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家庭劳动;服务自我;激励实践
劳动实践活动是对小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培养的一种基本途径。目前以学校为主体的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已广泛开展,学校的劳动技术课也参与其中。但是实际中的家庭劳动实践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之上代人有相当的优越性,有的不是独生子女的也是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成为小学生成长的“温床”,长期以来,他们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差,动手能力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低下,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倾向,使学校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功能。因而就必须彻底治理家庭劳动实践这一死角,进行家庭劳动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在家庭劳动中要让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从这种自我服务中加强劳动锻炼,对小学生进行生活自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劳动习惯,老师找家长要通过这种教育进行评比、分析,随时加以指导。
二、学习家庭劳动技能
家庭劳动的技能,首先要教给小学生一定的家庭劳动基础知识,如编织、做饭洗衣、房间打扫、室内布置等;再者学校组织学生学习,要选定学习内容,上好专门的劳动辅导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
三、给学生劳动时间
学生在家不要像小皇帝那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在劳动中有空间,家长与学校要为这些孩子制造点儿难题,面临难题时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处理,让学生自己在劳动空间里学习到技能,以不断来完善自我,养成家庭的事情争着做的好行为;另一方面,脑力劳动为家长提供财政开支,如房子的布置、家庭动物养殖,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既能使孩子有一个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为家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激励学生的家庭劳动行为
巩固家庭劳动效果的有益方式必须采用学校与家长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克服学生娇生惯养的不良现象。(1)给孩子一种奖励。在家做得好的学生,学校评出“孝心孩子”,授予称号或奖品。对在家没有完成任务的或者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2)组织学生分组到家进行比较评比,对不学或消极参与家庭劳动的学生适当地给以批评,以纠正劳动行为的偏差,警惕学生的懒惰行为。
明理:劳动 让孩子的发展更全面
前苏联著名幼教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于儿童来说,体力劳动不仅能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还给能儿童一个丰富的思想世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其意义并不仅仅在劳动本身,而在于促进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劳动助长孩子身体发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主要是双手的劳动,手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机体的发展,尤其能促进脑的发展。在幼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早期劳动能力的培养,如扣扣子、穿衣服、系鞋带、洗袜子等,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能力。还可通过帮妈妈拿水杯、摘菜叶、拿扫把、提生活用品等劳动,促进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协调各种生理器官活动。
劳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 研究表明,手脑并用的劳动训练,是发展思维智力的良好手段。因为孩子参加诸如洗碗、叠被子等家务时,需要用手触碰碗碟和被子等东西,用脑去思考如何洗才能干净、如何叠才能整齐等,这些刺激的增多,会使得孩子的脑细胞在数量和体积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育,对智力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也是这样,从小就做家务、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有才干,在智力上表现出更加聪慧。
劳动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 在当前“421”模式的家庭中,幼儿的事务均被父母“包办代替”,如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忽略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孩子终究要面向社会、走向独立,孩子将来的工作,即使是脑力劳动,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体力劳动。所以,从小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但能给父母分担些家庭负担,还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
劳动塑造孩子健全人格 从小就做家务、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能吃苦耐劳、坚强独立、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也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次的磨练都会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控制自身惰性的能力,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意志品质。而且,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懂得关心他人,增强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并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对于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劳动还能让孩子的身心在整天的疲劳学习当中得到舒缓,提高学习效率并享受童年时光的快乐;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能让孩子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以及激发孩子的奉献精神,等等。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也要同样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适当地让孩子参加劳动,促使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
记者: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于是,一些孩子劳动意识十分欠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郑沪生: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家庭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意志、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掘孩子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位为孩子的未来幸福着想的家长,都应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同学们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意志,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实验小学 甘肃劳动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可见劳动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如东县饮泉中心小学,黄永祥
我对学校一年级120 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58.3%,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 3.2%,自己叠被子的占1.6%,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 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 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 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 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 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 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 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 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 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 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 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 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 、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 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一位母亲曾心有疑虑地对我说:“孩子的爸爸每天都特别忙,没时间管孩子。他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早上离家时,孩子还没醒。每次我和他谈起对孩子的教育时,他总是说:‘你心细,又温和,咱家的天才全靠你来培养了。’”
