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3-06-29 17:1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张现坡.比较影像学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响.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4(10):261-262.

[3] 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30):1102-1103.

[4] 吕红玲,闵晓黎,雷亿成.浅谈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9):55-56.

[5] 张东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吕佳南,董红梅,胡洋,等.发展比较影像学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10(34):68-69.

[7] 杨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学谦,张文华,鲁砷,等.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8):2305.

[9] 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6):45.

[10] 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41-842.

[11] 罗章伟,黄江河.比较教学法在核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4,32(4):388-389.

[12]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第2篇

【摘要】 中医临床诊断是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医学,诸如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生活环境等外界客观条件以及其他非直接致病因素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化产生一定影响。尝试综合利用系统多属性评价方法来研究这些非致病因素对中医临床疾病的作用,并提出一套适合中医学临床研究的评价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中医学; 辨证施治; 群组决策; 信息熵; 灰色关联; 乙型肝炎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强调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是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医学,在把人体的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同时,将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外界因素综合起来进行临床诊治。实践证明,诸如环境、地理、季节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都会对疾病的发生、演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陈国林[2]等曾调查了中医肝脏证候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证候与南北地域和季节的关系,发现肝阴虚证、肝火上炎证以及肝胆湿热证多见于南方;肝血瘀滞证多见于北方;肝阳上亢证与季节有关。中医学认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正气虚),不能够适应季候变化,或者季候的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条件,这时的六气被称为“六”。正是因为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圣人治病,必知天之阴阳,四时之经纪”。不仅如此,人体自身性格、饮食习惯、年龄大小等因素也对疾病的产生、发展有实际的影响。

既然,诸如这些非直接致病外界因素是确实对疾病的有一定作用和影响;那么,在中医临床诊断上就有必要了解这些因素对疾病影响程度的大小,从中寻找一定的规律,建立相应的中医学辅助诊断数据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如何对这些直接致病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序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本研究就此类问题给出研究思路与具体分析方法。

1 评价对象与指标体系研究

中医诊断学[3]中的“辨证施治”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全面地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以及病机等整体病理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乙型肝炎中医临床指标中,由“问诊”和“望诊”可以判断:头痛、肢体麻木、肢体困重、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的变化;由“舌诊”可以得到:舌干、边齿痕、舌下脉络增粗、苔黄等;由“切诊”可以判断:脉沉、脉数、脉滑等变化。中医专家通过对这些指标信息的收集,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进行诊断,即:对病人的症状、体症等进行分析、综合,并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等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过程。例如,在乙型肝炎中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五种“证型”。因此,“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方法,而对“证型”的研究则是中医学的核心前提。所以,在对影响疾病客观性因素的评价中,也应该首先以“证型”作为主要研究和评价的对象,即从各种不同的“证型”出发来研究其他客观性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因此,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判断、评价和排序是关键问题,而多属性评价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条理清晰、可靠性高等优点,无疑是解决此类问题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以下我们将根据中医学的特点,尝试综合利用多属性评价方法提出解决办法。

2 基本方法

2.1 评价的基本思路

中医学多属性评价基本方法和其他决策问题的评价过程与方法大致相似,不过在中医学决策评价中应该更注重属性指标的选取,建立准确的决策矩阵是评价的前提,以下给出决策评价的基本思路:

①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在中医学研究中可以是与各个证候、症状、体征有发生、演化有密切关联的诸如环境、地理、季节、气候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以及其他非直接致病因素等等;评价指标可以是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的量化指标;例如,要研究季节气候变化与症状、体征的关系,可以将不同季节气候作为评价对象,把症状、体征发生的频率、次数等作为评价指标值,以此来建立评价决策矩阵;

② 对已建立的初始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等预处理;

③ 根据专家们的评分结果,根据特征法计算群组权重;然后,计算出客观权重;最后,将主客权重进行组合,得出最终权重;

④ 根据权重,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标值;在计算综合指标值时,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有时,可以假定存在一个“理想指标序列”,而采用“理想关联度法”处理,最后根据综合值大小进行排序。

2.2 计算过程

在此我们给出了一个具体计算的评价模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方法,一般处理步骤如下:

① 确定评价矩阵

假设在某种疾病中医临床某一确定证型下,有m 个评价对象,则评价项集合可以表示为记为X={x1,x2,…,xm} ;用Yi={yi1,yi2,…,yim} 表示与该种证型有关的n 个属性值;确定的方法可以根据中医学专家的意见或诊断标准为参考。其中,yij 是第 i个评价项的第j 个属性的值,列成评价矩阵,如表1所示;表1 评价矩阵

y1 … yj … yn

x1 y11

… y1j

… y1n

… … … … … …

xi yi1

… yij

… yin

… … … … … …

xm ym1

… ymj

… ymn

并且选择采用下式之一进行变换:

zij=yij maxj(yij) (1)

zij=minj(yij) yij (2)

② 权重确定

将指标模糊定量化为相应的评分,分为5个等级,评分结果为: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次要(2分)、不重要(1分)。请 m个中医专家对 n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评分,得到Fuzzy判断矩阵:

X=x11 x12 … x1n

x21 x22 … x2n

… … … …

xm1 xm2 … xmn

采用特征根法[4]求出理想(最优)专家S* 的评分向量为:X*=(x*1,x*2,…,x*n) ,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

λi=x*i n i=1x*i (3)

再采用信息熵权方法[5]计算客观权重:

hj=-(lnn)-1m i=1zijlnzij (4)

wj=1-hj n j=1(1-hj) (5)

最后,由式得到最终权重向量:

ηj=λj wj n j=1λj wj) (6)

转贴于

③ 关联度计算

构建一个能充分满足诊断思想和疾病特征的理想属性指标序列,采用下式进行关联[6]计算:

γik(x0(k),xi(k))=

mini mink|b0(k)-bi(k)|+ρmaximaxk|b0(k)-bi(k)| |b0(k)-bi(k)|+ρmaximaxk|b0(k)-bi(k)| (7)

其中,γi=(γi1,γi2,…,γim) ,b0=(b0(1),b0(2),…,b0(k)) 为标准的效果评价向量,bi=(bi(1),bi(2),…,bi(k)) 为第i 个评价向量。

④ 评价排序

设I 为评价项与理想属性指标属性的广义Hamming距离,则有优选模型:

ui=1 1+(1-Ii Ii)2=1 1+(1-n j=1ηj γij n j=1ηj γij)2 (8)

式中,ui 为属性相对于理想属性的优属度;ηj 为综合权重;根据ui 的大小就可以对评价项进行排序。

3 实例应用

中医诊断中通常将乙型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等5种证型进行治疗。根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7]1992年推出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可知,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有:胁肋疼痛、太息、胸闷、口淡、腹胀、烦躁易怒、面色萎黄、边齿痕、苔白、便溏、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12种症状、体征。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如果出现肝郁脾虚证的情况下,是否与该地区的季节气候有关或在什么季节中出现肝郁脾虚证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尚不清楚,阐明季节气候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对中医学临床证候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本节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该类问题。

我们根据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之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采集的871例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数据为基础,结合本地区(上海)季节气候变化特点,并根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的和乙肝患者临床数据资料所调查记录的时间进行归类。按不同的季节气候分为5组(1月份、3~4月份、8月份、9~10月份、11~12月份)进行评价,分别统计各个症状、体征在不同时间段内出现的频率(百分比)作为属性值,得到评价矩阵,如表2所示。

请6位中医学专家对“肝郁脾虚证”各个症状、体征的权重进行模糊评价打分,如表3所示。

将初始评价矩阵,根据效益型数据处理,化为列归一化矩阵;然后,利用式子计算得到客观权重向量w=(w1,w2,…,w12) ;最后,结合专家主观权重结果和式得到综合权重向量η=(η1,η2,…,η12)。如表4所示。 表2 初始评价矩阵表3 专家权重评定表4 专家权重、熵权重以及综合权重

一般地,可以继续构建一个能充分满足诊断思想和疾病特征的理想属性指标序列b0 ,其基本思路是:如果与“肝郁脾虚证”有关的所有症状、体征都发生的情况下,即发生频率为100%时,基本上就能够断定为该种“证型”。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将b0=(100,100,…,100) 为作为基准序列,按照式(6)计算各个关联系数γij ,得到关联系数矩阵γ :

γ=0.5324 0.6686 0.6534 0.6115 0.5389 0.9074 0.8533 0.8622 0.5492 0.6686 0.5492 0.7183

0.5421 0.6350 0.6323 0.5778 0.5339 0.8652 0.8504 0.7663 0.5401 0.6878 0.5401 0.6499

0.5122 0.5301 0.5444 0.5468 0.5417 0.9713 0.7449 0.7353 0.5591 0.6488 0.5278 0.8986

0.5444 0.6350 0.6212 0.7232 0.5954 1.000 0.8150 0.8389 0.5716 0.6080 0.5497 0.7933

