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时间:2023-06-29 17:1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第1篇

【关键词】民间借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民间借贷是在经济差距增加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加速了资金流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借贷也对金融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民间借贷,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益和负面影响,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同时,引导其健康发展,尽量消除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

一、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民间借贷的发展得益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紧缩,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内部风险。民间借贷拥有其他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高额利息,它虽然聚拢了大量的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参与者的资金需求,而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管理者之一,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极易引发违规操作的风险性案件。民间借贷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少违法分子利用银行业务存在的漏洞,转嫁风险,如若商业银行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中,技术手段、设备等失效是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非法集资现象恶化,挑战了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神经。某些商业银行职员受利益的驱使,主动或被动卷入到民间借贷的利益漩涡中,其一旦出现职业道德失守,势必会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风险。

(二)增加外部风险。信贷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其与存款成正比关系,即商业银行存款越多,则可承担的信贷业务量越大。民间借贷的出现,挤占了部分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某些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利用商业银行的这一窘境,在缓解商业银行存款压力的同时,把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民间借贷参与者以存款之名,到相关银行办理大额存单质押贷款,表面上看,此业务可以同时为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带来增长,并且以存款做贷款保证金,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业务。这对民间借贷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或高利贷等形式,利用商业银行贷款赚取利益,同时还能享受银行存款利息,而需支付的仅是银行贷款利率。一旦民间借贷机构出现资金利益链断裂问题时,其向银行的贷款则无法归还,最终由银行承担风险。

(三)增加市场风险。区别于国家制定商业银行借贷价格,民间借贷利率以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为导向,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是在商业银行无力解决资金需求紧张、迫切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利率点远高于银行利率,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因此,民间借贷引发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近年来,在金融市场日渐活跃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利率不断增长,提高了借贷质押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除此之外,民间借贷还对社会信用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银行信用。部分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把目标转向社会闲散资金,利用高回报诱导社会资金流向,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有企业不讲信用,就可能向周边蔓延,进而拖欠、逃避银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对策

结合对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民间借贷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内部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紧随时代和市场发展潮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流程体系,加强职工培训,从而提高本银行的结算质量和效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引入了自动化智能设备,改变了传统柜台办理业务的单一模式,而只对大金额单笔网银交易进行监管,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可乘之机。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严格审核业务办理流程,在仔细确认客户身份之后,再提供相关服务,尽量控制网银交易等风险。针对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职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制定健全的考核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奖惩机制,有效规范职员的操作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立即予以严惩,从而净化银行操作环境,控制内部风险。

(二)规避外部风险。民间借贷环境下,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一个企业或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增加了债务纠纷的发生频率。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管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所处的金融环境,尽量规避外部风险。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细化风险管理目标和任务,积极配合外部监管,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在能力范围内预判风险并加以防范。商业银行需要坚定地拥护和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认真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从而构筑坚实的风险抵御堡垒,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对信贷人进行严格审批,建立信用查询系统,全面考量申请人的还贷能力和信誉度,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存款和信贷业务。

(三)抵制市场风险。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根本任务是发展。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没有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存款和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挤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一定的份额。商业银行要想有效抵制民间借贷引发的市场风险,就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结构,提升本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信贷市场的需求,创新发展银行信贷产品,适度调整资金的投放范围和力度,简化服务流程,让客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办理相关业务,增强他们对银行信贷的兴趣和依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提升存贷款办理效率和质量,积极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引导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在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民间借贷将会发挥更多的功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民间借贷的发展,认真分析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找出负面影响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发挥民间借贷的价值,实现商业银行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一凡 刘丛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参考文献】

[1]段绍译.民间借贷双刃剑[J].金融经济,2012,5

第2篇

论文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 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 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第3篇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情况

本文选取常州市13家商业银行,其中大型国有银行4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4家,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地方性银行5家。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3月和5月这三个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的时点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定价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上浮幅度随政策放宽呈扩大趋势。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上浮幅度也整体呈现扩大趋势。以一年期个人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为例,调查行中,除1家银行的当前利率上浮幅度较浮动区间上限为1.3倍时降低外,其余12家银行均呈上升态势;所有调查银行当前挂牌利率上浮幅度均较1.2倍浮动区间时高;有9家银行随浮动区间上限的调整逐次扩大上浮幅度。

(二)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情况来看,不同类型银行定价上浮分化明显。在网点和规模的优势下,大型国有银行定价策略相对谨慎稳定,挂牌利率整体上浮幅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银行。就以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银行而言,由于品牌影响力小、经营受地域制约,存款增长压力较大,不得不通过价格优势吸引存款,因此这些银行在每次利率浮动区间调整时,定价往往在同业中处于最高位置,在1.3倍浮动区间之前大多采取“一浮到顶”的策略。就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而言,这类银行既想通过一定价格优势保存款,但又面临着严格的成本约束,因此定价大体介于大型国有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之间。

(三)定价策略向差异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商业银行合理化定价意识明显提升。一是大多数银行开始对不同客户、不同存款品种实行差别化定价。一方面,一些银行已将个人与对公存款定价分开,不但挂牌利率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且特定对公存款还有优惠利率审批通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对不同期限、种类的存款上浮幅度进行了差异化设定。不少银行对活期、协定、通知等品种的存款按基准利率执行,对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上浮幅度也进行了控制。将被调查行一年期和三年期存款的挂牌利率上浮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浮动区间上限为1.2倍时,对一年期和三年期实行同样的挂牌利率上浮幅度的银行有6家,浮动区间调整为1.3倍后降为4家,而截至目前所有调查行三年期存款挂牌利率的上浮幅度均低于一年期。二是地方性银行逐步放弃“一浮到顶”的策略,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利率上浮幅度。随着浮动区间上限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银行不再实行“一浮到顶”的做法,尤其是从上浮区间调整到1.5倍后开始,已无银行将利率上浮幅度抬升至50%。以个人一年期存款为例,上浮区间调整当日,挂牌利率最高的银行上浮40%,且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指导下,数天后上浮幅度又降至33.33%(见表1、表2、表3)。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机制建设情况

