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7:1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专业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法学的交叉学科,是培养建设工程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工程估价的原理及应用、工程造价软件等相关的课程,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全面能力,毕业后可以胜任工程造价与估价方面的工作。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凡参加科技创新、算量大赛,真正掌握了工程预算、工程决算的同学,他们在就业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岗位及工资待遇都很好。但目前学生毕业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不具备工程估价的应用能力。因此如何改革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方法,有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值得去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据调研,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工程识图模块、施工技术模块、工程估价及项目管理模块等课程,而工程估价又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导致其教学难度大,对任课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高,也导致了工程估价等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就业。本文基于作者长期担任工程估价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估r课程为例,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如下:
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结构零散。估价课程模块中,虽然工程识图、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及其它应用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但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所配套的课程为单元,只完成对特定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实际脱节,难以建立关系化的课程系统概念
教学方式被动、缺乏综合训练。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纯理论授课”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场地固定,大部分同学上课时玩手机、睡觉、走神等,课堂表现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实验类课程,软件设备都是单模块购买的软件,其自身开发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较弱,仅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书上的内容和步骤做实验,仅仅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运行后,看看效果,而对于每个项目具体实现方法、运用原理,往往不求甚解,很少有学生去针对实验内容,提前主动了解、灵活运用,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教学形式化、软硬件设施保障不足。课程设计、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一方面平时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测试时没有提前准备,没有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全部软件的购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因此这一环节目前主要是购买几个节点运行。把几个基本节点连接起来,完成课程任务。学生不能经历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工程预算软件运行原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全过程的概预算操作方法。教师对实践教学参与较少,个别教师不重视,不愿参与实践教学,也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定不规范。考核尽管由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构成,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试形式比较公正客观,但实践环节考核难于进行,只能给出影响分,而且只要到场不管做的效果如何都会通过,因此学生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革。
基础层:以《工程估价》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室授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学生实验一部分,边学边做,淡化实验个数概念。实验内容就是项目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子模块或者是子程序。通过实践来强化工程估价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估价的软硬件资源及工作原理。
应用层:在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带着在实验环节中实现的一个个子模块或者子程序进入集中实践环节(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上将工程设计CAD实习与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整合到一起,引入项目训练,让学生在此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设计。使实践训练与工程实际接轨,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
创新层:通过基础层与应用层的工程估价应用系统设计子项目设计与调试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已具备工程估价应用系统的学习、制作和应用能力。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通过学生自制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算量软件的创新比赛,也可以参加全国广联达设计大赛。通过大赛来检验学习效果,检验实践创新能力,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在创新层的项目法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从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计、仿真、实验调试、总结等方面组织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解决实际概预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转变原有“教师为主”纯理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为主”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上课不再是“低头族”,闷不吭声,而是勤于发言,争相讨论。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应用技能。
其次,学生作业有了质的飞跃。作业不再是应付和抄袭,而是积极主动完成相关教学环节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之间多了相互探讨和沟通,课余时间能够自觉查阅相关资料,更深一步研究拓展外的知识,并与授课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不耻下问。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在作业里,形成了以做促学、以做促教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工程管理 财务管理 审计
财务管理在工程管理中所占的位置其实是很重要的,在很多的施工工程中财务管理其实就是读对资金以及成本的管理,审计就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控制,这在工程管理中其实是很重要的。
很多的施工工程在管理的时候把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制定的太简单,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工程管理已经逐渐的意识到了财务管理和审计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的方案里面逐渐的对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制定的是更加完善、合适的制度。
一、提高领导的重视度
在进行工程管理制度的时候领导的制定方案以及制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在领导没有对财务管理以及审计产生重视的时候,那么在工程管理上也是很大程度上不会对工程管理进行重视的,所以,在领导方面如何提高其对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的重视度就是现代工程管理的必要之路了。
领导在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及处理的时候,都是要对本企业进行一个财务管理的大概了解,在对企业的的发展计划以及发展方向制定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财务上的制定。还有就是很多的领导在对财务方面以及审计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遇到财务等专业的问题的时候很多的方面都不清楚,尤其是面对明细表以及报表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二、提高财务管理以及审核人员的专业技术
在财务管理以及审核方面在现代化的建设下需要的是专业性的人才,很多的建设单位在对工程管理上面,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的建设需要的专业性的工作人员更是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水准。在专业方面,我们要注重的是在财务管理上面以及在审核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的企业在财务方面上人员只是了解一般企业的财务方面的处理,与工程管理上面的管理制度配合以及了解的程度不够,导致了财务以及工程上面的配合程度不够,在很多方面出现不小的问题。审计也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在对人才的管理上也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审计除了是对经济上面有较高的要求之外,在工程方面也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很多的企业在审计的时候是进行最基本的审计的,所以在最后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很多了,在进度等方面也是造成了工程的窝工。
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
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是否结合了实际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工程管理制度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也是要特别的注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的问题。因为在内部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资金上的问题就出现在财务管理以及审计上面的。在工程管理进行的时候很多资金是进行流动的,在管理上确实是有一些难度的,很多时候在施工工程作业的是出现的是资金的浪费以及资金运转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内部出现的财务问题就比较的多了,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企业的内部也是要提高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制度的重要地位。在内部出现的财务问题一般是资金的流动方向不明确,经济利益不清楚,财务税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严重财务问题,企业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要重视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制度的建立。在企业内部,那么所建立出来的财务管理以及审核也是要符合内部工程管理的制度的,在内部由于工作的人员从事的都是管理方面的工作,专业性能也是比较强的,在每一个不同的部门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合理的配合每一个部门的管理制度也是现代化财务官以及审核制度所必须具备的。
财务管理以及审核不仅是在现场施工工程管理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内部管理上都是相当重要的。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主要进行管理的是现场进度以及质量、销售、安全等方面直接与利益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下许多的工程管理都是在进行改变的。
工程管理主要的方面是在现场施工以及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方面有特殊的管理,财务管理也是在这几年增加了在工程管理上的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审计也是在这一条件下增加。审计也是在这几年在专业领域上得到了特殊的重视,很多的企业在管理上进行的是预算以及结算方面的财务管理,审计也是关于这方面的,在现代化的改革以及完善下审计就是在结算的计算下更加精细算出来的结果,在审计的时候我们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方式以及计算模式的改革,在企业内部,审计也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重要的一个方面。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方面在现代化的建设下出现的几率也是越来越多,不仅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就是在企业进行现场施工的工程管理上财务管理以及审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企业的工程管理一般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现场管理,在施工的时候出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很多的是在财务方面的问题,因为资金在流动方向是成多方面流动的,在出现的问题中也是有很多种的,所以在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方面我们要提高其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帮助工程中进度的进行,控制成本,控制造价。审计就是在基本造价的基础上删除多余的资金,在财务管理上控制资金的流动以及资金的管理。所以,我们在现代的工程管理要提高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的重要性。
