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企业经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工程建设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往往以项目生产为核心,存在管理粗放、效益流失等问题,影响长期健康发展。本文的主旨为,某大型工程企业针对工程企业存在的通病,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通过对组织体系和相关运行机制的改革优化,形成了“经营管理围绕财务、项目管理围绕费控”的运行机制,使财务绩效目标较好地落实到了责任主体及业务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价值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效益得到提升,为业内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财务;核心;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工程企业在国内“去产能、去库存”的经济环境下,工程投资大量缩减,低成本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项目效益空间不断被挤压,企业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建立一个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解决经营管理粗放、营运成本高等问题,成为众多工程企业的迫切需求。
一、现状与问题
工程企业是专营工程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服务的全功能组织,企业经营以项目为基础,所建立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财务、资产、技术等管理体系主要为实施工程项目需求而设置。我国的工程企业发展迅速,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不断得到实践,但针对工程实施特点,企业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围绕项目生产核心而开展,项目相关的财务绩效目标往往让位于项目进度、安全、质量等生产管理目标,在项目资金管控、成本控制等价值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普遍不足。与国际同行相比,管理比较粗放、技术层次较低、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稀缺成为我国工程企业普遍存在的状况。以项目生产管理为核心的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价值管理意识淡薄
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加重视生产组织,价值创造、效益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效益评价不深入,管理的短视行为比较突出,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对接不到位,特别是关注企业价值提升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建设等长远发展性的管理行为还不能成为各级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行为自觉。
(二)生产成本控制不严
工程项目是工程企业的产品,是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以项目生产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往往更偏重于项目进度、安全和质量,而弱化了项目效益、成本控制等系统管理,势必造成项目管理效益的流失。如: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环节,决定75%项目成本,如果仅侧重技术标准而忽视经济性考虑,“肥梁胖柱”现象就难以避免,徒增工程项目成本。
(三)财务绩效责任不落实
企业的价值管理应当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但在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对价值管理的重视,生产、技术等与生产相关部门在考核目标上缺少经济效益指标控制,与效益挂钩不够紧密,在推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方面存在机制性缺陷,也抑制了工程企业提质增效的活力。
(四)企业财务风险突出
在实践中,工程项目生产除了安全、质量、进度等风险外,也面临着资金回收、合同履约等引发的财务风险。由于缺乏对项目风险把控的系统性,在新经济环境下,结算难、收款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坏账损失、合同诉讼和企业资信降低的情况呈上升趋势,威胁着企业生存发展。
二、以财务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实践
某国有大型工程企业为增强管控能力和效益创造能力,重视企业价值管理,致力于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结合项目特点,协同市场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抓住全面预算、项目经营、组织绩效三个关键,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围绕财务、项目管理围绕费控”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一)组织体系突出协同效应
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的潜能,激发企业活力,达到健康发展的运营状态。该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深化改革,努力打破了业务边界“围墙”,初步形成了财务绩效引领的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和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某工程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1.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组建高效运转的扁平化组织机构,落实总会计师财务战略、绩效评价、风险控制等管理职责;围绕财务管理核心,引领市场开发、生产执行等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以价值管理为导向,通过前置资源的价值分配,全面参与经营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决策支撑和价值管控,有效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2.以费控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造价费控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围绕项目效益这个中心,以项目预算管理为手段,与生产指挥部门的紧密协同,深入项目估算、商务报价、预算和结算及成本控制等项目管理活动,突出采购、分包和结算等关键业务的效益规划,努力争取最优项目效益。
(二)全面预算突出价值导向
为发挥价值管理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企业经营战略及目标的实现,该公司深化突出财务绩效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融合“三大计划”,通过目标确定、执行控制、考核评价等活动,合理分配资源、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1.分级次、多维度的预算指标体系一是全覆盖的预算指标。按照业务全覆盖的原则,形成突出价值、主次有序的指标体系。根据管理层级分为企业指标和责任单位指标。企业指标以利润、资金为主要指标,辅以市场(收入)、总成本和资产等业务指标;责任单位指标又分经营单位(项目部)、费用单位和部门指标,经营单位(项目部)指标以利润指标为主,市场(收入)、资金、单位成本指标为辅,费用单位和部门指标以专项费用控制为主,其中部门按职能落实归口费用指标。二是多维度的指标值形成机制。该企业确立了综合考虑“历史业绩、经营能力(资源占用)、发展要求和可实现性(市场环境)”四维一体的指标值形成模型,突出问题导向,优化年度指标值,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某工程公司预算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2.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预算管理责任体系设立以总经理责任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组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财务部负责组织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等预算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其他专业部门按职责分工、专业指标、归口业务展开相关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责任按照“专业归口、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将财务绩效责任分解到各经营单位(项目部)、费用单位、职能部门等执行主体,进行过程跟踪和分析自评。3.全方位的预算执行控制体系以制度为纲、突出业务流程规范,包括全面预算及配套的项目预算、资金、成本等管理制度,固化工作标准,开展不同层级、专业领域和业务单元的经济活动分析,抓好过程控制这个关键点,引导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同时,创建良好的预算管理环境,约束和激励并举,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生产运行突出费用控制
工程企业生产的核心内容是项目管理,项目费用控制是通过价值管控直接指导和约束项目执行,引导和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该公司项目费用控制以项目预算为载体,实现项目绩效目标和财务绩效目标的有机统一,提升了项目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1.明确的项目费控管理内容确立项目经营的理念,把项目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落脚于项目预算,以项目预算指导项目生产经营。围绕项目利润和资金两大内容展开控制活动,以“收”和“支”两条线分别控制,坚持项目以收定支,在控制项目垫资风险的同时,保持资金存量,争取资金效益,提升项目整体创效水平。2.完善的项目费控管理责任体系费控部门承担项目价值管理的核心职责,在项目费控制度建设、经营策划、过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生产及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专业管理支持平台各司其职,围绕项目预算协调资源,参与项目生产经营。项目部作为经营责任主体,是项目费控的执行主体,确保项目价值管理工作落到实处。3.规范的项目费控管理业务流程该公司以项目控制经理为中心,实现项目费控业务流程标准化。项目开工之前,项目控制经理组织费用、合同、进度、设计、采购、施工、财务等控制工程师或专业经理,根据项目总体策划、经营策划方案,确定项目费用控制目标,并结合预计收入等形成项目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以设计、采购、分包管理重心,全面管控、逐月分析执行情况并形成项目费控报告。项目终了,出具项目绩效报告,从项目合同、承分包合同变更、工艺、盈亏绩效等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形成企业项目管理知识库据以深化应用。
(四)考核评价突出财务绩效
在组织绩效管理创新上,按照“突出绩效、拉开差距、严考核、硬兑现”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为价值付薪、为能力付薪、为绩效付薪的市场化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财务绩效导向在经营管理运行体系中更加突出。1.考核责任体系建立“集中决策、归口管理和专业分工”的组织绩效责任体系,集中决策指设立以总经理为主任的业绩管理委员会指导、审定考核和兑现;归口管理指企业改革管理部归口管理业绩考核的组织和统筹协调;专业分工指专业管理部门承担各业务板块、专业领域的专业考核责任,如:财务部主要负责经营责任单位利润、收入、资金等指标的考核、市场部主要负责新签合同指标的考核等。专业考核结果汇总形成整体绩效考核报告,提交业绩管理委员会审定。2.突出绩效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利润、资金、成本控制等财务绩效指标占有绝对较高的权重,同时设置了新签合同额、人才培养等成长性指标,突出了财务绩效导向,促进了各经营单位努力实现经营目标。3.拉开差距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特点设置有差别的分值区间,拉开同一业务板块内部分配差距,如:经营单位(项目部)设置的基本考核指标分值区间65-135分;职能部门设置的KPI分值区间70-120分。较大考核分值区间使考核奖金向绩效高、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在同等条件下,考核结果的优劣产生奖金差异最多可超过50%。4.严考核采用“逐月预核、年末总结”的方式,绩效考核突出“严”字,如:财务绩效指标考核均以财务账面已确认金额为标准。考核制度明确了计分规则,指标可计算、可量化,被考核单位可直接按规则计算出考核结果,使考核过程更加透明、可靠。5.硬兑现按照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完整兑现,分月度和年度考核兑现,根据考核对象不同,月度考核以利润实现或职能履行与否情况为依据,按标准全额或70%预兑现,年度考核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效益奖金兑现。
三、运行成效和经营管理展望
管理提升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也不会一蹴而就。该公司以全面预算和项目费控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了绩效考评体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营运体系逐步确立,项目综合毛利得到提升,运营成本大幅下降,资金运营回报显著。首先,成本控制意识明显增强,全方位的价值挖掘,使效益主要流失点得到管控;其次,事前规划、预算约束刚性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对生产经营的指导性明显提升;第三,资金回收、合同履约等风险管理得到强化,经营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最后,财务绩效成为经营管理评价的重中之重,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工程企业要有效管控企业价值管理的关键并非易事。一方面工程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在粗放管理环境中,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管理人员的管理惯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变;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承接模式、地方环境、建设单位管理等因素各不相同,无法采用固定的管理模式。因此构建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仍需要多角度的管理支撑,方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价值管理、价值挖掘的作用。
(一)推行工程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