(一)战略思路与制度建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战略性思路也逐渐清晰,成本收益相匹配、精细化管理、差异化竞争等存款定价原则已成为大多数银行的共识。如某大型国有银行存款定价战略的主要思路包括两方面:一是坚持量价平衡的授权策略,确保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相匹配,形成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良性互动;二是定价过程考虑不同期限品种的利率敏感性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实现精细化价格管理。比如,某股份制银行存款定价机制坚持价值导向、理性报价、保持合理利差,依据“科学定价、分类指导、灵活调整、分级授权”的原则对存款定价采取精细化管理,把差异化定价和成本管控放在重要位置。某地方法人银行对存款定价的管理将遵循全面成本覆盖、兼顾市场竞争、体现客户差异、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从制度建设情况来看,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已建立了基础性的利率管理制度,但针对存款利率定价的专门性、细则性制度建设仍然相对落后。这一点在地方性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长期缺乏定价自,浮动区间较窄时“一浮到顶”的应对策略也延续了近3年时间,使得地方性银行建立健全存款定价机制的动力相对不足。但2014年11月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倒逼这些银行从加强制度建设做起,着手完善自身定价机制。如辖内某农商行今年3月初启动了存款定价办法的拟定工作,6月初已初步定稿并向监管部门报备,不久即可正式发文施行;某城商行也反映其总行近期将专门制定出台存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以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二)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1.大型国有银行和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利率定价组织架构较为相似,利率管理最高决策机构一般为总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利率管理政策、利率定价目标、利率定价策略和利率执行方面的重大事项,并根据政策规定授权利率管理部门行使相关职能;计划财务部门是利率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各项利率政策和管理规定;各业务条线在授权下指导和管理条线产品的利率定价;分支机构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定价的管理和执行。2.地方性银行利率定价决策部门的设置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有所差异。如某城商行在总行成立利率定价管理领导小组,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等10个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利率定价管理目标,审议利率定价管理政策及重大调整方案。某农商行以行长办公会为利率定价最高决策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则在其领导下负责定期沟通讨论利率定价执行情况,根据市场及政策的变化调整定价策略,确定新产品的定价机制。村镇银行的定价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决策-管理-执行”链条中的层级相对单一。如某调查行的利率定价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综合管理部负责利率管理,营业部、业务发展部人员组成利率管理专职团队负责具体定价工作的实施。从管理方式来看,商业银行大多采用集中管理、分级授权的模式。1.在集中管理、分级授权的模式下,各商业银行总行在确定指导价或挂牌价的基础上,授予一级分行一定定价审批管理权限,部分银行还进一步对二级分行甚至支行进行转授权,从而增加定价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于超过本级审批权限的业务,则需逐笔报上级行进行审批。2.除基本管理模式之外,部分银行还会根据自身需要,对利率定价附加设定临时性的个性化管理条款。如目前某大型国有银行江苏省分行对辖内二级分行的存款利率实行上浮的占比、限额管理,其中要求常州分行执行上浮的存款余额占比不超过65%,对今年各季度末执行上浮30%的存款额度也分别规定了最高上限。3.虽然大多数银行已开始适当放权,注重培养市场化的自主定价能力,但也有一些地方性银行定价管理方式仍然僵化。如某村镇银行目前仍在母行的指导下进行存款定价,确定挂牌价后,严格按照统一利率标准执行,几乎无任何本地化差别化定价措施。某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在存款定价中也以执行挂牌利率为主,特殊情况需要提高上浮幅度的,必须由上级行进行严格审批。

(三)定价基础系统建设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建立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基本业务系统,部分银行还建立了专门的存款利率审批系统,虽然支持存款利率定价的系统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真正建立起核心存款定价系统的银行仍在少数。在系统建设方面走在前端的某股份制银行,2012年初上线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定价管理系统,并主要运用于贷款定价,在此定价系统基础上该行又进一步开发了存款产品定价功能,并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存款定价系统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的综合贡献,对每笔业务实时进行产品定价方案设计,并提供定价的查询、分析和管理功能。目前,该行对于需要进行差别化定价的客户存款,已能通过产品定价系统自动测算出目标利率。客户经理录入客户基本业务信息之后,产品定价系统通过系统间数据交换自动呈现该客户在本行的定价参数、收益情况以及定价结果。在政策导向和同业经验下,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也加快了存款定价系统的建设。以辖内某法人银行为例,经过几年的建设,该行全成本管理系统、贷款定价管理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已先后上线并有了两、三年的运行积累,功能和参数运用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存款定价核心系统的开发也已收尾进入测试阶段,拟于6月底完成上线。该行的存款定价系统选定了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前后有效过渡的存款定价模型,通过多个基础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抓取各类影响存款定价的参数,以助于实现多维度差异化定价。

(四)定价方式目前,商业银行中较为主流的存款定价方式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其原理是在合理确定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利润目标要求,并经一定调整后得出定价水平。如某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定价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收益)、运营成本、信用风险成本、资本占用成本、税赋成本、目标利润率以及交叉营销收益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在日常经营与管理中,常借助于FTP定价曲线下的定价规则进行一般存款的初步定价计算。2015年5月,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金融机构研究制订了《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模板》,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在此模板指导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定价模型。相较于之前“一浮到顶”的粗放式定价方式,中小银行存款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明显趋于提升,与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以辖内某银行为例,该行将定价公式设定为“存款测算价格=资金成本率-管理成本率+调整点差-目标收益率”,其中资本成本率根据资金转移定价(FTP)确定;管理成本包含了人事费用、营销费用、日常营运费用、折旧(摊销)费用、管理费用、税费、存款保险保费及其他费用等;目标收益率根据经营管理要求另行设定;调整点差是实现差异化定价的主要依托,包括了区域、产品、客户、金额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按此定价原理简单测算,6月28日降息后,该行一年期存款定价若较基准利率上浮50%,则相应的收益率仅0.58%;三年期存款利率较基准上浮50%和40%的情况均为亏损,其盈亏平衡点位于基准上浮37.85%处(见表4)。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完善存款定价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定价系统建设与应用仍是实现差别化定价的短板在银行业务日益繁多的情况下,要提升存款的差别化定价水平,仅仅依赖经验判断、手工操作已不现实,必须依靠科学的定价模型和完善的系统支持。但目前,大部分银行核心存款定价系统仍处于未建成或不成熟状态,推广与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尚难为差别化定价提供有力、可靠的支撑。1.系统未建成。如某大型国有银行反映,目前其存款业务系统还未实现客户识别、业务办理、效益测算的全流程整合,无法完成综合贡献度测算和业务办理的实时交互,从而达不到客户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限制了基层机构议价能力的提升。2.系统参数获取存在困难。某农商行虽然核心定价系统已建设完成,但运用该系统进行定价测算需要从其他系统获取各类参数,这就对全行各类系统的建设水平,特别是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部分系统上线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积累有限,参数测算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对定价的准确性也将产生不利影响。3.主观能动性不高,参数设置尚待调整。如某股份制银行对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价的存款业务,已可实现通过存款定价系统自动进行成本收益测算。但一方面,受客户经理流动性大、行内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客户经理在新客户拓展过程中,运用定价系统进行模拟定价和收益测算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法充分发挥系统在定价中应有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系统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仍有待不断提升,目前定价的参数设置主要参考运营成本、资金收益以及央行基准利率等指标,缺少同业竞争信息的关联参考,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同业竞争定价信息关注度和敏感度的提升变得愈加重要。

(二)专职岗位设置和专业人才储备存在缺口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包括定价在内的利率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需要也值得投入更多专业力量。在岗位与人员配备方面,大多数行在总行层面都能做到设置专职专岗负责利率定价管理工作,但从一级或二级分行开始,往往不再设立利率管理专岗或专员,而由从事计划财务的人员兼职负责。在人才储备方面,利率定价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业务领域,从商业银行总行到基层网点,从定价机制的建设到具体化的执行,需要大量配备定价规则制定、测算、执行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但由于缺乏过往业务积累,定价管理方面的人才稀缺,专业人才储备面临不足的困境。随着存款定价的不断放开,商业银行自主定价任务日益繁重,利率定价管理专职岗位设置及专业人才储备方面的缺口,将对利率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定价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产生不利制约。

