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精细化管理

保险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3-06-29 17: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精细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精细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

当前中国保险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同时也处于保险主体的迅速增加和保险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期,面对公司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和决策环境复杂性以及员工思想的不确定性,办公室的工作效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对于公司的稳健发展尤为重要,必须通过创新的思维、精细化的管理和注重细节的敬业精神来达到公司发展对办公室工作的新要求。

一、办公室的地位和作用

办公室是公司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参谋中心、运转中心和指挥中心,具有参谋、助手、协调、服务、把关、督办等主要职能,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较准确的工作超前性、较精准的细节掌控性以及较高超的协调能力和较深的文字功底。办公室在公司经营管理中主要发挥如下作用:一是要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不但要善于调研,更要善于谋划,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二是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和协调以及督办来确保公司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协调好与各新闻媒体的关系,重点做好公司品牌和产品的宣传策划,放大宣传效应,提高公司社会影响力。四是要协调好与政府等外部单位的关系,要通过经常协调联系,沟通情况,努力建立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融洽关系,以准确传导好公司领导意图,争取得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五是要做好公司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效能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注重细节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提高员工素质和强化执行力,达到提高企业和部门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 也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 只有员工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去, 精细化管理工作才能高效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办公室的工作性质特别适合和非常需要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办公室实施服务专业化和管理精细化能够使办公室的各项工作规则更加系统化,使得办公室服务的水平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数据化,让办公室内部管理的各个单元能够同时精确、高效、协同运转。精细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重细节,强调过程管理;重具体,强调措施落地;重质量,强调服务水准。精细化管理强调做好办公室工作中的小事,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保险公司办公室作为促进公司高效运转的“推进器”和辅助领导决策的“参谋部”,在公司全局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公司办公室的精细化管理对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建议和思考

1.全力推进责任文化

一是建设责任文化不但可以提高办公室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力,有利于促使办公室员工自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成为岗位专家。二是倡导责任文化是提升办公室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让办公室工作人员全面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精细化工作的习惯,再结合办公室管理中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则能更为有效扎实地推进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三是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办公室要研究制定提升文化力的办法措施,要组织开展文化力提升项目,用先进的文化管理工具,梳理文化要素,明确文化定位,推动文化执行。

2.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服务意识

(1)办公室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办公室要寓管理于服务中,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服务目标、规范服务行为,把服务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2)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加强系统性建设和专项性工作,通过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提升专业技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办公室工作的有序和高效。

(3)办公室人员要提高三种能力,即专业力、执行力和文化力。专业力就是体现办公的质量效率,执行力体现应急响应能力,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更具可持续影响力,与硬实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协同前进。

(4)办公室工作要搭建“三个平台”,即综合管理平台、品牌宣传平台和网站信息平台。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大力提升公司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实力,使得公司品牌价值与业务发展同步增长,文化力与执行力有效提升,努力将办公室建设成为创新、高效、勤俭、务实的学习型和服务型团队,从而为公司内外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

(5)要政务服务重于事务服务。政务服务优劣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贯彻落实的好坏。政务服务贯穿于整个中心工作,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在决策前,办公室是领导的外脑和助手,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决策后,要善于迅速制定出落实方案,在缜密中体现果敢,在细致中突出效率,协调和督促各单位和部门原原本本地贯彻落实。

3.着力培养精细化的敬业精神

(1)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对内代表着办公室整体的管理素养,而对外则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与作风,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关注工作中的细节,并把注重细节逐渐固定化到办公室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习惯之中。

(2)办公室人员要善于在繁杂中沉着冷静地理出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服务。领导关注的热点就是重点,推进工作的难点就是重点。当然,重点也往往因时因地而异,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一项工作又有一项工作的重点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准确捕捉,冷静思索,科学把握。在重大决策前,掌握实情,大胆谏言就是重点;在贯彻落实中,积极协调,真督实查就是重点;在落实后,认真总结,掌握规律,及时反馈就是重点。抓不住重点就没有工作效率,服务也就难以到位。

(3)要小中见大,突出要事服务,仅仅做到这些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仔细、周密和严谨上下功夫,在重点服务中突出要事服务。在办公室服务的全过程中,貌似小事未必是小事,要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抓住“一滴水见太阳”的闪光点,举一反三,做好大局文章。

(4)不要以事杂而乱为。办公室工作头绪很多,任务琐碎繁杂。办公室人员要知重知轻,避免重要工作没抓住,次要工作用过了劲,使过了头。还要知上知下,吃透了上情,办事才有方向,才有主心骨。摸透了下情,办事才有的放矢和真抓实干。

(5)不要以事急而盲为。办公室固定式和程序化的工作多,但意料外和突发性的事情也会随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人员必须政治敏感、头脑冷静、沉着应付,切忌自乱阵脚。不管事情多么突然,多么紧急,首先要冷静地进行分析,及时做出解决方案并按领导要求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处理。

(6)不要以事难而怕为。在应付处置事务中,不乏一些超出预见,超出职责,难以预料的事情,且这种事对于办公室而言又常常是没有退路的。对这些难事,办公室人员要不怕揽矛盾,不怕受委屈,不怕得罪人,不怕找麻烦,遇到的事情不管多难也要群策群力和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4.制定和落实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创造和固化出一种精细和可行的标准和制度,而这种标准和制度,完全是以有效、可行、合理的信息作为基础,即使管理者真正的离开或是不再对员工行使管理权力的时候,这种管理标准和制度还是存在的,对员工的管理动力还会在无形之中继续下去的,这才是真正的和有效的管理。因此办公室人员要善于将自己捕捉和积累的细节与经验固化到管理标准和制度中去,并发挥它真正和持久的作用。

(2)办公室是公司与外部沟通和联系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保持内部各项信息交流、沟通以及协调各部门间统一、协作关系的枢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办公室工作也需向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是细节管理。而精细化管理观念的拓展,正是基于细节管理之上。办公室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有效的细节,并需具有创新管理的思想意识,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进一步拓展开来并运用到办公室工作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受油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当客流量、运营成本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要随之动态调整,因此,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控制难度加大,有可能给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目标的达成带来困难,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的科学管理效果,最终出现财务问题,造成利润的下降和偿债能力的弱化。因此,充分认识和了解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立足精细化管理要求,才能提升财务管理效果。

一、当前交通运输企业开展财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企业投融资精细化管理管控存在盲区

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开办的初期,由于购买车辆等投入较多但是运输的货源或者客源相对较小,因此财务帐目的实收资本不多,就已经构成了负债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交通运输企业在资金没有足额到位时便仓促上马,用银行的融资来进行资金的使用和调配,还未赚钱先背上了偿还利息的包袱,埋下了财务精细化管理发生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民营交通运输企业,采取的是分光吃光的政策,缺乏资金的科学管理,自流资金勉强能够维持运转,一旦出现问题束手无策,导致财务管理内容冲突、目标不明、方向不清、规则不严,财务精细化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二)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控规范化程度不高

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控制主要是财务人员精细化管理意识相对不足,不能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现状,依据相关财务管理规范,对括车辆维修、油费调涨等项目进行详细记录,没有对汽车运输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予以明确记录,财务管理相对粗疏。而且部分财务人员认为财务精细化管理这是形式上要求,对于精细化管理概念的理解过于片面,没有站在市场的高度来审视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控制。同时,在交通运输企业内,缺乏针对财管及其他工作人员关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考核与督导机制,使精细化管理难以“落地”。

