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融资与经营的关系

融资与经营的关系

时间:2023-06-29 17:1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融资与经营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融资与经营的关系

第1篇

一、企业金融资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第2篇

摘要:现今,全球金融市场表现为银行业合并的趋势,银行混业经营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在研究了各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银行混业经营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国银行和企业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银行混业经营引发的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针对这些利益矛盾,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研究的结果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银行;混业经营;信息范围经济;利益;矛盾

0前言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日趋全能化,国际金融领域混业经营已渐成趋势。银行的合并热潮引起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重视,焦点事件就是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金融集团,使得其在消费者银行,企业银行,股票经纪业务和保险市场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

究其原因,可以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是需求因素,也可能是供给因素影响促使全球银行业趋向混业经营。从需求方面来看,顾客可能从全能型银行提供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中获得很大的便利与满足,但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消费者不愿购买一站式金融服务,许多消费者倾向于向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购买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所以混业经营的动力来自于供给方,全能型银行可以从混业经营中获得的经营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好处。

近两年来,花旗银行又选择了新的路径,开始通过资产置换或逆向并购的方式收缩非核心业务,从混业经营返回到其原来主业,花旗的回归显示银行控股集团的混业经营方式自身存在某些缺陷。实际上,银行的混业经营可能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冲突,这些利益矛盾会对银行自身经营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本文在研究了各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银行混业经营所引发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国银行和企业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场完善程度的不同,银行混业经营引发的利益矛盾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

1银行混业经营的利益矛盾研究

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一家银行可能是客户公司的贷款银行,同时又是客户公司证券的发行承销银行,甚至还充当投资者资金管理人的角色。这样,银行、客户公司和投资者三个主体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会引发利益冲突。

下面将分别从对以色列、日本和美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研究中,揭示这些矛盾的存在。

1.1以色列银行业情况分析

以色列银行是货真价实的混业经营银行,银行参与几乎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运作,包括一般银行业务﹑公司证券承销发行﹑投资资金管理甚至拥有公司的股票参与企业管理。而在90年代初,以色列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票市场第一次公开发行,银行既作为承销发行银行深入参与了这些公开发行过程,又通过银行管理的投资资金购买了公司发行的大量股票。这就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Ber,Yafeh和Yosha(2000)对以色列1991—1994年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贷款和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其证券公开发行的销售成绩往往好于平均水平,但这家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的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当贷款、证券承销发行都由同一家银行负责运作的公司,且银行还将自身管理的投资资金注入该公司时,这家公司股票上市第一年的股票回报率甚至更低。这表明上述公司的股票在公开发行时股价被高估,银行将过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客户公司的证券发行与销售,这一行为浪费了投资者的资金。

所以,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市场条件下,说明银行对公司客户比对资金投资者客户更为忠诚。由于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证券发行承销银行会对客户公司更为了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使得证券发行承销银行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银行趋向于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其自身负责承销的证券,将低效益的公司的证券转嫁给不知情的投资者,损害资金投资者的利益,对市场资源的分配造成不良的影响。

1.2日本和美国银行业情况分析

日本企业的融资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美国企业融资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在日本,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往往与几家银行有紧密联系,而其中最大的贷款银行往往对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十分了解,在日本,银行更有可能对企业施加影响。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由于主要不通过银行来融资,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银行对企业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90年代放松了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美国银行承销发行公司证券,这一改革使得日本在美国的银行业务下滑,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日本在1993年的《金融系统改革》法案中允许日本商业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银行混业经营引起了对其利弊的讨论,还有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焦点在于商业银行在承销其有借贷关系的公司的证券时的角色。

美国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的银行承销客户公司的证券时,由于信息共享产生范围经济效应,这将使得银行所服务的客户公司获益。因为全能型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向客户公司提供贷款并且持续向公司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它们相对专门的投资银行来说在企业信息收集方面的更有优势,这一信息收集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公司在资本筹集过程中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成的额外成本,通过引导公司的决策,混业银行可以降低客户公司金融压力的成本。总的说来,和普通交易所相比,混业银行承销证券对客户公司更有利。

但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得出了和美国相反的研究结果。Kang和Liu(2007)对日本1995—1997年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日本市场中银行和企业间过于密切的借贷关系,会使得银行可以给企业施加影响。当银行进入公司证券的承销业务并急于拓展市场时,需要与投资者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因此,银行会通过自身在贷款方面的地位给企业施压,降低这些企业的证券价格。虽然这一较低的价格可以使得投资者获得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但是却增加了证券发行企业的金融成本,损害发行证券者的利益。

日本金融市场中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推动力是银行和其顾客之间紧密地借贷关系,而资本市场的竞争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在美国却刚好相反,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得银行不能过多干预企业,使得企业证券得以以更为公平的价格销售。

2结论与对策

上述研究表明,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的冲突,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冲突焦点不同,从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各异。以色列的市场条件下,混业经营的银行对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更为忠诚,倾向于高估公司客户的证券价格,向不知情的投资者推销自己承销的证券;在日本的市场条件下,银行为了拓展市场,倾向于向发行证券的公司客户施压,降低证券价格卖给投资者,以建立与投资者客户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下,矛盾得以缓解,混业经营的银行可以凭借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降低客户公司上市成本,提高效率。各方利益冲突的矛盾存在,会减弱混业经营本来可以带来的经营协同效应优势,如果市场不能消除这一冲突,将会对金融市场效率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使得混业经营在金融市场最大化其带来的各种优势,从宏观角度来看,应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政策和法规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微观角度看,近期花旗银行的发展为混业经营的银行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模式,混业模式从集团内部的混业经营,转变成与其他金融集团不同金融业务的合作,不再强调经营协同,而是发挥金融协同效应。花旗集团在流动性管理上是高度分权的、在风险管理上是分层的,但在资本充足的监管却是高度集权的,这样在集团整体层面单一业务的波动风险可以被相互平滑,集团总体业绩相对稳定,评级较高,从而保持了总体融资渠道的畅通,这样当任一种单一业务陷入周期性低谷时,集团总体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可以支持其渡过危机并整合行业。

我国银行业将日益走向混业经营,应正确把握混业经营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国外的经验,走出一条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骏.证券业改革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探讨[N].上海证券报,2005-3-25.

