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负债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例1]甲公司持有某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为i000万,会计期末其公允价值为1100万,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除该事项外,无其他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期初余额均为零。会计期末确认100万的公允价值变动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1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0
由于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会计处理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0000
(2)会计准则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因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在会计上作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税法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规定不确定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2]甲公司以增发9000万股本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为对价对乙公司进行吸收合并,该9000万股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8000万元。合并前甲公司与乙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假设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不考虑股票发行的佣金和手续费,合并日乙公司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企业合并时
借:固定资产
75300000
应收账款
61000000
存货
53000000
商誉
36700000
贷:其他应付款
6000000
应付账款40000000
股本
90000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90000000
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交易中不包括递延所得税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4330万元,若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98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019.7万元,则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13508.3万元,而合并成本为18000万元,因此商誉为4491.7万元。该商誉与其计税基础0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原因是将来对商誉不再进行摊销,只对其进行测试,在以后期间无法转回。
(3)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虽然不是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但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同样的作用,均能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此会计处理上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3]甲公司2005年因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发生经营亏损5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该亏损可用于抵减以后5个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预计未来5年能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弥补亏损,适用税率为25%。除该事项外,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的差异。
2005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25万元(500×25%),因而2005年净利润为-375万元(-500+125),相关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0000
贷:所得税费用
1250000
若甲公司在2006年盈利300万元,2006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75万元(300×25%),则其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75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0
甲公司在2007年盈利600万元,2007年应交所得税为100万元{[600-(500 300)]×25%1,到2007年末为止,企业已弥补完以前年度的亏损,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末余额应为零,所以本期应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125 75),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15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00000
(4)除企业合并以外的交易或事项,如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这是由于该项交易发生时不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如果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将会导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降低)或负债的账面价值降低(增加),使得资产、负债在确认时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5)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就是当税率发生变化时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因税收法规的变化导致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新的税率进行调整。
[例4]2006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20000元的设备,预期使用期为5年,无残值。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9年以前适用税率为25%,从2009年起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0%。假定各年税前的会计利润均为5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首先,该项设备计提折旧后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资产的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表2所示:
其次,计算各年应交所得税及所得税费用,将结果填入表3。
最后,2006年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1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5000
2007年:
借:所得税费用
125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0002008年:
借:所得税费用
125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520002009年:
借:所得税费用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9888
递延所得税资产
1122010年:
借:所得税费用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9816
递延所得税资产
184
2011年:
借:所得税费用
50000
一、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意义
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央行及时调整政策取向,积极进行了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诸多操作,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央行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为导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较好地完成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这不可避免地对央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使央行资产负债在安全性、流动性、健康性以及增值保值功能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因此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健康性审计很重要。
(一)开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审计是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资产负债表审计,一是可以对资产、负债及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全面准确的鉴定;二是能够对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的能力以及重要资产的状况和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三是可以对辖区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辖区金融服务管理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能够提高央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切实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二)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央行内审工作转型
从职责形态看,人民银行中心工作是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实现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从价值形态看是维护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保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因此,从根本上讲,关注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内部审计的天然义务,围绕资产负债表开展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内部审计更需为组织治理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因此,将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作为内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央行内审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确立
央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体现了央行作为国家重要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目前,在中央银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尚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结合目前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的研究成果和基层央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基层央行在本级资产负债表审计时,其健康性标准应为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
(一)真实完整性
真实完整性标准是反映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安全性、效益性的保证。真实完整性标准主要是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体现为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规定;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二)安全性
安全性标准是体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与负债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核心要素。衡量资产负债表各项资产和负债是否安全,主要体现在:各项业务活动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充分的遵循,是否有效,有关部门是否能够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
(三)效益性
基层央行通过管理、运用各种资产、负债来实现各项职能、发挥职能作用会直接影响央行业务活动的成本收益。因此,基层央行履行职能的效益情况也是衡量和评价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和因素。履职绩效好能够证明各类资产、负债管理是有效的,健康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效益性标准是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较高层次要求。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它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一)审计标准及审计内容
1. 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按照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审计部门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就是对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进行审计。结合基层央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审计主要关注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两项内容:
(1)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取决于央行会计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客观性审计的首要内容。基层央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内控制度;不相容的会计岗位是否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是否坚持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是否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2)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报表数据的客观公允性,需要审计人员在抽样的基础上,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直接的审计证据,并通过评估样本对报表总体进行判断。在审计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审计内容广泛、涉及部门较多,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全部资产、负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抽查方式,根据抽样情况扩大审计样本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2. 资产负债表安全性审计。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重要资产负债项目所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审计。审计时主要采取内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计时,首先要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情况进行复核性测试,主要关注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明确;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如何,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应对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否恰当;监控是否到位等。以此判断重要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其次要根据各项目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对具体业务操作进行实质性测试。鉴于基层央行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中的13项内容,在对具体业务操作安全性进行审计时,可按照风险导向原则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再贷款、再贴现。再贷款、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形成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同时,面临着贷款利息计算准确性、本金的安全性及可控性等一系列风险。对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安全性审计是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再贷款、再贴现申请人申请条件的符合性、审核审批的严格性、发放手续的合规性、利息计算的准确性、资产收回的及时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相关部门之间账务核对的一致性等内容。
(2)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基层行重要的资产类科目,其特点是数量较多、占用资金较大、产生舞弊的概率比较高。实际管理中存在着求大求新、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审计有助于基层行核实数量、摸清家底,对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明晰资产权属、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意义重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临时采购手续的齐全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资产清查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
(3)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缴存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项目一般是资产负债表中金额最大的一项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是变化比较频繁的项目。它不仅关系到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严肃性,也影响到人民银行支付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息的准确性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到人民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收益。实际中准备金存款和缴存财政存款的安全性也存在着准备金率调整不及时、财政存款迟缴、少缴和欠缴、违规行为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准备金存款安全性审计可重点关注准备金存款缴存范围、比例和时间的准确性、考核的及时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动用准备金存款手续的合规性、与法人金融机构对账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安全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的足额性、相关报表提交的及时性、财政性存款核算的准确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等内容。
(4)经理国库款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经理国库款项项目主要涉及到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开展基层央行经理国库款项安全性审计,主要关注与预算级次相对应的财政部门分设账户的合理性、收入入库的准确与及时性、拨款与退库的合规性、收入更正的规范性、与财政部门账户余额相符性。未报解各级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库存报表与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的一致性、地方级预算收入报表与待报解地方预算收入的一致性等内容。
