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现状

时间:2023-06-29 17: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现状

第1篇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从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金融生活构成了影响。本文以银行业为例,分析了其在移动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措施,为银行业在移动金融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

1、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1)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国内的银行业移动金融产品推出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也就是大部分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包含了银行的账户管理、资产的增值服务以及公共缴费等几方面的业务,移动金融产品的发展差距不大。因此,每家银行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移动金融产品发展的翘楚。

2)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中国迎来了4G发展时代,这就使得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了伟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金融生活以及移动金融服务。从2014年的易观智库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井喷阶段,总体交易额不断实现突破,增长率达到了800%,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需求日渐迫切,给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机会。

2、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点布局方面的问题。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不多,由于实际的资金实力使得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实际的移动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和营销力度并不强,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分支结构并不是全功能性的网点,缺乏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能力。

2)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部分银行的推广渠道非常狭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实际的营销以及分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的银行在各大流行网络客户端设立了官方交流窗口,但是由于渠道层次性较浅,实际的营销力度并不强。

3)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小范围宣传的阶段,使得金融产品并未深入推广,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4)人才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银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移动金融开发专业人员以及移动金融推广管理工作人员,并且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外界的市场竞争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

3、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业不断加大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与电信运营商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金融行业实现了巨大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银行发展中,加入到移动金融发展行业之中,使得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他的非银行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推出多样化的移动金融产品,并且营销渠道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力图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因此银行业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交易模式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点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正向着科学、理性、高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当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技术服务方面,它基本可以完成PC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使用渠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网络信息,更直接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动态。移动金融的主要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交互性,那些以地理位置、本地化、服务类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商品的范围更广泛,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巨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市民购物重心的转移,此时,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商网络的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网上金融业务的本地化发展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方向。

2、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重点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络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让普通市民与网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更多青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简单快速,让他们的金融需求向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来看,电子商业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机遇时期,其具有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银行业能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借助电子商业平台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此时,他们的工作中心与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在新市场环境的竞争中,他们也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3、提升客户质量,有效増强市场竞争力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沟通创造了便利,也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能更好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将全行上下的员工集中起来,让他们真正以客户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客户的活跃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时,银行还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活动,在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等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不仅能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增加潜在的客户群体,让新增客户中的查询客户比例增长,以此实现网银应用群体数量的增加。另外,加强对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教育还能进一步提高客户的质量,让他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中的高端客户,以此实现高端客户群体的扩大。此时,电子银行的交易群体得到扩张,整体交易额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移动时代背景下,银行如果不能重视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忽视市场发展方向,就必然会面对失败。因此,银行业在发展中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动态,抓住此次移动金融的发展浪潮,进一步拉开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汪丽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28-32.

第2篇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和上海正式开业,开创了中资银行进军私人银行业务的先河。经过近6年的发展,如今已有十余家中资银行成立了自己的私人银行部门。这既反应了商业银行向多元化经营方式的积极转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的必然要求。截至2012年年底,预计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去年有17%的增长。潜在客户群体的壮大,富人财富管理理念的更新,都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客户数量、管理的资产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竞争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作为在中国率先发起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广阔客户群体和服务理念抢占先机。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瞄准这块蛋糕,经营起“准私人银行业务”。例如各大券商和信托公司推出的财富管理计划,第三方理财机构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中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境外私人银行机构和投行机构发起的挑战。经营水准存疑。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管理水平相比,中资银行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单纯的提高业务服务人群的准入门槛以区别传统的个人理财业务,与之前的贵宾理财业务多有类似。业务重心更集中于代销其它产品等基础性整合工作,并未很好的突出在“私人定制”上的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想要在全球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渠道还不畅通;另一方面,我国施行的是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这也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独立开发产品,融合资源平台造成了困难。

法律地位不明。2005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私人银行的概念,即“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2011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界定,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为私人银行客户,并规定银行可以为私人银行客户专门开发产品、签订协议。除此之外,似乎鲜有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私人银行业务。法律地位不明,不单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欠缺,也体现在经营准入标准的模糊。中国银行作为最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那时并不存在经营牌照一说。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拿到了由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首张私人银行业务牌照。虽然银监会有意在全国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业务牌照,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但现状却是有没有牌照都可以做业务。市场有待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

专业人才欠缺。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显示,高净值客户选取私人银行主要是根据客户经理的能力、银行形象和高收益。其中有57%的被调研客户将客户经理的能力作为选取原因。而产品因素在推动客户离开的原因中排名第一。说明客户经理的亲和力、专业性是吸引高收入客户的“第一张名片”,但如果做不到其想要的增值收益,也会流失客户。“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服务于高端客户既要求客户经理眼界宽广、思维敏锐、善于交道,又要求专业客户经理能够融合资源、拓展平台、创新产品。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对私客户经理资源,而在高要求的综合财富管理和产品创新专业人才上的优势较弱,急需培养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二、私人银行的未来

商业银行应该不断丰富业务品种,逐步实现差异化经营。私人银行业务也将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得到发展。复杂而多样的金融投资工具,有利于商业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财富管理、资产配置将成为重心。于此同时,改变单纯管理净资产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发掘客户需求,实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商业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客户专项定制一对一的产品,并升级完善诸如客户子女教育、高端旅游规划、合理避税、遗产规划等业务品种。真正做到一揽子、综合化、全方位的服务。

随着私人银行业务受到重视程度的加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完善。对投资方向、风险管理等私人银行业务中所特有的问题厄需从法律体系上进行约束。这既能够规范在中国还处于稚嫩阶段的私人银行业务,为其成长保驾护航;又能进一步完善金融布局,健全金融体制。除此之外,对投资者的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同样重要。可以说,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从传统的吃存贷差向多元化业务发展是趋势所需。私人银行业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强烈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源动力。中资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住发展的契机,在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突出优势,探寻特色。

第3篇

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维护中心)

摘 要: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专利申请关键词、分类号等对银行业近年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指出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行业的专利申请战略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专利 授权 发明 实用新型 知识产权部门

中图分类号:C306 文献标识码:A一 引言

由于我国的专利战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以及观念上的原因,导致整个银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太重视金融产品的专利保护问题,没有制定专利战略,而少数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对专利日益重视,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差,导致质量较低、数量较少,在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很大,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很低,授权率则更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年限短,专利权不稳定,只是对专利权的一种折衷保护方案,因此,国内银行企业在和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 专利分析

