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教材分析

劳动教育教材分析

时间:2023-06-29 17:1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教材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教材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编制是必需的,我们决定编写《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更加系列化,确保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为了切实减轻老师指导劳动实践教育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快乐地指导这门课程,最后,也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了解、熟悉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独创。因此,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及时把研究成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老师参考,从容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队伍中来。

第2篇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见解深刻,兼容中西,积极创新,理论简约,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给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给目前的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认为幼儿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把儿童看做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因此他非常注重幼儿教育,大力倡导在社会上普及幼儿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很重要,幼儿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凡人生的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其意思是儿童六岁之前的教育直接决定未来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当时的他大力呼吁社会有志之士创建幼稚园,开启幼儿启蒙。

2.重视对幼儿发展全面教育

陶行知认为幼儿的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他提出的幼儿发展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即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幼儿的道德教育,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上,他一再强调幼儿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颇有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味道。他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卫生常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此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上,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他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他的这一思想和现代教育科技兴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在幼儿的道德教育上,他认为“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即使一个人满腹学问和本领,如无道德一切白费,因此他十分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培养,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即“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真善美合一”。在幼儿的劳动教育上,陶行知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他的认知中,真正的劳动必须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寓教于实践中。陶行知的幼儿全面教育思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原始鼻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重视幼儿园教材教法

陶行知认为幼儿园教材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必须体现出童真童趣,必须和生活接轨,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即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幼儿才能真正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他反对强灌输死读书的现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面对个性发展不同的幼儿时,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和爱好兴趣不同对待,坚决杜绝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强迫性学习。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即使放在现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他觉得幼儿教育的失败,不仅是孩子本身的教育失败,而且是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失败。

4.倡导中国式的幼儿园

20世纪初,国内开始兴办幼稚园,生搬硬套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模式,陶行知当时就指出国内幼稚园的三大弊端,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认为国内的幼稚园孩子都唱外文歌,弹外国的钢琴,学外国的舞蹈,花钱还很多,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上得起幼稚园,多数孩子得不到学前教育。因此他倡导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幼稚园,要面向全社会所有幼儿,即平民化,还要根据旧中国贫穷落伍的国情,创办省钱的幼稚园,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他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很多地方出现的“天价幼儿园”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前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在城市农村中大力普及。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的各项发展指标,强调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一方针政策正好是陶行知因材施教的体现。陶行知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当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近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盛行,某些幼儿园出现了洋化病和贵族病,双语幼儿园层出不穷,社会上的外语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天价幼儿园网络媒体是时有报道,如此弊端很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化省钱式的幼儿园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总之,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一针见血,具有远瞻性和先进性。他提出的很多教育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时下21世纪的幼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他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他的幼儿教育思想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周颖.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的思想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3]祝正龙.湖北省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3篇

2019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21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第4篇

一、生命教育内涵

纵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含义有系统的阐述。刘翠花等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2]。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3]许世平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生命教育的含义上,诸学者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大致上可以得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泰戈尔曾经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这是生命教育最好诠释。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1.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智育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5]。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人的智能的发展,美好心性的培养以及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增加。这样的教育目标为我们探索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逻辑中,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的知识,必须深入理解它,而要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6]。关于个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很高兴沃洛佳的母亲对我讲,这个十岁的少年沉思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读书,好像有什么东西使他情绪激动。我劝他的母亲说:‘不要破坏他的这种情绪,不要对你的儿子说去找你的同学解解闷吧。这是他在进行自我教育,是学校里获得的精神上的弹药在起作用。’阅读一本好书,阅读一本激动人心的书,或者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精神活动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7]。”

苏霍姆林斯基还很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对现行课程中所包蕴的生命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8]。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一切适合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利用科学的原理使学生明白生命过程的始终和延续,理解在人的一生中,人是要死的,但是整个人类却是永存的。生命教育的实施贯穿在教与学的始终,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9]。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多多地体会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并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他非常注重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并认为道德情感主要从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培养学生细腻地体察感受人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倾心于道德教育实践,认为道德教育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细腻的感情,使学生对一切不幸和痛苦充满敏感和同情,并有义务感去帮助人,克服困难,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就会对幸福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和满足。为了使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学校教育应培养孩子关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激励孩子去关心人,首先是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在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里为亲人种一棵苹果树,并精心照料,等果子成熟的时候献给自己的亲人,如果孩子觉得这是最快乐的时刻,那么道德价值就已经灌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了。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第5篇

