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时间:2023-06-29 17:1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特色

Review of Basic Course Book in English Linguistics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and reviews the text book Basic Course Book in English Linguistics co-edited chiefly by professor Wang Yang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Liu Qingyu. It is publish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n 2012. The book aims to meet the urgent need of the basic course in linguistics mainly given to 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s located in west of China. The book makes a general and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linguistic theories together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es in lingusitics.

Key Words: Basic Course Book in English Linguistics; review; features

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扬教授、刘清玉副教授主编的《英语语言学基础教程》。该书主要是针对一般本科院校和西部地区高校本科学生编制的。编者以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同类教材并结合了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编撰而成。此教程在注重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与时俱进,适当地介绍了过去五十年来语言学几个主要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及特色进行简要评介,以飨读者。

一、内容简介

《英语语言学基础教程》一书全文用英语编写,共十章,每章包括课文和练习,对英语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第一章语言,内容包括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结构特征、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起源。全章编写语言简洁流畅,由浅入深。首先提出问题“What is language?”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什么是语言。然后又列举出了对语言的不同定义进行比较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和科学地思考。然后通过对各种错误理解的实例分析和否定,引入了目前最受语言学家们赞同的对语言的定义是“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并对其中的关键词,如“system”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human communication” 进行了科学生动的举例分析。在介绍到语言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的功能时,编者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内。如,在谈到语言的施为功能时,举出了中国人在看见别人打破碗碟时常用的话“岁岁平安”。

第二章语言学系统地介绍了英语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区别特征以及英语语言学与英语语言的教与学。在本章,编者借鉴和沿用了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语言学教材中对语言学的分类,将语言学分为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又划分为语音学、音位学、词形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几个方面。宏观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学与社会学、语言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与计算机、语言学与文化等语言学外诸领域的关系。在介绍目前英语语言学研究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基本区别特征时,编者除了介绍言语能力与言语行为的区别特征、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特征、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别特征、描写语言学与规定式语言学的区别特征、言语与文字的区别特征、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法的区别特征外,还引入了戴炜栋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结果:现代英语语言学是描述性的,不是规定性的;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语言,而不是文字; 现代英语语言学与传统英语语法的不同在于它不强制套用基于拉丁语的英语语法结构。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几章中,编者对英语语音学、英语音系学、英语词汇学、英语句法学、英语语义学等几个分支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讲解分析。由于在本部分中出现了许多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容易混淆的英语语言学研究中的术语,如音素、音位和音位变体;词素和词素变体;传统句法分析、结构句法分析、生成句法分析、功能句法分析等等。编者没有像其他教材那样直接引用英文原著中的句子,而是用更加简明扼要易懂的语言重新表述,并巧妙地运用了图、表对这些术语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深入浅出,让读者和学生能一目了然,轻松区别和掌握,并且应用到英语学习和研究之中。例如该教材中的表4.1,Features Between Phone, Phoneme and Allophones.;表4.2 Distinctive Feature Matrix for English Consonant Phonemes. 在介绍超音段中重音的作用时,编者举出 “He did not kiss his wife last night.”来向读者解说,重读词句中不同的词,该句的语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注重编写语言的简洁性和示例内容的趣味性的同时,编者还很注重内容的新颖。在这个部分,编者向读者介绍了最新的国际音标研究成果,即2005年的最新修订版国际音标表。

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分别介绍了英语语用学中语境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动机。在这个部分,编者在举例部分导入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阴”“阳”“牧童”“牛仔”,中医中的“寒”和“上火” “鬼” “吸血鬼”“龙”“神”“上帝”等等。编者对来自不同文化有的一些事物进行了比较介绍,并引导读者思考在翻译和学语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在第十章介绍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和二语言学习动因时,编者展示了二语学习动机的最新成果,如Saville-Troike(Saville-Troike 2006)提出的二语学习动机构成的五个构成部分:Significant goal or need; Desire to attain the goal; perception that learning L2 is relevant to fulfilling the goal or meeting the need; Belief in the likely success or failure of learning L2; Value of potential outcomes/rewards.

此外,该书还包括五个附录资料,分别是语言学学习网址、语言学专业学术期刊、语言学学习参考书目、语言学常规考试题型和语言学常用术语表。全书末尾也附有词条译名和索引,便于对语言学感兴趣和想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的学生和读者查询。

二、本书特色

综观全书,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相比较,该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继承了其他教材的优点,对英语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其内容几乎涉及了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分支。

2.编写目标明确,主要是针对一般本科院校和西部地区高校本科学生编制的。因此,该书编写用语简洁、流畅,适合一般本科学生阅读。

3,容量适度,平均每章正文内容在十页左右,在教学中教师原则上可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全书的教学内容。

4.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践应用,注重突出各章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书中将重要的,难以理解的语言学概念和专用术语用粗体黑字标写,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关注到该章学习重点,便于预习和复习。

