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时间:2023-06-29 17:0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生态前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生态前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 ;瓶颈;前景

【分类号】:TG333.7

1.前言

我国拥有29亿余亩森林、5亿余亩自然湿地和19亿余亩荒漠戈壁,这些资源为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0余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森林旅游业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林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尽管如此,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发展森林旅游生,使得森林旅游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森林旅游发展遇到的瓶颈

2.1设施建设滞后

森林旅游景区的各要素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地处偏远林区,在基础建设上需要的投入更加巨大,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地方财力有限,招商引资的难度也很大,从而使得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开发,严重限制了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引导森林旅游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引导和扶持这个庞大产业实现大的飞跃。森林旅游是一项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产业,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性、扶持性投入,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投入还有助于提高业务主管部门规范和推动森林旅游发展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森林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2.2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是在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业单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森林公园,通常与国有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其森林旅游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前大多从事传统林业生产,对森林风景资源的价值缺乏认识,对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需要有一个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的适应过程。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景区建设粗糙、经营管理粗放、旅游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品牌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在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发展中顾此失彼的重要原因。

2.3占有率需提高

虽然森林旅游产业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但森林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了很小比例的一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大部分森林公园由于认识、人才、投资、区位、宣传等种种原因发展缓慢,建设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拥有优越的森林风景资源但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还普遍存在。全国一小部分森林公园经常为节假日的人满为患发愁,公园的建设压力、管理压力非常大,而大部分森林公园则是门可罗雀,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森林公园几乎没有提供基本的森林旅游服务,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

3.森林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3.1保护开发并重

发展森林旅游,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根本。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做到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坚持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饰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做到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统一管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实施中追求自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界定保护区、规划区、建设区,防止和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及建设污染和建设性破坏,确保生态完美,风光秀丽,不断增强森林旅游景观在省内外、国内外的吸引力。

3.2改善基础设施

对已有政策的,要抓紧实施。职工危旧房改造,要着力抓好配套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森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利用好国家实施第二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契机,抓紧与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协调争取森林公园安全饮水纳入农村安全饮水范畴,确保公园职工和游客饮水安全。对政策不明朗的,要积极争取。公园管理处至各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纳入国家计划,一旦政策下来,就要及时作出规划,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大力加强连接各公园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加通达各公园的公交线路,不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通过3-5年的努力,使森林旅游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3.3建设景区景点

精心包装好森林旅游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生态旅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推向市场。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赋予经营者经营权和建设权,延长经营期,实施“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开发原则,依法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森林公园投资主体多样化、多元化的格局,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变过程。全方位开放生态旅游业,鼓励、支持、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经营,调动旅游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业引进国内外大旅行社、旅游酒店集团的资本、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的进程,打造更多的特色景区、精品景区。

3.4提升文化品位

引导森林、湿地公园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指导各公园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区位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内涵,加强森林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解说步道、科普走廊、宣传解说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导游词、解说词,提高导游和解说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鼓励开发民俗文艺表演和互动性节目,举办独具特色的节会,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综合性购物点;支持各森林公园争创国家和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森林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森林观光、休闲游憩、森林养生、山水摄影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级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主管部门也深感责任重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谋划,为各级主管部门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前进目标,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2(4):58-61.

第2篇

关键词: 旅游业;网络化;电子化;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U695文献标识码: A

一、汉中市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汉中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群峰林立的秦岭山脉,南部是属于巴山西段的米仓山,中间是由汉水冲积而成的汉中盆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三大自然景观区。

2、社会经济条件

汉中市下辖11个区、县。全市户籍总人口372万人,汉中处于川陕交通联系的枢纽地带,是陕西的南大门,汉中是闻名遐尔的“古栈道之乡”。全市生产总值达163.44亿元,人均GDP 4392元。其中,第一产业36.8亿元,占22.5%;第二产业56.6亿元,占34.6%;第三产业70.1亿元,占42.9%。汉中市工业以飞机制造、机械汽车、医药化工、建材建筑等为主导产业。汉中市绿色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二、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1、优势

