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的基本原理

中医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3-06-29 17:1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的基本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的基本原理

第1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学术大会”上说,要多方研讨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深刻内涵,继承创新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全面发展。

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理念,一直是中医药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马建中说,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建立在“培元固本”、“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治外调内的经络技术、调节脏腑的养生产品,对当今重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方面,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当一些所谓现代病、文明病相继出现之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系统理论及灵活多样的技术手段,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建中说,中医养生在社会各个层面广受欢迎,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推动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老慢病人群从中获益匪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手段和形式需要丰富,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广大群众对于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有限,对于当前中医养生的各种说法和做法不具有判断力,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人用极端的、片面的、违反中医基本原理的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不实传播,在社会上造成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将对整个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马建中强调,当前在医药负担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中医养生在社会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将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推广和投入:一是不断创新和推广“有特色、系统化、实用性”相结合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方案,发扬光大“治未病”思想,为众多中老年、亚健康、老慢病人群提供优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二是中医养生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科普宣传,要坚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学习到中医养生思想真实内涵,真正让群众受益;三是要积极引导中医养生产业健康发展、自我约束、科学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元润堂治未病研究院共同发起,以学术方式推动中医养生的继承和传播,旨在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文化,推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健康的养生保健方式,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体系,探索并构建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让真正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与技术为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新农合;地位;问题;建议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农民,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70%左右。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的看病难问题还未能全面解决,仍然有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医疗卫生资源却仅占世界的2%,其中80%又集中在城市。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却达到了11.48%,后者的增长已接近前者的五倍。

中医药用较低的费用解决农民的病痛,能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作为一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病理观和疾病防治观,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副作用小、费用比较低廉等特色和优势十分突出。因此应该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体系中的地位,保障农民的健康水平。

二、提升中医药地位的意义

(一)可以解决农民看病贵的困难

新农合只要求农民出资10元,费用低廉,但较低的筹资水平与昂贵医药费用相比显得很不相称。如果以中医药作为新农合体系中的主体,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治疗感冒,用西医西药最少也要几十元,多则需要几百元,如果使用中药或针灸,一般几元钱或十几元钱就好了。中药材在农村资源丰富,成本很低,甚至还可以就地取材,针灸既无毒副作用又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农村。

(二)可以遏制医疗成本不断攀升

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体系中的地位可减少医疗攀比现象。目前各类医院纷纷添置昂贵的先进的医疗设备,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促使医疗成本上涨。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一根针、一把草”就可以解决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问题,只有大病才需要送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这样,不仅能节约患者看病的时间和成本,也可避免加重农民负担和看病压力的恶性循环。

(三)可以激发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如果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体系中的地位,广大农民会体会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甜果,由此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将使新农合覆盖面得到延展。随着参合农民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大,势必会激发中医药医疗服务的优化、药剂研发和生产的扩张以及专业技术队伍的充实提高,由此推进整个新农合体系的日趋健全、完善。

此外,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知识产权、最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朝阳产业,国家作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决策,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中医药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在城镇医保体系中逐渐发挥出主体、主导作用来,并进而在全民医疗保险体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凸显出我国医疗卫生保险体系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三、中医药在新农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入经费不足

政府投入的农村卫生事业经费不足,投入中医药的更少。据调查,不少县级卫生经费的投入未达到国家所规定的要求,而投入农村中医药专项经费与投入农村西医药专项经费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且各项农村卫生政策(包括中医药)难以落实到位,经费运作效率低,许多基层卫生机构无法进行正常的运作,更谈不上发挥作用。

(二)农民参合路径不畅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着制度缺陷、管理不到位和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制度运行的效率,也致使农民参合的途径不畅。从全国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地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程度比较低,参与意愿不强。

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统一管理,实行缴费、筹款、核算、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然而,这一体系存在着管理流程混乱、手续繁琐等问题,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据有关人员调查统计,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54.44%的农民认为报销手续繁琐,47.78%的农民认为看病不自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项程序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报销审批复核环节多、参合农民转诊难、定点就医不便等问题。很多地方规定参合农民医疗报销要经县、乡两级审批,农民就医要到定点医院,转院的要实行逐级转诊制度。由于受人员、时间、地点、交通、通信等因素制约,给参合农民看病带来了许多不便,降低了参合农民对医院的选择性,参合农民感到不满意。

