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顾名思义,是指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生活,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大学文化等都没有了解,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一些新的课程和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的接受教育。那么,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快乐渡过大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实现了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蜕变,要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适应时间。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极为不同,高中生活的紧张氛围与大学生活的灵活多变也格格不入。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课程学习的巨大变化、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因此,学校应该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指导大学新生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做到位,才能为后续的教育工作做好铺垫,使教育工作更好开展。由此可见,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二、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网络的应用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来说,刚刚迈出义务体制教育的他们,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的认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所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哪怕是距离遥远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它为大学新生带来新鲜社会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这些负面的知识造成了他们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扭曲,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独特的教育机制,在学生们迈进大学校门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摆脱家长或者是社会对他们的管制,但是,在他们自我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也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弱的时候。因此,在不能正确把握善与恶、对与错、诚实与虚伪、公正和失衡的划分标准时,大学新生就会形成思想道德素质较低、观念淡薄以及社会行为失常等现象。而且,在大学学分制下的松散环境中,集体荣誉感观念的缺失使他们忽略了对于集体观念的正确认识,注重的只有个人的得与失。
2.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大学新生在信念和理想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千姿百态,而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也为大学新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一些大学新生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道,比如,一些新生注重物质上的利益追求,从而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有的新生沉迷于现实中享乐状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脱节,让他们的政治辨别能力和认识行为能力不成熟。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外界种类繁多的信息时,由于自主性意识的残缺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认识度的局限,导致了应对外界事务的能力较差。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都要对新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新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大学新生也不例外。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要适应的新环境就是大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学校的学习设备、学校提供的生活服务等。在对学校的环境熟悉之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了,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辅导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动态,制定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且生动的课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对新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中都提供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在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应成立一支具有全新教育观念的队伍,针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能力。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可以保证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可以与实践切实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安排。在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完善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学校充分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安排规划,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培训,最不同级别的人员实现层次性的编排。其次,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班级辅导员作为基础性力量,是教育者职业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要大力发挥指导员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业队伍的规划机制。在对辅导员进行选拔时,要注重职业能力上的素质,严谨的挑选教育人才,还要健全相应的辅导人员培训教育体制,通过对这些人才的再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完善职业队伍的管理体制,对辅导员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的帮助,切实完善一系列相关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有保障的领导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曼.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创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王运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铁芝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5日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辅导员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党团组织、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从学习、生活细微处入手,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个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另一个是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时时刻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证明,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产生和学生工作的失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更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主要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靠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生工作对其自身的关心和爱护,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按照教育目标去发展和完善自身。
2、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要做到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对学校的意见、对教学的不满以及心理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就会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产生质疑甚至不信任,一些问题就会向恶性方向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实际,正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积极进行解决,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普遍的、随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它是基于一定目的,有规律的教育活动,所以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教育引导为主,行政管理为辅。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学校都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要求学生要遵守并且执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也只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生按照当代大学生的规范和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习惯呢?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规章制度是为自己着想,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样才能够从思想上接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加以引导,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引导,寓教于管理之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以教育引导为主,行政管理为辅,只有用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行政管理引导其行,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目的。