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

时间:2023-06-29 17:1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状况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

第1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活动;经营状况;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02

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内容与任务

(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内容。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指以经济核算资料和经济指标为依据,对企业一定的经济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力求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该活动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分析。即生产条件分析和生产成果分析;二是销售分析。即产品销售的影响因素分析、销售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产品销售预测分析以及销售合同执行情况分析;三是利润分析。即产品销售利润分析、利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以及利润预测分析;四是企业经济活动综合分析。即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和生产经营状况综合分析;五是成本费用分析。即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成本预测分析、成本费用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以及成本项目分析;六是财务分析。获利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以及资金筹措与资金运用分析。

(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任务。一是全面落实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二是检查经营计划或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合理估测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为确定企业经营目标、经营计划和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内容

现行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十大内容,即综合评价、区域经济与外部环境、专题分析、电力营销情况、用电市场分析、人力资源情况、资产与财务状况、电网建设与投融资、电网运行与安全生产情况以及重要指标预测。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国家政策、宏观调控和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分析。

(二)总体经营状况分析。

(三)电力营销分析:电力营销分析是用电管理部门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关注营销市场变化,对报告期用电营销指标、工作内容的全面分析,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销分析,掌握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是做好经济调控工作的重要手段。电力营销分析主要包括:售电量分析、售电单价分析、电费回收率分析、电费余额指标分析。其中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该指标常常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整理提供因素分析法在电力营销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综合指数的特点是,用于对比的总量指标,一般可以分解为两个因素,将其中一个固定起来,就能反映出另一个因素变动对总量指标的影响程度。编制综合指数按照统计学原则,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在售电单价变动分析中,售电平均电价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两个因素,即分类售电单价的变动和分类售电量比重的变动。

(四)成本与费用分析:购电量分析、购电价格分析、固定成本结构分析、可控成本分析。

(五)生产资源利用效果分析:安全生产状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状况分析。

(六)财务与资产状况分析:企业盈亏状况与获利能力分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资产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投资与电网建设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其他影响因素及风险分析。在财务指标分析中,内部利润变动情况的分析包括:企业各项利润额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和增长变动情况的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损失对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分析;营业外收益和营业外损失对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分析等。还需要分析成本指标变动的影响。

(七)结论性总结:根据以上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经营方向,制定具体措施,报告公司经济活动分析会。

三、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一)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的概念

为准确反映供电企业经营业务,全面把握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状况,供电企业建立健全的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五大指标构成,包括安全生产指标(变、配电事故)、经营销售指标(线损率、供电量、电费回收率、售电量)、财务指标(变动成本、福利费、材料费、内部利润、单位固定成本、盈利能力)、劳动生产率指标(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多种经营指标(总产值、完成工资额、上缴税金)等。现阶段,供电企业多层次、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供电企业经济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以分析评价供电企业经济活动为目的,以重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原则为指导,运用系统论方法,将相关指标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系统结构。目前,供电企业具有两种多层次、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一种是建立大而全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从大量指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供电企业状况的部分指标所组成的指标体系。

(二)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从数量上确定差异的一种方法,其是指通过将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来分析企业经济状况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包括本企业实际指标与其他企业实际指标之间的对比、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之间的对比、本期实际指标和往期实际指标之间的对比。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信息 综合 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54-02

1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财务报表分析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只能将分析对象局限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从而降低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主要表现为一是分析高度不够。当前财务分析不是站在企业经营的高度上分析数据,而更多的停留在报表数据的表面,割裂财务报表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导致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脱节;二是指标间的联系不强。财务指标仅仅是一个比率或比例值,只能揭示企业经济效益某一方面的信息,多是片面或孤立的分析;三是忽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影响了财务报表数据,为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许多空间,难以保证作为分析基础的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会计原则及会计假设会约束财务报表,尤其是受责权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的约束。从这种意义上讲,财务报表并不是企业“经济真实”的真正反映,其本身存在众多的局限性:例如它主要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事项,与使用者分析所需要的有关未来信息的相关度不高;财务报表无法反映许多非货币计量的其他重要信息,主要反映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

利用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提示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财务报表本身和财务信息记录的局限性。第一,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在对某些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研发人员缺乏,造成研发工作进展缓慢。由于销售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不能通过现场服务掌握各种产品的需求动态反馈给公司,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造成产品销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由此可见,由于人才缺乏引起的连锁反应在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系统方面是难以确认和计量的。第二,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滞后性。现行财务报告反映财务信息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数据为主的,而在现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因素比以前更突出、更多,而财务报表却无法及时跟踪披露。这些因素都导致相关信息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不充分或不能披露,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第三,缺乏预测信息和前瞻信息。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数据为主的财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所以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乏前瞻信息和预测信息,而这些信息正好是企业经营者最需要的。

2 财务报表内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复式簿记为记账方式“三足鼎立”的会计模式,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产物,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只能说明“企业过去做得怎么样”。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财务绩效优秀,上市不久就陷入困境,甚至沦为ST族。其实,这不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在上市之前的财务报表一定造假,而是企业上市之后的战略定位可能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原先创造良好财务绩效的前提条件,还可能是上市之前正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在上市之后刚好进入衰退期造成企业财务绩效恶化。