四、总结
在现代化的建设下我国的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的时候进行了一种改革和完善的。很多的企业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逐渐的对财务管理以及审计进行重视,在现代化的管理下我们也是要结合时代的变迁进行管理上的改革。本文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现代化的工程管理进行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方面的重要度的提高以及积极的认识到财务管理以及审计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樱.浅析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财务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2-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tuality and problems in personal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ersonal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31-02
0 引言
为适应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和房地产相关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中高级人才需求加大,而我国目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质量、数量、层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了现实的需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336所高等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因传统及优势存在差异,各高校在学科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筑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建筑施工单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人才培养。
由图1可知,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类院校数量较多,占全部院校的74%,且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98%为本科院校,高职类院校所占比例较少。
表1数据显示有极少的院校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同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120位学生中仅有9%的学生对职业规划非常了解,有49%的学生对其不了解,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这些都表明: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明确的设计,缺乏人生发展的规划意识和主动性。
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投入较少,与当前建筑房地产市场发展不相符。同时,各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这必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2.2 课程建构内容不完善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主干课程是相互独立的,各高校在教学设计上忽视其内在联系,存在将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安排在期末进行,导致任课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及面对面指导的机会等问题。
2.3 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与建筑业、房地产业产业链节点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对接不够紧密;课程的内容与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要求的对接不够紧密;实施教学过程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生产过程的对接不够紧密;相关学历证书与建筑业、房地产业职业资格的对接不够紧密等。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够突出,对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应用化,学习过程工作化的意识不足。对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
3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求职就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可激发学生学习实践动力,同时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初探期、定向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三方面的培养(见图2),使学生最大可能地符合和适应自身所在行业要求。
3.2.1 职业意识培养 意识培养是规划设计的初级阶段,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情况及所需职业技能,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以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目的,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学习。
3.2.2 职业行为习惯培养 在清晰的职业规划驱动下,还需要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在学期间日常管理监督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职业行为习惯培养的意识,增加就业机会。
3.2.3 职业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校内外社会实践方式。首先引导学生熟悉岗位职责,掌握工作流程、主旨及工作技能。其次,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培养教师教学方法及技能、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 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不断快速的发展,如何构建出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正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潜在职业能力,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为建筑产业与房地产产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02:80-81.
[2]管平,胡家秀.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57-59.
[3]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27-129.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其主要是根据国家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引导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现有的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主要由新兴交叉专业和专门人才培养专业组成,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则属于新兴交叉专业。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
从目前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两者不相符,这导致了工程管理就业方向不明,容易被相关专业代替。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急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专业化、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此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但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教育思路的影响即“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再加上基本技能的培养得不到的重视,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市场竞争力偏弱。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需要掌握关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建筑工程计价知识了解透彻,从而传授给学生。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
(三)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因此缺乏自信心。通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本不明确,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性不强。例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还不如学习土木专业,学习造价还不如学习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难以进入管理层。正是由于这个认知,导致许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信心偏弱。
(四)过分注重理论知识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建筑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想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目标,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外语能力强,懂得国际惯例,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但是许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取法国家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除此之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现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实践环节设施不合理,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快速的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核心技能上必须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将目标放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上,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根据当前社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培养学生国际工程管理能力,邀请工作经历丰富,具有国外生活经验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聘请专业丰富的外籍教师讲授项目管理课程与国际工程,以此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设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需要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需要管理类的课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该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于就业岗位,以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主次分明、思路清晰,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岗位技能之间重叠部分的讲解和训练,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工程管理是以技术为基础,应该贯穿于各个方面,尽量以考试课和必修课的形式设置。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该由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顺序进行,通过分层的训练,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为学生提供多选,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想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而言,提高了实践效率,而且还强化办学特色。在于企业互动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帮助教师掌握理论和实践。例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的要求,学校确定了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进行分段强化。
三、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生源质量、发展方向、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专业定位等。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科研能力、专业背景等,凝练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曾文杰,宋学臣.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4):151-151,185.