比如,我们管理高年级的辅导员,如果其所带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很有可能会对自己放松要求,出现逃课情况。那么我们就要对学生加强管理,重申纪律要求,并结合就业形势以及个人理想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是典型的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二)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当代大学生是出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避免传统的灌输教育、“填鸭式”教育,而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有目的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注意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平等的与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创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我们在每次进行考试纪律教育的时候,如果照本宣科的宣读考试纪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但是我们有的辅导员采用的是开展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以“作弊利大于弊”和“作弊弊大于利”为辩题,在学生中开展辩论,学生们积极参与,争论激烈,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于考试作弊慢慢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也是隐性教育的典型例子。
(三)自我教育为主,外部教育为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要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自我教育的组织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党团组织的功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时引导下,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制定管理条例,评比措施。学校要积极支持学生自治,积极为学生开创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来参与学生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这样,是从教育形式来完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我们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的“学生党员宿舍”,学生党员“责任区”,都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功能,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
(四)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都是教育的手段,表彰和处分都是教育的措施,都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效果要更加有利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某高校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学业成绩一落千丈,一学期出现了5门不及格的情况,按照学校规定处于退学的境地。辅导员经常找他谈心、做工作,帮助该生分析原因,寻找差距,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发展到后来,该生见到辅导员和同学都不再打招呼,甚至回避见面。辅导员通过与其家长沟通了解到该生自尊心甚强,好胜心甚强。辅导员于是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从该生的长处入手。该生沉迷于网络,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比较熟练,辅导员请他帮助制作并管理班级主页,为班级同学传授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而且辅导员还经常在公开场合表扬该生网页管理的效果,在学期结束授予他“对班级贡献卓越先进个人”。这些正面的教育慢慢的显现了教育的效果,该生由此开始在各个方面显得比较积极主动,慢慢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成绩慢慢提升。辅导员对于该生的转变更是适时的给予表彰和鼓励。一个学期结束,该生成绩大幅度提升,没有出现不及格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正面教育的例子。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教育方式,较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手段。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坚持教育原则,更好地完成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也不同。从社会学的角度,促进社会和个体社会化的整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政治学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政治观点的认同;从教育学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主席在2005年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段讲话中强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要培养各方面素质优秀的新一代大学生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大学生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与祖国共命运,这不仅可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毕业生要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但难好转,还会更加严峻。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27万,比2013年多了28万,再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可以知道2014就业形势比去年要更加的严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一)在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进行重视,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但是却安排不合理,存在着内容重复、课时不足等现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上,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考试,却忽略了大学生在实际中的表现,另外,在学校评定优等生的过程中,只注重文化课的评优,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评优过程中去,这就在无形中使大学生的心中更加注重文化知识,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更高的重视;高校并没有配备更多的高素质教育师资,且有些教师的并没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校园文化和学校教学条件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的现象,且只是单纯的说教,还有很多的高效只是单纯的开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与实际的社会思想脱节,而大学生的特点是“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多了对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参政议政、影响社会的要求,而更少了对思想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学习方式的妥协与容忍。”这就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实际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高校发展和创新的一个新的亮点。在对两会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将大学生思想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根据实际的大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创新点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实际的大学生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明确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混乱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概念差,精神不佳和其他问题。”这些思想问题,在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制定创新的教育方法,来适应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特点,从而保证大学生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进行充分的尊重。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也确保大学生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时刻的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时候,要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的重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受课对象,保持完全平等的身份地位;其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实时的对学生素质进行充分的了解。授课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大学生,因此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对大学生素质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本着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实际的文化和物质利益,并保证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锻炼其毅力,培养其品格,增长其才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社会奉献。本文结合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简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又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增长才干,锻炼出坚韧的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更好地为社会做奉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蕴涵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当中,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线。[1]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摆正社会实践活动的行进方向和目标,使社会实践活动始终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可以统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目标,将二者团结到一起,向同一个目标迈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其注入活力和奋斗的激情,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处
