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19-05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2006年,我国在全球贸易中进出口总额达17 61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的风险也在加大。主要有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其中出口信用风险的影响日趋突出。
出口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出口企业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后,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口商货款拖欠或灭失的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以2005年为例,我国企业海外应收欠账率达4%,逾期未收汇金额达200亿美元,其中约1亿美元应收账款将会成为呆账或坏账。以产生大量逾期应收账款为特征的出口信用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经济效益,扰乱了正常的贸易秩序,阻碍着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当前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贸易秩序、增强企业出口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结构特点
根据专门从事国际商账追讨的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出口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出口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具备以下结构特点。
1 起因结构――以恶意欺诈为主 表1数据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的货款拖欠50%以上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交货延迟等贸易纠纷引起。
2 来源结构――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 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详见表2),我国出口企业大约50%的信用风险是由不良海外华人客户造成的。为什么我国的出口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呢?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不良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出口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心态,使得不良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将客户信用风险的起因结构和来源结构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判断,我国大部分的外贸逾期应收账款是由不良海外华人进口商对我国出口企业进行恶意欺诈引起。
3 企业性质结构――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 表3表明,我国外资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出口企业。
4 地区结构――从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向内陆相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 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在我国的重点发案地区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转移的。具体表现为:(1)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集中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2)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阶段(1990~1994年)转向内陆省份,(3)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深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转向省或市所辖的缺乏外贸经验的地区和企业。这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大部分国际拖欠,具有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转移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出口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要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海外不良进口商往往选择在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缺乏的地区行骗。
二、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出动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往往忽略了客户的资信调查。资信调查应该是任何出口企业对外交易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预先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很多交易风险带来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进口商的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出口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虽然我国近几年的进出口连年持续强劲增长,但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国内同业之间竞争剧烈。许多出口企业为了争取客户,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从而忽视了资信调查工作。
2 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 从我国对外贸易大量的案例中发现,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缺少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信用风险管理这个职能是销售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重叠的区域,如果在公司的职能设计时没有明确这个管理责任由谁来充当,那么实践中哪个部门都不愿承担这个管理责任。如果企业中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那么企业内部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据统计,我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是引发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征信管理体系落后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能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外部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因此信用信息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信用信息特别是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规范,因此出口企业很难获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此外,出口企业之间交流信息不畅通,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导致不法外商同时在国内十多个口岸行骗的荒唐事件时有发生。
2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有二十几家,其中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影响的评级机构只有七八家,但现存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权威性,信用数据库容量过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各机构之间的分歧大于合作,各有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尚未起到防范、监督、控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的低下使出口企业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国外企业信息,对国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3 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支持不足 出口信用保险已经在欧美国家实行几十年,受到普遍重视,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现在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多家机构可以办理。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出口
额仅占当年出口额的1%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投保企业不足出口企业的8%。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如在采用以非信用证方式为支付方式的出口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要投统保保险,统保方式对出口商来说,成本较高l(2)投保申请周期过长、保费过高;(3)缺乏法律保障。世界各国开办出口信用保险基本是按照立法、建机构、办业务的顺序来进行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对外贸易法》或《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明确。
三、加强我国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构建完善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企业内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这两方面的建设对我国出口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多份额和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企业内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出口信用风险的产生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出口贸易流程,构建企业内部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应该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在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侧重于对客户信息的管理,事中管理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授信的对象以及具体的授信额度,事后管理则主要是对由企业的授信行为形成的应收账款的管理,这三阶段的信用管理构成了出口企业信用全程管理。
1 建立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制定合理的信用额度。加强客户资信调查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客户所在国家(地区)的宏观环境。主要指对东道国风险因素进行调查评估,解决由国际因素产生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比较困难,企业应采取以防范为主的措施。在具体外贸业务操作中,业务量较小的企业可参考一些专业机构对客户所在国的评价指标,如欧洲货币指数、富兰德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业务量大的企业除采用上述方法外,也可委托国内或国际的专业机构来帮助调查、评估某国的国家风险,通过考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适时地给予风险预警,防止风险的发生。二是针对客户自身,主要是指严格调查客户资信状况,加强客户信息管理。企业可以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公共贸易或商务机构、我国驻外使馆商务处、银行和保险机构、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掌握和了解客户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做出分析判断,以此来制定或衡量对客户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同时,对所有往来客户逐一建立档案。根据客户付款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给予客户不同的信用额度。对客户的档案管理应采取动态更新管理制,及时补充新资料,避免由于客户信息陈旧、过时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欺诈。企业根据客户资信情况,结合企业实际,针对不同客户赊销金额的大小和期限,确定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在信用额度范围内进行控制,超出信用额度不予赊销。
2 设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我国出口企业应借鉴西方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制度创新,设立内部信用管理专职机构,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全程的管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在企业中专门负责企业信用管理,其设立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扩大销售、降低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评估通用模式,包括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并对客户进行跟踪管理。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监控和追收等。在设立信用管理时,都要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确保配备的人员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
1 加强征信管理 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是信用制度建立的核心。征信系统的作用在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建立信用约束机制,改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我国征信系统的建立应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实行会员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运作,以社会服务为核心,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理论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保险公司通常通过降低保费来留住客户,从而导致承保利润越来越低,这就使得保险投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注重保险投资不仅可以保证保险行业的正常运转,还会保障保险行业利润的不断增长,但保险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研究者们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关于保险业投资风险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保险行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经理人的自我利益对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经理人持有企业一定的股份,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那么他在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时就会选择比较稳健的风格,从而将企业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企业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第二,税收的非线性。税收的非线性指的是如果企业收入平稳,可以有效降低税收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所以,保险公司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税收率。第三,财务困境成本。财务困境成本是指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或者财务出现问题时,企业的成本就会不断上升,所以,企业要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第四,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是指由于投资具有可变性,当投资出现变动时企业可能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所以企业应当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面对投资带来的风险。
二、如何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时,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的分类:
1、精算风险,指金融保险公司因为售出保险单或者承担债务进行融资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2、系统风险,指因为市场系统存在变化风险而引起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而带来的风险。
3、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保险公司的债务从而带来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保险公司在面临资金周转时由于资金紧缺周转不开的现象。
5、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保险公司对理赔的处理不当或者违反了监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风险。
6、法律风险,指由于保险公司相关人员违法而产生的风险。
那么,面对上述风险,应该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应对。
1.精算风险的控制:精算风险的控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之一,它存在一定的概率性,所以要对精算的过程进行总结,通过提升控制的高度(从实际操作到控制理论)来降低精算的风险。
2.系统风险的控制:利率风险是保险公司在系统风险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产生的影响。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影响,可以定量的分析利率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规避风险。所以,有时虽然风险降低了,但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将利润与规避风险完美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信用风险的控制:要想降低信用风险就要要严格要求保险业务人员,要求保险业务人员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要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避免与信用不良客户签订合同,从而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应收账款。
4.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要想控制好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就得要求保险公司保留一定的现金或者容易变现的流动资产,以备不时之需。
5.操作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提高保险公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进行理赔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杜绝由于理赔不当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避免由于监管不当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6.法律风险的控制:保险公司应该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的法律素养,不做违法之事,尽量避免由于违法而带来的企业风险。
三、保险业投资风险理论研究的关系
首先,投资的风险和承保的风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投资的风险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次,投资的风险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投资主体,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即保险业务受到市场利率因素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采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法,从定量角度来研究保险公司利率风险的问题,当然,在采取该种方法时,也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利润,如何协调好风险与利润的关系是理论界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上,可以采用几种技术工具,即标准化与财务报告、设定承包职权、制定投资指导方针、设置激励机制,全面考虑到保险经营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与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与保险商、高层管理人员签订好激励合同,提升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采取这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可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降低至最小化。
四、结语
总之,保险公司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人们在风险投资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它们各自影响力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如何在保险公司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实现投资利润的最大化等等。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研究不仅要靠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还应该使保险从业人员加入进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根据。所以,保险业风险投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肖毓 单位:成都树德中学
参考文献:
[1]冯佳.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内控管理———浅议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车辉,李思捷,王晓葛,赵阳.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保险产品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0(08).