工程企业要总结现有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找寻管理差距,加快研究和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并进一步深化提升。加强财务和业务工作的协同性,进一步创新财务运行体制,通过流程重组和制度规范,进一步优化财务职责界面,提高财务管控能力;完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升绩效管理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规划和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
工程企业应强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充分分析工程企业管理特性,梳理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流程,打破各个业务“信息孤岛”,建设工程企业全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提升财务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三)绩效管理要与价值管理相匹配
工程企业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维度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在符合战略目标、科学计量标准、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与价值管理紧密联系,价值创造与绩效管理联动,绩效管理体现价值导向,促进组织和个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周和生,尹贻林.以工程造价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基于价值、成本及风险的多视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7.
[2]温兆文.全面预算管理:让企业全员奔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
[3]何成旗,马卫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4]王琦.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9.
[5]王京刚.项目管理使用必备全书[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
关键词:集成 油气开采企业 经营管理
当前,我国油公司上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资源约束和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油气开采企业作为油公司上游企业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加强油气生产和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责。运用先进的集成管理理念,并以计算机软件辅助,以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对提高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集成化管理理念概述
(一)集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国外,最早也最能明显地体现集成思想的研究应该首推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提出,应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物理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等几方面要素组成的“协作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973年美国的哈灵顿博士首次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研究集成化管理的序幕。在国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集成思想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于1992年3月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及总体设计方法,探讨了集成思想的方法应用问题。由于其站的高度和角度都是在哲学层次之上,因而他所提出的集成思想显然更属于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哲理。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思路基础上,关于集成现象和本质的探索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内众多学者分别从制造系统、集成管理技术、知识集成、组织集成模式、生产过程集成、价值工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管理集成的理念、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等。
(二)集成化管理的内涵
集成化管理,亦称集成管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核心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实践。所谓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具体到集成化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以系统论为基础,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将特定系统的若干要素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的过程。由于集成要素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而且集成的广度和程度也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集成化管理具有明显的动态发展性。
(三)集成化管理的理论模式
集成化管理思想实质上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采用系统的手段将原单元系统组成一个协同工作、功能更强的新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消除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实际边界(如物理边界、组织边界和专业边界等),而且能够将局部优化目标转变到整体优化目标上来。不同的单元系统,其管理集成的模式则不同。结合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集成化管理的实践,当前集成化管理的理论模式应体现在三个维度上:管理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和知识集成。
管理要素集成,管理要素集成是指从全局观点出发,以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以成本、质量、采购、人力资源等各种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过程集成,过程集成是指按照经营管理流程对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集成,该集成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整个生产运营的效率。知识集成,知识集成着眼于在分析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研究知识的流动,提炼知识,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将个体知识结构化为企业共同知识,并将知识融入企业工作流程,实现知识的再次运用。其中,管理要素集成和过程集成实现企业一段时期内生产运行的集成管理,而知识集成维度则是企业经营管理循环不断提升的手段。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集成化管理,需要一些集成条件,包括理念集成、组织集成和信息集成。理念集成实质上就是树立合作理念;组织集成实质上就是对组织结构边际进行模糊化重组,打破了传统组织系统中的边界、职能的界定;信息反映而且控制和指挥着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集成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目标和原则
(一)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内涵及目标
基于对集成管理理念的认识,结合油气开采企业经营实践,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就是要去除现行生产管理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打破生产开发、财务管理等原先分工明确的职能部门界限,将各业务单位和生产各过程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充分利用信息、人员、流程和技术等共享资源,力图集成经营管理计划、生产运行、监督考核和效益评价,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协同运作,并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来实现整个经营管理集成体的螺旋上升。
基于此,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目标,就是要克服由于采油生产多系统、多环节、大范围、高隐蔽性及高分散性导致的高分散、低集成管理模式,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按照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实施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集成化整合,构建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平台,使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及其全过程直接处于统一监控之中,从而实现油气开采企业各项集成要素的优化匹配,不断提升油气开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油气开采企业油藏开发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原则
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原则,是指导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践的一般性规定,具体包括:
1、目标一致性原则
考虑到管理集成化本身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多,难度大,且油气开采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层次多,分布依赖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因此,要想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就必须保证油气开采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目标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中,系统方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油气开采企业生产流程复杂,技术含量高,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对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应将开发油藏的整个生命期,从开发初期到开发后期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综合起来;把生产运行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一切子目标、子系统、资源、信息、活动及组织单位结合起来,按照计划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综合体;将经营管理的各个职能,如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生产监督管理和生产考核管理等综合起来,形成集成管理系统。
3、全面性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的集成,一方面要求全员管理。集成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它涉及油气开采企业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油气开采企业推行经营管理集成,应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关心生产经营、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做到组织上下结合,群策群力,共同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则要求全过程管理,具体表现在油气开采企业注水、采油、集输和井下作业等作业流程的集成。
4、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计划、生产运行与成本管理、监督与考核和经济活动分析与效益评价已经形成一个有机循环体,其重点是过程管理,而过程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改进。因此,要想实现整个循环体的螺旋式进步,持续改进原则必须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实践过程中加以体现和运用。
5、相容与互补原则
相容性是指各可集成单元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或联系;互补性是指各集成单元能充分实现各自优劣势互补,最终实现整体优势。相容性是各集成单元能否集成为一个整体的可行性条件,互补性则是集成单元相互选择的必要性条件。
三、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模式设计
依据油气开采企业集成化管理理念及其原则,油气开采企业构建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即时间维度、组织层次维度过程维度。
(一)组织层次维度(油藏开发维度)
组织层次维度体现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人与组织、物质资源与各阶段管理活动藕和。从组织层级来看,采油厂级、采油矿级和小队级(采油队、注水队等),表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在油气开采企业各组织层次中的分布。若从油藏开发维度来看,则表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在油气开采企业开发单元、区块和油藏三个层次上的分布。
(二)油田寿命周期维度
油田寿命周期维度反映了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开发阶段经营管理的集成,包括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开发后期和退出四个阶段的集成管理,体现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需依据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寿命周期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与油藏经营管理思想是一致的。