(三)农村中医从业人员缺乏

农村是人才洼地,医务人员队伍素质低,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缺乏一直是农村卫生发展的老难题,在中医药领域中更为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卫生院条件差,技术环境落后,政府又缺乏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二是人员配置不合理,无法形成竞争机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员的编制远远低于西医人员,各种人员占据着工作岗位,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中医药设施缺乏

在医疗中与中医药相配套的设施差且少,无法满足现行医疗要求。据调查,大多数中医科室条件差,设施落后,除了听诊器,几乎没有其他中医诊治设施,这种条件影响农民更好地享受中医服务,而且制约着中医治病救人的疗效。

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不全、技术水平落后,很难为参合农民提供大病、重病医疗服务。一旦参合农民患上了大病、重病,就只能到县(市、区)级或以上的医疗机构就医。然而,县医院医疗费用相对较高,起付线设置也比较高,而补偿又偏低,相当比例的农民支付不起需要他们自付的医疗费用。不仅如此,农民因看病而花费的交通费、护理费等支出也将大大增加。

(五)对中医药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不但部分农民甚至有些医疗部门和医疗主管部门,对中医的认识也还不足。长期以来有不少人存在中医是落后的、西医才是先进的思想,这种不公平使中医药长期处于农村医疗的附属地位,服务领域不断缩小,中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淡化,严重制约中医药在农村的正常发展。

四、提升中医药地位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中医药地位

把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体系中地位的主张,纳入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升中医药地位。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具体引导和保证中医药在新农合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如积极探索制定新农合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政策,引导农民选择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有的地区对中医药费用占治疗总费用50%以上的13类门诊慢性病人,纳入住院统筹资金的补偿范围;有的地区规定,参合农民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用中药饮片治疗疾病,提高10%的报销比例,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提高20%的报销比例,并当场就可得到提高相应比例的报销。此外,对门诊或住院选择中医药为主进行诊疗的费用报销优惠措施也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尽量从政策上鼓励农村患者就诊、住院时首选中医药。同时应将符合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补偿范围;将必需的中成药和中草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

(二)加大财政投入

城镇职工医保经费主要由财政和企业投入,新农合推行后,虽然各地政府的经费投入也较前有所增加,但与前者的投入和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必须逐步加大投入,以确保广大农民能真正享受到新农合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实惠。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我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过分增加财政对农村中医药的投入,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资源的配置。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合理利用民间资本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服务,提高资金利用率更为可行。

(三)改善参合路径,提高农民参合率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经济活动的最佳决策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农民参合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决策,也必然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农民是否参加新农合取决其受益情况。虽然农民不懂经济学,但和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一样,很讲究投入产出效益。只不过农民看得更实际一些,或更眼前一些。

新农合要求参加者每人每年缴纳10元钱,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任何人都会考虑投进去的10元会得到多少,最低的回报期望值也是10元,如果低于10元,则必然会回避。因此以这种思维参合的,都是经过核算认为参合是划算的。他们认为自己出了10元钱,而实际上最终还能收回至少10元,而且有了大病还会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

解决路径不畅的问题,要以参合农民为本,从农民利益出发。要针对报销手续繁琐和转诊程序多、周期长等问题,进一步简化审批、审核和结算程序,明确报销时间,限定办理时限,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在短时间内报销医疗费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取消逐级转诊的规定,放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让参合农民自由选择医院。此外,要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根据资金收支和农民生活状况,适当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增强政策吸引力,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路径畅通。

(四)培养大量农村初级中级中医药人才

人才是解决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面临的问题的关键也是难点之一,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一是国家要在政策上扶持,如提高待遇,创造激励机制;二是承认“师徒传承”、“以师带徒”培养模式。“师徒传承”、“以师带徒”培养模式被历史验证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有效模式,是中医药回归本原的教育模式。

(五)增加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

经常组织中医讲师团,到农村普及以中医药为主的初级医学知识,为广大农民全面地准确地介绍中医药知识,消除农民对中医药怀疑心理,增强对其的信心。鼓励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积极应用中医药,引导农民自觉接受中医药诊疗服务。同时也要建立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新机制。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在农村开办私人中医诊所。

总之,中医药大有作为,因为群众需要中医药,中医药也符合新农合“低水平、广覆盖”的宗旨。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尽快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Z].2009.

