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学习论文

物理学习论文

时间:2022-11-27 09:59:28

物理学习论文

第1篇

求学网为您提供“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一物理学习方法”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2篇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正文:

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整体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场白”

小学升初中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初一进入初二是知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如何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老师认为树立威信最重要,因此在第一节师生见面的开场白上,多数老师都宣布了“铁”的课堂纪律,课堂上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将来中考的影响,也许这种方法保证了以后的课堂纪律,但这样必然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处处小心,担心自己出错或学不好物理影响将来中考,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一堂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应该是和蔼可亲的,而不是又凶又恶的“老虎”。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第一堂师生见面课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起。如作一些简要的自我介绍;简要的纪律说明,强调作业要求等;特别是介绍有关物理的一些趣事,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此庞大的石头;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军事上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讲到下课铃响,让学生感到一游未尽。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二,上课之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书,还要注意育人。而有些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受,忽约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法国科学家安培好学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猛一抬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头,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袋中的问题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前移动了,安培一边跟着前移,一边计算着。渐渐的黑板移动更快了,这位专心的计算者也跟着跑起来。当他实在跑不动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的后背。他望着车背上的公式渐渐远去,懊丧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还没有算完。”当然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六认真”是必不可少的。除做好常规的教学外,针对整体基础水平差的学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黄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有的老师遇类似情况就过于紧张,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含糊其辞,敷衍搪塞,要么置之不理,消极回避:要么大动肝火,怒斥学生。转嫁危机,这些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问题复杂化,并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为老师没有慌,而是说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下面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是那里出了问题。结果这位老师熟练的找出了毛病,同学们也佩服的笑了。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第二方面,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的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第三方面,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上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就很感兴趣。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连接电路,则一定会有很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上这一内容时可以调整一下,先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再和老师一起总结。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第四方面,还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差生,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但对体育特别爱好,在一次运动会上为班上夺得了多项第一,老师发现后给与他肯定并说如果他把这种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学习上,那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迎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结果这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上升,后来考入了某重点体院。教师一句赞扬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颔首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次低难度的考试,都可以使差生体会到鼓励,信赖,满意的情感,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逐步转化。

三:课后作业处理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在我校06级二班试着这样实验了一个月,同时进行了一次检测,从分析看,根据我校情况,不能完全丢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还不能完全丢掉课本,相反的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了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最少题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作业。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记住书上的公式,定义等知识点。

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魏龙渝第九章154页

2《论语》

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课题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从狭义理解,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生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于科研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所指的“研究性学习”是广义的,是依附于高中教材知识体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杭二中从99年开始招收省创新教育实验班,本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大胆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

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下五个:

1、综合应用所学物理知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阶段,培养学生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所掌握和理解有关物理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2、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处理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科学信息,并能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思想、

方法和结果,用确切的科学语言加以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3、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用较熟练地运用一整套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并把整个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想法结合起来,体现对科学方法的应用。

另外,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等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结合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是在合作讨论中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5、掌握科学的技能

如自己设计和有条理地实施一个有效和简单的研究课题,研究中进行细致和有目的的观测,并能对这种观测结果做出有科学分析的评估。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实施了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脱离课堂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学生的探究活动依附的知识体系是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为主。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流程如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课题)是由学生教师共同来进行的,因为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要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性学习的课型实例

1、问题探究型

这类课型是非专题型的,是由学生在自学教材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完成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生自学完牛顿定律、动量及动量守恒定理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沈学挺同学提出:动能与动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动量用mv而不用(mv)3表示?张宗杰同学提出:动量守恒定律是否在任何状态下适用?我认为并非任何状态下适用如:一对正电与负电子,作为一个系统,都有动量,但碰撞后湮灭,质量为0,动量也为0,动量不守恒,这如何解释?叶陶冶同学提出:是由动量守恒定理推出牛顿定律,还是牛顿定律推出动量守恒定律等等问题。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提出问题前,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也看过一些参考书(不是指习题集之类的参考书),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经过考虑,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张宗杰同学提出的电子湮灭事实,他知道电子有质量有动量,一对正负电子动量可以不为零,生成光子后,他了解到光子无质量,由此推出光子无动量,并由此推出动量不守恒,但是有的参考书上指出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时候都是守恒的,他感到很矛盾。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讨论,最后,学生们认为:只有光子有动量和能量情况下,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动量动能都守恒。最后,我告诉他们:光子有动量,也有能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书籍,让他们有一个深入学习的机会。