0.5176 0.5513 0.5707 0.5617 0.5738 0.9539 0.7933 0.7993 0.5468 0.6698 0.5468 0.9019

再由关联系数矩阵γ 并根据式(8)可以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优属度值:表 5 优属度结果表 由此优属度值可知:u1>u5>u2>u3>u4 ,即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证”在寒冬入秋季节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初冬、春季,而夏季、初秋时则相对比较少见。通过排序我们就可以认为冬季以及气温较低的季节对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证”的发生作用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在中医学临床诊断中应该给予重视。

不仅如此,由多属性评价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可以进行模糊化处理以方便今后用于中医专家系统的辅助诊断参考数据。例如,根据上面的评价结果,我们就可以将在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证"中各种季节气候进行适当的模糊隶属度确定,并将其放入综合数据库。表6 模糊隶属度

4 小结

本研究提出了利用综合多属性评价方法解决中医学临床诊断中的非直接致病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排序问题。给出具体实际算例子:以中医诊断学“辨证”方法为基础,提出利用模糊评价和群组决策特征整合中医学专家组的意见,避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中两两对比构造判断矩阵易于发生目标先后不一致性;同时,引入熵权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减少评价中认为的主观因素,为中医学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当然,中医学以及中医临床诊断学[8]都具有复杂性、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更一进挖掘临床症候与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关联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致谢: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刑陈军老师、王弈老师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中医专家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梁珂,舒志军.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4(2):137~139.

2 陈国林,赵玉秋.中医肝脏地域分布的临床研究.湖南中医药学院学报,2001,21(1):37.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4.

4 邱菀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应用数学和力学, 1997, 18(11): 1027~1031.

5 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6~27.

6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0~84.

第3篇

关键词:SELDI-TOF-MS;蛋白质组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51-03

Application of SELDI-TOF-MS in Clinical Diagnosis

LIU Chibo,LIANG Yong,CHEN Jinguang,PAN Chunqin,YAN Dongliang,WANG Haibao,ZHOU Kaiyu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Taizhou 318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The technique of 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nion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 provides the most effective platform for research of proteomics. SELDI-TOF-MS, which combine the technologies of proteinchip with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a and integrate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alysis of sample and realize rapid,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throughput detec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ool for diagnosis of diseas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Key words:SELDI-TOF-MS; proteomics; diagnosis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重要研究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质组学是通过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发挥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群体进行研究,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包括鉴定蛋白质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方式等,从机体或细胞的蛋白质整体活动来揭示生命规律。而SELID蛋白质芯片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严格来说,SELDI技术是一种“比较”技术,也是在现有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唯一在检测样本数量和每个样本中蛋白质数量两方面达到高通量的技术。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仪器性能和相关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探索,应用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对肿瘤标志蛋白的研究获得广泛和迅猛发展。2004年以来,该技术在美国已被列入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主要推荐技术之一。我国已有20余个单位开展此项研究。以下对SELDI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点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1 SELDI-TOF-MS原理

SELDI-TOF-MS技术结合了蛋白芯片和生物质谱技术,是继基因芯片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生物芯片技术。该芯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用生物或化学方法在载体表面制成点状芯池,再点入待检的生物样品,其中的蛋白分子通过其自身的生物或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金属络合及离子作用等)与芯片相结合,从而实现捕获、保留和纯化与之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分子。接着用缓冲液洗脱未结合或非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后再用激光脉冲进行轰击,即释放出靶点上的特异性蛋白分子。不同质荷比(m/z)的离子在电场中飞行的时间长短不一,分子量越大的离子在电场中飞行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最后通过生物质谱(TOF-MS)即可绘制出一张质谱图。该图经分析软件处理后还可形成模拟谱图,用于更直观地显示样品中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含量及磷酸化位点等信息。蛋白质芯片根据表面物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化学型和生物型两类。化学型芯片通过化学作用结合样品中的蛋白质,并根据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疏水性芯片、亲水性芯片、阳离子芯片、阴离子芯片和金属亲和芯片等类型;生物型芯片则是把生物活性分子,如抗体、酶、受体、DNA等结合到芯片表面,借助抗原-抗体、酶-底物、受体-配体、蛋白质-DNA等相互作用结合样品中的蛋白质。生物芯片特异性高,还可以进行蛋白质定量。

2 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优点

相比传统蛋白质组技术,如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电喷雾质谱(E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技术,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优势在于:①可分析2D-PAGE无法分析的蛋白质,包括疏水性蛋白质,低分子量(

3 SELDI-TOF-MS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1 在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筛选中的应用

3.1.1乳腺癌 Li等[1]用SELDI-TOF-MS技术及配套蛋白质芯片检测49例乳腺癌和37例非乳腺癌疾病患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并运用SPSS 10.0软件判别分析处理数据和筛选标志物,建立了3个诊断模型。组合构建的诊断模型Ⅰ包括6个蛋白质峰,质荷比分别为8611、16827、25711、28931、25485和2437,鉴别乳腺癌和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78.4%。组合的诊断模型Ⅱ也包括6个蛋白质峰,其质荷比分别为4470、10854、19193、3883、2011和7470,鉴别Ⅰ期乳腺癌与非乳腺癌疾病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9.2%。组合的诊断模型Ⅲ包括5个蛋白质峰,其质荷比分别为2726、27014、2247、4477和19333,鉴别Ⅰ期与Ⅱ~Ⅳ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93.3%。Ricolleaun[2]等采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了30例非结节性无再发乳腺癌患者和30例发生转移性再发患者的病理标本,发现多达72个峰,其中两个被证明是泛肽和铁蛋白轻链(FLC)。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溶质的泛肽水平增高和(或)FLC的水平下降可以很好地预示乳腺癌。

3.1.2胃癌 Liang等[3]在胃癌方面检测了33例胃腺癌患者和31例健康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建立了质荷比分别为5910、5084、6640和8691的差异蛋白峰的胃癌特征性蛋白质波谱模型,用该模型检测的灵敏度为90.91%(30/33),特异性为93.55%(29/31),阳性预测值为93.75%(30/32)。Melle等[4]对74份包括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上皮的冰冻切片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个在癌组织中明显下调的蛋白,免疫组化鉴定为胃蛋白酶(原)C(pepsinogen c)。高春芳等[5]研究发现胃癌患者与正常人在质荷比为1723~14048间有18种血清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质荷比为2786、2878、3170、13872、5257的5种蛋白质组成的生物标志物可将正常人与胃癌患者准确地分组,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于用CEA诊断胃癌。Qian等[6]利用 SELDI-TOF-MS技术及生物标记软件(BPS)发现了血清中1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峰,其中9个峰在胃癌患者中高表达。经过BPS分析,其中两个峰组成的肿瘤标记物模型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目前临床上的血清标记物CEA、CA19-9和 CA72-4,尤其研究中的所有I/II期胃癌患者均被正确识别,但该诊断模型的临床意义仍需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刘池波等[7]利用SELDI技术发现胃癌患者中一簇质荷比在11.1~11.9KD的蛋白峰明显高于健康者,经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该簇蛋白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可用于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

3.1.3 前列腺癌 Pant等[8]使用SELDI-TOF-MS技术。对83例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95例健康人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比较。在PCA患者血清中有4种蛋白表达水平升高,8种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出现了18个潜在的生物标记。选择其中8个蛋白标记通过建立的五层决策树分类系统鉴别诊断PCA和健康人,特异性为92.6%,敏感性为96.4%。Adamt等[9]为了寻找PCA特异蛋白标记物,设定了3组研究对象(PCA患者16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7例,年龄匹配健康男性82例),使用SELDI-TOF-MS进行血清检测,在PCA患者中发现9个蛋白质峰与正常人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同。以检测到的9个蛋白质峰为分析依据,结果肿瘤组检测敏感性为83%,对照组特异性为97%,对试验组的阳性预测值为96%,合并试验组分析(PCA和非癌组)的阳性预测值为9l%。研究者认为,SELDI-TOF-MS和五层决策树分类系统对于PCA的早期诊断是一种高准确性和创新性的方法。

3.1.4肝癌 Wang[10]等将106份血清样本(包括52例肝细胞癌患者、22例肝硬化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受试者血清)随机分成两组。训练组包括35例肝细胞癌患者、14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受试者血清,用以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试验组包括17例肝细胞癌患者、8例肝硬化患者和11例健康受试者血清。采用SELDI-TOF-MS技术对训练组56例样本(35例肝细胞癌患者、21例健康受试者血清)分析后获得241个蛋白质峰,其中21个峰用于肝细胞癌和正常对照比较(P

3.2在男性不育相关领域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

杨欢等[11]利用H4、SAX2等芯片鉴定出几个在少精症患者异的生物标志物,如在H4芯片上,少精症患者精浆与生育男性精浆蛋白质图谱比较,有1处蛋白质峰明显增高,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507.4,有1处蛋白质峰明显降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022.9,在SAX2蛋白质芯片上,少精症患者精浆与生育男性精浆蛋白质图谱相比有1处蛋白质峰明显增高,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751.6。由此,可根据患者精浆中的差异蛋白含量可来帮助鉴定是否患有少症。白洁等[12]利用CM10芯片通过无症组与正常组比较有28种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差异的蛋白质中有24种含量低于正常组,其中4个M/Z在7 196.058、7 630.573、7 547.610和7 709.833的蛋白质差异极显著(P

