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经营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工行重点县支行经营情况分析,阐述了推进县支行发展的策略和措施,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重点县支行
为进一步提升工行重点县支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支行更好更快发展,工总行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县支行变革的意见,全面启动县支行变革工作。探索有效的县支行经营管理模式,对打造成全行新的盈利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重点县支行基本情况
1.营业网点少,服务覆盖面窄,缺少广大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为股改上市,在2000年以来,撤并、整合营业网点,使之达到上市的标准,目前大部分县支行机构管理模式都是“一拖一或一拖二”。即支行营业部加另一两个网点,且居于老城区。随着县域的扩大,农村、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县支行网点偏少,赖以立足和发展经营的地盘无法扩大,支行在可持续发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存款基础不够牢固,中高端客户资源缺少的现象。
2.经营自无法充分发挥。经营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使得基层县支行的经营创新途径不多,开拓空间窄小,新业务产品推广使用不尽如人意,影响到经营效益的提高。加上经营者三年一换,出现求稳无风险的管理追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点县支行市场开拓欲望。
3.地方政府支持度正变化。有的县政府全面实施县本级公共性资金在各银行机构存放比例方案,要求各单位(财政预算单位)的存款存在对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即按各银行贷款额的占比存放。由于有的支行不良贷款居多,贷款业务被停牌,加上上级分行信贷政策的调整及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信贷资金需求,县政府大部分新增项目和资源均向发放贷款多的行倾斜,在政府的干涉下,存款被迫转走,支行存款增长乏力。
二、影响重点县支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营定位认识不足。大多数县重点支行与城区相比经营效益比较差,有的上级行认为是因为支行网点多、成本高,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指导下,一味追求向城市靠拢,过度撤并县级机构及其网点,导致一些重点县支行网点只有“一拖一或一拖二”的现象,县支行的经营立足点往往忽略了地方特色,单凭成本效益高低作为衡量县支行生存和发展价值的唯一标准,不能全面地考核基层县支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服务价值。
2.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原因主要有:(1)投入不足,核心竞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2)优质客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真正能达到优质客户标准的不多。(3)优质客户服务比较粗浅,缺乏深层次的维护和挖掘能力。(4)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里外配合,没有形成营销合力。(5)新业务推介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影响了客户使用我行理财产品的欲望。
3.人员年龄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目前干部交流轮换聘任制不利于重点县支行的可持续发展,多数经营决策以“短期行为”居多,员工队伍年龄老化且是本土化员工,年龄40岁以上人员占一半以上,加上县支行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多年无新员工入行,员工只出不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占的比例积少,出现基层行人员结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制约支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重点县支行发展的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随着县域经济的日趋活跃,县支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理解重点县支行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转型升级是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变化、解决内部资源约束、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策略。
2.要厘清改革发展的思路。重点县支行要结合各行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思路,确定自己的定位,在客户、渠道和服务方面,要放宽眼界,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挖掘客户价值。加大渠道建设,整合运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创新渠道建设新模式,切实提高客户服务和维护能力。
3.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把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力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重点县支行要进一步落实好上级行改革政策,在系统内争先、同业中进位,提升社会影响力,打造区域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支行。
四、重点县支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坚持存款立行,巩固重点县支行基础业务。存款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储蓄存款,是基础业务中的中坚,对其他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一是要坚持“存款兴行,存款强行”经营方针,实施存款市场领先发展战略,树立全行拉存款的思想。二是以“打造区域第一零售银行”为目标,按照“巩固低端,定位中端,竞争高端”的原则,通过抓网点建设、抓资源整合、抓业务营销、抓优质服务、抓核心竞争力项目实施等措施,促进存款稳定快速增长。
2.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增强支行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一是找准支行市场定位及发展空间,把发展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和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作为支行业务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个金业务产品、电子银行产品、信用卡产品等快速发展,利用这些议价能力强的品种,增强盈利能力。二是以公司法人贷款为契机,择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学校、医院项目贷款、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促进公司机构业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加信贷专业客户经理,加强贷款等业务的营销。
3.抓项目源头,加强公私联动和产品组合营销。一是实行上级行客户经理部和县支行服务客户的名单联动机制。做实财政转移支付及交通、农林水项目的下游客户及政府的征地、拆迁款的二次营销工作,维护好财政、社保、公积金等单位存款。二是大力拓宽中高端客户。结合开展“服务价值年”的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推介、宣传活动,以理财产品优势吸引中高端客户,达到增存、稳存目的,着力提高客户对工行的忠诚度、贡献度。
4.挖掘客户需求,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一是继续完善组织架构,进一步加强分行中间业务牵头部门对支行的管理协调职能,强化中间业务数据的支持,深化中间业务品种的推广。二是中间业务着重点放在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付款等高收益的资产业务上,利用工资、结算套餐等加强信用卡批量发放来推动营销工作;三是拓展中小企业进出口结售汇业务,做大理财业务。
