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

时间:2023-06-30 17:2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学常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

第1篇

学理念,如果没有高效高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那么一切都将归于无形。尤其音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常规不着痕迹地嵌入在教学流程设计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人的情绪和兴趣对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下面我就从如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制订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是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必要的言语交流,形成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段琴声就明白老师的意图。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有“音乐”这一载体贯穿始终,它应该是孩子们感受快乐、感受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学的课堂常规力求突出音乐课的特点,例如上课时的师生问好,我们可以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在师生问好站起和坐下时,可以通过“琴语”“1 3 | 5i ”表示“起立”;用“i5| 31 ”表示“请坐”;用上行音阶表示“请坐端正”;用下行音阶表示“静息”;当别的同学受到表演时其他学生拍击规定的节奏对他进行鼓励,等等,来做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通过这些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对音乐课更感兴趣,而且可以营造出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日常的常规训练中培养音乐素质。

二、立足课堂,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爱新鲜、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因此老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形象性,给学生以新鲜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1.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受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由此可见,游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音乐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它是在音乐的伴随和指引下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能从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在设计音乐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它的音乐性,一切都要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出发。音乐课上可以设计“节奏接龙”(节奏游戏)、“音乐小耳朵”(听音游戏)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在乐中学、学中玩、玩中消化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音像、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运用,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其具有直观性强、新颖生动等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设定情境,从而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在教学《彼得与狼》一课时,我根据课的设计,利用FLASH制作出七个角色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在一天清晨,在这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人物相遇了……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直观再现情景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吸取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利用教具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头饰或实物,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物品来自制小乐器,这样既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有一个练习时要求学生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在课前我向学生简单示范了自己的发现――生活小乐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是废旧物品来动手作打击乐器,课上在进行为乐曲伴奏一环节时,学生有的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击文具盒,有的利用塑料瓶里面放上豆子、大米等制作了简易沙锤,有的用钥匙串模仿串铃的声音……在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利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4.创设音乐舞台为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唱歌或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爱模仿”、“爱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表演。教师应多为他们搭设舞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演欲”,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每节音乐课最后安排五分钟的音乐活动“明星小剧场”,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情况下自主参加表演节目、展示才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表演,同时老师也可以进行才艺表演,与学生互动,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次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和表现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对教师有抵触情绪,自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不会被学生所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会因为深深地喜爱教师,进而由喜欢老师转变为喜欢他所上的课、他所教的学科。音乐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或恰到好处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一点欣赏眼光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度、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赫尔巴特说:“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启示还有很多,只要老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音乐课生动活泼,就能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尽情地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课;素质教育;课堂常规;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新的教育观念,每门学科都必须凭借本学科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音乐课也不例外。目前,就音乐课的特点如何完美地进行音乐课素质教育,尚在探索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学习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和包含艺术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美,理解到美,在享受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从美育的高度上创设各种美的情境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我认为音乐课必须在健康、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音乐上的熏陶,技巧上的训练。怎样创造出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呢?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每周只有2节。班级多,年级、兴趣、纪律情况各异,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相应的课堂常规,如课前准备,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1.从课间休息起即在教室放送音乐,让学生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欣赏,直至上课。2.预备铃起,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轻声齐唱歌曲,直至上课。3.按音乐节奏,律动地进入教室,这适合小学低年级班级。这是帮助学生在课前创造的情绪准备。它把学生逐步带入音乐课特有的、健康美好的音乐意境,使音乐课一开始就有良好的气氛。

在进行活动训练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各种常规要求并形成习惯,这将大有利于教学的生动和有条不紊。如:对坐、立唱、划拍、视唱、发声等要有统一正确姿势的要求,精神面貌的要求等。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积极上课的情绪。教学用语,如“预备一起”、“暂停”等应尽量简明,并多用手势、眼神代替,以利教学的紧凑、简练。

二、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

(一)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符合“感知——重现——巩固”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时应讲究以下策略。

1.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开头好,好一半。一堂课开始时,学生精力最充沛,导入的好,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式有概括式的复习,有选择地唱新歌、听音乐、生动的叙述,启发式的谈话,鲜明地提出新课题等。要生动、要有启发性。

2.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光讲不练,学生没劲,知识技能也无法掌握。要边讲边练,动静结合。

3.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一些抽象的音乐概念教学,视听技能训练往往是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它们转化为游戏,故事性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像放特写镜头那样突出,再突出。