3.3在膝骨性关节炎不同中医证型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王海宝[13]应用CM10蛋白芯片分析了30例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5例气滞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和40例健康着血清的蛋白指纹图谱,获得的蛋白质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结果发现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血清蛋白质谱相比有18个显著差异蛋白质(P

4展 望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的一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方法,以质谱分析替代传统的免疫诊断也是一种新出现的疾病诊断模式,以SELDI质谱蛋白质芯片技术为寻找疾病标志物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其快速、高通量、准确的特点已经被广泛的认同。随着这项技术逐渐推向临床,也发现这项技术尚待完善,如差异蛋白的在线鉴定问题;如图谱中的峰高和蛋白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非都是线性的;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检测过程中诸多因素的控制不一,对同种疾病得到的具有区分作用的峰是有差异的。所以 SELDI-TOF-MS要全面应用于临床研究,还需要在标准化、定性等问题上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SELDI-TOF-MS技术必将成为快速诊断、发现并鉴定肿瘤标志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Li J N,Zhang Z,Rosenzweig J,et al.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Approach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biomarkers to detect breast cancer[J]. Clinical Chemistry,2002,48:1296-1304.

[2] Ricolleau G,Charbonnel C,Lodel,et al.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protein profiling identifies ubiquitin and ferritin light chain as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umor[J].Proteomics, 2006,6(6):1963.

[3] Liang Y,Fang M R,Li J C,et al. Serum proteomic patterns for gastric lesions as revealed by SELDI mass spectrometry[J].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2006,81(2): 176-180.

[4] Melle C,Ernst G,Schimmel B,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pepsinogen C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gastric cancer using a his-to-proteomic approach[J].J Proteome Res,2005,4:1799-1804.

[5] 高春芳,李冬晖,赵光,等.胃癌患者血清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J].医学杂志,2005,30:457-459.

[6] Qian HG,Shen J,Ma H,et a1. Preliminary study on proteomic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World J Gastroentero1,2005,20(15):6249-6253.

[7] 刘池波,梁勇,王海宝,等.胃癌患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3):314-315.

[8] Pan YZ,Xiao XY,Zhao D,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prostate cancer using 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Chin Med,2005,85(45):3172-3178.

[9] Adam BL,Qu Y,Davis JW,et al.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ing coupled with a pattern-matching algorithm distinguishes prostate cancer from benigh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healthy men[J].Cancer Res,2002, 62(13):3609-3614.

[10] Wang JX,Zhang B,Yu JK,et al.Application of serum protein fingerprinting coupl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in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hin Med, 2005,11(15): 1278- 1284.

[11] 杨欢,张杰,张炜,等.利用H4和SAX2蛋白质芯片技术筛查少精症患者精浆标志物[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12(1):39-42.

第4篇

    1中医学治疗口齿疾病的思想理论

    1.1牙齿与肾的关系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牙齿属肾,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所终,髓之所养,固随天葵(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的来去而盛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中医学认为:正常人的牙齿洁白、润泽且坚固,是肾气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现。因为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肾藏精,肾精能够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而髓养骨促进生长发育,因为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能得到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则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髓,则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着其内在联系。

因为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即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俨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或脱落。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中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也明确指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所以不论是在口腔的保健上还是人体生理的治疗上,都应重视养肾。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在小儿就会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出现五迟,五软。其中五迟便包括齿迟,即生牙过晚。在成人可因骨质疏松痿软,而见腰膝酸软甚至足痿不能行走,以及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的情况。老年人因髓减骨枯还易发生牙齿骨折。

古语云:“百物养生,莫先固齿。”人的天生禀赋不同,牙齿亦然。因为与先天之精——肾精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若先天不足者,即使很注重口腔卫生,各种牙齿疾病也可以发生,因为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医认为养肾精是护齿所必需的。因为牙齿是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若肾精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则骨骼得养,牙齿则坚固有力不易脱落,所以牙齿与肾以及骨骼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1.2阴阳平衡与口腔疾病

中医认为,口齿病因除与肾精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外,还提出了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用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贯穿于中医阴阳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人机体上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这种阴阳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所以阴阳平衡学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口腔疾病的发生同样是由于口腔环境阴阳系统平衡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所导致的,在阴阳的属性中又分为正气与邪气。正气是指人体自身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正常健康的人其正气与邪气是对称平衡的。

疾病的发生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阴阳的失调,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使疾病发生。比如,在口腔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这些微生物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正与邪之间的斗争。在致病菌(邪气)迅速生长、繁殖,有益菌(正气)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就出现“邪”盛、“正”弱的局面,使得口腔阴阳平衡系统失调,促使口腔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口腔医学的口腔生态学平衡理论是相吻合的。

从现代口腔医学的口腔生态学的理解与解释,就是口腔组织器官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和病理的失调之间关系,从口腔生态系统来说是微生物和宿主(口腔)之间存在着复杂食物共生和拮抗关系。当口腔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时,宿主(口腔)表现为健康无病的状态,当平衡失调时,宿主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维护口腔阴阳生态系平衡是预防口腔疾病有效方法。

①牙本质过敏

牙本质过敏,中医学上也称齿滕,引起牙本质过敏症是由于口腔牙体的阴阳平衡系统受到各种条件因素影响,破坏了阴阳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导致牙本质过敏。现代医学认为牙本质发病原因是由于:工作环境(酸作业等)影响使牙釉磨损,使牙神经暴露等原因,使一个完整、健康的牙体某些部位受到破坏,使牙本质神经暴露,当受到温度、化学、机械等刺激,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中医学说解释认为口腔“阴阳”环境这种“邪”、“正”相搏中由于“正气”不足(牙齿磨损而神经暴露),受到强盛的“邪气”(温度、化学、机械等)侵犯。在这种“正”与“邪”的斗争中,由于“正”不敌“邪”,则引起牙齿疼痛(牙齿过敏)。

    ②龋病

现代医学认为龋病、牙周病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牙菌斑生态平衡失调所致。也就是说在口腔生态环境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占优势,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龋齿,历代医学名称繁多,如虫蚀牙齿、虫齿、齿龋、蛀牙、烂牙等,都是龋齿的别名。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认为龋病是虫食于牙,牙根有孔,虫居其间,亦令齿痛,食一牙尽,又度食余齿。所谓的“虫”是因限于当时条件,把龋蚀牙体的细菌称为牙虫。

从中医阴阳学说的平衡系统来说就是在口腔阴阳系统的环境里,在“正”与“邪”的相博中,致龋菌(邪气)——变链菌等,战胜有益菌(正气),在这“邪”与“正”的斗争中由于“邪气”战胜“正气”致使龋病的发生。《黄帝内经》理论认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看“正”与“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会侵入,即使侵入人体也不会使人致病;而在口腔环境中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邪气”,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便发生各种口腔疾病。

2中医学预防口齿疾病的理论

中医学口腔保健和预防口齿疾病的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因为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由于中西医学形成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各有不同的理论。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即邪、正之间的斗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即所谓“致病之谓邪”。比如,现代各种预防疾病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就是通过人体免疫机制而起作用的,也就是加强这种“正气”就增加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2.1治未病不治已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未病”、“末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从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说,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状态,也可以说是第二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特点是不断的动态变化发展,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变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向哪方面转化取决于我们的保健措施。

“治未病”的核心意义就是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说“治未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理念,两者相当契合。健康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而亚健康和疾病则是人体的阴阳失衡的结果。

2.2整体观念

中医学说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

②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3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但其指导思想是阴阳平衡观念。明确指出人体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两方面是相对平衡的。一旦人体的阴阳关系失调,正常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但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人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只能对药物作用进行高度概括。

3讨论与思考

祖国医学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和创造,不仅是中华传统遗产,也是代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后代巨大无形的宝库。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与中医学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口腔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一些理论尚不清晰其科学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都是从事牙膏生产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肩负着生产、科研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对中药牙膏所采用的中药应有所了解。尽管目前中药牙膏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3.1改进落后的传统提取工艺

改变黑、大、粗的煎煮提取工艺。因为这种中药煎煮法,质量低,粗糙,均一性和疗效差。在提取过程中可能因温度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成分环境使溶液发生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也可能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另一方面严重影响牙膏的口味、香气、色泽和稳定性。

3.2标准化中药提取

对所选择的中药应研究确定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再进行提取,达到“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使其化学性能、药理作用都有明确表达。避免过去中药牙膏的药物用量采取“一锅端”,如散弹打鸟,其药物作用成分、机制等细节无法言明。

