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29 17:09:52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第1篇

读诗可以培养美好心灵,读诗可以兴发感动,读诗可以改变气质;读诗可以养成趣味,读诗可以帮助我们品味人生。

【命题例析】

(2012年镇江市中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画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盐城市中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3~4题。(5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3. 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2分)燕子在衔泥筑巢(1分,答“燕子在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2.(4分)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笼统答“画面优美”不得分),反映出诗人经过多年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后的安适(1分)和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3.(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答出“辽阔”或“宏伟”即可,1分) 异:(1)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2)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雄浑豪放,而刘诗清新优美。(3)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4.(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着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核对诗歌鉴赏题答案的步骤为:一是分析其结构,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是判断各部分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答案有没有冲突。

【解题指津】

分析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首先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一般分为物、景、人、事四类。本诗中的“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还有“融泥”“燕子”“暖沙”“鸳鸯”;“景”有“明丽如画的春景”“蓬勃生机的花草香景”和“燕飞鸳鸯睡的和谐安适的春景”,其特征是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诗歌表面上没有提及人,但都是人视角下的景物;“事”有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恬然静睡,还写了作者陶醉于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中。

其次分析作者为什么写,一般分为情和理两个角度。本诗中的“丽”“香”“飞”“睡”等词,告诉我们作者的感情是愉悦、安适、心旷神怡的。

第2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紫溪山;森林公园;景观;SWOT

一、云南紫溪山森林资源调查

(一)森林景观资源调查分析

紫溪山森林公园境内自然风光清幽秀丽,峰峦俊秀,秀水隽美,色彩斑斓,四季景致各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负氧离子含量高,乡野气息浓郁,满地生花,彝族风情较为浓郁,人文景观与风景生态景观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为辉映。归结起来,公园景观总的特征就是“山犷、林翠、水秀、石奇”。

1.峰峦峻秀,秀水隽美

公园境内群峰叠嶂,参差错落,群峰披绿,峰峦间山溪密布,溪石嶙峋,移步换景,各具神采。白云朵朵,蓝天绿林,令人赏心悦。山溪叮咚,妙趣横生。境内众多小溪蜿蜒,萦回山谷,淙淙涓涓,晶莹剔透,如琵琶慢拨,似古筝轻弹,至情至性。溪畔凝兰积翠,清香阵阵,山涧飞瀑千姿百态,优美动人。飞瀑有的从崖顶倾泻而下,飘飘忽忽;有的从石壁上凌然直下,飘曳腾挪;有的顺着岩壁,直捣湛蓝的水潭;有的从半空中悠悠忽忽下坠,如缕似丝,阳光下似彩虹,轻盈娇美,深碧柔媚,婀娜多姿,真可谓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2.山林野趣浓郁,沟谷清幽静谧

公园境内古树参天,植被繁茂浓密,森林公园内,形成了不同的森林群落景观。加上公园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沟谷纵横,铸造了一个山野情趣、清幽静谧的清凉森林海洋世界。

3.生物资源珍贵多样,季相斑斓多彩

森林公园植物起源区系古老,生物多样性大,珍稀动植物丰富,构成公园生物资源宝库和旅游资源基调,形成稳定协调的生态系统。同时,公园境内森林季相景观绚丽斑斓,每当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山花烂漫,令人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惬意;炎炎盛夏,浓荫蔽日,涧水潺潺,一片清凉世界;秋冬时节,天高云淡,红叶簇簇,秋实压枝,展示了大自然的宽情富丽和多彩纷繁,不禁让人吟咏起“秋林红叶山山醉”的诗句,留恋忘返。

4.民俗风情奇异,内涵深厚

森林公园内的彝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俗风情,节日较多,火把节、马缨花节、秋杆节、观音会等,特别是火把节已是国际知名节日,彝族饮食、建筑、服饰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调查

紫溪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和水体景观比较突出,在风景优美的楚雄区域上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一定垄断性,公园是开展森林探秘、避暑度假、休闲娱乐的生态旅游胜地,必将在楚雄旅游业中发挥其优势魅力,成为云南、楚雄大旅游圈中的又一精品旅游地,更好地提升云南旅游圈的旅游资源品位和旅游内涵。公园景观整体组合好,保持完整,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观赏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

1.生态旅游价值

公园内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通过开发生态旅游,有利于该区的生态景观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对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源的涵养等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森林生态价值。同时该区环境优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山岳型疗养气候,是理想的休闲度假之地。

2.美学观赏价值

公园的地文景观独特壮观,峰峦叠嶂,溪谷清幽迷人,生物景观异彩纷呈,天象气象景观空朦飘逸,人文景观古老神秘。山、林、溪、瀑、天象以及人文景观无不呈现出其特有的风采,展现出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3.科普教育价值

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典型,生物资源丰富,且原始性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基因库,珍稀度和观赏性品位高。

4.旅游文化价值

区内的彝族特色较为明显,地方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民族风情较为浓郁,具有丰富性、民族性等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价值。

5.旅游经济价值

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如交通、餐饮、商贸等。开发公园有利于促进林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林场摆脱依靠林业生产的生存手段。另外,公园旅游与周围旅游业形成资源互补,产生集聚效应,可以连片规模开发。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交通便捷,区位优势

公园所依托的楚雄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为楚雄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后劲。公园依托楚雄市,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旅游经济组合优势。

2.客源充足,前景广阔

公园的森林资源特色,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楚雄位于云南与四川的临界可以吸收云南游人的同时大量吸引四川、重庆及广西的游人,同时辐射东南亚国家。公园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随着不断完善公园的景点建设和接待服务设施,逐步优化升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其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客源市场份额。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内部制约因素:楚雄市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相比其他公园不够突出,高品位景点不多,打造起来,难度大。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项目单一。公园内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旅游区的住宿、医疗、购物、游乐等设施建设简陋,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给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外部制约因素:公园周边优秀景点比较多,处于昆明与丽江之间只能作为短暂的游憩点,竞争力强,发展起来压力大,要想长时间留住客人难度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地方重视,政策的优惠

云南省及楚雄市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的政策和楚雄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紫溪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政策大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2.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森林生态旅游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是一种绿色消费。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物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清新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多,回归自然的欲望逐渐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四)威胁分析(Threats)