4.直观教学,让学生鲜明的感知

音乐有直接感染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各种机会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以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可以用各种音乐信号指挥孩子唱、跳、停、坐、息。好的教具,如图片、幻灯片、乐器等,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起,还能帮助学生记忆。视听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教学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年龄差别造成的知识、嗓音、兴趣、对音乐感受能力等差异很大。因此,必须考虑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对当时的教学进程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使教学始终保持合理的,活跃的气氛。从音乐课堂类型出发,音乐课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唱歌课、乐理课、欣赏课、综合课等,教师必须根据各种类型课的不同内容,不同特色,使学生对每堂音乐课都有新鲜感。

三、亲切的教态,艺术性的语言

音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对学生应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能创造出健康的活跃气氛,又能控制住学生的情绪。对音乐教师的教态语言应是:

(一)精神振奋,热爱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注意的中心,要温文尔雅,从容大方。这样会很自然地缩短了师生间客观存在的距离,便于教学中师生交流、发声歌唱。有时目光炯炯地用眼神“说话”,可以使学生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有利于造成课堂安静、和谐的气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格。

(二)杜绝大声训斥的做法

音乐课常常充满了趣味、想象,但少部分同学由此而自我放松,个别同学甚至会有突出的行为表现。遇到这种情况,应巧妙地转“危”为“安”。不明智地训斥全班学生,在情绪上会立即和全班同学对立起来,表面上纪律“好”了,实际上大家憋了一肚子气,精神和发声器官都处于压抑状态,听课没精神,歌儿唱不起来,影响了教学,学生感到扫兴。

(三)用真挚感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热情是点燃学生心中烈火的火炬。如果自己带领学生唱歌时板面锁眉,还要学生“笑一点唱”,学生怎么笑得起来呢?

(四)教学语言使用,不但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校本化;游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51-03

【作者简介】刘红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

一、音乐游戏与音乐游戏教学法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界对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将音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笔者查阅的文章中,作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及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音乐游戏运用于教学,也很少研究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笔者在实验中不可回避、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师们对运用音乐游戏普遍存在以下疑虑: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本身;零散的游戏会干扰或破坏现行教材体系化内容的传授;音乐游戏会使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来自现行教材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教学检测要求的束缚,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单看其游戏性,教师们会认为它只能用来活跃气氛,甚至担心它会影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如果看到它的音乐性,就知道这些游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充教学内容的潜质。从根源看,音乐天然具有游戏性并因此而成为艺术,绝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干巴巴的知识技能,游戏只是没有内容的嬉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恢复音乐的游戏性。

其次,音乐游戏种类繁多。现行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内容,都能找出对应的音乐游戏。单个地看音乐游戏,它似乎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但一旦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起来,它们就会变成体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三,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不再强制学生始终端坐在座位上,其课堂秩序当然要比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于把控。但衡量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绝不应以课堂秩序的好坏为主要标准,而应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课堂秩序好坏与是否采用音乐游戏并无必然联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控制好音乐游戏开展的节奏和课堂气氛并不困难。

这正是我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方面力求实现作为教学方法的音乐游戏与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高度融合,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体系并行不悖,音乐游戏教学与检测考核标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音乐游戏运用范围上,将一整套精选精编的系列音乐游戏,运用于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全学年全部的音乐课中。

二、音乐游戏创编的意图及方法

编几个音乐游戏或偶尔运用音乐游戏不难,难的是在一个年级所有音乐课中都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为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笔者开始编制音乐游戏,制订音乐游戏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1.音乐游戏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呼应。

音乐游戏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现行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笔者参照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来构建音乐游戏体系。

笔者对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仔细分析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不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主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改编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游戏,使每个音乐游戏的主题都紧扣单元教学主题,为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并实现教学内容游戏化、音乐游戏体系化的目标。

2.中心音乐游戏与辅助音乐游戏相配合。

把现行教材各单元内容加以整合,把原本分开的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内容整合在同一个音乐游戏中,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游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每个单元分为四次课,由一个“中心音乐游戏”与三个“辅助音乐游戏”构成。中心音乐游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选用本单元提供的一个曲目,从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四个角度展开音乐游戏,完成本单元教学要点。三个辅助音乐游戏则是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复习与巩固。

无论哪种音乐游戏,笔者都尽可能利用多媒体、钢琴、打击乐等现有的教学设备,有时也会发动学生自制乐器。条件许可时,笔者会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对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本身就具有游戏性。