3.3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5篇

关键词:中医;四诊;中职;体育课堂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理论――望、闻、问、切,他认为:“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之法,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之症,通过望其形色、闻其气味、问其感觉、切其脉搏,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基于中医“四诊”原理,能否将中医“望、闻、问、切”的精髓应用到中职体育教学中,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锻炼的情况,及时调控体育教学过程,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呢?实践证明,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中医“四诊”理论,有利于教学过程更趋合理化、科学化、安全化,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中医“四诊”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指出了四诊的基本概念。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早在《内经》就明确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只有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被分流出来的特殊群体,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小学或初中水平,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功感和成就感了,自卑心理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情绪波动大,心理更是频繁变化。在学习的外部环境方面,学校为其配置的教材偏深偏难,脱离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加上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集中到一块儿,他们因志趣爱好一致,情趣气味相投,很容易粘在一起。这些学生人数众多,又加上几乎没有学习的压力,有足够的时间去“串门”,联络感情,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了解不深、预判不准、措施不当,将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课程教材,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条件等。这三个基本要素又构成了体育教学系统的三个基本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质体与媒体的矛盾。以上各种矛盾的运动是体育教学的内在机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任务是培育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通过“活动”(或者“身体练习”)得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的两个主体,使得教师与学生达到辩证统一,相互依托,相互转化,互为矛盾。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属同一层次,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认知能力比普通高中差异明显,这与部分学生初中时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厌学、逃学关系密切。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弱,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时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和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其克服困难、重塑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中医“四诊”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望诊,洞察学生情绪的窗口

人的精神、表情、言语及动作等是其内心、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动作、行态等方面的变化,就能及时了解其思想变化,从而及时疏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如,在教授校园集体舞的双人互换位置的动作时,一开始男女生配合比较顺利,可练习几次之后,就发现大部分的女生虽然热情很高,但不如前几次认真,动作不到位,躲躲闪闪,甚至有的干脆不做。注意到这一现象,再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很快就发现问题所在:问题出在男女双方的动作规范性上。这个动作要求双方在上步拉手时,左手胸前平屈,右臂侧平举。部分学生在上步时都迈到了对方的身体后面,双方左手胸前平屈动作不规范,从而导致男生的右臂触及女生的上体。发现这个问题,教师立刻引正,并强调两点:一是双方在上步时一定不要迈到对方的身后,最佳位置是双方右脚的前脚掌左右重叠;二是双方左手胸前平屈时手一定要超出身体平面,上体保持正直,头稍向右转。通过这一及时引正,不但规范了动作技术,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女生的难言之隐。如此可见,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望诊”对学生的“错误”动作与思想的及时纠正很有帮助。

2.闻诊,捕捉学生内心的轨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言为心声,说话的内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绪色彩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的言语、方式等都会给我们提供反馈信息。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意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敢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职学生之间相互都有性格和身体差异,教师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也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有耐心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策略,随时准备改变自己教学的态度和方法,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体贴学生。孔子说:多闻厥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不知言,无以知人。如,球类教学比赛时,可以根据学生相互配合中的言语、行动,来判断小组中的强者与弱者、自以为是者与信心不足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分组(由同质分组变成异质分组,或由异质分组变成同质分组),或改变比赛规则(如篮球比赛中的弱者四分球的出现)等。

3.问诊,探索学生心灵的密码

中医上的问,是向患者提出各种问题,以确定患者病情。中职体育教学中的“问”有四层含义:首先是“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是“侧面问”,个别学生的一些难言之隐,或是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及不当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侧面的问,了解事实,从而对症下药,或正确引导,或小心呵护,或旁敲侧击。在中职体育课堂中,我们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到教学的核心当中去,我们必须要理清头绪,准确地判断情况,问学生相关课堂问题,如果没有问这个环节,在有些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不清事实的本质所在,摸不清真实的情况。例如,有些学生活泼好动,练习时力争使每一个动作做到最好,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很高涨,但事实上他的运动量已经超越了自身的承受水平,这样大强度的练习会对学生生理机能的良好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上课脱轨,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体育教师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4.切诊,透析学生内在的潜能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善于运用教学评价,运用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教师的参与性、指导性、激励性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来自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自省”与相互“提醒”。如,在前滚翻的教学过程中,原安排是学生两人一组,一块小垫子,均匀分布在12分为的圆周上,每人原地做6次后,然后再每人做两次并且每做一次向老师方向移动一个小垫子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情绪高涨,有几组女生提前集合到了老师的近处。看着这几组女生,这时老师灵机一动,大声地对其他几组的学生喊到:“同学们,你们看,这几组女同学,她们为了尽快学到新的技术,向老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下面你们也模仿这几组女同学,每人做两次并且每做一次向老师方向移动,看那组做得最好。”同时要求已靠近老师的几组女同学再原地做两次,老师的这一评价不但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还有效地纠正了提前到老师面前的几组的作法,巧妙地处理了突发事件,有效地调整了课堂教学节奏,更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

“四诊”通过局部的病变从而看到整个身体的病情,进而又通过观察全身诊断出局部的病情,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统一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协作,只有合理科学地运用中医“四诊”的诊断方法,才能客观、准确、系统地了解疾病,从而对症下药地开出正确处方。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他,就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理论,我们对于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就要深入中职学生群体中去,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认真观察教学过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及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做出正确的结论,应用科学的方法,用实际行动解决中职学生体育课堂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让我们的中职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曹莉.体育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01.

[2]刘宝军,高智.思想工作“望闻问切”[J].党政论坛,2006(5).

[3]陈博.“望闻问切”话民生[J].新闻传播,2009(7).

第6篇

小波变换近年来发展迅速,作为传统Fourier变换的继承和发展,小波变换解决了Fourier变换所不能解决的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突变信号与非平稳信号)。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为望、闻、问、切,其中望诊和切诊至关重要。本文对小波变换在望诊和切诊中新的应用,即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包括图像增强、去噪、融合、压缩)和对中医脉象信号处理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小波变换 中医诊断 中医图像处理 中医脉象特征分析

【Abstract】 Wavelet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any years,as the inheritor and the offspring of traditional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t resolves several problems which Fourier transformation cannot solve(such as mutative signal and unquiet signal).The main method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are observing, smelling, consulting and pulse-taking,especially the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is article give a summarize about the new application of wavelet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observing and pulse-taking, that diagnostic image processing of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image enhancement ,noise elimination ,fusion ,coding compression) and pulse sig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Key words】 wavelet transform;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Chinese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al pulse signal

小波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球物理学家J.Morlet提出,最初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地震波的特性。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小波理论在图像处理、医学信号处理、信号分析、语音合成、计算机视觉、数据压缩、大气与海洋波分析、地震信号处理、分形及数字电视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中医诊断方面,小波变换主要具体应用在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和中医脉象信号处理上,使望诊和切诊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使古老传统的中医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这一新的途径发扬光大。

1 基本原理

小波变换是时间(空间)和频率的局部化分析,通过伸缩和平移运算对信号或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的分析,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低频处频率细分,能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一个细节,所以说小波变换有两个特点,即自适应性和数学显微镜性质,能根据对象调整各项参数和调焦。

2 小波变换对中医诊断图像的处理

小波变换对中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和对西医诊断图像中的处理大体相同,都是利用小波变换的特点使得医学诊断图像更有利于识别病征[1],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诊断图像增强 在中医诊断图像中,图像会难免有对比度差或者图像边缘模糊一系列不利于诊断的因素,对于中医师的准确诊断有不少的障碍。传统的图像增强的方法往往基于像素灰度变换的空间域增强和基于滤波操作的频率域增强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这样会或多或少产生图像的局部失真和噪声增强。小波变换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即在不改变图像的精确度的情况下,对图像的轮廓进行一种补偿式的增强,使得中医师在对诊断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时,更好的把握病人的病情,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李清顺等[2]分析了采用分形增强的方法,在分形增强后又采用了小波增强图像的方法,使图像边缘轮廓增强,达到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且避免了单纯采用小波增强方法会使图像噪声也增强的不足。侯艳芹等[3]分析了将尺度系数和小波系数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利用两步提升增强法对小波变换后的图像低频信息进行增强和软域值算法对小波变换后的图像高频信息先进行去噪, 然后再增强,最后把这两部分综合起来进行小波反变换得到图像的一种新的方法。王修信等[4]提出将超声医学图像投影到小波变换域,然后利用软阈值技术方法进行降噪处理最后使用非线性增强技术提高图像对比度。处理结果有效地去除原图像的斑点噪声,使图像中较模糊、对比度差的细节得到增强,优于传统的直方图均衡增强方法。武杰等[5]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中,分析比较了3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得出小波变换避免了窗口滤波运算,在变换域中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得到的处理图像层次感更分明,增强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医师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综上所述,通过小波变换能够使中医诊断图像更为准确的反映病人的身体各项机能,使中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图像做出更精确的判断。

