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的发展趋势

银行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30 17:2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的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发展趋势;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159-02

网上银行就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银行。在Internet上首先有的是信息流,信息流发生后产生物流,有物的交换也就必然带来支付活动,由此而产生网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相互配合构成了“网上经济”。网上有了资金流需求,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银行,必然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产生了“网上银行”发展的源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上银行必将因为经营和使用成本的低廉、超越时空限制的方便,而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1 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网上银行是国际银行业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以变革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证券、保险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创新金融产品,抢占市场份额,银行要在金融业独占鳌头,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网上银行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优点,可以针对客户的具体需要制定个性化服务,有利于企业和个人进行理财,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时间。交易成本低廉和服务响应快捷,是网上银行的主要特点。网上银行未来的发展,应该具有如下趋势:

(1)交易信息更安全。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从网上银行客户到银行服务器的整个环节将会采取更加安全的加密、传输、存储、验证技术来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用户的安全意识、银行的风险监管将会在网上银行的使用过程中得到加强。

(2)交易流程更简化。随着各家银行对网上银行应用技术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开发技术的优选及创新,用户将越来越多地忽略终端环境的配置水平限制,从而更好地体验网上银行功能简便性所带来的快乐。

(3)交易内容更丰富。随着人们金融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银行业务将不断被改进和创新。网上银行的普遍使用,将驱使银行整合尽可能多的银行业务提供给网上银行用户使用。同时,银行也会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上有所突破,继而能够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最终使网上银行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方向的发展。

2 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是网上银行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机密交易资料被盗用或改变,客户账户密码被窃取或非法篡改,账户资金被挪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网上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安全;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评估。

2.1 网络设备安全

网络设备安全是指有形的安全措施。这主要指对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密钥等关键设备及信息的安全防卫措施。例如,计算机房要安装电子门户控制系统,关键场所要安装监视器,关键设备之间要保证相互隔离,进入密钥保管房间要有双人控制等。根据系统安全策略,提供详细日志记录和事前报警,事后跟踪能力。审计技术主要用于对系统事件、网络访问信息、系统主机资源访问信息进行记录,以便分析处理,可对柜员登录、关键主机访问、关键业务访问记录到日志文件;对不成功信息进行归档分析,杜绝任何可能存在的系统隐患。使用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器,可信的专用操作系统,独特的体系结构和安全检查。安全等级包括:A级,绝对可信网络安全;B级,完全可信网络安全(B1、B2、B3);C级,可信网络安全(C1、C2);D级,不可信网络安全。

2.2 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

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是网上银行业务技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银行应适当地设计和配置不同的服务器和防火墙,采用合适的加密技术,在保证网上银行业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确保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和保密性。服务器包括网络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层安全机制包括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应用层安全机制主要有加密机制(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交换机制、防业务流分析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审计跟踪机制等。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密码算法和密钥长度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采用合适长度的密钥和密码算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系统传输的信息和系统存储的信息被破译,从而保证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的安全。

2.3 应用系统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则主要涉及对交易客户的身份的认证和对交易的确认,这是网上银行业务运作的关键环节。网上银行系统一般都采用加密传输交易信息的措施,使用最广泛的是SSL数据加密协议和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网上银行通过数字证书对客户身份进行鉴定识别,保证网上交易中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解决了各方互相间的信任问题。又如,访问控制指主体访问客体的权限或能力的限制,它可以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根据身份的合法性对提出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大小来访问系统资源,不能越权访问。

建设网上安全支付的支付网关系统包括: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对原始报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第三方身份认证机构或称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中心进行身份认证;基于SSL协议和SET协议的安全支付系统设计。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真实性(authentication)、不可否认性。银行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系统确认客户的资格,保证客户和银行双方无法否认已发生的交易。保证网上交易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传递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真实性一般指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网上交易的双方非面对面及远程交易形式,必须能确定收款方和付款方是合法的、真实的。不可否认性是指交易一旦达成,支付一旦实现,双方都不能否认。

2.4 网络安全评估

网络安全评估与入侵监测系统主要是对网络配置、系统漏洞等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提出安全建议,并对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可能入侵进行监测,对非正常活动给出报警、日志记录等相应处理措施。事态安全检查是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认的社会评估机构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评估;二是银行管理层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测试;三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对网上银行业务及系统运作情况的检查。

安全性作为网络银行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核心及基础,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各种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使用SSL安全协议保护客户的隐私。此外,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审查、安全意识培养),建立安全评估与检查制度以及审计和跟踪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明明.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防范[J].金融电子化,2009(01).

