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时间:2023-06-29 17: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资银行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第2篇

摘要:中国金融业目前蓬勃发展,也逐渐放宽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作为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良好的前景,本文利用PESTEL模型、波特钻石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银行的一些业务设想。

一、基于PESTEL模型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因素(political)方面,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逐步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对外资银行实施自主开放措施,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在准入程序、监管标准上与中资银行一致。经济因素(Economic)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壮大,中国人民渐渐产生了投资的理念,投资欲望普遍强烈,并且现有的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市场空间很大。社会因素(Socail)方面,中国人民普遍倾向储蓄多于消费,偏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对财富的欲望比较强烈,对盈利机会非常敏感,非常需要风险低收益高的个人理财产品。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方面,外资银行相对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品牌投资、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这一因素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发展。另外现今银行业普遍受到IT技术的冲击,网络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普及是大势所趋。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方面,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金融业不同于制造业,对于环境的损害不大,但是银行业也在努力抓住环境保护这契机,顺应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产品。最后,法律因素(Legal)方面,中国目前的整体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相关法律法规上面时常出现变动。另外中国为了保证银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大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随着新劳工法的颁布,服务业的人力成本也相对上升。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外资银行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方面,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来华投资的外资银行给予了许多优惠。由于外资银行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较高的员工报酬,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必将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高端人才。资金方面,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和国内的银行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社会知识结构的变化,中国国民对投资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人们对投资机遇非常敏感,另外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萌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此外,由于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开放,银行业务发展比较落后,而外资银行由于发达国家资市场完善,竞争激烈,在产品开发、品牌投资、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商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大多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而外资银行大部分已进入现代银行业务阶段,如贷款业务的竞争重点是批发业务,尤其是对优质的批发客户的争夺。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很有可能在消费信贷领域取得较大份额。中间业务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业务中的重点。

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外资银行的行业内主要竞争力量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力很强,拥有强大的经营零售网点和地域文化优势,在客户群体中有很高的认可度及信誉系数,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他。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也有了较大发展,并且中国市场已经有数十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竞争力量越来越强。新进入者的威胁方面,我国银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是行政壁垒。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另外,一些具体事务也要获得审批才能开展,比如变更注册资本、变更总行或者分支行所在地、调整业务范围等。替代品的威胁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资本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凸显,而传统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利润下降,出现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此外,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即存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存款者而言,垄断力较强。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发多样化,而且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存款者可选择性增大,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即贷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贷款者而言,垄断力也较强。由于银行产品购买者相对银行数量而言要多得多且相对分散,其购买能力不集中。而且商业银行须遵照《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以确定存款利率和发放贷款,提供的产品属于标准化产品,因而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这些都决定了银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四、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虽然中国市场目前还是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市场份额,并且已经有数十家外资银行进入,但是由于目前中国市场对于银行业的广泛需求和现今中国银行业不够发达的现状,外资银行还是应该进入中国市场。

进入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是国际大型银行的典型做法,因为这比较适用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与中国国内银行机构合资建立新银行,在资金上所需要的规模相对前一类方式而言较小,而且在经营上能发挥更大作用。参股将会是今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三是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中国国内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外资机构便参与其中。

主要推广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抓住中国国民对于投资的需求,着重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第二是鉴于中国市场上中小型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的状况,积极寻求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第三是抓住时代契机,多往热门的环境保护、高科技领域发展。

第3篇

一、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历程回顾

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是合资银行,入世后,参股、契约联盟、合资公司等合作模式开始活跃起来,随着中国入世以后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程度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

(一)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合作模式

合资银行是该阶段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1985年,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对等出资50%成立了上海国际银行,又与韩国一家银行以1比1的股权结构组建了青岛国际银行。1992年,中国陆续建立了7家中外合资银行。期间,契约联盟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签署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而且合作的领域集中在行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尚无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外资的进入仍然采用特批方式。虽然亚洲开发银行于1996年入股光大银行,但是参股在当时显然还不是很普及,在这个阶段,多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仍持明显的观望态度。

(二)入世初期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到2007年为五年过渡期,2007年以后,外资银行原则上即可享受与内资同样的待遇。因此,通过入股获得国内网络成为入世初期的一条颇具吸引力的特殊通道。

此时,契约联盟由于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显得相对松散,不利于双方业务合作的深化。因此,双方开始更多地选择单项的业务合作,包括信用卡业务、清算业务、人民币资金拆借、银团贷款业务、货币互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这不仅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资银行业务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入世后,中外银行合作的另一个动向就是中外银行为了发展某些特定的业务而设立合资公司。虽然投资双方仍然是中外银行,但是从合资的出发点来看,他们并不同于原有的合资银行。

(三)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现状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已经意识到中外银行间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外资银行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网络资源、人民币资金和广泛的客户渊源关系。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国际网络资源、外汇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入世以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出现了新趋向,即更多地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阵营寻求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寻找合作伙伴。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开展合作,这使中外银行在合作模式选择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合资银行模式有逐步退出的迹象。首先,由于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中外合资银行绝大部分成立于1985至1993年之间。这几年正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刚刚起步。由于这一阶段的法规在设立合资银行上相对宽松,而且通过成立合资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资银行与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利用,对双方都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多数合资银行都成立于这一阶段。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全国性的法规,此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规范主要仍以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为主,使得在这一阶段成立的合资银行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其次,由于中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有了更多的合作方式与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合资银行对中外双方母公司原有的意义逐渐淡化。而与此同时中外方在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则日益凸现。入世后,市场竞争的激化与合资银行发展的缓慢导致中外双方在合资银行上的战略冲突不断加剧,使得合资银行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表露无疑。第三,两家最先成立的合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改变。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其持有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50%的股份转让给合资方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公司成为在华注册的首家外资独资银行。2003年10月,工商银行还将其持有的青岛国际银行部分股份转让给韩国银行。

2.合资公司成为新热点。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在更高层次的共同战略利益上的合作,同时这种合作具有明确的业务目标。一些迫切想把自己高技术业务扩展到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与有这种业务发展需求的中资银行建立合资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因此,这种模式颇受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青睐。这种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组建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并于2003年在天津正式开业。合资的外方施豪银行是德国最大的住房储蓄银行,总资产超过320亿欧元,至今己有70多年住房储蓄业务经验。而合资的中方则是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领头羊,而且拥有成熟的公积金贷款代办经验和商业贷款客户网络。合资公司将德国施豪银行在住房储蓄银行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与建行的客户及网络优势充分嫁接,提供住房储蓄与住房贷款相结合的金融新产品,这不仅能够分散建行独资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也为合资的外方带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宝贵机遇,形成了“多赢”局面。

