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

村镇银行发展

时间:2023-06-29 17:10:11

村镇银行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主要难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069-05

囿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需严重失衡——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民融资无门、贷款难问题极为突出。出于填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迫切需要,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由此拉开了农村金融新政的帷幕。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吸取以往农村金融机构运行失败或低效的教训之上,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设计颇具匠心:首先,将其明确定性为商业银行,以避免重走农信社名为合作金融实为商业金融以致不伦不类的老路;其次,为最大限度激励投资,其门槛甚低、规模甚小;再次,其设立区域、经营区域严格受限,最初只能在县、镇设立,后允许升级到市,不能跨区域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应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至今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1 〕 短短5年时间,村镇银行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截至2011 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 家,且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预设为2000家,也即凡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纵览村镇领域5年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村镇银行发展极为迅速。短短5年的时间,村镇银行已经遍布全国,且社会各界投资热情不减,未来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都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其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由本市县区金融机构为主发起行、当地实业机构联合出资组建,是当前村镇银行发起与组建的主要形式。对于设立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中小中资银行及民营企业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国有大银行则相对冷淡,呈现出外资银行(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 “趁虚而入”、 中小商业银行(如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攻城略地”和国有银行基本“按兵不动”的局面。

再次,注册资本明显超过最低限。虽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大幅降低了注册资本门槛,注册资本为300万或者100万元人民币,但现实中,除初期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较少外,后续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该最低限,近亿元甚至超过亿元的并不在少数。

其四,就控股股东来看,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现象突出。《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主发起银行的持股最低比例规定为20%,但就现实来看,很大一部分的主发起银行的持股比例都超过了50%,居于绝对控股地位。

其五,大多设立在县(市)。就村镇银行所选择的设立区域来看,虽然现行规定在县(市)和乡(镇)均可设立,但就目前所设立的众多村镇银行来看,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县(市),只有极个别的村镇银行选择了乡(镇)。就该点来看,村镇银行,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村镇银行的建立有助于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将民间资金聚集,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渠道,从而填补农村金融真空化形成的“空洞”,缓解农村融资困境。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还有利于打破农村金融抑制,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一家垄断的传统格局,加快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构建。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村镇银行的蓬勃发展虽令人振奋,但以客观冷静的立场审视之,其发展在很多方面并未摆脱以往银行的窠臼,且同样染上了以往银行的顽疾,特别是面临一系列的难题,直接危及其生存。

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村镇银行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来说主要有筹资困难、双重经营目标难两全、竞争力不强、现有制度限制了股本扩张、外部经营环境欠缺,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比如积极开辟筹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改善经营环境、努力开发金融产品等。

关键词:村镇银行 存在问题 对策

我国村镇银行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善农村金融状况也被提上日程,改革迫在眉睫,然而改革的目标、对象并不透彻明确,因此,成效并不明显,问题依旧存在。

我国在孟加拉尤努斯开创的“格莱珉”模式的经验借鉴下,结合本国国情设立的村镇银行可以说是“三农”的银行、“草根”的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打破沉寂的农村金融市场,盘活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村镇银行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贷款难的问题,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信社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农村金融输送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使得广大农民成为此次金融机构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底,国家银监会的准入政策打开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出现在人们面前。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一)资金筹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虽然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当地经济普遍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和企业的闲置资金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导致吸储能力低下,资金来源严重匮乏。如内蒙古固阳县惠农村镇银行,2008年6月底的存款余额仅为129万元,按照国家拆借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8%的规定,其拆借额仅 10万多元。且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贷款业务直接受制于存款业务。

(二)双重经营目标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由于村镇银行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村镇银行又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农村经济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会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

(三)与同类金融机构相比竞争能力仍有待提高

首先,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镇银行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就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不利于吸引人才,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其次,经营网点稀少且分散,经营管理中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的欠缺,成为其发展的薄弱环节。第三,资本充足率不稳定。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越高说明该行竞争力越强。目前银监会对于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设置的预警线为全部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并鼓励村镇银行持有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然而尽管目前村镇银行尚未触及8%的预警线,但由于其自身风险抵御力不高,股本扩张受限制,缺乏足够资金来源,急需在稳住当前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既要通过内生性的手段来扩充资本,又要注重细化自身经营管理缩小风险资产,不能只指望通过增加资本总额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这些问题都致使了村镇银行的竞争能力不强,难以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竞争。

(四)主发起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股本扩张

在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对于非银行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参股比例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根据规定,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性质单一,必须由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来充当,在实际经营中将会造成过分依赖主发起行,变相成为主发行的分支机构。同时拒绝了社会优质民间资本,降低其参股兴趣,形成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

(五)外部经营环境不够理想

具体来说,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不高,有限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加之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削弱了农村的流通水平。农民无法准确解读国家的各项惠农扶农的政策措施,风险意识不高,投资中容易盲目跟风。贷款农户的信用、法律意识淡薄,银行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村民欠账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行政部门为了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过分干预银行运作,使其成为政府的特别提款机,导致银行资不抵债,经营困难。村镇银行的生存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

(六)金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村镇银行仍拘泥于传统的储蓄存款和贷款业务等模式,金融产品同质化,其资金投向的开展规模较小,涉及范围狭窄,例如保险及代收费业务、国际贸易各种结算方式、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业务均未开办。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小额信用贷款体制不完善,对于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低,从而导致客源流失。同时由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态度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村镇银行创新意识不强,激励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新产品。加之村镇银行实行主发起人制,容易使村镇银行对发起行的依赖性过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另外,金融创新的优惠对象出现偏帮,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村镇银行考虑的对象往往以强势企业为主,而农村新兴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贷款难问题没有缓解,阻碍了其发展步伐。这势必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