(三)交通运输企业市场经营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为了提升交通运输市场的份额,抢占更多的货源与客源,很多交通运输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而不顾财务结构的畸形配置,盲目进行融资,降低偿还债务的能力,然而交通运输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不是通过其能够控制的,交通运输宏观政策的变化调整,运输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交通安全等大量的不可预测的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冲击。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当周转资金枯竭时,企业运输被迫减少甚至停止,便会导致大量的不良债务产生,财务管理的呆账、坏账份额急剧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二、当前交通运输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改进对策

交通运输企业精细化管理需要经过几个步骤,通过相应的财务精细化管理识别、预估、测量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对策,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其目的就是把影响精细化管理的可能将到最低,把阻碍精细化管理因素化解或者消除。

(一)强化金融精细化管理控制,提升投融资科学化水平

在交通运输企业财务决策中,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只有在资金周转良好,并且有一定的结余时才能考虑扩展运输份额。在开辟新的运输路线等项目时,尤其要做好可行性调研工作,在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是项目拓展时,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巨大冲击,影响整体财务管理效能,即使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也要谨慎。在项目拓展前要做大量的精细化管理预设工作,深入地分析将来影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源头,严谨地核算出财务成果与预期收益的误差。要全面分析交通运输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结合交通运输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科学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控制,在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分配上、应收账款的帐龄分析上要科学合理,采取进一步缩短应收账款的帐期,缩减坏账准备等措施。并依据交通运输企业目前资金使用的期限以及预期现金流量情况对借款进行期限限制,从而采取最为适合的融资手段,使资金结构更为合理,然后对项目拓展活动是否合理进行有效科学的验证。

一个交通运输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否落到实处,标志着它的财务运行是否稳定,尤其是表现在融资上,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交通运输企业财务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交通运输企业筹措资金时,要把社会上发行的各种证券、股票、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选择最适合交通运输企业现实的投资方式。根据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投资进行必要的精细化管理评估和收益评估,宏观预测与精细分析相结合,优化资本结构,使之成为交通运输企业一个作为活跃和安全的经济增长点。在交通运输企业的资金分配上,在保证各个股东正常的收益和分红下,给来年的生产经营留足必要的流动资金,更好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水平,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结构。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将交通运输企业不可预测的风险管理分散开来,一旦发生重大资金使用管理时由保险公司承担,从而做到财务管理的未雨绸缪,将财务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进管理机制建设,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1.发挥财务团队的主导作用,建立功能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用制度的形式确保财务精细化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备和有效,构建交通运输企业各级财务管理机构,配齐财务管理人员,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跟踪监督措施,具体地监督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筹资、投资以及现金流动情况都要有据可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决避免重大财务问题发生。

2.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在有些交通运输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缺失的,有的只是依附与财务管理的系统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以,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独立,不受交通运输企业组织的支配和管理,它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交通运输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第三方的财务专家,避免交通运输企业高管对这一机构进行权力控制。要定期召开会议,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对发现的重大管理隐患及时预警。在精细化缺失较小属于可控范围之内的要制定措施,及时排除和化解。对于发现的重大财务管理隐患要重点研究,对问题的产生要追根寻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时进行干预,防止精细化管理损失的扩大,杜绝类似管理事故的发生,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提升整体经营水平,优化交通运输企业整体资本结构

1.优化权利,规范财务控制。对于既有财务精细化管理,要采取多种促使及时强化和完善,保护交通运输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主动参与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构建起清晰、规范的交通运输企业财务关系,促使交通运输企业构建起精细化的财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力度,规范会计部门监督管理,促进财务部门管理全面优化,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切实避免财务失误为交通运输企业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决策制定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交通运输企业有效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2.优化经营,提升资金运营效率。如果交通运输企业正面临财务粗放管理,尤其是财务粗放管理已经对交通运输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企业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严格自我约束,在机制、规范、监督上下功夫,在运输服务质量上不断完善,从而重塑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口碑。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通运输企业在危机中创造生机,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这一点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企业要对财务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对于交通运输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核算交通运输企业现阶段的资金最佳配置,并与之前的资金机构进行对比,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筹资机构,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变化。除必要的融资途径外,交通运输企业还需要增大销售额度,实现现金流的及时补充,从而使资金机构更加科学。

三、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交通运输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令交通运输企业竞争更为激烈。这就促使财务管理更为重要,尤其是针对粗放管理防范。多数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尤其是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管理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只有立足现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促进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者建立更为完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才能逐渐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新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意识,有效促进财务精细化管理,助力交通运输企业实现高效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各个国家都非常的注重加强内部的管理,尤其是国防方面。其中提高军队的财务管理水平是种极为有效地手段,成败往往取决于细节方面,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是非常明智之举。本文主要谈论如何才能提升军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军队;财务;精细化;提升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由细节构成,要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管理层和财务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精细化工作可能带来工作量的增大,势必带来相关工作人员的抵触情绪,因此要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凡事都要从精细化的角度出发。

一、对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是指以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化、管理目标精确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和管理责任明晰化为主要目标,对军队财务决策和经费运行全部流程实施精确控制和细致管理的一种现代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机制。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代科学管理革命、财政资金运行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形势任务而提出来的一项长远战略举措,符合我军财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特点规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军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传统粗放的财务管理理念、模式机制等仍然普遍存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财务工作的科学发展重要因素。

二、军队财务管理的现状

专职监督机构建设滞后,监督职能不够集中,缺乏足够的监督独立性。在财务部门中往往都是预算机构就只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实施等进行监督,会计机构也只是对会计业务实施等过程进行监督,而相同住房机构和保险机构也只是对其相应的业务进行监督。

随着中国特色军革的加快推进,军队建设发展的财力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尽管军费增长速度仍然较高,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不足,使得军队建设和军队财务管理科学发展的瓶颈渐渐显现。就军队建设而言,战斗力要素越来越复杂,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越来越依赖于优化财力资源配和财务科学管理,但由于财力集中统筹管理能力不足、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战斗力要素没能获得充足的财力保障,使得军队建设发展受到财力瓶颈的制约。

财务精细化管理不足,财务管理各环节不衔接,信息不畅通,监督控制缺乏,导致财务执法困难。军队财经活动的综合性非常强,财务执法需要延伸到事业任务完成的微观环节,一项财经法规颁布实施,往往需要事业部门紧密配合和贯彻执行,如果缺乏事业部门的协调配合,财务部门作为财务法规的主要执行者,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会非常大。另外,财务法规体系不完善、内容不科学等,使得一些法规的可执行性较差,部分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受到约束后,财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会遭遇较大阻力。

财务精细化管理不足使得财务保障效益不高。近十多年来,军费总量规模越来越大,但经费保障的质量效益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就全军而言,现金余额、付款、财务活动监管以及会计核算都表现为分散化,大量现金余额被分散于为数众多的支出单位和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中,没有通过单一账户来实现,导致财务保证效益不高。

三、提高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各项财务管理统筹推进

继续深化各项财务管理改革。全面深化资产管理改革。继续落实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办法,完善“三化一统筹”运行机制和办法措施。着眼不断完善资金监督管理机制,深化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继续搞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试点,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编细编实预算,扩大集中支付资金的比例,适时推广运行。实行综合改革。应紧紧围绕综合改革目标,按照统筹任务、整合资源、规范流程、精细管理、设施配套的思路,狠抓全程调控,使综合改革始终在规范化流程、一体化平台和精细化管理中顺畅运行。要做到融合改革内容;整合业务流程;统合规章制度。