从申请年、专利权人、申请区域、国际专利分类(IPC)、法律状态等多个角度对1985-2012 年我国银行业申请的相关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状况。使用检索式“AN/银行 and GRD/1985-2013”在中检索已公开的专利,截至2013年1月1日,银行专利申请数量为1438件,其中授权593件,授权率为39%,银行业技术研发水平普遍不高、商业方法在我国还不被接受是授权率低的主要原因。商业方法是商业运作方法的统称,涉及商业的各个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其一度被认为同自然规律、抽象思想一样不能被独占,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专利法的传统理论和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商业方法是指创造性的、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营商业的方法,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将“方法”的判断标准逐渐放宽。从结果统计可看出,申请量逐渐上升,2004年开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说明银行业开始重视专利积累和专利管理与利用,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申请的专利虽然在数量上增速很快,但在质量上仍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形成竞争优势,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企业所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企业之间在技术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二) 关键词聚类分析。经过对搜索结果随机采样,聚类分析得到常见的索引词以及专利数。银行业的专利申请中所涉及的常见关键词为交易、数据处理、硬件改进等。由上可知,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库利用以及终端的改进是目前申请的主要方向。

(三) 申请人统计。专利申请是创新的一种表现,通过专利申请的数量可以看出该银行对金融业创新的重视程度,国内的专利申请人主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专利申请数量所占比例最大,专利申请数量为534,达到总数的37%,其授权的发明专利集中在操作运营和金融支付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该行业务及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内最强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工商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发展新金融产品,所以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质量不断提升。

(四) 分类号统计。通过统计,分类号集中在G06Q040,该分类号是指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也包括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例如,利息计算、信贷审批、抵押、家庭银行或网上银行,股票交易、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或货币兑换,金融工具投资、资产组合管理或者基金管理,与保险有关的风险分析或养老金。因此,银行业的专利申请集中在该分类号。

三 中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中发明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二)专利申请不注重质量,授权比例低,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不具备技术和市场竞争上的优势;(三)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工作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四 未来发展建议

(一)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首先应该重视专利申请,建立知识产权部门,充分获取竞争对手市场专利战略等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现有技术以及空白领域,然后再利用这些结论用于制定专利战略。由知识产权部门专门负责各部门的专利申请、开发、转让、诉讼、保护等工作;通过搜索各方面的专利信息来源,采集竞争情报,并加以组织和分析,同时还把企业外部专利信息和内部专利信息加以整合,建立可供内部工作员工检索的专利信息数据库,把握行业对手的专利研发动向,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把分析的结果构成一套成体系的数据库,方便企业工作人员检索和查询,为进一步的技术开发提供有效的专利信息服务;

(二)为了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在产品研发前先进行专利检索,找到空白领域进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立项研发,从国际范围对发明点进行专利检索,如发现已有企业掌握了发明专利则可以结束,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寻找技术创新点,进行方案比较等,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缩短开发周期;在产品进入研发阶段时,同时开始专利申请;如果没有掌握本领域核心技术,可随时关注竞争对手的专利,充分利用无效宣告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金融服务业存在研发创新,目标集中于金融新产品开发与金融服务流程专利化,需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与外部IT厂商合作开发新技术。

五 结论

本文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专利申请关键词、分类号等对银行业近年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指出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行业的专利申请战略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对于银行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以及核心技术来说,申请基础专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企业未来发展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才能占据优势地位,最大限度排挤竞争对手。

第4篇

2005年5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私人银行概念,“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友邦、花旗、汇丰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私人银行,并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作为我国第一家私人银行在北京开业,自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1.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潜力巨大。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超过70万人,相比于2010年增加2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18%。同时,高净值人群共持有22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为3100万人民币。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拓展,高净值人群对于私人银行的认知不断加深,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甚至是财富传承。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在客户数量方面,中国银行2013年末达到6万客户,较之2012年末客户数量增长50%。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截止2013年末私人银行客户数也分别达到45000户、31300户、25496户,相比于上年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管理资产规模方面,如下图所示。除中信银行2011年未公布数据,其余四家商业银行过去三年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均获得稳定增长。其中,招商银行2013年数据增长约32%,超越中国银行5700亿元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714亿元。其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截止2013年末也分别达到5413亿元、5050亿元及1613.05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整理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较少,综合投融资理念尚未完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能够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产品通常集中在银行内部产品以及的第三方机构产品。以“产品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大大局限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来源,不能够为客户提供跨行业、跨机构、综合全面的投资理财方案。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业务的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简单化的现象,多以理财产品、信托、基金、保险等产品,投资渠道较少。

2.业务经营模式简单。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仅作为总行一级部门或准一级部门设立。一方面要承担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方案、政策及流程,同时还要承担总行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这种双重职能定位类似于分行,不能充分体现私人银行业务的专职性。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的分业经营体制,使得从业人员知晓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对整体金融领域的诸多专业知识,面对高净值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不能够提供全面的、完善的理财方案。

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投资理念,开发创新型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私人银行所面对的客户有更为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需求,因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理念尤为重要。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高效实现客户的理财需求,同时也能够增加客户忠诚度和客户粘性。

第5篇

关键词 私人银行业务 中西对比 问题与应对策略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专门面向一般拥有至少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流动资产的富有阶层,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一类金融服务。私人银行的主要服务范围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资产管理,规划投资,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等。此种金融服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此外,私人银行之“私”是指专门针对富有阶层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需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客户及其家人、子女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服务。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2008年初,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部。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国的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目前,工行、中行、招行、中信、交通、农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等二十多家银行均开展有私人银行业务。

从当前的经济特点和形式分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成长期,蕴藏着无限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富裕阶层的出现和稳定存在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服务对象。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类别的多样化与规避风险类金融工具的需求增加,为商业银行私人业务创造了较大的市场服务空间。同时,住房、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增加了私人银行对客户的个性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此外,金融网络化、电子化也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

二、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瓶颈及中西对比分析

1.服务项目少,功能狭窄局限

西方私人银行为全方位财富管家,而中国私人银行服务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够合理。西方私人银行服务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财务咨询、保险规划、证券组合投资、合理避税、遗产转让、子女教育、艺术品托管等全方位的财富管理,而中国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目前仅限于代销各种理财产品,代销基金,代销信托和贷款,服务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2.推销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欠佳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成为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行业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西方私人银行经理多为具备多年银行财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服务人员。而中国私人银行经理则缺乏经验,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与私人理财对象所需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不匹配,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3.服务内容单一导致收入来源单一