紫溪山森林公园周边已经有很多开展相当成熟的景区,特别是楚雄市仅是下昆线上的一个小站,昆明与丽江有着得天独厚的突出旅游市场;相比之下,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上,公园都较之逊色,公园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这些景区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目前我国的森林公园担负着自然和文化保护以及为公众提供游憩机会的双重功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实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对紫溪山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和社会两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森林风景资源与旅游资源调查得出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非常高,亟待开发。

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定位。根据公园的市场定位、资源特色、产品定位和发展趋势,定位为“回归自然,体验原始,走进民族,感受淳朴”的旅游形象。

紫溪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建议。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进行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要让社区参与旅游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最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生态旅游的进展和影响,以便调整,真正推行生态旅游。

(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面,天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推测,可以做详细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其自我净化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花境 园林 配置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95-01

花境是指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地被植物、观赏草等,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以带状自然式栽种的一种植物造景方式。 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中应用了许多花境,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色彩,成为目前园林绿化、美化的重要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徐州市花境应用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花境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1 徐州地区常见的花境种类

目前徐州市区栽植花境地点、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大,主要公园、道路景点有云龙公园、东坡运动广场、市民广场、汉源大道、新安路、楚韵路、环湖路、潘塘高速入口绿地等。花境中常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包括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地被植物、观赏草、水生植物、乔木及花灌木等。

(1)宿根类:鸢尾、日本鸢尾、芍药、大花萱草、玉簪、耧斗菜、荷包牡丹、大花金鸡菊、美国薄荷、宿根福禄考、宿根美女樱、绵毛水苏、火炬花、美丽月见草、火星花、黄金菊等。

(2)球根类:百合、石蒜、大丽菊、水仙、郁金香、唐菖蒲、葱兰、韭兰、美人蕉、红花石蒜、紫叶醉浆草等。

(3)花境常用的一二年生草花有:美女樱、霍香蓟、四季海棠、孔雀草、美人蕉、矮牵牛、翠菊、雁来红、百日草、大丽花、金苞花、金鱼草、东方罂粟、天竺葵等。

(4)地被类:三叶草、马蹄金、麦冬、金叶过路黄、常春藤、扶芳藤等。

(5)观赏草类:观赏草做花镜是近些年来的时髦植物造景内容,和普通的草坪地被完全不同。常见的有:狗尾草、血草、蓝羊茅、花叶芦竹、细叶芒草、蒲苇、细叶针芒、金叶苔草、玉带草、斑叶芒、花叶燕麦草等。

(6)水生类:水烛、海寿、再力花等。

(7)灌木类:木槿、紫荆、榆叶梅、紫丁香、糯米条、连翘、迎春、紫叶小檗、醉鱼草、金叶莸、兰花莸、金叶接骨木、红瑞木、大花锦带等。

2 花境应用现状

以云龙公园、东坡运动广场、新城区为例看,徐州市区花境主要以1~2年生花卉为主的混合花境为多,其观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中,图1所示的花境植物主要是以芒草作为背景,然后依次是金叶艾蒿、千鸟花、绣线菊、美丽月见草、金鸡菊、美女樱、金叶苔草、绵毛水苏等。这类花境是较多的采用了开花植物,少量加入了色叶植物,使用开花植物,主要表现繁花的效果。图2所示的花境主要是以红枫和金银花作为背景,然后依次是葡枝亮绿忍冬、花叶芦竹、佛甲草、金叶苔草、美丽月见草、天人菊、醉鱼草等。这类花境采用了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配置比较均衡,比如金叶苔草、葡枝亮绿忍冬、花叶芦竹是常绿植物,这样花境的观赏期会比较长;而金银花、美丽月见草、天人菊、醉鱼草是使用开花植物,主要表现繁花的效果。

从实际效果来看,图1花境没有图2花境花境效果好,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观花植物最佳效果就是开花期间,如果选择花期时间相对集中的植物组成花境,那么会在某个时段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但是观赏期相对比较短;如果花期分散,那么就没有了最佳的观赏时间,花境的价值大大削弱;2、观花植物在花后往往需要进行修剪,株型不易控制,而彩叶植物等观叶类植物株型保持的比较好,观赏期也相对较长。 因此,在花境设计中观叶的植物应该要在花境中占据主要地位,这样才能保证相对较长的观赏效果,当然常绿植物也应该占据一定体量。如果可行,灌木也应该多多进入花境中去,这样在冬季大多宿根植物枯萎后,仍然有骨架存在。

分析造成花境应用效果普遍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花境概念认识不清。大多数人包括一部分园林设计者对花境认识不深,相当多的人错误地将花坛中大色块的带状设计误以为就是花境。其实不然,花境与其它花卉应用在形式、植物材料选择与配置、景观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花境主要体现各种花卉的个体美及植物组合的群体美,强调植物搭配的立面景观效果和丰富植物季相变化。

二是花境设计师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设计师缺乏花境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方面的基础知识,设计时没有抓住花境植物的生长动态演变规律,往往只是设想植物材料盛花时的最佳状况,从而导致花境的前期和后期效果不好。

三是应用于花境中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因此色彩效果及竖向景观不尽人意。一方面与应用的宿根花卉种类不够丰富有关,另一方面与过分追求纯草本花境有一定关系。

四是花境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从我市花境应用形式来看,以单面观花境为多,双面观及多面观花境应用很少。若从各个角度都能观赏花境,景观效果会更好。

五是花境养护管理水平跟不上,不能体现花境的最佳观赏效果。花境随时间推移会出现局部生长过密、徒长或稀疏的现象,需及时处理以保证其景观效果。管理中注意灌溉和中耕除草,花期过后及时去除残花等。花境实际是一种仿自然的人工群落,只有精心养护管理才会保持较好的景观。

六是对花境植物研究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花境植物生长动态的数据库及用于指导花境的专家系统,管护水平低下。

3 对策建议

花境是一种自然式到半自然式应用方式,是建议节约型园林的重要技术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提高花境应用水平,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设计人员培训。由于近十年来园林学科理念的迅速西化,在设计领域表现为更多地向“景观设计”方向倾斜,使得年轻的设计人员在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方面受到的学科训练严重不足。花境设计是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花境设计师只有在全面掌握了以上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花境。

二是发展专门的花境植物生产公司,丰富花境植物品种。只有保证植物供应,才能在设计中采用丰富的植物材料。

三是注重野生花卉及乡土花卉的研究与应用。许多野生花卉及乡土花卉只所以能够在本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正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经适应了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抗性。以它们做为花境的植物材料,不仅能够节约成本,养护管理也容易。

参考文献

[1] 徐冬梅.花境在我国的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析.北方园艺,2003(4):10-11.

