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德育的方法

简述德育的方法

时间:2023-06-29 17:1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德育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德育的方法

第1篇

1.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5.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6.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

8.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A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德育功能;优化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他身上的才华才能够用在正确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优劣就是一串数字的首字符,附加的才华是首字符后的数列,道德为零,不管才华有多少都只是零,没有任何价值。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衍生出的以培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思想品德会让人拥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在古代的教育中,代表德育的“礼”是“六艺”之首。中国自古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廉耻的国家。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排在第一位。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的修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了国内国际混杂的思想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埋下了隐患。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说一不二,物质世界的富足加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骄纵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优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有些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有的老师虽知晓德育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高得分率和学生的阶段性成绩,对德育教育知识只是敷衍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认真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政治教学中。还有些老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

(二)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传导只是停留在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导致学生仅仅对道德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授予学生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将部分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纠正过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会很叛逆,老师的空洞的教学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为主,老师和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为来年的招生打好基础,只有牺牲素质教育成全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素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升学,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高效得分上,不得不忽略自设的道德建设。

三、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政治老师要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将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学中,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为老师开展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教材的主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挖掘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共通点,拓展教学思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二)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结合时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课堂和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内容,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

有教学条件的老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设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这就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多元化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举出可能的后续发展情况和解决方案,将方案在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后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价值观的正误,提升价值的判断能力。

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德育教育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模式

封闭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要求学校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老师要常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隔绝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德育教育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政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的特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德育;高中数学;价值;渗透

一、德育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1.学会善于运用数学思想看待问题

通过在高中数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可以推动其创造性能力的提升、智力的发展。数学课堂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来应对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应对有关问题的时候可以把问题上升到数学层面,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关联,进而可以深化认知、巩固所学知识。

2.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当今社会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在数学教育中融合德育,也包含着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另外还包含着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革新能力。在高中数学中,数学研究、数学模型构建等内容,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逻辑知识通常使学生感觉没有兴趣,老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数学一方面包括数学知识与核算符号,另一方面还包括数学学科的发展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不注重对数学发展过程的讲解,数学发展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数学文化,对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有不可忽视的功能。所有的数学知识与计算公式的构成均是反复探究、反复验证、反复改进的过程,国内数学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便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使学生身为一名炎黄子孙而倍感自豪。

二、德育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

数学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而培育学生的参与理念,调动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个体的创新能力与潜能的挖掘仅在使人感觉舒服、无所顾忌的环境中才能尽可能的展现。

因此,必须坚持“人本”原则,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做到老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为学习的践行者,练习为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位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以浓厚的兴趣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其从本质上变成学习的主人。

2.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体现出较强的抽象性。老师应当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习惯,教学过程不单单是教,更重要的是学,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将思路作为重点,将问题的提出、剖析、解答的整体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讲解“点、线、面”三者的关系时,老师可以将三角形纸片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后自行制作,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全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掌握描述法与列举法的差别,并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掌握。

3.健全评定内容,改变评定方法

老师的评定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老师正面的评定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反应,良好的反应是其进步的源泉,反之,负面的评定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进而妨碍其有效地学习知识。

老师应当健全评定内容,改变评定方法,将评定的目标拓展到评定主体的全面变动中,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成效加以评定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的评定,例如,老师将练习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去做。一些学生有解题的能力,可是缺少当面解题的勇气,老师采用此种方式,便可以对学生的脾气秉性有一定的了解,为采用有关举措推动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4.教师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形成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老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不管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生活过程中仿效老师的行为,提升自身素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提升教学水平,包括自身专业素质、水平和素养的提升,包括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等。

其次,注重自我的形象,提升自身气质。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做人诚实刚正。以正确的习惯和姿态影响学生,构建优良的师生关系,做到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老师提出的意见学生才能够认可,有助于德育的实行。

参考文献:

[1]梁健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有效提升反思价值:回顾与反思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案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2):110-111,120.