第3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负债经营;成因;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负债经营是公立医院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负债经营在给公立医院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成因

负债经营是当前公立医院扩大自身经营规模与服务范围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究其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具体的管理细则对医院贷款与融资的规模进行限制与管理,从而导致其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这使得公立医院的筹资形式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使得负债经营成为其重要的筹资形式之一。

(二)政府对公立医院资金的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倾向于公共与基层卫生,而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就大大降低。又公立医院本身所拥有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负债经营就成为公立医院摆脱财务困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负债经营融资的渠道主要包括分期付款、租赁以及银行贷款等。

(三)缺乏负债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缺乏负债风险防范机制,并没有建立债务责任追究制。这就使得医院院长不需对医院的负债负责,从而导致其为了追求政绩以及给自身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而盲目扩大规模、购买设备等。加之,公立医院自身资金的不足以及政府投入减弱,这必然会导致其负债经营的出现。

二、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或缓解公立医院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过度负债又给其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从而不利于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公立医院经营的财务危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同样也不例外。一方面,负债经营能够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提高了公立医院经营的财务危机。由于公立医院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其负债建设发展模式为资源投入性,从而使得其资本运营向高成本、高风险、高负债以及高科技转变。当公立医院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机制对负债情况进行控制时,就很容易导致负债失控的出现,从而引发经营的财务危机。

(二)降低了公立医院再筹资的能力

由于我国政府放宽了对医院贷款建设的相关政策,导致大部分公立医院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采取分期付款、租赁以及银行贷款等渠道来进行融资。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监管力度并不够,导致其筹资的随意性大大增大,从而使得其因过度负债而降低了再筹资的能力,进而给经营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阻碍了公立医院健康、稳健、长久的发展。

(三)加大了公立医院的医疗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公立医院负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进而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最终加大了医疗风险。同时,过度的负债经营,导致公立医院为了降低债务风险而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收费,从而使得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这导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弱化,从而给其公信力和美誉度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对策

目前,负债经营已成为当前公立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过度的负债经营会给公立医院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加强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

公立医院的负债经营既直接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广大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以此来提高其负债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具体措施为:限定公立医院重大项目贷款的额度以及制定相关的标准;加强对公立医院贷款和负债行为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考核体系;建立项目监测评估机制和绩效目标评价体系;对医院院长的任命和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等等。同时,为了降低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政府还必须强化公立医院管理的风险意识、成本意识以及责任意识。

(二)公立医院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由于控制负债规模是防范负债风险的关键;因此,公立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此来对负债规模进行控制。负债规模一般由资产负债率来进行表示,这也是评定公立医院经营安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若为30%时,则说明公立医院的经营为安全;若其超过50%时,则说明公立医院将会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故而,公立医院应实时对资产负债率进行监控,并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此来实现负债经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除此之外,提高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对策还包括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合理有效的债务化解机制以及以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来强化公立医院资产管理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负债经营满足了当前公立医院发展的同时,也给其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因此,对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成因、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会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崔红.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成因、风险及对策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2(06).

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国企改革;资本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22-03

一、国有企业实行资本经营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不完善

与外国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过短,各种体系制度还不够完善,资本运作还不成熟。我国政府对市场资本经营的干预过大,导致经济市场缺乏科学客观的指导。另外我国的还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没有足够成熟的运行机制。例如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我国的证券市场走向被严重干扰,没有成熟的完整的运行制度,不能很好的进行市场竞争,资源配置上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资源被浪费。

(二)管理模式不完善

国有资产的管理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者,另_个是被管理的国有资产。首先就管理者而言,部分领导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甚至有些国有企业不成立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没有专门人员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不能对资产经营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还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制度,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对资本的流向没有严格记录,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现象。有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处置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程办事,不能合理处置国有资产。有的在拍卖的时候相互串通,刻意压低价格,通过比实际价格低很多的价格购得国有资源,对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相当于变相的贪污、挪用国有资产,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

在资本经营时缺乏风险意识和心里准备。在资本运营时,收益与风险同在,如果经营不当就有可能给国有企业造成损失,甚至会使国有企业破产。资本经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可观测的。经营风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只要有经营就会有风险。但是风险也是可预测性的,虽然风险是变化不定的,但是经营者可以根据经验和具体情况进行提前预测,制定一定的预防措施来防范风险。资本经营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它只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为资产的增值提供更多的途径,关键还要看国有企业经营者怎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a效率,做好资本经营过程中风险预防的工作,为资本经营提供有力条件,最大可能的提高资产增值。

(三)资产经营不规范

我国的资本经营的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还没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中介的作用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本经营,中介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介组织也不够规范,中介组织不多,从事中介的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导致我国中介组织比较混乱,从而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上出现混乱,出现信息流失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资产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起主体作用,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科学有效的制度来进行资产经营。但是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完善,经常出现政府干预过度现象,政府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国有企业提供大力支持,而不是从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方面提供支持,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发展,不能将各种资源合理搭配,结果不但国有企业没有取得进步,反而效益越来越差。

资产经营不仅需要合适的经营环境,还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经营。但是现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团队还有很多问题。经营者的素质低,学历水平不高,国有企业制度不够科学等。

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一)把资本经营当作“圈钱”“玩钱”的游戏

有些国有企业投机取巧,炒作资本,不能认识资本经营的本质,而是把资本经营当做“圈钱”“玩钱”的魔术、游戏,把资本经营和产品经营强行分开,重视资本的经营,而忽略了产品经营的重要性。真正的资本经营是资本运作最初的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从组,再根据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对产品进行经营,而且是先有资本运作才有产品经营,资本运作只是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多国有企业看不清资本经营的本质,错误的把资本运作的作用放大,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炒作,把资本当做股票来进行买卖,而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片面追求资本经营数量化