【关键词】信用卡 信用 风险管理
信用卡业务的运营中,风险主要存在于发卡行、持卡人与特约商户三者之间。发卡行鼓励持卡人正常的消费透支,但伴随而来的就是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银行对于透支的催收不及时,对于恶意拖欠卡债的追索缺乏力度,以及风险保障的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形成信用卡风险形成的原因。各大商业银行不仅要增加信用卡的发放量,发展和扩大信用卡业务规模,同时还要竭力识别、控制并化解信用卡透支所造成的信用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来源出发,可以将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分为三种,即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和技术性风险三类。
外部风险是相对于内部风险来说的,它是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不易被银行所控制的风险。包括信用卡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特约商户操作风险。
内部风险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防范、数额巨大等特点,甚至还可能累及其他金融业务,因此比外部风险更具危害性。具体包括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技术性风险主要指业务系统风险、设备性能风险和软件设计风险。如POS和ATM等计算机终端设备不够完善而带来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因持卡人信用不良、违约拒付而产生的坏账风险。发卡银行发放信用卡给客户的主要依据是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程度。如果客户申请信用卡时的经济状况欠佳,无力还款,就很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
信用风险对发卡银行来说,是其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发卡银行应该做到能够及时识别信用风险,及早防范与控制信用风险。对于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持卡人负债比率。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当持卡人的资产负债率低于规定值,银行才会给持卡人提供信用。现在中完全信息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这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2.持卡人工作单位的信用。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以及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是银行提供信用时首先考虑的三个重要指标。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银行其实更愿意为大型企业的员工提供信用。因为持卡人所在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银行来说相当于信用担保的作用。
3.申请人可支配资本的数量。发卡机构在发放信用卡时,通常会审查申请人可支配资本的数量。只有资本额大于一定数量,才能从银行得到信用支持。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
(一)加速社会征信体系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1.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发卡银行征信部门的运作效率,节约信用交易的成本。如果由各发卡银行独立完成调查和评估受信人的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不仅信用成本高,且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风险控制能力。
2.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声誉机制在信用卡风险管理领域内更大的发挥作用。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中,才会提高信用卡持卡人建立声誉的积极性。
3.个人信用体系就是一套详细记录消费者历次信用活动的登记查询系统,是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放贷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
(二)加强立法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与个人的自律。因此加强信用卡信用风险的防范,一定要加强立法约束与诚信教育。加强立法建设,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法律支持,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手段推进。
(三)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1.树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应从信用卡的产品特点出发,正确掌握信用卡业务的本质,认清信用卡的资产业务本质,树立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不能照搬借记卡的经营思路,从而忽略了信用风险的管理。
2.实现信用风险管理运作的集中化。相对于分散运作的方式,信用卡业务的经营运作更适合进行集中化运作。信用风险管理运作的集中化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笔业务处理时间和成本,实现信用卡业务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四)转移信用卡风险
信用卡风险转移是信用卡发卡机构依据对信用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认识,将风险转嫁给他人,减少自己损失的一种风险防范的方法。一般我们可以将信用卡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担保人和保险公司
1.向担保人转移风险。由于信用卡的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定了担保协议,当其担保的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发卡机构的债务时,担保人负有替其偿还的责任。
2.向保险公司转移风险。降低信用卡风险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为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发卡机构可与保险公司合作,对持卡人欠款行为和信用卡被盗、遗失或冒用进行保险。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信用风险转移业务的一些弊端,信用卡信用风险转移要以承担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因此更容易造成信用事件的连锁反应,这将使信用风险在金融系统中分布的情况更加复杂。信用风险转移业务的目的是分散信用风险,但最终有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重新集中。
关键字:消费信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5-0037-05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对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推动生产、支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调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改善信贷资产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国外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做法为构建我国科学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信用制度较为成熟,比较正规的消费信贷己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美国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2001年以来,消费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5%。到2005年4月份,全美7598家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45万亿美元,占美国银行各类贷款余额的50%(全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58%,证券资产占总资产的22%),其中445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银行消费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2%;平均每个家庭信用卡13张,透支额度达9205美元。
美国发达的个人消费信贷是建立在其成熟的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的,而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我们以美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为例,介绍国外发达国家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美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下图。(见图1)
(一)发达的个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美国的信用机构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得最充分的金融类机构。在信用网络中,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特定编码,它类似于我们的身份证号码,而且非常稳定。个人的许多信息包括收入、纳税、借款、还款等情况都记录在案,尤其是个人的不良记录也会被记录下来,以备银行查询。银行根据个人以前的信用记录,就可以判断把钱贷给他是否有风险,风险有多大。虽然也会有人用现金交易来规避监管,但如果被发现,惩罚将会十分严厉。这不仅影响今后的工作,而且影响他退休后的保障。这种高度信息化管理为建立个人消费信用档案提供了极大的万便,个人的收支状况都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和资信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这些资料。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的建立是由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来完成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一次信用查询的在线答复在几秒钟内就可完成,速度快,效率高。
美国的消费信贷数据系统包括信用数据征信系统和完整的支付系统两个方面。美国有3家全国性的信用局(如图2所示),专门收集个人信用的历史资料。凡有关个人信用的数据,包括借贷历史、偿还及拖欠记录、搬迁历史、诉讼记录以及个人信贷参数,包括贷款总额、最高贷款额、贷款项目等,全部记录在案,3家公司的业务互有重复,互相竞争。他们的数据直接来自于各贷款机构,每个月各贷款机构将当月的顾客数据提供给这3家公司,由其汇总到个人的历史档案中。此外,美国还有一些公司如Polk-Acxiom,专门收集个人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包括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特殊爱好等。这些数据的存在,为美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个人信用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
美国的自动风险评估系统对有效识别个人信用风险,判断是否给予消费者贷款作用突出,具体流程如下图(见图2)。
美国的个人资信材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信用管理局提供的数据,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包括末偿还的债务情况、信用卡透支情况、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权重为75%。二是借款人向银行申请借款时所填的贷款申请表数据,包括住房情况、婚姻情况、工作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权重为25%。具体比重,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对个人信用资料进行评估由金融机构的一套专门机制负责,即在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整个信用状况、由有利材料和不利记录共同决定的,包括职务、工资、住房、居住时间、信用卡、银行开户情况、债务收入比例、信用档案年限、信用额度利用率、毁誉记录等情况,并根据个人不同时期的表现,实行动态管理。美国的自动风险评估系统可以判断借款人信用情况,通过得分进行信贷决策,一般分数大于800,发生坏账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分数低于600的时候,发生坏账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消费者信用分数在很短时间内答复贷款申请人的申请,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甚至能够在1小时内作出答复。
(三)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美国有很多专门的融资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贷,具体运作过程是他们与购买者和商家共同签订合同,提供贷款,购买者分期偿还。以房地产信贷为例,美国有三家大型经营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公司,他们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定期收购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公司的住房按揭贷款,通过发行住房按揭贷款债券来实现其流动。美国联邦住宅信贷银行为会员储蓄贷款协会提供贷款,政府全国抵押协会为住宅抵押债券二级市场融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为住宅抵押债券的二级市场买卖提供资金支持。储蓄贷款协会可以发行房地产定期存单,由商业房地产公司购买并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额度的保险。因此,消费贷款可以组合起来出售,从而降低了成本,也使美国的消费者比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购买力更强,购买的速度更快,同时增强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流动性。正因为如此,美国不少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都十分重视这3家公司确定的收购标准,有的直接就用这些标准作为发放消费贷款的条件。
(四)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
美国信用交易十分发达,个人消费信贷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美国人十分重视信用纪录,因为一旦有不良的信用纪录,那么对自己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无论是申请信用卡、保险、教育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甚至是找工作,都会遇到困难。这使每个美国人都有良好的信用意识,他们都会定期向有关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尽可能避免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数据库中留下不良记录。
(五)健全有效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
美国规范的个人信用相关法律体系是以《公平信用信息披露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信贷机会公平法》、《消费信用保护法》、《诚实信贷法》、《正当收债行为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统一消费信用法典》、《信用卡发行法》和《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等,这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完善。
(六)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
美国在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经保险公司提供的个人信贷担保业务占个人消费信贷的80%,另有15%左右是以国债为担保。这种以保险公司为个人提供信贷担保发放的贷款的好处就是由银行一家承担风险变为两家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并且在贷款的发放中,银行省去了对私人进行资信评估和偿债能力的考察过程,而是由保险公司来完成。对于业务众多的保险公司来说,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保险业务,不仅开辟保险业务,而且增加了一项长久的保险费收入来源。
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与其相应的保险业务甚至直接写进了有关的金融条项中去,消费者申请此项贷款,保险公司具有否决权,这对减少相应的信贷风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发达国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稳定地开展下去。目前我国保险业尚未开展这项业务,这是制约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科学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从技术、组织和流程三方面综合考虑
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技术是核心,技术的重点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历史信用信息和个人资料,还要尽可能地反映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组织是关键,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工作包括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在这个组织中,有专门的分析组,在具体业务组中也配有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并且风险评估和销售分离,发生坏账后,清收部门也与销售分离,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见图3)
流程是基础,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因此这样就容易清楚地判断出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影响、贷前审批、贷后管理以及清贷管理几个步骤。在具体制定流程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理解和使用的方便、监控和维护的方便。(见图4)只有这三个万面都准备充足,完整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
(二)科学的消费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模型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三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走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最后,根据三个部分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坚实保障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开展十多年来还没有一部较完善的管理法规,最有权威性的是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但还属于条例之类。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旨在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快关于消费信用管理的法律建设。首先,制定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货业务范围、经营原则、贷款利率、办贷手续,以及消费者必须提供的信息和抵押品,使商业银行的消费信用业务经营合法化,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风险防范措施规范化和制度化,以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当权益。其次,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必须实行成本收益的原则,并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化这个原则,使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通过法律及执法行动来教育人民,从而树立诚信守诺的社会风气。
(四)完整的个人信贷金融服务机构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
