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失业保险工作亮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参保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新密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所有社保工作参与者共同努力、拚搏进取的结果,为此,我代表局领导班子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深深的敬意!
回顾20*年的社会保障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成功与困难相随,但20*年也是社会保障工作浓墨重彩,收获颇丰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以“继续解放思想,切实改善民生”为主旨,充分发扬锐意进取、克难攻坚的开拓精神,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总的来说,去年的工作主要突出了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外促内驱,狠抓进度,加快扩面参保进展步伐。去年以来,我们在加强政策宣传的基础上,在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职能部门等外部力量前提下,以严格内部考核,加大工作驱动为手段,以个体私营企业和原参保企业的临时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以福利企业退税把关为机遇,赶时间,抓进度,不断加快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步伐。截止7月底,全市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企业养老保险年内新增参保达到6324人,缴费总人数上升到33323人。同时,继续以煤炭、建筑等高风险企业为重点行业,以农民工为重点人群,大力推进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高风险企业达到223家,农民工参保17545人,如期实现了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三年预定目标。在养老、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扩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它险种参保的扩面工作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止年底,失业保险参保39012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51046人,生育保险参保21690人,全部完成了*市下达的年度责任目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参保人员的持续增长,大大拓宽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费源,为基金征缴增添后劲,再创新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二是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突出基金征缴清欠效果。在强力推进扩面工作,通过“以扩促征”为基金征缴工作注入活力的同时,经过对征缴清欠形势的科学分析,去年把强化社保稽查减少基金流失、清理重点企业欠费和企业离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补缴欠费做为基金征缴清欠的三个重要增长点,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想方设法加大落实力度,收到了明显的工作效果。全年通过稽查手段清理往年欠费405万元,并通过规范申报和加大稽查力度,把少报、瞒报、漏报现象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基金流失。另外,把生产经营逐步好转的欠费企业作为日常重点监控对象,经常排查企业资金动向,加大征缴清欠力度,适时下达催缴通知书或督促企业履行还款协议,大部分企业都能积极配合及时清理欠费,其中部分企业还把多年来的欠费全部清理完毕,一举摘掉了欠费帽子,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通过采取各种制约把关措施,去年全市企业主动清理欠费累计达1200万元。目前,我市原国有集体企业当中,除停产倒闭企业以外,近87%的企业已实现无欠费目标,企业缴费工作已基本步入正常轨道。另外,为解决企业离岗职工和失业再就业人员断保及缴费不及时、长时间欠费问题,5月-6月间通过采取有效的宣传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离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这部分群体的缴费热情,激活了这块庞大的费源,补缴人数达到2600多人,补缴总额2300多万元。个人补缴欠费的成功推进,不但成为今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成为促进基金征缴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额总计完成34161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14099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12236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5011万元,居民医疗保险费225万元,失业保险费1388万元,工伤保险费1049万元,生育保险费153万元。各项基金节余41511万元,基金征缴和结余额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紧扣核心,严格标尺,按时足额支付各项待遇。抓好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的立足之本和核心任务,能不能及时足额地把待遇发放到参保职工手中,事关社会保障的信誉。一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尺,即“一人不少、一分不欠、一次不缺、一起不漏、一日不拖”,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支付,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参保人员的权益。全年为12142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8482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100%。为119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616万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596450人次的门诊病人支付医疗费1966万元,为5062人次的住院病人支付医疗费1977万元。为182名工伤事故受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450万元;为269名生育女工支付生育保险金69万元。另外,又对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待遇支付比例和报销额度,顺应了民心民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四是夯实基础,注重服务,创新退管工作特色。退管所站建设是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和载体。为了加大退管所站建设力度,夯实退管工作基础,为广大退休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严格按照“4132”标准,不断提升示范所站设施建设水平和档次。去年以来,我们在巩固提高原有11个示范退管所、22个示范退管站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建了6个示范退管所和27个示范退管站。目前,全市17个退管所全部达到了示范化建设标准,示范退管站达到49个,并且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有2个以上示范退管站。其中,来集镇亮点示范站达到5个,城关镇、岳村镇和西大街办事处分别达到4个。另外,继续加大“六到位”退管站的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坚决做到不留死角,切实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退管服务网络建起来。按照每10人建一个退管站的标准,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共建成退管站302个,占全市社区、行政村总数312个的97%,并全部达到“六到位”,真正实现了乡乡有示范、村村“六到位”、享受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离退休人员达到100%的工作目标。去年元月和11月,*市和全省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会议及经验交流会分别在我市隆重召开,通过经验介绍和现场观摩,我市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以及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最近,*市社保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亮点示范所站进行了考核验收,我市在亮点示范所站数量和档次上名列*12个县市区第一名。
为满足广大退休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去年投资6万多元,为全市302个退管站和17个退管所订阅了“老人春秋”、“老年日报”、“*日报”、“*晚报”等报刊杂志。为解决好困难退休人员的生活问题,20*年全市共通过各级退管组织探望重病、孤寡、工残、高龄等人员1312人次,送去慰问品价值近几十万元;捐款资助特困家庭257个,捐助物品现金共计388193元。