3 财务信息的“企业系统分析”法

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评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掌握财务报表所呈现的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有效的分析方法必须包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分析和企业会计环境和会计政策甄别,从“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战略――行为――结果”一体化的逻辑基础之上来综合分析反映经营活动的企业财务报表,构造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构架。这种方法就是“企业系统分析”法,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所谓的经营策略的分析,具体内容指的是企业所经营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的情况这两者,和经营的最终成果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才可以将整个财务信息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避免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反映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业绩。其中经营策略的分析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对行业进行分析。在对企业的盈利进行分析的同时,要针对该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因素进行彻底的分析,因为各行各业的具体的盈利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具体的行业标准来判定;其二,分析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受到该行业的经营状况等各因素的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对所属行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预防,进行相应的竞争策略,即便是当该行业遇到经营状况的问题时,该企业也能够很好的进行竞争策略的处理;其三,分析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具体内容是,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对于能够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经营状况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它的产生是由企业的经营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会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会计质量分析。会计质量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会计灵活性的确定,评价企业会计披露和会计政策的适当性,揭示企业会计系统,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会计质量分析包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会计质量分析时应着重分析会计信息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真实反映程度,评价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表现及其蕴含的风险,保证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2)确定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在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和费用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会计人员选择的管理和原则,从而为管理者虚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机会;3)评价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准则对会计报表披露的企业信息做了最低要求的限定,信息使用者在使用相关信息进行决策时,应注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充分披露;4)确定潜在的危险信号。会计质量分析的常用方法是注重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为企业可能会以出售固定资产等手段使会计盈余大幅增加或减少,而这些项目并不构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财务比率分析。所谓财务比率分析,具体内容指的是在财务的各项指标之间,找到各指标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找出最能够代表资产收益的指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和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诠释企业的盈利。财务比率分析的内容涵盖了分解净资产收益率、分解利润率、分解资产周转率等各种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系统分析”法十分注重过程分析和动态分析,能体现出企业活动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个准确全面、地了解;“企业系统分析”法也非常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业务活动跟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财务数据相结合来分析企业经营业绩,这样会使企业的财务评价更加全面;“企业系统分析”法所分析对象范围更广、更全面。

“企业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它的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企业环境、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会计方法等,通过会计的质量和经营分析手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此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最后再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对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经营状况存在的必然联系,最终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从而使决策者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黄国良,侯晓.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

[2] 许彦.不同盈余管理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心合等.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3(1).

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它以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演变历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在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常常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混为一团。下面我们针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别进行论述。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目标一致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契约关系”服务的,唯一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是为确立服务,管理会计是为贯彻服务,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契约关系”得到贯彻落实,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长远目标。

(二)服务对象的契合

“企业经济增加值”在形成的过程中,不管是企业的内部核算管理,还是对外的财务报表,都是反映企业对委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我们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加以联系,它们只是在服务对象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这两种会计是互为补充的,虽然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的服务,但它也同样对企业内部服务,它所生存的财务报表能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而管理会计虽然侧重于对企业内部服务,但它也同样对外服务。如: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就能及时地提供经营决策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服务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必然是相互配合,只有这样两者才能更好的为管理服务。

(三)管理会计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

虽然从形式上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为了在未来某一时段内规划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必然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大量的资料,包括各类财会资料、业务核算资料等有关的资料信息,而各类资料中以财会资料最为重要,财会资料的取得都来源于财务会计,因此我们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互联系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信息来源不同

财务会计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为“外部会计”,这主要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形成相关的凭证,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服务,通常也被称为“内部会计”,它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理论和专门的技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业务相关的数据加以处理、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信息,以便更好的制定经营战略。

(二)主要依据方面的不同

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制度和原则的约束,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各种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获取企业相关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至于获得何种信息,它取决于决策的内容、管理者的需求,管理会计在这方面没有固定程序和统一标准。而财务会计则大不相同,它是为了取得外部投资者的信任,保证他们的利益,必须严格遵守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原则,还要遵守相关财经法规的法律规定。

(三)时间范围的不同

财务会计面向的是过去,是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后产生的凭证和帐簿的记录,都是企业在过去某一时刻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活动。财务报表也是根据记帐凭证和帐簿的记录按一定的时间(年度、季度、月度)来进行编制的,它是企业在一定有时间内经营状况(包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方面)的总括和反映。管理会计面向的是未来,它是根据企业管理本身的需求,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编制的各种报表,这种报表在时间范围上不受限制,可以编制过去某一段时间的报表,也可以是编制的未来某一时段的报表。

(四)计算方法体系的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都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但财务会计只涉及初等的数学计算,方法相对比较稳定,而管理会计就要用到许多现代数学方法(如概率、微积分、线性规划法等),它需要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加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利用这些现代数学计算方法能更加精确的计算,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手段。

(五)会计信息精准度不同

财务会计面向的是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企业经济活动,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有较为精确的会计信息作凭证,它注重的是可证实性的会计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面向的是未来,而企业未来的发展、预计产生的经济行为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未来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是相对的精确,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具有很高的精准度。

(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间含义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作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通过会计人员的确认、记录、计算等方式生存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或相关方面提供企业在过去某一时段内的经营状况(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全面介入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管理会计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会计学科,它是在现有财务会计和其它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经营活动的预测与决策。

第4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收付实现制;现金净流量;企业管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提供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8年3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已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编报的主表之一,它取代了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编制现金流量表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现金流量的信息,为科学利用资金提供依据,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及其净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不同阶段,现金流量可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并作出客观评价,据以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情况,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现金流动性是企业的重要指标,现金流量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紧缺,企业偿付能力大小,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现金流量表既可以按年度编制,也可以按月度和季度编制,能及时地提供企业有关现金的信息,满足企业决策者在管理活动中对短期信息的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帮助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信息使用者,分析企业过去的资金流转,评价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可以通过计算各种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比例,来分析现金收入和支出的用途。将收支数字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分析过去现金流量变动,评价现金的财务状况并预测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在现金流量信息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最值得关注。现金流入及现金净流量所占的比例应该越高越好,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自我积累能力。现金流动越稳定,企业风险越小。

1.现金流量比率。它能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用于支付各项资本出、存货净投资满足程度。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总额+存货净投资总额)

当现金流量比率等于1时,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能满足日常的基本需要;比率小于1时,表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量不能满足需要,比率大于1时,表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量除能满足基本需要外,有所盈余。企业可以考虑以此偿还债务或增加投资。假设某企业上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1000万元,资本支出总额为750万元,存货净投资总额为100万元,现金流量比率大于1,说明该企业有偿债和增加投资能力。