母亲把照料和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天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们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但只靠母亲单枪匹马,孤单作战,是很难培养出身心都能均衡发展的人才的。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替代不了的。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母亲难以比拟的。
一、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对人对事积极、热情,喜欢与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较好;而有的孩子对人对事则比较冷漠,与同伴不太合群。究其原因,可能与孩子从小缺少父爱,与父亲接触较少有关,一项研究提示: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存在婴儿与父亲之间的大量的强烈的依恋。当父亲出现或在场时,孩子会注视着父亲,表现得很活跃,渴望被父亲拥抱。另一项调查表明,5个月经常与父亲接触的婴儿,比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他们不怕生,愿意让生人抱,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跟踪研究还发现,当孩子五岁时,受父亲照料的孩子长大后具有更强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上述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设想,如果在家庭中父亲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则孩子会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和父亲的关爱,孩子就缺乏心理安全感。尽管母亲在竭尽全力地培育孩子,但在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总是有欠缺的。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适应性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容易与别人友好相处,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父亲
“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不完全赞成。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家教中我们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古今中外有不少父亲教子的成功事例:如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从小就亲手教他学习种菜、养花、做木工活。巴甫洛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从小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把活干完的良好习惯。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毅力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比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泼辣、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加上精力充沛,喜欢活动,而且常变幻花样,在思维上善于逻辑推理;在处理问题上善于揣摩孩子行动的动机;在解决问题上善于用一些较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乐观、自信、喜欢钻研、乐于创造。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父亲在家教中有其优势,但也要注意防止某些劣势,如较为独断、粗心、严厉、粗暴、甚至是打孩子。我们要奉劝您,当把手举起来时,要记住赶快放下,因为这样会降低您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愿每位父亲都能注意发挥自己教育的特长,与母亲一起带领孩子共同奏响家教完美和谐的乐章,使孩子在欢乐、详和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康德瑛:原西城区教研中心幼教研主任、特级教师。 1955年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曾任北京市六一幼儿园、华嘉、北海幼儿园教养员,北海幼儿园园长,北京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幼儿教育研究室主任。对幼儿语言、德育等进行过多年的探讨和研究,曾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萌发幼儿爱集体情感”实验研究。代表着作有:《心花灿烂----康德瑛教育经验集》(中朝文版),《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参与编写《好爸爸好妈妈》,《独生子女人格塑造技巧》,《中国孩子成长手册》,《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幼儿智能教育活动设计精选》等。
一、谈心时以诚待人。
陶行知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谈心就是一种心心相印的真教育,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方法。谈心时,必须尽自己关心之情。笔者所带的班中有位姓李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开小差”,完成作业敷衍了事,恨不得下课铃一响,就跑到乒乓球桌边操练。笔者选择在一个晴朗的课外活动后找他谈心。结合他乐于的“乒乓球”,让他了解了世界冠军邓亚萍等几位名将后,让他明白“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的道理,希望他更好提高球技的同时,要把像面对乒乓球一样的热情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并肯定他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果不然,在后来的两周,他的语文、数学测验直接提高了9个和7个名次,但是英语仍然没有上升。掐准事时机,我给他及时的表扬,同时为他解决急切上进的心理,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进一步解决他偏科的状况。笔者同时借助他的进步分别找班上存在此类情况的同学谈心,给予他们在精神上鼓励和希望,在身边的实例和社会典型人物事例的教育感化中,他们实现了迈进。以诚待人,用时间和诚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重视,最终会实现谈心的目标,诚心赢得信心,实现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在有效的谈心中实现班集体的整体进步。
二、思想上以行为展现
行为是思想的表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这样一个事例“独生子女赵某,小时候父母娇生惯养,放任自由。在校做错事,跟其家长反映,家长当作耳边风,对其管教不严。进入初中后,该生花销逐日放大,骗、偷、抢等屡屡出现,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学生和家长引以为戒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得重视的案例。言语上的获得,知识考试上的优良,永远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班主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用实际的行动,常以家访、课后交流、谈心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行为监督、辅导和教育,不能姑息低劣或者趋向庸俗低劣方向的思想行为出现或者存在,及时教育和家校及时沟通显得极其重要。在很多情形之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提示和斧正不好的苗头,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些许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家校扮演的角色处在严谨的教育位置上,操之过急,或让学生感觉小题大做,不闻不问会助长负面行为的不断滋生。小学阶段是属于“在小不育大来育不起”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犹如小树苗,不能在容易修枝打叶让其茁壮高挑成长的时期选择放任自流的态度,需要融进关注、爱心,需要付出时间、大量精力的教育阶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修品正德,品行结合的一贯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劳动教育以德为先
