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权力型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

时间:2023-06-29 17:1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权力型无形资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权力型无形资产

第1篇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收益法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一、无形资产的概述

1.含义

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但能被所有者占有、使用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下要包括商标权、专有技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等。无形资产按是否属于技术性资产可分为技术性与非技术性无形资产。而技术型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直接载体或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相关的权力构成。

2.特点

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附性,无形资产往往本身不能单独创造价值,需要依赖有形资产而发挥作用。二是增值性,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这就是微软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其有形资产的原因。三是交易性。无形资产有其价值性和增值性,因而具有交易性,正是因为交易性的存在,才有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需求。

二、我国无形资产的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从文献来看,以成本摊销为目的的评估通常采用成本法;以投资转让为目的的评估通常采用收益法。

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于起步比较晚,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如无形资产界定不清,评估标准不规范,而且忽视了其很多隐性的长期效益,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加大了信息使用者得不信任感。

具体来看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中需要解以下一些问题:

1.分清无形资产评估与科技评估

如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直接地影响国家或区域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实际运作中,有人往往将科技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相混淆,甚至等同。事实上,尽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仍有较大的区别。

从内涵上看,科技评估就要比无形资产评估更为丰富,它包含了与科技有关的所有行为的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只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能为其带来额外受益的非实体资产的评估。而且在评估方法上无形资产评估也没有科技评估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它是在三大资产评估假设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所需的理论比较复杂。

但是从一方面来看,无形资产按是否属于技术性资产可以分为技术性无形资产和非技术性无形资产。而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这属于科技成果评估的范畴,而非技术型则是无形资产评估所特有的。混淆了这个部分包含的内容,正是许多人将科技评估等同于无形资产评估的错误根源。

2.弄清商标权评估的错误认识

在商标权评估过程中,有人认为只有高档商品的商标权才值钱,这是一种误解。就拿酒类商标权评估来说,五粮液、茅台,以及二锅头等商标权均有较高的评估值,原因就在于其均具有超额收益,只是形成超额收益的来源不一样。有的依赖较高价格,有的依赖市场占有量,有的则是依赖价格和市场占有量的共同优势。所以,导致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要归结到对收益法不全面认识上来。

从理论上来说,收益法的应用关键在于方法应用中各项参数、经济技术指标的判断和选择。收益法应用于无形资产评估时的三个基本参数,即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确定。收益额来是指无形资产直接带来的未来收益。无形资产的有用性以至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未来获利能力。无形资产的收益额,无论是通过分成方式获得,还是通过超额收益形式直接体现,都是由无形资产带来的。当然,某一项由法律赋予保护的无形资产,如果不能产生有形资产带来收益以外的收益,那么,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很低甚至不值钱。所以一项商标权价值的高低,不是从收益来源来判断的。

3.弄清有关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的问题

评估技术型时应注意技术及其有效性,只有能获得超额收益或获得垄断利润的技术,才能作为评估的对象。当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非同一主体时,委托方应有资产占有方的授权,方可委托评估。委托评估的范围与对象应在产权持有者实际拥有或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评估测算时,应注意交易或转让的范围和时限。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在该方面的监管体制的原因,再加上评估师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方面理论知识和实际评估经验不足,在技术型无形资产产权的有效性方面把关不严,只要委托方提供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的证明,评估人员都将其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导致将一些已经失效的技术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企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产生有自创和外购两个渠道。在实践中,一般采用收益法评估自创的技术型无形资产,而采用成本法评估外购的技术型无形资产,但是这种评估方法遗漏了外购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提成制付费方式。提成制付费方式能够避免一次付费方式引进技术后,因技术提前老化而导致的超额付费问题,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但这也不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提成制付费的相关费用不能资本化,从而不符合资产定义所要求的各个要素,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无形资产评估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兆波: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经济视角,2004(07)

[2]付建平等:浅论无形资产的管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04)

[3]刘 鑫:无形资产评估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商界,2007(05)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第3篇

当今世界,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激发了市场巨大的热情,有实力的企业都想通过并购这条“捷径”实现规模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并购主要涉及有形资产整合和无形资产整合两个方面。有形资产的整合由于可计量性,并购之前双方就可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而无形资产的整合由于不可把握性和难以预测性,在企业并购中越来越受到并购双方的重视。我国学者对并购中无形资产整合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已经涉及到并购后的战略、资产、组织、人力资本、技术、管理、市场和企业文化整合等诸多方面。本文从无形资产的构成入手,重点论述了人力资本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涵义及构成

关于无形资产的涵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目前通常用的定义是来自会计界。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会计界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日常经营中企业购买或研究开发的专有技术等,考虑到实务的可操作性,这部分无形资产规定必须是成本能可靠计量的资产。二是企业并购重组时由于评估价与购买价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商誉,这里的商誉实际已经包含了无形资产整合中有关人力、管理、市场、文化等因素,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无形资产的构成范围进一步扩大,种类也趋向多样化。目前一般将无形资产分为市场型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四大类。市场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营销网络、客户信誉度等。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指企业自身发明或购入的人类智力发明创造的成果在一定能够条件下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版权、非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在法律上是受保护的。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指企业领导和员工身上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创造力、领导力等智力资源,它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是长期教育、培训等人力投资的结果。基础结构型无形资产指那些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程序、工作方式和技术等,包括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等。

从整合的角度看,企业并购后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的整合能从会计角度核算,从而相对容易;市场型无形资产(如品牌)、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较难整合,其中人力资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整合更难以控制,市场型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并购可能给并购双方,特别是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这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企业并购中,员工对并购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本的整合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随着并购双方人力资本优势的转移,可以产生人力资本协同效应。要真正发挥这种协同效应,就必须搞好并购中的人力资本整合。以下对人力资本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人力资本整合中的问题

(1)消极的心理状况。在企业并购中,并购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都会引起并购双方各层次员工的心理变化。员工的心理状况是并购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整合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员工的心理状况是复杂多变的,一般来说并购中双方员工都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尤其是被并购方员工。归纳起来,并购中员工个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四种:怀疑与观望心理、恐惧和不安心理、抵触懈怠心理、自我保护心理。并购中人力资本整合的消极心理状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并购后前景的不确定性。对于部分员工来说,新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式及程序、岗位的变动、职权的变动、工资待遇福利的变化、新的上级和同事等等,这些变化会令他们感到不安,从而产生明显的压力感和焦虑情绪;对于另一些员工而言,可能要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并购后混乱的过渡时期尤为严重,人们对事情往往都是做出最坏的预期,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假想的,都会给员工造成心理上的焦虑。

(2)消极的行为反应。在消极心理状态下,员工通常会有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一是抵制。并购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可能会降低员工个人的职位或权力,影响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员工对于并购整合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如故意拖延工作,效率低下,不服从新领导的工作安排等。二是被动接受整合。大部分基层员工会采取这种行为,他们无法左右企业的整合过程,对于企业采取的整合措施只好消极被动地接受。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三是离职。有些员工觉得并购后的企业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遇,或者对并购后企业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或者为了减轻强烈的焦虑情绪,或者为了逃避工作中的不确定状态,从而选择离职。国外有关机构的实践证明,在并购发生的5年之中有42%的高层经理仍留在原企业,换句话说,高达58%的高层经理离开了被并购企业。放弃职位的往往都是一些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留下来的则有可能是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庸才和缺乏志向的人,这对并购之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员工的消极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那么最终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或者降低并购绩效。

(3)争权夺利。并购后,一般会有一些高层的人动,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忙于争权夺利以致普通员工陷入不安的情绪中,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除以上常出现的负面问题外,还会有部分员工对并购的前景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并购后个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这部分员工会对并购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工作起积极主动的配合作用。

2、建议和措施

(1)成立并购过渡小组,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针对员工可能在并购初期出现的消极心理状况,可成立一个并购过渡小组,其成员包括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人员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过渡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保持并购企业的稳定及帮助企业建立新的观念。并购过渡小组主要采取加强沟通的方式,并购后双方员工存在各种顾虑,沟通则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并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传媒、电子邮件、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等多种方式,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了解变革可能面临的问题等。这种与员工的沟通要实话实说,尽量避免让员工猜测;沟通应集中进行,以避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这些沟通方式,可以增加员工对新企业的了解,也可以减少员工心中的猜疑以及员工之间的冲突。

(2)搞好员工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购后被并购企业人员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岗位,从而会出现被动消极的工作态度,并购企业必须对目标企业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合理有效的培训,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并购整合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能力水平及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发挥培训的最大效能。同时,还应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使员工减少不安全感,激发员工对并购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制定稳定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防止人才资源流失。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被并购企业内部员工往往出现较高的离职率,造成人力资本流失。通常离职的员工是被并购企业的优秀员工,如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所说,“公司一般都是由20%的核心员工主导的,这20%的员工影响着另外80%的员工,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留住这20%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整合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整合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留住关键人员。

第4篇

一、企业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

当企业面临全球开发的竞争环境,外部环境的日益变化,企业经营行为中充满了很多未知的风险,科学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能降低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等。高科技企业普遍性风险很高,针对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管理的机制,尤其要重视以下基本方面:

(一)多环节的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很广,程度很深。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增加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应该延伸高科技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增加内部控制原则,在风资金结算、投资决策、全而预算、风险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上应予改进。

