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配式工程管理

装配式工程管理

时间:2023-06-29 17:1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装配式工程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装配式工程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建议

1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优势

如今,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开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要求,还对传统的建筑工程内容进行了创新。此工程的优势十分显著,一般具有以下几种优势:①装配式建筑工程可以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在生产的过程中,就对其中的构件进行了装配,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的效果;②此工程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模板以及脚手架,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③装配式建筑工程对之前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可以效缩短施工工期,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其中资源的合理应用,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④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可以实现对不同的资源的有效应用。例如,某个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对模板器材进行了再次应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有效预防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在新时代,装配式建筑工程具有非常多的发展优势,需要加强对其中具体内容的管理,优化安装流程,发挥其优势,减少成本的支出,合理缩短施工工期,从而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2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为现代建筑工程事业在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更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在完善建筑工程建设流程的同时,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重视,在装配式建筑标准、管理和建设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1]。此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单位需要将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工作当中,对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控制,优化管理方案,让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对其进行宏观审视,及时发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然后精准把握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优化工程管理流程,提高其效率。可以说装配式建筑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建筑事业的改革,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在2020年,湖南省指出全省装配式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出扩大装配式建筑覆盖面,长沙等中心城市装配式建筑要占新建建筑比例的50%,其他市州也开展了装配式建筑工程。因此,需要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其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

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3.1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对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效果受到影响。在此过程中,为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会单独设置管理机构,一般安排比较多的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其中的制度不完善,所以一些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此外,建筑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没有结合管理人员的实际数量和发展情况对其中的制度进行完善,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3.2预制构件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要想保障其顺利进行,需要对预制构件生产和安装等多个阶段进行综合组织以及协调,主要目的是防止预制构件在应用中出现质量问题。但是,由于装配式建筑起步晚,实际上只有部分工厂具有生产预制构件资质,其生产制度不完善,经验并不丰富,这会影响预制构件的质量,导致其质量不能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尺寸误差也会比较大。此外,一些单位运输预制构件时,一般都忽视了对构件的保护,导致预制构件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出现碰撞,进而造成构件破损,这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后期管理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3.3设计管理方式落后。在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在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完善建筑设计标准,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合理化设计,避免对后期的工程带来影响。但是,当前一些装配式建筑工程并没有认识到设计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也没有对其进行创新,大部分管理人员忽视了对设计环节的管理,导致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不能顺利进行。3.4管线预埋问题。如果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线和构件埋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就会导致其中的构件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出现偏离,不利于对装配式建筑的全面管理,并且影响了对施工进度以及质量的控制。这就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固定具体构件位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管线的排布情况,结合排设的图纸施工,预防其破坏机电管线。但是,由于没有对其管线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导致其出现偏移和堵塞等情况。

4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4.1加强对平板构件安装的管理。要想保证装配式建筑安装的质量,需要加强对平板构件安装的管理,对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整合。首先,因为平板自身有薄而脆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安装时,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其折损。其次,外墙板保温层也是安装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应避免其出现断裂。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板和外墙板保温层出现断裂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清楚其中的注意事项,对其厚度和体积进行控制,避免破碎问题的出现。在对外墙板保温层出现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材料质量是导致其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材料混合比例进行调配,避免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4.2加大预制构件管理力度。预制构件质量是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为提高其稳定性,需要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的有效管理,避免构件在实际的生产流程以及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需要对构件尺寸、重量和密度等进行控制,不合格构件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此外,需要加大预制构件安装环节的管理力度,清楚装配式建筑技术中的要点,对拼装作业进行优化。当预制构件完成制作后,还需要将其运输到建设工地,最后对其进行拼接。同时,在具体的拼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装配式建筑中的安全规定,对安全进行控制,然后对其进行严格检查,避免在拼接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4.2.1选择预制构件的类型。在对预制构件的类型进行管理和选择时,需要提前划分类型,然后摆放好,堆放的高度不要超过最大允许值,并且需要安排专人对预制构件进行管理,预防外界以及人为因素对预制构件生产影响。这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进行管理,对预制构件安装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安排好材料和设备的进场时间,需要保持施工协调性,加强对施工人员操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预制构件的稳定性,提高安装的质量,加强对施工质量的防控,然后通过采取旁站监督或者不定期巡查等方式,对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对质量问题进行反馈,预防返工等造成工期延误,从而进一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4.2.2加强预制构件全过程管理。装配式建筑构件可以说是建筑工程中的基本要素,更是结构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新时期对装配式建筑的要求,需要对构件的种类和型号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管理,避免建筑构件对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下,结合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整个应用要求,对其使用寿命进行细化,一般将其分解为多个子阶段,然后通过对不同子阶段之间的控制,做好防护,完善管理方案,预防在具体的施工中构件遭遇外力的撞击,出现损毁。4.2.3注重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在对预制构件进行管理时,需要注意其生产过程,一般会应用钢底模放在相应的基座上,在此基础上将角钢作为龙骨加固。在对门窗等部分预制件进行生产时,需要选择比较标准的模具,控制钢制侧模板的质量,对钢框架进行精加工,这时需要对其保护层厚度进行控制。在对钢框架进行安装时,还需要注意位置准确无误,并保证其稳定。此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浇筑均匀。如果出现了预制构件的变形和损坏等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修补。构件表面印筋和破损是预制构件在应用中的主要问题,需要加强对印筋问题的重视,除要注意和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模具,还要对垫片进行妥善安装,需要将其安装到构件下方。在完成上述过程后,均匀地喷涂好脱模剂。在脱模时,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混凝土的强度,避免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带来影响。此外,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要求对构件的规格和质量进行管控,保证其合格后才能让其进入施工现场。4.3有效应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新时期,国务院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重视,了一些文件,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有关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工程总承包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在项目推进上对其进行分析,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和施工中,应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一体化管控,还可以优化设计和生产流程,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更好地发挥施工中总包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这种方式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强化对建筑和生产的综合性设计,优化安装环节,对其有力把控,在保证构件质量的基础上,避免其在实际的施工中出现不符合设计方案等问题,减少构件堆积等多种情况,加强对资源的利用,发挥总承包模式本身的价值。4.4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工程虽然本身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如果在管理角度来说,这为实际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对建筑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在2019年的湖南筑博会上,建筑机器人和SPCS装配式技术体系得到了展示,引起大多数专业人员的关注。同时,在对这2种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是在智能筑享云平台的基础上建造的,为装配式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此外,装配式建筑工程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预防出现质量问题。例如,某个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对外墙板进行制作时,为实现施工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应用了模台输送系统以及模台准备系统。在此过程中,机械设备可以按照以前的设计指令完成作业,对生产参数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避免在其中出现生产误差,在提高构件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位置进行自动化识别,从而进一步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流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所执行的特定技术流程,对吊装的偏差进行控制,需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其为载体,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装配式建筑管理信息平台,积极发挥信息化技术本身的优势,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主要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比较复杂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和受力状况等进行整合,对以前的施工方案和管理内容进行调整,还可以结合荷载分布情况,实现信息化建设,加强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在技术平台中,可以让工程和工地之间实时连线,实现数据信息之间的共享,对建造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如果发现不足也可以进行及时和科学的调配,不仅优化了管理流程,还提高了建造的效果,让装配式建筑各项施工活动构成一个整体,能够在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同时,实现对施工过程的自动化监管。4.5借助新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现如今,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发展中不仅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更离不开相关产业和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种先进的技术在其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为实现智能化生产模式,需要对以前的装配式建筑方式进行创新,借助新的技术,优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例如,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和AI等多种加工生产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当前的生产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和管理的流程,在其中不断融入新的施工技术,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对制造的生产工艺进行综合性研发,在掌握先进安装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改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此外,可以借助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此工程进行优化,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弥补传统施工技术中的不足,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标准,优化施工流程。此外,需要积极借助先进技术,开展协同管理工作,结合施工的模式,积极引导员工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我国建筑领域发展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协同管理机制,强化施工人员的创新意识,结合此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装配式建筑内容进行整合布置,主要目的是保障各分部工程之间可以有效衔接,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结语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大对施工的管理力度,通过对预制构件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管理平台,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装配式建设质量,从而避免在使用中出现安全、质量隐患。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I词]预制化加工;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施工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098-02