5.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选材新颖。既包括语言学传统上的内容,又引入了近几年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内容和成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章开头编者都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该章将要系统介绍的语言学概念或理论,并辅以生动有趣的范例、图表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

6.注重课后习题设计的实践性。课后习题设计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与以往的教材偏重论述习题的做法不同,此教材的习题设计重点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形式多样化,选题多元化。既有针对本章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也有针对该章所学的重要语言学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和辨析的题。学生可以根据对该章内容的学习,较轻松地完成这些课后习题。通过完成这些习题,学生能够在掌握该章重要内容的同时,对语言学考试题型设计和学习方向有所了解,对有志考研的学生来说,也能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

当然,该教材由于充分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和课堂教学需要的可行性,对英语语言学理论的深度的要求有所降低。但瑕不掩瑜,作为一般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入门教材,该教程已能满足一般本科学生对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需要。总的来说,这本《英语语言学基础教程》可以被视为目前为止最切合一般本科院校和西部地区高校英语本科学生实际需求的一本教材。相信该书能因全面的理论覆盖和新颖有趣的内容,更好地激发读者和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理解和掌握较难的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和读者在学完该书后,能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对英语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最新学术成果有基本了解,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语言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不仅追求自身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自我美容和健美问题。医学美容学指是人们运用各种医学、美学及美容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牛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它是医学、美学和美容技术三者的结合[1]。

1 目前高职高专美容医学开展的现状

我国医学美容教育开始于1993年,在2005年,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然而,在2006年,卫生部的文件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这一规定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就业渠道,限制了其发展[2]。根据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在进行医学美容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规划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室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加毕业生动手实际能力,为以后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实训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美容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安排教学时,在各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验实训课应该占较大比例。实验实训作为医学美容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于2006年开展起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反思,我们认为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实训实验课程在美容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医学美容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实训的应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3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实训及课程开展的经验

3.1 围绕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目前,美容行业从业者的学识和技术,呈现出不同层次及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完全相同的特点,毕业后能上岗的技能型美容医学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加快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医学美容专业技能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认为毕业的医学美容学生应当具备美容医师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还应当具备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开展,我们校开设的课程大致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中医学基础、美容中药学、美容方剂学、足反射区美容保健疗法、医学美容学导论、实用美容药物学、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品学、美容护理基础、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医学美容心理学、美容礼仪学、皮肤性病学、美容皮肤治疗技术、美容保健技术、实用美容技术、美容业管理与营销、医学美容实验教程等,我们认为只有注重对学生开展进行美容医师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美学意识的培养,才会造就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精简合并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和《医学临床概论》,目的是打造基本符合专医学美容专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化特点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获得获得从事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学基础课及医学临床课程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保证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的衔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知识够用原则。

3.2 进行本专业课程的调整,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学专业发展规律进行专业调整,应当根据本专业负责人的意见、专业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特色等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继而经过教务处组织各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后,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通过根据目前医学美容市场的特点,通过对美容市场的调查,充分制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应加大化妆、纹绣、减肥技术、光子嫩肤技术、多功能美容仪器的使用、正常和问题性皮肤护理等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实验、反复实践。缩短教师教学讲设计原则和示教时间,其余时间让学生互相练习,课程结束前再进行讲评和示教。另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医学美容专业发展方向、新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实践的教学,学生能够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校内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将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将来我校实践实训发展方向,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互动,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更好地为我校医学美容专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第4篇

“3+2”模式课程衔接护士职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2”模式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典型体例。近年来,我们在高职院校的指导下,与临床护理专家密切协作,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与实践,期望为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涵盖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一、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1.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课程安排的递进性或累积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组过程,认知学习的过程呈现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3+2”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内容的安排逻辑总体上应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坚持能力递进培养的原则。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是选择课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3+2”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低、成长过程的可塑性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作为重要的学习环境因素,必须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充分遵循认知学习的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因此中职段课程安排应以护士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为本,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遵循“够用”原则[4],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中职段学习架构起护理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掌握护士职业基本技能。高职段着重考虑为学生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构筑开放式课程体系,组织“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

2.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护理职业群发展的课程体系

“3+2”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允许学生在第三学年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或就业意愿进行二次选择,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就业机会看好的情况下,选择就业而不再转入高职段学习。因此,中职段教学安排必须完整,要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个月以上教学实习。我国中等护理专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学体系系统完整。我们认为,它基本适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职段教学。考虑到学生还有其后两年高职段学习过程,可将某些课程(如社区护理、选修课文献检索、国情概要等),或部分课程内容(如心理与精神病护理中精神科护理部分、急救护理学中重症监护内容)后置至高职段。高职段则应立足于卫生人力市场动态需求,着眼于整个护理职业群,开发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引导学生获取护理职业群相关资格,如高级养老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资格,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加强校企(医疗卫生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按学生就业意向安排顶岗实习,努力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