有些国有企业片面的追求资本经营的数量化,错误的把资本经营理解为迅速的扩大国有企业规模,盲目并购、从国有企业,但是对国有企业重组以后的经营没有重视,不能有效经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以后规模扩大,拥有的资本增加,技术进一步加强,使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这不是以资本数量的扩大为标杆的,如果资本数量盲目的夸大,不考虑实际的国有企业情况,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不仅不会使国有企业发展的更好,而且还会走下坡路。真正的合并是规模与经济有效结合在一起,既能扩大国有企业规模,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借资本经营逃债废债

资本经营是用来进行国有企业重组,给国有企业注入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而不是用来进行逃债废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经营来逃债废债。当然这也与当地政府一些不合理政策有关,政府对国有企业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行,为国有企业逃债废债提供了机会。

企业的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不足之处。首先,资本市场内部结构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大部份都要靠银行贷款获得,而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部分较少。企业资本的筹借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而且使企业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的资产重组带来了重重困难,并且使资产重组所需要的资本筹措十分困难。其次,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很不规范。目前上市公司大多只重视筹资,忽视了经营机制的转变。股票发行和交易机制中大户操纵炒作严重,股价、收益率严重脱离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水平,股市投机过度,绝大多数是短期化投资,一批大公司、大企业运用国有资本金炒作,负赢不负亏,行为失去约束。

(四)片面迫求经营领域的多元化

有些国有企业片面追求经营领域的多远化,导致国有企业没有一个带头的龙头产业。国有企业通过多远化经营,可以使不同的产业有机结合,在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降低国有企业经营的风险。但是有些国有企业没有看清经营领域多元化的本质,片面的追求多元经营,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产业,丧失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多元化经营取决于国有企业在当时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发展得非常成熟,没有别的企业能够威胁到它的地位时,它完全有可能实施由单个产业向多产业发展的战略,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要片面的追求多元化,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国有企业内外部的制度创新

1.产权方面的制度创新。国有企业现有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革,才能通过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把部分国有独资的国有企业变为国家参股的国有企业,让其他经济成分更多的加入的到国有企业,让市场决定其产权结构,而不是被政府决定,实行多元化的股份制。这种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能改善公司的管理结构,建立平等的条件,既能保证大股东的权利又能让小股东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制衡关系,避免由某个人控制一个国有企业的弊端,使国有企业能走一个平衡发展的道路。在强调多元化制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国有股份,发挥国有股份的调控作用。

2.资本市场的有关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让其在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中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投资对象一般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帮助国有企业在做出融资和发展计划,给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树立国有企业的品牌形象,等到合适的时候让国有企业上市,投资银行就可以把前期投入的资金回收。投资银行能降低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根据市场规律制与市场发展想适应的制度,加强对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场的监督,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投入,引导国有企业资本经营进行规范操作,专门人员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3.社会保障及法律制度的创新。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制度的改革,让职工可以放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再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失业人员寻找新的工作。加快养老保险的改革,改变原来的原国有企业发放养老金的情况,由社会统筹机构统一发放,为养老金的顺利发放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现在我国的有关国有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许多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在执行的时候被抽象化。需要建立一套具体的、可执行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行为。

(二)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

1.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建立国有资产为主体的控股公司,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股权管理。首先必须要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地位,以国有资产为核心。旧只有确立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的增值,建立有效的资本经营机制。同时也要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投资主体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方法等。

2.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资本经营规范化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国家有关部分制定、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资本经营的秩序,推动资本经营规范化发展,形成一具有良好的资本经营环境。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1.分散投资。通过组建投资基金,增加投资项目,分担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入。没必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即使有的项目亏损,别的项目也会盈利,这样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第5篇

自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黄金分割,并建立起比例理论以来,由于按黄金分割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几千年来,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工程设计,甚至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体到企业来说,各种经营策略的应用时机,以及应用的有效组合和比例分配如果找到黄金分割点也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完美的效果。在企业纷纷利用资本力量扩张的当下,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因为过度的资本运作而丧失了原本产品或品牌优势,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已经引起业界的关注,究竟是要资本还是要运营?如何在企业内平衡资本和运营的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是业界开始关注的问题。而为企业找到资本和运营的黄金分割点对CFO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时机黄金点

采访中本刊总结了大多数CFO的坦陈,抽象地谈要资本还是要运营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战略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对资本和运营的关注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起步阶段,当企业有了自己好的产品和商业运作模式后,对外主要任务就是选择市场,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定位,产品小规模的进入市场,销售额很小,而同时对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如购买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或支持运营,因此资金短缺的问题会比较突出。因此,在这一时期CFO需要在资本运作方面进行融资的操作来获取“生存资金”。

在这个时期,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自有资本。对此,北京默克药业咨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邹志英认为,从量化的角度看,资本和运营的分割比例大致应该各占一半,市场运营和企业融资同等重要。

而当企业步入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正轨,企业的初始融资已经解决,同时企业销售额的急剧扩大,需要的运营资本也会不断的升高,大多数受访CFO表示,在这个时期的融资主要可以通过短期的运营目的的融资比,如用银行贷款来解决。而对于资本运作的其他方面,比如投资并购等,中国玉米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福昌坦言,只有企业赢利了,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运用,才会进行这些方面的资本运作,自身维持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迫于资金的极度饥渴而急于从事资本运作无异于饮鸩止渴。所以在这个时期,邹志英认为,资本与运营的关注比例大致应该“是二八分”,企业的运营应该占大部分。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完全走入正轨后,市场运营和品牌运营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在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运作,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邹志英认为,当企业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时,汇款形成正态循环,融资需求相对较小,主要是巩固市场,并寻找新产品和新的增长点。在这个时期资本和运营的比例大致为一比九。