3.2财务业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

全面实施财务业务规范化,重点是要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评等各项工作相互制衡、有机衔接,依流程运行。研究探索按编制保障标准经费办法,选择非作战部队的生活费项目展开先行试点,适时扩大按编保障范围,促进标准经费管理规范有序。巩固生活费、保险基金、住房资金、会计基础工作等业务规范化管理,细化实力控制、标准执行、费用结算、决算审核等措施办法,研究制定综合业务规范化管理标准,定期组织考评,全面提高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3.3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依靠信息手段促进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抓好全军统配财务软件的升级维护工作,研发军费预算会计系统,促进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会计核算等工作流程的衔接融合。

依靠信息手段强化经费运行监督控制。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资金的调拨使用,强化资金集中统管、加强资金安全监管。在资金运行环节,在现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使用预算执行监控系统、经费开支预警系统等,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及时掌握预算资金使用情况,防范超支和违规开支问题,提高资金监管水平,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3.4一体化经费标准工作稳步推进

经费供应保障标准化是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首先统筹规划标准体系建设,打牢改革发展基础。着力扩大标准范围、优化标准结构、提高标准水平、强化标准管理,形成有利于标准化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坚持军队建设需求牵引,逐步扩大标准范围。应着眼保障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保障现代后勤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后勤重大改革和官兵生活急需的项目,紧贴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建立健全后勤配套的维修管理及经费标准。最后加快消耗标准建设力度。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积极配合,通过采集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级部队水、电、暖等日常消耗制定实物消耗标准。

3.5财务管理绩效与责任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财务管理绩效与责任,是推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关键要探索建立先进实用的绩效评估体系。可按照简化、量化、细化的要求,由单项到综合逐步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健全财经统计分析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绩效考评。同时,完善会计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实现预算执行与事业成果信息的有机整合,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

3.6积极鼓励军队财务人才建设

推进军队财务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财务部门既要发挥好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作用,也要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坚持可能可行的原则,完善财务编制,解决财务人员编制偏紧、来源不足等问题,继续大抓财务专业训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财务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完善财务干部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并积极争取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发展的合力。

四、总结

军队唯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建立系统科学的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系统。并且军队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提升军队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匡有毅.财务管理实现6个方面精细化〔N〕.中国石化报,2010-11-17.

第4篇

关键词:办公室 精细化 管理 规章制度 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75-02

办公室作为单位管理的中枢部门,对单位的内外衔接和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办公室内务工作从来都没有小事,办公室工作因与多个部门交接,同时也承担对外联络的重任,任何一件事情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起单位内部矛盾,导致影响到工作的运转,对外则会影响单位的形象。办公室各项工作,决定了其必须走规范化与精细化的路线。

1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现阶段,经济在快速发展,商业社会中各行各业趋于越来越细地进行分工且专业化越来越高。而办公室通常是单位的第一窗口,是单位提高管理能力的基石,同时也是单位领导层进行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实施的基础。那么,必然要有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繁琐的办公室工作分类并根据轻重缓急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办公室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出4个特点:综合性、枢纽性、时效性、服务性。办公室的工作特点要求办公室工作必须实现精细化管理。从综合性来说,办公室承担着单位行政、外事、通讯、公文、机要、印章管理等工作;负责领导的服务保障、接待、组织协调工作等。事情多而杂,内容涉及广,几乎无规律可循,很多工作都是临时交代,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合理安排、分清主次、缓急有序。从枢纽性来说,办公室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中转站。一切的指令和工作安排都从这里经由领导之手传达给各部门去执行,办公室工作人员就应该及时完整地传达领导的意思。从时效性来说,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办文、办会、办事,时限要求强,拖延可能会误大事,这需要精细化管理、条理分明、按时按点完成工作任务。从服务性来说,办公室就是为领导服务,为各部门服务,做到上行下效,调节好上下级的关系,发挥好窗口部门的作用,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2 精细化管理涵盖的内容

2.1 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办公室作为单位运转的中枢神经,工作杂且责任重大,因此迫切需要更新旧有的管理方式,引M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提高办公室服务意识、增强办公室员工的责任意识是办公室自身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办公室员工需要有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意识,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做细;服务意识也是基本要素,通常我们讲办公室要服务好领导,但办公室同样要服务好基层,要做到主动服务,改变过去的被动服务的形式;同时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在办公室各项工作中讲质量、讲原则,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落实各项工作,不能出任何的失误。

2.2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工作考核

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制度作为坚实保障。要结合工作实际,通过修订和完善单位的规章制度,保证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使规章制度成为规范员工工作行为的手段和提高服务效能的保障。

健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需规范工作流程。按照办公室工作内部规程细化工作流程,通过“一图看懂”模式,用图解方式表现程序,让程序简单化,同时完善各种手续,保证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每项工作都在阳光下实施,才能保证各个环节保持高效实施。

根据定岗、定职、定责的要求,明确细化员工的工作职、权、利,同时设置AB岗,提高办事效能。紧密结合细化的权责提出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将办公室的各项计划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办公室成员身上。通过办公室定期例会、季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检查、半年度部门人员工作考核、月度及年度个人绩效考核等方式,负责对单位员工的工作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员工收入挂钩,促使员工重视工作完成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成绩。

2.3 实现办公自动化,节约成本

降低办公运行成本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一是实现办公室各项日常工作的全电子化审批。通过无纸化办公,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优化流程、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还可以节约办公成本,降低损耗。二是规范车辆管理。在面临车辆少、用车单位多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最大程度上保证用车需求,是精细化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办公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1)修订完善车辆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强化执行力,通过执行力体现管理效果。(2)做好台账记录,车辆管理员对每天出车的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包括驾驶员、乘车人、出车地点、出车时间、出车里程等;(3)为每辆车配备车辆档案卡,档案卡中包含该车辆的购买时间、历次维修清单、保险清单等,并做好电子台账备查;(4)通过比价,选取一家性价比高的修理厂定点维修,降低费用支出;(5)量化和细化车辆加油管理,做好车辆油量消耗登记,杜绝异常情况发生。三是压缩弹性支出。对管理措施进行量化和细化,通过比价集中采购和定点签约,大力压缩办公费、通讯费、招待费等支出。

3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事前设计,细在过程,重在结果,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强调了办公室工作中的细致和精确,每一位职工都是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的参与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每个人都以精细管理的方法实施,从而实现积极的工作态度,扎实做好每项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精,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才能将精细化的管理落到实处,保证整体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金群.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探析[J].经管营销,2012(11X):121.