5.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支行发展新动力。一是建立重点县支行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通过考核评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完善和强化机制,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发展干事情的内在环境和氛围。三是绩效资源配置贯穿于营销岗位及业务岗位过程中,着重考核员工在每项产品营销过程所起的作用而进行绩效分配,以此来调动和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业务创新
一、湖北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凭借其灵活的管理体制、高效的业务流程、规范的公司治理等优势,扎根农村市场,开拓经营,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领跑者。2010年,银监会表示未来五年,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将全面完成,为此银监会将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村合作银行也要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7年6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184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4%,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中湖北省就有77家。是较早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的省份之一,但实际发展情况相比其他几个早期成立农商行的省份来说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
二、湖北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业务创新,业务特色不明确。目前,湖北大部分农商行的业务范畴都是传统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票据等,业务服务范围还局限在当地,在客户心目中没有辨识度。可对比其他省市有些发展较好的农商行,已经开始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改进,为赢取更大的市场做准备。自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12月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成果IPO的农村商业银行,多家农村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谋求上市,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启动IPO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天津滨海新区农村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进行上市冲刺工作。各商业银行都在寻求新的突破,也会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开发新型业务,如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推广手机银行,利用大众通信工具开展金融服务,有利于拓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支付环境和提升农村支付效率,减少现金流通,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助推银行转型与农村消费习惯转变。2.不良贷款率高,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7年二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2.81%,是各类商业银行里最高的。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其所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资信等级亦较低,这亦导致部分低等级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成为重灾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较其他银行更高。可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实力不足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选择范围。3.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人员构成也基本与信用社时期保持一致,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部分员工的思想还停留在信用社时期,未能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变化,因此体现在工作及服务上往往表现出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在管理上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对银行的业务开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发展建议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优化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转变及乡镇企业的改制,“三农”的定义比以前更加广泛,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与传统农户的简单融资需求相比,要求更高、范围更广。2.完善风险控制机制。201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对农村不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贷款审查制度,通过风险管理理念、意识、文化的培训,加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3.积极开发符合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提升金融支农能力,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是近两年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针对农村市场,开发适应农民使用习惯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引导农民利用现有政策优势和农业资源等有利条件,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大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支持。4.引进和培养人才,适应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需求。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各类管理及技术人才,以适应银行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变化及发展;另一方面,要对银行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及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对行业对市场的认识,了解新的技术及业务,学习行业先进的工作方式,做到全员素质的整体提升。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客户的认识日渐成熟,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银行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优秀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湖北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在众多商业银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结合湖北的区位优势和先天的自然资源等有利条件,开创新业务,扩大市场,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积极寻求突破,为未来发展寻求更多出路。
作者:桂玫玫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深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普惠金融部,2015.
[2]胡力.湖北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时代农机,2016.
[3]刘云涛.互联网思维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的调查.武汉金融,2017.