(1)、独特的区位特征,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广元、巴中等主要客源地的联系与合作,汉中市成为重要的旅游枢纽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之一。

(2)、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汉中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汉中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纯朴好客的民风在发展旅游中具有特殊的市场吸引力,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优越人文社会环境。

2、劣势

(1)、旅游开发层次低,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精品不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交通不畅;旅游开发市场意识淡薄,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

(2)、总量偏小,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都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和就业压力较大。

(3)、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4)、旅游生产要素不配套,旅游规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得到全面提升。

3、机遇

(1)、世界性旅游业的大发展

(2)、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势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攻势,汉中市旅游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争取发展政策。

(3)、陕西省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环境。

(4)、汉中市被列入陕西省旅游整体开发格局的次中心。

(5)、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将改善汉中市的交通条件,缩短与西安、成都的距离,并被纳入西安、成都都市辐射圈内。

4、挑战

(1)、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普遍升温,汉中市旅游发展面临全方位的竞争。

(2)、旅游业的发展将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可能引发生态脆弱性问题。

(3)、旅游业发展将会导致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可能引起相关的利益冲突。第三章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三、旅游网站汉中发展前景

如今,旅游网站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已发展的日益火爆,他逐渐形成一个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内容完整的网络旅游体系。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景点推广、商品及服务的在线销售正在一步步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汉中online是以现代网络主流营销理念为核心,以最真实的景点图片展示、搜索引擎良好表现、良好用户体验为标准,能够为旅游企业带来营销效果的旅行性网站,它是实现交易信息的网络化和电子化,能以低价却很方便的把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发向顾客。能给顾客带来更便利的信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方便和更实惠的旅游产品。因为在顾客浏览了你的网站后,是否在你网站预订旅游产品,才是网站建设者真正要关注的地方。而本旅游网站,是一个你来过之后绝对不会感觉被坑的、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充分满足其期望的网站。

四、汉中online网站分析

1、同类网站分析对比

像现在的去哪儿()、欣欣旅游网()、携程旅游网()稳居旅游类综合网站排行榜前三的网站都提供酒店预订、机票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惠商户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但是景点的详细情况却只是寥寥数笔和几张景区图片,不得不说,相信很多游客都有到达目的地却深深的失望的感觉吧。我们便是抓住了这一点,从我的家乡汉中做起,搭建一个主在介绍本地旅游景点的网站,将实景拍摄的不做任何后期处理的照片呈现给游客,让游客自主评断去哪儿或者值不值得去,让游客感觉到景点和照片上完全一致的感觉。绝不以先入为主的手段去引导游客,给游客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和绝对真实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类型的网站,提供大量优质的图片尤其重要。优质的图片虽然能够吸引用户,激发旅游的欲望,同时增加对网站的信任和好评。而汉中online提供的图片突出的是真实,而不是好看。图片的提供可以分线路,分主题,分类别提供。除了风景的展示,也可以适当的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让用户未踏出家门就有一个好的期望。彻底消除到达景点却发出“和图片上相差太多了”的感叹。

2、汉中online网站特色

除了真实的景色体验,汉中online也带给了大家最为方便全面的周边食宿搜索,其他一些旅游网站虽然提供酒店预订,但是基本全都是“所有房型已售罄”,而导致游客望景止步了吧?汉中online大到星级酒店,小到农家乐和旅馆,让游客不必担心旅游旺季景点周边没有住宿点。而关于周边美食,也不像其他旅游网站一样只提供酒店和连锁店地址,汉中online更为细腻的搜索了包括美食街、当地特色小吃的小门市,以及吃货聚集的路边摊让游客想吃哪儿就吃哪儿。

现在的人们出行旅游的目的已经不像从前,以前人们通过旅游来缓解工作压力,舒缓紧张烦躁的心情,需要的是一个清净的,美丽的,鸟语花香的地方。而现在,人们大多都是为了增长人际关系而旅游,比如说班级聚会,情侣出游等,大多数是为了好玩和热闹。各大旅游网站也是竞相为此推出了“情侣票”,“家庭团票”之类的门票套餐。汉中online提供的则是“多人票+住宿”形式吸引游客,如情侣购票,再加酒店门市价的50%就可以得到周边酒店客房一晚入住资格,减轻游客“抢房难”的问题。