3.参股成为主流合作模式。这是因为“参股”可以使外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上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将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和中资银行的分销网络、人民币规模相结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产品领域进行渗透,扩大其在本地市场的业务份额。同时,“参股”使外资银行避开了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提前全面进入国内银行市场,利用国内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推广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外资银行看好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领域,都需要网点的支持。对中资银行而言,与外资银行合作的诸多方式中,“参股”是最稳定、最紧密的一种,不仅能补充资本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有益于中资银行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因此,参股这种合作模式被中外银行业普遍看好。

4.契约联盟仍然存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中外银行除了加强在原有的国际融资领域的合作外,还在本币业务上扩大了彼此的合作。过渡期内,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的业务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外资银行正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触角。如上海地区,花旗、汇丰通过和当地银行签署协议,借助内资银行已有的网点资源,共享ATM机的互相联网,绕过了外资银行每个分行只能设一台ATM机的政策限制,不仅变他人优势为自身优势,而且还节约成本,可谓一举数得。在解决人民币业务限制上,外资银行则充分利用同业拆借与同业借款的方式,借助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资源,解决人民币来源与清算的问题。

5.外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的目的开始显现。2004年新桥控股深发展,这是外资首次控股中国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此外,兴业银行引入国际金融公司、恒生银行和新加坡直接投资公司三家外资股东,共同持有兴业银行近25%的股权,直逼外资持股上限,成为国内银行一次引入外资股东数最多、外资入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随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比率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外资银行首先通过与中资银行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上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并在适当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控股,最后达到并购的目的。

二、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前景展望

WTO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于2006年12月11日生效,在新形式下,各种合作模式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一)中外合资银行

由于央行在政策制定上所采取的审慎性原则对合资银行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提出设立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资本充足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这导致合资银行彻底丧失相对于其他外资银行的优势。虽然合资银行通过自身策略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不足,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但是这种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合资银行局限性主要是中外双方战略方向上的分歧。因此,从长期来看,合资银行战略分歧激化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合资关系的终结。

(二)合资公司

现在已经建立的合资公司有信用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未来对这些专门从事某项业务的合资公司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因此这些专门为客户提供高技术服务的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合作时不容忽视的一种模式。随着允许外资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银行将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采取合资公司模式,从而推进中外资银行开展多方位的高技术合作。特别是在股票承销和交易、个人理财以及基金管理等众多领域,合资公司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外资参股中资机构

从2005年开始,有关外资金融机构欲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从市场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目标是中国的零售业务市场。从外资已经或计划并购的对象来看,外资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国内一些规模不大、资产质量好、网点分布较佳、股权分散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家上市银行。从短期来看,参股这些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得以规避政府政策上对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束缚,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本地网络和客户优势,迅速扩大自己在零售业务市场的份额。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有关规定,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时,一个机构参股不能超过15%,几个机构参股总量不能超过25%,超过25%将作为合资银行对待。因此参股那些股权相对分散,股本规模相对较小的中资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在有限的投资规模条件下获得对中资银行尽可能大的控股能力,从而确保自己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目前以花旗银行和汇丰为代表的投资少数股权的做法,其实是外资银行全面控制在华合作伙伴的序幕。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一定会扩大在中资银行中的股权比例,最终达到全面控股的目的。

(四)契约联盟

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收付结算和业务,而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理财、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业务很少。而外资银行有上千种中间业务品种且有相当丰富的经营经验。现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已经有所加强,而且前景非常乐观。中资银行应该通过中间业务的协议联盟,借鉴外资银行上千种中间业务类型,有选择地完善银行业务并拓展新的业务品种。

(五)并购

第4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

一、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劣势

1.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灵活性较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有三家进行了改革,变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仍然是由国有公司控股,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干扰,还必须兼顾银行的商业利益和国家的政策,在业务上常常被要求更多的为国家政策服务。其灵活程度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外资银行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的干预,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十分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大都是一些国际性的大型跨国银行,管理相当规范,完全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运作,非常有效率。

2.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式存在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方式,一直局限在存、贷、汇传统业务上。在全球银行业已形成统一的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背景下,面临国际全能银行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水平与外资银行相距太远,根本无法与外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经营业务非常广泛。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数庞大(每家银行最少15万人,最多60万人)。成本支出庞大,效率低,人均创造价值少,常常人浮于事。外资银行有很完善的激励措施及管理措施。所以,相比而言外资银行人均贡献值很高。与中国银行资产规模相当的汇丰银行只有3万多人,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均创造利润为5万多美元。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够,自动化水平较低,柜面压力依然较大,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深层次的服务项目远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外资银行的服务手段电子化水平较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金融系统得到广泛运用,大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5.从资本充足率来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57%,较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也都超过8%。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资本金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支付、清偿能力,它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且可以应付偶发性的资金短缺,从而维护存款人的正当利益和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由于《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所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使国有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逐渐接近外资银行的水平。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国有商业银行偏高,花旗、汇丰控股等都超过11.5%。在国际上资本充足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活动、国际地位有很大影响,国际评级机构也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尺度,所以,单从这方面来说外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要高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及投资收益方面的劣势

1.在不良资产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但至今还有1.17万亿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为7.6%,还是高于国际不良资产率。巨额的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便会面临严重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客户风险意识的加强,客户将会越来越关注银行的资产状况。因此,不良资产状况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由于是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受政府干涉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有着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良资产率很低。很低的不良资产率使其可以在越来越激烈的中外银行竞争中轻装上阵,大大提高了竞争力。

2.从银行的规模实力和经营业务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明显。单纯的规模并不能构成优势,只有建立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灵活经营机制基础上的规模才构成优势。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存贷款差是其主要来源,中间业务大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够精细,不注重效益功能,主要是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如以工资为主的代收代付业务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柜面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则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外资银行不但资产规模大,而且规模经济效应、安全性、流动性也相应较高。外资银行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使其具有很强的国际筹资能力,筹资成本较低。近年来,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外资银行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开发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仅中间业务品种目前外资银行就达到1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与之相比,在我国加入WTO前,由于金融监管的限制,外资银行对中间业务这一市场只能观望;加入WTO以后,根据市场准入原则,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的优势,加紧参与对中间业务的竞争。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明显落后,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我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我国虽有像中国银行这样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但并未体现出规模经济效率,与其他跨国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进入我国的大型国际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

3.从投资收益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来源于风险性很高的存贷业务,而风险少、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小,投资收益率很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只有3%左右。外资银行大约有70%以上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其存贷业务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外资银行的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左右,渣打银行为14%左右。

