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发展分析

银行业发展分析

时间:2023-06-29 17:0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发展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发展分析

第1篇

摘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全球已经经历了三次较大的银行并购浪潮,最近一次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作为正在改革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业,特别在现有的世界金融环境中,世界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空前的考验。作为处在改革发展中的中国银行业,从并购价值的角度来分析,怎么样去化解这场危机,寻找符合自己的并购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 银行并购 价值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发生了若干银行并购活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等战略和体制上的不断改革,银行并购必然是我国银行业将要面临的一个迫切的课题。主要有:1994年中国建设银行并购香港工商银行40%的股权,并更名为建设银行;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7年海南发展银行并购重组了28家城市信用社:1998年中国建设银行托管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并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英国西敏寺银行所属的西敏寺亚洲证券公司;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2001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福建兴业银行收购浙江义乌商城城市信用社。2003年工行收购华比富通银行,中银集团重组,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收购泉州市商业银行1。与此同时,中国内地上市银行今年达成多项海外并购交易,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国际金融机构市价下跌,银行业海外并购消息近期接踵而来。

我国已有的银行并购总体上具有行政性并购多,市场并购少;横向并购方式多,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少;关注并购前期的工作多,重视并购后续工作少,国内并购多,国外并购少等显著的特点。

与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相比,我国银行并购的市场性明显不足。从并购动机看,我国银行并购大多不是基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的实现,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救援问题银行或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抑制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从并购方式看,许多参与兼并的银行不是通过价值发现和按市场原则增强实力或优势互补的整合,而是以政府的行政搭配代替对核心资本、市场份额和经营优势等并购标准的判断;从并购效果看,社会利益超越个体利益的并购虽然暂时缓解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却给收购方银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海南银行因收购频临倒闭的28家信用社,不堪重负而倒闭的经理即是例证;因此,银行并购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出国外并购那样的经济效应和制度绩效,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去研究、实施并购活动,以实现快速成长和扩张,政府和监管机构也没有充分重视银行并购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推进金融制度变迁的作用。

(一)推进我国金融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客观上要求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并购重组。国家信用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要求,多数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贷款的期限越长,能获得的比例越低,60.5%的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够获得,仅有16%的企业认为能满足需求,52.7%企业认为部分满足需求,31.3%的企业认为不能满足需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组织体系是一种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金融体系,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实力弱、网点不足,不能适应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显然,通过银行并购,对现有银行组织体系进行重组,推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是打破我国现有金融体系非均衡,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治理机制建设,需要发挥银行并购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三个:一是治理结构不健全;二是资本金不足;三是资产质量不高。其中,治理结构问题有是其中的核心。国际经验表明。银行并购在健全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治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过并购打破单一的产权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商业银行建设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银行并购可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建设的进程,通过市场自发的并购行为,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利益主体发生改变,真正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经营的出发点,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银行可以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只有发生了对一家银行的收购、兼并行为,才可能对银行的存亡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银行控制权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因此,被收购或兼并的威胁是对银行现有股东和经营层的一种压力,可以促进银行经理层改善经营,提高银行的治理效率。

(三)国内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和带坏涨的处理。需要通过并购来逐步解决。截至2006年6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接近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3%。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为15231亿元,不良贷款率15.59%,股份制银行分别为1400亿和5.06%,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为1192亿元和14.08%。这部分不良资产,主要靠商业银行自己来解决,需要行业银行通过提升经营水平和管理质量,增进盈利能力,用新增利润来消化。然而,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和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出来一部分经营管理质量高的银行外,大多数银行的盈利能力都比较低,所以。依靠商业银行自身消化存量不良资产,可能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而这又有悖于我国银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所以,一个可行的选择是对商业银行进行体制重组。具体方面包括好银行对差银行的购买、合并和接管;规模较大但不太稳定的银行间的合并;向外资银行出售等。

(四)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增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需要实施银行并购。在国内银行也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将之置于国际银行业,国有银行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根据《银行家》提供的数据,中国工商银行按核心资本和总资产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分别为底25名和第20名,核心资本和总资产是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33.7%和50%,是第十大银行法国巴黎国民巴黎巴银行的63.5%和64.5%。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有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规模经济的余地。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张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现实约束。为此,实现规模扩张和符合监管要求平衡的选择之一是银行并购。而且,这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快速成长的最佳选择。近些年。世界前十大超级大银行的形成及为此变换较快都是源于并购,并购可以较少受到资本金不足的约束。通过并购,壮大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整体健康平稳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五)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需要通过银行并购来实现。其一,可以避免并逐步扭转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中资银行不信任的局面;第二,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通过跨国并购,简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受东道主法律约束的资银行,则可避开有关的开业审查,并可开展母行所不允许的投资银行或信托保险等领域的业务;其三,跨国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进入和开拓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通过收购股权建立全资子银行,可以节省新设投资的开办费用,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拓展业务网络,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其四,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和体会国际发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缺陷,为我国银行改革和发展、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思路借鉴。

(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并购进程。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进一步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而以参股方式并购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是其进入市场战略的主要内容,试图通过并购来加速其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的扩张。坦率地讲,外资银行的并购活动在近期还不对我国银行体系构成较大的威胁,但从长期看,这中威胁不容低估。我认为,如果国内银行不能在并购市场上有所作为,那么这个市场将有外资银行所主导。与其让外资银行并购,助其快速成长,还不如放开国内银行进行并购重组,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不断兴起的并购浪潮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产生了强烈震撼,东南亚、中东欧和拉美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认真思考和筹划自己的银行业发展战略。

第2篇

纵观国内外关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较少有单独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二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业或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很少有对经济增长如何作用于银行业的发展上进行研究的,然而金融与社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因此研究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影响仍然有其重要意义。第三,在对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很少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仅从时间维度出发而忽略了空间上的关联性,存在理论上的严重不足且更与社会发展现实不符; 而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传统的时间序列中, 综合使用时空数据所蕴涵的空间地理位置和时间相关信息, 进而解释地区银行业增长在时空演变中的规律和机制是一种更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在综合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利用空间相关性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和二元空间相关性检验,其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交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地区区间为31个省市。实证研究中数据变量主要有:金融发展指标,以历年各地区存贷款余额除以人口数表示,间记FIR;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如下三个,消费指标,以最终消费支出表示,简记CON;投资指标,以资本形成总额表示,简记INV;进出口发展指标,以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表示,简记EXP。另外为使数据反映真实的财富变动关系,对数据进行了价格指数调整。在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方面,为了体现各省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保证海南省存在相邻单位,空间权重矩阵以各省之间中心距离为基准进行构建。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1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空间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利用GeoDa软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指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出2003至2012年银行业发展状况的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省域银行发展状况指数均为正,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发展并不完全呈随机状态,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现象,展现出强烈的空间集聚性。从Moran’I指数的变动趋势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在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存在轻微的趋势变动,从2003年到2009年银行业空间集聚性略微增强,2009年之后略微减小,此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银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并且银行业较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微弱的阻碍作用,进而导致我国银行业空间发展趋势存在轻微变动。