3.音乐游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游戏的目标指向,而娱乐趣味要素则是教学的表现方式。因此,不同的音乐游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音乐主题,而特定的音乐主题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好的音乐游戏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为此,笔者编制了“音乐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备课表”(见表1),依据“诗、歌、舞、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听为中心,多觉协同”的艺术审美通感,在课前精心设计音乐游戏,并为特定的音乐主题配备适合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完成本课的音乐主题教学。与几乎要预设好课上师生每一句话的常规备课不同,这份备课表侧重于游戏的音乐主题、游戏活动及其实施方式的规划。

4.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相互补充。

笔者将音乐游戏的编制分为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两类。课前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运用“置换法”和“创编法”。置换法是从现成的经典音乐游戏中找出所需的同类主题的音乐游戏,然后填入要教授的乐曲。这个方法比较便利,但有时合适的经典游戏比较难找,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编。

在教学中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采用“即兴补足法”和“参与互动法”。前者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即兴编制游戏片段,强化预先设计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效果;后者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挥,模仿、改编或创编音乐游戏。这两种方法编制的游戏虽不完整,但都是鲜活的,往往更受学生喜爱。

5.教师主导编制与学生自主创编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整套(64个)音乐游戏,除了少数几节课直接采用经典音乐游戏外,其余都是笔者根据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设计时,我注重在音乐游戏框架中给学生预留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增添意外之趣。同时,笔者始终把启发、组织学生参与或独立创编音乐游戏,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诚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创编出完整精彩的音乐游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尝试。笔者把某课的音乐主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编音乐游戏。可以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端;可以分组合作,合作能够增强团队精神;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为检测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笔者设立对照组,把需要对照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目列出来,编制成“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学记录”,如表2:

P者在四年级一、三、五、七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法(简称游戏组),二、四、六、八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法(简称常规组)。两组人数相当,以同样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每次课后填写教学记录表,及时反思得失。

从目前对教学记录表整理、统计的情况看,游戏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明显优于常规组。

游戏组的教学内容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并非常规组学生天生学习不主动,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都是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而游戏组的教学给了学生自,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便显现出来了。

常规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实验组在内容与方法上不作过多限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常规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涉及面窄,往往多次重复,越讲越细,学生们疲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游戏组教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并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学习。

四、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考核方法

在拟订考核方案时,笔者吸收常规考查项目和传统考查方式的部分内容,同时注重其与音乐游戏教学相适应。

笔者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纳入考核,将学生是否热爱音乐,对学习音乐是否有浓厚兴趣,能否主动学习音乐,上课是否感情投入、情绪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接受考核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等,作为计分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从以曲目考核为主转向侧重学习能力的考核,按照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年级学生在歌唱、欣赏、音乐知识、演奏乐器诸方面的具体要求,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技能以及是否掌握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方法,占总成绩的70%。考试的曲目以学生自选为主,教师提供的曲目为参考。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唱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它雅俗共赏,便于组织和学习,学校合唱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童声合唱不但能以其丰富、动人、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还对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一、班级教学是小学合唱教学的基本单位

合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它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立足于班级尽早进行合唱训练,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的演唱能力,与他人合作演唱能力等,更重要的还在合唱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了合唱艺术无穷的艺术魅力,在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陶冶。班级合唱对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能力将有不同层面的提高。

二、合唱教学的常规步骤

1.选好合唱歌曲是合唱教学成功的基础

合唱歌曲的选择可以百花齐放,曲调优美,健康向上,体裁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外国的、中国的都可以。但要符合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课前充分准备是合唱教学成功的关键

搞好合唱教学,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音乐教师对合唱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每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课前心中无底,临时抱佛脚,那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合唱教学成功的中心环节

针对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坚持“三少”“三多”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1)少用跳跃拔高法,多用循序渐进法;

(2)少用大声唱,多用轻声唱;

(3)少用伴奏,多用指挥。

三、互动合唱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在合唱排练中教师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发声练习、和声练习,学生对此总有厌倦和畏难的情绪,加之教师给他们选唱的歌曲都是些老歌,不合他们的口味,所以练唱的积极性不高,演唱的质量、排练的效率自然也上不去。笔者以为,在合唱教学中引入互动的模式,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能提高合唱的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第6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完成教学教学任务、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课堂纪律管理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中,纪律的管理与课程内容管理、时间管理、课堂的运行和把控相比,更有基础性和保障性。再优秀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若因为没有管理好学生的课堂纪律,即使教师上得再出彩,也收获甚微。本文在对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本人的实际教学实践,谈一些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现象