(一)参与度更高大学其实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没有切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对老师的说教不以为意,充耳不闻,甚至觉得无聊。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反应、应对和调整,在参与过程中将这些意识吸收并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习惯,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使其符合思想道德要求,一改以往一味接受灌输的被动状态,而是在实践中不自觉自主进行理解和吸收。
(二)教育渗透性更强如上文所说,如果只是对大学生进行单一、枯燥的说教,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让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实际意义。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不动声色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呆板的课堂灌输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活动中,既有趣又有效。
(三)增强教育影响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渗透到了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使参与者受益良多,对参与者的影响力还延伸到结束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此外,一方面,后续开展的一些总结、宣传活动还会将影响辐射到其他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身上,一方面通过参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不同思想政治熏染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体会、总结,是可以使学生将不同的收获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影响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清晰认识和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合理的规划,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没有将策划、发起、实施、总结、宣传进行有效衔接,使这项工作变得形式化。[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各种活动当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找准时机、找出合适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达到那么广泛的覆盖范围。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行应该有其相应的目的,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然而现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盲目跟风,追求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保证教育效果。
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起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参与、反思、探索逐渐完善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增强其实际育人的效用。其次,扩大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并保证实效性。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资力度,避免因交通费、食宿费等经济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和限制参与人数。最后,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特长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提高、相互配合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让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弘扬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段树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校园(上旬刊),2015(03):5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9-01
当今,因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产生共鸣,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既有着时代的因素,更有着现实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于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与现实社会脱节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当下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有了改善,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受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特殊化、复杂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面临众多的挑战。要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先期目标,要依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显。而传授者(教师)与接受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
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生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金钱至上、攀比消费的拜金主义随之产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钱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使而去酒吧坐台,情愿被人包养,大家都知道何为荣、何为耻,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与自己的荣辱观背道而驰,这正是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知行不一”的体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的问题在本学科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方法
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地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的创新之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改革的根本,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手法和教育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学生充分地继承和发扬创新精神,开拓教育新局面。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继承,是顺应新时期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从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主体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创新。以下是两种角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体现。
1.创新之法
传统的教育体制固然有其需要完善之处,但对其精华部分的继承是奠定创新之路的基础,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为完善更好的教育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对创新之路的自主发展也不容忽视。我们要建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它独有的完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对时代的飞速发展。
2.创新之路
要由传统的思想政治体系逐渐转变成为现代化的、拥有完备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传统向现代的不断趋于成熟的改变使得教育体系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环境
学生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诸多的自身问题阻碍创新之路的发展。譬如不够完善的思想体系、不够成熟的是非观念等,都对创新之路的发展提出要求。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学生越来越缺乏身体和心理上的锻炼,这对创新之路的实践性提出极大的考验。我国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都在进行改革完善。在此环境下,社会的发展致使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仅联系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而且联系着社会的发展。它受到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对其教育理念的构成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都有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会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创造,将更全面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奠定基础。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法
1.完善创新之路的实践性
(1)对于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通过严格的巡查制度、缜密的制度规范和适当的奖惩措施杜绝歧视问题的出现。比如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对于学生外在身体条件的歧视、对学生所在地区的歧视等都属于有关部门的管辖范围。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文件,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树立就业者正确的价值观,保障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正常发展。