在不断完善服务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退管站月例会平均签到率由过去86%增加到目前95%。全年没有发生一起死亡冒领养老金现象,没有发生一次因退管机构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引发的上访事件。近13000名离退休人员、遗属供养人员和托管人员认定率达到99.6%,认定准确率达到100%。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方面是最好的一年,在*市20*年度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综合考核中又获得第一名,并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2009年重点推广示范性工作。
健全完善的设施建设,贴心到位的管理服务,激起了广大通休人员奉献社会,贡献余热的热情。我市离退休人员目前共创办经济实体176个,成立绿化美化、环保卫生、传统教育、移风易俗等组织206个,义务修理、义务修路、义务宣传等事迹在离退休人员中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些离退人员在新密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顺利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20*年*市确定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也是继20*年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民医保”之后,又一关乎全市民生的又一件大事、好事。为了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尽早实现全民养老目标,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们按照“抓好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从8月1起在超化镇和西大街办事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点运行。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市于8月29日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在借鉴两个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思想抓认识,明确责任抓落实,健全机构抓基础,迅速部署抓发动,精心组织抓效果”的工作步骤,在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参保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确保了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已录入参保人员信息41297人,缴费人数达32990人,缴费总额达到1.7亿元,享受高龄补助人数达7539人,并且已有34911人正常领取养老保险待遇。
由于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效果显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发亮率*市人大调研团一行16人于10月23日莅临我市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逐步深入,基层经办机构建设也日趋完善,全市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统一建立了“社会保险业务办理大厅”,配备人员2-3名,业务办理用房平均达到3间面积计60m2。为满足工作需要,我们又投资50万元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购置了42台计算机和打印机,有条件的乡(镇)为了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环境,还为办理大厅配备了一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目前,基层经办机构全部达到了“机构、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制度”六到位的标准。另外,我市招录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培训,将很快充实到一线岗位。基层经办机构的不断充实和加强,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正常运行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调整政策,建立机制,确保居民医保平稳运行。我市于20*年9月份成功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之后,为了及时让广大城镇居民享受到医保待遇,20*年我们认定了市第一人民医疗、市中医院等6家医疗单位为第一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并从4月1日起正式运行。止目前,我市城镇居民市内、市外住院达1579人,报销医疗费用337万元,初步显示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为提高群众参保续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平衡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去年通过调整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个人缴费标准,提高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并建立了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挂钩机制,从而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教体部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居民医保参保续费工作的同时,我局也集中人员和精力,实行领导包片,各科室包点的任务分配机制,把人员分散到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市直各学校进行蹲点,直接参与参保缴费工作,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就掀起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已达到5.3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纵观20*年,我们不但圆满完成了各项硬性业务指标,而且在业务管理、服务水平和队伍建设上又更进一步。一是通过5月份省局对我市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情况的检查,在认真整改问题的基础上,查缺补漏,举一反三,扩大整改范围,重新梳理和规范业务管理运行环节,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防控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基础管理水平,有效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二是通过对定点药店进行的多次检查和整顿,净化了定点药店之间的竞争经营环境,服务行为得到了制约和规范;三是通过改建新业务办理大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快捷、舒心的服务环境。新大厅宽敞通透、光线充足,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处处显示了人性化的特点,服务设施建设居全省先进水平。它的投入使用,不但改善了我局的办公条件,而且使我们的服务品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服务特色也更加丰富和具体,极大改善了我局的窗口形象。四是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个载体,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服务大厅,设立了专门的办事窗口,实现了把服务延伸到基层的跨越。五是通过公开招录人员,吸纳优秀人才,干部职工队伍不断充实和壮大,年龄结构得以优化,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形成了一支符合未来发展需要,富有活力的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职工队伍。
同志们,去年的工作尽管存在着很多困难,但却亮点纷呈,成绩突出。奋斗伴随艰辛,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得益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更得益于广大参保单位的大力支持。当然,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落实者,在座的各位同志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更多,没有你们的认真负责和辛勤努力,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为此,我代表社保局党政领导班子再次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去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部分企业缴费清欠不到位,工资申报不实,没有全员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0岁以下人员参保率较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度缴费比较迟缓,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年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关于2009年的工作,我简要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是要明确指导思想。今年的社会保障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基点,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努力实现工作高质量、管理高效率、服务高水平,全面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的综合实力和业务的管理水平。
