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价值观

劳动教育价值观

时间:2023-06-30 17:2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第2篇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劳动课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性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大学生的课堂。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落实全员育人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发现并呵护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一、劳动主题:

课程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旧物。每一件旧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件旧物里,都驻着一个老灵魂。它或许承载过你往昔的记忆,或许刻录着你经历过的风雨……但当我们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不断向前,大多数人并不能够定期的、合理妥当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旧物,更多的是将之堆放,然后渐渐把它遗落在身后。如此,不仅挤占了我们学校、宿舍里有限的生活空间,还浪费了这些旧物的剩余价值,造成了不同程度上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我们过往的一种亵渎。

所以借对旧物的改造,让我们在提高物品利用效率的同时,重温旧物所承载着的记忆与感动,表达出对自己的希冀,也让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二、劳动内容

根据学校的劳动课安排,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本次劳动课内容的安排如下:

1.变废为宝:将校园内或宿舍内废弃的东西经过创新设计;

2.旧物改造:将闲置的东西进行改造设计,令其重新发挥作用;

3.改良设计:对现有的使用体验不好的产品,进行改良设计,符合用户需求;

三、劳动范围及参与对象

工业设计专业XXXX级学生

三、劳动课时

1周

四、劳动要求

1.指导老师清点上劳动课人数,认真记考勤。

2.劝导无故离岗的学生及时返回劳动课堂。对于劝导无效者,作旷课处理。

第3篇

在思想观念上,中职生缺乏理想、信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较为盛行,凡事讲报酬、论得失,想方设法逃避劳动,缺乏责任感,艰苦奋斗意识与观念缺失。

在生活作风上,贪图安逸,铺张浪费,盲目追求各种名牌用品,追逐时尚潮流,甚至盲目攀比,而且生活中自理能力差,遇事不顺之时总是怨天尤人。

在学习工作上,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吃不得苦,逃学旷课借口不少,手机不离手,作弊现象普遍;找工作时却想清闲舒适,嫌苦嫌累嫌脏嫌工资低,不切实际,缺乏实践勇气和艰苦创业精神。

当然,中职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改变这些现象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用适当的方式耐心地去限制、教育和引导他们。作为一名重要的德育工作者之一——班主任,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教育活动,做了些尝试,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上

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需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制度。[1]作为班主任,我充分利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落实上去,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如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播放相关教育艺术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二、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主题班会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的平台。[2]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召开了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我的理想”、“我的消费观”、“我能为他人做什么”、“我为什么读书”“昨天、今天和明天”等专题,在这些主题班会上,通过讲解、讨论发言、演讲、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虽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要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仍有八千万同胞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正面对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要实现我们的理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大家发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积极有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是人赖以生存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活动,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教育。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3]积极促使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对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最好的历练。我一方面与家长沟通,争取他们的配合,安排学生一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义务劳动,同时还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为老年院打扫卫生,到孤儿院给小朋友们布置家园、在文化广场做简单的健康体检和宣教等。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参加各种劳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体验到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同时又在劳动中经受了历练,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四、以评促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失去勇气、力量。针对这些现象,我制定了评比策略,给予自理能力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坚强上进的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共同评选班级的“最整洁宿舍”、“我是家中一分子”、“优秀志愿者”、“手工能手”、“劳动标兵”、“学习进步之星”等。适当的表扬语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活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4]在实践过程中,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倡赏识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艰辛和快乐的同时,还能抵制外界的诱惑,激发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光荣品德。

通过发挥班主任的优势,培养中职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对中职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需要,是中职生未来成材必需的基石。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在培养中职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新征途上发挥自身的光与热。

参考文献:

[1]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等文件的通知[M].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黄玉珍,如何发挥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 2011(27)

