的任务,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等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任务。重视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卫生服务流动。全面实行市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社区或农村工作的制度。鼓励和吸引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符合条件的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配备中医师,开展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咨询等特色服务,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五)积极开展惠民卫生服务。各镇(区)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市困难人群救助办法》的精神,加大对城镇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健全以惠民医院为主体、协作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救助网络。本着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就医的原则,指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定点惠民医疗机构,对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要积极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惠民医疗进行扶持和捐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协作机构要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医疗惠民工程。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经济政策

(一)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辖区人口(常住人口)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市镇各承担50%(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按规定自行解决),年不低于12元/人,到年不低于20元/人。其中,所在镇(街道)、村的经费承担比例,由各镇(区)自行确定。二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调整卫生、计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将增量部分重点投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逐步落实将各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10%投向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重点用于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落实“费随事转”等相关政策,确保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的完成。三是各镇(区)要根据与市政府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书要求,积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等项目(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自行解决)。

(二)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产品的采购机制。市发改、卫生、财政、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我市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界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目录,明码标价、予以公示。市卫生局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合同,并会同发改、财政、劳动和社保、计生、药监、物价、民政等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考核组织。坚持科学民主、公开公平的评估程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和相关专家的作用。根据合同履行情况,支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卫生局要牵头并会同其它有关部门提出详实的预决算方案,提交财政部门审核,以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劳动和社保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参保人员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和体检。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其门诊、住院医药费个人自付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降低一定的比例。

(四)严格执行物价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做好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的公示工作,执行结算清单制度。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价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行为。拟开展的特需服务项目,必须经物价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五)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价格收费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对其取得的非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政府向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规定予以扣除。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

(一)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卫生、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非营利性机构的会计制度,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监管。明确机构法人为第一责任人,严格规范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行为,完善效益和人员收入与药品和检验收益分离的机制,引导中心(站)和人员把精力放在“六位一体”的服务上,倡导依法执业、诚信服务、廉洁行医。

(二)切实加强药品管理。要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的制度。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器械的质量监督,对药剂人员资质、药品采购渠道、使用药品范围、药品存储条件及药械管理规范进行严格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重视药剂人员的配备,加强岗位培训。

(三)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和家庭病床制度。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稳定有序、良性互动的双向转诊关系。第一、二、三人民医院要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积极推进双向转诊的有序开展。将康复期、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有序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提供跟踪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和病情的适应症,鼓励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居家养老护理等服务。

(四)积极扶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扶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协会,逐步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组织保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扶持以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要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逐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的投入。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关心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是卫生改革的需要,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要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抓好医疗卫生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卫生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方式。要利用各种载体,向群众进行宣传,使群众树立健康新观念。

第12篇

(福建中医药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数字校园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本文试从微观角度,从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化标准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硬件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五个方面探讨数字校园管理制度的建设,目的使数字校园更好地发挥管理优势、服务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数字校园;管理制度;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52-02

1 引言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高校基础设施、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而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和高校对“硬”投资(如网络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的关注较之“软”投资(如管理能力、管理制度)要高得多.

2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高校信息化受制度因素和资源因素的影响最大,而非技术因素和资金因素[2].有了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才能顺利进行.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集成,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国家从宏观上针对互联网出台了一些管理规定.而学校更需要微观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细化的、规范性的制度能有效地保障数字校园高效稳定地运转,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1 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需要制度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涉及管理机构建设、网络建设、硬件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决策机制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机构属于组织建设,网络建设应该纳入楼宇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系统建设必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应用系统建设要谨防“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建设应尝试校际共享.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

2.2 数字校园的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制度支撑

数字校园建成后,各项业务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火墙、防病毒软件、IPS/IDS等常规安全防护手段,网络安全管理岗位及网络运行保障岗位的设立,保障了信息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运行[3].但是也应该看到,数学校园用户数量庞大,多数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日常安全问题多.继续教育投入经费有限,运维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内部管理较为松散,缺乏安全监管和检查机制.因此,保障数字校园的安全运行,要集中规范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各类人员的操作.

2.3 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作业需要制度支持

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有赖于统一标准的高度共享的各类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由各应用系统抽取出来,存放在共享数据库中.基础数据是承载各类应用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在排课中所需要的教师、学生和教室的基本数据分别来自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国资管理系统,如果业务主管部门不及时更新和维护这些基础数据,必然会影响教务管理系统的作业.所以除了需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外,还要保障数据的及时维护与更新,保障部门间的协同作业.