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外联内驱机制,巩固扩面、征缴两项成果,着力推进社会保险从覆盖企业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覆盖从业人员为主向覆盖城镇居民转变,从覆盖部分群体向覆盖全社会转变等三个转变,以强化基金财务、基础信息、业务运行、内控监督为抓手,实现和达到管理科学化、业务规范化、办公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等五种水平,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开创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三是要突出工作重点。今年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要以“五个一”为标准,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要继续坚持私营企业和高风险企业养老、工伤保险扩面不松劲,并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向民营私营企业的转移覆盖,继续加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力度,年内全市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80%,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60周岁以上人员要保证应保尽保,60周岁以下人员要逐步纳入。
三是要结合当前形势,改进社会保险费征收手段和方法。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形势有所下滑,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上级要求,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要对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在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尽可能把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第一,对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要继续巩固其缴费,不能出现欠费;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可缓缴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缓缴期间不加收滞纳金;第二,适当降低失业保险费缴费比例,具体降低幅度经过测算并报市政府及*市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出台。第三,医疗保险按照20*年度的缴费基数进行缴费,不再申报20*年度的医疗保险费缴费基数。第四,要积极争取政策,解决企业职工有档案但没有参保等历史遗留问题。第五,要认真做好私营个体企业参保后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续费工作,保证其缴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积极引导自由职业人员和离岗职工积极按时缴费和续费。
四是要突出基层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工作,及早制定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办法,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之间的顺利衔接。
五是要按照《河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的基本政策精神,对我市现行的生育保险办法进行全面改革,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范围。
六是要积极组织开展日常稽查、重点稽查和举报稽查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保险稽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继续延伸社保稽查业务范围,在全面稽查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情况的同时,要将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履行协议情况纳入重点稽查范围。在加大稽查力度的同时,更要突出稽查效果,稽查整改率要达到100%。
七是要把拓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做为主题,在管理上创新意,在服务上创特色,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社会化管理服务优质品牌,确保在*市、河南省及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八是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学、严密、完整的业务运行和防控体系,形成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业务办理链条,杜绝各种差错和漏洞的产生,科学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对退休、失业、工伤事故、女工生育、慢性病体检等各项资格的认定把关工作,实行阳光作业,及时向社会公示,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考核指标体系,扩充考核内容,提高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考核和监督。同时,要逐步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引导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第四要加大对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以“大进快出”来有效解决“进得来,出不去”的难题,真正实现失业保险的良性循环。第五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网络系统建设步伐,确保“金保工程”建设在*市居于前列,以业务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化。
一、抓扩面促征缴,四年迈了四大步,扭转了我区企业养老
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20*年底以前我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靠市下拨调剂金来维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即使如此仍始终拖欠全体离退休职工1个月的养老金,经常出现上访,造成极坏影响。
20*年4月劳动保障局党委对劳保处班子进行了调整,借此良机我们首先在保险处内部进行了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开展了使命感、责任感、荣辱感教育;针对保险处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我区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际,进行了查找与分析,提出了“以强化内部管理,凝心,聚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前提;以扩面征缴为突破口,增加基金储备,以征缴保发放”的整体工作思路,狠抓养老保险金的扩面征缴,当年实现新增参保人员3500人,征缴基金3170万元,增长率达到67%,实现了收支结余,在我区企业养老保险发展史上跨出了历史性一步;20*年、20*、20*年三年又迈了三大步,基金征缴分别达到43*万元与5775万元,8250万元,分别是20*年的2.3倍与3.1倍,4.4倍。
2、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对我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减震、稳定作用,对企事业单位破产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工作的深入、基金征缴数额的增加,20*年底我们补齐了往年所拖欠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现了足额按时发放。近几年尽管离退休职工人数大幅度增加(20*年底离退休职工3700人至今年10月份达到5*2人),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女职工生育金、死亡老同志丧葬费救助金等大幅度提高,仍实现了较大结余,至20*年底基金累积结余达到了8*2万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我区养老保险金原缴纳主渠道的区直企业大面积的破产、停产,缴费进入低谷,收不抵支严重。例如:供销系统20*年仅缴纳191万元,而保险处为其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达1014万元,收支差达-822万元。