BIM技术是利用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各项相关数据进行建筑模型的构建,模拟施工工程所体现的全部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BIM技术发展较晚,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在项目管理及指导施工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1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建筑工程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施工主要采用“现浇筑”的方法,由工人在施工现场进行操作,极大的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隐患,导致原材料及人力的浪费。装配式建筑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绿色节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均有其很大优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如缺乏规范和标准,预制化产业链及管理不完善,预构件标准化不统一等,导致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以及维护过程中都存在问题。

2BIM技术应用现状

BIM技术完整的模拟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经过优化的模型,还可以体现项目各个时间点所需要的材料、施工工艺、预制预留等信息。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核心,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现建筑信息化,能很好的解决在项目工程各个阶段建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总策划力不足、施工技术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因此,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相辅相成,可以使建筑业更快更好的实现装配式施工。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

BIM技术相对传统技术而言主要有协调性、可视性、模拟性、出图性以及优化性五个特点。工程管理人员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及BIM技术的特点,优化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技术交底等,从而提升设计、施工的准确性及质量。

3.1深化设计

在施工前利用BIM技术建立施工项目模型,对模型进行碰撞检查、优化管线排布,并提交设计院进行审核,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型,有效指导管线综合排布及预留预埋,从而降低装配式建筑可能出现的局部预埋件无法对接及回厂重造等情况。

3.2出图、交底及施工

相较于传统图纸而言,BIM技术强大出图功能可以为厂家提供准确的模型信息,指导厂家完成各个部件的预制加工,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3.3完善的运行维护体系

BIM技术作为全面的建筑信息模型,不仅可以在施工阶段指导施工,同时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运行和维护。经过优化得到的模型和实际完成的建筑保持高度一致,在模型中包含建筑物的各个系统,各个部件及组装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实时同步模拟,无论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取相应的模型信息,高效实现建筑物运行维护。此外,即使建筑物需要被拆除,模型也可以筛选出可回收再利用的部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BIM技术_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4.1模拟施工

BIM技术对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全构件进行分析整合,统一协调的实现模拟施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准确的体现装配式建筑在装配过程中的次序,直观的为施工人员展示建筑物的装配过程。

4.2预制构件

BIM模型可以指导厂家对建筑物所需的各种部件完成预制化加工,在出厂时对构件信息进行编码,并在管理中心保存构件的重量、安装位置等具体信息,根据构件的编码,将不同规格的构件准确配送到施工现场。编码后的构件,还将为建筑物的运行维护提供方便。

4.3现场施工

(1)材料的科学管理。BIM技术一方面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实现对不同施工阶段材料需求量的计算,及时准确的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避免窝工及现场材料过多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随时根据现场进度情况调整材料进场计划,实现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2)构件的实时监测。BIM技术对建筑物不同装配阶段的时实分析,在装配就位后,对构件的位置及组装细节进行校核,提高装配过程的安全性。

第3篇

Abstract: Due to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guaranteed quality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t can be produced through factory assembly line. Howev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which has been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economy and ot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gives a reasonable solution, ho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n China.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

Key words: assembly building;energy 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43-03

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构件,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建筑[1]。

2 装配式建筑工程基本特征

2.1 施工主场地变化――工地变工厂

转变原先复杂的现场施工作,将建筑的柱,板梁,阳台,外墙等的制造变成在工厂生产线上生产,所有的模块部件都可以在预制场中预先制造,避免了现场的浇筑,将大量现场的手工作业,换成了预制场的流水作业。具有提前预制,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而且不受气候影响的特点。

2.2 施工方式转变――施工变总装

原来的现浇结构需要立体的交叉作业,流水施工,而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机械化的吊装,最终将各模块组成整体。安装过程如同在工厂组装汽车元件一样进行拼接,现场作业大大减少,生产效率很高,安全,质量有保障等等特点。并且,建设与装修于一体,装修于主体工程可以同步施工。

2.3 身份的转变――农名工变产业工人

由于现场大量采用吊装技术,再也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从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只要掌握预制装配、吊装的技术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就业环境。

2.4 形象的D变――污染施工变绿色施工

预制装配式现场施工以吊装为主,节能环保,脚手架搭设、现场砌筑、现场抹灰等等。以往现浇建筑出现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施工都可以避免,最大化实现绿色施工。有资料推算,装配式施工至少节约节水量80%,能源70%,材料20%,土地20%,有效避免噪声的产生。

3 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倡导,许多地方开展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点工作。但是,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管理不到位,技术不成熟”的现象。很多施工单位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理解还是基于传统的现浇结构,就是将传统的建筑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拆分,然后转移到工厂生产,然后再将各部分的部件按照原来的方式重新吊装回去,这样往往预制率不高,连接节点处理很不好,导致质量很差,经济效益不高。

在管理上依然采取“层层分包”的模式,各方资质得不到保障,导致出现了很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甚至比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的问题还多,这大大限制了集装式建筑的发展。

3.1 装配式建筑行业内存在不完善的法规政策

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政策性文件如《绿色建筑行动》、《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在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约束力并不强烈,很多企业也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没有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2 经济支撑政策不完善

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利益驱动为导向,虽然装配式建筑的科技含量高,运用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但是毕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还没有深入经营管理的心理,大多数的公司企业都还处于摸索,技术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的提高,管理模式的落后,更多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建筑的成本,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发展装配式建筑。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政策,如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促使企业开展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探索,装配式建筑的政策依旧无法落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依旧会发展缓慢。

3.3 技术水平不足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的需求[50]。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方面。

深化设计是制作新型预制构件的必要步骤。但传统的预制构件厂和设计院要么不具备成熟稳定的深化设计模块化的能力,要么不考虑深化设计,由此造成预制构件的生产存在一定偏差,不符合标准。

②在质量方面。

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参差不齐,使得磨具和配件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存在高质量。另外生产时的装备资源尚未形成成熟的通用模块,大部分需重新开模,有待改进。

③未形成标准化的预制构件。

目前存在的构件大多品种单一,通用性较差,使得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产品生产体系。

④配套材料供应不足。

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应用阶段,需要大量的配套材料,如保温连接件、预埋件、灌浆料、吊装配件、钢筋套筒、密封胶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配套材料的供应不足及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未成熟,阻碍产业化产品生产体系的实现。

⑤管理技术不完善。

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良好运营的关键技术。目前,目前管理者对于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工程管理中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造成实际施工效率低下;项目管理者没有深入理解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认为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工艺前期投入较高,存在风险,从而限制了对管理模式的优化。