而当企业步入稳定和衰退期的时候,企业原有的产品增长将明显减弱,市场饱和,产品已没有竞争力,所以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引进,业务模式调整等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需要进行行业的整合,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邹志英认为,此时企业以并购等方式为主的资本运作会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总体来说,资本和运营的比例将又回归于起步阶段大致为四比六。

资本运营辩证观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资本和运营的兼顾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考虑的问题,但凡事都要抓主要矛盾。”远东控股有限公司的助理财务总监高翔对记者表示。

产品经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实现正常的运营,任何决策都要围绕核心产品和服务展开,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家企业才具备从小做到大的条件。“也就是说产品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应以产品经营,市场运营等为中心的策略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高翔特别强调说。

量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质的飞跃。当企业通过产品经营,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希望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时以自我循环为主体的产品经营则很难再支持企业实现目标,这时企业需要引入新的运作方式――资本运作,使公司达到一个新的平台。

据麦肯锡对2007年有关市场交易反应的数据分析,并购活动会对企业创造价值,交易会产生较高的总价值,2007年的平均交易增加值(DVA,用来衡量为买卖双方所创造的总价值的指标)达到了6.5%。

对此高翔认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最终是需要资本运作的,因为规模产生效益。国美电器发展到现在规模,得益于通过并购大中、永乐进行的资本运作。国美的大规模收购,彰显了资本运作的威力,国美电器季报显示, 2008年第一季度国美电器(00493.HK)2008年一季度核心利润同比增长77.2%(除去可转债公允价值变动和汇兑差额),至5.68亿元人民币。业绩增长非常强劲。净利润同比增长83%,至6.17亿元人民币,主营收入增长21%,增长受调整后的总毛利润上升2.1%推动,并且得到了来自一季度购并的大中电器的贡献。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企业对收购运作也应该谨慎,据麦肯锡公司根据收购种类加以分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当公司收购的是行业相关的小公司时,成功的机会大约有45%,若收购目标规模很大且从事不相关行业时,成功的比率仅为14%。

对此,采访中许多CFO强调,企业做出并购等资本运作的决定必须慎重,通常在产业链内的扩张更为稳妥,为企业运营的正向作用也比较明显。而在与主业无关或相关性较小的领域内拓展将要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与专注于并购的国美不同,老对手苏宁的策略显然更专注于运营。在200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苏宁电器的营收效益和单店效益两项关键性经营指标稳居行业第一。

因此,资本运作和产品经营的辩证关系是贯穿企业经营始终的,也就是说两者在企业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不进入到资本经营的产品经营是没有前途的,而脱离产品经营的资本经营是很危险的。任何一个企业,一旦他的经营策略确定之后,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比例应当是根据策略变化的,不应当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例。

资本运营没有错,必须做。没有资本运营就没有李嘉诚、巴菲特。产品经营最重要。这一点从杰克・韦尔奇的传记里可以得到证明,书中杰克・韦尔奇用了99%的篇幅讲企业变革、六西格玛、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等产品经营的内容而不是资本运营。

第6篇

摘 要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市场中的份额,就需要企业对自身资产进行统筹规划经营,即资产经营。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最大化,对企业资产进行整合重组,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理念。资产经营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的,试图以较小资源换取更大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资产经营的必要性和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资产经营 上市公司 管理 作用

目前国际国内的较大型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采取规模经营、资产经营、多元经营乃至跨国经营等形式,在这些经营方式中,资产经营是其经营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经营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目前各种大型企业公司经营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地位,就必须依靠资产经营的筹资、重组和并购将商品市场放大,使企业不受时空的限制,有效创造更大价值。

一、资产经营的必要性

资产经营是主要针对企业内部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的优化配置和系统调整,从而获取相关经济利润的经营方式。资产经营是有别于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一种全要素、开放性的经营方式。具体来说,其经营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经营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竞争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竞争大流中采取具有突破前进意义的举措,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行列中被远远甩开,采取具有创新意义并且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采取与市场经济变化相协调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潮流的必要条件。

(二)资产经营使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可以从容有效应对

由于企业身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诸如经济危机、汇率变动等情况,当遇到这种状况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企业很可能就会处在风险的边缘,资产经营能使企业将自身的资产及各种经济因素统筹规划,适当利用市场变化契机,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可以在市场变动中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比如通过产权置换将企业债权间接性的转变成股权,再把股权售卖出去,获取流动资金,从而使企业从中得到解脱。

二、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资产经营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经营方式,它可以实现产权重组、购并,可以快速整合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经营在上市公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长久且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资产经营可以了解企业内部各要素,发挥整合作用

上市公司一般都较有影响力和实力,其繁杂的企业结构和巨大的企业内部形态需要通过资产经营的方式来梳理。在资产经营管理下,通过企业改制和集团化道路,可以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合和规划,使其共同参与到企业发展的规划上,以较少的资本支配换得较大的资本回报。

(二)资产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在停转状态下重新启动企业

一些企业由于负债率高、经营不善等原因,得不到相关的流转资金,使企业被迫处于“停转”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经营启动生产经营的形式,将企业的部分资产加以整理并作价出售,得到资金并可重新启动企业。

(三)明确企业定位,把握企业宗旨

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后,经过对公司运营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对市场的细致观察,可以明确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定位,从根本上理清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帮助企业确立企业宗旨,树立企业形象。

(四)有效推动企业结构治理和相关管理的完善

通过资产经营方式可以转变企业运营形式,从中还可以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各部分的调整和整合,一方面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决策失误及投资失误等现象,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

(五)提高资本积累速度,优化盘活企业资产,放大效益效应

很多企业的资产都还属于凝固状态,没有办法进行资产转换和流通,通过资产经营的形式,在自行开发、联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增加资本积累,在交易中并不依据资产的当时实际价值而定,而是根据溢价方式判断,使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能够提前获得,资产经营的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企业效益也不断变好。

(六)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运用资产经营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形式,使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将产业和金融资本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企业整体融资能力。利用这种资产经营的理念,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产品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减轻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三、结束语

