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29 17:1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高中 古诗词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95-02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教学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在教材编排上还是高考试题分值倾向方面,诗词阅读的比重都有所加大。但是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相反,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而诗词阅读题往往成为学生高考失分最严重的题型。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诗词学习无非“读”和“赏”两个方面,“读”是登堂之阶,“赏”是入室之法。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应紧紧扣住这两个字。

一、读

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因此,“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至今,朗读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耳熟能详的语句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因此,让学生学会朗读,是教会他们与诗歌进行一种高品质的对话,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一般而言,在教学中对一首诗歌的“读”,分为初读―听读―品读―背诵这几个环节。

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首先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能一字不错地朗读。南宋朱熹说过,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便是初读。

听读,可有多种形式,可采取听优秀学生朗读、听教师范读、听名家示范朗读等形式。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初读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感悟、学习、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词诵读中音部的顿宕、字音的轻重、语调的曲直缓急等一般规律。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

品读,是对诗歌的个性化诵读。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亦有别。周振甫先生强调道: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诗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或优秀示范,或分组比赛,或集体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点拨引导。

背诵,是诵读的最终结果。很多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强行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痛苦不堪。其实这一过程应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强求。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熟练的境界。 熟读,自然成诵。

总之,学生诵读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赏

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是难能之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努力,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一是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提供角度,让学生深入赏析诗歌的妙处。

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是学生鉴赏诗歌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在文言字词方面的障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隔膜,再加上对诗词语言跳跃性、含蓄性的陌生,其对诗歌大意的把握困难比较大。这也是学生读不懂、不愿读古诗词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鉴于学生对诗词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考虑增强趣味性、可操作性,切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翻译诗词。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可给我们以启发。

请以“我要走了”为开头,扩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请以“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为开头,扩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请以“我们分别以后”为开头,扩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这样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诗意的理解只是鉴赏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诗词本身,探究其魅力所在。学生对鉴赏方法是比较含糊的,因此,教师应针(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5页)对不同的诗词类型,设计不同的鉴赏角度,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鉴赏诗歌的角度很多,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学会从形象、技巧、情感三个方面去鉴赏诗歌,但在具体教学中因篇目不同而或有所侧重,或面面俱到。但是无论怎样,教师在设置问题或教学环节时,应确保新颖,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教授《杜甫诗三首》,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请结合本课所学三首诗谈谈你的感想。以这样开放式的命题来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又如,在执教《望海潮》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鉴赏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鉴赏它的“形象美”,也可鉴赏它的“语言美”,还可赏析它的“技巧美”……那么这首词美在何处?

请各小组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关键词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形成“美点寻踪图”。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而且懂得了鉴赏诗词的角度: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技巧,并积累了鉴赏诗词的方法。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诚然,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和“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授诗词的法宝,但只有符合诗词教学需求、适宜学生学习需要的“读”,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赏”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回归本真,让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不再枯燥,让优美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古诗词教学真正达到高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周振甫等.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含、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从陶渊明的《饮酒》到杜甫的《登楼》,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的古代歌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也蕴含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只有让高中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价值,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召,让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诗歌文化能够发扬和继承下去。所以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意其中蕴含的分析性和理解性,逐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它可以说是文学教育工作的最高形式。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因此,鉴赏教育的实施成为了高中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诗歌艺术的必然需求。

(二)提高审美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诗歌的本身而言,它集合了语言、美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艺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培养道德情操。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不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的坚忍不拔,从“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愁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别离姿态,不同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道德态度和人生思想。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诗词中的美好意境、高尚情感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在应试教育的发展理念之下,很多教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功利的教学理念、偏误的教学实践、滞后的教学研究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强化以下几个环节:

(一)联系诗歌背景,开展多维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所要进行鉴赏的课程进行深度的分析,将作品中的背景、情境、故事、情感结合起来,深入分析诗歌中作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也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诗歌的背景材料,并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导入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创作艺术的文化内涵。其次,每一个阶段的诗词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可以以朝代为分界线,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个不同的阶段,让学生进行赏析。例如,唐代国力兴旺,在诗歌中凝聚了气势磅礴的文学魅力,并且在大多数作品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白的《将进酒》等等。再次,教师可以按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划分,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诗的分类,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建立起对古诗词的良好认知,实现对诗词的整体把握。