西方私人银行的收入来源有手续费、管理费、咨询费、利差收入,而中国私人银行的收入来源目前仅有手续费和利差收入两项,与银行一般业务的收入来源基本相同,没有发挥私人银行高水平目标对象、高个性化、私密应实现的对价收入。私人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的个人针对性理财服务功能没有被充分实现。

4.业务透明度低

中国私人银行大多没有公开自身的利润率,迄今为止二十多家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仅有工行、招行、兴业三家私人银行宣布盈利。公开数据显示,对于美国和欧洲的私人银行机构均有35%和30%的利润率。中国私人银行利润不透明化的现实也让外界增加了对其的怀疑程度,不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阻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

5.获利能力不足,市场空间小,发展艰难

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导致私人银行的理财机制无法被目标客户广泛接受。技术手段落后,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低,不利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推广和专业化理财服务的进行。

6.发展面临法律障碍

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体制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向其他金融市场的延伸,而且也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对高端客户的吸引力。此外,客户隐私和财产保护法的缺失、私人银行业务监管不健全以及境外资产配置受限制的问题也是阻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障碍。

三、中国私人理财业务策略研究

1.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与时俱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私人银行应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和定位,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

2.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私人银行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决策管理人员、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是保证私人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富有经验的先进人才,获取国际成熟私人理财机构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应提高对我国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制定从业资格的相关办法,同时对从业专业人员加强培训以及跟进知识更新。

3.致力于对客户提供人性化、差别化、全能化的私人金融服务

银行业归根结底是一个金融服务类行业,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客户,个人理财服务从根源上讲也是一项面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服务,所以应遵循时刻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原则,充分了解客户的新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创立新的服务方式,增进顾客对银行的信任度,对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4.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和隐私保护体系

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依赖于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坚实地个人信用基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体系,是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必要保障。同时,私人银行高私密性的特点要求我国应加快制定隐私权法律制度规范,出台具有针对性地详细的保密规定、要求和措施,增强可操作性。

5.转换营销方式,采用电子化、多渠道营销策略

私人银行业务对营销有着特别的要求,一个好的营销方式对扩大市场、争取到稳定的客户业务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私人理财市场的经验,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营销策略,同时加以利用电子化建设中产生的数据库、信息网络工具提高营销效果,拓展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炜.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中国金融.2011(15).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9-000-02

摘 要 2007年第一家中资银行私人银行部成立以来,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产品及服务的种类不断增加,离岸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首先对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和管理的资产规模、产品及服务以及离岸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得出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投资品种有限,银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离岸业务发展处于竞争劣势。最后,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措施:充分挖掘潜在客户,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积极拓展非金融增值服务;注重离岸业务发展。

关键词 中资银行私人银行 客户数量 产品 离岸市场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随后,其它中资银行纷纷成立私人银行部。私人银行业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投资品种有限,银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离岸业务发展处于竞争劣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私人银行发展的对策,提高中资银行私人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客户数量及管理客户资产规模

依照客户数和资产管理规模来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可作为中资行私人银行的第一等级,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属于第二等级,刚开展业务的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属于第三等级。

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相对于2010年末,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客户数量增幅分别为:35%、15.32%、58.72%、22%、21%、24.75%;其管理客户资产规模的增速分别为:21.43%、16.82%、18.63%、2.83%、48.88%。截止2011年6月,这六大行客户数量约为10万人,管理客户资产规模约1、37万亿元,专家估计截止2011年末,国内中资银行客户数量约为15万人,管理客户规模约为1.5万亿元。

(二)产品及服务

目前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服务正在向欧洲私人银行看齐,涉及的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私人银行不仅会在基金、股权投资、新股申购、证券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币业务、债券、信托、慈善计划方面指导客户,而且还能在在出入境、子女教育、高尔夫服务、看病、艺术品收藏与拍卖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增值。但总体而言,私人银行产品还是集中在债券、股票等方面,创新性不够。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研究中心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11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中资银行目前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仅可从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自主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亦集中于其固有领域——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整体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围绕传统的储蓄、信贷和中间业务,辅之以销售为实质内容的公募基金、信托集合理财、阳光私募和PE产品等,产品主动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三)中资银行私人银行离岸业务发展状况

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在岸市场上,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中资银行正在探索离岸市场业务的发展,具体如:2009年10月中国银行在港附属机构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为香港首家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高端财富管理服务的中资金融机构;2011年4月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在表示,招行正在通过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永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银行管理平台;2011年12月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对记者表示,该行将为私人银行用户设计离岸资产信托产品,并考虑收购欧洲私人银行的业务等等。

二、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品种有限,银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领域最高端的综合投资服务,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专业化的投资咨询服务。二是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三是高端客户专享的增值服务。从文章第一部分内容可知,中资银行主要从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自主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亦集中于其固有领域——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其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集中于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缺乏结构性衍生金融产品,产品单一性特征明显,难以为高净值人士提供完善的风险投资计划以及满足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

(二)离岸业务的竞争劣势

在离岸业务方面,对于大部分具有海外资产的客户来说,会更倾向于选择外资私人银行进行管理,外资银行对当地市场及管理制度都相当熟悉。很多高净值客户都拥有海外资产,并且都有子女在外国留学或者已经移民至国外,外资银行在海外的众多网点是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外资银行。根据建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10年,全球离岸财富规模为7.8万亿,这一增长的动力源于市场表现以及特别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资产流入。虽然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对于离岸财富管理的需求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客户已经明显表示出了兴趣。

三、推动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挖掘潜在客户,建立长期沟通机制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私人财富快速增长,高净值群体日益扩大。为此中资银行应当根据我国财富市场以及高净值人士的各项特点,重点挖掘、拓展,瞄准并抓住目标客户。只有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偏好以及消费习惯等,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并保留住的客户;只有准确地细分市场,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投其所好,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中资银行应当根据国内财富市场以及高净值人士的特点,重点挖掘、拓展目标客户,通过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进一步做大私人银行业务。

(二)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积极拓展非金融增值服务

中国高净值人士除了注重资产管理,对银行提供的增值服务也越来越看重,这就需要银行在高品质的服务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便发挥“家庭管家”的作用。

首先,应通过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招募专业研发人员,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进一步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其次,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私人银行的理念,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创新研发出适合当前国内市场的投资产品。再次,应及时了解掌握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需求,量身定制适合的投资产品。非金融服务是私人银行最具差异化的产品,提供非金融服务有助于中资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三)注重离岸业务发展