第2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 建议策略 发展趋势

一、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现状

随着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进军私人银行领域又掀起了一个。从今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有望步入全面竞争时代。据介绍,私人银行业务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当中层次最高的个人金融服务。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去年3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其后招行、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中心,服务对象大都是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今年以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启动满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此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这项业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提速,表明各家银行已经对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意味着国内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国内银行加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有三: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今年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三是布局业务空白点,目前中国大片的高端财富市场仍未被开垦,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这一领域也是中资银行的短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其实是银行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一种延续,是对个人银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近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竞相开办,也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需要指出的是,私人银行业务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除了对客户财富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之外,往往还涉及法律、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发展私人银行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国内银行可参考起步、扩张、创新三阶段的发展路径,在客户、产品或服务、渠道、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1.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团队中年轻人较多,虽然专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都不错,但是缺乏经验,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是在行业中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的历练和几轮经济周期,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人员的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完善,客户经理经验有待积累。人才缺乏成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不够

当前私人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求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银行除了提供各类标准化产品之外,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等。但服务的改善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的资金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3.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由于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私人银行的业务很难完全开展。

三、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对策建议

1.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及客户关系,争取潜在客户

由于长期的经营,国内银行已经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在庞大的个人业务及理财业务之中蕴藏着大量的富裕人士。国内银行必须付出努力去发掘这些私人银行业务的潜在客户,尤其是在我国富裕人士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国内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在这几座城市的经营网络重点发掘高端客户群。

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

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国内银行在紧跟国际潮流。加大对相关员工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水平。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力度。

3.重视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在业务开展初期就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防范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执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该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控制部门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防范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发生。

4.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

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而言,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对服务更为注重。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尽快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私人银行客户,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地银行客户区别开来。参考文献:

[1]郭田勇,邓伟.中资银行如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J].西部论丛,2012(1).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存贷比

一、引言

存贷比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越小,说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低。然而流动性风险与银行的收益是相互制约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向储户支付利息。同样的,银行在发放贷款降低流动性的同时,也会收到贷款利息。因此,流动性风险越高,银行的收益越高。商业银行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酝酿着流行性危机。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我国规定银行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银行的存贷比都越过了这条红线,尤其是中小银行,平均存贷比远远超过75%。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初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良好的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存贷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那么,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整体较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高,于是本文把商业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两类——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分别研究他们的存贷比。本文采用存贷比的变化率来刻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展趋势。如果变化率为正,说明存贷比在提高,流动性风险增加;如果变化率为负,说明存贷比在减少,流动性风险降低。

(二)线性回归

为了进一步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存贷比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分别研究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发展趋势,回归模型如下:

Yt=a+btXt+εt (1)

Y——时间

Xi——大型银行(或者中小银行)存贷比

三、实证结果①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图1为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36个月中,我国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存贷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低于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而且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分别计算了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月变化率,表1中的数据是将月变化率按照年度为单位进行平均之后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大型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变化率是正值,且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加的越来越快。而我国中小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是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说明我国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是在逐年降低,但是降低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

(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在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存贷比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在中小性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因变量存贷比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存贷比有减少的趋势。

将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与中小型银行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大型银行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中小型银行,说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变化得比中小型银行快。

四、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上升,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下降。而且本文进一步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的速度高于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下降的速度。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上涨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商业银行应该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好权衡,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DW Diamond,PH 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un,1983,Vol.91,No.3,pp.401-419.

第4篇

摘要: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对于教学和学习方式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什么是教育游戏,什么是游戏化学习?本文就目前教育

>>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网络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现阶段下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讨论 防火涂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田爱奎,杨瑛霞,夏天,张际平.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及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06,(01).

[5]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罗亮.寓教于乐——教育游戏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2001,(10).

