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0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很多启示,但是更多的是竞争与挑战。伴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在壮大,他的功能也不只限于充当银行的网关,借着商务电子发展的力量,第三方支付已经能跳过银行单独执行一些业务,例如担当银行支付中介、交易双方信用担保等。所以第三方支付正在不断地挤占商业银行在我国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劲敌。虽然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电子化的过程中已经适当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从缺点中找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仍不能阻挡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继续挤占我国银行业份额的脚步。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在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当前发展的形势,客观地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利弊关系,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工作、消费等活动方式和支付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效率,商业银行的业务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迎合客户节奏的金融产品,将会被客户所抛弃。所以,银行要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广大消费者诉求的快捷支付模式,提高支付效率;借跨境支付,拓展国际市场:现在很多网民都有跨境购物的渴望,全球网上购物市场发展迅猛,而且相对于境内的支付业务,跨境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更高。
国际经验证明,当一国的人均资产超过3000美元以后,公众对高质量银行服务收费的弹性越来越小,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方向便会从利息收入逐渐转向投资理财需求。我国的银行实践也证明:存款资产超过2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客户对银行高质量服务收费的反应不太敏感,但是他们对银行给自己提供更好投资管理的服务需求则在不断增加。据IMF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4283美元,折合成人民币2万多元。截至到2010年末,我国每1万人中有3人是千万富豪,其中广东省富豪位居全国第一。他们拥有的现金(存款)、股票等可投资资产占全国总量的22.4%。这也较好解释了我国“广浙苏北上”地区私人银行机构布局与业务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与我国富裕人数不断增多相对应的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增大。目前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始尝试开展金融交易服务、资产管理咨询、纳税筹划、法律咨询、信托、教育投资、人生规划等内容,这与现阶段我国富豪兴起的三大需求有关。第一是投资理财的需求。针对2010年我国农产品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富裕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增加了现金存款,减少了股市资金,增加了黄金投资。第二是增加了对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许多创业成功的富裕人士开始意识到通过法律服务保全自身财产的必要性。第三是因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还出现结构性的教育投资和移民方面的需求(富豪们对第二代、第三代的教育规划),因为这些富裕人士的孩子普遍在20~30岁之间的求学阶段,还存在强劲的留学、移民需求。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与传统业务收入的比例相比过低,还不到传统业务的1%。具体来说,自2006年我国银行对外放开投资银行与私人银行服务之后,约有0.8%的国内富豪选择了瑞银、花旗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依然有67.2%的富裕人士将财富放在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或者利用银行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剩下的32%的富豪就选择了与本行业经营关系密切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
中外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比较
受到中外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私人银行与外国私人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产品品种多、创新速度快、可流动性强、个性化明显,比较适合客户的需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包括投资方案(如资产组合管理、受托基金资产组合、主动建议等)、投资产品(如结构产品/衍生品)、瑞银集团基金(投资基金账户、资产分配基金)、财务规划(个人财务规划、退休规划)、抵押和贷款、退休金和保险、瑞银集团全球托管、不动产咨询、附加服务(账户、银行卡、支付服务、关键俱乐部)、艺术金融(艺术品研究、买卖、遗产规划)、金币与钱币、瑞银集团基金会等。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涉及资产组合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结构借贷、银行服务、资产分配、私人投资和借贷、对冲基金、现金与资产组合管理、退休金规划、教育规划、遗产规划等产品。而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设计的服务产品品种少、个性化较差、难以适应富豪的多元化需求。如我国某大行的客户主要以原有的黄金客户或准优质客户群体为主,如他们将超过50万元或10万美元的私人存款或刷卡年消费额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作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象。当然,这些用户的文化水平与需求参差不齐,因此该行难以紧跟创新,2010年开始出现掉线现象。
从产品服务价格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服务产品收费高出我国主流银行数倍,我国银行具有价格优势。我国内地的汇丰银行理财中心的标准是:只要个人月结余额在5万美元以上,就能享受24小时全球理财热线服务,如果个人储蓄额超过30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汇丰银行更为高级的客户经理服务。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中心则对一个季度结余额超过10万美元的个人客户免收服务费――在存款、汇款等业务上免收50%折扣手续费业务。而我国某大行给予高端用户的价格优惠幅度更大,如为高端客户配备了像中大型法人客户一样的账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甚至客户关系经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收取的费用却不及国外用户同类产品的1/5到1/7。
从产品创新空间来看,国外银行多数允许混业经营,所以创新空间有利于发展投行业务。而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基本处于分业经营,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循环,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利用相关的证券与保险市场实现增值创新,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严重受限。所以我国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水平上,并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务。这种宏观环境限制了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向相关市场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也极大地削弱了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当前金融危机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重叠加快了我国富豪投资理财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会所在。我国富裕人士热衷于通过离岸理财来保全自己资产,所以广东、浙江等地一些中小型私人银行便设计出种种个性化服务帮助内地富豪买卖国外债券的办法,将资产偷偷转移到境外低风险的地方,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进行离岸业务操作套期保值。内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千万富豪中22.6%的人拥有离岸资产。比较显著的情形出现在温州。截至2010年8月初,温州市70%左右的资金都在寻找新的资金出路。
那么,我国私人银行如何发展业务以吸引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立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快我国私人银行相关业务的立法进程,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许多富豪利用国内对私人银行业务监督不够的空子,通过资本金结汇、外债结汇、服务贸易转移等方式将大量资金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离岸市场投资,甚至把国有资产偷偷转移到国外。开展这些私人银行业务会给我国银行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容易增加我国私人银行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二是难免会给黑钱提供洗钱的通道。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我国法律。
但从国外经验来看,私人银行开展业务又不得不面临以上两大风险,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在立法时要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私密性与我国经济安全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外汇管理局、银监会、发改委和私人银行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联动监管模式。比如允许我国私人银行所持资金通过外债方式投资境外以适度增加透明监管,这样一来,就自然降低了对我国私人银行提品与服务的法律风险。
第二,私人银行要联合政府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型战略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期。我国政府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等为主的新型战略产业,而这些产业不像垄断行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就能解决资金瓶颈,所以需要私人银行与政府合作设立相关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进来,实现全社会共赢。
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大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资。因为我国存在资本项目非自由兑换与资本市场分割管理两大“天花板”制约着私人银行开发新产品与服务,加上国内还缺乏足够提供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各种人才与技术,所以私人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空间困难重重。因此,金融部门尤其是私人银行本身需要加大对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为客户量身订做产品与服务,让他们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第四,金融机构要主动积极吸引高端客户,打破外资银行垄断私人银行业务定价话语权。虽然说我国67.2%的富裕人士把财富放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也使用它们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但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缺乏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应风险计量与监控经验,加上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不愿积极分流部分风险偏好型客户参与私人银行业务。因此,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外资银行手中。
金融机构可以主动吸引高端用户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与服务,以积累私人银行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与管理经验并逐步确定自己国内业务定价的话语权。
一、作用成本制度的变革
银行业的发展中,成本问题始终是影响银行运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银行管理变革中,成本制度的变革成为主要的趋势之一。
