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时间:2023-06-29 17: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第1篇

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环节,其创新与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应加大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潘永昕 单位:包头医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作者:王晓阳 单位:北京市金台中医医院

长期以来,中西医眼科以各自不同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为主导,都在临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试就两种理论作一分析比较,并结合循证医学来展望眼科临床未来的发展方向。

1中医眼科理论

中医认为,眼部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五脏六腑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眼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之血气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有着广泛的联系,脏腑经络失调,精气不能上荣于睛珠、神膏、视衣、目系等部分,易患眼病。筋骨肌肉气血,又分属于五脏,所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中医治疗眼底是根据“五轮八廓”脏腑、经络并结合四诊八纲,将眼的各个部位与全身脏腑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辨证施治。中医临床治疗使用中药、针灸、点穴、按摩等方法是独特的,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眼部与人体全身息息相通,“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通过对眼部不同部分形色的诊断,就可知人体脏腑变化,《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说:“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不平所致。”故针刺身体有关部位的穴位可治眼病,针刺眼部穴位,也可治疗人体有关方面的疾病,尤如“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医易同源,中医合理地应用了周易理论指导实践,也为周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医学阵地,促进了周易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使中医理论更富有全息统一、整体协同的特色。中医学中有很多世界上其他医学体系无法企及的东西,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2西医眼科理论

西医认为,眼是由多层次、多性质、多功能的不同组织所构成,眼的组织结构细微,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眼是由眼球及其辅助器官以及有关的血管、神经构成的复杂结构,位于眼眶中。眼接受外来光的刺激,通过视觉传导,将光的冲动传至大脑半球的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眼科病理学是以实验研究及结构变化为主的“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说是1958年德国病理学家创立的理论体系,它是以局部定位观点为指导的,认为“一切病变都是细胞的病变”,当手术后或眼外伤恢复期时,需要更多的能量修复。眼睛的能量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能量的基本来源是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根据生理需要转化成机械能、生物电能、化学能。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通过消化、吸收,在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互相配合,协调进行。今天,随着仪器精度的提高,眼科临床日益精细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已经普及,StephemKwok在《眼科生物力学》一文中指出:“(21世纪),手术效果应建立在眼组织生物力学知识之上,逐渐地达到分子工程学技术水平,利用局部组织张力的力学特性来矫正局部组织条件。”[1]正是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使人工晶体普遍使用,使人工角膜在体内存留的时间较前延长,人工眼的研究也已集中在视网膜、视神经和枕叶皮质刺激器3个方向。这些是中医所无法企及的。

3眼科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差异

通过眼科两种理论的对比,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东西方对事物的考察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基本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基本关系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差异采取相异的观察方式,从而建立不同的理论和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体系,繁衍出不同的眼科医学内容,这是东西方医学的分野所在。中医用整体全方位的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时,就难以同时应用分析分割的方法,也就难以进化到人工眼的研究;西医应用到眼科临床进行分解分析时,又难以顾及到整体,比如曾经发生过眼球摘除术后才发现患者是个孕妇。一种着眼于分析,顾“小”而失其“大”;另一种纵观整体,求“全”却存其“粗”,这本身就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当然,中西医理论各有千秋,都在眼科临床实践中各自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眼科两种理论的差异(表略)

4眼科临床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循证医学方兴未艾。循证医学要求:将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做出最佳医疗决策,要求医生不断寻求和更新知识及技能,使用最新的证据,收集最新科学研究依据,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方便价廉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从而作出综合评价,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全面收集有关研究依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它应用于眼科的趋势是多种方法的联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如为了减低放射剂量和并发症,采取局部切除联合放射敷贴治疗和激光光凝,放射敷贴治疗和微波治疗等等,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2]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思维方式向系统思维方式转变,中西医的互补性决定了两者将在科学自身的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中基;双主教学;应用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三基”内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专科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不长,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再加上安排临床实践的机会不多,也缺少专门系统训练辨证分析思路的课程,所以大多学生对临床实习既憧憬又畏惧。如何才能实现并加快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如何改变单纯的书本知识灌输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尽早胜任临床实习,为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笔者对本校08级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强化训练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病案导入双主教学”法进行尝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本校08级中医专业大二下实习点前的在校大专生作为实验对象,然后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76人,对照组80人。两组学生均经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入学,且两年度中必修课(中基、中药、方剂等)成绩经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O.05),即两班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学内容,其中试验组为以“病案导入双主教学法教学,强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为教学模式;对照组以“统编教材为蓝本,系统串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病与病机、诊法、辩证、预防与治则等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为教学模式。其中,实验班实施病案教学法的步骤为:病案引导教师精讲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尤其在讨论的环节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临床思维。

1.3评估方法

学生实习返校参加毕业考试,中基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分为纯理论考试(占70%)和病案综合题(占30%)。考试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考试成绩的总分、纯理论分数、病案综合题三部分进行统计学检验(t检验)。另外给实验班学生每人发了一份含1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每个问题设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以了解学生对中基“病案导入双主教学”法对强化实习生各种能力的评价。

2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基毕业会考成绩结果,如表1。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基毕业会考成绩结果比较( s)

分类 实验班(n=76) 对照班(n=80) T P

总分 84.22±8.15 79.94±5.92 3.916 P

纯理论 60.68±6.11 58.3±4.40 2.807 P

病案综合题 23.54±3.18 21.58±2.55 4.318 P

由上表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纯理论成绩、病案综合题、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2.2学生评价 见表2。