第4篇

德育从字面上讲即道德教育。要澄清什么是德育,首先需要考虑什么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公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拥有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包含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三个层面的要求。道德理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学校希望学生去追求达到的,道德规则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是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可以变通的行为规范。

二、国外高校德育现状

(一)美国高校德育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公民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国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国高校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方式进行。首先,通过课程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美国的大学都在通识教育中设置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公民和道德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公民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另一种是以公民和道德教育为目标的专业课。其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课外活动包括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美国高校的校园活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校方发起的活动,如很多大学利用入学教育计划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介绍校规等。另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有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反对战争、环境保护、倡导男女平等运动,通过参加社会政治和服务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自身价值观念的成熟和科学化,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次,通过环境熏陶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大学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加强其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设计上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在精神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建筑、博物馆、战争遗址等,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道德教育。

(二)德国高校德育

德国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规定到:“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德国高校普遍开设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类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载体,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时,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德国高校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民主、自由、博爱的价值观念教育。德国高校德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考试制度。根据国家的要求,各专业资格考试都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师德考试。在德国,还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经常结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举办讲座、报告会、讲解国内和国际大事、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心理咨询是德国高校实行德育的又一途径。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类机构,高校通过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帮助,指导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等起着重要作用。

(三)英国高校德育

首先,通过课程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高校开设德育课程,如宗教课、道德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鼓励学生探求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如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英国的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的感染和环境的熏陶。英国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设计、硬件设施的布局、教室环境的布置等渗透着德育的功能。比如牛津大学优雅的校园建筑、学校的钟声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特点,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再有,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强调教师在学生优秀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施加影响。此外,高校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服务对学生德育的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增长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养成高尚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感。

(四)日本高校德育

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意识教育、创业精神教育。日本高校的德育途径也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其次,通过课程的设置进行间接灌输。在日本高校中,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再次,重视与中小学德育的联系,日本高校与中小学的德育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彼此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侧重点不同,相互衔接,分工合作。同时,日本高校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促进德育。如日本高校鼓励学生到工厂、公司、商社去干临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三、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德育的一些措施、手段和办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目标明确化

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实践工作的方向性指导。党的十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普通高校德育教育大纲》规定了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这些只是纲领性的要求,不能直接成为高校德育的内容,如果高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纲领性指导要求出发,制定出具体明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可行性目标,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德育途径多元化

首先,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如可在高校开设“公民道德课”、“思想品德课”、“修身课”、“人格教育课”等,其次,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间接渗透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设立专业伦理学的方法,或是学习德国高校要求学生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再次,建立咨询机构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德育实践能力。高校的咨询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也将德育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影响,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三)发扬民族特色的德育

从对中外高校德育工作的简述中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具有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特点,因此,我国高校首先具有通过德育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具有悠的久发展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德育体系,使优良的文化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四)提高教师素质

第5篇

文章分析了基于“管育并重”的中职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同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发展,并阐述了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德育模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管育并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时期,中职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下学习成长。因此,中职学校要在“管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下建立起德育模式,对学生开展关于管理、教育和德育的工作[1]。

一、基于“管育并重”的中职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区别

“管育并重”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和教育。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和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德育教育的模式。在过去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使用的是传统的德育模式,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尽管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和传统的德育模式都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但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与传统的德育模式相比,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的方式不同

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没有将德育运用到与学生有关的实际生活当中,而是让学生觉得学习德育和走程序一样,学完之后即使已经理解了德育的内涵,也不会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太大关系。这是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则是对中职学校的所有人员进行德育理念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对教职工德育理念的培养。比如,可以在学校教职工会议上对教职工进行德育教育,并让在校教职工进行相互监督,使其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学习德育的榜样;在校园、班级文化宣传栏上张贴德育内容,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德育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德育贯穿在整个课堂细节当中。通过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关于德育方面的认知,相对于传统德育教育的开展来说,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

(二)教学内容的不同

中职学校之所以开展德育教育,就是为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德育之后能够将当中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德育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然而,在过去的传统德育教育中,课堂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根据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解说时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而且课本的例子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太容易能够接受。因此,在过去,学生对德育教材的内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能够通过德育考试,不得不进行死记硬背,这完全违背了德育教育的初衷。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则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延伸到了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前文提到对两者开展方式的对比发现,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的德育教育内容还体现在了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对德育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校园生活来进行学习。通过校园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在学习德育时也更容易接受教材里面的内容,学生在校外对德育内容进行实际运用也更是水到渠成。