(2)在就业制度完善的同时,对于大学生创业制度的完善也不容忽视。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来源之一,是实现大学生梦想的重要道路。大学生创业制度的完善不仅要依靠相关法令的提出,更要求社会对这些政策发挥实行力。以相关法令为基础,社会作为法令的执行者,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合适的创业环境。
(3)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摒除不良的就业风气。对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待遇,要及时发现并进行阻止和处罚。坚决保证就业制度的公正性,为学生的健康的思想发展铺平道路。同时要积极地做好学生择业就业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少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完善创新的理论基础
创新的理论完善要从传统教育理念出发,克服传统教学制度的弊端,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开创出顺应学生发展、适应教育体制发展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应注意学生性格及才能多样性方面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掘自身的优缺点,注意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优劣应引起学校的重视。要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引导引领每个学生走入思想的神圣殿堂,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老师、意见箱等方面的交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2)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在成才之路上的合理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主动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配合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积极做好学生思想上的指引工作,为大学生优秀成长道路的开拓创建坚实的思想理论体系。
四、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的创新之路不仅是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更是时展的强烈需要。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道德依据,而正确的道德观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道路的支持。我们应克服传统教育弊端,开创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覃好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跃升与创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一般而言,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比较注意最先得到的信息,而容易忽略、不注重后面的信息,所以,第一印象极大地影响以后的认知判断。当然,这并非是难以打破和矫正的僵局,后续信息的点滴积聚或突变会有效地破除第一印象的顽固性,但是这种良性干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阶段很难成立。因为这一时期,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同质性异常突出,无一不是瞄准考试而设定的过程,鲜有卓尔不群者涌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应试特点,后续信息的逐步汇聚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强化最初的应试特点而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信息突变的可能性不大,这样一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印象就被深深固化了。应试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必然是“教”而忽视“育”。为应对考试,教师只注重讲解或澄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严格遵循教材编排逻辑按部就班地讲解书本内容,少有面向现实问题或结合学生特点的联系、设计、剪裁等变通环节,围绕所谓“考点”硬性分割完整的理论内容,重点强调如何破解试题“陷阱”及完善答题技巧,像其他课程一样赌题、押题,大搞“题海”战术,强化学生死记硬背的训练。学生头脑中被强行填充进大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的来不及理解消化的理论内容,唯有死死将其记住,以求考试获得高分。所以,上述这种模式不可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之功,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考察的过程,舍本逐末地扭曲了其提升素养、完善人格、丰富精神、促进发展的教育初衷,也遮蔽了其丰富的现实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模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深误解。其一,在课程性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以理想、道德、认知的科学理论为教学内容,但其与精神世界、道德修养之间的联系是“虚”的,与升学考试之间的联系是“实”的,分数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和标准,在这一点上与一般课程无异,它所宣称的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建构功能、育化矫正功能等任何功能也比不上升学功能来得更为实际和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只是获取高分、铺平自己考上理想高中或大学之路的一条途径而已。其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方法就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老师的理论灌输,死记硬背老师反复核定的枯燥乏味的标准答案,在这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难觅探究、发现的乐趣和由此产生的自我满足与肯定。其三,在课程作用及效果方面,在学生心目中,课上所学的理论唯属于课堂和学校,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原则,与实际关系不大,难以构成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指导。
二、大学新生的既有误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这是大学的宗旨和趣味,而经过应试教育塑造的大学新生,其术业专攻的价值取向无疑与之相去甚远,这不仅成为其真正融入大学生活的直接障碍,也客观上增加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衔接的难度,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格外突出。中学时代形成的那些先入为主的误解,在进入大学后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学习态度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活动,担负着传承文明、服务人类发展的使命,有着引领政治方向、促进人格完善、协调利益矛盾、激发精神动力的功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兼具社会,通过培养具备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应试教育将其存在意义工具化了,置换成争分升学的渠道和载体,令教育对象难以体会其功利意义之外的价值。进入大学,虽然高考指挥棒不存在了,然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曲解还在,中学时养成的学习求知方面的精明与现实的烙印还在,它们会让大学新生继续热衷于实用主义地区分所学课程之“有用”或“无用”,为评优、评奖而对考试分数锱铢必较,甚至覥颜伸手要分,忽视创造性实践活动而热捧各类实用性证书,早早锁定考公务员、捧铁饭碗的求学目标,摩拳擦掌地准备把大学过成“高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他们体会不到,但其基础必修课的地位他们看得到,与入党、考研的紧密联系他们看得到,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便注定要面对大学新生存在的两种负面态度,即不在乎、无所谓的轻慢忽视态度和只在乎分数的实利态度,虽然后者表面看去孜孜努力,似乎好于前者,然而毕竟是止步于分数而未曾真正内化地学习,所以这两种态度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育过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识的人,因此绝对不能忽视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自主性。中学时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却涉世未深,针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从微观角度切入,从身边小事谈起,强调感性认知和情感陶冶,注重树立具有现实意义和强烈感染性的示范典型,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在教育指向上,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然而,以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了这一客观规律,它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弱化了理论联系实际,消化理论、内化理论的环节,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凡此种种,使得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教师在上这门课时显得十分尴尬和为难,特别是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大学新生对理论讲授格外厌倦,他们囫囵吞枣记住的理论内容在高考后大半淡忘,以如此一知半解的理论基础应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肯定是不行的,这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要规避招致“空洞灌输”的恶评,另一方面还要顾及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在二者之间艰难地选择着平衡点。加之大学新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盲从,使其对整个教学过程参与的深度不够,对教学改革和能动性环节的创设呼应不足,从而弱化了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交锋,甚至使部分教师产生“唱独角戏”之感,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效果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笔者曾对大学新生做过调查,当被问及有谁使用过思政教材底页上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时,200多学生中只有一名学生举了手。这说明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努力实践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从课堂教育向现实生活的辐射和延伸,力争建立起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学习等辅教育渠道,但存在于大学新生从中学带来的既有“痼疾”却有可能成为这些努力的障碍,也制约了大学新生对来自多种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动搜集、感知的意识和接纳、消化的个人能力,从而让这些努力达不到预期的收效。