第4篇

每次考试后,学校各年级按照惯例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往常,我跟家长们讲得大多是孩子在校的成绩、表现、家长如何配合好老师督促孩子学习以及注意校外安全等等。本学期我接任了一个新班,发现班级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服务、卫生意识比较差,六年级的学生,课桌椅却经常是弯弯扭扭,东西存放也乱七八糟。便想到了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养成教育,利用家长会的契机要求家长配合老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为了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我向学生发放了一份《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洗衣、做饭、洗碗、整理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帮家长购物等多个方面。还留了一空白行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填写。发放时,为了让学生填写正确,我对每一项的填写都作了说明,并一再强调要如实填写。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不要让我们的家长给予孩子过于精心的呵护,而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特兰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40年,结果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常做家务的孩子比很少干家务的要幸福得多。

第5篇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小皇帝”或“小公主”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们倍受家长呵护宠爱,自幼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极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问题也会愈来愈严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劳动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教给孩子劳动技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现今的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因此,劳动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门必开的学科。学生可以从课堂上学到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用于劳动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劳动课常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挤占,劳动课形同虚设,再加上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不管孩子的劳动观念多么淡薄,劳动意识多么差,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若再不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那么孩子的全面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笔者需要到另外一所学校上一节公开课,课上需要孩子们折千纸鹤,孩子们兴致极高,做得很认真、投入,但作品却不怎么像样。因为好奇,笔者问他们“学过折千纸鹤吗?”他们告诉笔者,以前跟家长或伙伴学过,没怎么学好,于是又问“劳动课上老师教过吗?”孩子默默地摇了摇头,低声说“我们从来都不上劳动课”。听了孩子的话,笔者的心隐隐作痛,教材的编者煞费苦心,一套很好的教材,却被我们放置一旁,白白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又怎能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呢?

2.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一家几代守着一个小宝贝,孩子成了家庭的重中之重,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全力以赴,有求必应,纵然力所不及,也要尽力为之。孩子自幼过着饭来张口,衣来顺手不劳而获的生活。有些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书包等一概由家长包办,更有甚者,连在校劳动、值日、写作业都由家长代劳。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被剥夺了,就很难有“粒粒皆辛苦”的体会。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自己的梦想没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想孩子处处比别人强,出人头地,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也不用干,也不该干,这些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但对孩子的成长必定会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们积极宣传“劳动光荣”,但孩子从小受到的却是不爱劳动的影响,尤其农村,本来有许多劳动的机会,家长却不让孩子参与。大人们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便千方百计的让孩子脱离农村。家长错误的价值观致使孩子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偏差。笔者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某小学对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及孩子的理想问题,有13人想当官,有14人想当经理、董事长之类,剩下的几个说不出想干什么,只是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少卖力气挣大钱。导致这种理想形成的原因,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二、改进措施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责任重大。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再把他们当成皇帝公主,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学会本领,养成习惯。作为重要教育基地的学校,更应更新理念,改革评价标准,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社会也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孩子热爱劳动。

2.理解爱的真正内涵。我们经常赞颂母爱、父爱,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母恨不能为孩子铺就严惩不怠的道路,这是真正的爱吗?真正的爱并不只是生活的关心,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要让他们在成长中接受锻炼,甚至吃些苦头。“百炼成钢”正是这个道理,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既然我们不能照顾他们一生,为什么不能交给他们生存的本领呢?

3.多鼓励、表扬,给孩子增强劳动的信心。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无论孩子做得如何,都应先给予表扬,然后再给予建议,这样孩子劳动的兴趣就会大增,持之以恒,慢慢也就会养成劳动的习惯。

其实有许多的孩子已经在家养成了坏习惯,总是不愿意自己动手,变得很懒,有时还会吆喝着别人来为自己做事,目中无人;而有的孩子则因为在家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尝试过,所以想做却又不会,显得很不情愿,也有点无奈甚至是一丝恐惧、害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孩子,家长都要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来进行指导、帮助。当看到或是突然间发现孩子有进步了,家长就要及时表扬;而对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才是他们最有效的奖励。因此,家长的一句简短的话语:你真厉害!真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你很勇敢,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小手真棒!……这些细节都会增强孩子对劳动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孩子的劳动意识,他们才会乐意和有兴趣去做更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第6篇