中资私人银行应把握好时机,注重客户需求的满足,不断克服自身对市场不熟悉、管理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偏弱、美誉度不足的劣势,发挥客户存量的优势,努力拓展其海外的分销渠道、投资渠道、运营中心以及资产全球配置的网络,为离岸金融业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路径选择上看,香港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具备完善的监管条件,也是中国境外唯一可以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地方。同时,由于经济文化差异较小,环境较为熟悉,可从香港首先试水,选择香港作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首要区域。另外,新加坡相对成熟的金融环境以及其开放的市场氛围,使其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风水宝地,几乎所有中资银行都会考虑在此布局。为顺应金融业开放和市场环境变化,中资银行在大力发展在岸业务的同时需注重离岸业务的开发。在未来几年,中资私人银行会加快进军海外,不仅仅要向中国客户提供国际离岸私人银行服务,还要向当地居民提供国际在岸的私人银行服务。

参考文献:

[1]冯静生.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财贸研究.2008(04).

[2]耿丹丹.私人银行业务法律问题研究.金融论坛.2010(02).

[3]冯静生.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10).

第7篇

私人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社会富有阶层提供的“一篮子”、专业化、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做提供个人财富管理方案,甚至充当“私人管家”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客户创设一个个性化的综合资产管理运作平台,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值及事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国内的私人银行业自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揭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五个春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实际GDP的持续增长,民间资本及个人可支配收入逐年累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18.5万人,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速为29.1%,预期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7%,到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219.3万人。我国的高净值人群分布显示出几大特点:一、财富的地域集中趋势明显,超过2/3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二、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高净值人群的主要集中在30―49岁人群,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显年轻化;三、职业构成集中化,私营企业主占比为71.6%,民营、私营企业管理层因其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在高净值人群中占比11.11%,而家族继承人的比重为1.42%。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净值人士总数及所拥有的财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中国私人银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基于 “银行业的二八定律”,20%的高端客户带来了银行收益的80%,由此,关注高净值财富拥有者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体系直接融资渠道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剧;加入WTO以来,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开始从主要充当融资平台向融资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并重的状态转变。财富管理平台作为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及业务转型的重要选择。截至2011年末,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到11家。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对本土市场的熟悉程度以及本土客户文化的理解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二是前期业务展开中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关系;三是原有的机构布局与网点资源使其获得高端客户的成本相对较低;四是国内商业银行相对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这些都促进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私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人才的极度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最大因素,私人银行业务要求配备大量的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业务体制不健全,私人银行运作的专业性极强,在管理上需要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度,建立什么样的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架构,建立什么样的服务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如何理顺总分行的关系等都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业务面临的重大课题;三是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类别少、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没有体现出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特色性和高端性;四是信息系统并不完善,不利于客户信息的整合与数据挖掘。

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1.树立核心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客户需求分析为起点,挖掘客户需求,通过客户的资产投资分析确定其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特征,确定最终的投资策略、投资产品的组合设计,最后根据客户意见和市场动态对投资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杜绝在实际操作中以销售产品,完成指标而过度销售、错误销售的倾向。

2.资产端+负债端”综合财富管理。根据客户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丰富服务内容,不仅局限于客户的资产端的配置方案,还应延伸到负债端,一方面帮助客户经营资产,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构造来实现风险收益均衡基础上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帮助客户经营负债,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来达到财富最大化,进而形成了覆盖客户资产负债表的综合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3.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培养高素质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以专业的服务获取客户的信任,以优质周到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4.精准营销和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利用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以及现代化的手段进行高层次营销。同时重视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建立专业数据库,注重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系统中各方面的应用;利用IT系统支持开发财富管理平台,自动整合客户财务规划、资产组合管理、投资选择以及披露报备、分析查询等多功能体系,提升财富管理客户的营销效率和价值贡献。

5.注重私人银行品牌建设。在私人银行的导入期,品牌战略强于实际功效。因此,品牌建设不容轻视。从品牌定位、架构与体验等多方位考虑,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品牌形象,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私人银行品牌。

参考文献:

[1]夏 萌: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概况和高端客户对于私人银行的需求[J].现代商业,2011,21.

第8篇

摘要:在分析银行业大数据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电信行业大数据的特点和应用,梳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主要需求,结合需求设计提出16项具体的场景化应用,最后介绍了部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实际案例。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业;电信行业;场景化;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

1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1.1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16.0%,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体行业发展良好。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重塑银行业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新兴渠道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柜员服务,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占比已超过80%;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借贷等业务快速扩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管道化危险。因此,银行业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即从原来的账务性、交易性处理转向经济生活全场景化的服务。面对压力,银行业积极探索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增长和市场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分支,银行业创新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服务好客户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的出现则为银行业充分利用数据手段提升客户服务效能、拉动业务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也成为大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

1.2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从应用维度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客户精准识别画像、产品精准营销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从应用领域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的业务需求分布于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从银行业实际需求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平台和数据3个维度。现阶段国内外银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拉动银行业务快速增长。如建设银行已经实现在实时数据仓库上对客户经理做实时的数据提供和交付,并设计6类数据应用模式,包括挖掘类、数据实验室、机器查询、仪表盘、固定报表、自动查询等。中国银行则通过打造中银开放平台,将中国银行的大数据整合开发为1000多个标准的API接口,在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开展的同时,探索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提供API接口服务。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a)随着客户交易行为越来越线上化以及第三方支付与店商的合作,银行对客户交易行为的了解相比以前减弱了,银行业急需通过多维度数据资源补全客户行为画像。b)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银行业大数据需要使用个人类数据较多,如何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和信任,即合法合规利用大数据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也是银行业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c)银行业积累了较强的数据研发能力,基本都已建完备的数据平台。但银行业细分业务场景繁多,如何将大数据与细分业务流程融合,寻求大数据业务合理的切入点,是目前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2电信行业大数据特点及应用现状

2.1电信行业大数据的4V特征

按照业界常用的方法,从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密度(Value)和多样性(Variety)4个维度分析电信行业大数据。a)体量:电信行业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和覆盖广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累计达到13.278亿户,全国宽带用户累计达到2.76亿户。同时电信行业用户覆盖国内各级自然行政区域及国外漫游区域,数据采集基本不受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b)速度:电信行业在多年处理用户信息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计费、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多维度建设,已经建成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地对外提供数据加工和挖掘服务。c)价值密度:大数据以低价值密度为主要特征,电信行业具有相对优质和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资源。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已100%实现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此外,电信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其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为号码就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有终端ID作为移动通信网业务属性而存在。d)多样性:从数据来源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来源涵盖B域(Businesssupportsys),O域(Operationsup⁃portsys),M域(Managementsupportsys)。从数据类型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分类包括消费、位置、终端、网络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维度间存在强关联。