[2]吴才轩.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华夏地理,2015,(2):42-44.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等专业整合而形成的。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2.学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
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健全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导致工程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足,包括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相对不足等。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工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和规定,但相关工程管理的制度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并缺乏约束力,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施工环节都是通过专业技术较低的施工队伍来实行完成的,对于那些要求技术含量较高的施工环节才会由专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使建筑工程的质量良荞不齐,在检查出问题后,各个施工单位互相推诿,造成矛盾,使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技能落后,而且大部分的建筑企业中都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很难得到实际的应用并收到实效。在建筑施工中,一些管理工作人员在不了解施工技术的情况下,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即使施工人员的操作存在违规,管理人员也无法辨别出,导致管理监督工作只能停留在形式化阶段。同时,很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这就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体工程的正常运转。
(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很多企业却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管理观念陈旧等现象,甚至有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很多建筑工程质量无法达到相关要求,甚至引起安全事故。这不但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拥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是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在建筑企业中为了使工程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深入的落实,工程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和改革是基础。对现阶段依据传统观念进行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删除,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予以保留并改编,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其进行删除,然后依据新时期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且高效实施的工程管理体制。具体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岗位和责任的分配,如责任体制、监督体制和奖惩体制间的配合运用。利用责任体制可以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具体的职责分派到具体部门或者专人身上,然后利用监督体制对各部门或者个人的工作进行考核,对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评价,最后利用奖惩体制对员工进行激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或者部门予以奖励,对于工作消极、态度差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对工程管理工作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以便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人才是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工作人员的素养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进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十分关键。先从管理层面开始,提高管理岗位的选拔标准,以能力强者任命,切实做到优胜劣汰,禁止一切靠关系上位的现象出现。从建筑施工岗位上来说,对施工队伍中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另外,在招聘新的施工人员时适当的提高要求,同时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了解新工艺和设备。最后,在管理层和施工层的共同协调工作下,提高建筑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各自组建成高效、优秀的队伍,从而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局面。
(三)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包括工程安全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安全生产作业方案和作业计划,要及时检查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作业工序和施工方法等细节,如发现违规施工现象应立即制止,防止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工程管理人员要对人员的施工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和监督,检查施工人员施工时是否带安全帽、系安全带等,要重点对工程施工机械和器械进行安全检查,看施工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年检,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是否到位,设备的安放是否符合要求,设备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等。通过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人员及建筑设备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督促及时改正。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对普通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防止工程事故和人身安全事故发生。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逐渐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筑人才成为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BIM;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信息模型也已逐渐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技术和管理方法[1]。BIM技术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并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为项目各个参与者提供协同上作的基础,为项目投资建设中各项目标有效实现发挥重要作用[2]。1998年,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木科专业目录》,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筑人才成为各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3-6]。
二、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偏重理论教学
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中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建筑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其理论和实践要求都较强。在一些传统的建筑类工科院校中,工程管理专业有很好的实验实训设施,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然而在一些以社科类、财经类为主的综合院校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少,设施不够完善,其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这些院校更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教学。在全国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实践教学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将被改变。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基于学校的优势设置课程,一方面,建筑类工科院校在工程施工、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较多;另一方面,社科类、财经类为主的综合院校以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建筑法律法规这样的课程为主,这就造成了同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区别很大,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分配不合理也导致了学生培养的能力差异。
(3)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仅能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渠道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我校为例,每学期有20周的教学周,其中只有3周实训,相对来说比例偏低,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2-3门课的实训任务,往往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与实践接轨的实践工具较少,以计算机相关软件为例,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MSoffice、CAD、广联达GBQ4.0和网络计划四大类软件,而像工程项目管理、三维施工模拟、图形算量、钢筋抽样、招投标工具等由于学时所限都没有开设,即使开设的课程,学时也较少,只能简单熟悉软件,达不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三、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培养具有BIM技术的教师团队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领域是近几年的事情,大部分高校师资没有接受过BIM技术的系统教育,且各高校教师之间差异也很大。BIM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很高,高校通过培训来建立教师团队是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BIM技术,才能使BIM技术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也才能使学生模拟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引入具有BIM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也是构建BIM技术教师团队的有效方法。
(2)建设BIM模拟实验室
建设BIM模拟实验室是使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BIM模拟系统可以建立在已有的计算机机房中,安装相应的软件系统,构建模拟实验室。BIM模拟实验室比较适合实践基础比较薄弱的院校,可使这些院校在短时间内构建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厂家的BIM系统,如广联达BIM、清华斯维尔BIM等,从中选择需要的模块,补强其实践体系。
(3)基于BIM的教学方法创新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融入BIM技术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式。各高校在引入BIM教学的过程中应最大化的发挥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可以适当向BIM倾斜;同时,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使BIM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利用BIM技术推动现代建筑业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各高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时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将BIM技术融入到工程管理教学中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在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培养具有BIM技术的教师团队、建设BIM模拟实验室和基于BIM的教学方法创新的三方面对策,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作者:姚远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尚,任宏,Albert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J].建筑经济,2015.