(三)过程维度
过程维度反映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集成,体现在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寿命周期阶段,各个组织层次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实施方法与程序。
四、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施对策与建议
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将油气开采企业各业务单位和生产各过程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充分利用信息、人员、流程和技术等共享资源,对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要素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过程,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协同运作,并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来实现整个经营管理集成体的螺旋上升。在实施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改造过程中,应切实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遵循系统优化的原则,进行油气开采企业流程再造。长期以来,油气开采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好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但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遗留和延续下来的企业流程,许多都是为生产而生产、为管理而管理所制定的,存在节点阻塞、成本高、效率低、效益贬值等缺点,容纳了许多低效与无效工作。为此,在经营管理集成实践过程中,油气开采企业应遵循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油气开采企业进行流程再造。一方面,应整合相关工作,尽量减化程序,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对合同管理实施集成;另一方面对油气开采企业的注水流程、提液流程、集输流程和井下作业流程进行优化,尤其是建立油气开采企业井下作业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实现作业系统从设计、到实施、到监督、作业效果评价、优化作业方法、再循环优化分析的流程管理。
其次,注重多维化管理。油气开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时间经营管理集成化的过程中,油气开采企业应注重多维管理,包括过程维度、组织维度、工作/执行人员维度和时间维度。其中,组织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流程来执行,流程是连接组织和工作/执行人员的桥梁,这三者的管理共同体现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集成管理,而时间维度则体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践必须根据不同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得到循环提升。油气开采企业在通过流程管理提高流程绩效的同时,应按照单位线(厂、矿、队)、油藏线(油田、区块、单元)、时间线(月度时间段、日度时间段)构建经济活动分析和效益评价系统,完善组织和工作/执行人员维度绩效管理。
再次,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在油气开采企业现有环境、结构、要素情况下产生的管理方式。 “精”和“细”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实现精细管理细分管理对象是前提,量化考核指标是条件,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是关键。油气开采企业应把管理对象尽可能细化到单井、单设备等最小工作单元,做到管理责任具体化,监督考核真正落实到位。在经济评价方面,油气开采企业应从行政单元延伸到油藏(区块)和单井,实现以油藏(区块)为单元、以单井为基础的精细经济技术评价,做到“一块一策”、“一井一法”,使不同的开发单元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都有相应的开发措施,对未动用储量根据油价、技术进步等变化来确定油藏开发调整的方式与时机。同时,油气开采企业的物资管理、用电管理、生产巡检管理、泵站监测管理等,都应体现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油气开采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分散化、表面化向制度化、规范化深入,目标制定从定性向定量深入。
最后,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共享有助于各环节的相互协调,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成功率,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封锁现象。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实践中,信息同样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集成化管理只有通过对信息有效组织和管理才能实现其目的。因此,油气开采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录入功能,使得数据均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数据源点,确保“源点唯一”,并通过提供方便灵活的接口,能够充分利用其他系统(油气开采企业核算结算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勘探开发数据库系统、油库信息查询系统、井下作业信息系统等)的已有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从而确保油气开采企业各职能部门、组织层次和生产流程等各个环节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水利企业 经营管理 标准化 应用
水利企业经营的是水利资本,即投入用于特定水利事业的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所表现的资源份额。以水利事业发展为主体,其经营目标取决于水利事业内在潜质所规定的目标。标准化管理是随着社会化和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获得最佳效益和最佳秩序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等各方面活动中大量重复性事物为研究对象,以生产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制定企业标准、贯彻实施各级标准并对实施进行监督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活动的总称。实施水利经营管理标准化,符合当前水利部门在水利战略和治水思路上的重大转变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水利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水利企业经营中的标准化管理及其应用进行了探析。
一、水利企业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管理标准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以及技术标准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它把企业管理的涉及到的各个方面以及相关部门、单位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上,以求得到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看,水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和迫切。
(一)水利企业标准化经营管理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水利工程是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财富,是发展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标准化经营管理而得到提高,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的水利服务更优更好, 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水利企业标准化经营管理与水利企业经营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标准化、精益化、规范化是未来水利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国家相关部门也会严格的监管,如果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能有效提升,未来的发展需要将很难适应, 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很难承担。
(三)水利企业标准化经营管理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
标准化管理实施后,水利企业管理人员在参加培训, 学习业务方面的热情会很高,员工认识到如果不加强学习, 水利企业的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利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其管理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应用策略分析
(一)科学制定水利经营管理标准体系
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在计划安排、指导思想到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等各环节,水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差距明显。此外,制定标准的周期也较长,更新速度较慢,标准的信息化水平也不高,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对水利行业标准化制定的滞后矛盾突出,进而造成实施标准以及对实施的监督达不到效果。所以,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体制的完善和相关调整已非常迫切,前提是要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行业标准体系,有效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体系,提高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的水平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当前水利发展和改革提供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标准支撑。
(二)创新水利经营管理标准机制
企业没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标准化管理观念,创新行为就无从谈起,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依据和前提是观念创新。企业经营与管理都需要机制,而机制又要基于相关的标准。水利经营整个管理体系中,由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及其相关功能是由水利经营内部机制进行反映,其也对微观管理与经营的方向进行了规定。所以在水利企业管理经营中要机制也要标准化。依据水利企业管理经营的基本实践,创新水利经营管理标准机制沿着以下对策导向进行:一方面水利特色要在水利经营管理标准中突出,以水利文化统筹水利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将资源资产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水利经营的内在要求要在水利经营管理标准得到反映。将水利经营制度创新环节与行为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对水利经营行为进行规范,使水利发展政策和战略的有效衔接得到实现。
(三)企业经营管理标准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推进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的改革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建立良好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市场经营管理环境。一个企业倘若没有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标准机制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经济效益也无法产生。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机制的改革必须要加快,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体系只有适应市场机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尤其是在党十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水利企业也面临深入的改革,而中国水利企业资产总量的日益扩大以及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要求水利经营管理的方法、思路、手段和形式都应有科学的经营管理标准。更多的水利企业也因此认识到水利企业经营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中国水利企业必须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标准化管理和改革,不能盲目而上。
参考文献:
[1]胡孟等.标准化形式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2
一、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状况
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是好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与员工同甘共苦,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不忧,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但是从当前企业的经营者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经营管理者学历较低,他们的文化水平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这些经营者大多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学习,他们在知识上的缺乏是阻碍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相比较年轻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力、缺乏了工作的活力和激情,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一是锐意进取,博学多识,敢闯敢冒的改革派形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燃起干事的激情,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对部署了的工作要事不过夜、一抓到底,对关键环节要身先士卒、一线战斗。要增强创新意识,树立“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只有快发展才能大跨越”的理念,敢于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勇挑重担,敢担责任,带头作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实干者,敢突破、善创新、争一流的开拓者。此外,作为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不仅专业知识强,而且还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文化修养的专业企业经营管理者。