[2] 王永木,张景彬.多年生花卉在园林花境中的应用.内蒙古林业,2003(10):20.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恩施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是对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考量。一是关于对 “美丽中国”的理解与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看,理解、认识“美丽中国”都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出发点,同理对“美丽恩施”的理解与认识也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然而,“美丽中国”中“美丽”二字,是彰显美学价值的一个印证,生态环境除能给人类带来生态价值之外(如清洁的空气和水),更能带来“舒适感”(如青山碧水给人带来的舒适),这种“舒适感”即美学价值的体现。因而“美丽恩施”不仅要求环境清洁、安全、健康,更要突出环境舒适与鉴赏,比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有更高的要求,是在治理污染与保育生态基础上对环境美学价值的一种追求。二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上,学者从理念、制度、法制等多方面给出建设建议,各有侧重,但仍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我国地域辽阔,提倡“处处美丽”就会自我矛盾,处处不“美丽”。旅游业是“鉴赏美丽”的产业是展现“美丽中国”的载体,也是体现“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建设“美丽恩施”中,旅游业应该率先作为,发挥“龙头”作用,链条式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美丽经济;其次“美丽恩施”的建设还应区别对待,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品牌景区建设;同时落实到城市、乡村上,逐渐形成类型多样、点-线结合的空间网络,形成立体可感的“美丽恩施”。由此可知,对于“美丽恩施”的建设,旅游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二者关系的能为从旅游视角建设“美丽恩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其对应关系框架如下(见图1)。

二、“美丽恩施”因何而美:美的形成因素

“因何而美”是“美丽恩施”建设的基础,也是对其形成因素的分析。在其漫长形成过程中,地貌、历史文化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旅游资源的关键原因。

(一)地理构造有形。恩施州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境内有四大山脉,即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娄山山脉、大巴山山脉,最高海拔3032米,山峰高度呈倒“U”型分布,高于1200以上的与低于800米以下均不足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800―1200米之间。境内地势呈正“U”型,中部较低,西北、东北部高;阶梯状地貌显著,加之多有河流分布、地表常年冲刷,沟壑纵横,形成了奇形怪状石林、溶洞、冲、槽等。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晚秋勤、夏无“桑拿”之苦,冬天寒冷时间较短;雨水充足、云雾缭绕,在垂直海拔上分布清晰。恩施州内众多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都与之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地理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布,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与文化并重。恩施州始于春秋,所辖区域固定形成于1936年,名称的改变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与传承,从巴子国地到楚地,从郡到县,后设土司。1949年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1983年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演替、螺旋前行,从未间断,留下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是恩施州作为民族地区的形象符号,也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境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兼有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成了巴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出生地,后有融合了汉文化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别在建筑艺术、民间文学、歌舞演艺等方面形成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仅歌舞与地方戏曲就多达20多种,其中黄四姐、龙船调等曲目都是享誉世界的民歌。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元素,源源不断地为旅游发展注入动力,展示着一个民族的魅力与灵魂。

三、“美丽恩施”到底多美:美的评价与比较

“到底多美”是“美丽恩施”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通过评价、比较更能清晰认识其恩施州美的特征点。其实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美丽恩施”中部分美的特征点已为众人所知晓,2015年,唐崖土司的申遗成功更是恩施州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件要事,必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最大的增长点。

(一)生态之美与自然恩施。恩施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天然的氧吧”,植物资源已知215科、约3000种。森林树种171科、1264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种质基因库”、“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国家一级、二级、三级保护种类均有分布。以植物品种多样、种类齐全、森林覆盖高等较为全面地诠释了恩施州的“生态之美”,不仅如此,还为丰富的动物种群提供了栖身之地。已知的动物资源有146科、50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多在此繁衍生息。动植物与境内民族民众自然和谐,向世人展示着恩施州独具特色的一面,立体演绎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人文之美与魅力恩施。放在大的历史中,恩施拥有众多历史遗迹,距今120―25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遗址;建于元代且保存完好的咸丰唐崖土司皇城遗址;中国南方最早的摩崖石窟、川湘鄂边区佛教活动中心的来凤千年古刹仙佛寺;建于清代初年的土家李氏庄园―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目前保存完好的土家古寨―利川鱼木寨;历史遗迹种类较为齐全、时间跨度大,是恩施州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丰厚历史底蕴的直接见证。另有土家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形成的歌舞文化,如女儿会、摆手舞、哭嫁歌、板凳龙、四道茶、傩戏、撒尔嗬等精品文化,其中利川民歌《龙船调》,是世界最优秀的25首民歌之一。从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历史遗迹与民族歌舞都具有区域文化价值,部分已具有世界级价值,这是人文之美与魅力恩施的体现。

四、“美丽恩施”美有何用:美的效应与价值

“美有何用”是对“美丽恩施”的效应与价值的追问,既是从旅游利用的角度对旅游吸引力和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认可,也是对“美丽恩施”蕴涵旅游资源人文价值的考量。

(一)旅游的经济效应是旅游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总和。截止2014年底,恩施州拥有5A级景区1个,8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其中主要以山、洞为主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占到75%。自2005年起,恩施州接待游客逐年攀升,2010年接待游客首次过千万,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2012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119.55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过200亿元(见图2)。另外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地区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正的经济效应,其直接经济效应为8%左右,外部效应为7%左右。咸丰唐崖土司城的“申遗”成功定会推动恩施州旅游发展提级升档。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形成和带动的产业链较长,围绕“行、吃、住、游、购、娱”六要素,29个经济部门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相关的部门已超过110个。据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贡献率最高,超过了90%;相比对餐饮业和零售业的贡献率最低,但也超过了40%;其他的文化娱乐业超过了50%,对民航、铁路运输业超过80%。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2]。如恩施州土家女儿城以文化做支撑发展旅游,自开园之日起,场面异常火爆,成为到恩施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地,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旅游业是对外交流与宣传的主要的窗口。旅游不仅仅是在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的观光游览,更是不同人群之间、民族之间交流的窗口。在对外宣传上,也是一个地区在建设成果、地域景观、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展示,恩施州旅游的兴旺使民族文化面向世人,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加深对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认识。