[2]曾文海,付伟明.BIM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上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
[3]吴光东,唐春雷.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
[4]罗中.BIIVI技术引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山西建筑,201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控制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began to transform,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graduall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is night,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directly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th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在本文中,笔者对目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控制点以及有效措施。
一、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
在工程项目正式立项之后,组织对招标、规划、设计、施工、预算等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具体的管理就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能够有效促使建筑项目工程的顺利完成,而目前我国实施工程管理还处在初步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建筑工程管理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目前我国家建筑工程管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没有具体的管理体制,作为建筑工程企业具体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会对建筑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带来非常大的阻碍。而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就是,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在立项之后,业主为了降低成本支出,对管理部门进行了削减,这就造成一定量的人才流失,且很多管理员工长期身兼数职,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质意义,使很多工作都得不到具体的落实,这种表面工作,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
2、管理的形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任务主要依赖于劳务公司来完成,除开一些比较专业的环节以外,在建筑工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施工机械、材料、人员都来自于劳务公司。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劳务公司人员基本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来,其没有专业的施工技能,自身素质也不高,这种综合素质不足的情况下,虽然建筑工程进行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却不见成效。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只会让大量的资源在管理过程中流失,同时对具体的项目管理的实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效果。
3、具体管理重进度,轻质量
随着今年来城市化进程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我国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桥梁建筑等需求量剧增,同时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因为在这种局面下,很多建筑企业为了再建筑市场上能够长远的发展,把工程进度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发展,但是,在追求工程进度的同时,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工程质量的管理,这就会使建筑工程质量大打折扣,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造成建筑工程管理现有局面的主要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起步要比国外晚,各方面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比较滞后且不完善,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些列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其与国际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仍然有差距。
2、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目前缺乏专业健全的管理体系,专业管理团队也非常少,而且大部分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没有与承包商以及项目管理机构组成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也没有晚上的工程管理程序建立,很多项目管理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以经验为主,方法陈旧。不能有效的与现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那么项目管理水平也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此外建筑行业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专业项目管理组织系统,在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对于这一门课程也只是简单的开设,没有系统、专业的教学,所以这就使后续的项目管理人才储备出现断链。最后很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任务都是有承包商自己组织的施工队伍来承担部分专业性不强的部分,其中机械设备运作、专业性都不高。
3、工程管理水平低下
正是由于工程管理体质的缺失,目前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比较稀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现阶段主要的项目管理人力来源主要还是一些专业性不高的技术人员,他们对建筑法律法规、技术、经营、预算等都没有全面的掌握,主要依赖于经验。可以说目前我国全面的项目管理人员非常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与国际接轨,能够植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标准、程序了。所以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处于比较低下的阶段。
4、缺乏工程管理意识
随着今年来城市化进程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我国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桥梁建筑等需求量剧增,这也是建筑行业的新机遇。但是,现阶段所呈现的是,很多业主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管理意识,主要还是把工程技术放在首位,主观上对管理有轻视,觉得如果额外的对项目管理进行投入没有实际效果。目前正是由于这种工程管理意识的欠缺,在没有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具体运作时,我国建筑很多建筑工程只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三、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现有局面的控制要点及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其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必须专业化,且管理质量与服务也有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下就集中总结了项目工程管理的几大主要控制要点以及有效的具体控制措施:
a、进度控制
工程进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详细到月、周、日的进度计划安排,从而避免施工进度失实,能够紧贴工程实际需要,以求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b、质量控制 作为建筑工程的关键,工程质量是非常重的,,那么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质量计划编排,同时,对于施工图纸、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统一控制和验收。
c、成本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中,管理者必须树立良好的经济与成本意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控制,使用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做好成本预算,在控制好工程成本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
d、安全控制
在安全控制方面,首先应该以一定的制度进行责任分配管理,同时还应该做好安全宣传工作,提高每个员工的安全意识,让每个员工都讷讷够性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后对于违规操作、隐患操作应该严格的进行处罚。
1、完善招投标办法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竞争手段以及不合理的杀价行为。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就必须有效的完善招投标办法,严格的按照相关建筑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同时企业也应该秉承合理、信誉的原则进行竞标。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
只有做好建筑施工给企业内部的管理,才能够促成完善、科学的承包体系的形成,在做好企业内部管理时,应该以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进行,同时领导应该严格对项目支出做好审批,杜绝经济额外支出,强化管理的制度性与规范性。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人力资源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够对施工进行合理、周密的计划安排,同时也要求管理人员对于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材料动态、施工工艺、管理手段等进行学习和掌握,以保证人力资源以及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以达到人尽其用。
4、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传统放入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经验为主,而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所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那么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就应该用好已有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工具,以此保证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手段能够贯穿中标至顺利交工,以此来充实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
结语:在本文中笔者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对其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也作出了探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求为以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做出必要的文献参考,能够为以后建筑工程管理的良好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2012(5).