作者简介:刘小莹,(1985-),女,河北唐山人,汉,唐山市滦南县逸夫小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学前教育。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现状 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的主力军,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猛,其中国有四大行具有代表性,根据英国《银行家》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2015年分列全球银行top20排行榜的第1、2、7、9位,而在2001年只有中国工商银行进入榜单排名第9。下面以工商银行为例,说一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2006年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75091.18亿元,2015年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222097.80亿元,在短短的十年间增长了近3倍。根据和讯网的数据,2006年工行的净利润为487.9亿元,2015年净利润为2771.31亿元,增长了5倍多。

银行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2014-2015年度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30%。前十年是银行业的黄金十年,今后十年银行将在改革的浪潮中摸索度日。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冲击。在支付领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手机移动支付已经迅速挤占了传统银联支付的份额。中国支付清算业协会《2015年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分别为138.37亿笔、398.61亿笔,互联网支付业务笔数分别为363.71亿笔、333.99亿笔。在业务数量上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优势。在借贷领域,网络金融的势力也快速蔓延,近年来以P2P公司为首的网络借贷平台呈现出井喷,挤占了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个优势行业的份额。《2015年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P2P公司的数量为4948家,新增2590家,2015年末贷款余额5582.2亿元,同比增长302.55%。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商业银行如果继续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和支付业务,势必会被互联网金融逼入发展的寒冬。

(2)坏账率增加:坏账是指由于债务人破产、解散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而使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所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获得收益,而贷款有一定的风险,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获得贷款的企业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这无疑会大大加大银行的坏账风险。而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高额的利差收入,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放得很松,这进一步导致了今后坏账率过高的风险。

(3)业务单一,抵抗冲击能力弱:2015年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为69764700万元,利息净收入为50786700万元,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2.80%。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十分单一,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肯定会收紧存贷款业务,到时候存贷款的利息收入肯定会大大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不大力发展其他业务的话,肯定会市商业银行陷入发展困局。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发展趋势。经调查发现,45%以上的人愿意通过电子平台进行交易。在网络发达的21世纪,借用网络开展业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的选择。商业银行应该多开辟网络银行的功能和模块,简化相应手续。许多银行虽然推出了自家的电子银行,但是功能并不全面,甚至改个手机号都要本人持身份证去柜台办理,效率十分低下。同时商业银行在网点应该普及电子机器的使用,减少人工成本,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项目,这将大大加快网点办理业务的速度,减少运营成本。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向线上发展,推出自家的网络理财、借贷平台,目前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网络金融平台“陆金所”,有效地将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和网络业务结合起来。商业银行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涵盖面广的门户金融,把网络理财和网络融资作为重点,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

(2)多元化综合经营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的政策不允许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业务混业经营,但是商业银行可以加深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理财产品里面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获得手续费、费等收益。另外,可以参照平安集团的交叉多元化发展模式,利用银行的网点优势,推销自家集团的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这种模式能有效利用客户资源,提高集团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这种模式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主流趋势。

(3)构建金融生态圈:另外银行可以构建生态圈,全面覆盖人们需求。①构建金融生态圈促进银行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打造银行特色的企业金融新生态。②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 建设移动金融平台,以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核心,把掌上银行打造成移动金融和生活商务的主门户。③构建全民社交金融生态圈,把握社交金融的前沿趋势,建设银客关系紧密、服务手段丰富的社交生态圈。搭建基于多方互动的自有社交金融网络平台,客户凭已注册的手机号、微博、微信号等均可直接登录银行社区,获得完善的银行服务和产品信息。④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品线,覆盖人们的一生,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都有相应的产品系列。客户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服务,比如在20岁的时候可以选择购买创业基金,等到30岁创业的时候就可以得到的一笔启动资金,同时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客户面广的优势为创业客户和投资者牵线搭桥。⑤利用银行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推进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和产品推广,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渠道优势解决贫困地区的一些迫切问题。真正履行服务于广大基层人民的使命。

第6篇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87-01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目标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面对国际金融环境所带来的不乐观因素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汇率方面的挑战。众所周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存在着上升压力。这一压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长期净出口增速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的作用。

2.贸易壁垒方面的挑战。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其中又以绿色壁垒最为常见。不难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步奉行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有效规避WTO惩戒风险的驱动下,它们必然引入技术性壁垒。这一国际贸易壁垒的引入,直接加大了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难度,并同时增大了生产成本。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放贷资金紧缩。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于我生产制造行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许在今后的金融风暴中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2.放贷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着眼于招商引资一些绿色环保的现代项目。这样做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同会给当地行政部门带来业绩需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地的政府会对相关银行施加压力,影响了放贷的质量,对于银行放贷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通过上面两点我们可知,中小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中小企业有个稳健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将带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两者只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建立一个和谐,诚实守信的循环关系,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不利条件下的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机制分析