表2学生对中基“病案导入双主教学”法强化实习生各种能力的问卷调查(n=76)

项目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对该教学法在提高自己与患者交流能力方面 68 6 2 97.37

该教学法在提高理解能力方面 65 3 8 89.47

该教学法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 63 9 4 94.74

该教学法在提高临床疾病基本诊断能力方面 59 8 9 88.16

该教学法在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 59 9 8 89.47

该教学法在提高临床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方面 63 8 5 93.42

该教学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方面 66 6 4 94.74

该教学法在提高自己自主学习能力方面 61 9 6 92.11

该教学法在启发临床思维方面 62 7 7 90.79

该教学法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 62 6 8 89.47

由上表可知,对实验班同学的调查资料表明,100%学生赞同病案导入双主教学法,认为可激发学习动机,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助于协作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很好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讨论

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习任务繁重,能动性也不高,再加上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它因缺乏活力,缺乏时代的气息,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人才[1]。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学生在实习时感觉缚手缚脚,动手动脑能力不强。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实习前进行中基内容的强化训练既让学生趁热打铁为进入临床实习铺路架桥,又能增加学生的自信,是临床实践的开端。宋述财[2]认为案例教学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病案教学将长期以来习惯的“被动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主动学习”过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组织自讲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思考,把基础理论更好地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缩短了理论与临床的差距。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思维能力,以期尽快适应临床。正如某些同学所说,病案教学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了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医学的价值所在和当医生的成就感,对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有种跃跃欲试的期盼。但同时病案教学在运用中也凸现出它的不足,它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都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开展不好会流于形式,影响本门课程知识传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方面也有欠缺,学生也有可能从一两个案例上形成一个概括化认识,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的整体,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3]。因此要不断改进,勇于探索,使病案教学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文敏,黄爱民,晋雯,等.病理学实验课中PBI 教学模式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96-297.

[2] 宋述财.案例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6(4):344.

第4篇

关键词:中医英语;ESP教学;中医院校

一、ESP教学理念

ESP教学理念主要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需求分析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而学到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加以建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它是ESP教学理论的核心。需求分析理论是指,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应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为前提,通过需求分析,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也是有别于EGP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在ESP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创建宽松、包容、融洽、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和个体全面发展,实现现代教学的主体性教育功能。

二、中医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地位模糊

虽然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和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同,但长期以来,中医英语课教师把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混为一谈,没有区分和差别,仍以大学英语阶段的听、说、读、写、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导致中医英语课程地位尴尬,很难凸显其实用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中医学和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有些教师侧重中医学知识的英译或教学,有些教师则将它归为中医学下的一个分支。这就会导致中医英语课程的边缘化,其主体性得不到重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市场和时展的中医药新型人才,无法很好地服务中医国际化发展。

(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中医英语是专业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实用性强、教学目的明确为主要特征。很多中医院校的中医英语课程,其教学理念没有建立在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盲目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过程中,它沿袭阅读+翻译的教学法,没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较少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和环节,一味强调中医英语的词汇积累和分析语法现象,以句法结构为单位,进行“填鸭式”教学。

(三)师资队伍匮乏,课程设置单一

中医英语课程既需要语言技能的传授,也需要医学专业知识的解析。目前,这种“双师型”师资较为缺乏,英语语言能力突出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缺乏医学专业基础,对一些中医专业术语和中医典籍不甚了解。多数中医院校开设的课程由中医英语翻译为主,设置不合理,课时严重不足。

(四)教学效果评价形式单一,教材亟须改进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是试卷考试。此外,中医英语教材缺乏统一性,高校各自为政,或订购教材,或自编教材,没有根据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和考察,教学内容乏善可陈,教材编写缺乏连贯性和全面性,教材使用缺乏针对性,创新性不够。

三、构建ESP教学理念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完善课程体系

从ESP教学需求分析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教师需求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对需求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和使用授课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入学时根据学生英语成绩,已经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基础和较好应用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学习相应的中医英语课程;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三年级学习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细分为语言知识、学术能力、职业培养等,着力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采取多样化原则,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和学习环节的核心。通过开设不同的中医英语课程,循序渐进开展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普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在中医英语学习阶段体现为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初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英语听说课程;中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文化、中医古籍、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学术写作、中医英语国际演讲和国际会议讲座等课程。结合中医专业需求,开设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护理、中医养生、中医医古文、中医文献检索、中医方剂学等具有特色的专业英语课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教学,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中医英语语言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选择教学形式

合理设置课程的前提下,还需要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二者相辅相成。中医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借鉴大学英语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阅读中医类英文学术刊物,课上课下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巩固学习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一方面,对中医药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包括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法的培训,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授课要求;另一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可以采取随堂旁听或获得第二学位的方式,普及和扎实他们的中医专业知识。定期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审核,保证他们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采取多样性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较为客观真实,通过课堂表现、小测验、语言技能测试等方法,较完整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测定,对教学效果鉴定和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作用。终结性评估不应被摒弃,其优点在于运用知识性试题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第5篇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转化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c)-0005-03

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素质之一。转化医学[1](亦称应用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该领域的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课程是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桥梁,也是近年来深受欢迎的研究生选修课。本研究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就现有教育体制下存在的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2]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对相应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论述和评价。本文对目前研究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其相应策略做了详细探讨,包括研究生自主学习、外语应用能力、专业书籍阅读、导师指导等方面。本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切实有效的思想指导。