(三)对学生的影响不同

根据前文对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模式与新德育模式进行的比较,分析出两者在开展方式与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说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也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将德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发展。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德育教育,而是笼统地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降低了学生对学习德育的兴趣[2]。因此,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是根据过去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而改进的新型教育模式。针对前文因为传统的德育模式没能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做了很大的改进,尽可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二、基于“管育并重”的德育模式的建立

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建立与小学、中学德育模式的建立有较大的不同,尽管看起来这三种管理模式相似,学生年龄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小学的德育模式可以利用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来进行简单的德育教育。这是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但接受能力比较强,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讲授德育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中职学校的学生则不同,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比中小学生要成熟,通过一些规范可以让学生养成律己的习惯,而且在主动实践能力上也比中小学生要强,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所以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学校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在学校文化管理宣传栏上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在学校各个角落贴上与德育相关的熟语或标语,如楼梯拐角、教室走廊以及宿舍入口处等,让学生可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德育,随时学习德育。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对德育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德育上的发展。值得的注意的是,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发展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中职学校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做到规范自己德育方面的行为,提高自己学习德育的能力。这也是中职学校“管育并重”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德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还应该创立起对学生德育教育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人文德育环境,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周围有修养的人的带动,学生可以很快就进入到德育学习当中。中职学校要想创立一个良好的德育人文环境,就要求学校所有的教职工都要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德育的榜样。比如,学校可以先对教职工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然后让教职工在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将德育渗透到与学生相关的各个细节当中,如课堂教学活动、课间交流、课间活动等。而且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时,也要将德育渗透到对学生的生活规范当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职学校在管理教育方面的要求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在“管育并重”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最终将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结语

与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对比,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渗透的德育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过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陈海清 单位:湛江市麻章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

不妨把严查“豆腐渣”教学楼从灾区扩展到全国苑广阔

学术前沿

Fenton氧化降解三唑酮的研究贺仲兵杨仁斌唐文华邹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技巧田化佳周建威

英语歧义现象与语境制约分析王秋艳

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下女大学生犯罪问题邹晓抒

文史纵横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李厚安

李端棻与李朝仪张涛

刘文典与闻一多之关系考姚宏越

简述何腾蛟在南明政权的功绩李红凯

从儒家思想来论证清政府的灭亡罗霁

行业论坛

中小型河流污染物允许负荷量的计算方法程侠

遵义市城市防洪概况方元华

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董伦华

购房者权益的保护谭敏

高等教育

潜意识活动——非理性认识浅析刘小强

光色随形——王家卫电影造型语言的审美感悟郜爽

家庭教育在构建和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李霞

专业成长

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谭毛球

校本教研视角下的教师与教学蔡成名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任达玉

谈高三课堂教学的对路和到位问题陆金寿

听课·反思·成长肖成显

多媒体与英语教学王淑媛

精彩案例

班主任工作之个别教育举隅陈欣东

努力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魅力陈晓燕

谈初中英语教师的常用教学法-问答法谭朝影

关于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复习教学张晓华

新发现

教学交流 如何继承曹操的诗歌风格周翔

方式变一变,效果不一般田永报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周燕

高一《经济常识》教学中的情、趣、法曹娅

让小学生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龙丽

素质教育为何总是走在迷雾中苏大敏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杨廷华

浅谈高考数学科复习技巧朱晓燕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柏金堂

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代祥贵

教学新方法

四步美赏诗歌法杨光一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写对联王忠举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守住传统美德的根杨代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朱曼

浅谈“差生”的转化工作李琴

引领农村孩子轻松步入习作殿堂侯尚琴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讨姚元芬

怎样复习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李大香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何科虎

浅谈课改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几点措施陈俊武

巧用“提问”艺术,调节美术课堂的气氛黄春香

经验交流

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李树华

如何丰富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彭本俊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李云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谭毛球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定之我见付贵菊

如何当好小学班主任卢林仲

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李宗林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尚金虎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刘治理

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左华

注重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何科虎

教师随笔

黄金还需点金术胡丰智

浅论新型师生关系扶昌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闵萍

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熊灿友

掌握规律,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学交流 田顺能

浅谈美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徐殿武

浅谈民族地区班主任的语言艺术韦帮霞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浅析龙通胜

早读课在农村中学英语的重要作用何科虎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见甘华

教学研究

浅谈“受体的创造功能”对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陈欣东

清新自然婉约深致周翔

浅谈引导探究的策略李永华

浅谈体态语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田琳

对观察植物细胞装片的探究罗兴贵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合作测验陈朝云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应用多媒体万丽

