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研究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自我接纳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2
一、前言
现阶段,95后大学新生和90后、80后大学新生相比,在学校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经济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具备时代特点。根据前人研究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提高大学新生自我接纳能力,能够健全大学新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文章针对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自愿、乐意的去面对、了解以及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所有的特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刘芳等人(2007年)证实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接纳存在关联;范寅莹等人(2011年)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著关联。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
三、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以某综合性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为例,样本具体状况为:女生602人、男生277人;高中文科651人、理科228人;农村297人、城镇281人以及城市301人;独生子女619人、非独生子女260人。
(2)方法
①自评量表。自评量表主要包括10类(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以及其他)与精神状况相关的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式,量表因子分或者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该量表α(克隆巴赫系数)=0.996,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②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量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包括16道题,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则表明大学兴盛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该量表α=0.740,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③适应量表。适应量表主要包括5类(资源利用、独立生活、职业目标、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采用4级评分方式,量表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越差,α=0.872,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3)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SPPS17.0,包括线性逐步回归、差异性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等方法。
2.结果
(1)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表示为:-0.324**、-0.456**;职业目标分别为:-0.198**、-0.264**;独立生活分别为:-0.202**、-0.325**;资源利用分别为:-0.290**、-0.421**;学习方法分别为:0.129**、0.016。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关系。为了验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验证假设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变量为心理适应、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中介为自我接纳,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修正,df为111;χ2为416.534;TLI为0.958;CFI为0.966;GFI为0.947;RMSEA为0.056,由此可见,所有指标都符合模型要求。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经过计算得知中介效应量为0,486,重复抽样1000次,中介效应量介于0.436-0.538之间。
四、结论和讨论
1.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越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自我接纳能够准确的反映大学新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新生自我接纳水平越低,则心理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心理适应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心理适应量表的5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准确的预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现实与理想自我接纳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波,丁志强,李炜.大学新生被接纳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6-768.
作者简介:
【摘 要】中国梦这一重要思想自提出来后,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一系列的教育界的育才梦和成才梦,但是却缺乏系统
>>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讨 “中国梦”理论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气质的类型、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浅析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梦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试析公益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入学教育 试论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谢婷(1986.04- ),女,湖南宁乡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马岚(1980.10- ),女,四川自贡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李超(1985.06- ),男,四川郫县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UPI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 异地分校本科新生
[作者简介]闫学军(1968- ),女,辽宁营口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耿茹(1975- ),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已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研究者们运用各种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学校甚至高达35%~45%,他们有的是情感挫折,有的是认知障碍、人格障碍,有的是一般的心理困惑,部分学生甚至患有中度或严重的心理疾病。研究者们给出了各种对策与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针对一般本科院校,对分校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异地分校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尚属空白。我们认为,分校不同于总校的特点在于,首先是学生入学的门槛较低(即学生入学时的录取分数比总校要低一些),与总校的新生相比,学生从入学伊始就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其次,异地分校从文化环境上来说,与总校相分离,受总校的影响不大,受当地文化环境及分校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大,有其独特性的一面。从教学资源上看,分校远不及总校,学生享受不到总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由此,学生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属于总校的,对总校有一种心理归属感;另一方面,又无法亲身感受到总校的文化氛围,无法享受总校的资源,难免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与自卑感。为了了解异地分校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心理矛盾及问题,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自2001年秋季开始,连续10年运用UPI对分校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且针对部分新生存在的心理矛盾、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帮教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以2010年11月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0级971名本科新生的调查结果为例,对异地分校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分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0级的本科新生,共发放问卷971份,收回问卷971份,有效问卷为923份,其中,男生为457人,女生为466人。采用的方法为高校普遍通用的UPI测评。2010年11月,我们以授课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对所有新生进行了统一问卷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测试前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对新生进行了辅导与培训,讲清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测评时对各班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时每位同学使用20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入学以来的实际心理状况如实填写问卷。测评结束后问卷由相关教师与心澜社的负责同学当场统一收回。
(二)结果分析