二、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经营能力和投资收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比率、市场占有率及客户群等方面却具备外资银行所没有的良好基础。

1.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从200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分布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较大比例,资产比率达到55%,而外资银行仅为2%。国有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是外资行不能比拟的。

2.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具有相当优势。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内地的各级银行,共有77500家分支机构,是外资银行网点的152倍。仅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就超过了18000家,从数字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市场领导者。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只在我国开设了511家分支机构,摩根大通的报告列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7%,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53.5%。两者相距甚远。

3.国有商业银行有庞大稳定的客户群。从客户基础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根植国内,经过长期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型、特大型的客户,在长期合作中,已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密切联系的关系,这种的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割断。再加上国家在信誉、资金上的支持,使得国有商行在人们心中拥有很高的信用度。而且国有商行的网点普及率非常高,分布非常广泛,在全国各地拥有77500家分支机构。如此众多的网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异地通汇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客户,仅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1.5亿的个人客户。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时间较短,人们对外资银行的了解较少。外资银行在信誉度上就远比不上有国家支持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设经营网点,只会更多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这就大大限制了客户范围。

三、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对策

1.在体制方面,改革落后的银行体制与制度,改变观念,大胆创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加快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随着工、中、建的成功改制,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农行的改革刻不容缓。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积极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产权关系明晰,以真正独立的法人身份进入市场,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在分支行的设置方面,由按照行政单位设置分支行改为按经济区设置分支行,这也是银行发展的趋势。第一,有利于银行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而增大的区域不平衡又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一定的经济水平要求一定的金融水平与之相适应,并要求一定的金融政策与之相匹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职员队伍不但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并容易产生各种攀比、扯皮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势在必行,但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使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保持如此众多分支机构的情况下的大量减员是很难实现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精简分支机构,对业务量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机构的撤并必然伴随着人员的精简。第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各经济区划行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寻找并发展本地区的效益增长点。另外,对归入撤并行列的二级分行,其撤并所导致的收益的减少一般小于成本的减少,这将直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第四,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不同的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金融风险,需要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采取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防范风险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第五,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按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地位进行改革。

3.在营销策略方面。首先,以“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所谓“精致”营销,包括两层含义,即把握市场定位并树立营销特色。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要敢于走出国门,经营包括对进出口商品的贸易融资、外汇买卖、国际债务的承销等。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经济发展、客户需求、自身实力等因素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要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贷款和其他服务结构来抢占市场份额。第三,拓展业务范围,开发中间业务品种。因为中间业务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风险较低,收益率高。中间业务的比例增大会降低整体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收入很少,而国外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则一般要占50%以上,较高的可以达到70%。第四,加紧开拓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潜力巨大,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如果再不加紧行动,这一利润丰厚的市场迟早会被外资银行所占领。其次,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银行的营销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而金融市场并非静止不变,因而必须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营销思想,做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作为市场份额的守护者,国有商行更要有一份危机感和紧迫感。再次,以市场开发取代市场占有。在中国,各银行的“存款大战”尽人皆知,尽管这中间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言而喻,但为争夺资金来源,各银行似乎一贯“义无反顾”。这体现了我国银行业一种狭隘的营销观念,即盯着已成熟的市场,以赢得现有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要打破旧框框,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推出新举措,创造新思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只有最具创造性的银行,才能最终赢得目标市场。最后,以关系建立取代产品推广。银行进行产品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大客户的购买,而客户对金融产品的购买决策是建立在信息、信任、关系和他人赞扬的基础上的,正是银行和客户的紧密联系才是金融产品推广的“生力军”,这也是外资银行重视客户情感经营管理的原因所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转变、修改、完善乃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在关系网中树立形象,在形象先导下顺利实现营销目标,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迎接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第5篇

碳金融理财产品前景看好

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陆续推出了环保概念的理财产品,据财汇资讯统计,从2007年起,渣打、东亚、汇丰、德意志及荷兰银行等5家外资银行推出过二十余款低碳概念的理财产品。

对于刚刚开始涉足环保概念的中资银行,则对挂钩“碳交易”更感兴趣。

当前,商业银行碳金融理财的特点是:

1 以往碳金融理财以“气候变化”类为主,今年则以挂钩可替代能源、碳排放为主。近年来,外资行先后在中国市场中发售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挂钩标的多为气候指数、气候变化基金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篮子股票;第二,支付条款多为看涨类结构,即挂钩标的涨幅越大,产品收益水平越高;第三,投资门槛从1万元外币到15万元人民币变化不等。

2 多数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前景预期较好。基于对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看好,多数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2.9%的银行对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看好,只有3.7%的商业银行对该类产品持反对态度,33.4%的银行对该类理财产品的前景持中立或不了解态度。

3 到期实际收益率总体较低且不确定性较大。总体看,只有深圳发展银行发行的“聚财宝”飞越计划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发行的“汇聚宝”二氧化碳挂钩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较好,最高超过了10%,其余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均未超过5%。

制约碳金融理财发展的主因

快速发展的CDM(情结发展机制)市场,为中国推出结构性产品、基金、信托等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可能,也为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的碳金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挂钩国外市场的结构性产品,基本是为理财而理财,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产生积极作用。

1 缺乏统一碳交易市场。目前,除京津沪3家交易所率先挂牌外,各地方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也在相继建立。由于缺乏统一交易体系和认证标准,国内各交易所主要开展基于CDM项目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一方面,交易品种太少,限制了碳金融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另一方面,标准化合约交易缺失,不能为碳金融理财产品提供挂钩标的,使得国内银行碳金融理财产品只能挂钩国外气候指数、欧盟碳排放权期货合约等标的。

2 缺乏有效、可持续的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碳金融业务作为新兴产品发展尚不成熟,具有高风险特征,外部激励机制对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可或缺。欧盟强制减排体系下的环境绩效制约、芝加哥交易所自愿交易体系下的行业领导地位认同等均是有效的交易激励机制。除CDM交易机制外,当前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开展碳减排将增加经营成本,降低其行业竞争力,制约了碳减排积极性,并影响到发展碳金融理财产品的内生动力。

第6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

短短的五年间,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房利美、房地美“两房”危机,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到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华尔街焦尸遍野,曾经被视为站在金融巅峰屹立不倒的欧美大银行纷纷告急,有些甚至濒临破产。

然而,就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银行业爆发裁员潮、跨国银行欧美业绩明显缩水的阴霾下,跨国银行于过去两年的中国业务非但没有收缩阵线,反而大幅增长,成为逆市增长的一枝独秀。