3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建设思路

数字化校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运行管理、安全防护,绝非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更不可能仅仅依赖于少数技术人员去实现,需要各职能部门从多个角度协作完成项目.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既能做到职责分明、协同作业,又能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更上一层楼.

3.1 组织机构管理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高校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高校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所以它的建设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组合的过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依赖于学校信息化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技术服务层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协同配合[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CIO机制,是目前较理想的组织机构形式.CIO机制以校长或副校长为CIO,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行使决策和规划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决策执行,统管信息化职能部门[5].同时,设立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专家小组和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评价小组.

3.2 信息化标准管理

如果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各应用系统只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才能数据进行合理流动并共享,同时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高校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由各管理数据子集和标准代码组成[6].标准管理应当包含下列事项:

第一,对在建的应用系统中各功能所涉及到的基础数据,按照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确定数据子类.

第二,确定数据元素取值的格式、范围与规范,凡是可以代码化的,全部采用代码.代码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向上靠拢”的原则,即没有上级部门颁布的代码标准,学校才编制新的代码.代码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第三,对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 data element)做出统一规定;必备数据元素M(Madatory data element)则根据它的三条原则(在该管理数据类或子类中不可或缺的数据项(元素);校内跨管理业务域的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交换、共享的数据项;满足上级部门统计要求或交换的数据项)做出统一规定.

3.3 运行保障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校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校园,运维保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通过规范操作,明确职责,让各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相互协作,用好管好每一个信息系统,发挥出数字化校园的强大功能.

3.3.1 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分工制度

规定由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由办公室负责、人事系统由人事处负责、学生管理系统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等.

3.3.2 日常工作制度

数字校园借助于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多数校务工作通过网络来完成.要规范网络工作模式,就需要建立数字化校园日常工作制度.

要指定各部门在网上公告、通知等各类消息的平台;要建立网络信息接收和消息提醒责任制;规定数字化校园中普通事务的处理时限;规定各类网络事务的督办、催办责任人.

3.3.3 电子签名制度

数字校园必然会产生大量电子文档,《电子签名法》是国家为完善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而颁布的法规.在数字化校园中使用电子签名,需要规范以下几方面内容:对电子签章持有者的认定;对被篡改的电子签名文件的有效性的认定;对委托使用电子签名的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3.3.4 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安全加固[7].日常工作中的上网信息审核、安全巡检及出现问题后的应急响应、系统恢复.包括上网认证、行为审计等安全审计和违规取证.

3.3.5 培训制度

信息化技术与应用不断地推陈出新.制定培训制度,列出专项经费,使信息化专业人员不断追踪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开展定期培训,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发挥数字化校园的最大效益.

3.4 硬件资源管理

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安全防范设施)是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信息资源存放的载体.在以部门为主体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下,不仅硬件系统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普遍,且使用率低,维护开销大,安全无保障,资源浪费严重.

在“云计算”时代,虚拟化技术广泛应用,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完美的技术支撑.所以改革旧管理模式,建立统一购配,集中管理,高度共享,按需分配的新机制,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系统建设的新趋势.硬件系统共享制度应当明确:硬件系统统一购置、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维护的责任部门;硬件系统的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和使用原则.

3.5 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

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增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也越来越重视[8].虽然就经费来源来说,高校的途径比企业多,但也必须避免“生产率悖论”、摆脱信息化投资“黑洞”等问题.信息化项目评价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使用的手段.将信息化项目评价融合于项目中,服务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实行“全过程评价”.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应包含事前、事中及事后评价的管理.事前评估除了论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外,还包括与项目相关的需求分析、建设能力分析、软硬件选型、项目预期目标体系的确定等内容.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作出决策,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事后评价一般包括验收评价、项目经济性评价及项目管理评价.因此,项目评价管理需要明确项目建设审批流程、论证专家组成、项目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及验收机制等,来保证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管好用好,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信息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

——————————

参考文献:

〔1〕蒋东兴.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09(15):27~30.

〔2〕胡艳秋.基于制度和资源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发[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孟坛魁.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22~124,129.

〔4〕蒋东兴.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s):4~7.

〔5〕李雅琴.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