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生银行前景

民生银行前景

时间:2023-06-29 17: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生银行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生银行前景

第1篇

他将民生银行这个民营资本入股的“小行”发展为世界500强。

却在接受采访时吐槽 “银行是一只贪得无厌的老虎。”

员工对其既有“盲目”崇拜,也有高压力“民不聊生”的抱怨。

谈起勤奋的工作经历,他笑称最初是中专生,总感觉饭碗不牢。

【 印象】

他被称为中国最幽默的银行行长,认为搞银行和捡破烂是一个道理,得知道分类,得分清哪是瓶子,哪是铁。

他全力以赴,曾直言为什么我能当行长,你不能,因为我七点上班,你九点。

他坚持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得“老年痴呆症”,因为“我始终在动脑子”。

他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用司机,不用秘书,不会花钱,不懂享受。

【饥饿的童年】

对于童年时期,董文标曾经这样回忆:“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兄弟姊妹多,我家兄妹五人,我排行老三,家庭也都是粗放式抚养,而我父母都很忙,也没时间过多照顾我们。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就是饿,所以到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不会花钱,现在收入高了些,但我还是不会花钱。

我父亲是个很本分的教师,在叶县很有名,他胆小怕事,但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举个小例子,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永远做不到。

当时我父亲从一中调走,交接时要把办公室的东西交给总务处。当时一把铁锁忘了交,放到纸箱里带回来了。回去以后他跟我说,哎呀,我交东西时慌张着锁忘了交,现在再给人家送去吧,也不太好,让别人以为我想昧的。他就让我趁下班过去从门下塞进去。

【不同行业跨界经历】

董文标没有显赫的出身和背景,33岁时才正式进入银行业,并在不同行业间“跨界”好几次。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经历了上山下乡。1975年,董文标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河南省银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到陕西财经学院和厦门大学财经系学习。

董文标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自己高考时被开封师范学院录取,因为父母都是教师,不愿意自己再做教师,就调到了河南省银行学校。结果兜了一圈,还是做了老师。1988年,河南省银行学校升格为学院后,董文标出任副院长。

【设立郑商所是给郑州办的最大一件事】

1991年,董文标调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任行长。谈起在郑州的求学经历与工作,董文标表示在郑州,他见到了更大的天地。“当时要成立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的所有银行行长都被叫到一起谈这个事,几乎所有银行行长都对这事不感兴趣,他们都说没规模没钱,弄不了。他们觉得期货风险太大,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打造一个期货平台,而不是做期货。当时我是郑州交行行长,就把这个事接下来了。郑州交行给郑商所注入了第一批资金。”“郑商所给郑州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促成郑商所的设立,我觉得这是我给郑州办得最大的一件事。”

【加入民生银行】

1995年,时任工商联主席的经叔平牵头成立民生银行,当时还任海通证券董事长的董文标成为筹备组副组长,1996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横空出世,董文标任副行长。

董文标回忆道,当年的办公场地就是一间房,晚上就睡办公室,各方面待遇无法与别人相比。由于民生银行实行的是聘用制,到了民生银行,什么级别也没有,截断后路。就像突然扔到海里游泳, 离开海岸两三百米后, 会感到一片苍茫, 心里一点数也没有。

【压力山大的第三任行长】

2000年,43岁的董文标正式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当时,同前两任六旬上下的行长相比,董文标难免显得“稚嫩”,董事会看中的是“他比较年轻”和“资历更市场化”。

实际上,这是民生银行成立4年来的第三位行长。民生银行早期内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董事长和行长的失和。前两任行长均未做满3年一届的第一个任期即告离职。

一位曾在民生银行老员工表示,那时董文标的压力应该非常大。

【上市是契机】

当时,由于民生银行股权结构非常分散,导致股东之间、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以及管理层内部一直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和权力博弈。

1999~2000年,1年多时间里,民生银行进行了频繁的股权转让,排行前3位的股东变成了新希望、东方集团和泛海集团,持股比例均超过9%,股权实现相对集中。

时势造英雄,三大股东相互制约,使善于“借势”的董文标有了足够的施展空间。

【第一次转型:调整市场定位】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关于其定位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银行高层认为小银行会比较有发展前景。所以,民生银行成立之初,以“民营、中小、高科技”为战略定位,以支持民营企业为己任。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银行为它们提供金融服务并非易事,需要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出色的风险管理,这是民生银行所不具备的,也是民生银行在初期发展速度慢、不良贷款高的重要原因。

董文标在担任行长之后,从民生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把市场定位转向国企、优势行业和大客户,与四大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在这轮竞争中,民生银行的体制优势很快显现出来,它在这个规模巨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市场分到了不菲的蛋糕。

【首推独立评审制度】

当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6%以上,为了从体制上消除不良贷款产生的土壤,董文标在中国银行业首家推行“独立评审”制度。2001年,民生银行所有行政高管都从审贷委员会退出,审贷委员会成为了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完全独立,从分行到总行所有工作人员都由总行垂直管理。2003年,民生银行正式向9家分行派驻了独立评审机构,进一步扩大了总行派驻独立评审机构的范围,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和授信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了独立审查制度的透明度。未派驻机构的高风险业务,一律上收总行。在把这个风险长城打造好的前提下,董文标开始将民生银行驶入快车道,也正好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开动脑筋办银行】

董文标2006年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后,做出了一个看似微小的“举动”,但意义却颇为重大,这就是将以前董事会的“举手表决”改为“无记名投票”。

董文标解释说,中国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社会,鉴于这种国情实际,如果当场举手表决,在某种程度上会有碍于董事意愿的真实表达,而改为投票,就可以使董事意愿的表达更流畅。

董文标要求民生银行全行“开动脑筋办银行”:认为创新不能走老路,不能拘泥于形式,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进行商业化运作。”

【大刀阔斧改革民生银行业组织结构】

2003年开始,民生银行着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务的支持力度,总行个人业务部和7家主要分行的个人业务部统一更名为零售银行部。

2005年,民生银行开始酝酿公司业务组织架构改革,实行公司业务的集中经营。

2007年,董文标亲自坐镇,宣布成立首批事业部,一场自下而上的体制变革攻坚战由此启动,民生银行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率先实施事业部制的银行。

【空中楼阁的商业模式】

民生银行在2005年和2006年时发展速度已经达到极限,那时达到事业的董文标,却勇于承认这种商业模式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让董文标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当时民生银行7000亿贷款,只有1200个企业客户,风险尤为集中;且在极端时,超过64%的贷款为中长期贷款,这对中小银行而言尤为致命,董文标称之为空中楼阁;

这一商业模式,也导致各项经营指标,比如资产回报率、收入成本比等在同业中都处于落后位置。

【转型:小微企业单独分离】

信贷过度向垄断行业和大企业集中形成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而放眼中国的民营经济,却显然已今非昔比,地位和成熟度已空前提高。

董文标观察到,不少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扩大零售业务,也在采取诸多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但据了解,它们一般还是停留在“中小企业”的泛指定义上,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实际上还未真正进入它们的视野。本来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本应受到的政策支持。