(5)发行基金。基层央行发行基金管理工作在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占有重要比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虽然发行基金未列入资产负债表正表,但重视对发行基金表外科目的审计、加强对发行基金的管理,有利于增加其安全性、更好地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实质健康性。对发行基金安全性进行审计,可以从发行库管理、发行会计核算、发行基金调拨、复点、销毁等重要环节入手,查找发行基金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3. 资产负债表效益性审计。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在保证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关注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效益性,不仅是提升审计层次的需要,也可进一步促进基层行履职绩效及整体运行效果的提高。效益性主要从资产效益、政策效益两个方面来衡量。审计时主要采取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内容为:
(1)资产效益。资产效益是指央行资源占用符合经济性和效益性原则,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流动,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际中,可以对再贷款、再贴现、固定资产等的管理情况开展效益性审计。如对再贷款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再贷款申请满足率、对再贷款的依赖程度,分析再贷款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购置、分配、使用和维修是否经济、合理,汽车、发行机具、电子设备等是否存在闲置和使用不经济的现象,基建及大额的维修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进度,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的情况等。
(2)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衡量基层央行在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实际中,可对基层行结合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可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判断基层央行所采取调控措施是否科学、合理,以此进一步判断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
1. 明确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范围和频率。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目前正在探索之中,基层央行审计能力和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基层央行对资产负债表实施全面的审计是不现实的。现阶段,一是可以按照风险导向原则,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入手,按照上述审计标准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探索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二是明确审计频率。为对基层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情况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建议每年均根据基层行工作重点或实际情况选择资产负债表的几个重要项目开展审计。
2. 采取适当方法选取资产负债表测试项目。根据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审计部门无法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发表绝对保证的审计意见,只能通过不断修正系统的审计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为此在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选取测试项目,如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等。根据与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单独或综合使用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规避审计风险。
3. 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各类业务活动的综合体现。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整体性强、全局性强,是对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开展健康性审计涉及央行管理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做好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一是要转变审计理念。在运用合规性审计思路、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查证的同时,注重从内控视角、管理绩效视角和风险视角进行分析评价,积极引入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现代内部审计方法,探索形成“合规到内控再到管理和绩效”的审计思路。二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水平。资产负债表审计既涉及到财务知识,又涉及到经济金融知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审计、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加快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为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庆平,杨立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
[2]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J].中国金融,2012,(9).
[3]聂健民.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刍议[J].华北金融,2010,(10).
[4]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研究(六)——央行应对危机措施的效果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2).
[5]宋根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浅议[J].金融会计,2012,(2).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决策者;重要性
一、资产负债表在企业中的表达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内容,并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式。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准则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将符合资产、负债的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负债则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所有者权益则反映的是股东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份额。资产负债表列示的各项目填列方式不一样,例如:“货币资金”项目是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的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的合计数填列,“应收账款”项目则是根据“应收账款”科目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企业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趋势分析,得出本企业的资金构成比例与同行业的资金构成比例相对比,来发现自己的资金在哪些方面分配不当,调整资金结构。另一方面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能力、运营风险及资金流动情况,从而提高运营能力,保持企业长久更好的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完美结合
资产负责表虽然能宏观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但是并不能看到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则刚好弥补了这个不足。例如:一个建筑公司的董事长在资产负债表中只能看到他的在建工程投资了多少费用,但是并不清楚这些费用是怎么分配的,在现金流量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施工项目所购买材料、支付人工费用的分配情况,从而做出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管理模式,派专门负责人对材料用量的监督,减少浪费,增加人工加快施工进度,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在利润表的帮助下可以看到公司内部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方面的支出,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减少企业的短期借款带来的利息,从而清楚公司的净利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组成的财务报告通过财务指标的全面分析,可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相关事项及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能够提供新的证据事项,称之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例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财务报表错误、遗漏或作假,为了保证企业提供报表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对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相关处理方法是结合实际分情况处理:只争对报表进行相关调整,具体处理情况在下一年度中反映出来,对于涉及损益类科目通过“以前年度损益”科目来调整,涉及利润分配类的科目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调整,对于既不涉及损益,又不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各相关科目,确保损益类科目无余额。(2)资产负债表日后费调整事项的处理。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就是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例如: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企业合并等,为了方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虽然不针对其进行调整,但是会对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在附表中批注。
四、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比率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表编制百分比进行资金构成分析,一是对资产的构成情况分析,二是对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金流动等财务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
关键词:会计处理;资产负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难点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以下事项:
1.区分日后事项与非日后事项
依据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有些事项的发生对报告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不构成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在报告年度的财务报告中可不说明,也并不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这样的事项就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即非日后事项。
2.区分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
准则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哪些属于非调整事项,但是并没有包括所有的日后事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作出判断。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作为日后事项都是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事项,并且对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所谓调整事项,是指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表明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已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应依据新发生的情况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人、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应当作为调整事项。调整事项的特点是:①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得以证实的事项;②对按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所谓非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该状况并不存在,而是日后才发生的事项,虽不涉及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为了对外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披露这类事项,这类事项作为非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的特点是:①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日后发生的事项;②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这两类事项的区别在于:调整事项是事项存在于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资产负债表日后提供了证据对以前已存在的事项作出进一步说明;而非调整事项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存在,但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才发生。这两类事项的共同点在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对报告年度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3.区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必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两者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主要区别是含义不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同,性质和发生时点不同,会计处理不同。但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相互涉及,相互渗透。所以在执行本准则时要重点区分,加以把握。
4.区分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
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有利事项,或可能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不利事项,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上凡遇有存在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时,对收益的处理和列报损失通常采取谨慎态度。所以,在区分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时,应遵循稳健性原则。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些企业为完成当年的财务任务和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在会计数据上粉饰财务成果。
2.调整各项准备。某些企业为调节利润,在资产负债表日不按规定比例故意多提少提各项准备;或者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调整而不调整,人为调整利润指标。
三、几点建议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制止人为调整利润等现象的发生,建议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按《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告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提供附注说明。
(一)正确认识事项的性质
在企业内部不仅会计人员,而且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外部的市场监督机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都应认识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
(二)全面规范披露内容
为便于理解和操作《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资产负债表事项在定义的基础上又作了举例说明,说明了日后事项中,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哪些属于非调整事项,但并没有列举详尽。实务中,会计人员应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判断原则,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事项中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哪些属于非调整事项。并对非调整事项进行全面披露。
(三)会计调整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为了使资产负债表日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有用,而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调整事项很多,但是有几条原则是调整时必须遵循的。
1.调整事项必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而不能凭会计人员的主观推测作出调整。2.调整时必须注意对应关系,不能只作单方面调整,而且调整过的会计报表仍然要保持平衡关系。3.调整报表只能作为正式报表补充的附件,不得破坏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报表体系。
(四)建立多层次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建立经办、复核、坐班主任、会计辅导等多层次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使各项业务活动都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五)强化内部审计
要选配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有较强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充实到审计队伍,对会计业务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对发现有异常的事项随时审计。建立以审计、税务和财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尤其是要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金融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实行经常的、独立的外部会计监督。通过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创造必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尚远红.《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与建议[J].2008(14).