(七)存在较大的潜在竞争压力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农村地区,以避开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外资银行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并利用其远在海外的母行提供学习机会,大量吸引善于开拓农村市场、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走向、金融知识扎实深厚的高级人才,打造专业化的经营队伍。从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国内邮政储蓄也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向农村地区渗透,这些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冲击势必会加剧彼此间的竞争。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开辟筹集资金的多种渠道

一方面,积极寻求国家利率、税收等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同时,充分利用母行的优质资源,争取资金支持,带动贷款业务的增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大力宣传,坚定不移地走农村市场路线,面向农户,面向农企,面向农村,引导农民将小额闲置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品牌效应,以此打消农民后顾之忧,从而拓展资金的来源。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策扶持对村镇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作为银行金融业的新生力量,在发展初期必然存在着困难和劣势,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相关方面加以扶持。例如,对于村镇银行的存贷利率毋须作出硬性规定,允许各地村镇银行依据所在地区自身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自主订立,采取灵活机动的浮动利率调整机制。国家还可以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各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推动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三)改善村镇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提高金融的运行效率,增加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央行应争取早日将村镇银行纳入全国支付结算体系,并开通征信系统,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减少经营成本,降低放贷风险,提高竞争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信用、法律和司法环境体系,按片划区组织员工利用空闲时间,向农民普及信贷和法律知识,宣讲国家有关政策,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四)不断提升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制定风险责任制。本着“谁发放,谁收回”的原则,从而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其次,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增强自主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减少不必要的上报申请环节,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再次,实行岗位流动制,将母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己所用,也可激发现有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与高校实施人才双向培养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完善用人机制,从而解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问题。

(五)适当放宽准入限制

随着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显然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应该在深入发展稳步前进的过程中,适度放宽准入机制,引进民间优质资本和国外资金,让农民参股,将其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紧密相连,这样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聘用群众监管员,真正做成农民自己的银行。

(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

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这主要可以通过三点来实现。第一,创新经营模式。农民大多靠天吃饭,其收入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村镇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联手开办业务,指导农民投保农业险,方便农民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得到及时的赔偿,使得初期的贷款有了保障。第二,创新担保方式。充分调研,结合当地经济特色,比如允许农户将运输汽车的营运证作为抵押物,进行小额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第三,创新金融产品。现如今有些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金农卡”业务,即具有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查询等功能的借记卡。在此基础上可以争取央行的扶持,组织人员调研当地务工人员的打工聚集地,与打工密集地区的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办理“亲情卡”,即在外务工人员可以为留守亲人申请亲情附属卡,实现一卡两地通用,子母卡间的存取款等业务免收手续费,避免了额外繁杂的手续,从而真正实现汇通天下,争取市场份额。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村镇银行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需要在政策上对其加以扶持。同时,村镇银行应以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服务农民个体为己任,融入当地,放低姿态,与他们抱团取暖,以打造某一专业领域内银行取胜,努力向农村小企业银行户、农村小企业特色支行方向靠近,赢取口碑,获得经济效益,把银行经营成百年老店,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瑜青,周吉帅,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农村经济,2009(4)

2.付东梅,王立荣.内蒙古村镇银行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8)

3.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经济问题,2009(2)

4.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第3篇

论文摘要: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产物,它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但是,村镇银行也面临诸如吸收存款难、风险控制难和监管难等问题。文章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自身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建议。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笔者认为贯彻文件精神,应健全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和业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结合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发展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实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现状

自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先后裁撤农村金融网点,逐步淡出农村金融市场。清华大学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度调查报告》指出:商业银行虽然退出了农村的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在农户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商业银行吸收了17%的富裕农户的存款,而只给5%农户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显示资金净流出。2007年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主要提供储蓄服务,虽然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试点业务,但是吸收的农村资金也是大部分流出。农业发展银行仅为粮棉油购销企业提供单一的购销贷款,服务无法覆盖农户。农业银行主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即使发放扶贫贴息贷款,也是变相投向了农村企业,向农户贷款较少。

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对资金的要求有较强的季节性,农户相对分散,资金需求数额少、期限长,对利息负担能力低,这些都决定了经营“三农”信贷具有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这类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比中相对较少,大部分中低收入的农户仍然无法从信用社获得资金支持,只能向亲友借贷或寻求其它非正规渠道融资。这说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由于城市和较发达地区占有较多的金融资源,而广大农村相对贫乏,资金却仍在向城市流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二、发展村镇银行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有益的补充

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其它监管允许的银行业务,主要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1983年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开设的乡村银行(grameenbank)是最早的村镇银行,它先后帮助了本国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该银行用实践证明了贫富与信用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向穷人发放无抵押小额贷款,只要保障措施得当,违约率甚至比商业银行有抵押贷款还低。

在我国,村镇银行首批试点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区)的部分农村地区,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2007年3月成立。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村镇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使金融支农落到实处。从目前来看,农信社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力,但是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却无法从信用社获得金融支持。真正在农村设立网点,与其竞争的金融机构并不多,这与农村银行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相矛盾。设立村镇银行,是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举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使金融支农落到实处。

2.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之后,使得当地农信社感受到竞争压力,迅速调整业务流程,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建立贷款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品种和担保形式,当地农户得到了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实践证明发挥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渠道,对农信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完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积极引导民间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长期以来农村的民间借贷在农户融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度调查报告》指出在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中国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将个人参股比例提高至10%。这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进入金融业的正规渠道,可以减少农村民间借贷的发生,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1.贷款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村镇银行的贷款申请人主要是当地中低收入的农户,多数从事的是种养业,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还要面临由于供求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风险。现行小额农户贷款主要是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是根据申请人上年收入、上两年节余、家庭财产、品德、社会反映等五项指标来综合评定,凡符合信用评级要求的,可以领取2万元以内的贷款额度。信用贷款缺乏抵押物,可控性较差,即使有抵押,抵押物也难以变现。