1 研究设计与取样

1.1 研究目的

对研究生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探讨研究,为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提供重要的借鉴。

1.2 调查形式和范围

主要采取问卷的调查方式。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硕士、博士、非医攻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问卷发放360份,收回309份。

1.3 研究方法

统计资料用频数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培养类别与问卷的问题相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482,P > 0.05)。结果表明,培养类别与所调查问题无关,本文将对研究生与调查问题进行探讨。

2 结果

2.1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培养“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

转化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间的鸿沟,为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从而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因而它又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一种连续过程,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3]。在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亦即在中医诊断学专业的基础上,具有从事理论研究、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的知识技能;而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经过一定的实践后,应能较快地适应临床医师、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之一的职务,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中医诊断学桥梁课程的特点及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来确立的。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8例,结果显示,同学认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标,选择“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的人数为119人,排在第1位,占调查人数比例的38.6%;其次是“科研型与临床型相结合人才”的人数为100人,占32.5%;选“临床型人才”的人数是65人,占21.1%;选“科研型人才”的人数是24人,占7.8%。由此得出,“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人才”为培养目标最为重要,因此对于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研究生来说,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同学不仅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专业科研技能与临床技能,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以广博知识为关键,搭好基础和临床的桥梁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看,研究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做到专博合一[4]。培养方案为了贯彻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和参考书目的指定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状况却不够理想。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能够读完指导教师指定的全部专业参考书目:选择“不能”的人数是213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68.9%;选择“能”的人数是96人,占31.1%。由此说明绝大多数同学不能读完指定的全部参考书目,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阅读专业书目的数量明显偏少。不能读完指定书籍的理由:选择“没有时间”的人数是57人,占43.5%;选择“对书目不感兴趣不想读”的人数是36人,占27.4%;选择“学校和导师并没有强求”的人数是20人,占15.4%;选择“无法购买或借阅其中的部分指定书”的人数是18人,占13.7%。由此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没有时间读完指导教师指定的全部专业参考书目。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偏少有关,有的研究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有的在外兼职赚钱,这些都使研究生没有时间阅读导师指定的相关专业书籍;另一方面,学校与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缺乏严格的督导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中医诊断学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搭好基础和临床的桥梁。

2.3 科研创新是目标,重在观察与动手的能力

科研创新必须拥有必要的实验条件和学科平台,中医诊断学课程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中医诊断学学科于2007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现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已建立起中医诊断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中医诊断学实验选修课。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分组望诊练习或交互诊脉,巩固掌握的诊法。近两年又面向全校开设了包括红外热像望诊、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舌苔脱落细胞测定等内容的实验选修课,深化了对中医诊断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客观化认识,培养了科研与创新意识,训练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技巧,显著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提高实验技能,深受学生们欢迎。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认为最能影响科研过程中实际研究能力的指标:选择“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有220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71.1%;选择“导师的得力指导”的有55人,占18%;选择“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有25人,占8%;选择“其他”的有9人,占2.9%。由此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最能影响科研过程中实际研究能力的为: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上,观察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课程建设是基础,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于1994年评为校级重点课程,1997年被广东省教委评为省级重点课程,2003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是通过多媒体形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主讲,围绕“名家医案导读”、“经典著作导读”、“诊法拓展”、“中医误诊学”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每次讲座只涉及一个专题,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病例典型,综合性的讲解体现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讲座的基础上可开展互动式提问、讨论,为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探讨专业知识的机会。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6例,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最喜欢的中医诊断学内容是:选择“名家医案导读”的人数是193人,占30.4%;选择“经典著作导读”的人数是181人,占28.5%;选择“诊法拓展”的人数是145人,占22.9%;选择“中医误诊学”的人数是115人,占18.1%。由此看出,研究生最喜欢的中医诊断学内容是:名家医案导读,贴近临床,生动具有说服力,同学有更大的收获;其他如经典著作导读比较喜欢。精品课程的建设为研究生加强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5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提高外语学术交流水平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与世界交流,必须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学术交流水平。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绝大多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外语作为交流工具对科研工作中的文献查阅、学术交流和外文写作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5]。本项目调查例数为309例,调查结果显示:同学觉得自己的外语水平最高能够用于的方面有:认为能够用于“外语学分课考试”的有167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54%;其次,能够用于“文献查阅”的有68人,占22.1%;能够用于“外文写作”的有48人,占15.5%;能够用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有26人,占8.4%。由此得出,同学们的外语水平基本上仅能应付“外语学分课考试”。而在外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文献查阅等应用能力方面显著不足。目前,外语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科研人员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进行学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对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具有基本的外文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部分学科专业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外语水平仅能用于外语学分考试,这种情况与研究生对外语交流和文献阅读等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和需要,才会去主动学习和运用英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外语的教育在应用能力的提高方面还有待改善。目前世界上美国、日本与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中医药,建立自己的中医院校,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未来的趋势,所以针对现有存在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学术交流水平。

3 讨论

综上,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加强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学习、抓好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这三个着力点。

首先,加强自主学习,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三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拥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实现三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针对目前研究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的问题,第一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足够重视,以培养研究生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国家高等教育也必须采取相关举措使研究生真正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自主学习研究时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学、科研与临床三结合。

其次,抓好课程建设,积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切实提高实践应用能力[6]。中医诊断学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今后在教学培养过程中,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运用增设研究方法和选修课程等方法,创造机会让同学更多地去实践。如增加临床诊断辨证思维训练、中医诊断学的外语应用能力训练、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交流活动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研究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总之,在抓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转化医学教育,改善目前存在的医学硕士、博士培养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现象,切实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提高我国的医疗队伍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最后,加强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指导,真正让导师担起重任,通过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参与主体,研究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在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上着眼,寻找和发现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理论,以实践创新的精神继续构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引导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韩丽萍,刘重斌,龚永生.对医学研究生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15-116.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 吕祥,刘静,胡国华.从转化医学谈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J].中医药导报,2011,17(5):1-3.