五、“美丽恩施”如何更美:美的建设及策略

“如何更美”是“美丽恩施”建设的实践,在建设过程中,品牌景区的建设既能塑造“美丽恩施”独特形象,也让人们能够感知和体验到具体的美丽,并且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吻合。

(一)亮点营销,凝炼“美丽恩施”城市形象,提高形象的亲和力、美誉度、知名度

在“十”之前,中国许多省市已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中注意树立自己的“美丽”形象,譬如“大美青海”、“美好江苏”、“美好安徽”、“晋善晋美”、“美在广西”、“美在北国”、“醉美多彩贵州”,“雄浑西部,秀美塞上”等;恩施州提出“美丽恩施”是旅游区域形象战略提升的必然选择,作为民族自治州,要深度挖掘资源所富有的内涵,凝炼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具有标志性符号的“美丽恩施”城市形象,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提高这一形象的亲和力、美誉度、知名度,打造成恩施州旅游业的“金子招牌”。另各县市要围绕这一形象践行美丽建设,为“美丽恩施”品牌形象提供重要支撑。

(二)品牌建设,围绕旅游“六要素”做精做细,打造具有较高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现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恩施仍以“行、吃、住、游、购、娱”为主打造“进得来、散得开、吃的嗨、住的安、玩的爽、购不尽”的旅游目的地,所谓“进得来”是指进入恩施交通,目前已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通高速;2010年,通火车;2013年机场扩建竣工通航;2014年,通高铁;制约“瓶颈”趋势变小。“散得开”是指从城市到景区的道路以及城区的道路,已在逐步改善,但要加快步伐。“吃的嗨”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和系列餐饮,虽有但与民族文化结合不精密,牌子要响亮。“住的安”是指住宿水平,仍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提升城市智能水准。“玩的爽”是指景区和娱乐设施的建设,加强品牌景区建设,南、北合理布局,彰显恩施州自然美与人文美。“购不尽”是指旅游小特产,要让游客选择余地大、品种名气大,目不暇接,已有“柏杨豆干”、“玉露茶叶”、药材、葛仙米、绣花鞋等小众品牌,仍缺少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品牌,在这领域要向江、浙一带发达地区学习,既注重品牌开发,又具有推销特产经验。

(三)注重环保,保护好青山绿水,营造好的旅游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者关系十分紧密。恩施州现代旅游已经过10多年的的发展,正在逐步变大、变强,游客规模与数量增长迅猛使生态环境接受严峻考验。穿越州城的母亲河―清江正在被污染,丹霞地貌被挖的遍体鳞伤,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后果是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下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被阻碍。因此,州委、州政府必须通过地方立法,严格制度,加大惩处,还生态环境一个正常的秩序,提供清洁、安全和健康的外部生态环境。

六、结语:“美丽恩施”是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环境基础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第8篇

【关键词】明代;出警入跸图;表现;形式;技法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03-01

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出警图》和《入跸图》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国宝,共同描述了明朝皇帝在宫廷侍卫的簇拥下出京谒陵、而后返回的前后过程之盛况;前者表现皇帝骑马乘舆从陆路出京、后者则为皇帝乘船由水路还京,两图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场面宏伟;《出警图》长26米、《入跸图》超过30米,是明代绘画长卷作品中最长的两幅,也是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的巨作。作为官方背景的宫廷绘画,《出警入跸图》既有与同时期同类作品所相通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一面。笔者以绘画经验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为基础,拟撰文浅要解析明《出警入跸图》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为当今艺术创作所用。

一、明《出警入跸图》的表现形式初探

明《出警入跸图》中的皇帝到底是哪一位皇帝,作品没有明确交代,但很多专家撰文分析,画面主角应该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且画面中皇帝相貌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明神宗万历帝画像对比也比较吻合。虽然画面主角到底是哪位皇帝并不重要,但两幅长卷中所展现的大量绚丽精致的服饰、车舆、仪仗等,却是皇家和国家实力的体现,纵观明朝历史也唯有万历年前期和中期具有这般宏伟气象。故诞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出警入跸图》,就具备了几分威仪,成为当时国家景象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因此,《出警入跸图》的表现形式,是极为工整绚丽的,画面对每一个形象和细节都不惜笔墨,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再到普通士卒,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描绘工整、线条清晰、服饰纹理生动到位、渲染细腻,马匹、大象等动物和仪仗也都生动形象。当然,作为皇家和官方的一种表达方式,《出警入跸图》自然也有一些程式化、套路化的表现形式,如描绘尊者(皇帝)的人物比例明显要大于周围侍从和官员士卒,对官员士卒的服饰装扮的描绘要更多于对人物神情的刻画;诚然,除了皇帝和重要人物外,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不足以从画面的描绘中一一对应当时生活中的各个鲜活人物,但两幅长卷中各个人物的相貌都不相同,神态也因个人身份和姿态而有所变化,反映出作者仍在尽力还原生活、表现实际;同时,两幅长卷中的同一皇帝本人的神态也因其本人处于不同姿态和状态下(骑马和坐船)而有所细节变化,表现了作者驾驭笔墨的高超能力。另外,《出警入跸图》两幅长卷画面构图平衡、主次鲜明,色彩绚丽却不凌乱,展现了当时明代中国上层社会的豪华气象,也是当今艺术爱好者和文史研究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艺术和历史文献双重价值。

二、明《出警入跸图》的技法摘要

《出警入跸图》两幅长卷尺幅较大,内容细节众多但人物、马匹、车舆仪仗等事物的尺寸不大,故绘制上述形象时,作者仅需细笔逐一快速勾绘轮廓线条、再层层渲染即可,无须运腕。而在绘制山川、河流、城垣、云雾等尺幅较大的形象造型时,则需用长锋笔运腕勾绘并稍作渲染。总体说来,《出警入跸图》两长卷着重刻画人物群体,对环境稍有带过但仍花费较多功夫,对于现实尺寸较大的城门、城楼建筑则以缩小比例的形式绘出,以凸显人物群体和仪仗。在构图方面,两幅长卷采用平行透视法,将从皇城到皇陵的遥远距离和沿途景象择其精华浓缩于尺幅间,则必用树木、丘陵等稍作隔断,这种表现空间的方式在中国古典绘画长卷中常见。总体而言,《出警入跸图》两长卷是非常中国化的绘画,虽有当时社会背景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作者仍择其重点用图画基本还原了年的皇家风采,与史料文字记载相对应,值得后世观摩研究。