(三)定价后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各商业银行加快健全存款定价机制之余,却大多忽视了对定价后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设。完善的定价后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方面能及时向定价机构反馈定价执行效果,为其调整定价策略、提高定价质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有效调动分支机构运用定价自的积极性,促使基层行不断提升定价水平。从建设现状来看,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存款利率执行情况的定期通报反馈制度;个别商业银行对于通过审批的业务实行事后监督评价,不定期要求分支机构就业务实际综合收益情况进行书面报告,督促落实各项审批条件,并以此作为后续利率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更多的商业银行则通过加强对EVA、效益类指标的考核间接评价利率定价水平。但总体而言这些做法离真正的定价后考核与评价机制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存款定价质量,也无法为利率定价、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四、对策建议

(一)夯实定价支持基础,为实现市场化定价提供保障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定价制度和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分支机构在定价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加定价机制的灵活性。二是要加快定价系统建设,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完善系统功能建设,提高电子化定价水平,同时应加大定价系统推广运用力度,灵活运用定价信息指导业务经营良性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定价后的评价管理机制,一方面引入存款定价后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定价后期跟踪管理,更好地了解客户、把控风险,提高成本管控和定价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差异化定价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定价系统等手段,正确评价差异化定价水平,并与经营绩效考核挂钩,以促进差异化定价能力的提升。四是要做好岗位职责的科学合理分工和专业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结合自身转型发展和政策制定、执行需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合理配置岗位和人员,进一步完善员工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负债管理理念转变,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战,但也增强了其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动力。商业银行应大力转变负债业务发展思路,从追求存款规模的增长转变到注重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上来,合理使用利率定价权,积极运用市场化工具增强主动负债能力,提高理性定价和以质换量的能力,避免不计成本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多样化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吸引客户,打造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品牌。同时,在合理范围内适度扩大分支机构自主定价权限,充分发挥其贴近客户的优势,提升差别化定价水平。

第4篇

互联网时代,孕育出了许多创新模式和创新思维,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虽然商业银行具有难以被替代的优势,但传统银行的运作模式在互联网思维下已经落伍,倒逼着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型升级。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和新业务,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理财产品在线销售、网络借贷、金融中介等模式,具有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能满足客户价值诉求

传统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外部系统性竞争者,创新动力不够,服务能力有限。在这种格局下,普通民众快速产生的消费信贷及理财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而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从支付宝的孕育而生到低门槛的众筹,再到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彰显便捷、高效的优越性。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为金融和理财提供了新的突破点,使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领域

余额宝、京东“小金库”、苏宁“零钱宝”等一大批互联网理财产品进入大众视野,直指商业银行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亟须完善。依靠传统业务粗放式增量扩张的路径已行不通。要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和智能网点为方向,拓展服务客户渠道,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尚待创新。近几年,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商业银行需通过持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流程、创新担保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小企业融资门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弱化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角色

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公司、金融中介公司、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公司强势发展,逐步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角色。一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活动更为便捷,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支付模式,移动支付已成未来支付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渗透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2014年,“双12”支付宝大规模进军线下收单市场,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支付体验,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

(四)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降

截至2014年12月,四大行中有两家银行存款都较上月出现下滑,剔除监管政策变化的因素,银行存款增加乏力也将成为常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崛起已成为商业银行存款有力竞争者。同时,网络借贷也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以信和大金融为代表的P2P网贷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我国P2P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中小企业通过低门槛的网贷满足融资需求,造成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进一步收窄。第三方支付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商业银行亟须突破现有传统的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渠道服务客户,推出个性化、专业化的个人银行、电视银行、微银行等产品,与遍布城乡的ATM共同打造方便快捷、种类齐全、纵横交错的银行服务网络。通过专属产品、便捷服务及资费优惠等方式,优化客户体验,加速客户服务升级。优化移动金融产品流程,提升服务易用性,创新移动理财、近场支付、网络贷款等方式,贴近客户生活,推动移动金融的不断普及,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二)再造现代化银行

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需依托先进技术深挖潜在市场,打造出产品创新平台。一是推出具有特色的平台经济模式,促使服务更加多样化,增强客户黏性。二是在移动支付领域,推出先进的移动支付服务,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办理业务;三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积极探索理财在线签约和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创新;四是在智能网点方面,通过研发新产品,提升网点智能化服务能力及综合营销能力;五是与互联网企业加深合作,服务内容从支付结算向理财、信贷等方面延伸,逐步走出一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现代化银行发展道路。

(三)突出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新求变,须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高标准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优秀的人才等优势。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就会更加快捷;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才能持续有效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团队,掌握移动互联等各项新技术手段,通过新型网点、微银行等各种新渠道和新媒体,为客户提供优越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机组合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业务,突显竞争优势。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改革进程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00-02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又称利息率,是借款人运用借入资金付出的代价,也是资金的所有者因让渡货币的使用权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超出本金部分的一种报酬。表示资金所有者在双方约定好的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所付出的本金的比率,一般按年计算,用百分比表示,称年利率。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联系着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等多种利率的管制,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根据资金的供求情况自主决定利率的高低。其本质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代替中央银行行使利率确定的权力,商业银行依据自身业务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通过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分析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二、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首先,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利率放开,然后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思路。

1996年1月3日,我国在上海建立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同年6月,央行取消了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正式运营;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式上线运行,使得我国有了自己的市场基准利率,这是货币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我国财政部借助于证券交易所平台发行国债,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央行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也被同步放开;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的债券市场首次发行债券;1999年,国债被允许在市场上公开招标的形式发放;这是债券市场利率的放开。

1987年,我国开始尝试贷款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取消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的大小。人民币存款利率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利率之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心;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是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前,利息差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依然主要依靠存款和贷款业务,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进一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故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利率市场化扩大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竞争压力

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将为争夺存款、抢占市场份额提升本行的存款利率,因此商业银行为了使自身利润不受到损失势必会提高贷款利率,而企业则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可能会放弃银行贷款选择其他渠道进行筹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这样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打击,提高银行的竞争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压力

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首先,各商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必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来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涨使得各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加大;其次,如果银行的存款利率较低,客户得不到足够的利息报酬,那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和债券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会更多分流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加大。

(三)利率市场化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收益

我国的贷款利率市场改革的步伐要领先于存款利率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不断深入,央行逐渐下放利率管理机制,改为由商业银行自主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在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都进行激烈的竞争,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市场上的竞争使贷款利率下降,这样存贷款利息差收益将会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将直接引起利差收益的大幅减小,从而影响银行的生存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作为最主要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为社会各界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正确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并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拓展中间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中间业务小投资、大利润、低风险的优势,拓展银行的利润空间,改变银行单纯依靠贷款利息的局面,增加自身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目前,大部分外资银行的经营业务中,中间业务占比较高,达到5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依然主要靠传统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有限,品种少,利润小,我国银行仍然过多依赖存贷利差收入。只有丰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扩大所开展的中间业务的规模和范围,提升中间业务的附加值,如由低附加值的代收代付和结算等向高附加值的代客理财、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服务等业务发展;跟上利率市场化趋势的步伐,深化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的总体收益水平。总之,商业银行应该分析市场趋势、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研发适合消费者的新产品,借鉴外资银行的创新经验,学习外资银行的创新理念,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二)提高商业银行定价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防范信用风险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商业银行之间将开展存贷款利率的竞争。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的银行从短时期内容易吸引储户和借款人,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的银行难以吸引储户和借款人,进而影响银行的存款规模,制约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甚至影响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建立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制度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经验,结合本行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制定利率定价管理制度,完善利率定价程序,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三)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防范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的企业,因而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由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日常经营忽视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基层行更是如此。同时,受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少之又少。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既控制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又防范利率风险。为了与国际接轨,商业银行应增强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能力,提升利率风险的动态衡量能力,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提高利率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