在成本观的更新上,新形势下我们更多的倡导作业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观念。具体来说,需要对每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及其作业所产生的成本进行计算和确认,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对相关作业的具体需求,循着业务流程,使成本最后落脚于产品。其次,新形势下的成本制度将提供更多层次的作业相关信息,这是信息时代对银行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将银行的广泛管理具体到各个作业的单元,排除不增值的作业,进一步降低成本,保证作业质量,最终形成一个高价值的作业链。第三,新兴的作业成本制度致力于构建更丰富的成本动因系列,这个系统不仅强调原有的财务变量,更强调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在运营成本中的影响,从而使银行的成本分摊进一步完善,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积极推行银行业务的外包
我国银行经营的一个拓展和创新发展的表现就在于积极推行银行业务外包,突破传统内部化的经营思想和模式,更加追求对内部核心资源的创造、储备和运用,与此同时加大对外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以此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业务的后台工厂化同样是银行运营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措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将银行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集中于后台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实现业务的分离和流水线作业的协同工作格局。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银行运营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银行的独立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因此,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银行需要将眼光放在对自己信息部门的功能转换上,部分地外包原有的信息技术工作,特别是非核心的银行信息业务。这能够确保银行更加专注、并有能力进行银行其他的高价值工作。
三、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变革
银行的变革在当前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分散的、局部的变革,这在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背景下,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快速升级的现实需求,因此,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变革成为其变革的趋势之一。随着银行业务数量和处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其业务处理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而这对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和进步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新的变革模式下,银行的业务开展需要实时关注客户需求,以此为基本原则,投入更多高附加值的工作,舍弃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全面压缩冗杂的工作。这是为了切实提高银行业务运作的效率,有力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
其次,银行经营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优势功能,优化选择,重点培养,将其他非核心功能虚拟化,分化到外部,实现服务外包下的虚拟经营,实现银行业务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第三,在业务流程安排上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简化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当然,随着业务的集中处理不断实现,其中所包含的风险也在不断集中。因此,为了保证新形势下银行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手段来进行安全防范,保证整个银行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运行。
四、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变革
随着全球银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银行业中的集约化经营思潮也开始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国银行业积极融入世界金融先进生产模式的一种体现。但总体来说,集约化经营在我国还处于理论阶段,在实际运营中还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去实行,所以我们积极倡导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变革。
银行集约化首先讲求科学性,这主要强调银行运营的核心在于业务流程,在高效益的业务流程系统基础上真正实现科学的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处理中的作用,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运用局限,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从文字、数据、图标处理中解放出来,向更广的范围进行延伸,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集约经营中的巨大潜力。最后,注重银行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在战略高度思考银行经营管理思维和模式的转化,从自我生存向战略合作转变,寻求全方位、多层次、持久可靠的战略合作,为银行发展继续优质的外部资源。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摘 要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各个银行都加大了贷款额的总体力度,这样以来,银行信贷面临的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银行信贷风险逐步成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银行信贷 风险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从传统的国家银行体系向商业银行体系发展。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银行信贷业务仍旧是银行的中心业务,贷款在银行的总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银行信贷管理显得越发重要。
一、当前在我国银行信贷领域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银行信贷业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机制发展程度相对薄弱,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健全,信贷管理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的制度不够健全
银行信贷控制机制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风险机制的健全与否决定了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大小。银行信贷风险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些信贷业务内控程序在不同地域呈现出非标准化的特征,衡量标准往往难以得到统一规范,人为化因素增大;在贷款的审批决策上,一些分支行往往实行“行长负责制”,这样就阻碍了银行信贷的高效、有序、健康运行;银行信贷的风险识别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增大了信贷风险的隐患。
(二)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力,责任认定机制不够完善
部门监督力度不够、责任认定机制不够完善也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当前的监督检查往往都是自下而上的专项检查,过于注重表面的现象,并非是对银行进行内在性和制度化的检查,这样就造成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正是由于这种浮于表面的检查不能从银行体制方面找原因,缺乏持续有效的责任认定,从了造成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风险,不利于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银行业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风险识别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银行信贷业务要想取得高质量和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批业务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要懂得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关内容,而且要对贷款对象的相关情况有着具体详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我国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社会活动能力与所要求的标准还有所差距,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银行员工对银行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只是片面的追求银行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风险防范上。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银行信贷管理,积极防范信贷风险
(一)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的制度建设,强化内控机制管理
要进一步强化银行内控体制建设,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机构上明确岗位的制约性,严格信贷管理的程序。首先,要完善银行信贷的组织机构,贯穿于银行决策的始终,对每一个具体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信贷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使工作人员逐步成为既精通银行业务又了解银行整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再次,银行的领导层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换银行经营思想和机制,强化银行内部的机制。
(二)积极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银行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道德风险”即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够自觉地遵守付款合同,这样就会给银行信贷造成危害。首先,银行方面应该全面的了解贷款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经营风险,对所能造成危害的风险信息做到及时有效反馈,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次,银行要积极拓宽有效信息的来源,大量搜集有利于银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得准确的信息源,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再次:银行要应对风险,就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要准确及时的了解政府相关部门手中所掌握的资料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做好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最后,银行要加大对贷款后的信贷管理,要严格贷款期限的管理,强化预警机制。
(三)要积极提高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严格信贷管理者的责任体制
银行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质量的好坏。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银行人员能够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产生。首先,银行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积极建立针对银行人员的教育网络,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技能水平。其次,要规范工作人员的岗位,提高工作效率。银行要根据每一员工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的年龄、工作经历等方面分配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再次,严格信贷管理者的责任制度,更好的减少违法乱纪行为。认真执行银行信贷过程中的检查制度,防止人情贷款等错误的出现。另外还要实行奖惩制度,对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严重失误的管理者进行严格惩罚,同时对取得成就的管理者进行奖励,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银行信贷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建风.论改进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2]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甘肃农业.2006(12).