3.兼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满足学习者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我们对“3+2”护理专业高职段学生进行了“继续教育意愿调查”,其中有继续教育意愿学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毕业前就能延续继续本科教育;在选择继续本科教育途径上,99%学生选择成人教育,1%学生选择对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学生希望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学历水平。因此,在“3+2”高职段根据成人教育入学考试科目,在德育、英语等课程中加入了适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继续本科学习的目标。

二、以课程模块为主线,做好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既要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要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以课程模块为主线设计中高职课程可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在每一课程模块中,根据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1.关注护士职业特点,做好基础课程模块课程衔接

中职段德育、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文化基础课,在高职段对应衔接卫生法律法规、护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医用英语、医学信息技术、健美操、太极拳;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则对应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引导学生理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的密切关系与应用。

2.延展专业课程内涵,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培养护士核心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职阶段虽也重点学习了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但考虑到五年制高职(3+2)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此模块课程仍需重点强化。强化并不等同于重复,课程名称虽不一定改变,但课程的内涵要延展,根据护士职业资格要求,增加中职段未涵盖疾病的护理;利用学生中职段临床实习收集的现实病例,鼓励师生互动,大力推行模拟情景教学、PBL教学,着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实际操作与创新性等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另外在此模块中可增设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升级课程。

3.依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中,要了解地方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动态调整该模块课程。开设重症监护技术、中医护理、传染病护理、肿瘤病护理、健康管理及养老护理与育婴师教程。与医院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如与中医院合作开办中医护理方向班,与口腔病医院合作开设口腔护理方向班。该模块是高职段教学最灵活、最具特色的模块,充分发挥院校合作优势,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护理人才。

4.筛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列为高职段选修课。如护理论文写作、医院感染管理、文献检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等。

5.循序渐进地安排临床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段第5、6学期安排42周教学见习与实习。为保证教学实习质量,该段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点实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高职段实习安排在第10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获得中专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第8学期参加考试),因此该段实习定义为“顶岗实习”。实习时间20周。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就业意向,采取学校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方式,由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目标。

三、小结

护理专业“3+2”课程体系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安排学习过程。符合布鲁纳螺旋式学习理论,适合“3+2”学生生源起点低、学制长和护理专业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达到了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的目的。以课程模块为主线,使中高职课程衔接有了主旨思路,既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使整个课程体系浑然一体。同时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两次分段实践安排及相关护理资格证的获得,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顶岗实习学生供不应求,实现了护理专业带薪实习与“实习―就业一条龙”。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及模拟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使主动学习成为现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护理专业“3+2”学生护考合格率达98.4%;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签约率达3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精雕细琢,不断修正才能完善起来,希望我们的实践能起到增进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刘端海,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5).

[3]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

第5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病理学;教学;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开展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 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病理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基础理论课,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教学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材的重要任务,其目的是力求让医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疾病,尤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人体机能变化、代谢状况、形态改变等内容,从而让医学生认识疾病、解读疾病本质,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总之,病理学在医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困难重重,学习内容多、抽象理论多、理论记忆难、病理掌握难。“两多两难”的现实状况,对医学病理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在医学教育中填鸭式的灌输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很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被动,为学习而学习,甚至盲从于或拘泥于考试,这种被动对知识的获取收效甚微。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教学,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紧密病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联系,使医学生较早接触到临床实际案例,围绕一些复杂、真实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1.PBL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1)引入问题

相关任课老师在分析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一,问题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要先了解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向与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步骤,摸清楚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第二,问题与学习的可发展性。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两个原则:层次性、逐步性,增加最新的专业领域内的临床知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效果。有些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基础知识的解答,同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更多质疑同样十分重要。另外多于一些比较有难度的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否则学生会因为一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而产生放弃心理,导致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受到挫伤。

第三,问题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在该门学科的问题设计中还应该注意学科内容知识点的系统性与由PBL所获知识之间的随机性具有一定关系,提高整体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有利于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知识层面上的环环相扣,方便学生对功课的温故与记忆。

(2)收集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后,将每个班学生按学号分为6个小组,每组5~6人,每组选1名组长,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后,他们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相关书籍的帮助之下,进行查阅并试着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时候老师的主要责任有教会学生如何查阅参考文献,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等,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过程。

(3)教学实施

根据收集的资料,把要解决的问题在组内作答,以1名学生为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4)小组学习与讨论

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特长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网上检索、资料查询等学习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做好个人学习日记的书写工作,然后将研究学习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将其交给小组负责人,然后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对本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统一整理。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对大家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课堂讨论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注重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及时通过查阅书籍网站等方法,解决自己的疑问,并对问题进行记录整理然后由各个小组的主要代表人提出问题。老师要扮演好听众的角色,同时还要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应该首先对他擅于并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予以肯定。最后教师就学生争论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提示,确保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能解开,对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应该按时进行总结分析,这样才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6)教师讲评