我们坚持了社会化发放,不拖不欠,将养老金按时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稳定了职工队伍,为维护我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创建平安岱岳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20*年起,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进入实质性阶段,至20*年底,事业单位因改制其离退休职工养老金转入我处发放的有3家(水利机械厂、拖拉机站、外贸总公司),现已为其95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84万元,而收缴养老金仅181万元(其中拖拉机站、外贸总公司未交纳任何养老金),收支差1*万元。我们从全区稳定大局考虑,不算经济帐,为事业单位的改制、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乎职工的切身利益,容易成为热点、焦点。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基金收不抵支严重,为了减少基金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的审批不及时,待遇的兑现不完整,造成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常造成上访。我们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让老同志过一个愉悦的晚年出发,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遗留问题。自20*年以来共处理与纠正历史遗留问题325件,补发所欠职工养老金68万元。近几年来从没有因为我们自身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金、生育金待遇兑现不及时而出现一次上访事件。
企业离休干部及企业退休干部待遇问题一直是个敏感问题,曾引起大规模的越级上访,一度引起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我们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自20*年以来对企业离休干部及企业退休干部的待遇分别进行了3次、4次调整,使企业离休干部待遇与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待遇拉平,企业退休干部养老金水平与市直退休干部养老金水平同步,并将调整的待遇纳入统筹,仅此两项自20*年4月1日起,就多支出273万元,替政府担了担子。
3、改善了办公条件,实现了金保工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服务水平,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安全性。
20*年底以前,劳保处办公所使用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均为1996年配置,9年中从未进行过升级处理。设备老化运行速度慢,严重影响了办公效率、服务质量,缴费人员等几小时甚至等一天缴不上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且经常发生故障,极易造成数据丢失,成为局党委与劳保处的一块“心病”。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资金,于今20*年3月份更换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实现了与市的联网,统一采用了“核心二版平台”软件,“参保”数据由市统一管理,统一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了数据保存的安全性。新系统的采用、管理层次的“上移”也为减少或避免人为违规操作打下了基础。
4、全面支持局党委的工作,促整体任务的完成。
“始终与局党委保持一致,认真作好局党委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纪律与责任。几年来我们按照局党委的要求,抓扩面促征缴,摘掉了我区企业养老保险征缴额倒数第一的“老落后”帽子,彻底扭转了企业养老保险严重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基金的较大结余,成为全市劳动工作的亮点,解除了区财政兜底的压力,减轻了局党委的工作负担。
(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 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 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 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 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 来更高的效益。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97-03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曹婷(1980-),女,河北承德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1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 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 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 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 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1.2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 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 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 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 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 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 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 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 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 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2.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 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 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 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 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 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 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 “用 工荒” 。
2.2 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 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 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 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 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 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2.3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2.4 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 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 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 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3.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3.1 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 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 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 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3.2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 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 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 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 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 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 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 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3 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 