现在已经开通或即将开通的网站在数量上居诸行业前列,这种现状导致了旅游网站之间的竞争比其他专业网站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各个网站在运作方式、目标市场、服务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和雷同性,又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而汉中online应能成为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经济下的先锋,就是因为汉中online与其他旅游网站不只是竞争关系,它还是一个与各旅游网站互补的网站,因为汉中online完完全全做的是景点周边最为细致的服务,让你出发之前去携程,出发之后来汉中online。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余扬:旅游电子商务[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

[3]石全平;闫新慰;赵琨;肖亚波;;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8期.

本项目由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

作者简介:

贾乐(1993-)男,陕西汉中人,2012级本科生 就读于西安翻译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第3篇

【关键词】 战略定位 高起点 条件分析 资源 前景分析

一、引言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正式获批。时间过去5年了,海南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暂且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单单与我国内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较。2010―2014年,海南年均GDP增长10.66%,全国排名20;GDP总量排名年均为第28名(2013年排名第27名)。由此看来,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执行5年来,海南经济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从追赶视角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海南发展不能只看绝对的发展速度,要想超越内地,甚至超越世界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要关注经济发展加速度,而经济发展加速度的可持续提升要以科技可持续进步为灵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胡光辉(2003)提出建设健康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创一流的生态环境,创一流的生活质量,把海南建设成为一个富饶、美丽、文明、安全的宝岛。倪健(2010)提出以生态先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主的协调发展战略。杨保军(2011)认为对于海南发展而言,自上而下以政策支持为重点的战略安排与自下而上以实践探索为途径的自主选择能否很好地互动和配合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张晖(2013)主张海南走向制度均衡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所涉及到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景区开发、新型工业发展、民生建设、保障制度等相关问题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部署,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还主张海南推行“文明大行动”,构筑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的非正式制度,以此形成纵深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制度环境。孟繁华(2013)提出基于海南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基本原则,海南应重点开展低碳旅游产业,以此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2、国外相关研究

道格拉斯・诺思(1991)从高起点战略定位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社会主体在新提供的制度供给中比在现有的制度供给中获得更大的净收益,即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时,潜在增加收入的因素将会被激活,原有的制度均衡就有可能被打破,制度创新局面将会产生,进入非均衡状态。

3、综述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重点突出局部,在不同领域方面提出目前海南发展的滞后性,但是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路格局;国外研究基于理论,深入挖掘了变革中的关键问题,为海南高起点定位提供了理论论证支持,但是缺少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证论证,缺少具有可行性和说服力的措施建议。本文重点就在于能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对海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的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持续性的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建议,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为海南和谐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借鉴思路和有效的执行建议。

三、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1、海南经济发展动力源单一

海南近三十年两次快速增长都是因为政策使然。第一次是1988年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次是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颁布。

2、海南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海南近三十年的两次经济快速增长,GDP构成中旅游与酒店、建筑业两方面为GDP增长提供支持。旅游与酒店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在“量”上提供支持,“质”的方面没有快速改进和提高。建筑业的发展是双刃剑,如果能够科学设计与管理,就可以保持建筑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同步,否则当地的自然资源就会因为建筑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

3、海南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缺乏科技内涵支撑

根据2013年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数据统计来看,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海南在科技人员、经费投入、科技项目、专利等方面都非常落后。这些方面的落后,导致海南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落后。

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条件分析

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资源、政策、地理、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是主要的基础条件。以下是美国硅谷、深圳、海南三地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基础条件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南目前缺少的是先进的政策、高科技的注入和人才引进。

五、海南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具体落实需要做好高投入但不一定高回报的准备。但是,无论是现代科技进步条件、海南自身所具备的天赋,还是现行已经存在的发展先例,都可以证明,海南岛不仅具备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可能,而且高起点战略定位也是海南岛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唯一出路。