2.现金流量与债务之比。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偿还债务能力。

现金流量与当期债务之比=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量/(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这比率越大企业对债务偿还能力越强。假设某企业上年度经营活动取得净现金流入为1000万元,而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合计数为90万元,长期负债合计数为35万元,则现金流量与债务之比为1000万元/(90万元+35万元)=8,这就表明企业有偿付债务的能力。

由此可见,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非常有用的,企业经营者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知道企业自我创造现金的能力,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资金正常运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以此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进行投资,则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会对未来的现金流入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评价和净态评价两种。在动态法下,以资金成本的折现率,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流出量进行折现。若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减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后的差额)为正值或现值指数(投资项目未来报酬的总现值除以初始投资额的现值)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则说明该投资项目不能接受。在静态评价法下,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除以每年现金净流量)小于预计的回收期或平均报酬率(平均现金流量除以原始投资额)大于预计的报酬率,则投资方案可行;反之则投资方案不可行。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都要合理预计投资后的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的大小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决策时的依据。所以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投资机会较多时,应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运用资金,多方面融集资金以图创造出较高的收益。对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还要按其不同的项目进行分析。例如,投资活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都会对未来的现金流入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需结合其他资料了解投资情况,作出正确预测。来源于投资的股利、利润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当然越多越好,另外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现金流入则要结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其他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企业为何收回投资?所处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是否因使用时期的问题而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是当时投资失误?然后才能对该项现金流入有所认识,进行优化配置,以此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一定的投入,换取更多的收益。

三、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财务报告;分析;重要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前言

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不但是一项基础工作,还是关系到企业财务核算和整体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不断地提升财务管理手段,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目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财务报告的有效分析,可以获知企业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基于这种考虑,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报告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识到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推动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取得实效。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

中国加入WTO 以来,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之中,这一快速变化的趋向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管理工作更具综合性、复杂性、敏感性和动态性。和此同时,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务分析,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就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并对财务报告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概括。财务报告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由于财务报告分析的主体多元化导致了财务报告分析内涵难以确定,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对于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通过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系列因素并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的投资管理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具体内容

目前来看,在财务报告分析中,主要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

在财务报告的分析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并从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优劣,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使企业能够制定相应政策,优化经营环境,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提高企业素质。

2.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分析

从财务报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需要将此数据与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达到优化企业发展手段,提高企业发展速度的目的。

3.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分析

在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中,不但要分析当年的数据,还要对比往年的数据,以及搜集竞争对手的市场经营数据作为重要的对比对象,全面掌握企业面临的竞争情况,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目的。

4.企业自身经营实际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中,财务报告最直接的反映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数据,能够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业绩和管理水平。为此,应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分析企业自身经营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四、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进行财务报告分析,不但是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所决定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报告分析关系到企业政策方针的制定

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够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手数据,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保证政策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表现在企业政策方针的制定上。

2.财务报告分析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由于财务报告中体现了企业的所有财务数据,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基本信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是否达到预期水平。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分析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3.财务报告分析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利用财务报告分析手段,企业获得了经营管理的第一手材料,管理层也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财务报告分析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策方针的制定、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促进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对财务报告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开展财务报告分析工作,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任广顺.浅议医院财务报表分析[J].内江科技,2010(03).

[2]黄兰.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3]袁金辉.浅析财务报表及其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与内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1).

[4]曹亮.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水平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企业社会责任 现状和问题

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认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

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威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亭。不少企业经营者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主要是“污染环境”、“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货款”、“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商业贿赂”等。

调查发现,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提高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尤其需要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借鉴有关社会责任的国际经验和国际标准,总结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商业文明而共同努力。

第一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1)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3)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及认同程度;(4)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比较关注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表示认同,同意的占95.8%,不同意的仅占3.7%。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87.4%和78.4%。相对而言,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意的为67.9%,不同意的为31.5%。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调查结果显示,同意的分别为8.3%和23.30%,不同意的分别为90.7%和74.9%。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并不赞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己无关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企业经营者在认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比较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可能会权衡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企业经营者同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顾及的”说法,有40.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有58.3%。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企业经营者占83.2%,认为“不太重要”的占11.5%,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3.8%。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此认同程度也较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度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0个题目来具体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对履行这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打分在5.64―6.49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平均为6.49),对伦理责任的认同程度次之(平均为6.36),对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居第三(平均为6.23),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平均为5.64)。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调查结果显示,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这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亏损企业以及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能带来的企业成本增加顾虑比较多。

2、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程度最高,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类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社会责任。

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情况来看,女性对各项企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略高于男性;学历比较高的更加认同企业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而学历较低的对于企业公益责任,如“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捐助慈善事业”的认同程度相

对较高;年龄较大者对于“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和“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而年龄较轻者对于“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各项中,对“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62和6.51。其他依次是“依法纳税”和“保障股东权益”,这表明企业经营者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

在企业法律责任的各项中,对“守法经营”和“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52和6.43,其他依次是“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最后是“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相对而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外部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于部分法律责任(包括“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和“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6.62,表明企业经营者有很强的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其他依次为“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维护员工权益”。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最高,东部地区最低。

在企业公益责任的各项中,对“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5.95。其他依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捐助慈善事业”。这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企业公益责任的首要工作是提供就业机会,其必要性比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更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低于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认同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可能有一个隐含的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国家发展的首要途径是创造财富,而不是参与社会公益。

3、企业经营者对股东和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和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将上述反映企业各方面责任的20个题目按照责任对象的不同来分类,可以计算出企业经营者刘企业承担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打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客户(同行)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社区权益责任。