3.4 经济成本高

一切活动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装配式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济管理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仍存在以下制约装配式建筑项目发展的经济因素:

①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设计多个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项目监管单位。目前在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这些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造成责任界面不够清晰,极大地阻碍了施工工期和消耗了大量成本。

②市场化以及商业化发展受阻。目前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施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处于“零星”的运作状态,前期工厂投建、技术研发、人力培训、专业器材采购,无疑造成了先进企业前提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获利较慢。

③由于该领域专业人士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成本认知的误区,造成社会资本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资金投入减少,缺乏该有的积极性,甚至影响资本市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支撑力度,加剧了产业链的崩溃。

4 针对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应对建议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业化领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阶段,而国外的发展已达到成熟的水平,有完整的供应体系和先进的技术以及丰沃的资金支撑等。因此我们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复制和模仿国外的操作流程,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制定符合国情的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措施[2,3]。

4.1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和规范体系

根据“简政放权”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引导建筑行业加快供应侧结构改革,产业发展政策尽快明确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发展,从立法上建立健全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结构特点,从顶层做好设计,科学的产业布局。可以出台国家法律,层层向下推进,出台建筑行业法规规范,通过完善的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通过一定的政府调控,完成相关标准的完善,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4.2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除指定顶层政策外,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给予企业相关福利政策,保障科技研发和降低成本模式的探索。如在欧美等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都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国各地都应该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工程优先处理,开辟绿色通道,减少繁琐的审批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的研发,发展国家体制下的保障房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建筑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积极加入到各类保障房或者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如拆迁房、自住房、廉租房、公用厕所等等工程。

4.3 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设立相关标准

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不断法发展,装配式建筑必然要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其技术体系及标准都应加快创新,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结构优化,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大力发展我国预制构件的集成化、标准化、通用化、多样性等特征,成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综合考虑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机械设备、技术支撑、人才储备、材料性能等潜力,建立属于我国的预制件产品目录,同一收录符合要求的不同生产单位的预制构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制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归类,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个性化的要求。

4.4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想

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让学生接收专业化装配式建筑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装配式建筑领域相关人才,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去高校讲座授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与兴趣。

4.5 整合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市场层面应注重解决装配建设成本高的问题,除了得到政策性的福利支持外,还需要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①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单位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②通过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标准,通过扩大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使组装建筑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③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特点,采取逐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方式,结合政府政策和优惠,在特定地区特定建筑开展装配建筑的发展,依托政府的政策性工程开展试点,逐步向商业化的建筑拓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比例,提高装配率,切实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5 结论

通过从政策、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指出装配式建筑管理应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相关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维、整合市场资源、减少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 2010,41(12):1074-1077.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工业化;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为当前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用工荒”以及“招工难”问题,使得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企业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人们心头之患,建筑行业同样需要紧跟潮流,建造节能环保、舒适宜居的绿色建筑。可见,传统的以现浇为主的高耗能的污染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建筑工业化的推动便是这样一种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突破口及切入点,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充分认识和了解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1.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在国家层面来说,并未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仍然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产业激励措施不够明确、技术体系集成研发不够重视以及装配式的建筑预制率较低等问题,对于建筑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规划。

建筑工业化进行项目招投标、质量检测以及竣工验收等施工环节中,缺乏完善的监管流程和机制,未形成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有益的创新机制。由于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一体化的招投标机制暂未实施,不能实现设计、生产以及装配等施工环节的一体化,造成这些原本应当连贯的施工环节出现了脱节,则施工项目不能从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等整个产业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针对施工许可、施工图纸审查等监督机制缺失也造成工业化建筑在其建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更加困难。

2.设计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与工业化建筑等相关设计技术发展十分缓慢,阻碍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工业化建筑进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技术以及方法发展都较为落后,设计加工以及施工装配等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对于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许多企业和单位只重视对装配式结构进行研究而忽视对建筑围护、设备以及内装系统等设施的相互协调,使得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的系统集成程度不够。当前的工业化建筑依然没有形成效率较高的加工、装配以及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仍然采用现浇设计以及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装配式结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得不到显露。

另外,当前工业化建筑的围护设计体系依然存在不足,同全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相互配套的维护体系也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造成阻碍,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3.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落后

目前,工业化建设从设计、生产、装配、装修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当中,关键技术十分缺乏,且集成度较低。装配式建筑关键的相关配套产品以及智能化的生产加工技术其应用型的开发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性能较高的钢筋产品以及其链接技术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装配现场,具有协同化、标准化以及工具化的吊装支撑体系较为缺乏,建筑结构以及机电装修的一体化程度也较低。

4.成本问题

当前,工业化体系发展的成本高于传统的现浇体系,在价格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导致建筑工业化的项目成本较高,究其原因,工业化体系并不成熟;新型的装配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工业化项目并没有适当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工业化项目仍然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二、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对策

1.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应当按照简政放权以及优化服务等原则,在国家层面应当积极引导建筑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明确相关发展政策,从立法上来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明确政府的投资项目应当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引导各建筑企业逐步转型。其次,对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在行政方面,建立相关政策制度;在财政支持上,则应当对建筑工业化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例如,采取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等等措施;在金融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上给予相应的优惠,例如,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发贷款利率以及购房者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项目上给予浮动的优惠等;在科研方面,对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给予支持,对于做出科研成果的研发中心及实验室等o予奖励,对优秀企业申报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加以扶持。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积极发展工业化的兴趣,并能够有效缓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2.加强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设计源头对于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必须重点发展相关的关键设计技术。对于标准化设计以及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设计,从加工到使用来对结构部件的标准化进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体系。其次,还应当进行主要的类型结构体系集成的研究,形成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等高性能的结构体系,同时,还需要对连接节点的设计关键技术来进行研究。创新装配式的结构体系也应当进行设计研发,对装配式高性能的结构体系以及其连接节点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高强度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等高效能构件来形成全新装配式的高性能结构体系。

3.加快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产业优势,需要加快装配式建筑中关键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首先,应当研发优化的装配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对于研发预制率未50%以上的高层住宅使用的住宅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及其他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应当进行重点研发,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的整体产业链专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其次,对于产业链的集成技术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从设计到质量验收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所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集成,制定模数协同化、接口统一化的技术及相关标准。再次,对于装配式的结构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应当进行研究及优化。研究智能化的生产工艺中流水线的设计技术以及与之生产线中系统只能化联动生产的控制技术等等,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流畅性,保障建筑工业化的质量。

结语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发展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脚步已经全面提速。在各种良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推行大规模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必然,并深入渗透到各个企业当中,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到这场改革创新的浪潮当中。

参考文献

[1]王冬.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第5篇

关键词:预制安装;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水池需要设计和施工,水池施工质量的好差,将直接影响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本文主要讨论了预制安装水池壁板缝混凝土施工和装配式水池施加环向预应力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

1.预制安装水池壁板缝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预制安装水池的质量,主要是要控制水池壁板缝混凝土的质量,预制安b水池满水试验能否达到较好标准,除底板混凝土施工质量和预制混凝土壁板质量满足抗渗标准外,现浇壁板缝混凝土也是防渗漏的关键,必须控制其施工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 预制安装混凝土水池,分圆形和矩形两种。 圆形水池依靠高强钢丝缠绕并施加预应力箍定;矩形水池用四角现浇混凝土壁板及预制壁板缝间钢筋结构保证水池整体性,故矩形水池在板缝混M土浇注前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完善板缝钢筋结构施工。