(四)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发展优势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立特色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虽然业务创新能力差,资产规模小,基础相对薄弱,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不足和局限性,缺乏竞争力。但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业务审批速度更快、地缘和区域优势更分明的特色,更好地开展业务。简而言之,中小商业银行应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有特色的金融产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加强与其他区域中小型金融机构间的协作,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彰显自己的特色,建成特色银行。

参考文献:

[1] 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11(6)

[2] 牟小刚,肖梦芸.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3(19)

[3] 陆岷峰,王婷婷.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财经科学,2014(6)

[4] 舒洛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经济师,2014(10)

[5] 宗良.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中国金融,2011(4)

[6]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0)

[7] 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国际金融,2011(4)

[8] 冯静.浅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天津经济,2013(12)

第6篇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 问题 建议

2004年2月国内第一款理财产品――阳光理财外币A计划由中国光大银行发行,开启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漫漫征程,历经10年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理财业务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部分存款,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存款的稳定性,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截止201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53万款,募集资金规模已达9.95万亿元,环比分别增长11%和2.6%,理财产品已成为连接居民储蓄与实体经济融资、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纽带。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存款市场的波动,弱化和干扰了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金融稳定面临潜在挑战。

一、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产生的影响及风险

目前,随着存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银行出现了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现象。这将引发存款在银行间频繁、大规模转移,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进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货币供应量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弱化了信贷政策调控效果

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把客户投资理财资金变成资金类金融资产或者表外资产,绕开表内金融项目统计,就目前而言,货币政策工具未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相应投资行为纳入其中,使得本应该属于储蓄存款的资金项目游离于实际监测范围之外,游离于政策调控之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公众将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资金,然后转化为银行中间业务,目前人民银行统计制度只要求将理财产品中的结构性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统计,其他类理财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理财产品的发行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再加上我国存款准备金是以旬末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月末、旬末日一般为存款余额高峰期,不能准确地反映存款类金融机构当月、当旬存款真实情况,进一步弱化了稳健货币政策收缩市场流动性的调控目标和效果。

(二)减少了社会货币供应量

理财产品一般有一段时间募集期,这期间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从居民的储蓄存款转化为活期存款,理财产品计息日起活期存款则转化为投资基金,导致银行存款减少,理财产品兑付时这部分资金又转化为活期存款。从货币流动性层次来看,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减少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出现大幅波动。根据货币供应量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依据这样统计,理财产品的发行减少了M2,同时加大了对M1的监测难度。

(三)变相高息揽储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

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考核有存贷比考核指标,商业银行上级部门有月末、季末时点数考核,在目前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对存款资源的依赖和竞争,各家银行不断发售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等方式吸引客户资金,在理财产品募集期内吸收资金暂时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同时,消费者对于银行理财的选择也是经过多种筛选,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进行投资,各种博弈导致了银行加大对存款资源的争夺。

(四)概念认识偏差导致风险认识不足,易引发信用危险

目前,居民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对银行宣传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概念认识存在偏差,将预期年化收益率简单认为是存款保证利率。同时,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片面夸大收益,刻意回避市场风险,再加上理财产品协议内容过于繁杂,消费者不了解也不系统查看风险提示,客户评估问卷调查形式大于实质。另外,由于理财产品收益受政策、市场、投资理财团队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影响,理财产品收益可能和协议收益存在差距,甚至会出现本金损失的可能,银行信用面临严峻考验,进而引发群体挤兑风潮,危及金融稳定。

二、相关建议和对策

鉴于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各方应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科学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存贷款冲时点冲动,促进商业银行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银行正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同时消费者提高自身风险防范和抗压能力。

(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科学引导市场预期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公平竞争,促进改革意义重大。一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改革效果。目前虽然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但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管制,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差异不大,无法主动有效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才能从根本上培育竞争性银行体系。二有利于实现吸收存款竞争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许多银行通过送金条、送消费卡和提供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等形式变相吸存,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顺应市场竞争的合理选择。三是有利于改进市场利率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存款与固定收益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存款上限管制会间接扭曲固定收益市场的收益率曲线,让固定收益市场的定价难以反映准确真实的市场供求和发债主体的风险,影响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债市的发展。要通过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科学制定商业银行考核管理办法,避免存贷款冲时点冲动

目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总行对银行存贷款监管考核主要有存贷比限制、月末季末余额考核,这就造成了银行冲时点的强烈冲动,导致了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资源大力发售理财产品,造成了银行之间流动性频繁波动,加剧了市场竞争,增加了监管难度。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考核办法,遵循市场规律和利率导向作用,参考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外主要央行采取存款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要求将日平均存款余额、旬平均存款余额监管考核指标纳入日常监管考核之中,降低银行存款冲时点冲动。

(三)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禁止高息揽储行为

监管层应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在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管理、产品运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章,在制度层面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推动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禁止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储行为,严格规范银行发售银行理财产品行为,要加强对“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制度贯彻的检查力度,培育和规范健康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四)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全面准确宣传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要完善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在研发、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开展对成本、定价、收益、风险等要素的评估测算,保证理财产品质量,确保理财产品兑付平稳,避免由于到期兑付不清引发的。各银行要加大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全面宣传,做好概念解读工作,避免概念模糊造成的信用摩擦,准确把握宣传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客观,不能随意夸大市场收益而降低或者隐藏风险因素,在宣传高收益的同时,明确高风险市场因素的存在,充分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维护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唐欣语.董晓亮.《完善银行表外业务运作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4年第11期.

[2]应坚.陆海鹏.《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亟需有效规范监管》[J].金融博览,2014年第5期.

[3]朱琳.《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风险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4年第4期.

第7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问题;影响;对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利率决定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高低,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体系。换言之,利率市场化就是各金融机构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来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存在问题

(一)金融市场主体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金融主体障碍,以商业银行为例,其利润结构中以存贷利差为主。而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丧失对存款的垄断地位,在短时间内存贷款利差将会减小。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风险激励机制,银行的信用风险偏好可能提高,银行风险加大。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的产权和财务制度均不够完善,所以利率敏感性也很低。我国的社保体系并未完全确立,收入和支出双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储户更为谨慎,削弱了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性。

(二)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监管旨在为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利率市场化对监管制度带来的影响有:一是利率市场化将推动金融监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二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融资主体的影响不尽相同,差异化监管将进一步深化。

(三)基准利率体系问题

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的核心,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起主导作用。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这并不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银行存款利率并不是通过在公开的市场上竞价形成的;第二,银行存款利率不能反映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期限结构不够灵敏。

(四)商业银行定价能力问题

1、贷款风险定价能力偏弱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主要受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小型商业银行由于管理手段简单、缺乏科学性,风险定价技术比较落后。

2、存款定价能力尚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多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基准利率,自主定价能力低,并且市场竞争因素增加了银行存款定价的复杂性。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了一定的利率决定权,为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商业银行必须在金融价格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第二,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不仅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而且进一步减少了金融资产的风险。第三,银行自主定价权的获得也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2、消极影响