从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音乐教师的课堂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预备铃响了,孩子们好像没有听见铃声一样,仍在教室外逗留、奔跑、打闹;上课铃响了,孩子们一窝蜂地冲进教室,很长一段时间安静不下来;课中,教师将音乐知识点着重讲了很多遍,也认真在黑板上板书了,当老师用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时,他们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愣是一个字都不说;在歌唱课时,有的学生总喜欢用特别的声音声嘶力竭地吼唱,有的学生根本不听老师或者音乐伴奏乱唱;当老师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模仿并尝试敲击时,全班同学都想表现,大声喊“老师,我要,我也要”,即使老师说“谁先安静就让谁尝试”,学生好像领会不了老师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音乐知识点,学生离开座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二、影响现阶段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影响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问题,应归结于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是课堂纪律。现阶段,课堂纪律不理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将音乐教学划为非重点科目,疏于课堂管理,方法传统无实效;教师课堂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引导不够清晰;学生将音乐课当作副科、放松科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明确、认识不到位;教师总想创新,音乐性大大被忽视,导致学生审美疲劳;教学中,合作理念的深入落实欠缺;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有待调整和提高。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一)创设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设计

低年级学生喜欢表现,课堂自控力弱,常扰乱课堂。一堂优秀的低年级音乐课,会让学生从头至尾享受其中。学生会被愉快的教学环境吸引,怎样才能有愉快的氛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表现,做好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以音乐管纪律的目标。比如,在音乐教室上课,引导学生由传统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座位转化成“弧形”,这样可以做到师生、生生面对面上课,交流更方便,互动性更强,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环境的设置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其次,依靠教师个人幽默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魅力,能将学生从课堂纪律的牢笼中拉出来。记得那是二年级14班的一堂民歌欣赏课,孩子们对民歌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张口。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的形式,在声调上做出高低变化。孩子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节课笑得合不拢嘴,唱歌非常带劲,就连平时喜欢做小动作的同学都能一直跟着我的思路进行学习。从以上事例不难发现:当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能充分吸引学生,那么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心灵间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的专注力也更加集中,开小差、扰乱课堂的现象就会减少,课堂纪律也自然好了。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表现,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合理安排,做到教学设计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体现。现阶段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是动静结合、个性和共性同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随时变换方法,为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融入教学中,那么课堂纪律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优化教学设计,从备学情、备教材、备课堂问题、备生成效果等方面出发,使自己的课堂做到心中有数、有兴趣点、点,这样寓教于乐,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共同追求音乐课堂的美感,达到以音乐管纪律的目标。

(二)规范课堂规范,注重师生配合

课堂常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们课堂纪律的表现与教师制定的课堂规范息息相关。音乐教师的教学课时为每周12~18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若没有课堂常规支撑,就谈不上课堂程序,纪律也会很弱,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商讨制定相应的课堂规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避免音乐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能加深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认同感。记得第八届安徽省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大赛一位一等奖获得者的音乐课堂,她抽到的是一年级课题。大赛要求:比赛选手只能提前十分钟见到学生,孩子偏小,若是讲太多的音乐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很难记住。在后台,我关注到教师一直跟学生们讲的是课堂规范:她采用的是歌曲《一年级》的歌词内容,如教师说“小眼睛”学生接“看老师”,教师说“小耳朵”学生接“竖起来”,教师说“同学讲”学生接“仔细听”,教师说“表扬他”学生接“顶呱呱”等。比赛过程中,除了在后台的口令外,教师还利用手势引导:当老师的手指做“开花状”学生会有渐强的声音,手指做“花谢状”学生会有渐弱的声音,若是连续手势一开一合,学生的声音会跳跃有弹性。每当学生完美配合老师的时候,教师会走到表现突出的学生旁边送上一张小贴画(与课程有关的),以示表扬,并邀请这些学生作为后面课程环节的小助手。一堂课下来,师生间配合默契,孩子们全神贯注、学以致用,展示出较高的课堂学习素养。教师提前与学生设置了课堂规范,整节课纪律非常好,因此这位老师的课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掌声。由此可以看出,明确课堂规范,可以使课堂程序顺利进行,课堂纪律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创新教学方式,建立课堂评价