面对不断变化和随时更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中必须采取富有竞争力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具体经营管理中,可以采用资产经营为主、资本经营为辅的双重经营模式,企业对内在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建立其不断发展的内在基础,但同时想要将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还需要资本经营加以辅助,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同时,资产经营要开发拓展现代市场,实现资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振宇,魏凤.中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2]王轶英,王书林.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上交所信息技术行业的数据.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5).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资金管理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第8篇

一、加强实业资本经营,实现企业价值增殖的最大化

实业资本经营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投资经营,目的就是要运用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实际生产能力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获取利润实现资本的保值增殖。实业资本经营是所有资本经营中最基本的运作方式。一是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实业资本经营活动是第一位的。企业是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只有通过实业资本经营,形成企业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有物质基础,才能提品和服务。二是实业资本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通过实业资本经营,企业才能够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为其他形式的资本经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要加强实业资本经营,首先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特色就是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长,就是市场竞争力。因而一定要全面审视本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坐标”,扶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才能起到龙头经济的作用。在特色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其次要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把产品做好做精,改变产品“傻大黑粗”的旧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再次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影响,服务意识差,官商作风严重,竞争力差。只有彻底改变这些,才能真正经营好国有企业。

二、加强金融资本经营,整合金融资产优势,盘活国企资产存量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规范运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力图通过一定的运行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类金融资本升值,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金融资本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实行组合经营,分散投资风险。任何资本经营都是收益和风险紧密相联的。在风险已定时使投资报酬最高,在报酬已定时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企业要尽力保护资金,增加收益,减少损失。

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安全性。主要指收益与风险的适当程度。一般来说高风险高收益,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应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避免高风险低收益;二是收益性。在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时要考虑收益率、价格、手续费和税金等因素;三是流动性。即所投资的金融资本可以随时交易,具有变现能力;四是便利性。指投资所购买的金融产品所需时间,交割的期限,认购手续是否迅速方便,是否符合投资者的偏好。上述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难以全部兼顾,这就要求投资决策者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抉择。

三、加强产权资本经营,加快国企改制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产权资本经营主要是通过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使企业投资多元化,实现资本的扩张,如通过合资实现资本的扩张,通过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另外可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保值增殖的目标。产权资本经营主要包括通过产权交易使资产从实物形态到货币形态的互相转化,改变不同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租赁实现资本的扩张。

要充分发挥产权资本经营组织的作用。这一组织由三层构架组成:一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国有资产的法定代表机构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它不直接从事资产经营活动,只行使所有者的行政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对各类资产经营组织进行授权委托管理以及对其经营进行监督与考评。二是企业集团授权经营。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授权经营形式,确定与企业集团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范围是企业集团所归属的能予以支配的资产。三是国有控股公司。它是受国资委委托参与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份管理的商务机构。控股公司以所有权代表的身份,向企业派出董事、监事或国有产权代表,具体行使规定的职权。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这一机构成立和运营的时间不长,还无成熟经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权资本经营的新路子,搞好产权资本经营。

四、加强无形资本经营,打造企业知名品牌

无形资本经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资本经营领域。它突破了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管理模式,试图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方面综合考察知识产权、市场关系、组织管理等类别的无形资本,通过开发、保护、转让品牌、技术以及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立的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本经营,提升整个企业的市场价值。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无形资本经营有如下意义:第一,可以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要扩大规模,传统做法是通过增加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扩张来实现。而今天可以通过无形资本经营,以企业的知识产权类资产进行参股、生产许可证转让、商标转让等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第二,可以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高技术化。无形资本经营有利于企业通过吸收高新技术,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价值。如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的“全聚德”商号的评估价值为2.7亿元。其次,加强无形资本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无形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富,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旦丧失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必须加强无形资本的管理和保护,使之不丢失,不流失。再次,要加强对无形资本的投资。加强无形资本经营很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投资。因为有的专利如计算机软件等技术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有效性。第四,以创企业品牌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无形资本。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创造出品牌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所以企业必须在创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品牌、商誉、专利等无形资本。最后,要重视企业形象。企业的形象是一种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信誉,是企业融资及发展的保证,也是增强内在凝聚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前提。有名牌才有名企,有名企才能保名牌。有些地区因没名牌也就没名企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企业创名牌是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战略。

五、加强人力资本经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

人力资本经营就是把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增值。人力资本经营是以人为中心,经营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人力资本经营是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配置、并使之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当今世界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已被实践所证明,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如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所说的:“在21世纪自然资源已经不是竞争的保障了,不拥有自然资源也不会成为竞争的障碍,日本没有自然资源也富了,阿根廷拥有自然资源却富不起来。”

早期的经济学非常重视物质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经济的增长与物质资本的投入是成正比的,以往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以来,人们终于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首要的,特别是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从而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能源、耕地和空间,而是人口质量及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及其形成的重要作用的理论给人们以启发,人们开始从理论到实践重视人力资本经营。可喜的是,国人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过去我们不重视资本经营,更不重视人力资本经营。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不仅资本的内涵丰富了,资本经营的类型也增加了。不包括人力资本的资本概念是不完整的。同理,不包括人力资本经营在内的资本经营也是不完整的。

第9篇

关键词:企业 资产结构 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71-02

任何企业都客观存在一定的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不同类型资产之间的比例,以及不同类型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资产结构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的大小、收益的高低、营运能力的强弱、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因此,资产结构的合理优化,是企业加强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企业资产的分类特性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探讨一些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注意问题,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供参考。

一、资产的分类特性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1.按资产的价值转移形式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价值一次转移,周转速度快,其价值能在短期内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次转移,周转速度慢,其价值要在比较长时间内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规模越大经营能力越强,但固定资产占比越大,资产周转速度越慢,变现能力越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

2.按资产的占用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具有实物形态和确定的价值,无形资产不具实物形态且价值不确定,无形资产要发挥作用必须以有形资产为基础,无形资产的价值必须通过有形资产来实现。一般情况下,企业有形资产占比越大,企业经营能力、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越大。