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 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来对 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 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 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3.4 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 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 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 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 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 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 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 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本文探讨了把握以服务全局为主线,着眼中心大局谋发展;以服务民生为主线,围绕群众需求促提升两条主线,打造四项特色,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效率的措施。
目前,在党的十精神鼓舞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把握两条服务主线,着力打造四项特色,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4.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目标
4.1.把握两条主线,明确工作方向
以服务全局为主线,着眼中心大局谋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将业务工作放眼全局,从全局总体布局出发谋划工作,以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服务于全局工作的开展。
4.1.1干部调配向基层一线倾斜。针对基层一线拆迁、建设、招商等攻坚项目对干部的强烈需求,积极配合“一进二帮三提升”活动,在干部调配管理中突出向一线倾斜,加强干部在一线表现情况的跟踪考核,确保调配到一线的干部拉得出、干得好、长得快,为“百日会战”、“百日竞赛”各项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4.1.2人才保障向项目靠拢。根据分局内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蓝色经济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分局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紧跟大型企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大型专场招聘、定向招聘、上门送人才等措施,跟进解决各类人才需求难题,有效保障了大项、大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1.3维权保障向搬迁企业延伸。建立同街道办事处、拆迁办、企业工会相协调的维权联动机制,主动深入企业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分流职工补偿方案,规范劳动合同解除行为,做好分流职工思想安抚工作,监督工资及补偿金的发放落实,实时掌握企业搬迁进度和劳动用工情况,牢牢掌握了搬迁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的主动权。
4.2 以服务民生为主线,围绕群众需求促提升
把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积极争取政策,落实资金,切实破解民生难题。
4.2.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严格执行失业保障政策,全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积极鼓励参加技能培训,对参加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发放交通费补贴,为鼓励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创造了条件。
4.2.2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开展解决集体企业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专项行动。推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及时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累计足额发放失业金、农民工一次性合同补助、丧葬补助金。
4.3.打造四项特色,提升工作效率
4.3.1推行新录用人员导师制度
加大新录用公务员培养力度,为新录用公务员配备导师,指导新录用公务员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促进快速成长。建立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选拔理论素养高、责任心强、专业对口的处级干部担任导师,并定期进行考核评议,保证导师队伍的规范化和稳定性。选聘的导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从思想、学习、工作、管理四个方面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指导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观念;带领新录用公务员深入一线进行锻炼,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言传身教,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定期对所指导的新录用公务员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等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其转正定级的重要依据。
4.3.2推行公益性岗位“363”管理模式。“363”即实行招聘岗位,招聘过程,人员信息三项公开,制定承诺、考勤、考核、讲评、奖惩、网格化管理六项制度,落实出勤监督、巡察监督、群众监督三项监督措施。推行“363”模式以来,全局通过规范管理先后终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320份,腾出岗位用于安置困难群体就业,让最困难的群众享受到了政府的关怀。社区公益性岗位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后,通过在社区卫生、治安、绿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社区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社区管理和困难群体安置的“双赢”。
4.3.3推行劳动监察预防预警制度。
实施劳动监察维权阵地前移,推行预防预警制度,实现劳动监察由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坚持普法宣传先行,运用各类媒介开展送法上门,注重点面结合,把提高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发挥“两网化”事前监管和化解劳动纠纷功能,以社区为依托,将全局30个大网格细化为128个小网格,建立了一支60名兼职监察员和98名监察协管员的网格监管队伍;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的原则,将预警监管与企业年检、岗位开发、职业介绍、用工监测、日常巡查相结合,提高了监管效能,赢得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劳动维权协调机制,将劳动监察执法同就业备案、劳动争议案件处置、保险扩面相结合,同街道、社区、企业相互动,建立每月报告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和有欠薪逃逸隐患企业的信息报告制度,对重点监控企业提前介入指导,增强了劳动监察工作的针对性。
4.4推行便民服务预约制度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立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实际,全面推行便民服务预约制度。累计梳理包括人事、人才引进、档案提取、补贴申报、培训报名、退休认证等25项服务项目,面向全区群众接受预约服务。推出三类预约服务方式: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及困难家庭,提供预约上门服务;对不能在上班时间到窗口办理或有紧急事项的服务对象,提供预约加班服务;为同属一个工作单位的多名服务对象,提供预约团体服务。预约制度的推行,延长了窗口服务时间,拓展了服务空间,丰富了服务形式,减少了服务盲点,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泛动员,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把党的十精神落实到全面推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创新发展上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三个民生目标,突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和劳动人事维权四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郭凯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集体
经济 2012年04期
[2]刘晓茜 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报告[D].