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是低年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他们有较强的模仿和动手能力,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形式非常必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表现,采用必要的音乐课特有的“道具”来协助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小乐器,促进学生自身节奏感的增强。比如装入米粒的矿泉水瓶、筷子+碗碟等常见生活用品作为打击乐器,用葱叶、树叶、水管做成笛子来吹奏乐曲的高低旋律;用A4纸模仿水流声、用啤酒盖做成串铃等来丰富歌曲伴奏。教师创新教学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控制课堂纪律。当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获得充分发挥,且课堂纪律也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控制时,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会给学生较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科学化、情感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发展前景的导向。音乐课常用的有效评价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音乐教师可通过这几种形式结合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比如,在二年级歌曲《小麻雀》学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打击乐器、歌词和舞蹈动作等创编,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几种创编形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进行创编。有的小组选择打击乐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给出的理由是歌曲为三四拍子,三角铁可以在每小节的第一句进行敲击,同学们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强弱律动;有的小组选择创编歌词,给出的理由是音乐课本给出了空格提示,而且他们信手拈来:“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尾巴摇摇,见了小朋友拥个抱。”;还有的小组选择了舞蹈创编,给出的理由是和妈妈、好朋友在一起肯定是很开心的,用动作可以将心里的真实情感用实际行动表示出来。针对以上创编,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并邀请这些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和过程的解说,当然也会让学生说说对自己的创编满意不,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完善的;学生解说完毕后,教师邀请台下的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导。这几轮及时、完善的评价,大大鼓舞和激励了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课堂纪律。

(四)多种方法兼施,拟定培养措施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音乐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已经成为新课改对广大音乐

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下面,本文就从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做一番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响的教学特点,将它引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能够将音乐教学内容通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呈现出来,从而渲染一种浓郁的音乐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并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音乐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和启发。

比如,在学习《天地之间的歌》这首歌曲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大自然中有着变化万千的事物和景象的视频短片,如千年古树、火山爆发、海市蜃楼、热带雨林、神秘的宇宙、地震、海啸等,望着电脑投影屏幕上神奇壮观的天地万物,学生都被震撼

了,他们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屏幕,认真地观看着,仿佛自己也融入神奇、壮观的大自然中,这样,我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同时也为引出这首歌曲做了良好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师总是习惯使用传统式教学工具――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因为上课时间有限,使用这种教学工具很有可能导致信息容量小、内容单一现象的出现。而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宽广、信息量大的教学优点,将它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将教学内容以直观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

面前,并且能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音乐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乃哟乃》这首歌曲时,因为属于土家族歌曲,而且极富民族特色,于是在教唱这首歌曲的同时,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土家族生活地域、风俗文化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如土家山寨、土家族人民住房――吊脚楼,土家族名扬海内外的手工艺术品――织锦,并播放了土家族人民过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社巴节时的视频,色彩绚烂的画面、动听悦耳的声音,立即引起了学生注意,他们都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这样,我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学生对土家族的生活地域、民族风情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眼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首歌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常规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总是采用图片、黑板画图或者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音乐中的形象,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低,静止的画面和口头上的描述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中

鲜活的生命力,这时,我们就可引进信息技术,将具有不确定性的音乐形象以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狮子王进行曲》这首歌曲时,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小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能力还是在感知能力上,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在听这首歌时,学生通过厚重的低音旋律能够想象到狮子的形象,但是狮子到底在干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就理解不了。于是,在课前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狮子正在酣睡的幻灯片,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当再次欣赏音乐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想到狮子正在睡觉,而且打着鼾声……这样,我就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化了,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形象,起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音乐教学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时展的潮流。希望广大音乐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能够继续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和途径,使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妙趣横生,精彩四溢!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新课程;小学音乐课;正确应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充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何谓多媒体音乐课

多媒体音乐课,即指“多种电教媒体组合优化的音乐课”,也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音乐课”。尤其是后者,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二、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作用

1.德育、美育作用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素材的组合、融入,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2.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音乐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状况。教者可通过多媒体在课前或课后制作好谱列,上课时用投影大屏幕既清晰又新奇地分步或同步地展示和分析谱例和音响,有的课程还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音视频结合)演示授课。并通过音响感受选出最佳效果。

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正确应用多媒体

首先,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抛弃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错误倾向。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它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

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在课例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其次,要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

再次,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而是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学; 方法 ;收获 ;知识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新的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良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上巨大的推动力。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是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既要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

音乐教师要随时捕捉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我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几种音乐教学方法,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分享。