再看叶陶冶同学的问题: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动量守恒定律,还是动量守恒定律推出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看出,她在问这一问题前,已经对整个力学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她问的这问题,归根到底是力、质量重要还是动量更重要?她对此有疑问。这一问题其实涉及整个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问题,在经典物理中,以物体质量、力来展开物理学知识体系,而从现代物理的角度看,在描述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时,动量、能量的概念要比力的概念基本得多。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物理知识,介绍一些现代物理知识书籍给学生去钻研。同时,以动量、能量为基本概念来展开整个力学知识体系,并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这样一讨论,一方面可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看经典物理学,又为经典物理开了一个窗口到现代物理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通过对这样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认识水平。

从实施的例子中,读者可看出实施的过程是:①布置自学②学生提问③课堂讨论④形成结论及评价。

这里涉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评价:①看学生问题的水平。比如:动量与冲量的区别是什么?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就是低水平的。前面所讲:是牛顿定律推出动量守恒还是动量守恒推出牛顿定律?这应得到较高评价,因为这涉及到物理学基本量的问题。②看学生的认识有无提高,知识面有无扩展。

2、规律发现型

物理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物理学比作一幢庄严雄伟的大厦,那么物理定律就是这幢大厦中的一根根柱子。

物理定律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综合、类比、理想化、推理、演绎验证.图线探索等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提炼得到的对自然规律的描述。

每一个定律的得到,经历了许多艰苦曲折的过程,而中学教材中对定理教学处理过于简单,使学生认为定律得出很容易。这样的定律教学,使学生得不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溯源法”,在当年科学技术水平上,来学习和探讨某个定律是如何建立的,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过程中,懂得如何用科学方法去探索无穷的新奥秘。

下面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两个教学实例。

(1)欧姆定律的教学

我们先把欧姆当年发明的电流扭力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看,过一段时间,在他们看懂了的基础上,拿出欧姆当年的实验数据(数据附后)给学生研究(即使此时学生已学过欧姆定律,给他们讲要研究欧姆定律,他们一般也不会想到要得出的就是,他们会认为另有规律可找)。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去研究这些数据的规律.一般的学生都能在给予足够长的时间里给出数据的规律。这时候,再让学生总结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1)画物理量之间的(x,y)图,根据图线规律,猜测y—x关系,(2)把估计的关系式化成线性关系,y=kx+b,根据代换后的变量数据作出y-x图,如得一直线,则就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不是直线则再试),(3)最后再求出斜率和截距,就可以得出y和x的确切关系。

(2)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从资料中查找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半径和绕日周期等数据,再让学生找出它们的规律。有了欧姆定律的学习,学生在查到有关数据后,很容易得出了RT2/3

a1/R2(前者是开普勤第三定律,后者为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关系)。

通过这两个定律的教学,学生自然就明白了通常数据处理方法.以后碰到一大堆实验数据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他们会很自信地去处理这些数据,并最终找到关系。

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地从书本中得出物理定律,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有趣得多,另一方面,学生在处理数据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门的学习兴趣.

3、实验课题研究型

实验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知过程。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实验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②全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从实际中抽象出模型,并用一整套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

③全面培养学生科学地收集、处理、分析和表述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的态度。

④培养学生对未知和不知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求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从中获得一种意志、个性上的自我完善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我们在创新班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下面,就举一个例子,从中可以了解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提出课题,在学生提出的课题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经过学生讨论,最后,确定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一个题目是《在纸上划出的铅笔划线导电性能的研究》。单从课题来看,就是测划线的电阻,但是这个电阻是多少,如何研究导电性能的方案却不太好确定。我们先把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讨论,以便确定实验方案。