老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学生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于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需求对其提出新的学习要求,调整教学方案。学习小组成员完成相关病例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在课程活动结束时,对于下一个环节上的课题学习内容进行规划,并将新的学习任务分配到各小组中去,给出新的临床病理解剖案例,展开新一轮的PBL学习活动。

(7)课后总结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把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采用成绩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①成绩考核:PBL教学模式下的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密封试卷,流水作业阅卷。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综合能力和观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模式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对该教学模式的认识。

2.PBL 评价方法及权重

PBL的特点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因而,PBL模式的考核不同于传统模式,可根据每次讨论会上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复习资料、书面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的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考查。我们采用的是个人学习日志占20%、小组讨论记录占10%、小组学习记录占20%,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占50%的考查方法,对小组内每一位学生进行PBL的学习评分。总的课程结束后,在经典的“笔试+实验”考试基础上,将PBL的学习评分加入,既通过客观性试卷考试评估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这种分散的PBL和最终的综合考试、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能更科学地判断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第一,通过PBL评价方法与权重,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有利于营造一种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养成从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水平,为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通过PBL中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该专业的考核效果,真正达到服务于专业学科的目的,把PBL评分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结果进行有效的综合,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PBL的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与课程的进行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终极目的。

3.打造PBL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在显微镜、课程网站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指挥、辅导、互动。通过电脑操作学生可以链接至全国精品课程网及许多著名医学网站,许多PBL教学资料往往触手可及。利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老师编写的教案被上传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在病理网中罗列有教学相关的中英文对照典型病理图片上千幅,可供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浏览或下载;在试题库中我们提供病理学教程各个章节的复习题,能满足课后学生自查、自考及复习的需要;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QQ等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辅导,在网上回答学生的疑问,在网上进行病理讨论等开放性教学活动,为进一步提高病理学PBL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完善,思维要求更敏捷,担负的责任更重。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理解、洞察学生的想法,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工具上的支持,这种转变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应合理选择开展PBL教学模式的时机,考虑到教学设施现代化条件不足,信息资源不足,教学成本高的现状,采用PBL和S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PBL教学模式时,要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群体,避免产生两极分化。

三、结语

经过教学应用实践,PBL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发展相对来说已经趋于稳步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同学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因为教学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该教学体系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且不断完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以后的病理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该教学体系的应用还会迎来更多的新变化,但是同样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反思去修正和完善,加强对PBL教学体系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相应策略,不断推动病理学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为医学领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永帅. PBL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邹泓,李锋,赵瑾,齐妍,庞丽娟,胡建明,贾薇,陶林,索靖. PBL+LBL综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7).

[3] 周璐. PBL教学法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4] 雷久士,唐群,陈丽,朱伟,刘慧萍,刘春燕,罗琳,佘颜. 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药大学本科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

[5] 胡明月,黄陈平. 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6] 姜萍,杨振宁,商庆新,郭栋. 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3).

[7] 杨伟平,陈万光. 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

[8] 石莺,殷刚,李医民,傅晓丹,文继舫. 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中国卫生产业,2015(2).

第6篇

关键词:中医,难经,通假字,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26-05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魏颖(1977—),女,天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译。通信方式:sensei1118@126com。

一中医古籍与翻译

中医古籍记载了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可追溯到晋至五代时期,鉴于当时交通能力所限,交流的范围仅限于与中国毗邻的东亚各国,但鲜有中医古籍翻译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跨越了地理的阻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交流,西方各国得以在18世纪通过《全志》英译本医药部分,领略到了中医古籍的风貌。 此后,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方兴未艾,中医古籍英译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有近50多部的中医古籍出现了英译本,据统计《难经》已有四个英译本[1]。

《难经》①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构建中医学术体系的四部经典医书之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说法不一。据文献记载,当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即西汉末至东汉之间。书中以问答的形式阐释《内经》奥旨,讨论了八十一个“理趣深远”的医学问题,涉及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诊法六个方面。《难经》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赞叹《难经》道:“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因此,《难经》从古至今为中医教学的必读书目。

本文撷取《难经》汉语文本中通假字在英译本中的处理方法,针对国外译者对通假字的译法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中医古籍的英译提供借鉴。

二《难经》汉语文本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的用字现象之一,即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其中借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称为通假字,而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从现存的文献分析,通假字的使用多集中在先秦两汉时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后,汉字的使用渐趋规范,新的通假字产生得以减少[2]。《难经》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之间,通假字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假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的用字现象,且通假字在古文献中的写法基本一致,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也基本固定。在一个有通假字的句子中,若以通假字本身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会导致“望文生义”,误解在所难免。阅读古汉语,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尤其要时时留意,当以通假字的读音为线索找出本字,用本字的意义来理解句意。正如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所说:“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对于中医古籍的正确解读,不仅是要达到“怡然理顺”的目的,更是因为医者乃人命之所系,来不得半点含糊,很可能会因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造成误诊。因此辨析出《难经》中存在的通假字现象,探讨其英译的处理方法,对这一时期其他中医古籍的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对《难经》汉语文本的仔细梳理,共辨析出通假字②20个,如表1所示:

三《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译法处理

弗劳斯(Bob Flaws)的英译本中这20个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准确分辨,直译本字

对于《难经》汉语文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译者对其中的大多数能够准确辨析,根据本字的意义进行翻译,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以这种方式处理的通假字包括表1中的3、5、6、7、9、10、12、13、15、17、19、20。

例1【原文】齐左有动气(“齐”通“脐”)

【译文】stirring qi to the left of the navel

例2【原文】四支不收 (“支”通“肢”)

【译文】lack control over the four limbs

以上两例中的通假字比较容易辨析。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因此在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以及汉语文本读者(译者)的医学和古汉语背景知识,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例3【原文】脉来上大下兑(“兑”通“锐”)

【译文】the pulse comes above large and below sharply

此例中“兑”与本字“锐”读音相近,字形相似,译者在处理时成功辨析出“兑”为通假字,但可惜的是对原句的理解有误,此处的“上下”指脉的来去,“锐”指脉去时,脉体细小,建议改译为the pulse comes large while goes small。

例4【原文】胃为贲门(“贲”通“奔”)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hastening gate

贲门指胃上口与食管相连的部位,古人在为这一部位定名时,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此处上接食道,食物由此奔流而下,故称“奔门”。西医学对此部位也有指称,定名为cardia。西医学在传入中国时,很多西医术语的译名在与中医指称相同或相似对象时,多直接采用中医本有的术语进行翻译。此例建议改译为(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stomach is termed ben men (cardia)。是否译出本字的形象意义可视翻译的目的及译文目标读者而定,需要译出时可以使用增加注释的方法。

例5【原文】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通“栏”)

【译文】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he balustrade gate

古人对大小肠交会处的命名同样运用了形象思维,此处就如同门栏设置在大小肠之间。译者辨析出“栏”这一本字,选取了“balustrade”为其译名。但细想之下,既然是用于指称具体的解剖部位,不论是书面交流还是口语交流,见(闻)词即明了具体所指是最根本的目的,此处不妨用音译,并给出注释的方法处理。建议改译为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ermed lan men (balustrade gate)。

2约定俗成,直译假字

在这些实例中,译者虽然直译了通假字,但区别于误译。因为即便是在汉语文本中,这些通假字通常不做辨析,通假字所涉及的词汇已经作为术语在中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通假字涉及1、11、14、18。

首次提出“七冲门”之论,是《难经》的学术成就之一。即在“四十四难”中把人体消化系统重要解剖部位分为七个“要冲”,定名为“七冲门”,所论极其精确,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对于“四十四难”译文的处理,值得细致探讨。“七冲门”的命名中,有四个涉及通假字,飞门(“飞”通“扉”)、贲门(“贲”通“奔”)、阑门(“阑”通“栏”)、魄门(“魄”通“粕”)。古人的命名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将这几个部位的功能用简单的一个汉字表述出来。同样是通假字,译者对“贲门”“阑门”直译本字,而对“飞门”“魄门”则直译通假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例6【原文】唇为飞门(“飞”通“扉”)

【译文】the lips are the flying gate

此处译者直译“飞”字,把口唇开合、饮食随之而入、如同门扇的意象留给译文的读者,这种联想对于没有深厚中医学知识的译文读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七冲门”的概念首见于《难经》,译者有义务在此将原文作者的本意如实传递出去。建议使用音译加详细注释的方法:the lips are termed fei men(flying gate) (Note:The Chinese character “飞”(flying) sounds the same as the character “扉”(door))。

例7【原文】下极为魄门(“魄”通“粕”)

【译文】the lower end [ie, the anus] is the po [or corporeal soul] gate

此处译者采用了“音译[意译注释]+意译”的方法翻译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但注释仅对通假字进行了翻译,未能译出本字的实际意义,难免让读者疑惑不解。anus在英语中本就是一个带有禁忌、粗俗意味的词汇,在此句中和中医学特有的概念“魄”相联系,对于至今对中医学仍持质疑甚至是鄙夷态度的人来说,难免不会成为其乐于引用的一个“笑柄”。但是粗通古汉语的读者都会发现,此句中原文作者的表述极其委婉,将消化道的最终出口()称为“下极”,饮食经过消化,最后形成糟粕由排出体外,“糟粕”一词通常不会给读者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建议翻译为 the anus is termed po men (waste gate)。