与此同时,令各国银行业关注的是,这些吸附在中国金融市场磁铁上的驻华外资行能否融入中国的大舞台?是否可以凭借中国给予的外资行国民待遇而在中国站稳脚跟?近两年的增长业绩是否会如2008年般昙花一现?中国能否为这些驻华外资行打造出一个危机中的避风港?为此,《财经界》记者特别走进各大外资银行驻华办事处进行专题调研。

外资行“峰回路转”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接连爆发财政危机,而中国却在全球低迷的情况下逆流而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将只有0.9%,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无疑成为了各国银行业眷恋的避风港。

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2011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再创历史新高,达1240亿美元;普华永道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年度调查报告披露,在中国大陆的181家外资银行2011年的盈利总额创历史新高,达167.3亿元,较2010年增长1.15倍,其利润增幅高于国内行业水平。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外资银行去年盈利翻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利润基数低;二是基于近两年国内银行业整体盈利的大环境。

而早在2006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疯狂生长,尤其是在2007年我国实行全面开放后进入高速增长期。遗憾的是,这些高速增长并未维持多久,就于2009年转入了连续两年低迷期。

对于跨国银行在中国业绩的一波三折,很多专家学者表示,09年后的两年低迷期,除了全球经济低迷的阴霾,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机构主要在2007年、2008年,成立初期人员和基础设施费用投入较多。经历四五年的积累后,2011年外资银行已进入投资回报期。

根据银监会2011年报数据计算,从2007年初到2011年末,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幅高达132.08%。更具代表性意义的是,其中4家外资银行于2012年首次登上了“中国50大银行”榜单。

普华永道的报告则指出,多数外资银行均对内地市场前景持乐观看法,预测至2015年其年增长率仍可维持在20%或以上水平,不少外资行更计划增员及加薪。

多家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中国内地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把握内地开放金融业、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以及香港和内地经济更紧密融合所带来的机会。

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外资银行虽然没有如在中国市场具垄断地位的中资银行般获得巨利,但中国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行国民待遇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站稳。

从“危机”到“共赢”

从入世前被高喊的“狼来了”,到如今作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催化剂”,中国经济与外资银行都经历了巨变,而外资银行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动力。

入世十二年来,外资银行经过一波三折的重重考验,最终迎来咸鱼翻身的大好时期,并呈现出三大良好势头。

巨变之一:营业网点稳步增加,经营领域日益增多。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中还增加了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结算等专项领域的业务。不只在发达城市,外资银行网点已逐步深入到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除、甘肃、青海和宁夏之外,外资银行在全国其他省区的48个城市设有营业网点,比入世前增加了28个城市。目前,共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其中,俄罗斯、瑞典、挪威、西班牙、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为入世后首次设立营业性机构。

巨变之二:资产规模较快增长,业务经营持续发展。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2.04万亿元,与入世前3730亿元的资产规模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据调查,外资银行资产平均增速数倍于境外母行(或总行)。其中,74%的外资银行资产增速超过境外母行(或总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17%的外资银行持平。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240种,一些产品和服务已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凭借全球网络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与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经营亮点。

巨变之三:“本地化”加速,中资客户过半。外资银行另一引人注目的变化,本地客户群体逐渐形成。与入世前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外籍人士和极少数中资企业相比,外资银行已拥有相当比例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约占全部客户数量的54%。人民币业务份额稳步攀升。有35家外资法人银行和4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份额从入世前的12%稳步提高到70.44%。

四个目标增长领域

早在2005年便成为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的美国银行,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美国银行分两阶段投入30亿美元购入建行9%的股份,而后建行H股上市让美国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投资也是如此。

在自身利润进入高速增长期的同时,外资行前期在中国的股权投资亦取得不错回报,甚至大有超越其自身业务利润的态势,有的联营公司利润贡献率则远远高于自身在华的业务利润。然而,作为淘金者,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疑尝到了股权投资的甜头,其中以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等为代表。而后来者却充满各种变数,比如澳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多位外资银行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趋之若鹜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随着独立设立的法人银行迅猛发展,外资行对中资机构的战略投资热情正在降温。

多位外资银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跨国企业一般会优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181家外资银行的最大服务对象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比如,飞利浦和微软的母公司均与花旗银行签署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上述企业到中国发展会优先选择花旗银行开户,都是外企,文化环境和业务模式较为相似,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

一位花旗银行的高管表示,随着客户的业务增长,相应需要资本增长,尽管全球大环境不景气,但中国经济环境稳定,驻华外资企业发展稳定,驻华外资银行相对就稳定。

多位外资银行的高管表示,外资银行已将目光投向四个目标增长领域: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将迎来多样化经营的新机会,从而打入新兴并逐步迈向成熟的行业,例如信息科技和环保能源。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银行也将利用其全球专业知识为中国企业服务,因此,外资银行就要推行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中国市场战略。

入世十二年来,外资银行经过一波三折的重重考验,最终迎来咸鱼翻身的大好时期,并呈现出三大良好势头。

4外资银行高层声音

德国商业银行 中国区总经理 韦国强

对于德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模式,韦国强表示,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德累斯登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为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贷款,投资理财和资金划汇服务。德国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尤其成功。在跨国营运中他们遵从“跟随客户”的原则,重点支持投资海外的德国企业。同样他们也帮助投资德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重要金融活动中心他们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与金融机构客户通力合作。在海外,目前只是有选择地开展个人金融业务。

德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公开透明的沟通。“德商价值”在与德累斯登银行合并后的整合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积极主动和开诚布公尤其值得学习。“德商价值”倡导员工为银行发展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公开透明地交流沟通。前提当然是以就事论事,团结友好的方式进行。

韦国强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发掘新客户与经营客户关系。在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中他一直注重积极维护客户关系,愿意在客户身处艰难困境时及时伸出援手。德国商业银行在中国拥有最多的银行选择其作为欧元行。在他看来,中国的客户相对比较注重价格。不过他始终认为高质量的服务应该物有所值。他坚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银行终究得尊重客户利益,注重质量和效率。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骄人的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始终旺盛。中德两国作为出口大国双边贸易合作不断扩大,对投资及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德资、中资企业来说,中国和德国已然成为双方眼中潜力巨大的市场。韦国强认为,被评为德国最佳中小企业合作伙伴的德国商业银行理所当然地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走进来和走出去。

汇丰银行(中国区)副行长 工国良

2007年,汇丰本地注册时,仅在14个城市拥有35个网点,而目前,我们已经设立了27个分行和135个网点。根据近期标普的中国50大银行榜单,汇丰中国排名第26位,在入榜的4家外资银行中,这也是外资银行首次进入此榜单。