民生银行是第一家把小微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单独分离出来的银行。

【小微企业蓝海】

2008年,董文标在调研中发现,小型和微型企业,“比小企业还小的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主可能更需要银行的支持,所以他提出了‘小微企业’的概念。”2009年之后,董文标高调宣布,民生银行“民营”归来,重新把民营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客户对象。民生银行几年来的发展最终证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够实现“低风险和低成本”,是一片广阔的金融蓝海。“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是民生银行三大战略定位,广义上,小微企业也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很多人理解这一战略定位是民生银行成立之初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的回归。在董文标的带领下,民生银行再一次历史性地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重新回到自己真正的使命上来。

【“民不聊生”银行】

在董文标带领下,民生银行有了被称为“风平浪静”的6年,增长速度领先同业。但同时也因为作风激进,业务考核压力大,民生银行私下里被人戏称为“民不聊生银行”。

直到今天,同事们对董文标的感情依然比较复杂。一位员工表示,他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经常加班,弄得大家都无法回家。董文标自己也承认是个急性子,“走路都是一般人跟不上的,个子不高,走路快。我办事比较急,但待人比较温和。” 2006年,董文标从经叔平手中接任董事长一职。至此,民生银行进入“董文标时代”。

【我能当行长你们不能,关键在我投入】

对于曾经经历过的坎坷不顺不为人知的故事,董文标也只是摆摆手:“血与火,成长都要经历。”

“为什么我能当行长你们不能,关键在我投入”董文标这样形容自己的付出,“我曾经讲过,从做行长开始,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他们9点上班。对很多人来说,一年可以做到,两年可以做到,但是能坚持10年都做到吗?如果做到了,一天多工作2个小时,10年是多少呢?”

【民生人】

10年前,董文标曾这样教育年轻行员:“你们看看经老(经叔平,中国民生银行前名誉董事长,已逝),那么大年纪的人了,总是西服革履,皮鞋擦得锃亮,精神抖擞。做民生人就要永远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10年后,55岁的董文标保持着他当年要求年轻行员的状态。

银行家大多以专业和高深为能事,但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话已是业内公认的董文标风格。也渐渐地,董文标获得了这些大佬们的真正认可,成为了民生银行董事会的核心。

民生银行的许多活动,它的股东董事们,比如张宏伟、卢志强、史玉柱等都积极参加,史玉柱甚至毫不掩饰地在微博上表达对民生银行未来的信心以及对民生银行管理层的钦佩。

【员工“盲目”崇拜】

虽然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董文标也在持续的修正或微调既有的战略,但实践证明,董文标也尤为自信没有犯过方向性错误,这让众多民生银行一线人员的对董文标几乎有种“盲目”的崇拜或依赖。

“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失望和希望交织,失望的时候就会想,董事长战略从来没有错过,这时我们又充满希望。”民生银行一名基层员工曾如此说。

【再见,董文标】

2014年8月19日,民生银行公告称18日收到董事长董文标的辞职函。他的离去似乎标志着民生银行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企业对一个人的依赖程度,在民生银行显得前所未有之高,甚至有人担心,如果他退休,民生银行是否还能保持这些年来的改革力度和创新力度。有人这样评价他,一次、两次做了该做的,或许只是侥幸,但持续多年战略的成功,紧跟市场甚至引领市场,便是智慧。

【57岁“再就业”】

2014年4月,中民投创立伊始,董文标出任董事长。

“为什么要做中民投?因为中国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经济转型,需要有一家民营背景,能联合更多民营企业的力量,做产融结合,用金融手段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挖掘行业价值。”董文标这样阐述中民投的理念。

中民投5月9日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亿元,实际到位近350亿元,有59个股东。

【新愿景:打造一个投资控股集团】

第2篇

而对于一些小型投行,譬如美资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来说,它更是踩中了行情的“重灾区”。这家并不算很知名的投资银行很早就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于2006年在上海开设办事处,频繁出现在国内各种会议,成为承接中国概念股赴港赴美上市的赢家。不过,在中概股遇冷之后,派杰的好日子很快到头。

今年8月,派杰宣布在9月30日以前退出亚洲业务,有意出售或关闭其亚洲分支部门。按照常规,市场将其高调宣布有意出售的动作视为已经与潜在买家接近达成协议,并先后传出广发证券、平安证券、银河证券、民生银行等多家竞购者。

不过,银河证券及平安证券高层分别向本刊记者确认“并无此事”,这场竞购的玩家只剩下广发证券与民生银行。有消息称,广发证券曾是最为接近达成交易的对象,但最终其方案并未获得广发证券董事会的通过。而接近民生银行的人士确认,截至记者发稿前,民生银行与派杰的并购谈判也已“中止”。

随着9月30日的大限临近,派杰亚洲业务最后的结局,似乎只剩下关闭一种。

派杰颓势

作为一家中小型投行,派杰亚洲的主要业务即是为内地中小企业赴美或赴港上市担任承销及保荐。在市场大热的2006年以后,这类证券公司以灵活的保荐机制、低廉的承销费用赢得了众多客户,其活跃度甚至超过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比如,派杰美国参与承销了百度、当当、优酷、网秦等几十家中国公司赴美IPO。

2007年,派杰以两倍市净率并购香港本土投行金榜证券,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二家外资券商并购本地券商的案例,着力扩充自己的香港地区业务。其后,派杰迅速开展承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业务,其客户包括先健科技、科诺威德、双桦控股、泓淋科技等十余家公司。

不过,从去年开始的中概股低迷使得派杰亚洲的业务遭受重创。其财报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派杰在港股市场亏损高达390万美元,此前第一季度的亏损额高达290万美元,2011年全年的亏损额为1100万美元。

不独是派杰,港股市场在经纪业务和IPO业务上双双显现颓势,使得各家香港券商都叫苦不迭。普华永道数据显示,自从2012年二季度以来香港IPO就出现下滑,上半年只有32家公司在港上市,总筹资306亿港元,同比下滑84%。

亚洲地区的亏损也拖累派杰整体盈利。派杰在今年二季度的利润同比下跌25%至5100万美元。

“我们固然相信亚洲市场会有长期的增长,但已不能接受当前的损失率,而且这也导致我们无法获得投资来扩张搭建更好的平台。经过对亚洲业务数月的评估,也基于股东、客户和雇员的利益,预计在今年9月份退出香港市场。”派杰首席执行官高宝明表示。

这一明确表态被市场认为,派杰已经接近与潜在买家达成协议,或可避免直接关停的厄运。此前,香港市场已经分别有两家券商出售自己的香港分支业务,两家直接关闭。

拯救之路

从去年年底开始,香港媒体就曝出某华南券商高层频繁出入派杰亚洲所在办公室,这家券商其实正是广发证券。

身在华南区域,广发证券在经营香港地区业务上有着地缘等优势。不过,香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香港地区分公司经营近六年,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不仅与国际投行相差甚远,甚至与同在香港的中信、海通相比亦有差距。其关键原因在于,广发香港一直没有培育出足够强大的经纪和机构投资者人脉网络。

而派杰在经纪网络与机构投资者人脉网络上的优势,正可以被广发所利用。

在今年6月份的广东产业资本融通创新论坛上,广发证券总裁林治海表示,“广发证券依托于香港的平台——广发香港控股,接下来将在全国券商当中率先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来做强做大我们的国际化平台,今年应该就会有实际的成果。”他所指的正是接近与派杰达成的协议。

此前,林的团队已经为这个交易数次来往广港两地,并接近达成协议,原定于7月最终宣布交易的达成。不过,就在最后一道程序上,广发证券董事会却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否决了这项提议。