(一)哲学思维
无论什么样的工程,无论工程的投资大小,它都由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阶段组成。我们有时往往把工程管理限定于工程施工管理阶段,对这个阶段进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理工科思维进行分析。但对工程管理而言,它应关注工程立项、可行性调研、设计、施工、验收和移交等一系列环节所组成的工程生命全周期,它是一个统筹系统,对这个统筹系统的管理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管理技能。
事实上,工程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矛盾的处理过程,矛盾的种类很多,有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矛盾,有项目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矛盾,有工程业主与施工单位的矛盾等等。哲学性思考对这些矛盾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才能体会到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个问题处理了,下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只有认识到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才会从中找到工程在不同时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影响工程进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认识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从另一层面来说.工程本身是一个社会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技术在产品中的集中体现,它更多地体现其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程管理不仅仅要管技术,还需要管资源,对这个庞大的系统,没有哲学性思考是不能统筹管理的。
哲学性思考是对事物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思维方法,它注重对事物本质的分析,在工程管理中的功效是事半功倍。工程管理是实施并完成一个产品,但完成这个产品涉及面极广.没有哲学性思考是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的。哲学性思考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对立统一的分析,注意条件变化之后的矛盾转换。工程管理者如果不具有这些基本知识,其管理思想就会固步自封、不能提高,也不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抓住机会。
哲学性思考能从根本上回答一些在技术上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在工程管理上我们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内行管理外行,还是外行管理内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需要哲学性思考。仅仅从技术专业性来讲,应是以内行为主。但从社会统筹角度,对社会化生产而言,需要跳出内行、专业角度来考虑问题。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遗忘这一点,或者不注意这方面思想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工程管理是一种服务行为。为了提升工程管理质量,除需要技术管理作支撑外,还应从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代建制度的产生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代建的前景发展等问题,这些更需要哲学性思考。
(二)理工科思维
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首先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其次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基本的要求,也是不用质疑的要求。但仅有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科学管理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因为“工程管理”,既有具体的工程技术实体,也有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所以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既要有技术经验,也要有科学思维。如果只懂科学技术、不懂科学思维,那么这样的工程管理只是为工程而工程,为技术而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管理。
简单地说,理工科思维的“理”属于“是怎样”,是理论、知识体系的范畴,是事物的状态和认知它的基本原理;理工科思维的“工”属于“怎么做”,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是怎么做的问题。理工科思维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它需要一个或一组量化的数据进行说明,对事物的表述具体而完整,对问题的处理方案清晰而可行。理工科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方式与道德无关,与思维者素质无关。可以说它是处理具体问题的良好工具。
我们所熟知的工程管理,特别是工程的后期施工阶段的管理,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它们涉及各个不同的专业,每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都很具体。当系统工程包含很多子项、变得非常复杂时,问题会很庞大,处理起来也很棘手。但不论采取哪种处理措施,总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我们发现,对于具体的工程管理问题,终究可以归纳为研究“是怎样”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研究“是怎样”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叫作“理工科思维”
强调理工科思维,就是强调问题出现时就能对问题处理有明确的方向,并有具体的处理方法。理工科思维处理问题的思路,可以使问题变得很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工程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具体的工作。一个人具备理工科思维,才能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使问题浮于表层或一知半解,这样方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按理工科思维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为理工科思维处理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首先要知道“是怎样”,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然后去“怎么做”。长期形成这种理工科思维方式之后,它对工程管理水平会有飞速的提高和质的改变。当然,理工科思维只是在工程管理中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不能否认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确定的应用范围为工程实际管理。
二、现代工程管理的检验标准
一项工程实施完毕,往往进行验收后便移交使用,工程管理即告完成。但我们的根本目的不应仅止于此,如果仅是这些将无法提升我们的工程管理水平。我们在实施工程管理的同时以及完成工程项目之后,还应知道所采用的工程管理办法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了检验这些结果,就应该有个检验标准。
对工程来说.任何产品均应可检测,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体现。工程做出来的产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个人说了算,它是需要各种数据来证明它是否合格或优秀。如果一个工程产品不能进行检测,我们就无法了解工程质量的合格性和工程管理的先进性。可检测是工程产品的首要条件,但只有可重复的产品,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产品。可重复性是对工程管理质量进行提升的关键,这个标准的意义在于:具体化、明确化和可量化。
截至2003年底,我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以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工程管理一直隶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大类,1998年专业调整后,改属管理大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由建设部代管。而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亦由教育部牵头负责。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创立于1997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经济与管理专家刘长滨教授携手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主任著名工程项目管理专家丛培经教授共同创立,在吸纳了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教师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从1997年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调整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2004年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
二、对工程管理的理解
1.工程的理解
人们对“工程”一词的理解有泛化的趋势,比如211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归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将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活动;第二种含义是上述活动的结果,例如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第三种含义是从上述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吸收有关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工程学科。中国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种类有17种:机械工程、运载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轻纺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卫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共同劳动是一种多人之间的协作行为,多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就可以进行分工,从而发挥各个个体的比较优势,这种多人之间的群体协作需要协调与指挥———即是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劳动就具备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共同劳动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种生产要素能否具备规模经济的关键。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是个多维的复合体,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经验管理与管理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众多的学者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各树一帜,建立了许多管理理论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分散化。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和奥唐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带的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主要包括以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交流中心学派等。在实践领域中,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不同认识。比如海尔响亮地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而诺基亚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管理,而建设工程的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有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工程管理专业改称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包括建设前的项目策划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实体的维护运营等的物业或设施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全寿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划与管理、实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管理使项目增值,包括为工程建设增值和为工程使用增值。建设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设工程的实践活动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发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单独学一些管理学课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1+1>2的效应。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要同时具备实施工程技术项目和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和物业管理方向等五个方向。从单个工程项目的实践来看,工程实践可以分为核心的形成工程产品的过程,为核心过程提供服务的辅工作过程以及在前两者之上的管理过程。作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更应该要求教师有广阔的视野,要求教师首先融会贯通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囿于自己的狭窄领域。
三、对工程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可以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SW分析