《义务教育法》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陈兴发

型如an±bn的因式分解唐清志

新课堂

强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张洋青

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马永华

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的自由天地朱宝祥

教学交流 浅议农村中学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梁江陵陈长春

我与新课程HttP://

新课程推进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初探姜继庚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巫红兵

对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思索幸兰

浅谈母语负迁移对英语书面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策龙跃平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熊瀚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尝试勾廷荣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刘光剑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初探穆晓

第7篇

案例简述一

笔者所管理的初三(4)班,共有学生39人。相较于同年级的其他3个班,本班的特点是:男生比较调皮,这无疑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后期进行分层管理之后,笔者主要负责B1共39名学生,A4共11名学生,而这些学生都是班级的尾巴,有几个男学生是成绩和素质都比较后进的,因此,管理难度比较大,也自然成为了笔者心目中的“宝贝疙瘩”。

在今年下半学期,班里一个具有带头效应的男学生辍学了,这个学生在班级里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和一些“捣蛋”之能,班里其他的男生都依附于他,甚至有一个男学生(以下可称为T)基本上都会模仿他,把他看成领头的大哥一样。自从他不上学之后,T就开始心不在焉,上课也无精打采,甚至还影响老师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上课效果。任课教师深忧不已,纷纷与笔者这个班主任诉苦:T本身的成绩就是班里的后进生,这样下去,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主要做法 面对这样一些纪律意识淡薄、叛逆意识强的个性学生,笔者认为仅凭严厉的指责或者单纯的说教没有效果的,反而容易招致学生的反叛和逆反情绪。要想彻底征服这些个性强的学生,必须彻底了解他们,彻底感化他们。一天中午,笔者找T来谈话,他的态度非常不好,对老师充满着不屑,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冷漠,非常无所谓。所以让他先冷静一会,仔细想想最近为何上课不配合任课教师,影响其他学生,让他自己先拿笔写出来。然后笔者再一一来看,跟他耐心开导,后来终于得知他是因为那个学生辍学之后,一下子受不了,也不想读书,所以就在课堂上影响其他学生。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单纯呀,就因为想跟从那个学生,竟然连自己的学业也不顾了,一个学生的影响力居然有那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基本成效 接着,笔者跟他从学习、家庭、将来的工作谈开来,T居然哽咽着哭泣了。这是个非常稚嫩的孩子,虽然已经读到初三,但心智远远不够成熟,让人唏嘘不已,幸亏及时发现T这个问题,否则真的无法预知。经过那次谈话,T开始尊重老师。也许,T将来考不上重点高中,但学生在老师眼中都是公平的,每个学生都有享受班主任平等的关心,对他们及时的教育,作为老师,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实际上是一种爱的集合,它包括世界上除了情爱之外的所有的爱。

案例简述二

班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因为智商上有点障碍,所以学习难度很大,但她还是比较听话,只是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爱心。

主要做法 作为班主任,笔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以客观的、发展的动态思维来认识和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教师更应善于用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叩开他们的心屏。笔者经常主动找她聊天、谈心,让同学们多找她交流,让她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和快乐,让她觉得自己和班级是一体的,其他学生并没有看不起她。对于她的学习,笔者采取文火慢工的方法,从基础着手,采用帮学帮练,多鼓励表扬。

基本成效 经过大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有了一定的进步,身体强健,学习成绩大有起色,学习态度大有改善,但该生毕竟达不到正常学生的水平,还是要继续努力。现在,她对教师很尊重,也很亲近。她对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喜欢学习。

上面这些也许只是平时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要求教师心中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想学生所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面对学生,要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有了爱心,才会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之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

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增长大力推动了各职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社会市场需求、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自身今后的努力方向能有正确的认识、评价和定位,以利于学生日后更好的就业。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方面去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就业率。因此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现状

自2009年我国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作为德育课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受学科师资观念技术、自身体系发展等影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准确进行职业规划的评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忽视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及学生主体地位,简单的进行填灌式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职业指导教师在掌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方面的针对性、全面性、有效性也不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也大多是教师按照书本理论空想出来的作品。