[4] 何泽,高林花.浅谈中医学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25-26.

[5] 樊红.研究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85-86.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维吾尔医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Uighur Medicine

Azierguli·abudukerimu, Delixiati·yimiti, CHEN Feng, WANG Hongying,

Abuduhabaer·abudykerimu, Zilaiguli·mijit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most clinically common, whether it is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medical doctors often in fac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treatment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ust have the aid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 biological laboratory tests to find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Uyghur medical educatio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Xinjiang area of Xinjiang higher education, is also the medical career and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Uygur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 realit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e with modern medical needs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a series of reform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uighur medicine; teaching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涉及到临床医学、医药学、中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诊断技术及防治措施等。医学微生物这门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强,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1 维吾尔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维吾尔医学是维吾尔民族的医药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药科学,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医学,也不同于古阿拉伯和印度医学,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古代维吾尔人民和各族人民几千年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民很长时间以来通过根据把脉,观察病人面色、舌头、精神状态、大小便等一般状况及病程,症状等特点进行诊断并治疗民间发生的各种病,积累了关于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很多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不断地运用到实践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维吾尔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方法及维吾尔医药物。 维吾尔医药学的运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维吾尔医药学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所以广大维吾尔族群众把它认同为可靠、信赖的医学领域。因此要想将维吾尔医药学更广泛地利用到医学领域、更深入的运用到医学治疗过程,甚至要发展维吾尔医药学并尽快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融入到我国医学领域和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对中国特色医学卫生事业的建设与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①

2 维吾尔医学专业开展病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性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常见的医学问题。不管是临床医生或传统医学医生都会遇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只不过是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治疗技术方面有区别,但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及检查方法还是离不开病原微生物这门基础课程知识。

维吾尔医药学是以种属于宏观医学的医学领域,维吾尔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人体的整体性观念是维吾尔医药学的主要特点,而且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使维吾尔医药学具有局限性和限制性。②

维吾尔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维吾尔医学教学中医学微生物学应该有自身的教学体系,而不同于临床医学。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启发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将病原生物学与中医学、西医学、维吾尔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学好这些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基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专业课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加强病原微生物学这门桥梁学科的教育体系。

3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维吾尔专业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都是维吾尔语授课而且专业课设置量大因此这一系列自身的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紧迫感。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给学生增加课时,安排有关维吾尔药物方面实验操作。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有关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诊断及治疗方法就能对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至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学生更不能把维吾尔医药学知识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没能真正意识到病原微生物学的学习对维吾尔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病原微生物学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治,病原微生物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学这门课程与临床医学,中医学,西方医学,维吾尔医学等各个医学专业关系很密切。

4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4.1 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决定于他对学习的态度,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兴趣又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决定学习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推动力,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吸引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克服思维中的依赖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被动转为主动。 让学生理解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对今后临床工作而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对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介绍自古以来在世界发生的一些生物战争。例如,二战时期,日军731部队曾对中国10余个省施放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10余种战剂、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一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美国9.11事件也有一些利用炭疽杆菌粉末导致多人致病和死亡的事件等。通过这些案例,可引起学生对各种细菌、病毒,病原体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更多有关微生物学方面的一些问题。③由于微生物是体积很小肉眼看不到的,对于形态,结构等知识的讲解还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各种病原体的形态图,结合实验室自己在显微镜观察的病原体和老师讲解的结合起来。有关传染性强,教学实验室不能培养,学生不能在实验室观察的病原体及其培养过程的一些内容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让学生用眼去体验,合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省时间,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加强微生物学基础内容的教学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学习与维吾尔医药学相关内容,对于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用维吾尔医学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维吾尔药物的生产、药物鉴定、销售管理、新药物的研究并开发等各种相关工作都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病原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营养、代谢、生长、生态、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维吾尔药物的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鉴定、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药物的生产与研发、微生物学诊断、治疗等具有紧密的联系。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将为维吾尔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维吾尔药的开发、制造、临床使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维吾尔医学理论认为,体液(Hilit)是在火、气、水、土等自然界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摄取的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所产生的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等四种体液。④

这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这四种体液质人群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体质、抵抗力都不一样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也不一样,因此从这些特点出发把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和病原微生物真正地联系起来讲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4.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课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操作能力,实验室是学生踏入工作之前的很重要的一个实习基地。经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环境素养等基本素质。我们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根据其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验证性实验模块、综合运用性实验模块和研究性实验模块。前两者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客观知识的理解,对于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后两者对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很多理论基础,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方法,目前关于某些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体液理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开始研究,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老师们各种科研课题从而锻炼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推进教师们的科研进程。

4.4 提高老师们的科学素养

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全面教育及发展,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学术会议、专业交流会、培训班等,同时对维吾尔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不仅要精通微生物学专业还要了解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要学习有关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医学体液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实际的临床例子来给学生解释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方面老师们要下功夫进一步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研究进程等,丰富自身的周边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培养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实用性医学人才。

总而言之,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互相促进、协同完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维吾尔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医学界所需要的医护人员。

注释

① 哈木拉提·吾甫尔,刘西平.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38-55.