我们必须意识到信贷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系统的商业活动概念,它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业务分支。因此建立个人信贷金融服务机构时要注意建立功能齐备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事实上一旦贷款被核准并被贷万接受,此项贷款便成为信贷资产的一部分。当信贷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其管理便成为整个信贷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分期支付贷款如汽车,房屋贷款,信贷资产管理是保证按合同付款 (不提前、不拖欠)的有效途径。而对赊账信用贷款而言,信贷资产管理是保证贷方积极使用贷款,不断增高贷款余额的决定性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晓星.“个人消费信用评级及贷款决策研究”《消费经济》2003(6);
2、田华臣.“个人消费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科技进步管理》2003(1l);
3、任晓岚.“试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经济师》2003(1);
4、吴冲、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企业经济》2004(1);
5、侯勇、黄黔:“中美个人消费信用的比较分析”《武汉金融》2003(8);
6、王锐、熊键.“个人信用征信业-美国模式的缺陷及相应政府监管的博弃分析”《上海金融》2002(1);
7、林均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8、王小奕.《世界部分国家征信系统概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信用债券发行难度,增加债市投资者的可选择空间和投资收益。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银行担保退出的背景下,应当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以促进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将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
2007年10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再为企业债、公司债等提供担保,这使得债券发行回归信用本源,我国信用债券(无担保债券Debenture/UnsecuredBond)市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信用债券中的信用风险。发展信用衍生品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信用衍生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比现代金融衍生品晚大约20年,但其发展极为迅速,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尤为明显,引起了国内学者和从业者的浓厚兴趣。目前国内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问题;二是信用违约互换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偏向于对银行信贷的研究,而对其在债券市场上的应用研究还不多。
一、信用违约互换概述: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与特定违约风险相挂钩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双方分为信用保护买方(也称信用违约卖方)和信用保护卖方(也称信用违约买方),信用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Premium),当参考资产(ReferenceAsset)出现合约双方约定的信用事件时,信用保护买方有权从卖方获得一定的补偿。常见的信用事件包括破产、到期未能偿付、债务重组、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提前到期而债务人不履行、拒绝清偿/延期偿还等。
信用违约互换是当今金融市场上最为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之一。李宏(2006)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动态模型和宏观经济干扰运用到信用管理理论中是信用管理方法中最重要的创新。动态模型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管理的传统特征,更加注重主动控制和管理信用问题,信用衍生品的广泛采用就是一个代表,它以Black-Scholes-Mer-ton(BSM)模型为核心,进一步扩展得到一个一般化的结构化模型,通过求出违约距离作为选择信用管理具体形式的基础。通过信用违约互换,投资者可以将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目前国际上信用衍生品市场数据的机构主要有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清算银行(BIS)等。虽然统计的口径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数据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信息——信用衍生品尤其是信用违约互换发展极为迅速。BIS每3年进行一次的调查统计显示,2007年6月底,信用衍生品头寸从3年前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了51万亿美元,而信用违约互换占比达到了88%。信用违约互换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合约在与信用风险匹配方面有着较大的灵活性。除此之外,信用违约互换还有一些重要的优点,比如,提供做空机制、在参考资产存量有限的情况下介入信用风险管理、投资于外国信贷资产而不承担汇率风险、在流动性紧张时方便转让信贷头寸等。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用衍生品对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等同于担保的作用,但目前只承认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的缓释作用(王蕾等,2006)。
从信用违约互换的操作流程来看,信用违约互换同时具有固定收益证券和期权的某些特征。首先,信用保护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买方相当于间接卖空(或发行)债券,卖方相当于间接购买债券。所不同的是,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生效时买方没有从卖方处收到资金支付,而到期时有可能会收到资金支付,而债券发行或卖空时,卖空方或发行方会收到资金支付,而到期时必须支出本息等。其次,只有在双方约定的信用事件发生时,信用保护卖方才有义务向买方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补偿,而如果信用事件没有发生,卖方不需要支付费用,对于卖方来说这属于或有支付,类似于期权合约中交易对手的行权与否,信用违约互换因此也被称为信用违约期权。买方定期支付的费用可以视为期权费,所不同的是,该支付在合约有效期内延续,而一般期权中的期权费是预先支付的。
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保护买方购买的保险类似,而且经常被相提并论。从表面上看,两者都是为某种特定风险提供保障,但二者之间存在重大差别。梅明华(2005)认为,信用衍生品合约与财产保险合同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利益的要求不同、保险范围存在差异、赔偿启动条件不同、与目标资产的风险偏离程度不同、责任赔偿后的处理方式不同。
信用违约互换的清算有两种方式,即实物清算和现金清算。信用事件发生时,实物清算方式中信用保护买方按面值向卖方出售参考资产,现金清算方式中卖方向买方支付参考资产面值与市价之间的差价。信用事件发生时,参考资产不一定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因此实物清算方式运用较多。不过,2006年ISDA将现金结算作为信用违约互换(单名、指数等)结算的标准方式,而根据BBA的调查,2006年现金结算比重已经有所增加,达到了24%。在实际交易中,信用保护买方不一定真正持有参考资产,如果合约约定采用实物清算,则买方将不得不从市场上购买该类资产,由于杠杆效应的存在,供求关系将会推动参考资产价格上涨。对于由此产生的资产价格上涨甚至逼空行情,各类机构态度不一,如对冲基金就主张实物清算,因为它们参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参考资产价格上涨中获利。
二、信用违约互换对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推动
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一般涉及三类信用风险:企业(公司)债券风险、银行信贷风险和新兴市场风险,而衍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则加强了各种风险之间的融合。
在信用违约互换产生之前,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很难降低。就债券而言,信用违约互换能够将债券信用风险转移出去,从而将收益率分解成“‘无风险’收益率+信用利差”,并实现信用风险的单独交易。风险回避者将倾向于持有构造出来的“无风险”组合(持有信用债券多头和信用违约互换多头),而风险偏好者将承担信用风险(持有信用违约互换空头)。投资者也可以直接持有信用违约互换多头(或空头),以期在信用状况恶化(或好转)时获取收益。
当然,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得到的“无风险”组合的无风险性质与国债的无风险性质并不一样,因为前者还面临着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对手违约风险,以及其他风险诸如流动性风险等。因此,在进行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时,至少要综合考虑信用事件发生和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展开,如JarrowandYu研究了信用违约强度依赖于参考资产违约的情形下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公式,白云芬等(2007)将其推广到违约与利率相关的情形。
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增加信用债券投资者群体。信用违约互换实际上发挥了信用增级的作用,可以将风险回避者吸引到信用债券上来、降低发行难度,有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减轻银行体系风险承担压力。
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增加投资收益。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转移机制事实上可以扩大无风险或低风险债券的存量,增加市场中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由于信用风险可以转移并单独交易,一些金融机构可以专注于信用风险的研究,而不必像投资于其他金融产品那样需要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投资者参与信用风险交易与定价不要太多初始资本,杠杆效应的存在为投资者提高收益率创造了条件。
作为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的价格发现功能将为监管机构、投资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研判债务人信用状况提供重要信息,基于众多合约的信用违约互换指数对于判断债务市场整体信用风险水平则更为方便,有助于政策制定和实施、投资策略选择等等。企业还可以通过信用违约互换指数来锁定短期内计划发行债券的信用利差。不过目前这种应用还不是很多。
国际上关于信用违约互换利差和债券利差、股票收益回报率、信用评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如NordenandWeber(2004)研究发现,信用违约互换利差变化更多的是债券利差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比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更敏感,尤其是在信用状况恶化时,而且在价格发现方面也比公司债市场更为重要。Blanco,BrennanandMarsh(2003)使用互换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基准,发现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变化领先于债券市场,大多数价格发现功能发生在信用违约互换市场。
同时,根据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信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违约互换也将因原生现货市场的完善而收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信用债券市场上的应用前景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占较大比重,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也存在“重股轻债”的倾向,这与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存在融资误区等有很大关系。单纯从企业债务融资方式来看,银行贷款渠道要远远高于债券发行渠道。
在债券融资渠道较窄的大背景下,信用债券的发展更是非常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以债券形式融资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债(近年来有所增加,如短期融资券、可转债等),而且大多数由银行提供担保。1993年8月国务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并未对企业债券做出强制担保的要求,但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4月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提供保证担保,但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免予担保的除外。国家发改委(当时为国家计委)成为企业债券的审批部门后,在担保安排上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做法。按照要求,发债企业须聘请其他独立经济法人依法对企业债进行担保,担保人应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本意上,作为直接融资渠道之一,发行债券可以减少银行承担的金融风险,并将风险在金融市场内进行分散,避免风险集中爆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但企业发行债券由银行提供担保意味着企业违约风险又重新转嫁到银行头上,这对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功能完善形成重大阻碍。
2005年推出的企业短期融资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信用债券品种。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未对短期融资券担保问题提出要求。截止2007年底,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已经接近7700于元。除个别债券外,短期融资券不设立担保已经成为投融资双方的共识。
2007年3月,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07年第一批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及发行核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企业债券的发行可采用信用债券、抵押债券或第三方担保等形式;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的《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上述三种债券的发行方式。
2007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同样未对公司债是否要求担保提出硬性要求,为中长期信用债券发展预留了空间。
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防止偿债风险的跨业转移,2007年10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要求银行一律停止对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进行担保,对其他用途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信托计划、保险公司收益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其他融资性项目原则上不再出具银行担保;已经办理担保的,要采取逐步退出措施,及时追加必要的资产保全措施。这一要求拉开了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的序幕。
至此,强制要求企业发债融资由银行提供担保的时代结束。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及银行业稳健经营要求的背景下,各类信用债券尤其是无担保企业债和公司债将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我国债券衍生品发展起步较晚,种类较少。1992年,我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国债期货,后因“327”、“319”等恶意违规事件爆发,于1995年5月被迫暂停。从2005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推出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品,但这些衍生品大多集中于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出现信用衍生品——这与我国过去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有较大关系。
而随着信用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信用风险暴露越来越多;我国推出债券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增加。从债券发行来看,资质较差企业的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公司债等)发行困难现象将会越来越多,从债券投资来看,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多种多样,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不一,如保险公司、银行等在投资方面对信用风险均有严格限制。在我国,商业银行将是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上重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从需求方面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要求商业银行将“份外”的风险转移出去,包括一部分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投资主体有这一方面的需要;从供给方面看,良好的银企关系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特定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定价,而且它们目前还进行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加上较大的盈利空间,商业银行有能力和动力提供信用风险保护。
证券公司也是潜在的信用违约互换提供主体之一。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可以对所承销的信用债券如公司债、企业债等提供信用违约互换,一方面是它们对发行人较为熟悉,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信用债券的发行难度,同时增加收益。
我国保险公司在制度安排上是典型的风险回避型投资者,它们将是信用违约互换的重要需求方。信用违约互换提供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有助于减少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担忧。当然,随着业务领域扩大、业务能力提高,保险公司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信用违约互换的重要供给方。
从国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证券投资基金、企业等也将是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参与者,而且未来也将会出现一些专司信用风险交易的金融机构,它们的参与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信用违约市场。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07年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文本(2007年版)》将信用衍生品交易纳入其中,而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就信用违约互换展开调研和讨论。信用违约互换未来有望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盈利增长点,由于其条款设计灵活,未来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金融监管总是与金融创新如影随形。信用违约互换在转移参考资产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信用衍生品是一个新兴市场,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各国监管规则还不明确,探索如何在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对信用违约互换进行有效监管是一个重要议题。市场参与者对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需要多加防范。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也是信用违约互换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无担保的企业(公司)债需由保监会另行规定。这就意味着信用违约互换虽然可以降低保险公司投资信用债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但最终的投资行为还要征得相关部门的认可。扩大信用债券发行规模、提高参考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等也是债券信用违约互换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过,从根本上说,信用违约互换只是信用风险的重新分配,而没有从总量上减少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这必然要从信用债券现货市场上着手。比如,进一步规范评级行业,提高信用评级对市场定价的参考价值,加强信息披露,让信用风险尽可能地暴露,促进市场有效运行。