中国工商银行朝阳分行自1985年建行以来,坚持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不断向现代商业银行迈进,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强投贷能力,调整信贷结构,丰富业务种类,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安全快捷的服务手段,为市内外广大客户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截至2007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亿元和71亿元,是朝市内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信贷资产不良率2.29%,进入全国信贷资产管理先进行列。实现经营利润1.6亿多元,创历史峰值。2007年缴纳税金2463万元,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功勋企业”荣誉称号,并分别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行业”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目前,该行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一个,总行级“青年文明号”三个,省行级“青年文明号”5个,市级“青年文明号”13个;国家级劳动模范3人,省级劳动模范16人。
朝阳分行下辖9个支行、35个营业网点,正式员工1088人。ATM和POS等自助机具数量达到129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形成了网点柜面、自助银行和电子银行等互为依托促进的一体化营销服务体系。
朝阳分行通过互联网、电话或移动电话、自动柜员机,为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电子银行服务。信息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应用产品不断丰富,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2007年该行深入推进信贷业务集约化经营管理,提高授信审批决策层次,构建独立集中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继续完善公司法人客户信贷政策,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完善个人信贷管理系统,启动“个人信贷审批系统项目”,进一步强化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对公司贷款资产质量实施12级分类管理,实现计算机系统自动初分。
同时该行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度平台和技术手段,在全行推广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手册》,2007年全行发案率及涉案金额控制实现“零”目标。
2008年,朝阳分行将突出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把握创新关键点,全力打造市内第一零售银行、最优秀的信贷银行以及中间业务多元化程度最高、交易规模和收入最大的银行,努力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 管理模式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一、商业银行的含义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中的一种,与其他任何类型的银行一样,都是以经营货币资本和相关的业务为主,主要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但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它经营的是货币资本,主要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它需要进行独立核算,要拥有足够多的自由资本。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虽然具有企业的性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和一般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业务活动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商品价值和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演变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了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新一轮混业经营。在上个世纪经济危机以前,美国的金融业竞争自由,基本不受限制,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界限不太清楚,显得比较模糊,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也十分宽松,证券市场的高额利润使得商业银行也转入到投资证券业务上来了。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对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进行了重新认识,这也就成了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历史转折点,慢慢地美国政府就加强了对银行监督的法律建设,像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很快好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就越来越多,逐步向新一轮的经营模式转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太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已脱离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股份制管理,在模式和方法上来看还是比较守旧。主要是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再进行制度的颁布,和检查执行,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银行内控的管理,常说的就是岗位分工法。这种管理模式有好处也有其不足之点,因为大量的制度和规定的处罚权掌握在在岗员工的手中,管理层和员工所面对的管理业务各不相同,操作时的领域跨度也太大,在专业能力上很受限制,所以在岗员工就很难以全面准确的掌握内控制度。再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流动大,使得管理层对在岗员工的培训和检查的强度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下,导致普通员工和管理层都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银行内部整个工作业绩和效率无法得以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的控制力和其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产生许多不良资产,要想解决不良资产,就得进一步加快发展,这样管理层及员工的工作量就又加大,久而久之,产生了负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业受阻。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各系统之间的竞争十分薄弱,主要是通过各项业务的进展来进行推动,如目标考核机制等等。因此导致很多管理层及员工为了通过考核,吸收更大更强的客户资源,多数员工或管理层或采用急功近利的营销经营模式,有些员工为了个人利益,通过与客户关系来给银行带来资源,以此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各员工之间为了争抢客户之间产生了个人利益的竞争,过分强调员工带来的业绩,使得银行内部团队能力不强,而并非积极向上的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还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同时也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主要采用的经营理念是在短期内做大做强,也没有长期的战备思想。由此看来,商业银行要想在短时间内加入大银行的行列,其增长速度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而且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会存在多方因素的制约,如经营模式、业务项目、功能定位和相应的国家信贷政策等,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和如何构建现代化管理理念上也会存在太多的差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战略规划也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面对的一大工程。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主观原因。一般都认为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而对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的具体来源不太了解,还有只想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却不知道是由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把握上做得不到位,因此要认识到管理构架的缺陷,尽可能更多的依靠管理层的主观因素相结合来进行管理。其次是客观原因。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关系重大。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了解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经历了从最初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之,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要利用新的指导思想,建立更为清晰明确的战略管理结构,对银行内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岗位分工要进行重组,还可利用目前发达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来建立网上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永保商业银行经营的活力,提高商业银行在日益高涨的金融环境下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清.商业银行转型的趋势和策略[J].当代金融家,2012,(5):76-79.