一、中外对比,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习惯一直令人担忧。各种媒体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0多名学生中,每天由家长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再看一组数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而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草坪或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在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娇宠得过头。据笔者调查,我市某校孩子家庭一孩化情况占61%,孩子在家里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用土话说“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的”,这种情况,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十分严重。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各国劳动时间的对比,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的观念。该是我们的父母们警醒的时候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父母的应该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练的机会,正是这种磨练,才能造就精英。

二、着眼长远,培养孩子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部忘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禅著《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劳作了,才有资格吃饭。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关于此,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百丈怀海禅师到了90岁的时候,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偷偷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无奈,最后只好把锄头又还给了他。传说他活到了96岁,直到临终最后一天,还在工作。

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受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遭到削弱与侵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但责任一定是在家长身上。家庭教育的偏颇,似乎对劳动者形成一种鄙视心理,几乎没有一位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劳动者,不愿让孩子做“脸朝黄土背朝天,干活干到太阳落了山”的农民,农民正成为对孩子教育的反面教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孩子的心里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不良思想。比如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孩子不知父母挣钱来之不易,花起钱来却大手大脚,吃的、穿的、玩的一应俱全,花钱如流水,没了就向父母伸手要,这是当今孩子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重视劳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劳动有助于孩子成长。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它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使孩子养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方法 资源 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因此,开拓课程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突出重点。

一、面向生活,挖掘开放型的学习资源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1. 到自然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之一是“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2. 到社会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3. 在劳动中学

劳动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力面对真正的劳动。创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出路,在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中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弊端,解决学用脱节的矛盾,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能真正协调发展起来。

以劳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非活动结束就完事,还必须同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巩固劳动教育的成果。

4. 在生活中学

现代生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应有的生活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人生观念,使学习时间由青少年延伸到人的整个一生,使学习场所由学校发展为整个社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维持生计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显然,在这一生活教育的背景之下,必然要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来实现生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使儿童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导入其中,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改变自己,在实际问题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使儿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创造未来。

二、注重实践,运用体验性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活动本身的结果不一定重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操作等多种体现主体精神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提出了“拆”、“试”、“看”、“评”四种学习方法。

1. “拆”,注重过程。

“拆”是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英国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段著名格言:“我听过的就忘记了;我看过的就记住了;我亲自动手过的就理解了。”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拆,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机会。

学生在亲自动手拆的时候是有目标、有条理的“拆”。边拆边看边思考,这样“拆”的过程才真正形成学习过程。如在学习《自制潜望镜》(绍兴版6年级)一课时,教师先把制作好的两个样品交给两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回去“拆拆”,自己边拆边观察怎么做,然后自己制作,有的学生甚至创造性地进行了改进。

2. “试”,允许失败

“试”,就是采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按各自的方法尝试着去做,做成功了,就说明自己用的方法是正确的;不成功的就会去思考什么地方不对,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尝试着去做,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后再取得成功。

教会学生“试”着去做,使学生既学会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不依赖别人,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的本领,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看”,明确目的。

“看”,即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就可能有创造发明。瓦特就是通过观察水开时壶盖会跳动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观察可以分为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有序观察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设计必要的观察思考题,有层次、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使用比较观察要有必要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他们联系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事物的异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概括。从整体去观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材料;从部分去观察可让学生知道操作方法和工具。

4. “评”,强调合作。

“评”,即评论、交流,是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得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改进各自的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一种是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某一问题解决特别好,应立即鼓励他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种是让学生独立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生之间总结的学习方法,符合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易接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在同一活动中可以交叉使用、互相配合。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强调体验性的学习指导,给学生实践活动以更广阔的空间,放飞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第7篇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改革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突出“应用性’’特色,尤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满足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建设的要求,拟对应用性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游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小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中国风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对联和古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为旅游教育与服务管理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为学生能在毕业之前顺利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的考试提供帮助,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为其以后的导游实际工作进行知识上的准备。