2、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Z].2007.

3、柳清瑞,宋丽娟,胡家诗.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破解之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7(4).

4、孙玉洁.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5、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1-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Z].

第3篇

关键词:原理;八段锦;气功;健身

2007年暑假,我市体育局组织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学习由国家体委向全民健身运动推荐的四种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六字决。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并且首次接触和习练气功。时经两年多,受益匪浅,身体也强健了许多。

十年前,我经历了一场大病,病后身体一直难以恢复,主要表现就是易疲劳、睡眠不好,并且不能参加体育运动,我这里所说的运动,并不是指那些高强度、强对抗、大运动量的运动,而是连慢跑都成了一种奢望。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自己是有心锻炼,也希望通过锻炼来恢复体能,但总是事与愿违。一次几百米的慢跑,一套广播操下来,或者搬运了一次重物,在接下来的一周或几周时间里,我的身体总伴随着一阵阵的难受和不适,偶尔还出现心慌和冒冷汗。到医院检查,却又一切正常,难受得只有一天天地熬,盼望日子能早点过,期待有一天能像正常人一样跑跑步、做做运动。

我最先习练的是八段锦,习练之初,一套气功练下来,身体热起来,汗很快浸湿了衣服,当时的我感觉全身的血脉都堵了,一阵阵难受侵袭着身体,我想不好,又要过几天苦日子了,但也无奈,只有顶着,只是没有再继续练习。仅仅过了一个小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身体的不适突然消失,我一下子清爽了许多,可谓一身轻松,一种良好的预感跳出来,十多年笼罩在心头的阴霾终于找到了驱散的方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坚持参加了练习,练习后的不适仍然会出现,但是在一点点地减轻,时间也一点点地缩短,直到后来全部消失。从此我便与气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多的习练,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坚持几种功法交替练习,早上八段锦加易筋经,晚上五禽戏加六字决各练一遍,一周后,四种功法交替练习,周而复始。

也许是最先接触八段锦,我对其情有独钟。习练之余,我就一直琢磨,是什么原因让我的身体变得强壮?八段锦的健身原理到底在哪里?从专业的《健身气功》杂志我了解到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导引术,它通过肢体运动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强壮筋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单从上面的几行文字,人们可以意会,却难以理解,我觉得可以用更加易懂的原理进一步阐述。

首先,“八段锦”是一种肢体运动,也就是说练习者不是静止的或仅仅通过意念来练习的。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先拉伸(紧),然后再放松(松)的过程,反复练习,从人体解剖学的原理来看,“紧”可以加速血液的流动,将废物更快地排出体外,“松”则使血液将养分更加顺畅地输送到运动部位,这样就达到了调和气血的作用。

其次,“八段锦”中有四个招式——“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和“两手攀足固肾腰”都是锻炼内脏器官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内脏器官是可以保养但却是无法进行锻炼的,而教科书中认为慢跑可以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基本原理就是运动加快了心跳和血流量,从而使内脏器官的营养和氧交换量得到了加强,以增强其抗病能力,而“八段锦”招式的练习,是使脊柱全方位地参与了运动。而我们都知道脊柱内包含着大量的神经传导束,特别是内脏器官的传导束,平时我们做运动很少针对脊柱进行练习,而八段锦中有一半的招式都是针对脊柱进行练习,其基本原理就是加强了脊柱内的神经传导束的功能,再加上练习中拉紧和放松中所增加的营养和氧交换量的供给,从而使内脏器官的功能得到加强。从中医经络理论来分析,简而言之,“调理脾胃须单举”练习了脾经和胃经,“摇头摆尾去心火”练习了心经,“两手攀足固肾腰”练习了肾经,而“两手托天理三焦”却是把多路内脏经络进行和综合调理。