(二)风险管理的交叉

不是单一的管控,需要整合管理,把内部审计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这三者交叉或综合,企业将会站在更全面的视角,运用更综合的方法来应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管理的整合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法人治理结构,财务运营,内部监督审计,风险管理等,并涵盖风险管理全过程:识别,预测与分析,策略及措施等。因此,企业通过整合风险管理达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二、无形资产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重要资产,实证数据表明,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在整个总资产的比例已经高到60%-70%,高新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成长性的贡献是非常显著和巨大的,其重要性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十分明显。目前,高科技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足以令人担忧,譬如,无形资产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无形资产保护及防范意识较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又相对落后、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随意性强等现状。 而这些现状会给高科技企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在内部控制环节中会形成缺陷,高科技企业需要及时的识别、有效治理,所以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应该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三、人力资源建设视角的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要素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要素,它对企业的价值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企业文化的传递等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更是必不可缺的要素,高科技企业的经营持续发展、价值创造都取决于人力资本。在当下的高科技企业的比拼中,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控制缺陷,譬如,科研人员的流动性高、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高、掌握公司核心技术机密员工的诚信度低,道德水平弱,激励政策没有给员工指引明确的发展方向,绩效考核与员工的职业规划存在冲突、员工对科研项目职责的模糊现象。这些暴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不良影响,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需要清晰的识别内部控制缺陷,需要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的风险管控工作。

四、公司治理(组织架构)视角的内部控制

(一)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以及战略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决策机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二)组织结构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职能分工,做到岗位要求明确,职责清晰,绩效目标可量化等。这违反了内部控制中职务不相容,相互分离,以及授权审批规定,引起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三)企业不能对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无法保证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被及时识别,并履行相关的审批和披露事宜,这会出现重大缺陷。

五、内部审计监督视角的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作为COSO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又是作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纠正,风险评价的重要执行机构。如果内部审计监督失效,会造成内部控制缺陷,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很严重的不良后果。内部审计监督中形成内部控制缺陷主要体现在:

(一)内部审计监督效力不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能力、职责与权力保障等特征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运行将会产生影响。

(二)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构成,审计委员会主任应为独立董事,企业建立一个至少由三个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第5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系统 无形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管理

一、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在于创新

(一)无形资产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

无形资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无形资产的相应发展。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无形资产面临的新环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智力资源资本化、产业高技术化、信息社会化、信息网络化、投资无形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等。发展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提出了国际化、系统化、集中化、层次化、信息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知识化等新的要求。 无形资产改革需要创新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都将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课题。与此相适应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深化改革就需要无形资产创新。 发展无形资产学需要创新

自然科学在发展,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无形资产科学也需要相应地得到发展。发展无形资产学的关键在创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和无形资产改革都需要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学。

无形资产创新是有关人员在无形资产实践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无形资产创新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和与原来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是扬弃与发展的过程。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新的事物。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发展是创新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事业的发展。

(二)无形资产创新的分类

无形资产创新按组织性质划分有:

1.原始创新,是首先或最早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集成创新,是整合多种因素而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如有效地组织相关院校结合、相关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的无形资产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对引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性活动。

无形资产创新要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属于导向性政策,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敢于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新的科学理论,其最闪光的部分是新的被检验是正确的研究成果,但也包括了原有理论中被检验是正确的内容。科学理论的嬗变,是在继承原有理论中有用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同时,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借鉴的关系。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创新理论提供参考;但不能搞照抄照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一切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理论。

无形资产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当前,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确认,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等。

二、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一)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对无形资产运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还存在两种认识误区:第1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无形资产核算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几种无形资产所构成。第2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产权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知识产权各要素构成的,即知识产权构成的要素也就是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号权(厂商名称权)、着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等。

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既不等于无形资产核算要素,也不等于知识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系统是以无形资产核算要素或知识产权要素为主体的还包括其它要素的系统。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开拓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基本上是横向开拓和纵向开拓,横向开拓是发现和识别新的无形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纵向开拓是丰富无形资产要素的内容,如属于着作权的发掘民间文艺的作品和后续创作人的民间文艺作品。

(二)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确认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的确认鉴定机制。

1.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确认的标准

(1)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并经营无形资产。

(2)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系统包括法定要素和其他要素,法定要素是由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其他无形资产要素也需要进行确认。社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社会各单位的无形资产加以核算和管理。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是: 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从社会视角,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源。②满足3个条件。这3个条件是:第一,该资产是一种资源,对社会是有用的;第二,该资产是预期会带来效益,对社会是有利益的;第三,该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为社会的无形资产,以便纳入社会各单位的核算与管理,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无形资产系统要素鉴定机制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纳入规范,不同于学术界的探讨,每个人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应该有一定的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要素纳入会计准则范围的鉴定机制,应该是由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的相应组织,对社会经济实践中有关无形资产的现象、活动和研究等进行调查,按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确定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会计准则作为法定的无形资产要素。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要素的鉴定机制,分别由相关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等有关单位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依据社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如确定为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该部门有关规范,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如植物新品种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拥有植物新品种的单位应享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相应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对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又要按其他部门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真正发挥无形资产是一种持续发展资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无形资产一般可以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着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共15种。无形资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管理的发展,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将会不断丰富与发展。

三、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无形资产指南),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做了全面的规定。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处置和报废、披露等做了规定;无形资产指南又对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无形资产的摊销,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等做了规定,无疑这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是重要的。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了无形资产通过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从无形资产系统的层面分析,现行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即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正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其原因是:①不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如属于无形资产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得不到反映;②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已没有账面的现有无形资产的结存记录得不到反映。

为了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对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进行改革,采用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它要求:

(一)采用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上采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办法,但对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只限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6项应进行改革,不规定无形资产包括的具体内容,而只规定凡符合无形资产标准(条件)的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除现行规定的6项无形资产以外,凡企业按规定的无形资产标准确认的无形资产要素,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二)采用业务核算办法

对于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采用业务核算办法,设无形资产备查登记簿,只核算其数量,反映数量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以便监督管理。当对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评估价值后,应转入按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

对无形资产实施多元核算模式,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便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更充分地发挥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管理,是分部门专项直接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的体制,全国没有统一管理无形资产的部门。为适应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形势,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对现有无形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管理无形资产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组织制度重要内容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和职权划分等,组织机构是管理体制的载体,是管理人员活动的场所。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及其他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包括基本管理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所谓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集中统一是由全国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无形资产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分级管理是分国家、部门和企业的分别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宏观指导,部门分管,法规调控,相互协调”。

集中统一,是实施全国的无形资产宏观管理,在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系统的条件下,可以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或其他司)组织全国无形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其成员由相关部委选派;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与方法,制定无形资产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部门专项直接管理,由不同部门的相关机构分别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无形资产要素。例如: ①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②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负责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系统的新闻出版、着作权等管理工作。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其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工作,保护商标专用权,组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加强驰名商标的认证和保护等。④ 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⑤财政部,主要负责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工作。

企业综合管理,企业一般拥有多种无形资产,要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管理部门对该部门所管理无形资产的指导或管理,实施对无形资产的综合管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相应建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企业建立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集中统一;岗位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结合;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产权清晰,集中统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其要求:无形资产产权必须划分清楚;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形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与权利相结合;建立管理制度与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机构一般采用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①集中统一。企业设无形资产管理部(处或科)或知识产权部(处或科),设置职能岗位,明确职责与权益。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应由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并由精通技术、法律、财务、经营各方面的人员组成。按照无形资产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岗位,配备无形资产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一人一岗、一人数岗或一岗数人,做到人尽其才;明确各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工作流程,加强相互间的协作。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无形资产,如对专利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着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进行管理。管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转让、权益和保护等。要求按照规定从价值和事项两个方面,依据凭证和设置账簿,进行分类和明细管理。全部无形资产要有事项(数量)管理,同时,按规定要有会计价值核算和价值管理。②分级管理。在规模较大、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可以分级次进行两级管理,如在企业集团总部之下分各子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或在企业总部之下各车间(商品部)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对无形资产机构各管理级次的职责、权力和利益,管理范围和要求,要有明确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总部负责无形资产事项(数量)和价值管理,总部之下各管理层只负责对无形资产的事项(数量)管理。在我国,除了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以外,一般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组织,没有专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组织的建设。在国外,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企业内都设有知识产权部,每一个分公司还有知识产权科,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国家拔入的经费和投资及国有资产运营累积形成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但归高校占有和使用的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从形态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如研究成果、技术、信息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可分为用于教学、科研的非经营性资产和用于创收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近年无论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是高校利用现有国有资产运营取得收益而形成的国有资产,都使得高校国有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政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面临的压力下,高校纷纷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较过去得到了提升,继续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1995年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之后,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得到提升,但最为关键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并没有配套。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明、职能界定不清、资产的控制权力混乱、利益分配不合理、执行不力等影响高校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现象。而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高校无法利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2、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一方面,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3、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4、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不到位。高校的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高校通过与市场横向联合及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发明成果及专利。高校在不断创造无形资产的同时总是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对其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权益和效益观念。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而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或评估不当,导致学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界限不清晰;或者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转让时利益必然遭受一定损失,学校的无形资产得不到根本的保护。

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及随意处置资产的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高校历来重现金资产管理而轻实物资产管理,重有形资产管理而轻无形资产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无疑是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加上管理体制缺失、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资产购置手续不全、使用率低、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应该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所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最终体现。

三、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2、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手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经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同意并落实经费开支渠道后方能购买,并且要尽可能采用严格的公开招标形式。条件许可的高校要实行政府采购,将高校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政府采购成本低、资产性价比高、资产到位时限短,避免利用采购的寻租行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都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票据和实物进行核实。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建立的资源共享机制不仅存在于高校的各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而且要延伸到高校以外的经济体。高校要改革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在校内各部门的分割和封闭状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国有资产配置视野,使闲置或积压的资源流通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如此,既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又不造成闲置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3、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先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和产权登记,使高校与校办企业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之间有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完成转移程序和手续后才能转入经营。另外,学校代表国家以各种形式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部门的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财产所有权均属国有资产,对投入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达到合理有效、节约使用的目标,在坚持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高校应切实保障经营者和使用者依法享有自,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综合效益。

4、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著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顾彦(2004)提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两点新方法,刘敢(2005)也对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进出建议,他们的观点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在现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尝试。

(1)尝试资产分级或委托管理,建立新管理机制。针对近年高等院校合并和由于扩招而建立其管辖的分校,可以借鉴国有企业资产的分级或委托管理方式,将高校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这不但有利于实现责、权、利关系的对等和协调,提高资产运营和管理效益,也有利于调动分管部门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暗箱操作,杜绝侵吞或占有国有教育资源。

(2)尝试高校资产市场化管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产管理。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接受市场的考验。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将高校教育资金和资产投放到更多地区,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教育资金在各阶层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和扶植弱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另外,根据现代产权理论,高等教育的增长方式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李会霞、郑广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予以重视[J].经济论坛,2003(19).