第一,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减小,商业银行利润降低。第二,由于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利率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市场利率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会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第三,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存贷款利率的放开会导致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而在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利率上升的双重影响下,会使得信贷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效果,加大银行业信用风险。第四,利率市场化使得价格竞争直接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优胜劣汰机制,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将在价格竞争中失去市场位置。

(二)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1、对储蓄的影响

古典学派认为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增加投资者的储蓄偏好。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提高实际利率水平,还可以诱导储蓄者增加储蓄,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工具。另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加剧,促使各金融机构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由于利率管制的削弱使实际利率水平提高,储蓄增加,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了用于贷放的超额准备金,有助于投资规模扩大。同时,利率市场化又能优化资金的配给,提高投资效率。不过,也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投资。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扩大投资,但也可能导致实际利率提高,投资需求下降。

四、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1、推进中央银行调控工具创新

完善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提高人民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信任度;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结构;强化宏观审慎工具的创新,优化国家监管手段,提高监管力度和效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推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对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的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深化基础性金融工具创新,适时推出衍生金融工具。

(二)推进监管制度创新

监管部门既需要依法为金融机构搭建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其平等的法律地位得到保护,也需要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摩擦和加强金融体系风险防范。因而需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和模式,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三)完善货币市场

只有在开放的货币市场条件下,才能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此外,货币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基础,因此要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同时也要改善我国交易市场上业务单一、灵活性较差等缺点。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尤其是中小银行,因此国际上多数国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都充分考虑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必要保护。一方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健全基层金融体系,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降低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处理。

(五)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优选定价方法,完善存贷款定价模型;对存款定价标准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存贷款定价的管理水平;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加强内外定价协调;强化系统建设,夯实定价管理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2]宋小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方敏.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8篇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09-0062-04

赤峰市作为重要的农牧产业化地区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银行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531.3亿元,实现账面利润7.97亿元,同比增长165.6%,不良贷款率10.95%,同期下降4.25%。2008年5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5.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5.5%和21.3%。日前,为深入了解货币政策收紧后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状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赤峰市中心支行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影响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基本因素构成情况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其自身业务构成紧密相关。在经济金融欠发达的赤峰地区,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流动性需求因素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此外,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集中配置管理机制,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结算方式的转变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初露端倪,各主要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如下:

(一)各项存款

吸收存款是赤峰市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左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重要因素。剔除期限、结构等因素外,存款与银行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2001年以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95.4亿元,同比增28.2%,2001-2007年间各项存款年均环比增幅为21.3%,储蓄存款年均增幅为16.7%。从机构分布上看:2007年末,农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工商银行三家机构存款余额分占前三位,合计288.3亿元,占同期存款余额的58.2%。从负债角度看,成为影响地区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的主要机构。

(二)各项贷款

赤峰市各商业银行资产存在的主要形式为发放贷款,贷款在银行资产构成中占比较高,通常保持在60%―70%之间,贷款规模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相关度较高。2007年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0.2亿元,中长期贷款120.6亿元,占42.8%。2001-2007年间各项贷款年均环比增幅为13.94%,低于存款增幅7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年均环比增幅为26.72%,高于贷款增幅近13个百分点。

(三)基金、股票业务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基金和股票销售业务发展较快。2007年受国内证券市场火爆影响,赤峰市商业银行基金销售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七成以上。特别新基金和股票申购时,相当规模的资金在银行和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之间游走,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点也可通过2007年金融机构活期存款个别月末余额波幅较大加以佐证。银证、银保业务的发展对银行一段时间的流动性管理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银行资金内部集中管理模式

所谓内部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从加强风险管理考虑,依托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将分支行发生的每一笔资产或负债业务,以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集中于资金管理中心后,再从全系统的角度统一配置资金,以期提高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内部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下,尽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资金管理中心进行的资金转移实质为虚拟交易,但分支机构对其资产或负债的控制能力下降了,吸收存款按规定上缴,发放贷款需要集中授信,形式上演变为上级行业务处理的“终端”。分支机构自身虽进行成本――效益核算,但总体流动性管理要求较以前弱化了,流动性需求与上级行资金调度方式密切相关。

(五)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

赤峰市地区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城商银行等。由于地区法人金融机构贴近地方的地缘、人缘,具有决策链条短、经营运作灵活等特点,其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中作用明显。2007年底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45.98亿元,占我市全部涉农贷款的九成以上。但是受经营地区限制,地区法人金融机构不可能在较广泛地域范围内配置使用资金,客户规模和质量受到一定制约,加之资产业务主要以贷款发放为主,受农村金融弱质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贷款蕴含风险较大,呆坏账发生概率较大,经营中固有的不利因素对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潜在影响较大,其流动性管理难度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此外,同业存放、信用卡循环授信业以及库存现金占用等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也存在一定影响。

二、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的主要特点

(一)活期存款增长迅速,负债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赤峰市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存款结构发生了悄然且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活期化趋势增强。2001年全市商业银行定期与活期存款之比为1.392,2007年定期与活期存款比则下降为0.867。从下图也可看出,定期、活期存款以2005年为拐点相背发展,定期存款一路下滑,活期存款增幅明显,低成本负债占比稳步上升。

(二)贷款投向集中趋势显著,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迅速

一段时间来,商业银行在我市贷款经营多为风险相对较低的中长期项目贷款。2007年全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为43.3%,较2001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交通、能源及有色金属等行业占全部贷款总额的八成以上,2007年能源、冶金、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行业新增贷款43.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80.7%,集中趋势明显。涉农贷款投放仅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主,中小企业、弱势群体及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三)存贷关联度较弱,属资金流出地区

赤峰市属于农牧业地区,农村金融弱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竞争力企业匮乏,出于审慎经营考虑,商业银行贷款发放比较慎重。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系统内资金集中配置机制的实施,各商业银行总行上收资金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赤峰市各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存贷关联度较小,属资金上存地区。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对赤峰市8年间存贷款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详见下表),以存款为解释变量,贷款为被解释变量,其回归方程可以表达为:F(X)=104.6+0.3304*X。近8年间,赤峰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系数仅为0.3304,相关性较弱。

Dependent Variable: SER0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1/08 Time: 15:40

Sample: 200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7

(四)存贷款结构失衡,错配问题突出

2001年以来,在赤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增长较快,低成本负债比例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迅速上升,存贷款结构失衡,期限错配较为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2008年一季度末,一些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到期贷款占同期贷款的比例约为8-9%,一年期到期的存款约占存款总额的25-30%,五年及五年期以上到期存款与五年及五年期以上到期贷款对比悬殊,贷款资金是存款的30倍左右,存贷缺口较大。从盈利性角度讲,银行能够以一年期甚至更短期的低成本负债获取五年期以上资产的收益,自然有利于经营效益的提高,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短期资金长期运用的潜在风险将会逐步显现。