从上述[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培养结构体系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在于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领域宽广,视野广。工程管理专业的劣势(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我校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总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不如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目标明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有工程技术作为依托,背靠建设类的专门院校,各个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基本齐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术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还为北京市建设领域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正活跃于北京市建设领域,也为我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系资本,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平台。但是,资源只是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发挥,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创造价值才能体现。
3.OT分析
由于我国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极为匮乏。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组成结构失衡和专业失衡同时存在。组成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掌握先进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结构失衡则表现在当前工程管理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而另一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基本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属于较为充足的行业。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工程技术、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和工程法律法规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如工程技术、估价师、律师、合同工程师等,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所以,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交叉和多样化,即项目管理者必须对各种职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职能人员或参与项目的各种技术人员也必须了解项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上互相参透,能力上互相补充的管理群体。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教学不足及其对策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问题。学生在未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各门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论文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从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间确实脱节,对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缺乏。
2.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
对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创立和总结的教学经验。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基于这种认识,以齐宝库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大胆尝试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教学资源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五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到工程项目工地实践一个学期,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以项目经理助理或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管理工作。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学校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使学生在就业前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工程制图、工程设计、施工测量、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后,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有关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使企业认识到培养人才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弥补了学校办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实习加以指导。
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目前IT技术正在深刻地改造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由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临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观念上,也反映在有关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2.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工程信息化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为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四个要素,其中软件和硬件由信息产业提供,组织件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而教育件作用的发挥则依靠教育部门。
(1)建设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教授认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认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资、能源一样当做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这种认识和自觉性可以称为信息意识。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它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乌家培教授认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再生过程,它从管理主体收集信息开始,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产生信息的决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体,又得到反馈信息而汇集于另一轮收集的信息中,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关。
(2)建设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项目管理软件的商品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IT装备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干不了的专业学习上,比如项目系统分析、工程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管理程序的制定、报告系统和文档系统的建立、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等。可见,IT技术推动的信息化要求教学模式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思想、应用的能力上。同时,信息化通过网络连接为任何实践、任何地点、任何人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途径。信息化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特别是交互式动化演示以及虚拟现实的功能,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效率。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实时与异步式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信息化鼓励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信息化建设使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安排、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点播课件、开展虚拟实验,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复习。通过IT技术可以将工程实践的现场连接到课堂,也可以将其他高校的教学连接到本课堂;可以将各种研讨会、各种资料和网址连接进入课堂。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教师与同行的交流,可不断的更新知识和开阔视野;通过教师答疑、作业管理、在线测评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答疑解惑、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了师生沟通;学生之间通过专题小组、聊天广场等进行讨论交流,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开展合作化的协作学习。网络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条件,信息化技术也为情景化教学的创设提供了条件,为创设仿真的实验室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V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10305
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中国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以致不少水利工程在后期的运行和维护中出现问题,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工程技术人员用好和维护好水利工程的基本保障。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所学专业知识。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本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水利工程管理就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以致有些教师认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取消该门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本科专业均设置有工程管理课程,说明工程管理课程对各专业的重要性,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1-4]。本文以扬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及重要性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该课程被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水利工程管理涵盖了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角度考虑,该课程应偏重于技术管理层面。仅就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层面而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如:土坝的维护与除险加固、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的维护与修理、输水建筑物的维护与管理、水闸的维护与管理等。该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又较少,教师该如何取舍值得思考。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看作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任课教师没有把握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水利工程管理重在技术管理,解决的问题是水利工程的病害险情,水工建筑物课程重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两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该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树立管理促安全、促效益的思想,更主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水工建筑物的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技术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从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业务培养目标也间接明确了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
二、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存在与其他专业课不一样的问题,归纳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宽广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反,不少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工程实践经验不丰富,这常常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将本身含有大量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信息的内容仅用两三句话就轻描淡写地讲述过去,面对教材内容,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