1.2010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A类学生201人,占被测学生的21.8%,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B类学生共193人,占被测学生的20.9%,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C类学生共529人,占被测学生的57.3%,当前心理基本健康。也就是说,分校本科新生中42.7%的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女生的比例为42.8%,略高于男生的42.6%。可见,分校新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是相当多的,应当并且已经引起了分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神经衰弱类指标统计。从神经衰弱类指标统计结果来看,“常常失眠”的学生67人,占到7.3%;“头痛”类的54人,占到5.9%;“思想不集中”的296人,占32.1%;“记忆力减退”的251人,占到27.2%。这说明大学生要学会科学用脑,应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当孩子遇害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帮助;遇到挫折时,同样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的父母感情破裂,双方离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自身品德修养不高,作风不正派,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所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每每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就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职业院校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职业院校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大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职业院校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职业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要在职业院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要建立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职业院校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齐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 、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扎扎实实的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为民族的文化艺术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关键词:绘画;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如何更好地在课程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绘画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种,原理是通过绘画的过程,将内心的各种情绪、混乱的思绪、复杂的感受等表达出来,是一种投射测验。简单的绘画教育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教育作用,一定程度的绘画治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绘画团体干预,用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推广。
一、研究对象
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医学部的学生为例,32名学生随机分成2组:18人为实验组,14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参加团体绘画艺术疗法,每周1次,每次0.5小时,共5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
二、研究方法
1.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在团体干预实施前、实施后1周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后的问卷得分无显著变化,但对照组被试的得分显著升高(t=-3.01,p
2.在干预前对全部被试用UPI量表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团体绘画。每周1次,每次0.5小时,共5次。每次绘画有明确的主题和活动目标,主题分别为房树人、曼陀罗、自画像、家庭画和纵观全体。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再次对被试进行后测,对比分析2次测验结果。
三、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UPI)本量表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90个项目。每1项目均采取1~5级的5级评定制,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越差。
四、研究结果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相比,在SCL-90的总得分上差异有显著差异(t=2.94,P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绘画前后SCL-90量表得分比较(M±SD)
[组别\&人数\&实验前\&实验后\&t\&P\&实验组\&18\&134±5.35\&135±5.89\&0.214\&>0.05\&对照组\&14\&132±4.63\&1265.3131.34\&2.94\&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实验组得分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对照组的学生在没有进行团体绘画的条件下心理状态显著下降,这与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有一定关系。本研究选择的被试对象为张家界学院护理系大一学生。张家界学院护理系成立不久,学风良好,管理严格,而且课程任务多,压力比较大,每周几乎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因此,没有进行任何干预的对照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下降。
结果表明,绘画治疗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综上所述,绘画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效的。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够起到言语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对绘画的接受程度,注意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对绘画的解释水平。
参考文献:
[1]牛振海,曹运华.绘画疗法改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5):558-559.
[2]张黎明.浅谈绘画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74-7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95-196,318-319.
[4]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60-4161.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4-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模式,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纯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内化为心理素质、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更不能引发思考、开发潜能。所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摸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1”教学模式。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确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类美德和力量,以挖掘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为导向,激发自身存在的优势,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在这两种理论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转为“发展模式”,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为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意义、人际交往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自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三)操作程序
“2+1”教学模式的“2”是指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教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获得内心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1”是指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深化学习内容、自觉实践学习收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纸笔练习、绘画分析、冥想训练等团体心理常用技术,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愉悦的参与教学过程,引导课堂主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感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学生在参与活动、情景体验中觉察自我,在讨论分享、互助合作中碰撞思想,在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中自觉学习、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活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只有活动,可能会使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可能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所以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讲授做补充。这种知识讲授是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具有内化和迁移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同时“知其然”,理论知识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团体活动是教人以“鱼”,知识讲授,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是授之以“渔”,它可以增强人行为的自觉,给学生以自己指导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课上团体活动的很多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诞生后会产生组内偏爱效应、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在课下,小组合作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内同学互相督促完成日常行为训练、合作交流学习课程延伸资料、通过小组间竞争增强合作意识,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友善的、良性心理支持的亚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使得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得以运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得以发挥。