二、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是旅游教育与服务管理学生学习和掌握导游基础知识的专业课程,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学常识》一起构成导游考证的主要课程。与一般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有关国家概况、楹联等,涉及面广,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

(2)知识点较多,记忆难度大。由于是考证的需要,学生感觉只需要在考试前背住就可以了,所以存在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深入思考、考前根本不复习、考后全忘光的现象,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3)内容较浅显,理解难度不大,听着有意思、感觉也很简单,学生不会深入思考其所形

成的历史背景原因,更难以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因此,达不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4)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

(5)由于大纲和试卷容量要求以及考试时间的限制,考试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无法从考试结果中得到更多有益于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

三、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

(一)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本上沿用高等院校的一贯做法,在教学内容上多是按照教材的编排和顺序进行纯理论的讲授,多是以老师为主,忽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使用上使用考导游证的教材,让学生只要记住,考试能考到就可以。这显然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不符,无法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更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设备手段落后

目前,从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看,还是比较传统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对校内实训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有较高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尝试,还没有广泛实行,校内实训条件多是使用的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进行导游词的讲解,没有将最新的导游虚拟模拟软件等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三)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考试,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是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的方式。这种方法无法往往是偏重理论知识的测试,忽略学生技能和素养的考核,无法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设实训课,使对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导游讲解,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本课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盲目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会记不会用,会考不会导(游)的现象。

(一)以知识储备为基础的理论讲解

1 新课导入。学生只有在对课程产生兴趣后,才会有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集中注意力,把中心移到老师的讲授中。因此,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必要步骤。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中,可以用多媒体、互动对话、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或者是讲故事等手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 授课过程。教师在授课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互动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旅游基础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注重课程连贯性,让学生明白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游客讲解,让游客满意,同时解决带团中遇到的问题。

在设计每一个教学项目时,可以从旅游欣赏角度来设计“模拟旅游”的情景。即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多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旅游的情境中来,让学生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主动地去思考、学习。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优化了课堂效果。

此外,还可以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开展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选择的专题应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追踪旅游发展的大事和焦点,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比如目前可以关注的专题有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欢乐健康游”、善行旅游创新理念等问题。通过这些专题的探讨与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3 课程总结。一堂好课应该包括一个精炼的小结,一个好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效果。课程总结不能流于形式,而应针对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点再次强调,让同学更好地吃透难点、把握重点,巩固课堂成果。

4 课后作业。由学生收集课程相关的图片及相关内容,设计PPT讲解的内容、撰写导游词。课后作业检查了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学生导游讲解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以培养技能为宗旨的实践环节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实践活动方法和形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原则,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导游服务为出发点。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导游基本技能实训。导游员的服务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导游服务需要的主要是智力技能,即导游人员同领队协作共事,与游客成为伙伴,使旅游生活愉快的技能;根据旅游接待计划和实情,巧妙、合理安排参观游览活动的技能;随机应变、生动精彩的导游讲解技能;灵活回答游客的问询,帮助他们了解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宣讲技能;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游

客投诉的技能等。因此,在导游基本技能实训中,可以将这些要点设定一个成绩评定的标准,再加上导游员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讲解知识等,共同构成训练学生的导游基本技能考核标准。

2 模拟导游实训。模拟导游实训,需要用到导游实训室。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导游实训方式有以下两种:虚拟技术导游模拟室,运用3D环幕放映系统进行景点讲解实训;旅行社实训基地,真实的进行旅行社经营实战训练,同时可以兼具经营功能,服务于高校的师生。在实训中分小组进行练习,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录播系统,录下自己真实的讲解和服务过程,让同学在经过老师的点评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自身导游讲解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3 导游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展示了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激发学生对旅游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养,同时也检验着高校教师的课程教学是否和行业密切联系,是否按照行业标准来引导教学。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旅游局以及旅游院校等单位举办的导游大赛,同时固定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的导游技能大赛。这样,通过导游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既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也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

(三)以提高素养为目标的考核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以考试分数、考核等级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唯一标准的做法,拓宽评价思路,制订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或者集中理论加技能的考核方式。这种考试成绩偶然性很大,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素养。因此,应该采取全程考核的方法,使考核分散到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在讲解每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或章节中进行技能考核,期末形成总的技能考核成绩。在总评中,实践技能所占的比重要比理论所占的比重大。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大量导游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参与课程的基础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素养有更快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精心设计讲授和实训的内容,使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完整,技能训练效果明显,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满足社会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8