[2] 胡: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3] 廖明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17).

第7篇

[关键词]WTO规则;外商投资;软环境;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elementswhichattractforeigninvestment,thearticlerecognizesthatinthisareatoomanyelementsarenotinconformitywiththeWTOrules.Theauthorpointsoutfourdrawbacksoftheelementsofthesoftenvironmentforforeigninvestment.

[Keywords]WTOrules;foreigninvestment;softenvironment

外商直接投资在八十年代基本上是以港台资本小额投入为特征,项目多为粗加工工业,技术含量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为投资规模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多次成为年度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国,外资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也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世界500强企业有近半数在我国进行了投资,标志着我国正在从区域性投资市场转化为世界性投资市场。但这些成绩取得有其历史性原因,也有必然性原因,不能说明外商投资软环境已尽善尽美。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存在着大量与WTO规则不相符之处,外商直接投资软环境存在严重缺陷,才导致了外商平均投资规模偏小,大中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处于试探性、风险性投入阶段。在华外资总规模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容量、丰富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低廉的土地价格及各种政策优惠条件均极不相符。如果扣除因文化因素而进入大陆的海外华人资本,因区位因素而进入的邻国(区)资本,因回避高关税等贸易壁垒而转移至大陆的生产性资本及为占领我国市场、不顾短期效益的投资外,真正意义的由于投资软环境优越而进入大陆的国际自由流动资本是少而又少。在当今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直接投资主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增加的时代,我们吸引外资的工作势必在软环境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缺陷,才会导致外资没有大规模全方位进入我国。这些根本性的缺陷包括:

1.缺乏必要的财产保护

外商投资,意味着将资产长期置于我国境内。这些资产的安全是否能得到长期保证,是外商投资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法律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进入我国的外方投资者的财产保护主要依赖于中国法律,其次才是靠政府权力。而我国法律在财产保护上存在不完备之处,我国宪法没有规定私人财产保护程度,没有禁止政府对私人财产进行征收或国有化。一些法规如土地法、规划法、水利法等多部法律认定政府对私人财产有处置权,且政府补偿标准严重低于市场价值,甚至不予补偿。因此,从法律角度讲,投资方不仅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保护上存在不安全性,甚至有形资产如房地产、机器设备等也缺乏有效保护。

事实上,中国各级政府积极保护投资者的财产,并不存在以国有化名义进行的政府征收,必要的财产征收如修建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而进行的财产征收数量极其有限,且政府均给予合理的补偿。但由于依靠政府权力进行财产保护在投资者看来缺乏长期性和可靠性,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财产保护的法律才能解除外商投资的后顾之忧。

(2)政府权力问题

政府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督也构成了对投资者的财产保护的潜在威胁。我国各级政府拥有政府较多的经济权力,同时政府名义上又拥有众多国有企业。因此,理论上说,政府有牺牲私人投资保护国有企业的倾向。更何况我国已建立起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外商投资者与政府合作,共同经营改造国有企业,既易受到政府扶持,又可避免在基础工作上的投资,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捷径。可是合作双方一旦发生财产纠纷,拥有一定的纠纷处置权的政府处于强势地位,使外方感到不公平和财产缺乏安全感。尽管事实上由于国有企业产权虚置,各级政府并不真正代表国有企业利益,因此,一般也不存在政府利用

特权替国有企业谋夺外方投资者资产的可能性,但这种危险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华投资。

(3)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

如果说,来自法律与政府权力上的对外资有形资产安全威胁只是潜在性的和理论上的,那么在我国外资无形资产受到损害则可能是现实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民众对无形资产认可程度较低,除商标与专利外对软件版权、地理标志权,外观设计权、商业机密权等权利的保护缺乏深入认识,不主动保护知识产权,认可各种侵权边缘行为,对侵犯知识产权采取宽容态度。这是外资企业无形资产安全得不到保护的基本原因。其次我国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设立时间短,缺乏品牌,也缺少创新能力。因此仿制与再开发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侵犯产权的问题,使轻微的侵权成为普遍性问题;第三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中,均存在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在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远大于利益,因此存在被动性和地方保护主义。

无形资产保护是一个体系,不仅包括法律条款和制度上的措施,更包括观念上的赞同和行为的主动性。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无形资产保护体系,外商才会将一流的技术引入我国。

2.过度的行政干预

外商能否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经营其投资项目,是外商选择投资地点时所要认真考虑的。在我国,受计划经济模式和国有经济体制双重影响,各级政府习惯于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在外商投资领域,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中的某些部分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惯例有一定的差别,构成对外商自由经营权的威胁。政府的过度行政干预主要有:

(1)外资企业设置主管部门,进行层层审批。

在我国,外资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拥有隶属关系的行政管理门。根据《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设立、企业终止、企业变更章程与合资和合同等重要经济行为时必须报请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及其指定的机构审批,由此,类似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有了事实上的业务主管部门。而在一些服务性领域,如旅游、广告、投资、建筑、医疗、商品批发零售,须接受相关领域的主管行政部门与外经贸部的双重管理。如果外商投资规模较大,还需报请计划经济委员会审批。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对外商进行的非职能部门的管理。

(2)阻止企业竞争,限制外资准入领域。

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它有关规定,政府有权

指定外商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区。我国政府将投资领域划分为三类,即鼓励投资领域、限制投资领域和禁止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领域一般均为难以获利的领域,如农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反,对进入电信、银行、保险、批发零售业、专业服务等易获利领域进行限制,甚至禁入。为了阻止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发生竞争,对一些国内生产能力饱和的领域也限制外资进入。政府这种根据资本来源划分企业类型并管理投资准入领域的作法与国民待遇原则严重背离,是阻碍外资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直接障碍。

(3)提出种种附加要求。

我国企业除承担纳税任务外,还须承担许多社会义务,如安排复员军人、残疾人就业等,而对外资企业政府提出了更多的附加要求。如当地人员含量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外汇平衡要求、外汇管制要求、出口实绩要求、技术转让要求、当地股份要求、雇用劳动力要求等,企图利用企业解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对外资企业的开业条件,贷款条件、获取许可证配额条件的要求也高于其它企业。由此增加了外资企业的负担,造成不平等的竞争条件。虽然在新修改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对有关要求进行了部分删除,但同时在新近开放的经济领域,其附加要求仍大量存在。

3.缺乏仲裁机构与国际仲裁机制

外商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难免不与中方国有企业、消费者、有关政府甚至有关法律发生矛盾。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矛盾在中国法律框架内可以由法院裁决,一般性纠纷可由政府仲裁。但也存在例外情况,包括: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中国承认的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法则

和有关承诺相矛盾且损害了外商投资者利益的。如我国的《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资企业缴纳所得税率与国内企业所缴纳税率不完全一样,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通常是根据企业利润率、利润规模确定为不同税率,最高为33%,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皆为33%(除去优惠税率部分,仅指一般情况);

(2)中国各级政府做出的决定,该决定虽然不违背我国法律

但明显不合理且损害外资方利益的;

(3)由于文化差异而得不到公正解决的纠纷。这些矛盾与纠纷实质上是外资方同中国法律、政府、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作为弱势的外资方迫切需要进行公正的国际仲裁。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国际仲裁机构之前,公正地解决外资方与中国法律、政府、文化之间的矛盾的可能性较小。

4.歧视性环境

严格意义讲外资企业是一类资金来源于境外的中国企业,它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完全一样,履行着纳税义务,因此,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观念上,均不应对其另眼看待,更不应对其进行歧视。但目前歧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主要有:

(1)以保护民族工业、幼稚工业为由制定限制外资企业发展保护国有企业的政策。在我国普遍地将外资企业产品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等同于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的竞争,即将外资企业产品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产品等同于进口产品。因此,很轻易地将世贸组织容许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期限内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作法,作为制定限制外资企业,发展民族幼稚产业政策的基础。其实,这是由于并未真正理解世贸组织相关规定的实质所致。利用较高的关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是为避免这些产业消亡或发展不充分而造成税收和就业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外资企业在东道国已经上缴了税费、雇用工人,也就不存在对其限制的理由。相反越是发展薄弱的经济领域和目前效率低下的领域均应鼓励其进入,以增加税收与就业,并带动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