2.2 中医诊断图像去噪 在中医师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像难免会混入噪声,使图像的信噪比下降,提高了中医师对中医诊断图像分析的难度,对中医师的正确诊断有诸多不利的影响,降低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对于医学图像处理的传统去噪方法主要有:邻域平均法、多幅图像平均法、中值滤波等。小波变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张昌林等[6]概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尺度间相关性的去噪方法,小波变换对整个图像变换从时域变换到频域,然后再量化、编码、输出,这样就保留图像的精细信息,满足中医疾病诊断图像的要求。对诊断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和方法二维小波变换大大提高了中医师对图像的准确率,可以检测出患者病患的轮廓线,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医师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陶玲等[7]分析了医学图像的噪声主要分布在图像的高频成分上,对小波分解的高频系数作处理来达到去噪的目的。二维小波变换在当高频噪声含量较高时,可以采取低频滤波法;当高频噪声含量不高时,可采用小波阈值化去噪法对小波变换域的系数进行筛选。郭敏等[8]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医学超声图像噪声的综合抑制方法,首先对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对数变换,将乘性噪声变成加性噪声;然后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将图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尺度上的小波系数,对变换后不同尺度的高频子图像进行非线性小波软阈值处理,阈值处理后的高频子图像进行增强;最后,经小波逆变换和指数变换恢复去噪后图像。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有效保留细节信号,极大限度地去除斑纹噪声。这些文献均证明了基于小波变换不仅可以去除残留的噪声,而且去噪后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这样一种方法运用在中医诊断图像上,使中医疾病诊断图像有很好的视觉效果,消除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中医师诊断的准确率。

2.3 中医诊断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是通过对多幅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进行处理, 将不同模态图像的信息综合起来,集中到一幅图像中表达, 为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信息。这种方法在西医诊断中应用广泛 (如CT、MRI、PET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不同模态的图像。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中医的中医诊断图像中。唐晶磊等[9]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而且证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效果非常好。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后, 形成了不同频率分辨率的细节信息, 针对不同频带子图像的小波系数进行组合, 形成融合图像的小波系数。融合后的图像保留了原始图像的纹理和边缘特征, 消除了图像的块状伪影, 有效地将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图像的主观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陶观群等[10]分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不仅可用于 CT图像上观察到的骨组织结构和MR图像上对照软组织信息的融合,而且还用于来源于CT或MR图像的解剖信息与来源于PET或SPECT图像的功能信息融合。在外科手术导航系统中,将手术前所得的 CT和MR的病灶三维图像与手术中所得到的实时X荧光图像或超声图像进行融合,有利于实时地指导和观察,确保手术顺利准确地进行。

2.4 中医诊断图像数据压缩 中医诊断图像经过小波变换后生成的小波图像的数据总量与原图像的数据量相等,即小波变换本身并不具有压缩功能。之所以将它用于中医诊断图像压缩,是因为生成的小波图像具有与原图像不同的特性,表现在图像的能量主要集中于低频部分,而水平、垂直和对角线部分的能量则较少。汤乐民等[11]证明了小波变换非常适合于医学图像压缩编码等医学图像的处理。樊华等[12]也提出建立在小波分析基础上的心电信号准无损压缩算法是可行的。小波分析的优点是重建后的信号同原始信号相比几乎没有损耗;而且由于小波只需分解一层还具有算法简单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心电信号压缩方面,而且当所采集的信号其数据变化范围较大时,也可应用基于小波分析的准无损压缩算法来进行压缩。

3 小波变换在中医脉象信号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脉象反映的是人体的生理与病理信息,脉象信号具有随机性和非线性等特点。由于小波变换有“数学显微镜”这一特性和良好的时-频局域化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小波变换这一方法对脉象信号进行处理。谢家宇等[13]应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15例海洛因吸毒者和15例正常人的脉象信号,提取了吸毒者脉象信号中的异常信息,为戒毒治疗的评估与改进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是处理脉象信号的有效方法。岳沛平等[14]分析了小波变换对脉象信号处理的另一种具体方法,即先将脉象信号消噪,利用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的能力和对非平稳信号突变点的检测能力,对脉象信号同时进行时域、频域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然后对脉象信号的特征值采用不同尺度的分析,在信号的不同部位得到最佳时域分辨率和频域分辨率,此外再提取脉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能量这一表征脉象的新的特征值。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有助于提高系统对不同脉象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相兼脉的辨识。

4 总结

小波变换这一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在中医诊断这一领域内不断有所突破,然而中医古老悠远且博大精深,相信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波变换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发展可以借鉴小波变换在西医诊断运用中的成功经验,这样有利用将小波变换这一现代化技术更好的辅助中医诊断,推动中医的积极发展,小波变换也必将对于未来中医的远程医疗、中医医院信息化(HIS、PACS)、中医电子健康工程项目(E-HEALTH)等中医诊断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诊疗方案的开发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莹.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处理上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7):1279-1280.

2 李清顺,杨定楚,秦前清.基于分形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3):807-809.

3 侯艳芹,李均利,魏平,等.一种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7:227-228.

4 王修信,胡维平,梁冬冬,等.基于小波分析的超声医学图像非线性增强.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8(8):197-199.

5 武杰,聂生东,黄勇,等.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方法的比较分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5,24(2):67-69.

6 张昌林,高红艳,侯玉,等.小波变换在中医诊断图像中去噪处理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70-72.

7 陶玲,王惠南,颜廷勇.二维小波变换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3):373-377.

8 郭敏,马远良,朱霆.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及增强方法.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9):1435-1437.

9 唐晶磊,何东健,赵文文,等.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07,20(1):1-3.

10 陶观群,李大鹏,陆光华.小波分析方法在医学图像融合中的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1(1):82-86.

11 汤乐民,李敏.医学图像压缩中的小波变换技术.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03-505.

12 樊华,郑小林.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压缩.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3,22(2):14-17.

第7篇

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发现一种比太阳表面亮度高出100亿倍的光,这就是激光。

神奇的激光

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激光器也被称为是20世纪的四大发明(计算机、半导体、原子能、激光器)之一。

激光又叫镭射,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意思。要弄清激光,首先得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谈起。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犹如九大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一样。电子排列是分层的,内层电子能量低,外层电子能量高,如果施加外力,使内层的电子跳到外层,而外层的电子再跳回内层,就会发出灯光般的光束。激光发光的基本原理就是电子跳跃而发射的光。当人们通过强大的外力激发,使某一物质中内层电子悄悄地跳到外层,使外层的电子越聚越多,而后,来一个反跳,使众多的高能电子一下子跳到低能的内层。这样,就会发出强大的光束,而这种强大的光束就叫做激光。

人们之所以给激光冠以神奇的称谓,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本领:方向性强、颜色纯、能量大等。它的用途十分广泛。用激光来加工机械可谓削铁如泥,任何金属在激光面前都可以任意切割;将激光用于通讯,携带信息量惊人,可使上亿部电话同时通话;用于军事,激光武器可轻易击毁敌方坦克、飞机、导弹,甚至卫星……如今,激光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领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

激光的医学应用

回顾医学科学的每一步进展,无不是各个时期新兴技术介入的结果。当代最重大的科技新成就之一就是激光技术,它不仅为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而且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现在已经形成了又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激光医学。

现在,国内外都有激光医学方面的学术组织机构及相应的学术刊物,各种学术会议也已国际化、专业化、定期化。世界上已有40多种医用激光器械销售,且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有不少医科院校都开设了“激光医学”课程。

利用激光的特性,以及它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特异规律,可以用于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比如,自20世纪70年代起,医生就已经利用激光干涉术、激光透照术和激光偏振技术等,来测量血液、尿液和人体其他组织的成分、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识别和分辨细胞是否病变或癌变;用强激光束,可对病灶施行凝固、汽化和切割等手术,与传统的解剖刀比,激光刀多不出血或少出血;用弱激光照射人体组织,可达到理疗照射治疗或光针灸治疗的作用,与传统理疗中的光疗比,激光的疗效显著提高,且适应证更加广泛。

近年来,激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又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心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激光照进血管”

随着城市中“三高”人群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持续飙升。由于这类疾病多属慢性病,很多都需要终身服药,不少“三高”患者成了外加 “高经济负担”、“高药物不良反应”伤害的“五高”人群。于是,重视非药物疗法成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对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作用让科学家们眼前一亮。他们发现,利用低强度弱激光进行体外照射,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无疑又让人们对激光的神奇作用有点好奇:激光是如何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的呢?