二是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创业者精神。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要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以“钉是钉、铆是铆”的较真劲头,把别人不敢办、不愿办、办不了的事情办得圆圆满满、办得扎扎实实,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一个高素质管理者的良好形象。
三是知人善士,克俭克勤的当家人形象。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要把培养部署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敢于和善于重用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培养下属就等于提高自己,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公开、公正。此外经营管理者自身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生活作风等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浪费,不破坏,要始终与员工打成一片,走到群众中去,给他们温暖。
四是严以律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领头形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求员工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自重、自省、注重自身的行为,特别是在对答应员工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员工以此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使企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教育培训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首先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前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其次,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计划,一项一项的展开。第三,要检查评估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要给予严格的惩罚。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方式要改变。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拨方式不够灵活,容易导致视野狭窄、渠道不宽等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注重选拔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于一些不规范的选拔进行查处和改正,真正使有能力的人进入管理队伍,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三是建立健全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员工目标责任制为前提、以绩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激励约束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激励约束管理制度。在激励约束体系中,目标责任制是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没有对目标责任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就缺乏依据。绩效考核制度是联结目标责任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中间环节,是科学评价、认定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励约束机制正确实施的前提。绩效考核制度制订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评价和认定,也关系到整个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及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应对更复杂的商务往来,制定更科学的经营决策。在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中,信息的处理与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过去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并不能和现在的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对企业处理信息,制定经营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全有必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帮助现代企业处理复杂的,大量的信息,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正确的经营决策。过去企业处理信息的手段只能局限于通过手工处理,但是,手工处理的弊端十分明显,手工处理不仅仅会影响企业处理信息的速度,同时,手工处理企业信息也十分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可以发现,手工处理企业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近十年来不断成熟,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并且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机软件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软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更快地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信息,能够科学地,全面地记录并汇总,计算机软件所记录的数据对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企业在过于发生的业务,更好地找出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分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注,计算机软件获得了广大的市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经营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将计算机软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结合起来需要企业承担较高的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开发一款经营管理决策软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实践,许多中小企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资本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尽管有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观念,但是受制于实际资本的局限性。
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的技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适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软件的数据能够记录公司全部进出业务的全部数据,能够为公司的领导提供决策的有力数据保证,从而为公司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常见的经营决策软件功能
企业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上,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数据整理导入等几个步骤来完成经营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运行工作。
企业内部PC机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XP、WIN-DOWS7为主,兼有小部分WINDOWS8。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为主。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则包括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2005、ORACLE11G、ORACLE10G等。
企业经营管理软件主要采用Java,Web语言开发完成,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是独立分开的,可以保证数据处理良好的稳定性。
经营管理系统软件测试主要采用了功能性测试、非功能性测试及系统测试三种方式。通过软件测试,可以获得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合同信息管理功能
合同信息管理功能主要统计并管理4种类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分包合同、总承包合同、总承包分包合同,统计信息包括合同的承担子部门、签约时间、合同服务阶段、所属行业、所属省区、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分包合同另外统计了所属主合同信息,总承包及监理合同则包括了项目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工期、违约责任、履约保函。同时,所有的合同扫描件电子资料均上传到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和下载。
2.财务信息管理功能
财务信息管理主要负责企业所有的项目收款,分包付款以及总承包项目的开支信息管理。这一部分主要需要财务人员对收费和付款、开支等财务信息实时录入,通过项目关联,使得每个项目的收费以及欠费状况一目了然,有利于清理历史没有收清款项的项目,并对项目的进展阶段得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总承包项目具有规模庞大,资金庞大,周期长,项目状况复杂等特点,对其进行开支管理,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整,有利于更高效的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节省开支提高盈利水平。
3.统计分析报表功能
统计分析报表模块主要针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数据来汇总统计分析,包括:技术服务项目的收费和分包付费汇总统计、净收入统计;总承包项目的收费及分包付费以及支出汇总统计;财务开具的项目相关收费发票的汇总统计等。
4.经营管理功能
经营系统管理平台主要通过人为手工干预系统数据和统计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对经营数据做出微调。产值划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子部门之间融合业务的微调。年初数据结转及经营项目结清模块用于处理跨年度的项目收费结算以及结清。
三、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计算机软件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计算机软件将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程序化,并且将每一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归纳分类,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同时,计算机软件相比较以往的手工操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仅能够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同时能够快捷地对企业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做到及时登记,归纳,汇总,反馈。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更快地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快地修正自身存在的漏洞或者错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2.完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过去,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通常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言堂”,这样的方法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弊大于利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经营管理决策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如今,企业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企业过去发生的各项业务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缩短决策到执行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进行经营决策。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软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决策贯彻情况,更好地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同时,倘若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漏洞和错误,也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弥补错误。
3.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数据