[2]张翠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8(12).
[3]王润,田甜.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例解[J].财会通讯,2009(09).
一、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构成及变动
(一)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构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特定时期人民银行财务状况的报表,损益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实现情况的报表。从湘潭市中心支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有数据的项目来看,一是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固定资产、支付清算借方汇差、其他资产等五项,负债类项目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缴财政存款、经理国库款项等三项;二是基层人民银行损益表中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和业务收入,支出主要包括利息支出、业务支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二)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变动
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任何一项变动,都是央行履职行为的最终反映。以湘潭市来看,201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项目总体减幅分别为5.8%和6.3%,其中,资产的减少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贷款和支付清算汇差的减少,虽然目前外汇占款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基层央行来说,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是其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而支付清算汇差虽然数据较大,其作为基层人民银行临时性资产类项目,仅反映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及时清算的资金;负债的减少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减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项目占我中支负债类项目总计的71.4%,是基层央行重要的资金来源。
(三)基层人民银行报表能否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该项目变动的因素包括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总量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两方面。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15年3季度,我中支资产负债表内准备金存款与2014年相比下降41.3%,融资成本不断下降,释放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力度。截止到2015年3季度,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4.93亿元,同比增长32.7%;涉农贷款余额427.56亿元,同比增长14.5%,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在资产负债表中上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见表1)
二、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面临的挑战
虽然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一是基层央行两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科目设置极为简单,有数据的会计科目更是少之又少,随着常备借贷便利、存款保险制度、大额存单转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势必会对资产负债规模、结构、质量和损益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现行的“两表”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总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能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资产方和负债方中的“其他”项目构成复杂,金额和波动性幅度较大,甚至大部分人民银行内部人员都无法知悉其具体内容,市场更加无法获知,容易引起猜疑;三是基层央行“两表”能否如实反映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还有待考证,因为地方经济具有偶然性,地方金融机构考虑到其个体实际情况不一定与国家总体经济情况一致,例如我中支资产负债表中再贷款项目主要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个别行为,其并不能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三、优化基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建议
一、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要先于收益表。早期的复式记账法只编制资产负债表,却很少编制收益表,对收益情况的了解是通过直接查对收益类账户完成的。这一时期的会计报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的,它与人们的观念、规定等密切联系。具体而言,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第一,尽管当时已出现财产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但是人们对委托管理责任的认识只限于对委托财产的关注。早在中世纪,贵族的庄园就已交由“管家”进行管理经营。作为受托责任人,管家的责任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相类似,承担着保护委托人财产完整、并使之增加的责任。但当时的财产所有人只关心其财产的安全性和增值性,对于保值、增值的过程和手段并不重视。换言之,人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收益才是资产增值的原因,从而造成人们只关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情况,而并不关心收益表所揭示的收益情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就不奇怪了。
第二,当时以资产为税基的税收法规也使人们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例如,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的税法主要是以财产税为主。税法规定以业主的应税财产为计税基础,并以业主的净财产确定税率来和征收税负。计算财产税所需要的数据完全集中在资产负债表之中,企业经营者、业主以及税收管理当局都的将资产负债表视为企业报告的重点,对其反映的信息特别感兴趣。
第三,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偿债能力的信息倍受人们的关注。20世纪以前,欧美国家无论是政府借款还是商业借款,多以短期借贷为主。短期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债务人按期提供有关短期偿债能力的详细信息。当时,人们受传统观念的,认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资产就具有强的偿债能力,其贷款就是安全的。所以债权人也会更加注意资产负债表的信息。
此外,存货资产存在多种计价,人们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产计量上,也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会计报告的中心。出于对资产负债表的关注,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表,使之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其使用者的需要。
二、收益表中心论
20世纪后,资产负债表中心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收益表逐渐成为会计报表的中心。这一变革是会计观念的变化直接造成的,并与经济、等因素变化密不可分。
首先,随着委托关系的深入发展,受托责任人的地位不断突出,并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最重要使用者之一。受托人希望更多的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效果,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而此时的委托人也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因为它可以用来评价受托人工作业绩,成为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同时伴以人们对配比观念的更深刻认识,会计逐渐从以所有人(即财产委托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兼顾委托人的会计模式。与此相对应,收益表中心论逐渐代替了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其次,人们逐渐意识到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并不全面,它是以企业破产为前提的,即企业只有在破产清算时才会直接以长期资产等来偿还债务。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企业的收入才是按期偿还债务的安全保障。不仅对债权人如此,“对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保障也总是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除非企业的生产努力是成功的,否则企业的资产对任何利益集团都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各利益集团都更加重视损益表,希望通过它了解企业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信息。
再次,税法的变化使资产负债表逐渐退居次席。近现代的税法不再以财产税为主而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以企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应税对象,企业税务的计算和征收需要依靠收益表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收益表在税收管理上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最后,现代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收益指标。政府和资本市场都偏重于对公司以往业绩的监管;对公司的评价,也主要以相关利润指标为基础。针对个别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铤而走险的行为,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的基础,其规范的重点自然的偏向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
另外,其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这一转变。例如,20世纪中期,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在以短期借贷为主,融资方式更倾向于长期资金的筹集。对此收益表要比资产负债表更能帮助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会计报表中心的新变化
会计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正如会计报表中心的第一次变迁一样,收益表中心论正受到新观念和新理论的挑战。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FASB在着手起草概念框架时,又开始运用资产/负债观念来决定收益,似乎再次把财务报表的中心从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进入知识。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物资产的作用已退居第二位。投资者已不再只关注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多的关心企业未来的趋势。在股票市场中,高企业股票的市盈率相当高,尽管其中许多企业并不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其股价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因为投资者更看中其未来的盈利能力,相信高科技企业拥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创造利润的能力。在此观念下,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再偏好于现在和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更希望了解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因为资产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