2.吸收存款困难,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一方面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往往相对落后,农户收入水平不高,储蓄资源不丰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是新兴的金融机构,无论从信誉方面,还是资金实力方面都无法与农信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贷款业务的发展需要存款业务的支持,广大农户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存款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3.监管难度较大。村镇银行设于农村地区,监管半径大,成本高。不同地区,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监管者不能实施统一的监管,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村镇银行的监管有别于成熟的商业银行,没有监管经验可寻,监管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

4.人才匮乏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需要专业人才经营管理。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匮乏。一个乡镇还不能保证有一名信贷人员。每年大学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择业时大多会考虑选择大中城市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意向去农村发展。从近年来商业银行招聘情况看,往往出现几十人、其至几百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城市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农村金融人才匮乏的极大反差。

5.金融服务多样化尚未形成。目前已有的村镇银行贷款对象集中在种植户、养殖户和个体工商户,额度比较小的农户信用贷款一般在2万元到10万元之间,个体工商户贷款一般能达到十几万元,但在抵押担保方面有要求。对万元以下的贷款业务很少,对处于贫困线水平的农户资金需求还无法满足。

四、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首先,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资金供需矛盾,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政府帮助。可以建立县域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及专项奖励基金,对村镇银行发放的小额贷款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提供专项利息补贴,激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乡域、县域农户和中小经济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鼓励成立农户贷款担保、互保小组,以其有效资产向村镇银行贷款提供经济担保。

2.统一监管与分层次监管相结合,提高监管效率。根据银监会的预测:2008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突破100家。村镇银行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监管压力。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监管模式需要创新。对村镇银行资本金应实施统一监管,严格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执行,并鼓励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发行次级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对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其规模和业务范围实施分类,并对其经营管理进行评级,根据不同类别和级别采取差别监管。

3.加强村镇银行自身建设。首先,引进金融人才,充实基层金融机构。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人才,保障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完善贷款信用评级管理,降低运营风险。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通常是无抵押贷款,这就需要配套建立信用评级、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考虑针对申请贷款农户的现金流、运作模式、还款能力等,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评级标准,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好地保障运营资金的安全高效。村镇银行应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评级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视其贷款对象信用情况实行差别利率。可以参照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0.9倍至2.3倍之间浮动。同时,加强小额贷款运行的动态跟踪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金挤占、挪用和产生不良贷款的情况发生。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自有资金往往较少,这就决定了在抗风险的能力方面比大银行要差,其运营更应注意资金风险的防范。因此,小额贷款数额虽小,却不能一贷了之,必须建立对贷款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创新的产物,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其市场定位,根植于农村,面向本地农民,不仅在存贷款方面,还要在结算、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村镇银行的服务功能,拓展其业务范围,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特点的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对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要因地制宜,既要加大对当地具有特色产业优势的农产品及其产业链的扶持力度,也要兼顾急需贷款脱贫困难户的资金需求,提高对“三农”的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2.张晓华,唐家锦,斯华东.构建村镇银行的思考.金融纵横,2007(11)

第4篇

【摘要】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五)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3月初首批3 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 年3 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截止2009 年底,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达到了100 多家,其中既有农行、建行、交行等中资银行发起,也有汇丰、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监管部门规划,目前已实现有效贷款40 多亿元,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 家。两年多的试点期,监管层在村镇银行的审批和牌照发放上一直坚持持审慎的原则,虽表示不限具体指标,但实际上给予每个省确定的试点地区非常有限,例如目前为止山东省就只有3 家村镇银行:即墨北农商村镇银行、寿光村镇银行和胶南村镇银行。

二、注重村镇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在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现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在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一直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的局面,同时也能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覆盖率。

2.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金,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简便等优势,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3.改善农村金融组织正规化运营,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对农村原有的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正规化,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然会遭遇种种障碍。

首先,吸引存款困难。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因为缺乏公信力、公众对其认知需要时间、贷款需求量大的农户大多储蓄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吸收存款困难。我国一些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反映,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少,经营业务单一,形成了“村镇银行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却在农村解决不了资金来源的问题”。其次,除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都很有限,村镇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资金。目前村镇银行尚没有获得类似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的支持。由于结算系统不畅,同业拆借难以进行,村镇银行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融资渠道受限。再次,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受专业人员招聘难的影响,票据承兑与贴现这种专业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的业务,可能一时难以开展;受科技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的影响,办理银行卡业务也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且村镇银行的贴现、债券承销业务也不能办理。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构建了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但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晰产权,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产权明晰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既是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的保证,长期而言也是其整体发展模式巩固与完善的源泉。对于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在起点上设计并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必须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监管与激励机制,保证

村镇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性,从而防止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人权体系和事权体系,并进而防止地方势力操控村镇银行和利用关联交易侵蚀村镇银行的资产。

(二) 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提高认知度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企业,其运作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政府的扶持。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优先

存入村镇银行,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等。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壮大自身实力

除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村镇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二是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或延伸金融服务,扩大服务半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迅猛,但仍与监管部门规划有较大差距。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在已组建机构中,有473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

截至2011年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总体上运行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1年我国村镇银行机构设立增速是十分快的,分别为378.9%、52.6%、135.8%和50.2%,年平均增长率为154.4%。但是,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与监管部门规划的2010年村镇银行大提速、2011年成立1,027家的目标相去甚远。(图1)

(二)注册资本金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9月之前,在6个试点省市成立的前12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为1,060万元,最大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仅200万元。截至2009年末,正式成立的148家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上升为4,93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有14家,最大注册资本规模上升为2亿元。2010年6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名号已归东莞长安村镇银行所有,注册资本3亿元;2010年12月末,“全国最大村镇银行”的记录再一次被刷新,河南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宣告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表1)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做大贷款规模的冲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规模为注册资本的10%,注册资本越大越易争取县域内资金需求量大的大中型企业。未来,不排除有注册资本达到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村镇银行出现。