1.生产结构升级。主要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结构的升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从而提升了在销售领域的的地位,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2.低碳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向,使其生存下来的必然趋势,只有符合发展的大趋势,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自身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展开创新

商业银行的形式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本着为了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在银监会的监督下,进行各种商业活动。防止其做高风险投资,把客户的利益推到浪尖上。

(二)创新初衷应是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地增加新业务,在投资市场中稳步发展,才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银行的服务高效率高素质,对其内部行为既要高度监管,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实践模式

(一)引入外部专家团队

对于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吧,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进行信贷时,对于考察是一大难题,对于其领域不熟悉,缺少技术把关,对于许多商业活动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因此,在商业银行可以构建由外部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外部考察小组。这样大大的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有助提升在金融界的地位。

(二)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趋势发展的态势,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作用。所以,和政府做好沟通很必要,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风险。关于一些相应政策的贷款项目,与政府协调好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资产结构优化的放款倾向

对于银行内部的监管制度要严格,在放贷选择上要严把关,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风险小,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优先。通过优化放款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水平。此外,还要看当地的政府的扶持方向,最终确定放贷的决定。

(四)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工作模式

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贷款的种类繁多,有些贷款项目比较复杂,为了加大监管的力度,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查。最好组建组建一个内部导向团队。非别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对于借款的的用途,产品的预期效果,等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提高自身的监管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效率提高方向,体现在有效缩减监管周期,从而提高放贷效率;(2)组织优化方向,通过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调整,来为建立工作的开展建立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机制;(3)内控强化方向,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全过程的监管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在蓬勃的发展,企业的种类与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的扶持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政府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的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便利。商业银行更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越来越专业化,投资理念明确,监管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将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半功劳来自于商业银行。我相信,商业银行在未来的贷款业务会越做越好,定位会更加的准确。我坚信商业银行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各国发生危机的潜在可能性提高,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各国金融监管不断变革,由此金融监管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呈现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要不要监管,如果要监管的话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监管展开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金融监管理论呈现出以信息经济学为分析范式的趋势。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一般市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现象。金融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对称:一类是金融机构与存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与存款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从而加大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另一类是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由于存在贷款人方面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方面道德风险的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存在。信息经济学向人们说明,不仅仅是贷款人,银行也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这就改变了以往金融监管理论只对贷款人进行监管而忽略了对银行监管的做法,使监管更为全面。

作为对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理论的回应,200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新资本协议(《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把信息披露(市场监管)作为该协议的第三大支柱载入其中。①

除此以外,还有三种主要的金融监管理论:(1)从金融合同的角度研究金融监管。经济合同理论,最初是用于工业和公共事业监管领域。金融交易包含着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监管者和社会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监管可以被视为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一系列隐性合同关系,合同决定了签订该合同的各方应该遵守的行为,以及对违约方可能采取的措施。设计得好的合同可以促使金融机构的行为避免或者减少系统性风险,反之,则可能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系统性风险。所以监管合同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反应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几乎所有形式的外部监管都存在根本性的道德风险问题。监管既然被视为一种隐含合同,那么由此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是它会使投资者认为,既然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是经过权威部门授权并得到监督的,那么它们理所当然是安全的。而且,监管者在阻止监管失灵方面的历史记录越好,投资者这样的印象就越深。然而,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监管的局限性,监管无法消除所有的风险。而且金融市场和金融合同本来就包含着风险,投资者本身也存在发生决策错误的可能。(2)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大多数国家对监管机构的直接成本都有比较可靠的数据。但对施加于被监管对象所造成的额外负担却没有数据可利用。所以精确计算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区分哪些成本是金融机构为了自身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所必需的,哪些是由于监管制度所强加的也不是十分容易。但它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监管任何时候都是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判断,所以,偶尔的监管失灵是否可以视为监管体系(假使已经设计有效)的必要成本,增强监管的强度是否可以消除所有出现的监管失灵,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分析。(3)金融监管的激励问题。投资者认为监管者保证了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端正良好的品行,而金融机构认为它们所要做的就是遵守一些监管者所要求的具体规定。双方认识的差距还可能对监管一方和被监管一方造成逆向激励的问题。西方学者现在认为监管者也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所以有没有合意的激励就会影响执法的效果。拉丰和梯若尔及其后来者所发展的激励规制理论和新管制经济学为研究激励性金融监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②