2.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

中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存在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的情况。在初中阶段就进行过具体人生规划人数少之又少。中职生在技术和职业、专业发展信息方面自我认知的缺乏,就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人强项和特点对他们的职业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充分的利用个人与家庭社会资源,评估现实状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找新的职业机遇,针对性的为学生指导职业规划,对职业规划的具体化、变动性、一致性、全程化、可评估原则的贯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专业技术,职业规划设计指导质量提升困难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大多是将原职业指导内容迁移式的进行理论讲解。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的教师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技能,使学生智力、人格、性格评价信息收集分析在经验分析阶段停滞,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足;教师专业技术的缺乏,直接在职业规划的“人职匹配”的分析结合造成缺陷。对职业规划设计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建议

1.充分认识自我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中职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好,心理也普遍受挫,因此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所具有的特点,只有对自己有充分认识才能有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测试量表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或者结合中职生他人评价与本人评价去探讨性格特征。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具体的事例对自己的做事方式进行表述,总结自己的兴趣爱好。

2.引导教学

利用精心组织的课件去引导学生独立工作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教学法。通过阅读引导教材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完成什么工作,使用和掌握什么技能,以及如何去完成。比如讲授“你会做职业生涯规划吗?”的内容时,可以提出“谈谈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包括哪些内容”两个命题。然后在引导课文引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的信息,并且解答引导文中提出的问题,并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表”和“职业生涯规划书”。

3.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的交流过程,可以将学生智慧的大门打开,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经常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互相评价、各抒己见,补充、启发,通过讨论解决发现的问题,这样能够认识更完整、更深刻的自己。

中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骏.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J].广东教育.职教,2010(7).

[2]杨善铭.职业生涯规划与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1).

[3]李宝琴.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探微[J].职教通讯,2010(12).

[4]张建娣.完善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就业与创业,2011(1).

[5]李岗山.毕业生就业指导[M].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贾益芹,王其虹.影响聋人就业的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2001(5).

第9篇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与普通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针对目前学校现状和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简明扼要的阐明柔性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特殊教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招收在听力方面和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的一种特殊类教育学校[1]。目前,我国各级城市均有开设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载着学生和家长的梦想,还承载着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寄托和厚爱。随着教育理念的国际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柔性管理也日趋明显。通过学校的特殊管理和照顾,使大部分学生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柔性管理应该尊重差异,启发潜能

 

所谓柔性管理,由字面生义,可理解为,不依托于外部力量,在对于学生管理方面完全是民主化管理,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化差异,极其人性化的制定各类学校规章制度。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类特殊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学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他们与健全的正常学生相比,对于抽象物品或者概念的理解过于浅显,认知也相对匮乏[2]。另外,由于学生们在生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其不稳定,基于此,学校全体教职工在管理方面要努力开拓柔性管理新格局。

 

柔性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中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管理方法。聋哑学生与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便泯灭他们的爱好。

 

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用一颗宽容的心同学生们一起去面对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败,这些是当今特殊教育学校柔性管理中教师所需要的。作为特殊学校的校长,应该鼓励教师主动去了解每一位聋哑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二、柔性管理应该满足需求,服务生活

 

柔性管理对特殊学生具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由于聋哑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加之目前我国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属于寄宿制学校,我校也不例外,所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此种成长环境对于聋哑学生而言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学校出于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的保护,他们的生活基本与外界隔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难以接触社会上的新鲜事物,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导致学生缺乏生存经验,不能明辨是非,极易走上犯罪道路[3]。

 

基于上述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感情需求,把他们当做正常学生看待。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要凡事亲力亲为,在适当的时机放手让学生尝试。

 

诚然,我们面对的是特殊孩子,但是,学生们总有面对社会独自生活的一天。“每一只笨鸟都有属于它的矮树枝”,所以,服务于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治能力。第二,家长——教师——学校三方联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尽量弥补生理的缺陷。 家长和教师要多多沟通,面对一个聋哑孩子,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要付出比正常学生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去面对他们,哪怕是一次极小的进步一次或者在正常学生看来微不足道的成功,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掌声和鼓励,这是聋哑学生所需要的。有教育专家指出,聋哑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独立生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的鼓励。

 

所以,在接下来的学校管理中,学校方面应该增设家长接待日/家长互动日等,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的机会,通过家长的参与,教师与家长一起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让学校的柔性管理趋于家庭式管理,在学校中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柔性管理应该深化校本改革,提升德育教育