(三)教育效果方面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应使教育对象养成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在理论指导生活和学以致用方面打下较为深厚的前期基础,但因为受制于重灌输、轻化育的应试教育体制,这一教育任务实际上并未真正完成。为此,大学作为应试后阶段,不得不承担起为中学教育拾遗补阙的任务,占用大量的课时弥补学生在理论修养及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来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及深入研究能力,通过广泛的教学互动,推进大学生从消化、吸收的层次上升到丰富、发展的层次,加快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性和先进性进程,现在却常常纠缠于本应早已掌握的理论梳理之中,作为替应试教育“买单”的结果,就是大学不得已打散了自己的教学体系,逐步降低、修正培养目标。
三、破除首因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挑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93-02
目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及国内改革和建设也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性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当代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一是经济负担压力。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因囊中羞涩而产生自卑心理,日常生活中表现沉默寡言,闷闷不乐,碰到一点挫折就怀疑自己的能力。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收费标准的提高,许多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加大,为了维持学业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搞勤工助学,打工赚钱,使学生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二是人际关系的压力。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的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少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勇气,缺少交往的技巧;同时也由于有强烈的自卑感而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敢与他人接触,结果自己孤立了自己。三是学习成就的压力。大学期间的学习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沉重的,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的成就。而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父母和乡邻的希望及嘱托,他们具有强烈的成就感,更希望成功。四是就业压力。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对于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磨难的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更需要稳定的职业、较好的经济收入。那么,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以学生为本,运用情感教育
对经济困难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心理沟通、情感交融,在耐心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情与理、严与爱、言与行结合起来,鼓励他们要面对现实,克服暂时的困难。学校、老师要尽力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咨询、引导和教育,做好“心理解困”工作
对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比经济上的压力还大。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同经济资助一样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其次,根据困难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活动。另外,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发奋进取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典型事例,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座谈、讨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对待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更多与同学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消除自卑感、孤独感和压抑感。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一方面使人类文明成果可以迅速传遍世界,但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精神垃圾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互联网对学生思想形成的“双刃”作用日益明显,网络信息的渗透性、不可控性、快速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但是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公开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西方政治、宗教和腐朽思想的渗透,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此外,一些学生过分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同时影响了人际交往,淡化了集体观念。因此,如何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抵制不良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认为,应加强网络管理,占领网络阵地。
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和聊天。QQ、电子邮件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联络手段,86.4%的人拥有E-mail信箱,98%的学生拥有QQ号。应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做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网络服务进公寓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这样便于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应用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培养网络道德,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青年实际,贴近青年思想,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高校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后,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主要来自学校后勤职工或其他人员,还有部分是临时工。这支管理员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较差,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管理服务水平与学生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引发学生的强烈不满,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现实当中,学生公寓管理与日常教育管理的严重脱节,已经成为不少高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的主要课余活动场所由教室转移到公寓,学生的个人空间大了,散漫行为多了,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不遵守作息时间等行为,已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入住公寓的学生来源日趋增加和复杂,使这一问题愈加凸显。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寓社会化进程中的弱化,已经引起了学校的普遍关注。
在公寓管理上,应该坚持“标准要高,管理要严,检查要勤,奖罚要重”;在公寓服务上,应该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及时,方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服务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具体地说,要切实加强“五进”工作。
1.辅导员进公寓
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引导、保证和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大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辅导员要在公寓内更好地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党团组织进公寓
要以楼为单位,成立党员、团员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团组织干部轮流值班,建立学生反馈制度,随时接待学生来访,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引领和带动党员、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漏洞与不足。
3.学生自管组织进公寓
以各楼的楼长、楼层长、寝室长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传达学校相关政策,协助学校及公寓管理部门做好寝室同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校园文化进公寓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化公寓文化建设,使公寓更加净化、绿化、美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给学生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安全保卫进公寓
学校要设立安全保卫机构和配齐专职安全人员,拟定安全应急预案,切实担负起管理范围内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到值班门卫到位,巡逻执勤到位,检查整改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安全责任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仇琦.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新理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宿舍管理中心,2005.