②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民族地区维吾尔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学,2012(42):170-181.

第7篇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3.Medline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 形意拳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38-02前言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已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与医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以至于练武应懂得医学,武术、中医、气功都是引用了阴阳思想这一哲理,中医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解释人体,武术、气功则是通过锻炼人体来健身的。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体攻防原理的技击防身价值、强身健体的锻炼价值、民俗的娱乐价值、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价值等,它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成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宋剑君认为:传统医学之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武术健身理论研究经络学说等被广泛的用来解释拳理。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形意拳的有关知识相结合,不难发现形意拳的有关内容融入的恰恰就是中医之阴阳五行的精髓。

1 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拳谱中称为“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与太极、八卦拳并称为上三门拳法,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名拳。

1.1形意拳的基本知识

形意拳分为单拳、套路、对练和桩功四个方面的内容。单拳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包括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五行拳由劈拳、崩拳、钻拳、炮拳和横拳五部分组成;十二形拳是在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上演变而来,包括龙、虎、猿、马、蛇、鼍、鸡、鹞、燕、鲐、鹰、熊十二种身法。无论是练习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都必须要遵循六合,即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前三合为内三合,后三合是外三合,两者互辅互助统一于形意拳这个整体。同时,形意拳套路有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它的对练有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对器械对练,套路与对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另外,形意拳桩功的练习讲究内外兼修,其主要形式就是三体势。形意拳自有万法不离三体势之说,三体势既是形意拳的基本姿势,也是形意拳的收势动作,同时也是形意拳的标志动作。

1.2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的内功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形意拳自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与三种练法即练明劲、练暗劲、练化劲之说,同时非常注重精、气、神、意、劲五个方面的锻炼,在练习时更是讲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静如儒生、动如雷霆、轻如狸猫、迅如猛虎等特点。形意拳中万法不离三体势,三体势有上、中、下三种姿势,联系时可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调节,三体势首先要求调整姿势,放松身体,排除杂念;其次要求意守丹田,在意念导引下把气通过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送往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位,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气血通畅,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目的。

2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形意拳有关内容的相同之处

2.1阴阳理论及其在形意拳中的应用

《荀子・礼记》中说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谓阴阳就是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如事物的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前与后、动与静、刚与柔、实与虚、进与退等。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阴与阳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与整体的,阴与阳两个方面是相对的,相互统一于整体的。

《灵枢》之阴阳系日月篇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心、肺属于阳,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人体内若保持阴阳平衡,则外邪不得侵入,百病皆无,气血顺畅,身体必然会健康;如若人体内阴阳失去平衡,则外邪得以入侵,疾病便会缠身。

我们对形意拳的理解应该是辨证的,形意拳中认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补阳。在形意拳行拳中,鸡形的刚烈与燕形的柔顺,龙形的裹括与蛇形的钻拔,熊形的膀劲与猴形的缩蹲,鹰形的疾爪与鹞形的翻躜,虎形的前扑与马形的后躜等,分别为形意拳中的阳与阴。

2.2五行理论及其与形意拳的联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形意拳主要拳法五行拳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取意金、木、水、火、土。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劈拳其形如斧,五行属金,五脏养肺。崩拳之形似箭,五行属木,五脏属肝。钻拳其形如闪电,五行属水,五脏补肾。炮拳之形似炮,五行属火,五脏养心。横拳其形象弹,五行属土,五脏属脾(见表1)。

五行拳也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了各种拳法和套路。五行拳之间的相生关系是: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横拳为五拳之母,因为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称横拳为母拳。五拳之间的相克关系是: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

第9篇

【关键词】 辨体施膳;糖耐量异常;营养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26-02 

糖耐量异常(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于中的一个中间阶段,也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及热量摄入有助于血糖控制,利于血糖稳定[1-2]。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且中医药膳在广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理论及食物交换份法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观察其血糖及相关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 1月 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营养门诊、糖尿病专科门诊及其他相关门诊收集糖耐量异常患者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9.38±10.25)岁。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1.1 入选标准 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IGT诊断标准[3]。②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测评量表》[4]对IGT患者进行体质辨识。③年满18周岁及此上,自愿参加,意识清楚,无听力障碍。 

1.1.2 排除标准 ①排除上呼吸道感染、应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相关疾病引起的血糖异常、排除妊娠和其他继发性血糖异常等。②排除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营养健康教育(糖尿病饮食指导),干预组给予辨体施膳的系列营养干预方案,具体如下。 

1.2.1 体质辨识方法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测评量表》[4]对IGT患者进行体质辨识。 

①判定方法:回答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②判定标准:见表2。 

1.2.2 IGT营养干预方案 笔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定防治IGT9种体质的营养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根据身高、体重、腰围、血糖及血脂等指标为患者制定饮食总热量、饮食种类、饮食数量等建议表,并按糖尿病的食物交换份法[5]给予患者饮食指导;②中医辨体施膳,根据不同体质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指导患者制作药膳炖汤:瘦肉100g,再加相应的中药,加水250ml炖1-1.5小时,加盐适量食用,每天1次。中药具体如下。 