至于“下极”一词是否保留委婉的译法要视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定。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委婉语,用于表达某些禁忌或容易引起交际对象尴尬情绪的内容,但二者所针对的禁忌内容和用于替代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即委婉语表达及用词多具有文化独特性,这是英汉文化翻译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需系统掌握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中医古籍中被普遍使用的委婉语表达方式,在英译过程中应予保留并详细注释。

3未加分辨,产生误译

通假字现象的存在经常会给中国读者带来阅读理解障碍,稍不留意就会“望文生义”,对于国外汉语文本读者(译者),要求其准确辨析出每一个通假字几近苛求,误译的产生在所难免。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属于误译范畴的通假字,是指译者仅就汉语原文字面的意义进行了英译转换,未能结合上下文分辨出该通假字所指称的实际意义,会给缺少汉语文本阅读体验的外国读者带来迷惑;而上文中直译假字的处理方法,其可接受性在于通假字的使用在汉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早已属于约定俗成的存在,以至于很多中医古籍,乃至当代的中医教材对于这类通假字都未加辨析。

译本中误译涉及通假字2、4、8、16。

例8【原文】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禀”通“廪”)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endowment of the four times [or seasons Hence] the stomach qi is root of all these

此例中“endowment” 指the quality or an ability one is born with,完全是按照“禀赋”一词进行的翻译,译者未能分辨出“禀”乃“廪”的通假字,二者字形相近,但意义相去甚远。此句的本意是指胃如同谷仓,是贮存饮食的器官。建议改译为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initial] storage [of food and drinks]。

例9【原文】肉濡而却(“濡”通“软”)

【译文】The flesh will become soggy and shrink

此例出自第二十四难,该段中“濡”字共出现四次:“……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文中前两处“濡”意义相同,根据《灵枢》当写作“温”解。后两处“濡”字属于原文写作时的语句重复,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濡”通“软”,足少阴经气绝的病人会出现肌肉变软失去弹性,进而萎缩的症状。建议改为the flesh will lose elasticity and wither。译者使用“soggy”一词,可能是受“濡脉”这一术语译名的影响。soggy指wet and soft, 此处暂且不论术语“濡脉”的译名是否有待商榷,仅就临床症状而言,足少阴经气绝的患者不会出现皮肤柔软潮湿的现象。

例10【原文】自辨智也(“辨”通“辩”)

【译文】one discriminates [or points out] one’s special intelligence

此例谈及狂疾病人的临床表现之一,正确解释为病人自认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而不是辨别(discriminate)出自己的特殊才智。临床可见这类病人滔滔不绝,言语中表现出自视甚高的症状。建议改为one behaves as eloquent and intelligent。

四结语

通过考察弗劳斯《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中医古籍中的词语具有丰富的语意内涵,对这种词语的翻译,译者“既要从源语中保留部分讯息或功能,又要接受译语词法或句法以及语式等限制”[3] ,不仅让读者知道有某部中医古籍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进行医学实践功用和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这对国内外译者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正如奈达所言:“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要重要。”[4]因此,中医译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技能:英汉双语转换能力、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中医古籍的英译一般要经历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这一过程,即要经历语内翻译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对原文信息的传递直接影响语际转换信息的准确度。译者除具备上文提及的三方面知识技能外,必须充分借助字典、训诂学知识,甚至求教于相关领域专家,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译。

再次,中医古籍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弗劳斯的译本目标读者为:1)任何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2)任何对中医系统观念,特别是五行学说感兴趣的人;3)任何对中医针灸特别感兴趣的人。可见译者针对的译文目标读者是出于对中医学的兴趣而进行阅读的人,并不是需要以此书指导医疗实践的专业人士,因此译者可以多处使用直译、归化的翻译策略,但往往言不尽意。

最后,为了如实准确再现中医古籍原貌,不同译者在不同时期的重译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多个译本相互补充、借鉴才能最终再现中医古籍的原貌。

注 释

①本文中《难经》的汉语文本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难经》(第二版);英译本选取1999年由Blue Poppy出版社出版,Bob Flaws 翻译的《难经》英译本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②现在古汉语学界一般的注释习惯是把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而把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后者也被定义为广义通假字。本文在辨析通假字时遵从了广义通假字的定义。

参 考 文 献

[1]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2]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第7篇

一、临床资料

(一)已选择性地对临床急诊收治的,以突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神经科专业临床检查和头颅 CT 扫描和发病 7 — 10 天 CT 复查,依其确有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和 CT 显示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器质性病理改变,最终被临床确诊为完全性脑卒中 30 例患者,施行临床急救治疗并生命征平稳下的早期临床标综合康复技术。本组 30 例病员全部是海南省医疗康复中心、海南省医院神经内外科和干部病房住院病人,男 26 名,女 4 名;最小年龄 50 岁,最大年龄 72 岁平均年龄 54 岁。脑梗塞 20 例、脑出血 10 例。