校外,你不难见到一些男孩子边叼着香烟边哼唱:“何不游戏人间,管它虚度多少岁月……”之类的通俗歌曲;马路的一隅阴影里,你也不难见到,十五六 岁模样背着书包的一对男女中学生,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做难分难舍状;当然你更不难见到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的学生,被老师说几句竟敢吹胡子瞪眼,闪着那种满含仇恨而又不敢大肆发泄的眼光……因此,我们认为:在学生中间进行“爱己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爱己教育,即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对己负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从而真正有益自己。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进行“爱己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帮助患有孤独、冷漠症的学生克服该症,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据国家教委刚刚结束的心理调查分析显示:中国有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问题十分严重;在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所占的比例是24.72%,女生占11.88%。14-18岁的中学生中,17岁年龄段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95年12月沈阳八中的7名学生集体服安眠药自杀,他们自杀的唯一理由是:活着没意思。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向一些早恋的学生做调查,其“爱情信条”居然是一句流行歌曲: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仅1990年结束的两万例性调查表明:全国的中学生有性经历的比率约为0.9%,100余万人,而6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为写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灵魂风景线》而做的半年多的采访调查中,我碰见过这样一 位高二的男生,“亲密得啥都有了”。最后还要再说句“老生常谈”:不要放弃“差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在许多学校里都存在着“分流、分层”等处置“差生”的方法,往往使后进学生产生自卑感,泯灭了上进心,很难教育。天津大学的东福和教授说: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快慢班是保了一批舍了一批,委实不可龋实施爱己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振作起后进学生的勇气,使他们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学记》中把前人的教育谋略总括为“长善救失”,后进学生更需要爱,需要更深的爱。“欲成就人材者,不患其禀质不美,患夫师学之不明也。师学不明,虽有美质,无由成之也。”让我们记住程颢的话吧!

“爱己教育”,刻不容缓。>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03-02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前提。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根本看法,由人们对劳动的价值、目的、态度和意义等方面构成的,是人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高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自己顺利就业、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价值观呈现的特点

1.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主体本位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业意识、自强意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已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等,逐步向实现个人利益转化。随着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的明显增强,其在价值的追求和价值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多地要求社会对自己的满足,而自己对社会应尽义务的意识却很淡薄,缺少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等问题在高职学生中也屡见不鲜。在劳动价值观上,他们更是追求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性和功利性,必须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2.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判断多元化,选择比较务实。有些高职学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把个人的价值逐步转向获取狭隘的自身和眼前利益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判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高职学生认为金钱就是力量,人的劳动价值体现在于所获得金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生所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有的高职学生注重自我利益、自我发展,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于自我奋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是自己一个人奋斗得来的,与其他人无关,忽视国家、社会给个人的成长所提供的环境。在求职中,更多的是看重金钱、待遇、权利和地位,重视短期的效益。而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前途、人生志向、国家是否需要等长期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往往被忽略。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生存的手段而已,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心血。

二、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一般都是“90后”。“90后”常常被称为“幸福的一代”。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时代,是人们在物质上得到较大丰富的时代。“90后”85%以上均为独生子女,他们在“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成长,从小就深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在他们看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早已过时,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是理所应当的事。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对学校安排的义务劳动更是以利益作为取舍,劳动观念的现实化和功利化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高校后勤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后勤产业化向着商业化的转变,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时,往往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缺失的。由于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逐渐淡化,致使他们当中出现一些金钱至上、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高职生职业选择和发展。

3.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深知只有那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高超的现代生产手段,并能在生产、建设和科研等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青睐。但是一部分人并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高职学生们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讲索取的多,急功近利、贪图享乐、浮躁、迷惘等现象普遍存在。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还要构建一个立体的、长期的计划,从而有力保障高职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

4.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高职学生当中的大多数已近成年,但由于从高中毕业直接进人大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中大部分人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不到位,整体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因此,难免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和感性的倾向,对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