一、 主要工作与业绩
(一) 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工作
1. 师资引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发展。为此,我们先后赴南京、上海、西安、宁波、北京、武汉等地参加10次重大招聘活动。XX年共收到应聘材料XX余份,应聘电子邮件2800余封。对于博士、教授递交的应聘材料,实行档案登记、跟踪制度。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全年上报省人事厅、劳动厅调动材料22人,签定就业协议57人,发商调函45份;接收毕业生57人,调入34人。为了迎接XX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人事处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XX年阶段性师资引进人数分配工作,并根据学院的师资需求进行了信息的编制、招聘现场和上网工作。
2. 人才培养类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的考核工作和XX年度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人选与重点资助人选的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重点资助人员校内配套经费的落实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省人事厅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配套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教育厅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和高校访问学者的报送工作;布置完成XX年度包氏奖学金的申报工作。所有人才培养类项目的使用经费审核。
3. 教职工各类进修。做好在职博士的申请、政审、签约和经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7人取得博士学位,31人考取定向或委培博士。做好在职博士后的审批、签约和保证金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4人申请做在职博士后(其中国外1人)。做好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研究生课程、业务学习和学历提高等的申请、审批和学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其他进修32人次。
4. 完成“西湖学者”的评审、聘任工作;推荐批准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育优秀工作者1人;推荐报批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省优秀博士后3人。
(二)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 组织申报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职称工作的部署及时起草下发了关于我校XX年度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组织实施。 XX年共组织88人参加的教育理论培训和考核;办理86人参加XX年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培训报名手续、征订考试用书;组织90人教工计算机培训班。办理了职称申报的审核、论文(着、成果)送审回收、评审材料的多次打印装订。并办理了会计、经济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2. 组织评审工作。做好了各级评审组织的组建、报批与上级评审组织人员的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推荐等各项工作。XX年共申报正高职23人,其中11人评审通过;共申报副高职55人,其中37人评审通过(3人申报高级会计师在评审中);受理申报中初职95人,其中88人评审通过(含初定、转定)。作好技术工人考工升级的报名、审核以及聘任工作。
3.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全年两次进行了高校教师资格的受理、审核、评定、上报、制证工作。上半年评审了178人,下半年评审了49人。并组织54人参加普通话测试培训和考核。
4. 协助省人事厅做好全省高级经济师计算机测评工作。>
(三) 劳动人事工作
1、 机构调整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全校93个教学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并对全校教学、实验等专业技术机构近100名负责人进行了重新聘任。并对机构调整做必要的人员分流和安置工作。
2、 各类考核工作。参与院内部门工作年度考核;组织教师、学生对直接服务部门的考核工作;组织教师对二级学院(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组织全院各类人员年度考核(不含中层干部);组织教师晋升职务量化考评工作
3、 核发工资、补贴工作。认真做好新进学校90位教职工的工资确定和209位职务职称变动人员工资的变动工作,做好全校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学生管理费的分配计算、发放工作;做好XX年度考核基础上的增发一个月工资工作以及204位教职工二年一次的正常晋升工资工作,完成更名大学奖励和年终教职工津贴调整工作。完成48位引进教职工的租房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完成190余名临时工人员指标审核、工资的确定、计算发放工作以及下沙补贴、学生专职辅导员等各种津贴的计算发放工作。
4、 信息档案工作。完成省教育厅、财政厅和西湖区统计局所需的各种干部报表、工资报表、劳动年报等各类报表,以及各部门有关人事方面的各种花名册、数据、报表,及时做好人事数据的更新、调整变动工作,认真做好全校教职工人员名册的编制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档案的接收、审核和归档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聘用合同的签定、鉴证、续签和管理工作。
5、 校内调动及退休工作。及时办理各类人员进出、退休、延长退休、内退退养的手续,做好包括政法培训中心在内的学校教职工的分流、转岗、校内调动工作,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工作。为搞活校内用人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杭州商学院人员流动管理办法》直接管理校内各类流动人员,并认真细致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
6、 社会保险工作。在财务处的协助下,完成了XX年度全校教职工的个人工资总额的确定工作,协助杭州市就业局做好对我校教职工失业保险金的认定工作,协助省医保中心对XX年度全校教职工医保个人帐务进行结算。完满完成省医保中心对我校教职工XX年度工资额的稽核审查工作,极大地维护了学校和全校教职工个人的利益。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规定,认真作好全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及时做好新进新出学校的教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增减、变更工作。
7、 学校更名配套工作。及时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校徽、工作证的制作和换发工作。
8、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办理全校教职工的请假、销假、探亲手续和收入证明、部分男教工的子女参加医疗统筹的资格审查工作以及生活困难职工的生活补助,XX年度共补助69人次,计3.14万元。钱虽少,体现了学校对困难教职工的关怀。教职工去世时代表学校前去慰问、告别,已故教职工的丧葬费、抚恤费以及遗属补助的发放工作;
(四) 其他工作
1、 召开XX年度新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茶话会。
2、 全校副处以上、副高以上人员出入境基本情况的录入、报备工作。一般教职工公派出国的政审工作。
3、 推荐中央、省级高级专家信息库人选。
4、 做好教工校园卡的申领登记、联系和发放工作,其中新办校园卡95人。
二、 主要工作亮点
1、 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校党委的安排,由人事处起草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如在网上公示各部门的总结、调整考评指标权重等,使考评工作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对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起草“学院工作年度考评办法”,供校领导审议。力求将考评结果与津贴挂钩,以奖励为主,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作用。
2、 提高透明度。人事处的各项工作,均与全校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操作规范、透明,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在人事处职责范围内,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职称评审、工资津贴标准等,严格按制度和程序执行。对于需要评审的工作,公开评审条件、评审对象、评审程序,每次评审均请校纪委现场监督,评审结果上网或张贴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3、 力求公平。11月份提交校领导审议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学院津贴调整方案”等,力求体现公平,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制定尽可能准确、合理。