(2)歧视性收费。我国在许多领域存在着对外企和外国人收取高于国企和本国公民用费的作法,甚至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收费标准(如土地价格)也有相同问题。由此造成经济意义并不大但外资方心里上难以接受的歧视性收费问题。

(3)透明度歧视。在我国目前仍存在经济贸易领域政策信息缺乏透明度问题。由于外商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发言权,这点明显不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者,而且由于与政府各部门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对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行政依据及相关信息知之甚少,而对一些变更的规定的了解常常滞后,造成透明度歧视。

由于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引进外资领域存在不完善实属必然。对此应进行充分讨论并逐步完善。上述问题是全国性问题但一些地区已经通过地方性法规、政策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救,取得了明显效果。可见,目前存在于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中的种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IBRD.1992.GuidelinesontheTreatmenttoForeignDirectInvestment.[M]

2.OECD.1976.DeclarationofInvestmentandMNE[M]

第8篇

症结词:域名,法律问题,CCNIC

跟着新经济时期的来临,第4次工业革命达到了阶段,互联网(Internet)与电子商务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运用,域名的首要性已经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新经济时期即知识经济时期,它较原始的经济最大的不同便是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等基于人的智慧所发生的无形资产的价值逐步被人所认知并接受。

1、域名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域名( DOMAIN NAME)是互联网上辨认以及定位计算机的层次结构式的字符标识,该计算机的互联网协定(IP)地址相对于应。域名是互联网的基础服务,在此之上可以提供WWW(万维网)、EMAIL(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等利用服务。域名由四个部份组成,其中最左侧的1串字母代表提供的如HTTP(WWW)、 MAIL、FTP等服务类型,最右侧的组成部份称为顶级域名,或者称最高层域名,它可以分为3类,1是地舆顶级域名,共有二四三个国家以及地区的代码。例如 CN代表中国, JP代表日本,HK代表中国香港等等,另外一类是种别顶级域名,共有七个: COM(商业系统), NET(网络机构), ORG(组织机构), EDU(教育系统), GOV(政府部门), MIL(戎行系统), INT(国际机构)。因为互联网最初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最初的域名体系也主要供美国使用,所以GOV, EDU, MIL尽管都是顶级域名,但却是美国使用的。只有。COM、。NET、。ORG成为了供全世界使用的顶级域名。相对于于地舆顶级域名来讲,这些顶级域名都是依据不同的种别来区别的,所以称之为种别顶级域名。跟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的顶级域名也依据实际需要不断被扩充到现有的域名体系中来。新增添的顶级域名是 BIZ(商业), COOP(合作公司), INFO(信息行业), AERO(航空业), PRO(专业人 士), MUSEUM(博物馆行业), NAME(个人)。在这些顶级域名下,还可以再依据需要定义次1级的域名,如在我国的顶级域名。CN下又设立了。COM,。NET,。ORG ,。GOV,。EDU等和我国各个行政区划的字母代表如。BJ代表北京,。SH代表上海等等。自定义的域名部份列在最初级。它的功能主要由它的两个作用来实现的:分别是域名指向以及域名解析,域名指向是指1个域名指到另外一个域名的空间,大致上是与两个域名共用空间是1样的,只是多了1点,指向可以指到另外一个域名的子目录底下。域名解析就是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进程。IP地址是网络上标识您站点的数字地址(如:二0二.一一七.一五七.一二五),为了简单好记,采取域名来接替ip地址标识站点地址。域名的解析工作由DNS服务器完成。

对于于企业来讲,它就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宣扬等流动的标识,与人们时常使用的企业名称以及商标拥有相似的作用。对于于人们在寻觅企业主页、查询有关的商业信息,增强该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很首要的作用。并且因为域名拥有独一性、专有性、辨认性、无形性、全世界性以及稀缺性等特性。这便使患上域名成为网络中最首要的无形资产,蕴含着很高的商业价值。

从某些方面来说域名相似于商标,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有必定的标识性以及排他性,并且都拥有广告宣扬的功能,然而因为二者合用的对于象不同,拥有标识性的基础不同,拥有的排他性的基础不同,二者获得的原则也不同,致使了域名维护不能完整依赖于商标维护。

域名以及厂商名称(商号)均可用以区别不同的公司,拥有必定的标识性以及排他性,并且从理论上讲,这类标识性以及排他性都是无穷期的。此外,1般来说域名以及厂商名称(商号)都以注册或者登记为条件。这是它们的共同的地方。然而,厂商名称(商号)的标识性以及排他性要遭到地域规模的限制,拥有地域性,而域名的标识性以及排他性则无此限制,它是全世界性的,因此是绝对于的。此外,从直观上看,厂商名称(商号)1般采用文字的情势,域名则可以以电子数据的情势存在。

并且域名作为企业在电子空间的标志,不但拥有无形资产的属性,而且拥有1般的电话号码所不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属性;有的认为,域名是1种可以集商号、商标为1体的全新的知识产权客体;有的从域名的商标效应方面斟酌;有的将之归入商誉;有的明确列为与商标、商号并列的商业标记权;有的着重于探究域名的独一性以及作为相对于有限的资源稀缺性,以此说明其无形价值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联。这就抉择了域名维护问题必需有1套独立的维护法子来调剂维护。

2、域名的获得

为了加强对于互联网络域名的管理,我国于一九九七年五月三0日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施行细则》,作为我国首部关于域名管理的行政规章,该域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域名的获得有3种方式:(1)注册获得:作为域名原注册者的许可人将其所有的注册域名的使用权有偿授与被许可人。许可后,许可人仍保存该域名的所有权,但丧失了该域名的使用权,并获取使用费;被许可人取得该域名的使用权,并应支付使用费。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施行细则》的规定:国务院信息办及其常设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是我国互联网络域名系统的管理机构;凡在中国境内注册域名,应该按照该办法办理;域名注册申请人依据法定程序申请,并对于其选择的域名负责,在其了解的规模内,保证不损害任何第3方的利益;依照“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受理域名注册,不受理域名预留;注册域名履行有偿注册以及年检轨制,可以变更或者注销域名,但不准转让或者买卖;在中国境内接入中国互联网络,而其注册的顶级域名不是CN,比如是某个国际通用顶级域名或者某个外国域名,也必需在CNNIC登记备案。

并且从注册域名的主观方面来看有3种行动属于歹意注册行动 (1)注册或者者受让域名是为了出售、出租或者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2)屡次将别人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者标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以阻挠别人以域名的情势在互联网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者标志;(3)注册或者者受让域名是为了侵害投诉人的名誉,损坏投诉人正常的业务流动,或者者搅浑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分,误导公家。这3种行动不予注册。

(2)转让获得

转让:作为域名原注册者 的转让人将其所有的注册域名的所有权有偿让渡于受让人。转让后,转让人丧失原注册域名并获取转让费;受让人取得该注册域名,并应先行支付转让费。此种交易情势最为常见。

(3)合作获得

合作:域名注册者以其所有的域名作为无形资产投入与别人合作经营,以获取投资回报的方式。

依《合同法》的规定,域名获得交易合同可分为口头情势、书面情势以及其他情势的司法解释中“书面情势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流以及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情势。”网络环境下的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流所构成的合同一样拥有法律效率,可以作为域名获得的根据。

3、域名的法律维护

在网络上,域名是商业竞争以及网络营销中首要的策略性资源,也是1种有限的资源,域名是企业无形资产的1部份,企业应答域名充沛注重并切实维护,否则将对于本身利益发生不利影响。域名的法律维护便是对于域名所有人的法律维护,即企业无形资产的维护。我国对于域名的法律维护通过下列方式实现:

(1)民法维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力受法律维护,任何组织以及个人不患上侵略”。即,域名作为无形财产或者智力成果,只要是合法获得且未侵略别人的在先权力即受法律维护。具体的说,域名所有权人对于其具有的域名可依法进行持有、树立并经营相干网站或者网页、获取经济利益、抛却、闲置、捐赠、转让、许可、合作等流动。任何非法干预都应承当相应的民事责任,权力人有权取得行政、司法救援。

(2) 知识产权法的维护。

首先,域名作为1类新兴的知识产权拥有知识产权性,合用知识产权法1般原则。域名是1种专有权,权力人垄断这类权力并受法律维护;权力人之外的第3人不患上侵略这类权力,未经权力人赞成,不患上享有或者使用该项权力;权力人对于这类权力可以自己行使,也可转让别人行使,并从中收取报酬;域名权在法按期限内产生效率,它以注册而发生,以续展(定期办理继续注册的手续,并缴纳相干费用)而持续,以不续展而歼灭(任何其他个人或者组织都可依“先到先有”原则享有之)。

须尤其说明的是,域名不拥有1般知识产权的严格地域性,而拥有全世界性,1般可依属地原则或者属人原则处理触及域外的相干法律争议。

(3)在先权力人的法律维护

在先权力是指在某1个域名注册生效日前已经对于该域名中间的辨认部份(即前例中的“ABCDE”部份)享有法定权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中,域名与商标因其共同的辨认性而引起了大量的法律冲突,笼盖规模触及众多有名厂商及其驰誉商标。

司法实践中,法官常常根据民法、商标法、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干专门法而将天平偏向在先权力人。并且规定了以相同或者近似别人注册商标名称做网域名称,并在网站促销与他们人同1类或者相似商品的,形成商标侵权;以相同或者近似别人注册商标做网域名称,并在网络促销,但商品与别人商标商品并不是为同类的,不形成商标侵权;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别人注册网域名称作为商标名称,就网域名称的独创性、知名度、商品的关联程度等斟酌,商标有误导公家之虞,网站所有人患上以申请商标注册无效。同时,在先权力人常常拥有强大的政经优势,对于有关域名政策与法律的制订拥有巨大的游说气力。

在我国,现行域名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该文件体现了较为浓重的政府监管的象征。北京市高档人民法院办公室二000年八月一五日的《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发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若干指点意见》则主要参考了ICANN及美国的法律,拥有光鲜的时期特性。二000年一一月一日,CNNIC了《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并授权CIETAC作为我国国内第1家中文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二00一年七月一七日, 最高人民法院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合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二00一年七月二四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域名法制建设进入了1个斩新的阶段。

从目前的司法与仲裁案例分析,驰誉商标权基本取得了有效的维护。在某些个案中,跨>,!