2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元空间相关性研究。选定银行业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二元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由表中看出,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空间相关指数均为正,结果显示出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的趋势,银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二元空间集聚性,即银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邻近的省市经济通常比较发达,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对本地区的银行业有促进作用。

4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影响

前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关系,结论证实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与经济增长具有二元空间相关关系,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未能考虑空间交互效应,从而导致模型的设定与估计存在误差,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对银行业影响进行研究。

根据Elhorst的空间计量经济理论框架,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应包含哪种固定效应及选择怎样的空间面板结构。为选择最适合的模型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四重检验,根据检验结论,最终选择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并且具有随机效应,模型形式如下,

模型是基于Elhorst在2010编写Matlab程序(可参考其网站)进行估计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中看出银行业发展的空间滞后项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830,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经济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个变量系数检验概率水平上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发展的引致效应非常显著。消费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相邻省域单元消费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负的溢出影响;投资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相邻省域单元投资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的溢出影响为正。这表明我国各省之间银行业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竞争性仍然较强,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关系,另外从消费对银行业促进作用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未达到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的饱和点,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净出口对本地区经济具有正向影响,但相邻地区进出口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溢出影响并不显著。

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解能够得到各影响变量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对其分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空间影响及其贡献度,见表3。从表中看出,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但要小于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增长对银行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通过空间交互作用带来的阻碍影响,其结果是消费对银行业发展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投资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两者相抵后使总影响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投资并未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影响。进出口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也为正却不显著,其对银行业发展的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总效应的大小上看,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进出口水平影响次之,投资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比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系数与直接效应可看出,两者系数估计值方向及显著性水平均相似,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不同,其原因是存在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某一解释变量通过影响邻近区域的解释变量再反过来影响本地区的解释变量形成的,是空间滞后变量和空间被解释变量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效应。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是指本地的经济增长对邻近地区的银行发展影响后,邻近地区银行业又反过来对本地的银行法发展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表6和表7,消费的直接效应0.9125比空间杜宾模型中的消费的系数0.9560估计小0.0435,具体而言就是,本地区消费的增长作用于邻近地区的银行业后,邻近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本地区的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0.0435,为负反馈效应,其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77%。另外可得出,投资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095,占其对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15%,进出口水平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105,占直接效应的4.37%。可以看出这些反馈效应都很小,这与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传导影响效应逐渐衰减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模型构建的正确性。

结语

第3篇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世界上一些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向全球化发展,世界上已经开始形成了国际的管理理念以及全球化的金融网络体系。随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统一化,各国国家都开始增加新的业务领域,并对自身形成的外资结构积极整合,所以,要大量减少传统的贸易融资形式,不断增加一些外来业务以及投资银行的业务,从而促进银行业发展的金融化实现国际发展方向[1]。随着市场竞争体制以及创新性的金融技术的增加,金融中的技术创新对金融业务的产生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规模,从而导致银行业中的金融开始实现集约化的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趋势,很多大型银行都利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扩张,并在最后不断形成具有国际化的金融集团发展形势。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制度基础

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相关实践与经验,并在多年不断探索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制度。但该制度在实际发展中,又是我国银行业进行创新性发展中最基础的一个因素。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

在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中,其中的商业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革,促进了现代社会中执行的金融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治理与完善。对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农村主要以信用社为发展重点,并对其进行深化,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上这两种形式将金融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金融市场的形成,如:生产品、保险、证券以及外汇等方面,都进一步完善自身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并在最后都得到普遍优化[2]。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在金融协调机制管理中,其中的证监会、银监会等都为金融监管的直接部门,他们与中国银行业其它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种综合的协调机制。在监管内容上,将传统的单一性、合规性等监督形式转化为审慎监管形式,该形式主要对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并促进实现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3]。

(三)中国银行业金融立法的成效性

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各种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法律,并根据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的实际条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进行制定,并为各个行业的金融发展作出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以法制为理念的基础条件。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探微

金融危机发展的本质条件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实现了集中化的爆发形式。这种也是一种机遇,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与升级。虽然金融危机的产生会给社会带来较大危害,但在实际情况下,可以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性发展。因为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代表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本段中,综合创新性的制度基础以及创新性的物质基础,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展下,我国银行业金融的创新性发展对策[4]。

(一)创新性推进金融监管管理

我国银行业建立的金融制度最主要的核心为金融监管理念,因为该创新理念能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为其中的风险性发展作出保障。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该发展形式已经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要面临的挑战,形成的风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国际化的金融运行,所以,在这种程度上,需要我国银行业增加金融监管的创新性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并没有形成较大冲击,但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标准指标以及两者的统一都要严格分析,对促进金融监管的覆盖面积,并以标准化的隔离形式将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风险分别对待,以上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研究都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中主要执行的内容。

(二)创新加大我国银行业企业制度与服务

要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发展能力,最主要实施的战略就是创新性的发展手段。在我国,要将创新性理念作为银行业发展中主要实施的条件,并以创新服务促进银行业的效益发展[5]。而这种创新服务形式还要依靠市场来发展,并对相关品牌进行创新性发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定的创新质量标准,并根据该标准对其进行完善与制定,以保证我国与国际形成统一,从而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其次,还要根据情感理念,将其转化为功能,根据客户要求的主要内容,在该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功能化的服务形式转变为智力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浙江;普惠金融;银行网点;发展格局;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22

2016年1月15日,我国首个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主动服务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为其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银行业规模扩张速度由高速回归平稳,资产总量稳步增长,资产负债总量增速持续回升。另一方面,浙江省金融业在普惠金融推进工作过程也进行了强有力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浙江省普惠金融总体发展状况

11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浙江省金融业成功应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的若干复杂多样的问题和挑战,全年金融业实现了增加值30489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23%。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余额1191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476亿元,同比增长了97%,提高37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余额11531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230亿元,同比增长了99%,提高35个百分点。在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中,短期贷款下降2%,中长期贷款增长66%,票据融资增长881%。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为6292亿元,其中以股票、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80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7%,比上一年上升了041个百分点。

中小法人机构风险储备相对充足。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77%,比上一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仍处较高水平,为25436%。