平和质:枸杞、玉竹、百合、黄芪等平补类中药,具有平补阴阳气血之功。 

气虚质:人参(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等益气类中药,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阴虚质:沙参、麦冬、石斛、百合、枸杞等补阴类中药。具有滋阴生津之功。 

阳虚质: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蛤蚧等补阳类中药,具有温肾助阳之功。 

痰湿质:茯苓、薏苡仁、陈皮、白术、苍术等化湿类中药,具有利湿健脾之功。 

湿热质:、金银花、淡竹叶、黄芩、知母等清热类中药,具有清宣肺热之功。 

瘀血质:川芎、丹参、三七、红花等活血类中药,具有活血祛瘀之功。 

气郁质:玫瑰花、佛手、柴胡、陈皮等行气类中药,具有疏肝理气之功。 

特禀质:白术、黄芪、人参(党参)等补虚类中药,具有益气扶正之功。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相关指标的检测,作为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相关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体重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有37例的血糖转为正常,糖耐量异常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3~5。 

3 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指导疾病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首现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兴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针对偏颇的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通过调理体质、改善体质,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IGT的营养调治以中医营养学提倡的均衡营养、平衡膳食为原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饮食性味凉热对人体的影响,纠正患者体质的偏颇现象。从食物的性味来分析食物的作用,重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强调调养脾胃,同时也注重IGT饮食禁忌[6-8]。本研究针对糖耐量防治,开展饮食治疗结合辨体施膳,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干预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指标较对照组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糖耐量异常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糖耐量异常的早发现、早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初步观察了辨体施膳对IGT防治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为IGT非药物治疗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苏飞群.糖耐量异常非药物治疗性干预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9,4(1):106-108. 

[2]武琳,亓海萍,李晶.中医体质理论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1103-1104. 

[3]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4(4):303. 

[5]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6]孙勇,贾红.糖耐量异常的干预及现状[J].西南军医,2009,11(3):500-503. 

第10篇

[关键词] PDCA;中t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8-0137-03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HE Guonong1 LIU Hongfei2 WEI Dongmei2 ZHUANG Lingling1 HU Xuzhen2 SUN Changbo2 MAO Juanjuan3 ZHOU Lu4 YANG Weiji5

1.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3.Department of Surgery,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4.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5.Department of Training, Graduate Offi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DCA cycle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so as to study its process, method and func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lore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management approac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PDCA;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Standardized trai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Thinking

随着我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学教育培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目的是通过培训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医德、扎实基础、具有全面诊疗能力的中医医师队伍。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领悟到该项培训的生命力在于强化培训质量,如何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培训中引入PDCA循环方法,以寻找出一种适合我院现有条件及实际情况的培训方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使培训流程更优化、更切实可行,提高培训质量。

1 PDCA简介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1],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2-3]。PDCA 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运行)四个词的缩写,它非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运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将未解决的事宜再重新进入下一循环,每循环一次就提高一些,总体方向是呈阶梯式上升的[4-6]。

2 PDCA在我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我们在中医住院医师规培过程中依据PDCA 系统原理,将其应用到我院培训的带教管理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更流畅,教学质量得到及时监控,能使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2.1计划阶段(PLAN)

根据“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关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定目标:经过规范化培训,使培训对象全面具备住院医师岗位工作的要求,达到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所规定的医师水平。

2.1.1 制定培训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 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它需要培养住院医师较强的责任心及全面的技术能力。根据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结合我院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轮转带教计划。培养受训医师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与职业素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能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增强科研和教学能力。

2.1.2 建立带教质量双向考评机制[7-8] 由科室教学秘书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具体由带教老师进行落实。科教科定期对带教科室、带教老师、学员进行考评,建立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2.2 执行阶段(DO)

2.2.1 加强医德及人文教育 在医德医风培养上,将平时工作中医德高尚、医技高超、作风严谨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师挑选出来作为带教老师,将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滋养医德的种子,使它在住院医师的心中播种、生根、发芽,在工作中形成良性传递[9]。并定期组织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及医疗纠纷防范等方面的学习和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让每位住院医师均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更优质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0]。

2.2.2 强化带教师资的培训 对带教老师进行一年两次的师资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重视程度及带教能力。由医院科教科组织召开科主任和教学秘书动员会进行师资培训工作部署,继而对基地的8个学科的科主任、教学秘书及带教骨干进行培训。再由各科教学秘书安排各科室带教老师逐个培训,并将培训情况上报科教。定期召开带教老师反馈会议,组织带教老师进行规培结业考核模拟考试演练。师资培养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几次培训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填充、更新内容,落实到每一位教师[11]。只有在教师专业能力基础上,提升教学能力,全面促进师资素质的全面提高[9],方能圆满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2.2.3 严格学员轮转的过程管理 规培医生必须遵守医院及各科室规定的规章制度、请假制度,根据科室排班按时到岗。学员在临床轮训时,需按时填写《轮转手册》,详细记载每一个操作完成的病例数,这样一来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抽查学员的培训情况。