四、结束语
关键词:信用;保险;中小企业;上市
中图分类号:F842;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29-03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在解决了巨量就业人口的同时极好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融资能力羸弱的难题。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合作重组、上市融资,可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板市场是理想的上市目标。创业板就是给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或者说,是为了给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成长空间的、独立于主板并补充主板的有赢利门槛的独立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证券主板市场只接纳成熟的、已形成足够规模的企业上市不同,创业板定位于服务成长型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它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还款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除了保障出口之外,还具有投资保险、国内贸易保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等诸多功能。借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这些保障功能,中小企业除了可以有效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还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的上市进程。
一、推进中小企业上市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发行人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采用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的“三权分立结构”,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中小企业上市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中小企业上市可以优化公司的财务结构
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业主自有资金投入和内部留存收益,依靠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题。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可以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的持续融资。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这种直接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等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三)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
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具有更强的品牌传播效应。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得到社会认可,本身就是公司良好形象的象征;中小企业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路演和招股说明书可以公开展示企业形象,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涨跌,会引起千百万投资者的关注;媒体对上市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资本市场运作新动向的追踪报道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眼球。这一切都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
(四)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股票上市相当于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股票价值的波动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价值,实现公司股权的增值,为公司股东、员工带来财富。股票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是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经营业绩优良稳定、成长性好、信誉度高的公司,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其股价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对于经营管理不善业绩差的公司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本流向“绩优股”公司,逐渐淘汰“垃圾股”公司,使得这些公司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风险。中小企业上市会激励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为增加企业财富而努力,最终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二、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决定了上市的成败
在上市进程中,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关系到其能否持续不断地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因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把门人(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重点。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自身营销能力有限,在业务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买方集中。如果企业销售量不错,但是市场集中度高、客户少,这样其竞争力就较弱,风险也较集中,“持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很难获得证券管理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创业板发审委认为,申请人营业收入对单一买方存在重大依赖的,将依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四项“发行人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的规定,判定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令人堪忧,上会不予通过。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影响过会信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重要的促销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商品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拓新市场。同时,赊销可以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虽然赊销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但是赊销也使企业的应收账款迅速膨胀,使买卖双方间相互拖欠货款加剧、坏账损失日益增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给企业未来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上市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如果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账期过长,又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将难以获得证券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上市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三)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影响成功几率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企业正常上市进程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内部治理方面人治成分居多,没有制度化管理规范,自身管理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多数是将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交由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监管,这种管理模式矛盾且无法有效运行。销售部门主要是为积极开拓业务发展,风险意识薄弱;而财务部门恰恰相反,主要强调稳健,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就比较保守。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率。
(四)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使用安全问题影响过会效率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募集资金数额和投资项目应当与发行人现有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相适应。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一定要用于企业新的项目或者已有业务的改进项目,而这些项目涉及到上市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因而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利益,不管是在发审委审核阶段还是审核后企业股票促销履行阶段,都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密切关注。
三、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功能的对策思考
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其融资便利、信用管理和风险保障的功能,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推波助澜。
(一)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业务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解决买方集中的问题。信用保险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第三方资信服务。信用保险机构拥有由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组成的全球信息渠道,拥有海外企业资信信息、海关信息、船舶信息、破产信息等全球企业数据库。因此,信用保险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提前了解买方资信、筛选差买方、优化买方结构,先行做到企业内部预防性控制活动。对于资信优良的买方,信用保险机构可以根据买方在中国的采购情况及买方所在国家或行业的形势等综合评估买方的信用限额,量化买方的风险水平,给予企业贸易参考。有了额度的支持、信用保险的保障,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地采用更灵活的结算方式,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量,从而使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步伐更快、更稳、更大。
(二)信用保险为应收账款提供保险保障
赊销的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资产周转速度减缓、应收账款风险程度高,无疑要影响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概率。为了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与信用保险机构实现全面合作,将全部应收账款纳入承保范围。由于应收账款数量上的增加是经过第三方信用保险机构的核查和保障,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甚至会促进业务的发展和营业利润的增加。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信用保险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对于不同等级客户给予不同的应收账款政策。当然,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信用保险全部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出色的财务报表对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优化财务报表结构就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而应收账款是在流动资产中关注度比较高的项目,即使没有发生风险,应收账款项目金额过大也会被人们理解为企业运行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信用保险+银行融资/买断”模式(应收账款做信用保险就是相对安全的资产,银行可以放心地为企业提供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贷款)。企业一方面可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提前确认收入,从而改善财务报表,提高投资价值,稳定未来投资者信心。借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银行针对已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人民币贷款等业务。银行一般不接受贸易型和流通型企业应收账款的融资,基于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融资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将银行贸易融资风险进行分散,银行在放贷时无需再像原来那样担心来自贷款人自身和货款方等多方的风险,银行重点审核贷款的资质条件,而付款方的风险则由信用保险公司承担。由于有内贸险做后盾,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大降低,使得贷款方的还款来源得到保证,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就随之降低,因此,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
(三)信用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信用管理服务
信用保险机构是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机构,专业、完整、明确,因此,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实用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引,可以提供信用管理网络系统、统计业务、财务数据,便利信用管理操作。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除了可以利用信用保险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还可以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和《信用管理工作指导手册》等文件给上市机构核查,这将非常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上市。
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信评估业务为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专业咨询团队可以帮助企业制订和实施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旨在管理上下游客户、防范信用风险、规避投资风险、保障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其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应用先进的评级技术,总结信用险的限额审批经验,梳理合同执行流程,整合商账管理技术,以服务各类商业企业为宗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全流程;总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海外项目和投资保险的承保经验,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宗旨,提供海外投资管理咨询,帮助企业了解和规避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协助企业通过国内的审批流程,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融资方案等服务;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的宏观、中观、微观风险信息与分析支持;为企业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以及专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障募投安全
在企业上市的申请中,发审委会重点关注与辨别募投项目在产品注册、经营资质上的合规风险,募投项目与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是否相适应的匹配风险,还有项目投资后的效益风险。如果这些募投的项目已投保信用保险(如投资保险、中长期保险等),将大大提升募投项目安全,提高上市通过率。投资保险通过向跨境投资者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及相关投资风险咨询服务,积极配合本国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为跨境投资活动提供风险保障,对保单项下规定的损失进行赔偿,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更好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则旨在鼓励我国出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包项目,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口贸易提供信贷融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承担保单列明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使被保险人得以有效规避出口企业收回延期付款的风险以及融资机构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可以弥补企业在国内贸易过程中因买方破产或买方拖欠货款而遭受到的应收账款损失,可以有效化解国内贸易应收账款的风险,帮助合理选择贸易伙伴,减少坏账准备,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以上这三个险种的有力保障,可以有效地帮助上市的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证募投项目的安全可靠。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上市尚需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需要来自政府方面政策、税收、资金、服务、培训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以准备上市作为动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从根本上说,创业板上市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上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成长性、高科技性、高效益性的现代企业。中小企业要善于运用信用保险提供的诸多便利为企业的上市铺平道路,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好。
参考文献:
[1] 笪家祥.外贸风险应对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若昕.出口信用保险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官方网站:http://.cn/.