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给汇丰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自本地注册五年来,汇丰实现了很多市场的“第一”, 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黄金期货交易、企业债券承销业务等等。2007年4月,汇丰中国成为第一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银行;2007年12月,汇丰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外资银行;2009年7月,汇丰成为第一家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外资银行等等。

汇丰中国下一步目标很清晰:我们要把国内的业务做深、做广、做好。同时我们会根据政策的导向,积极配合拓展在国内的业务。中国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将继续投入并拓展在内地的业务和运营,包括增设新的服务网点和拓展位于广州的后台环球营运中心。我们也将继续与长期的战略伙伴交行保持合作。

我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在三个方面不断努力,支持内地银行业的可持续增长:首先,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为市场推出更多的财富管理产品,以满足内地富裕人群不断增长的理财需求;其次,在客户逐步减少对传统银行贷款的依赖的同时,促进更多不同类型金融解决方案的推出,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此外,汇丰将继续借助全球网络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深入拓展海外市场。

在过去五年,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发展及对外开放的速度是惊人的,亦为所有中外资银行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我们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将继续为中外资银行的共同发展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

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配合得很好,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从外资银行角度来看,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供先进的海外银行管理理念和模式。

我们认为,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外资与中资银行各具优势,在整个市场中可以互为补充。中资银行在网络、客户资源、人才等方面都相当具有竞争力。相反,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协助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将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经验带入中国,并凭借全球网络和资源,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汇丰中国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与中资金融机构和我们的战略伙伴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其中,汇丰与交行在开展中的合作项目就达70多个,涉及不同业务领域。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总裁 林清德

渣打在中国市场取得业务成功主要依靠差异化的市场战略,我们侧重于高净值客户市场、中小企业和跨境业务。

从业务贡献上来说,企业银行是我们在中国的主要盈利增长点,传统的国际商业银行业务——贸易、现金、贷款及外汇,是企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联系方面的优势是渣打持续成功的原因。个人银行虽然还处于投入期,但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小企业务,已多年持续增长,并且保持行业领先。根据市场反馈,渣打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实际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主要贷款产品之一“无抵押小额贷款”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凭借在新兴市场的独特优势,渣打还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印贸易通道”和“中非贸易通道”,通过专门的团队帮助中国企业在印度和非洲投资。举例来说,我们曾为一家名为宇通客车的国内企业向乌干达出口客车提供了一站式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依赖渣打在中国和乌干达两地的机构,客户只需联系中国的一个集团客户经理,就解决了跨国家、跨市场、跨文化习惯的一整套复杂贸易金融交易流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增值服务。

金融服务业开放以后,更多新的参与者进入市场。新的外资银行来到中国,都在寻求扩张自身的服务网络。行业发展速度超出了经验和人才的供应增长速度。因此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高端金融人才。

中国的人才本身质量很好,大学毕业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成为有经验的商业银行人才。所以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招收了300多名管理培训生。很多渣打中国培养的“管理培训生”在毕业之后都已经成长为渣打银行的中高层管理者。“管理培训生”项目面向所有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招收标准完全基于申请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几轮笔试、面试之后择优录取。渣打银行为“管理培训生”提供不同市场的国际化经验,为他们定期开展培训,安排银行内部轮岗,帮助他们从更多方面深入地了解银行业务和运作情况。我们的国际网络也使得我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在职培训和事业发展机会,开展跨部门和跨地域的人才交流。

瑞银集团主席 魏柏昂(Axel Weber)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为瑞士银行北京分行。瑞士银行北京分行于2012年获得中国银监会最终批准,正式转制为本地注册的外商独资法人银行。瑞银是第一家在中国拥有外商独资法人银行资格的瑞士银行。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瑞银在中国的独特多实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法人银行的成立是瑞银在中国开展广泛人民币业务的先决条件;这对瑞银财富管理及信贷和利率业务在中国区的成功极为关键。

中国是瑞银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致力在中国拓展业务,丰富我们的产品及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第7篇

摘要: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境外贸易融资业务(即在办理进口开证业务时,利用国外行提供的融资额度和融资务件,延长信用证项下的付款期限)属于总行统筹管理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

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多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晶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做法,我们的银行对此要加以重视,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与新的融资方式融合起来,这样,即能树立银行的品牌,又可战领市场先机。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对策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个人理财业务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成熟而发展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使得人们对理财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人们仅靠个人是很难成功地进行理财的。所以,他们需要专业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实现理财计划。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二)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证监会积极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推进证券业务创新。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作。另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在稳健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将极大地促使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将会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三)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另外,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混业经营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从外部影响我国,使我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进程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家金融业政策的限制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状况,《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缺乏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以客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多数银行的信息系统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很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银行收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服务系统的落后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三)客户对理财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国内没有积极普及金融教育,客户对个人理财认识存在着误区,目前我国大众的理财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理财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理财观念淡薄。不少人认为理财是富人的事,理财就是储蓄,更有甚者认为理财就是赚钱。

(四)外资银行加入竞争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起了剧烈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基础建设薄弱、核心产品缺乏、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外资银行拥有丰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可见外资银行加入竞争将会给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创新

一些银行虽然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理财部门,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硬件配备等方面没有认真研究,仔细实施,以至于到最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目前,个人理财业务仅仅局限于理财产品方面,没有技术含量,大家一窝蜂挤上去,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响自己的品牌,搞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做的还只是把自己做的产品展示出来向客户推销,而并非是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从国外情况来看,理财还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保险、证券甚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而理财业务大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小到日常的生活开支,方方面面无不囊括在内,因此对理财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从柜台业务人员中筛选出来的,即使参加了银行组织的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显然,国内的理财人员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一)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随着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相互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合作。

(二)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银行业的需求,想要适应以后银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专门的理财服务甚至经济网络服务系统。

(三)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己多网点的优势,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积极培养和开发理财市场。同时,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寻找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

(四)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培养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商业银行在打造个人理财品牌时应体现差异化,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五)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在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模仿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得不到长久的效益。因此,在上述对客户进行细分的情况下,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加强产品、服务的创新。没有两个客户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如何做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是必须要研究的。当能够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做出最适合他的产品,那么“个性化”服务就达到了极致。

(六)壮大理财专业人员的队伍

理财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因此,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满足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及混业经营的发展,对我国今后的理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抗压能力,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兰英,杨志.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9,12.