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和员工)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环境、客户、社会、社区)的责任意识。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得到高度重视,其原因可能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盈利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社区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方面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消费者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员工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4、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多个国际组织提出了多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本次调查了解了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4.7%,不熟悉的占17.4%,不清楚的占27.9%;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6%,不清楚的占32.7%;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9.9%,不清楚的占28.8%;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26.3%,不熟悉的占21.9%,不清楚的占51.8%。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还没有系统了解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和国际标准,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和“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的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另外,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的熟悉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学历较高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第二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1)企业经营者对于本企业和同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的看法;(3)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4)对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原因的分析。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提升形象被当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

调查结果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去三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认为“没什么变化”或“下降”的分别为24.7%和10.1%。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比较高。对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平均为5.95),其次是伦理责任(平均为5.75),经济责任居第三(平均为5.59),公益责任居后(平均为5.14)。

比较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责

任的履行情况,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履行对消费者、股东的责任的评价比较高,对“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产品(或服务)”和“实现了股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评分分别为6.23和5.71。员工权益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基本责任的表现评价较好,对于“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及“有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具体措施”的评分分别为6.51,6.06和6.11。相对而言,对于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的评分比较低,只有5.27。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企业“在同业竞争中,有时被迫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和“采取过恰当的避税措施”,选择“符合”的企业经营者分别有31%和58.3%,选择“不符合”的分别有64%和31.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于同行和国家的权益的尊重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企业经营者所在的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过去一年在社会捐赠方面的支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2.5%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的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67.5%少于10万元,仅有10%没有捐赠。

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社会捐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社会捐赠相对较多。在过去一年中,有60.7%的大型企业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上市公司为50.5%,国有企业为27.9%,民营企业为19.9%,盈利企业为26.4%,成熟阶段的企业为26.3%,成长阶段的企业为24.4%。

调查结果显示,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社会捐赠明显高于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1978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占272%,1979―1992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9.1%,199―2001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1.1%,2002―2006年间成立的企业占14%。

另外,参与社会捐赠的企业的地区差异并不大。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占23.6‰中部地区占21.8%,西部地区占20.5%,东北地区占18.1%。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企业中也有一定比例(12.1%)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

从不同行业看,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的比重在30%以上的行业有:采掘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黑色冶金、化纤。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调查中请企业经营者从12项可能的原因中最多选择三项,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结果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71.3%。其他被选项目按照比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25.8%)、“更好地创造利润”(17.8%)、“减低法律风险”(9%)、“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8.1%)、“应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5.7%)、“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2.9%)等。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比重远高于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另外,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居第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经营者把“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和“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之一,反映了企业家的个人因素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分组来看,对于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的企业、亏损企业、开创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亏损企业、处于开创或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后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和“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高于前者。

2、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有15.1%,履行得“一般”的有46.6%,“不太好”或“基本没有履行”的有38.3%。企业经营者中,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有14.7%,认为“一般”的有44.1%,认为“比较少”或“很少”的有41.2%。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较好,而对同行中其他企业的评价一般,二者的差异值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对同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大型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另外,盈利企业、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同行的评价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是污染环境和不讲诚信。调查涉及了17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结果显示选择“污染环境”的比重最高,达54.1%。其他选择比重比较高的有:“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45.6%)、“偷税漏税”(42.5%)、“不正当竞争”(39.6%)、“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35.5%)、“拖欠货款”(31.7%)。除了“污染环境”之外,其他选择比重超过30%的都与不讲诚信有关。其他选项按选择比重大小的顺序依次是“违法违规经营”(26.8%)、“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26.8%)、“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26.1%)、“商业贿赂”(24.5%)、“拒绝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6.6%)、“侵犯知识产权”

(15%)、“不履约”(14%)、“损害股东权益”(13.8%)、“披露虚假信息”(8.2%)、“用工、招聘中存在歧视”(3.9%)等。

总的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评价却相对较高。

调查表明,企业对社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采购商等)的责任履行状况最差,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状况其次,对股东权益的损害相对比较轻。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污染环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偷税漏税”问题,国有企业、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拖欠货款”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不履约”和“披露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

3、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困难、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诚信缺失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关于“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较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4.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不高”(49.7%)、“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48.8%)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29.4%),其他依次是:“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培训不够”、“对违法违规企业惩罚不够”、“同业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影响”、“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被视为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首要外在原因,如前所述,调查也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不讲诚信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关于诚信,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在和您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需要小心提防”这个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回答“需要提防”的占61%,认为“不需要提防”的只占30.7%,“不清楚”的占8.3%。调查表明,如何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妨碍我国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捐赠的主要原因”,企业经营者选择最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2.2%),其他依次是:“社会福利及救助制度不健全”(40.4%)、“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40.2%)、“没有税收政策的鼓励”(37.3%)、“对接受捐赠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34.7%)、“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14%)、“社会期望过高”(10.9%)、“媒体报道后导致更多的捐赠压力”(10.1%)、“社会捐赠渠道不够丰富”(8.1%)、“企业短期行为”(8%)、“股东不认同”(7%)、“企业经营者不露富’”(7%)、“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2.8%)等。

调查表明,要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公益责任,不仅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

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诊断

“诊断”一词原来是医学用语,最初是由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引用“诊断”一词,是借用医学诊断为例,来诊断和解决企业生产中、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医学诊断就是诊断、判断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据病情开具处方进行医治。企业经营诊断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然后再提出相应的诊断方案,组织指导企业改进方案的实施。而财务诊断就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财务诊断既是企业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诊断是一种改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的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它是财务分析的深化和发展,而且比财务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开展财务诊断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诊断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发挥日益突出和明显的作用。