三、结语

明《出警入跸图》的表现形式有程式化、套路化甚至戏剧化的一面,是缘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水平的局限,但仍具备重要的艺术和文献双重价值;作者对体现人物身份和尊卑关系的着装、仪态之描绘严格遵从官方规范,却也有构图、平衡主次关系等表现空间。本文对这两幅基于历史背景的明代宫廷画作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作出了简要分析,是为从中寻找和借鉴有益元素以适用于当今艺术创作,或有行文不周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绘画中加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J].戏剧之家,2016(10月下).

[2]张丽.浅论明代群体肖像画的表现方式和技法[J].戏剧之家,2016(12月下).

[3]张丽.浅议明《王琼事迹图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J].青年时代,2016(12月下).

第9篇

今天我和妈妈去连州地下河玩。

连州地下河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连州市东北26公里处,在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经地质学家分析,该溶洞是因2亿年前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现在可游览面积达60000平方米。最高处为47.8米,最宽处为53.6米,洞内四季气温保持在18℃左右,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圣地。 进入大洞村,举目四望,空旷的田野,一片清新。四周的山丘并不雄伟,也不奇特,谁想到其间却孕育着一条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呢。路旁一条小河潺潺流淌,它就是从地下河溢泻出来的。沿着小河来到地下河的出口,跨过河上的吊桥,半山腰还有一个洞口可进入地下河。其实这个天然的岩洞,分上中下三层,可供游览的面积达4万平方米。最底一层地下河,蜿蜒长达1400米,最宽处10米有余,最窄处只有4米,地下河洞顶最高约50米,一般有10--20米,水深不一,深处有七八米,浅处仅一米。水源是几股山泉,从岩底喷涌而出,它穿过四个山头的底部,穿通石蛇岩、莲花岩两个岩洞。游人从莲花岩的洞口进洞,沿石阶而下到莲花岩码头,这里各有两艘可乘坐10多人的小船,小船在导游的撑篙下缓缓而行。河水平静,流速缓慢,两岸布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等,景态万千,景观奇特,其状有如鳄鱼戏水、飞象过河、饿狮擒食、双龙抢珠,栩栩如生;亦有似楼台亭阁、龟蛇猛兽,活灵活现,真是应有尽有。仰望洞顶,仿佛是一个奇特的深邃的夜空,石幔上闪闪的磷光,又酷似夜空中的繁星。地下河,与地面的江河一样,也有三个美丽的“峡谷”。在两岸高耸的岩壁上,长出了巨大的钟乳石,使河道狭窄,河峡就形成了。这三个美丽的峡,因其各自的形状而被分别命名为香蕉峡、莲花峡和龙门峡。地下河就象神话般的境界。小船经过40分钟左右的行程,便到了地下河的源头。弃舟蹬岸,从岩洞的另一头出来。这个洞口广阔,象个大嘴巴,大口岩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大口岩地下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神秘瑰丽的地下河。连州地下河游人首先游览陆地层,顺着曲折起落的石径边走边看四面的美景接踵而来,在七色彩灯照射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变幻出万千景象: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有庄严肃穆的“关公”,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有轻烟袅绕的“古炮台”其他诸如花鸟虫鱼、林中百兽、瓜果珠玉者不一而足。参观过上两层的陆地层后,下到底层,可见一条暗河向山洞的深处延伸,神秘诱人。乘舟前去,只见河道蜿蜒曲折,时而开阔,景象壮观;时而狭窄,最窄处仅1.6米,钟乳垂悬、伸手可及。十分刺激。沿途经香蕉峡、莲花峡、龙门峡三处峡谷,两岸遍布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如仙如佛简直是在参观石雕公园。不知不觉中,船已回到了来时的洞口下面,也许您还觉得意犹未尽,但其实船己行了1500米穿越了四座山峰的底部。洞内有无数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钟乳石,游览范围共分三层:上中两层为陆地层,厅堂高大宽阔,岩壁坚固,雄伟壮观,“瀑布”“山林”、“幽谷”、“田园”、“瑶寨”,百花争艳,鸟飞云走……;下层是一条地下暗河,由北向南蜿蜒1500米,经过三个美丽的峡谷,穿过四座山头底部,河面宽1.6~10米,水深1~7米,两岸奇景密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洞中之宝“金鸡报晓”、“飞象过河”;还有地下河最高最大、一物两景的“寿星公”;更有近百处由石柱、石幔、石笋、石藕、石花等天然形成的奇观,“飞瀑奇石”、“花鸟神阁”……,各处自然美景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乐而忘返。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桥是连州地下河独有的特色。我国著名作家秦牧作文章赞曰:“神秘瑰丽的地下河”。现代名作家杨羽说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艺术品”。现代名诗人杨应彬说它“胜似世外桃源”。水陆两游的连州地下河,以其恢宏的气势、壮丽的景观和独特的组合,堪称岭南一绝,深受游人赞誉。

今天我真高兴!游览了连州地下河!

第10篇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试题答案:

(四)14、【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题。

15、【答案】B

【解析】“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

第11篇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 旅游节目 《美丽青阳》

当前,在全国各地的电视节目中,旅游纪实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它以电视专栏、电视专题、电视杂志等形式,将各地特有的名胜景观、人文风俗、传统工艺等,借助摄像机的镜头传播至海内外,同时吸引了各地的人们来旅游。丰富多彩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如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和系列节目《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舌尖上的中国》、江苏电视台的旅游节目《江山览胜》、云南电视台的旅游节目《走遍云南》等。旅游大省海南省更是将海南卫视全新改版成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的专业旅游卫视。

当旅游纪实类电视节目成为时尚,各个县级电视台也纷纷效仿起来,开办本土的旅游纪实类节目。青阳县坐落在皖南山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以秀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著称。青阳县广播电视台就此优势开办《美丽青阳》栏目,较好地展现青阳的魅力,收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一、青阳县广播电视台《美丽青阳》栏目概况