3.按资产的占用期限分为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长期资产占用期限长、流动性弱、周转速度慢、价值实现周期长,短期资产占用期限短、流动性强、周转速度快、价值实现周期短。企业长期资产占比越大,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

4.按资产的用途分为货币资产、结算资产、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货币资产和结算资产只是企业临时支付和结算需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形成和取得,它们均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存货和对外投资内含一定的盈利额或收益率,是企业收益形成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因此,不同用途的资产占比不同,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将不同。

5.按资产的资本形态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企业生产经营必须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将企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三种形态,通过这三种资本的周转循环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为此,企业应合理安排三项资本在三个阶段的占用数额,确保企业资本顺畅周转,避免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资金沉淀和资金短缺,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创造资本增值,获取资本收益。

6.按资产的数量习性分为永久固定资产和临时波动资产。永久固定资产是与企业正常经营规模相匹配的经常永久占用的资产,是企业经营永久必要的资产占用量。临时波动资产是与企业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临时短期占用资产,是企业因周期波动而临时必要并可随时退出或转换的资产占用量。这两项资产的占用比例,通常与企业的融资结构相关,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偏好,形成不同的风险结构,企业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获得不同的风险收益。

综合不同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合理的资产结构就是变现能力强、周转速度快、弹性好、盈利能力高,并能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资产结构。

二、优化资产结构的基本原则

1.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不同资产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收益,企业相应承担不同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越大,风险越小,收益越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小,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要遵循收益风险均衡原则,在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选择收益最大的资产配置方案。

2.按期偿债原则。企业债务的偿还一般是以资产作为保证的,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围绕偿债计划合理安排各类资产的占用比例,保证企业资产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及时变现偿还债务。

3.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原则。企业应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和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随着生产经营策略、计划的变化来安排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优化资产结构就必须使企业资产结构具有较高的弹性,以便于随时调整资产结构。

4.资金运用效率最大原则。优化资产结构,一方面应在企业正常经营范围内控制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闲置资金进行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降低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取得投资收益。

三、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的具体方法

1.利用新增融资,调整资产结构。采用这种方式调整资产结构的企业,一般来说经营状况都比较良好,企业需要新增融资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资产结构的调整很少甚至不涉及资产结构的弹性。只要企业能按预期的资产结构筹措相应结构的融资,并按预期要求运用于各项资产占用,即可达到资产结构调整的目的。这种调整工作的关键,主要在于如何才能筹措到这部分性能结构与预期资产结构相匹配的融资。在制定筹资计划时,一是要遵循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总量相等关系,应根据新增资产对资金的需求量筹措等量的资金,避免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问题;二是要遵循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类别对应关系,避免长期资产由短期融资支持带来的偿债压力,以及短期资产由长期融资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压力。

2.在现有融资总量下,调整资产结构。这种情况下的资产结构调整,很可能是企业经营方针发生变化(如产品方向改变、投资决策变化、生产季节性变化等),而企业对市场风险把握不准,或缺乏对外筹资能力时所进行的调整。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各项资产之间的相互转化,它直接受到资产结构弹性的约束。按企业对风险偏好不同,利用资产的流动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流动资产占总资产中比重,就可达到向保守型、风险型、中庸型三种资产结构类型调整的目的。

3.减少融资总量,调整资产结构。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企业经营景况不佳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整。企业由于经营不景气、销路不畅,货币资产比重相应减少,存货滞销,企业面临极大的偿债风险。所以,调整资产结构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资产的流动性,尽快将资产变现归还借款,以免遭破产倒闭之灾。

4.通过利润分配,调整资产结构。企业利润分配中有一条重要项目就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留存收益”,它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留存于企业,它将作为周转资金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未分配利润主要是为参与下期利润分配和补亏,它存在于企业的一般形态是货币资金,可临时用于企业经营周转。因此,企业可以运用利润分配的存分结构、利润分配的不同支付形式,以及利润分配中的延付现金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5.通过资产重组,调整资产结构。新企业制度非常强调资产产权界定问题,其中就涉及到资产重组一项。对于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可以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将企业改组成一个现代公司。再根据资产结构与主营业务的关系,将公司资产分为多个小组,分化组合为若干个分公司。各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则可减轻由于公司过大所造成的资产难于管理的问题。各分公司在总公司的协调下优化各自的资产结构,最后达到整个公司资产结构的整体优化。

四、优化资产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企业销售情况,正确利用经营杠杆。经营杠杆的作用表现在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结构不同,而在企业销量增加或减少一定幅度时,企业收益产生大幅度的变化。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是建立在成本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当固定成本调高时,必须使单位变动成本降低,且产生的税前收益要大于原成本结构下的税前收益。否则,所进行的成本结构调整只能产生不利的经营杠杆作用。而企业成本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资产结构的调整,企业固定性资产增加势必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从而降低单位变动费用。可以说,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才是企业实现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的最终保障。因此,企业在优化资产结构时,必须分析自身的产品市场和销售情况,合理调整资产结构,获得有利的经营杠杆作用。

2.分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正确利用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在债务利率一定时,由于负债比例不同而对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升降变化产生的影响。有利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建立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率的基础上。介于资产结构与融资结构的对称性,一旦企业想长期取得财务杠杆作用,就必然会涉及资产结构的调整。企业应将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组合运用,将高的经营杠杆率与低的财务杠杆率配合,即企业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时,其资金来源主要采取增发普通股票方式,并视情况少量举债。或将低经营杠杆率与高财务杠杆率配合,即在企业较少扩大投资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负债筹资规模。这样,通过调整投资规模、改变筹资结构等来选择适合的复合杠杆,尽量减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3.防止流动比率的逆向性。在利用速动比率对企业资产结构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比值,还必须注意这一指标的逆向性,具体分析速动资产中各项目是否真正能快速变现,选择更为恰当的资产比例,提高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和弹性,切实满足企业的偿债需求。