1.2 为使板缝混凝土与壁板侧面粘接好,壁板吊装前壁板让孀魅面凿毛并清除松动石子等物。

1.3 板缝混凝土内模板一次安装到顶,并填塞缝隙防止漏浆。外模随混凝土浇注陆续安装并保证不跑模不漏浆。外模安装每次支设高度不宜超过1.5 m(一块板高度) 。

1.4 板缝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膨胀率 0.3%~0.5%,其强度等级应大于壁板一个等级。

1.5 板缝混凝土浇筑前,应将壁板侧面和模板充分湿润,并检四0迨欠裎韧祝是否有漏浆缝隙。

1.6 板缝混凝土分层浇筑高度不宜超过250 mm,并注意混凝土和易性,二次混凝土入模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1.7 采用机械震动并辅以人工插动,确保不过振和混凝土密实 。

1.8 浇筑板混凝土,应在板缝宽度最大时进行,以防板缝受温度变化影响产生裂缝,例如有顶板水池,由于壁板受顶板约束,都是当日气温最高时板缝宽度最大。

1.9 做好混凝土养生,确保连续湿润养生不少于7d。

2.装配式水池施加环向预应的质量控制

预制安装圆形水池壁板缝浇注混凝土后,缠绕环向预应力钢丝是保证水池整体性、严密性的必要措施 ,缠绕环向钢丝后作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是为保护钢丝不被锈蚀的措施,都需要严格保证施工质量。

2.1 水池缠绕环向预应力钢丝的质量控制

1)对所有的低碳高强钢丝在使用前作外观检验和强度检验。

2)施工前必须对测定缠丝预应力所用仪器进行检验标定 。

3)对所用缠丝机械作必要检修以保证缠丝工作连续进行,对壁板上的锚固槽及锚具认真清理,施工前清除壁板表面污物、浮粒,外壁接缝处用水泥砂浆抹顺压实养生 。

4)壁板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才允许缠丝。

5)缠丝应从池壁顶向下进行,第一圈距池顶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但不宜大于50 cm,如缠丝不能按设计要求达到的部位时,可与设计人洽商采取加密钢丝的措施。缠丝时严格控制钢丝间距、缠到锚固槽时,用锚具固定。

6)每缠一盘钢丝测定一次应力值,以便及时调整牵制的松紧保证质量,并按规定格式填写记录。

7)钢丝需作搭接时,应使用18~20号钢丝密排绑扎年固,搭接长度不小于25 cm。

8)对已缠钢丝,要切实保护,严防被污染和重物撞击。

2.2 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应在水池满水试验后施工(以便于直接检吮诎寮鞍宸煊形奚漏,也方便处理) ,而且必须在水池满水状况下施工 。

2)喷浆前必须对池外壁油、污进行清理、检验。

3)水泥砂浆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所用砂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 mm,细度模量2.3~3.7为宣。

4)正式喷浆前应先作试喷,对水压及砂浆用水量调试,以喷射的砂浆不出现干斑和流淌为宜。

5)喷射机罐内压力宜为 0. 5 MPa,输送干拌料管不宜小于25 mm,管长适度。 输水管压力要稳定,喷射时速慎控制供水量 。

6)喷射距离以砂子回弹量少为宜,斜面喷射角度不宜大于1 5 。

7)喷射应从水池上端往下进行,用连环式喷射不能停止一点上喷射,并随时控制喷射均匀平整,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

8)喷浆宜在气温高于15℃时施工,当有大风、降雨、冰冻或当日最低气温低于 0℃时不得进行喷浆施工。

9)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凝结后,保持湿润不应少于14 d。

10)在进行下一工序前,应对水泥砂浆保护层外管和粘结情况进行检耍当有空鼓现象时应作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斌.浅谈土工格栅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09)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建筑企业;职业院校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进一步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联合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制度安排,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统筹推进[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以及所拥有资源进行各种探索。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建筑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还包括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各种创新服务。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创新模式,培育出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四新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一、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灵魂。在建筑业,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正在减弱,建筑市场不再是蓝海,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站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就必须要不断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产业方兴未艾,对建筑企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双方资源互补与共享,又能将高校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优势通过企业充分的实践以及现实场景进行融合发挥,为企业提供创新策略及技术支撑,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更好更快地解决瓶颈问题,将高校的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当前,职业院校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点,这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经济双重性”特征[4]。在传统的政府财政支持或民办院校靠企业支撑模式下,职业院校多数只能实现自身运转,发展上则相对缓慢并缺乏活力。在建筑领域,校企间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够让学校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获得充足的实践经验以及资金、设备、场所等来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而且,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职业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了省内一批建筑类企业和职业院校。

二、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结合问卷的形式进行。所走访调研的包括中天建设集团、浙江开太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内的建筑类企业共17家,涵盖建筑施工、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管理等业务。所调研的职业院校有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以建筑闻名的职业院校。

(二)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在调研的17家建筑类企业中,有10家企业跟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业务,合作方式上从高到低依次是校园招聘(100%)、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70%)、企业教师进驻学校授课(40%)、校企合作制定教学大纲(30%)、校企合作进行课题申报或技术攻关(30%)、使用职业院校的科研专利(30%)、将部分企业任务外包给学校完成(10%)。不难看出校园招聘和组织实习仍旧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主流方式,更深层次的共同组织教科研及使用科研成果则占比较低。在还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7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愿意跟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意识已在当前企业中占据了主流。在校企合作上企业的担忧主要包括:合作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施行(52.94%)、合作会给企业带来负担(23.53%)、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11.76%),其他(11.76%)。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包括招到心仪的毕业生在内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校企合作方式时,企业利益保障应是重点内容。在职业院校产生的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对企业的价值认识上,8家(47.06%)企业认为有价值,打算引进或已经引进;5家(29.41%)企业不了解;另有3家(17.65%)企业认为没有多少价值。这也显示了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企业正在产生积极影响,但校企间的科研合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海天和中天在内的13家(76.47%)企业已经开展了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新业务,只有6家(35.29%)认为当前的人才储备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其余7家则需要通过从别的企业挖人(3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咨询(2家)、从高职院校招聘(2家)的方式来满足新业务对人才的需求。以上结果表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在悄然开展,但尚需大力推动,尤其是人才的共同培养及科研的有效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多家职业院校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专业与格力空调、品茗软件、耀信工程、五洲工程等企业开展了紧密的校企合作,邀请这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库,让企业技术资料走进课堂,拉近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距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类专业除了早已开展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校企业联盟学院等合作方式外,近两年学校还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成立产业学院引进企业业务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校企深度合作正在逐步展开。