一、财务诊断的分类

1.按诊断的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内部诊断又成为自我诊断,就是企业自己对自身的财务活动进行诊断。自我诊断,由于了解情况,业务熟悉,能较快地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还有利于保守企业的秘密。因此,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诊断能力较强,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自己诊断。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会使诊断效果受到限制,所以,中小企业诊断往往要求助于外部。外部诊断是由企业外部人员进行的诊断。外部诊断又可以分为关系诊断和第三者诊断。关系诊断是指母公司对自有公司或者合作公司的诊断,或者银行对其借贷对象进行的诊断,这都是对相关企业进行的外部诊断。由于关系者比较了解受诊企业的情况,具有适应情况进行诊断的好处,但是也容易受到利害关系的制约。诊断情况可能会失真。所谓第三者诊断,是由于其业务关系的第三者进行的诊断。由于第三者与企业没有利害关系,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提出公正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第三者诊断,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诊断的效果,这还可以通过细致深入的工作进行必要的补救。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开展财务诊断的活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按照诊断的内容和范围分类,可以分为综合诊断和单项诊断。综合诊断是对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全部财务活动进行的诊断,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筹集的诊断、资金运用的诊断、成本的诊断、利润的诊断和财务报表的诊断。综合诊断是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找出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概括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综合诊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多,诊断的时间较长。单项诊断的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进行的诊断,如只对流动资金运用中的存货或者销售债权进行诊断。单项诊断一般是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针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某一些关键性问题或者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查明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单项诊断的特点是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诊断力量集中、收效快。

3.按照诊断的时间分类,可分为定期诊断和不定期诊断。定期诊断就是固定地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进行的诊断。定期诊断在内容上和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可以比较,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探求规律性的东西。不定期诊断就是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结合财务管理的需要及时地抓住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

1.资料准备。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的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对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需要的相关资料有:(1)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了解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信息,才能说明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有利于我们掌握企业未来经营前景。(2)行业状况,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重要性、行业主要产品和经营生产的特点、技术和投资周期、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经济形势的敏感程度、市场主要产品和行业发展前景、产业技术开发潜力等,这能给我们的财务诊断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结合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状况,可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3)企业内部数据。企业历年来的财务报表数据和经营状况数据,如市场占有率、销售政策、产品品种、有关的其他预测数据。这是我们进行财务诊断的核心材料。在掌握了上述这些资料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企业目前的现状。如该企业是处在一个发展前景很好产业,还是处在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其营业收入在最近几年的增长情况怎样?利润增长率、资产盈利率、资本金获利率各为多少、近几年变化情况如何?企业的负债率多少,有无近期、中期付款还债危机等。

2.分析诊断。在收集资料以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然后采用杜邦分析法,评分比重法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诊断。主要包括:(1)对营运能力的诊断。营运能力是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对经营能力的诊断包括对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诊断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诊断。对人力资源营运能力的诊断主要采用劳动效率指标,通过对各时期、同行业不同企业该指标的比较,可诊断出企业劳动力的经营效率及分红制度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等。对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诊断采用资产周转指标、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同时还应定性、定量分析影响资金周转及市场占有率的相关因素以及各项因素应做出的调整方案,以促进资金周转,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营能力。(2)对偿债能力进行诊断。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偿债能力的诊断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诊断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率等指标以对比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抵偿能力以及企业资产变现能力,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及影响项目的调整,确认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如何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诊断主要采用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企业各资产和各负债的构成情况等。通过指标对比,掌握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便于企业做好资金的安排。(3)对盈利能力进行诊断。企业投入的资金,都要求得到保值和增值。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和经济周期等因素,综合分析企业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变动情况,与同行业各企业做出比较,掌握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盈利状况,提高盈利能力的方向。(4)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诊断。企业的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综合经营能力、筹资能力、投资能力等。这主要分析企业的人才结构和科研费用的多少,分析企业专利、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开况,分析是否开拓了新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方式,分析目前企业主要的在建工程和已建成的主要项目运营情况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掌握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在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具体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基础上,诊断出企业长期、短期面临的局势和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及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找到的症结,开出治理的“处方”,并形成财务诊断书。以利决策者正确进行财务决策,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规避风险,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三、企业财务诊断的完善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财务诊断行为。从根本上推进公司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是企业财务诊断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企业经营者才会真正关注财务诊断,企业监事会和内审机构才可能有效地运作内部财务诊断,出资人也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诊断权,财政部门对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管权也才能落到实处。

2.尽快制定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企业现状的企业财务诊断专门法规、准则、实务公告和操作指南体系,使财务诊断工作有章可循,有典可据。

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日益需求多元化,如何科学利用多元化分析企业经济质量效益以及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开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估是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先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开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使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关键词】

多元化统计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体系;应用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是政府加强经济宏观调控、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自我评价所建立的一个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它主要是反应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的一个宏观分析。而且企业经济效益受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内在因素以及市场条件、市场状况以及市场消费等外部因素共同的影响。本文根据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以及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多元化统计分析介绍

多元化统计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处理方法,它是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是直接将经济指标的数据通过数学或统计方法处理后获得权数的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当总体的分布是多元概率分布时,就可以利用多元化统计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通过运用多元化统计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概率,进而为企业的长期运营提出新的发展途径。

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活动指标体系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所反映出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信息。如何正确评价和考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是我国经济界和学术界所进行的长期探索,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局限性,致使经济指标不能正确分析和如期完成,使得企业经济效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至此,为了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多元化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作出以下探讨。