2.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应用情况

电信行业大数据因其数据质量高、数据应用经验丰富已经在许多细分行业得到深入应用,如表1所示,此处结合电信行业数据类型,对部分目前使用电信行业大数据较多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

3.1应用思路

在为银行业设计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时,应该立足电信行业已具备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应用场景,寻求电信行业大数据与银行业务流程的结合点,完成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

3.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主要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电信行业在银行业的主要应用可分为6类,分别是精准营销获客、用户特质描绘、消费信用评估、欺诈识别防范、智能投顾辅助和业务运营优化。a)精准营销获客:利用电信行业积累的用户消费、信息等数据,结合营销产品和计划,通过电信行业设定的用户标签筛选重点目标客户群体,然后开展精准触达营销。b)用户特质描绘:利用电信行业用户标签,完善银行业已有用户画像库,为后续开展针对和营销提供数据参考基础。c)消费信用评估:将用户在电信领域的消费、投诉等历史记录,作为银行业客户消费信用评估的重要参考维度,辅助银行开展互联网借贷等新业务,或者直接通过API接口比对验证用户在电信侧的相关数据。d)欺诈识别防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欺诈识别预防。利用电信行业用户位置、朋友圈等有效数据,合理设计场景,辅助识别金融欺诈行为,避免银行客户损失。e)智能投顾辅助:依托电信行业完整的用户画像,为银行业开展智能化投资理财提供用户分群参考。f)业务运营优化:利用电信行业的位置数据以及积累的PoI数据库等信息,辅助银行业开展日常业务运营优化,如网点选址、市场分析等。

3.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通用场景化应用

基于上述6类应用场景,本文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充分研究银行业务场景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共设计提出16项银行需求较为急迫的通用场景化应用,对场景化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4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案例

4.1银行客户征信

4.1.1应用场景银行在信用卡用户开卡、银行账户开立或者金融借贷发生时,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判断用户提供的部分初始信息是否准确,进行金融业务的事前风险防范。

4.1.2应用方案数据传递:通过API接口传递数据,传输协议使用SOAP。银行客户通过调用接口完成数据征信。

4.2银行电子交易风控

4.2.1应用场景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存在用户交易确认短信被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截取的欺诈场景,如植入木马、复制SIM卡等。通过引入电信运营商的位置大数据服务,可在银行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实时比对用户登录电子银行、用户接收短信以及用户操作U盾等交易环节的位置数据,然后通过比对各交易环节位置数据,通过位置差值触发和阻断可疑交易。该思路同样适用于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交易等。

4.2.2应用方案引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以后的电子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运营商处位置和银行获取的用户交易位置进行比对,在发现距离超限后,银行实时阻断和挂起交易,减少欺诈的发生。

4.3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完成银行客户精准分群

4.3.1应用场景某银行希望对其部分有潜在理财需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前,进行精准分群,针对不同属性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进而提高电话营销的成功率。

4.3.2应用方案基于客户应用场景,在进行客户分群时共使用个性化定制标签34个,包括近3~6个月出账收入、触媒偏好、在网时长、终端类型、访问特定类型网站情况等,数据类型涵盖用户身份属性、终端基本属性、位置状态、上网行为、兴趣偏好等。最终,通过使用上述标签对银行提供的客户样本进行分析,完成客户精准分群如表5所示。按照营销产品属性,将样本用户分为4类,分别是关注商务应用类网站、关注炒股类APP、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和关注××银行APP,针对分群后的不同用户,建议银行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如针对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的客户,建议通过外呼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4.4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风控模型帮助银行开展贷前授信评估

4.4.1应用场景

银行在提供小额信贷、消费贷等面向个人的灵活类型借贷时,需要通过一系列风控模型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电信行业大数据可帮助银行从移动号码维度出发,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

4.4.2应用方案

参考银行业借贷业务场景,贷前审核分为身份核实、授信额度信用评估两部分,由于个人信贷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对用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比还款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提炼电信行业侧与用户小额借贷等个人借贷行为相关联通信信息行为属性,构建风控模型,经过模型能力训练,部署至实际数据生产环境,在借贷业务场景下调用模型接口,为银行提供风控参考。

5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保持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聚焦融合行业特色的场景化应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可有效助力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帮助银行业创造更多价值。通过跟踪银行业实际业务需求和新业务发展,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将同时推动2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庞引明,张绍华,宋俊典.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6(10).

[2]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孙妮,康守松,刘晓峰.数据资产视角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2):79-81.

[4]张晋.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18(11):93-93.

[5]陈涛,鲁萌,陈彦名.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7(1):130-134.

[6]廖慧,李娜,王蓉.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技术,2016(3):8-12.

[7]穆致君,何阳,杨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46(1):8-12.

[8]陈科帆,周洪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6(1):63-67.

[9]吕良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应用及变现探析[J].通讯世界,2016(13):75-76.

[10]范济安,李卫,魏进武.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发展战略[J].信息通信技术,2015(6):5-12.

[11]魏进武,靳淑娴,张基恒,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及运营商落地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5(5):9-12.

[12]王熙.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大数据应用落地,运营商试水大数据经营[J].通信世界,2015(1):34-34.

[1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14]余韦.基于电信大数据的位置类应用服务策略[J].移动通信,2015(24):77-81.

[15]张雅.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者,2015(2).

[16]胡为艳,艾民,周光彬,等.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40(1):95-101.

[17]施恋林.大数据征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中国电信业,2016(12):46-46.

[18]黄志凌.大数据思维与数据挖掘能力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征信,2016(6):1-7.

[19]蒋耀萱.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85-87.

[20]孙畅.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情,2016(29).

[21]汤雅妃,魏进武,张云勇.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7):47-52.

[22]桑宏伟,刘占强,曾毅,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分组网络安全及IP性能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1):32-38.