[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条款.
关键词:RAROC 保险公司 应用
保险公司因为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旦这些风险处理不好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定性,因此,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和管理风险已经成为了各个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就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运用的经济资本体系有助于它们来量化自身遭受的风险,进而计算出用来抵御这些风险所需的资本。RAROC作为资本管理的一种新技术,因其特有的优势已经被运用于我国保险行业中,无论是在提高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还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RAROC模型概述
RAROC的全称为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翻译过来为风险调整后收益。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首次提出了RAROC的概念,该银行是为了对自身信贷资产的组合风险进行度量,然后计算出风险暴露损失需要消耗的权益资本。后来世界银行也逐渐认可了RAROC,并逐渐将其作为风险全面管理的核心指标和关键技术。RAROC的核心思想为:将今后可以预计到的风险损失转化成当期资本,通过调整当期收益,对风险调整之后产生的收益进行衡量,预计出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储备,最终计算出资本的使用效率,将公司的收益跟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换句话说,RAROC其实就是用来衡量占用风险的每单位资源所创造出来的效益。
因此,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从RAROC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RAROC其实是一项用于衡量风险收益能力的比率指标,当RAROC越大时,代表风险跟收益配比的情况越趋于理想。通常情况下,对于我国的大多数基层银行来说,其提高RAROC水平的办法主要采取控制风险调整之后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调整信用风险资本占用与操作风险资本占用。
二、RAROC在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中的运用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
经济资本也常常叫作风险资本,顾名思义即在既定的置信水平区间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保险公司能够承担的最大损失金额总数。站在本质的角度上分析,经济资本存在的主要意义是补偿非预期内遭受的损失,补偿方式为资本预留,其为资本乘数和为其预期损失二者的乘积。作为保险公司,其经济资本的含义为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在不超出保单持有者、企业债权人或者所有者要求的安全标准范围内,由保险公司结合自身经营的风险情况而保有的资本总量。
(二)保险公司的主要风险
就我国各种类型的保险公司来看,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四种风险。
1.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产生的原因为保险公司对产品的定价不准确导致准确金无法全部覆盖未来可能出现的高额索赔,因为索赔发生的时间、程度、频率以及退保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等从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保险风险又包含了财产风险、发病风险、意外风险、死亡风险、年金死亡风险、退保率风险等。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的产生源头为股票价格、商品价格、汇率、利率等发生不利变动导致,所以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又包括权益风险、商品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因为无法履行金融工具的x务或者信用等级改变,导致金融工具的价值改变从而引起风险。信用风险包含了违约风险、信用差别风险以及迁移风险等。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的产生主要是跟其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差错、管理系统不健全等有关。
(三)RAROC在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中的运用
1.经济资本的计算
站在数值角度分析,经济资本其实就是风险值,因此计量经济资本其实就是衡量风险,接下来笔者归纳了经济资本的主要计算方法。
(1)计算保险风险。计算保险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其实就是实现风险因素(例如:残疾、寿命、死亡、恢复、失效)发生改变从而对市场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数量化,换句话说就是将未来的现金流贴现。假如风险因子的变化符合某个分布规律,只要确定敏感性,便可以计算出每一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对市值准备金产生的影响,然后再结合各个因子的波动性以及因子相互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因子有机结合起来,如此便呈现出标准的离差分布,从而计算出保险风险经济资本。因为保险公司经营的保险种类不仅有短期产品,还包含长期产品,因此对盈利的确定需要比较复杂的计算经过。同理,经济资本同样需要根据年度来配置,并且管理费用、赔付率、盈利等现金流全部需要折现。
(2)计算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计算主要是计算风险价值(VaR),通常情况下,风险值在正常的市场调节和既定的置信水平上,超过99%,在既定的某个时间范围内,某个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出现最大损失。计算VaR的方法首次由JP摩根公司提出,这种计算方法能够真实地将市场动态变化和市场连续等特征反映出来,因此计算的结果更加可信,当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方法。
(3)计算信用风险。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提出是在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上逐渐诞生的,该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金融市场数据对债务人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在重视违约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债务人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适当的考虑了资产的组合效应。现代信用风险的计量模型代表主要有三种:第一是1997年由摩根提出的Creditmet-rics模型;第二是KMV公司的KMV模型;第三是瑞士信贷的CreditRisk+模型。
(4)计算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主要包含两种,分别为自上而下量化和自下而上量化两种。前者主要广泛运用于将保险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可适用于根据业务和产品不同等来计算风险资本,常见的自上而下量化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同类行业比较法、多种指标法等;后者主要是根据保险公司每个业务流程计算出所需要的基本,常见的自下而上量化主要有高级计量法、专家判断法以及统计法等。
2.根据风险确定总体经济资本
通过上述4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经济资本主要由保险公司中每个独立的部门独立风险种类来决定的,因为不可能同时发生最遭的情况,因此需要按照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种类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整合便可以获得保险公司总的经济资本需求。由于一个保险公司的总体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反映出其整体风险的收益水平,榇吮O展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产市场值和负债市场之间的差值来应对风险,通过对比实际持有的可利用资本和经济资本,便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足够。
三、RAROC在保险公司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保险公司的经营是整体经营,但是在考核时使用某个部门或某个产品的RAROC值,容易忽略公司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整体经营的思路,导致管理的重心出现偏差。为此,保险公司必须建议从整体角度考虑RAROC使用的机制。
(2)RAROC的考核一般通过设置绝对目标或横向比较进行,但由于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市场地位、业务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简单的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为此,公司可以分别建立各分支机构的绝对目标来有效引导公司的整体风险偏好,或者对各分支机构实际情况调整后,建立统一的绝对指标。
(3)RAROC是定量化测算结果,为了避免被扭曲使用,必须结合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人为判断,为此必须建立计算调节体系,以便于其更适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窦尔翔,熊灿彬.基于RAROC的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效率分析――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1,(1):83-89.
[2]王丽珍,李静.基于RAROC的保险基金投资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11,(5):96-102.
[3]杨柳.基于逆周期监管RAROC在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中的运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24-28.
[4]高康.中国财险公司RAROC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
[5]姜茂生.我国专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与效率实证分析――TailVaR和RAROC方法[J].黑龙江金融,2015,(6):11-14.