一、在爱好中体会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中游戏,在儿歌中学习,在儿歌中成长。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难记的概念性知识,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二、在游戏中受教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受教。

如:课堂常规的调动我们用“对口诀”的方法进行:“问:小腰板。答:挺起来。问:小嘴巴。答:笑起来。问:两只小脚。答:踩地上……”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便于记忆等功能。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如:与学生对唱记住歌词、音乐知识教学时用口诀进行,学生既喜欢又容易记忆。

三、在生活中感受

小学生的生活与成年人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就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例如一些乐理知识能够用小言语识记,一些背唱的歌曲能够用动作辅助记忆等。

四、在思维特点中寻找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如:在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拍篮球的方法,让他们细心体会篮球落地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的,学生再演唱就不难掌握了。又如:在教授《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看来一个小雨蒙蒙的动画,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着看过的动画听歌曲范唱,展开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时感情就不同了。

五、在另一事物中迁移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迁移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如:在视唱和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音高,我就先教学生吹竖笛。竖笛有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听得清,吹准比唱准简单。于是我让学生先吹再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再合唱,让学生再另一种事物中去感受和体会,再迁移到自己的演唱中来。

六、在教学难点在解决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示范、讲解”的方法,有时未必能够解决问题,而创造一些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使难点迎刃而解。如:在竖笛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稍快的乐曲时往往掌握不了指法,容易出错却又无法及时改正,我就让学生对着镜子吹,看着自己的指法,找位置,找手势,让学生自己体会解决难点。

七、在教材中挖掘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主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几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八、在教师素质中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多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够运用自如。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教学方法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群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一线的老师们就要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热爱了才会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更好更多的方法。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音乐课;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来临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手段,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将视听、声像相结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好的感官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有很多优越性,也有一定的缺陷,再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都是程序上的设定,是机械的。而作为音乐教学这一科目,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每一首歌曲除了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关注其情感表达,尤其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关注与引导,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去展现教学手段,内容多得让学生眼花缭乱,这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再有效也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辅助手段,这样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

二、如何更好地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

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意识和水平

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外,还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地位,抛弃对多媒体作用的夸大认识,明确多媒体技术过于器械性,并无法取代教师的教学。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对编排的内容必须有精心的设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效用。

2.巧设教学情境,加强情感教育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巧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要适度,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才能显著提高。音乐课程是一门重视情感教育的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平衡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授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要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对澎湖湾的风土人情的认识。这首歌曲是台湾的歌曲,我们要适当地拓展一下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台湾的一些风土人情。而情感教育则应该由教师进行口语表达。教师应利用精心组织的语言带领学生去感受歌曲中包含的情感,多次示范演唱,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真情流露,从而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

3.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要适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过分依赖多媒体是错误的。教师应把握住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要成为一个只会不停按鼠标,随着课件进行讲解的录音机,那样会制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作多媒体和使用多媒体时,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联系,让多媒体的应用科学、合理。

4.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教学实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编排。比如,学《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故事情节较强的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把整个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在带领学生练唱时,刺激视觉感官,更有感情地去演唱歌曲。而一些较为抽象的歌曲则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需要的是教师的分析和引导,从而去理解歌曲的含义。

总之,我们十分肯定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优越性和便捷度,但也强调多媒体技术应用要适度。一些教师会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或是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反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及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的确是不应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正确应用多媒体,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地优化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沙艳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学周刊,2011.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开放性教学;课程改革

目前,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兴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让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爱上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的开放性教学符合当今小学音乐课程的课程标准,使课堂成为学习乐园,学生学习入情入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既是创新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导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动脑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音乐学科是非统考科目,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其从学科教育中割裂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综合性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1.建立开放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音乐教学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开放性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并与教师充分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音乐教师自然大方、和蔼可亲,学生的心态才能开放。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大胆创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创新能力。

2.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欣赏或多媒体等不同形式创设情境和氛围,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正确的指点、启发、描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充分感受,逐渐进入情境。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用心领会作品中的真谛。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掌握了相关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技巧等。

3.培B学生的音乐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接触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小,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的兴趣,把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融入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音乐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在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中,开放性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体验音乐,还能够实现师生互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领悟音乐真谛。因此,教师应该以实现教育教学为目标,全面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培养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乾宇.小学音乐开发式教学的探索研究[J].大众文艺,2013(1).