4、 关心教职工生活。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人事处对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教职工收入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提出了岗位津贴和教学津贴等的调整方案和经费测算。
三、 存在的不足与失误
一、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增长35.06%。其中:市本级完成40436万元,增长42.75%;江城区完成10682万元,增长22.50%;海陵区完成5902万元,增长67.29%;阳春市完成20375万元,增长30.87%;阳西县完成9027万元,增长38.90%;阳东县完成25715万元,增长24.32%;岗侨区完成7万元,下降90.41%;高新区完成3097万元,增长60.7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7717万元,增长14.79%。其中:市本级完成55133万元,增长30.31%;江城区完成20403万元,增长6.64%;海陵区完成6398万元,下降0.88%;阳春市完成52162万元,增长9.51%;阳西县完成24147万元,下降9.22%;阳东县完成45057万元,增长27.08%;岗侨区完成176万元,下降28.46%;高新区完成4241万元,增长43.42%。
二、2010年上半年主要的几项工作
(一)狠抓财政收入征管,确保收入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241万元,实现了35.06%的增长,为年度目标任务的49.3%。在经济回升势头尚未巩固,财政增收压力大的情况下,市财政局千方百计抓好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一是强化收入情况监测工作,掌握收入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收入情况尤其是重点税源的监测工作,继续实行财税联席会议、收入通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机制,及时反映收入完成情况,预测收入增减变化趋势,跟踪监测新的税收增长点,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推动非税收入征管电子信息化建设,杜绝非税收入“跑冒滴漏”现象。充分利用非税收入征管软件,拓宽管理领域和征管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监管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2010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共完成31415万元。
(二)规范支出管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确保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保证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市财政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一是从源头控制支出。在保障全市机关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认真抓好全市各项公用经费节支工作。2010年上半年,全市公车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办公费用、出国费用、会议费用基本维持零增长。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及时足额拨付预算资金,从严控制各项超预算追加,对各种临时请款认真调查,坚持市、县(区)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资金支付;严格按月、按进程拨款,坚持不提前、不拖延拨付。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国库专户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规范支出程序。四是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对财政拨付的资金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市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加快经济转变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一是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市共争取到77个项目,上级财政拨付我市扩大内需中央资金16135.1万元,省配套资金12447.8万元。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加强管理、特事特办、快速实施、确保效益的原则,按时拨付扩大内需资金,并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扩大内需资金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和2009年省基础设施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跟踪问效,根据《阳江市使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阳江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查项目,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培养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制定了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方案。将省补助我市2009、2010年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共1亿元用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四是在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把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扶持资金投放到重点项目,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五是认真组织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市财政部门已将2010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500万元预拨到各县(市、区)财政专户。为了进一步简化兑付程序,方便农民领取补贴,我市家电下乡补贴已全面实行网点代垫。并将省下达给我市的2010年汽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1400万元分解拨付到各县(市、区),由各县(市、区)按“乡级审核、乡级兑付”或“乡级审核、县级兑付”两种方式发放。
(四)集中财力,重点保障公共财政支出。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0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44053万元,同比增支5760万元,增长15.04%,主要用于安排我市城镇中小学生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等方面;全市医疗卫生经费支出16413万元,同比增支1179万元,同比增长7.74%,主要用于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任务等,全市农林水事务经费支出11912万元,主要用于扎实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2010年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拨付失业人员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53万元,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2、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落实配套资金,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0年,市财政投入了2200万元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全市参合率为99.9%。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建立养老保险扩面联动机制,明确扩面重点人群和对象,使社保参保扩面工作收效明显。2010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达293195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8701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66996人;参加失业保险176716人;参加工伤保险158559人;参加生育保险119804人。三是做好低保救济工作,至2010年6月30日,我市的低保救济人员共8430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6229人,农村低保对象68077人。市本级低保资金支出520万元。