第三,八段锦的练习有许多招式是通过手臂的牵引、旋转、扭曲的反复练习,不断地刺激手部的各大经络,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一方面加强了与内脏器官经络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强壮筋骨的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练习,身体状况的改变不言而喻,而另一方面对我的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也是非常深刻的,考虑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人也变得更加睿智,做事也不那么急功近利了。

现在,气功已经广泛地被世人所接受,在不断地练习中增进了人们的健康,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许多外国友人也参加了学习和练习,并且组成了专门的协会和团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4篇

【关键词】医学;高等院校;中医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

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开设中医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时,我们选择了供中医药类专业使用,由唐炳华,王继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该教材承接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注重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符合中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强了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性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成果日新月异。因此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基础性的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的补充增添内容融为一体,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5]。近年来,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分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广阔的视野。这使得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我们根据长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编写了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授课为明确对象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本教材在突出前沿和实用为原则的前提下,缩减了同类教材中普遍出现的与技术细节相关的大篇幅内容,而对理论和原理部分进行了扩展与强化;注重讨论与疾病和临床案例或相关问题的联系;根据对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尝试了对系统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介绍[1]。目前,该教材已经在本校医学各专业使用了近1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优化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概念抽象,内容繁多、新概念、新技术及新进展不断涌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及技术相互渗透,并兼顾新知识的传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配合新教材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大纲和教案,精选了7个专题,以“基因与基因组”,“基因组稳定性与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作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随后通过“基因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基因克隆与基因体外表达”介绍多项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实验技术;与医学紧密联系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包含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生物组学与研究方法”。确保课程内容既丰富全面,涵盖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又避免重复,还具有前沿性。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和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不能深刻理解概念,缺乏学习兴趣。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形式更灵活、内容含量更丰富,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6]。例如在讲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时,仅有文字描述,甚至示意图都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PCR技术是如何把目的基因扩增至100万倍的,在讲解原理后配合PCR扩增的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示PCR在每一轮循环中DNA新链合成的过程,数目变化,最终是如何达到100万倍的。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

3.2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基础医学各个学科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各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以要透彻理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精髓,必须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过的核酸分子重要的特性即: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我们在讲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之前会带着学生复习核酸分子变性和复性的概念,然后引出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再进入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介绍。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跨越学科的界限相互联系在一起。

3.3突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与技术研究中医学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中药临床应用、中医临床研究等方面,对推动中医理论向现代化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7]。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兴趣以及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讲授[8]。在给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中医药研究中实际案例,如在讲解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时,引入科学家利用PCR和RFLP技术作为分析手段对黄芪亚族和甘草亚族亲缘关系的研究。在讲解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时,介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来鉴定中药品质、分析中药成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药治疗前后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筛选中药作用靶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标准,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9]。因此,针对当前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生科研选题或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阅读相关英文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参加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5篇

出版时间:200709

定价:15.00

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意见:

这是著名作家王朔的自

传。以身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为倾诉对象,叙述了王氏家族的血脉渊源、历史遗传以及自我成长经历。作品情感真挚,尤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独树一帜。既有一个作家的创作野心,还有一个父亲因对女儿的成长不在场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忏悔,更有一个人时时面临的孤独与脆弱,他对生命敏锐而独特的体验。读者可以从中找出形成王朔复杂而特殊的个性的原因。

守日人

作者: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出版时间:200709

定价:28.00

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意见:

《守日人》是《守夜人》系列的第二部曲,充满惊悚、动作及悬疑,灌注了狡诈、残酷、暴力与魔幻想像。作者因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情节明快、盈溢着黑色幽默的灵异世界而获得“俄罗斯科幻大会金奖”年度最佳小说、“星桥奖”系列小说类首奖。该书延续首部曲《守夜人》时空背景及人物,只是转为从守日人巡查队的角度来描绘这个世界,并挖掘善恶以外的第三选项。日巡队的阿莉莎•东妮可娃,美艳动人,曾是日巡队老大的爱人。她在一场战役中重伤元气尽失,必须到雅尔塔的青少年夏令营休养,以便吸取小孩们的恶梦恢复黑暗法力。在那里,她邂逅了年轻帅气的伊格尔,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不料,对方竟是自己不该爱的人,更没想到,这场悲戚的爱情,只不过是一场大阴谋的揭幕式……

走到人生边上

作者:杨绛

出版时间:200708

定价:16.00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杨绛女士的近作。她在96岁高龄之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本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内蕴激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海派名老中医养生之道

作者: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家

出版时间:200707

定价:25.00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是由上海中医文献馆众多专家、教授集体编写的一本比较通俗的中医养生保健科普著作。全书以每位高寿名医的亲身体验为线索,结合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起居环境养生、药物养生等中医传统养生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健康保健知识。

七宗罪――嫉妒

作者:[美]约瑟夫•爱泼斯坦著 李玉瑶 译

出版时间:2007.09

定价:24.00

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2-02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第7篇

养生俗语中有“青年养肾,中年养肝,老年养胃”之说,体现了保健养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养护重点。简言之,青年人要重点注意调理心理生理健康,老年人则更多注意饮食健康,顾护脾胃功能;而中年养肝之说,更是体现了人体机能由旺盛转向衰退,甚至决定长寿康乐的关键调养阶段。这里提到所养的“肝”,并不是简单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肝脏功能,而是指传统中医保健五脏学说中的肝功能。主要包括了藏血摄魂、疏泄开阖、调畅情志等主要功能,亦即对睡眠、排泄、情绪、运动、性相关功能的调节。

熬夜失眠最伤肝

那么中年为何重点在养肝?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外科彬副教授说,这不仅与人体生命周期相符,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更是密不可分。

首先,对于睡眠的调节。现代人的所谓现代生活,往往伴随着“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习惯而成自然,晚上不能睡,早上不想起,失眠,多梦,睡眠质量较差,精神疲倦,习惯便秘,面色晦暗,色斑早现。中年时期的事业打拼,烟酒应酬,影视娱乐,不夜的城市能带给我们健康的并非表面的华丽,黯耗阴血,久视伤目,用现代医学的解释,白天为您的消化、解毒、合成工作了一天的肝脏,晚上也得减轻负担喘口气啊!所以对女士睡眠才是最好的化妆品,网上流行说法叫做:超过晚上10点不睡,那是不要脸,超过2点不睡,那是不要命!

情绪调节能养肝

彬副教授介绍说,情绪的调节也能起到养肝的作用。中年是事业的冲刺期,也是健康的转折点,面对种种生活的压力,心理不健康往往凸显出现代人所谓现代节奏的弊端,或压抑,抑郁,暴躁,或愤世嫉俗,牢骚满腹,家庭,单位,社会中永远有解不完的疙瘩,按照佛家的认识,这人类的世界就是婆娑世界,烦恼世界,可又有几人能真正有“烦恼即菩提”的智慧呢?怒伤肝的基本原理是气不顺,所以得学会调气:或忍辱负重,期许明日;或哭号高歌,释放情怀,能有“色即是空“的佛境禅意更是了得。

中年不宜激烈运动

其他方面,养肝其实还与我们全身运动协调,包括性激素调节,性器官功能正常密切相关。彬副教授说,这要比现代医学肝脏功能的解释更符合实践养生的需要,例如对于现代运动的认识,中医更倾向于温和有制的活动,不赞同太过激烈的运动。“肝为阳脏,体阴用阳”,竞逐气力,过于耗伤阴血,必然对肝脏诸多功能有影响,毕竟体育明星青春光芒的背后,欢畅淋漓的挥洒之后有我们看不到的伤病半生。

综合所述,养肝并不是单一的酒精伤肝,药物伤肝,肝炎疾病的问题,也不是靠肌苷的药片、枸杞的茶汤就解决的问题,养肝护肝更多应当是我们现代人中年时期多加注重养生的生活习惯问题。