三、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意愿基础上的,只有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职业院校才能将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扩展到企业、延伸到社会[5]。然而,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起双方合作的基础。双方“”的程度,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一)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们调研来看,所有建筑企业都有创新意识,也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但部分建筑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支付较高的校企合作成本,而且会担忧付出成本后不一定能获得回报。因此,它们更愿意“直接摘桃子”,通过高薪挖人、聘请行业专家、购买科研专利的方式来满足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大型建筑企业由于实力雄厚,资源充分,它们更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为其提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科研专利上,它们也倾向于与职业院校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成本和收益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调研结果来看,各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但受限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以及一些体制、机制等因素,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仍然会受到限制。例如,部分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较低,不愿意与其深度合作;再如,职业院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实现转化的却不多,存在科研成果偏离市场需求、成果技术不够成熟的现象。此外,部分现行考核制度缺乏有效激励,如职业院校教师过度倾注精力在日常事务及管理上,对企业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企业沟通程度较低等。因此,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四、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近两年正全面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其管理工程学院下属的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就是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成果。工程咨询产业学院建立在2017年组成的工程造价联盟学院基础之上,合作企业均是浙江省前列的咨询企业(科佳第3,中汇第11,中诚15(2020年排名))和工程软件服务商品茗(上市公司)。学院瞄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培养新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设有理事会,在理事单位的主导和政府机构的指导下,建立了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及校企双方的协同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产业学院各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工程造价专业招生和就业计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开发。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而成。基于各自优势,校企双方还互派教师为对方进行师资培训,确保产业学院的教学高质量进行,这也为校企人员互聘、人才双向流动奠定了基础。学院在各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此外,校企双方还共建了学业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做到了考核标准的可测可量,并寻求在今后的合作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打通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业务外包校园工厂

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将部分算量业务外包到产业学院,由产业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一方面,通过企业外包业务,学生在校期间就零距离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业务,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获得经济收入用于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支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建设良性发展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部分建设经费也由企业提供。这也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

(三)协调课题研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是产业学院的一大亮点。产业学院设有科学研究委员会,各企业在产业学院建有研究中心,针对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学院教师将积极参与研究,在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研究方面校企双方达成了全面的合作机制。

五、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理念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现已在建筑类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实行。但是,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代表着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也已经悄然展开,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建筑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不断创新,迎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2-04-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EB/OL].(2019-04-04)[2022-04-30].html.

[3]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7-39.

[4]郑永进,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07-110.

第7篇

在现代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要强调诸多工作重点,比如园林施工首先具有复杂多样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专业技术要求较强,并且工程技术也很复杂。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园林施工单位在对园林项目实施现代化的管理中要运用专业性的理论和方法,加强整体工程效率,提高工程效益。本文旨在研究现代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组织方法,为今后的园林施工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组织

Abstract:

In the modern garde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o emphasize that many priorities, such a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first with complex diversity, secondly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is stronger, and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lso is very complex.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unit to landscape projects in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o use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method, strengthens the overall project efficiency,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benefit.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modern garden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ethods for fu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garde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园林工程现状和发展要求

园林工程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大,其工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工程主要涉及土方园路,水景假山,供电排水等多方面内容。城市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相应的对城市环境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现代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新兴技术施工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的园林工程专业分工逐渐向细致化发展,基本工程施工内容不断丰富。工程整体像复杂多样化的特征发展,整个工程规模逐渐扩大。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现有的园林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依据现代化工程理论实行现代化工程管理,依据所施工园林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施工要求,对该项目进行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工程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的效益保证和效率要求。所以,要采取积极正确的管理方式,实现园林工程目标

2园林工程施工类型及实施特点

2.1园林工程施工类型的分类构成

2.1.1园林工程施工类型中的基础性工程

基础性工程首先包括的就是有关土方工程的施工,在任何园林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土方工程都是属于最主要的基础性工程。不管是开源水池,建筑山坡,整平场地,管线填埋,道路铺设还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园林设施与构件的安装,修建等工作都需要进行土方工程。其次就是钢筋混凝土施工,因为在现代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现代化的材料被大范围的应用,这样一来,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园林工程施工中也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般分为预应力和普通两种钢筋混凝土施工,要注意这两种在施工方法,设备使用,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再次就是装配式结构安装施工,在目前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中一些园林的建筑,构建设施在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了一些装配式结构安装施工。然后是基本的给水,排水与防水工程。再有就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供电系统,包括电源选择,供电设施的设计与安装,照明工具的设置和安装,还有就是供电过程中的安全性的保证。最后就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装饰部分,一般有抹灰,门窗玻璃,吊顶隔断,面板花饰等方面的工程施工。

2.1.2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建设施工总体

首先就是假山与置石,其中包括施工目的与假山意境的选择的表现方式,假山制作材质的选择与采集运输,整个假山布置的方案,组合结构与实际设置,还有就是假山和周围环境背景的协调度等。置石要根据施工目的与整体意境相结合确定,与假山施工所要考虑的重点基本一致。其次就是水工程,主要有水系设计,小型水闸的建设,整体水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然后是语录广场工程施工与绿化工程施工,绿化工程师整个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整个园林工程施工顺序应该是山水,地形,东路场地,建筑施工,建造工程设施,然后进行绿化工程。

2.2园林工程施工实施特点

第一点就是要认识到施工组织设计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施工程序的确定是由工程的实施规律,工程性质,整体设计与工程施工的条件和性能决定的,既受到本身程序的客观性影响,又受到工作人员主观对时间安排及争取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编制和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依照施工程序的顺序进行施工原则,这两项是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条件与有力保障。

第二点就是施工现场管理师原理工程施工的重要一项,施工中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现在园林工程的竞争很激烈,想要在竞争中获得机会,就一定要进行质量过关,造价合理,工期适当的工程,这些都是要依靠有效的现场施工管理与施工技术水平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直接由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体现出来,在竞标中标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确立现场施工项目部,控制整个施工过程,由项目部负责。施工工地的主要工作由准备,开工,完工,完工后的维护几项组成。

第三点就是控制施工成本,包括确定成本,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等一些措施,这中间成本的降低时施工国城内最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要在保证工程要求的前提下。下面,就白鱼潭路综合整治项目――太湖路~美欣达路路侧分隔带及中央绿化带绿化工程实例,对这些内容进行说明。工程施工地点在湖州白鱼潭路,工程的内容是要将太湖路到美达路建设路边隔离带及中间绿化带,绿化带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绿化用地进行回填找平,松土平整,种植各种绿色植物,并进行后期养护。工程的工期为六十天,像之前提到的对工程的要求也是争取减少施工时间,提前完工。这项工程的具体特点是处在一条主街道上,施工段内是一条商街,并且有学校,十字路口较多。同时当时施工之时,城北桥封道,绕行日月大桥经过此路交通压力较大,注意施工人员车辆与人性人流车辆的冲突,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这些原因都要进行考虑。在制定施工编制的时候,依照ISO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和公司相关程序,根据工程内的相关内容的验收制度,以及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招标时的要求和总体设计,以及各中对施工的相关规定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以以上要求和指导作为依据,及施工的指南。这个工程涉及的要求文件及施工技术指南有《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浙江省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省政府令第64号《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程招标文件,答疑纪要及施工图纸。另外就是严格遵守各个机关要求的质量标准。

3 分析采用正确的园林施工形式

3.1确定原理施工组织管理形式的具体原则

在对施工管理形式进行确立的时候,除了要根据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还要依据一定的原则,主要有,整体工程效率原则;权利与责任相一致原则;专业分工与整体协调原则;管理宽度与层次适当原则;实行弹性结构原则;机构精,人少效率高的原则。

3.2具有一定意义的园林施工组织管理形式

首先是直线式的施工组织管理形式,也就是实行完全的上下级直线管理方式,可以实现权力集中,权利与责任划分明确,决定与实行迅速的特点,专业分工较差,这种方式是目前园林工程施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第二就是实行职能化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强调了专业性的分工,根据职能进行划分,将权力分配给各职能部门,有利于及时迅速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在专业要求窄,工期时间长的中型园林工程或者是同时进行多个园林工程时采用。

第三就是一种新型的工程管理形式,矩阵式管理,将以上两种形式的优点进行结合,集中解决工程问题,提高工程效率,在大型园林施工建设中可以此采用。

4结论

由此我们看出,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在对施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选择时,首先以工程施工目标为中心,将决策指挥和良好的沟通协调性作为重点,正确的实行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园林工程施工项目中,根据各工程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式,实现施工目标,提高工程效率,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炳锡. 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J]. 科技咨询,2007(09):153-154.