知情人士透露,该项提议被否决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对初次方案的价格不满意。在广发与派杰接触的半年多时间里,随着市况不断降低,对投行前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高峰时期在香港拥有近80人的派杰也不断出现离职,使得广发证券董事会对收购派杰的疑虑越来越深,因此最终否决了这项交易。

而在广发证券的收购暂时搁置后,市场开始陆续传出银河证券及平安证券有意加入竞购者队伍的消息。

不过,平安证券总经理何善文及银河证券官方均对此表示明确否认。前述知情人士称,“这仅仅是派杰官方为了让自己保持吸引力,而放出的烟幕弹。”

终结者民生

事实上,接近“溺水”的派杰此时还有“最后一根稻草”,这位可能的“拯救者”是已经在A股和H股同步上市的民生银行。

不过,这位拯救者似乎并没有被放出的烟雾弹迷惑,而是十分清楚自己在收购中居于有利地位。

一位参与交易的人士指出,尽管有传言声称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和银河也在与派杰商谈,“但这样的消息可能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平安自己在香港就有分支机构和牌照,一是没必要多此一举,二是平安银行和深发展整合还在进行中,不可能为派杰牵扯精力。至于广发,据我了解,他们现在进行海外扩张的意愿也比较有限,派杰也肯定不是理想对象。”该人士称。

对民生银行来说,在港收购一家券商牌照确有必要。

受制于国内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国内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只能将主业集中于债券承销,无法染指利润最为丰厚也带来最多品牌美誉度的股权融资市场。不过在内地金融业态中,银行以其庞大的网点覆盖和金融地位牢牢掌握众多客户资源。满足这些客户的股权融资需求也是自然的延伸。

此前,国有大行均在香港设立了券商子公司,包括建银国际、交银国际、中银国际等都在承接内地赴港上市股方面卓有成效。

“民生银行要在香港地区拿券商牌照,这个规划两三年前就已经提出。”民生银行总行一位相关业务人士表示:“只不过一直在比较是通过收购更合算,还是自己申请更合算。”

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则表示:“其实在香港地区,就算单独申领券商和其他金融牌照,难度也不大。如果选择收购既有的券商资产,主要还是希望节省前期沉没成本,并利用既有的服务管道和客户资源。但在这方面,派杰实在没有多少谈判的筹码。”

在民生银行与派杰方面的谈判中,派杰兜售相关资产的意味无疑更为明显。“派杰撤离香港是他们既定的策略,交易迟迟拖延,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派杰想找到合适的买家其实并不容易。”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称。

因此,在收购谈判中,毫无疑问民生银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其对合理的价格也更加看重。

目前对派杰的收购,主要是由民生银行香港分行进行操作,总行业务部门暂未大规模参与,如果收购成功,派杰未来的管理架构,民生总行业务人士表示,“目前总行也没有明确结论”。

派杰对亚洲业务的定价是市净率一倍以上,相比中信收购的里昂的2倍市净率已然缩水不少,但派杰的品牌和网络与里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过,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则透露,目前民生银行与派杰的谈判已经“暂时中止”,“派杰胃口太大,开价太高。民生银行又不是非收派杰不可,价格谈不拢,民生也不会强求”。

第3篇

本部分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2008年度上市银行的竞争力。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深、沪两市上市的银行总共有14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招商、华夏、深发、浦发、兴业、民生、南京、北京、宁波)。

本部分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各银行的定期年报、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

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急速蔓延,对国内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中国经济原有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暴露,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中国经济内牛性因素相互叠加,增加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压力,2008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出现了部分企业倒闭和企业盈利缩减等问题。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8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之中,下半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紧缩的不良影响,央行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从偏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央银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对银行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主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增加和市场利率大幅度下滑,使资金运用和债券投资空间收缩、盈利能力降低;二是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都提出严峻挑战,有效信贷需求萎缩和银行谈判地位逆转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并对资产质量带来压力、间接影响经营业绩。

我国上市银行外币投资和海外业务在此轮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次贷及相关衍生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冲销了银行的利润。此外,低迷的全球资本市场影响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限制了未来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上市银行的表现如何呢?在群雄逐鹿中,孰优孰劣呢?

资本状况

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从资本角度衡量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规定,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2008年各大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状况都有很大改善,全部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宁波、北京、南京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较好,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6%以上。南京银行最为突出,核心资本充足率达20.68%,资本充足率达24.12%,在上市银行中双双居高。

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10.7%上升为11.34%,而核心资本充足率则从2007年9%的水平下降为2008年6.56%的水平。这一高一低的主要原因有:招行2008年9月为应对新增股权投资对资本的消耗,启动资本补充计划,成功发行3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对永隆银行的第二次收购溢价部分冲减资本公积,从而减少了核心资本(而发行人民币300亿元次级债券只补充附属资本,不影响核心资本)。

深发、浦发和民生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7%、5.06%、6.60%,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给业务增长形成制约。这几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大致有:积极开拓市场,各项资产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相应的风险资产增加,冲减了资本绝对量;报告期内因票据市场活跃,各经营机构参与热情较高,所以表外银行承兑汇票的扩张较快,导致风险资产有一定增加。

随着各行业务规模的扩展,风险资产的增加将对资本有所消耗。尽管利润的增长能带来核心资本的增长,但并不能带来更多的附属资本。资本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以及面临的经济下滑中,应当继续提高资本充足率。2008年我国股市疲软,银行以增发股票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受到影响。各大银行正在积极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来补充资本。不断增长的资本基础将支持银行的业务增长。

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信用风险加剧,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不良贷款状况

不良率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等于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图2可见,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全部达标。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三家上市银行为深发(0.68%)、兴业(0.83%)和宁波(0.92%),显示了这三家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较好控制能力。

从发展状况上看,由图3可见,经过2006~2008年三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比较,上市银行不良率普遍最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显示出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改善,向国际水平迈进。深发一跃从2006年和2007年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上市银行成为2008年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上市银行,进步迅猛。宁波银行2008年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有提高,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对信贷资产分类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等情况,贷款分类降低形成不良资产。

从贷款分类结构上来看,由图4可见,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质量最佳,次级贷款比例仅为0.68%,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比例都接近零。与2006年和2007年相比,资产质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原因为:深发在2008年报告期术进行了特别的大额拨备和核销;同时加强对贷款期限管理及贷款到期归还情况和资产质量状况的跟踪监测,并采取措施督促和落实客户及时还款。工行、中行、建行、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相对较低,其中工行、中行、建行的可疑类贷款比重比较大,分别为1.22%、1.06%、1.05%;南京银行关注类贷款比重过大,占到了贷款总额的7.63%。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等于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贷款余额。只有在损失前,银行通过识别风险,分别计提相应的准备金才有意义。贷款减值准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但这一指标能反映出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消化能力,反映了银行业资产质量状况。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的拨备率普遍较高,全部超过100%,风险抵御水平进一步增强。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比较中,兴业、招商和浦发的拨备覆盖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别为226.58%、222.29%和192.49%,在同类银行中相对较高。深发的拨备覆盖率105.14%,在同类银行中处于较低水平,原因是深发2008年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相应减少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