第9篇

关键词:外资;中资银行;金融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59-03

一、引言

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外资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加入WTO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6月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83家,占我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总数的80%。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参股中资银行,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催生了新一轮的外资金融产权渗透浪潮,而由此另一个担忧又在萦绕:外资对中资银行参股比例越来越高,金额越来越多,对象越来越广是否会影响未来中国的金融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中资银行预计出让的股权总标的超过200亿美元,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三家国有银行的投资已达到158亿美元左右。

二、海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股权交易的历史回顾

从1996年到2002年9月底,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的资本合作一般可分为直接参股合作和就某项产品开展资金合作两大类。其中,直接参股6起,涉及国内光大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6家银行。从2003年开始,直接参股的势头越来越猛,在2005年,这种投资热情不但继续“增高”,而且交易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参股,外资将获取中国银行业超过10%的市场份额,远远高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迄今为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城商行的投资已接近40亿元,在股份制银行方面的投资达到了29.55亿美元。然而,国内银行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的重点是出售国有银行股权。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即使出卖5%的股权也能够卖出至少10多亿美元的价格。因此,出售国有银行股权不仅是对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考验,也是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真正考验。

在参股中国银行业的过程中,海外战略投资者比较青睐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是这些银行有公司治理较为健全、历史包袱较小等优势,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海外战略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银行控制权。这些外资银行一旦进入中小银行,往往比较容易在董事会或某些领域取得控制力,而在国有银行则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在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热潮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些中小型的中资银行,其合作伙伴反而是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商业银行;而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其入股的外资伙伴却主要是大型的投资银行,或是区域内并不是特别显著的外资商业银行,如工行引进了包括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在内的投资团,他们分别在投行、保险和信用卡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实力。这一做法最大好处在于,合作伙伴不会和工行的主营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政府和银行出于“竞争规避”的考虑。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济效应分析

1.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的双向需求。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依然相当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都扩张得比较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而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还远未充分,银行业竞争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相当大。因此,对国际银行界的巨头而言,尽早在中国市场抢滩登陆,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其进入中国最主要的动机。其中参股中资银行成为许多外资银行的选择。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并非只是为了获得对它们来说并不十分丰厚的收益,其真正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而外资金融机构的上述选择又与中方充实金融机构资本、改进内部治理结构等目的重合,因此,近几年中资银行竞相向海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

2.外资银行参股后的经济效应。作为海外投资者,在中资银行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借助中资银行的力量,更容易地渡过在中国市场的磨合期,用较小的成本实现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另外,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后还可能获得协同效应,即一旦它加入了中资银行,在与中国政府博弈的话语权随之加重,一旦受资银行上市,便能得到诸多政策上的惠利。另外,银行业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落后的一部分,其他行业的市场、机会随着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来,银行业现在正在开放过程中,潜在的市场和机会相比之下是最多的。国外知名银行基本上都是消费型银行,如花旗、渣打等,而中国的消费信贷刚刚起步,除了房地产和汽车信贷,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还很少。另外,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05年12月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突破了14万亿元,而供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很少,因此消费信贷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业务。从这个角度讲,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是瞄准消费信贷,如果可以做大消费信贷,既可以解决人民币来源问题,又可以为现有的人民币存款提供金融服务。

3.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济效益分析

(1)资本形成效应。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关键原因是可以实现其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目标。2004年4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有关法例,详细列明了银行在2007年必须达到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必须全面向国际市场开放,中国将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目前欧美银行资本充足率大约为8%,香港约为13%,而我国目前不到5%,必须在两年内大幅提升到8%的水平,对于大多数银行是难以实现的。仅有少数银行(目前境内有5家上市银行)可以通过增发、可转债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而且数量有限。那些非上市银行,如果需要资本金的补充,尤其是核心资本的补充,只能靠增资扩股的手段,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管理理念和技术扩散效应。在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可以较快地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引入的外资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投资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以带来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与海外战略投资者在具体业务上的合作,国内银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工行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甚至还同时控股德国大型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则不仅是旅行、金融和网络服务公司,属下还有运通银行。这些都有助于工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

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与大型跨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取经,而四大银行却可以从与国际投行的合作中提升管理,甚至发展相关业务。从已经开始与外资合作的一些中资银行的进展来看,它们的国内业务均已经开始好转,以福建兴业银行为例,该行2005年的年报显示资产总额为4740亿元,同比增长39.4%,利润也大幅度增长,2005年增幅43.16%、税后利润达23.9亿元,而不良资产比率仅为2.08%。

(3)海外上市效应。把外资作为策略性投资,可以使国有银行的上市实现定价最优,有助于国有银行到海外上市,建设银行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海外上市前夕,国外大型银行作为战略伙伴的“战略性”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国际投资者把这些战略伙伴看成能够推行公司治理与财务健康的保证。

四、外资产权渗透后我国银行面临的新风险

1.海外战略投资有可能在盈利后套利变现。所有的战略投资者都不会保证永远不出售或转让其持有股权,因此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要防止其套利变现、恶意收购。战略投资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当股票价格上涨、溢价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出于集团利益的整体考虑,战略投资者将盈利变现的例子不胜枚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冻结期定为3年,因此在思想上要做好对方撤资套现的准备。

2.中资银行内部信息的泄露和弱点的暴露。外资对其参股的中资银行的管理也从原来的不派驻董事到派驻董事会代表,再到同时派驻总经理,则意味着给了外资银行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使其掌握了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其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值得深思。目前汇丰银行已向交行派出几名高管协助管理,今后还会派出技术人员,这一方面能对交行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更新有一定帮助,但同时交行大量信息也被汇丰掌握,汇丰完全可能利用自己成熟的服务吸引交行高端客户转移。

3.海外上市对受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长期影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一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国内银行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0%,所有外国机构入股比例上限为25%。也就是说,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从中短期来看,国家仍然对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绝对控股。但是,随着银行公开发行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和持续发行新股,境外投资者所持入股比例可能会进一步“稀释”,上市后将有20%左右被国外投资者购买,这样就有40%-50%由国外投资者持有,这是根本性的股东结构的改变,最终将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是未来一两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4.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不一定能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是寄希望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方法、产品创新能力等,而海外战略投资者在股份比例过低的时候将缺乏提供此类核心竞争力手段的动力,而给予外资过高的股份,将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所以双方将会进行长期的股权博弈和争夺。如果不满足外方的要求,加上双方在管理和文化方面的碰撞带来的负面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将难以根本性改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如何衡量利益冲突,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正反两方面对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如何更好地在与海外战略投资者合作中取得多赢,笔者以为,我国银行的下一步不是“防外”(拒绝与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而是“改内”(进行银行内部的改革)。要解决中资银行未来的真正挑战,还要从自身找原因。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策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中资银行机制设计和改造是否真正到位。

为确保引入外资参股能达到双赢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入股各项工作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能只着眼于能够获得多少资金的注入,也不能只关注参股合作方的资金实力和知名度,而应考虑的是外资银行能否帮助自己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明确意愿,能否提供较为详细的技术援助计划,该计划是否符合当前发展战略目标。二是在开展吸引外资参股工作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还必须保持一个坦诚合作的态度,不要刻意粉饰自己的经营管理现状。这种做法不仅违背诚信原则,还不利于及早发现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参股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外资银行参股时提出的一些“报价”,由于制度、国情、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可能难以履行,有的甚至违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利益。对此,一定要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对于由于国情、行情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出现的非原则性问题,应该本着的原则,通过协商加以解决;而对于有违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其他股东合法利益的条件,一定要坚决予以回绝,切忌不能为急于搭上“外资参股”这辆班车,而降低标准,放弃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利明.银行业外资进入的6年全景[N].经济观察报,2005-10-09.