根本未能进行知识的有效拓展,更不必说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要求。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任课教师最好是实践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青年教师虽具有博士学位,但博士学位仅代表其在某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不能代表该青年教师专业知识面的宽广,且所研究的内容有的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衔接,这也间接导致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枯燥性和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在目前校院系三级体制均强调科研重要性的前提下,青年教师也根本无心进行本科专业教学所需知识的补充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愿花更多时间去补充新技术新工艺等新信息,教学内容是年复一年的雷同,以致教师不了解当今工程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仍在课堂上讲授已淘汰的工程技术,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可让学生直接、快速、精炼地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但在水利工程管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法,课程中的众多信息如何处理是个问题;此外,讲授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若教师制作的PPT含有大量的文字,又会进一步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感觉困乏,课堂失去生机,变得暗淡。当前,素质教学的大力推广,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面对内容宽泛且工程实践性强的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课程涉及其他相关内容较多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两方面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大纲重点强调
技术管理层面的内容,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涉及的相关课程较多,既有水工建筑物、泵站工程等专业课,也有如测量学、土力学、水力学和建筑材料等基础课。例如,当讲授土坝的滑坡问题时,必然涉及到土坝滑坡的类型,土坝滑坡的类型取决于筑坝土料的性质,土料的性质属于土力学和建筑材料里面的内容,土坝的滑坡原因里面有管理因素,在水库运行管理时,水库的水位骤降会导致上游坝坡发生滑动,其滑动的原因分析涉及到土力学和水工建筑物中土坝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不仅多,且很多内容建立在学生前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其原因也在于此。该专业课程的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规定的内容讲授完,且做到讲授内容能联系工程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够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学生对水利工程宏观认识的不足和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生产实践经验缺乏,造成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就是记忆性课程,仅需数天的强行记忆即可通过考试,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不重视。
另外,因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授课时仅就书论书,无法拓展到工程实践,时间一长,教师授课无激情,学生上课无表情,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不重视。在校院的教务管理制度下,教师和学生均需面对考试,且教师需控制考试的通过率,在这种外界因素的干预下,教师只能考书本中固化的知识点,而学生则只能通过背诵记忆以应对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
三、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案例
水利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方面的很多内容来源于实际工程的总结归纳,收集实际工程案例资料,有利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思想意识,做到预防优先的原则。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工程案例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学内容,二是考试内容。首先,为改变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在开始讲授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时,教师可播放“758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失事危害的严重性,明白一名水利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教师可通过该事件,分析土石坝溃坝的原因及预防土石坝溃坝可采取哪些工程技术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混凝土坝的裂缝处理可结合三峡大坝裂缝的预防措施进行讲授,水闸的病害处理可结合水闸的安全鉴定科研项目进行讲授等等。将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今后的很多工作都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在有所思和有所问中去听课,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考试内容也可采用工程案例题,即给出某个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害分析,并给出可行的维护预防的工程技术策略,以及紧急抢险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改变以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识记型的考试模式,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错误认识。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记,“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阐述,论述各种工程技术方案在该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该方案的采用应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采用情境对话教学方式,可通过设置一定的工程实际案例,将学生作为实际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在面对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时,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抢险并给出合理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已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教学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讨论过程中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通过每个具体的水利工程实际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选择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少应具备解决部分水利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和收集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建立工程案例库,为开展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式教学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把握好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和管理工作。目前,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脑、视频剪接、PPT、投影和音响等。教师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除了这些教学设备,是否还有其他教学设备可供教师选择,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多,实践性强,采用PPT可增加每节课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仅通过PPT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教师可采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平台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如:Converse 3D、DVS 3D(Design & Virtual Reality & Simulation)等三维仿真软件、ANSYS有限元软件等。教师可将水利工程具体案例通过三维仿真软件制作成交互式的虚拟现实系统,教学过程中可在虚拟的水利工程案例系统中,引导学生面对虚拟现实的水利工程病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并对虚拟现实的判断程序按实际工程情况明确该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白哪些工程技术措施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若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会造成何种结果。也可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认识到,因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所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即不仅会造成水工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可能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学生掌握在以后工作中既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更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技术失误。教师可将水利工程中不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通过ANSY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分析,将直观的数值计算结果和数模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水工建筑物病害产生的机理并如何从机理上进行预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是科研反哺教学的体现,让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可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虚拟现实和数值模拟技术将枯燥的水利工程管理课堂内容讲解得生动、形象、具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内在求知的欲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强化学生对工程技术措施概念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只是文字类记忆性教学的印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多且信息量大,教师仅进行文字描述性讲授,无疑会将一门含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变成一门冰冷的文字叙述课。
(四)努力拓宽知识面,补充新信息
教学课本的内容应代表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和最高水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工程问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出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阅读最新的学术期刊,了解当前的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并将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避免课堂上讲授在工程实际中已淘汰的技术,保持课本内容与工程实际先进技术的同步,让学生了解当前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最新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课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至少需了解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及各自结构特点、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施工工艺、水工建筑物常用建筑材料及各自属性、水工建筑物病害的各种预防方法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处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既要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又要了解非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因此要完成好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此,教师需阅读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多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以增加自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应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拓宽和加深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水利工程的实际生产,这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加强本专业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完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到实际工程中去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地点。院系通过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立科技服务关系,或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形式,加强院系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实行专业教师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期咨询服务机制,让专业教师真正进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实际的生产实践服务,这将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技术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任课教师授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从中及时了解工作后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还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目标化,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更好地为工程管理单位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要的优质技术管理人才。
四、结语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考。参考文献:
[1]张伟,仲景冰,孙峻. 复合型与实践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89-92.