(三)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地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村镇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从已开业村镇银行的运行状况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01.6亿元,贷款余额34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10亿元。以较早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除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开业的2007年出现亏损外,2007~2010年间,3家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连续增长、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有偏离“三农”倾向,发展偏离政策初衷。“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村镇银行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从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来看,除先期试点的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现将总部设在乡镇,先后通过开设分行和搬迁总部的方式“回县城”,其他村镇银行大多将其总部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县、市一级。从客观来看,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更有甚者,大部分村镇银行都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将目光放在了贷款金额较大的小企业上,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二)总体设立步伐较为缓慢,与监管规划差距很大。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村镇正式开业的村镇银行为539家,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截至2011年末村镇银行总数达到1,027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监管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目前村镇银行设立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难找。截至2010年末,全国村镇银行中,由国家开发行及四大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7%,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10%,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50%,农村商业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起的约占30%,外资银行发起的约占3%。在现有体制下,村镇银行对于大多数大中型银行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是目前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力,但受制于自身资本规模和管理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能力有限。

(三)存贷比过高。存贷比过高是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造成存贷比过高的原因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而发放贷款易。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汇兑结算难。村镇银行多数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与央行结算系统不畅,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与外界相关机构和发起行也没有实现相应的网络连接,代收代付、通存通兑、信用卡及网上银行等业务难以开办。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因而不敢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吸引力小。

(四)人才瓶颈问题。人才问题也是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瓶颈因素之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家银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由于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很难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媲美,更难以与外资银行相竞争。村镇银行应在人才招聘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应该严格避免“近亲繁殖”。其员工大部分是从农村信用社转来的,来自大银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很少,即使一些大学毕业生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入行”的兴趣,因此村镇银行业务急需专业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坚定“支农”、“支小”的发展方向,立足于长期价值和长远发展。村镇银行及发起人应立足于对长期价值的追求,不能为了当前利益而“紧盯”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走进同质化发展的“死胡同”。各家发起行务必立足长远,以追求长期价值为目标,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确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还应力求在“农”、“小”领域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是村镇银行的成立之本,发展之源。村镇银行要不遗余力地专注于“农”、“小”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强化客户细分和差异化管理、不断推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产品、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打造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形成“支农”、“支小”特色品牌,实现银行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主发起制度应适当改革,从制度上推动村镇银行设立步伐。目前,对于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仍需在实践中摸索。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资本无疑可以担当重要角色。但目前的监管制度束缚了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银监会在2009年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转制除了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外,还要满足村镇银行股权的有关规定。这等于是民间资本在经营几年后,若想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就得将控股权拱手送出。上述出于风险考虑的制度设计,限制了民间资本在激活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能力释放,也从机制上束缚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作用发挥。

要想推动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切实发挥在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可从制度上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目前,江浙地区出台的村镇银行具体规定中,有的已经对银行控股的最高比例进行了适当的限制,以保证村镇银行的机制优势得以真正发挥。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应允许转制后的控股股东可以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尽可能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三)多策并举,提高业务发展水平,缓解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并适时设立分支机构,以充分吸收当地资金来源。同时,主发起行应在系统网络、产品提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有力支持,解决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技术“硬伤”,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同度;监管部门应从制度上解决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和征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支农再贷款、村镇银行存款保险等问题,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技术、系统和机制上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和筹集资金提供支持。同时,建立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在村镇银行暂时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或争取其他资金支持。

(四)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村镇银行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村镇银行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日常业务培训;支持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习,帮助他们练习和培训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向,贺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6.

第7篇

关键词:贵州省;村镇银行;贵州省村镇银行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分析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贵州省银行业新兴而活跃的群体。自2008年12月诞生首家村镇银行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村镇银行有了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有的甚至开始扩张,花溪建设等村镇银行就已在周边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是在县域、乡镇及村镇设立的,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级银行法人机构。目前,贵州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客户数、市场定位、业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村镇银行针对的是分散、小额、个性化的农村市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的多是“短、频、快”的业务,很好填补了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匮乏。本文从设立时间、注册资本、资金来源及股东构设立地区、经营业务共五个角度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1设立时间角度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和下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指导。从设立时间上来看,在六家已营运的村镇银行中,有两家村镇银行,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龙里国丰村镇银行设立于2008年,贵阳花溪村镇建设银行设立于2009年,平坝鼎立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铜仁丰源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

1.2注册资本角度

花溪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其他五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这6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都较为充足,远高于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

1.3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

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为独资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由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包商银行等8家股东出资筹建;龙里国丰村镇银行由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贵州柏强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君之堂药业有限公司等12个股东出资共建;花溪村镇银行由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建立;织金惠民村镇银行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广东天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织金黔贵水泥厂等11家股东及村镇银行员工出资筹建。可见,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1.4设立地区

六家村镇银行集中在贵阳周围,毕节地区2家,铜仁丰源村镇银行,黔南布依苗族自治洲一家即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安顺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从分布的范围看,分布依然分散,由于贵州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镇银行应遍及全省9个地州市,以便满足地区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但遵义地区、六盘水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没有村镇银行设立。

1.5经营业务

信贷产品趋于多元化。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为满足不同贷款对象的需求,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等。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政策。

审贷机制灵活。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等优势。“小而活”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贷款发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对信贷较好的农户无需担保,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据调查:村镇银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为5至10个工作日,其中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期限一般在3个工作日以内。

截至2010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到4.55亿元,贷款余额2.05亿元,业务经营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我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它们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这六家村镇银行服务宗旨是面向农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服务,发行、兑付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为地方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灵活、高效的特色金融服务。以花溪村镇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末,资产总额66160.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3080.93万元,长期资产3079.15万元);负债总额56896.51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5457.84万元,长期负债838.67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9863.5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280.3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239.6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372.5万元)。