第8篇

关键词:藿香正气片 白芷 薄层色谱法 实验藿香正气片是一种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的中药制剂,主要是由苍术、陈皮、姜制的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以及紫苏叶油等多种成分制作而成,一般的藿香正气片多为糖衣片,若将外包糖衣除去,就会显露出棕褐色的颜色,散发出一种药香,其味呈辛、苦。对于胃肠型感冒、暑湿感冒、腹泻、肠胃不适、恶寒发热、呕吐泄泻等多种病症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而是家庭中常备的一种药剂。为了能够保证藿香正气片的药效符合相关规定,其配方中的成分所占比例就要满足一定的标准。而在相关标准中,大多只多厚朴做出鉴别标准,而对其他成分没有详细的鉴别。而在本文中,则主要来探讨藿香正气片中白芷的鉴别方法。

1、白芷鉴别的意义

作为藿香正气片中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白芷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医讲,白芷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燥湿止带的医疗功效,对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病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还具有消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疗效。由此可见,白芷在藿香正气片中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而对其成分的鉴别也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于确保藿香正气片的临床药效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2、薄层色谱法概述

所谓薄层色谱法(TLC),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2.1基本原理

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

2.2实验基本流程

一般来讲,薄层色谱法的实验基本流程是: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

所谓铺板,就是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硅胶,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硅胶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而点样是用毛细管,将样品溶于低沸点的溶剂(乙醚、丙酮、乙醇、四氢呋喃等)配成溶液。点样前,可先用铅笔在小板上距一端5m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如需重复点样,则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若在同一块板上点几个样,样品点间距离为5mm以上。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入广口瓶中,使广口瓶内空气饱和5-10min,再将点好试样的薄层板放入广口瓶中进行展开,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5~10mm)或多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

显色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如果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有苯环的物质都有),用铅笔在薄层板上划出斑点的位置;对于在紫外灯光下不显色的,可放在含少量碘蒸气的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因为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黄棕色斑点),显色后,立即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

计算Rf值,准确地找出原点,溶剂前沿以及样品展开后斑点的中心,分别测量溶剂前沿和样点在薄层板上移动的距离,求出其Rf值。

2.3注意事项

由于在铺板时为干板,因而手一定要放平稳,以避免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在点样时,要将样点点在同一条直线中,且大小适中,间距合理,点样中所用的毛线管要专管专用,禁止交叉使用;点样中若溶液粘稠度较低,点样不成形,需要在原有点样溶液完全挥发后进行重新点样,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样点不可太大,以免出现拖尾、扩散,降低分离效果。在点样完成后,须待样点完全干燥后方能进行展开。

3、白芷的薄层色谱鉴定实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藿香正气片的成分中,白芷的鉴别是非常有必要的,且采用薄层色谱的鉴别方法是较为方便可行的。因为笔者就利用薄层色谱法对藿香正气片中的白芷进行了鉴别。具体的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3.1仪器与试药的准备工作

实验中所采用的仪器为:三用紫外线分析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橙皮甙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实验中所用试药为:白芷对照药材(本所鉴定);藿香正气片(市售品)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3.2白芷鉴别的实验方法

首先,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 片 去糖衣,研细,加石油醚20ml,浸泡1h ,滤过,残渣加乙醇15 ml,超声振荡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其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溶液。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取白芷对照药材2g,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最后,薄层层析:吸取上述3 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 8:2 )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 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3白芷鉴别的实验结果

白芷的薄层鉴别中,均制备相应的缺味阴性对照品,结果阴性对照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斑点,表明本法具有专属性。通过上述实验 可以准确的鉴别出藿香正气片中白芷这种成份,可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