首先,海南高起点建设就是以科技发展为主导思想,以不断的科技创新为指导方针,以科技孵化为主营业务,以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勇于先试先行,做好示范先例,成为拉动内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验室。

利用海南天然的居住生活条件,提供优良的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在海南落地。具体而言,为国内外科研项目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包括最好的办公场地、居住条件、家属就业条件、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

其次,以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不仅仅要提高发展的加速度,努力追赶内地发达地区,而且还要不断地为提高的加速度加速,追赶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起点战略定位就是要摒弃保守的传统思想,摒弃跟随意识、平稳意识,用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国家对海南的期望。

专项资金投资科研平台的建设,专门机构管理资金使用,专业研究机构评估科研平台运营,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接科研平台的发展。

第三,加速度的提高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吸引人才靠人才发展平台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先进充沛的科研条件、宽松自由的创新平台共同铸就南海之滨的创新创业创造孵化园区群,尽可能地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与人才同海南的科技孵化园区、高校、开发区相融合,形成科技集群效应,打造南海“硅谷”。

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为科研人才打造优质的生活居住条件,将全世界的尖端文明汇集在这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文化大融合有助力科技创新,将成为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落地的动力源泉。

引进国际高端论坛,汇集国际高端人才形成集群效应,开展国内外高校合作项目、院士合作项目、尖端技术国际论坛项目,打造国际尖端人才汇集与交流的平台。

第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现。海南作为我国的边陲岛屿,既是向世界开放的窗口,也是与世界融合的衔接点。互联网的发展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世界的资源融合变得更加可能,全世界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虽然还有很多矛盾存在于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与经济融合加剧是世界大同的必然出路。

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大环境,还是区域小环境,对海南高速发展都提出了迫切要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定位已经成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然。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海南与国内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相比较,无论是社会与经济现状,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要想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要想追赶内地部分发达地区,就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发展加速度”上。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是海南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加速度的核心指导方针,是促进海南逐步缩短与内地、甚至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距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早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助推力。

(注:本论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高起点建设可行性分析,项目编号:HNSK(GJ)12-19。)

【参考文献】

[1] 胡光辉:海南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J].海南政报,2003(17).

[2] 倪健: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 杨保军:海南发展的战略转型与空间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4] 张晖:走向制度均衡的国际旅游岛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2013(2).

第4篇

关键词:物流业 转型 提质

电子商务行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为金华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从浙江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后,金华物流的需求不仅进一步扩大,并且物流的投入和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金华市发改委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文公布的《金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的金华市由流通大市向流通强市转变,金华物流产业形势将一片光明,物流产业也将在新的一轮机遇中转型、升级、提质。

1 金华物流业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誉为在资源和人力领域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早在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就提出“冰山理论”,故物流产业极具潜力。同时现代物流已成为衡量地方经济活力和社会繁荣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在浙江省物流网络格局中,金华已经超越嘉兴、绍兴、温州、台州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宁波-舟山区域和杭州之后。金华对于这样的成就得之不易,这归功于金华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多元化。金华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翼,是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沿海地区通往西南内陆腹地的交通要冲,是国家级陆路交通主枢纽和浙江第二大信息枢纽、第四大现代物流枢纽,金华地区产业多元化,这些都为金华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金华具有4599家道路货物运输企业、6.1万家货运经营户,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2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别为22%和10%。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有200多家电子商务行业网站,7家已经登记网上交易市场,4万家网店,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多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由于金华具备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条件,且具有辐射浙江中西部以及带动周围四省的物流枢纽优势,因此,金华将在未来五年内构筑一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11个一级物流中心、11个二级物流中心、五类物流联动作业节点的空间布局体系。其中七大物流服务集聚区分别包括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浙中物流园区、浙中铁路物流园区,义乌市的义乌国际物流园区、义乌国内物流园区,永康市的永康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兰溪市的金华兰溪港及后方物流集聚区。金华产业多元化,形成一个地区一个产业。