劳动,在哲学角度,是人类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基本,在教育中,劳动依然不能改变其重要的教育学习地位。由于学生的品质教育和知识学习在一些情况之下处理出现矛盾,我们往往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学生的在考试上的追求体现得几乎畸形。这是脱离劳动、工作实际的怪胎。只抓统考科目所谓的主科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或只传授劳动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劳动技能的指导,乃至在劳动、动手之时指手画脚发号施令,都会抹杀劳动的学习提高本意。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指手画脚,只会衍生被利用的心理,在精神境界上师生存在从属的阶级思想,学生歧视劳动就是指手画脚频繁出现的结果。在劳动中,班主任亲自动手是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征求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安全上考虑的更多之外,还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与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变换一样重要。重视劳动,就是重视学习知识的运用,重视学习的本质。劳动需要道德,避免强权和急切的心理在其过程中的出现,这就是劳动中的“以德为先”。
四、家访中以善待人。
家访须融洽与家长联系。家访是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洞悉繁多个性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交谈时,要实事求是向家长汇报,虚心听取家长意见等。家访需要的更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基本掌握学生家庭的大体历史状况,教育状况。鼓励学生和家长的进一步协调和正常交流,实现隔代思想理解的基础。在大量的家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家长尚是“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的思想状态之中,抵触和逃避便是学生常常采取的办法,这是所谓的“好刀不切把”的重要写照。家访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借鉴学习长辈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习惯,多以业界名人,身边典型为例子,帮助他们认识“青出于蓝”的本质含义。对于家长,需要沟通家庭影响和父母思想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尽力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认识理解的距离并付诸实际的行动,使之实现学生家庭中的长幼笑颜,就是教师家访的善。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于做好长幼关系的进一步融洽,这是家访中急需的教育情节。
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更适用、更有价值的理念,重视以诚待人、重视行为展现、重视以德为先和以善待人,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爱心的关注和爱心行为的付出,在长期坚持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在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中,学生得到的关爱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到感化,并在感化中有自信、坚毅等品质为动力,学生不断成长之时,必将催开美丽的情感教育奇葩,接出丰硕的果实。
直到2007年的今天,全国各地类似案件、悲剧故事还在发生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何相互沟通、积极配合,以便能使素质教育达到更好效果”的问题。从智力教育(主要是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来说,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主要的责任,但从素质教育,尤其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看,家庭教育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亲情之爱,有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由血肉所凝结的淳朴的感情,有着夫妻之间深厚的爱情所形成的温情。生活其中的人们相互感染、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搞好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家庭范围内的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由来
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如果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家庭就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细胞”。家庭具有生育、生产、消费、抚育、赡养、教育等多种社会职能,其中教育职能是一种重要职能。
家庭教育是与家庭同时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先于学校教育。大致经历了: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原始部落的年长成员将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的奴隶社会,但奴隶主阶级垄断了教育大权,学校只为奴隶主阶级培养自己的子弟,广大奴隶子女接受教育的渠道只有家庭教育;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私学两类,贵族子弟进入官学,劳动人民的子弟进入私学(私塾),有的也只能接受家庭教育;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飞速发展,学校规模、教育对象扩大了,家庭教育也有所加强,并逐渐趋于系统化、理论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子女都能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总之,只要有家庭存在,家庭教育就会存在并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质量也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从降生起,接触的便是家庭生活,最早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精心照料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正确诱导下培育的,最初的语言是由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最初的生活本领是父母传授的,最初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俗话说:“幼年学的好比石头上刻的”、“三岁看老”,说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致关重要。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也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3.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社会,社会信息与日俱增,人们可从各种途径接受到各种信息。由于青少年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有限,对很多东西常常是不加选择地吸收。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坏的信息比好的信息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一些调查材料显示: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及时“过滤”掉社会上的一些坏信息,从而增强孩子拒腐蚀的能力。
四、家庭教育的作用
1.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命运和前途。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对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无数优秀人才成长的经验说明:子女的成长,不论是知识的增长,还是思想的修养、体力的增强,都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联系。
东晋时期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指导儿子王献之练书法,要求非常严格。为了练的指力、腕力和臂力,他要儿子在毛笔杆的上端顶着一块砖头写字。他还要儿子苦练点、竖、撇、捺等基本笔划,光练“点”,磨墨用的水就有几缸,当时民间流传“费尽三缸水,一点象羲之”。王献之后来在书法上与父亲齐名,其重要原因就得益于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天下父母,谁都珍爱自己的儿女,会在儿女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儿女不负父母的苦心,健康向上、茁壮成长,是父母的心愿,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