企业任何经营管理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具有价值,能够正确利用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信息对于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软件恰恰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相应的功能。计算机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与企业相关的各项经济业务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汇总集中,并由企业工作人员归纳总结,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帮助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决策。计算机软件在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处理经营管理信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好地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的建议
1.软件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经营实际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软件设计的初期,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类型。比如,针对外贸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外贸企业常见的销售产品分门别类,对外贸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金额能够实现动态汇率换算,再比如,针对物流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物流企业中的物流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并反馈,对物流物品的信息也需要做到定时定位跟踪,对仓储的内部使用也需要做到动态监管,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计算机软件必须尽可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2.软件程序界面尽可能简洁,降低企业培训人员操作软件成本
计算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必须做到简洁大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但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不一,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水平也不一致,为了照顾到更多的企业工作人员的用户体验,在软件设计时必须充分思考,尽可能将软件的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帮助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原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程序。一个计算机的操作界面足够简洁,能够帮助企业工作人员更快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就免除了企业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培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使用的投入,节省时间成本,节约资金成本。
“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科学、完整、实用的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可为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所有者遴选和推荐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为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定位提供客观评价和分析依据,为经营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和凭资质竞争上岗提供基础平台。“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的应用,可使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合理,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阶层,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浙江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这必将对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浙江省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机制的现状
111 浙江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比例低,缺乏权威资格认证机构
笔者对全省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67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中,有73%的人在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经验管理和直觉管理阶段,对环境认知、洞察与适应不足,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理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素质急需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缺乏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制度有关,譬如,仅有163%的被调查者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培训,52%的被调查人员持有职业资格,其中还有很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缺乏权威性,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112 招募职业经理人以企业自己评价、分散化小型专业咨询机构或行业小协会为主,缺乏统一、专业的指导
2009年由浙江省经贸委牵头完成的《研究制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课题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家在人才市场招聘甄选职业经理人过程中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依次是企业内部考评(739%)、专业咨询机构评价(21%)和本地行业协会测评(192%)。对职业经理的评价缺乏科学手段,大多数企业在招募职业经理中没有得到专业的、权威的评价指导和管理,也缺乏寻求权威专业机构的协助意识,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持的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用人的主观意识较强,因用人失误造成企业经营损失、进而又对职业经理人不信任的情况很普遍,这种恶性循环对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育变得更加艰难。
113 经理人资质评价方式传统、单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不强
笔者对一项业内比较权威的经理人资质评价系统进行了电话调查,从156名企业主的回答结果看,在有效性方面,有431%表示认同,在准确性方面,只有328%的企业主认同,客观性方面有 463%的认同。调查建议,对经理人资质评价应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对被测试者的经营业绩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对测试者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素质结构分布进行直接测试,从而作出被评价者的综合资质评价结论。
11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对职业成长环境的期待很高
在笔者抽样调查的67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有743%表示愿意成为职业经理人,回答无所谓和不愿意的分别只有131%和43%。与此同时,有822%的人员对当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进展状况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在被调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现有任职途径有378%通过董事会任命的,281%由自己创业的,203%是由组织任命的,由市场双向选择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所产生的分别只占29%和31%。大多数人认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需要依靠地方党政部门来主抓,但需要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被调查者普遍希望自己获得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可以伴随持续的职业经历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升值,并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12 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现有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全面反映素质能力
在评价指标上过分强调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业绩忽视内在素质,所有这些对于提高职业经理人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价机制,科学评价职业经理人的内在素质与外显经营业绩,统一对职业经理人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理念。
122 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职业经理人的严重短缺将从深层次上影响资源配置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浙江省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的应用和发展主要受到两个方面限制:
一方面是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的缓慢。民营企业经营者担心外来人控制企业,只是在一些次要岗位上安排一些职业经理人,重要管理岗位上基本是本家族成员或其他亲朋好友,用人观念的滞后造成浙江省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是职业经理人身份意识缺乏。目前国内的职业经理人群体尚未自觉形成较为强大的力量,许多人虽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对自己是不是职业经理人,都没有很好地想过、界定过。同时,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老板阶层仍然固守传统的观念,他们认为再高级的打工也是打工。因此在现实的企业中,便出现了职业经理人价值与市场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一切只能由资本所有者说了算,这使得不少职业经理人感到迷茫、困惑,对职业经理人资质失去兴趣。
123 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评价制度存在欠缺
第一,缺乏专业统一的评价指导和监管功能,职业经理资格认证市场混乱。
第二,职业经理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上的多头管理和资源分散,仍然是束缚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障碍。
第三,缺乏职业经理人市场退出机制。
124 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缺少部门协调和统一规划
由于评价机构的多头管理,对职业经理评价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形成带来一定困难。当前,各类资质评价机构分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不仅导致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评价资源分散、重复和浪费,使得对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权威性。
2 开展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开展职业经理人认证工作在我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针对当前职业经理人的资质评价现状,笔者对当前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21 加强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推荐平台建设,构筑资质评价推荐的运行体系
按照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组建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推荐机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职业经理人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并相应建立浙江省职业经理人教育培训体系才能真正运行资质评价体系。
22 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经营管理者职业化的选任机制
理顺企业管理体制,深化企业产权和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制度,制定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评价选拔的规范工作程序,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的新的机制和体制。
23 加快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探索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配置的途径和办法
适应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业职业化、任职聘任化和选择市场化的要求,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逐步引入和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的培育,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在浙江省尽快形成全社会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氛围。
24 加强政府对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扶持