[2]周鸿刚.新型学生公寓的学生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意义;策略
为了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让学生有用于社会,下面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原因
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志存高远,心系理想,比高中时代有着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他们的思想上又存在一些错误。他们喜欢接触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尝试新思路。但是,大学校园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论巨细,教师都不能小觑。我们从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因为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刚刚走出,一时从繁重的学业和忙碌的生活中走出来,再也不用整天钻在题海之中,可以很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好和生活。走进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发现他们生活和学习很不规律,每天把凌晨当夜晚,把中午当早晨,上课懒散,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即使人在教室,也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很少有学生真正听老师讲课,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追求名牌,讲求排场,爱慕虚荣,一些大学生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朴素意识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教学环节薄弱,或者方法不多。部分专业教师以为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和是非观已经基本形成和完善,所以,容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趋于放松,只渗透专业知识,不渗透教学的道德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林,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展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策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深入贯彻学校大的教育方针和校风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之能够有效辨清荣与辱、美与丑、善与恶,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深刻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机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育人为本,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的;要坚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联系时政热点,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证评论,多方鼓励,积极引导,争取听到每个学生的心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鼓励课堂发言,不管学生看得是否深刻、全面,讲得是否清晰晓畅,都应给予支持。课堂中也有一些学生本身就热衷于时事政治,也不乏犀利的政治眼光,教师应该从讲台中走下来,从大学教授的身份中摆脱出来,将“教学”转化为“教”与“学”,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能在学生的独到见解中,揣摩学生的心理和政治方向,注意多引导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切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同时,教师要改变原来文理学生区别教学的做法。在教学听课中,我经常会听到某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说:“咱们理科生要好好听”,“咱们文科生以前学习过,我就不再着重讲解了”。这些解释,从深层理解上,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外在表现――纯粹将教学任务放在课本上,将教学重点放在宣读课本、解释政治术语上。教师要尽早从“教课本”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及时“用课本教”。
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思想政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影响着校园的文化,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效的政治课堂,可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堂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先生认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他认为真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到 “不唯尚,不唯书,只唯实”,就要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锻炼,深入山区和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教师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军训汇演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们受益良多,但同时学生在校时间少,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等不足之处。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践行不到位。
1.压缩课程,忽视思政。这一问题落脚点在于校企双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学校方面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到实践阶段,不断压缩各类课程学时,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课程不能贯穿学期始终,学生重视程度降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企业方面也由于过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压缩课程,忽视思政导致学生个人层面价值无法实现。
2.途径多拓展,三方意识弱。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在于校企生三方。对于学校来说,辅导员身在学校,学生身在企业,即使辅导员想对自己的学生认真负责,加强指导,也力不从心。因而从学校层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对于企业来说,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起到主要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是大多数企业未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未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花大力气片面地培养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没有利用足够的精力与财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从企业层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身处学校中,身边有许多同学、老师身上的思想政治水平让人仰视,值得学习。身处实习单位中,身边有许多榜样值得学习,他们的品质力量值得汲取。身处社会中,身边有许多令人竖起大拇指的善行,其中透露出道德风尚让人感动。所以,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样本非常多,但是学生学习意识弱,学习热情不高,因而从个人层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3.转换意识弱,融入环境难。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在于学生自身。学生进入到企业后,他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还应该是企业员工。多一份角色,多一份要求,因此,他们得服从企业的管理和安排,然而,部分学生仍以学生自居,以学生的身份来逃避困难,表现得抵触、倦怠,并未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企业中。因此无法真正接受到来自学校,实习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问题如未能得到解决、疏导,将导致我们的学生在企业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使工学结合的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必须商量对策,采取措施。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只有塑造完满人格的教育,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方面素质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还要自由、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工学结合作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也需要是完整的教育。各高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将公共基础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全面的、全方位的育人思想,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接班人,才能彻底摆脱以往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弊端。因此,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和谐、共同发展,就必须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确立“重德育、重实践、增技能”的育人观念,从而构建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2.壮大队伍,支撑德育。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作为引导者的队伍,不再只有辅导员,而是由辅导员、思政老师、企业管理者三者构成的复合型引导团队。对于辅导员这一方,应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政治素养,心理知识及管理水平;亦应完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复合型辅导员队伍。对于思政老师这一方既要提高职业道德理论传授能力,使之迅速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又要增强自身人格的力量,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道德境界。对于企业来说,既要注重技能培训,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思想动员,教师关怀,氛围熏陶。学校、企业,尤其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事事以学生为主,事事为学生着想,尽可能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来自榜样的思政教育学习意识弱,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跟踪调查,做到思想上解惑、交往上解结、生活上解困、心理上解压、就业上解难,使他们做好在学生与员工角色上的转换,不致产生抵触、倦怠的情绪,以便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与技能培训。从而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这一教育模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应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良好道德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