许多学者对低强度弱激光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作用:

让血液流动更加顺畅

血液循环是维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关键,只有血液在体内不断地循环流动,才能保障脏器组织得到正常的血液灌注,及时供给氧和营养物质,维持正常代谢和排泄代谢产物。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和血管,你就会发现,其实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正常红细胞在微循环中只有变形才能通过。

而红细胞变形需要能量,若能量不足或脆性增大,则会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并使其因通过微循环困难而淤滞于毛细血管前的微小动脉内,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功能障碍,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而弱激光血液辐射则可以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减低血黏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衰老的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三高”的积极作用

有研究发现,采用桡动脉体外激光照射7~3O天,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有害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患者经低强度激光照射,可改善血流状态;通过弱激光的光热效应和光化效应,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使酶的活性增强,进而可调节或增强糖代谢,对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

增加携氧能力

激光照射治疗可使机体的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升高,红细胞吸收激光能量后,其表面脂质层溶脱变薄,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携氧能力增强。据报道,肺换气不足、缺氧性心肌收缩不全和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激光治疗后症状可以显著减轻。

大量研究表明,弱激光疗法可以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微循环,有效地防止微小血栓的形成。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激光血疗所起到的作用可归纳为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益智补脑、醒神开窍。

激光治疗仪获医学专家首肯

第8篇

【关键词】肝胆管细胞癌;MRI;诊断;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44-02

肝胆管细胞癌属于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原发性肝癌,它起病隐匿、生长速度快、发生转移的几率大、患者生存率不高;可于任何年龄段发病,一般以40-49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磁共振(MRI)是一种新的高科技诊断技术,对肝脏内多种疾病均可良好显示和检测,在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方面MRI要优于CT检查。我科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对临床怀疑为肝胆管细胞癌的26例患者进行了MRI诊断,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肝胆管细胞癌病例,年龄范围为44-67岁,平均年龄为51.6岁;其中,17例男性病人,9例女性病人;26例病人均先后进行了MRI及术后病理检查。

1.2 方法 26例研究对象均使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相控阵体部线圈;在研究对象一次性屏气下,对肝脏实施全方位扫描,时间一般为15-22s,扫描层厚度为6-8mm。应用二维快速小角度扰相梯度回波轴位和冠状位T1WI及呼吸门控T2W I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同时加用脂肪抑制技术;冠状面扫描时应用TR3.5-3.9ms,TE1.0ms;需行动态增强扫描者,先按照0.1mmol/kg配置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12-18s后进行扫查。

3 讨论

MRI诊断肝胆管细胞癌的基本原理为:机体器官组织中氢原子核,经强大均匀磁场作用及特定射频脉冲激发时,发出信息信号,这些信号被MRI接收设备处理后成像。基于氢原子核在机体水分中存有,而肌体任何的病理过程均可有水分的改变,从而引发氢原子核的变化,进而产生了磁共振影像的改变【1】。

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为肝胆管细胞癌的主要起源部位,多数为导管状腺癌,少数为状腺癌及黏液腺癌;它主要有三种生长方式,即为胆管周围浸润、肿块和胆管腔内生长。镜下可见癌组织为实性团块,主要成分为癌细胞、纤维组织、坏死组织及粘蛋白;癌细胞排列为索状或巢状,于癌巢间我们可发现有丰富血窦【2】;以上各组成成分所占比例、分布情况在肿瘤不同位置上均有所不同:肿瘤主要为大量癌细胞、少部分纤维组织,而多量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癌细胞构成了肿瘤中央部分,粘液腺癌中可见粘蛋白成分,通常会在癌细胞网内存有大量的粘蛋白成分。肝胆管细胞癌的MRI早期强化的病理学成像基础为未有死亡的、存活着的恶性肿瘤细胞,肝胆管细胞癌癌肿的MRI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为纤维组织成分。

肝胆管细胞癌MRI诊断图像1例

MRI图像显示有肝门部位或者肝裂被压迫变窄、闭塞或位置偏移,肝内血管如下腔静脉压迫变形及走向发生偏移,以及肝脏表面有局限性突起等肝胆管细胞癌占位迹象;肿块边缘欠清晰且不规则;在肝门及腹膜后可探及转移性癌肿;在T1加权图像上,肝胆管细胞癌信号强度高低不等,可呈低信号、高信号和等信号;在自旋回波长、多回波图像上,大部分肝细胞胆管癌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区【3】,并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的衰减,信号也变得更不均匀。

不可单纯的依据MRI图像进行本病的诊断,需结合其他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才可降低MRI的误诊率。本次的26例研究对象,其中有1例肝脏良性肿瘤同时合并有感染的病人,由于周围形成炎症过程而发生炎性渗出,结果导致肿块边界模糊不规则,而误导诊断医师做出了癌肿浸润形成的错误诊断;此例病人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脏巨大良性肿瘤合并感染。

MRI检查诊断技术是近年来新的有效诊断肝胆管细胞癌方法之一【4】,动态对比增强序列手段的开展和应用,使得肝胆管细胞癌的MRI检出率和显示率进一步提高,我们本次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MRI诊断肝胆管细胞癌具有高准确性,诊断准确率高达92.4%,误诊率仅为7.6%;既往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诊断效果远较CT检查差,现如今,随着MRI扫描时间不断的短缩,其成像分辨率也逐步的提高,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肝胆管细胞癌术前MRI诊断的准确率;由此可见,MRI诊断肝胆管细胞癌确实具有极多优势。但其同时也是存在有缺点的,并不是适宜所有的群体采用,有其应用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故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当依据病人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恰当的检查方法,应尽量的使用MRI联合多种诊断方法对病人实施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的、精准的给临床医师提供术前评估参考资料,使医师能选择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范兵,刘善德,王霄英.胆管癌的影像诊断及进展[J].当代医学,2009,12(26):697-698.

[2] 潘晶晶,钟燕,王海屹,蔡幼铨,叶慧义.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J].当代医学,2009,8(26):396.

第9篇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血液的流动性; 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循环;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构成血液循环的血液和血管流动和形变的科学。它不仅对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有积极意义,而且为诊断、预防与治疗提供了关键性的手段。中医的血瘀和血液流变学的血液流动性和粘滞性异常、血瘀证和血液流动性的粘滞性异常综合证,特别是其中的高血粘综合证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本研究将血液流变学的理论结果与中医活血化瘀疗法相比较,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可以来解释和指导传统疗法。

1 血液流动特征

法国医生泊肃叶通过研究心脏和血流关系,得出了牛顿流体在刚性管中的流动规律。经过积分计算出流速υ、流量 Q为:υ=R2-r24ηL(P1-P2)(1)Q=πR48ηL(P1-P2)(2)其中r是离中心轴距离,R 是管半径, L是管的长度, P是流体压强, η是流体的粘滞系数又称粘度。公式(2)即称为泊肃叶公式,适用范围是牛顿流体作稳定流动(即层流)。心脏在收缩期,主动脉处有湍流出现。血液是非牛顿流体,一般不适用此定律,要进行适当的修正。血液流动时的测量结果是当切变率低时,其粘度很大;而当切变率高时,粘度变小,流动状态近似于牛顿流体。因此血液的粘度不是常数,而是随着切变率的增大而减小,其粘度称为表观粘度ηa 。另外红细胞压积H与血液表观粘度有关。在同样切变率下,H越高粘度也越高,非牛顿流体的行为越显著。因此,我们可知牛顿流体的表观粘度就是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非牛顿流体的表观粘度是随切变率变化的变量。

血液在高切变率的条件下,其流变性从非牛顿区过渡到牛顿区。流动状态与Casson 经验公式非常符合,即:=1ηc(τ-τc) τ>τ00 τ=τc其中 为切变率, τ为切应力, τc为Casson屈服应力,ηc 为Casson粘度。可见血液是具有屈服应力的塑性流体,要使血液流动,必须>0 ,即 。将Casson经验公式代入泊肃叶公式(2),得到Casson流体的流量公式Q=πR48ηc dPdx·F(ξ)(3)ξ=2τcR(dPdx)-1上述流量公式与泊肃叶公式十分相似,多了一项修正因子F(ξ) 。当τc=0时,ξ=0 ,F(ξ)=1 ,流量公式即成为泊肃叶公式了。由于流阻随管径的减小而显著增大,当流量Q为零时,此时的压强称为临界封闭压强,它与血管的紧张度和血液的屈服应力 的存在有关。当压强差小于或等于封闭压强时,小动脉封闭。dP和τc 取决于心脏的动力。

2 血液流变学与活血化瘀疗法原理

2.1 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

血液是一种由水、无机化合物、各种大小的有机分子以及蛋白质、糖等高分子组成的流体,具有流动性和粘滞性。中医认为血瘀证是由于“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所致,表现为“血凝而不流”、“瘀滞而不行”等,这与血液流变学关于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在病理情况下发生异常,造成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栓形成,引起血液流速缓慢或阻滞等表述基本相同。

中医认为“痛有定处”是“瘀血阻滞”的表现,有“不通则痛”之说。经测定发现这些人群的血液粘度比健康人高,而疼痛程度与血液粘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出血性中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血液粘度比健康人低。

由泊肃叶定律可以推知,血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3个因素。血液是非牛顿流体,其主要特征是粘度随管径的大小、长度、压力差的变化而改变。血液和血管两个因素中,血液起主导作用。就血管而言,其几何形状、管径大小、弹性、管壁的平滑度、收缩性以及压力差对血液流动的影响是通过对血液的流变性和粘滞性的影响表现出来。比如,血管的扩张可导致血液粘度降低等。因此,不论血液或血管的病理变化最终都表现为血液流动性和粘度的变化。血瘀证和血液的流变性异常和粘滞性异常综合性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