(二)彰显名篇名句魅力,强化自我鉴赏能力。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无穷的意境和深沉博大的情感,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往往仅凭一个字,就能获得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古诗词中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利用名篇名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强化自我鉴赏能力。如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中,“排”、“引”两个字的运用十分巧妙。正是因为这种高度凝练性,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的品读,尤其注意对重点字的体会和感悟,只有细细地品味和领悟,才能够充分感悟和理解那种动人的语言魅力。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强化鉴赏能力 四项策略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应当如何强化这种能力呢?本文提出四项策略。

一、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古诗词一般有结构对称、句末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的朗读能够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诗词的基调,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约。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而且能够通过词句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1]。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读这句时能感受到气势的雄伟壮阔,眼前呈现出赤壁大战时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笔锋急转,作者通过自己和周瑜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学生通过句子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苦闷的心情。在学生朗读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二、从写作背景入手,发挥想象力。

诗词是诗人和词人抒发感情的工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作者的写作背景对诗词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在诗词内容中有所渗透,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细腻、手法独特,经常书写一些伤感缅怀的诗词,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志同道合,生活幸福,这时的作品多描写爱情、景物,韵调优美。但在金兵入主中原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的悲苦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一生动荡,经历了世间百态,作品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也分为两种类型。再如宋朝的陆游和唐婉,两个人都著有《钗头凤》,陆游和唐婉原是表兄妹,两人结合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没想到这却引起了陆游母亲的不满,命令陆游休掉唐婉,并另娶一妻,两人再次见面时都非常伤心,陆游就在墙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见陆游的诗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便抑郁而终。他们两人的悲情故事感动世人,学生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入地了解诗词内涵[2]。

三、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学会理解鉴赏。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仅是理解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讲究遣词造句,作者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鉴赏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不仅这两句是工对,并且句中还有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工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的带领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体会诗词意境,把握诗词灵魂。

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细去品味和体会。体会诗词的意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感受作者精神,强化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用“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怨别,“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等,学生可以抓住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秋风”“细雨”等意象都能表达出作者凄苦孤独的心境。

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的特点,找寻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意境,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住诗词灵魂。

五、结语

我结合案例,提出了强化高中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与同仁共勉,一同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当然,强化这种能力的策略绝不仅限于此,只要是适合于学生,能取得切实成效的,均是优秀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2

1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与学现状及其成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学功利化

教师虽然不用参加高考,但高考给教师的压力并不比学生小。为了得到高分,教师日常教学功利色彩相当浓厚,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专扣考点讲,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考什么讲什么”,貌似针对性强,实则是限制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范围,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1.1.2 教学模式化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按点赋分。这导致一部分教师教学时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为了确保多拿分,教师通常教学生采用“套数”答题方法,框定每一步怎么答。久而久之的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答题机器,写的答案呆板而牵强。

1.1.3 教学理性化

古诗词形式精炼但意蕴丰富。细细品味,读者往往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美妙感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习惯逐字逐句对诗歌进行解释,当诗句被解释完,意蕴美也消失了。

“三化”教学,可能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却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鉴赏的权利,使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1.2 学生方面

1.2.1 态度被动化

多数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冒”。如果不是高考必考,学生基本可以跟古诗词“绝缘”了。在曾经号称“诗歌王国”的中国,古诗词近乎沦为“无人问津”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2.2 学法单一化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很少想办法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教师――“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但事实上,只“听”不“讲”,只“抄”不“写”,是很难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

1.2.3 学习过程简单化

诗歌内涵,需要经过反复诵读,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等因素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但是多数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是背记诗歌本身,未能在诵读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也就难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也有学生把古诗词鉴赏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其他因素,这就给完成“把握诗歌内涵”这一学习任务带来了难度。

“三化”学习,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但我们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因为时代的隔膜、情感的含蓄、意境的朦胧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阅读难度,再者,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各种斑斓的“文化快餐”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口味。

2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摒弃落后的观念及教法,回归教学根本,把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当做首要任务。

2.1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兴趣的策略――以猜代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不仅在于诗意难懂;还在于教师“灌输式”的单调教法。其中教师的教法是主因。“灌输式”教法,侧重于教师讲解,而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得到的审美体验更是少之又少。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可采用“以猜代讲”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时,可让学生按猜谜语的方法,先看看诗中写了什么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既有悬念,又有迹可循。采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师“灌输式”教法。