2、贵州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支金融机构少。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贵阳GDP450.4亿元,分布一家花溪村镇建设银行;遵义地区和黔东南州(凯里地区)没有村镇银行分布;毕节地区已设立两家,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六盘水地区正在筹建水城蒙银村镇银行;黔南州一家龙里国丰村镇银行;黔西南州待建一家兴义万丰村镇银行;铜仁和安顺各一家,即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安顺鼎立村镇银行。各地区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不便于满足该地区农户融资需求。截至2011年3月贵州省仅开设有6家村镇银行,2家待建,遵义和黔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属空白区,网点覆盖严重不足,且这些机构仅有一家网点,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资金需求。

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龙里国丰、花溪建设和平坝鼎立)按贷款对象划分,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615.3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2.01%,其中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最高,为78.88%。而个人贷款中的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低很多,全省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余额为1483.3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

资金筹集困难,服务产品仍显单一。贵州村镇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段,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服务产品相对单一,目前,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均暂未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及现金供应等与银行业业务有关的系统,结算、提现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行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存在空白,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不足。银监会在《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又相继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上述规定仅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未上升为法律法规或条例。同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总则”或“附则”中,仅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予以明确适用相关条文,而对村镇银行是否适用并未作任何规定,也无相关兜底条文,无论是自身经营还是监管均存在法律风险。

3、贵州村镇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覆盖面积。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积。将仅有的县城办公场所延伸到乡镇,吸引更多乡镇(村)的农民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做大做强信贷业务。同时要不断开发贷款新品种,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

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提供更多的、比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更低的支农再贷款。在风险可控、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凡村镇银行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可按照其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余额的3到5倍(约为其一般存款余额的30%至50%)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其提供支农资金支持。

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应加速完善支付结算渠道,尽快加入或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系统,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业务发展的系统支撑瓶颈问题。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二是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第三,针对“三农”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三农”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4、结论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和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系统性分析了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并分析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网点分布不均、农户贷款难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资金筹集难等方面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以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04)

[2]吴玉宇.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3]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4]谢卫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业工贸,2009(11).

[5]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李京刚,沙中强,李长楼.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

[7]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民间资本

一、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运行现状

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资产规模合计达1.24万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份1213个县市,贷款余额7021亿元,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3%,村镇银行引进民间资本815亿元,占实收资本的72%。民间资本的引入能解决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但要有效控制风险还需依托制度来保驾护航。主发起行便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制度设计。在我国设立村镇银行,必须有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其最大的股东或唯一股东,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称为主发起行或主发起人,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5%[1]。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运作进行专业化指导,并全面负责风险处置工作。我国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主要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家全国性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等[2]。可以将主发起人分为四大类,即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机构及外资银行,其中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构是主要推动力量[3]。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绝对控股现象普遍。在现有1500多家村镇银行中,90%以上都引进了民间资本。但大部分主发起行持股比例超过5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行,一般持股51%以上。城商行方面,哈尔滨银行对村镇银行持股比例保持60%,台州银行对村镇银行持股80%以上。农村银行业机构对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持股普遍低于40%,民间资本参与份额较高。

二、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SWOT分析

(一)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优势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大型国有银行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资金实力雄厚。村镇银行能够借助其资金优势保证流动性,有效控制银行风险。其次,主发起行在产品服务设计、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具有成熟的体系。村镇银行的产品创新可以得到主发起行的技术支持,经营管理也可借鉴主发起行经验。再次,国有银行作为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作用,不易偏离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设立宗旨。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自身具有品牌优势和全国性特点,这有助于打造分布广泛的村镇银行品牌。其次,主发起行自身发展战略较为注重县域地区金融市场和广大中小企业资源。其市场定位、经营战略与村镇银行距离小,由其设立的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更契合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经营方式灵活、贷款办理流程相对简便,快捷的服务能增强竞争力。区域性银行业机构作主发起行优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熟悉当地金融环境,能准确了解当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该类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更易被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所接受。其次,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在地域上较近,压缩了管理半径,节约了管理成本,方便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监督管理。且立足于本地开展业务,能体现决策连短、决策效率高以及服务快捷的优势。再次,村镇银行股权集中度较低,很多主发起行没有绝对控股村镇银行,有利于引进民间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例如,由石嘴山银行设立的石银系列的村镇银行,发起行持股大多只占20%,充分利用了当地民间资本。该类村镇银行更重视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的作用,给予其较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协调股东利益、改善股东关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

(二)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劣势

大型国有银行作主发起行劣势在于:首先,村镇银行独立性弱,股权集中度高,股权结构缺乏制衡性。其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和高管人员基本由主发起行委派或拟定选举人员,其他股东缺乏话语权,易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缺失。重要事项的逐级上报易造成决策链过长、业务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较高。其次,主发起行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以及日常经营与村镇银行差距大。国有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是“做大、做强”,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是“支农、支小”。这种差异使非涉农的大型国有银行不能因地制宜的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具体需求来设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主发起行的劣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经营布局以城市为主,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是为满足城市金融市场的需求。其设立的村镇银行,也存在对农村金融市场不够了解的问题。其次,这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侧重于扩充业务、增加网点覆盖率来实现跨区域发展,“支农、支小”目的性体现不强。区域性银行业机构作主发起行的劣势在于:首先,主发起行综合实力较弱,在品牌、资金、技术等方面无法与全国性大中型银行比拟,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4]。其次,主发起行持股比例较低,当内部协调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其他股东抵制发起行影响,使其不能较好履行发起人职责。再次,该类银行机构在异地设立会受到严格监控,若变相的借助设立村镇银行来增加经营范围,跨地域开展业务,很可能由于规避监管而引发风险。