贷款集中度

一般来说,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

为此,监管当局制订了两个指标,最大的单一客户贷款额不能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由图6可看出2008年我国股份制银行这两项比例全部达标。然而,并不排除各大银行有垒大户的倾向,北京、招商两家银行十大客户贷款比例都超过了30%。北京银行十大客户贷款比例为40.89%,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达到了7.83%,风险比较集中。

贷款投向结构

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各大银行表现出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贷款在各大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四大行中,工行、建行对交通物流和电力的贷款比重比较大,源于这两大行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领域具备历史优势,积累了较丰富的客户资源;将更多地受益于政府在基建、交通等领域的投资支出。

在同类银行中,招商的贷款行业结构最佳,贷款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招商对受宏观景气度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贷款控制在18%左右,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行业(多个子行业产能过剩)不良贷款率较高,招商较好地避开了风险。而在较低风险的交通、能源、通信行业贷款占比较大。招商在近年来增长过快的房地产建筑业上的信贷配给相对谨慎,仅为7%,较好地控制了潜在风险。

宁波银行是一家真正意义上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区域银行,虽然宁波银行2007年主动缩减了房地产相关贷款,但是其制造业,商贸等高风险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仍然高达49.5%和20.3%。虽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在同业中处于中间水平,但其下降幅度却特别快(2008年初为359.94%,2008年末为152.5%),这是因为宁波银行本身的不良率较低,不良贷款额的增加对不良率、拨备覆盖率和利润的影响也就比较大。

民生、兴业在房地产贷款投向占总贷款的比重为14%和11.81%,在同类银行中比重较高,面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前两年规模扩张所依赖的房地产开发类和按揭贷款遭遇困境。

总体上看,房地产贷款在各大银行总贷款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已获得资料的五家上市银行中(表4),年报显示房地产开发已成为这些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前五大行业之一。2008年工行、建行、中信、深发、招商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分别为2.21%、4.67%、1.17%、5.41%、2.53%,占其不良贷款较高的前五大行业的第五、第二、第四、第一和第三。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时期,过大的房地产贷款比例成为上市银行潜在的风险源。在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操作中,抵押担保贷款额一般不超过抵押品变现值的70%,这意味着房地产价格跌幅超过30%以上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会骤然上升。然而,也可以看到与2007年相比,各大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都有下降,说明我国上市银行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审查力度,加大了信用风险控制。目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主要为2005年前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信贷扩张造成的风险将逐渐在以后的年份暴露出来。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2009~2010年将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信贷风险,这将是大多数中国银行上市以来首次面临挑战性的行业信贷周期。随着中国银行业资本化程度日益深入,对于贷款市场份额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良贷款可能上升。

盈利能力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表现高于预期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国际上一些大银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业绩大幅亏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四家大行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112亿元、926.4亿元、643.6亿元和283.93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5.2%、34%、14.42%和40.05%。其中,工行和建行实现的净利润金额已位居世界大行中第一名和第二名。我国上市银行取得骄人的业绩,与它们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成本收入比的下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利润水平

拨备前利润

拨备前利润即指尚未扣除风险准备金的利润。拨备前利润等于利润总额与资产减值准备之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得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计提得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拨备前利润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考虑风险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市场扩张水平和盈利能力。

工商银行2008年拨备前利润达到2008.29亿元,是我国2008年获利最多的银行。工行、建行、中行保持了同业前三的位置。招商银行拔备前利润达到314.81亿元,是中小型上市银行中拨备前利润最多的银行。紧随其后的是中信银行,以拨备前利润241.90亿元位于第二位,这与中信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资产托管,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新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本之比,不应低于11%。资产收益率反映银行全部资产运用的总成果,资本利润率反映所有投资者的获利能力。这两项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润效率越高,投资者的收益越高,同时意味着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

总体上看,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润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14家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1.13%,较2007年的平均水平增长了0.12个百分点。但各行表现出较大差异,中型银行的利润增长率要快于四大行。由图8看,在四家大型银行中,工行的增长率居于首位,环比增长率达到19.80%。中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双低,这主要和其境外业务占比较高,面对席卷雪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境外业务受阻相关。在中型银行中,南京、浦发、北京、中信与2007年相比,2008年利润率有火幅上涨,环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61.67%、39.13%、30.84%、24.74%。招商银行保持厂其较高的资产利润率1.46%;中行资产利润率与2007年相比略有下跌,为1%。深发资产利润率大幅下降,资产利润率从2007年的0.75%跌倒2008年的0.13%。原因之一为金融危机冲击尔南沿海地区企业,深发的重点业务之一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遭遇冲击。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基本处于增长形势,其中浦发的资本利润率在各上市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达到35.76%,招商银行以28.40%居于第二位。

在对各大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深发引人注目,深发是2008年上市银行中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最低的银行,同时也是不良贷款率最低的银行,当年拨备前利润为81.27亿,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3.34亿,净利润为6.14亿。原因在于深圳发

展银行于2008年进行了特别的大额拨备和核销售,大幅化解了历史不良贷款问题。资产减值准备冲减了净利润,影响了深发2008年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的绝对值。相信,通过这一次的整装,深发今后会表现得更好。

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息差。本文用利息收入比考察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利息收入比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图12看,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水平都在70%以上,处于比较高的水甲。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条件下银行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构成营业收入绝大部分的利息收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中浦发和北京两家银行利息收入比都达到了90%以上,分别为91.24%利90.12%。反映了其资产结构单,过分倚重贷款,银行的收入主要靠存贷款息差。2008年中行利息收入比在同类银行中最低,为71.37%,表明其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从图12也可以看出,各火上市银行除招商银行外2008年利息收入比都较上一年度有大幅降低。说明我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逐渐优化,开展中间业务能力上升。完全依靠利息差的现象逐渐改善,经背逐渐转型。

净息差和净利差

考察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净息差(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余额,也叫做净边际利率)和净利差(净利差-生息资产收益―生息负债成本率)。两者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二者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基本相似。本文主要从净利差的角度进行分析。

简单来讲,银行净利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或者银行吸收储户存款和上存央行/上级行的利差。净利差水平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表7列示了公开披露净利差值的上市银行情况。2008年,工行、建行、中信和招商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招商银行净利差的水平最高,达到了3.27%,较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中行和深发展的净利差较之上年下降。大多数银行净利差上升的宏观原因主要有:(1)2007年央行六次升息的滞后影响。使客户贷款平均收益率提高,但由于受到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大幅降息影响,贷款收益率在第四季度出现了回落,但其负面影响没有超过滞后的正面影响。(2)人民币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使得银行证券投资收益率上升。(3)在降息周期中,各行都要经历贷款和存款的重新定价。在短期,存款利率的下调速度要快于贷款利率的下调速度,有利于银行的利差扩大。然而,从长期看,随着重定价效果的逐步显现,贷款下调幅度高于存款,净利差会有所缩小。

2008年度,自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5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而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2.1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0.27个百分点,直接对商业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持续降息令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货币市场利率、债券收益率相应下降,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利差,减少盈利。2009年我国处于降息周期,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上市银行面临着利润下降的挑战。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也给上市银行盈利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缩小,银行信贷利差收窄、议价能力减弱,带来银行利差收窄和信贷成本的上升,以净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面临很大挑战。