[2] 钟雪花. 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探讨[J]. 科技信息,2007(15):351-352.

[3] 林进中. 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3):60-61.

[4] 周敏, 马洪英. 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 四川建材,2006(3):109-110.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新技术;发展;应用

一、前言

在建筑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建设工程新技术被不断地研究出来,并广泛的应用于了实际的施工建设项目当中,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混凝土搅拌桩基础、全站仪测绘、脚手架搭设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理论科学与现实成果转化的强有力的依据,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建筑工程的外形、质量以及施工技术的水平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建筑项目的技术含量,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的指导。

二、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新技术在具体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桩基础技术

(1)刚性桩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

这是一种用刚性桩(如素砼桩)、柔性桩(如搅拌桩)与桩间同承担基础荷载的复合桩基技术。利用刚性桩本身强度较高,桩长较长,把上部结构荷载向深层传递,调动较深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而利用柔性桩提高较浅层土的承载力,柔性桩的桩长较短。这样就把深层和浅层土的承载能力都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刚性桩柔性桩与同作用的复合桩基。由于桩材料经济性好,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很好的经济效果。适用于浅层土层较软弱,而深层有较好土层的地区。

(2)钻孔压浆桩技术

钻孔压浆桩是用长臂螺旋钻机钻孔,待到达预定的深度后,通过设在钻头的喷咀向孔内高压喷注水泥浆,同时向上提钻,至浆液达到没有塌孔危险时停止,起钻后在孔内放置钢筋笼,投放粒料至孔口,然后利用补浆管(桩长超过13m时放一长一短二根补浆管),再向孔内二次补浆,直至浆液达到孔口为止。其特点是无噪音、无震动、无泥浆护壁排污。由于是高压注浆,其桩体很密实,与周围土体有明显的渗透加固作用,其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大幅提高,有很好的经济性。

(3)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

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是由小方桩与承台下的地基同承担外荷载的桩基技术。一般小方桩桩身截面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长细比可到80左右。桩间距一般不小于5~6倍桩截面边长,以充分发挥桩侧面的摩擦阻力。用于穿越较弱的土层,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尚不十分坚硬的持力层,适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其沉桩方法可用静压法也可用锤击法,施工设备灵活、因地制宜,但用锤击法时不能用重锤。这种桩尤其适宜在中小城市中应用。

(4)多节挤扩灌注桩技术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在灌注桩成孔的基础上,利用挤扩设备,在成孔的多个部位自下而上逐个挤扩成盘、岔(肢),在按设计要求完成多次挤扩后,取出挤扩设备,立即进行灌注桩的各项工艺成桩。由于桩体上增加了多个盘或肢,其承载能力得到提高。

2、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

(1)GPS施工测控技术。

施工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要求高,测设困难,GPS精密定位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且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成果的可靠性有保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施工常规测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在温差、日照、风载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迅速、准确地完成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已成为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利用GPS测控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可动态测定建筑物的摆动周期和摆动规律,测定建筑物(或构件)的垂直度,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2)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

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大量应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坐标法放样是充分利用全站仪的这些优点,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样数据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施工测量的工效,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放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该技术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建筑物放样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3)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

高程传递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所需时间长,且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时得不到保证。现代测距仪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快捷、方便等优点,只需将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稍作改进,就可完成高程传递的测量工作。该技术对超高层建筑物的高程传递特别有效。

(4)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控制指标,通常采用经纬仪交会或悬挂锤球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不但测量精度低,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利用激光准直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该技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小,测量作业快速方便,测量成果的精度高,且可进行检核,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另外,该技术采用多次定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误差的累积,保证最终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3、新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

(1)发展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

采用革新的预应力空心板,按预制装配式楼盖设计,以保持施工安装快速的优点,同时在楼板找平层中加配钢筋网片,使之具有相当于叠合楼板的整体性,捉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提高构件的延性;提高构件的质量标准(高于现行的国标),以促使构件生产工艺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构件生产集中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预制构件厂,以保证构件的高质量;通过改进后的板侧面设计与灌缝材料,增强板缝间的抗剪能力;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并可解决当前困扰民用建筑开发商的频频引发争议的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

2、发展预制轻混凝土内、外墙板和复合外墙板

与框架结构的结合,可逐步取代现有的砖混结构,从而实现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砖的节地要求。预制外墙板、新型装配式楼盖与框架结构及已有的各种轻质内墙相结合,可形成框架现浇或预制梁、柱装配整体,其余均为预制装配的新型建筑体系。

3、发展叠合楼盖结构

以中、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的预应力平板、带肋平板、空心板作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叠合楼盖。减少了现场的支模施工工序和钢筋工程的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尤其适用于大开间民用建筑。

四、结束语

通过推广成熟的科技成果,必将大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程施工速度,同时对控制工程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工程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旦克服困难推广成功,便可以普遍应用,在充分发挥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的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科技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促使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创造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项勇,陶学明;基于寻租理论的工程监理博弈行为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汪源浩;;建设单位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建筑;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70-01

1 导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我需要积极将新的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所以必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根本所在,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真正实现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2 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 帮助建设单位做好战略规划

建设单位只要分步骤、高标准地做出战略规划,并搞好预算管理、生产监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的信息化建设,就能围绕自身的核心业务建立各种各样的主题数据库、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信息体系结构模型等,从而帮助建设单位做好战略数据规划。

2.2 促进单位全面管理施工过程

建筑施工过程广泛涉及各个环节、各个相关单位及部门等的相互协作。如果建设单位无法全面管理施工过程,就极易导致资源交流、信息交流的延误,而使用信息技术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就能成功解决该问题。通过电子交流方式使施工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利用摄像头则能实时监控、管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等,从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深入信息化建设,加强全面管理。

2.3 信息化有助于满足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很多人会局限在施工过程的管理。实际上,工程管理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全周期所进行的管理,这是由建筑工程工期较长、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资金投入量大、风险大这些特点所决定的。近年来,由于BIM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满足了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BIM技术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整理、存储,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为其更高效地进行工程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3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涉及各个工作环节,包括施工方案设计、物资调配、人员配置等,综合性较强,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但是当前很多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与整体工程之间的联系,只是片面的将其应用于某一施工环节,没有实现对所有施工环节的全面覆盖,其真实作用和价值得不到体现。并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于强调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忽视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根本目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出现偏差。

3.2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管理体制为载体实现的,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将会直接影响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很多工作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不同工作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信息化管理效率较低。很多建设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管理责任和管理职权划分不清,工作重心出现偏移,管理目标不明确,出现管理漏洞或者管理重复现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4 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4.1 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目标

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状况制定发展目标,然后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深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按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实现传统中纸质信息将信息化的转变,同时加强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的信息交流,以电子介质完成信息接收与提交,并将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加快信息的工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信息共享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质量与效率,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2 实现建筑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