第9篇

关键词: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资产使用

1 引言

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铁路多元经营(以下简称多经)企业在承担安置主业分流人员,盘活利用主辅分离和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闲置资源,拓展铁路客货营销工作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企业构成方面看,铁路多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包括物流企业、物流类企业、商贸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旅游广告企业等。其中物流企业是指能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流服务的企业,物流类企业是指提供运输、仓储及延伸服务等比较单一服务的企业。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路共有物流企业76家、运输企业123家、延伸服务企业482家、装卸企业91家、仓储企业53家。从事物流及物流类相关的企业人员虽仅占多经企业总人员的20%,但所创造的利润却占整个多经系统利润的50%左右。理清和理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与运输主业之间的资产使用关系,将有助于提高铁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助于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

2 铁路多经物流企业与运输主业资产使用关系现状

2.1 实体资产的使用关系现状

在主辅分离过程中,运输主业将闲置资产及与运输生产关联度不大的资产,特别是由于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而形成的闲置资产、土地、厂房、设备交给多经企业,由多经企业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开发经营管理。对于这部分资产,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结合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明晰产权归属的情况下,逐步将适合多经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源通过接收行政划拨、租赁等方式,纳入企业发展所需的经营性实体资产。现阶段,多经物流企业在依托运输主业开展业务过程中,涉及到使用运输主业的场站设施、基础设施设备、货场等物流资源时,在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归属清晰的情况下,对于产权属运输主业的这部分物流资源,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在使用过程中按照规定采取租赁或运输主业以固定资产入股等相应的方式来确立两者之间的资产使用关系。

2.2 无形资产的使用关系现状

铁路运输无形资产是指由目前国有铁路所具有的路网优势、特征优势和铁路运输方式优势等形成的一类特殊无形资源,表现为可供铁路企业利用的发展条件、经济关系及特殊权力等。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这些经济资源,集中反映了铁路的战略优势,对铁路运输及多元经营的发展极为重要。同时,这种特有的行业无形资产也为铁路

多经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铁路多经物流企业使用运输主业的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靠铁路运输方式和网络优势形成的客户关系资源。铁路运输行业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基础行业,服务对象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国防等各个方面,服务面广阔,与各方面都建立了广泛的关系,客观上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由铁路运输计划管理形成的无形资产。目前我国铁路运能尚处于较为短缺的时期,铁路运输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拓展企业的经营业务,但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与运输主业保持着紧密地联系,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由铁路运输计划管理形成的这部分无形资产,如装车计划、列车编组计划等。同样,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请车需求更容易或优先得以满足,这是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目前业务发展的重要依靠。

3 铁路多经物流企业与运输主业资产使用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资产产权归属清晰但利益分配不清晰。在实施“三分开”和主辅分离及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的过程中,铁道部出台了大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如何明晰产权以及理顺资产使用关系。铁路运输业与多经企业之间相互占用和使用的资产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了资产使用关系,明确了资产的所有方和占用方,使得这部分资产在产权归属清晰的情况下,建立起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或采取租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资产的使用关系得到确认。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运输业与多经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多经物流企业在使用运输主业物流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运输主业“蓄水池”的功能,吸纳安置主业分流人员和补充主业的工资及为运输主业扩大业务范围等,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可能完全按照资产的实际价值来确立资产回报关系,造成一部分资产虽产权归属清晰,但资产使用产生的利益分配不清等问题。

(2)铁路多经物流企业从运输主业获得的资产规模小、质量较低。据统计:2005年,运输主业划转多经的资产总额只有3.36亿元,其中乌鲁木齐铁路局划转2.86亿元资产,其他17个铁路局运输主业划转多经的资产仅有0.5亿元,而这其中划入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资产就更少。从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接收主业划转的资产质量看,一些主业闲置资产被划人多经物流企业,但对多经物流企业而言,并无较大的使用价值,如划转的土地,无论面积、规模、条件、环境都无法适应多经物流业务开展的需要。造成多经物流企业在主辅分离过程中,所获得的资产质量较低,企业竞争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使企业又背上了较重的资产包袱。

(3)现有的资产划拨方式使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缺乏接收的积极性。 目前,根据铁道部的文件规定,不能将资产无偿划拨给多经企业,必须对划拨的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注入多经企业。按照这种方式,主业在划拨资产时大多是以固定资产入股,对于亟需发展壮大的多经物流企业,这种资产划拨方式并没有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问题。多经物流企业在接收有偿划拨资产的同时,为了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投入资金,对接收的场地、基础设施、设备等进行改造升级。这对于原本资金实力就有限的多经物流企业,在接收和处置铁路主业划拨的资产时必然会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4)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对于主业的无形资产认识和利用不足。铁路主业的网络优势及与主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多经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的比较优势。由于主业在品牌和服务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经物流企业在使用运输主业无形资产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多经物流企业在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专业化物流市场中处于一定的劣势,但多经物流企业对于如何抓住和利用好当前由于铁路行业性特征及运能充分缓解来临之前所形成的优质型无形资产的时机,缺乏战略上的深思和考虑。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利用好铁路运输主业的优质型无形资产,是多经物流企业形成自己特色业务进而发展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5)对适合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发展的物流资源的使用上,运输主业没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多经物流企业承担着运输主业“蓄水池”的功能,而运输主业在适合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的使用上对内对外却是同一标准。在场站、仓储设施等的使用上并没有给予多经物流企业一定程度的倾斜,使得多经物流企业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无明显比较优势,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4 资产使用的建议

(1)对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目前的资产现状和使用状况进行彻底的清查评估,明确企业目前占用和接收的资产状况。按照企业业务需要和发展需求,对企业原有资产和主辅分离过程中划转过来的资产,区分为适合和不适合企业发展的资产。对适合企业发展的资产在综合考虑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组和提升,使之符合企业发展和拓展物流服务业务的需要;对不适合企业发展的资产,按照资产原始归属进行处理。对接收来自主业但不适合多经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资产,进行及时归主,避免造成划拨过来的资产成为多经物流企业的不良资产。对原属多经物流企业但已不适合企业发展的资产,企业应进行资产评估,核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然后采取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处置。通过资产清查评估,查清企业的资产现状,达到对多经物流企业目前所属资产的优化重组,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企业资产优质率的目的。

(2)拓展与运输主业的资产使用合作方式,进一步利用铁路运输主业的物流资源,实现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网络的构建,使之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多经物流企业应积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产权归属运输主业但又是企业发展必须的物流资源,通过采取主业以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租赁关系,明确多经物流企业对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关系,确立其固定使用权。铁路运输主业也应在考虑多经物流企业贡献和作用后,在适合多经物流企业发展的物流资源的使用上,按照“同等优先、适度倾斜”的原则,实现运输主业与多经物流企业的双赢。在此基础上,多经物流企业通过对归属其使用的大型货运场站、专用线等物流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对区域内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局部的物流资源网络。当多经物流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为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需求,应以资本为纽带,走资本控制型道路,构建适应多经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所需要的区域乃至全路的物流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运输主业由于行业性特征产生的优质无形资产,依托与运输主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多经物流企业的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形成企业稳固的客户资源与不可替代的特色物流服务。多经物流企业必须抓住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在铁路运能充分缓解之前,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及早巩固在行业内部物流市场的地位,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构建稳固的客户群体,转换观念,立足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积极参与社会化物流市场的竞争。

第10篇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运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行为,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特别是随着金融手段大量运用于产业经济后,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产业革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浪潮”。

企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是通过企业购并和业务重组方式实现的。纵观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一次大的经济繁荣,都伴随着大量购并活动的发生;每一次企业的超速扩张,都经常以购并为标志。

通过资本运营,设备、资金、知识(技术与管理)、人才四项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的认识和如何搞好企业的资本运营提出一些看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资本运营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作为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资本或权益的升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资本运营放到战略的高度,从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本运营策略。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把资本运营战略放在突出地位并长期坚持呢?我们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大家知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受制于自身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外,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看,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带给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风险不同,企业获得的利润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需要选择采取不同的策略。

2.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从我国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的汽车工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航天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会大有可为。

3.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如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有快速发展的机遇。而生物科技等新型技术领域的崛起,又推进了某些传统产业的革命。

4.行业市场状况。行业市场状况决定市场现行供需矛盾以及未来变化,而市场状况又直接关系企业的竞争空间和未来竞争趋势。企业必须洞悉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竞争趋势做出判断和对产业进出作出抉择。一般来说,市场开放行业的业内竞争较为激烈,其利润率必将大幅下降,不宜进入;相反新型的行业,垄断程度相对较高,利润率也高,应适时进入。