过了几天,把学生的实验方案收上来。我们仔细研究了学生的实验方案后,发现学生的实验方案各组不尽相同,有的是研究铅笔笔芯划痕电阻与划痕长宽厚的关系,有的是研究其电阻的热稳定性,又有的是研究铅笔划线的电阻率与铅笔芯含碳量的关系,又有的是找出铅笔划线的平均厚度与铅笔划线电阻率的关系等。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提出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找出所需实验仪器,并设计出实验方案。从学生的方案来看,学生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接下来,让学生把每组同学的方案在班上进行讨论,接着再进一步完善。下面就两组学生的实验过程作一个分析。

甲组同学的方案及实验过程:他们取某一型号铅笔,先假设划线电阻及铅笔芯的电阻率与碳相同,然后估计划线的电阻,但他们在估计电阻时,发现很难确定划线厚度。所以,他们首先采用取一小段铅笔,测出这一小段铅笔芯体积,在一张纸上把这一段笔芯全部涂上,并认为划线密度与铅笔芯的密度相同,则估算出划线厚度为10-7m左右。这样他们就估计出了划线电阻。根据划线电阻,他们选择所需仪器.如电源、电压表及电流表等。接着他们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改变电压、划线宽度、厚度、长度和铅笔芯硬度来进行多次测量。得出各次测量电阻率在10-3——10-4国际单位左右,他们认为,他们已得出结论:对于铅笔划线,电阻定律也适用。

乙组同学的方案及实验过程

他们与甲组同学一样,先估计出划线电阻,再选择实验仪器。但他们与甲组同学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划线电阻太大,而造成电流表很难选择,而选用伏安法则难以避免系统误差,故他们选用电桥法,刚开始,他们对器件要求过高,但我告诉他们学校所具备的仪器,他们最终选择了惠斯通电桥法。接着估算划线厚度,他们假设划线电阻率与石墨相同,再测划线电阻及长度、宽度,再估算厚度,发现厚度只有10-8米左右,也就是只有不到100层左右原子厚度,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接着他们经过调查,铅笔并不全由石墨构成,铅笔芯中还混有黏土,所以他们认为石墨与铅笔芯电阻率不同,因此他再次测铅笔芯电阻率,发现两者确实不同,故他们用测得的铅笔芯电阻率估算出了划线厚度。但他们还不放心:他们怀疑笔芯与划线电阻率不同。所以他们采用甲组同学方法测划线厚度。他们发现后来两次测得的划线厚度不一致,也就是笔芯与划线电阻率不同,而且划线电阻率比笔芯要大许多。他们采用不同型号铅笔重做以上的试验,划线电阻率总是比铅笔笔芯的电阻率大许多(1个数量级)。他们认为采用硬度大的铅笔,划线密度与铅笔笔芯的密度有差异,也就是电阻率有差异,这个结论可以理解,但采用比如6B铅笔笔芯,划线致密性与笔芯的密度相差不多,笔芯电阻率也应与划线相差不多,因此,他们想到导线与划线的电连接问题。所以,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电连接处有电阻存在,如果考虑这一因素,电阻定律就能更准确得到验证。所以他们查阅有关电工学知识,发现两种材料在电连接时确有接触电阻存在,故此,他们恍然大悟,笔芯电阻率比划线的电阻率小是由于接触电阻的原因。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他们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估计出接触电阻为104欧姆数量级

从上面过程分析可以看出,实验课题研究的步骤如下:

①提出课题并对所需解决的课题进行初步分析。

②收集有关资料、信息。

③设计实验研究步骤。

④选取必要的装置器材。

⑤实施实验研究方案,保持观察记录,记下每个阶段的分析、思考,必要时对原方案进行修改。

⑥对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分析评价。

最后,这里还涉及一个评价问题:从学生的实验过程来看,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通过这一课题研究,对整个实验研究过程有了一个切身体会,对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调整实验方案等,有了一个很清楚的认识。这与原来的实验教学相比,无疑学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对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等实际工作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当然,这两组实验也有不同之处,第一组只是验证了电阻定律,而第二组同学在验证电阻定律的基础上,还发现了接触电阻,并测出了它的大小。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现,因此,这一组应得到较高评价。

4、概念建构型

概念建构型学习方法主要通过理论性课题研究来建构概念。理论课题研究是我们最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作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从实验中得出一些东西,也不仅仅是从课本中学到一些东西。理论课题研究,可以提高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严密的理论研究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联想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我们做的第一个理论课题研究的题目是《摩擦力的本质》。有关摩擦力的本质,大多数课本包括大学课本都未涉及,所以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摩擦力与电磁力有关,而确切的原因并不清楚。