为了加快我国建筑业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化,实现建筑工程向绿色、节能减排、环保方向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激励措施,加快信息化管理的模式转化过程,实现了我国建筑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向建筑施工新的方式转变,信息化管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施工过程管理,通过建立丰富的数据资源库,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施工阶段,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办公室间现场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人员通过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掌握现场进度、安全、质量等情况。例如在安装设备时,运用预制装配式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实现了不受地理位置、时间界限的影响,对现场施工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4.3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能够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载体,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建筑企业应该根据时代特点和市场形势,对企业原有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加强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不同环节的协调统一性;明确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和职权,将不同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树立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4 注重单位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按照自身的管理特征,不同的建设单位要建立起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推进信息化进程。在该环节,建设单位则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地更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因为软件是整个建设单位建设信息化的基础,如果单位缺乏软件资源,不管其硬件资源有多么丰厚,最终都难以使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具有高效性。因此建设单位要坚持开发、更新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保证其高效性、实时性,使其能适应建筑工程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要求。建设单位要针对信息化建设专门建立起考核制度,增强各工程参建单位的执行力。在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务必要建立考核制度,处罚执行不力的业务部门、项目部门、分公司,奖励在信息化建设中有较好表现的部门或个人,从而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范畴,提高执行力。

4.5 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数据化

BIM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为先进的建筑信息处理技术,我们应该熟练运用该技术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进行积极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在整个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信息处理并实现信息的数据化。在运用这一信息化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中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管理最严重的部分进行分析,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在大型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普遍,管理人员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工程资料的快速收集、存储、整理、分析等过程。要将信息化视作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充分认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能得到快速、健康、有效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钢筋砼 结构工程 施工 质量问题 控制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U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49-01

1 对钢筋砼的概述

钢筋砼具体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与之共同作用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质的一种混合材料。钢筋砼主要的制作过程就是:在加注混凝土之前,先按照规格支好模板,然后用铁丝将钢筋固定成设计的形状,外面用模板覆盖,最后将混凝土加注进去,经过养护之后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就可以拆模,这样就得到了钢筋砼结构了。按照施工的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钢筋砼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现浇钢筋砼楼板、预制装配式钢筋砼楼板、装配整体式钢筋砼楼板。现浇钢筋砼楼板是通过在现场支模,绑扎钢筋,然后往模板里面加注砼,到最后成为楼板的一种方式,这种类型的钢筋砼的整体性很好,抗震能力很强,而且形状可以不规则,布置管线的时候很方便。

2 钢筋砼结构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钢筋砼结构出现质量问题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质量问题:(1)钢筋砼结构的表面上出现很多的小凹点,但是不存在钢筋暴露的现象;(2)钢筋砼里面用来加固整体的钢筋暴露在砼外面;(3)钢筋砼结构里面容易出现蜂窝状的孔洞,局部没有砼;(4)钢筋砼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长裂缝;(5)部分钢筋砼结构不是很完整,存在缺棱少角的现象,或者完工后没有加以维护造成局部脱落;(6)钢筋砼的强度不够,达不到建筑的规范和要求等。

以上这些问题是钢筋砼结构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3 钢筋砼结构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的成因

钢筋砼结构出现以上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材料、气候、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管理不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制作材料不合格

建筑材料的好坏对于提高建筑整体质量来说至关重要,而尤其像钢筋砼这些建筑主体部分,如果材料选择不合理,质量问题就很容易出现。例如:用于制作钢筋砼的钢筋物理性能不达标,降低了钢筋砼的强度;水泥质量不合格,存在受潮、结块、过期等问题;混凝土的添加剂性能不好;沙石、泥土不符合规格,有害物的含量较大等。这些都容易导致钢筋砼的质量出现问题。

3.2 工程施工方法不合理

施工的工艺方法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也是很重要的。施工工艺会直接关乎成品的质量。对于钢筋砼的制造来说,需要经过搅拌、现场浇捣和养护三个主要过程。首先,水泥和水的用量比例不符合标准,其他添加材料的用量不合理,都容易使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第二,对于现场浇捣方面,在装模的时候,没有将模板完全湿润,使混凝土中的水分部分被模板吸收,从而是混凝土的性能降低。如果模板变形或者模板装配不合理,都很容易出现漏浆的现象,造成钢筋砼产生孔洞。钢筋在装模的时候发生移位,没有及时处理,使砼的保护层的厚度不够。往搭建好的模板中注入混凝土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次序,浇注的方法不正确,加入了泥块等其他杂物,在对其进行捣拌的时候,是水泥和卵石、水分离,产生了部分气泡,没有正确的操作,都容易导致砼的质量不达标。第三,对成型的钢筋砼的养护不合理,没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和步骤操作,或者过早的拆除了模板,没有等到砼完全硬化就对其施压等,没有合理的对砼进行养护的话,最终可能会导致功亏一篑,成为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工程施工的工艺对于工程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操作。

3.3 施工管理不严格,存在很多漏洞

负责工程施工的单位在施工的时候没有按照指定的设计方案去施工;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偷工减料,擅自修改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工人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工程的管理员也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严格的对施工的各过程进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够;工程完工后,没有对工程后期质量检查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的漏洞。

3.4 施工设计不准确

合理的设计是一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首要条件。在对控制钢筋混凝土质量的设计方面,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周全,例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荷载和大小、施工缝的留置、钢筋的选择等,这些都应当在设计方案中有所说明,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设计。

4 钢筋砼结构工程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分析

为了确保钢筋砼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我们可以从材料、施工、管理三个方面对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4.1 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查,防止出现材料不达标的现象

负责工程材料采购的工作人员,应当在材料采购的时候,要选择质量信得过的品牌,不要为了私人利益而购买劣质产品,对于水泥和钢筋的购买,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人员提供的规格和数量进行购买。采购回来的材料要妥善保管,防止材料变质,对于过期的、受潮的、结成块的水泥要重新检测其强度等级,不能随便使用,尤其是工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装模前,要对模板进行挑选,选择合适的模板进行装模。

4.2 施工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防止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而造成质量问题

施工的过程中,科学的施工方法往往会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提升工程整体的质量。在配置水泥砂浆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格来调配水泥、水、石子和泥土的比例,混凝土要经过检验达标之后才能使用。在对水泥砂浆进行搅拌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和投料的顺序,杜绝使用边出料边出料的方法,过程中可能需要加入适量的水。装模之前,要充分浇湿模板。要严格控制模板间的缝隙。装模的过程中要注意边装边搅拌,防止出现气泡或空洞。钢筋砼在装模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养护,防止其发生碰撞,要等到其完全成型或达标之后才能拆模,这样才能防止其发生脱落或者某些角落出现空洞。

4.3 必须加强质量管理,防止出现管理漏洞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测试来挑选施工人员。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够硬,还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注重工程质量。工程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注重对工程质量的检测。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只有把工程质量和用户的需求牢记在心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5 结语

钢筋砼的质量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与工程相关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当注重工程质量问题。从材料、施工和管理三个方面对钢筋砼结构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园林工程 施工 管理

园林工程涉及面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它主要包括土方、水景、园路、假山、种植、给排水、供电工程等内容。随着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景观上的不断应用,园林工程专业分工愈来愈细,园林工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朝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园林工程规模也日趋扩大。这就要求园林施工单位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园林工程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求,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以提高园林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因此,积极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对实现工程项目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