3.家庭教育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再过十年、二十年,就将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青少年的素质关系极大。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素质优劣,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素质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1)倾向智力教育,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忘记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迫切;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例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不断地向智力方面倾斜,忽视以致放弃思想教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智力的发展而轻视其全面发展。
(2)对子女一味地“爱”,忘记了父母应尽教育的职责: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正好应了“独柴难烧,独儿难教”古话,在一些家庭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把幼小儿童当作娱乐的“玩具”,只知道在逗笑中享受所谓“天伦之乐”,只知道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子女的欲望和要求,完全忘记了父母对子女应负的教育责任。
(3)担心子女“吃苦”,忘记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市场经济一方面重视个人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影响日趋扩大,一些做父母的,不但不能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反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自私”、“利己”、“享乐”、“奢华”以及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等思想,影响自己的子女。正是在这样的错误思想误导下,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没有应有的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很差,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
六、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思想领先的原则。思想领先的原则,是指对孩子的教育不单是自家的私事,直接关系到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大事,家长要注意引导,把孩子的成长与孩子自身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家庭教育中要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计划地带孩子去旅游,参观美展及一些社会活动,到农村去,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等等,这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3.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气质、兴趣等,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实施不同的教育。如:孩子智商很高,接受能力很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起点就要高,可以教育孩子向北大、清华等名校进军,反之,家长对孩子就不要提过高的要求,符合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的要求即可,再如:孩子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很有天赋和兴趣,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在该方面发展。
4.严爱适度的原则。严爱适度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要把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恰当地统一起来,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子女出现了错误和过失,家长要批评、教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爱护子女的人格,不能简单粗暴、不分地点、场合训斥,甚至打骂,批评要做到讲道理,以理服人,正确引导,不能歧视,否则,会使他们丧失自尊心、上进心,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爱不娇、爱中有严,尊重子女的人格,照顾子女的生活,满足子女的正当要求,但不能对孩子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顺,从来就不说个不字,否则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创业的艰难,更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5.协调一致的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是指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内容、要求、态度和方法上,家庭成员要协调一致。家庭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或其他的亲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特别是有些男同志,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是不行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家长经常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主动与学校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和表现,家庭成员统一思想,使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发挥最大效益。
6.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及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由浅入深,切忌要求过高过急、好高务远、揠苗助长。要有耐心,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恨铁不成钢”。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计划。
七、家庭教育的方法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古人云:“律子律孙先律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是家庭教育重要的方法,而且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一切朝钱看,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家长,能把孩子教育成有远大理想、有奉献精神的人。
2.潜移默化、环境熏陶。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对孟子小时候学习环境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一代大学问家孟子。孟母懂得在家庭教育中,用潜移默化、环境熏陶的办法教育孩子,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扬长避短,积极疏导。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就是要抓住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面转化。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既要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也要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加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加以改正。在鼓励过程中,要以精神鼓励为主,以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时,要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切忌打骂、侮辱孩子的人格。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地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村孩子能够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家庭道德教育水平,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乃至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九亿农民。其次,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迈进小康水平的根本因素。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村风尚的好转、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良影响甚为担忧,而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是在笔者着手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改善其不良现状。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权利、金钱、腐败、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明的肌体。中国的家长自身也面临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人不犯我和我不犯人等等,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这要求全体人民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师或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所能做到就是向家长宣传如今的道德趋向。告诉他们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纵然家长生意上赚到了很多钱,如果家长毁掉了孩子,家庭也就失去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