三、当代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高职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处理好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在选择、确立自己的劳动价值目标时,既要承认人们通过正当途径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性,又要提倡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劳动价值观,从而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观。

2.树立职业平等意识和劳动光荣的观念。高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生产第一线的员工,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端正劳动态度,把立志与立业结合起来。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各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要做出了成绩,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还要构建一个立体的、长期的计划,从而有力保障高职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

因此,每个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应该自觉实践,勇于探索,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注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使自己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毕业时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谭德礼,江传月,刘苍劲.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才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乔万敏.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8篇

相关热搜:教育 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世界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今又观之,感慨甚多,看似“古老”的教育思想,纵观今日之中国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有如此之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思想观念的严重缺失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德育与智力教育,恰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漏洞,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和教育领导者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即是强调实行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其主要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实施多方面的教育,诸如: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在其教育理论中,他尤其把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念和理想,健全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他的理论还特别强调智育这一重要环节,智育即“智力的教育”,其对智育的诠释是反对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活动,“唯智也”苏霍姆林斯基对智育的诠释是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强调更重要的教育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比同时代西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要站得高、看得远,也比‘传统教育论’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

 

他把智育具体拟定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知识,这是智育的根本;其二是发展智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会抑制智力的发展,二者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其三是培养智能。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进行智力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与本领,也就是培养从事脑力劳动所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智能,既具有知识的成分,又具有智力的成分,还具有工具的性质培养智能这项任务,包含着全新的独创性的见解其四智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渠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另一个是科学知识与真理的掌握。

 

基于此理论,观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教育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个别学校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唯利是图,寡情薄义的道德取向看似大学生人才云集,实质是缺失有用的真正人才,其后果是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今曰就业艰难,缺少智力型,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其次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投人,而学生的学习卷人了高成本的漩涡,基础教育良莠不齐,滋生了教育的腐败,无形地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教育形成了不良影响,乍看基础教育并没有被产业化,而实质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为教育腐败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再者是基础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问题,看似平等,实则跟学生家长的权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关系,权钱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高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招生意向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取向再次是应试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其道德、智力教育缺失,即使表面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缺失、社会价值失落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媒体的引导从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责任,并使之走向科学发展的正途。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局部存在商业化倾向,道德教育相对淡化,应试教育体系急待整改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关键是思想文化的缺失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局面!

 

回归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极待拯救的问题是道德伦理的实质性教育,从孩子的教育初端开始,从小就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基础,亦即从小滋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认识美,在学生认识美的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学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意即以教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取决于其育者自身的优秀去影响学生个性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发展与定型。

 

在教育中要形成公民必备的基本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理论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现状下,的修养和品质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值得诸位教育者深思,他为教学习、热爱劳动、不自私而且考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虑别人的利益、富于同情心且具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崇拜图腾,有正义感。

 

其次是实施真正意义我们要呼唤摒弃利益至上的教上的智力教育,意即通过课堂教育回归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毛毳教授,硕士毕业于湖养智能,进而形成科学的的世界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湖南观,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中国音乐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智者,而不是学院访问学者,从教二十余年。

 

如工厂复制般的平乏无能之人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再次要在教育过程实行劳动教育,钢琴教授,钢琴专业学科带头人,所谓劳动教育其宗旨是劳动过程湖南省钢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根专家库成员,曾任湖南省钢琴专据其兴趣爱好运用其智能,锻炼业委员会郴州分会会长。

第9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与城市没有了什么区别,学习条件也非常好,按理说他们各方面应该进步更快,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远远比不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非独生子女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暴躁,自私霸道,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整天迷恋于电子游戏机和卡拉OK娱乐场所之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全级学生末尾。在家俨然一位小皇帝,在班上,对于正常的值日清洁劳动也是嫌脏、嫌累,经常推诿。