三、结语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择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27-02
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这给社会及高校带来一定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困难重重,阻力重重。鉴于此,高校应把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高校培养费用的办学方式已逐渐形成。这给一部分贫困家庭带来负担,与此同时,贫困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
1.扩招使贫困大学生数量相应增加引发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使得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高校扩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接踵而来所引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运而生。
据教育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等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其中,我国每年有近万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比解决普通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更为严峻和重要,因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1]由此可见,因贫困大学生数量增加而引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越来越突出。
2.贫困大学生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种类型就业相对困难
贫困生就业问题倍受社会关注,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就业问题是落实全面就业的关键。贫困大学生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伸出援助之手。“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困难、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1]很显然,贫困大学生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种类型,他们是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易遭受挫折的特殊群体,就业相对困难。
3.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状况不佳难以应付激烈的就业竞争
贫困生的基本生活状况较其他学生差,部分贫困生由于生活的窘迫经常为各种费用担忧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他们经常为学习、生活费用而奔波,学习成绩往往受到影响,这也为日后的择业带来不利。另外,由于经济条件差还会影响贫困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使得贫困生人际关系得不到广泛的拓展,从而影响其对社会资源的开发。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状况不佳很难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贫困导致的社会资源缺乏、机会不平等以及心理失衡等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单亲无经济来源家庭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那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显得不足。他们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应试教育的缺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全身心地迎接高考,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经济困难,更没有机会和金钱去训练其他同学所具有的特长。他们与社会接触少,视野狭窄,以至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不仅要看学习成绩,技能、特长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往往是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指标。因此,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常常处于劣势,就业成功的机会很小。
2.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2005年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5级新生中13.86%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四年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达到16.31%。其中,来自边远农村的学生有19.67%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悲观心理。贫困大学生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觉得贫困给自己带来了耻辱,被人瞧不起,对就业悲观失望,整日陷入痛苦绝望之中。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降低标准,主动示弱。有些贫困生对于他们向往的理想职业,即便自己的成绩很优异,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不敢去竞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择业费用而焦虑,不得不到处借钱,同学也因此而疏远他们。这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有失败感和愧疚感。再加上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免产生悲观、厌世、焦虑和不安的消极心理,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2)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缺少自信和勇气,择业中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节衣缩食,那些紧俏的岗位他们不敢去挑战,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们常常因自卑而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暗示。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我认识,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身条件差,又怕用人单位看不起自己,缩手缩脚。这种心理将阻碍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就业机会往往与他们失之交臂。
(3)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在择业中屡遭失败的贫困生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落,易冲动。做事容易“左右摇摆,捉摸不定,表现为对社会的聚集与游离,对自我的肯定与怀疑,对真理的顾盼与排斥,对人生的向往与忧郁等等心理失衡现象。”[3]若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孤独、嫉妒、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在择业中受挫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做事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他们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心理话,不愿交朋友。由于自己囊中羞涩,更不愿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他们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过度自尊,过于敏感。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很难融入社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加以消除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
3.缺乏社会资源,缺少平等的竞争机会。
来自农民阶层、城镇普通市民家庭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贫困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缺乏人脉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背景,缺乏社会资源。在这个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的社会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社会关系求职是一条非常重要而且相当有效的就业途径,缺乏社会资源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无奈和不利地位。
由于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就业背后的社会关系往往起很大作用。这就使得没有社会背景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少平等的竞争机会。一些用人单位常常优先录用那些有社会背景的毕业生,很显然,无社会关系的贫困大学生只好被拒之门外。还由于经济困难致使贫困大学生择业范围存在局限性。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范围相对较大,因为他们可以考研、出国等。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差的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的现实只好先就业。这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机会与那些生活富裕的大学生相比就少了很多。
三、针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大学生择业中的引导作用,鼓励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勇敢地面对择业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只有着眼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择业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者内在统一,相互联系。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用疏导的方法教育贫困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就业。此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也非常重要。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自卑心理等择业心理趋向,会阻碍贫困生的发展。高校应教育贫困大学生“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4]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指导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塑造健全人格。