3.农村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方法。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要有一个方向性。第一,培养孩子诚实、勇敢的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诚实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有的家长自己说谎话,对孩子说谎话。如孩子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或做错事时,回家一说遭到了家长的严厉训斥甚至打骂,这就使他们因恐惧而不敢诚实讲真话。家长应该耐心帮助孩子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指出危害。既批评也鼓励,使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勇气。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立精神。要求家长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要求孩子学习独立做家长,学会最基本的生活知识,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力所能及的事,如购物寄信、找人等。第三,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逐步现代化。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或是怕耽误孩子学习,或是怕孩子不会收拾。马卡连柯说:“父母把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不惜牺牲一切,其实,这是父母给孩子可怕的礼物。”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对孩子品格形成自然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要让孩子懂得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去体验劳动创造一切的喜悦心情,在劳动中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当然,要使家庭道德教育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仅仅凭借我们的几次调查、宣传和建议是很不够的,还应该在社会各个方面加强道德风尚建设,形成良好道德社会大环境,让道德教育也形成一种“新潮”,引领着每个家庭教育的提高。
一、我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要积极推行协同教育,具体采用以下方法:(1)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流动人口居住偏远,工作时间长、不稳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相对松散,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定期联系机制。在社区成立家长协会,由居委会主任兼任,学校方面由学校牵头,定期召开家长会,讨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以班主任为主,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或家长协会取得联系,妥善有效地加以解决。(2)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很有必要。以社区为单位,由退休教师、居委会干部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一道指导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主要职能:一是监护那些家庭教育缺位的孩子;二是为孩子提供集中学习活动的场所;三是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作者:李敏贤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洗砚池小学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名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思想可塑性强,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非常特殊阶段。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呢?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着眼小处,从点滴习惯中加强德育引导
“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于零。”德育教育更要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把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定位于“实”和“小”上,在日常学习琐碎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殊不知,这种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好逸恶劳。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
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们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我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拿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
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班级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班级德育教育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因此,我利用班队会和思想品德课这一有利时机,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学习,我就利用节假日安排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三月份是雷锋事迹教育、植树节环境教育,四月份的清明祭扫活动,五月份五一劳动教育,六月份儿童成长教育,七月童心向党教育,九月重阳敬老教育,十月国庆爱国主题教育等。通过这些特别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在板报中布置一些关于道德行为图片,在班内开展值日卫生区,让学生轮流当组长,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期望,家长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延伸到孩子身上,渴望着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由此,家长对学校有了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教育能够成全一个家庭的梦想。事实上,教育应该是五育协调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要学会这些,离开家庭教育无法实现。这是因为:
其一,人的教育起点是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幼时期的养育和教育给人生打上了情感的底色和智慧发展的基础,这一步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家庭教育既是终生教育,也是人之初的教育。
其二,教育是合成词。“教”是让学生长智力,获知识,练技能;而“育”是以思想感情去影响、熏陶和培育孩子,通俗的说法就是教孩子做人。因此,引导认知称为“教”,引导做人称为“育”。这个“育”字又可分为“习育”和“化育”,“习育”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化育”就是默化陶冶人格。在教的任务中,学校作用最大;在育的任务中,家庭的影响最大。“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什么土壤就长什么作物,什么家庭便出什么孩子。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获得的教育条件是相同的,但最终的教育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这多半应从家庭教育方面去找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溺爱过度。如,孩子小时活泼可爱,就心肝呀宝贝呀,什么都顺着护着,慢慢长大了,仍然不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孩子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为爱得不当,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他想吃梨就不敢给苹果,一不顺意就哭闹要挟,对大人没有礼貌也不纠正,和人争执时家长只知护短,成绩一下降就埋怨老师教得不好闹着要换老师。这种种表现概括为两个字就是溺爱。被长期溺爱的孩子只要他人关照爱护,而自己却不会关心爱护别人,这种孩子因获得了过度的爱,已经失去付出爱的动机和能力,长大后很难正常融入社会。