二、国外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并且各国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践上更是差异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也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金融监管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的目标从单纯强调安

全性向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方向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各国纷纷建立金融安全网,同时对金融机构从市场准人、利率限度、业务范围等多方面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最有代表性的是1933年美国颁布的《银行法》,但这些措施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自由,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已使不少限制性措施名存实亡,同时人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给金融业的运行所带来的成本,于是各国开始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美国在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促进金融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为主要目的;日本从1994年着手进行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新诞生的“金融厅”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活力和金融市场的公正和效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则提出了“好监管”的六条原则,如“使用监管资源的效率和经济原则”、“权衡监管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成本”等,显示了监管当局对效率目标的重视。③

2.监管主体从分散走向集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金融业务逐渐走向综合化,分散的监管很难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主体具有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但已经不再是集中于中央银行。挪威于1986年、加拿大于1987年、丹麦于1988年、瑞典于1991年、英国于1997年、澳大利亚于1998年分别成立了统一监管机构,并将其移出中央银行。日本、韩国、新加坡相继效仿,爱尔兰、以色列、拉脱维亚、墨西哥、南非、奥地利、德国、爱尔兰和比利时都有类似改革倾向。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掀起了金融综合化的浪潮,但是,分散化的金融监管并没有被放弃。④

3.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在许多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无权对银行的附属公司或银行的母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整个金融形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二是统一监督标准和方法。在国际范围内只有对金融机构进行并表监督,才能使母行(或母公司)及其国内外分支附属机构在有效的监控下开展业务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整体上保证各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经营。⑤

4.金融监管手段计算机化。在监管方法上,各国普遍强调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并且促进金融机构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⑥

5.金融监管内容标准化。在金融监管内容方面,各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呈现了一些共同特征,逐步统一资本充足性的国际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也普遍强调区别对待,强调监管灵活性和依赖经验对监督的重要性。⑦

6.金融监管方式从单一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陛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合规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管。合规性监管注重事后的补偿与处罚,不能起到风险预测和防范的作用,使监管者长期扮演“救火队”的角色,监管效率低下。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风险及其影响。风险监管较之于合规性监管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侧重于对风险的事前防范,能够及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国际银行监管组织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⑧

7.金融监管体系的集中统一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在美国,先后开放银行从事公债回购以及以子公司方式经营证券承销业务。当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时,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集中控制和监管,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协调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的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英国,新的工党政府已提出将所有金融机构的管制(包括银行的监管)归到证券投资委员会的领导下。⑨

8.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⑩

9.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

业务的监管。从监管内容看,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⑾

10.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而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协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尽管金融业公会组织在各国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⑿

11.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充足框架(征求意见稿)》对1988年制定的《资本充足协议》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将外部评级引入风险管理框架,要求银行使用公共信息确定其风险加权资本,根据评级公司的评级确定信贷风险权重,新框架的适用对象仍是那些在国际业务领域活跃的大型国际性银行。欧洲委员会公布了一些关于新的资本充足性规定的建议,将比巴塞尔资本协议所针对的范围更大,涉及所有的银行和证券公司,该规定试图将真实风险与资本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⒀

12.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趋势。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二是美国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律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⒁

13.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国际化不断加深,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

14.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随着金融业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上不稳定性增大,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加强,单靠一国或一家银行控制金融风险已变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客观上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管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且,跨国银行由于在别的国家领土上进行经营,本国监管部门鞭长莫及,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在全球性统一监管的进程中,巴塞尔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监管原则成为银行业国际监管的重要标准。尽管这些协议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不具有硬性约束力,但由于其适应了国际金融监管的现实需求,因而得到了国际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和各国监管当局的普遍运用⒂

三、结论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也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金融监管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金融监管内容标准化;金融监管方式从单一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集中统一化趋势;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注释:

①③④吴源从.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6,(9):32—35.

②张慧莲.论西方金融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4,(6):18—21.

⑤⑥⑦⑨⒀高峰.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4):24—26.