至于心脏因素,由修正后的泊肃叶定律可知,压强差dP (即P1-P2 )产生于心脏的动力。对于血瘀证,若心脏动力不足,dP 降低,造成切应力 减少,血液粘度必然增加,甚至会出现聚集态,从而进一步加大心脏的负担。

2.2 活血化瘀疗效原理与血液流变学

拔火罐是五千年前延续至今的中医传统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治疗时由于罐内产生负压,使皮肤拱起即体积增大。而增大的体积是由皮肤、血管、肌肉等软组织即粘弹性物质和血液组成。粘弹性物质在压强变化时,体积变化甚微,而真正增大的是血管(即管径)。由泊肃叶定律可知流量与管径的4次方成正比,即管径增加一倍,流量将增大16倍,流速亦增大4倍,活血作用显著。

针灸治疗时,针刺某些特定穴位,比如人中等,通过动作电位传导至神经中枢,促使心脏跳动,增加了压强差dP 。当切应力τ 超过τc 时,可使血液流动恢复。

丹参、红花等中药对治疗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有良好疗效,其作用是增加血流量,减小外周血管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改善微循环。复方“达营汤”、芎龙汤、单味或复方丹参等都有增强血液的流动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血液流变学指出了各种影响血流的因素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同一效应(即血液的流动性质和粘滞性)的现象。可看出各种活血化瘀药物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解除痉挛、改善通透性、对血小板的解聚、避免聚集态的形成、降低脂质等作用。实际上最终均可达到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和粘滞性的目的。

对活血化瘀疗效原理的研究,从目前的血液流变学扩展到对血液的生物化学,内分泌免疫学等更广的领域,期望将来有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谈正卿,顾启秀. 中医工程学概论.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97~106.

2 陈亚珠,黄耀熊. 医学物理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8~55.

第10篇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第11篇

【关键词】 中医药周期疗法 盆腔淤血综合征 临床观察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36 C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treated by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ethods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took medicine by cycle. During the post-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and spleen were reinforced by Qi-supplementing and Blood-activating. During the pre-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was tonified and the liver was smoothed, and the blood circulation was activated. On the 5d of menstruation cycle, used the postmenstrua medicine continuously for 10d and then changed to use pre-menstrua medicine. This was repeated by the next menstruation cycle.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ere a therapy program. The control group (22 cases) took Guizhifuling capsule, three times 1d, and three capsules once time. Also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as a therapy program.Results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盆腔淤血综合征(又称盆腔淤血症)是妇科多发病、疑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范围广泛的慢性疼痛,极度疲劳感和某些神经衰弱症状,病情顽固,难于速愈,易于复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中药周期疗法的基本原理,参考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给予周期性用药,并设桂枝茯苓胶囊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盆腔淤血综合征诊断标准” [1~3]的患者;②年龄在26~47岁育龄女性;③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且知情同意加入本试验者。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②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下腹部疼痛;③经前期乳房疼痛者排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器质性病变;④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则排除有关器质性病变;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⑥未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及失访者。

1.2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病例时间从200204~200404,均为我院中医妇科门诊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年龄26~46岁,平均(31.0±6.1)岁;病程为2~9年,平均(3.3±2.8);孕产次≥2次的27例,结扎术后22例,上环14例。对照组年龄27~47岁,平均 (32.2±5.01)岁;病程为2~8年,平均(3.1±3.0);其中孕产次≥2次13例,结扎术后11例,上环11例。两组在年龄、病程、症状方面比较无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周期给药,经后期益肾健脾,补气活血,药物组成:山萸肉 10 g,女贞子10 g,补骨脂10 g,黄芪30 g,党参20 g,炒白术10 g,当归 10 g,柴胡6 g,炙升麻10 g,陈皮6 g,炙甘草10 g,川芎10 g,赤芍 10 g,白芍10 g,丹参30 g。经前期补肾疏肝,活血化淤,药物组成:女贞子10 g,川断10 g,菟丝子 10 g,当归10 g,炒柴胡10 g,玄胡 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枳壳 10 g,青皮10 g,桂枝10 g,丹皮10 g,蒲黄10 g,五灵脂 10 g。服用方法:月经周期第5天,服用经后方,连服10 d后转服经前方,下个月经周期重复使用,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次/d,3粒/次,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疼痛消失,工作生活、精神正常为痊愈;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缓解,经期可坚持工作为显效;疼痛明显减轻,但劳累或经期时仍有疼痛为有效;疼痛未见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用Ridit分析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疗程比较治疗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20例,2个疗程有效10例,3个疗程有效4例,对照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4例,2个疗程有效8例,3个疗程有效4例。

3 讨论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证,以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淤血性痛经,经前乳房疼痛,性感不快,极度疲劳感等为主症(以下简称盆淤证),多有久病、长期站立、长期坐位、子宫后位、孕产频繁、便秘、过劳等病史。传统医学中虽然没有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相应病名,但在 “腹痛、痛经、郁证、带下”等病的有关章节中可找到类似盆淤证的散在记载,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云“妇人腹中诸痛”“妇人腹中病”《证治要诀·妇人门》所述“经事来而腹痛,不来腹亦痛,皆血不调故也。”有相似之处。中药周期疗法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为依据,以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以补肾为基本治疗法则,借鉴现代医学对生殖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及卵泡和子宫内膜等的形态和机能在神经内分泌调控下周期性变化的了解,病症结合,根据月经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的一种调节月经的方法。中药周期疗法特点是既考虑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顺应体内的阴阳消长分期用药,又保持了中医固有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调节的特色,体现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实用中医妇科学》[2]提出: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淤血阻滞,脉络不通所致,其致病因素或由脾虚气弱,血运无力;或因肝郁气滞,血运不畅,淤血阻滞;或因感受邪热,湿毒内侵,流注下焦,血运被遏,淤血阻滞而发病。本人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盆淤证除了表现为“淤血”证之外,往往还兼有疲倦懒动,嗜卧乏力,腰酸下坠、尤以劳累后症状加重,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症状有加减等脾肾气虚,中气不足的表现。肾为先天之本、生殖之本,生殖器官为肾所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肝主疏泄、藏血,关系到冲任及全身气血的调畅;肝肾又同司冲任,胞宫定期藏泄,故本病的脏腑病变多与肾、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肾不足,脾虚气陷为病之本,肝郁气滞,气虚血淤为病之标,属于本虚标实证。临床发现盆淤证患者在月经期的不同阶段,随着冲任胞宫阴阳盛衰的变化,症候属性也有差异,经后期阴衰气血不足,阴血尚在积累之中,肝肾阴不足,脾虚气陷,表现了腰骶酸痛,朝轻暮重、久立或劳后尤甚,神疲乏力,带多清稀,小腹隐痛喜用温按。治疗当扶助脾肾先后天之本,顾护精血,扶助生机[4],养正以除积聚。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淤”。因此经后期治则为益肾健脾,补气活血。方中山萸肉、女贞子、补骨脂补肝肾顾护精血;黄芪、党参、炒白术、柴胡、炙升麻、陈皮、炙甘草补中益气助脾升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丹参补血活血化淤益肾补气为主兼顾补血活血化淤。经前期阴阳两旺,肝失疏泄,淤血又蓄,邪正搏结,淤阻盆腔,表现为少腹、肛周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后尤甚,乳房胀痛,情志郁闷,烦躁易怒,月经量多色紫夹块,治宜补肾疏肝,理气化淤。女贞子、川断、菟丝子补肾调理冲任,强调肾阳对疏发肝气的作用;炒柴胡、玄胡、茯苓、炒白术、枳壳、青皮疏肝理气;桂枝、丹皮、蒲黄、五灵脂温经活血化淤。通过中医药周期疗法的治疗,补益脾肾,调理肝气,活血化淤,可有效的缓解盆腔淤血状态,增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氧供应以达到治疗效果。与单纯服用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第一疗程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个新的方法,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丽蓉.医学综合征大全 [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罗元恺 .实用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75.