关键词: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利用市场交易所谓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基本流程就是金融机构购买一份合同,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来防止因贷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按时或按约定金额偿还贷款,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的损失。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品由保险公司、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销售,其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当借款人或者其他人员违约时,信用衍生品的购买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的补贴。
几种典型的信用衍生工具
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的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信用证券化来获得所需用的信用联系票据;二是互换类,包括信用违约、总收益和信用中介等方式的互换;第三类是期权类,它主要是包括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等级变化期权等方面。信用衍生合同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合同有很多的相同点,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够没有损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衍生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反映的是风险的一种转移,主要是指将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向信用卖方的转移。具体来说,就是信用保障的买方向可以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一定的时期内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作为信用保障卖方则在得到合同规定的费用后,就必须在合同期内对买方的信用进行保险,发生信用违约时,必须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金。
2、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正好与信用违约互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实现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承担和转移。它是指信用保障的卖方在合同期限内向买方转移自己的资产总收益;当然作为交换,保障买方就应该根据合同向对方交付资产增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相关比例的资金,在通常情况下是LIBOR加一个差额这样的一个限度,以及因资产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资本亏损。
3、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是一种综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由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二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信用联系票据。在这种标准合约下,由保障买方设立相关机构,它的作用就是根据特定情况来发行票据。而保障卖方如果要取得票据就要先支付一定的资金。
4、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利差期权的基本原理是:设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这时二者之间的任何利差变动都会使得对信用敏感债券信用风险预期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信贷市场内的参与者基础扩大化,信用风险也随之在部门间转移分散。这使得资产组合配置的空间扩大,资产负债期限更易得以匹配。因此,信用衍生工具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客户数据库系统未建立、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西方金融体系相对较完善,其银行业可以运用诸如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及麦肯锡模型等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在目前的国内是做不到的。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国内只能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对风险进行分散转移。当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潮流,我国金融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而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界已成为控制信用风险最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所以,国内银行与国外投资机构和外资银行必将纷纷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因信用风险集聚于国内投资者而导致国内的社会性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吸收国外投资者的资本以此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到国外投资者身上。
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开发利用与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信用衍生工具的特点,最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具体而言,可先考虑开发和实施较简单的信用违约期权和信用违约互换来规避信用风险;待经验丰富、时机成熟,商业银行可考虑对较复杂的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的功能并非仅仅是转移信用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既是风险规避工具也是获益工具(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决定是承担风险还是规避风险。投资者认为风险与收益并存,高风险高收益,其心理有自己的评判平衡点,当其认为自身风险过大时,会同过支付一定费用来降低风险以达到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当其认为风险过低时,则会承担一定风险以谋取风险带来的收益。依据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可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由于银行自身都存在风险头寸,其贷款结构也是相对的,银行间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使其各自的风险头寸得以调剂,贷款结构也可趁机重组,从而使信贷风险下降。(2)国内银行与国外机构投资者和外资银行之间开展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市场的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国外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合适的参与方式,所以一直无缘参与人民币贷款市场,如今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可使他们获得承担信用风险敞口的机会,国外投资者可以真正参与进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也可称为宣传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渠道,以此吸引外资来参与。(3)国内银行与国内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国际上机构投资者参与贷款市场的新的投资方式就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参与,如保险公司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第二大信用保护出售者,在2002年9月的国际信用衍生市场上,保险公司出售信用保护3440亿美元,购买信用保护410亿美元,净出售信用保护3030亿美元。
三、信用衍生工具对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意义
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信用衍生工具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转移信用风险。它使得银行只需要改变那种贷款的方式和数目等风险,就能降低风险。作为一种新的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它不在需要进行多样化的那种风险投资,因此很多风险因素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剔除,从而可以使得银行在一定的时期远离了大的风险的影响,摆脱了很多困境,让银行可以有很强的金融调节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得银行在无需告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抵御违约的保护,大大地减少了因贷款因素而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一些负面的影响。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它可以让银行在没有消除其资产负债表内贷款的前提下就可以改变其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这样就可以使得银行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已的税收支付时间,而不用考虑其它的因素。此外,银行还可在购发放一些因审查不过关的贷款,就样就大大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量。
通过选择信用衍生产品可以给银行带来很多的便利。它可以使得银行的贷款组合实现最优化,因为银行利用此可以实现贷款组合分散化管理,让贷款组合跨地域、跨行业成为了一种现实,很好地避免了风险因素的过多集中。信用衍生产品不仅成为了银行的一种远离风险的新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多机会,它可以在投资者没有相关的管理资产条件下,就可以带来很多收益的信用暴露机会和更多样化的、有效的资产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莫桂青,黄晔. 信用衍生产品、合成CDOs与信用风险转移探讨[J]北方经济, 2008, (04) .
[2]朴明根,蔡华. 商业银行信贷组合管理及其模型构建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 2009. (19).
[3]张娜. 试论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才智, 2009, (07).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
1.储蓄业务风险管理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主要设置单人临柜或双人临柜,日常处理业务通过复核和事后监督确保业务合规办理。账实进行分管,单人临柜的每日进行对账查库,重要凭证设置登记簿。每日营业终了扎平账后要与现金核对相等。
2.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1)个人住房贷款。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是和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合作协议,只对签订合作协议的房地产项目开办个人住房贷款。其风险控制的环节,主要是对房地产开发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评估,一般只有三级以上资质的房地产开发才允许做个人住房贷款,对房地产项目重点审核房价和其前景,防止烂尾工程。对贷款申请入主要审核收入证明及其年龄,同时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签定回购保证书。
(2)汽车消费贷款。银行开办的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是和汽车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消费者贷款买车,需向保险公司购买保证保险。银行主要审核贷款人收入证明及是否是本地户口。
3.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对信用卡申请人进行信用把关,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银行通过每日对信用卡透支情况进行跟踪,对发现的不寻常透支情况及时进行催收,通过催收情况发现风险点。
二、存在的
1.储蓄业务
(1)银行部分储蓄网点内部管理尚待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部分储蓄网点未健全相应的内控体系,没有严格按规章制度的要求办理业务,责任不清,漏洞较大,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如存在没有每日进行对账、印章重要凭证管理混乱、挂失未按要求进行查保等现象。
(2)对储蓄网点监控不力。银行对储蓄网点的检查监督管理较弱,致使储蓄网点不合规的问题较多,难以有效防范风险。如存在不按规定定期对储蓄网点进行检查,事后监督对传票审核不严格、不及时,存在封包积压等现象。
2.消费信贷业务
(1)对房地产项目缺乏准确评估。我国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主要审查其财务情况和即将开发的项目情况,防止工程项目烂尾。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务状况审查较为容易,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查则较难,银行缺乏有经验的房地产项目评审人才,很难对开发商的项目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2)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难以把握。银行审查贷款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依据是其收入证明,但收入证明的真实性较难判断,即使收入证明真实,其负债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贷款申请人将来的收入变化也将直接其偿还能力。
(3)我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面临许多技术性问题,形成了潜在性风险。一是汽车消费贷款要求消费者向保险公司购买保证保险,但保险公司保险合同规定如果消费者未向保险公司连续投保机动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窃险、自燃险的,保险公司将免除责任,即如果消费者脱保,保险合同将无效。二是个别地市,某些房地产开发商未完全缴纳土地出让金即可办理土地使用证,使银行贷款存在较大风险。三是汽车消费贷款中,如果借款人将所购汽车先行变卖后逃逸,由于《担保法)规定必须先处置抵押晶再向保证人索赔,银行将无法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四是保险合同规定保险公司负责偿还借款人所欠款项,但以不超过保险金额为限,逾期利息、罚息等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五是部分地市不能办理抵押预登记,开发商有可能将在银行办理房产按揭贷款的在建工程和所属土地进行再次抵押,或将同一套房产重复办理按揭。
(4)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出台明确的可操作的贷后检查管理办法,消费信贷贷后管理较为簿弱。
3.信用卡业务
(1)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作案猖獗,以冒名申请或运用高手段伪造信用卡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防范案件任重道远。
(2)对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较难判断。银行对信用卡申请人的风险控制主要是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但对信用卡申请人本人的信用状况无法评估,很难辨别其办卡意图,在风险控制上存在较大漏洞。
三、零售业务面临的潜在风险
1.储蓄业务
储蓄业务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操作风险,可分为内部作案、外部作案、内外部相互勾结作案。内部作案主要是内部管理不严,不按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如印章、重要凭证等保管混乱,每日营业终了不进行查库等,致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外部作案是犯罪分子利用伪造存折、盗取密码等手段进行冒领。内外相互勾结作案是利用银行内部管理松散盗取储户存款。
2.消费信贷业务
(1)操作风险。一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银行管理不严、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建立等问题,违规发放贷款,骗取银行资金所造成的风险。二是银行外部人员利用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申请消费贷款骗取银行资金。如房地产开发商或汽车经销商指使工作人员向银行申请贷款套取银行资金,或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证明材料申请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三是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骗取银行资金。