第5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2009年4月6日,孕育近3年的新医改转入实施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的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据统计,我国公立医院有1.6万之多,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2%,拥有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87%多。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见一斑。而医改政策又是解民忧固国本之策,自然要狠抓落实。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及民营医院的快速崛起,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公立医院要在新医改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管理体制,完善制度建设。作为医院管理手段之一的财务管理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挑战。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已凸显弊端,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制度也必须进行变革。2010年底,卫生部会同财政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并于2012年1月在全国全面施行。新制度的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也使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走上了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

然而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在长期的旧形态旧制度的影响下,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医院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管理意识。

不少医院领导总认为医院的发展和创收靠的是医务人员,只要医疗水平过硬就不愁病人来,不怕没效益。对财务的管理只要资金安全,不贪污,不挪用,按实记录日常收支,报表数字真实可靠即可。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医院之间也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交流,致使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2.医院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知识老旧。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医院的财务人员专科出身人数少,文化水平差,素质偏低。虽然每年进行一次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但基本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效果。致使财务人员知识老化,业务技能停滞不前,只会做一些事物性工作,缺乏创新及风险意识,极大的阻碍了财务管理改革的步伐。

3.医院的财务管理内容单一、领域狭窄。

财务管理的模式仍停留在办公室里报账、算账、出报表,对医疗服务流程不熟悉,不深入到临床一线科室进行调查研究和财务指导。医院的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的不规范,也使财务部门基本起不到参与意见及过程上的监督。

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较低。

许多公立医院缺乏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应用系统比较独立,信息无法共享,得不到有效利用。每个科室都是一个“独联体”。

由此可见,要使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顺应改革,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静态、事后、核算型的财务管理,树立“大财务”的观念,向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

在2008年,财政部就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理念,标志着全面进入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阶段。所谓精细化就是不断提炼,精心筛选,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是通过实施精确决策、精确计划、精确控制、精确考核,为提高效率、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而精细化财务管理,正是秉承这一理念,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精密、细致。让财务 管理的每项内容、每个环节都能具体化、责任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次执行都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且具有可操作性,使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实现财务管理的零死角。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一、要使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医院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也不是财务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医院领导必须充分重视,解放思想,在工作中予以支持和协调。并加大宣传,使医院上下都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紧密配合

2.财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建立一支高效精良的财会队伍。同时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使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注重引进人才及培养财务骨干,定期到先进的医院学习交流,提高协调和创新能力。制定财务人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定期考核,任期轮换等制度,培养适合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复合型人员。

3.业务流程管理的制度化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财务部门站在主动的位置,对业务发展的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确实掌握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管理上的指标和考核办法,行之有效的予以执行和实施。

4.系统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繁琐的数据统计得以简单化。在熟悉医院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定控制目标,鉴别控制点,确定控制措施,使每项工作都能按设定好的程序予以反映,大大减少执行的工作量,也避免一些人为失误导致的决策错误。

第6篇

关键词:制造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应对策略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往提高产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商业环境,如今的市场需求从实用需求转向个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应当通过成本控制,以合理的价格和更高的品质赢得市场青睐。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其中涉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推广、售后服务,且不同产品业务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和体系也有很大区别。针对以上情况,制造企业需要成本精细化管理,实现对不同类型业务和产品成本的精确把控,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

制造企业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的生产环节众多,且产品种类繁杂,原始的成本会计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企业通过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从新品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品质改善、售后成本等维度,将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细化分类,帮助企业有效落实成本责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制造企业管理内容繁琐,使得员工无法准确判断各环节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企业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细化成本管理目标,进而帮助员工明确个人工作内容,强化员工对各个工作环节的掌握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3.加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借助企业信息系统,以海量数据分析结果作为依据,有效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促进自身健康稳定发展。

制造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影响因素

1.财务管理机制

由于制造企业的特殊性质,企业通常更注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推广等环节,这些环节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对成本控制以及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缺乏重视,原因在于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改善,会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益提升。而成本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则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实践,短期效果不明显,因此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忽视。

2.财务人员业务能力

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财务人员来执行完成,因此财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与成本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制造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的业务数量和业务种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增加,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大大提升。倘若制造企业的财务人员未能及时更新自身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手段,必然无法满足现阶段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3.生产周期特征

生产周期较长是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典型特征,某些大型设备需要将近两个月的生产周期,生产过程复杂,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返工改造,以上状况无疑会造成大量的成本流失。针对以上的状况,制造企业需要做开展精细化成本管理,比如明确相关人员的权责范围,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

制造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构建路径

1.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及途径

精细化成本管理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目标。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大目标下,企业平衡好成本、时间、质量几个方面的关系,设计制造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不是盲目追求极致成本,而是要以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为目标。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在于业财融合。一方面财务部门通过了解业务流程内容,明确当前业务工作的核心需求,将资源着重分配到核心业务当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财务部门通过了解业务内容,在成本数据分析时,能够通过数据快速有效的定位业务问题点和责任人,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改善成本;第三,财务与业务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给企业创造价值,财务与业务是协作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关系,业财融合在于更好的配合和协同。

2.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维度

成本管理,除了基本的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之外,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我们把精细化成本管理分为四个维度进行阐述:分别是研发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品质成本。在研发成本维度,主要涉及新品开发管理、技术优化管理、设计标准化管理、及研发费用管理;在采购成本维度,主要包括采购价格管理、供应布局管理;在制造成本维度,内容涉及变动制造费用管理、效率管理、设备投资管理、作业管理、生产损耗管理、交付管理、库存风险管理等;在品质成本维度,主要包括品质改善、市场质量索赔、售后维修费用、及相关品质保险费用等。例如,在研发成本控制方面,对于新产品开发,财务要用全价值链的思维模式,从新产品的材料成本、制造效率、市场需求量及预计销量等方面,综合测算产品投入产出,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研发费用的合理使用方面,一方面根据企业策略,保证充足的研发投入,但也要有投入的管控标准及效果评价体系;在研发设计标准化方面,推动研发物料、产品的标准化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制造效率。在采购成本控制方面,财务要借助供应链思想,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控制,以谈判和招标等方式进行原材料价格对比,以料费分离的模型进行价格分析,合理评估和管控采购成本;在供应布局方面,开展独家供货改善的工作,合理调整供方布局,也可以实现采购成本的有效下降,有效规避供应风险。在制造成本控制方面,企业成本管控要结合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能源消耗,减少次品率,提升资源转化率。

3.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措施

精细化成本管理是向“精细化”要收益,最根本的是寻求内生式增长、持续改善。基本措施就是全价值链的管理、深挖真因。企业经营的问题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角,真正的精细化成本管理,要抽干水分找到深藏水面之下的真因。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厘清因果关系,“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的传达,“自下而上”的主动改善,双向用力,以表面问题为着眼点,爆炸式向四周辐射,推动企业各个部门共同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显性、隐性浪费。在具体操作方面,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搭建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和框架。明确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范围,从企业组织体系上明确各个成本管控点的责任主体,财务与业务协同对各个成本管控点建立管理标准、分析维度和管理流程。其次,过程中成本管理人员需要细化分析的颗粒度,比如责任主体的颗粒度可以从车间向下延伸到产线、机台、工位,分析频次可以从月度延伸到半月、周、日。如有必要和条件,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输出高质量的财务数据,准确反映当前成本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及时发现当前决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协助财务实现全局的把控。第三,从细化颗粒度的监控数据中进行分析,发现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深挖异常点,找到真因,找到对应的责任人,共同制定改善措施,并跟进落地及效果验证。第四,找到避免成本损失重复发生的机制,对管理机制定期复盘。

第7篇

数据规范、信息丰富、现势性良好的地名地址数据是新型城镇规划与精细化管理的数据支撑与保障,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也正在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实际,探索了地名地址数据规范的建立,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数据的应用愿景。

关键词:

地名地址数据;数据标准;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

城镇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城镇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标准化、数据化、程序化的手段,使管理的各要素精确、协同,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准确。与以前粗放性的城市管理不同,城镇精细化管理必须注重细节。城市管理的细节往往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出行、乘车、旅游、购物、医疗、教育等;同时也与政府关心的要素密切相关,如行政区域的范围与面积、管辖范围的自然资源、企业分布、人口分布、商业分布、GDP分布、交通、应急事务对策等。而以上这些城镇精细管理关注的要素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与空间地理信息密切关联。而地名地址数据库承载着空间地理信息的框架性内容,是城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概略描述,是城镇精细化管理决策最直接的、可以形象化感知的数据基础。丰富、细致、规范的地名地址数据将对城镇精细化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与分析出发,提出地名地址数据建设要点,并以南京市为例,介绍地名地址数据标准设计内容和数据建设实践,最后提出地址数据应用愿景,以此抛砖引玉。

一、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与分析

新型城镇是以城乡统筹、集约高效、功能友好、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应科学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设计合理的新型城镇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资源享用均等化,最终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要构建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格局,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重要的数据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具备规划与管理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1)我国新型城镇建设正处于规划建设阶段,要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科学规划离不开地名地址数据的支持。地名地址数据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详细的空间位置反映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布局,挂接专题数据后将生动反映社会及人文信息的空间分布,形象地揭示新型城镇的区域特征、发展态势、经济分布,有利于新型城镇科学规划。

2)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还具备事务性细化管理的特点,也离不开地名地址数据的支持。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与政府和公众均密切相关,因此应对城市管理细节进行通盘考虑,从而实现有效的精细管理。而地名地址数据客观反映了城市各层级的管理单元分布,将为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二、地名地址数据建设要点

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但目前我国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还存在着覆盖不全、描述不详细,以及权威性、现势性数据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要使地名地址数据满足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必须建设规范、统一、现势、权威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其建设要点如下:

1)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需求引导。应充分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行政区域、社区、小区,甚至楼栋等信息的空间表达,如各类娱乐场所、商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垃圾站、公共枢纽、餐饮住宿等的空间表达等。只有新型城镇管理的对象空间信息越丰富,才越便于管理。

2)标准先行。要建设统一、规范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必须在国家相关要求的指导下,广泛调研各方需求,编制科学、可行的地名地址数据标准。

3)体现权威性。地名地址信息与民政局、公安局的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地名地址数据库的采集、建库应和管理部门密切联系,在标准制定、数据源获取、更新维护等环节都应与权威部门充分沟通联系、信息确认,以保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权威性。

4)统一建库、统一。对于一个新型城镇而言,其地名地址数据库应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要求去搭建,不应存在多部门重复建设、多种渠道等现象。该类数据库建设应由该城市的(数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领导小组牵头,多部门协作完成,其应依托于该城市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地理信息服务的方式向政府、公众,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数据利用开发提供保障。

5)与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产品相互关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09年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中明确指出: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5类,且这5类数据密不可分。地名地址数据与地理实体等其他几类空间框架数据无法分割:它们在空间上、基准上,以及各类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标准、更新维护、版本(现势性)上相互关联。

6)更新维护制度化、程序化。地名地址数据库首次建设固然重要,但要使数据库长期发挥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便于实施的更新维护管理制度,使更新能够自动触发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可以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使更新工作责任到人,逐级上传,并建立权威部门的审核制度,使更新工作及时、有效。

三、标准设计与应用实践

在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需求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规划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3—2014年度开展了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建设与实践验证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标准设计

(1)数据概念模型设计

地名地址数据是对地名、地址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标识。《南京市地名地址数据规范》中地名地址信息以地理位置标识点来表达,利用该标识点实现与其相关的地理实体空间概略定位。地名地址数据包含标准地址(地理位置的结构化描述)、地址编码、地址位置、地址时态等信息,还包括了与其相关的标准名称(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地理实体标识码、建筑物编码等信息,便于与现实存在的地理实体及建筑物挂接。结构化描述的地名地址数据利于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相关专题信息的空间匹配、信息挂接展现。

(2)地名地址组成结构

《南京市地名地址数据规范》中描述的地名与地址是密不可分的,面向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其地名信息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概念,还应满足城镇精细化管理需要下的地名信息(即兴趣点POI)的广义拓展,如商业、娱乐、生活服务等地名及地址信息。任何一条记录中既包含了地址信息(包括标准地址与代码、行政区域代码与各级名称、路街巷名称、门牌号及图片、楼栋号、单元号、建筑物唯一编号等信息)、通用的地名信息(包括标准地名及类别、简称、别名、曾用名、地理实体标识码等信息)及广义拓展的地名信息(即兴趣点POI,包括POI类别、邮政编码等信息),还包括了以数据应用为目的的信息(包括数据来源、数据更新、是否、照片与视频等信息)。如图2所示。

(3)数据分类

我国在2001年了《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该规定对山峰、河流、湖泊、森林、行政区域、矿区、农林牧渔区、交通设施、纪念地等有明显地名意义的地名作了分类规定,其中按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分成两个门类,再按照其大类、中类、小类进行细分。但该分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政府、公众对地名的分类需求,且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对自然、人文的城市框架信息表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南京市地名地址数据规范》中明确了地名地址数据分类表达是在国家相关标准的框架上,拓展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保险、旅游服务、房产楼盘、休闲娱乐、医疗卫生、文教科研、生活服务、公共设施等13个分类,近140个小类,并且其分类体系与国家地名分类体系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4)标准特色

《南京市地名地址数据规范》的制定将有利于统一南京市地名地址数据生产规则,有利于建设标准统一的地名地址数据库,最终将为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支撑。标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属性信息表,将密切联系的地名、地址、兴趣点等信息三者统一为一体,减少了数据冗余,其数据结构的科学性及信息表达的丰富性为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为信息空间匹配、信息挂接展现、查询、定位及分析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

2)通过地址编码、地名分类代码、兴趣点分类代码标识,可以实现任意条件的成果输出,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地名地址匹配)和利用率,实现了面向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多个行业、多用途的目的。

3)地址编码在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编号,可以更好地与将来的社区网格管理进行衔接,便于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化(网格化)。

4)地址拆分提高了将来地名地址匹配的精度和效率,便于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各类专题数据与之匹配和挂接。

5)标准中地理实体标识码和建筑物编码信息将有利于将专题和社会经济信息与建筑物或地理实体(如行政边界、河流、道路、院落等)的挂接、联动,便于统计分析、客观展现。

6)照片、视频、网址、邮编等信息使地名地址信息表达更为丰富,脱密信息标识、数据来源、采集更新属性信息及区域元数据便于数据利用和管理。

2.应用实践

在标准制定后,南京市规划局与公安局紧密联系,顺利完成建邺核心地区的地名地址采集建库,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并完善数据规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该部分数据已经在南京市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南京、智慧新城专项系列平台上展现。地名地址采集、建库实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数据标准,使其能够直接指导生产,也为后一步工作提出了思路:

1)开展地名地址数据库管理平台研发:完成数据归整、质检、入库、更新等辅助工具的开发,为数据建库提供质量保障;另外基于该平台还应实现地名地址唯一标识码编码管理、更新维护、地名地址数据匹配(专题挂接融合服务)、导出等功能。

2)应联合公安局、民政局等权威部门联合开展地名地址数据审核、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保证地名地址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

3)建立联动更新制度:要使地名地址在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中发挥更好的应用,还应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等分级触发更新维护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其现势性、可用性。