1园林工程的施工类型及管理特点

1.1园林工程的施工类型

一般来说园林工程施工类型包括两类,一是基础性工程施工,二是建设施工主体。基础性工程包括:(1)土方工程施工、(2)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3)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施工、(4)给、排水工程及防水工程施工、(5)园林供电工程施工、(6)园林装饰工程施工。建设施工主体包括:(1)假山与置石工程施工、(2)水体与水景工程、(3)园路与广场工程施工、(4)栽植与种植工程施工。

1.2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

(1)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项目实施和工程施工管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程序的安排是随着拟建工程项目的规律、性质、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变化,既有固定程序上的客观规律,又有交叉作业、计划决策人员争取时间的主观努力,因而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施工程序的安排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施工程序的安排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内容,也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2)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当前,园林工程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用户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新产品,而生产一个优良产品,除了设计、材料供应等因素之外,主要靠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一般来说,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工程中标后,首先组建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现场施工项目部,由项目部统筹管理。施工现场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等阶段。

(3)需要科学的进行施工成本管理。每个工程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确定,成本的控制,降低成本的措施等方面,其中降低项目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

2确定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形式

2.1管理组织形式的确定原则

项目管理组织形式是指由施工管理机构――施工项目部具体采用的管理组织机构,它决定了项目管理层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应该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整体效率原则:项目组织形式是为项目整体运作服务的,确定合适的组织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能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的整体任务。(2)权责一致原则:在项目组织设计时,要明确各组织单元的职责与权力,使职责与权力相一致。其中,适当授权是关键。(3)专业分工与协作统一原则:项目各组织单元既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也要有有序的协作。(4)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合理原则: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成反相关关系。一般来说,项目组织设计中,应在充分考虑影响管理跨度的各种因素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理层次。(5)弹性结构原则:项目组织形式要根据工作任务、技术特性等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保证组织能进行动态的调整。(6)精简高效原则:项目组织在保证必要职能的前提下,应减少管理层次,优化人员资源配置,力求做到机构精,人员少,效率高。

2.2几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

(1)直线式组织形式:直线式组织形式是权力系统自上而下形成直线控制,统一指挥,下级只接受惟一上级的指令。项目部无专门职能部门,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组织机构简单,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决策迅速,但专业分工差。实行没有职能部门的“个人管理”,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项目经理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技能。这样的管理形式适用于项目规模小,技术简单,协作关系较少的单一绿化工程和小型园林配套工程及大、中型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

(2)矩阵式组织形式:矩阵式是现代大型工程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它吸取了职能式和直线式各自的优点,力求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它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个项目部内,既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又能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使决策问题集中管理,工作效率高。它要求从高层管理的角度明确项目经济的责任与权力,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它是为了某项目临时组建的半松散型组织,项目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项目结束后,便回到各原职能部门,有利于项目部的动态管理和优化组织。对其双重权力下产生的冲突,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加以引导。这样的组织管理形式适用于大型园林综合性工程,其工程量大,内容庞杂,技术复杂,工期较长,对资源共享程度要求较高,如大规模的公园、绿地的建设工程,其工程内容涉及到地形改造,叠山理水,植物种植,灯光照明,建亭筑榭,地面铺装等。

参考文献:

[1]吕炳锡.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咨询,2007,(09):153-154.

[2]钟雪花.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探讨[J].科技信息,2007,(15):351-352.

[3]林进中.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60-61.

[4]周敏,马洪英.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6,(3):109-110.

第12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质量;施工管理

园林工程通常涉及内容广泛,施工过程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多家企业合作建造,合理施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在施工管理组织形式上、施工现场管理或者施工项目成本上出现漏洞,很可能将影响到施工进度,甚至无法确保工程质量,无疑将造成效益降低。

1 园林工程施工的构成

园林工程往往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在施工过程中也常常由多家企业合作建造,必然涉及到协调和配合问题,故而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施工组织的设计和施工程序的安排是园林施工组织的必要因素。

首先,要科学设计施工管理组织,确保高效有序。没有一种管理组织形式可以适合所以的园林工程,故应该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设计过程中应该确保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明确,结构有弹性,要根据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作适时调整,在保证必要需求的前提下,应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力求精简又不失高效。要能够把握全局,却也要细致到各个部分。其次,要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做到不乱不漏。提前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需求各方面的准备。再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计划安排施工材料、设备、人员。计划好各个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的持续高效进行。

2园林工程施工前的准备

园林绿化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搞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工程项目、工程量、工程特点、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施工方法、确定采用人工施工或者机械施工,劳动力的来源,是否有社会义务劳动参加,编制施工程序和进度计划;组织施工:指挥系统、部门分工、职责范围、施工队伍的建立和任务的分工等;制定安全措施、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成活率指标;现场平面布置图:包括水源、电源、道路交通、料场、库房、生活设施等具置图。

3 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园林工程的质量。园林工程质量不过关通常是由于使用劣质的园林材料,违反操作规程等,故要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园林施工现场的管理要严格把关。

3.1确保职工的工作质量

园林工程的基础性工程包括:

① 土方工程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方工程首当其冲。开池筑山、平整场地、挖沟埋管、开槽铺路、安装园林设施、构件、修建园林建设等均需动用土方。

②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随着现代技术、先进材料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广泛运用,钢筋混凝土工程已成为与园林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之一,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两种。它们在所选用方法、设备、操作技术要求等方面各不相同。

③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园林建筑、构件和设施在小品的景观建设中,出现了更多的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

④给、排水工程及防水工程施工。

⑤ 园林供电工程施工:主要包括了电的来源的选择、设计与安装,照明用电的布置与安装,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

⑥ 园林装饰工程施工.包括抹灰工程施工、门窗工程施工、玻璃工程施工、吊顶工程施工、隔断工程施工、面板工程施工、花饰工程施工等。园林工程质量的园林职工的结晶,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园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用优秀的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优质的园林工程。例如,设计合理考核和奖惩制度,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有意识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终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

3.2严格控制工程中的安全生产

运用直线式组织形式严把质量安全生产关。项目部无专门职能部门,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组织机构简单,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决策迅速,对于安全生产来说作用较大。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项目经理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技能,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等进行预估,并且利用技术来最大程度的规避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的管理形式适用于安全管理中,因为责任到人,所以把关时责任人一定能够做到严格和认真。

3.3全局控制施工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整个工程的前提,要保证优质的园林工程,施工材料的投入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材料有机会投入建造过程中。例如,对绿化部分投入大量苗木、土方的取样试验,要做到严谨细致,确保其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对一个工程的把握,需要全面控制园林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并重点控制各个工序的质量。每一个综合性的园林工程项目都是多个单项工程组成,要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而只有每一道工序都过关,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比如在施工前期,要进行大家互相配合。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精益求精,施工周期非常紧迫,工程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绿化景观的改造,要主动联系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陪同设计师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作为施工方,为了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事先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交流,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准确理解设计意图,并将绿化整治效果图对施工人员进行展示。

3 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

随着园林施工管理在园林企业中的推广,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园林项目成本管理贯穿整个工程,其最终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企业最大的效益。要达到成本的最优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成本的确定上实现最优成本管理,以施工图从整体控制预算成本。在工程管理中工程预算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第二,要严格管理质量,减少停工返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杜绝资源浪费,要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合理计划施工材料,科学安排施工人员,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