1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但是浙江省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问题的焦点并不是普惠金融需求方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足,而是在普惠金融的“供给侧”存在短缺。

一方面,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或者由于信用不足或者由于收入较低,往往不被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视为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浙江各地农村地区虽然均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或者网点覆盖率低,或者提供的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

因此,分析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间布局,探讨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浙江省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

要改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局面,银行网点是很好的切入口,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网点,所以银行网点合理布局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浙江省普惠金融能否全面推进实施。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于2013年在G20框架下制定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是反映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其中3个维度19个指标体系中,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维度的覆盖率指标是其中权重最大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各地区银行网点为研究对象,根据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详细数据,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浙江省69个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状况和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密度,以此反映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人口数等数据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银监局网站、统计信息网、各地政府网站、《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公报资料》《2014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2014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15年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等搜集得到。

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5971万个,县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12012个,浙江省全省69个市县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银行网点在浙江省不同城市间数量有所不同,反映出浙江省各城市银行业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银行网点数量超过1000个的地区有3个,其中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银行网点数排在第1、2、3位。银行网点数量在500~1000个的有6个,为慈溪市、义乌市、余姚市、绍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银行网点数量低于50个的县域有8个,分别是洞头县(50个)、云和县(49个)、三门县(47个)、景宁县(46个)、嵊泗县(35个)、兰溪市(32个)、磐安县(23个)和庆元县(10个)。其他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均在50~500个。

鉴于浙江省各地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本文选取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代表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来进一步分析探究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本文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是以每十万人银行网点的数量计算。研究发现,浙江省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并具有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其中绍兴市、温州市、宁波市、杭州市和义乌市位于浙江省银行业发展高水平区,前4位地区银行网点密度均超过100。银行网点密度低于20的地区为浙江省银行业发展的低水平区,有10个县市,分别是缙云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岭市、东阳市、磐安县、三门县、临海市、庆元县和兰溪市。

3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以银行业为代表的浙江省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状态,而影响浙江省金融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城镇化率、居民收入等关联因素,也有直接因素。直接因素从普惠金融参与方展开分析,其中,供给方是指银行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金融业规模、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来分析影响因素;国际上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指需要金融产品服务的多群体,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但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监督方主要指政府等行政监管机构以及起到监督作用的社会大众等。

31关联因素

311城镇化率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逐步推进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水平也不断提高,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296%,浙江省各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各不相同(见表1)。城镇化率排前3位的杭州、宁波和温州地区也与前文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基本吻合。

312居民收入

从经济学角度看,研究者普遍认为经济不均衡会导致金融业也出现不均衡,而经济不均衡等通常可以通过收入不均衡来表现。从2014年浙江省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表2)看,排在“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前三位的分别是丽水市、金华市和温州市,而这三个地区同时也是前文探讨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冷热不均较为明显的地级市,侧面印证了居民收入对银行业水平有一定程度影响。

32直接因素

321供给方因素

(1)金融业总体规模差异

金融总体规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上,而普惠金融服务重要指标“可得性”除了服务覆盖率外还可以从信贷可得性反映。从表3的存贷款规模来看,浙江省各地区存贷款规模差距明显,反映出各地区不同的金融可得性。表3浙江省2014年各地区金融业规模统计单位:亿元地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金融机构年末(2)金融产品结构差异

浙江省地区的农村金融产品目前仅仅局限于银行和保险,与之相反,城市金融类别和品种纷繁复杂。不但有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以及租赁和期货等,还有网络金融、PEVC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从金融服务上看,也存在较大区别,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大都集中在存、贷、汇,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则是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包括理财、按揭、贷款、新型支付、代收代付、资产托管等。

(3)金融服务质量差异

由于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提出贷款申请时,像银行业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全面把握风险,容易在融资容量的评估上出现困难,导致申请人贷款失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方面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掌握其经营成本、盈利情况和经营风险等详细金融能力评估内容;另一方面,这类主体在融资信用和贷款规划方面更倾向于大数额、短周期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详细了解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或全面评估抵押品,导致金融服务周期长。其他部分金融机构若能够进行较快的评估,伴之而来的高风险、高融资成本又使得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无法负担。这些因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在总体上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

322需求方因素

(1)主观因素

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两方共同发力,但由于普惠金融的需求方在性别、年龄、薪酬水平、教育背景以及行为偏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教育背景不同导致其对金融知识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收入水平、行为偏好等影响金融服务的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普惠金融全面推进的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普惠金融的需求方的需求复杂多样,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户数量增加快、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出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情况。而传统金融机构又由于获取贷款方的信息不对称,为降低风险要求贷款方提供较高的抵押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23监督方因素

(1)政策因素

从整体上看,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劣势。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无关系,也致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进而使浙江省城乡金融体系处于两种不同的政策框架体系。

具体来看,目前,惠农、支农法律法规还明显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还不足。各地政府对进入到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税收优惠、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还未配套到位。

(2)保障因素

从目前浙江省普惠金融试点改革成效来看,不论是温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丽水市的农村金融改革,还是台州小微金融改革等,都是政府出面引导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担保机制。而其他地区由于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动力不足,不足以支撑金融机构主动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信用体系,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农村地区信用建设工作也未很好地满足需求。这些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将影响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也对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根据上文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作为普惠金融的监督方,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制定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使得金融机构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要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尽可能保证地区金融均衡发展;以政府主导构建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国际交流学习提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知识扫盲、扶贫信贷等专项工程实施金融普及工作.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普惠金融保障制度。作为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应开发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主动健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业较快发展。

小微企业和个体应加强自律管理。作为普惠金融需求方,首先要做到诚信经营与借贷,不断积累完善信用记录;其次要规范管理,严格规范信贷资金管理和使用;最后要定期及时向金融服务供给方披露真实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Z].国发〔2015〕74号,2016-01-15

[2]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金融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3]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3):5-16

[4]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20

[5]吴金龙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20-24

[6]肖翔,洪欣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4(9):7-11

[7]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8

第5篇

一、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概念的产生与碳交易、碳排放权息息相关,普遍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公约的产物。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为CDM项目的投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但是作为煤炭消费大国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十分巨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过度到低碳”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碳交易市场,为研究碳交易制度、制定减排规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开展相关的碳金融业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业务,如,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项目融资业务,截至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共发放节能减排业务贷款35.34亿元(吴世亮,2010)。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三、开展碳金融业务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每年2―4亿吨,每吨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到25欧元(沈琳,2010)。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是世界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每年可提供1.5―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陈游,2009)。丰厚的碳减排交易额预示着我国碳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一)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收入结构中,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相对较小,而在中间业务中又存在着经营业务相同的问题,例如,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都以银行卡、票据结算、基金保险托管、收入等业务为主,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但又造成了银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要求。在低碳经济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顺应发展趋势,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开展相应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业成功地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既保证了传统业务,又合理地调整了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