三、多元化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使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有进一面的提升因此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为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我们设计出多方位的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使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有着全方面、多方位的认识。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彼此相关程度分成变量分组,进而使得同组之间内变量的相关系数保持较高,而分组后的变量之间不再相关或者相关系数很低,每组变量就代表着一个基础结构,也就是公共因子。利用因子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它能从大量的现象数据中,抽出潜在的公共因子。通过对这些公共因子进行分析,而得出全体数据所具有的结构,惟以数据作为实态来表述研究目标的调查手段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时,由于多个指标之间可能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联系而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集进行降维处理,减少分析指标的数量,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测度分析更加简单明了化。因子分析法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渐的形成一种独特的多指标评价技术。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和因子分析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优势是①它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因为当主成分因子对原指标变量进行变换后,便形成了彼此互不相关的主成分。②可以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与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是很难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因此造成选择指标时浪费很多的时间,而通过主成分分析就易于选择;③在评级较多的指标时,通过主成分分析中各主分析按大小顺序进行选择,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前后差距较大的几个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减少了很多工作量。例如:在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时候,由于要使用的各项财务指标很多,因此就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列为企业生产运营指标、资金消耗指标和资源利用指标进而分析出企业运营状况和运行动态。

3.聚类分析。所谓聚类分析就是数据聚集到不同的类或者分为一簇这样的过程,它与分类明显的不同就是在于聚类划分的类是不可知的。它主要是通过元素之间有着相似度进行集合分成一簇,然后继而进行合并,直至元素合并到一类为止。在聚类分析在应用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可以对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得出企业资产的经济效益结果。

四、结语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对国家、企业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企业而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所追求发展的终极目标,它是一切生产力的动力,对企业的发展、经营和生存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仅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尤为重要。通过应用多元化经济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更为确切的、明细的考量和评价,从而使企业对经济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有着全面的认识,寻找自身缺陷,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并提高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贾鹏鹏.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4,14:4.

[2]黄丽丽.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D].中南大学,2012.

第9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 管理 财务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据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50%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0%的水平。据统计分析,发达国家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会高于10%,我国却高达60%以上。并且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呈逐年递增趋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总量大约有5.5万亿元人民币,占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现状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应收帐款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商业竞争。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外,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相同条件下,赊销产品的销售量将大于现金销售产品的销售量。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不得不以赊销或其他优惠方式招揽顾客。

2、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只注重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缺乏理财乏意识和经验;部门企业管理无章,放任自流,没有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部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帐的可能性,未将应收帐款纳入考核体系,致使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帐款大幅度上升;部分企业存货管理不善,因担心货品积压、存货跌价,因此选择将存货变为应收账款。

三、应收账款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

1.应收账款影响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资金占用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收益。

2.应收账款虚增了企业的利润,加重了税收负担。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当期的赊销收入全部确认为收入。但企业帐面上的利润增加并不表示真正有现金流入企业。同时,流转税以销售为计算依据,发生赊销,企业也必须按时以现金缴纳相关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等。

3.逾期应收账款可能形成坏账损失。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坏账损失,冲减企业利润,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四、应收账款管理措施及建议

1.事前管理

加强客户资源管理。客户既是企业的财富来源,也是企业的风险来源。因此,加强对客户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进行资信调查,搜集客户的信用资料,主要包括客户名称、地址、经营业绩、往来银行及信用、财务概况总体分析及企业信用。并对其进行信用状况评估,即运用特定方法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从而建立客户信息分类标准,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实现客户信息的资源共享。。

制定内部管理政策。企业应在成本和收益比较原则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信用政策和标准。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确定信用标准,对于符合标准信用好的企业将给予客户信用优惠,对待新的客户或信用状况差的企业,则应保持谨慎态度,适当降低信用期限。从而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及时变现,降低经营风险。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包括 付款方式、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等。同时应注意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从源头控制风险。在签订合同时条款要明确,要符合企业的信用政策,企业应对不同数额的合同进行分级管理分级授权,数额巨大应经企业决策层共同讨论决定。

2.事中管理

强化日常监管,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时间的长短,及时定期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以及形成原因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应,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欠款催收政策。

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合作。明确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销售部门要及时跟踪监督发货、货款结算情况和客户经营状况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建立以销售部门为主,财务部门为辅的催收欠款责任中心。

及时催收。将实际收到的货款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提升员工积极性。同时注意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善于发现商务运作中的拖欠借口和危险信号。拖欠借口中“改变付款方式”最为常见,而危险信号则包括付款慢、付款承诺、突然大额购买等。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坏账风险无法避险,因此应做好准备措施。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是企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坏账发生时用坏账准备金进行冲销,可使企业风险降至最低。

可利用应收账款进行筹资。企业可将应收账款出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获取资金。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可以及时回笼资金,避免因赊销造成的现金流量不足。同时可以节约收账成本,降低坏账损失风险,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资产流动性。当然,应收账款转让筹资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要求较高,且筹资成本较大。

3.事后管理

根据情况调整原管理策略。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应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自身经营水平,以及客户信息变化相应调整信用政策,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发现不足并及时修正。

视情况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债务重组。在客户无力归还货款时,可以采取债务重组或债务转股权的方式对客户进行入股。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孙志,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规范事故处理程序。如发生坏账损失、产生经济纠纷,应由企业的事故处理部门和调解中心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转向控制和处理,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及监管机制,是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并探究了几种强化控制的策略。

一、当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发展环境下,传统的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由于很多企业中,老板往往具有经营者及所有者两重身份,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这就使企业财务内控缺乏权利分离。虽然有的企业制定有财务内控制度,但没有严格按制度内容办事,这类情况广泛出现在规模较小的国企及民营企业身上。财务管理的混乱现状,主要是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不重视造成的,他们只重视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忽视财务管理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对财务内控制度产生误解。在这些中小企业中,他们所聘用的财务人员往往不够专业,甚至是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的。他们的财务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因为待遇不高,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对财务管理工作多敷衍了事。