 

深化校本改革,在柔性管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艺术,深化校本改革。作为特殊学校校长,我个人认为,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办 “班主任/班级个案研讨”活动。通过此活动,教职工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案例,分享班级的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明确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深化校本改革,提升德育教育,通过教师付出的爱心和专业心,帮助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学校通过搭建这样的研讨平台,教师不断审视自身的工作并加强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与社会各类爱心公益组织联动,积极向社会宣传关爱聋哑学生,可以通过简述人物事迹或者带领聋哑学生走进社会等形式,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适当的接触,培养学生的社会这个大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新课改不断的实施,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许多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新老教师普遍认为,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而言,柔性管理是一种区别于普通学校的管理方式,柔性管理首先应该深化校本改革,提升学校本身的德育教育,其次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此同时,教师在大范围的学生群体里要尊重差异,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聋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在特殊的学校、特殊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所以说,柔性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中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管理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四四均衡法 需求层次理论 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统领性极强的板块之一。在职业教育中,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莞理工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职校生“职业化”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实践,并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成立了职业素养研究传播中心,并将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在国家示范校申报活动中,“职业化培养体系建设”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列入了申报方案并获得顺利通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是职校德育课程的必修内容,也是职业素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断探寻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辩证发展观,在需求层次理论的视域下初步形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理念――四四均衡法,进一步增强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同时拓展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一、 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思考

1. 需求层次理论的简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 四四均衡法的概念

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结合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归为:生存阶段、安全阶段、个人目标阶段、系统目标阶段,这是四四均衡法概念中的第一个“四”,也称为个人发展四阶段。四四均衡法概念中的第二个“四”是指企业的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稳定期。

四四均衡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在考虑个人发展四阶段的同时,认真分析自己企业(所处的环境)发展四阶段,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方能做出最初的规划方案。随着个人与所在企业的阶段变化,毕业生要不断调整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方案。这里的调整包括许多方面的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会根据四四均衡的理念具体讲授调整方向、调整方法、调整原则等内容。

3. 四四均衡法的观念价值

职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以就业为目的,也不是某个阶段或时期的事情,它应该伴随着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四四均衡法,首先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动态的职场生涯,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从观念上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其次,四四均衡法重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启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发展变化,还要密切留意到自己所在环境其本身所处阶段及其发展变化。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对人才的要求并不相同,不同阶段的人才拥有的与企业相匹配的优先智能并不相同。把自身的能力优势与企业自身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避免单一思维方式或自我中心主义。再次,四四均衡法,留意到企业犹如一个人,也会经历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使职校生能够尽早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充分认识优先性对于自身、对于企业本身的重大价值,从而学会更科学地思考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综合考虑自身与外部的整体发展态势,培养“规划终生,终生规划”的意识。

二、四四均衡法的教育实践

(一)教师本人需对四个阶段内涵有深刻理解

个人四阶段中,各个阶段隐含的划分标准,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述,就是温饱阶段、小康阶段、个人选择阶段、个人自我实现阶段,其对应的意义分别在――是否吃得饱;是否吃得好;应该吃什么;我能帮助别人吃上什么。温饱是保障一个人能够存活,小康是保证一个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现实基础,拥有个人选择意味着个性化发展方向的选择,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意味着能够带动团队的发展,能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心理发展的需求,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晋级到下一个阶段。其中还要取决于个人的综合能力、时空因素、特殊机遇等。

不同地区的职校生,在迈进职业生涯后,每个人所处阶段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东莞地区,很多学生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职校生相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经济压力就没有那么大。有的学生甚至于直接就迈过生存阶段而进入了安全阶段。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从个人发展四阶段的角度帮助学生挖掘现象背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点:

1. 一个人是不是村里有土地、房屋租金就一劳永逸,是不是有房有车就是人生的全部――温饱、小康仅仅是第一、二阶段的内容,从心理需求层面,人们还会追求第三、第四阶段,在此提示学生人生有许多层次的规划与发展,长远发展的意识是支撑一个人不断进取的深层动力。(鼓励学生透过物质富足的现象思考个人发展、地区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11篇