[关键词] 银行业;金融专利;保护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60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95- 02
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关系我国银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问题。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促进和保护金融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银行业专利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银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国内银行鲜有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负责金融专利工作,对金融专利保护没有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制定相关专利保护应对措施及专利策略[1]。银行从业人员普遍认为银行本身不是技术或制造类企业,不具备产生专利的条件,很少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来对待,即使有创新产品却不去申报或不及时申报专利,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流失甚至“为他人做嫁衣裳”。
1.2 未充分认识专利在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业对金融专利在金融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没有将专利纳入金融创新下的核心竞争战略。我国金融领域的专利诉讼尚不多,银行业的发展并未受到影响,因此导致银行业普遍忽视专利的保护与利用。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可以绕开专利问题,电子银行业务、财富管理、金融衍生品等必将成为未来金融交易的主流。金融专利的提早布局,一定会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另外,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业务来往日益密切,双方都有相通的客户。如果外资银行在其国内注册了专利,中国的银行只要有一笔相关业务进入该国,即使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仍然可能存在专利风险,对我国银行造成不利的局面。
1.3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金融产品变化快,可复制性、易模仿性强,一家银行的创新性产品会很快被其他银行复制。如果银行采取专利来保护自己,对创新的产品申请专利后,不仅能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使产品日趋品牌化,而且还可以从专利转让中获得利益。同时法律对侵权者的制裁,形成巨大的威慑力,迫使其转而开拓其他发展空间[2]。
1.4 银行业专利申请不均衡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专利申请非常不均衡。截至2014年6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拥有的专利数量分别达到588件、172件、63件和265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占据绝对份额,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为空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完善的金融专利保护体系相比,我国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1.5 研发能力薄弱
银行业普遍研发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研发能力薄弱,不能针对客户日益增加的需求研制出方便、快捷、高效的银行产品和服务[2]。
2 商业银行专利保护对策
我国一直重视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早在2003年,中国银监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联合成立金融信息化与知识产权保护联合研究小组,结合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工作,分析研究商业方法专利对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为防范商业方法专利可能产生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政策建议等。2006年,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自主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政策的引导,企业更应该重视金融专利的保护与利用。
2.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专利储备
我国银行业要未雨绸缪,加强高质量专利的储备,趁当前行业大规模的专利诉讼还未到来,外资银行还在进行专利布局阶段,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将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构建自己的专利组合,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2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现特色经营
各银行应制定系统的专利战略规划来指导整体的专利运作。通过专利的保护,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使金融产品日趋品牌化,产品的开发者就可在专利保护期内稳健地开发市场,大大降低了过于急切推广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提升了竞争水平和有序性,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而且还可以从专利转让中获得利益,增加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3]。
2.3 建立金融专利保护体系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立健全专利管理机构。宣传普及专利保护法律知识,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防范各种知识产权风险,协调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和纠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重视专利体系的建设。中国建设银行颁布了《中国建设银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奖励机制。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了专利办公室,全面加强对专利产品与独特商业方法的管理与申请工作。
2.4 加大金融产品研发的投入
重视开发金融专利产品的研发,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和利益分配制度,提高大家的研发热情,激发银行内部创新,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业务优势,积极主动地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具有核心技术的业务品种,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和客户对金融服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侧重具有战略意义专利的研究,如电子货币、客户管理系统、安全技术等,利用金融专利开辟和占领市场。
2.5 重视专利开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
建立完整的人才引进、激励、培训、使用制度体系,形成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才致力于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员工专利保护意识,树立起金融专利是商业银行的战略储备的观念,自觉利用专利知识为银行服务。
3 结 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专利保护方面认识不够,且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外资银行的成熟做法,从战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专利保护体系,从而使我国银行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巍巍,徐丽,腾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学理论,2014(6):68-70.
关键词:私人银行;洗钱;风险
一、海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二、私人银行业务洗钱风险分析
(一)制度缺失风险
一是法规缺失风险。反洗钱“一法四规”未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措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管理,但该办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体现不足。二是内控不力风险。由于监管法规不够具体,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在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巨大经营利益驱动下,各行倾向于采取法规要求的最低管理标准。在内外部管理制度的缺失下,私人银行业务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
(二)业务操作风险
一是初次与私人银行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时,出于对客户隐私和吸纳客户的考虑,商业银行一般只对客户开展基本身份识别,对客户的身份背景和资金来源难以做到深入了解,非法资金容易通过私人银行渠道进入金融体系,达到洗钱目的。二是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后,商业银行比较注重与客户业务关系的维护,对客户的持续识别和交易监控存在不足,带来潜在的洗钱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客户设计开发了一系列专项产品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但洗钱风险防控制度与措施配套不足,对客户的资金来源缺乏深入调查,产品销售环节存在洗钱风险。
(三)合谋洗钱风险
私人银行客户享有专属客户经理服务,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预约服务时均通过专属客户经理完成。在业务开展中,商业银行要求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客户交易情况除客户经理外,对银行其它工作人员都严格保密,容易导致客户经理与客户合谋洗钱的风险。
三、海南省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在海南3家已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均未制定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也没有在私人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中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而是将私人银行业务等同于一般理财业务,在反洗钱内控制度上执行相同的标准,不足以有效防范私人银行业务的洗钱风险。
(二)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不够深入
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对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登记,但对于客户的收入状况、资金来源合法性等一些核心信息则难以获取。从反洗钱角度来说,严格的尽职调查工作是有效防范私人银行客户洗钱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商业银行应尽其所能地了解客户全面的身份信息,包括其身份背景、资金来源、资金的实际受益人和控制人等,海南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可疑交易报告流程有待完善
如个别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共同分析力度不足,对于出现的异常交易更多是由反洗钱岗位人员进行判断分析,作为最了解客户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可疑交易报告。
(四)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知识不强
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对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在办理结算账户开立等环节已对私人银行客户开展了身份识别,所以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时便可适当弱化识别和监控措施。对于一些基本的反洗钱业务知识,部分私人银行业务人员也不太熟悉,各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四、提高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层面