2.2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音韵美能力的策略――激情朗读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读”。有效地“读”可以让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体验。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不读,但没读出效果。为何?原因在于学生不讲究读法,拿起任何一首诗,都是一板一眼地念,不懂得“激情朗读”。

“激情朗读”,指的是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结合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及其呈现出来的或悲或喜、或热烈或沉郁等感情基调,全情投入朗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懂得朗读要做到“停顿有节奏,音调有高低”,音调高低应随文义轻重变换,做到“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3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能力的策略――画诗悟情

“意境”较为抽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境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在强调“概括意境要用两个双音节词”,然后罗列出一大堆常见的意境类型术语,让学生牢记。学生记住了不少,但考试时却发现不知该套哪个,学了也白学。

要体会诗中意境,身临其境是个好办法,可惜我们都不具备“穿越”之异能,那么,不妨采用画诗悟情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其境”,感受“其意”。

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粤教版高一必修)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诗中意境,笔者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画出来。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2.4 提高学生感受诗歌凝练美能力的策略――斟酌字句

古诗词意丰而言简。诗人特别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事例,在为我们留下创作美谈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炼字后“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采取“整体式教学”,每教学一首诗,都在分析整首诗讲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忽略了对重点词句的鉴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凝滞。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在学习杜甫《蜀相》(粤教版高二选修)时,学生都能较快地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到诗歌寄寓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换成“尽”,“空”换成“皆”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这样,让大部分学生在对诗歌原有的理解上,得到了新的感悟。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们国家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文化,同时也直接表现了古代诗人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思想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就成为了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古诗词的正确理解也能够使学生在文章阅读理解上得到极大的进步。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古诗词学习呢?本文主要选用三篇例文:选修2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修4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和同行一起进步提高。

1.带感情朗读

相对于现代文,古诗词一般来说都具有结构严谨对称、句子末字朗朗上口、押韵合辙的特点,读起来十分通顺上口。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古诗词的美,提高朗诵古代诗词的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因此,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授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是在进行正式授课之前,要播放古诗词的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的语气进行一板一眼的模仿,这样学生在进行聆听和模仿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感受到相应的古诗词的基调,并对古诗词本身的感彩进行深入的体会:慷慨激昂、简单婉约、细腻流畅、粗犷豪迈……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古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美感和韵律感,而且通过对于古代诗词的联想,对于古代诗词当中的情境和感彩有切身体会,在放飞自己的想象的时候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感性思维能力,在感情上也能够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抒发,对诗歌本身的节奏进行控制和把握,通过诗歌中所描绘出的意境对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并在情感方面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诗词的内涵,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作者的思想意境及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次。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古诗词当中,对于其中写得最有意境的一个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进行的分析就应该从朗读的角度出发,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能够同时感受到在赤壁大战的时候当时环境的雄壮气势和浩瀚的天地正气。这也就对赤壁大战本身的波浪壮阔做了一个最好的铺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却急转直下,配合着那种凄凉幽怨的语气,使得学生能够从诗句当中感觉到一种凄凉悲壮的情绪,这直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了一个郁郁不得志、一生凄凉悲苦的诗人形象,使得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就能够理解诗人的那种十分苦闷的心情。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古诗词,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有效理解古诗词当中的内容。

2.从古诗的写作背景方面下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诗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让诗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的想象力,因此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感情升华之后所产生的结晶,换一种说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诗歌情感色彩提供相应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整首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背景,才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诗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比如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最著名的代表,其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思想也很独特,最擅长描写一些能够引起人们缅怀感伤的句子,比如在必修4当中出现过的两首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诗词。李清照本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很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为她成为著名的词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婚后她和丈夫十分恩爱,生活十分幸福美满,这段时间的词一般来说十分轻松优美。但是在金兵进入中原大肆烧杀抢掠之后,她的丈夫也因病而亡,这就使得她的生活在突然间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那个时候开始,作者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人世间的寒暖炎凉,这时候的悲苦抑郁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为什么作者前后两个阶段的诗词性质和抒发的感情具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可以从李清照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得到。

3.培养学生本身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敢于对古代诗歌进行理性的批判就是一个阅读者所具有的文学素养的直接表现。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尽信书不如无书。新时代,对于书本不能够盲目地迷信,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忌惮权威,避免出现人云亦云的机械化思想。比如学商隐的《锦瑟》时,教师可以摆脱原有的课本指导和诗词讲述,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对这首古诗的意境及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随意理解和扩张;教师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进行支持或者反驳,并说出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本身的发散思维就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抓住古诗词的关键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同时对古诗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体会,并最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住了诗歌本身的灵魂和精髓。