三、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变化对流动性需求的影响

(一)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和资金管理体制的变化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内部集中管理模式后,分支机构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要以一定的内部价格上存,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要以一定的价格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从资金集中收益分析上看:目前各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资金上存利率大体为2.16%,支付客户利率约为0.72%,利差收益1.44%左右,三个月存款利差收益在-0.63%至0.69%之间,一年期利差收益在-0.9%至0.27%之间,二年期存款上存收益各行全部倒挂。尽管各行内部资金上存收益差别较大,但可以看出,负债产品中盈利能力较强的是活期存款,只有活期存款才能增加资金来源效益。在价格导向的作用下,各行低成本负债增长迅速,这也是赤峰地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资金集中配置成本分析上看;目前各商业银行配置信贷资金的价格与贷款利息收入的利差要大大超过存款,利润空间较大。以一年期1亿元贷款计算,贷款利率8.217%(利率上浮10%),扣除配置资金利率3.66%,贷款利息收入扣除成本为456万元,而一年期1亿元存款扣除成本后仅为27万元。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价格成为左右分支机构业务经营选择的“指挥棒”,内部定价机制成为调控其系统内资金流动性的主导因素,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直接左右了分支机构资产与负债运用和配置,定价机制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影响深刻。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弱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后,无息资产在效益上直接反映为亏损,占用期限越长亏损越大。目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和库存现金大体按照3%左右计价支付利息,在人民银行存款为低息资产,计价利率为2.97%左右,人行存款利率为0.99%,两者相抵净亏利差1.98%。随着资产有偿使用意识的强化,降低和控制备付金、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及待清算辖内往来等无息资产占用,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自发选择。但是,一味追求效益性会使银行的经营安全遭受威胁,流动性需求风险就会显现。对于分支机构合理处置安排非息资产占比,平衡安全性和效益性,使其流动性处于相对最佳平衡状态,复杂而难以把握。

(三)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给基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运营服务机制,陆续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渠道、多元化电子银行服务。赤峰市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末,仅建设银行赤峰分行网上银行累计个人开户3万余家,企业累计开户300多个,银行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120多亿元,离柜业务占比25%,2008年该项业务发展态势迅猛,离柜业务占比将达40%以上。网上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管理的压力,降低了商业银行非生息资产余额,给现行商业银行以备付金为基础的流动性需求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四)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节约了银行清算资金占用,提高了银行资金整体流动性

支付结算制度安排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管理密切相关,虽然商业银行目前已实现行内数据全国集中,但受限于现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及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设计,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还必须多头、多地区摆放资金,以满足区域性资金清算和现金调拨的需求。统一的“资金池”管理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资金固化,流动性需求管理成本较高。随着现代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和人民银行会计数据全国集中管理环境的搭建,商业银行未来将以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分支机构自身清算账户头寸管理弱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加大了流动性需求管理的难度。

(五)金融宏观政策变化对金融机构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

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冻结流动性资金数额较大。可用资金的减少,致使其对支农再贷款依赖加大,资产流动性趋弱。以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信用社为例:2007年共使用支农再贷款14000万元,除联社营业部外,各农村信用社全部使用,主要用于支农、支牧信贷投放。为确保正常的经营运转,又先后调入调剂资金共7000万元,使用外部资金数额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近几年的高峰。

四、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强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弹性

现行商业银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银行业系统内资金的相对最优配置,满足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集中授信管理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相比经济落后地区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为缓解落后地区经济主体金融抑制现象,商业银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分支机构应保有一定的资金使用调配权利,实行上存或配置资金地区差别价格,适度增加集中管理模式下资金运用弹性,兼顾效率与公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主动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和支农、涉农贷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适当压缩中长期项目贷款,积极发展票据业务、买入返售业务、拆放同业等短期资金业务,增强流动性,提高收益。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关注短期、某地区的流动性大幅波动,通过业务创新,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视新业务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受存款准备金管理的业务范围为“一般存款余额”。随着商业银行新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业务品种所派生的隐性存款数量巨大,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潜在影响较大。由于现行制度制约,这些新业务所引致的存款等负债资金不在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范畴之内,客观上使得银行也忽略了新业务对其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充分考虑新业务对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完善资金流动监测口径,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

(四)完善SHIBOR形成机制,为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调拨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价格制定均参考SHIBOR价格,但受限于利率市场化等原因,基准利率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和利率定价面临困难。为此,当前要积极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形成体系,拓展SHIBOR业务品种,扩大“做市商”成员,完善报价计算方法,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以科学的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建立高效率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提供参考依据,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水平。

第9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居民的投资意愿及现财观念增强,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金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通过对于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系统分析与思考,一方面希望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个人理财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把个人理财提高到银行的一个战略高度来把握;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与策略。

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细分客户市场,不断丰富理财内涵,提升服务质量,银行理财将渐入佳境,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aghion,etal(2017):现在商业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这大大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黄国平(2017):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变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遭遇问题,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的约束,也有商业银行业内部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的不足,加快和促进当前发展模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设计上提供支持,亦依赖于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个人理财市场。

赵春萍(2017):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这亦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刘明康(2017):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转型;利率市场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一、2012年上半年业务发展出现分化,银行利润增速小幅回落

在上半年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较慢,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资产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了18.8%和23%。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预计在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速度会有所降低。总的来说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在下滑的同时,商业银行中的各项业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标的制约,商业银行常规的资产。由于模扩张方式受到限制,但是为了能够保住住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速度与资金流动性,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加强了业务能力,在这样的努力下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增长速度基本都高于总资产的增长速度。

2.手续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如今各大银行的贷款需求都是走下坡路,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并且国家的对商业银行的收费标准也了一些新的规定,那么在商业银行中以融资顾问为主的收费就相对收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2012年第一季度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了17%,但是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也是在5年以来手续费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季度。

经过两次降低利息,我们通过对利率的分析发现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和十年前的利率不相上下,目前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处于低于中等水平。在今年的CPI涨幅也是低于3%。但是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并且基准利率的下调也不怎么可能。

二、2012年下半年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利因素

在下半年,随着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的贷款供求形势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基准利率相对下调等因素导致净息收窄,商业银行还要合理的处理贷款投放问题,当前我国各个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依然很激烈,所以在这段时间中还要时刻关注银行中不良资产的反弹以及业务增长受到限制等影响。

1.中间业务增长普遍乏力

在下半年,随着供求环境的改变监管政策也在不断的深化,在理财产品中的收入以及“息改费”的收入增长也出现了一定的减少。在第一季度中商业银行的顾问类收入已经在原地踏步,此外一些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出现了下降。虽然商业银行的一些新兴业务是较快增长的但是目前缺少较为新的收入增长点,这样增长乏力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商业银行收到其不同中间业务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逐步从新兴业务走向传统的收费业务。第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顾问收入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发生大幅度的减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的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条例也在不断的加强,在这样的环境下客户的咨询费、信贷承诺费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降低。第二,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是一定增长空间的。在2012年的下半年,随着我国的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利率市场的深化改革,那么债券的发型与承销的收入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类传统业务与支付与结算的相关业务将会保持稳定的增长。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内是处于减速状态,但是我们知道我国的经济总量是不断的扩大的,我国居民收入也在不断的增长,另外随着我国社会流动资金的不断扩大,结算需求也在增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会保持稳定。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越加的完善,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会稳定的推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在2012年下半年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有可能持续到2013年。