由于碳金融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碳排放权的出售方,国内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业主缺乏与国际碳排放权购买方交易的经验,再加之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很可能使一方在交易的过程中蒙受经济损失,进而阻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服务于CDM项目的中介服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的增长点。

(三)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温室气体随意排放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耗、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碳金融业务是直接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一项金融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既可以为改善气候环境做出贡献,同时,也树立了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四、限制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碳金融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深入该项业务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形式单一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方面原因,即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银行业外部激励不够。

(一)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开展碳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1、银行内部缺乏胜任碳金融业务的综合人才

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经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规则制定、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持。综合起来,碳金融业务需要的是具备金融、化工、法律、管理、外语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性人才储备和积累尚不充分,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2、银行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银行业对碳金融业务的“游戏规则”尚不完全了解,对碳金融业务蕴含的价值、操作方法、风险处理等也不是很熟悉。这导致除了少数几家银行介入碳金融领域外,其他多数银行持“观望”态度。

3、银行业自身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碳金融业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点还大多放在利差和投资理财产品上,缺乏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从意识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银行业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动力不足

1、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

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要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以下方面: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等都会给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带来一定风险;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上只是规定了2012年前我国不用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2012年之后政策会怎样变动还是一个未知数;CDM项目自身的风险:该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手续,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

2、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碳金融业务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虽然有少数银行参与其中,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收效并不十分明显。这要求国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协助该项业务的开展。但迄今为止,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激励不足。

3、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

碳金融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对其的认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风险的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等还没有系统的规定,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银行业分析、评估、规避风险。但这类专业机构在我国尚处空白。

五、推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碳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人才先行,制度保障,业务创新”的发展路径推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提高对碳金融业务的重视,培养碳金融业务人才

碳金融业务是金融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模式,培养专业的业务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将银行内部现有的业务骨干送到碳金融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进修;同时,通过竞聘制度吸引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整合人力资源,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碳金融风险较大,除了完善银行业自身条件外,还需要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的扶持。因此,政府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碳金融业务发展中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银行、企业进行碳交易。同时,完善碳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制度确保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三)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发展的先进经验,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推进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首先从中介服务开始,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然后通过产品创新推出企业排放管理与咨询服务,直接介入减排项目;最后商业模式创新,推出风险对冲工具,抵消传统投资的风险,获得“碳资产”收益。

第6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国外经验借鉴;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文婷.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2010.

第7篇

关键词:三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银行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5

一、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三亚市建立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协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亚市银行机构的资产为716亿元,营业收入324亿元,净利润11.72亿元,不良贷款率0.86%,低于海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

(一)三亚市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

2007—2012年期间(见图1),三亚市GDP增长率、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在2010年以后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在这期间,三亚市GDP年均增长16.73%,三亚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9.05%,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7.71%,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53%,这表明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步伐快于接待过夜游客数增长步伐,而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又超过经济增长步伐。

(二)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11家,其中,亚洲金融合作联盟落户三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各增设1个支行,三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三亚农商银行于2012年年底得到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三)三亚市银行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如图2所示,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由2007年222.88亿元增加到2012年676.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7年93.2亿元增加到2012年305.11亿元,银行市场存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676.41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58.15亿元,同比增长8.9%;储蓄存款292.5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305.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中长期贷款290.73亿元,同比增长14.7%。

虽然2007—2012年期间,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建设资金转移外地,全市银行机构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2010年下降9.8%,尽管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2010年增长2.3%,但也不能改变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的下降趋势,因此,2011年存款增长率最低。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13.05%,低于2007年至2009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45.06%,但不影响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规模的上升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9.25%,略高于2007—2009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6.18%,且本外币贷款余额规模基本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四)三亚市银行业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增长加快

2011年,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整体净收入17.36亿元,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受国家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2011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期增长16.5%的影响,利息净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占净收入88.6%,同比下降2.4%。同时,由于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来规避由通货膨胀引起财产损失的居民和企业不断增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4亿元,占净收入11.2%,同比增长2.7%。

(五)三亚市银行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业务、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1]。当前,三亚市已成为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试点城市。为有效解决境内外旅客支付结算问题,三亚市成功打造了刷银行卡无障碍的旅游城市,同时为保证三亚市旅游质量,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积极与三亚市旅游局联系,推出了旅游质保金产品,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质保金协议来配合三亚市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监管[2]。

(六)三亚市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三亚市银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其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农村银行产品方面,三亚农村商业银行①根据目前小企业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如“一抵通贷款”、“一保通贷款”、“工商户联保贷款”。在商业银行产品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针对候鸟型客户分别推出“保管箱+网上银行+异地托收+无固定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保管箱+电子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保管箱+渠道建设+峰期提醒+二手房贷款+资金托管”个人金融组合产品。

二、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瓶颈

三亚市银行业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质量、产品、服务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三亚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对金融业定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亚市银行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亚市银行机构的银行产品和业务结构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且各银行的经营结构同质化较为明显。银行当前主营业务基本为存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实行的限贷政策仍不能影响房地产贷款余额的高占比,其占比达到27.8%,与住宿餐饮占比之和超过全市贷款比重的一半。同时,银行机构城乡分布不均也是问题所在。目前三亚市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较为滞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三亚市银行业创新改革仍需加强

当前三亚市银行业以信贷增长为主要动力,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另外,三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创新意识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三亚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2011年国务院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三亚推进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三亚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来这里休闲旅游,银行业可考虑推出休闲加理财等相关产品来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有三亚特色的银行产品。

(三)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偏低

三亚市银行机构2007—2012年存贷比值较同期海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值以及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值偏低(图3所示)。实践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过低表明资金运用率低,资金盘活不足,全市的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亚市经济的发展。

(四)三亚市银行机构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其中,三亚市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服务行业[3]。当前服务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该类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质押或担保,且银行的服务产品有限,同时银行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后,其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三亚市金融业的发展,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分别从银行机构分布、银行服务和银行产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三亚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三亚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理念。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为鼓励银行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对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银行机构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搭建政银沟通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银行机构与三亚市优质项目以及企业的联系,为银行与客户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银行业产品、主体和存贷比结构