在苏教版语文课文中,古诗词的比重是很大的,本文主要结合了若干个苏教高中语文课本当中的案例,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其实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法,就是十分优秀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将进酒

一、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困境分析

但是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常常存在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热情不高、意境审美把握不当,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一)存在畏难心态,学习热情不高。技工院校学生因文言文理论知识普遍薄弱,鉴赏古典诗歌水平低,读不懂古典诗歌内容,品味不出古典诗歌的魅力。加上古典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语言直白易懂,感到古典诗歌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热情。理解古典诗歌难度大,导致在古典诗歌鉴赏课上,部分学生总是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提在课外还会花时间去欣赏古典诗歌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就变成了是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的,古典诗歌学习氛围不浓。(二)诵读效果不佳,意境审美不到。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典诗歌艺术境界对古典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古典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这一审美概念比较抽象,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限制,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时只能浅显地理解字面意思,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技工院校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在文学教育中,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局限在教科书内容的教学中,觉得只要教授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词意思,掌握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归纳总结诗人写作的思想感情,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往往无法理解古诗蕴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用说能够准确地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无法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了对语言和知识的掌握,而疏忽了对思维和情感的培养,让古典诗歌教学变得死板,缺少情感培养目标。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一)走近诗人生平,了解创作背景。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情感氛围中内心的抒发,古典诗歌本身就带有作者的性格特点,阅历经验,甚至是政治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古典诗歌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领悟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为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去了解词人的生平历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闲职,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故此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赤壁怀古》。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历史和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赤壁怀古》一词时,对词人的人物形象、词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能够深入理解感悟了。古典诗歌《将进酒》“走近诗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走近诗人。教师活动:一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二是指导学生品读名家评李白,思考李白与酒的关系。学生活动:自主搜集李白与《将进酒》诗的有关资源。品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明人徐增评《将进酒》、余光中《寻李白》,了解李白的人物形象,思考李白的酒与《将进酒》是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意图:通过名家评李白与《将进酒》,让学生对诗人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主动想走近诗人,走近古诗去了解古诗与酒的融合。(二)把握朗读节奏,感受诗韵意境。朗读是学习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古典诗歌都是讲究押韵的,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非常容易诵读。古典诗歌语言虽简洁,却意义深刻,反反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去大声朗读,认真咀嚼、品味古典诗歌。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读出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雄豪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名家的朗诵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平仄、断句、韵律等,通过音律、节奏的高低变化来感受诗歌的气象不凡以及作者那种极致的情感,之后再模仿朗读。古典诗歌《将进酒》“诵读品味”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诵读品味。教师活动:一是教师范读,学生正音。二是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徐涛朗诵,乐队现场伴奏),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三是知韵律:指导学生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把握节奏,感受韵律;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学生活动:对古诗进行停顿与重读(加粗字)的划分,找出韵脚,感受韵律。认真聆听教师范读指导与徐涛朗读视频,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三)抓住诗歌意象,领悟审美意蕴。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精悍。诗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也不是直接灌输思想,而是常常借助某些事物表达思想(即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某些景色抒发感情(即借景抒情),这些比较含蓄的方式抒发感情。这里借助的事物和描绘的景色,就是诗人建构的“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意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读古典诗词,在形象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入诗人所构建的艺术领域,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领略诗歌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四)描绘画面意境,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在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以展示给学生一组画面,并提问学生: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哪些人物,景色有什么特点等。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思考图片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并用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们将他们的描述与诗歌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从意象中理解古典诗歌,注重人物、景色,再到意象,从而提升到情感。(五)引入音乐元素,开展吟唱活动。在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诗经》大都有乐。相比较古典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流行歌曲。故此,教师可以将音乐元素引入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开展古典诗歌吟诵演唱活动,通过比较现代流行音乐和古典诗歌的差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音乐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吟诵古典诗歌的兴趣。如在讲授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中,引入周杰伦的《台》歌曲,让歌曲与诗词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逝去的爱情充满哀伤的情感。若某些古典诗歌比较晦涩难懂,可以在吟诵古典诗歌时穿插背景音乐。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配乐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为了演唱好《水调歌头》,便会在课前自主学习该诗歌,了解古典诗歌的大意和思想感情,达到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在吟诵时也会对作品与词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古典诗歌《将进酒》“赏阅知诗”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赏阅知诗。教师活动:播放凤凰传奇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将进酒》,并放映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知全诗。学生活动:观看歌曲视频,根据歌词内容(歌词与古诗内容一致),初步感知古诗。设计意图:古诗以流行音乐唱法的方式呈现在“00后”学生的面前,突破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的困境。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情感共鸣。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诗词大会》中设置的“飞花令”让观众赞不绝口,“飞花令”用于选手间的对抗赛,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约定关键字的诗句,且诗句不可重复,挑战选手说不出或答错即淘汰,直至站在最后的一方获胜。笔者在《将进酒》古诗鉴赏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也引入了“飞花令”竞赛游戏,让学生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展开一场“诗”与“酒”的较量,品味诗酒文化,实现情感共鸣,感受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古典诗歌《将进酒》“飞花令比拼”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飞花令比拼。教师活动:教师介绍“飞花令”比赛游戏规则,并进行活动过程指导。游戏规则:1.参赛队伍分为五支队伍,每支队伍选派一名选手参赛,按队伍顺序轮流作答。2.每支队伍作答要求必须在1分钟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酒”字的诗词。3.每支队伍说出含“酒”字的诗词不能重复,重复则需在规定的1分钟剩下的时间内另外说出一联,说不出或说错即为失败,淘汰出局,由剩下的团队继续PK。直到最后两支队伍,有一方说不出或说错,则另一方获胜。学生活动:一是参与“飞花令”竞赛游戏,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感受诗酒文化,进而加深对《将进酒》诗词的理解。二是学生组建比赛队伍并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配:主持人:全班推选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选手:学生进行比赛队伍组建,总共分为五支队伍,支队伍选派两名选手参赛;评委:每支队伍选派一名学生担任评委,评委需对选手说出的诗词进行评判是否过关,是否重复。记录员:全班推选选派两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每组共说出了多少句诗词,并将诗词记录下来,供后续同学们巩固学习的资料。设计意图:运用竞赛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取思政元素:汲取古诗词精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词中诗酒文化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七)“三步曲”阅读法,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初读感知—诵读品味—研读探究”的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采用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在初读的时候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在诵读环节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研读探究环节是本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古典诗歌《将进酒》“三步曲”阅读法教学设计。初读感知:利用蓝墨云平成字词测试,快速浏览任务书上的诗歌译文,完成“内容连线”。诵读品味: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学生画出停顿与重读,找出韵脚,感受韵律,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研读探究: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层次,从每一层次中分别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完成任务卡,分别赏析“悲、乐、愤、狂、愁”情感。设计意图:采用三步曲阅读法,在初读环节,让学生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在诵读环节,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感彩;在研读环节,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思维、想象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典诗词教学本身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情感,注重阐释和情感理解,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欣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超.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才智,2016(7).