[2]赵惠芳,翟晓蕾,潘立生.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实证研究[J].新会计,2009,(2):119-12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银行 经营改革 问题 策略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挑战
第一,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利率风险。在利率未进行市场化之时,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性风险,而市场风险很少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影响。然而,利率市场化却使得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变为市场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利率的变化由市场作用引起导致。就商业银行而言,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点:资产负债导致的差额风险、存贷款利率的不同导致的基差风险以及借存款者带来的潜在选择性风险。上述风险都为银行经营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要求,也挑战着银行对于风险的控制程度,如果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则容易导致自身经营受制于风险,造成损失或者投资机会的错失。
第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利率由国家管制的情境下,商业银行尽管拥有一定的利率调整的浮动权利,但却不具有利率的决定权。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于资金的定价却成为商业银行所必须关注的重要工作事项。就资金定价而言,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经营、战略考量、市场销售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需要在学习当中进行工作安排。由于在商业银行当中,尚未形成关于资本定价的成形框架,因此难免在具体实践当中存在问题,而这也进一步挑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有效性。
最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较为巨大的冲击力。就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来看,其主要借助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性而获取相应的收益。然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广,基于利率的商业银行收益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存款的争夺会驱使银行进行存款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贷款优质客户的追求又驱使银行对于贷款利率进行降低,因此总的来说会导致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有所缩小,从而也会降低银行的收益。
二、利率市场化情境下银行经营改革的策略
(一)基于外部政策变化,提升经营柔性。第一,银行有必要对国家的利率政策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性地位,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国家所实行的各项利率政策进行清晰的认识与分析,并进而结合当地、自身等具体情况,对国家利率政策进行很好的落实,而这也有助于对于经营风险的防范。就市场发展具体情况而言,银行应该对于所在地的经济状况、收入水平等进行监控与分析,从而实时地调整自身的存贷款情况,确保能够对资金风险及资产保全等进行控制。第二,银行有必要在国家利率政策的要求之下,对于贷款的规模及时机进行有效的控制。银行对于各产业的贷款支持是该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行业的繁荣与衰落。因此,银行对于贷款的发放应该严格根据国家利率政策的一系列要求,并在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之下,进行放贷活动。
(二)强化金融创新。第一,银行自身要加强经营管理改革的力度。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也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但总体来说,改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两点问题。一是改革的条件仍不成熟。虽然已有不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先例,体制改革也已经在具体实施,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进行较为彻底的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条件仍不成熟,需要经济整体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来加以促进。二是改革措施流于形式,配套措施跟不上。改革不能单独进行,必须有相关的配套改革。在我国,银行多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因此改革必然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人员分配、社保流动等,如果这些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必然影响到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需要银行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效果更好的路子,摒弃传统经营模式,走出一条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道路。第二,银行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对于贷款抵押物的控制。贷款抵押物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工具,应该引起银行的重视,而这也间接地表明着贷款人员的偿贷能力的大小。
(三)符合市场要求,提升业务控制力度。第一,银行有必要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国家对于银行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扶持,这也造成了不少银行很少公平地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然而,如果银行经营不主动与市场接轨,那么其生存之路会越走越窄。事实上,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剧,我国本土银行必然会面对来自世界不同国家银行的竞争,而在未能做好市场竞争意识的前提下,显然很难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获胜,也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参与到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当然,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大型银行努力开拓自身的海外机构与业务,而这显然对于自身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第二,银行对于发放的贷款的使用情况应进行适时的监督。就目前国家利率调控利率政策而言,针对不同用途的贷款要求并不相同,在贷款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贷款者对于贷款目的的伪造现象。因此,银行对于已经发放的贷款的使用状况应该进行必要的监督,而对于不符合贷款条件的组织或个人不发放相应贷款。事实上,贷款使用目的的不同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扰乱作用,不仅使得各项统计数据出现偏差,而且也导致国家利率调控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阻碍的出现,影响执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娜.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J].当代经济管理,2012(06).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内涵;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2] 刘春辉.浅谈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05).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及测量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指在特定会计年度中,银行参与全部市场活动所产生的最终成果,包括资产收益、权益受益等。为保证指标体系能科学、合理、系统、及时地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指标为基础,加入对银行经营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指标的考虑,遵循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灵敏性、规范性和可靠性原则,构建出四个层次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由于构成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衡量,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信息重叠的情况,因而不能通过对各指标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来计算商业银行的绩效状况。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结合15家上市银行2010年的经营数据,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绩效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状况。银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一个国家的银行经营绩效往往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当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国内投资活动增多,银行贷款业务也相应的增加,由投资活动带来的相关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同时增加,银行经营绩效随着国民经济的上升而上升;相反,若国家经济处于下降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企业工厂倒闭,这些直接导致银行业务量减少,银行的部分贷款也成为呆坏账,经营绩效下降。因此,一个国家的银行经营绩效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正相关。