[23]邵许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银行业务 改革发展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化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银行业务而言的,通常将主要面向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的银行业务称为零售银行业务。其主要特点是:单笔业务涉及金额较小、利润率较高、服务对象是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流动性较高、业务风险两极化(即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风险较低,面向中小企业的零售银行业务的风险较高)。根据零售银行业务涉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情况,将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划分为零售负债业务、零售资产业务和零售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现状

1、零售银行负债业务现状

1984年以来,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随着改革的深入,银行自身利益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零售银行业务在吸收家庭储蓄、支持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把零售银行业务中吸收存款业务放在首要地位,零售银行业务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在个人存款领域最为丰富,出现了教育储蓄、有奖储蓄、爱心储蓄、通存通兑、代收代付、协定存款等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零售银行业务考核标准中,存款指标完成情况几乎成为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而一些跨国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使个人客户成为资产业务的重要主体。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在零售负债业务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2006年6月四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市场占比达到89.41%。其中,工商银行的储蓄业务发展名列前茅:1999年末,工商银行的人民币储蓄存款金额已经达到16492亿元,在四家商业银行中占比为41.35%,居国内银行首位;1999年9月1日工商银行首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教育储蓄业务。建设银行综合零售业务也发展较快,尤其是储蓄业务发展迅速。

2、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现阶段我国零售银行资产业务主要以消费信贷为主,据统计,1997―2000年我国消费信贷从172亿元增至4265.1亿元,增幅较大,但在贷款中的占比不大,均在4.4%以下;2000―2004年间消费信贷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但仍然维持50%的年增长幅度,2005年7月底消费信贷达2.1万亿元,但占比仍仅有11%。在消费信贷总额中,住房消费信贷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以上,其次是汽车消费贷款。虽然消费信贷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消费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5年7月底,我国消费信贷只有2.1万亿元,占商业银行自营贷款的比例仅为11%。对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需求有所缓解,但是贷款增幅缓慢,市场份额下降。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其发展的政策办法,各金融机构也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比如工行推出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举措,允许自然人给贷款期限在3年以内的中小企业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

3、零售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零售银行中间业务刚刚起步,潜力较大,发展迅速,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3500亿元,并且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3.8%上升到8%,开办的业务品种涉及420个。但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比重低、赢利较差、业务品种少,以服务、咨询服务为主。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产业开发的初衷,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收存款、吸引客户的免费附加服务。我国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较为简单,只有手续费收入、汇兑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零售中间业务品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收付业务为主,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少,金融衍生类工具类业务的开发基本还是空白,银行不能代客理财,只能提供咨询服务。这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不无关系。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不断改善。2004年底,我国发行银行卡7.62亿张,仅次于美国的8.5亿张,居全球第二。2005年5月17日工商银行率先成立牡丹卡中心,实现银行卡业务独立经营后,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行信用卡中心相继走上了专业化、准公司化道路,并且广发信用卡中心于2005年首先实现了赢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推出覆盖全国范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并且,信用卡利润是国际大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而我国信用卡使用率较低,商业银行收入中来自信用卡的收入比重较小。此外,随着银行卡业务规模发展,发卡数量趋向饱和,市场对银行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普及使用,而是进入提升功能与服务层面。同时,随着银行卡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差异化日益明显,尤其是高价值客户群体已逐渐形成和扩大,对银行卡营销服务的专业化水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旧的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快速增长的业务需要和时刻变化的客户需求,并受地理环境影响需要大力改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机制方面

一是产权不清晰造成行政干预过多以致经营风险增大。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权责明晰问题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使得银行经营的赢利目标很难置于众多目标的核心地位。2006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过度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取消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这样可供居民和企业选择的其他银行逐渐增多,存款分流加快,商业银行的挤兑风险增加。九十年代初期,金融业的基本主题就转向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一些先进的机制和理念与银行制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二是产权不清造成的所有制岐视使得零售银行业务不受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作为债权和债务人最终主体属于国家所有。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受到不同的待遇。三是传统的用人机制造成管理层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都纳入国家干部的管理系列,管理人员套用国家行政机关的级别,工资分配与银行效益关系不紧密。

2、金融监管制度方面

一是零售资产负债利率管制制约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创新空间。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体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只享有20%的利率浮动权,而且利率结构复杂,各档次与市场资金供求信号差距较大,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商业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浮动幅度有限。这种严格的利率管制限制了零售银行业务的竞争空间,零售银行业务很难运用产品创新和价格手段进行竞争,只能把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广告和促销上,竞争空间狭小。二是分业经营限制了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资产业务方面以消费信贷为主,在零售负债业务方面以居民储蓄为主,许多有发展前途的经营品种无法开展,不能满足客户对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需求。同时,分业经营不利于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入世后,本来就弱小的零售银行业务固守着传统业务,而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经营多元化业务,这必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三是不健全的信用制度使商业银行对零售资产业务的风险无法实现事前预防。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商业银行在缺乏信用记录的情况下开展零售资产业务,就会增大风险,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制约。四是缺乏风险规避制度使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风险无法实时控制。由于缺乏信用担保和商业保险制度及有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手段单一,仅局限于以存单、有价证券作质押和以住房作抵押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经营失败、海南34家城市信用社发生清偿危机以及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倒闭事件等。这些金融机构破产情况都说明我国缺乏风险规避制度,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将损害储户和其他客户的利益,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3、市场结构方面

我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现状阻碍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资本量和资产规模均进入世界大银行的100名之列,但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垄断、业务创新不足不无关系。垄断刺激了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使市场竞争机制得不到正常运行,以致效益得不到提高。如果不改变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愈拉愈大。

4、法律法规方面

一是缺乏规范零售银行业务运作的完整法律体系。一些与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关信托、期货、投资基金等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或者还不完善。同样各种零售金融工具的创新、零售银行风险资产的处理、个人金融信息的保密与利用、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二是缺乏保护零售银行客户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主要分为信息披露法和反岐视法两类。在我国目前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法律没有针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具体条款,对零售银行客户的保护仍然是粗线条,无法适用于零售银行业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5、银行内部准备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过低,限制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多以批发业务为主,商业银行为了更多地发放贷款而尽量压低资产负债。一般来说,股份制银行会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将资产负债比控制在8%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资产负债比会低于要求,即使刚好达到8%,也不能确保完全应对流动性风险,至少达到10%才达到稳健经营水平。没有充足的资金作后盾,零售资产、负债业务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使商业银行没有更多的资金安排在流动性较弱、收益较高的零售资产业务上。同时,不良资产比重过大使银行无力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二是在发展网上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缺乏一套与时俱进的网络安全系统和法律法规,确保客户隐私不被泄漏,防止“黑客”袭击,防止操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等。三是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策划认识不全面,把营销当推销。缺乏总体策划与创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只是简单地跟随市场竞争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业务创新缓慢、广告缺乏个性,分销渠道的扩展仍以增设营业网点为主。商业银行无论大小,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此外,零售银行业务的扩张方式还有待增强,如何利用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等把银行业务和服务推销给客户还有待开发。