四、应用愿景

地名地址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使者、社会管理与经济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各部门数据在地理空间上有效共享的重要纽带。地名地址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权威性特点,将为新型城镇的科学规划与有效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地名地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家底,客观分析,为新型城镇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以往的规划设计在前期现状分析时往往缺乏对人口、经济、基础设施、产业等相关信息空间布局的有效判断,导致规划设计由“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的依据。而地名地址可以与企业分布、企业产值、人口统计、法人数据、GDP统计等规划编制的重要因子进行空间匹配和共享融合,有助于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也有助于揭示人文信息与城镇化进程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将为新型城镇的规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为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重要的媒介,通过地名地址匹配,将各种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需要的信息与之关联,将可以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管理应用平台,可以在空间上进行直观展现和动态维护管理,如住宅管理、户籍管理、卫生管理(环卫、垃圾中转站)、集贸市场管理、公厕管理、公众出行、安全突发事故的处理、建筑能耗监测,甚至可以做到电梯、锅炉等质量安全问题跟踪,残疾人员、老年人员定期管理和跟踪,娱乐场所与公共场所定期跟踪管理等细节性的管理。依托于地名地址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将成为一种常态性管理制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直观和科学有效,将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和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3)新型城镇规划设计、规划实施与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新型城镇的科学规划与实施,将促进地名地址的不断更新,而其通过精细化管理获取的各个层级的专题信息与地名地址空间挂接,又将为下一轮的规划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实施面向新型城镇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客观分析—规划设计(调整)—规划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个不断完善并螺旋式上升的闭合环,整个过程将是新型城镇发展有力的推动力。

五、结束语

地名地址数据建设与其他GIS数据建设相比,具有数据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便于利用的特点,它将为智慧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格局提供科学依据,也是新型城镇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推手,通过它最终将体现新型城镇的整体观、历史观、系统观的科学发展新理念。

作者:诸敏秋 宋以胜 王芙蓉 尹向军 赵伟 单位: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S].北京:测绘出版社,2012.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BT23705—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陈玉萍,张秀.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研究[J].测绘通报,2015(6):103-107.

[5]卫启云,渠伟勇,黄鸿,等.城市地理编码的部门信息共享与应用实践[J].测绘通报,2014(10):101-104.

[6]佚名.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十问[J].领导决策与信,2013(25):4-7.

[7]李军.城市管理需要精细化[J].现代城市,2011(2):45-47.

[8]杨萌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J].财经界,2014(4):100-102.

[9]张森奎,郭庆堂,许有田,等.基于MicroStation平台地名数据采集更新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191-194.

第8篇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领导班子 教师队伍教育 精细化效评机制

一、明确职责和管理细节

精细化管理强调各部门、工作环节的精细化,相互之间进行有效配合,共同作用于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学校要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科研学术管理等在内的各部门的每一项工作流程都量化、细化、标准化,并说明管理步骤和要求,在操作中力求规范,如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要求教师按时批改完作业并及时发到学生手中,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方可入校,规定学校食堂的菜谱要符合膳食营养搭配标准等,可以制作相应的工作手册发放到对应的工作人员手中保证执行。总之,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工都是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也是受益者,所以不管是校长、总务主任、教导主任还是图书管理员、物业保安和后勤工人都要各司其职,知道在自己的职位角色下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以精心的态度完成精细的工作过程,才能取得精品成果。只有细化管理内涵、细算管理成本、细化管理制度,以及每一个员工从细节处做好每一个工作环节,才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管理和教育服务日臻完美。

二、重视对领导班子的建设

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低,而且作为学校各部门的掌权者,其素质对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都有或深或浅的影响,所以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先得从领导头上“开刀”。首先要确立好以学校党支部和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对上一学期的管理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再对这一学期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明确中层干部在指导、协调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使得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得以有效运行。并强调教研组长在基层管理中的作用,组织好教师实施教研计划、协助教导处做好批卷、开展课外活动等。在明确各领导班子的管理职能之后,还应对领导班子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使他们在起到领头羊作用的基础之上,深入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与普通员工一起工作,给他们以指导和建议,从而增强教学工作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各部门领导还要带领成员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积极协作,互相帮助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应实行民主化管理方针,变一人管理为大家管理,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坐标,发挥其主人翁意识。而在民主管理之下,领导班子的公信力会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部门工作执行力的提升,为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进展埋下伏笔。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际执行者,是人才培养者,一个学校的师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活招牌。因此,学校要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抓紧实施“名师工程”,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就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经常聘请区内外的教育专家来校指导,或定期派优秀教师到名校学习或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习和考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挥教学研三位一体的强大优势。同时,教师的师德教育同样重要。学校要组织好教师每周的政治学习工作,监督他们写学习笔记;并积极开展教师的读书活动,提高精神境界,可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考核。然后推行合理化的奖惩制度,在标准工资的基础之上对加班、获奖等进行补贴,对教学失误、违反学校规定等扣除奖金,以有效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管理水平。而在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角色,就是班主任。他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一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受到班主任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还应强化班主任的工作职能,定期开展班主任交流大会,各班主任互相学习管理经验,举荐优秀的班级管理方式,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继而将这些工作落实到班干部群中,实现分级管理,细化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这些管理措施的落实,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德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支“大厦支柱”式的教师队伍,真正发挥名师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加强建设绿色、安全的校园

学生在绿色、安全校园环境中学习,身心得到放松、安全得到保障,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升,这会为学校的形象加分。由于靠近工业集中区,我们更要加强对绿色校园的建设,在校园内多植树、种花、造人工景观等,为学生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做好学校绿化工作之后,更重要的是环境的保持,所以学校应具体安排好保洁人员的工作时间表和工作明细,并规定好明确的工作完成标准和奖惩制度,以确保保洁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而学生到学校来学习知识,学校就应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保证,在替学生买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之上,还应加强对学校安保部门和食品部门的管理。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安全保卫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强制约束力之下,还要与家长、各科教师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以避免在事故发生后无人出面负责的混乱场面。另外,还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消防演习、安全教育讲座、地震演习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总之,绿色、安全的校园环境需要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维护,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柱。

五、建立精细化效评机制

对各部门工作的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规范广大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进展。要建立健全一个精细化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与绩效分配挂钩,以“客观、民主、公平、公正”为原则,将全体员工按照职务性质进行分类,对其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和实绩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评价标准上要遵循“精、准、细、严”的原则,制定好考核评价细则和量表,严格按照这个细则和量表对职工的表现进行打分,杜绝人情分、理由分,然后根据所得分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而在建立了科学的精细化效评机制之后,为了强化落实环节,学校还应实行领导干部轮流值日制度,加强巡逻监督。巡逻队伍每天进行校风校纪检查、教学常规及后勤工作检查,深入年级组查教研、深入课堂听课、深入班级抓管理,对教学的每一个流程进行监控,对教师的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考场监考等各流程进行督促检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将监控到的情况如实做好记录,写入工作笔记,纳入学期末的考核中。精细化的效评机制,可以让员工及时对自己的领导和执行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动力支持。

六、结语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落实道路仍漫长且艰巨,需要全校上下一心、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校只有从思想理念入手,使精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深深植根于全体员工的脑海中,并成为行为习惯,再以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维持,相信定能使精细化管理发挥最大的效应,实现学校品质的非凡进步不是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努力寻找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以一种现代管理的理念,来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和层次。笔者将在原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核心要素,并积极探索如何有效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转化和自我成才,极大地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理解与把握