首先,鼓励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如采用发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方式来改变三亚市银行机构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过高的局面,同时可加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采用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其次,完善银行主体分布结构。在农村地区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现驻银行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为主体,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担保、基金为保障,多层次覆盖农村各产业和经济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远郊城镇的全面覆盖,实现银行机构城乡分布的和谐。最后,适当提高银行机构存贷比值。银行机构可增设网点、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来增加贷款,扩大贷款范围,也可鼓励全民创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用创业来分流存款[4]。

(三)推进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产品创新

银行机构加强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境外成功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用以新型中间业务为主导的经营结构。新加坡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收入的占比高达60%以上,且其成功成为著名境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再次证明[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当前全球银行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应抓住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提升金融实力,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满足农村的多元化银行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全面、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可创新一批适合本市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发建立渔民小额贷款,积极探索银行服务海洋经济、邮轮游艇等产融结合模式等。

(四)加大银行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亚市银行机构可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从而大力支持重点服务行业,反之,增加过度发展的服务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中小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如担保机构、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机构与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联系与信任,鼓励银行机构放宽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放贷限制,同时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银行产品,如可创新推出漫游汇兑①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6]。

(五)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迎合客户需求

鉴于三亚市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数量仍不是很大,银行间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根据目标客户的选择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新加坡银行机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针对富人开发的特别按揭贷款、渣打银行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商业分期贷款等[7],值得三亚市银行机构借鉴。此外,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将会来到三亚旅游,当前三亚市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处于未发展阶段。因此,三亚市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理财服务、支持私人银行、理财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来获得这部分客户的青睐。

(六)加强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三亚市银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引入政策上,可考虑引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多层次专业人士以及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且在户口、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办法,予以聘用。其次,加强对现有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根据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型、多角度的进行培训。同时要重视培养和保留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银行机构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等。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吴竞择,邢增艺.金融创新:助推海南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海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今日海南,2010(11):34-35.

[2]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展综述.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J].中国城市金融,2011(10):29-36.

[3]赵文君.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4]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提高河北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0(6):30-32.

[5]王朋.新加坡的银行业及其对农发行的借鉴[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9):75-76.

第8篇

〔摘要〕本文以中国石材网收录的21 192家石材企业为样本,从国内外石材的发展环境入手,采用网络观察法和网络爬虫技术,

>> 分析中国保险竞争市场的格局 基于无缝钢管的进出口市场看行业竞争格局调整 数字标牌市场的竞争格局 中国石材行业发展概述 中国非寿险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基于战略群组理论的中国产险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论中国彩电行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势与对策 中国的媒介市场与媒介竞争 中国调味品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门窗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欧盟银行业市场的集中与竞争 后WTO时期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及对策 中国烟草行业的规制与竞争 世界男子篮球的竞争格局与中国篮球的位置及其原因分析 策略性竞争:改变市场格局的力量 行业老大的格局与使命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银行业经营格局的现状与前景 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行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民营快递行业的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1-26.

[5]2014年12月“中国水头石材指数”月景气分析[EB/OL].,2015-03-25.

[7]孙仁金,邱坤,马杰.我国城市燃气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29(7):116-118.

[8]从市场和需求看石材行业发展前景[EB/OL].,2014-06-20.

[9]2014年云浮石材行业经济形势分析及2015年展望[EB/OL].,2015-01-16.

[10]陈冯.基于市场分析的中国石材企业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徐晓丽.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石材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院报,2014,30(4):29-32.

第9篇

【关键词】现代银行业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银行业近十年的发展

1、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作用减弱

传统银行以低利率吸收公众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而赚取利差。公众的可支配收入缺乏再投资的渠道,或者说没有适当的金融产品可购买。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金融服务的手段日益现代化,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特别是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一些金融产品———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表明,近10 年来,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流动性和收益率更具吸引力的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银行规模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超级金融企业应运而生。居民在银行的存款几乎零增长,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各类共同基金、股票以及非存款产品中,个人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

2、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迫使银行提供全能性金融服务

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包括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和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证券化把数额巨大、沉睡在原始债权人和投资者手中的资产进行组合,找到了再包装、再发售和上市交易的出路。同时也把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机构拖入了证券市场,使金融资产的价值日益与证券市场加强了联系,同时也使投资的风险组合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主要影响,首先,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沉睡的资产项目成了可交易资产,有了自己的供求价格和交易市场。其次,证券化工具放大了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为巨额金融资产打开了通向前途难测的市场的大门。长期以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总是按原始的价值对非市场化的金融资产计价,丝毫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实际上,许多这类资产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形态,相应地,他们的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资产的市场化使证券的定价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的交易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再次,证券化使金融机构简化了信贷程序、减低了信贷标准、扩张了信贷市场,也为单纯依赖贷款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3、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和竞争局势,特别是不得不面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与变化

金融全球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使世界主要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形成了共升共降的同步行动,使证券价格、汇率、利率水平趋于一致,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局势,纷纷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网罗人才。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日益融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国际银行业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银行业设施可以不受国内银行法的约束,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受官方规定的最高利率的限制,国际银行设施之间不论是美国的还是外国的可以互相存贷款,也可以自由进行外汇交易。如美国和外国的跨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境内从事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业务等。各主要金融中心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不同地理位置的时区衔接,形成了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的金融服务。一个统一的、无国界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国际大银行直接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形势,银行管理者不仅要分析和管理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而且要对分支机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行业发展、人文传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从而制定经营管理策略。电子化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对银行业来说,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即时金融服务要求,而且还要满足客户伙伴的要求。因此,要求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在WTO框架下,成员国必须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行事,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严峻的挑战,它涉及许多金融制度和金融管理手段的革新。

未来要做些什么

1、积极探索银行业务经营新格局

按照“开放、竞争、分工”的发展方针,今后银行业务经营格局要从完全一样转向有差别发展方略上。一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要办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级大银行,跻身世界500 强。其目标是领导国内银行业潮流,抵御国际竞争风潮,支撑金融经济;其业务主要是以批发为主其经营区域主要在海外和国内中心城市;其经营战线要适当收缩,人员要精减,机构要撤并。二是综合性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积极开拓发展,打破全国性、区域性限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发展网点,但要避免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老路。其业务方针是在中心城市与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竞争,在中等城市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三是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城市,积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银行业的“领头羊”,根据市管县体制的要求,应允许其吸收县(市)城市信用社参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分支机构,这将有利于既增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有利于增强县级城市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改革战略。在沿海发达地区,允许其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方向转轨,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应办成群众性、灵活性、民主性的“三性”合作金融组织。或者说,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必搞“一刀切”一个地区可以两种体制并行发展,各司其职,在业务上适当交叉,形成一定的竞争。