(三)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机遇

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机遇,主要体现为:第一,国家政策支持给村镇银行筹建、经营创造机会。主发起行起中心轴作用,集中当地零散资本,为村镇银行组建提供了资金基础。国家关于村镇银行的很多扶持政策是在主发起行制度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例如,“东西部挂钩”政策,依靠主发起行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在当地财力不足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促进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组建。第二,在客户偏好方面,百姓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品牌。在判断村镇银行实力时,习惯考虑其出资人状况。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品牌建设起到支撑作用,使其更易得到市场认可,被客户接受。百姓由于对新鲜事物陌生,往往怀疑其实力。因此,实力雄厚的主发起行是村镇银行品牌保证,能提高公信力。在后续发展中,有实力的主发起行能够设立多家村镇银行,打造一个品牌,如建信村镇银行、浦发村镇银行等。这类自成品牌的村镇银行更容易开拓客户群发展业务。

(四)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发展威胁

村镇银行后续发展风险,主要体现为:第一,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村镇银行受到民间资本的竞争,主发起行制度限制村镇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吸收,民间资本与主发起行利益、理念冲突,易导致民间资本撤资。随着金融创新和发展,民间资本可能通过民间借贷变相的在农村开展业务,对村镇银行产生竞争。第二,经济环境的潜在威胁。在经济衰退时期,农村金融市场前景不好,村镇银行盈利能力差,容易成为主发起行业务转移的对象,打击了其进行自主创新,市场拓展的动力,偏离服务“三农”宗旨。第三,行业政策变化的潜在威胁。现有村镇银行长期受主发起行的影响,竞争能力不足。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存在政策上取消主发起行制度的可能性,发起人主体多元化将对现有村镇银行生存产生威胁。

三、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主发起行优势政策建议

(一)借鉴主发起行经验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独立法人职能,有取舍的借鉴主发起行经验,但不能依赖主发起行,尽量避免直接嫁接主发起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积极熟悉当地金融市场需求。借助主发起行的资金优势和技术支持,自主创新,设计契合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村镇银行应该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银行高管应该加强学习,广泛听取当地人才的建议,创新管理模式,及时与主发起行沟通,全面详细的反应当地状况。村镇银行应积极提出诉求,在主发起行帮助下建立独立的综合网络平台、支付结算系统,逐步健全自身设施,为自主创新打好基础。

(二)加强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的联动机制

为解决主发起行制度下,村镇银行由于决策链过长而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加强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之间的联动机制,体现在沟通协调和信息反馈方面,加强部门协作,实现快速反应。村镇银行应与主发起行协调,要求权力下放,扩大自主决策范围。需要主发起行决策部分,主发起行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当地分行,当地分行应建立专门部门负责处理村镇银行相关事宜,尽量缩短批复时间,简便手续,提高村镇银行运营效率,为客户更快捷的提供金融服务。此外,村镇银行和主发起行应建立定期沟通反馈,使主发起行全面了解村镇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产品需求情况,主发起行进行决策时应充分听取村镇银行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建议。

(三)加强主发起行与民间资本的协调合作

为解决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与民间资本的冲突问题,应该完善村镇银行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交流合作,提高管理效率。村镇银行管理者应当定期听取各位股东的意见,并反馈给主发起行。增加民间资本的话语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中,在银行高管人员中增加民间资本代表比例。兼顾主发起行和民间资本的利益,积极增加盈利能力。此外,在村镇银行资源整合能力、入股股东素质方面应当坚持审慎原则,这也是保障主发起行和民间资本能否良好结合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何辛锐.对主发起行控股村镇银行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7):36-37.

[2]胡琳.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影响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

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

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

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

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

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

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

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

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拓新业务。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吸储、放贷,其他方面的金融业务开展较少,这样一来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业务上的较大重合,但其规模和信用又远比其弱。因此,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户和乡镇企业,了解他们对金融的需求,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和经营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在业务经营上,充分利用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使村镇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便捷更有效,也使其与农村信用合作社错位经营,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10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44-02

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三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民的贷款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改革的出路,就是引进新的金融机构。随着中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农民、农业、农村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村镇银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按照规划,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城镇银行被赋予“立足地方、服务村镇”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成立正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村市场存在局限性以及村镇银行的自身缺陷,村镇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帮助农民还未可估计。

一、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到2006年底,中国放宽对村镇银行的资本准入,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2007年,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实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到2009年末,全国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最突出的两项为:一是对所有资社会资本开放。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截至2009年末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中,主发起人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总共仅有30家,其余80%以上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其中又以城商行为主,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五大行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9家。

2012年,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条”改革路径中,就有一条提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银行的积极性。

二、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知度低,筹资能力弱。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基本上还是属于农村金融的新兴领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许多农民不信任该体系。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设立于中国广大的县城,虽然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多,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2.中国村镇银行未能遵循宗旨,服务三农。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既定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3.村镇银行筹资困难。首先,从客观原因来看你,村镇银行虽然设立于农村。其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从主观原因上看,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覆盖面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其初衷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

4.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并且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由于开设的银行少,农民必须到指定网点来,使许多农民感到不便。在农民家庭中,许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把在外地挣得辛苦钱汇入农村本地银行时,需要支付高额的手续费。这使得许多农民不愿使用村镇银行的业务。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宗旨,立足为三农服务。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偏离。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国家财政部已于2009 年4 月印发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 年9 月印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制定了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办法。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奖励,并在增设村镇银行网点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扶持其发展壮大。

2.扩大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其资金来源的匮乏阻碍了银行良好快速的发展。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质量是吸引存款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农村地区本来资金就很匮乏,而且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城市到农村,来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方案一是允许村镇银行总行设在地市级城市,但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同时在县域设立若干分支行,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当然村镇银行在城市里面能不能吸收到存款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方案二是推动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事业部”,这一思路与银监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一脉相承,即在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上与银行的其他业务分开,能够把三农业务和城市业务适当区分开来,从而方便在内部管理上做出特殊的安排。并且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完善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单一化、不合理化,逐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需要,把更好的金融产品呈现给广大的农民群众。

3.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为解决穷人的生活问题,解决穷人的贷款难问题萌生了创建村镇银行的想法和信念,而且在孟加拉国严峻的外部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发展成为孟加拉国乃至全世界金融界的骄傲,可见金融机构是可以在农村地区生存并发展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经营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贷款对象的准确定位,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妇女,完整的层级组织结构,其中5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以6个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乡村中心是乡村银行运行的基础,独特的小组担保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违约概率,另外市场化的利率和宽松的还款期限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中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是可以在村镇银行进行试验的,一些农村地区,民间金融机构存在一种只在“熟人圈”(通常亲眷除外)私人放贷的现象。在“熟人圈”内,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双方的行为结果是可预期的,而且违约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样能很好地控制放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农镇银行或将成为新投资热点[EB/OL].金融资讯.