3、扎实做好教育事业的经费保障工作。一是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春季,全市共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1255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5464万元,为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市财政部门还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保障长效机制。2009年,在全市教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月不少于2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2010年再次提高义务教育教师不少于100元的津贴补贴,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师的工资待遇,基本实现了“两相当”的工作要求,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积极配合市政府及教育有关部门落实阳江市第一中学迁建和阳江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的各项工作。目前已下拨“两校”建设资金13177万元,同时,积极协助“两校”利用银行贷款做好学校建设项目。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一是2010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43多万元,用于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机耕桥路等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支持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板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补贴机制。其中:⑴综合直补,省按核定的播种面积167万亩和补贴标准49元/亩拨付到我市8184万元用于2009年农民农资综合直补,⑵种粮直补,省、市、县三级共安排配套种粮直补资金1158万元,专项用于种粮补贴工作。目前这两项补贴,我市已基本兑付完毕,惠及30.79万农户,127.35万农民。
(五)扎实做好市属国企改革等各项工作。一是认真完成第二、第三批市属困难国企职工补偿金等资金的核准发放工作,并就职工的社保欠费工作与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稳妥推进有关企业改革重组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市财政部门于6月初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请示》,提出了组建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实施产权转让方式改革企业,将企业推向市场和关闭市商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属下市面粉厂等6家无发展前景的困难国有企业等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着力做好市属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国有企业实际,拟定了《阳江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审定。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强化源头治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我市电子政府采购平台在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市属企业国有集体产权和公共资源权益等国有集体资产交易,必须进入珠海市产权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交易服务窗易,进一步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为我市国有资产(产权)流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回头看”及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救济资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
(七)加强机关建设,推动财政工作科学发展。一是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工作。做好与市国资委合并衔接工作,并根据新批准的“三定”方案,在局机关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顺利完成了各科室的人员跳动和工作交接。二是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局制定了《阳江市财政局关于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的实施方案》,重点提高了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执行力;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执行力;提高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的执行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执行力等四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市财政局认真做好“双到”工作,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目前,已完成24户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落实帮扶资金40万元。
2010年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基本良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基本保证了工资发放、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对财政资金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税收增收亮点不多,收入完成进度未实现“双过半”。二是刚性支出不断加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财政堆头小,对民生的投入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三、201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下半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为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组织收入力度,努力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把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为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提供财力保障。把强化征管、促进应收尽收落实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上来。税收方面,继续实行预算执行分析及财政运行情况通报等有效制度,确保各项收入稳定增长,及时入库;非税收入方面,不断推进信息化征管建设进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做好非税收入征管工作。
(二)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程度,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一是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三是以深化财政改革为载体,着力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围绕公共财政职能,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三大改革,继续做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加快推进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改革,确保财政支出高效合理,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能力。
(三)提高财政监管精细化程度,促进依法理财。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落实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是完善财政支出监控机制。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完善基建项目财政资金拨付办法,加大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工作力度。三是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市级内部循环监督体系,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