(一)内涵体现

精细化管理最早应追溯到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是发达国家用来经营企业的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基于常规管理,但又高于常规管理的一种更精致的管理模式,虽然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管理触及范围、内容和对象上有所不同,但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也有利于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精细化管理其内涵凸显在两个关键词上,即“精密”和“细致”,其管理的关键是规范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效能,达到精致的程度。将其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上,即要求每个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了解其精髓,突出以学生为本,通过强化管理的精细和精致,精心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性,达到自我管理效能的提高,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找准目标,强化内功,稳步提高,树立质量意识,做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和质量强校。而只有高水平的管理工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质量。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追求精益求精和量化、规范化管理,将此管理思想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中,将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大大促进学校内涵式建设乃至跨越式发展。2.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高职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目前在校的大多数是95后,而因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使他们身上存在思想多元、个性独特、以自我为中心和反叛意识较强等特点,这给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要迅速转型,转变管理理念,以更科学和更规范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具有无限的张力和发展的潜力,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协同发展,不仅促进学生实现自由、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3.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倡导的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体现了学生管理方法的变革”。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推崇民主、平等、科学和人文的态度,能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挖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创造精神,充分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价值追求,并通过努力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生源存在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自我表现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在道德素养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道德认知较高,社会公德意识较强,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存在执行力较弱,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力不是很高,他们往往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个人价值取向不是很鲜明。二是在知识水平上,因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学生入校分数不是很高,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他们在知识结构的驾驭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使他们今后在学科领域的适应性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在学习能力上,由于固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以及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和自控力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他们学习力不是很强,动力不是很足,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拓展性。四是在自我表现力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自我表现力,但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基于这四个方面,都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渗透“精”与“细”的管理元素,引导学生在思想、学习、社会表现和生活等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化和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存在复杂性

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对高职院校而言,学生工作更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因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工专职人员配给不足,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过多,再加上很多辅导员身兼数职,对口学校很多职能部门,任务过于繁重,造成他们在日常事务上疲于应付,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个性发展和情感生活等等,也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更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因辅导员在待遇、提拔、职称晋升等方面缺乏一定的政策倾斜,不少人仅仅将学生工作作为跳板,找到适当时机再转行,造成学生工作队伍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多数班主任都是来自于专业教师,平时不仅要忙于教学,还要承受从事科研、和评定职称等压力,因而往往存在兼而不职的现状,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在高职院校还出现老教师不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而新教师想当但又缺乏经验等现象,造成学生工作队伍青黄不接”,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绩效。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滞后性

一些高职院校传承了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对学生进行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告诉他们只能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以保证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平稳,但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和谐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性和创新力的培育,往往满足于单方面的行为,无法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唤醒他们内在的创新灵感,也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茫然、抵触甚至是逆反的泥沼里,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管理理念与时代的发展明显不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三、以精细化管理促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实现路径

现代大学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主体转化,这既是确立大学生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成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精致化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和持续化的管理,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其具体实现路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常规管理精细化制度化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现科学、精细管理的关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坚持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人性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也使学生管理者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接纳,便于更顺畅地开展学生工作。制度的制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保证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学生常规管理的规范性。一是在作息制度上,实行早晚自习制度,倡导学生养成早晚自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行夜点名制度,对发现迟归和不归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假日离校登记制度,过程及时把控学生的动态和去向,也给学生的安全上一把保险锁。二是在课堂上,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如执行上课考勤、请假制度等等,对课堂使用手机等情况给予一定的管理。三是在学生利益上,制定评奖评优制度、奖惩制度、贫困生认定制度、各项资助制度等等,使学生工作的各项内容都有制度依据。此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工作、心理健康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感,主动适应学校管理要求,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促进自我顺势发展。

(二)夯实基础建设,推行学风建设精细化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和支柱。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生工作也应紧紧围绕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夯实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一是抓好第一课堂,学生战线的管理者要加强过程管理,经常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学习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二是依托第二课堂,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实习和技能竞赛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风建设监督小组,主动引入学生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由学生进行自查自纠,力促学风建设。

(三)依托学生微组织,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精细化

学生组织是校园里最活跃的细胞,它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愿组成的微组织,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质,又可以成为课堂的有益延伸,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学生微组织有很多类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微组织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参与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主导作用。一是依托理论学习类学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并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二是依托科技活动类学生组织,围绕专业特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技能水平。三是依托文艺类学生组织,挖掘学生吹拉弹唱等特长,开展各类文学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四是依托志愿服务类学生组织,定期深入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五是依托体育健身类社团,开展球类、棋类、武术等各项竞技比赛,促进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自我身体素质。总之,学生工作者要善于把这些学生微组织作为有效抓手,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优势,激发他们创建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成长、锻炼学生才干和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保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更深入、更精湛、更有效地开展。

(四)搭建多元平台,推进信息管理精细化

学生管理工作量大,任务繁杂,而辅导员人数有限,事务繁多,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信息化,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条理性,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高职院校实行信息管理精细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数据化平台。数据化平台有利于“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简单的工作流程化,把流程的工作定量化,把定量的工作信息化,使学生工作作出准确和快速地处理”。在学生的学习状况方面,可以建立一套快速、精确的学习信息管理系统,能随时随地查询学生每门课在期中考试、平时考核以及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综合测评以及评奖评优提供非常便捷的、科学的反馈和评价的平台。学生管理者也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及时给予学涯规划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在学生的日常表现方面,可以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反映学生在早晚自习和上课的情况,还能反映学生在课外的状况,如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讲座的次数统计和在宿舍早出晚归、卫生状况、有无使用违章电器以及夜不归宿等情况记录通过这种全面的、精确的数据信息作基础,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减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盲点,有效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搭建新媒体平台。加强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人人网、飞信、QQ、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加强与学生的在线情感交流、信息服务和工作安排,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学习、工作误区得以及时、准确的掌控,并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扭转。

(五)塑造精干队伍,提供优质服务精细化

第10篇

[关键词]DRGs;医院;精细化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51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医院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在获得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对于医院自身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院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医疗质量管理关系着医院自身的信誉和长远发展,而将DRGs理论应用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中,在评价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等方面意义重大,也因此得到了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1 DRGs的相关概念

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DRGs),其主要特点是以病例的诊断和(或)操作作为病例组合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了病例的个体特征,如年龄、主要疾病、并发症和伴随病,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DRG)中。DRGs属于一种综合体系,与其他管理理念相比,着重分析了不同疾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将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医疗需求及相关资源在诊疗过程中的使用状况作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医疗费用管理等方面均有着比较深入的应用。

从目前来看,在医院管理中引入DRGs是非常必要的,其能够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发挥着非常显著的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同时规范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控制医疗经费的增长速度,优化配置医疗资源。通过DRGs的分组,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患开展不同的管理,提供不同的服务,确保了管理与服务的效果,同时能够实现同质病例的评估,对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进一步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效果显著。

对于医院而言,应用DRGs能够有效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保证管理效果,而且在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于医疗经费增长的有效控制,确保了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DRGs不仅考虑了患者的疾病类型,而且考虑了疾病自身的复杂程度、医院的类别、区域平均薪资水平等,可以综合各种卫生支付方式存在的不足,形成一种在当前条件下相对合理的支付方式,实现对经费的有效控制。