(二)本组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价采用了上田敏氏由 Brum strom 六级法改良成 12 级法。功能评价、功能训练是在医疗康复中心功能训练室医师统一下完成的。误差小。

(三)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学疗法。其中以运动疗法为主,包括力学疗法的手法疗法。注重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和减少残障、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使用康复训练程序。按由简到难,先床上,后康复训练室内、室外逐步升级的原则,鼓励超前训练意识,选择适当运动量和运动形式。

本组 30 例具体做法是: 17 例一经确诊为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当天即开始实施该康复程序: 1 . 第一周内早期三项康复: ①肢体良位保持。②转换,每 2小时一次。③四肢ROM每日2次,20 — 30 分钟内,完成 50 次被动关节活动。 2 . 于发病后第二周开始着手进行床上运动: ①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活动。②床上坐平衡运动训练。 3. 于 第二周至第三周促通技术选择: ① 于病后第 10 天左右即可开始行坐平衡和坐立转换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通训练,这一技术被简称为 PNF 技术。 ② 于病后第三周开始,根据病人全身及肌肉力度恢复情况,在积极推进立平衡训练之前,增加 PNF 训练力度,本文将一种特殊拍打疗法做为 PNF 技术引入康复训练程序中来。 ③ 第三周内开始立平衡训练。 ④ 步行之前重心移动训练。 ⑤ 第四周开始步行训练, 本文 17 例脑梗塞步行训练提前了 ,在病后第 15 天至第 20 天中就得以实施。其中 15 例第四周末完成上述康复程序中规定的基本运动功能训练项目。其中 2 例推迟时间,一例推迟了 10 天,一例推迟到半年之久尚未能达到。这 2 例脑干梗塞症状。另外 3 例脑梗塞,考虑到系脑卒中再并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很快恢复到再发病前水平,但生活能力下降,并且目前学者对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属于完全性脑卒中有争议,故未将其计入本组统计。 17 例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 88% 恢复了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

对于 10 例由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也采用上述康复程序。所不同的是,早期三项康复训练始于病后第 2 天或第 3 天。并于病后第 3—4 周,才开始坐立转换,步行训练等 PNF 技术。本组所观察到出血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由开始床上运动计算,到能完成室内 PT 师指导下的步行动作,时间一般都发生在第五周以后,比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恢复地晚些。本组 7 例完成上述康复程序, 3 例因病情严重,在未能如期进行早期三项康复技术就被迫终止全部治疗和康复活动。随访结果,无一存活。在这 10 例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里,能按期完成上述康复程序者占 70% 。并且基本运动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其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4. 上述接受康复治疗的所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卧床期间,常配以经络导平仪等理学疗法。

(四)临床药物治疗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也十分重要。因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但这些药物治疗不属于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用药,因为它们无恢复功能作用,故本文不在赘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早期药物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首选中枢神经性脱水降颅压药是一致的,不论完全性脑卒中是由何原因引起的,本文 30 例脑卒中,在发病伊始,就选用 20%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其它用药也没有什么特殊不同。临床所见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未损害完全性脑卒中早期药物治疗效果。 转贴于 二、结 果

1. 本组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 27 人在其发病 1—3 天内,就开始按该项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程序系统训练。统计结果表明:从基本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峰值上看,多集中在 30—40 天之内,这一结果好于国内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功能自然康复型和药物治疗与功能康复脱节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性脑卒中康复水准。

2. 提高了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后的运动质量。

( 1 )典型偏瘫病态步态减少,病态步态易矫正。下肢外旋足中足 蹠 屈角度小,病态步距少,在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中能很快被纠正。

( 2 )上肢实用运动能力提高,分离运动形式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3. 无关节纤维挛缩,无明显废用性骨质疏松。 27 例患者 ROM 范围基本正常。

4. 患者心理损害少、保护了争取生活自理自信心。

5.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住院时间平均不足 2 个月,在 90 年代的海口市,无疑节省了费用。

三、讨 论

1. 本文实施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的对象是完全性脑卒中患者。既不以“中风”命名论治疗也不以偏瘫论康复,其目的在于建立相对科学,准确康复技术评价模式。以利于类比。完全性脑卒中系指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 TIA )在内的,而仅指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突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症。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脑疝、感染等症。因其具有大脑中动脉梗塞、出血等病理改变,在 CT 扫描图象中可以见到确切的器质性病灶。于是康复效果评价有了客观依据,即便观察又便于重复印证。减少了医学报告的紊乱性和人为误差、增强可比性。

