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成果汇报

劳动教育成果汇报

时间:2023-06-29 17:1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成果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成果汇报

第1篇

一、工学结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1)生动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的物质劳动,为培养劳动观念、勤劳自立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的意志品质和劳动的基本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科技应用开发等活动,为提高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极为宝贵的条件。在社会实践的大学校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汲取实践的养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尽早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动力。

(2)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工学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企业则是最富活力的开放细胞,在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文化发展、需求变化、要素流转、市场参与等诸多方面,企业都会极为敏感地以相应的方式作出应对。在这开放的体系中,学生可以沐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把握实践发展的脉搏,可以吸纳经济前沿的信息……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实践舞台。

(3)多样的教育载体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教育理性色彩比较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差强人意。步入工学结合的轨道,原来抽象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开花,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工学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1)利益冲突的增加。企业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的基本法则是追求学习权益的最大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权益的冲动。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对工学结合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的认识不正确,利益调节方式不妥当,必然引起相互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工学结合的成败。因此,科学地理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及时化解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教育难度的增加。工学结合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主体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构建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就容易产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3)诱导因素的增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导,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与时俱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适应工学结合新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身份,加强利益协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在企业经济体中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学校在依法妥善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要着力引导学生调节好与企业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学习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把实现学习权益放在经济权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更高的利益发展起点上置身于企业活动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双赢”的局面,从利益关系上消除损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症结。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教育。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做好工学结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举。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十分重要地位,双方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设立共管机构,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实习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个别分散实习的,则委托企业管理,学校可派巡视员加强巡回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相对集中的实习情形,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和党团组织活动制度,加强小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

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工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等手段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全覆盖,以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程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3.利用实习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使其真正懂得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就是锻炼自身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使其乐于实践、勤于实践。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实践教育的着力点,企业劳动的艰辛、制度的制约、经营的成败、合作与竞争、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企业的利益与责任、实践对认知的检验与推动等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切入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生产劳动,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检验已有知识,不断修正已往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企业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节约教育、环保教育、自主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市场经济理念教育、竞争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现实平台。

4.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并用,加强激励教育。必要的物质手段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校应当与企业协商研究,科学设置物质激励机制。例如利用奖学金、劳动津贴等手段,建立实训的奖惩制度,通过合理的物质刺激,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利用岗位分工和技术含量的差异,建立择优聘用机制,通过岗位的流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先进事迹报道、成功典型示范、成果展览、领导慰问、劳模报告、座谈会、慰问信等方式进行精神鼓励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