收入结构

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的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在50%左右。其中民生银行的比例最高,达到62%,深发居其次,为60%。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说明收入过分倚重于息差。而贷款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比例过高意味着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南京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最低,为43%。虽然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但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上的大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一般不超过50%,大部分在30%到50%之间。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在银行非利息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间业务风险低,能够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金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减轻银行对存贷款的依赖,从而平缓或缓冲宏观经济变化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传统的中间业务有国际结算、银行卡、托管等,而目前信用卡、咨询顾问、理财等新兴业务正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点。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之一:净于续费和佣金收入,采用它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作为衡量指标。

2008年以来,资本市场出现深度调整,低迷的资本市场对上市银行公司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我国上市银行表现仍然好于前一‘年水平。从图1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银行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与营业收入比都有增长。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居于前列,这四大国有上市银行都是中国的传统银行,机构分布广泛,网点庞大,集中了大量的业务。其中,中行的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各银行中比例最高。2008年中行实现非利息收入653.52亿元,较上年增长57.6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9.47亿元,增长12.42%。中行充分发挥贸易融资、国际结算等业务的传统优势,继续保持在个人结售汇和国际汇款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奥运金融服务也为中行带来丰厚回报,仅销售奥运特许商品和贵金属产品净收入就超过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银行虽然作为一个后起之秀,网点有限,但是其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高于交行,跻身同类银行前四名。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十分出色,招商银行推出的许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广为中国消费者接受,例如:“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一网通”综合网上银行服务、双币信用卡、“金葵花理财”和私人银行服务等,扩大了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华夏和北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作为第一家拿到企业和金融机构债券承销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依托丰富的客户资源,2009年债券发行增加可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

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增幅为65%,超过营业收入36%的平均增幅,说明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增大。与2007年相比,2008年南京、宁波、华夏、民生的净手续费收入有大幅上升,净手续费增幅分别为235.39%、119.11%、82.38%、86.57%。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能力增长很快,由表8看,南京银行2008年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为两亿元,相比于其上一年一亿元的水平,翻了一番,说明其正在努力转型。

成本控制水平

成本收入比等于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银监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的风险抵补类指标之一,通过列比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相对变化来衡量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该指标不应高于45%。由图16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全部达标,成本收入比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南京、工行以不

到30%的水平最为出色。民生银行成本收入比最高,为42.55%,但比起比2007年46%的水平有所降低,并达到了监管标准。

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的普遍下降说明其费用投入已经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强劲动力,经营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资产流动性分析

2008年,整体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急剧变化,给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冲击。(1)宏观经济政策由上半年的适度从紧转为较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在流动性管理上的时间错位,许多针对前期政策所采取的流动性管理手段不得不进行临时调整。(2)下半年以来一系列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放松政策的连续出台,使得整体的流动性较为宽松,而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又使得资金合理运用的难度加大。(3)受国际次级房贷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降低,公允价值波动较大,部分流动性资产的变现代价较大。

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可以通过存贷款比例和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存贷款比例等于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不应高于75%。

贷存比

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贷存比越高,说明吸收的存款大部分被贷出去了,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但是贷存比过高,就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由图17看出,与2007年相比,各上市银行存贷款比例的变化不大。大型银行的贷存比水平普遍较低,整体上低于中小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工行的贷存比在上市银行中处于最低水平,保持了2007年56%的水平。民生、中信、浦发贷存款处于监管线的边缘,在体现其较高的资金利用水平的同时,也说明其资金紧张,隐含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深发展为79%,是上市银行中唯一一个没有达标的银行,流动性风险较高。

流动性比率

由图18看,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除北京和宁波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外,其他上市银行2008年流动性水平与2007年相比均有大幅上升。在四大国有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最高,本币流动性为52.7%,外币流动性为110%。在中型上市银行中,北京银行的本币流动性最高,为63%,南京银行的外币流动性最高,为206%。在四大行中,工行的流动性最低,2008年人民币流动性比例为33%,外币流动性为84%;在中型银行中兴业的流动性最低,流动性本外币合计数仅为41%。

2008年上半年处于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之中,下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从偏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央银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流动性上升。各大银行经过不良资产的剥离,资产流动性明显增强,保持较少的超额储备比例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变现能力极强的非信贷资产,进一步提高了其资产的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在负债到期偿还时缺乏还款资金的风险。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或金额的不匹配,均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2008年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首先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历史高位。其后,随着美国次货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的复杂情况,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中国人民银行5次降息、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M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上述政策的频繁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70-02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1]吴晓求[2]更为细致地指出,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3~4]。

一、中山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山市的金融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5.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9.97亿元,年均增速达19.54%,超过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速11.17%,占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到2015年的12.22%,成为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产业。

(一)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中山市的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主要采用总行建立的平台,主要有四种模式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一是加大产品与创新的力度,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传统业务网络化,如招商银行的微信银行;二是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社区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开展自身金融业务,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三是建立自己的直销银行,如民生银行;四是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工行、中行以及中信银行与生意宝合作共同推出的生意宝贷款通。

(二)P2P网络贷款的发展

P2P借贷是指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资金持有者,通过信贷平台牵线搭桥,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资金需求者。

借助网络平台或者线下丰富的资源,P2P借贷平台一方面收集整理借贷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登记借贷供给信息,最后通过平台硬件或者其他中介的撮合,实现资金供求两方面匹配信息的互相交易。这种模式基于良好的信息匹配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为借贷双方提供了相对可靠、便捷的投融资渠道。

目前中山市有十几家P2P网络贷款企业,大部分以分公司的形式,例如宜信,中山本土从事P2P网络贷款的企业有两家:天天财富和恩商贷。目前,天天财富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万人,累计成交2.26亿元,主要产品有消费贷、经营贷、电商贷和安居贷。天天财富创新性地设立营业部,实现了P2P网贷的O2O模式,同时对借款项目实行严格的落地尽职调查、借款项目都有实物抵押或连带责任担保、第三方资金托管、不搞资金池、每笔项目的资料都备案存档供投资人查阅,这样就严格控制了项目的风险。目前,天天财富平台上的贷款逾期违约率为0%。

(三)众筹的发展

众筹是发起人向投资者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一个众筹项目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筹资人、平台运营方和投资者。其中筹资人就是项目发起人,在众筹平台上创建项目介绍自己的产品、创意或需求,设定筹资期限、筹资模式、筹资金额和预期回报率等,一个项目可能包含多个投资档位,不同的档位有不同的预期回报。而平台运营方就是众筹网站,负责审核、展示筹资人创建的项目,提供服务支持。投资者则通过浏览平台上的各种项目,选择适合的投资目标进行投资。

中山市的第一例众筹案例是很多人咖啡馆。该咖啡馆在2012年采用众筹的方式,吸纳了104名股东,筹集了56万元,这些股东大部分来自中山本地,但是也有来自外省,甚至美国、新加坡的。2015年3月,中山市首个面向全国的公益众筹项目“咖啡有爱”――为中山市地中海贫血症患儿筹款圆满完成,项目共收到来自全国4 893人的支持,筹集资金112 108元用于慈善事业。

(四)互联网金融中介的发展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联合金融局等部门完成了中山市社会征信和一体化系统的开发上线工作,该系统自2013年10月11日正式上线至2014年12月末,已为中山市20多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采集中山市工商、质监、国税等26个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涉及近80项数据主题,较好地发挥了互联网金融中介的职能,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即采用O2O模式的线上展示和线下撮合。

二、案例分析:中山市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

以中山本土银行――农商银行为例对其介入P2P业务进行SWOT分析。中山农商银行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中山市网点与从业人员最多、服务面最广的商业银行。