2.2.4 培养学员传承和创新理念 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住院医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科研创新和中医传承能力[12]。组织学员每月进行读书报告会,敦促他们搜索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医学期刊,了解相应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以此培养他们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医学科学的前沿,开阔眼界和诊断思维,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不仅体现在临床能力培养上,对于中医特色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13],因此我院开展学经典活动,为学员购置经典学习图书,聆听黄煌老师、徐晓东老师等资深学者的经典学习讲座,各级名中医授课分享经典在临证中的应用经验等方式学习经典、领悟经典,挖掘前人留下的知识宝库,使在培学员基础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2.5 加强人文关怀,增加学员归属感 针对规培医师给予相应心理支持,进行鼓励教育,激发规培医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沟通,了解规培医师的心理变化,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员对医院的归属感,使其主动参与医院及科室的各项建设。

2.3 检查(CHECK)

建立并完善从日常培训考核到结业考核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检查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培训大纲、轮转安排是否有题,带教老师在带教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硬件能否满足需要,培训学员有无其他建议和要求等。考核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一种手段[14-15]。凡到我院规培的学员统一使用《培训轮转手册》、《跟师记录本》、《跟师医案、心得记录本》,实时进行记录,带教老师负责督导检查和批阅,教学秘书每季度进行审核和反馈,学员及时整改。每月带教科室对学员进行出科考核,科教科对带教科室进行小讲课、教学查房考核。每位学员轮转结束时,进行个人小结,并由科主任和考核组老师进行审核签字,科教科进行不定期抽检。每年培训结束后参加市卫计委统一组织的理论和技能考评,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

2.4 行动(ACTION)

定时召开座谈会,将平时考核的结果及问题及时反馈、总结,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在实际管理和带教中,将行之有效的模式记录推广,形成标准;把存在较多的共性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摘录下来, 提出整改措施,对成功经验进行交流推广,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带教老师给予适当的激励。

3应用结果

将PDCA 循环应用到规范化培训的带教管理中,可以优化培训流程,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步骤,动态监控培养质量并持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1)PDCA 循环应用后,学员技能考核成绩有普遍的提升,2016年度结业考核基地的通过率也较2015年有所提升,达到了95%。(2)学员满意度有所提升。学员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5%上升到94%。(3)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同上一年结业的学员相比,PDCA 循环带教管理的住院医师动手能力更强、人文关怀思想更丰富。

4讨论及展望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对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的住院医师进行的一种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形式,是整个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但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晚,目前尚在初级阶段,而中医临床人才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中医临床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重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所以很多工作不能盲目照搬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如何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已是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从我院实际出发,将PDCA 法则运用到规培带教管理工作中,能使培训工作更有序地开展,促使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6-17],同时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构建更科学合理的体系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卫生医疗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存在医师培训的共性,如医学知识要反复学习和不断更新学习,同时也存在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对现代医学的掌握程度不够、中西医概念知识混淆等,且由于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如需要长期的跟师临证学习体会;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痕迹,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等,由于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认知氛围的变化,使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中医学发展举步维艰,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的积极性也要重要考虑。因此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用PDCA方法着重解决这几方面问题,通过制定科室教育计划和学员自身学习计划,反复学习,强化现代医学知识;同时,通过计划组织跟师临证,强化中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解决住院医师现代医学处理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基本能力,也能满足中医学学术经验继承的不足,符合学员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愿景。同时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是顺利实现前者的重要一环,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使得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样常形成恶性循环。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让住院医师提高培训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果能像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般将医学硕博士学位授予相结合,把两种人才的培养制度相互联系, 对学员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不单单被认为是“免费劳动力”,有助于显著提高学员对该项培训的“忠诚度”。而且已有研究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有效促进了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良性发展[18],对于深化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符合中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9-20]。

住院规范化培训是医生成长的基础性阶段,也是一个关键阶段,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特别是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交织碰撞的时期,医患矛盾加深,医疗行业时时处于各种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如何进行正确的医学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优势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规范化培训中用PDCA方法穿插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引导学员自觉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对形成良好行业风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在如何促进住院医师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这需要带教老师和管理人员不断探索、实践和持续改进。时间证明,PDCA法则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也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社会以及各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0-74.

[2] 陶华明,殷勇冠,朱全红.PDCA 循环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4-117.

[3] 张世琼,夏梅,王华. PDCA 循环在专科实习护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64-65.

[4] 黄艳,王波,杨洪波.PDCA循环管理法在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1):2014-2016.

[5] 陈蕊,赵佳琦.PDCA 循环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R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 18(8):563-564.

[6] 曹香,金全香,张燕红.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培训的持续改进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0):154-156.

[7] 卢晓林,张小平.双向评价法在基层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311-312.

[8] 郑婷,郭召友,唐光才,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11):146-147.

[9] 朱辉,杨进国,包红梅,等.省属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医院,2012,16(8):62-64.

[10] 吴晶,唐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2):129-132.

[11] 张祺,曾辉.高校附属医院青年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22-24.

[12] 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3):103-104.

[13] 居丽,朱亮,凌慧娴,等.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89-90.

[14] 魏畅,王建荣,张黎明.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7-9.

[15] 朱丽琴.PDCA 循环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10):105-106.

[16] 李培杰,刘晓梅.PDCA循环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4,2(1):83-84.

[17] 王梅,王悦,李静,等.PDCA理论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管理的可行性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15): 2150-2151.

[18] 黄萍,徐天士,徐漫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3):119-121.

[19] 刘源香,考希良,杨继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机制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5,21(5):100-101.