《美丽青阳》电视栏目,是青阳县广播电视台于2013年开办的一档旅游纪实类栏目。节目每月2期,每期15分钟左右,重点宣传青阳美丽的山水、风土人情、文化民俗、历史遗产、传统工艺、特色特产以及经济发展等,集宣传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在这个节目里,青阳县广播电视台融合了以往办节目的经验和时尚流行元素,第一次实行了栏目“制片人”的制度。同时,打破了过去主持人在演播室里录制开头和结尾的惯例,而采取主持人在现场完成主持的方式,整档节目没有一个在演播室里的镜头。再配以解说、同期声、字幕、现场声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节目一经播出,即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县级台旅游纪实节目面临发展瓶颈

一档旅游纪实节目要想做成精品,“人才、设备、时间”缺一不可。“人才”是指要有好的策划、编导,优秀的现场主持人,技术精湛的摄像、后期制作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团队队伍;“设备”是指要有广播级的摄、录、编,配备广角、长焦镜头,滑轨、摇臂、乃至航拍等器材;“时间”是指要有充分的时间去精心选点、导演、拍摄,中央电视台一期精美的节目,往往用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完成。

但在地方电视台,往往这三者都无法圆满实现,青阳县广播电视台的《美丽青阳》节目也不例外。《美丽青阳》有一期节目,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都挖掘得比较到位,但因为通篇节目里面只有一季的景色,没有全面拍摄“春、夏、秋、冬”四季景而逊色不少,留有遗憾。在县级电视台,常常是仅由2至3名工作人员来完成一档节目的前、后期所有工作,配以简单的标清摄录编设备。同时受播出周期制约,节目也基本是“快餐式”产出。因此,目前县级电视台的旅游纪实类节目,受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发展瓶颈。

三、挖掘本土优势,创办特色栏目

在传媒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在“人才、设备、时间”均遭瓶颈的状态下,县级电视台只有找准突破点,确立正确的节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才能立住阵脚,吸引观众,迅速成长。

1、《美丽青阳》节目的本土特色选题和内容分析

《美丽青阳》围绕着栏目定位,通过挖掘本土优势、创办特色栏目,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境内植被茂密,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群峰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北部以平原、圩区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具有九华山、九子岩、神仙洞、莲花峰、龙泉胜境、清源山、黄石溪等多个旅游景区。因此美丽的好山好水、景区景点,是《美丽青阳》节目重要的选题亮点,也抢到了许多电视观众的眼球。

青阳历史悠久,自西汉年间设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地方戏曲“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傩戏、九华民歌被广为传唱。大九华山水磨玉骨绢扇、青阳农民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滕子京墓、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等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碑碣崖刻400余处,县博物馆收藏丰富,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级品7件、二级品14件、三级品347件。《美丽青阳》节目扣住这些全县市民乐于接受、引以为豪的内容,节目播出后,一直被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

青阳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九华山雄踞县境西南,有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所华严大学——翠峰寺,有新中国第一尊肉身菩萨——大兴菩萨,后山九子岩有“地藏王菩萨”金乔觉从古新罗国来到青阳县境内的第一修行处。在这些题材的把握上,《美丽青阳》节目将佛教历史、文化传说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受到青阳以及青阳以外地区的观众的喜爱。

青阳民风淳厚,腊月里的“拉糖”、接送“灶神”迎新年、舞龙灯等传统的民俗,古朴的木榨香油坊、手工老杆秤作坊、铁匠铺等,被《美丽青阳》发掘并采编播出,既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又是对这些即将遗失的民间传统的真实记录,可以说是一笔历史的记载。在2013年安徽省广播电视好新闻参评中,青阳县广播电视台《美丽青阳》节目报送了一期木榨香油坊的节目,就凭其鲜明的传统特色而获得了二等奖。

2、县级电视台的突破口:开发本土资源,进行优质创新

县级电视台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与央视、省、市级媒体相比,怎样才能打造好旅游纪实类节目?要想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必须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下足工夫,重点是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个重点,应该说是县级电视台做好旅游纪实类节目的突破口。

(1)节目要好看。好看,是节目具有观赏性的通俗说法,它是旅游纪实节目的第一要素。要让节目好看,必须从视觉和节目内容上入手,尽量把美丽的事物通过摄像机镜头完美地展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解说、配乐等其它方面也要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主持人的语言要简练、得体、生动、流利,不要啰嗦或空泛而谈;在现场不能只当“话筒架子”,要有思想,有参与、有互动。解说词要注意通俗易懂、精炼并有内涵,让人听后留有余味。让观众通过看节目,就有在节目里所述的地方游览了一遍的感觉,在电视荧屏前一饱眼福,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得到心灵上的轻松和愉悦。

将县级电视台的旅游纪实类节目做出具有观赏性的效果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丽青阳》的编导在每期节目拍摄前,都要经过精心的前期策划,提前到现场仔细走访、收集具有特色的风景、人文、传说等内容,拍摄最精彩的事物,以实现“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画面好看的节目”的目标。

(2)选题要新鲜。人们在家里观看电视时,常常对电视里所播放节目的新鲜感有着比较高的期望。所以旅游纪实类电视节目要尽可能多的满足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把最新最好的内容展现给电视观众。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其实县内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和人文内容,是广大市民们没听说过、不知道的,或只听说过、知道但没有去过和见过的,这些他们都会非常感兴趣。《美丽青阳》里的一期“华严大学翠峰寺”播出后,就有电视观众是在看了节目以后,为了得到亲身体验专程去了一趟翠峰寺。因此,独特的民风民俗、传统工艺和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历史内涵,应该作为县级电视台旅游纪实类节目努力挖掘和表现的重点。

(3)富含知识性。充实自己的阅历、了解历史文化常识,也是广大观众看电视的一个目的。所以,县级电视台的旅游纪实类节目,要摄制好本地的历史,传播优秀的本土民俗文化,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美丽青阳》有一期“屈原流放陵阳”的节目值得一提。对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一般人都知道。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屈原在赴汩罗沉江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86年,曾从郢都顺流而下,来到楚地的陵阳,即现在的青阳县陵阳镇一带。他为何要来、又是怎样来的,《美丽青阳》就从该县的千年古镇陵阳说起,让电视观众了解到了屈原与青阳陵阳的渊源、屈原在陵阳留下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到了皖南名城青阳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