5.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和潜在加入者的威胁,是影响本企业在行业内竞争能力与竞争结果的关键。企业需要对未来发展的竞争策略进行定位,在避免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威胁到本企业的同时,实现在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企业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人,为什么要把企业的产业定位看得极其重要。因为对企业生存发展而言,首先是正确的产业定位,其次才是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现代企业,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产业调整和低成本扩张。

二、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

1.兼并。兼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增加利润。公司通过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无法做到对价格的垄断,只有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才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三是战略转移和多元化发展。当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或是预期利润率较低时,公司应考虑战略转移;即使本行业前景较好,为了避免经营风险,以及考虑未来市场的变化,当出现前景较好,预期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时,应视本公司资本、经营、财务状况考虑导入。

2.收购。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和其它产权交易平台,收购目标企业的股份或购买目标企业产权,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收购不同于兼并,收购行为发生后,被收购企业依然存在,只不过被他人控股。收购是比兼并更为复杂的资本运作,不仅方式多样,还会遭受反收购行为的阻击。收购分为公开收购和敌意收购。公开收购策略是指公开地以特定的价格向股东收购大量股权或股票,以控制目标公司部分所有权。公开收购应注意:一是应规范操作和严格保密;二是制定对股东们有吸引力的收购价格。敌意收购是对被收购公司采取的强行收购行为。目标公司面对敌意收购可采取以下反收购策略:一是寻求股东对收购的支持;二是根据收购方所提条件,向本公司的股东发出回购要约;三是寻找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对付收购者的目标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3.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资本的根本属性就是追逐利润实现保值增值,对企业来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重组是必然的选择。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像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包括投资中心、融资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下属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经营单位的重组,实现其要素流动、组合、优化等。

4.借壳上市。通常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地位。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目标“壳”公司的合法上市地位,借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目的。买壳上市要经过“选壳”、“买壳”、“用壳”三个过程,“壳”资源的优劣与成本高低,是决定借壳上市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说,规模不大,目前经营不佳,但经过改造有发展前途的公司是买“壳”的首选目标,当然其经营领域最好与本公司相同或兼容。买壳是手段,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壳”筹集资金,即通过扩股将非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为发展扩张筹措资金的目的。

5.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现代市场是品牌的市场,品牌的背后就是市场和利润。将品牌、商誉、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折股进行资本化运作,是资本运作中非常经济、非常有效的途径。进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既舍去了按常规投资和建设的时间,又比新建或收购大幅度节约投资成本或费用。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将无形资产转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本企业具有公认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资本运作除了上述五种主要模式外,还包括资本的直接运作,如我们常见的证券投资、融资租赁和期权交易等。这些方式运作得当,能够使本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获得增值。其中证券投资是一种不涉及资本存量的间接投资行为,高风险和高回报是证券投资的最大特点。

三、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

通过资本运作,将原来企业不活跃资产要素通过并购重组予以新生,将分散在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新企业,由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管理代替和改变原来的陈旧、低效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有以下几种:

(一)进入优势产业

企业在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为了规避行业壁垒和投资风险,通常舍弃对新产业投资新建的战略,而通过购并方式进入新产业。

(二)抢夺价值洼地

当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产生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容易引发收购公司的并购欲望。造成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有: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导致资产价值缩水,而收购方看中其市场或技术能力,决意通过并购挖掘价值潜力;通货膨胀原因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产生差异,收购方期望通过收购或追加改造成本,而获得价值差异和投资收益;收购公司拥有提升目标价值的资源,如市场、技术、短缺资源、能力配套等;信息不对称,造成内外部价值评价不对称等。

(三)优化生产要素

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手段获得自己缺乏的如知识产权、关键设备、专利或专有技术、市场渠道、商标或其他无形资产、管理经验、高层管理团队等关键要素。

(四)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通过购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购并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浪费;购并可解决专业化生产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问题。

(五)降低成本费用

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重组后通过完善产业链,将生产不同阶段产品的企业集中在一家企业内,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费用,节省原材料;二是重组后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各项费用的目的;三是重组可以直接降低交易费用,克服因市场运作的复杂性而导致完成交易需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四是重组后可降低融资成本,倍增的资产和原有贷款渠道,可以保证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六)减少市场竞争

为争夺市场权力,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活动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垄断能力。具体包括行业需求萎缩、生产能力过剩和低价竞争时,通过多家企业联合,对抗利润和成长机会的减少;也包括上下游产品的重组,为原材料供应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或消灭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七)发展多元化经营

企业通过纵向购并,投资于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项目,可以避开内部扩张风险,减少对单一产品市场的依赖,降低季节波动和经济循环的不利影响等,从而降低风险。

四、资本运作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

资本运作不可能离开财务的支持,资本运作的结果又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资本运作中必须考虑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正确的企业财务战略是保证资本运营的关键。

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产业的介入、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有经营条件的改善,其主要行动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预期的低增长。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因为:一是行业周期性的影响,即该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市场容量难以快速扩大;二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增长速度落后于行业整体增长率,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后者可以通过管理者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式以改善技术与管理状况等,找出和解决妨碍企业快速增长的内部因素。但很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在短期内通过包括战略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业务构架改变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当企业无法从内部挖掘增长潜力时,或用内部挖潜方式已不能根本改变企业的低增长时,就必须及早考虑积极推进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选择与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相辅相成的行业与企业进行资本运作。

财务战略的目标既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投资回报,又是企业所有战略的最终目标,它是检验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特别针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民不断追求的高股价与高回报,迫使企业必须考虑实施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要素为:(1)为股东提供剩余利润分配。这是股东投资回报的一种表现形式。(2)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是指投资人的投资价值得到不断增值。(3)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是指确保债权人能够按时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收益。(4)建立完善的资本结构。合理的配备债务与股东权益,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投资者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5)充足的资本金。确保资本数量,提高资本质量,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进行。

而事实上,企业财务战略更多时候需要满足客户与投资人眼前的利益,而资本运作更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利益。这时,就需要客户与投资人说明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尽管资本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客户与投资人创造持久的价值,如通过用兼并与收购方式,扩充企业生产能力和提高企业长久竞争能力。但资本运作不能脱离企业财务战略,必须依据财务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而决定。因为超越能力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很容易造成企业现金流失缺,从而导致资本运作的失败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五、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

资本运作中的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最能有所作为的领域。

资本运作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重组活动的始终。除了合同风险、诉讼风险、资产风险、劳动力风险和市场资源风险外,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这一职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遏止风险发生与扩大。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指标反映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源状况与资源运营效果,能够揭示企业的盈利、规模增长与风险水平。在资本运作中,财务管理完全可以凭借对财务指标的占有和分析,评价和判断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潜在风险。可以说,财务指标在资本运作的事前规划与预警、事中控制与运营、事后评价与奖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说来,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分为三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的估计,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中,并购方确定目标企业并购价格的依据,主要来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目标企业在报表中隐瞒亏损信息,夸大收益信息,或者对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或准确披露,必然误导收购方对并购定价的正确判断。二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所存在评估结果的不准确、不真实,将导致对收购标的物的错误高估。

2.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资金是否有保证和并购资金结构和来源风险。在资本运作中收购方大多通过融资形式完成并购。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最为合适,收购方债务结构是否合理,是收购方在收购前就必须考虑的控制融资风险问题。避免融资风险的关键是控制债务风险。包括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收购后因举债过于沉重,或增加目标企业债务导致收购方债务总量和结构变化,使收购成功后不能偿付本息而破产倒闭的实例为数不少。

3.支付风险

主要是指在并购活动中选定的支付方式导致日后因此而出现的风险。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支付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方式导致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方式引发的的债务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知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会给后续扩大投资开发带来风险;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技术资本的泄密、替代,可能导致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出现顷刻质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手段,强化资本运作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六、在资本运作中关注无形资产投资和交易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第11篇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全新的经济理论,“广义虚拟经济之父”林左鸣“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它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并以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为基础的价值进化及其发展规律。”[1]

一、人力资本概念界定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表述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徙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明显例证。”[2]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形成的人力。”[3]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从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较的角度给人力资本下的定义是:“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人力资本概念大约于1980年前后传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含义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建民(1999)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群体的人力资本应分开进行界定: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从群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4]

李忠民(1999)从知识、技术、信息的商品化这一事实入手,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5]

林左鸣(2010)认为,贡献出人类“无差别劳动”的是人力资源,而贡献出人类“非无差别劳动”的就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了,而应该是人力资本。只有在企业的容介态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从业人员才是人力资本,否则只能是人力资源。容介态是当一种状态不断容纳入新的信息介质时,使整个状态自身不断发生质的变化的运动。容介态即质变或进化的状态,是以信息变化为基础的质变或进化现象。[1]

以上有关人力资本概念的各种观点或从人力资本的内容角度(舒尔茨、李建民);或从人力资本的投资性和功能性角度(贝克尔、李忠民);或从资本与人力资本比较的角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笔者认为林左鸣的观点最能把握人力资本的本质,最能厘清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关系。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物理学及其他:相会与交谈》一书中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用林左鸣的容介态理论来解释这一“交谈”其实就是一种“容介态”的过程:只有在企业的容介态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从业人员才是人力资本,否则只能是人力资源。