1.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应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特点,制定专门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或将反洗钱工作要求嵌入业务操作规程中,并且标准要高于一般理财业务。在设计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应考虑洗钱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2.强化对私人银行客户的尽职调查。在接纳客户时,应收集及记录客户开户目的和理由、财富来源、估计资产净值、资金来源方式、保荐人或其他可提供信誉证明资料的途径等信息[1]。在建立业务关系后,定期更新、完善和检查客户档案,以确保资料内容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此外,应建立客户风险管理制度,确定客户不同的风险等级,分类识别、分级审批,对于高风险客户执行更为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
3.完善私人银行业务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流程。私人银行部门应明确制定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测,善于总结私人银行业务异常交易的特点,不断探索交易监测模型,敏锐地发现可疑交易。充分发挥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作用,加大客户经理与反洗钱岗位人员信息共享与共同分析力度,切实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4.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反洗钱知识技能。赋予反洗钱部门独立的监督检查权力,能有效获悉私人银行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并定期对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实施内部稽核,及时发现和防范洗钱风险。
(二)人民银行层面
1.协助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一方面,考虑在《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反洗钱部门规章中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要求,为商业银行健全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内控制度提供法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窗口指导、现场走访、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指导,协助完善其反洗钱内控制度,确保其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反洗钱工作要求。
2.强化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监管。在风险为本的理念下,合理分配反洗钱监管资源,将监管重点投向私人银行业务等银行高风险业务。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反洗钱工作,勤勉尽责地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并适时组织开展对私人银行业务的专项检查,确保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工作合规有效。
3.督促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督促各商业银行切实发挥反洗钱组织机构的作用,完善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明确各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职责分工与配合,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直接与部门绩效和人员晋职相挂钩,促使各业务条线主动去开展反洗钱工作,切实提高私人银行业务条线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4.加大反洗钱专题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可组织各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定期开展反洗钱工作交流会,由反洗钱工作开展较好的代表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同时,选取典型案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反洗钱专题宣传,并针对性培训反洗钱工作开展薄弱的机构,从而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的反洗钱意识和技能。
(三)行业监管部门层面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引,并将反洗钱工作要求纳入其中,督促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各类风险防范能力。■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新的经济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IT系统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促使城市商业银行改进和变革业务流程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会计业务方面更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能力,即实现会计业务的集中运营。本文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运营的分析讨论,阐述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并对商业银行会计集中处理的管理模式给出建议。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运营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是信息科技的时代,城市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不再局限于拓展业务层面和扩大经营规模,更多表现在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实现“部门银行”向现代化的“流程银行”的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力,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优化银行经营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业务集中后台处理,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提高商行运营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1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模式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依托于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由业务处理中心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核算方式实现业务集中处理的组织模式。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依托成熟的IT技术,如网络通信、影像传输和工作流控制等,按专业化、集中化、扁平化和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规律的“大总行——小分行”管理模式,实行银行业务的集中处理。
集中处理体系分为前台网点受理和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分割处理会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后台业务处理中心以流水线式的专业化业务处理方式处理非柜面业务和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从而实现新型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
新型业务处理模式分离了业务受理与作业处理,统一流程制约和作业标准化,使后台处理中心和网点形成流水线式工作,达到风险控制手段的系统化和过程化,降低人为处理带来的操作失误,提高执行力,保证商行内部控制的一贯性。
2 推行商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必要性
会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核心,实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信息时代下银行发展的趋势,是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和加快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的改革的必然选择。
2.1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银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2005年10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首次提出“流程银行”的概念之后,这种新的银行理念被各银行家迅速接受,兴起银行业务改革的热潮。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率先在银行业推动了管理体制改革,各商业银行采用超大型计算机建设高度集中的后台业务中心,以计算机技术处理跨度较大的产品与部门的数据集成问题,集中化管理模式被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在国内,民生银行最先建立后台处理中心,实现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招商银行在1999年于总行层面建立了“单证处理中心”以集中处理中小规模分行的国际结算业务。
2.2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释放柜面资源,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
在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之下,几近所有的业务处理都由网点——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单位来完成。传统模式下,与客户真正接触的前台营销人员不足的同时,需要大量的会计操作人员岗位配备。在建立后台业务处理之后,客户可以通过任一网点获得全面的功能支撑,每一个单独的网点都是银行综合业务处理平台的窗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经营单位。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分工能保障银行会计业务高质量地完成,又使各个部门在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的同时,相互制约,提高工作效率。分工作业之后,前台人员能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到营销产品和服务客户,业务处理中心人员能够专注于实务操作,熟悉业务规范,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2.3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有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由于成本约束压力较大,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人员精简策略,几乎没有岗位轮换,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不足。在操作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上,通常采用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前者受管理者主观因素,如业务水平、工作时间和内控意识的制约较大;而后者在采取矫正措施时,风险已经发生。现场和事后控制都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范防。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对单据要素审核时,变传统的人工审核为二次录入系统控制,实现系统审核的硬控制;将单据的影像切分,由系统随机分配给后台处理中心柜员处理,实现了前台与后台分离,形成了多岗位相互制约,达到运营风险的过程控制。
3 对于建立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管理模式的建议
3.1 控制会计单据的真实性审核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实行前后台分离,后台的业务操作仅凭借前台扫描上传的原始单据的影像,并不接触原始单据。因此营业机构要从源头上杜绝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风险,就要加强对原始单据真实性的审核。
3.2 加强内部管理,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处理
为了保证后台作业的有效实施,需要将现有业务根据专业化要求进行梳理分拆和组合,删除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从而串接出完整高效的工作流程。根据“岗位制约”原则系统合理地进行定向岗位分配。对于重整后的业务需要重新制定其业务处理标准和操作规则,规范业务操作,使严密组织、有效监控核算过程,避免新的风险出现。
3.3 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集中管理模式下员工素质
加强员工操作理论和操作实践的业务培训,促使员工适应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业务操作,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能力,降低操作人员主观原因致使的操作风险,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操作重点解决,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建立业务素质高、具备高度责任心与风险意识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张茜.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10)