人们希望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由于无形资产在盈利中的作用,资产负债表必须能详细的提供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无形资产中人力资源的情况,开发费用的情况,自创无形资产的情况等。但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很少提供这样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进行预测。这也正是会计报表体系中收益表仍占有重要地位,资产负债表的中心地位并不明显的原因。因此,改进资产负债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应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揭示无形资产的有关,改革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我国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内容列示非常笼统,其种类、组成结构、质量等重要信息未得到反映。而且无形资产多以成本计量,无法展现无形资产的潜在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详尽的揭示无形资产的组成情况,并以无形资产未来所能创造的经济利益的现值加以计量。即使出于对信息可靠性的考虑或受计量技术的限制,难以直接在报表中反映现值价值,也至少应在附注中加以补充说明。这将有助于揭示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
2.突出人力资源的内容。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他各种无形资产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源的信息更应详细、突出。利用未来收益的净现值法对人力资源计量时,其价值中有一部分体现为创造其他无形资产的能力,这部分价值已经在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加以核算了。所以,人力资源的核算应与其他无形资产相分离,以免发生重复计量。
3.充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信息。自创无形资产的本质与外购无形资产并无差异,但是目前会计中对两者的核算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但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而且不能全面的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信息的相关性受到极大。为了提高资产负债表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测水平就必须合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内容。
另外,研究开发费用、兼并商誉等都直接影响着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观 收入费用观 公允价值
一、资产负债表观和收入费用观简述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作为企业收益的两种计量方式,都是以收益的确认计量为基础。随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观的历程。其中,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收益确认的基础,首先计算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确定某一时点的净资产,然后通过比较期初期末净资产,根据其净增加值来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益,其更注重资产的计价;而收入费用观是以利润表为收益确认的中心,通过交易或事项导致的收入和费用变化,基于公式“利润=收入-费用”,以两者相互配比的原则来确定企业的收益。
二、两种理念的差异具体体现
两种会计理念的发展历程为:资产负债表观―利润表观―资产负债表观,二者的关系总是辩证矛盾的。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两者的定义来看
资产负债表观重心是要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通过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动来确认收益,在此过程中考虑了当期损益,更能体现企业收益的实际情况。而利润表观基于传统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计算出的收益反映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多有出入。
(二)从会计目标来看
对于会计目标的解读,有两种主流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基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两权分离,认为财务报告最终目标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如实向企业所有者报告,其反映的是历史信息,重点是其可靠性要得到保障。而这种观念就是以利润表为会计确认、计量的理论基础即利润表观。决策有用观则是强调要向财报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重心在于信息与决策相关,来反映企业的实时收益状况。相对利润表观,资产负债表观更能反映企业的实时收益情况。因此,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尤其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会计目标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我们对收益的计量也要求向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资产负债观转变。
(三)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
通常将会计计量模式分为两类,即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以过去的交易市场价格为基础还是以当前交易市场价格为基础体现了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计量的本质区别。资产负债观要求及时去反映资产价值变动,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接近现实,提供的是最相关,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更能体现资产负债观的要求。收入费用观更加关注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收益变动情况,相比之下,资产的计价处于从属地位,因此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符合可靠性原则,体现的也是收入费用观的观点。
(四)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看
收入费用观提供的会计信息重心在于可靠性,而资产负债表观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相关度更高,与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更为吻合,更有助于财报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
(五)从长短期利益来看
一直以来,我国对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采用收入费用观,但在确认与计量的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造成利润的确认与现金流脱节,对于企业而言,可能会出现账面利润很大但却无实际现金流的情况。同时,在收入费用观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经营业绩,容易产生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企业持续发展带来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等。而资产负债观正越来越多的得到大多数会计学者所认可。从长期来看,资产负债表观不会导致资产、利润的虚增,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而追逐短期利益,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三、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报告一直以利润表为核心,资产负债表则处于次要地位,与我国经济制度体制有一定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准则修改之后,资产负债表的大力推行,必将对我国的财务报告造成重大影响。本次改革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重心由单纯的看利润大小转向关注净资产的增减变动结果,有效防止企业短视行为。同时资产负债表在传统收益确认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在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确认、计量可靠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
四、资产负债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下
当然,资产负债观也有自身的缺陷,资产负债表观下,对企业期初和期末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需要运用大量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其财务状况容易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如股票大幅上涨,则净资产会相应增多,可能会导致当期利润分配增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因此要实现资产负债表观的有效运行,就要保证公允价值足够公允。但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市场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在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并不具体,导致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
尽管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大多采用资产负债表观,但相对收入费用观而言,资产负债表观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对收入费用观较弱,且其不再关注每项经济交易事项引起的收益表动情况,不能够为企业提供详细的收益明细。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应该秉承两种理念结合,以资产负债表观为主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最佳平衡点。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使其重视企业长期利益,关注企业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越来越完善,投资者的行为更加理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经济决策的相关性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资产负债表观着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动态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增减变动情况,对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指导意义举足轻重。资产负债表观这一会计理念的推行已被更多的会计工作者认可,尽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的问题,但会计准则会在其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得专家学者,会计实务工作者参与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促进资产负债表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柴世政.资产负债表观与利润观的协调-对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探讨[J].交通财会,2014(10).