以自信心训练课程为例,课上团体活动包括微型小品“我不行”、纸笔练习“20个我是谁”、体验活动“优点轰炸”、头脑风暴“培养自信的方法”、集体宣誓“自信金口诀”,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升华。知识讲授包括故事赏析“王子的雕像”、案例分析“他为什么直不起腰”、理论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自我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提升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课下小组合作包括互相支持完成“照镜子赞美练习”、共同赏析电影“灵感的闪光”、组内分享“成长日记”,通过课下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深化课堂内容,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被试
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但性别比例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学期内、由同一个老师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被试1班(会计1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被试2班(护理1班)采用课上团体活动加知识讲授、课下小组合作的“2+1”教学模式。实验周期共计8周,32学时。
(二)研究工具
根据帕特里克评价培训效果四维度模型,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反应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受,学习是学生对原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行为是学生的行为变化,结果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考察效果。本研究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对课堂感受、知识获得、行为变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并采用《SCL-90量表》来体现结果维度的评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发放,当场收回问卷。《SCL-90量表》作为前后测比对量表,在第一次课前和最后一次课结束后两次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结束后,从两个被试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十名同学按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访谈,作为一种定性资料的补充。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采用“2+1”教学模式的被试2班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1班。在反应层面,从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学方式认可度、组织形式认可度、教学内容认可度、师生交流认可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被试2班普遍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课下小组活动,班级凝聚力更强了”,“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更在课下收获了朋友”。在学习层面,被试2班认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生涯规划理论、ABC合理情绪疗法、爱情三角形理论等等”。在行为层面,从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引发的思想变化、课程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系统框架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被试2班学生普遍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要树立奋斗的方向”、“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在结果层面,如表1所示,前测时,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后侧时,被试2班的强迫、精神病性、焦虑和恐惧因子与被试1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教学模式对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的“2+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层面教学效果显著,是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洪芳.《职业心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效果评析[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扶持,营造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为成员的研究小组,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将心理健康课排进课表,不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将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配备专职心理老师两名。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对班主任在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与班主任交流、探讨心理健康有关案例,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班级管理的支持功能。
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化氛围,心理教研组定期出版心理教育专刊,每周一、三开通心理校园心语广播,在楼道进行主题布置,通过组织参加艺术节、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和谐教育氛围。
2.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心理教育途径与策略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研课题研究,作为自治区科研课题《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学校之一,在总课题组有效指导下,不断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层次。
3.构建“课堂渗透,心理咨询室强化”课堂模式
桂林市心理健康课教研活动多次在我校开展。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打造“知心小屋”,建立“知心姐姐”形象,全天开放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岗。同时开通了心理校园心语广播,设立了心理信箱,并通过QQ在线、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多次接待了各县区教师的参观、咨询。
四、构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活动模式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设计各种社会体验活动,塑造健康人格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学校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如,红领巾义卖、我为伙伴添新衣、到福利院与老人做伴等感恩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2.进行个别帮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温暖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教师与每一个福利院的孩子、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等结对帮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联系卡,建立心理教师与特殊学生互帮关系。
3.社区联动、家校结合
积极与社区联动,共同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开展的我是社区小卫士、我与邻居共度中秋、感恩社会等活动。家庭是形成学生性格品质最重要的场所,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人格。班主任定期与家长联系,对于存在问题的孩子要从家庭中寻找根源,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加强对家长心理教育的培训和辅导,如一年级的新生家长培训、六年级的毕业班家长培训等。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学校将围绕“健康人生教育”特色建设方向,不断深化心理将康教育工作研究,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1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国内很多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未能摆脱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也不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效。在“问题导向”模式下,目前的很多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消极的心理问题上,涉及学生潜力开发、素质提升、幸福感培养等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而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辅导者,这就很容易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立起来,导致关系的紧张,这些都有悖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应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等,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重视大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三、高校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