一、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吹入时政风雨

(一)时政风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前首先吹吹时政风雨,很容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激动、分散和放松引入课堂的冷静、集中和思考中来。当然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对学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关心时事,使之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爱国青年。比如,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给予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简短评论。如与日本有关的争端;美韩军演促使朝鲜局势紧张及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争端;美国“无暇号”监测船与我国舰艇的冲突;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等国际最近发生的热点时政,还可列举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事件。由于今年9月11日是星期六,所以在9月10号那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与学生重温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简述了飞机撞楼的场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及时分析了此事的偶然和必然结果,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就能分析完整的,但是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口头讨论或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堕落思想,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把时政风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发展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期我上初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引入了刚在土耳其举行的男篮世锦球一事,列举了球星易建联,告诉同学,易建联本次比赛成绩很好,成为球队核心人物,全国赞扬他,但你们不知他是带伤上阵的,每次临阵前总是先疗养一会,再上阵,并且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他完全有借口不参加比赛,可以利用时间养好身子参加NBA球赛,因为他在美国打球工资是非常高的,而参加世锦赛并没有什么工资,但他仍然能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爱国思想的支撑。通过这点时政风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离不开家与国的培养,在必要时,要不计个人的得失报效家与国。

第12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出了学校后还将从事某种职业。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从书本定义上讲?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总和。但是?道德不是一层不变的单一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衍变成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就相继产生了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种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别简述之。

1.大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公道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称社会公德是“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极大地有利于培养高等学校“四有”新人。换言之.社会公德既具有共同性、群众性?又具有时代性、历史传承性。

客观地讲?在今天?多数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例如?在图书馆自习时大多数学生懂得安静、不防碍他人正常学习?懂得爱护图书资料;在食堂用餐时?懂得依次排队、礼让师长;在考试时?反对弄虚作假、企图舞弊过关?提倡公平竞争;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分明、敢于和歪风邪气做斗争……这些现象令人欣慰。但在另一方面?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公德。如?在考试时寻找“”。在公共场合言行古怪?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败坏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形象。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现象果断做出科学对策?将使社会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同感下降?后果堪优。

2.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初步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虽然还没出社会.似乎还谈不上什么职业道德?但是?大学生很快会进人社会而融人某一职业中?我们高校完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宏观的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他们初步的Y,业道德意识?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人社会后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行事。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凡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都将面临职业道德的约束。只有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高校学生总会步人社会?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意义在于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以从中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发现?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或从事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所显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较高。

3.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当今中国?无论是社会还是农村?无论家长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好是坏?大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在各自家庭中处于实际的核心地位。从读小学开始到读完大学?每个家庭所提供给大学生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无法计量的。目前?有些过分溺爱孩子?一味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过分的宠爱?使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回到家中总以“英雄”自居?不尊敬父母、长辈?不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能为家庭分忧?自私自利……这是极其有害的!古往今来?中国人都讲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孝顺父母”、“家庭和睦”?这与世界文明的前进潮流也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德育应针对少数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及时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帮助他们摆正其在各自家庭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发挥的作用?理解家长的辛苦?懂得孝敬父母、长辈。

二、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进行“三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应立足以下几点:(1)高校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学生树立“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一外在要求变为大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目前?大力整顿高校的学风、考风?严肃处理违纪学生?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德教育。(2)高校应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灌输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两把不可缺少的“神剑”?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交给法律去解决?将会使人们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故而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律结心起来?才能彰显道德的威力。(3)必须重视“小事”上的公德教育。若放纵某些大学生在“小事”上的缺点,将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恶性发展,等到出现大问题时再想扭转局面,恐怕不是易事。目前,少数学生恶意破坏教室、宿舍、图书馆以及校园的公共设施,其初衷或许仅仅是好玩,他们未必意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一些学校对此现象重视不够,没有对相关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是派后勤职工把受损的公共设施修好了事。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设施继续被破坏,而那些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将继续丧失,并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通过德育课、就业指导课,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观念,为他们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人只有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意识观念,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起职业理想,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2)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高级人力资源。目前,少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几乎不考虑社会的利益,单纯追求就业环境和经济报酬的最优化,怕吃苦,这是需要纠正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报酬,立志西部、扎根艰苦行业,这是值得高校德育界大书特书的。(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工作者向大学生进行爱岗就业的报告,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夕卜还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两课”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