[2]吴琳.浅议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的变迁[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香港私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是管理体制科学严谨、内部运转协作高效。香港私人银行在体制上实行完全独立的事业部体制。机构设置上一般设立前台,、后台等部门。前台部门负责管理客户关系,包括客户关系管理部(或客户拓展部),客户服务部及销售规划与业务开发部等。部门负责制作与管理产品,包括投资管理部、产品管理部。业务管理部(绩效管理、法规管理、通路管理)等。后台部门负责处理交易与行政管理,包括作业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部、风险管理部,科技部等。
二是技术上有先进、功能强大的系统支持。香港私人银行除拥有为客户数据大集中,集团内部单位问的系统联结,产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系统联结等提供支持的系统硬件外,还为客户使用系统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如汇丰银行提供客户使用的创富智囊系统,主要功能有:目标策划,投资组合策划、产品搜寻,市场透视及投资表现。
三是营销团队专业高效、训练有素。特殊的任职条件。在学历上,大学毕业,若同时具备工商管理硕士(MBA),特许财务分析师(CFA),特许财务策划师(CFP)、特许公共会计师(CP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或律师等专业更佳。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资历,一般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如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法律、税务、客户关系管理等,个人背景,最好是出自富裕家庭或拥有成功创业的经验。另外,每名新入职的私人银行家最短要接受为期34天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产品知识、销售技巧、财富管理技巧等。
四是产品创新与市俱进。香港私人银行的产品服务体系有下几个特点一是顺应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不断推出多元化投资产品与服务,让客户在任何市场情况下均能掌握财富增值的机会;二是紧抓市场机会,不断适时创新产品。
五是营销策略新颖高超、富有特色。香港私人银行家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营销经验。一是客户分层营销策略。按财富金额分类,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为一般富裕人士;资产3000万美元以上的为超富裕人士或富豪。按客户对理财的参与度分类,可分为全权委托者,参与者,挑选者、自主者。按职业分类,可分为企业高管人员、企业业主,专业人士与科技人才。还可按财富来源,生活形态、顾客价值,地域分布,理财复杂度等分类。二是交叉销售策略。如对客户销售按揭贷款时,可同时销售贷记卡(按揭贷款客户终身免年费),装修贷款、车位贷款,业主备用信贷(月薪的3~5倍)等其他信贷产品,也可同时销售保险、网银、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产品服务。三是奖励营销策略。如花旗银行2008年4月向新开户者提供:存入资金达100万美元,即可获赠一定额度的美元现金券;展示其他银行本月结清单达100万美元及完成理财分析,可获赠一定额度的美元现金券。四是方案营销策略。五个性化营销策略。六是服务营销策略。七是品牌营销策略。
六是服务工作清晰规范、质量卓越。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客户在考虑选择私人银行的因素中,服务质量被列在首位,其次为私人关系,现有客户推荐、印象、投资运作,产品范围,安全、第三者介绍、灵活性,网络分布与地点便利。因此,香港私人银行非常重视服务工作。如在服务流程方面就作了严格的规范,寻找目标客户,包括营销与推动、内部推荐(公司银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部门),已有客户挖潜、中介等渠道;收集客户资料,客户现状分析:风险分析;资产管理目标分析:客户资产预测与评估,财务目标的确认,提出与完善投资组合方案;实施投资计划,定期检讨与绩效评估,客户维护。在售后服务方面,私人银行则从以下几个方面高质量跟进:按业务性质及客户分层分设服务热线;网上实时查询市场信息,投资组合的现值;每日市场简报,每周市场分析与投资专题报告,定期发送专家分析与投资建议报告,定期举办投资研讨会;定期投资组合评估与检讨:私人银行家经常按拟定的联系方式与客户沟通。由独立单位专门负责处理客户的投诉事故,并及时反馈客户。对客户的投资由客户设定止损点,由银行的财富管理系统自动监控,定期提示,在止损点时由客户做出决策选择,每半年复检次。
七是风险管理全面全程、科学制衡。私人银行的风险种类及控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洗钱等资金来源不合法而产生的信誉风险损失。这类风险监管部门最为关注。这是因为私人银行家均是客户利益的维护者,客户多重开户,资金的快速大额流动,加之严格保密的企业文化,都容易为洗钱提供条件。因此,香港的私人银行均制定了严格审查客户资金来源的办法,对新开户客户审查非常严格。二是私人银行的能力风险。因为私人银行的业务能力导致客户的投资亏本,或者金融衍生品价格大幅波动也会带来风险。为此,许多私人银行配备首席分析经济师专门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为私人银行家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地支持。私人银行的法规部门还对私人银行家与客户的投资咨询流程进行规范,并通过法律文件的形式对银行与客户双方的权利,责任约定清楚。三是私人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香港私人银行曾发生私人银行家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客户存款的案件。为此,他们十分注重对私人银行职业操守的教育,并在账户管理资金交易等方面采取了机器加人员的风险双控措施,不允许私人银行家直接为客户办理交易手续。还有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方面,香港私人银行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对内地商业银行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逆周期资本缓冲 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4—02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欧美等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重大制度性漏洞。各国监管机构和金融业专家经过协商和讨论研究出了符合当今金融业发展的方案,因此,在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巴塞尔协议Ⅲ》,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确立了银行监管的新标杆。随着欧美各国实行新巴塞尔协议,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随之引入新巴塞尔协议,促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内容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后期,经济衰退时违约率高速增长导致的银行业亏损严重。银行业的损失将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动摇,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在系统性风险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体系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必要性。
1.1 逆周期资本监管概念的界定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逆经济周期资本缓冲)是针对最低资本充足率,在经济增长期银行信贷规模疯狂扩张的情况下提高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也就是动态调整资本充足率,来应对在经济萧条期资本充足率下滑及违约率升高促使银行亏损的情况。逆周期资本监管是宏观谨慎的外延其核心思想是将资本充足率动态地同经济周期挂钩:即经济繁荣,资本缓冲要求上调;经济萧条,资本缓冲要求下降。
1.2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规定
2010年9月提出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范围为0%~2.5%,由普通股和高质量资本构成。这一规定意味着银行在满足普通股充足率4.5%,一级资本6%,总资本8%,以及资本留存缓冲2.5%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这一规定将由2016年1月开始启用,并于2019年1月完全生效。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同,具体实施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最低缓冲水平赋予了各国有权根据本身的金融状况,确定计提合适的逆周期资本。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的目的都在于提高银行业在经济恶化时期的恢复能力,弱化顺周期性带来的影响,且逆周期资本的实施比留存资本缓冲更加灵活。
1.3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目标与监管决策指导原则
当初,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处理顺经济周期问题的组织问题时,应采取一种搭积木式的方法,因此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同时确定了四个重要目标:(1)抑制最低资本要求中所存在的过多的周期性问题;(2)增加更多的前瞻性规定;(3)在单个银行和金融部门内预留资本,以建立可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本缓冲;(4)在信贷过度增长时期,实现保护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广义目标。
为了提高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合理性,应遵循一套明确的原则。
准则一:逆周期缓冲资本应当实现其监管的目的,也就是当信贷过度增长并伴随有越来越多的系统性风险时,需要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以免受其潜在损失。
准则二:在实施缓冲决策时,信贷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实用的参考指标。在监管者实施并解释缓冲决策时,它不需要在其利用的信息中发挥主导作用。监管者应当对其在制定缓冲决策时用的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的原因加以说明。
准则三:在对包含信贷占GDP比和其它参数等信息进行评估时,应当注意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误导。
准则四:在危机时期迅速释放缓冲资本有助于减少受监管资本要求所限的信贷的攻击风险。
准则五:缓冲是一种监管当局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
1.4 逆周期资本监管相关的计算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计算逆周期缓冲资本的核心挂钩变量为信贷/GDP,根据该指标对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GAP),确定是否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为何选择信贷/GDP指标,而不选其它指标?信贷的相关变量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信贷作为GDP的占比,该指标已经被经济总量去量纲化了,这意味着它不受一般性信贷周期规律的影响,该指标考虑了长期的金融深化趋势,它比差分变量更加平滑,并可最小化虚假波动。因此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来说信贷/GDP指标最为合适。
2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逆周期资本监管规定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和金融全球化的洗礼,已经在迈向现代银行制度和体系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实施新资本协议中的逆周期资本监管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受到政府的支持占绝对和主导的优势,而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任何优势,竞争不充分。我国银行业更多地具有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比如银行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充分的自主经营权;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做为金融市场的主角银行业跟国际大型银行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较高,系统性银行核心资本基本上能够达到9%,整个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左右,而且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是普通股,吸收损失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在短期之内,新巴塞尔协议中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提出在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的影响都不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慢慢复苏,我国的经济也加速发展,信贷也随之“疯狂”地扩张,据有关部门从研究的领域来测算,在补充资本金的方面,我国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近5年会有4000亿到5000亿元的资本的缺口。我国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得比较快,随着贷款规模的增长,我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比较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实现新巴塞尔协议中各项规定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国际性商业银行缩小差距,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我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建议