三、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改革发展对策

1、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产权基础

产权制度改革是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前提,股份制改革是银行产权改革的唯一途径。截至2008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陆续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有的在境外成功上市。

2、逐步创造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零售银行业务的价格管理机制,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下限管理,上限基本完全放开,并建立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二是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使零售银行业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中信、光大、平安、海尔、东山电力等金融控股集团。通过境内重组金融机构,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相互参股,把银行发展成为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即母公司不仅从事一定范围的金融业务,还通过控股从事非金融业务,如工业、商业、贸易、建筑、运输、不动产等,零售业务品种会因业务平台的加大而增加。

3、健全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补充缺乏的法律法规

需要增加的法律法规有规范零售银行业务运作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保护零售银行客户权益的法律法规,与具体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种零售金融工具的创新、零售银行风险资产的处理、个人金融信息的保密与使用、个人信用信息的收售与使用等法律法规,针对零售银行业务操作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然后,对法律法规进行细化,使其具体到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各方面,包括管理办法、具体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具体业务违规违法的惩处办法、个案解释等。

4、强化零售银行业务风险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和中小企业征信制度。通过健全信用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充分、合理利用,使银行信用契约化、规范化,确保银行和个人、企业间的信用履约关系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二是建立和完善担保系统。政府介入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设立贷款担保基金,目的是解决担保机构高风险、低收益、公共性强、私人部门不愿介入的缺点,任务是对地方的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保险、再保险及再再保险服务,确保各级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当被担保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由信用担保基金承担约定责任,向银行进行清偿。三是建立抵押贷款保险制度,分散零售资产业务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分散零售负债业务风险。四是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理不良资产:设立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实体;规范资产评估业和信用评级业;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支持力度,对机构投资者放开资产证券化市场,保证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现。

5、建立完善便民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零售银行业务

一是建立便民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业务中,中小型的消费信贷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机构是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生银行。目前,上述3种融资机构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仅为15%,其贷款占全国贷款的比重仅为10%。因此要增设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和分支机构、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发展网上零售银行业务,以建立便捷的零售银行业务交易途径。采用传统银行业务与网上银行业务并行发展的零售银行业务模式,以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支撑网上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防范零售银行业务网上交易的风险;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上银行的运作程序,促进网上零售银行业务健康发展。

6、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进一步对外开放,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成为外资银行的一个重要战略。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观念上变以我为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市场导向策略。要优化银行网点,增设服务设施,强化网点营销功能。要采取多种营销方式进行营销: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可以采取差异化营销方式,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批发银行业务拓展的客户,可以由零售银行业务跟进来工资、办理信用卡、推广理财产品、发掘个人储蓄大户、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汇兑业务、个人信贷业务等,即联动营销;委外销售可以弥补营业网点少、人员不足的缺陷,依靠外部资源增加市场覆盖面、直接或间接扩大营销范围,但是也要注意区分可以委外销售和不可以委外销售的产品,例如涉及客户个人信息和资产的产品、涉及存款类的产品、涉及银行资金安全的业务操作等,都不能委外销售和办理。

四、结语

建立以零售银行业务为基础、综合型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利用率,减少社会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增加业务品种、提高利润率。

【参考文献】

[1] 虞月君、李文、黄兴海: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邓世敏、靳继同、耿素琴、任三中、李恒义、赵武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 李浇: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6).

第10篇

关键词:高管薪酬 金融监管 内部人控制

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对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我国对银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而调查结果显示的突出问题之一即我国银行业的高管薪酬明显偏高。这一特征充分表现在: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社会经济普遍萧条,银行业的高管薪酬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危机地不断深入与扩大,这种不平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不满。也使得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我国银行业高管薪酬现状

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年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银行业已成为高薪的“重要行业”。事实表明,目前我国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平与银行的盈利水平成正相关,但是与银行的绩效水平却是偏离的;同时,实证研究还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薪酬显著存在着相关关系。

这说明我国银行业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已经受到了实质性的质疑,这无疑将对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经济的高效增长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银行业高管薪酬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理人市场不成熟

我国的经理人市场还不是完全竞争性质,各项制约机制仍不完善。就供求关系来看,经理人的供给价格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同时,作为银行的执行长,经理人也同时对需求价格发挥着控制作用。就这样,在供求两方面的共同推动下,经理人顺利收获高薪。而对于我国银行业的高管也同样如此,高管能够人为地增加市场对其的需求,同时控制高管数量的供给,由上文中提到过的供需经济学原理我们不难得出银行业高管薪酬偏高的必然性。

(二)银行高管的短期行为

伴随银行高管虚荣心的驱动以及对高报酬的欲望,他们容易放弃银行的长期发展,而将精力集中在短期收益上。他们为了使自己在位期间有较好的业绩,往往单纯关注银行的盈利性,盲目地采取各类只增加业务量却潜伏长远风险的短期行为。比如:他们会不顾客户的信誉状况,给一些尚没有达到贷款条件的客户放款,以增加贷款规模;同时对一些项目的评估工作,也放松硬性要求,忽视风险,一味增加投资。正是由于以上列举的放贷规模过大和投资项目过多等原因使得银行高管在位时期的薪酬能够处于较高水平。而其中没有相关的客户及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以及相关限制性政策,是使得银行暴露在较大风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金融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系统尚不完善,导致银行业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普遍存在。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公司财务数据进行违规的“技术处理”,实施欺骗或误导的虚假陈述、重大遗漏、故意隐瞒等行为,使得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和一些可能会影响银行声誉及盈利能力的项目较容易地通过监管当局的审查或在信息披露时使投资者无法看到。通过这样的做法,银行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对其高管的某些不合理贷款、违规投资难以及时发现,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受到制约,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管薪酬问题存在已久却一直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调整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高管薪酬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鼓励银行高管“自律”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鼓励,敦促银行高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我修养,形成对投资者负责、对银行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正确态度。在实际工作当中,无论是进行贷款的发放还是项目的投资评估,都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同时,银行业应当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银行高管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薪酬与银行的绩效挂钩,放弃通过短期行为获得暴利的心理。