4.避免不合理的资产占用所造成的流动资金阻塞和流失。大量资金用于流动性较差的呆滞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即形成流动资金阻塞。部分存货贬值、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变为坏账,以及部分流动资金转化为过度的基建投资和职工福利,则形成流动资金流失。因此,在优化资产结构时,必须尽量减少呆滞存货,尽快收回应收账款,合理预付货款,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使企业资金合理顺畅地流通。同时,严格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合理安排职工福利,以减少流动资金的流失,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运用于创造收益的资产上。

综上所述,合理的资产结构只能是相对的,资产结构的变动是永恒的。企业应当树立资产结构动态管理的观念,根据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竞争、技术进步、资产风险及收益的变化,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方针,不断地调整原有资产结构,以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经济出版社,1994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企业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需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表现在经营对象的差异:一般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构成中,只有少部分是权益资本,其余的大部分来自于债务资本,其中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债务资本来源。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主动适应监管要求,更有助于通过资本规划支持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进而实现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因而合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对维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和改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MM理论、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其中,MM理论是Modigliani和Miller于1958年针对所有现代企业提出的,因而也适用于商业银行。该定理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价值,不论其有无负债,都等于经营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收益率。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但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越大。1963年,MM理论得到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MM理论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当中,认为在考虑所得税后,公司使用的负债越高,其加权平均成本就越低,公司收益乃至价值就越高。

二、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结合传统的资本结构研究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规模

银行规模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显著。一方面,对于占据市场较高份额的商业银行,其经济效应规模明显、经营风险较低,因此采取债权融资的机率高。另外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破产损失越大,牵连的利益方越多,政府给予的关注与监督越严厉以避免银行发生破产危机。另一方面,对于金融业而言,银行规模越大,分支机构越多,分散风险能力越强,越能够集中客户存款实现银行机构内部的有效资金调度。如果银行规模较小,则会使银行业务限制在某个较小区域,容易受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模的影响,不宜分散经营风险,营运资金也无法得到大范围的合理配置。

(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近年来金融工具创新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商业银行资本管制方面采取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监管当局已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制作为保证银行清偿能力、抑制银行风险的重要工具。因此,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对商业银行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规定下,我国商业银行将在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

(三)银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使用保留较多的企业内部盈余得方式来满足融资需求,较少依赖外部融资。因此减少了债务融资,从而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成负相关。然而,与预想不同的是银行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商业银行ROA(资产利润率)均非常低,大多都是低于1%的,单位资产盈利能力不高,而居民存款显现刚性,银行吸收存款成本很小,促使银行通过扩大债务提高信贷经营,这表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资产负债率。

(四)资产担保价值

资产担保价值对资产负债率有明显的的正相关。根据委托理论,要解决商业银行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避免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剥夺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双方会制定一系列监督措施和保护条款,其中包含了银行的资产担保条款。因此企业的固定资产越多,其贷款时担保的价值越大,越有利于债务融资,出现破产时债权人受到的损失将越小,资产负债率也会相对较高。

(五)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高表示商业银行对外贷款中的坏账损失多。一般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越大,利用财务杠杆经营的成本越高,那么商业银行采用负债融资的比例越小。

(六)资产增长率

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均在快速增长,但利润增长满足不了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为支持银行规模不断增长,只有通过增加债务融资来补充资金,这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逐年提高。

三、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特殊环境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得出,除了与一般企业相同的因素之外,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又有着与之不同的影响要素,这是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分析表明,不同的商业银行有着不同的资本结构,每一个商业银行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结构,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肖作平,吴世农.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02-08.

[2]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8).

[3]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33-36.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劣势;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化经营理论和实践迅猛发展,国际化经营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但理论界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相对弱小,没有必要研究空间地域扩张的经营方式,因而重视不够。事实上,考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因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进行考察与探索,力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这一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企业主要特指中小民营企业。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可行性

(1)从理论上来看,奥斯汀・罗宾逊(Austin Robinson)在《竞争的产业结构》中认为,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有个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将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这就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单位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最佳规模未必很大,民营企业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最佳规模。只要达到最佳规模,企业就能生存与发展,再辅之以民营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很多民营企业都可以生存与成长。科斯在《企业的性质》(Coase,1937)中认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与市场上交易的边际费用相等为止,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就达到了均衡,这个均衡点就是企业的边界。此时企业的规模不一定很大。换言之,经营民营企业的主要动机是由于运用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协调经济活动的成本超过了在企业边界内管理这些经济活动的成本,由此民营企业得以存在和成长。彭罗斯借鉴进化论中“生命周期”思想,强调企业也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的极限》(Penrose,1955)中指出,企业没有最优的规模,因为企业连续不断地产生新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拓展“邻近”的产品市场,单个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成长变化中,周而复始。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2)从外部环境分析,我们各级政府都对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相当支持,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营企业促进法》从法律上扶持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并利用好国家民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此外,从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化背景来看,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消费个性化越来越成为时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研所课题组。2006)

(3)从企业自身来看,民营企业自身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大多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不高,运转灵活,决策和调整速度快;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广泛性寻求国际合作,克服资源的短缺和跨地域交流的困难;利用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等等。我国的民营企业具有小规模技术优势、低成本、机制灵活等优势,已经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必然性

分析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共同点,即国际化战略是这些公司迅速扩张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之一。有些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启动了国际化,如微软公司等,而且国际化贯穿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为进一步超越国内市场界限,国际化战略成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际化经营也同样应该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1)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加之消费者成熟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要求民营企业不能只固守在国内市场,要尽可能地拓展国际市场,利用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转移竞争压力。国内市场的挤压,对民营企业的压力和挑战,使得民营企业必然寻求到国外市场去拓展生存空间。(吴三清,2005)

(2)国际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内在需求所致。各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化程度、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实施能力千差万别,加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各企业需要随时随地做出不同对策与反应。企业不能只守在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必须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规避各种风险,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通过国际化经营在全球生产要素市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企业获得更稳定可靠的要素资源;二是可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三是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与外国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国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市场饱和度大、边际收益低。因此,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经营是自然的选择。