4、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白芷在藿香正气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鉴别其成分的特殊意义,探讨了鉴别方法―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流程,并对具体的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白芷鉴别的实验方法做出了分析。可以看出,在鉴别中药成品制剂的过程中,采用薄层色谱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鉴别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藿香正气片是一种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的中药制剂,主要是由苍术、陈皮、姜制的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以及紫苏叶油等多种成分制作而成,一般的藿香正气片多为糖衣片,若将外包糖衣除去,就会显露出棕褐色的颜色,散发出一种药香,其味呈辛、苦。对于胃肠型感冒、暑湿感冒、腹泻、肠胃不适、恶寒发热、呕吐泄泻等多种病症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而是家庭中常备的一种药剂。为了能够保证藿香正气片的药效符合相关规定,其配方中的成分所占比例就要满足一定的标准。而在相关标准中,大多只多厚朴做出鉴别标准,而对其他成分没有详细的鉴别。而在本文中,则主要来探讨藿香正气片中白芷的鉴别方法。

1、白芷鉴别的意义

作为藿香正气片中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白芷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医讲,白芷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燥湿止带的医疗功效,对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病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还具有消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疗效。由此可见,白芷在藿香正气片中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而对其成分的鉴别也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于确保藿香正气片的临床药效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2、薄层色谱法概述

所谓薄层色谱法(TLC),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2.1基本原理

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

2.2实验基本流程

一般来讲,薄层色谱法的实验基本流程是: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

所谓铺板,就是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硅胶,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硅胶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而点样是用毛细管,将样品溶于低沸点的溶剂(乙醚、丙酮、乙醇、四氢呋喃等)配成溶液。点样前,可先用铅笔在小板上距一端5m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如需重复点样,则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若在同一块板上点几个样,样品点间距离为5mm以上。

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入广口瓶中,使广口瓶内空气饱和5-10min,再将点好试样的薄层板放入广口瓶中进行展开,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5~10mm)或多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

显色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如果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有苯环的物质都有),用铅笔在薄层板上划出斑点的位置;对于在紫外灯光下不显色的,可放在含少量碘蒸气的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因为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黄棕色斑点),显色后,立即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

计算Rf值,准确地找出原点,溶剂前沿以及样品展开后斑点的中心,分别测量溶剂前沿和样点在薄层板上移动的距离,求出其Rf值。

2.3注意事项

由于在铺板时为干板,因而手一定要放平稳,以避免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在点样时,要将样点点在同一条直线中,且大小适中,间距合理,点样中所用的毛线管要专管专用,禁止交叉使用;点样中若溶液粘稠度较低,点样不成形,需要在原有点样溶液完全挥发后进行重新点样,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样点不可太大,以免出现拖尾、扩散,降低分离效果。在点样完成后,须待样点完全干燥后方能进行展开。

3、白芷的薄层色谱鉴定实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藿香正气片的成分中,白芷的鉴别是非常有必要的,且采用薄层色谱的鉴别方法是较为方便可行的。因为笔者就利用薄层色谱法对藿香正气片中的白芷进行了鉴别。具体的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3.1仪器与试药的准备工作

实验中所采用的仪器为:三用紫外线分析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橙皮甙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实验中所用试药为:白芷对照药材(本所鉴定);藿香正气片(市售品)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3.2白芷鉴别的实验方法

首先,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 片 去糖衣,研细,加石油醚20ml,浸泡1h ,滤过,残渣加乙醇15 ml,超声振荡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其次,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溶液。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取白芷对照药材2g,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最后,薄层层析:吸取上述3 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 8:2 )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 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3白芷鉴别的实验结果

白芷的薄层鉴别中,均制备相应的缺味阴性对照品,结果阴性对照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无斑点,表明本法具有专属性。通过上述实验 可以准确的鉴别出藿香正气片中白芷这种成份,可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

第9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 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 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散 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 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 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 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 栓 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 胶 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 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 丸 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 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 片 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 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第10篇

2001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为此,课程设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医药信息化方面的内容。笔者承担了《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和《医药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中部分内容的教材编写和讲授任务,在此谈一下本人的教学体会。