(二)强化监管机构职能

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监管机构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效地减少银行高管为了高报酬而进行的短期行为。通过监管机构监督作用的不断强化,我们可以有效规范银行高管的相关行为,从而稳定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三)改善银行内部结构,弱化高管执行权

银行高管薪酬过高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其对自身薪酬具有较大的决定权和执行权。相互制约机制的缺乏,使其对“经理人”的供求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只有通过权力的弱化与分散,才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小结

本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的调查发现,我国银行高管薪酬存在着普遍偏高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指出,这是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不成熟、银行高管的短期行为以及我国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而银行高管薪酬过高,将带来贫富差距、社会动荡和经济低迷等严重后果。通过继续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可以通过积极鼓励银行高管“自律”、 强化监管机构职能、改善银行内部结构并弱化高管执行权等措施来对这一问题加以纠正,从而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 法律监管 措施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75-01

一、现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概念及范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建立了其国内的离岸金融市场――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以下简称“IBF”)。随着美国IBF的设立,离岸金融的离岸性已不应局限在货币游离于发行国之外,IBF条件下的“离岸”实际上是指游离于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或体系之外。所以,笔者认为,离岸金融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在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循环系统或体系之外并且通常在非居民之间以该国货币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

二、我国目前的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现状

我国目前在离岸银行业务领域仅有极少的几部法律规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23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98年5月13日颁布并实施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1日实施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中资银行行政许可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办法》”),上述几部法规在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条件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等方面做了规定,构成了我国目前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的基本框架。

三、我国目前离岸金融法律监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监管机关职能相对单一。离岸银行业务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外汇交易,还包括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所以,对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不应当局限在外汇方面,而应当涵盖银行业务监管方面。根据《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及其分局是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机关,而国家外管局的主要职能仅是监管我国有关外汇的事务,显然与离岸金融监管的要求不符。

第二,参与离岸银行业务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允许从事离岸银行业务金融机构的范围均未包括外资银行,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的《外资银行行政许可办法》中亦未规定外资银行申请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实质条件或审批程序,所以,如果仅从目前的立法判断,似乎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无法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结论。

第三,对“非居民”界定不统一。《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非居民”是指在境外(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2007年 3月16日.有不同的具体规定,例如《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规定,“非居民”是指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自然人,两者明显存在差别。

四、我国目前离岸金融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予以完善:

第一,应当对离岸银行业务制定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目前有关离岸银行监管的规定散见于各地及各类的“批复”、“通知”等,法律效力低且透明度差,不利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以及对其有力监管,因此,有必要就离岸银行业务制定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法律,同时,应当由级别相对较高的立法机关制定,以厘清法律效力位阶方面的问题,

第二,明确监管机关。由于离岸银行业务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在目前我国尚未对金融实行混业监管的前提下,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管局以及司法和税务等多个机关进行联合监管,同时,随着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建议借鉴目前西方主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做法设立一个综合的监管机构实施对离岸金融的监管权。

参考文献:

[1]Edmund M.A Kwaw,The Grey Areas of Eurocurrency Deposits and Placements,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4.

第1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银行业;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了全世界一场灾难性的经济海啸。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的成因:一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内部管理机制的失误。二是超前消费的陷阱,使得普通百姓借贷消费,奢侈消费和盲目乐观。三是过度迷信于自由经济,并无止境的将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在这场灾难性的危机下,世界银行业是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我国的银行业也备受冲击,面对新的一轮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银行业现状概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而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业的稳健经营。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盈利状况与经济增长休戚相关。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这次次贷危机才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中国银行业想要稳健经营就必须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之法,对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2001-2011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独领。GDP 以年均 10.4%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 年,中国 GDP 更是超过 40 万亿元,2012年,GDP 达到了 52 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良好的经济环境为银行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资产质量的改善和盈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抵御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及缺陷,为危机的侵袭埋下了隐患。2012 年我国 GDP 增速破 8,创 13 年最低值,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信贷需求整体呈疲软之势。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加快了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初步完善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关于农村金融改革,把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发挥出金融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对各种金融市场体系进行完善,优化金融机构。

2.对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制度也进行了完善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监管,在监管方面也逐渐变为审慎监管,主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技术避免损失,并且逐步走向国家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的轨道。

3.我国银行业金融立法初见成效

在我国,近几年陆续出台了有关银行业金融的法规法律,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规则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进程中的法制基础。

(二)消极影响

1.资产质量受影响,不良贷款反弹

至 2012 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82 亿元,较 2011 年四季度末增加 103 亿元,较三季度末增加 304 亿元。不良贷款的反弹,将加大部分银行增加拨备计提的压力,进而拖累净利润的平稳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部分出口中小企业出现倒闭、破产,更多工商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不良贷款也进一步暴露出来;股市低迷,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大幅下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衰减;房地产市场低迷,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正在受到挑战。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国内房地产等重要领域依然面临回调压力,将连带影响诸多行业。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盈利能力减弱,银行信贷资质大大降低。

2.风险头寸暴露有限,但不能忽略危机继续扩大的风险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部分美元债券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因为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大多都是美元资产。当过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国内商业银行持有的外币债券依旧面临损失风险。

三、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搞存款竞争,阻碍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达到公款私用的目的。存款立行给部分公司机关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后门。“存款立行”思想在银行业已经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就出现了并且也助长了不少顾客的不正之风,为了吸引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许多机构以事先许诺贷款或信贷额度作为优惠条件。进一步扩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几率。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二)利差收窄成为银行经营最大挑战

银行业的竞争优势仍以规模竞争为主,因此利差收窄将会导致规模较小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业务模式相对趋同,规模竞争始终在银行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担忧大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务相对独立的政策性银行则受影响较小。

(三)经营业务单一,盈利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利差模式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占比例很小,盈利结构不合理,从中间业务的构成来看,仍存在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大多集中于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过于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不利于收益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投资刚起步,国际化程度低

从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仍处于初步阶段。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低下,境外机构的客户基础比较薄弱,境外市场的业务非常有限,业务成长速度缓慢,难以融入当地市场,边缘化现象明显。

四、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组织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密切关注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和快速识别、反馈机制。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款结构和资金形式给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积极进行贷款催缴和对倒闭企业的资产处置。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保证最大限度收回贷款,切实防止不良贷款反弹。

(二)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

积极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坚持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确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促进商业银行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 考 文 献]

[1]胡宗倩.我国银行业如何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李立国.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