(1)加强政府对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工作的宏观指导。
(2)鼓励和推动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举措
对于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来说,其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能墨守成规,安装施工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竣工,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领导,完善的组织机构,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等等,这是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实践中,经营管理的创新有很多种,诸如: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目标的创新、管理对象的创新等等,但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是传统经营管理向授权经营管理的转变,都是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向追求长远利益的转变,实现安装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的。
1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管理成本控制不好。主要表现是:员工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强,在进行安装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对于财务责任不够清晰,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成本不够关注,认为成本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和成本控制部门的事,缺乏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强烈意识。另一个是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完善,主要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其制度与机制建设上,也不够健全和完善,现阶段还停留在体系内容上,从具体实际出发以及规范成本控制上做得还不够;此外,对于成本控制的监理做得也不够好,不同程度出现了浪费现象,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方式上,目前技术和方法还比较传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2)安装施工材料管理不够到位。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在材料方面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①所需材料不管从品种和数量来说,均日益增多;②对于材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量也越来越多;③涉及到的行业和专业越来越多;④施工现场的地点变化不定,对于配送和仓储的要求较高。根据以上特征,结合日常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存在的问题,现阐述如下:①在材料采购方面,由于计划制定的不完整,导致一些采购员多跑路,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运费;②在采购员方面,还存在素质不够或是吃回扣、受收礼金的腐败问题,后续还会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材料的进场,这些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③材料运输环节,还存在装配不到位、不完整的现象,导致反复运输的现象,同时由于运输人员责任心不强也会导致对于材料的把关不够,增加了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④在材料使用和存储方面,还存在一些仓储管理员对于材料管理不能做到底数清楚,责任心不强导致物资的检查和清点不到位,发生领取材料随意,登记不认真不仔细的问题,导致浪费现象严重,此外就是对于防火防盗举措采取不到位,流于形式现象不同程度存在。(3)对于施工安全重视不够。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安装企业为了一味的赶工程进度而出现了忽视施工安全的问题,对于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够的问题,此外安全教育培训设施不够健全,风险防范和控制不够到位,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这也是安装企业要求按照规范实施施工,但实际工作中,却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安装企业在安全上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最典型的就是用电安全和高空作业安全,安装施工高空作业是经常性的工作,所以高空掉落就是安装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此外,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一般均在户外作业,环境也较为恶劣,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用电线路和设备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一些施工人员用电安全意识不强,极易发生触电事故,引发用电安全隐患。(4)对于经营管理的意识不强。现阶段,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而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还存有一定的偏差,有的在实际工作中,将其经营管理等同于其他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看不到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不能做到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形式上的改变;有的企业对于自身认识不够,导致企业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偏差,有的认为管理仅仅是企业材料、人工和设备方面的管理,看不到安装企业的特殊性。比如在企业工作时间、地点、食宿、工作待遇以及施工安全,与一般企业均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看待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上,观念不能出现局限性。(5)施工技术力量不足。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人流动速度较快,所以关于其技术水平也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实践证明,工龄在10年以上,岁数在40岁以上的施工技术人员才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建筑安装施工这个行业,这一情况将会导致建筑安装行业的人才断茬和“后继无人”,而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取较高的工资,将会在各企业之间不停“跳槽”,这也加剧了建筑安装行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和人才的流失。(6)关于工程款拖欠的情况仍有发生。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工程款拖欠的问题,也相继加大了打击力度,综合治理的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又有所抬头和反复,这主要是一些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责任,只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施工人员利益不管不顾,完全不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一些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监管也不够有力,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工资发放的检查,确保施工人员足额将工资拿到手,对于那些恶意拖欠工资的,要加大打击力度,进行行政处罚。一些地区实行了施工人员支付金预压制度,较好的确保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利益,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2创新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举措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将经营管理区分细化为管理中设备的管理、体制的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管理三个部分分别作一阐述。2.1加强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利润展开,所以成本的管理也至关重要,这其中既有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执行力不够的主观原因,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为此,笔者认为:①必须具备一个好的管理形式,让每个人有权利、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②对于安装施工工期和成本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在工期符合合同的前提下,降低工期成本,不能为了工期缩短而抢工,降低了工程质量,也不能因为材料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不了任务,这两种极端均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安装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防止不必要的官司和矛盾;加强成本预算管理,认真制定和严格落实开支计划,关于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如图1所示,这里不再赘述。为此,技术举措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主要技术方案要认真论证,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经济举措方面,要严格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提升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升工人劳动效率,合理使用材料,杜绝浪费。组织领导层面,就是要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做到责任清晰,一岗一责,避免出现部门责权的“打架”和“掣肘”,造成不必要的成本的增加。2.2加强经营管理中的设备管理设备的管理不仅仅包含着设备的保养维护等方面,这里着重研究的是设备的统筹配置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安装企业来说,机械设备一般均落实集中统管,使用时一般进行综合配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指导可以变革为专业配置与综合配置并重,这样做的优点是:人随机走,设备的管理比较稳定,比如目前市场上的隧道企业、基础企业、架桥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就是专业化的施工安装团队,自身有着较好的设备管理体系,安装项目工程可以和其采取完全的合同关系进行经营管理,单独承担工程施工任务。在设备使用方面,要注重加强操作人才的培训,目前存在这个群体科文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的现状,对于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不会排除,不会维护和保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无疑也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要实行设备成本控制责任制,对于机械设备每一台均要做到细化量化成本指标,严格单机核算,促进个人利益与设备效益的挂钩。要尽可能的提升机械的利用率和完好率,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益。2.3加强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管理(1)要对安装施工企业的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企业的机构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方面每一个企业对于自身均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作为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来说,每个项目也有每个项目的特征,不管从大的项目方面来说,还是从小的项目管理方面来说,都要找到符合自身特征的项目,使其进一步符合自身特征以及现有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现状,不管出现“小马拉大车”还是“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对于建筑安装企业来说均是不够科学合理的。(2)要对安装施工企业传统技术加快科技革新。作为深处在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必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提升科技含量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捷径,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必须坚决走出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转变,必须紧紧盯住建筑安装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供越来越具体、深入、优质的服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课题,作为其所涉猎的内容来讲,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人才管理的问题,经营管理意识方面的问题等等,还需要大家一起加强研究,相信只要认清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加强针对性研究,必定会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层次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陈醒刚 单位:十一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经营管理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1:222~223.
[2]尹穗.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J].河南科技,2013,11:222~223.