[2]周密,赵西萍.旅游专业情景教学及效果评价[J]旅游学刊,2003,(S1):46-48

第8篇

1.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职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总是把自己看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反对服从,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他们很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独立,但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又往往比较偏执,跟成年人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他们自己又意识不到,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如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就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2.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

中职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从小学到初中长期受到教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们的歧视。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生活贫困家庭,生活中缺乏真诚的关爱,久而久之形成了抑郁、自卑心理,对学校、社会充满冷漠、恐惧和仇视。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偏见,致使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看不到未来,自卑感强。一旦他们受到伤害,表现在行为上就会无所适从、怪异和反抗,就会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保护自己,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个性。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会形成人格倾向。

3.思维活跃但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思想意识活跃,有广泛的兴趣受好。但是,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并恶性循环,越不努力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

4.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紧张

青年学生在心理发展阶段存在着坦率与封闭的矛盾,一方面期盼得到别人的理解,与知心人愿意敞开心扉,说话坦诚直率;另一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暴露出心理闭锁性,甚至产生固执、多疑与对抗。中职学生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存在着社交障碍。

二、中职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缺失

中职德育课的内容应当针对学生人生哲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素养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影响本应是巨大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把中职德育课看成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在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以分数为准,这样就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考试作为指挥棒,上课教考点、重点、难点,课后要求学生复习,并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加之学生复杂的思想状况,就必然造成学生厌学。学生往往认为书本上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值一提的,是空话、大话。一旦这种思想成为学生中的主流,思想品德课就失去了对学生教育的应有之意。我国当前正处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中职德育课教师一定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应对方法

1.上好每一堂课

上好课的前提并不是把教材的知识点、考点讲透,而是要立足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讲授、分析、引申,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最终得出正确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内心的一种确定,才能很好地把课本的知识学好,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乃至延伸到将来的工作中。

2.加强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强调家庭教育的德育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责任心弱,只追求个人利益,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责任,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渗透、紧密配合至关重要。如今孩子发生问题,家长很自然地就指责学校,指责社会。其实这些问题的发生,学校和社会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更重要的责任其实还是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老师,他们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教育水准,为孩子做好模范作用。

3.思想政治课教育不能单纯教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教师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应当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多种活动课,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学内容上不要空洞的政治口号,不要泛泛的道德说教,而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9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中存在着普遍的一种错误认知,认为这是“副科”,学得怎么样也没关系。本文从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现状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 综合 思想政治 教育

每一个听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的人的反应都是这样的:政治啊,就是洗脑说教嘛。好无聊,好枯燥。包括很多中学生,在说起上政治课的时候,都是一副这种课有什么好玩的表情。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案例,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教材本身。那么,思想政治课程就真的像大家所反映出的一样,没有用处,毫无意义吗?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所承担的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企及的。

首先,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着主要的德育和伦理教育的主要工作。相比班主任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教育任务就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道德品质的影响。从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到社会伦理,社会公德,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存在着道德上的硬伤,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可能变成一堂枯燥无味的理论课。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说,就是畸形的。现在大部分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主要都是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更多的是注意理论灌输,而忽视了一个思维的发散性。相对于高中而言,初中的知识点更加浅显和生活化,那么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意的是学生如何能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的是学生如何能够适应成为一个优质的“社会人”。培养学生自主地认识世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数理学科的主要任务,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上同样得到体现。