(2)信用风险。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由于我国住房市场以销售期房为主,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包括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于汽车消费贷款主,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务存在问题,或开发的项目超过其承受能力,或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导致项目开发失败,致使后续资金不能跟上,房地产项目出现烂尾。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收入下降、失业等原因导致清偿力下降,难以归还银行贷款产生的风险。
(3)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我国商业银行办理的消费贷款业务在程序和合同上存在诸多法律滑洞,当借款人出现清偿困难时,银行对抵押物进行处置时在法律上将面临不利局面。一是银行办理住房消费贷款要求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回购协议,要求如果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将由房地产开发商将住房回购,偿还银行贷款。但由于《担保法》规定公司不能给个人担保,一旦发生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情况,房地产公司可凭此进行抗辩,银行难以胜诉。二是我国尚五个人破产法,当处置的抵押物不足以补偿银行贷款时,难以向贷款人继续追索。三是当贷款人出现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能面临执行难的。如住房贷款,一旦银行要求贷款人交出住房,政府可能本着安定团结的目的进行干预,使银行的要求难以得到执行。四是贷款人申请办理消费贷款,银行无法辨别其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如果贷款人的资金来源涉及贪污等不合法渠道,将使银行债权落空。
(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价格风险,主要包括抵押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人民币币值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指借款人的住房、汽车等抵押物有可能出现价格下跌的风险,特别是汽车,一旦经过使用其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抵押物的价值评估也因评估机构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抵押物的价格下跌将使银行的贷款存在不能得到全额清偿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指利率水平上升带来的风险。消费贷款属于中长期贷款,一般贷款期限长达10—20年,当前我国利率水平较低,但从中长期看利率走势却不定,一旦利率水平出现上升趋势,有可能使银行出现利率倒挂的风险。在我国市场缺乏金融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情况下,利率风险很难转嫁出去。人民币币值风险主要指人民币贬值风险,如果人民币发生贬值,将使银行中长期债权遭受较大损失。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当消费信贷额增长到一定水平时,银行将产生流动性风险。由于消费贷款为中长期贷款,需要中长期资金来源对应,在西方商业银行消费贷款达到银行资产总额的15%时,就有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头寸出现不足。我国当前以定期存款为主,消费贷款总量不大,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但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规模增长过快,超过银行资产额的一定比例,一旦存款结构发生变动,活期存款大于定期存款,将使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
3.信用卡业务
(1)操作风险。信用卡的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高手段伪造信用卡进行透支所造成的风险;二是在银行疏于防范的情况下,信用卡申请人利用假证件等申请办理信用卡所造成的风险;三是内部管理不严,不进行每日对账、不检查授权记录等所造成的风险,或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实施信用卡诈骗所造成的风险。
(2)信用风险。对信用卡申请人审查不严,导致部分动机不纯的申请人获得信用卡,并恶意进行透支所造成的风险,或持卡人失业、收入下降等原因,难以归还透支款。
四、对策建议
1.储蓄业务
(1)加强对储蓄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定储蓄业务操作手册。加强对储蓄人员的岗位培训,应重点以储蓄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违章操作所导致的风险案例进行培训,使员工加强对风险的认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减少违章操作。同时银行应根据储蓄业务流程,制定标准的操作步骤,对每一环节的重点注意事项给予清晰的标明,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手册规范地办理业务,降低差错发生概率,有效防范风险。
(2)加大检查力度,建立储蓄业务员工轮岗制度。银行应加大对所辖储蓄网点的检查力度,健全储蓄网点的内控体系,严格储蓄网点的业务操作。建立员工轮岗制度,定期(如每年)对储蓄业务人员进行轮岗,加强风险防范。
(3)进一步整合储蓄网点,提高管理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储蓄网点较多,使得监督管理力量相对显得不足。银行应对一部分发展潜力不大,或管理上存在困难的储蓄网点进行撤并,而对有发展潜力的储蓄网点进行升格,优化银行营业网点结构,提高分理处以上级别的营业网点比例,有效加强管理。
2.消费信贷业务
(1)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消费贷款交由专业的资产证券化机构SPV进行组合设计、打包,在债券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使该部分贷款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可有效化解银行消费贷款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我国应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品种,支持银行开展贷款证券化,引导建立资产证券化的专业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2)建立客户信息查询系统。银行应把在该行办理储蓄、信用卡、消费信贷等业务的客户资料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客户综合查询系统,以方便银行全方位了解客户的信息,如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对客户进行充分调查,有效防范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民银行或银行业协会,联合各家商业银行对客户过去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统一的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系统。
(3)聘请行业专家参与银行房地产项目评估和培训。银行应加强与资产评估公司、房地产开发以及行业内资深专家的联系与合作,聘请专业人士参与银行的项目评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对客户经理、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银行业务人员在工作和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项目评估水平。
(4)建立客户信用评分系统。客户信用评分系统是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分决定贷与不贷以及授信额度的大小,使银行贷款审批具有客观的标准,是实行消费信贷业务人个审批制的基础。银行应委托专业机构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客户信用评分系统,以提高银行信用评估水平,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5)加大对消费信贷业务的资源配置,强化贷款“三查”制度。建立贷后情况调查台账,通过定期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情况,及时防范风险。对消费信贷业务应配置更多资源,如增加人力,充分保证信贷员有更多精力投入贷款“三查”,特别是贷后管理。
3.信用卡业务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风险控制保障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流程的管理才是完善的风险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而企业各环节的控制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内控制度包括客户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法务管理制度等业务关键点的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等保障性制度体系。从全流程各环节进行控股,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在经营业务开展过程中,做业务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分别制定风险控制策略。要安排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经营风险评估,排查、化解、有效控制业务流程各个环节风险点,避免造成损失。具体来说,企业可安排经营管理组从贸易模式、客户资信、经营效益、进销存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审核;企业管理组或法律事务组可负责从法律风险角度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经营合同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财务组(包括资金结算组)主要负责从资金使用、防范资金风险、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审核。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企业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利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国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贸易规则的规范化和信用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贸险具有保障国内贸易安全的作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买家信用风险,包括因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以及买方拖欠货款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可缓解企业因资金链条断裂带来的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当上述风险发生时,在企业难以收回货款,造成应收账款损失时,提供损失补偿。2012年,商务部发文五成补助力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同时确定补助项目承办机构的七家保险公司。企业可以在内贸业务中,有效地利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降低财务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事中防范
1.加强合同管理,把好风险防范的之门业务合同是企业风险防范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完善、有效的合同,可以有效对各方权力和责任进行约定,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企业所有商品贸易业务均要签订书面合同,并按合同管理办法及法律风险防范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合同的签订和履约,防范合同风险,确保企业权益不受损害。因此,签好合同,按规范操作,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同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条:(1)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2)签订合同,内容一定要完整、准确,要件不能有遗漏。对合同格式和文本拟定,争取主动,应尽量采用本企业的标准版本,如果使用对方格式合同,应用本企业的版本加以对照,从差异中寻找对我方不利的条款并加以修正,争取增加对我方有利的条款。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和规避以后环节发生风险。严禁签订显失公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合同。(3)企业签订合同,应履行必要的基本审查,重点关注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件、授权委托书、特殊商品的经营许可证等。特殊情况下,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4)企业应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控,强化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反馈。在合同履行中发现条款有误、对方有欺诈行为,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对方协商一致,按照管理权限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协商不成,应采取补救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应特别注意,在合并履行中,对同一客户同一品种的大宗商品贸易实行单结单清,在上一合同未履行完毕之前,严禁新开信用贸易合同,防止用新合同掩盖旧合同存在的不足,造成更大的风险。
2.加强客户信息跟踪,及早识别突发信用风险定期拜访重要客户,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资信变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对信用等级偏低和资信异常的客户,及时采取收紧信用等措施,防范信用风险,保障货款的及时回笼。企业应制订客户信用额度制度,根据客户信用档案记录、市场情况等,区别不同客户类别,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周期。对单一客户应设置赊销总额限制,每一客户的信用额度应与其支付能力相对应,严禁对客户超额放大财务杠杆。及时调整客户的信用额度,调整应收账款的状态,做好应收风险与客户资信相匹配。
3.加强信息化建设,固化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完善业务风控信息化系统。加快推动各成员公司优化完善业务软件系统,将业务流程中识别的风险嵌入ERP系统,在业务运行中实时动态提示和及时处置。最好让技术公司在ERP管理系统中增加“国内贸易”、“境外贸易”两个模块,使其反馈的内贸业务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切实消除了人为风险因素。
三、事后信用风险防范
1.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制定和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实行应收款项责任管理,做到每笔应收款项有专人负责。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的催收,催收记录应妥善保管,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定期与销售部门、客户对账,督促款项回收。要定期通过函证等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等往来款项。企业要建立销售考核责任制,明确业务人员的销售考核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以及追收额度与销售绩效奖惩挂钩,形成销售业绩和货款回笼并重的管理模式。
2.加强法务管理与风险应对建立逾期账款管理办法,根据客户的最新情况,及时采取催收、资产保全、法律诉讼等管理程序,根据信用风险的状态和程度,及时启用相关程序,甚至法务程序,以便及时做到风险管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信用损失。在确认无法收回时,也及时与相关保险公司进行索赔,通过信用保险,降低信用损失。
3.加强内部控制执行检查与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风险防范的手段,只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及早识别信用风险,及早应对信用风险,防范信用损失。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分析业务流程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股效果。同时,考核是内控执行的保障,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考核,在企业内做好有法必依,违法必纠的法制文化,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涉及较大损失还应查明原因,落实追究责任。
关键词:信用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种类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利用市场交易所谓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基本流程就是金融机构购买一份合同,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来防止因贷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按时或按约定金额偿还贷款,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的损失。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品由保险公司、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销售,其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当借款人或者其他人员违约时,信用衍生品的购买者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的补贴。