2.市场结构。贝恩在《产业组织》中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场绩效决定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去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市场份额是影响市场结构最主要的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垄断程度越高,这些垄断的厂商和企业可以凭借其规模优势降低其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因此市场份额指标与市场绩效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3.银行规模。科斯指出,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内部一体化经营取代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使其规模增大。但是,企业规模并不能无限扩张,因为企业的规模扩大会使得管理成本、员工监督成本等越来越大,当规模经济产生的边际收益等于规模扩大产生的边际成本时,企业的规模便达到了最优。此理论对银行这一特殊企业也适用。
4.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银行体制、企业购并、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兼顾等。其中的股权结构可分为分散型股权结构和集中型股权结构两种。集中型股权表明存在极少数的大股东持有银行大部分的股份,大多数研究(Stiglitz,1985;Pound,1988;等)认为掌握大部分股权的大股东更具有监督和审查经营者决策的激励以保护其投资,这样便增强了对经营者决策的监督作用,同时对经营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对银行的高效率经营具有正向的激励。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等15家上市银行2010年的经营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网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本文探讨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因而将绩效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的样本值由各银行经营数据,代入上述绩效评价体系中,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并将各因子根据其贡献率赋权后综合所得。
对于解释变量的选择,综合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本文选取资产份额、贷款份额、存款份额、分支机构总数和在职人员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结合上述变量,构造多元回归模型:D=β0+β1*CP+β2*LP+β3*SP+β4*II+β5*WP+ε
(三)实证结果
利用Eviews5.0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回归结果显示,D.W.值为1.67,大于1%水平的上界1.50,故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而各参数的标准差均较小,且T检验值较大,说明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或共线性对结果无不良影响。模型可决系数R2值为0.73,调整后的R2值为0.604;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5.27,大于F0.05(4,14)的值;且各解释变量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且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因此,该模型满足回归分析的基本假定,回归方程的解释性很强。
从检验结果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1)市场结构方面,资产份额与银行绩效正相关,贷款份额和存款份额与银行绩效负相关。资产份额与银行绩效正相关,是因为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越可以凭借规模优势招揽业务、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时,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导致贷款中存在大量的可疑和损失贷款,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增加了银行的损失。另外,我国居民储蓄大都为不定期存款,增加了银行存款业务的管理成本。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份额与绩效成反比。(2)银行规模方面,分支机构总数和在职员工总数均与银行绩效负相关。说明我国银行规模已经超出规模经济的界限,银行业存在机构冗长,人员繁多的现象。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建议
1.优化银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各项货币和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的银行监督制度和信用制度,为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较弱的现状,我国应加强商业银行的外部约束和监督,重视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激励制衡,提高外部监督对商业银行经营者行为激励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国 国有银行 经营 控制 管理 风险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存在的缺陷
我国国有银行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自身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具体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未能准确掌握银行的发展状况,并根据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和相应的章程,使得银行的发展受阻,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较低。虽然银行的业务在进行不断的变更,但其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新业务在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可行性。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欠完善,主要要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造成业务操作规程的不合理。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往往会对银行的控制造成影响,到时操作失误,加大了国有银行运营的风险性。
(二)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就是银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并实施必要的监控机制。现代化的国有银行虽然在技术上进行了改善,对银行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其控制机制不能在个关键环节得到应用,管理机制缺乏完整性。此外,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差,也会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造成影响,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会使得可算数据失真,账目处理缺乏可靠性,从而严重降低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
(三)我国国有银行的赢利受阻,主要是由于国家的资金成本核算和资金调控系统存在缺陷,造成资金风险。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低下使得银行的到期资金收回受阻,资金的流动性变差,银行资金调剂上的盲目性,会导致资金运用不足,收益低下,并耗费大量的经营成本,使得国有银行的会获利机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二、完善我国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国有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会对我国有银行和进驻的外资银行的竞争造成影响,对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应对市场金融发展和银行经营管理进行调查监督,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有银行运营安全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有银行都有贷款这项业务,银行在进行贷款后,必须做好每笔款的跟踪和监督工作,以避免到期不能还款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安全维护问题,确保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差错。银行的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方面,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等,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运营过程中,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考察分析,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不能进行盲目性的治理。解决国有银行安全性问题,不仅要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加强,还要充分考虑外界的市场环境对我国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按照合理的章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营管理,加快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建设的步伐,对社会信用体制进行完善和改革。
(二)国有银行运营过程中资产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资产质量成为影响国有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为有效解决该过程中资产质量过低的问题,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必须加大账目核实的力度,对不良资产进行清收,贷款后进行跟踪和监督,以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产生,对新增贷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不良贷款反弹。此外,还要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坚攻,积极寻找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不良贷款行为进行处置。国有银行在遭遇不良资产冲击的时候,要积极采用呆账核销、清收及拍卖等方式进行自救,加快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低下问题解决的步伐,严格跟踪并审查可能形成不良贷款的业务,通过实时监控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率,以保证资金的质量。