这个研究课题布置后,教师先给学生几天时间,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新华书店等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料来源,展开调查;另一方面,他们利用查到的有用资料,对摩擦力的本质进行思考推测想象。

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不定期向学生了解研究进展,如果有的学生找不到资料,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指导,并推荐资料给学生看。

当过去一段时间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在组内进行讨论,并在一个组内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每一个组再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在课堂上做专题发言。每一个同学发言后,其余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等每一组同学介绍并讨论完后,教师可以作一个总结,而后布置学生写有关摩擦力的小论文。(附学生论文二篇)

从研究性课题实施以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可以从学生的小论文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摩擦力的本质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在较高层次形成了摩擦力的概念,同时,学生也体验了理论研究的过程。

以后,我们又多次布置理论课题给学生做,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完成。这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

六、关研究性学习的两点思考

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安排

课型实例中除第一种课型外,其它三种均带有专题性,是课题型的学习。把课题研究型学习融入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是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我们用结合知识的发展进程、采点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突破了这一个难点。从我们实践的结果来看,依附于教材知识系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完全可以实行的。

第4篇

一、搞好物理实验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通过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新奇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机械守恒定律时,我用了一个单摆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上用绳子吊起一个单摆,让一位学生站在指定的位置,我把单摆拉离平衡位置到那个学生的脸部附近,然后放手,单摆摆走以后马上又摆回来,向着学生的脸部摆过去。学生们都担心单摆会碰到学生的脸,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开始研究机械守恒定律,试图用它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趣味实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要形成开放式的物理实验室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实验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某个物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物理教师应让学生常到实验室,给学生更多的动手锻炼的机会,以开放式的实验室,增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物理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如人们对于力的认识:最初是亚力士多德的错误认识统治了人们几千年,而后是伽利略和笛卡儿发现正确的线索,最终是牛顿给出了力的正确的概念。可见,在物理的发展史上,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会的问题、不懂的问题,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攻克它,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可穿插这些有关物理学发展的小故事,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学们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攻克难题的决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爱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充满期待,让学生能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感受物理知识的美妙。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概念、规律的正确性。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李文辉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高级中学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兴趣;求知欲;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石。学好物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将有很大的帮助。而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觉得“物理概念越学越多,定律、定理越学越乱,题目越做越难”,因此,有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若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会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探索物理这个美妙的世界,从而为学好物理奠定基础并提供保证。

一、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翻开物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最有力的工具,有着和为人类一样古老的历史。物理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无一不闪耀着物理学的光芒,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进入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敞开物理学的大门,树立学生学习物理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的目的不仅在于单纯地学习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物理学,使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唯物辩证观,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学,不仅能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为将来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利用“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中学生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仍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去探索。例如,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对中学生来说进比较抽象的,因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盖上纸片,将杯倒过来,放开手后,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不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呢?接下来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空心的半球合在一起,用两抽气筒抽出球内的空气后,请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名学生滿头大汗,而结合在一起的半球并未被拉开。这是为什么?教师打开半球管子上的开关,嘶嘶声响过后,两手轻轻地就把两个半球分开,学生感到惊讶,充满了好奇。经学生们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大气具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在任何方向都存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就会更加激发他们潜存的愿望,此时的学生思维就会十分活跃,教师这时应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这时学生们就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有的说,在喝汽水时把吸管插入瓶中,用嘴吸就能吸到瓶中的汽水,这个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的说,用嘴吸空的塑料袋,就会看到塑料袋瘪下去,这也是由于大气压存在的缘故……这样,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好动”特征,鼓励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可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在课内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独立探索物理世界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在课外,多开展活动,比如参观、访问、听讲座、看科普展、参加物理竞赛等,让学生不仅从课内学习物理知识,在课外也能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丰富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四、注重师生的感情交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信息的传递,还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学生可能因为不喜欢老师而厌学,而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急燥情绪,这样在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一定要擅于利用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很好地进行自我情感调控,使自己的情感一直处于饱满、愉悦、热忱的状态,以感染学生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对教材进行适当情感处理,避免学生学习时的枯燥乏味,并且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使用情感迁移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内容高质量完成。教师还应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与培养,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关怀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多交流、谈心,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要单独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学习差的原因,提出其改进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再者,教师还应该积极了解同学们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总之,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利用情感因素来教学,使学生爱上物理课,爱学物理。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兴趣很浓,而到了高中阶段却逐渐失去兴趣,甚至讨厌学习物理。其原因是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层次、要求明显不同。初中物理以定性讨论为主,而高中物理以定量描述为主,学生对这一转变常常不习惯,出现所谓的“台阶过高”的障碍,尤其是由物理概念的定量化而引进较多的数学表述、数学测量和数学计算,进一步增加了物理学习的难度。正因为此,使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往往花了功夫却没有成效,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足够重视,多了解、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法降低台阶,适当放慢速度,逐步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加强理解和认识。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不应直接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而应首先从力和加速度的概念入手,讲清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概念,从而做好有关的知识铺垫,再引入定律的实验,最后进行理论讨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从而掌握好这一定律。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使他们恢复自信,再次对物理产生兴趣并提高兴趣。