2 金华物流主要特征及问题

2.1 电子商务发达 以英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了实体物品的快速流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网民接受与参与,据2013年11月11日淘宝购物节交易额显示,24小时,淘宝交易额突破350亿大关,破历年新高,纵观购物节历史,淘宝交易额年年上涨,这样的电商发展,对物流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推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凭借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的有利条件,金华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等称号,现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200多家,居全国首位,网店4万多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对物流业的提升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对物流产业的配套设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和更高规模的要求。这也是当下金华物流产业转型提质的必要性。

2.2 宏观政策影响突出 近年来,国家和省都陆续出台一系列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物流产业也是“十大调整和振新产业”,去年我省也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并把金华-义乌定位为浙江省四大物流枢纽之一。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战略的实施,金华物流业也必将迎来更好发展。国家出台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之后,金华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的税负上升,为了更好的合理避税,有些企业进行拆分转化成小规模纳税企业,从而减轻赋税。

2.3 物流规划不够明确,信息化不强 金华物流布局主要依据节点、功能和建设规模进行规划,但在具体操作中,具体操作往往跟实际脱节,着实应该从本地的产业、市场和交通条件出发,不应该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既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难以发挥物流集约化运作的效益。金华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以人力为主。根据课题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的最多,但占的比例也不明显,其他物流跟踪调查技术运用的更是少之又少,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的物流服务几乎没有。同类竞争激烈。

3 金华物流转型、提质策略分析

3.1 建立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现金华市物流产业以小、散、乱的特征,相互之间形成为激烈竞争,这样对金华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良好的势态。第四方物流负责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作为地区的供应链来说,单靠第三方物流来组织,整合,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除了要保持速度及有效运作,它必须围绕本身性质和重整来经营,采用合作而不是直接控制的方法,来获得能力。为此,需将单个组织以外的知识与资源纳入第四方物流。建立第四方物流进行对金华市物流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达到降低物流产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国内物流逐渐转向国际物流提升,实现物流产业与金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对粗放型物流企业提供整改方案,共创美丽金华。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依托产业优势 政府要解决好影响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理清不合理收费等,以为金华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以及专业市场等优势,依托中国小商品城、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全球性专业市场的优势,建立服务全球小商品以及批零环节的分拨分销物流服务平台;抓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仓储服务,建设一批大中型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完善配送枢纽和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全球商品分拨分销物流集散中心。

3.3 改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根据信息金华的口号,金华市应该在物流产业内投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现阶段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原始化的操作模式-手工操作,尤其在仓储管理方面,很容易造成错误信息。大力引进如BC、RFID、EDI、GPS/GIS和手持终端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错误率,还可以减少劳力,这对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质的保障。

3.4 树立物流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标杆管理机制 金华物流企业众多,但可以拿的出的较少。这不利于物流产业的转型提质,所以通过政策指向,树立部分品牌物流企业,通过这些品牌企业作为物流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物流企业加快转型提质。为了增强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应当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以及快递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以及服务延伸,通过引导物流企业参股、煎饼以及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充足,以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3.5 四位一体,加速物流产业转型提质 金华市交通较为便利,拥有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但联合物流发展不是很理想。物流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整合。通过此次研究,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能够相互联合,发挥运输方式的最佳优势。扩大航空的运输范围,积极对义乌机场扩建及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

3.6 强化保障,完善人才机制培养与引进 对于各项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意见的落实情况,教育以及人力资源主观部门应当给予积极的关注。为了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除了加强物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外,还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机制。

3.7 配套完善“营改增”政策,健全金融服务 政府应充分重视“营改增”政策对物流企业的影响。通过对物流行业的财税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并消除重复征税的现象,给予税负加重的企业财务补贴和政策性优惠。根据物流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过路费可以部分抵扣税收,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为了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除了组织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外,还要积极实施融通仓和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枫,金华物流业如何稳居省内前列[N],金华日报,2008.

[2]黄曼慧,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6):46-48.

[3]袁其刚,时庆梅,曲秀君,我国物流业竞争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