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是通过鼓励银行在繁荣期增加资本缓冲,在衰退期相应减少资本缓冲,来调节银行业顺周期,从而达到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可以看出此条款在我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努力,克服逆周期资本监管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各种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银行自身制度的完善开始。
(1)面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实行应该建立有关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的独立监管部门来分析和研究并披露最新的情况,此监管部门更应该与目前已有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来促进中国金融监管的完善。对于具体如何推行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监管当局应加强对态势的跟踪与应对,及时制定可行的资本管理规划,加强资本管理,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本的补充工具和渠道;在实施进程上,应充分考虑中国银行业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差异化;实施资本监管操作为主,多种宏观工具审慎并用的策略。
(2)积极有效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其中包括上市筹资的同时要大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还要在资本框架内建立对危机时期经济冲击的吸收功能,并缓解顺经济周期性。
(3)持续改进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继续参与国际监管规则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国际最佳实践和我国银行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Ⅲ的本土化,将良好的风险文化根植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关键词:湘西银行 不良贷款压降 方法
信贷资产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所形成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最重要的项目,通常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用房抵押贷款、工商业贷款、汽车贷款以及应收账款等。积极防范信贷资产风险,降低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的比例,始终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中心。本文结合湘西州银行信贷工作实际,对如何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作了认真思考。
一、湘西银行业信贷工作的运行情况
今年来,湘西州各家银行都高度重视不良贷款的压降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切超常规手段和有效措施,积极组织清收不良贷款,严格规范信贷管理流程,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强优质信贷市场竞争,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在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的大背景下,本州工商企业利润下滑削弱了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另一方面,湘西州地方融资风波的后遗症风险凸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商业贷款、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融资平台贷款、外向型中小企业贷款质量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湘西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有上升趋势。主要表现:
(一)不良贷款集中密度高。湘西银行业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支行或者营业网点,有的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占据全部不良贷款的半壁江山。特别是由于2008年湘西非法融资案影响,出现了个人不良贷款额和不良率的居高不下,成为湘西州银行业个人不良贷款压降的重点。
(二)贷款客户信用等级低,结构欠合理。湘西银行法人客户不良贷款一是主要集中在B级信用等级客户,客户信用等级低,诚信度缺乏;二是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其他贷款,行业贷款过于集中,其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增大。三是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个人贷款,如某银行其不良贷款分别达到2501.75万元、2926.48万元、2990.30万元和11228.83万元,合计达19647.3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2.68%,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4.37%。
(三)、不良贷款额度集中,处置工作困难。湘西银行不良贷款呈现额度集中现象,给清收处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湘西州某大食品有限公司等2户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大户的不良贷款就达3700万元,占湘西某银行全部不良贷款的15.89%。随着湘西企业改制和转型,国有企业采取破产、改制方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加之企业改制有很大的盲目性,改制后并没有优化配置,找到出路,无法应对市场竞争,企业被迫关停倒闭。目前有的企业已停产或者停业,根本没有资金来源,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严重,使银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步履艰难。特别是由于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产权不清,导致银行在诉讼清收处置过程中损失加大。
(四)信用卡不良透支现象严重。湘西银行信用卡业务市场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信用卡已普及到本地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成了湘西州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融工具。然而信用卡在方便人们消费融资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每个客户的信用度。通过市场了解,有的持卡人利用银行信用卡恶意透支、严重扰乱了社会金融秩序,一些不法分子联合商户通过虚拟POS机刷卡消费等不真实交易,变相从事信用卡取现业务,严重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的法律规定,违反了人民银行对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存在着为“洗钱”等不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风险,给全州整体金融秩序埋下了风险因素,加大了银行风险防控难度,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严重破坏了社会的诚信环境,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五)由于湘西地区地理环境差、经济不发达、资本基础薄弱、融资渠道单一等先天不足等因素,严重的削弱了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能力。另外因市场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部分停产、停产和倒闭,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使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
(六)多年来银行业只重视贷款数量,忽视质量管理,走的是粗放式经营道路,风险防范意识过于淡薄,对于后备还款来源的安排工作不力,形成了不良贷款大量沉淀。虽然近几年来银行转变观念,重视强化贷款精细化管理,贷款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以前粗放管理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在短期内难以化解,产生了令人头痛的不良贷款历史遗留问题,要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需要长时间的艰辛努力。
三、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途径
(一)加大对不良贷款大户的清收处置。针对不良贷款集中、额度大的现状,今年,湘西自治州银行应选定不良贷款重点户,由各行领导挂帅清收,成立精干专业的清收处置小组,建立专门的督办制度,对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大户清收处置工作进行专项督办。同时要建立重点联系行制度,加大对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或占比较高的支行的监控,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督促重点行的不良贷款压降处置工作落到实处。
(二)充分运用呆账核销方式提升处置效率。在压降工作中要深刻领会有关呆账核销政策精神,规范审查审批工作,确保呆账损失证据确凿、依据充分、追索尽职、责任明确,推动呆账核销工作健康发展。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开展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呆账项目尽快向上级行申报核销。对已上报的项目,要明确专人与上级行进行联系,力争尽快核销到位。及时掌握全辖账销案存资产转入、销账、清收处置情况,提高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水平。
(三)全力清收信用卡风险透支。银行要加强与湘西州政法、公安部门联系,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强力清收信用卡风险透支。各行要明确清收信用卡风险透支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制定清收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责任。通过向透支户电话、信函或上门催收、舆论宣传等方式,使持卡人意识到信用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清收处置效率。同时,建立健全信用卡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考核,明确奖罚,按照“谁发卡、谁负责”的原则,将信用卡不良清收纳入支行行长绩效考核,确保激励机制的长效性,努力推动信用卡业务持续、快速、高质量地发展。
(四)加大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的贷款营销力度。为优化贷款客户结构和资源配置,湘西银行要按照上级行和相关部门的部署,加大中小型企业的营销力度,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优化配置信贷资源。要充分认识到加大优质客户的营销、压缩信用等级低客户贷款是湘西银行走出压降困境的光明之路。贷款营销中要坚持防范风险和风险可控原则,选择好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从源头上控制住贷款风险;要坚决执行国家信贷政策,严把审查、审批关,坚持项目审查、审批原则,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风险隐患;要加强贷后管理,及时识别和处置风险,提高信贷作业监督,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五)加强对到期贷款管理,严防新的风险。各行要及时跟踪,加强对到期贷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要严肃纪律,认真落实规范的信贷业务的前提条件和附加条件,规范授信评级和审批工作,对新发生逾期不良贷款,要进行认真分析,落实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主观上重贷轻管或重大疏忽造成的新增不良贷款责任人,予以严肃查处,确保全辖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升。