[2]王奕.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发展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熊剑,江雪梅.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2010(01).
关键词:所得税;市场;经济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西方各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探讨均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而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就所得税会计的短期趋同而努力,由于我国对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所得税会计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完整统一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尚未建立起来,所以所得税会计实践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当前,会计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且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会计职业届的认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必将融于这种大的国际环境中,这就对我国会计准则,包括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根据我国具体环境,维护我国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会计的国际化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准则所得税的理解,提出了新准则在运用当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新准则关于所得税的有关规定
(一)新准则的特点和突破
1、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列入了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概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1.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对应,是资产或者负债在税法的规定下确认的价值,同时也是会计和税法差异比较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①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产生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
②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比如,企业因某事项在当期确认了100万元负债,计入当期损益。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分析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企业合并等特殊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于购买日比较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按照本准则规定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除外。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企业在确定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包括未来期间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而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
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范围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事项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商誉的初始确认;二是同时具有“不是企业合并交易,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三是同时满足“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和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条件的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同样道理,企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交易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时具备“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特征的交易中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二是不同时具备“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三是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句话,除了上述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交易中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外,只要有证据表明当前或未来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都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新准则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1、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其基本程序为:①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②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③确定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④确定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进行调整。
(三) 我国对新所得税准则的应用情况
1、我国对新准则中所得税的规定比较好的方面
1.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的视角已由利润表观转变到资产负债表观,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核算递延所得税,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2.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在这种方法下,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核算递延税款,表现为一种直接性,暂时性差异与使用税率的乘积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该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但是当期发生数要用本期余额与上期余额的差计算得出。同时,新准则设定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上限,并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就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3.新所得税准则从资产负债表观出发,要求企业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并且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分开列示,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同时,新所得税准则还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信息,这将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
2、新准则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实施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未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起来难度较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要求较高, 即会计人员还要充当估价师或评估师的角色。
过去一直强调“收入费用观”, 先确认和计量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资产负债表是损益表的附属。这种观念已经在财务人员的头脑中形成,但是新会计准则强调“资产负债观”, 和“收入费用观”截然不同,要转变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上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在确认、计量等方面和旧制度不同,而现在企业中多数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计算简单、清晰,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为数极少,特别是债务法。这样就会造成大多数会计人员极不适应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虽然可以进行纳税我国税务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数量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需要。而且长期以来,税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准则,财务人员重税法轻准则,满足税务机关需要而忽视投资人的利益, 使得企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 损失)时,过多地趋从税法规定却不顾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只选择会计准则中与税法规定一致的方法,有时甚至为遵从税法而不惜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新所得税准则实施的意义
(一)“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所得税会计改革的根源
从20世纪80年代起,决策有用性成为财务报告的主导目标,资产负债观逐步取代了收入费用观的主流地位。这种观念的改变也体现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修订当中,从国际会计领域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所得税会计发展的趋势,美国在其1987年12月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96号《所得税的会计处理》(SFAS 96,1992年为SFAS109取代)中率先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1996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IASB)修订后的IAS 12《所得税》中也采用暂时性差异这一概念来取代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准则同样顺应这一趋势,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所以受到青睐,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法贯彻了资产负债观,是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在所得税会计这一专门领域的体现。