2.两次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带来现实挑战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越加完善并且在实质性上已经突破难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无疑将会给商业银行施加更大的压力。所以商业银行要在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等方面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更新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需求,这样商业银行中的资产结构、信贷结构和业务结构等都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此外商业银行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定价能力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致到最终的完成,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新的背景下塑造全新的金融业竞争环境。下面是对商业银行在降息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影响进行分析。

3.两次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利差和利润的影响

在这两次对商业银行利率进行调整中分别采取了扩大存贷款定价浮动幅度和非对称降息且有扩大贷款利率下浮空间的模式,在这两次降息调整中最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因素影响:第一,由于存款成本小幅度的降低,如果依据五大银行的调整后的价格进行计算,商业银行的预计成本将会下降10到12个基点。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大幅度的下降。我们知道贷款的供求关系对提高利率是有着阻碍作用的,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企业将会要求利率不断的下浮,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走下坡路。第三,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收益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知道市场的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那么商业银行中的资金交易等其他业务在短时间内将不会收到这两次降息的很大影响。

三、商业银行应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有效推进战略转型

在金融改革和周期下行以及加强监管的环境中,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摒弃那些陈旧的思路和僵化的做法,在金融业以差异化发展战略来实现转型发展,以金融创新来推进转型化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1.实施差异化业务策略,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整体社会的进步,均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来探索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方向,进而在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特色银行业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商业银行在现今的国内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工作、自主创业等带来更多的实惠和便捷。对于那些发展规模较大的银行,需要逐步的“走出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目标,对于自身提供的业务项目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完善,充分了发挥各项业务的优势。相较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规模小的银行就应该采取一些特有的优惠项目来吸引人的注意。对于规模很小的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村镇以及社区上,为小微企业以及“三农”提供稳定、快捷灵活的服务。

2.积极优化客户结构,夯实转型发展的经营基础

对于那么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国有的大型企业要区别的对待,相对而言对于那么小效益相对较差的客户银行要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尽可能的确保商业银行的业务量,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竞争力,既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还要确保银行的收益状况。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将部分注意力投入到控制资金风险上面,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自身独特的业务项目上,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回笼量,以免出现资金危机的困境。

3.大力发展新型业务,带动和加快转型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可能会持续降低,这也就促进了我国银行领域内的利率革新,这就使得越来越少的客户有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银行中,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利息对资金收入的贡献度也会不断的降低,并且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在金融市场中不断的提升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的比例;其次商业银行在金融业领域要不断的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实施高效激励的措施,不断的扩展增长空间,此外银行在现金的管理和金融机构以及跨行人民币的转行等业务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最后在个人的金融领域,要不工作的核心内容放在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增值业务水平上,不断的发展斯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等业务项目。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导、推动转型发展

基于现今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下面两点是对其机制进行改革的重要方法:第一,通过制定严谨、周密的发展计划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制定计划前需要对目前的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以便银行更好地执行规划。同时也是为银行的传导转型打好基础。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的更新银行的管理理念,在发展中优化管理方法,逐步的达到管理精细化,实现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浩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2).

第11篇

关键词:信贷运行;储蓄资金分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19-03

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近五年来的首次大幅下跌,2006年全年,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少增484亿元,而2007年仅第1季度,储蓄存款同比就少增417亿元,储蓄资金分流呈现加剧态势,从宏观现实背景看,储蓄存款不断分流将成定局。

一、近期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

近一年来,上海市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快速分流,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1、储蓄存款增速回落较快(图1)。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储蓄存款增长7.8%,涨幅较年初和同比分别下降6个和17.7个百分点,主要是定期储蓄增幅下降较快,分别下降9.1个和27个百分点。

图1 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幅走势图

2、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增强。如图2所示,近年来活期储蓄占储蓄存款规模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占比较1998年末上升14.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活期储蓄存款增幅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储蓄存款增幅12.4个百分点。在近11个月的储蓄存款增量中有约3/4为新增的活期存款,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活期存款累计增量占比不足1/4,表明目前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明显增强。

图2 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存款规模占比走势图

3、储蓄增长动力下降,存款波动性加剧。由于受投资领域拓宽的影响,居民储蓄偏好有所减弱,储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据调查,2007年1季度上海市居民选择储蓄的占比仅为16.3%,比年初下降14.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3月末储蓄存款增速的同比降幅比各项存款多降11.5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回落明显快于各项存款,储蓄资金的快速分流进一步加剧存款整体的波动性。

二、储蓄存款分流原因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合理解释近年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具体原因,本文选取了一些与影响居民储蓄变化相关的经济金融变量,包括实际利率水平(以1年期存款利率扣除上海市CPI后的利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个人消费贷款、商品房销售额、上证综合指数、上交所市盈率、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等指标,通过研究这些指标在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的月度同比增幅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通过利用SPSS软件对实际利率水平等指标与储蓄存款增幅之间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如下相关系数表(表1)。

表1 2000年1月-2007年3月上海市部分经济金融指标与储蓄存款变化的相关系数表

根据上述计量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经济金融指标对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

1、股市财富效应凸显是引发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储蓄存款与上证指数和股市市盈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达到O.59和O.62,表明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个人投资意识强烈,储蓄资金对股市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同样,从储蓄存款变化轨迹看(图3),凡股市异常活跃期都会引发储蓄存款大幅波动,促使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分流;而股市低靡期则储蓄存款增长平稳,一般不会出现剧烈波动现象。因此,2006年以来股市回报率的大幅提高,居民储蓄偏好减弱,是近期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持续减缓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股市交易量和开户数的持续火爆,商业银行银证转账交易量与日俱增导致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的不断增强,是近期储蓄存款活期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几大国有银行银证转账交易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银证转账交易量同比上升了11倍,有些银行一周的银证转账规模就会翻番,储蓄存款通过银证转账流向股市的路径日渐清晰。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还将持续,储蓄资金分流已成定局。

图3 上海市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月环比增量和上证综合月度指数走势图

2、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对当前储蓄分流作用有限。根据计量结果,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房交易的相关性程度较弱,但与个人消费贷款增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3,而两者余额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O.8。这一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行为对当前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上海市居民个人收入稳步增长,恩格尔系数和实物消费占比下降明显,消费结构虽有改善,但由于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近两年呈平稳回落态势,使得个人消费总支出对消化储蓄增量的作用不明显;二是目前房地产仍是个人最主要的实体投资对象,而个人投资房地产大都通过银行负债即个人住房贷款融通资金。因此,无论是支付贷款首付款还是分期付款,都需要个人通过储蓄积累资金,这就造成了消费信贷(95%为住房贷款)与储蓄存款强相关且呈同向变化的局面,尤其是近两年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上海市消费贷款出现负增长的同时,储蓄存款增幅也呈放缓态势。

(三)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影响减弱

经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虽然与实际存款利率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极低,相关系数只有O.18,表明储蓄存款变化对实际存款利率的弹性很小,实际利率变化不足以影响居民储蓄偏好的改变。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相对于名义利率和物价水平而言,汇率、本外币利差和市场投资收益率已成为影响个人财富预期和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与以往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稀缺,个人资金大量集中于银行储蓄不同的是,随着投资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股市和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企削弱了实际利率弹性,降低了储蓄存款对实际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由于消费和实物投资对储蓄分流作用有限,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弹性随着个人投资结构的多样化而迅速减弱,因此从近期来看,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和波动主要受制于股市等投融资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即直接融资和投资市场活跃,投资收益预期上升,则储蓄存款分流加快,存款波动性加大;反之储蓄存款变化不大。投融资市场收益率、个人投资偏好与银行储蓄存款三者间的互动性与日俱增。