(六)完善评级授信方案限时报送管理制度,确保评级授信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各银行要按照上级行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对辖内企业逐户进行评定,并报经评审委员进行严格评审,保证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为优化贷款投向奠定基础。二是规范授信审批特别是评级授信业务流程操作,提高授信审批工作管理水平。办理项目贷款严格落实“先授信、后审批,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关联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做好关联关系的系统维护工作;加强对在银行有融资余额的不良贷款客户的评级授信管理,提高授信审批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七)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基础工作到位。各行要认真执行银监局的三办法一指引,加强资金的出行管理,严格对出行资金的控制,有效控制信贷单位的资金去向,确保企业销货款回行情况正常。要坚持信贷资料移交管理办法,明确信贷资料的管理责任,规范信贷资料的移交操作程序。要认真实行双人贷款调查制度,杜绝发放贷款可能的道德风险;认真做好日常性和临时性工作。做好上级行的各类调查和日常的贷后检查、信贷整改、五级分类和贷款划转、报表统计等工作。
关键词:品牌 服务质量 模糊数学 综合评判
作者简介:郭静 女 ,1985-8,四川绵阳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07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毛方琼 女 ,1983-11,四川达州人,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07研研究生 研究方向:证券与期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05-0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够持续发展。其中,尤以商业银行最为突出。其运营模式已转变成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咨询、各种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用的中间业务。在此过程中,银行怎样才能达到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最大限度挖掘客户生涯价值的经营目标呢?这就需要能突出异质性特点的品牌。正是基于当今银行对品牌的战略建设要求,本文从品牌与服务质量的联系出发,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品牌进行定量研究。
一、相关概念
品牌是一个名称、属性、标识、符号或者设计, 是用以辨认一个或若干个营销者的产品和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它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企业最为核心的无形要素;而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综合表现,两者在作为研究对象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口碑效应,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是品牌的积累过程更为突出,就像存续上百年的企业比刚成立的企业更具品牌优势;都具有无形性和异质性的特点;都是在服务过程中形成认知,得出结果,修正已有的感性认识。
对于提供服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品牌与服务质量就更是息息相关。因为客户对银行品牌的感知、认知是在他们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他们对服务过程的质量评价的结果就直接影响到对银行品牌评价的结果。所以,服务就是品牌, 就是形象,它是银行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因此,银行的品牌建设就应以高质量的服务为根本,以服务和品牌价值的传播为支点, 以赢取利润和顾客的满意为回报,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基于这些相通之处,本文对已经发展成熟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即SERVQUAL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定量研究模型,应用于银行品牌评价。
二、研究准备
(一)、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以SERVQUAL模型为框架,根据品牌评价的特点,以其构成因素的分层取代原有模型的分层。本文是根据哈金森和柯金(Hankison、Cowking,1993)对品牌的定义,从以下六方面来研究品牌评价的:视觉形象、印象、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和个性化;然后以客户的评语(很好、一般、较差)替代SERVQUAL模型的客户实际感受值,用偏好分值替换客户期望感受值,这样既可以实现客户在品牌实际与期望感受上的差距测量,又可以用所得数据确定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上的权重,实现问卷的简化。
(二)、理论基础:
模糊数学用于解决“A与非A”之间的模糊性问题。在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时,由于考虑因素很多,主体评判标准不同,评价结果往往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就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来解决。
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映射和模糊线性变化进行综合决策的数学工具。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输出一个明确的类别判定,并以一定的隶属度来获得所需的结果。在整个的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考虑了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各因素指标权重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四、 总结
本文使用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对银行品牌评价进行定量研究,并以示例给出具体操作过程。整个研究是从银行业的品牌与服务质量的联系点出发,修改SERVQUAL评价模型,得出适用于银行品牌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才运用综合评判得结果。
对于文章中所运用的模糊评判方法,它是目前经常采用的处理非排中律的首选方法,也是今后在银行品牌研究上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建立在定性(例如:指标框架和问卷调查)基础之上,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的客观性。特别是在评价因素的权重选取上,更是需要较好地剔除主观影响,所以可以考虑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集。
参考文献:
[1] 白朋飞.服务质量对品牌资产影响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 曹文. 建立中国银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想,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3 ( 6):
[3] 程鸣,吴作民.西方服务品牌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5)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需求巨大
推动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是天津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安居问题和发展小城镇支撑产业的主要途径。“三区”建设项目,涵盖住宅、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将给银行业机构信贷、投行等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根据近期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要分批建成54个示范小城镇、31个示范工业园区、1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60万亩高水平设施农业基地。以示范小城镇为例,会涉及683个村、100余万农民,估算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完成投资1500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2个示范小城镇,45万农民迁入新居。未来几年,天津第四、第五批3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仍需投资1500多亿元,扣除项目资本金,尚需从金融机构融资近1000亿元,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基建项目也有巨额融资需求。目前,天津仍有270多万本地农民、200余万外地农民工未纳入城镇化规划。根据天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向城镇转移一位农村人口需投入28万元~30万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本应摊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从长远看,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融资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现代产业的支撑。随着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以示范工业园区为例,31个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046个,入驻企业达到6500多家,总投资60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后期仍需投入资金超过4300亿元。未来几年,各工业园区将引进更多企业,拟吸纳一百多万人就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以上,金融服务需求更大。而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天津的重点产业,商业、物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蕴含巨大商机。此外,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合作社(4000多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90%以上的农户已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亟需银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产生的金融需求,将为银行业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发行、财政资金托管、小微企业服务等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民市民化蕴藏丰富的金融资源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以华明镇为例,农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估价为5万元左右,通过宅基地换房,三口之家可在示范小城镇置换90平方米左右、价值50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家庭财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被安置的农民还享有集体企业股金、商铺租金、养老金和薪金等“四金”保障,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平均水平3。2011年以来,天津开展了两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涉及141个村、40余万农民),即村改居、农改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制企业和农民市民化,着力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实现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型农民、新市民不仅在社会保障、投资理财、自主创业等方面需求众多,而且在购置生产和生活用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将大幅提高,将为银行业机构开展社保资金托管、养老金、企业年金、创业贷款、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良好机遇。
二、天津农村城镇化贷款投放满意度分析:基于AHP方法
根据天津城镇化建设特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和数据可得性实际,本文将农村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两大典型类别4:(1)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三区”基建项目;(2)园区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
(一)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