(三)国有银行赢利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经济发展十分动荡的市场前景下,只有加强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赢利。提高国有银行盈利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讲:
一是对非生息资产和盘活存量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运营资金能够良性循环。
二是对经营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增强银行会计的责任感,对其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降低经营费用。
三是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革新,不断增加业务的种类,使其和收入结构都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提高银行的非资产收入。
四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国有银行是管理者必须能够充分掌握当前的市场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对员工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使得员工能有熟练掌握新型的金融操作技能,让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的更加顺利,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的运营,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赢利。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悖论”——基于海南案例的分析[J].金融研究. 2007(08)
[2]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J].中国金融. 2006(21)
关键词:经济资本管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资本风险管理工具,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的概念。经济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一、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和目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多种称谓:权益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商业银行资本作为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商业银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力量。是一种珍贵的、稀缺的资源,对其风险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包括风险损失在内的经营亏损,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避免商业银行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充足的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向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显示其实力。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商业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同于权益资本和监管资本,它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资本,而是一种虚拟资本,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经济资本实际是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另一种名称,它是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同时,经济资本又具备资本的消化风险损失的性质,这种性质是以经济资本不超过实际资本为前提。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的比较,是商业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二、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1.实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
2.实现商业银行与国际并轨,迈向国际化的需要。经济资本管理作为现代国际主要银行经营准则,已成为国际主要商业银行以此来约束各类风险的新型增长模式。按照我国人世承诺,离国内金融业全面开放为期不远,如果不能适应先进管理理念,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3.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抵御风险的需要。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发展,存贷款规模高速发展之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扩张不成比例;
由于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商业银行五级不良贷款仍在20%以上。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式,强化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业务发展落实在坚实的资本之上。
三、经济资本管理趋势与我国银行业借鉴
1.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增强经营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引入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已成为良好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银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本约束作为其经营理念的本质。最终达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高度。这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从主观、制度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难以真正实现战略转型.就是因为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在体制、机制上得到有效贯彻。由于没有按照资本约束的理念去设计、完善内部架构及法人治理,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存在缺陷,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异化”,资本约束的意图难以得到真正执行。因此.我国法人银行机构必须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以保障股东利益为导向,约束各级经营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发展观、风险观、竞争观的转型,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长期、有机统一,追求资本长期增值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优化业务结构,以总体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本.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整本行的业务、地区、行业、客户发展战略,从而为银行开展某一笔业务、某一个客户、某一项产品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约束长效机制。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经营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实现资本监管下的业务健康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核心是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
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的要求。目前在有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意义深远。
3.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一是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首先在基层面、产品大类(信贷、票据、表外等)层面,实现资本计量、配置和评价。二是考虑信用等级、抵押方式、资产质量、交易对手等主要风险要素,实现资本在机构、产品、风险等维度的科学配置,进一步促进经济资本在资源配置和业务决策方面的纵深应用。三是要进一步考虑行别因索、产品创新因素、组合管理因素,实现经济资本平均占用和边际占用的精确计量,进一步发挥经济资本在客户、客户经理、网点和具体业务决策方面的功能。
4.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计量的路径。重要的是要精心开发、严格检验和稳步实施评估模型,把风险的计量从专家判断(凭经验,不能量化风险)转变到模板阶段(有标准判断,但不能量化风俭)、再到打分卡阶段(有分析监测和外部评级,映射量化风险)、最后到纯粹模型阶段(利用统计方法能预测违约变量,并建立回归模型,由模型进行评级.能用统计方法量化风险),以对商业银行所有主要业务包括信贷审批流程的各个核心环节等的统一应用。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和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研究资本充足率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是当前银行转型的具体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经营绩效;资本管理;巴塞尔协议
一、研究背景