二、理论基础

(一)资本雇佣劳动

在正统或主流的经济学思想中,“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向来被看作天经地义的真理,那么“资本雇佣劳动”就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和模型来证明“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张维迎(1996):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可分离性,使得非人力资本一旦被投入企业,便成了一种抵押品,作为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就难以任意地退出企业,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自然就有了作出最优决策的积极性,成为天生的企业风险的承担者;相反,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不可分离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无后顾之忧,可随意退出企业,逃避风险,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而且由于一个人的经营能力是私人信息,而财富数量是公共信息,非人力资本具有信号显示优势。如果缺乏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各产权主体就难以对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形成合理的预期,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就会比较严重,由此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优化。[6]张维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拥有量是一个人力资本可能具有的“企业家才能”的信号和获取企业经营权的抵押品,因此资本家是天生的企业家,“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佳的制度安排。

(二)劳动雇佣资本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对“劳动雇佣资本”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进行论证。方竹兰(1997)、洪智敏(1998)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7]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投资于企业时,即可以在事前进行投资风险的比较,选择投资风险最小的非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也可以在事中和事后出现投资风险时,审时度势,在各种非人力资本形式之间进行转换,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地减少最终造成的投资损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也从过去以实物型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越来越转向以证券型间接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由过去直接投资于企业以获取企业剩余价值为主,转向间接投资以赚取股票差价为主,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股东就会抛售股票。非人力资本投资的多样化、市场化和证券化,使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步弱化和间接化,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逐渐降低。相反,人力资本所有者日益变成企业风险的承担者。[8]特别是企业家,他往往是从公司的最底层开始沿着等级阶梯向上提升最后达到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他的资源配置能力需要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逐渐积累、磨练,很难一蹴而就。当他用漫长的职业生涯积累成公司的最上层领导后,他进出公司的成本变得异常巨大,相应地,企业家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巨大,这使他的决策也不得不变得小心谨慎,如果其不能享受剩余索取权,其决策将趋向于保守,不利于公司发展。而且,由于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家脑力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所以让企业家拥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是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的必要条件。方竹兰还从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这个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劳动雇佣资本”,他认为企业价值是人力资本创造出来的,随着人力资本所有者谈判实力和谈判技巧的成熟,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必然要进行价值分配。当企业财富的分配以财富创造者为本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就支配、控制着企业的非人力资本,“劳动者占有资本”的企业制度就会替代“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制度。

(三)所有权共享理论

周其仁(1996)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特别合约,非人力资本即企业财务资本是一种“消极货币”,而人力资本是一种“积极货币”,人力资本是非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展的源泉,同时他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说明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分享企业所有权。而且随着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人力资本占有企业所有权的比例将不断扩大。[9]

林左鸣(2010):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现代企业的委托制度不但不灵了,甚至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选择了更多的风险决策。这种情况下,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往往是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显然是管理者。因此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应该和现金性资本(货币资本)处于同一起点上得到投入回报,而不是所谓的成本问题。委托制度在现代企业的广泛应用,重要的并不是要确定合理的成本问题,而是要明晰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定位,只不过是在委托制度的理论框架下,这一点并未被认识到而已。当投资者把资本和企业高管一并考核其价值的创造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实际上身份就出现了转变。从人力资源这样一种被动地被资本所驱使的要素,转化为何资本地位同等重要,并驾齐驱的要素。其实这时人力资本就诞生了。所以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流通模型g—w—g′,转变为g—x—g′,还不是“究竟”的。因为企业仅仅靠投入货币资本还不能创造所需的虚拟价值,必须加上相应的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之与货币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虚拟价值。这样我们以h来代表货币资本加上人力资本的企业流通的初始投入,这个模型就从g—w—g′转变成了h—x—h′。在这个流通模型中的h′虽然有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却还有以品牌的形式出现。而h′中的货币形式的量原则上应该高于初始投入中h里包含的货币资本回报的量,也就是说应该大于g′,因为超过g′部分的货币增值正是人力资本应有的收益。[1]

林左鸣认为“今天很多创意性企业,比如软件开发企业、文化企业等等,只要其所创造的商品虚拟价值含量越高,在企业投入中人力资本的比重就越大。其特点是企业的经理往往既是企业的实际运作者,也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比尔·盖茨、江南春、马云等应该均属此类。这就说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并非仅仅取决于资金性投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处于企业经营层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说资本是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的效应也是会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的这种增值就表现在企业的品牌价值不断上升上。一个优秀的品牌吸引货币资本的加盟来创造效益,已是一种很普遍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个商业模式的背后则是人力资本的效应,如果说利用人力资源可以创造使用价值的剩余价值部分,那么利用人力资本的效应则几乎决定了在企业中所有新的虚拟价值的创造。对于只有靠创造大量虚拟价值赢得发展的企业,在其分配制度设计中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应当获得的回报,这个企业的制度就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在硅谷,当一种全新的技术出现,并且可以用这种技术创新兴办一个企业,甚至发展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时,拥有技术创新的发明者已经在市场中反客为主了。这些新技术发明者作为人力资本出现,风险基金投资者的货币投入已变成完全从属的地位,无非是想加盟人力资本分享一部分利益而已。这种特点在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量的文化型创意产业已是越来越普遍,人力资本的虚拟价值效应越来越以无形资产的形式扮演着巨大而且重要的角色。”

本文赞同林左鸣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和货币资本处于同一起点上得到投入回报,即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权益所有者,这是本文研究人力资本会计对会计恒等式拓展的理论基础。

三、会计恒等式

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第一本涉及记述复式的著作,就是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这本著作开展了科学的会计记录的历史。该书形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取名“借贷记账法”。该方法因为对经济事项记录的科学性而被广为采用,葛家澍在《会计·信息·文化》中提出:如果认为复式簿记只是对每项交易同时记两笔账,反映财产物资的价值的流动即反映交换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就没有触及这种记账方法的精髓即其公平平等的思想基础。葛家澍认为由帕乔利著作传播的复式簿记在思想意识上的价值——传播财产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远远超过复式簿记所显示的会计记录在科学性上的价值,复式簿记的公开传播是为资产阶级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作组织准备和舆论准备的。[10]葛家澍举例说,设a、b、c三个合伙开设一家商店,他们分别出资为:a:现金50,000;b:店房一座,估价30,000;c:装修设备,估价20,000,并推a管理这家商店。那么,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应当是合伙人的投资记录,分录如下:

现金 50 000

固定资产—店房及设备 50 000

资本—a 50 000

b 30 000

c 20 000

这个分录说明,这家商店共有可供a使用的财产是100,000元,a、b、c的投资比例为5:3:2,分录明确了a对该店资源的使用权,同时明确了a、b、c三人对该店资源的所有权和由所有权派生的收益分配权(以后商店的赢利,就按出资比例分配)。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体现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逻辑的会计恒等式,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淘汰了许多工业时代竞争的基本假设,林左鸣认为“人力资本的出现,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新特点,然而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的研究则是浅尝辄止,甚至几乎未有涉及。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把虚拟价值的特点混同于使用价值,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虚拟价值之所以具有价值,完全是因为有人类生活对象化或信息化在里面。这和使用价值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从而具有价值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点在于,人类劳动可以抽象为无差别劳动,可以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衡量,即有社会通约性。但是,人类的生活则是千差万别的,无法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生活,不能简单用生活时间来衡量,没有社会通约性。就如人的指纹找不出一例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他们总是有差别的。具体到市场中创造的虚拟价值,比如一个文化公司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同一地点、同样条件、用相同的时间进行歌唱,不同的演员所创造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企业生产一辆汽车,即使耗用完全相同的原材料,用完全相同的工序时间、技术标准来制造,车子的设计功能和实际功能也完全一样,但只要是来自于不同品牌的企业,那么这辆车由于品牌的原因给客户的体验感觉就完全不同,其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形成这种差异完全不取决于资金性的资本,而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效应及其经营累积结果。”

对于体现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逻辑的会计恒等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发展,杜兴强和李文认为,资产=财务负债+人力负债+财务资本权益+人力资本权益。[11]徐国君:物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12]王淅琴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计恒等式分解为资产=人力资源权益+债权人权益+出资者权益(包括应付利润)+政府权益+其他权益。[13]刘国武、陈少华从知识资本产权特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财务资产+知识资产=财务债权人权益+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财务所有者权益。[14]刘海生: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15]在上述文献中,相关作者从人力资源、劳动者权益、利益相关者权益、知识资产等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恒等式进行了拓展。然而,杜兴强和李文在其拓展的会计等式中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划分,在他们的逻辑中,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没有区别的;徐国君在其会计等式中没有考虑无形资产;王淅琴只是对权益进行了划分,没有对资产进行划分,尤其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及其创造者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在刘国武、陈少华的会计恒等式中,没有界定知识资本的范围,更没有体现知识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区别与联系;刘海生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其同质型人力资本就是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而其异质型人力资本是本文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既是资本,收益就不应该是工资(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要拥有产权,而人力资源不具备资本的特性,其收益应该是劳动报酬,让其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享产权(劳动者权益)也是不恰当的。

本文给出的拓展的会计恒等式是:

物质资产+无形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权益+物质资本权益

第12篇

(一)公司背景。乐视网是中国第一专业长视频网站,贾跃亭于2004年11月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成立了乐视公司,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10年8月12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乐视网,股票代码300104,是目前中国A股唯一上市的视频公司,也是唯一在境内上市的视频网站。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这八个字诠释了乐视创新的商业模式,业界也称之为“乐视生态模式”。同时,乐视特别采用延伸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依靠乐视影业(原花儿影视)专业化团队制作精品大剧及电影,再采用全屏播放促进内容的传播,然后通过产业链下游的电商平台促进内容端销售。垂直产业链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产业链上游的影视制作和下游的智能电视市场开发,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协同效应。