1 因势利导

中医文献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主要接触的是中医方面的课程,理化知识较为匮乏,思想往往还是停留在中医的传统学习经验之中,对计算机一些常用的思维训练不习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同时信息化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延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信息化的认识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中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只能因势利导。即在教授过程中对于信息领域专业化过强的内容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进行描述,尽管这样做不够严谨,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也更加有兴趣,进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说,函数依赖是数据库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函数依赖的形式化定义是:设有关系模式R(U),X和Y是U的子集,r是R的任一具体关系,如果对r的任意两个元组t1和t2,由t1[X]=t2[X]可以推导出t1[Y]=t2[Y],则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为XY。对于上述定义,如果要求学生象对待方剂组成或者中药功效一样去记忆无疑是不现实的。为了方便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给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方剂名称函数依赖于方剂组成吗?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中,方剂名称和方剂组成是一一对应的,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函数依赖的理解还是正确的,但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情况,这样的答案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存在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现象。如《伤寒论·湿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我们可以比较得知,桂枝加桂汤与桂枝汤相比中药构成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桂枝剂量的差异和桂枝是否去皮。因此,中药构成相同并不意味着方剂名称的唯一确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药剂量以及中药炮制的重要性,也间接提醒了学生不仅要记住方剂的组成,也要注意方剂组成中中药剂量的变化以及每味药物具体的炮制方法。

上述实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在计算机理论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和中医的传统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中医领域和计算机领域同时得到提高;其二是在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不仅要局限在中药药名的组合中,同样要注意结合中药剂量的变化、中药炮制方法。上述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可以为科研的设计提供思路,因而实现了教研的相互促进。

转贴于   2 善于尝试

在中医药数据挖掘的讲授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如强调了中医的某些特点与数据挖掘的关系。

中医的一个特点是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明清以前的医书8000余种,对于数据挖掘而言,历史悠久决定了数据的众多,同时由于中医古代医家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处方用药的个性化色彩特别浓厚,再加上有些疾病本身具有自愈性。因此,数据本身难免带有一定的噪音和不确定性,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数据挖掘的优势,因为数据挖掘就是对大量模糊的、不确切的、带噪音的数据进行挖掘,从而找到潜在有用的规律的过程。

中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诊疗具有模糊性,如中医形容滑脉是“如盘滚珠”,非常形象,在实践中需要医生的不断尝试才能掌握,但这种定性的东西很难量化,也无法将其应用到数据挖掘中去,脉象仪才应运而生。脉象仪的基本原理就是对传感器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找到某一种脉象的客观规律性。

3 结语

第11篇

作者:卢岩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重视实验预习,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实验前的预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该环节的加强是决定《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以前的实验课教学,学生在实验课之前很少进行课前预习,直接进入实验室上实验课,其结果是在实验前根本没有对所要做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笔者采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实验针灸学》实验预习与管理,通过实验预习与管理系统的运用,使学生在实验前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的步骤与操作方法,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使指导教师更加方便而准确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发现实验难点和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从而有效地利用实验课时间,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重组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实验针灸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真正提高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独立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并重新组织实验课内容。笔者将实验内容整合为3个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创新实验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针灸学》基本操作技术、BL-420E生物机能系统的使用等;综合实验模块,结合《实验针灸学》理论由教师选择5~8个综合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任选1~2个实验,学生自由结合,3~4人为1组,学生确定选题后即开始查阅文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操作步骤、时间安排及进度,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并邀请相关教师进行开题报告并论证各课题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3]。

完善实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续。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学生头脑中似乎已形成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笔试为依据,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单纯的笔试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评估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采用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

笔者将《实验针灸学》实验考核内容分为3个部分:(1)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考核试卷,内容偏重于考核掌握实验针灸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重要性,采用闭卷方式,占总成绩的30%;(2)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平时实验过程综合表现、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中实验报告的写作以及实验的良好习惯等,占总成绩的40%。由教师制定考核标准,并在实验课开始前予以公布;(3)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评价:创新实验是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实验设计,包括查阅文献。学生对文献的查阅、运用和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实验实施、答辩、实验报告等,由实验指导教师及小组之间根据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占总成绩的30%。

笔者在《实验针灸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改进了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了创造性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

第12篇

关键词:治未病 体质辨识 中医护理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  “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  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  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  具体实施方法  (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2006年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