(一)优势

规避法律风险。某些P2P平台的操作方法类似“转贷款”或“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认定为是向众多的、不特定的投资人吸收资金,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相似。而中山农商银行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贷款、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都是法律允许范围。

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目前网贷公司采取准备金的方式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山农商银行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74.67%、450.98%和291.86%,拥有充裕的准备金,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获得流动性,较一般的P2P公司拥有更强的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优质丰富的客户资源。中山农商银行2014年的贷款市场占比为15.84%,中山市场排名第1位,存款市场占比15.15%,市场排名第2位,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农商银行可以把丰富的客户资源转换为P2P借贷的客户。

完善的征信系统有利于产品定价、风险管理。P2P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借款人风险评估困难,借款人一般是中小企业或者个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P2P平台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具体情况和还款能力。农商银行若开展P2P业务,可以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科学合理地进行额度批准、贷款定价、还款管理等,这是中山农商银行开展P2P业务最大的优势。

(二)劣势

缺乏P2P业务经验。P2P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P2P业务是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产物,强调优质的客户体验、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这些都是中山农商银行所不具备或者不重视的。

缺乏相应的人才。P2P业务需要既懂互联网产品运营又懂银行业务的综合性人才,而中山农商银行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储备,需要重新招募相关人才。

(三)机遇

P2P行业前景广阔。中山市中小企业特别多,长期得不到金融机构垂青,预计未来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成为P2P良好发展的根基。中山人均收入早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储蓄率较高,富裕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投资渠道相对匮乏,营造了良好的资金供给环境。

(四)威胁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滞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滞后增加了资金成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农商银行虽可以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信息,但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整性和有效性仍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贷款的定价。

电商抢夺市场。目前大多数P2P平台采用线下调查和有限担保等方式的传统审核方式,电商平台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入局者,其进入将会影响商业银行在P2P领域的发展。

三、中山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路径选择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与P2P公司合作,由小额贷款公司为P2P平台推荐优秀的借款人,并且与P2P平台共同对相关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二,成立自己的P2P网贷公司。但由于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P2P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正处于行业的分化整合期,这种方式对于中山来说是不具有可操作性。

项目本土化是第一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可以做到归属地直接管辖,贷前尽职调查准确高效,信息来源广,追偿能力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截至2015年底,中山市共有25家小额贷款公司,镇区覆盖率达86%,累计投放贷款笔数3 922笔,累计投放金额48.0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亿元,同比增长7.28%。传统小贷公司拥有大量线下客户资源,通过互联网,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突破地域局限性,同时降低成本。

风控方面,一旦前期线下考察和贷后管理出现失败,项目发生逾期,小贷公司将用利差进行赔付,利差不够的时候则动用资本金,如果资本金赔光了,P2P平台会代为追偿。因此,小贷公司要建设好自身的风控体系。但小贷公司也能收获好处,就是借P2P平台的渠道扩充大量出借人资源,完成大量销售额,获得灵活的资金来源。此外,由于承担了事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职责,小贷公司也可以收获可观的利益分成,在利益分配格局里,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拿到50%以上。

参考文献:

[1] 谢子门.当今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商贸,2013,(13).

[2]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4,(1).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外源融资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56-02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而众多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二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加凸显,众多中小企业至今没有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中直接受益。2009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难,我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上年同期减少15%,全国2009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据银监会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约有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上年同期减少300亿元,而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依靠银行借贷这一间接融资方式。{1}因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上缴税收以及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的58.5%、68.3%、50.2%和75%。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称得上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主体,是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生存条件、发展环境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做精、做强的“瓶颈”。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我国遭遇金融危机后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效益相对低,资信普遍不高,这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其一,我国中小企业多集中在住宿、餐饮业、零售业等传统行业,自有资金较少,经营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大多数中小企业家缺乏长远经营的眼光,较少去投资长期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小企业相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效益低,扩大经营规模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其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较差,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财务报表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用风险高。部分中小企业的短期行为倾向严重,信用状况较差,使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加重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困难。

2.商业银行从控制成本和风险的角度出发,更倾向把大企业作为放贷目标,而对中小企业“惜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金融体制,“天生”就不适合、也不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首先,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时间紧、频率高、数量少,而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监管,导致放贷的成本太高。对同样以盈利为目标之一的银行集团来说,他们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都不愿意成为中小企业的“债主”。其次,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推进改革等原因,信贷管理更加严格。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信用体系不健全,部分企业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致使银行只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才发放贷款,使一般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此外,由于现有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尚未建立,银行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定价模式,缺乏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积极性不高。

3.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造成融资形式单一,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原因。就资本市场的角度看,主板市场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门槛太高,如企业在主板上市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其定位是为那些已经产业化的大中型企业提权流转、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的平台。而中小企业板虽然可以为那些已符合现有上市标准、成长性好、科技含量较高、行业覆盖面较广的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但毕竟数量有限,到目前一共有315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现行资本市场的政策使得中小企业只能依赖银行信贷这一唯一的外源融资渠道,无法广开财源。从企业的债券市场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另外,加上我国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困难重重。

二、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短、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不过,在发达国家,非正式的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体系、二板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资本缺口。{3}可是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实际表现为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高门槛。因此,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经济关系,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

1.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和效益。

(1)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难的根本出路首先在于生产出有市场的产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把有限资金用活用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从而积累更多的内源资金。其次,强化信用观念。中小企业应逐步建立内外相结合的配套信用管理体系,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树立起重诺守信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2)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的财务制度。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的管理,规范经营,增强企业财务的透明度,改善自身融资条件。推动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解除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其发展的约束,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产权和产业结构,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效益。

(3)企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多渠道融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危机,越做越强,越发展越好。如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瑞泰科技、桂林三金、圣农发展、太阳电缆、齐心文具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产品,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有很高的成长性。因此,可以通过上市直接融通资金。

2.加快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步伐。

(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而担保不足是中小企业信贷受到限制的主要障碍。据调查,我国大企业贷款中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占27%,而小企业只占5%,小企业贷款更需要担保支持。目前,由于国内担保贷款主要依赖不动产,而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不动产财产很有限,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应收账款可以担保融资,有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瓶颈。允许应收账款出质,扩大了企业可以担保的财产范围,对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央行副行长、上海总部主任苏宁表示,发展应收账款质押“有助于盘活企业目前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的5.5万亿元的资产,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4}另外,国际经验表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如美国建立了高效的动产担保制度,包括应收账款在内的动产质押融资已经占到了中小企业融资的70%。我国已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09年10月8日,央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向社会公众开放。

(2)商业银行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多方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新型结算产品。进一步转变观念,认真解决好“可贷可不贷”的问题,只要符合贷款条件,本级银行有授信指标的,应该及时审批,坚决投放。银监部门要总结推广工商银行的经验,积极探索采用企业的无形资产、股权、商业汇票、应收账款、设备等动产抵押业务,特别是对成长型小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银行要加强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建立贷款和担保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探索既有效化解贷款风险又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加大支持力度。

(1)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应给予特殊的支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有政府组织支持、财政支持、法律支持的系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比如,政府可以放松管制,放宽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原则,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业,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民生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部门,这些金融机构规模小,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16%,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中小银行的进入,一方面可以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增强其竞争能力,迎接国外商业银行的挑战。