六、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思路,从而达到既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有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国梁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大学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45分钟优化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第6篇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第7篇

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一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会教死书,只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二.充分了解学生物理基础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把握不好,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员质量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经常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备课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接受能力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注重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经常遇到探究实验,教师要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四.注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以书为本,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课本上的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到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心中应该有底,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留下后遗症。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阅读整套物理课本,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物理选修班学必修1、2及选修3-1、3-2、3-3、3-4、3-5选4。看的时候主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比如我们在3-1上学到磁通量这一内容,书本上只有很少的一段文字,如果新老师不注意阅读3-2电磁感应部分就不会知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电磁感应主要就是围绕磁通量变化,如果在3-1把磁通量讲透,3-2的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掌握了。

2.多做题目。

要想教好物理,把握好重点难点内容,做题是少不了的,理科教师必须通过做题来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获得新信息新知识。多做题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解题能力

3.多向老教师请教。

第8篇

任何一种创造发明和重大发现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蓝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没有蓝,青就变成无源之水,胜于蓝就是较前高也一筹。因此就要求不能受原条条框框的束缚,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就要大胆遐想,善于提出问题。物理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循规蹈距,书上写什么,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充其量他只能出色地重复别人的过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却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

有的学生学过简单机械后就问教师:是不是越省力的简单机械它的机械效率就越高?有的学生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就问:电流表为什么不能并联到被测电路的两端?电压表为什么不能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如果电压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有什么现象?能不能达到测量的目的?总之“启发”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重浪花。使他们获得书本上并没有写进去许多有用的东西。

逐步培养学生会通过形象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不少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教师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

学生很少懂得物理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例讲到“杠杆”这一节时,引入杠杆概念前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好多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直到学生照书本上读了原句才解了围。这样引入概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其实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事实基础的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好的事例,最好的演示,最好的实验。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透过形形的现象全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质特征来。

给概念下定义。就拿“杠杆”概念而言,都必须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杠杆这个概念引入比较容易,一是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学自然课本中关于杠杆讲得比较具体。因此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两个长处,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实例。并把有代表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撬石头,撬开饼干筒的盖,开汽水瓶的盖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将新旧物理概念进行类比的方法。当然被类比的两物理概念必须有某些属性的相似。这样既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又为引新概念铺平道路,一举两得。例如: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功率概念等就可进行类比。这四个概念中最早接触的是速度概念。让学生理解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可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而这个相同的时间一般取单位时间,因此匀速直线运动快慢就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这样在讲密度时当学生知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质的定特性呢?让他们可用类比方法,类比出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特性。这样就能顺利地引入密度概念。

第9篇

当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为负值,且加速度的值不断增大时,物体在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对于这种运动,教师可以这样做比喻:某人有100元钱,第一天消费了10元,第二天消费了30元,第三天消费了60元,一天比一天消费得快,即加速度在增大,但是他的总钱数是在减小的,即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2典型习题模型化

物理学中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习题,我们对这一类习题的解题思路模式性很强,可以通过总结这类习题的解题思路,将它们模型化,使学生处理这类问题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电容器动态分析问题时,有这么两个题目.