1.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加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的愉悦性,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塑造积极人格。人格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人格特质通过发掘与发挥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帮助大学生悦纳自我,提高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能力。
(3)构建积极环境。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文环境系统。
2.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要从整个人生的深度上进行教育。
(2)坚持激发学生内驱力和引导为主。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努力开展学生自助式教育。
(3)重视发展规律。教师要学会认识学生成才的规律,积极科学地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4)教育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鼓励全校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
3.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心理健康宣传氛围
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集体活动环境,使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个性与品格。
(2)教师积极力量的构建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浸染下,不断增加自己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和能量,这样,在日常教学和接触中,教师就能逐渐减少片面的关注学生不足,慢慢变为发现并欣赏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力量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3)积极的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在以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为主的传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程中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健康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
心理健康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度广,参与性高。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活动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性高,易于将心理健康课上的知识内化。通过团体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中,学会交往的技巧,体验合作的快乐,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5)积极的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导向、监督、调解、激励的作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评估体系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并能根据评估结果来修正教育体系的构建。评估应包含:一是硬件评估,其中包括心理健康硬件设施以及教师资质的评估;二是实施过程评估,对整个实施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发展与成长。积极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银小兰,朱翠英.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课堂环境的探索[J].首都教育学报,2008(10)
[3]苗元江,徐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意念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桑海云(1980- ),女,江苏沭阳人,淮阴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强冬梅(1966- ),女,黑龙江鸡西人,淮阴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咸大伟(1984- ),女,山东临沂人,淮阴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大学生轻生现象及优化生命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BXLKTYJ13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75-02
自杀意念又称自杀动机,指自己有意识地自愿结束生命的意念而无行为,它并非一种精神症状,正常的人由于失恋等原因也可产生自杀意念。虽然自杀意念并不一定导致自杀行为,但相关研究发现它是预测自杀行为最为敏感的因素,也是自杀行为发生必然经历的心理过程或阶段。有自杀意念的人大多只是无限夸大了个人的精神痛苦程度,认定自己所蒙受的打击举世无双、空前绝后,于是便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死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自杀意念作为一种比较隐蔽的心理活动,虽然是一过性的,但反映了个体某个时期的消极思想动态,因此了解自杀意念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对于自杀行为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4所高校大一到大四学生中(平均年龄:21.39±0.05岁)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75份,有效问卷641份。
2.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学历、专业、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失恋过,是否有过性经历、性格、压力程度、是否有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成员有过暴力行为。心理问卷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两道自编问题。其中一题是评估自杀意念情况,即你曾经想过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4个选项:A经常,B有几次,C有一次,D从来没有。另一题是评估自杀行为情况,即从出生到现在,你是否有过自杀行为?有4个选项:A经常有,B有几次,C曾经有过一次,D从来没有。
3.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对样本差异的显著性进行X2检验和F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分析
1.不同学历、专业、性别、年级自杀意念的比较。不同专业、不同性别自杀意念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学历、不同年级的自杀意念有显著差异,本科生的自杀意念高于专科生,大一学生自杀意念高于其他年级。这可能是因为本科生社会期望值比专科生要高,因而本科生的压力比专科生要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以承受,所以自杀意念要比专科生高;大一学生刚经历高考,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痛苦的经历,加上进校后要面对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一系列适应过程,因而自杀意念要比其他年级高。
2.不同生源地、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自杀意念比较。不同的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自杀意念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的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的学生自杀意念有显著差异。健全家庭的学生自杀意念高于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健全家庭的学生自杀意念高于单亲家庭,这可能与时展、人们的观念转变有关,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受家庭的影响,反而会获得更多的爱,这比很多夫妻关系不和、貌合神离在一起要好,因而健全家庭学生自杀意念反而比单亲家庭学生高;独生子女因为从小就是家庭的核心,聚集的所有人的爱,反而阻碍一些方面成长,如容易自我中心、不能承受挫折等,因而自杀意念比非独生子女高。
关键词:大学生帮助计划 EAP 职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46
1 引言
在高速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大学教育处在变革的敏感期,在促进大学教育普及的同时也让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一大社会难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脱节,没有明确的职业期望及认知,忽视人际交往,不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社会化能力。而EAP计划是企业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支持项目,将其引入大学校园中,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EAP的内涵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或项目),指通过专业心理人员对企业、员工和亲属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关注职业心理健康,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从而防止人才流失,减轻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成效。EAP引入国内初期,由于中国员工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忽视和曲解,国外以咨询为主导的EAP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但随着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了人文关怀,以及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实践的丰富,EAP项目的理念也在更新,由最初的“帮助遭遇心理困扰的员工”逐步发展为“帮助全体员工生活得更健康、幸福”,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AP计划
3 大学生职业社会化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其就业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关注大学生就业时,人们往往会忽视大学生就业前的一个准备过程,即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潘吉平教授曾指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的职业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职业公民的过程”。可以在大体上将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分为职业期望、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作为大学而言,如何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全面提升以上四个方面,从而提前了解并步入职业社会化的进程是当前关注的要点。