“三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天津银行业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其中,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长迅猛。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485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07年末增长31倍,支持小城镇项目29个;示范工业园区贷款余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36%,比2010年增长94%,支持项目28个(见图2)。两类贷款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均由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宅基地换房后节省的土地(多处于近郊区县)出让收益较高,能实现项目资金预算平衡,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园区经营主体(多数为民营企业)内源融资。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此类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远低于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速。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园区所占土地多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办理抵押融资仍存在介入障碍和政策风险,例如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仍未完成确权,而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二)农村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贷款
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内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小城镇配套产业经济主体,天津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银行业机构向上述三类主体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5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增长很快,增速分别为79%和37%,但设施农业受制于农村土地抵押难等因素,融资满足率很低,贷款增速较慢。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根据各银行城镇化贷款的投放情况,加上相关主体对贷款投放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的评分来设计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分析当前银行业贷款投放与城镇化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关经济主体对贷款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指标:(1)对贷款质量的满意指数;(2)对贷款数量的满意指数;(3)对贷款品种的满意指数;(4)对银行贷款创新能力的满意指数。据此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后对所有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模型中A/B分值越高,说明经济主体对该项贷款情况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计算出的权重值为归一化后满意度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经济主体整体满意度也越高。为了使分析更加直观,设定标准分数T的满分为10分:贷款质量满意度得分为T*10=2.886;贷款数量满意度得分为T*10=4.356;贷款品种满意度得分为T*10=1.61;贷款创新能力满意度得分为T*10=1.148。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体对贷款数量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当前银行业对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各银行还需要在贷款产品、贷款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尤其要增加更适合农业园区、设施农业等薄弱环节的贷款品种,提高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园区、企业的贷款质量。
三、天津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风险分析:基于信贷决策模型
天津农村城镇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外部政策环境也给银行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的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巨大,投资周期较长,盈利能力较弱,现金流入“前低后高”,而且主要由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承担,还款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客观上使银行业在服务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
(一)天津农村城镇化主要基建项目的运作模式
天津示范小城镇和示范工业园区均有各区县政府组建投融资建设公司统筹运作,具体职能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项目规划区内土地整理,包括办理前期手续、工程招标;二是负责项目投融资,以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及其他资产收益作为贷款偿还来源;三是负责依法将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用于平衡项目建设资金。
(二)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的构建
本文拟构建一个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贷款决策模型,具体分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成本。假设1: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提前赎回等因素,贷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假设2:银行投放贷款可获得的预期收入为E,贷款本金为B,合同利率为i,还款期数为n,投资总期数N,实际利率为R。假设3: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是天津农村城镇化项目的运作实体,但对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均由政府统筹安排,贷款能否如期归还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和未来土地出让收入的高低。在项目法人实际缺位、地方债务逐步压缩、融资平台监管政策收紧、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可能走低等情况下,潜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假设贷款违约概率为P,贷款违约损失率为L;假设4:某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可能存在多个投融资主体(实际也存在),银行需要承担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组织成本C1;假设5:城镇化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银行可能承受各类附加的行政干预和市场阻力,产生一定的阻滞成本C2;假设6:城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是追求利润的,需要一定的排他收益来保障稳定的预期收益,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排他成本C3。
(三)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简析
从以上公式可见,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面临各类风险和成本,只有保证E>O,银行才有贷款投放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分摊和缓释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融资风险和各类成本,明晰地方政府、借款人与用款人之间的“借、用、还”和“权、责、利”关系,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减少项目运作的协调成本和阻滞成本,保证资金的优化分配和高效使用,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回流机制,是解决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融资困境的关键。
四、支持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融资需求巨大,服务需求多样,涉及业务众多,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业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综合发挥各类金融业态的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建议政府部门利用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以部分机动财力做引导,面向社会募集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撬动民间社会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综合运用银行贷款、理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私募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营运,缓解政府负债压力大、融资平台受限多和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
(二)规范项目运作,严密防范城镇化贷款的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应在地方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运作城镇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区域国家政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产权独立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与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风险分配、责任归属和共同目标。应特别重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运营授权管理,明确资金使用和监控责任,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项目规范、高效运作。银行业机构应加强客户和项目准入管理,所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土地规划、环评要求、土地平衡和资金平衡测算条件,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担保增信和资金监管等条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银行业机构要与地方政府、项目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项目超预算,确保项目工程顺利推进;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划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督促地方政府与项目单位处理好与相关利益主体(如周边农户)的关系,降低协调和阻滞成本。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业机构应优先支持天津环城四区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综合收益较好、潜在风险较低的城镇化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财政金融、金融IC卡、养老金、电子银行等无风险业务,满足城镇化带来的财税资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电子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住房金融、消费金融等风险较低业务,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转型农民和新市民投资理财、买房置业、日常消费等提供便捷的服务。择优支持相关产业融资业务,例如运作相对规范、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等等。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长期产业支撑,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三农”发展,要以提升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实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金融、产业、财税、投资等优惠政策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完善政策性的涉农贷款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担深化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打通制约农村资产抵押融资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流转处置”等四大瓶颈,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与“三农”经济共生共荣发展。
(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与城镇化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