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鲜明,多才多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日益下滑的综合素质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养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缺乏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高职教育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雅的气质等。但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认真学习,反而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乐,丧志;过分张扬个性和自我,道德意识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考试弄虚作假,忽视诚信。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来自家庭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给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狭~、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今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2.2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的衡量标准,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只关心将来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存亡无动于衷,终日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周围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生选课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修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迫在眉捷。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进步的过程,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氛围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整体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之外,也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运用到校园氛围中,可以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用文化设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也可以将师德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运用到校园设施的建设。
3.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学生参与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要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进步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活动小组等;让学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3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和综合课开设的较少,导致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职院校应多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如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多种课程,同时也能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文活动,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4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为学生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联系企业、社区、组织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文素养对其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高职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进步,必定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和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陶冶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发展成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也能够完善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是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为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高校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学校。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然而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除了制度建设、专业师资、课程体系、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我评估不够准确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起始环节,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目前不少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简单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价自己,或是盲目迷信各种评估测试系统。这样会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片面化,自我评估缺乏综合性和准确性。很多学生只是分析了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优缺点,而被其忽略的因素,包括个人情感、思维方式、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都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样错误的自我评估会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环节。
二、 职业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大学时期是个人职业生涯早期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利用校内校外的丰富资源,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并最终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3]。相当比例的学生却既不关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对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外在职业环境,也不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内在职业环境,常常在毕业离校时,对自己想要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工作,仍然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自己几年所学,与现实就业环境脱轨,与目标职业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极大落差。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很难实现理想就业。
三、 职业目标不够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理想主义转变为务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大学生对工资收入、生活水平、职称职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了理想价值。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常常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现状,选择闭门造车的盲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 行动计划不够明确
虽然许多大学生初步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但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坚持按照职业规划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学生只是规划完了事,将规划束之高阁。这样的行动计划既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天每周的计划完成度也较低,是毫无用途的。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职业生涯总体规划不清晰的问题。
五、 规划修订不够及时
正是因为存在诸多误区,在际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但是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规划未来、获取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在教学经验、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大学生更需要发挥主体性原则,积极尝试从个体角度加以调整,开展职业规划自我教育,消除职业规划过程中的误区,把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校本活动和真实生活体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职业素质,做好职业准备。
一、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首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优化其原有知识结构,兼顾核心知识、辅知识,以及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还需要使这些层次的知识表现出整体相关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广博性与精深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统一、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基本原则,将自己已有知识科学进行重组,建构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1]。
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拥有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头脑,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要想具备这样的头脑,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规划自我,合理取舍各种职业选择。大学生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时,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理性的把握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确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对“一专多能”型大学毕业生特别青睐,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立足于现实,避免单纯理想化和过分抽象化,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表现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校内模拟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考察等。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补充到课堂上去,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卓.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