[2]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7篇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面对许多基础教育学校把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深造;中学生把中学阶段的学习看作是上大学的敲门砖的教与学上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视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传承百年的“诚恒”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时代的诠释。“恒”即恒远、持久。它不光指学生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指学校里的教育使学生难忘,亦即要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恒久的印记、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久远的效果,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终身受用。于是我们提出了“难忘教育”的主张,“实施难忘教育,实现教育难忘”既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之同步成长,而有效实施难忘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简言之:“难忘教育”期待怎样的语文老师。

从大的方面而言,“难忘教育”追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品学问的同步卓越,因而“人品学问”是核心内涵的关键词。同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更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三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世界潮流。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学科,曾经聚集了一批学问精深的先生。上个世纪初通中建校伊始,国文首席教员徐益修先生“江左国学大师”(王个簃语),以治学之余,报效桑梓执教于南通中学。徐先生一生“研治实学,不骛虚文”,这样的治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则“博洽多文,凝练厚重”。他的课往往旁征博引、山重水复,又要言不烦、文质彬彬。他以自己的丰厚学养奠定了南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风格,并影响了一代代追随者、践行者。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精神需要传承,卓越的前提是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亦即“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关于“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有如下阐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重心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但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教育的实施。故而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前提。

(三)人格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通中语文学科优秀教师群体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与难忘教育;

(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难忘教育个案研究;