(4)轻松又有趣。电视节目办得好,能让人觉得心情放松,得到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在做旅游纪实类节目时,除了增加节目的观赏性外,还要把电视节目做得富有情趣、引人入胜。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美丽青阳》摄制组专程来到县内一处生态园,以摄像机镜头的记录、主持人的互动,和着优美的歌曲,带着电视观众一起欣赏桃花、梨花陆续绽放、喜迎春天的景色,感受那一派“梨花千树雪,桃花相映红”的美景。而夏日里一期漂流景区的节目,水上轻松、活泼、刺激、有趣的漂流互动,更让电视观众在欣赏两岸风光的同时,让心情得到了畅快的释放。

(5)本土最特色。除以上几点外,还要格外注重本土性。作为县级电视台,收视群主要是县内的市民,以及在外务工、创业人士等。本土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本土的内容,就是最有特色的内容;本土的节目,也就是观众最喜爱的节目。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家乡的特产,无不受人欢迎。紧扣本土,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哪怕是节目做得很一般,但是这种富含了家乡情节性的节目,在县级电视台就是很不一般的节目了。

总之,每一个县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都为县级广播电视台提供了丰富的摄制题材。所以各县级电视台需紧扣本土特色来定位节目,以创新的理念、本土的内容、丰富的形式来打造节目,使县级电视台在旅游纪实类节目上获得突破,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①宁丽丽、揣丽萍,《地方电视台栏目创新策略探析》[J].《今传媒》,2014(5)

第12篇

[关键词] 《乱世佳人》;主题内涵;艺术风格;艺术手法角度

《乱世佳人》是文学与艺术相嫁接的成功范本,经玛格丽特・米切尔之笔酿作并由英国女演员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等明星生动精彩地演绎,使得该影片轰动世界,获得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辑等八项大奖。《乱世佳人》虽问世困难重重,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从黑白片过渡到彩色片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影片背景取源于美国南北战争,并围绕女主人公斯嘉丽在乱世中命运的沉浮,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勇于挑战父权制传统伦理的勇气,南北没落奴隶制的阶层状况,在战争中动乱的社会现实等气势恢宏场面。《乱世佳人》不愧为文学文本转绎成电影的模范。影片欲传递的精神内涵启迪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诗意化、情景化、声乐化也应受后人赏鉴与效仿。[1]

一、乱世中佳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情怀与命运悲剧

依照生态女性主义文化论观点,人与自然共生,人是自然的要素之一,依赖和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作者意图表现南北战争中女性同胞们的命运及生存状态,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房子”这一意像群体,通过“房子”这一自然景物作为架接桥梁,论述了“房子” 本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女性们离不开“房子”这一空间依托,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女性与生态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再如,电影中精心细致地用了较多镜头铺垫了爱伦与塔拉农庄之间和睦共处的场面:绿树葱郁,鸟儿欢鸣,百花齐放,一幅幅消除了种族差异、阶级差异的图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似乎大自然都充溢着情意。另一个女性特征自然物化表现为:电影将原来文本土地“温柔”的特征也诠释得恰到好处,一片安乐祥和的红土地,白色房屋,宁静的耕地,缓缓流动的河流构成静谧的农庄。原著中斯嘉丽“眼睛像爱尔兰的青山一样绿”,性格“像火,像钢,像野生动物一样纯真”。导演在挑选女演员时也煞费苦心,幸运的是在开机之前找到了像猫一样绿色眼睛的费雯丽。[2]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本质上可以等同于自然。南北战争爆发后南方军落败,斯嘉丽毅然选择回到南方家园,尽管家里母亲已经过世,神志不清的父亲和病重的两个妹妹急需照顾。斯嘉丽将塔拉农庄与自身视为命运共同体,当塔拉农庄即将被没收时不惜贱卖自己换取300美元用于缴税以便保护农庄。斯嘉丽在舍命保护自然(农庄)的同时,自然(农庄)也为其提供温暖的避风港。所以每每斯嘉丽在外面心灵与身体即便是负伤累累,她都能从塔拉农庄上得到医治的灵药,给予她前进的力量。在时代背景下,女性与自然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大自然似乎在父权制特殊伦理关系中与女性均是充当着无足轻重的角色,可以随意受男性支配利用,恣意践踏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服务男性为中心的悲剧循环中去。在父权制社会中,男人、女人、自然这三者就架构成一个三角关系,男人置于三角的顶端,女人与自然构成平行关系,不平等的社会建构模式只能造成自然和女性成为居高临下的男性的附属品。人类社会及文明成为压制女性的源泉,而父权制的男性主导,压抑女性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乱世佳人》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她们对男性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自我独立觉醒意识在男性压抑下被唤醒和反叛;另一种为独立觉醒意识在男性压抑下扭转为自我认同。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斯嘉丽,后者则为爱伦与媚兰。斯嘉丽自我觉悟意识在其幼小阶段其实早已渐露端倪。在选择自己的婚姻时不认同父亲“结了婚后才有爱情”的观点,执意自己掌握爱情。斯嘉丽的行为完全违背富家千金所应遵循的信条,对传统女提出了有力挑战。标志着斯嘉丽女性独立意识真正觉醒成熟阶段应是在南北战争时期,斯嘉丽原本高贵的身份也不得不屈服于战乱的环境。为了维持全家老小的生存,她不得不自力更生。她为筹得税款保护农庄,饱受人们非议嫁给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以期换取了一桩不公平的交易。他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嗤之以鼻,当意识到丈夫弗兰克经商能力不如自己时果断地从背后走到幕前,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生意人。斯嘉丽的第三段婚姻也是因其独立强势的女性觉醒意识与其丈夫瑞德浓厚的父权制价值观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下分崩离析。相对于女性独立觉醒的对立面则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和贬值,她们“男尊女卑”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并在现实生活中严谨地贯彻着社会道德和伦理标准,隐忍地甘于处在男人生活背后,对自身存在进行隐蔽,爱伦与媚兰就是传统女性的最好诠释标准。爱伦的生活既不安逸也不幸福,但她始终坚信世界是男人的,她只能扮演贤妻良母的命运角色。媚兰为支持男人们去战斗心甘情愿捐出自己的婚戒募得筹款,时刻维护着男人的权威,明知丈夫的弱点却从不轻易道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给阿西里生育后代而最终丧命。她们是善与美统一的化身,是男人们的精神支柱。可悲剧的是她们均逃不过英年早逝的命运。[3]