2 DRGs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DRGs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DRGs的有效措施,二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可靠方法。本文分别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开展DRGs的有效措施

(1)加强认识: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DRGs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起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开展DRGs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确保医院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硬件及软件支持,同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责任。

(2)完善组织:应该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依照DRGs分组的基本原则,立足医院特色,对一些常见性疾病进行分析,对照北京市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利用雷达图进行费用剖析,结合“德尔菲法”开展专家小组讨论,综合得出影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平均费用的不合理因素,对其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为医保付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供奠定良好的基础。

(3)健全病案:北京市医疗服务绩效平台是以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为信息源,病案首页书写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因此,医院应加大力度组织病案书写培训,进一步提升病案首页质量,确保临床医师规范、全面、准确填写病案首页全部项目、没有缺项;医院编码员要正确理解诊疗信息并准确翻译ICD-10诊断编码及ICD-9手术操作编码,提升DRGs数据的整体质量。

(4)协同发展:应该将DRGs与临床路径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临床路径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以确保其功能的充分发挥。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逐步开发智能型临床路径,通过路径的合并和跳转,逐步发展出医院自己的特色。例如:可以通过DRGs与临床路的有机结合,依照循证医学的相关原理,以临床路径对诊疗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加强对诊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利用相应的DRGs工具,对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医疗质量的提升,还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成本,控制费用支出,促进DRGs与临床路径的协同发展。

2.2 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可靠方法

2.2.1 注重医疗服务绩效评价指标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分析,医院应该立足DRGs,基于DRGs医疗服务绩效评价指标,针对相同学科、相似病情以及相近诊疗方式的同种类型的病例进行评价。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效率、医疗安全3个维度对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医疗服务产出、DRGs组数、病例组合指数(CMI)值、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低风险组死亡病例数等绩效评价指标,得出医院科室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找出医院医疗服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做好院科两级持续改进工作,逐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2.2.2 做好临床科室评价

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DRGs作为基础和前提,融合相应的理论方法,构建DRGs结构式评价法。通过分析临床科室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将科室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难度、成本控制成效以及急危重症数量等进行综合考虑,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公式,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医院中的每一个科室计算出一个量化分值,以此为依据进行临床科室工作成果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了解每一个科室的工作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效,还可以在相同科系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可以解决不同科系之间医疗质量评价以及服务能力评价的问题。

2.2.3 关注绩效考核工作

一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从目前来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已经制约了居民就医行为,加重了居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减轻疾病经济负担,各国医疗体系纷纷引入DRGs,通过利用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计算,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情况。二是利用DRGs医疗服务产出指标,推算院科两级人均权重,不仅可以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以此为核心构建相应的绩效指标,可以对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以及医患双方利益进行评价,意义重大。三是推动医院稳定发展。在DRGs中,绩效考核基础数据来源于每一位出院的患者,体现出了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对医生进行引导,使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同时,结合统一的目标,可以强化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促进医院的稳定健康发展。

3 结 语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医院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加强认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将DRGs应用到医院精细化管理中,可以保证管理效果,而且在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医疗服务绩效能力、效率与质量安全,实现对医疗经费增长的有效控制,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促进医院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大为,李明子,陈丹,等.JL-DRGs在综合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12).

[2]何文,陈丹.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与医院精细化管理――访吉林市中心医院院长钱大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2).

[3]钱龙.谈DRGs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

[4]刘罡,向明飞,罗安心,等.DRGs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6(3).

第11篇

关键词:科学理财;军队财务;创新理财模式

创新理财模式,促使有限财力最大限度转化为保障力、战斗力。综合考虑今后一个时期的保障任务和环境条件,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完善经费分配制度,提升财力资源统筹配置能力

提升财力资源统筹配置能力的关键是优化经费的投向投量,使有限的经费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增强党委科学决策能力,确保经费投向正确。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集中各种财力,完善理财制度,健全理财机制,克服理财权责不明晰,理财方法程序不规范,财务监督弱化等问题,逐步实现党委理财科学化。财力分配要统筹好平时与战时、一般与重点、局部与全部、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效益优先,强化作战牵引,向重点建设部队、应急作战部队倾斜,同时兼顾其他项目,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保证财力物力投向投量正确。其次,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发扬民主,财经决策集体研究,重大项目专家论证、评估、审核,领导决策和专家辅助决策相结合,广泛听取官兵的意见建议,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二)搞好年度预算与军费保障五年计划衔接,建立以规划计划为主导的军费资源配置体系。以往,规划、计划、预算三者经常出现衔接不紧的问题,单位为争取多上项目、多报经费,编制预算时虚报数目,同时年度工作计划任务和预算编制时间不同步,造成规划、计划任务与军队预算相脱节。随着“十二五”规划任务的明确,军队预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保障重点。加强建设发展规划计划的研究论证,做到年度预算与规划计划有机衔接,建立起以规划为中心的财力资源配置体系。同时调整现行预算编报时间节点,尽量与军队建设任务计划下达时间一致,增强预算编制的时效性。

(三)统筹使用军队资产,确保财力资源集中调控。资产管理是经费的存量管理。统筹财力分配时,克服重钱轻物、重物轻管的思想,将各项资产视同经费纳入到预算,确保财力资源集中控制。建立钱物统管机制,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统筹使用军队资产,使用、核算、报销,充分挖掘潜力,尽量减少经费支出,防止资产重复建设,调节闲置资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财务精确保障能力

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对保障资源投向投量的精确控制,实现保障效能最大化。

(一)统筹结合财力资源需求论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优化经费供应标准结构体系,做到细化量化科学化。根据任务需求和财力可能,进一步优化标准结构,对预算及综合计划制度、财经制度、会计制度、资产制度,收入结算管理等内容,进一步细化深化。归并简化不适用的标准项目,提高经费供应的针对性科学性,使之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同时健全财务标准动态调整和修订完善机制,不断提高财务保障标准化水平。随着保障任务不断增多,相关改革逐步深化,扩大经费标准化供应范围,出台战储物资维护保养费标准和管理办法。针对行政消耗性开支这个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量化标准,限额保障,“刚化”行政消耗性开支的弹性。以联勤部为例,根据多方论证,对此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公务接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车辆购置和维修费实行限额控制;对电话费和业务报刊费,实行货币化支付;对差旅费、水电费和车辆用油费实行包干管理。

(二)预算管理更加规范,资产配置标准逐步健全,按预算和事业任务进度适时适量拨付资金。针对项目预算,一方面职能部门要对项目经费需求、财力可能、预期效益等进行综合论证评估,另一方面,要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制度、咨询制度和听证制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必要时,可以聘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壮大现有投资评审中心的队伍,搞好定量分析,确保经费分配科学,项目透明具体。事业任务,根据事业建设规划,充分论证项目经费需求,运用数学方法,搞好定量分析,适时提高与战备训练和官兵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务事业费标准,科学确定各项经费的投入比例。对重大改革和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前期科学论证,要建立决策跟踪反馈、纠错和问责制度,提高决策防范意识,降低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盘活利用实物资产,严格执行“三个结合”,“四个不准”,各级根据财力可能和事业需要,制定统一的资产编配标准。购置资产时,财务部门认真按照标准核对,集中采购,严格经费供应。

三、健全法规体系,提升依法管财能力

财务管理法制化是科学理财的目标,为全面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构建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结构严密、衔接配套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12篇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