二是只养不教。部分家庭养教不对等,存在只养不教的现象。只关心生活,不关心性格;只关注身体成长,不关注人格培养。有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认定“树大自然直”,轻易地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还有的家庭不能配合学校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家庭教育表现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作用,学校长时期的正面教育,有时被父母不负责任的言行轻易就抵消了。
三是过度保护。家长唯恐孩子受了委屈,生怕孩子吃了亏受了罪,凡事都要包办代替。如,每天都可在校门口看到家长一边送孩子上学,一边给孩子喂早餐,试想,如果家长爱孩子爱到连吃饭都不舍得让他自己来,那你的孩子将来怎么面对纷繁的社会和人生?有的孩子因为学习不上心、纪律性不强、责任感缺乏等原因被老师批评教育,家长就心疼了,于是打电话给老师,替孩子讲客观原因,百般遮掩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或是替孩子求情说好话。殊不知,我们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可能替他承担一切的未知风雨,父母保护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家长负责任的爱就应该是努力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教会孩子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四是期望过高。有的家长评价不合理,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总是以某个特别优秀的孩子为例,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他那样成长,也有他那么优秀。一旦孩子离自己的期望有些距离,要么严加责罚,要么摇头叹息,有的还迁怒于学校、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他的孩子。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第一,都需要得第一,孩子的成绩及表现有差距很正常,就像我们每一个家长并不都是某一领域的精英一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比珍贵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否则,会把自己的孩子逼进学习与生活的死胡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纵向比,用他的今天和他的昨天去比,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那就值得欣喜。
三、让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孩子的成长应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人格健全,唯其如此,他才能乐观地生活,有经营、享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家长的责任就是做孩子生命成长中的贵人,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是要合理期待。很多家长都是只许子女杰出不许他们平凡,家长缺少了平常心便不切实际地苛求孩子,这种人才观是有偏差的。十个指头长短不一但各有功用,缺少了哪一个都不和谐不协调。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眼光已不只盯文凭了,更盯在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以及人的发展潜力预期上。因此给孩子定一个切合他实际的目标,才是成功之道。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孩子是“家长心中的树,老师眼中的林”。老师主要是在班集体中接触和教育孩子,他们往往通过孩子之间的比较了解和评价一个孩子的行为和发展状况;而家长却缺少这样的参照系统,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很容易出现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很优秀,而教师对其评价很一般的现象。同时,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教师不得不多关注班级的集体利益,对学生的共性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而家长面对一个孩子,当然更容易从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去考虑。这种落差可能会让部分家长对学校、教师滋生一种不满情绪,认为教师是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我们真诚地希望家长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理性对待孩子的成绩和表现,鼓励孩子积极上进,既为他的进步喝彩,也积极帮助他矫正缺点。
二是要正面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谦虚平和,孩子也友好和善;家长武断粗暴,孩子就喜欢攻击他人,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损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要求,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这种态度自然会感染孩子,孩子对学校、老师没有了应有的敬重和爱戴,又怎么能学好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啊!所以,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是要家庭和睦。家和睦心健康。研究表明,生活在平等、关爱、温馨、和谐家庭中的孩子,他的心智发育更加健全。现在留守家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走近孩子的心灵,就可能给他留下心理阴影,他在一定的时候会表现出心态失常,行为失范。所以,无论我们生活得多么不易,我们都要把对孩子的关爱、关注放在第一位。
四是要培育人格。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一个阳光人生,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要实现这一愿望的前提条件就是孩子必须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乐观、开朗、善良、自信、上进。
让孩子学会爱的诀窍是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引导孩子付出爱,用真善美润泽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具有善良美好的情怀。有位父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要求孩子能发现他人的困难,并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帮助他们;冬天北方教室生炉火取暖,他吩咐孩子在炉旁烤暖后要主动让位给他人;孩子乒乓球打得好,一群同学轮流打也难打他下台,他就吩咐孩子要主动找借口让别的同学上台打;听见别的同学家里有人病重或发生了不幸,要像自己家里发生不幸一样伤心难过,还要主动去安慰同学;同学犯错误受批评时,不要嘻嘻哈哈若无其事甚至幸灾乐祸,要为人家难过,并想想能否帮帮他。
相比知识和技能,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如何,情商怎样,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其实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教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的孩子遇事只会抱怨,其实抱怨等于逃避责任,如,打球时抱怨场地不好,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球技不精;抱怨考试题目太难,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抱怨丢了排球,是因为自己自理能力差,不会保管东西。所以,家长要培育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
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总有一天会融入这个社会,在进入社会前,孩子应该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就要帮助孩子适应学校教育。如,换了一个新老师,孩子不适应,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尽快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老师,学习新知识,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以后总要踏上社会,会遇到形形的人,从小多与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教师接触,也有利于孩子今后适应更加广阔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何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接受不同教师的教育可以培养更丰富健全的人格,这对孩子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特别重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都不懂怎样去融入团队,也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不知道尊重人。我们就要告诉孩子,只要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团队,我们都应该考虑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以后在工作中就不会是孤军奋战了。
作为父母,还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