[2] 阮勇.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J].农村经济,2009,(1).

第11篇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村镇银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的现状,比较了与其他金融组织的异同,探讨了村镇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建议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即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2006年,中国银监会提出了有关放松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以此来解决目前农村区域内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如:村镇银行分支机构较少、资金短缺、服务不规范、竞争力弱等问题。在农村地区成立金融机构要求较低,使得银行金融机构得以多元化。在这些基础条件之下村镇银行才得以成立。2007年初,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让制度更加标准完善,对设股东资格、公司治理以及检查监督办法都进行规范。所以说,我国的村镇银行产生于新的制度下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的。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总体发展趋势还是较好,政府也为这个新的金融机构相关法律规定,在资本金以及业务范围管理做出规范。国家其他金融机构也很重视村镇银行,赋予了其更多自由发展机会。在成立初期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不高,增长速度也比较慢,在2009年底也只成立了148家,增长速度相比于2008年减慢。为了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投资,银监会探索出了新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成效。在这之后村镇银行就在全国各地加速成立。村镇银行数量持续增长,但在2012年以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三农”的贷款余额也在一直增加,在2013年增长率较大,2014年有所回落,但整体依旧在增加,其中农户贷款在2014年将贷款限额从五万元以下提升到了五到十万元,大大满足了农户贷款需求。

二、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的比较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组织结构较为完善,种类也很繁多。但是具体服务与村镇银行也有着一些不同,如:设立原则、基本性质、产权结构、服务对象等方面。同时,都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他们存在着扶持和促进作用。

1.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是同商业银行一致是以盈利安全作为经营准则,只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质的小型商业银行,依据商业角度营业。它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在于:(1)设立要求: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较低,县(市)级、乡(镇)级分别要求下限为人民币300万元和100万元,而商业银行则要求下限是10亿元。(2)市场定位:村镇银行不会影响商业银行在城市的金融市场,将定位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市场,主要服务对象为“三农”,补充了农村金融业空白。村镇银行与当今市场上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服务个性化、创新能力强的各类商业银行有着明显差异。无论是五大行还是各类商业银行都是它所不能抗衡得势力。(3)服务对象:村镇银行就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经营,农民群众以及农村中小企业是它的主要客户群体,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将自己农村支行网点逐步撤离,服务对象也在城市居民以及公司企业的身上。村镇银行小,就可以保证处理信息提供服务方面更为灵活快速,比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机会更大。

2.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一直都是农村地区的金融大佬。它是具有政策性和合作性,业务服务范围固定在农村,但却没有真正的起到扶持“三农”的作用。(1)产权结构:农村信用社主要是为入股的股东社员提供融资,是合作制的金融机构,实行民主管理,导致产权结构分散,不关注盈利状况,经营决策难实行。而作为股份制的村镇银行,产权结构明确,经营状况受关注,管理人员决策性强。(2)内部控制:农村信用社是以民主管理为原则,权责不明确、责任难追究、管理不成体系、员工执行不严格等导致影响金融秩序。村镇银行是按照全新严格的制度成立的,权责明确、管理制度化、严格执行并追究责任,管理层权利约束。

3.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在企业法人、自然人等投资成立,在一定区域内发放小额贷款,属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它与村镇银行的主要区别有:(1)基本性质:小额贷款公司的本质为企业法人,法人财产为公司所有,若有民事责任需动用法人财产全部财产,不可以向公众吸收储蓄,只可以用自有的财产对外放贷款。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2)资金来源: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具有小额分散性,这与村镇银行相同不过两者的但资金来源有所区别: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是以股东资本金和少许银行借款为主。村镇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同业拆借这些办法作为提供放贷得资金。同时村镇银行也可从业务服务中得到手续费。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一致是以“三性”作为经营目标,但注册资本较低,定位于低端小额分散的农村市场,受政府干预程度小,股份制、产权结构清晰,便于管理层决策。相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推行“有存有贷”更加系统化、信息也较为透明。

三、我国村镇银行遇到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我国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自身实际发展中产会生许多不可避免的制约,例如:如何加快发展自身与服务“三农”的矛盾问题、社会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农村金融环境落后,盈利率低,开展工作困难、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金利用不恰当这些诸多因素,不同程度的阻碍着村镇银行。

1.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就现在出台的关于村镇银行管理办法中,只有银监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也仅仅是在设立机构、股权、经营、治理、监督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而对于村镇银行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没有任何规定,在业务方面更需要健全细致的规定。(2)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首先是资本单薄问题。由于注册资本门槛不高,以至于村镇银行自身资金较少、抗风险能力降低。其次是融资很困难且融资的成本较高,没有支农再贷款的申请资格。其次是内控制度弱。现在我国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并不健全,所以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缺乏保障,很容易出现信用、操作风险这两个大难题的控制问题,风险程度很高。(3)业务开展难。首先是人员招聘难。工作地点多为贫困的农村地区、人员工资普遍较低,使得大量的员工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在业务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村镇银行的贷款户数一般较多而且具有分散化、银行的信贷人员有缺少,导致贷款管理工作很难进行。其次是结算业务开展难。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弱,结算受制约,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影响较大。最后是村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能力处于劣势。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知名度低等都影响其的竞争力。(4)赢利周期长。首先是我国村镇银行一般位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产生不了高的效益、利润很小。其次是客户是需要大量贷款的农民,并且他们所经营的项目盈利小、风险大。最后是农民居住地分散且较为偏僻,使得村镇银行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减少。这些高风险、低利润的因素都是导致村镇银行盈利周期长的原因。