[摘要]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度改革,其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文章在阐述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必要性基础上,重点从企业的发展视角出发探讨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发展
现阶段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创设优越的工作环境,使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完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的管理阶层,他们的理念、言行与执行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能够使企业工作环境得以改善,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家企业的管理人才储备雄厚、管理能力强,哪家企业就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会在诸多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三是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为企业的正常运营保驾护航,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雄厚的人才储备。文章对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
1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突出经营管理人才的重点培养
企业管理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这些人才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得以持续、迅猛发展。新时代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才引进与选拔是人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具体如下:一是建立起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在现阶段背景下,企业要想打造出良好的管理人才队伍,就必须勇于围绕选拔与引进两个重要环节展开创新。第一,企业要深入剖析发展之真实需求,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以此为基点,制定选拔方案,使选拔体制更加科学合理,为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选拔过程必须体现公平、公开原则,要择优录取,把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纳入管理队伍当中,为公司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雄厚的人才储备。第二,在引进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公司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科学安排人员比例,使引进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三,企业在打造管理人才队伍时,一定要避免出现盲目性,不能因引进人才的随意性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必须要强化对此类人员的管理,为他们的专业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此外,企业要重视管理人才的梯队培养,关注后备人才队伍的打造,创建优质的后备管理人才资源库,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借助公开招聘、公司内部竞聘等诸多模式,完成管理人才的选拔,进一步丰富公司管理人才资源库。二是注重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具体如下:首先,积极开展系统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其次,丰富和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同名校、专业培训部门联手,借助情境创设、案例研究等多种模式,遵循企业家培养工程之原则,对相关人员开展集中培训。采取“请进来”的形式,积极邀请优秀企业家深入企业演讲,通过面对面地学习、沟通,让优秀企业家助力管理人才的茁壮成长。领导阶层管理人才要保证每年度接受一次培训,后备管理人才要做到每年度轮训一次,中层领导管理人才要保证两年轮训一次。最后,注重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开展自主培训。各企业必须要借助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加大自主培训的力度。要激发企业管理人才学习的积极性,让终身学习引领其成长,使其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打造学习型企业。此外,应当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企业家。一方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训资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经营预算的规划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额的培训资金。借此,为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建立起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
国有企业应建立起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要以当前的市场环境为基点,分析职业实际需求,创设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借助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激励,提升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工作热情。首先,根据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实际岗位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科学设置薪资构架,提升奖金补助。其次,以精神层面为基点,大力表扬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者。企业还要推出荣誉称号,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精英进行表扬,以点带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整体工作热情。最后,企业必须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要综合考虑管理人才遇到的各种问题,关心其生活,提升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减少流失率,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资源。例如,要以尊重劳动、技术、人才、创新为基点,打造有利于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政策与舆论环境,要竭尽全力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
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完善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具体应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要把引进竞争与淘汰机制纳入后备人才培养流程中。国有企业每个年度都要选拔后备人才,这些人才要从公司表彰的精英管理人员队伍当中挑选,要对其表现进行测评,测评结果纳入年度后备人才资源库,一年进行一次,评选方法要体现开放性与动态性特征,对精英管理者展开跟踪测评,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培养,纳入国资委企业领导阶层后备人才管理库。二是应当契合实际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贡献、水平与潜力、职业道德等纳入评价内容体系,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权重,针对各个岗位、各个层级、各种规模构架科学的管理人才考核模型,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考核机制,使其能够体现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三是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提升培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激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不断提升职业操守,要有勇于创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结论
企业在促进经济腾飞与技术飞跃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得以迅猛发展。经营管理人才指在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从事创造性劳动、能加速企业迅猛发展的精英人才,在人力资源中,属于能力最强、最能提升企业生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造过硬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可以进一步提升此类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由于林业产业生产周期偏长,自身发展特殊规律等因素影响,我国林业企业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其管理机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森林被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生态状况日趋恶化, 森林经营管理矛盾日益突出。在新的时期里,要想化解这一矛盾,改变林业企业经营现状,我们必须加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维护生态平衡基础上,满足社会对于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
一、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林业企业的发展步伐。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我国林业的总产值一直处于不平稳状态,林产品的增长速度起伏不定。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推动林业企业的发展,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林业企业一直处于一种落后的发展地位。究其原因,产权界定不清,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混淆,是林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林业企业存在不同区域森林主导功能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国有林业企业,产权不清、包袱、森林经营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风险性大,技术创新周期相对过长,短期内很难见效果等原因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林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新设利用程度差,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所有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经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林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管理,明确发展目标,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
二、新时期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在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既要抓好生产,也要抓好生态建设。尤其是在新的时期里,更应该不断更新和推进各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森林资源经营范围,国家经营、集体经营与个人经营并举,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1.确定不同区域森林主导功能,明确森林经营方向
森林的主导功能是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之下,森林功能也有所不同。林业企业要根据森林地理区位,确定其作用和主导功能。为了保障森林生态的基本需求,林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在重要的地理区域内,合理划分生态公益林区,生态公益林区确定以后,再去划分商品林区。生态公益林区,是为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商品林区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产品的需求。森林主导功能不同,经营方向也会不同,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也会有各自的独特性。所以,林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明确森林经营方向,生态公益林以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目标,经营方向要注重其生态功能,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在森林建设投资上,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同时,要对生态林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国家应逐步收购集体所有的生态林,鼓励个人投资营造生态林,并给与政策上的扶持。在商品林的生产过程中,要以培育速生丰产林为方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灵活政策,搞活经营,同时,对于个人和集体投资营造的商品林,要给与政策上的照顾,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于林产品的供给需求。
2.创新机制, 合理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
长期以来, 森林(林地)所有权、产权界定不清,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混淆,责权不清,经济权益不明确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时期里,对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革,就是要明晰使用权、所有权,放活林木经营权, 确保收益权, 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进一步维护森林经营者造林、育林、护林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的激活森林市场,促进森林资源有效利用,我们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促进林业产业化,鼓励非公有制林业企业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共存的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另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也要按照森林不同的主导功能,因地制宜、分类管理,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森林采伐制度,保护集体企业、个人企业培育森林的积极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维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一定要严令禁止商业性质的采伐,要确保重点区域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自然条件优越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满足商品林采伐需要。
三、结语
森林资源建设周期长, 资金投入比较大,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也影响着森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制定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根据茶发[**]5号文件精神,为落实《**县**-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今年继续实施“新世纪221人才工程”,(即每年重点选拔培养10名县以上有影响的学科〔行业〕带头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0名,重点培养100名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制定本方案,现将责任落实到各相关单位,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成立“221”人才工程领导小组
二、工作职责
(一)、选拔培养20名学科(行业)带头人
1、牵头单位:县人事局
2、责任单位:卫生局教育局劳动局
农办科技局商务局
卫生局:重点选拔培养6名医疗工作者为县医疗卫生方面学科带头人。
教育局:重点选拔培养6名教育工作者为县教育方面学科带头人。
农办:重点选拔培养4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县农村实用技术方面带头人。
商务局:重点选拔培养4名经营管理人才为县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带头人。
3、要求:①、出台工作方案,组织评选,将有关资料汇总并上报县人才办。
②、被选拔对象必须在市以上有相关的荣誉和知名度。
③、落实有关政策与待遇。
④、在**年4月底以前,各有关单位将选拔对象上报县人才办。
(二)、引进优秀人才20名
1、牵头单位:组织部人事局
2、责任单位:编办农办教育局卫生局
科技局商务局劳动局财政局
3、对象: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或本县急需的高技能、高技术职称人才。
4、工作职责:
组织部:总揽全县的人才工作,制定引进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具体牵头引进党政、专业技术等各类优秀人才。
编办: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编制。
人事局:负责引进行政及专业技术等优秀人才工作,协助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搞好本年度的公务员选拔工作。
财政局: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财力支持。
教育局:负责引进优秀的师范本科生、**急需的专业生来茶任教。