2、重视业务创新,不断拓宽经营渠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发展,必须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活货币化、信用化程度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金融需求增多状况,重视新业务的开发。具体地说:第一,要认真研究讨论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开展金融服务,努力使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取新的经营效益; 第二, 要切实开展好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当银行经营发展到一定阶,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将达到10% 甚至更多,而我国目前不足10%,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做好开拓中间业务的大文章,并注意表外业务研究开发,逐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第三,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法律空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做好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等领域的合作,为走向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积累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状况,积极拓展与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

3、、重视和加强银行员工队伍建设

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竞争也不例外,在中国银行业,一方面是银行冗员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又是优秀人才缺乏,整体经营能力不佳。面对新经济和中国入世的挑,如何从员工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一种新机制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要努力探索建立员工管理新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进退自如的员工录用淘汰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淘汰机制,打破大锅饭、终身制, 激活人的能量,调动人的潜能;第二,要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营绩效,承担风险和责任大小来分配奖金、支付报酬,要向从事第一经营业绩优异的骨干倾斜,向高素质开发人员倾斜,对从事一般性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的职员要降低收入水平,以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第三,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业务人员,使这些员工能既懂法律和金融业务,又娴熟计算机应用,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实用人才,同时通过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等途径,解决好银行经营机制再造问题,以提高银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霜茁,刘积余。现代银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3(01)

[2] 刘莎。在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J]. 经济师. 2009(03)

[3] 吴承运。关于完善客户经理管理制度的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6(09)

[4] 袁雪丽。银行个人中高端客户维护和发展之我见[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第10篇

【关键词】银行业 发展趋势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银行业有了很好的发展,但银行业仍然存在着风险。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也必然会影响我国银行,研究分析风险的类型和生成机制,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竟争力,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迫切。

银行业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这种风险还隐含着另一重含义:即联动效应, 银行业蒙受的损失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处于瘫痪,社会发生混乱。

银行业的风险

1、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主要体现为:(1)在风险管理工具尚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2)对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经济附加值、资本附加值等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大都是离全面应用还有不少距离;(3)风险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4)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积累不够。

2、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理念决定了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商业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各个员工,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数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防范与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银行业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充分。第二,对银行业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关系的认识不充分。第三,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识在全行业职员中和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充分,让银行业的职员产生了风险防范与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

3、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我国银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呈现为:(1)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 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3) 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4)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

4、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

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金融业机构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基础薄弱。第二,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金融业机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我国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第四,风险防范与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第五, 我国金融业机构还缺乏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风险的防范措施

1.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就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与经验去认识风险。由于金融企业对宏观风险很难把握,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为此,银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真实记录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应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包括贷款者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抵押文件、分析报告及备忘录在内的较完善的信贷档案。根据人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并尽可能完善,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二是关注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2、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金融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金融风险分析是核心,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一方面,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通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四个指标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获得对企业真实、全面、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分析, 掌握借款人的基本风险,直接分析具体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准确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3、全员风险意识

企业风险一般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避免“意外”发生,确保决策中的风险考量,整合风险管理所有管理过程,保证所承担风险与管理手段匹配,用风险管理增强竞争力。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在于信息支持的更好决策、深思熟虑的风险承担、规范银行的治理结构、统一管理层的思想。全面风险管理始于董事会的决心,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全力投入;全面风险管理作用于战略决策层面,而不仅是在流程控制与保险层面;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融入企业的一切,包括业务、管理活动和企业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历程,实施需要时间,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计划一般为3―5 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管理就是风险管理。银行的每个员工都应该具备风险意识,要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正确对待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从基层业务人员到风险管理人员对要对风险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消除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的观念,促使全体员工树立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开拓业务的理念。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人人在风险中实现利润。通过风险意识的全员化,提高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电子银行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在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渗透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带动着银行业务的扩展,金融业是由信息技术获益最多的行业之一。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应用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自助业务,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也为银行节省了大量开支。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信用卡等项开

支。许多银行还开设了电子信件及时回复的服务,并有专人负责在网上回答客户问题,指导客户查寻所需信息。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银行的服务。

2、风险管理技术受到足够重视并日渐成熟。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自巴林银行倒闭、安然公司破产以来,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组合管理为特征的新技术、新方法,管理和度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下,风险管理技术将在实践的应用中更加完善和成熟。

3、营销技术备受国际银行业重视。从营销学的发展看,营销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等阶段,在过去的十年,出现了全面营销的观念,全面营销包括内部营销、整合营销、社会责任营销、关系营销等四个方面。营销战略在银行界的应用始于1970 年代,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营销观念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理念,在银行业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勇.2008年银行业趋势预测与对策选择[J]. 银行家. 2008(04)

[2] 王飚,李炎军.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 新金融. 2009(11)

[3] 季贝贝.外资与国内商业银行比较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5(26)

[4] 张素青,王常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24)

第11篇

一、沿线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改善

(一)超过40%的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按照钱纳里等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一国农业占GDP比重低于20%为工业化中期,低于10%为工业化后期。2000年“,一带一路”沿线有40个经济体的GDP低于20%,24个低于10%;2013年,有43个经济体的GDP低于20%,27个低于10%。这也就是说,大多数经济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超过40%的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从服务业占比看,2013年末,90%的“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40%,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为46%(见图2)。相对于服务业,这一区域工业化水平提升较为缓慢:2000年至2013年,该区域工业占比超过20%的经济体在区域内的占比没有变化,工业占比超过40%的经济体在区域内的占比略有提升(见图3)。

(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该区域人口总数为44.4亿,较2000年增长了14%(同期全球为16%),占全球人口的62%。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适度增长的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65个经济体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人均GDP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经济体,2000年至2013年一直为30个;人均GDP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经济体,2000年至2005年仅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塞尔维亚等3国,2006年至2013年增至17个,其中,尼泊尔和柬埔寨复合增长率超过50%。按照联合国收入水平划分标准,沿线65个经济体中,达到中高等收入及以上的经济体,从2000年的21个增至2013年的41个,在65个经济体中占比为63%,高于全球的61%;与此同时,2013年,低收入的经济体仅有5个,在65个经济体中占比为8%,远低于全球的16%(见图4)。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949美元,在65个经济体中排名39;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跃至6807美元,跨入中高等收入经济体,排名也上升至32位。