(2)政府应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建立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使中小企业能够寻求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中小企业上市难,但是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而上市,对企业而言,则如虎添翼。既可提高知名度,又可增发、配股、发可转债,使企业的融资能力空前提高;而且,由于上市要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公开披露,有助于监督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证监会应该着力提高企业在中小板发行上市的效率,继续做大做强中小板市场,进一步优化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吸引更多服务企业、科技型企业到中小板上市,继续强化中小板市场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扶植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特别是为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通道,推动其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9年10月23日我国推出创办板,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将于10月30日集中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将为自主创新的企业提供有效的监管机制,推动一批中小企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同时,应该创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股票、债券等私募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OTC),在产权交易所基础上改建区域市场。按照统一互联原则,将有形的产权交易市场经过标准化过程,变为股权标准化分割的证券化的场外交易市场。同时普及、降低门槛,使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有方便的股权融资渠道,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5}

(3)政府应当对非正规金融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发挥对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对发展路子正、社会效应好的地下金融,政府应使其身份合法化。政府要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其业务行为,使其健康发展。{6}政府还应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建立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积累企业的信用制度。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严肃惩处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

作为中小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服务渠道和空间,进行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这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企业要真正有效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经过企业、银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融资渠道多样化、社会信用完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调整方案积极采取对策,进一步拓宽融资的渠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

注释:

{1}谭小芳.开发性金融扶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9(6)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郎艳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J].现代商业,2008(3)

{4}苏宁.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抵押的解读.news.省略//2009.10.9

{5}李建华,仲玲.中小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问题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6}李勃.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金融在线,2009(4)

第6篇

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利润在前两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从近期公布的部分上市银行全年业绩快报看,利润增长约为40%―50%。有学者估计2011年银行业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人均利润会超过50万元,是工业企业的12倍。由此,社会上有人认为银行业赚取了“暴利”,

存在榨取实体经济利益之嫌。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银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分析

如何看待银行业利润大幅增长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于分析银行业实现盈利的原因。对此,可从经济背景、体制因素、市场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应有之义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反映,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国银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其根本在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10%以上,即使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经济增长率依然维持在9%左右的高水平,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融资需求都十分旺盛,银行业高盈利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反观西方银行业,之所以时至今日盈利水平仍未恢复至危机前水平,根本原因也在于其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前景难料。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银行业盈利高增长,也促进了工业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从已公布的2011年前三季度业绩看,16家上市银行业绩同比增长315%,而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7%;从全年情况看,已经公布全年业绩快报的几家上市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其增速本身就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众多专业研究机构预测银行业2011年盈利增长水平都在32%左右,仅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约8个百分点。另一项可以对照的数据是,2010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35%,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高达约50%。2006年以来,除了2008年因银行税改和2009年因扩张信贷而导致银行利润增幅大幅高于工业企业外,其他年份均基本持平且呈同比波动态势。因此,银行业绝非在“榨取实体经济利益”,而是与实体经济互促互进、良性循环。

人均利润较高是让银行业戴上“暴利”帽子的另一个原因。实际上,人均利润受制于行业特点,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等,其人均产出效率差异很大。银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这与大多数以劳动、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并不具备可比性。[1]实际上,美国金融业2011年的人均利润高达13万美元,而剔除金融业的前500强企业的人均利润仅为约14万美元,在工业企业中利润率较高的飞机制造业人均利润也仅为约22万美元左右。

(二)是现行金融制度的客观显现银行盈利主要由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净利息收入占主要地位(见表1)。去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总共达到128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773%,其中,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753%,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则超过835%。[2]净利息收入主要决定于信贷规模和利差水平,而这两种因素都或多或少受国家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所左右。

表12011年1-9月上市银行收入构成表(集团口径)单位:亿元;%

备金率、货币供给量、“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以及政府导向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很大程度上并非由自身决定,而是取决于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和相关的政策。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银行业为配合国家政策,集中发放了大量贷款。据统计,2009―2011年发放的人民币信贷总额达25万亿,较2000―2008年的累计总和还要高约2万亿。巨额信贷投放必然使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大幅上升,并拉高盈利水平。就利差水平而言,由于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是实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制度,银行息差水平主要是由央行的利率政策所决定。比如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656%,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5%,仅存贷利差就达3%左右。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间接融资占比近80%的情况下,较高的存贷利差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我国银行业较高的盈利水平是经济转型时期银行向完全市场化主体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映,背后具有深刻的制度诱因。

(三)是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的自然反映从表1中可以发现,非利息净收入虽然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但增速很快,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增速高达415%。由于非利息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等服务收费,因此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消费者对国内银行服务收费的不满和质疑。对此,笔者同样认为应该予以理性对待。

1从理论上讲,银行服务收费是金融服务价值的必然体现。劳动价值论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了金融产品及其使用价值,金融从业人员付出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也“对象化”,“体现”和“凝结”在金融商品之中形成了价值。[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银行较多地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并不以独立的现代化企业来经营,金融服务价值的实现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来完成,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银行成为公众上市公司,国内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服务进行收费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银行的经营行为。当然,银行服务收费必须符合平等交换的市场原则,如果利用与客户的不对等地位而额外增加服务的价格,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

2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服务收费是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内在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银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日益改善,服务成本也随之上升。银行服务收费的项目绝大多数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相比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虽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但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如银行为提升金融服务电子化和网络化水平,纷纷投入巨资改造电子网络、增设电子机具,由此导致业务成本大幅攀升;银行为更好地实施差异化服务,增加人力资源配备,加大员工服务培训力度,增加服务内容,导致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随着成本投入的增加,相应的服务收费便成为银行平衡成本收益的必然选择。

3从国际经验看,国内银行服务收费符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银行服务收费的背景和时机与国际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服务收费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并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导致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在成本上升和盈利下降的压力下开始对中间业务收费。在本世纪初的中国香港地区,利率协议安排取消后,利率完全市场化,加之银行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服务收费于是应运而生。[4]目前美国银行业对支票和存款账户分别收取9-12美元和5-10美元的月度维护费;德国银行业对借记卡和信用卡分别收取5-20欧元和20-500欧元的年费;日本银行业对非工作时间内的所有银行卡交易都要收费。如今,花旗、汇丰、渣打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保持在20%以上(见图1),成为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

图1国际先进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 单位:%

(四)是银行业改革红利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本世纪初的中国银行业一度被国际社会认为“在技术上已濒临破产”,为此,国家启动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新焕发了银行的活力。通过财政核销和市场化处置高达2万余亿元的不良资产,银行业生息资产占比大幅提高而信贷成本大幅下降,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目前全行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9%,拨备覆盖率超过270%;通过直接注资、资本市场融资等举措,银行业资本实力大幅增强,目前资本充足率已达123%,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100%,不仅增加了稳定可用资金来源,也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净利息收益率;[5]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银行业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已普遍控制在30%左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公开上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银行初步建立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普遍制定了以加快发展为主旨的经营计划,以及与薪酬紧密挂钩的、以利润增长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促进了利润的持续高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样享受利差保护的情况下,国内大型商业银行2000―2003年间的税后利润平均仅为20亿元左右,甚至出现亏损,而在经过脱胎换骨式的股改上市之后,盈利增长大幅上升至百亿乃至千亿元。这表明,利率管制并非当前国内银行实现盈利较大幅度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利率管制也有可能带来低效率,当前国内银行的高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是近年来银行业改革红利的集中体现。