从1988年至今,资本监管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三次《巴塞尔协议》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环境与时代特色,可以说资本标准一次比一次审慎,一次比一次覆盖的范围更广。这些都凸显了资本对于抵抗银行风险,增强经营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是分不开的。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大致可以分为软约束时期与硬约束时期。在2003年以前,银行监管当局没有采取硬性的措施对没有达到资本要求的银行实施处罚。在2003年之后,随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正式进入硬约束时期。
二、相关文献
1.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研究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大多数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筱峰、胡珊珊(2012)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个方面来衡量银行的效率,通过实证方法探求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其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也提高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不良贷款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选择了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以覆盖风险。而商业银行为了长期的稳定发展,会通过提高资本水平来冲销不良贷款率,从而会降低自身的资产充足率水平。虞群娥、吴俊(2012)根据上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公开披露的信息对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与综合绩效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而附属资本充足率不显著。同时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股东性质、资产规模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对结论的分析发现,通过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化资本充足率能提升经营绩效水平。
也有些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效应。邵胜楠、方萍(2012)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认为资本约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加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与安全性,而负面影响是资本约束促使商业银行陷入了融资怪圈,其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限制了银行使用资产的途径,从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刘宇迪用EVA方法评价资本充足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由于EVA的评价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对银行绩效和股东价值的影响,融资成本的增加必将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影响到了绩效水平。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胡德胜、孙亚丽(2012)以我国七家中型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0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选取资本充足率、资产收益率、净息差、每股收益等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营运效率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来分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扩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过度的扩大只能给其盈利能力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2.国外文献综述
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由于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有些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正向的关系。Furlong and Keeley(1987)认为银行在投机心理的驱动下,由于存投保机构不分风险大小地对银行收取保费,这将促使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银行提高经营绩效。Avery and Berger(1991)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Harker and Zenios(2000)运用前沿的分析方法测算金融管制放松前后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挪威、土耳其等银行的研究发现,资本监管放松后,银行的经营绩效都有所提升。Maria Coneetta Chiuri(2002)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监管会给整个宏观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因而会使银行收入降低。Morrison and White(2005)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在外界对监管部门有良好评价的基础上,资本监管能够维持银行稳定,使发生银行倒闭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有些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如Burdisso and Amato(1999)通过对阿根廷90年代商业银行赢利性与资本充足率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有些学者通过对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涨跌的的研究来发现其与资本监管的关系。Cornett在研究了1980-1989年的179多家银行发现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股价没有显著的关系,即资本充足率的降低或者提高对银行股价并不产生很大的影响。Ladderman也认为银行股价与资本充足率在短期内并不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在长期内严厉的资本监管削弱了银行的股票价值。
三、研究意义
纵观整个金融监管理论与银行实践的过程,基本上每次大的金融危机后就会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较大改革,从总体来说,金融监管理论与金融的实践都在不断地进步。巴塞尔协议的推出,使作为三大支柱之首资本监管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完善资本监管理论,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银行资本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现实选择和重要前提。研究资本监管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监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实现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之间的平衡,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对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Furlong,Frederick T.,“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lending,”Economic Review,1992, 23-33Gennotte,Gerard and David Pyle,“Capital Controls and Bank Risk,”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15(4,5),1991,805-824
[2]Avery,Robert B. and Allen N. Berger,“Risk-Based Capital and Deposit Insurance Reform,”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1,15(4,5),847-875
论文摘要;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并开始实施,外资银行开始了和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激烈竞争。由于外资银行这一新竞争者的进入,其对我国的银行业乃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市场竞争的加剧上,更多地则体现在由新竞争者的进入而带来的新经营理念、新技术等方面。本文就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被取消一年后,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开放人民币业务对国内金融市场及中资银行的影响
在2006年12月11日,作为对加入wto时所做承诺的兑现,我国政府于当日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公布之日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废止了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随着旧法规的废止和新法规的出台,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实施对象的该条例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1)推动了新法规的出台,完善了政府部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机制
在新的《条例》中,通过对法人银行制度自然存在的优缺点的分析,我国政府对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以“法人银行导向政策”为根据,实施对从事人民币业务的不同法人身份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并对其所从事的人民币业务的范围有不同的限制。其目的是鼓励并引导在华机构网点多、存款业务大,并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
(2)推动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世界化、国际化