诸如此类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难题。山区农村独生孩子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实行一孩化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有求必应,要啥给啥,对孩子一味迁就和溺爱 ,实施保姆式的教育,孩子完全处在一种由所包围的保温箱中,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第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炼有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批评,出于一种特别呵护心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少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在孩子管教中,迁就过多,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对孩子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 ,孩子出了问题很少严肃对待,往往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向言行甚至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属于甜水泡大,很少有吃苦经历,贫困、饥饿对于他们来说不知是何滋味。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都视为掌上明珠,尽量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的生活会尽可能进行全方位包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孩子怕吃苦的性格。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呢?要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该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老师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在各个岗位都要为教书育人这个目的尽职尽责,使他们茁壮成长,当然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浩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的。

2.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生行为不端,更多是指出其错误,告诫他今后改正,很少从心里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却注重共性教育,很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教育。对问题学生要有个性化的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因为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父母批评,在学校很少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帮扶与对应的惩戒教育,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生活,很少有挫折感,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从小就有必要的批评举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克制,这样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就不会感到太多委屈而走极端。

4.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大因小而起,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不能小事了了,让孩子树立接受批评的勇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随时关注,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偏执阴影笼罩。

5.有意识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锻炼和劳动教育不经风雨难见绚丽彩虹,不经挫折难以健康成长。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这对孩子未来人生大有裨益。还有就是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孩子回到家,没有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自然而然长期这样孩子就养成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以后出到社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第10篇

课题负责人:袁任红

课题主研者:韦国敏 覃根喜 蓝艳肖 韦虹海 韦小文 黄 卫

在具体的责任教育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认为,除了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讲授法、课题讨论法等,责任价值辨析、责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反省与建立学生责任档案等方法比较符合教学目的,值得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

1、责任价值辨析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负责”,其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其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传统的劝说学生接受某种“正确的”价值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胜任对当代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任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在澄清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并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初中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使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价值观辨别不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清事理,权衡利弊,使他们懂得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可以选取初中学生生活中虽然简单易懂但又肯定没有一致看法的事例,让他们自己辨析,如:许苇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那么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去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学生就案例中责任的主动承担、被动承担和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展开辩论,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分析做与不做的后果,并清楚每种后果对自己的利弊,让他们能够在利益的对比权衡中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品质。通过案例辨析,也可以让学生对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又如:你的好朋友丹,一天晚上开车到你家,一下车你就看见他喝醉了,并且他看上去很沮丧。他告诉你,他的车在路上擦了一个骑车的小姑娘。从后视镜里看到,小姑娘摔倒了。丹很害怕,尤其想到自己喝醉了,就没有停下来看小姑娘受没受伤。当时路上没人,丹敢说别人认不出他的车。丹问你该怎么办?你将怎样回答?

学生在辩论这个案例时,可能会出现承担责任和逃避责任的分歧,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不要把它强加给学生让其接受,教师应该对那些明显不应该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并讲清道理,帮助学生明清是非,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2、责任角色承担法

在进行责任教育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角色承担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来观察、思考某件事该怎么做。角色承担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练习“承担”相应的角色义务,分析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学习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无论是扮演者还是旁观的学生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道德决定,而不是凭空想象,继而产生角色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李泽群是一名普通学生,大家都叫他“管事大王”。为了美化教室,他动员大家从家里带来一些花卉;邻班同学来借卫生用具,他记在心里及时要回;班级参加学校的比赛,他一天往公布成绩的布告栏跑好几趟,然后向全班本班的参赛成绩……一次,李泽群要求值日马虎的同学重新打扫教室,值日生气呼呼地冲着他大嚷:“你是卫生委员吗?真是多管闲事!”这通常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学生表演起来会很自然的融入到角色之中,感受角色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从而自觉履行和承担“分内事”。责任角色扮演法生动形象,很受学生喜爱。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行为的实际操作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关心体谅他人的情感,从道德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深化了学生的责任认识,强化了学生的责任动机,这对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其践履责任行为的可能性。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扮演的角色必须十分具体,并且是由学生自己做出行为抉择;角色扮演的时间不需要太长;角色扮演后应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学生或老师或共同做好讨论总结。在运用此方法时,教师需要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要避免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否则可能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3、实践活动反省法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生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形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带给他们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性等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业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大,更新快,网络强大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正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苍白和脆弱,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当代中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现在的中学生自主意识、个人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能够处理一切事情。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跟家长、老师不说,与同龄朋友说”或者“当面不说,背后去说”等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当代的中学生,是完全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主流是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但不同的成长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与上一代的不同特点,就是不愿意听成人的“谆谆教导”,难以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凡事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更期望着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中学班主任,必须努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创新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班主任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勇敢面对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走人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是当前中学班主任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德为先,从小做起