第二,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除了因为在传统认知中是主要的德育工作的承担者之外,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具有主推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更多的在于在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相应的知识教育,进行着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的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拿现在使用的教材(科教版)的内容来看,与之相结合的包含着环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内容。这些教育内容是其他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不可能同时承担的。教育内容之复杂、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综合性,是其他的文科性学科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在学生普遍对于现在的班会课都不以为然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充满趣味的班会课少得可怜的情况下,与生活,与时事,与情感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无可厚非地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进行有目的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的主要推力,对于落实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知识学科,其内容包含着生物、地理、历史等其他单一学科的主要知识精髓。就初中的教材来看,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学的知识之外,还主要包含着地理学、生物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内容,相当于是各个主要学科的一个大整合。比起历史等单一学科来说,综合性更强,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整体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第四,由于学生的具体学情存在着差异,出于对学生的具体适应,思想政治学科更加注意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很简单的,逻辑条理比较清楚。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处理,如何删减和补充。这和其他的学科不同,除了要求的专业性之外,其他的非专业知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所具备的。这一特性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更多的是在于课外的补充和扩展。也许不同老师对于扩展补充的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如果一堂思想政治课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话,那么,不仅仅是学生,连老师自己也会觉得是无聊的,死板的。这也是为什么思想政治课程的本土化气息最为浓厚,因为可以广泛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全班学生。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味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点是很有利的。对于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论调的有利批判。不是只有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才可以关心时事,在学校的时候也可以而且应该关注身边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说,思想政治课程比起历史等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充满了政治性,充斥着说教,灌输和官腔的色彩。本身的综合性,理论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对中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社会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错误认识就抹杀了他的重要作用。

第10篇

一、音乐教学贯穿产着德育

在“五育”中,“德育”居首位,由此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的途径很多,音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

音乐教学是通过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来进行思想教育的。通过唱歌教学,儿童演唱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演唱反映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劳动和生活歌曲,如,小学音乐第四、五册教材中和《八月桂花遍地开》、《边区好地方》、《星星,火炬进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咱们从小讲礼貌》等。演唱配合思想教育的歌曲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等。如,小学音乐第二、五册中的《每当我走过老师和窗前》、《金孔雀》、《赛船》等,不仅史学生得到演唱技能的训练,并帮助儿童正认识以获得多方面和知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革命意志,鼓舞儿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形成坚强、勇敢、活泼和性格,从而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促进着智力和以展

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和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词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孩子能合理、全面的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记忆和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和组成部之一。通过欣赏教学,儿童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扩大了音乐视野,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在有举趣的欣赏或演唱乐曲活动中,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音乐还能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音乐中的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据上述机理,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是少儿益智的一种较好方式。

三、音乐教学是流动的美育

在许多人眼里,“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但美育却似乎可有可无。党的以来,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天性得到解放,表现出对美的极大关心和热烈追求。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目的。美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

音乐教学能培养孩子听觉艺术感受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激励他们向上。教师选择内容健康,表现力强的歌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同时教给学生龙活虎音乐队知识,进行声乐器乐的训练和音乐欣赏。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旋律及音符等,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一段音乐,不但能解除孩子们学习时的疲劳,同时,也给了他们美国的享受;学校在课间、饭后放一段音乐,可以调节精神、消除疲劳,也是一种美育的方法。一首好的曲子,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中的欣赏《晓风之舞》,当那清脆欢快的乐曲缓缓流出,那春天的旱晨似乎就在眼前,春风拂在面,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悦耳动听。还没让你欣赏够,悠扬、静谧的乐曲又把月朗星稀的春之夜给带来了,多么的安逸、自在。这音乐中所包含的大自然的美,给孩子们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实。这便是音乐为孩子们提供的情感体验的意境。在情感体验中,他们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能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从而使他们能明辩真假、善恶、美丑,从形成自己美的观念和道德观念。

四、音乐教学在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上也有着具体的作用

音乐教学除在德、智、美育上有它特殊的作用外,在体育和劳动教育上也有着具体的作用。

通过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学,培养儿童听、唱的知识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能力。而听觉和发声的训练,又促使儿童发声器观、听觉器官的良好发展。这在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中已讲到过。舞蹈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而舞蹈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缺了音乐,舞蹈将无法进行。也就是说音乐通过舞蹈也达到了强健体魄的目的。

音乐与劳动技术教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源于劳动,劳动创造音乐。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人们干劲十足。

第11篇

[关键词]自然课 课堂教学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04-01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自然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自然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活用教材,丰富自然课教学内容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多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的有关教学内容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交叉教学,根据农村养蚕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在进行教学,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里的小鸡、小兔、小狗等家禽家畜,并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时的样子,以及食物的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全面了解,丰富了知识内容。

2.激活课堂,生动自然课教学场景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室外自然角”是把课堂搬到室外,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取知识。如在上《影子》一课时,让学生捉影子,踩影,学生高兴得欢叫起来。“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磁铁游戏》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还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如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3.因地制宜,开展自然课外探究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且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简言之,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教育,从学校角度分析,素质教育内容应包括身心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家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应试教育又有哪些弊端呢?