二、乱世中生态人文环境的艺术审美风格诠释

由于受观影与阅读文学文本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影响,电影镜头必须有选择、有能力塑造或强化某些特定场景以忠诚地凸显原著意图强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开端中,导演运用了三色胶片、彩色摄影及镜头后移的拍摄手法给观众们营造出了一场视觉盛宴:在落日的余晖下,斯嘉丽与父亲的背影与夕阳交相辉映,旁边一棵枝叶盘虬的老树相依,远镜头投射在塔拉庄园厚重的红土地,加之奏起塔拉之歌。音乐和图像活化了文本语言的意象,动静相宜地彰显了土地自然生态环境与父女命运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与原著文本结局处理不同,电影对结局进行了一个巧妙地处理。影片结尾植入了父亲杰拉尔德、阿西里、瑞德的话语,斯嘉丽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男人通过塔拉庄园维系在一起,让观众们体悟到塔拉主题在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毋庸置疑,导演将塔拉农庄作为影片中极其重要的物象生态元素,赋予了其斑斓色彩以表现自然之美、形式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在电影上部结尾,斯嘉丽手捧塔拉红土,决绝地发誓誓死保护农庄,不再让人们挨饿的一幕震撼人心。导演有意让斯嘉丽的剪影从慢镜头中淡出,徒剩裸的红土地留给观众们无限遐想与冥思。荒芜的故土给斯嘉丽以重生的力量,却也暗示着美利坚合众国一百多年来奴隶制文明的衰落。无论被如何摧毁,它固然带着其保守和僵化融进南方人的血液里,谱出没落的挽歌。特有的电影语言将亚特兰大战役的无数伤兵,熊熊烈火,断壁残垣,悲怆哀号与十二橡树聚会时的觥筹交错、纸醉金迷的富贵场景形成鲜明视觉对比。观影者在如此宏大对立的历史场面中往来穿梭,透过光影色彩的变换感悟那份深隐于内心的民族伤痛。电影的楼梯意象也颇具象征意义,多次运用景深镜头,蒙太奇手法与正反打镜头对“楼梯”这个物象进行有效处理,斯嘉丽命运的沉浮、追求阿西里的狂热、流产的悲痛、瑞德的背离及斯嘉丽孤独的绝望无一不通过“楼梯”的意象生动诠释出来。[4]

不得不承认电影《乱世佳人》的成功出现让原著《飘》得到了更多关注,文学文本与电影相生相依,电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对文学文本进行塑造与重生。音像交融时空交错的影视艺术与文字语言为载体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作为母本的文学文本的存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根源。读者将固有的文辞语言形象输入头脑进而转化为生动的人物事件立体形象,影视制作则用独特蒙太奇电影手法组合一个个支离的镜头,传达了声像相合的画面,强烈地刺激了观众耳目。某个层面上,电影更擅长于转绎那些尚未存留于人们印象或未对人物形象有长期想象的年轻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性也更大,完全迸发出比文本更具形象化、情景化的可能性。

三、乱世与佳人艺术手法表现的角度

声乐为现代新兴电影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有机传递电影的情感、戏剧的效果、剧情的铺叙发挥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影视艺术作品音乐的表达无外乎以交响乐为基调,辅之配器、乐队、音律的和谐调配,常常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影片中在广袤的红土地上适宜地响起“塔拉之歌”,抑或穿插剧情的各种背景音乐都给人一种音色音质相融相通、和谐共生的艺术美感。声乐特征虽不是影片的主调,但其与影片整体无缝地有机结合有利渲染了情节的画面感。西方交响乐擅长整体划一的合奏,虽形式题材多样化,但总能在听觉空间中做到井然有序。因此,《乱世佳人》的背景配乐主要以整体管弦乐队弹奏为主体,声乐活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整体保存了剧中人物角色、情节关系衬托的完整性。这种电影声乐艺术表达方式深受西方海洋性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强调人类的通力合作,更蕴含了海洋包含杂乱繁芜事物的深刻内涵。所以,我们能够在该电影声乐题材繁多的情形中找到相含和谐的音乐美。加之,西方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规律认知,组建繁杂精密的数学逻辑体系和庞大严谨的哲学体系,抽象厚实的语言概括体系,这种文化在《乱世佳人》的声乐中表露无遗。[5]

《乱世佳人》构建故事文本的单线性架构手法恰好在文学文本被重新移植过程中很好地避免了单纯讲述故事,采取线性结构方式将若干条独立的线索脉络巧妙地串联到一起形成了艺术性高度概括结构,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优化提升了原著中文化的力量。玛格丽特・米切尔著作的《飘》在语言锤炼、情节设置等方面较之其他世界名著而言或许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但由其改编的《乱世佳人》却比其他名著编译的电影更受关注。这样的成功得益于电影剧本合理的编排,影片略去文学文本中冗长背景附带出的一些细枝末节,单单攫取斯嘉丽在南北战争中情感的成长为单一线索讲述了其经由战争洗礼后的成长与塔拉农庄物是人非的变化经过。譬如在电影中忽略了斯嘉丽与三任丈夫生育的孩子,只突出了与瑞德生育的女儿;摄影、美术设计剪辑、情境镜头多次定格在斯嘉丽和土地的画面彰显了土地深蕴的人文情怀。亚特兰大火光冲天的惊魂战斗后场景,数以千计临时演员在伤兵医院及溃军场面的动用虽在影片中出现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惊人的屏幕效果。[6]

《乱世佳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应广大影迷的要求,每隔数年就重新上映一次,岁月悠悠洗涤不去新旧观众对其的喜爱之情,观影人数和放映场次都证明了该片在电影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电影作为一门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为改编文学文本、打造视觉盛宴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韩玲.《乱世佳人》的思想张力解析[J].电影文学,2011(20).

[2] 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中的女性与自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3] 李少伟.《飘》中女性悲剧的女性生态主义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4] 王习.论《乱世佳人》中塔拉主题的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2011(01).

[5] 王银梅.由影视音乐探究西方音乐的不同[J].电影文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