第10篇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 发展 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 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

 

 2. 城市 网络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 发展 电子 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

 

 3. 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第11篇

三网融合是我国实施的新兴战略产业内容之一。它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三网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指引也逐渐趋向统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着不断增加经营业绩的要求,迫使其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其中尤以零售业务为重。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09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概念的形成及付诸于行动,正不断促成不同行业间的交叉性融合,跨行业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同时也将对银行业务开展和金融产品的研发产生一定影响。

以银行支付业务为例,从国人习惯的现金支付演进到储蓄卡支付、再到信用卡支付,经历若干年的推动,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全球化市场进程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支付业务将面临“技术性脱媒”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突破目前2C业务,转向B2B和C2C市场后,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将造成更大的冲击。

从战略发展高度来讲,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应积极推进和加快对电子银行的发展,促其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布局相适应。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未来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新的蓝海领域的市场空间。随着3G网络的推出,“三网融合”的试点运行,电子银行尤其是手机银行发展的大环境会出现重要改善,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充实网络业务内容和产品,股份制商业银行还需要在未来电子银行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在战略高度上积极推进手机银行、甚至是电视银行等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

围绕技术创新所开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商业银行拓展零售业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建立商业银行价值传导模式。信息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交换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三网合一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技术要求。在三网合一的进程中,除了与网络通信、媒体相关的行业会相应得以发展外,也为金融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的市场空间。单就技术而言,三网融合只是人们在信息交换技术方面的一次整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三网融合还会涉及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进一步刺激消费,比如说支付手段等诸多新的商业机会的创造。在三网合一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构建完整的价值链结构,将上游的产品、金融服务供应商以及其他零售商等,下游的客户和商业银行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流通结构,在这其中,商业银行应该借助三网合一的信息交换的特点,将自身的价值链植入三网之中,以此来将金融产品信息和消费信息在终端客户群体中更有效地传播。二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快营销及提高服务综合能力建设。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这将为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信息接收终端,更为便捷的信息接收模式,而这也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展示产品的平台。那么,如何将商业银行现有的价值链移植到三网之中,为客户提供更为生动、更为及时、更为快捷的消费信息和金融产品信息,是商业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客户日趋成熟,需求日益复杂,对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业渠道管理模式和个人能力已经难以进一步满足和促进业务发展的需求,迫切要求推进价值链的整合,将同业合作伙伴、异业联盟、特约商户以及内部渠道进行整合,提升内部以及外部的综合合力。三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能力和信息化运用能力建设。进行信息化的全面整合,积极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和商业智能的应用。与价值链整合相配套的措施是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加快客户数据分析的建设和运用。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除完成一般的客户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和应用功能以外,还应该考虑业务的发展、客户的成长,构建一个全面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一步提供商业智能的功能,在评价银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能考虑个人客户、特约商户的发展趋势的资产评估系统,可根据店铺、地域、购买层等不同的属性决定客户维持率和客户资产价值增长率等各种动态评估系统,并为业务人员提供制定、实施最佳促销初级策略的信息。同时,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整合完善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各类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系统,为各项管理决策、考核和评估、分析和监控等提供依据,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和投入产出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107-0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增长点,也是投资者可供选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在中国,虽然个人理财产品业务起步较晚,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财产品市场迅速膨胀,日益成为专业化、集中化的投资理财力量。个人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的同时,在产品设计、营销方式、市场管理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探讨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策略,对于促进个人理财产品业务的不断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设计、营销与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理财产品种类、规模迅速增加。比如,中国银行开发的中银汇市通理财计划、中银债市通理财计划、“中银成长组合”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银集富”理财计划、中银进取系列理财产品等;中国农业银行开发的“安心得利贵宾专享”人民币理财产品、“安心快线天天利滚利”等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利得盈”、“汇得盈”、“QDII”、“乾元―日鑫月溢”等;中国工商银行开发的保本型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高资产净值客户专属”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工银财富专属――两权其美”人民币理财产品、“灵通快线”个人无固定期限以及“灵通快线”个人高净值客户专属7天增利人民币理财产品等。相关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进行了探讨。陈支农(2008)、黄振达(2010)、孟艳菊(2010)的研究表明,保本型产品占比逐渐下降,而资产型产品日渐占据主导地位,投资渠道更加宽广,产品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赵媛媛(2011)指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短期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总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投资方向多样化,理财产品获得广阔的投资渠道和发展前景;产品标的范围广泛,结构型产品在投资渠道选择上实现行业配置多元化;支付条款复杂化,摒弃过去单一的支付条款,采用多种方式的混合,如按日计息、平均绝对表现等;止损条款大众化,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止损以及保本机制成为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理财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个人理财产品虽然种类丰富,但设计缺乏差异性,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无法展现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产品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例如,中国银行的“中银汇市通理财计划”第二期产品是一款非固定期限、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本产品是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募集美元资金,投资于美元固定收益、货币市场产品和外汇市场。中国建设银行的“QDII”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以投资者的资金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两者都是投资外汇市场,虽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类似,继续比较的就只是价格战争。另外,产品所涉及的范围不够广泛,无法给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再者,产品多为资金丰裕者设计,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客户的需要。