(五)难忘课堂教学实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前辈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回忆录

与研究论文。

(二)行动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写出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三)案例分析

分析难忘课堂的优秀案例,探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在建构难忘课堂中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1.材料采集——个案研究、教学实录;2.理论学习

(二)第二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理论学习

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格心理学》与相关的教学理论,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材料采集

搜集的教学案例有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案例,百年校庆“难忘教师”校友回忆录,研究论文有周度《南通中学前辈学者教学思想管窥》、许建平《江苏省南通中学人本化教师群体简介》。

(二)第二阶段

1.通过分析研究完成研究论文《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30年前的名师们》。

2.确定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成长方向。徐晓岚、李伟以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为专业发展方向。李伟的三篇论文《高中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价值》《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有理论有实践,记录了个人专业成长的轨迹。夏立东的《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有力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平台首先是教学”的观点。

(三)第三阶段

1.教学实践及公开课展示

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20多节。

2.个人专业成长目标达成

课题组成员分别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南通市直属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多人完成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获得学位证书。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提升知能素质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学科专业理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读词小札》记录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由“教书育人”向“学术”领域“突破”的成长轨迹。

“小札”选唐五代两宋词人五十八人,选词约一百首。辑取古今词论,意在为非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视角,提供一定的赏鉴武器。词论多选取灼见精警的。而札记有从某一词论生发开来,展衍深化的,更多的是融入个人情感的感悟,记录一般学术视野以外的解读体验。同时引进多元解读的观点,在继承的同时赋予了些许“现代”特色。当然,“个性化”又不能脱离词的“一般性”,因此特别注重词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音乐性的分析。

“散论”系作者多年来词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心得,简择出四十篇,分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涉猎五个问题,汇成一家之言。

《读词小札》作为“难忘教育”系列丛书之一2012年2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与丰富,要真正提升知能素质还必须突破学科界限。课题组以语文训练为切入口,从“多题一解揭规律”、“一题多解重多元”、“一题多变求应变”三个方面论述突破狭义的学科知识与借鉴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发表在2008年10月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弹性表达之于情思的外化》一文是研修专业理论与“突破”专业限制有机结合的案例。“弹性表达”借助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突破”专业限制求发展的思想方法的体现。“弹性”又是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理论的重要学术观点。文章以丰富的材料,从“清灵而飞动”、“丰润而蕴藉”、“格高而韵远”三个方面,探讨弹性表达在情思的外化中的作用。实践着教师专业成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

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学,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简约而不简单》《论视觉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误区》等研究论文,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二)完善信念系统

完善信念系统,需从健全专业情意入手。《30年前的名师们》一文深入到精神与器识层面探讨“难忘教师”的成长规律。“理想主义、薪火传承”是南通中学前辈们之所以令人“难忘”的两大显著表征,也是他们“美丽人生”的突出表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不断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是他们的人生得以美丽的原因,也是他们信念完善所在。“乐为人师,羞为经师”是他们的职业理想,也是“难忘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课题组认为,理想主义者是最美丽的。正如美丽的色彩需要自我调配一样,要创造美丽的人生离不开审美化的人生设计。小到一个阶段,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所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追求怎样的境界,要了然于心。在进行审美化人生设计时,要关注社会,分析、总结现实人生,清理纷繁的主客观因素,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要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的轨迹只有一条,关上一扇门,才能打开另一扇门;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轨迹,美丽与否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有了人生规划,我们还要积极地付诸行动。在践行中,学会挑战危机、障碍和困难,挑战从来不敢触摸的领域;在实践中,调整人生轨迹,完善人生设计。同时人生设计一旦完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躬行履践执著不移,这样人生才得以美丽。

该文发表在2009年12月《福建教育》上。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专业情意健全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诉求,又是渗透在满足学科知识诉求、学生心理诉求的操作策略中的,而这些策略无不体现了教师“尊重生命,重视发展”的基本理念。《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反映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2月《阅读与鉴赏》上。

综上,关于完善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本质;

乐为人师,羞为经师——优秀语文教师的理想境界;

尊重生命,重视发展——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

凝练厚重,博恰多文——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淬炼一支队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最令人难忘的。课题组成员实现了各自专业成长目标,成为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骨干力量,并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

可题组成员还被聘为“江苏省优质教学资源(高中阶段)”研发创作团队主讲教师,面向全省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