二、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财务管理者依章办事的基础。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依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联系,尽量使企业财务管理细化权利与责任,切实做到管理有序、制度健全。健全的企业内部机构是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的组织基础,恰当的职责分配是企业组织结构应遵守的第一原则。当处理重大经济业务时,应该让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参与决策,在相互商讨的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减少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对日常工作中会计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加以总结与提炼,可以制定一整套适合该企业经营特点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一条有效方式。在财务管理制度中不仅要有约束章程,也应具备奖励措施,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内,除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应建立科学的监督与自我评价制度。为了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财务内控衡量标准,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使财务制度的评价活动有章可循,减少内控制度中随意性及主观性的成分,使其内容更加科学、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并设立专门的评价部门负责财务内控制度的评价,该部门要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也可通过审计职能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只有评级机构和监督部门合力,才能使企业财务内控高效落实。

2.加强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

企业中科学而全面的预算管理是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经营计划顺利进行的最大保障,也是企业获得最大经营价值的最有效策略。预算作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全面部署的重大活动,应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绩效评价机制、奖罚制度结合起来,使之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一起形成科学而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为使企业预算发展最大能效,在加强预算工作的管理,在制定预算时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情况,使预算内容能不仅仅注重生产环节的控制,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销售及投资融资环节,对整个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进行预算,进而从整体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全面预算管理所预算的活动具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因为经济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所以不可能在预算初期就对后面的经营环节进行太准确的预算,这就需要预算的与时俱进,当预算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时,就应该及时调整预算方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预算计划,以适应经营实际情况。同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也是督促预算计划落实有有效方式。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并客观、公正地评价落实情况,然后编制成预算报告,总结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依章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奖惩。

3.创建良好的信息反馈平台

企业在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并使有效信息在企业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批判性地采纳,只有这样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才能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可见,创建良好的信息反馈平台,非常必要。信息反馈平台可帮助帮助领导者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财务内控制度与管理方法,以提高控制效果。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应积极借助新的媒介,更加全面、快捷地收集内控信息,使之为企业运营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在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策略。所以,企业管理者应重视财务内控的地位并积极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并借助财务预算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合理规划,在落实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及采纳,使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Abstract: Financial strategy mainly involves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financing strategy, investment strategy and dividend allocation strateg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orporate life cycle, enterprise operational risk is different, and operational risk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financial strategy.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principles of operational risks and financial risks,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trategy choice in the various corporate life cycle stages, hoping to play guiding role for company choose financial strategy.

关键词:生命周期;财务战略;经营风险

Key words: life cycle;financial strategy;operational risk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031-02

0引言

企业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财务战略和非财务战略,非财务战略又被称为经营战略。财务战略主要包括筹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股利分配策略的选择,它为企业总体战略提供资金支持,是决定其总体战略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考虑企业运营风险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在企业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问题。

1企业生命周期简介

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些阶段的划分以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为标准。

1.1创业期在创业期企业产品不为市场所认知,没有稳定的市场。因此,此时主要目标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管理者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还有待积累,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总体价值较低。这一时期,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结构简单,拥有的各种资源都很有限,未能树立起企业声望和企业形象。

1.2 成长期在成长期,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发展壮大,由此导致资本需求绝对数不断增加。这一时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基本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盈利不断增长,规模逐渐变大,固定资产和库存持续增加。此时,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争夺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形象、赢得更多忠诚的顾客。

1.3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稳定,拥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顾客群,企业管理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企业进入经营的黄金时期。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销售费用增加,企业利润开始下降。企业的目标是巩固和改进已有的地位,延缓衰退期的到来。

1.4衰退期在衰退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萎缩,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日趋严重,替代品出现,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企业获利水平不断下降,经营会出现危机。另外,企业财务状况日益恶化,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此时,企业主要的工作是在应付、处理不断来临的危机。

2企业运营风险概述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大小是由特定的经营战略决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2.1 低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组合在这种组合方式下,企业的总风险很低,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有很强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是非常有利的,自己的债权可以得到保障,因此,可以放心的为企业提供贷款。对于权益人来说,这种方式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另外,这种结构的企业往往会成为其他企业的收购目标,只需改变财务战略,就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这种搭配方式不符合权益人的利益,不是一种现实的搭配。

2.2 低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组合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总体风险是中等水平。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经营风险低,意味着有稳定的现金流,可以为债权提供保障,虽然高财务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从总体上看,自己的债权是安全的,可以向其提供贷款。对权益人来说,这种搭配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使用债权人的资金为自己赚取收益,提高企业的权益报酬率,因此,可以接受这种组合方式。

2.3 高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组合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总体风险。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比较小,虽然高经验风险企业现金流不太稳定,但企业负债少,偿债能力比较强,因此,债权人可以接受这种组合方式。对于权益人来说,较高的经营风险可以带来更多的预期收益,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高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搭配是一种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方式。

2.4 高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具有很高的总体风险。对于股东来说,高风险可以获得高收益,如果经营失败,债权人会与他们共同承担损失,所以,他们愿意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债权人来说,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大多被股东获取,自己只是取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但是企业的现金流不稳定,同时负债较多,自己债权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所以他们不会接受这种方式。

综上所述,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组合是企业制定资本结构的一项原则,企业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

3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战略的选择

3.1创业期的财务战略

3.1.1 筹资策略:创业期的企业经营风险比较高,债权人要求的利率会较高,另外企业在创业期的利润较少甚至是负数,借款的抵税效应不明显,所以,应该采用低财务风险策略,主要依靠股东投资,减少借款。

3.1.2 投资策略:企业在创业期未能树立起企业声望和形象,得不到市场的广泛认同,因此,这时应采取集中化投资战略,利用有限资金投资于某个特定市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的能力,站稳这一特定市场,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1.3 股利分配策略:创业期的企业利润较少,缺少支付股利的现金,同时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这时应该少分或者不分股利。

3.2 成长期的财务战略

3.2.1 筹资策略:成长期的企业经营风险较低,但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稳定,这时可以适量增加负债,但是要注意资产负债率,保证企业较强的偿债能力。

3.2.2 投资策略:这时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同时企业业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时应采取一体化投资战略,利用企业产品发展的优势,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同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