(五)是经营环境变迁而迫使银行业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特别反映1980―2011年32年间,我国共有14年出现负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年均为58%,而CPI年均涨幅为6%,实际存款利率为-02%,其中,2003-2011年9年108个月份中,共有65个月份处于负利率状态,占比近602%。由于长期存在负利率现象,加之消费观念的改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社会资金加速流出银行体系,这在2011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见图2)。201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占当年货币供给量M2的比重仅为10%,明显低于2010年的14%和2009年的22%,较前10年平均水平下降了约58个百分点。社会资金加速流出银行体系,迫使银行不得不在负债与资产两方面作出相应结构调整(见图3)。负债结构方面,资金的持续流出使银行存款增速趋于下降,成本趋于上升。201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营存款同比增长119%,分别较2010年和2009年少增了87个和161个百分点,较前10年平均水平少增了85个百分点。为此,国内银行不得不加大协议存款、金融债券、大额CD等市场化定价的主动负债力度,导致负债成本不断增大。2011年全国股份制银行仅协议存款就增加了2764亿元,增幅485%,平均加权利率为562%,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高出212BP。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资产结构。一方面,存款增速下降直接减少了可贷资金,加之受到高达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和75%贷存比红线的严格约束,银行贷款增速自然趋于放缓。201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营贷款同比增长141%,分别较2010年和2009年少增了58个和175个百分点,较前10年平均水平也少增了34个百分点,贷款增速的放缓必然导致信贷资金出现供给缺口,从而抬升贷款的市场利率。另一方面,负债成本的上升要求银行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那些更能产生效益的领域,其中,小企业业务日益成为银行的普遍选择。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新增3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8%,其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1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46%。而小企业由于风险大、成本高,贷款利率自然较高。富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大中企业贷款利率20%以上。图2近年来新增存款占M2的比重图3近年来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上述资产负债的变化加之近年来多次加息带来的资产重定价效应,总体上拉升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见表2)。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名义利差收窄因素影响,净息差从299%一度下跌至2009年的226%,2011年逐步回升至258%。需要说明的是,净息差体现了银行综合平衡资产负债和成本收益后的定价能力,尽管有所回升,但国内银行的定价水平仍低于欧美等国大型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长期保持在29%以上的水平。表22008年以来国内银行净息差变动情况

五大国有行加权平均NIM八家股份制行加权平均NIM2008299 309 2009226 232 2010242 257 2011258 276 注:8家股份制银行为: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总之,银行业较高的盈利水平,是经济、体制、制度以及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客观结果,也是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资产质量良好的具体表现。

二、对银行业盈利大幅增长的理性认识

银行业保持良好经营绩效,无论是对于银行业自身,还是对于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银行业自身而言,较高的盈利水平有利于增强补充内生资本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前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良好,但未来几年很可能面临不良资产的反弹。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为未雨绸缪,银行业必须增厚资本水平以覆盖可能加剧的风险。然而,处于快速增长中的银行业却面临着较大的资本缺口。据测算,以年均16%的信贷投放增速并按照过去3年间平均的信贷结构比例计算,包括今年在内,未来5年我国银行业将增加约65万亿元风险资产,如果按照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正常情况下105%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算,则需增加资本约68万亿元,再以银行业2011年预测税后利润11亿元为基数、年均增长20%计,且将50%利润留成作为内生资本补充,我国银行业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高达约13万亿元的资本缺口,这与过去5年间银行在资本市场外源融资的累计总额相持平。因此单纯依靠外源融资并不现实,只有通过赚取利润转增资本才能保障未来不出大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保持较高的盈利增长速度。

(二)对于宏观经济发展而言,银行作为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目前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大部分资金资源[6]银行的经营状况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长周期增长趋势性放缓和短周期总需求紧缩的叠加状态,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加速膨胀的影子银行体系都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西方社会唱衰中国的论调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体系良好的经营绩效无疑可以起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增强信心的作用,也是对唱衰中国论调的有力反击。此外,伴随着盈利水平的大幅增长,银行业缴纳的利税也逐年增多。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16家上市银行共缴纳税金3100亿元;若按照2010年上市银行平均分红比例约40%的水平,2011年前三季度共向股东派发近2600亿元现金分红,为充实财政、富民强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的高盈利是银行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未来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一)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使得银行业信贷增速随之降低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转变,并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75%这一近八年来最低水平。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储蓄率和投资率逐步下降,资本和劳动力增速放缓,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降将成为必然。世界银行预测,中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将由2010-2015年的86%降为2016-2020年的70%,到2021-2025年则进一步降为59%。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长期赖以生存的那种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营环境渐行渐远。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使得银行存贷利差收窄2011年以来,央行及有关人员在多种场合表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将加快予以推进。而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将使银行的存贷利差急剧收窄。如美国1981―1985年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而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的1986―1990年间则降为163%,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收缩为1994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中国香港地区2001年7月取消银行利率协议后,其存贷利差则在之后5个月的时间里缩小了22个基点,超过了亚洲金融风暴时期17个基点的缩幅。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利息收入占比达80%以上,因此利差的收窄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利润增幅。

(三)金融脱媒加深加快,使得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2007―2010年4年间,不含央行票据和金融债,我国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从4000亿快速增长至16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6%;股票市场服务融资功能大幅增强,“十一五”期间累计融资约25万亿元,约占资本市场建立20年来融资总额的一半。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侵占了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据央行统计,在全部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信贷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95%左右持续下降至2011年的58%。而且脱媒使银行同时面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去中介化,其利差收入也将受到显著影响。

(四)未来几年金融风险显著加大,银行业不良资产趋于反弹近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未来两三年内有近一半到期,超过7000亿元的房地产信托目前已进入密集兑付期,近38万亿元的民间借贷市场十分脆弱,落后产能行业银行信贷占比居高不下,未来几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从而侵蚀利润。

(五)银行业改革红利随着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弱,也会推动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逐步回归正常水平众多研究机构认为今后几年内银行业利润增幅将降至15%-20%,麦肯锡也研究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将在2015年降至15%左右。

三、有关政策建议

银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为保持银行业盈利合理平稳增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在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以收窄存贷利差、切实解决存款实际负利率问题;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增强银行在市场化条件下的生存发展能力。

2进一步优化信贷调控政策,通过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改进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以及通过对小企业贷款定向宽松等政策引导银行适度增加信贷供给,以拉低高企的贷款利率,并使银行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3针对当前国内银行收费行为不够透明规范的问题,就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开展检查,督促银行理顺定价管理机制,依法合规定价和收费;及时清理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矛盾、模糊和过时的内容,继续完善和尽快推出《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4尽快研究制定民间资本入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对民间资本的出资比例、进入方式、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作进一步规范,继续推进股权多元化,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

主要参考文献:[1]赵洋如何看待当前银行业“暴利"现象[N].金融时报,2012-02-04.

[2]刘畅.利润保持增长 理性看待银行业绩“旱涝保收"[N].经济日报,2011-11-01.

[3]刘诗白.当代金融服务创造价值的功能[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7).

[4]张云.理性看待银行服务收费趋势[J].中国金融,2011(4).

[5]陈建新.正确看待银行赢利水平[J].财经,2011(2).

[6]李文龙.转型期银行业“高利润"不可持续[N].金融时报,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