作为校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经受着经济、学业和就业等多重压力,加之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失衡,不利于贫困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解决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以正确的方式消除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能引导贫困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并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其在择业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贫困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与贫困生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帮助贫困生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经常与他们谈心,主要是解决认知问题。因为人们的很多负面情绪和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认知失调造成的,与他们不正确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只有通过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才能有效调节情绪和行为。
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应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估价自我、悦纳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要引导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诚恳热情,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同学进行感情交流,融入集体之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自我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自食其力,如鼓励贫困生到图书馆自习室、教室捡塑料瓶或易拉罐等。使其认识到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最光荣,从而不断提高贫困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择业储备力量。
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动员贫困生利用晚上时间到图书馆排架、整理书刊;做教师科研助手;清扫自习室等,学生通过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可以激发贫困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建立自信心、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赢得自尊的机会。“做好助学帮困工作,完善经济资助机制,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5]上述做法既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又能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并为将来择业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千万不能放松。高校应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从思想上摆脱困境,做生活的强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文.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5、25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3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阐述了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基本在300元以下。在这300 元中除了生活费外,还要参加不同的考试以及一些社团的活动,所以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衣食等方面比较窘迫。在学习态度方面,一般贫困学生都要通过努力学习来争取奖学金,还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只有小部分贫困生整日碌碌无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大约一半的贫困生能够和同学们正常交往,有一些却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其他人交往。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
1、自立却也有依赖心理
生活的困苦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所以部分贫困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锻炼自己。但是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没有勇气,也没有毅力,希望好心人对他们进行资助,这种依赖心理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2、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太敏感,自卑与自尊的交织
由于贫困大学生受强烈的自尊的影响,因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中基本都来自于农村,当他们走进大学之后,身边的人都是极为优秀,这些人在物质生活条件上都比他们优越,所以贫困大学生会感到自己是一些弱势群体。这些贫困大学生时刻担心被别人歧视,因而慢慢的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们的自尊心要比其他的大学生的自尊心更强。在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歧视贫困的现象,这就使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最终导致贫困大学生情绪暴躁、不爱说话、没有自信、愿意猜测等症状。
3、意志坚强,也会忧郁
贫困大学生经历过贫困的磨炼,所以能够吃苦耐劳,很自立,但是物质上却并不充足,这使他们产生了忧郁感,和同学也不能正常交流。部分贫困大学生经常抨击社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看法偏激,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把他们从精神贫困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健康发展。
4、自卑却有极强的自尊心
贫困大学生在高中生活中只是学习,而城市的学生多数有一技之长,相比之下,贫困生显得比较寒酸。所以,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成熟,所以他们也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当有同学和老师出于好意帮助他们时,他们总觉得是一种施舍。由于这种自卑和自尊心理的共同作用,他们很孤僻,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高校中开展心理辅导主要是尽可能消除贫困生的贫困心理,并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还要开辟电话咨询等渠道,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调节好自我,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2、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首先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价值观,鼓励他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此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正确的理解对于贫困的看法。另外,以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为榜样,发挥其示范的作用。高校要通过校园广播、校报以及校园网络等方式对于品学兼优、积极乐观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加以宣传,达到感染其他贫困的大学生的目的。
3、高校要对贫困大学生加强自强自立、艰苦奋斗、感恩的教育。
高校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品德的各种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是要防止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双困的现象。外界的帮助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只是暂时的解决面前困难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如果他们想彻底的摆脱贫困,就是从自身出发树立自救的意识,要有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把社会外界对他们的帮助理解成为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一种推力,时刻激励自己,要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成才后回报帮助过他们的人以及社会。
4、高校要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大力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要重视创建校园整体文化的建设,强化班级以及学生宿舍文明的建设,同时高校要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班风。高校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高校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舞台,从分发挥学生会、班集体、宿舍等作用,积极的开展创建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团结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并主动的参与到社会活动的意识,进而消除因为贫困带给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严重影响。
结束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那么我们要针对于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对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才能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做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黄科;唐勇;;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孟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3、郭涤;邓小林;张外安;;湖南高校特困生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调查与举措[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