3.2.3 股利分配策略:进入成长期后,企业开始出现盈利,但是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应采用低股利政策。

3.3 成熟期的财务战略

3.3.1 筹资策略:成熟期的企业经营风险降低,同时盈利较多,采用负债筹资,会获得节税的好处,另外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债权人愿意以较低的利率为企业提供资金,所以这时企业应扩大负债筹资的比例。

3.3.2 投资策略:此时企业的产品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继续发展的机会较小,这时可以采用多元化投资战略,开发其他产品,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3.3.3 股利分配策略:成熟期的企业盈利较多,同时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不需要太多的投资资金,因此,应采用高股利政策,把多余的资金分配给投资者。

3.4 衰退期的财务战略

3.4.1 筹资策略:进入衰退期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渐恶化,经营风险加大,企业应该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筹资的比例,让债权人与股东共同承担风险,同时可以获得抵税效应。

3.4.2 投资策略:在这一阶段,市场上的替代品出现,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企业可以考虑实施并购重组战略,通过兼并小的竞争对手来控制市场份额,从而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如果产品已经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企业就应果断采取退出策略,将这部分业务剥离。

3.4.3 股利分配策略:衰退期的企业投资需求很少,经营中的盈利可以全部用来分配股利,同时以前预留的盈余也要向股东分配,支付的股利甚至会超过本期盈利。

4结论

财务战略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可以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效的财务战略可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失败的财务战略可以使成功的企业走向衰退。同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对财务战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财务策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毅.浅谈不同生命周期下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J].会计之友,2008(8):109-110.

[2]许世英.企业生命周期财务政策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6(7):33-34.

[3]余国杰,曹芳,王艳.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J].商业时代,2009(25):94-95.

第12篇

摘 要 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财务分析作用在实际中的发挥。本文探讨了当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财务分析 分析手段 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活动。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财务诊断、咨询、决策、监督、控制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依据。财务分析既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本任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为:财务分析可以帮助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都已实现目标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财务分析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财务分析,企业可以发现那些未被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还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矛盾。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经营活动能够健康稳定的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目标;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通过财务分析,企业的管理者能对企业的营运能力、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能够把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宏观因素进行区分。这样就进一步的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进行财务分析有利于企业发现经营的薄弱环节。借助财务分析得出的财务数据,企业管理者能对企业运营的成本、利润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管理者就可以发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这样就能达到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财务分析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分别为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不足;现行的财务报表方法不健全;财务分析手段落后。

1.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不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财务分析人员,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依然不够重视。

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其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目前我国的一些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没有对财务的管理与分析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些情况都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人员素质提高的要求不高,导致财务分析结果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目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必须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企业战略管理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与方法,更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最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了一些提高,但与新时期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由于管理者的重视不足,财务分析的结果不能应用到改善企业经营的实践中。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同时还挫伤了财务分析人员的积极性。

2.现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不够健全

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的不健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可比性,从资料的来源看,当前评价企业实际数据时缺少统一的参照物或者参照标准,且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差异,由此有时即便是同类报表也缺乏可比性,这样财务分析的结果就会出现差异。财务分析中使用的数据多为汇总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相应的财务报告也就不能对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反应。其次存在滞后性,企业财务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但是它们都是理想的静态的分析方法,反应企业以往的业绩与经营成果,是对企业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但无法对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的决策可能与企业现在的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对动态管理和及时管理来说,财务分析结果的用处不大。最后是财务分析浅显,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重视的都是财务状况的表述,不能直接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从财务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只是为管理者提供查找问题的原因,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后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

3.财务分析手段落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企业已配备了财务电算化的管理系统。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了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和有效使用。例如在很多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运用滞后于财务管理,进而影响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还有人们常常把会计电算化简单的理解为财务处理的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企业经营分析、预测、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况且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我国普及,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手工操作。手工计算存在成本高、耗时长、低效率和低准确率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更大的数据延迟和误差。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

切实提高对财务分析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财务分析工作,帮助和支持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例如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管理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明确问题、提出建议或措施、落实责任,使得财务分析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具体来说,在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时,财会人员要提高参与意识,广泛开展自上而下的财务分析利用效果交流。再如财会人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健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建立科学有效地财务分析方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财务分析应多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减少因为分析人员的主观偏好而发生的财务分析失真情况的出现。在财务分析中可以较多的运用数据模型,既可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财务信息,又可以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的方法增强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同时在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论证和说明时可以利用定性的分析方法。还可以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联系相关法规政策,考虑不可计量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并实际修正定量分析的结果。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必须结合起来综合判断,修正误差,是结果更趋于客观实际。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外部人员进行财务分析,以减少分析的主观性。在实现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之前要消除各类财务分析方法中的不利因素,尽量选择本行业内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财务分析的最后是编制分析报表,所以应当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尤其是做好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写工作,使得企业的会计政策、生产状况或事项、非货币性等内容得到明确清晰的反映,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更加准确的预测;在编制报表时,分析人员可以尽量了解企业重要会议涉及的企业经营状况,并有选择的与分析报表结合在一起,方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由于报告中涉及的数据多为汇总性的数据,所以有必要在分析报表中附带数据的详细说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汇总数据的迷惑性,分析报告内容才能更加具体详细。

3.改进财务分析手段

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电算化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更好的分类整理计算与分析,提高财务分析的整体质量,消除手工计算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低以及无法处理偶然和特殊事件的弊端。会计电算化只是分析的手段和工具,财务分析人员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真正主体。分析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因此企业应当选拔一批优秀的财务人员担任这项工作,同时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业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人员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基本分析能力、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还有综合分析能力,切实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我国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方式也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因此改进企业财务分析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许海.如何做好企业财务分析财.会研究.2010:7.

[2]贺鹰.企业财务分析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2.

[3]姜玉洁.关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财会研究.2010:4.

[4]陈洁.财务会计分析探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