三、储蓄存款分流效应分析

总体上看,中资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分流利大于弊。

有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储蓄存款分流缓解了资金大量沉淀于信用中介机构,造成社会稀缺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储蓄存款资金向股市适度分流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信号,推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扭转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提高资本流动速度,满足企业低成本融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储蓄资金分流还有利于通过投资、消费等渠道疏通和吸收金融体系过剩的流动性,消减潜在的通胀压力。

二是减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水平。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过于单一,过多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单一的资产运作模式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经营压力,而直接融资发展对高收益中长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盈利空间。近6年来上海市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年均增幅高出贷款利息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因此,储蓄资金分流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减轻存款利息支出的成本负担,更好地适应资产负债业务对称性变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开展主动负债管理,降低整体负债率,增强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意识,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不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在目前居民储蓄资金仍是中小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的前提下,储蓄存款分流和存款活期化加剧会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是储蓄存款分流渠道单一,容易助长投机行为。根据计量结果,储蓄存款变化与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这表明分流到资本市场的资金并未全部流入经济实体,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长期驻留在证券一级市场,这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改善货币供给结构,而且容易助长股市投机活动和短期行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相关对策建议

1、加快利率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增强货币市场利率的标杆作用,帮助投资者熟悉市场化利率发现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存贷款利率结构,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档次,扩大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权,提高商业银行开展主动负债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引导个人形成合理的收益预期,防止资金无效沉淀。

2、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实际投资比率。要继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经营业绩,加快股市扩容速度,扩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疏通资金跨市场流动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为利率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市场收益曲线创造条件。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还可以考虑建立医疗、教育合作基金产品,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丰富金融市场投资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第1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效应;商业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8―267012006}03―0058―03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是一朝一日之功,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对微观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了不平凡的道路。“从国际经验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在过渡期普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银行危机,大量的银行破产或被兼并,即使在金融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也不例外。”①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积极应对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威胁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保护下生存和发展的,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利差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并未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明显的冲击,因为无论是贷款利率上浮还是存款利率下浮,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总是受到中央银行严格保护的。自1995年以来,我国通过管制的存贷款利率,不断扩大利差,目前一年期存款与一年期贷款之间的利差高达3.33%,这一利差甚至比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还高出1.08%。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后,我国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为3.6%,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欧元区及香港等地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约为2%左右。如此巨大的管制利差在世界上是罕见的。②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其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利差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如果考虑到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那么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如何应对利差空间缩小带来的历史性冲击将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

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各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波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近两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的较大波动已经让商业银行切身体会到了利率风险的影响。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收益与风险分布的不可预期波动,会使资金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具随机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从而使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发生不可预料变化的概率增大了。

(三)利率市场化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

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一般而言,利率具有选择功能。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因此,对于每一个借款利率,存在一个对应的收益和风险水平;而且利率上升,对应的收益和风险水平也上升。借款人只有认为项目的收益水平超过银行利率时,才会去贷款。如果银行提高利率,将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商业银行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过于强调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风险损失,结果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同时挤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需求者,必然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提高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并进而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进一步甄别信用风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四)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存款者的行为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主要包括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一般情况下,前者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企业存款利率主要采取协议存款利率的方式,基本由市场来决定,因此这类利率影响范围相对有限,商业银行应该更多地关注居民的存款利率变动。因此,居民的存款行为将会对银行的负债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过去10多年以来,我国的居民存款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似乎居民存款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有些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传统理论所以断言真实利率的下降将导致存款增速的相对下降,一是基于负的收入效应,二是墓于负的替代效应。真实利率下降要能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发生,必须以真实利率下降而导致的收入下降幅度大于居民其他收人(工资等劳动报酬以及各种资本收益)的增加幅度为前提;而真实利率下降要能导致负的替代效应发生,则以替代存款的投资品种充分多为前提。就前者而言,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负的收入效应还不至于出现;就后者来看,替代银行存款的固定收益证券品种极度缺乏,养老体系也还不健全,结果居民存款增长速度对利率反应并不敏感。”因此,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诸如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系列制约居民储蓄行为的变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居民的储蓄行为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期限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短期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头寸的难度。最近几年,各家银行都不同程度存在“揽储”压力,商业银行之间必然会出现差异化竞争,人民币存款终将出现“货比三家”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使银行存款的不稳定性增加。这一挑战对银行来说是很严峻的。当前利率市场化、资金“脱媒”对银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银行只能着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应对新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不得不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麦金农指出,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即在价格稳定的同时实现存贷利率市场化,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充满着潜在的陷阱。然而,就成功的经济发展而言,这又是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战略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战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规模轻质量。国内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片面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结果导致资产质量不尽如人意。二是重存款轻贷款。在利率管制政策和利率结构下,只需组织存款上缴中央银行即可获取可观利润,而且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银行发放贷款必须以吸收更多的存款为条件,结果存款增长成为银行经营的优先目标,同时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贷款评价和贷后管理,不良资产控制成为各商业银行的难题。三是贷款过度集中。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发放高风险贷款无法通过提高利率取得足够的风险补偿,银行竞相为资信良好的大客户提供贷款,即所谓的“垒大户”现象;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审批则异常谨慎,这是造成整体“信贷集中”和局部“银行惜贷”现象并存的根源。商业银行必须对这种传统经营战略进行反思,如果这种竞争策略不改变,各商业银行之间必然是两败俱伤,陷入“囚徒困境”。

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显著下降,为提高资产收益率,银行贷款经营重心需要向愿意承担较高利率的一般贷款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倾斜。从一般客户中识别出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客户,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对现行信贷经营思路进行调整,实施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战略,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同时应该从传统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培养新的增长点和业务领域,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利率风险在我国均已出现,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利率风险管理问题至今尚未列入国内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在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战略和规划,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满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市场风险管理和数据挖掘统计的需要。

(三)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是绝对必要的。利率市场化使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借鉴外国银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拥有更大定价权后,必须高度重视对自己的客户营销策略和风险回报水平做出及时调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或受制于中央银行利率管制的局面已成历史。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这种能力在各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尤其需要培养,因为这不仅涉及整个银行的收益水平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一家银行的竞争能力问题。

(四)关注宏观经济运行

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重要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科学地管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要关注价格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消费的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诸如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这些指标都很重要。另外,也要看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紧密国家的利率政策的动向,要密切关注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总之,影响利率的因素非常多,不能只看单一指标。

注释:

①王廷科.利率市场化:触动商业银行运作主神经[J).中国金融,2004,(6).

②彭兴韵.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风险压力[N].上海证券报,2005―05―13.

③殷剑峰.中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政策:现状及其改革[A].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论坛(第5期)[R].2004―08―19.

④徐文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加04,(1).

参考文献:

[1]谢赤,陈晖.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与模型[J).经济评论,2004,(1).

[2][美]爱德华・萧.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3]王廷科.利率市场化:触动商业银行运作主神经CJ].中国金融,2004,(6).

[4]闫素仙.20世纪美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4,(5).

[5]王国松.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次序安排的有效性与风险性[J].财经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