卫生局:负责引进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医学高职称人才来茶工作。
商务局:负责结合招商工作引进各类专业及经营管理型人才。
科技局:负责引进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5、要求:每个单位摸清各类人才需求底子,制定引进方案,报人才办审批同意后组织实施,并将今年引进的人才与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人员抄好花名册送县人才办备案。
(三)、重点培养100名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牵头单位:农办商务局
2、责任单位:科技局劳动局
3、工作职责:
农办:负责80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求出台方案,确定人选,组织技术、业务培训。
商务局:负责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求出台方案,确定人选,组织业务培训。
科技局:负责农村科技示范户的选拔上报,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成果立项,上报及成果转化服务等工作。
劳动局: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企业技术员工培训,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经营管理;创新
近年来,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煤矿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发展困境,成为煤矿企业研究的重要工作。而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虽然近年来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和新常态下煤矿企业的生存现状对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工作成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考虑的重要课题。
1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1思想认识不足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目前,煤矿企业普遍存在重视安全生产,轻视经营管理情况的存在,领导层对经营管理工作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同时,企业内部职工也认为经营管理工作是领导、管理层和少数经营管理部门的事情,具体工作中也缺少其他生产等部门的参与,造成经营管理工作缺少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和协作,经营管理工作难有较大进展。
1.2工作思路不清
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相互独立,部门之间本位意识严重,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无法对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统筹规划,矿井虽设有经营矿长一职,但在具体安全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的弱势地位,往往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也不得不让位于安全生产,造成即使部门煤矿企业有统一规划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实施。
1.3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经营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重视不够,造成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政策未得到倾斜,加之经营管理开展的广度深度不够,人员在工作中历练不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懂生产,抓管理,还要求懂得财务、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2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2.1应对当前煤炭行业低迷的重要举措
当前,煤炭行业整体效益低迷,煤矿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效动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方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抓手
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注重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树立节约意识,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机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投入的目的。
2.3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煤炭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执行科学的决策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程度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激发员工内在潜力,提高企业整体运行质量,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
3.1正确认识经营管理工作
一要转变只重视安全生产的观念。尤其是要摆脱在煤炭行业繁荣时期形成的不恰当、不正确的观念,如:煤矿企业各项工作都必须让位与安全,造成煤矿基层区队可以打着安全管理的幌子,擅自增加强度,提高标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大幅增加,浪费严重。二是培养全员的经营管理意识。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要让职工明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好,是维护好、实现好职工利益的最好方式,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好,企业没有效益,无法生存,职工的利益也就无法保证。三是转变对经营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注重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将经营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相融合,避免孤立的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好离不开安全生产等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3.2不断强化内部基础管理
一是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落实确保煤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在制度设计时,要注重发挥安全生产等部门、人员的作用,明确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实现企业全员抓经营管理的格局。二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因此,煤矿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经营决策机制,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企业内外部条件等因素,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三是做好过程控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能过多依赖于事后考核,而要更加注重于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企业而言,事后考核发现问题,往往该事件已经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考核已无法弥补,因此,企业要重点将精力放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上。
3.3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煤矿企业要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奖惩、晋升等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参与到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所需,与各部门相结合、沟通,从经营管理角度更好的解决安全生产难题。
3.4采取全新的经营管理手段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需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内控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物流流通、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经营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成本并非越低越好
煤矿企业要提升效益,固然要降低成本,但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还要从企业的效率、安全等角度考虑,保证综合效益最优,而非成本最低。
4.2强化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
要不断深化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坚持工序控制和提升工效,全面提高单产单进水平,降低单耗,经营管理工作也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才会产生效益,因此,要强化生产过程中的经营管理。
5结语
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对于新常态下的煤矿企业来说,企业必须将经营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抓,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创新方法、培养人才等来不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作者:何灵通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
参考文献:
石油企业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状况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石油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利润率,是衡量石油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从国际形势来看,2014下半年至今,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给世界各国的石油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经济压力。对于国内石油企业而言,原油开采成本过高,生产成本高,既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也降低了石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只有认识到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的必要性,才能保证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是满足企业需要的必要手段。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以及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在这一压力面前,如果不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石油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对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石油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
鉴于石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经营管理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石油企业取得积极效益的关键。因此,经营管理策略的调整,应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其作用和必要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3.石油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是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方法。
从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来看,结合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使企业能够获得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就要对现有的经营管理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因此,经营管理策略的调整,可以认为是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方法。
二、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当前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石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油价的下跌给石油企业的原油开采成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受到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持续走低。从当前国内石油企业高企的原油开采成本来看,成品油价格的下跌,对石油企业的产品效益和整体利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这一影响,石油企业必须在原油开采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开采成本,并优化炼油环节,使成品油生产成本能够持续降低,最终能够在售价较低的情况下提高整体效益。因此,国际油价的下跌给石油企业的原油开采成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石油企业必须重视这种影响。
2.国际原油需求量降低,迫使石油企业应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从国际原油价格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因素的原油开采供大于求,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石油企业在产品出口上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对石油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基于这一现状,石油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原油开采量,并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改变过去过度依靠石油主要产品盈利的模式,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在国际原油价格较低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对石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原油需求量相对稳定,可以为石油企业改革赢得时间。
虽然国际原油需求疲软,但是国内的石油需求量相对旺盛,对石油企业的原油开采和成品油生产都产生了有力的促进和积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石油企业无论是在经营管理策略调整还是在改革措施的执行上,都有了足够的时间。因此,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在具体发展中所面临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复杂的。要想满足发展需要,就要立足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经营管理策略的调整,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三、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结合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石油企业只有立足发展实际以及市场的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并深化企业改革,才能保证石油企业在整体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为此,石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石油企业应制定远期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企业发展道路。
根据国际和国内油价的波动情况,石油企业要想在发展中取得积极效益,就要结合自身发展形势,制定远期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的具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除此之外,石油企业应根据市场波动规律,学会利用市场工具,积极调解企业的发展思路,使石油企业能够在实际发展中获得有力支持。
2.石油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管理情况,从降低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等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这一认识,石油企业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成本,使整体生产过程中能够在低成本的状态下运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3.石油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具体的经营管理策略。
基于对市场环境的认识,以及市场环境波动对石油企业的现实影响,石油企业在具体发展中,只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观,并制定具体的经营管理策略,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出发,才能保证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实效,为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