二、资金流入加速,投资实力增强

一是“一带一路”经济体投资水平稳中有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带一路”各经济体内的投资也稳步增长,投资占GDP比重逐年提升。2000年,投资占GDP比重低于20%的经济体为23个,占比为37%;2013年,这一数字降为17个。与此同时,投资占GDP比重高于30%的经济体,从2000年的7个猛增至2006年的17个,随后略有下降(见图5)。二是外汇储备主要集中于前10个经济体。“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外汇储备集中程度一直较高,2000年,前10个经济体外储占比为75%,2013年进一步增加至87%。2013年,中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中国香港和印度的外储累计5.7万亿美元,占比高达76%(见图6)。三是资本净流入快速增长,并进一步集中于少数经济体。2000—2013年间,“一带一路”经济体外国资本净流入从3523亿美元猛增至7628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从资本流入看,资本流入进一步集中。2000年,资本流入最多的五个经济体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俄罗斯、沙特,流入资本合计1979亿美元,占“一带一路”地区的56%;2013年,吸收外国资本最多的中国、中国香港、俄罗斯、新加坡、印度五大经济体,吸收外国资本合计5870亿美元,占“一带一路”区域的77%(见图7)。四是沿线经济体以间接融资为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00年,“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整体融资规模为5.36万亿美元;2013年,增长至31万亿美元,13年间增长了477%,快于该区域GDP405%的增速,金融驱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2000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经济体整体融资中,贷款占比60.7%,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占比39.3%。其中,仅有中国香港、新加坡、沙特、巴林四个经济体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超过贷款规模。2013年,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5.3%,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占比下降至34.7%。其中,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菲律宾、科威特、黑山8个经济体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超过贷款规模。五是不同经济体储蓄水平两极分化有所扩大。2000年以来,储蓄率高于40%的经济体,从2000年的3个增至2006年的12个,2012年回落至9个;经济体数占比从6%增至22%,随后降至17%。与此同时,储蓄率低于20%的经济体数量也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15个增至2006年的17个,2012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至18个(见图8)。

三、银行业信贷投放快速增长,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信贷投放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经济体的信贷投放快速增长,信贷投放占GDP比重超过40%以上的经济体从2000年的24个猛增至2013年末的41个;与此同时,信贷投放占GDP比重低于10%的经济体数,从2000年的6个降至2013年的4个,分别是中国澳门、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和伊拉克(见图9)。二是贷款利率大幅下降,利差持续缩窄。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不同经济体贷款简均利率从17%降至2013年末的10%。贷款利率高于10%的经济体数占比从73%降至52%。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不同经济体简均利差,从2000年的9.1%缩窄至2006年的6.3%,2013年进一步缩小至5.2%。利差高于10%以上的经济体,从2000年的11个降至2013年的3个;利差低于5%的经济体占比,从2000年的36%增至2013年的50%(见图10、图11)。三是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00年,“一带一路”经济体不良贷款率超过10%的比例为66%,2013年这一比例降为30%;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低于5%的经济体数占比,从2000年的11%跃升至2013年的45%。2013年末,中国澳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一带一路”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见图12)。四是资本充足率水平稳步提升。2000年至2006年间,“一带一路”经济体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略有提升,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占比从39%降至30%。2006年以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资本充足率高于10%的经济体数占比从49%猛增至2013年末的67%(见图13)。四、沿线经济体银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及风险评估下文将在对“一带一路”沿线55个①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环境主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核心指标进行排序、打分,并加总各项指标得分,得出各经济体的银行业发展环境总得分,分值越低排名越靠前;同时,以不良贷款率表示各经济体银行业的风险水平,然后,将总得分和风险水平这两个指标在二维坐标中进行排序,并以气泡大小表示各经济体金融总量的大小。指标选择如下:(1)银行业发展环境指标包括GDP、GDP增速、人口、人均GDP、农业占比、工业占比、服务业占比、储蓄占比、信贷占比、资本总额占比、总储备、外国资本净流入、资本形成占比、利差、贷款利率、银行资产与资本占比16个指标;(2)银行业风险水平指标为不良贷款率;(3)金融总量为信贷与上市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之和。合成后的坐标轴如图14所示:第一象限表示不良贷款率低于5%,综合排名靠前;第二象限表示不良贷款率低于5%,但综合排名靠后;第三象限表示不良贷款率高于5%,但综合排名靠前;第四象限表示不良贷款率高于5%,综合排名靠后。1.26个经济体银行业整体环境较好从分类可以看出,处于第Ⅰ象限的中国、新加坡等10个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环境好,不良贷款率低,属于优先发展地区。其中,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沙特和印尼发展环境较2006年进步明显。处于第Ⅱ象限的越南、黎巴嫩等13个经济体,发展环境一般,但不良贷款率低;处于第Ⅲ象限的俄罗斯、科威特、捷克等三个经济体,发展环境好,但不良贷款率较高;处于第Ⅳ象限的阿联酋、波兰、约旦等29个经济体,发展环境一般,不良贷款率也较高(见表2)。整体而言,处于第Ⅱ、Ⅲ象限的16个经济体,属于重点关注地区,其中,黎巴嫩整体环境较2006年有所改善,俄罗斯和捷克则有所恶化;对于第Ⅳ象限的经济体应谨慎发展,尤其是约旦、匈牙利、斯洛伐克等经济体,整体环境较2006年明显恶化。2.22个经济体发展环境比较稳定2000年以来,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捷克、菲律宾、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爱沙尼亚、阿联酋、约旦、埃及、印度、土耳其、印尼、阿曼、沙特、克罗地亚、越南、哈萨克斯坦22个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环境一直排在前30名,表现较为稳定。从入选前30名的经济体看,部分经济体银行业发展环境大幅改善,比如白俄罗斯、中国澳门、卡塔尔,2006年和2012年均进入前30名,卡塔尔更是从2000年的第36位攀升至2012年的第10位。与此同时,一些经济体经营环境出现一定程度恶化。比如:以色列和保加利亚,2000年分别排名19和28名,但之后则一直没有再进入前30名;立陶宛2006年排名曾跃升至第19名,但随后也跌出前30名;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等三个经济体,2000年、2006年均在前30名,2012年跌出(见表3)。3.风险水平持续降低2000年,“一带一路”沿线超过半数经济体不良贷款率集中于5%—20%;2006年,不良贷款率主要集中于10%以内;2012年,接近一半的经济体不良贷款率降低至5%以内。尤其是中国、印度、印尼等融资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不良贷款率水平从20%左右,持续下降至5%以内。4.经营环境好的经济体,银行业融资规模普遍较大2000年、2006年、2012年,银行业经营环境较好的20大经济体中,均有17个经济体的融资规模也排在前20位,表明“一带一路”主要经济体的经营环境与融资规模基本匹配。但也有一些经济体,比如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约旦、匈牙利、黎巴嫩等,融资规模明显低于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经济体潜在资金需求较大。