4 EAP的导入
将EAP计划导入大学校园,形成大学生帮助计划,旨在缓解大学生的迷茫焦虑情情绪,缓解压力以及解决就业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另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学生自我成长,从而改善学习氛围,也使大学教育向着良性发展。EAP在国内比较普遍的模块有六个,分别是宣传,调查、规划、培训、咨询和评估。所以,大学生帮助计划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心理普查:在新生入学时,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调查方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情况进行测评,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定期的对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另外,学校也要及时更新心理档案(一学年),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宣传与推广:充分利用大学生各类社团、学生会等组织,搞好心理健康宣传,通过印刷资料、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并不是仅针对心理疾病及创伤,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幸福感等积极的层面。通过请一些已经步入社会的学长学姐来作讲座,引起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社会化的关注。
第三,培训: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课程,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认知,学校还应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增加情绪管理、压力释放等培训,让其学会自我调节,更好地度过大学的生活。
第四,心理咨询及指导:对于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以及面临就业或考研压力的毕业生提供个人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改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提高其自我积极关注的能力。另外,聘请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给予毕业生有关自我成长及发展的有效建议,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第五,效果评估:对于大学生帮助计划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估,通过评估效果进一步地对该计划进行改善。
5 结论
随着EAP计划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已有不少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各大企业的员工提供EAP服务。如果可行,可将本文的理念引入此类管理咨询公司,针对大学生群体形成大学生帮助计划的项目,来帮助各高校培养知识加实践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文瑾.员工援助计划-EAP在ACWX公司的实施[D].华东理工大学,2010.
[2]黄国红,李美秀.EAP模式在高校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作用[J].九江学院学报,2005,24(4):111-113.
[3]周志成,朱月龙.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员工绩效的有效途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125-128.
[4]潘吉平.解析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含义[J].高教探索,2011,(5).
摘要: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喀什地区城乡男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其中,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本研究为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培养单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1 概述
1 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4 结论与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 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4.2 建议
4.2 建议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振东(1983-)、男,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处于剧烈变动阶段,人们承受着来自于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当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平衡。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面临着这种由时代变革而导致的观念冲突,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正在逐步向着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也意味着其心理状态相对的不稳定。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进入大学后,和以往生活相比较,饮食、住宿、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改变,由于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学习由以前的被动变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再加上自理性普遍较差,这都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容易导致他们找不到自我价值,产生焦虑、茫然、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身体方面各项指标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然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实践,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必要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动力和源泉,实践使人们的能力和智慧得以全面展示,并且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心灵。体育活动是运用人的身体去满足各种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表明,合理的体育活动除了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避免亚健康之外,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的双重效应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加以证实。
2.缓解、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生活压力,促使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因而可以有效化解负面思想情绪,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的需要,能促进大学生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忧郁、焦虑、自闭等不良情绪都具有有效的作用。经常进行有氧体育运动的学生,能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练习前就有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况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
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种良好的形式,能够使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明显的加大。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需要充分得到满足,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减轻生活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有利于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在运动中可以建立自信,驱赶自卑
大多数的不良情绪都源于自卑心理。自卑行为的表现是多样的,有退缩、过激、过度依赖和自以为是等,都是恐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害怕自尊心和荣誉受到损伤。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使用恰到好处,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学生心理恐惧的产生。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启示,建立自信,驱赶自卑,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图式,去勇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随着应对方法与策略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逐渐定型的时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过大的学习压力、个人价值感的丧失、个人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等都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失衡,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为此,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而体育活动就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常乃军.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玉兰.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促进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121-122.
[3]张顺星,张红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征及对策[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0):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