[2]刘瑶,江辉,陈丽萍. 就业视角下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12):32-3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核心,一定要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应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1)、随着社会大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原有的建筑工程管理内容已经不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实际要求,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是对管理对象的约束性较差;
(2)、原有的建筑管理方法以及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够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工程管理团队缺失,没有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够形成针对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体系。这就不能够形成专业、规范以及科学的管理团队,这也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环节,能否保证该阶段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工程的最终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主要的管理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工程人员管理问题,一个是建筑施工机械管理问题。
(1)工程人员问题主要有: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技术较低;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不足,并且这些人中对于各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的意识不足;
(2)建筑施工机械问题主要有:机械新旧程度过低,不能够保证足够的生产效率;机械数量严重不足,且性能没有保证;由于没有专业技术较强的技术人员作支撑,一些高端的机械设备不能够在建筑施工中的到利用。
3、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问题
如果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系统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打造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建筑管理团队,必须强化对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策略的学习。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只是关系到工程的完成质量,同时是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支撑。现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还不完善。一些技术管理人员并不能把握自己的管理职责,不能够做到严谨的管理与监督,对于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不能够严格把关。意识不到建筑技术要求的重要性,这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1、改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对其加以完善
改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我们国家现代建筑行业的内在需求。
(1)加强对原有法律法规的改进
原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现在告诉发展的建筑行业管理体系,对于更加细致的管理问题应该在法律法规中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针对一些细致问题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这是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
(2)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于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改善管理方法与管理方式,同时管理人员应该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记住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原有的旧模式加以改善,让现行的管理体系更加专业化、更加规范化。
2、加强各种人员的专业素养
(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这是提高建筑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意识,同时也能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熟练的掌握管理体系,降低了建筑施工中的意外事故发生率。这也是保证建筑施工项目能够安全、顺利、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举措。
(2)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管理团队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不断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要开阔眼界,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始终处在最前端,促进建筑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观念,对工程管理工作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在学科合理的管理模式下对整个项目建设进行管理,就要求管理者做好施工中的协调工作,使各部门各专业间相互配合有效的顺利的完成施工任务,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节省施工时间保证施工质量。首先要进行技术协调也就是图纸会审,在会审图纸时一定要严密完整,将不同专业间交叉点作为重点,找出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保证了各专业施工分工不清,工序混乱,减少问题或是沟通不及时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质量控制实施的主要措施。企业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项目质量管理程序,自工程开工施工过程质量管理预控关,工程竣工验收,用户回访与维修,工程创优,形成一整套统一完整系统的实施程序。另一方面要建立从工程的调研施工前的原材料的采购,工程施工生产、施工试验检测、产品的试验以及施工交验等几个重要环节的标准体系,以保证质量结构体系可以达到有效的运行控制,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规范体系并做好在施工当中的技术要求。在现场管理制度中主要体现在技术复核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现场监管制度以及施工过程当中的控制制度、质量检测制度、统计报表制度以及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方面。而较为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的责任制度。由于人员作为工程施工主要的组织者、操作者和指挥者,因此人员也是质量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工程质量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制造者,所以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当中,必须要以人员作为重点完善建立质量的责任制,并且明确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做好技术复核制度。
2、加强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后的验收质量管理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问题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地的材料,一切建筑施工质量都不会有保证,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检验标准和检验报告。
工程人员尽快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并确定施工流程、工艺及方法。对工程将要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均要审核其技术审定书及运用范围。要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建筑工程是由不同部分组成,每道工序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各道工序的组成结构都涉及到了人员、设备、材料、方案、环境等等,控制施工质量时也必须要围绕这些因素开展工作,从而准确把握好质量的控制点,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加强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完善工序质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控制范围。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严格工序间交换检查,作好各项隐蔽验收工作,加强交检制度的落实,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前道工序决不交给下道工序施工,直至质量符合要求为止。
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控制是对施工过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是弥补措施。施工完成后应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建筑工程在完工之后于业主使用之前,应由相关部门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并验收。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项目部需要及时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并编目、建档。在保修阶段必须对工程进行维修。如有必要需实行第二次的检查和验收。只有通过了内部的检查和验收后建筑工程才可以交付与业主。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对于我们国家建筑工程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个严谨系统工程,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培养提升施工队伍的全面素质,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从安全、技术以及工序方面等各方面出发,严谨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