曾被广泛使用的损益表债务法试图通过调整因税率变动以及开征新税对企业递延税款期末余额造成的影响,如实反映企业未来应交所得税负债或拥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秉承的是收入费用观,从一开始资产(负债)的确认就不是严格按照资产(负债)的定义出发去进行相应的确认和计量。可以说损益表债务法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没有满足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反映和处理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余额的变化确认为收益,强调全面收益概念,旨在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是完全遵循资产负债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尽快完成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企业的相关利益者一向重视利润指标,旧制度也侧重于收入费用观,长期以来,这种观念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市场监管及主管部门人员中已经根深蒂固。而我们的新会计准则变收入费用观为资产负债观,重视资产反映的真实性。这就要求在制定评价指标时,降低利润指标所占比重,增加资产负债指标所占比重。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推行具有重要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人员要求相当高,尤其是在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甚至包括上市公司)目前都在采用应付税款法,原因就在于简单易行,新会计处理方法的推行要求会计人员对以前比较熟悉的一套会计处理从会计重心到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都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剧烈变化成为所得税会计改革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学历、高职称的会计人员比例较低,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是一项必然举措,同时笔者认为新准则的引入也不必“一刀切”。
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范围界定本身就给其他非上市企业一定的缓冲空间。针对目前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条件尚不成熟的现实,可以借鉴英、德等国的经验,采用双轨制过渡,即设计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适用于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型企业,由于其是税法导向的会计处理,可以允许其继续使用原来的应付税款法;对于一些非时间的暂时性差异出现情况较少的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处理却是一致的,为了降低会计人员理解准则的难度,可以要求企业首先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依然以损益表债务法为准,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待条件具备时再过渡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提出了迫切的需要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认为暂时性差异,可见这种方法核算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的计量准确的基础上。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和负债从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尤其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对以前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而言,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如何更加准确和公允的确定,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完善,这才能够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提供依据和可以借鉴的标准,从而使得建立在资产负债表观念之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真正实现价值。
【摘要】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医院负债及偿债能力的指标,是在医院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就资产负债率与资产和负债,资产负债率与清产核资,资产负债率与现代医院资本运营,资产负债率与筹资组合效益指标分析,资产负债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负债;医院财务;经营管理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想快速发展,医院管理者就应有负债经营意识。负债经营就要考虑资产负债率的大小,因为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一所医院负债及偿债能力的指标。医院资产负债率大小的评估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现就评估分析医院资产负债率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1 资产负债率与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率是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医院的偿债能力。军队资产是指军队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军队医院资产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军队医院资产是指军队医院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由军队经费投入及其收益、接受捐赠等形成的各种形态的资产。(2)军队医院资产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医院设施、设备和在用物资、土地和房屋建筑物、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3)军队医院资产的分类:按存在的形态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2 资产负债率与清产核资
资产负债率临界点的理论数据为50%,明显低于50%风险就小、利用外部资金就少,医院发展相对就慢;接近或高于50%危险系数就大,但利用外部资金多,发展相对就快。因此,即使医院的资金雄厚也应适当负债经营,即使医院的资金缺口再大,借入资金也要适量,要考虑到医院的偿债能力和特殊性质。分析医院的偿债能力就需要弄清医院的总资产,要准确掌握医院的总资产就要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军队医院占用的各项财产进行清查、界定产权、价值确认和核实资产占用量。财产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土地的清查 参加过全军土地详查的按记录结果登记;未进行土地详查的,按全军土地详查的要求戡查后登记。
2.2 固定资产的清查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专用设备500元,一般设备200元以上),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物资形态的资产,也作为固定资产。军队固定资产划分为12类:(1)房屋及建筑物。房屋包括办公用房、集体宿舍、家属宿舍、专业用房、公共用房和其他建筑设施。(2)一般设备。指各种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摄像照相设备、电视机、空调机等办公设备、家具用具及工具、器具等。(3)文体设备。是指各种音响设备、乐器、影像设备、体育设备等。(4)运输设备。指单位在编和非编制内的各种通用车辆及油料设备等。(5)通信设备。指各种有(无)线通信设备及电话、手机、对讲机等。(6)医疗设备。指各种临床医疗器材、仪器等。(7)科研教学设备。指各种科研和教学使用的设备、仪器等。(8)施工及修理设备。指各种施工及修理等使用的机器、器械和设备等。(9)特种设备。指除武器、弹药和以上各类设备以外的军事装备。(10)文件及陈列品。包括军队各级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文化馆等馆藏或展览的文物和陈列品。 (11)图书及音像制品。图书是指图书(资料)馆(室)的各种藏书和各种业务图书、技术资料等;音像制品指电影拷贝、激光唱盘和录像制品等。(12)其他固定资产。指不包括在以上各类,但又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其他各项资产。
2.3 库存物资清查 库存物资分为军械物资、军需物资、卫生物资、营房物资、运输物资(含油料物资)、训练器材、通讯器材、文体器材、办公用品、其他物资10类。
2.4 无形资产清查 是指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商誉等。
2.5 货币资金清查 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库存现金。按清查时间点现金日记账面余额汇总登记。二是银行存款。按清查时间点各种存款账面余额汇总登记。三是有价证券。包括各种债券、国库券等有价证券,按清查时间点的实有数进行登记。
2.6 其他经费清查 包括各项预算经费、预算外经费、代管经费、党团费、专项资金、专用基金、历年经费结余、往来款项等,按清查时间点会计账面余额登记。清产核资工作完成后,若工作需要还要进行资产评估,以确定医院资产的真实价值。
3 资产负债率与现代医院资本运营
经济理论认为,资产是物,资本不是物,资本是能够在未来带来收益的价值。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不仅可以表现为有形资产,还可以表现为无形资产。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资本增值最大化。一家医院的灵魂是资本,它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硬件和物质资产,而是反映医院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加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软件。即一个高瞻远瞩的医院发展规划和项目创意;一套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和一批有医院经营能力及拥有医学知识和本领的员工,由此形成的医院名气和品牌,这些软件和资本是最宝贵的,也是资本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因此,对医院资产的评估,也必须考虑到医院资本运营的状况。因为,医院资本的真实经济价值不等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财务账面价值,从理论上讲,资本真实价值是3个自变量的函数,即资本真实价值=AB/C。A 是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账面财务价值,B是资本账面价值的盈利率,C是市场借贷利息率。从资本真实价值的函数关系看,只有提高资本账面价值的盈利率,才能不断增加资本的真实价值(因为财务价值和利息率在特定时间段是不好改变的),才能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使有限的资本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能。
4 资产负债率与筹资组合
4.1 筹资组合 主要包括正常的筹资组合、冒险的筹资组合和保守的筹资组合三种形式。
4.1.1 正常的筹资组合 正常的筹资组合遵循的是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这里短期资产是流动资产,长期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正常的筹资组合,见图1。
4.1.2 冒险的筹资组合 将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即用长期性资金来融通部分长期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用短期资金g来融通另外一部分长期性流动资产和全部短期流动资产,这便属于冒险的筹资组合。冒险的筹资组合,见图2。
4.1.3 保守的筹资组合 将部分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这便属于保守型筹资组合。保守型筹资组合,见图3。
4.2 不同筹资组合的报酬和风险 不同的筹资组合可以影响医院的报酬和风险。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金增加可导致报酬的增加。也就是说,由于较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医院的效益将会增加。但此时如果流动资产的水准保持不变,则流动负债将会增加,流动负债增加将使流动资金比例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减弱,财务风险加大。从筹资组合几种方式可得出结论:负债增加,资产负债率加大,风险同时加大;负债减少,资产负债率减小,医院收益下降。负债经营一定要考虑到筹资组合的比例结构,并对其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 资产负债率与医院经济效益分析
5.1 医院的资产净结余率(结余能力) 医院的资产净结余率是经济效益考核的第一指标,医院的净结余越多说明医院经营的越好。
5.2 医院收入结构 医院收入结构的比例中,医疗收入率越高,反映医院筹资能力越强且收入质量也高。
5.3 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 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越低,越能体现医院的竞争能力。
5.4 综合指标分析 总收入增长率、总支出增长率和结余增长率、门诊、急诊人次增长率、病床使用率、人均业务收入和支出、万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万元专用设备医疗收入、平均每住院天费用、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等是分析综合指标的依据。
5.5 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指标 主要包括:医院资产负债率、医院流动比率和医院速动比率指标。