2.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挑战(1)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同时满足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中小型农村企业,所以一定要保证“三农”问题的解决,这就是在承担了一些政策方面的职能。在向农民贷款的过程中要承担抵押风险和生产风险,同时向农业贷款还存在利润微薄、承担风险能力弱、投资回报周期长这些弊端。以至于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与农民合作。所以怎样做到不仅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性,又能服务“三农”,同时可以收回农业信贷,就变成了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2)解决存款数量少与贷款需求大的问题作为新成立不久的村镇银行在当地知名度普遍较低,社会公信力也不足。村镇银行的个体数量少且小、资金力量薄弱,广大农民群众对它还很陌生,由于规模较小经常被认为是私人银行,不能在农民群众心里建立信誉,所以大家还是在其他各大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在村镇银行办理会有不安定的感觉,担心风险。但是农村的贷款业务需求是很大的,可是注册资本本身就低的村镇银行,自有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三农”贷款需求。(3)面临金融服务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首先是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人员,在工作为贫困的农村地区、人员工资又普遍较低,使得大量的员工基础知识薄弱、不具备创新意识,直接影响村镇银行的服务创新能力。其次是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弱,不论是产品还是业务形式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官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会使得客户转向其他金融机构办理业务。(4)解决专业的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在村镇银行中还有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但是向这种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又需要这样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但是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交通、资源、娱乐等这些生活基本需求的落后,都是导致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不愿意在农村发展,而选择工作地在各方面的充足优质的城市地区。这就是一直以来村镇银行金融人才缺乏的最根本原因。在成立村镇银行最初就是为了服务于“三农”,以解决农村地区贷款困难的大难题。可是,大多数村镇银行并不是将服务“三农”作为工作重心,虽然它对于向农民提供资金的程序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要更简单,但还不能被广泛认同,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利润空间较小、资金实力弱、高技术高能力人才短缺都是村镇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制约。

四、推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村镇银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1.政策支持方面的建议在政策设计过程中,新时期强化金融支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建发展村镇银行,并使村镇银行发展越来越好。政府可以出台有利政策鼓励村镇银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生存能力有所提升,更好的防控金融风险。他的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鼓励和帮助。提出一些有利得规章制度为村镇银行更好发展做基础,而且在需要时要进行一定政策支持,使村镇银行能更好发展。一是将村镇银行和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平等对待,把村镇银行规定的标准放松,使它也能得到农村金融机构该享有的帮助,支农的第二次贷款申请资格也可以授予它,使它的资金余额有所增加。二是放宽对利率的管制,依据所在区域经济状况,能够自己制定贷款的利率。三是减免税,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政府方面要帮助其发展。四是为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完善农村保险也是必不可少的。五是建立服务农村的鼓励政策,它也要扩张营业网点,扩展业务以及金融产品种类。表彰它对于扶农做出帮助,统一对扶农的政策和效益性,随之对于村镇银行的经营热情也会有所增加。六是对于它目前存在的融资成本较高、渠道不通畅,同业拆借也是一种好方法。七是提倡政府如果在可以帮助的情况下,要在财力和物力上多提供村镇银行帮助。

2.村镇银行自身发展的建议(1)金融产品种类创新,扩大服务力度。第一点是丰富贷款产品。在针对“三农”金融产品的需求要不段的探索研究,要准确的定位重点客户群,定做适合客户的特色产品。针对农村客户所设计的金融产品要加大推行。第二点是经营方式的改变。村镇银行要大力的发展第三方的投入,如地政府部门、担保中介机构,要有效降低特色产品的风险。第三点是做好金融服务.村镇银行要完善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做到资金周转快,结算功能安全,支付条件便利这几个方面。第四点是扩大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满足农村地区金融的多种需求。(2)提高村镇银行管理模式,要把经营的风险降到最低。一是加大对内控机制的力度。创建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决策的效率为基础,建成科学的决策体系。二是适合管理村镇银行激励制度。三是加大对农民的信贷政策宣传,要对信贷工作“玻璃化”。(3)对贷款缺口问题,要大力发展资金的多样化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就要和当地的金融部门合作,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二是充足用运农发行的优量资源,取的资金投入,以此来加大贷款业务。四是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坚持地走农村市场道路,指引农民将小额无用资金存入村镇银行。(4)实现风险强管控。首先在信用风险方面,不允许村镇银行向外进行担保,简单的产业要进行放贷比例固定,其次是在流动性方面,在和控股公司合作时,管理它的流动性风险,以保证对于村镇银行流动资金帮助和扶持。最后是操作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内部体系进行严把控,操作决不允许出现问题,坚决杜绝意外法人发生。(5)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各种可以监督管理它的机构要给村镇银行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促进它与其他金融机构和谐发展。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逐渐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可促进产业结构改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适合本地的监管体系,防范道德风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开辟筹集资金渠道使竞争环境更为公平健康。

参考文献:

[1]赵丙奇,杨丽娜.村镇银行绩效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56-61.

[2]李建华,何莎莎.湖北村镇银行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5-76.

[3]董晓林,程超,龙玲华.主发起人类型、设立取址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J].财贸研究,2014(2):116-121.

第1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是股本设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当地农村龙头企业与大中型养殖户的实际资金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注册资本金,减少资本金比例对单户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额度限制,做到既能留住优质客户,又能切实支持“三农”的发展。二是在调整股本总额时要调整股本结构,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改进,从而推动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鼓励地方政府的资本股权介入村镇银行。一方面,政府参股有利于村镇银行迅速融入当地政商环境;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只是参股,但是对村镇银行信誉度的提高将起很大作用;再者,政府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更可以极大地缓解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