作者:王志峰 张凯博 刘冬 单位:杭州哇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央党校博士后

第12篇

一、我国银行关系面临的不协调因素及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述关系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调整和改善。尽管如此,上述关系仍存在诸多的不协调因素,并影响着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的自主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得不到充分保证。

,我国银行与政府关系不协调,主要体现在银行难以处理好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比如,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上,中央认为整个经济或部分行业、项目过热需要预警,需要实施调整,而地方则可能认为全国过热,我那里不热,甚至过冷,仍需加大投资力度。于是中央叫紧,地方叫松。

又如,中央不主张各级地方政府举债,而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当地经济和诸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常常向银行提出贷款要求。

再如,在行业规划上,中央鼓励支持的,地方可能缺乏积极性;中央限制的,地方可能支持。于是,有些有污染或者前途暗淡的行业被有的地方视为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持。

如此种种,使得银行左右为难。“北京话”当然要讲,可根植在地方,“地方话”也不能不说。不是折中、调和,打擦边球,违规贷款,满足地方投资需求。这样就难免不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或者项目不能及时投产,投产了又存在设备、原料、市场、技术、流动资金不配套等,造成有投入难产出,贷款沉淀。

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利用银行信用解决税收、发工资、救灾、扶贫等财政和社会问题,银行抵制不了,不得以代位履行政府职能。这类贷款一旦出去,往往就踏上了不归路。

我国银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政府对银行的支配是长期的,习以为常的,短期内难以改善。面对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处理不好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其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容易受到伤害。

2.部分国民不讲信用,使银行债权、资金安全和信用环境得不到有效维护。

国民;是指各类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包括城乡居民。他们是银行的投资者、存款人;贷款人或者其它金:融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目前,我国银行与国民关系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借钱不还,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债权受到侵犯。二是针对银行的诈骗、抢劫、洗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银行资金及金融秩序的安全,三是一些地方乱集资、乱办金融业务、乱办金融机构,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更重要的是破坏了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银行与国民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这种关系的敌人是借钱不还,强取豪夺,社会信用混乱。银行没有信用保证,难以正常运转,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3.银行体系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使银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

1992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而银行体制改:革在1997年以后,虽然也有不少动作,但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特别是适应市场机制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未得到充分、完整地确立,制约着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其中,人民银行按经济区划设立大区分行,以及始于2001年的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薪近又设立了银监会,对加强和改善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和对银行业的监管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未同步实施全面;彻底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管理体制仍然缺乏健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超前于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断新设和发展,对于改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原有弊端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仍缺乏力度,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竞争和奖惩机制正在形成之中,其经营思想、经营决策、经营管理还沿袭着旧体制的一些因素。

我国银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缺陷,使得银行业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处于被动局面,对银行自身的发展电极为不利。

4.执法滞后于立法,使银行债权得不到充分维护。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立法,尤其是金融立法取得长足进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出台,为维护金融债权,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但是,案件胜诉后执行难的问题,使银行权益所得到的法律保护大打折扣。追偿银行债权的法律判决书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赢官司输钱的事情常常发生。

5.证券市场不健全,使社会资金不能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富了社会投、融资手段,增强了社会投、融资功能,减轻了银行的融资压力,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投资性弱,投机性强以及上市公司做假,券商操纵股价等不健康因素,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扑朔迷离。证券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新增资金越来越少。相反,银行存款却持续稳定地增长。这表明证券市场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金融市场银行和证券业的力量对比。、同时,由于证券市场不健全;社会资金不能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证券市场和银行之间良性互动,宏观调控上的一控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对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控制仍然特别谨慎和严厉。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也使银行业利用证券市场谋求发展的路径不畅。

6.针对银行业的保险业务发展缓慢,使银行业务缺乏来自保险业的保障。

开办银行业务保险,银行业与保险之间在形成一个资金往来通道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个风险传导机制。对这个风险传导如果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则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给银行业和保险业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在银行和保险体系不很成熟,抗风险能力没有足够强的情况下,我国对银行业务保险的发展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针对银行业务的保险业务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也因此,我国银行业还不能获得保险业的保障。但是,由于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非常需要保险;也是保险市场一块诱人的蛋糕,银行业务保险发展缓慢对银行业的发展终是一种制约。

7.加入WTO,使国内银行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加入WTO,使我国银行业的体制和机制弊端更加突出,其现有的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管理办法、竞争对手、同业伙伴都会发生改变。如何迎接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以最小的代价尽快地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准则,融汇于国际金融的大家庭之中而不被淘汰,是摆在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决定我国银行业未来趋势的关键之一。

8.银行内部关系存在的不协调因素,使商业银行的行业调控和监督存在缺陷。

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力度,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大力抓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内控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取得很大进步。但是,而言,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一些。

首先是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不足。其着眼于全局制定的调控措施常常被商业银行从局部利益出发加以敷衍、拖延、回避、抵制、甚至违背。其“窗口”指导很难被商业银行自觉、完整地传导和遵循,使得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宏观管理效果欠佳。

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经营机制缺损,常常倒逼人民银行为其开小灶、搞特殊,违背“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原则,既损伤人民银行权威,也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增强。

第三,商业银行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同业伙伴关系尚未形成,狭隘、低水平的不正常竞争时有发生。在加入WTO,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后,这种不正当竞争无异于内讧,损利又损名,最终还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被淘汰。

二、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思考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问题

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很多视角,有很多思路。银行关系这个角度有其特点:

一是不失高度;让人比较容易从全局出发,综合、全面、直观地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作出层次分明、关系清楚、思路清晰的、判断和把握,从而便于各界人士加深对我国银行业甚至金融业的认识、了解和。

二是与银行资金运动复杂,对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刻的行业特点相适应,对于抓住银行业发展存在的主、次要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切入点,以创新的思路和;促进银行业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是能够提示生产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从银行业反映出来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协调因素,阻碍着银行业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配置资源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深化对银行。业发展所面临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促进其最终解决。

四是可以较好地分析和把握有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因是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过多,保障力度不够,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与证券和保险业的互助互动欠缺。内、外因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三、抓住主要问题,兼顾次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和深化银行体制改革。而银行体制改革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和银行自身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承受能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合程度、国民的适应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宽容程度等相关因素。而且肯定要付出代价,必须统筹兼顾。所以,银行体制改革应当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不过,目前最需要防止的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前。因为按我国加入 Wm时所确定的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表,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坐失良机,就意味着付出更大的代价。银行体制改革必须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银行部门应当借鉴国有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