[2] 温彬,曹小敏.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的现状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 王梓.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边博弈边嬗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9-19.

[4] 在渐进性改革中加速奔跑――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J].三联生活周刊,2006,(4).

[5] 梅永存,来建强.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争议中前行[DB/OL].新华网,2006-02-23.

第10篇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渐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拓宽及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相应国际业务的稳固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和诸家银行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对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与本币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起来,更需要下大力度来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需要用货币收付,货币的收付必然会形成资金的流动,而资金的流动又须通过银行国际业务的各种结算工具来实现[1]。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着力发展国际业务是获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更是品牌营销的有效渠道。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发展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国际业务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性[2],如下图所示。

(一)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重点发展国际业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国际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潜在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业务品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对国际贸易结算惯例的熟练驾驭能力等优势抢占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更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直面竞争。

(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效益

目前,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单单依赖存贷款利差已不能保证竞争优势,中间业务就受到了银行的青睐和重视,尤其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银行业统计数据的显示来看,国际业务的规模仅仅占到了中间业务的10%左右,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以服务区域客户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发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功能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币客户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健全银行功能,才能有效地避免客户的流失,从而保证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国际业务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际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困难

首先是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商业银行从原来集中在国际业务部一个网点来办理现钞、兑换等业务发展到所有支行网点均可办理个人结售汇、外汇兑换、外币现钞业务,部分网点可以直接办理公司、私人客户的汇款业务,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点国际业务力量配置较薄弱。柜员同时办理本、外币业务,本币依然是业务重点。管理跨度增大,分行对基层网点的培训辅导、检查监督的压力不断增加。

其次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品种是,各种贸易融资、外汇衍生产品、特色外汇产品成为业务的主流。产品操作的复杂程度较之前的基础业务品种有明显的变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操作链条长,时间要求高,操作风险不断加大。

2.客户面狭窄

客户群的“二八现象”突出。前10大客户结算量占到全行国际结算量的60%以上。大客户的业务量变化对全行业务形成直接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每年新增客户的同时也不断有客户因各种原因离开,现有客户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制约业务发展

首先,基层外汇业务柜员流动过于频繁。基层外汇柜员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过外汇业务的锻炼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被调到营销、主管等其他岗位,结果外汇柜员始终处于不断的“培训-转岗-再培训”之中,对客户服务的一贯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专业化的后台支撑不能满足全行办外汇的营销寻求。全行办外汇的营销机制已经形成,但基层营销人员对国际业务知识的掌握仍显欠缺。国际业务部作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营销支持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全行的营销需求,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成因分析

1.对国际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全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虽然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已经实施了多年,但“重本币、轻外币”、“重存贷款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行对国际业务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忽视国际业务的特性

国际业务有其区别于人民币业务的特性,如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等。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全行国际业务覆盖面有效提升,但同时在制度设置上国际业务向人民币业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业务的特性,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客户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授信上,融资额度审批不够灵活。贸易融资业务是国际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对其他国际业务的带动作用达到1:9。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设专门的贸易融资授信审批部门,在额度审批时对国际业务的客户特性和业务特性考虑较少,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解决。

3.国际业务专岗设置不足

基层网点没有国际业务的专岗设置,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基层国际业务的发展程度,从柜面员工和营销员工两方面均是如此。基层柜面国际业务柜员一般由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民币业务柜员兼任。日常工作中,人民币业务占据大量,国际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加业务。同时,国际业务办理过程环节多,流程长,对应的政策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失误,打击柜员办理国际业务积极性。同样,基层营销人员中也未设置国际业务专岗。人民币业务办理频繁,客户经理掌握程度普遍好,而国际业务客户少,客户经理实际工作中办理国际业务较少,对国际业务产品的掌握相对较差。产品经理岗位人员过少,直接限制了分行本部对基层网点国际业务营销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制约新客户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如下图所示,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可从四方面进行。

(一)提高发展国际业务的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大幅提高,我国已正式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限制,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国际业务发展的意识。促进国际业务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银行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本行业国际业务发展动态的同时,注重为特定客户群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目标,着力发展单证业务,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收益水平的提高[3]。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出口信保押汇等产品的推广,大力拓展动产及权利质押授信等新业务。创新不同融资产品的组合,特别是集结算、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工具。

2.市场策略

借助外国投资资金的大量进入及国内对外投资资金的涌出的契机,加大营销资本项下结算业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企业产生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同时,对本地外商投资企业要加大关注与营销的力度,以结算额度来拉动结算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应加大跨区域经营的步伐,适度拓展跨区域市场。

3.客户策略

坚持立足本地中小涉外客户的市场定位,深化现有客户资源的营销链条开发新的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既要了解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也要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区分不同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三)健全国际业务考核激励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国际业务指标纳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置考核及激励。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奖励薪金比例可以高一些。主要考核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外汇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以及外汇存款日均额,再经过风险减值之后折算为模拟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薪金。通过奖励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四)健全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已经上线使用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检验,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到后台帐务核算系统,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迅速改进[4] [5]。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信息系统要随时更新,必须实现客户端与银行后台系统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满足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行经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应将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其国际业务竞争能力,以全面应对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国际业务发展的研究,提出发展及应对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御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沈靖.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分.财税金融.2010(04):22-23.

[3]陈梓.浅谈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国际业务.经济师.2011(05):193.