2.营销体系存在不足,缺乏效率。在营销方面,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不能充分披露,特别是产品的风险方面,风险揭示不到位。虽然产品说明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一些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有些产品在描述时使用非常专业的描述,或者营销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着重强调产品的收益,而对产品的风险提示不够,容易误导客户,无法弄清楚该产品的真正风险。在营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受合作模式的制约,缺乏效率。

3.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投资者和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适当的市场监管。虽然银监会出台了相关通知,对理财产品的设计管理、客户评估、信息披露、产品宣传、客户投诉等提出了多项要求,但对于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不规范行为,监管滞后,没有一个很有效的监管体制,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

三、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策略

(一)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

1.创新策略:商业银行应当实施创新策略,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性理财品种。银行要充分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发展发展前景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需求,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定位,设计更多适应大众需求的理财产品,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时,对于风险爱好者和资金宽裕者可设计进取型产品;对于风险回避态度的大众投资者可设计保本类产品。银行还应当针对客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或收益目标,设计理财产品对其财产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全方位的管理,从而使其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

2.保守策略:在产品创新方面,银行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谨慎,重视产品的盈利与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机制。

(二)营销与服务方面

在营销与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信息策略:目前,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对目标客户群的动态管理滞后,无法为顾客提供满意、高效的差异化服务。良好的营销应是在准确的市场分析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各种营销渠道对理财产品进行销售。银行应该建立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的、收入水平、财务状况、未来计划等,以实现高效的营销,节省客户、营销人员的时间,更是为客户提供的另类服务品质。

2.网络策略: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现代银行服务完全超越了物理网点的概念,促使银行业的业务服务模式由分支机构转向以电子化服务并存的多渠道服务方式。商业银行应当对营业网点的布局和功能进行再造,拓展电子化的服务模式,把大量的标准化服务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子服务手段完成,积极构建传统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协同发展的营销方式,形成以城市大型理财中心为主体,以小中型专业网点为补充,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协同发展的个人金融营销网络,多渠道为客户提品和服务。

3.人才策略:制订人员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的候选人才,让合适的人才到合适岗位上工作,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

4.服务策略:理财产品应当以个性化服务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顾客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服务。销售人员应当分析客户需求,根据评估意见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并给予充分的风险提示。在服务理念上使客户由“买产品”变为“选产品”,使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从简单的交易关系转变为客户对银行的长久依赖与信任关系,应当建立完善有效的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对客户投诉较多的理财业务环节和理财产品及时有效地解决。银行应当建立“品牌战略”。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服务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一种品牌和一种心理感受,因此,理财品牌不仅应当进一步体现个性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应当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和文化内涵。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特殊品牌,保持竞争优势,避免产品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

(三)监管方面

1.加强市场监管。银监部门应该出台专门的理财业务指导办法以及监管法制,限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上的非理,采取多方面措施规范银行理财市场。比如强制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理财产品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理财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是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机构应当制订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措施,防止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会出现误导行为。主要包括:理财产品命名不得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和蕴含潜在风险或易引发争议的模糊性语言;应建立客户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设计专门的产品适合度评估书;揭示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样;商业银行在未与客户约定的情况下,在网站公布产品相关信息而未确认客户已经获取该信息,不能视为向客户进行了信息披露。

2.共同维护市场环境。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处在发展初期,除了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的强制性监管外,要实现市场的有效监管,还需要第三方的力量。作为第三方评价的基础,银行的信息披露必须到位,便于社会力量客观公正地评价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银监会,同业协会更容易直接接触到投资者,同时其在信息获得以及专业精通方面具有优势,为监管部门措施的制定、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协助,也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之间经验的交流借鉴、 信息沟通,帮助各个银行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风险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支农.银行理财产品问题探析[J].中国信用卡,2008,(12).

[2] 黄振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及趋势[J].经济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