3相似习题对比化

物理中相似问题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将相似问题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s-t图像和v-t图像时,很多学生非常迷惑,不能很好地读出相关信息.这时,教师可以教学生这样做:分析对比图5和图6,依次指出图像中的点、线、斜率、特殊点、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这样,通过设计对比训练,一题两做,既考查了学生对每一个图像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两个图的不同之处,减少学生因混淆引起的错误.

4较难习题梯度化

较难问题要给学生设置一些台阶,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探究.例如,对于较复杂一点的有关加速度的计算习题,可以这样设计:(1)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启动,10s后速度变为108km/h,求汽车的加速度.(2)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公路上有一只小动物,于是立即制动,汽车在4s内停下来,求汽车制动加速度.(3)一个乒乓球以30m/s的速度飞来,被运动员挥拍一击,仍以30m/s的速度逆着原方向反弹,测得球接触拍的时间是0.02s,求这个过程中球的加速度.(4)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2m/s,2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6m/s,在这2s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多少?这些题目由最简单的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到计算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再到计算反弹类的加速度,最后上升到由方向不确定引入的多解问题,通过简单问题的层层引导最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5易错习题辨析化

有些习题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常见的错误,引导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这样比直接给出正确答案给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例如,刹车问题的辨析化设计.

6复杂情境图形化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必要性 规律教学 探索性实验 探究性学习

一、物理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物理学科而言,探究性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进,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总结如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引出假设或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论证;(4)归纳结论,应用提高。实际上,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下的“发现”过程。笔者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对具体实施方法做一总结。

1.物理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物理学基本概念和规律既是探究的基础,又可作为探究的对象。学生在学习某个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必须以探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它,才能抓住其本质。教师只有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渗透探究思想,才能使探究的基础更加巩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和系统化。比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中,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有关,继而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压力作用面积的大小有关。而要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就要比较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概念至此呼之欲出。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让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的小车依次通过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引导学生比较在三种表面上速度减小的快慢,并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摩擦阻力的大小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已是水到渠成。

2.物理探索性实验

传统的学生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类是知识的应用性实验,这两类实验都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后进行的,因此。

学生对这些实验往往缺乏兴趣,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潜能。而探索性实验的实质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学生对实验结果无真正了解。

该类实验的特点是只给出探究课题及要求。其他如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动手操作等活动由学生根据教师的适时组织引导来完成。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时。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导学生: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箱子越重推动起来越费力;同样重的箱子,地面越粗糙推动起来越费力。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大胆做出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有的同学可能还会提出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随后可以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并合理选用器材,通过具体的实验来依次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接触面积及其他可能因素的关系。这样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尽管可能会存在不足,并不完美,需要在老师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但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跟以前按教材或老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完成的那种学生实验相比,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方面的作用,显然是有了质的飞跃。

3.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善于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寻找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学方面的探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电功率之后,可以给出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电灯照明,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选哪一种好?同学们在电子节能灯包装盒上就可以轻易了解到在正常工作时25W 的白炽灯与5W 的电子节能灯,45W 的白炽灯与9W 的电子节能灯,55W 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果相当。可以选择其中一组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收集有关数据(尽可能由学生完成),如下表所示.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要根据哪些数据来做出选择,经过探究——讨论—— 引导——再探究——再讨论。最后由师生总结归纳:要根据灯泡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费多少与电灯成本总和做出选择,再将同桌分成两组分别计算白炽灯、电子节能灯工作6000小时将要付出的总成本。

第11篇

一、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功建立,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将协作学习模式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有效的分组是其开展的第一步。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具有合理性,分组质量会关系着协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协作学习的小组的建立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的人数进行确定,一般以四到六个人为主。教师最好组织学生以U型安排座次,方便学生的协作学习交流。其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水平以及智力开发水平、物理学习现有能力,甚至性别等元素进行考虑,将协作小组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提高。教师要保证小组内异质,保证小组同质,让协作合作小组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可以针对上一阶段的物理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需要从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之后,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保证每一个小组内男女生比例适当,保证小组的整体实力适当。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功建立,是初中物理课堂效率提高的基础。