根据《条例》中所规定的实行“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外资银行要进入中国可以采取不同的商业存在形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实力雄厚但由于我国管制而持观望态度的外资银行的进入。这样,可使我们根据国际金融新业务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金融业及时调整政策,无论是从产品上,还是企业理念上都能够和国际市场接轨,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3)降低了国内金融市场世界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注册的法人银行由于受母行经营影响小,使其能够较好地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链,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在世界化的进程中所受到的由于其他各国发生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局面的发生。
2.对中资银行的影响
(1)对中资银行内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中资银行实体形态的改变。《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可以以不同的法人身份进入国内市场。由于考虑到对于新进市场的适应性、风险性等因素,部分的外资银行初次进入国内市场所选择的方式都为入股国内银行。以2005年为例,其中一年内进入国内银行市场的外资额几乎为此前十年间的总和。这就使得在今后在谈国内银行是“中”还是“资”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分标志。
第二,银行业间人才的流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其所需要的经营人员在数量和本土化程度上日趋明显倾向于中国本土员工。因此,导致了他们对我国优秀金融人才的争夺。并且由于文化的因素、福利待遇、内部机制等诸多原因,中资银行现正面临着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的威胁。
第三,经营理念的改变。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6年11月12日起,我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限制已经取消了。因此,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已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人民币业务上,还在中间业务方面展开了竞争。并且从市场发展来看,竞争力的衡量也从原有的单一因素“低价位”发展到现在的以效率、服务等综合因素来进行比较。
(2)对中资银行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原有顾客群体的流失。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和管理体制,更为国内的消费者带来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完美的享受。同时,我国消费者从多年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使得国内的许多消费者在选择商家的时候,尤其是在选择服务行业进行消费时,对商家的评判依据已从多年前的看资费到现今“更希望享受服务”。
第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现今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的数量由原来的几家发展到现有的一百多家。并且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被取消,我国境内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竞争已由原来的“三足鼎立”进入了一个新的、含有大量竞争者且相互之间激烈角逐的“战国”的时代。其激烈程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竞争者的数量上,更具代表性地是表现在——已渐成熟的市场理念和稳定的经营体制中如何不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中资银行面对新竞争者的对策
1.优化中资银行机构的布局。
中资银行发展至今一直走的都是“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以此理念来布局网点和设立分支机构。而外资银行则是依据最大程度获取利润设立网点和分支机构。因此,国内银行开拓业务时,应从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关注程度和开拓新业务的力度。
2.加快金融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由于我国金融科技相关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在现代化的金融技术手段上运用上与他们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大金融技术开发力度,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产品,加快推广运用,从而获得后发的优势。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为规避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靠健全的机制提前预警、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以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吉晓辉.经营人民币业务对我行的影响[j].中国城市金融,200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主体,在经营中面临着政治、政策、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银行员工职业道德等多重风险。在中国已加入WT0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防范、减少和化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但综合起来看,不外乎是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环境差,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面临破产的威胁,没能对借贷和投资行为给予应有的约束,此外,也有金融体制等政策方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主要是长期以来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规范经营和内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企业无力偿还陈欠的贷款本息,以物资、车辆、房屋等归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无效益资产。客观上的业务发展需求,主观上蕴涵了领导决策的偏差,形成了一定的无效资产。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外银行在管理经营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环境特点,探索有效的防范风险之路,是商业银行一直都在关心和探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贷款率,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以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二)资本杠杆比率偏高,信贷资产质量低
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三)虚增存款,盈利水平低
存款是贷款的基础,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而在虚假存款基础上的真实贷款却放出去了,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从各家银行的损益表来看,各家银行虽有盈利,但盈利在减少,资产利润率在逐年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已进人到一个“微利时代”。
(四)抵押高估,风险不断累积
抵押高估是一种虚假欺诈行为,会产生两方面的反应。一是这种高估的行为银行知道,但由于各种不可明信的原因,谁都不说破,听之任之;另一种是银行不知道,被骗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怎么都收不回来放出贷款的原值,更谈不上利息了。无论是哪种反应,结果是银行吃亏,风险不断累积。从现阶段的巨额不良资产就可看出问题。
(五)金融创新滞后,中间业务发展不成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国外银行对“服务就要收费”这个理念认识的明确。相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绝大多数不赚钱、免费,甚至赔钱。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理解错误,中间业务是面对竞争,金融创新的产物。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现今被误解为增加银行存款的一种筹码,基于此造成中间业务不赚钱、赔钱的局面,而在这背后通过中间业务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规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碍银行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将风险经营、管理的思想贯穿到银行本身的每一个环节,不是一味地去堵截风险,而是将风险进行合理的引导、合理的运作,使其在现实中得到可控,并带来相应利润。在现今商业银行中,风险的管理、控制,以及经营方向等是由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对于风险决不应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真正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银行要培育自身的风险文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要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要求银行在培养全行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三要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四)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总行、分行和市地行三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度量、监控机制,有效采取防范、分散、转移和消化风险的措施。二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判断、评估、监控和分散机制,培养我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五)创新中间业务降低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