2. 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在完全性脑卒中的作用

完全性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造成的残障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临床医生和康复医生纷纷采用早期临床综合康复技术来降低残障。这一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从姿势疗法到关节 ROM 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到以 ADL 训练为主的 OT 作业疗法,还包括全部理学疗法哈所有手法诸多项目。其目的只在于早期用 PNF 为主的综合台促通技术,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减少诸如偏瘫步态、肩手综合征、股外旋、足内翻下垂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技术当然实施越早越好。一般生命征平稳即可开始。具体技术操作以实用性为益。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本文采用传统拍打疗法、手法和基本运动功能训练法 综合康复技术。但康复手法是物理力学疗法中最佳的经济疗法。是现代康复疗法的发展方向。

3. 康复手法在全性脑卒中的应用

手法一词英文原意是手技( Hand Technigue )包括很多形式和内容。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手的操作来达到治病健身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明清也曾称之过手法。中医推拿、整骨、捏筋、捏脊也叫手法;针灸、气功也算手法类。西方传统医学的神经整脊术 chiropractic 是一种西方古老手法技术,所有这些都在康复医学的今天发展起来了。徒手肌力检查( MMT )肌功能检查( MFT ) , 肌肉检查( MT )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临床物理检查手法,它以运动形式为检查依据,评价肌肉力度和运动质量。在康复医学中,如在康复检查和康复矫治运动姿势的同时,康复医师用手再给以必要的治疗手法动作,两者有机结合这就是康复手法。书法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理论,以康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和解除疼痛为主要目的的手技术。康复功能训练是, PT 士“一对一”操作,关节 ROM 被动运动疗法操作,也都被视为康复手法。它与运动疗法一样,成为物理学疗法的力学疗法。逐渐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主流。本文除了康复手法外,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手法 —— 拍打疗法。

4. 拍打疗法的 PNF 作用和机理

这原本是一种古时藤条制成的拍子拍打疗法,传统疗法称之为易筋经。现代人以钢丝代替藤条,外包棉布制成的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的弹性很好的拍子,用拍子拍打冲击患肢肌肉、肌腱。民间多用其治疗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本文作者将其定为拍打疗法,是做为一种促通技术 PNF 因如完全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程序中来的,实践证明,确是一种非常适合偏瘫康复的,以 PNF (肌肉本体感受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

拍打疗法的 PNF 作用机理解析。因为 PNF 有多种形式。只要能起到刺激残肢本体感受器,引起该肌群的收缩,这种恰是在拍打的一瞬间,被置于最大牵拉位置,刺激肌肉本题牵张感受器,引起该肌肉最大缩短、位移又能被治疗师所施抗阻力抵消,在反复训练中获得主动运动功能,就称 PNF 。拍打疗法恰恰符合这一种形式。

因为任何一种康复法都不是单一的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与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一样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因为拍打疗法本身也会拍打皮肤,也引起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也是一种以 PNF 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较为确切。其 PNF 机理也是通过拍打时,拍子的生物力学效应,来促通感受器间的联系,起到放松肌痉挛,增强肌力作用,它非常适用于完全性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拍打下肢重点是患肢和足底跖腱膜;股外旋肌和足跖屈肌及足内翻肌的拮抗肌。拍打要适度,要有节奏。操作中要医患默契配合,附以必要的语言暗示和心理感应。这是一种安全无痛苦的舒适的卧位疗法。

5.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效应, PNF 和综合促通技术机理。

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的中心是早期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在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康复医学刚刚起步的我国,才只是刚刚开始。所谓基本运动功能是指人体翻身、转体、滚动、打坐、爬行、直立、步行等人体最基本运动能力,它是人正常生活的必须能力,它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骼系统协调统一动作完成的在个体的生长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次序。所谓三翻、四坐、七滚、八爬、九站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功能是随着人类进化序形成的。人具备这一功能,但必须经过训练获得这种能力。如果以直立运动为例,直立平衡训练是抗地心引力的伸肌群与屈肌群肌力动态平衡,绝非力的静止平衡。只有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姿态,最佳的力线传递,灵活的神经传导及骨骼支撑下的肌肉收缩平衡才能完成直立平衡运动训练。人体克服地心引力而直立这是以最小的力做最大功的运动,这就是基本运动功能。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人体被造就成最佳生物力学系统。 PNF 生物力学效应还直接影响骨矿盐含量。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也是一种以 PNF 为主,既有本体深感觉系参加,也有皮肤神经浅感觉系参加的综合促通系统的联合活动。故 PNF 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技术。综合促通技术的立论根据,是脊髓 α 运动神经元被视为中枢性下传冲动和外周性传入冲动作用的“最后公路”理论。故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实践中,既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创造性的选用各种促通技术。也要制定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结 论

在研究中风综合康复技术效果评价中,有必要建立标准模型。完全性脑卒中既具备典型性,又具备科学性。康复手法、拍打疗法和基本运动疗法是完全性脑卒中有效综合康复技术,也是以 PNF 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早实施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它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和费用。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津山直一,监修。 標準 リハビリテーシヨン 醫學 。 東京:醫學書院, 1986.56-58 , 222-232 , 261-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