从学校方面来说,重视重点院校,轻视一般或是薄弱学校。教学方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将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刻板地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提高考试能力;忽略学生主观能动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看重考试得分高的学生,轻视考试得分低的学生,认为得分低的学生就是在拖班级的后腿,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就组织教师中考或是高考题,组织教师开展各科的猜题,并编印大量的模拟试题,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而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趋之若鹜,积极猜题并编印大量的试卷和书籍,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畸形发展。中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被压制住了,学生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从早上天没亮醒来的第一秒开始学习,一直到深夜才熄灯睡觉,学生整天忙着背书、做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深刻理解知识、探究知识,学生的天性被压制住了,学生的创造性也逐渐被遏制了。这种应试的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成了课本的奴隶,成了读书的工具。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因为自己想学,而是迫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学,每天都逼着自己去学习,逼着自己去做题。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学生,这些学生每天就在课本和试卷中徘徊,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政治,没有远大的发展目标,心理素质低下,意志力低。

现在许多城市里的小学就开始了应试教育,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天都有家庭作业,而且还不少,这些小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玩耍,小孩子的活泼天真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到了二年级,开始由教育局组织拟题,开展语数外的期末会考。原本天真可爱的小学生每天不得不埋头于课本和作业之中,天性被遏制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渐为教师所接收和认可,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小学将升学率作为教育之根本,教育上残留有大量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将来进入了好大学,学生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内容

现在的中学生,求知欲非常旺盛,做任何事都喜爱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普通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全面传授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加强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下面谈谈几点内容:

1.加强身心教育

初中生正从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转变,大脑不断得到营养,逐渐发育成熟,男女同学之间渐渐变得有点“陌生”。因此,保持良好的生理卫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对个别同学情绪反常应多加关心、呵护、给予真切关怀。对女生更要耐心细致,同时加强坚强意志教育,有的同学意志薄弱,耐挫力差,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遇难而退等。数学教师应当尽量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耐挫能力,训练学生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敢精神和坚毅品质。

2.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普通中学的数学教育对中学生的个性塑造,智力发展,创造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奠基性作用。数学本身属于三大自然科学,是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应加强工具性知识(如数学语言、符号、算术等)、理论性知识(如公式、定理、原理、公理、法则等)、创造性知识(如写小数学论文、小发现等)的培养,学生若有进步,应及时总结给予表扬。中学生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也是青少年打基础的时候,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祖国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学数学教师更应说得上肩上重担千钧。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古代在初等数学上有过辉煌成就,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如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比欧洲早1000多年。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样的典型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对近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事迹进行宣扬,可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这些史实很容易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能使学生极易接受,回味无穷!

第二,还应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中数量与空间形式的学科,以初中生口吻来说就是代数、几何。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且变化和发展的,这就使数学教学内容必定包含辩证法的思想。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辩证思想,运动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七年级的正数与负数,几何中的数与形,作圆时的静与动,以及函数中的常量与变量,证明几何题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让学生接受简单辩证法的训练,可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4.加强劳动素质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职能。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教育的历史就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历史,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普通中学,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劳动教育,城区和乡级中学可因地制宜地进行素质教育。如在乡级中学,在讲授面积公式时,可带学生到田间帮助农民拔杂草,同时用皮尺等工具测量农田面积等。城区有条件的学校,可进校办工厂干力所能及的活,然后测量窗户、产品的尺寸等。总之,寓劳动于教学中,其乐融融。

5.加强数学审美教育

有些人认为数学比较枯燥,乏味,我认为,数学充满了美,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注意它。因此,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讲授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中,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杨辉三角”公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项式定理(a+b),取此公式展开后取系数顺次从上到下排列,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愈往下,愈像等边三角形,或者像一座金字塔,1与1像塔人字梯一样两边分,它们内部的数学家就像跳动的音符,引你进入美丽的殿堂,你说它美不美?几何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及黄金分割的美等,还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语言和简洁美,只有先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才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