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与劣势

(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现阶段国际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快速反应和决策优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集群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补缺优势等。

(1)专门化生产优势。民营企业可以从事专门化生产,通过寄生在大企业生产链上,避免市场系统风险。由于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相对不大,而所生产的产品又是大企业所必需的,但从规模经济角度讲,又是大企业所不愿意生产的,进而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2)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正在下大力气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在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立法、贸易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3)比较成本优势。中国市场空间很大,消费者层次多,民营企业实行市场和产品的差异化战略的空间大。在集中度不高的市场中,在一些规模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不激烈、广告作用不大和基本上无售后服务要求的行业中,民营企业是主要力量,大企业的优势不明显。而即使在那些规模经济效

应明显的行业中,民营企业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因为大企业从与其有分工协作关系的民营企业购买半成品比自己组织生产更加经济。

(4)集群优势。民营企业间相互依赖、共享经验知识等资源要素,形成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集群,以谋求共同发展。集群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与大企业内部类似,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这个规模经济体内,成员间相互交换并共同整合资源,以尽量降低外部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武云亮,2007)我国民营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我国民营企业的集群,对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沿由大型跨国企业和市场生态系统中的产品链形成的民营企业集群,使民营企业能在新经济条件下,突破规模瓶颈。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及其集群体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具体优势。

此外,我国民营企业还具有组织结构优势及补缺优势。民营企业一般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相对灵活,运作机制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需要;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出口到国外的一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空间很大,对一些国家的相关市场有一定的补缺优势。

(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所具有的劣势

(1)外部环境问题。第一,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以银行融资为主,而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它们对规模小、信用度较低的民营企业格外谨慎,从而造成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管人民银行在2002年要求商业银行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肖建忠,2007),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而且,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直接融资的制度安排不够完善,民营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融资支持。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之初,企业的经济活动还没有完全与国外接轨,企业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较差,这就给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埋下了隐患。许多民营企业因为申请专利所需要的费用和人力以及担心注册专利可能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等,而不愿意通过专利注册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潘永,2007)。国外一些企业就利用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缺陷,随意无偿使用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些创新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抵消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并束缚国际化经营的有效实施。

第三,国内企业无序竞争。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比较小,出口时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缺乏约束和协调机制,使得外商有机可乘,也损害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利益。

(2)民营企业自身素质问题。第一,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我国绝大多数贸易性民营企业的投资额都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投资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很少,贸易性企业的投资规模更小,投资规模一般才几十万元人民币。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民营企业难以从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拥有量和质的角度来与其他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进行正面竞争。

第二,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进行直接对外投资,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品牌营销,很少有合同转让,更多的是通过OEM贴牌生产把产品通过中间商卖到国外去(段会娟,2002),仅仅满足于利用OEM做大规模,赚取加工利润,这是缺乏长远目光的,与以全球战略为特征的跨国经营企业相比相差甚远,跟一些发达国家民营企业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较差。对民营企业而言,重要的并不是生产规模,而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能力是从获取竞争性知识开始的,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竞争性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资源的获取、整合、利用要根据企业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具体分析。无论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什么阶段,民营企业都要具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的发展能力,从而有机地重新整合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大企业的销售技能和销售投入是民营企业所不能企及的,从国际市场上看,能为自己的产品树立世界知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也是如此。

第四,高素质的国际经营人才稀缺。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主素质有待提高、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缺乏以及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很多民营企业目光短浅,企业家小富即安的心理比比皆是,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企业内部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机制显然难以完善。民营企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也十分缺乏,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企业竞争力差。此外,民营企业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孟凡生,2002)民营企业本来就举步维艰,再加上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人才本来就缺乏的局面变得更是雪上加霜。我国民营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数量居多的家族企业,在进行国内经营时可能还可以,但要实施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家族文化下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如果不进行调整,就难以吸纳的优秀外来人才。

三、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改善外部环境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简述如下:

(一)改善外部环境

(1)营造有助于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为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要放开进出口经营权、减少民营企业税负,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力。民营企业是否享有进出口权,是民营企业是否真正意义上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志。由于民营企业实力比较薄弱,政府有必要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税负,为民营企业扩大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及规模创造必要条件。

(2)消除国际化的资本瓶颈。突破民营企业融资的瓶颈,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应成立民营企业政策性银行,使之成为落实扶持民营企业政策的核心组织;建立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和健全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当培养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银行方面首先要转变观点,克服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此外,还应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适时进行业务创新,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自身更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信用,并积极联合银行,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融资。

(3)人才政策扶持。民营企业非常缺乏国际经营方面的人才。事实上,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缺乏,但是民营企业很难得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导致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瓶颈。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民营企业以优惠待遇吸引人才提供政策依据,鼓励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此外,还应营造创新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民营企业主素质,推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二)强化企业素质

民营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更多的还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

(1)培养国际化视角,制定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是培养全球化视角和全球化思维。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国际化并不一定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拥有优势,就可以成为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基础。民营企业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2)采用“专精”战略。民营企业应实施高度专业化、瞄准某个细分市场的国际化策略。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市场补缺者,因此它们应该精心服务于某个细分市场,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民营企业受到资源和规模的限制,应放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通过对市场的细分,找准某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或重点经营某种产品或服务,创造出产品或服务优势,争取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真正做“强”,从而通过国际化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

第12篇

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来看,在银行、保险及证券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电信设备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将会创造新的统一金融服务业,这加剧了金融各个行业间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保险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逐渐被资产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经营领域宽泛又不失竞争力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服务集团所掌握,这些保险集团作为“金融超级市场”经营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既包括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保险业务,也包括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和经纪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研究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现代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自然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时代,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2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理论,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金融业的各相关行业的不同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其负债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而负债的不同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同的资产匹配属性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而决定了该行业的经营特性。当保险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向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负债的属性,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实现科学的配置,从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