第12篇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兔脑缺血的磁共振波谱改变.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并行MRS检查,在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分别检测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结果:缺血区的1H-磁共振波谱显示NAA明显下降或消失,Cho、Cr亦见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且缺血中心区下降幅度较缺血周围区下降幅度大;出现Lac峰,且缺血中心区Lac峰值最高,缺血周围区较低。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MRS特点,为研究脑缺血性疾病的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脑缺血;磁共振成像;波谱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ethods: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of 10 rabbits were performed on MRS. The level of NAA、Cho、Cr、Lac in the center and peripheral of the ischemic area were measured on MRS. Results:The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he ischemic area showed: the level of NAA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level of Cho、Cr were also decreased, and the down ext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ischemic area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peripheral of the ischemic area. The peak of Lac was showed, and it was higher in the center of the ischemic area. Conclusion: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an reflect injured degree of brain tissue, and biochemical event、 developing regularity of cerebral ischemia tissu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of the rabbits 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an provide reliable animal model and theoric evidence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Cerebral Ischemia,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测体内化学成分的方法,能够活体测量脑组织的代谢情况,能早期、敏感地放映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提供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膜崩解、神经元功能及神经递质活动等信息。本研究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利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观察兔急性脑梗塞模型的1H-MRS特点,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显示和评价急性脑梗塞的价值,从而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来源

选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kg,由中心实验室统一饲养。

1.2 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

兔急性脑缺血组模型制作方法:3%戊巴比妥钠按1.0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兔子,仰卧背位固定,剪去颈部体毛,75%消毒酒精被皮后,从距右下颌骨隅突离心端1cm处向近心端正中偏右剪开颈部皮肤约3-4cm,依次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颌外动脉,结扎颌外动脉远心端,并留置线备用,以规格为0.7×32RW LB的穿刺针由颌外动脉切口行颈外动脉穿刺到颈内动脉,固定穿刺管,接着注射以2ml N.S混悬0.4-0.5mg微球栓塞剂,注射栓塞剂后,再注射2ml的N.S。最后拔出穿刺管,结扎颌外动脉,其他血管恢复血供。伤口以注射用青霉素钠(16万单位/ml)清洗后分层缝合,自然苏醒。

1.3 MR扫描前动物准备

实验兔经3%戊巴比妥钠按1.0ml/kg的剂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平稳后,俯卧背位固定于专制的兔固定板上,准备进行MR扫描。

1.4 MR波谱扫描方法和参数

采用GE公司SIGNA1.5T Twin speed with EXCITE超导MR扫描仪,体线圈。

1H-MRS参数:采用Probe 2000单体素MRS软件包,扫描前自动匀场,CHESS水抑制,STEAM定域,PRESS序列,TR/TE=1500/135ms,层厚=3mm,无间距,FOV:160x160mm,矩阵128x128,采样体素容积7 mm3×7 mm3×7mm3,采集时间8min。

1.5 MR图像后处理及各项指标的测量

将所有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采用GE公司的FunctoolⅡ软件,MRS由机器自动完成平均、基线矫正、相位循环、代谢物识别及定量测定,获得兔脑的波谱曲线图,在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周围区进行测定。

1H-MRS检测的主要代谢物有:① N-乙酰天冬氨酸(NAA);

② 胆碱Cho;

③ 肌酸Cr;④ 乳酸Lac。

1.6 病理学检查

MR扫描完毕后,立即使用过量的戊巴比妥钠将动物处死,断头取兔脑,用10%等渗福尔马林固定48小时,沿标本冠断面且与MR扫描图像的基线相对应,将标本冠状以2mm厚度切片,选择与MR扫描相对应的层面行TTC染色,制作病理切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MRS表现

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区的1H-磁共振波谱显示NAA明显下降或消失,Cho、Cr亦见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且缺血中心区下降幅度较缺血周围区下降幅度大;出现Lac峰,且缺血中心区Lac峰值最高,缺血周围区较低(见图)。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光镜下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区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区,夹杂少量坏死细胞,部分呈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的坏死细胞碎片聚集,而缺血周围区内见神经细胞间隙增宽,疏松,水肿及坏死胶质细胞较多。

3 讨论

3.1 MRS的成像原理[1]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利用体内含奇数质子的原子核自身的磁性及外加磁场的作用使其磁化及振动(即共振),产生磁共振信号,经傅立叶公式转换成频率(波谱)。与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磁共振波谱主要检测的是组织内的一些化合物和代谢物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浓度,这些化学信息代表组织或体液中相应代谢物的浓度,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状况。MRS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两大部分。

目前用于磁共振波谱测定的原子核有氢、氮、碳、磷、氟、钠和钾等原子核,但应用于临床研究脑部的最主要为氢。氢磁共振波谱(1H-磁共振波谱)可观察组织代谢产物中的氢质子,其检测的内容主要有:① N-乙酰天冬氨酸(NAA):含量最多,波谱位置在2.0ppm。主要在神经元和轴突内,由神经元的线粒体产生,是神经元密度与活力的标志。是评价脑病变最重要的波峰。当脑梗死时,可以表现有NAA波降低及NAA/Cr比值降低。

② 胆碱Cho:波谱位置在3.20ppm。包括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及磷酸甘油胆碱。胆碱是细胞膜磷脂代谢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降解。Cho波增高说明细胞膜更新加快、细胞密度大。

③ 肌酸Cr:波谱位置在3.03ppm。包括肌酸、磷酸肌酸。在正常代谢情况下,总肌酸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因此经常被作为计算比值的标准,如NAA/Cr、Cho/Cr等。④ 乳酸Lac:人脑正常组织检测不到Lac,Lac信号的出现代表糖酵解增大或者其他代谢产物累集。Lac的波峰位于1.3ppm,当TE由短变长时,Lac峰会发生翻转。当脑缺氧、缺血、癫痫、肿瘤等情况下会出现Lac峰。因此,可以根据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多少,分析组织代谢的变化。当它们浓度发生一定的变化时,根据这些生化改变以1H-磁共振波谱曲线中产生不同的峰值及比率,来确定组织细胞结构或代谢的异常。

3.2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MRS表现

目前,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常用方法有两种[2]:开颅方法阻断供血动脉与导管法引入栓子栓塞供血动脉。本研究采用的经导管法引入不可撤除栓子栓塞供血动脉,即注射明胶微球至颈内动脉引起脑内栓塞的方法制备急性脑缺血模型。该方法操作简单,能较好的模拟人脑梗死的自然病理过程,不需开颅创伤小,且微球性质较稳定,不易自溶。但是此法栓子部位不定,引起双侧大脑半球多处小梗死灶,无法预测脑梗死部位及范围。

本研究中,所有模型兔均出现不同程度偏瘫体征。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区的1H-磁共振波谱显示NAA明显下降,几乎完全消失;Cho、Cr亦见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出现Lac峰。这与人脑急性脑缺血的1H-磁共振波谱表现基本一致。

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区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区,夹杂少量坏死细胞,部分呈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的坏死细胞碎片聚集。因此,从实验兔的临床体征、MRS表现、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来观察,均证实本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

3.3 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MRS研究

脑梗死时,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血脑屏障破坏,代谢物浓度发生变化。1H-磁共振波谱能描述缺血和脑梗塞区不同的损伤程度,有助于对缺血半暗带、分水岭脑梗塞、TIA等诸多缺血性病变的认识及对预后的评价和疗效观察等[3]。

本组10例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1H-磁共振波谱发现缺血中心区的N-乙酰天冬氨酸明显减少或消失,临床上最早出现在发病24h,提示缺血中心区形成并可作为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的标记物,NAA减少的程度反映了神经元尚失的多少[4]。Cho、Cr亦见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NAA;缺血区边缘仍有一定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胆碱,但其峰值降低。缺血区内外均出现乳酸波,缺血中心区Lac浓度最高,缺血周围较低。乳酸波于脑梗死后0.5~1h达到最高峰,它的出现是早期脑缺血极为敏感的指标。Lac升高的原因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是因脑血管闭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无氧糖酵解增加所致[5]。

有报道[6]可以利用磁共振波谱成像,通过对超急性脑梗死的Lac和NAA的综合分析来识别可逆性损伤区(缺血性半暗带)与不可逆损伤区(梗死区)。本实验中,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NAA、Cho、Cr均见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缺血中心区下降幅度较缺血周围区下降幅度大;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均见Lac峰,但缺血中心区Lac峰值最高,周围区较低。说明缺血中心区为不可逆损伤区,而周围区脑组织缺血低灌注尚未造成梗塞(神经元死亡),可以随时间延长梗塞灶扩大,是可逆的持续性低灌注的缺血组织。但至于NAA下降多少才能使缺血向梗死转变,目前尚无定论。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实验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中心区部分病例呈完全液化区,夹杂少量坏死细胞,部分呈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的坏死细胞碎片聚集,而缺血周围区内见神经细胞间隙增宽,疏松,水肿及坏死胶质细胞较多。由此也证实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总之,MRS作为唯一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地检测组织代谢变化的方法,能反映脑缺血损伤程度,能敏感地监测活体脑缺血动态变化,定量地反映脑缺血组织的生化改变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开辟了研究脑梗塞病理生理变化及演变规律的新途径,能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价,及对指导临床治疗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研究兔急性脑梗塞模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特点,从而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彭洪娟,赵斌.1HMRS基本原理及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2):1033-1035.

2.胡顶高,吴宣富,马伯扬. 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4):251-253.

3.Sarah JN,Edward G,Andrea P,et al. In vivo molecular imaging for palnning radiation therapy of gliomas:an application of 1HMRSI. Joumal of Magnetic Resnance Imaging,2006(16):464.

4.Igarashi H,Kwee IL,Okubo S,et al. Predicting the pathological fate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using 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3,1252: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