5.5.1 医院资产负债率指标 医院资产负债率指标就是运用医院的资产负债水平和资产结构,评估医院的经营状况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这个揭示医院经营状况的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医院利用债权人资金的规模,也反映着医院的风险程度。当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接近100%时,就达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一旦超过100%,医院就进入了破产的境地。
5.5.2 医院流动比率指标 医院流动比率指标就是对衡量医院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能力情况的考核。其计算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比率过高,意味着医院过多的资金停留在流动资产上。虽然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强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但其获利能力弱于固定资产,从而流动比率过高会影响医院获利能力。反之,流动比率过低,说明医院偿债能力较差。
5.5.3 医院速动比率指标 医院速动比率指标就是对衡量医院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流动债务能力情况进行考核,其计算公式如下: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100%。
对医院经营者来说,速动比率也不能过高。因为速动比率过高,意味着医院的资金过多地停留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变现能力较强,但获利能力较差的速动资产上,从而影响医院的获利能力。
摘要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对加强管理财务会计越来越重视,特别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财务管理还存有诸多问题。本文将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报表 问题 改进
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运营以及管理是其在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及时将监管财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报表工作做好,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以及积极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体制进行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会计管理也相继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中,需要其对财务会计中的负债情况、资产支出和资金的具体流向进行一个有效、全面的掌控。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在进行编制会计报表的时候,要将会计报表做到准确的分析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只有这样,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有效的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能够良性、顺畅的运行。
一、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一种对事业单位内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情况予以反映的会计报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格式的采用。在事业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与会计报表中的收入支出表的基本格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不相符,因为就资产负债表的定义而言,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在静态的情况下财务状况予以反映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资金实际分布以及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予以揭示;而就收入支出表的定义而言,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某一个项目在不同的两个时段里所产生的变化予以反映,因此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并不能符合收入支出表的定义,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报表所提到的明晰性原则予以违背。如果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再进行收入与支出类会计科目的编制,那么编制出来的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就会出现重合的情况。
2.事业单位编制出来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全面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予以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的财政拨款,对这些财政拨款进行使用的阶段是不需要将其计入成本的,也不对其进行计提折旧。随着事业单位使用固定资产的时间越长,固定资产的价值就会出现下降的情况,但是在当下编制的资产负债中,没有增设“累计折旧”类的会计科目,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就使事业单位的总资产存在虚增的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造成严重影响。
3.事业单位编制出来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及时对自身的实际负债情况予以揭示与披露。在目前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只是对事业单位负债整体情况予以反映,并没有对事业单位的负债明细予以反映。这种情况就会让事业单位对自身的实际负债情况得不到一个真实的了解,与此同时还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进行财务监督管理。
(二)收入支出表所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编制出来的收入支出表主要是对自身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资金分配情况以及收支结余情况予以反映的会计报表。当下收入支出表的主要形式为:收入-支出=结余。在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表中包括拨入专款、拨出专款以及专款支出。目前事业单位将拨入专款作为自身的收入类项目,将专款支出以及拨出专款作为自身的支出类项目。但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核算原则来看,这些收入支出表中所包括的项目在最后并不能形成结余,无法向事业单位提供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进行相比较所得出的数据信息,也不能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予以反映。
(三)未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主要是根据将现金作为基础所编制出来的,其主要是一种对事业单位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现金的具体变动原因以及结果予以揭示的会计报表。在事业单位中,现金流量表能够对自身的实际货币资金的流转情况予以揭示,还能够对自身因为投资或者融资所产生的实际货币资金流转情况予以揭示。但是在我国制定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却没有要求事业单位对现金流量表予以编制,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也没有根据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来进行核算工作,因此,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并不能对自身现金额具体流向予以反映。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建议
笔者认为想要完善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这就需要事业单位按照“负债+净资产=资产”这个均衡原理来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以此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予以逐步的健全与完善。
1.事业单位应该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所涉及到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方法,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中的收入项目以及支出项目予以删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事业单位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能够具有实际意义,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能够真正的与科目余额平衡表相脱离。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进行项目的合并以及增设。主要的做法有:将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余看作为净资产,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类中,增设专项资金会计科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会计科目的增设对专款支出、专款拨入以及专款拨出项目的实际收支差额予以专门反映;将事业单位中的支出收入项目之间的差额与事业结余的年终余额进行有效的合并,并在合并以后填入事业结余会计科目中进行计算,将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项目与支出项目之间的差额与事业单位的年终余额进行有效的合并,并在合并以后填入经营结余会计科目中进行计算。
2.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时候,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累计折旧”等会计科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事业单位实际的固定资产予以如实的反映。
3.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时候,增设详细的明细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事业单位的实际负债情况予以全面、真实的反映,与此同时还能够方便事业单位对自身实际的负债情况予以全面的了解。
(二)改进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事业单位编制的收入支出表中应该多增设一个预算数栏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向事业单位提供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进行相比较所得出的数据信息,对自身的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予以及时、有效的反映。在事业单位所编制的收入支出表中,应该将专款拨入作为事业单位的负债项目,将专款支出作为事业单位的抵减项目,将专款拨出作为事业单位的资产项目。这样做能够对各个会计报表相互之间出现的勾稽关系予以解决。
(三)改进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建议
在事业单位所编制的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事业单位在进行报告的时期内的现金实际流向、现金的实际使用过程和用途、现金的年终余额等予以如实的反映,并且现金流量表是一种动态会计报表。由于我国还没有要求事业单位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因此,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在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的时候可以参考在二零一零年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所提到的格式。
结束语: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企业中实行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经验来对当下事业单位所编制的会计报表予以不断的健全与完善,这样才能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以及准确的财务信息,与此同时,保证我国事业单位长远发展能够稳定、顺畅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文敏.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
[2]夏平,曾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价值工程.2011.30(1).