第11篇

关键词:肿瘤学;教学方法;医学教育;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防治是新世纪医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医学院校就已经开设肿瘤学课程[1]。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医学本科教学中未开设肿瘤学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严重制约着我国肿瘤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肿瘤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开设肿瘤学课程,加强肿瘤学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

1肿瘤流行病学现状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已位居各类疾病死因的第1位。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高达62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2]。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有1270万例新发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则高达760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高发区。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2004年癌症发病率为250.03/10万,中标率为138.98/10万;2007年发病率升高到276.16/10万,中标率145.39/10万,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此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以加强肿瘤防治的技术力量,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的总体水平。

2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虽然临床肿瘤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达65%,而我国大中城市约为40%-45%,平均到全国水平,5年生存率平均15%左右。

从中医和西医整体诊疗方式上来看,中医诊疗缺乏规范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医诊疗方面出现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许多肿瘤根据其所属系统不同分散在各个科室治疗,缺乏统一及专业的整体治疗,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下失误:一是过度治疗、二是缺乏整体评估和综合治疗规划、三是只注重治疗,而忽视肿瘤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四是肿瘤的预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分析原因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教育薄弱,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没有接受正规的肿瘤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培训,基础较差;二是全民防癌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不足;三是医疗秩序混乱,许多医院和科室都没能实行专病专治,只顾各行其是;四是经济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患者不能受到应有的治疗。

3肿瘤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开展肿瘤学教学工作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3]。尽管目前我国肿瘤学教学已取得一定进步,肿瘤学教育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肿瘤学教育现状及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学生肿瘤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培养相比,我国肿瘤学教育仍需大力加强[5]。何义富等认为肿瘤学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材,肿瘤学相关基础知识更新快及教学模式陈旧等方面[6],不能适应目前培养肿瘤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教学体系有待改革,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学科设置及教学机构设置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单独设立肿瘤学课程,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单独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有些医学院校开设了肿瘤学选修课,但课时少,内容少,不能进行系统学习。肿瘤学的内容分散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各个专科教学中,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各个专业讲授内容仅涉及本专业相应的肿瘤学知识,缺乏横向和纵向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松散,学生获得的肿瘤学知识零散、陈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3.2教材及教学大纲

目前尚无统一的肿瘤学教学大纲及教材,教科书将肿瘤学知识分散在各系统疾病中介绍,而没有把肿瘤单独而系统地列出,且肿瘤部分所占比例小,课程设置时间少。肿瘤学发展迅速,涉及内容日益丰富,而我们的教学大纲的修改则明显滞后,没有及时修改、及时调整。在这样教学现状下的医学生,无法系统学瘤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全面掌握肿瘤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及肿瘤的综合治疗知识。虽然已经有八年制肿瘤学教材,但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尚未开设肿瘤学,也就没有应用该教材,且该教材也并不适用于五年制医学生,导致医学本科生对肿瘤学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院校的本科高年级开设了肿瘤学,但是通常只是简单重复之前的课程,并没有进一步的纵向、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因此需要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范的系统教材。

3.3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

目前专业的肿瘤学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医学本科生的肿瘤学教育分散于各个学科、各个系统,由各学科授课教师讲授其相应知识,缺乏专门的、全面的肿瘤学教师。而且,肿瘤学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遗传学、循证医学、肿瘤心理学、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概念的引入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能力,这些也给临床肿瘤专业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同时,肿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当前肿瘤学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实践不足。大多医学院校在实习期间,仅重视内、外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忽视了肿瘤科临床实习,对于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治疗、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等相关知识没有直接感受。

综上,我国医学院校肿瘤学的学科设置、教材及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校内教育,打好理论基础[7]。在这一方面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强肿瘤学教育,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探讨肿瘤学教学的新模式,以便快速改善我国目前肿瘤学教育中的不合理现状[8]。

4加强肿瘤学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4.1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肿瘤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合理、更规范,更能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在临床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是实施肿瘤学教学的前提,根据教学目的和对象,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大纲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也要能反映肿瘤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时更新。肿瘤学教材要适应大纲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层次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4.2加强教师培养,提高师资力量

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临床肿瘤学涉及内容广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了解肿瘤治疗前沿的新进展,及时更新。同时要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丰富肿瘤学教学内容

肿瘤学教学不但要包括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基础理论及外科、内科、放射等基本治疗方法,还要树立医学生的肿瘤学综合治疗理念、培养循证医学思维。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9]。综合治疗要求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的、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熟悉各种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和步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地诊治肿瘤患者。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代表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对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医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10]。循证医学在肿瘤学学习及肿瘤诊治方面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来指导诊治,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抓住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再次是教会学生评价检索结果,找出最为可信的研究结论;最后是使学生结合临床经验,把疾病的共性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用循证医学方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思维模式。

4.4改革肿瘤学教学方法

当前肿瘤学教学模式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方式缺乏新鲜感,师生互动少,因此应该改善当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借鉴的有临床PBL、RBL教学法、NCCN指南教学法等。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11]。临床PBL教学是指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教学手段,二者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案例学习方法[12]。它采用真实病例,使教学从书本直接延伸到临床,成为临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性及实用性欠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学能力及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13]。而RBL(resource-basedlearning,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学习模式,它将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可以通过了解医学问题、确定医学问题、医学问题调查、医学问题总结四个阶段进行实施[14]。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 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 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导师认为骨折早期,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采用攻下逐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行气活血法。对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采用清热凉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