几种典型的信用衍生工具
一般来说,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以下的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信用证券化来获得所需用的信用联系票据;二是互换类,包括信用违约、总收益和信用中介等方式的互换;第三类是期权类,它主要是包括信用违约期权、信用价差期权和信用等级变化期权等方面。信用衍生合同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合同有很多的相同点,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够没有损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衍生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1、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反映的是风险的一种转移,主要是指将资产的信用风险从信用保障买方向信用卖方的转移。具体来说,就是信用保障的买方向可以承担风险保护的保障卖方在一定的时期内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作为信用保障卖方则在得到合同规定的费用后,就必须在合同期内对买方的信用进行保险,发生信用违约时,必须向信用保障的买方赔付违约金。
2、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正好与信用违约互换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实现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承担和转移。它是指信用保障的卖方在合同期限内向买方转移自己的资产总收益;当然作为交换,保障买方就应该根据合同向对方交付资产增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相关比例的资金,在通常情况下是LIBOR加一个差额这样的一个限度,以及因资产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资本亏损。
3、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是一种综合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由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二者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信用联系票据。在这种标准合约下,由保障买方设立相关机构,它的作用就是根据特定情况来发行票据。而保障卖方如果要取得票据就要先支付一定的资金。
4、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利差期权的基本原理是:设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这时二者之间的任何利差变动都会使得对信用敏感债券信用风险预期结果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信贷市场内的参与者基础扩大化,信用风险也随之在部门间转移分散。这使得资产组合配置的空间扩大,资产负债期限更易得以匹配。因此,信用衍生工具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客户数据库系统未建立、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西方金融体系相对较完善,其银行业可以运用诸如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及麦肯锡模型等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在目前的国内是做不到的。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国内只能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对风险进行分散转移。当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潮流,我国金融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而信用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界已成为控制信用风险最灵活有效的金融工具,所以,国内银行与国外投资机构和外资银行必将纷纷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因信用风险集聚于国内投资者而导致国内的社会性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吸收国外投资者的资本以此将部分信用风险转嫁到国外投资者身上。
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开发利用与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信用衍生工具的特点,最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具体而言,可先考虑开发和实施较简单的信用违约期权和信用违约互换来规避信用风险;待经验丰富、时机成熟,商业银行可考虑对较复杂的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的功能并非仅仅是转移信用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既是风险规避工具也是获益工具(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决定是承担风险还是规避风险。投资者认为风险与收益并存,高风险高收益,其心理有自己的评判平衡点,当其认为自身风险过大时,会同过支付一定费用来降低风险以达到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当其认为风险过低时,则会承担一定风险以谋取风险带来的收益。依据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可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由于银行自身都存在风险头寸,其贷款结构也是相对的,银行间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使其各自的风险头寸得以调剂,贷款结构也可趁机重组,从而使信贷风险下降。(2)国内银行与国外机构投资者和外资银行之间开展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市场的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国外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合适的参与方式,所以一直无缘参与人民币贷款市场,如今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可使他们获得承担信用风险敞口的机会,国外投资者可以真正参与进来。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也可称为宣传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渠道,以此吸引外资来参与。(3)国内银行与国内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之间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国际上机构投资者参与贷款市场的新的投资方式就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参与,如保险公司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第二大信用保护出售者,在2002年9月的国际信用衍生市场上,保险公司出售信用保护3440亿美元,购买信用保护410亿美元,净出售信用保护3030亿美元。
三、信用衍生工具对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意义
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信用衍生工具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转移信用风险。它使得银行只需要改变那种贷款的方式和数目等风险,就能降低风险。作为一种新的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它不在需要进行多样化的那种风险投资,因此很多风险因素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剔除,从而可以使得银行在一定的时期远离了大的风险的影响,摆脱了很多困境,让银行可以有很强的金融调节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得银行在无需告知债务人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抵御违约的保护,大大地减少了因贷款因素而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一些负面的影响。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它可以让银行在没有消除其资产负债表内贷款的前提下就可以改变其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这样就可以使得银行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已的税收支付时间,而不用考虑其它的因素。此外,银行还可在购发放一些因审查不过关的贷款,就样就大大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量。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信贷业务流程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受理、评级授信、信贷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信贷发放(办理)以及贷后管理七个阶段。其中,信贷业务管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集体决策的原则;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审贷分离、法人客户先评级后授信的原则、分级授权、分级审批的原则。
2.信用评级机制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为了能最大限度的防范信用风险,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评级机制。分别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即对农户及城镇居民、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按不同信用评级方法进行评级。对于法人信贷客户应遵循先评级后授信的原则,新增客户应先进行评级授信后再办理信贷业务;而存量客户应按年度对其进行评级授信。
3.贷款期限管理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的贷款期限要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还款能力和贷款人的资金供应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协商后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固定资产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10年。人贷款期限不得超过30年。其中:个人经营类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最长不得超过10年。
4.风险监控机制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对贷款实行严格的监控机制。从信贷发生之日起到信贷业务终止日,信贷员应按规定进行贷后管理,贷后检查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痕迹化管理,形成贷后检查报告并按要求上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根据信贷产品特点及信贷业务风险度实施差别化贷后管理,对于风险度较高、额度较大、风险缓释较弱的信贷业务应加大检查频率。信贷员在信贷业务发生之日起按月(季)计算定期检查时间并按规定频次开展贷后检查工作。
二、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
(1)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方法和度量管理技术简单、风险管理人才匮乏;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则主要包括缺乏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各项配套政策不完善等。
(2)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特色和度量管理技术简单一,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特色,和商业银行管理方法具有相似性,第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人的主观性作用占比较大,度量技术过于简单。在贷款环节上,由于只是考察借贷者的个人信用、资金实力,常常会出现信贷员的判断失误等情况。
(3)银行存贷比失调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主要原因有:一地域限制导致吸收存款难;村镇银行大都设立在县和乡镇,这些地区工业少,经济发展慢,开放程度低,所以居民的收入较少,闲置资金就更少了。二村镇银行短时间内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因为居民的文化水平低,不了解村镇银行的真正作用,和农行、工行等在农村随地可见的金融机构相比,不信任村镇银行。怕自己的钱有风险,不敢到村镇银行存款。
2、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政府配套政策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措施不健全,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2)缺乏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保险是农业风险补偿机制的一种。我国近年来加大力度在农村推广农业保险,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的也较快,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一部分村民已经参加了农业保险。农民通过农业保险可以转移一部分自己所面临的自然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村镇银行减小信用风险。但目前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还是有限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无法真正转移农民面临的自然风险。而且农业风险高,农业保险的盈利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动力不足。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仅靠农业保险对农民进行风险补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保障、存款保险制度的共同配合。
(3)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信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当传统的信用理念被破坏而新的现代信用理念还没有被接受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此外,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主要面向当地的农民和小企业贷款,当前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对农民和小企业约束小,这就造成贷款对象不守信的
概率增加。一方面,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不了解这些贷款对象的信用记录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缺乏,也无法对贷款对象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而且,农户的信用意识淡薄,对国家政
策具有依赖性,错误的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国家的补贴。
三、完善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管理
1.建立高效的贷款管理制度
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进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根本前提是要坚决贯彻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这是保障银行安全经营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就是合规经营,合规经营的实质,就是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则开展业务,从风险发生的源头――一线员工业务操作开始进行风险管理,这对于银行整体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下面四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审批、放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严格按照信贷贷款流程进行业务操作,并加强对容易产生风险的业务的监管,就能够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2.开发新型信贷产品,黑龙江省依兰县惠鑫村镇银行应结合农民的需求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创新性的经营模式开展信贷业务,增强借款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