[3]望映红.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
【关键词】 公路经营企业; 资产负债率; 偿债能力
公路经营企业在进行偿债能力的分析时,不能采用常规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而应当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能够真正反映偿债能力涵义的数据进行分析。
偿债能力反映的是企业用其资产来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对于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负债,通常使用流动资产偿付;对于长期负债,就需要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来偿付其全部负债,即资产负债率。
对于公路经营企业来说,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最主要的资产并不具备对债务的偿付能力。在进行有关偿债能力的财务分析时,需要对公路经营企业资产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合理地使用会计信息和账面数据,据此来反映一个公路经营企业真正的偿债能力。
一、公路经营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研究现状
现如今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定性分析和“财物”管理上,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调整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很少有人针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本身进行分析研究。
针对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现有的研究都指出公路经营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的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反映出公路经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罗卫萍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一文中指出“除积极稳妥地利用好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外,还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筹资格局。”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筹资方式,从资金性质的角度看,最后只会形成两种性质的资金,即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通过现有的资产负债率指标,无外乎就是调整这两种资金的比例关系。
然而,公路经营企业是深化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属于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新型企业,它以收取车辆通行费为主营业务,因此在资产构成以及资产折旧等方面与一般工商企业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现在的资产负债率指标针对一般工商企业是有效的,如果继续使用与一般工商企业相同的指标构成要素来计算资产负债率,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公路经营企业的偿债能力,甚至这个指标对公路经营企业也失去了意义。
二、资产负债率构成要素分析
公路是一种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产权归属国家。为了解决中国现有财政投资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公路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允许国内外经济组织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特许,以投资建设公路的方式或以投资购买的方式取得公路有期限的收费经营权。收费经营期届满时,公路经营权由国家无偿收回。
(一)资产的特殊性
我国的公路经营企业在会计核算上主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19号)。不论是行业会计制度,还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的界定中资产都有一项特征,即资产是由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拥有”某项资产一般可反映为企业取得了该项资产的所有权,取得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该项资产的权利。“控制”某项资产意味着在合同约定的控制期间,控制方取得了被控制资产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控制也许并不意味着取得了被控制资产的处分权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路经营企业。
2008年8月20日,三部委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令2008年第11号《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其中第四条指出“国家允许依法转让收费公路权益,同时对收费公路权益的转让进行严格控制”。2010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再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交财发[2010]739号文件《关于公路经营企业产权(股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针对近年收费公路权益转让中出现的问题,对公路经营企业产权(股权)转让涉及收费公路权益转让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特别对于政府还贷公路的权益转让,要进行更为严格的上报和审批。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发现由于处置权受到限制,以收费经营业务为主的公路经营企业的公路收费权就无法像其他资产那样能够在市场上自由转让。在这种情况下,公路收费权就不具备偿付债务的能力。
表1是10家公路上市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状况以及资产中无法偿还债务的路产、特许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情况。
由于路产、特许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是公路经营企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资产,因此这部分资产占公路经营企业总资产的比重非常大,表1中所列示的公路上市公司的无法抵偿债务资产的比重,多则将近90%。然而这部分资产并不具备偿债能力。
现有的资产负债率指标由两个要素构成,即:
资产负债率=■
资产和负债的数据来源可以从财务报表上轻易得到。由于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特别是主要资产的特殊性,直接通过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为依据计算出的资产负债率,根本无法如实反映公路经营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而且就指标本身的涵义而言,这个比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扣除这些无法抵偿债务资产后的剩余资产,与数额庞大的负债相比较,可谓是杯水车薪,这也不是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情况。所以,这种传统的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公路经营企业。
(二)修订公路经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
由于公路经营企业以收取车辆通行费为主营业务,因此它不是以其账面上的全部资产偿还全部债务,而是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对其债务的偿还。
负债属于时点概念的范畴,反映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那一时点上的负债状况。但是现金流量是一个时期概念,反映的是在一个会计经营期间内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这样就需要将负债和现金流调整到同一个计算口径上。
公路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
=■
其中,i为折现率,n为折现期。
产生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资金会率先被用作偿还债务;产生富余资金时,再考虑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当期已经产生了负债,需要以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进行偿还。非经常性项目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数量金额小,在预计时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里的现金流量的预计,指的是针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计。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通行费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日常养护与收费管理费用-所得税
=[通行费收入×(1-营业税率-公路日常养护与收费管理费用费率)-公路投资摊销额]×(1-所得税率)+公路投资摊销额
=通行费收入×(1-营业税率-公路日常养护与收费管理费用费率)×(1-所得税率)+公路投资摊销额×所得税率
当期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相当于t=0,资产负债率的分母部分可以表示如图1。
以下举例来说明修订后的资产负债率指标的使用。某公路上市公司201×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22 000 000 000元,其中可偿还债务资产账面价值为7 000 000 000元,负债15 000 000 000元,这一会计年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 000 000 000元。预计未来20年经营现金净流入量为1 600 000 000元/年,折现率为6%,那么该公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率
=■
=0.4637
如果按照原常规的资产负债率公式,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为0.6818(15 000 000 000
/22 000 000 000)。比较因素数据选取的不匹配,也是造成计算出来的公路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如果当预计未来每年经营净现金流入量为固定值A,并且n趋于无穷时,也就意味着企业满足理想的持续经营条件,那么未来的企业累计经营现金净流入量为:
■■=■
三、修订后的资产负债率指标的使用
修订后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公路经营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偿债能力。之所以称为某段时间内,是由于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会受到经营净现金流入量和折现期n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折现期n的时间限定虽然在理论上与之不符,但是这更符合公路经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于预计的是经营业务带来的净现金流入量,公路经营企业对公路收费权的经营是有期限的。如果公路经营企业只经营单一公路,那么受公路收费经营期最长为25—30年的影响,公路经营企业实行的是有限期的经营活动。
资产负债率是一项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反映的是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会计上的短期和长期的分界线为一年,一年内为短期,超过一年为长期。车辆通行费收入作为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收到的多为现金,这样公路经营企业就可以以其抵偿短期负债。采用折现期n的一大便利之处就是,它不仅能够反映长期的偿债能力,而且为企业偿还短期债务也提供了相关的参考。
由于预计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不属于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内容,所以其数值并不容易获得。对于希望得到企业真实偿债能力信息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这无疑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公路经营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而言,修订后的指标才具有评价和参考的实际意义。
本文对公路经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了剖析和修订,并以此为例抛砖引玉。各个行业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来选用和计算财务指标,而不能盲目的采用通用的财务指标模型对本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盲目的分析结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而言,是没有任何参照性的;对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来说,这会产生一种误导。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国光.公路行业财务管理[M].西安: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周国光.财务管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3] 周国光.公路经营企业会计[R].西安:2010.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
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