第11篇

美银公告称,此次出售建行股份主要是加强公司资本基础,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近期,美银入选G20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面临巴塞尔新资本要求的7%核心资本充足比率和1%-2.5%的额外资本要求,需要增加额外资本,即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须达到9%。

而几天前的11月9日,高盛刚刚以每股4.88元-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行H股股份,套现约117亿港元。次日,工商银行H股大跌8.48%;更早前,中行、农行等中资银行已多次遭境外银行减持。分析认为,随着欧债危机蔓延,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迫于财务压力不得不频频减持中资银行股。同时也传递出对中资银行股前景的担忧。

美银食言

美银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其一级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为8.65%,而同期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高盛为12.1%,摩根大通为9.9%。“的确需要补充一级核心资本”。美银CFO汤姆森在公告中表示,预期这次交易能带来约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4.4亿元)的额外一级资本,令一级资本比率上升0.24个百分点。

这是美国银行年内第二次减持建行股份。早在今年8月底,美国银行在其官网宣布,出售其所持建行10%股份中的一半,筹得83亿美元,旨在加强其资本基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美银仍持有125亿股建行股份,约占建行总股本的5.2%。

当时建行称,对美银出于自身原因减持部分股份表示理解,并将与美国银行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彼时美银亦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将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而今时隔3月再度食言,让市场诧异。

“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建行股份主要是出于自身原因考虑,包括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资本比率的要求,属于正常市场行为,此次减持对建行经营发展没有影响。”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对此表示。

张建国解释道,“美国银行至今仍多次表示,他们对建行的经营状况满意,对建行发展前景看好,认为建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今年9月初,建行与美银签署的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将合作期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美银将在零售及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等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协助。

后据外媒报道,此次美银出售建设银行104亿股股份的交易中,接盘者仍是中外合作的模式,淡马锡控股收购了其中近1/3的股份,外加一些中资机构。数据显示,2005年6月,美银入股建行,成本价低至每股1.065港元。过去三年间,美银套现了5次。入股建行6年,美银纯利156亿美元,利润率131%。

高盛言行不一

靠抛售中资银行股权而自救的外资银行,除了美银还有高盛。

11月9日,高盛宣布以每股4.88-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份,约套现港元117亿。

截至目前,高盛已经先后三次减持工行股份:2009年6月高盛出售其所持工商银行股份约20%,获利19.1亿美元;2010年9月高盛再次出售30.4亿股工商银行股票,占高盛所持工商银行剩余股份的比例超过1/5。2006年入股工行,高盛5年获利约83.9亿美元,利润率达325%。

对于此次减持,工行行长杨凯生对媒体表示,理解和尊重高盛的“市场行为”。“减持是出于调整资产结构的需要,高盛仍然认为工行具有投资价值。”而高盛方面也表示,高盛即使减持后仍持有较多工行股份,双方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会因为出售股份而改变,目前双方的合作项目仍正常按计划进行。

但有意思的是,高盛此前却口口声声表示看好工行的投资价值。10月,国际投行高盛连发两份报告称,看好中国概念股,而工行H股正是其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高盛在报告中预测,工行H股潜在升幅将达50%。

如此“言行不一”,分析认为高盛主要是此前亏损严重,急需救火。高盛10月18日的财报显示,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其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这是高盛自上市以来第二次出现季度亏损,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对于高盛来说,此前恒康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等要就高盛销售的抵押贷款相关产品对其提讼,高盛可能诉讼损失估值约26亿美元,套现很大方面可能用于高额诉讼费。

中资银行前景堪忧?

除了工行、建行外,今年以来多家中资银行频遭减持。今年7月,中国银行被淡马锡减持52亿股,套现金额高达190亿港元。10月份,农行H股先后被德银和摩根大通减持。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外资银行短期频繁减持,对中资行影响几何?其“市场行为”背后的指向究竟如何?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外资行的频频减持是它们需要自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补充资本金,美银面临2.5%左右的压力,高盛更是从盈利到资本金全面紧张。少量减持是因为舍不得,不得不减持是因为自身调整需求。”

“这只是一方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外资行对内地银行业前景担忧,主要是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增速放缓的房地产业的风险敞口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激增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公布首份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报告警告称,单独来看,中国的信贷、房地产、汇率和债务问题都还处于可承受范围,但如果一起发作,将令国内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

第12篇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银行国际化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从宏观角度看,银行国际化是指一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它一方面指本国市场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即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指本国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即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银行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的积极利用,获得了很高的新的创利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构成中担当的角色日益重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跨国并购来拓展海外业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成为了我国银行业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日益与国际接轨,应对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实现中国银行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作为国有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早在成立之初,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工商银行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而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2006年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国有银行也纷纷迈出国门,收购海外银行和公司,这说明国内银行开始融入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向着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在中国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工商银行更是不断扩张其海外版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稳步增长,经营效益逐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有了飞跃性的拓展。

然而透过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由于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经验未免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还将面对种种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因如何应对跨过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接受购机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验,以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稳定地位,屹立于不倒之地呢?下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并解决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并购的发展前景,实现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

本综述主要围绕与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经营、发展其海外业务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工商银行实现跨国并购与开展海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开展跨国海外业务的银行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 海外业务/金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此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存在两个迥异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积极的并购行为,主要是指大银行间的并购以及银行的横向并购;另一种情形就是中小银行间的并购。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为摆脱自身困境而采取的被动举措却显得较为理智。中小银行的并购,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削减由于重复业务等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同时提高资产回报率。与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比较起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经相对较大,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然而其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国有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银行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规模效率所要求的规模边界也相应扩大了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出现了超级大银行的趋势。银行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行业,银行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冲动。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由商业银行所提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决定,二是由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决定。

一 外部环境

作为相对率先进驻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收购和海外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其经营业务的开展,是摆脱现有发展模式对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制约,整合海外资源、实现资本重组,以高起点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和业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国内外金融市场两方面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跨国并购的必要性

通过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是指跨国银行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收购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收购银行所有权,并使被收购银行丧失或变更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进行全球扩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构筑多方面的优势,如进入和占领新的市场,扩大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增加盈利能力等。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如 1998年德意志银行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2004年4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10月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银行以89亿英镑收购了英国阿比国民银行,一举成为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2004年1月渣打银行以33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等。从200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 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在世界前10位的银行中,有5家是白1995年以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其中,汇丰银行集团更是通过跨国并购逐步实现全球化的成功典范。

(二)国内金融市场对中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银行国际化是指一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它一方面指本国市场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即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指本国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即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我国已设有225家营业机构,240家代表处,并参股多家中资银行。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的积极利用,外资银行获得了新的创利能力。对中国银行业而言,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自身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日益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引进外资银行仅仅是银行国际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在有效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积极发展海外业务,主动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

二 自身优势

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在其发展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方面,拥有远大于其他银行的优势和必要性,本文将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s)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兼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二)大银行在扩展业务,银行世界化方面的优势

从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来看,大银行一般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商业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购置较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入在完成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资产平均固定成本会相应降低。(2)随着银行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小,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3)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商誉、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而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实现规模经营。(4)银行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范围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