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坏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了就很难改掉。中学生将来要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做起”。这里的“小”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年龄小,具体到中学班主任,就是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带领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爱祖国的精神,养成正确的的道德观念;另一个是指事情小,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用品等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等良好品质;要从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以情感人,爱生如子

要有效促进中学生道德观地形成,必须抓住他们感情丰富、易动真感情这一特点,在关爱、尊重中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真正的好班主任,更应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既要在校内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以发自内心的爱和责任来尊重他们、时刻关注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也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动之以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于师长的教育。

(三)以理服人,贴近实际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现代中学生懂得多,思想灵活,但很难接受大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么他懂得比你还多,反驳起来头头是道;要么就嫌你絮叨,说你的道理大而空、苍白无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学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大人的教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有思想、个性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让他们从心里信服。譬如有一个班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有时搞得任课老师兴致全无。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不能简单规定“你们必须怎样……”。要先给他们算一笔帐,以一节课为例,从老师钻研教法教材、搜集资料、设计习题、作业题,到写出教案,再到修改教案,一直到上完课,还有作业批改、反馈、订正。这期间需要花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同学们一算就明白,有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话,那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地不尊重,最终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效果。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道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人为本,铸就合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要多从关怀、理解的角度出发,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即使出现叛逆等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叛逆期过后,他们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力,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的成就。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勇于校正,这样就能使其不断进步成长。落实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宽容、尊重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具有完善、高尚道德观的人。班主任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第12篇

一、破除“三个观念”

我国基础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价值论上,已经被“教育工具论”所绑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孩子成了学校的工具,学校通过孩子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声誉,获得奖赏;孩子成了国家的工具,国家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强人力资本。家庭的未来、民族素质、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础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方法论上,已经被“教育吃苦论”所绑架。在传统上,中国人历来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学习的果是甜的,学习本身是苦的”观念甚嚣尘上。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人生观直接移植到儿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强调加班加点、大量训练,强调节假日补课等,这些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将教育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减负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改革论上,已经被“教育减负论”所绑架。长期以来,从表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科学和意义问题。通俗地说,我们的学生苦的没道理、没价值。“苦的没道理”是指我们的教育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苦的没价值”是指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简单地、机械地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非但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陷入了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的怪圈。从根本上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所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和Y构,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同质化学习为有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进行“五个结构调整”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着眼于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教育活动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调整是主线,既要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也要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必须改变单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做法。德育、体育、美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载体作用。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内外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调整师生关系结构。过去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建构者。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构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建构者。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天然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学习。第四,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和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是调整课程类型结构。过去的课程从类型上讲过于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第一,要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也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和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二,要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既要组织学生通过系统的扎实的分科课程的学习,掌握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经典知识,更好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处理好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回归生活,脱离了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学习,是一种远离人类创造活动的学习。

四是调整课程实施结构。过去的课程实施更多地遵循了单一的认知活动规律,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形成特定的概念与含意的认知性实践。借助这种认知性实践,学生、教师和课堂中的同学形成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认识与态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伦理性实践。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优化课程实施结构。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价值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确认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第二,关系建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师生对教材处理方式包括思维工具的运用等,这些关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第三,活动建构阶段。情景结构或者说是教学活动知识内化的情景的建构,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第四,意义建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即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素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