(二)行业背景。网络视频服务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网络视频运营公司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服务器、宽带、影视剧内容,并需要有大量人力资源进行运营维护,因此投资支出庞大,具有较强的资金壁垒;网络视频涉及音视频制作以及无线流媒体技术等多项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行业技术门槛越来越高,因此技术壁垒也是该行业的特征之一;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与垂直产业链降低了替代者的威胁;然而,各视频网站对用户资源争夺异常激烈,因此与顾客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网络视频行业的供应商是视频内容的提供者,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各网站对正版网络版权的争夺也非常激烈,使得各大视频网站与上游内容提供者的议价能力也大打折扣。

(三)案例背景。2011年7月13日,贾跃芳将个人名下79.5%的股票(占总股本的5%)质押给上海国际信托。同年9月15日,贾跃亭将个人名下21.36%的股票(占总股本10%)质押给上海国际信托。11月29日,贾跃亭再次将名下21.36%的股票质押给上海国际信托(累计质押个人名下42.73%)。2013年贾跃亭、贾跃芳共进行了8次质押和6次解除质押;2014年二人进行了14次质押,10次解押,将近一个月操作两次。多达35次的质押、解押活动,使得被质押股票占个人名下股票总数的比值在38%~84%间大幅波动。截至2015年1月13日,贾跃亭共持有公司371,856,695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4.21%,累计质押股份290,094,500股,占贾跃亭所持有公司股份的78.01%,占公司总股本的34.49%。像贾跃亭这样比重大而且次数多的情况非常少见。

二、案例分析

频繁质押、解押的原因就是资金的严重缺口。乐视自成立以来通过上市仅股权融资了7亿元,由于扩张速度快,而股权融资不够,乐视现金流的紧张已经不是秘密了。贾跃亭陆续从上海国际、中铁信托等机构解押,转而将股票质押给东方、平安等证券公司,目的是从证券公司借到更多的钱。由于举债到期必须还款,支付固定的利息,因此财务风险较大,而普通股融资又容易使得股东控制权分散,因而乐视网选择了股权质押方式,既可以筹集到资金,又防止股权稀释。

现如今“现金至上”的观点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现金流如同企业的血液,如果公司拥有足够稳定的现金流量,表示这个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较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因此公司中用于再投资、偿债还息、发放红利的机会就越多,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也更好。然而,现金流量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现金流活动体现了企业财务决策与理念是否正确和科学。

乐视营业收入连年暴增主要是因为在集团布局大的生态系统背景下,协同效应明显。广告业务在公司品牌与名气不断提升过程中实现了翻倍增长,这也成了乐视战略生态系统的资金支柱,智能终端产品销量也保持快速提升。其中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达到87.38%,达到了15.72亿元;终端收入则为27.4亿元,同比增长了443.47%。

2014年利润表显示,乐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8.79%,为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75%,但实际营业利润只有约4,800万元。资产负债表显示,2014年期末流动资产35.85亿元,其中货币资金4.99亿元,同比减少17.93%,而负债中的短期借款13.8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4.01亿元,应付类共24.13亿元。即有流动负债44.03亿元,非流动负债11.04亿元,流动资产35.85亿元,连流动负债都无法偿还,说明债务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现金流量表显示,2014年乐视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是2.34亿元,同期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是-15.25亿元,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通过财务报表可知,乐视网的销售收入连年创新高,规模的扩大与创新的战略给乐视网带来了高速发展机会,但仍然表现出“增收不增利不增现”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选取2010年到2014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如下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

1、获利能力

(1)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从2010年到2014年,销售现金比率为0.2748、0.2454、0.091、0.0745、0.0343,比率越来越低。具体对比五年的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及应收账款等,可知销售增加幅度与数额大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化,说明部分销售业务是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方式实现,即销售中存在一定量的赊销。公司的收现能力下降,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变大。经营者应该多加防范经营风险。

(2)总资产净现率。总资产净现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从2010年到2014年,总资产净现率同样越来越低,说明企业运用资产来获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变差,即资产运营效率降低。

(3)盈利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从2010年到2014年,除了2012年盈利现金比率下降,其他年份都在增长。盈利现金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实力就越强,其盈利质量也越好。说明企业获利能力并没有下降。

2、偿债能力

(1)流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流动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从2010年到2014年,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70.45%、22.52%、9.54%、7.02%、5.31%,数值均小于1,证明企业仅仅依靠经营收入现金满足不了偿还所有的短期债务。尤其从2011年开始,该比率逐年下降且数值低,可认为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偿还力量很微弱,流动负债偿存在风险。

(2)现金比率。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从2010年到2014年,现金比率同样小于1,在11%~24%之间浮动,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强,不能轻松的依靠目前现金偿还流动负债。虽然流动性越好的资产盈利能力越弱,但是逐年下降的现金比率,依然可以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强。

3、发展能力。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稳定,其产生的现金流略微增加。而筹资活动导致现金流大幅增加以及投资活动导致现金净流量减少,说明企业筹集了大笔资金用于投资长期项目,进而扩大经营规模,其未来发展能力应该是较强的。与此同时,经营活动保持稳步进行。

4、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比分析。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3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低于净利润,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降低,说明企业在账款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而2014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善,也和应收账款收款质量提高有关。

(二)项目水平垂直分析

1、应收账款。2010~2014年应收账款在总资产所占比重为6.77%、9.99%、12.79%、18.93%、21.38%,垂直比重较大,且每年都以较高的比率增长。虽然大量的应收账款体现了企业的市场规模和销售业务发展良好,但是其变现情况的不确定会引起现金流的紧张,而且应收账款属于给予下游无息债权,过多的应收账款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预付账款。近五年预付账款在总资产中约为6.00%,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附注可知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加大购买版权力度,从而提高公司的业务规模;另一方面随着版权意识提高,市场对版权争夺激烈,公司对于优质版权选择前期购入,提前与片方签约付款所致。虽然预付账款是为了稳定业务,发展业务规模,但由于预付账款的性质是给予供应商的无息债权,企业逐年减少预付账款的比重。

3、应付账款。应付账款五年的垂直比重从最开始的1.46%增加到18.14%,水平变动几乎保持在150%,应付账款在总资产的比重逐年增加,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说明企业业务发展导致了预付账款大量增加。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规模与影响力逐渐加大,良好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品牌效应给企业带来了良好信用。企业抓住了此时的优势,合理运用与提高应付账款,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4、预收账款。预收账款前四年比重小于1.00%,而2014年比重为3.65%,水平变化约为600.00%左右。可以看出该项目比重很小,而水平大幅度增加也只能说明企业的销售规模增加。由于2013年7月乐视推出了超级电视,创造性运用互联网众筹模式(CP2C)进行研发和营销,使得2014年的预收账款比重大大增加。CP2C模式的运用可以资金最大程度和最快速度收回到公司。

5、开发支出。研发支出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角色,所占比重从最开始的0.19%到2014年的4.38%。反映出为了不断提升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用户体验质量,乐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增加各类试验的支出,并且从2014年开始逐步加强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表现出这五年的开发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重要。

6、无形资产。乐视网的无形资产已经占到了总资产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0.36%,投资活动导致的现金流出中80%以上是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投资,充分说明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乐视经营活动的主要资产,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对于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乐视而言,版权采购不会减少,因此无形资产还会增加。结合越来越低的总资产净现率,说明无形资产运营效率不高,销售规模仍有待提高,无形资产成本也有待改善。

综合来说,乐视网五年来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用户规模,促进主营业务快速发展,销售与获利能力比较乐观。但由于应收账款占有较大比重,存在一定比重的预付账款,且预收账款比较少,导致了经营活动现金流较小。同时,乐视网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对版权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过大,导致投资活动现金大部分流入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较低,也加重了资金的紧张程度。除此之外,小于1的现金比率,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强,不能轻松的依靠目前现金偿还流动负债,财务风险加大。由此导致乐视网的现金流一度紧张,出现了第一大股东频繁质押股权现象。

三、案例启示

(一)合理设置现金流量结构。适度的筹资,可以使企业拥有合理的现金流量。根据企业实时状态和未来发展目标,对其未来现金流做出预测和合理规划,为企业筹集资金和调用资金做好准备。

(二)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对现有的现金流加强管理,保证最大利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滞留、积压和浪费,使现金流通顺利。由于较高的应收账款会导致货币资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短缺,使得流动资产名不副实,也会影响了公司的经营业绩。为了解决应收账款余额过高的问题,在销售完成后,积极地督促客户支付相应款项。同时,要明确对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加强对业务往来单位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加强催收款项的力度,促使现金最快回笼。

(三)降低成本。减少企业产成品库存,继续运用创造性CP2C的互联网众筹模式进行研发和营销,根据用户订单生产供货,既减少了存货的质押,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预收账款。同时,企业还应加强成本管理,控制由于业务规模扩大导致的成本费用迅速增长。

(四)借鉴格力“轻资产”经验

1、类金融经营模式。对于上游供应商,采用向供应商延期支付的方式,可以产生一定量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这些无息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与费用。而对于下游客户,要求先付货款后提货,类似于众筹营销,将资金最大程度和最快速度收回公司。

2、质押应收票据。通过应收票据的形式收取预收账款,可以减轻客户提前支付大笔现金的压力;再将应收票据质押给银行来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给上游供应商。即增加应收票据背书和贴现比重来换取现金,用以投资扩张,保障生产经营所需现金。将上下游资金融合在一起,省去了贴现的成本,最大程度降低了上下游各方的财务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凤云,刘彦云.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分析[J].会计信息,2015.4.

[2]郑玲.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