二、加强小组分工职责的有效分配,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协作学习模式应用,是要调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如果协作学习小组内没有一个领导者,学生的交流学习会过于随意。在没有组织性的协作学习小组内,爱探讨的学生一直在探讨,不喜欢探讨的学生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在小组内,教师要组织学生明确自己的协作学习任务,找到协作学习的个人责任。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明确,会大大提高课堂的组织纪律水平,使每一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教师也需要关注小组内分工的定期轮换,使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锻炼。比如在讲解《物质的三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有哪三态,并举出适当的例子。在小组内,一人负责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担当小组长。一人记录,编辑小组的学习成果,其它人讨论。在下一次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转换学习角色,都成为协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者。

三、加强小组竞争力度的合理提高,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竞争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在好胜心的引导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激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学习活动中。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小组间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在小组间的整体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学生们通过自我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时,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改正不良学习行为与习惯。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方案并将其实施。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是不是能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一下呢?”让学生以问题为学习任务主题进行协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竞争游戏的规则,针对这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探究方案的合理度与可行性为主导因素,再从学生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为学生打分评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规划的研究方案进行展示,并进行部分实施,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不仅关系着自己的能力提高问题,还关系着小组荣誉问题。在竞争中,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加强小组评价方法的有效转换,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协作学习模式作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需要对小组评价方法进行有效改革。科学的评价策略,会使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也会使学生找到小组内外的竞争感,将自己在物理学习方面的价值发挥出来,自主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利用试卷的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衡量,从分数出发为学生划分等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端正协作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协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多交流,多倾听。在讲解有关于天秤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学习。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到学习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小组学习进度。要多发现学生的亮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力。

综上所述,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协作学习模式会为更多的教师与学生接受,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重要推动力。

作者:张玉国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

第12篇

1.分组学习的前提创造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生开展讨论探究进行思考的前提,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分组学习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好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年龄等问题.例如:在进行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圆周运动基础理论”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时,教师就需要考虑到学生所拥有的具体生活经验,以及结合当地的基本情况,在教学设计中就结合一些游乐场中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星际飞船等设施圆周运动的应用,作为教学例子开展新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开始讲解的前些天,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比较趣味性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小组去游乐场中体验一下相关设施运动情况.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开始新课程的讲解,首先引导学生唤起体验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星际飞船等设施时的有关记忆,让学生提出自己在体验它们运动时都有哪些疑惑或者是具体的感想,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总结出了以下三个典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在这些设施转弯的时候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失重感,这种失重感的产生到底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第二个问题,可不可以用具体的力的分解法将自己感受的力的作用画出来?第三个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设计原理跟它们的设计相似?例如:在“简谐运动”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存在简谐运动的事物,或者通过学生对简谐运动的基本理解模拟出简单的简谐运动.最简单的简谐运动还包括单摆运动,学生可以去观察自己家中的钟摆,初步了解单摆的运动轨迹,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将自己了解的生活中的运动互相分享互相探讨.采用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选择恰当的分组学习时机

分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脱离的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味的进行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不会得到有效的效果.因此需要分组学习能够掌握好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分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学知识并不适合分组学习,独立就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这些教学内容如果也盲目的选择分组学习的形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遇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式.第一方面,遇到物理概念性问题或者是物理原理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简单的明白了概念的基本意思,并不能真正领会物理原理的由来,也无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方便记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小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概念,例:力矩和力偶、牛顿第二定律等教学.第二个方面,对于物理知识中探究型问题的学习,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吸收不同智慧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探究型问题的理解,例:曲线运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等课题.第三个方面,研究同一类物理问题能够采用多种解决方式的问题时,采用分组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可以阐述不同的观点,分享各自的解决办法,实现思维的拓展,例: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课题.对于一些物理实验的教学,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们共同努力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理实验并在实验中学习到物理知识的深刻含义.例如:在讲述“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见到过这种特殊的物理实验仪器,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分组探究的方法,每个小组都发给一个螺旋测微器,小组之间互相谈论,并研究如何使用,教师可以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了解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并准确的测量.例如:波的实验以及透像成境的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的操作,并且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疑惑进行小组内讨论,互相解答疑问,集思广益,最终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实验中应用物理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总之,分组学习在中职物理的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中职物理的教学效率.

作者:谢明庆单位:福建省邵武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