第12篇

一、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舞蹈教材存在的弊端

首先,是无统一或比较明确的舞蹈教学大纲。笔者通过对几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在音乐学专业教学目标及大纲的制定上,师范院校舞蹈必修课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执行学校自行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大纲;二是教师参照高师音乐学专业教育目标制定大纲;三是舞蹈教师各自定制教学大纲。也有少数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大纲。总之,各学校舞蹈必修课教学目标与大纲存在着课程定位不清、教育理念模糊等问题,教师们在具体教学中随意性较大,课程内容参差不齐。

其次,在教材的使用上,普遍存在内容陈旧,不规范、不配套等问题;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上课时所使用的教材大体分为专业性大纲教材、文字性理论教材、影像资料类多媒体教材等。长期以来,高师舞蹈课基本沿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模式,教材内容偏难、偏深,或者退而求其次的使用它们的简化版,学生常常因为难以掌握和完成训练任务而失去信心;教师不能充分把握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程的定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向学生提供适宜于课堂教学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教材的使用上由于受教师个人修养、表演方法及欣赏品位等方面影响,不同教师在教材的选用范围和程度上造成的差异,使学生之间学业的内容掌握方面大相径庭。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材选用的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等于将舞蹈教育这偌大的园地放任自流,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目标的实现。

二、舞蹈教材的选择和提炼

总体上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材选择和提炼要遵循面向高师院校学生实际和坚持为基础教育音乐教育服务的原则。以此为据,笔者提出高师舞蹈教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择和提炼?

(一)精选通用教材目前,高师舞蹈课教学大多采取专业舞蹈院校使用的教材,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教学习惯、年级不同的划分、对象的不同进行重编与改造。根据舞蹈教学大纲规定,大学一、二年级舞蹈课为普修课程,旨在解决形体问题和具备一定舞蹈表演能力。如,笔者在舞蹈形体训练教学中,为解决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以古典芭蕾基训作为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单一训练中了解和运用自己的关节和肌肉,初步达到开、绷、直、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的基础。其次,根据舞蹈的功能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以往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舞蹈主要是表演性舞蹈,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可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等。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出现的舞蹈元素对生活舞蹈中的民族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等都在运用之列,因此广泛了解和掌握各种舞蹈语汇,丰富舞蹈知识体系,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材选择

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常规教材不是指把现成节目或片断拿来当做教材进行训练;素材不等于教材,节目也不能代替教材,更不是指专业舞蹈院校教材的简化版应用。例如在对借鉴专业舞蹈学院对具代表性民间舞作为教材的选择问题,并不是直接全盘拿来,主题方向可以借鉴,但是具体内容不能定位成它的简单化处理,而是把具有“代表性“有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观点”基础动作进行整合,纳入高师舞蹈教学的常规教材中去。比如汉族民间舞可以选择东北秧歌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本体态、“扭”的动律、基本步法(压脚跟、前踢步、后踢步、跳踢步)、手巾花的基本动作就足够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着重是针对既无基础身体又不灵活的高师成人学生的特点,让他们能迅速地掌握丰富的舞蹈元素。

(二)从中小学音乐教材里进行提炼笔者通过分析“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现书中有大量舞蹈教学环节的运用,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音乐(舞蹈)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欣赏’“集体舞’、“即兴舞”和“群舞”。对‘‘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涉及到的舞蹈技能与知识进行提炼,可以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材选择的重要部分之一,如?关于音乐(舞蹈)律动方面,在形体训练环节,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探索,找到肢体舞蹈运动的规律,配合不同的音乐,做出律动反映。另外,在常规教材中要学习不同文化的舞蹈,但舞蹈的种类何其多,单说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在每个民族中又有它地区风格特点的区别。在上文说到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舞蹈组合的编写“遍撒网”不如‘‘定向、定点、定位’,直接采用教材中涉及的舞蹈组合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解决了教材选择的问题,而且,加深了对中小学教材的熟悉程度,有利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再发挥。当然,在这方面也需要随着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改革,常教常新。

(三)开发乡土教材各地都有风格各异的原生态音乐舞蹈或者仍然活跃在现代都市的民俗音乐舞蹈,它们是文化艺术的一块宝藏,也是一块被人忽略、或未被发掘的领域。由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着,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乡音乡情》一节里,把湖北民歌、民俗音乐舞蹈纳入学习范围,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湖北民间风情,用歌表演的形式体验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些经典的民歌、民俗舞蹈除了具备较强的根源文化传承价值外,其对音乐、艺术课程以及舞蹈教育都有着较大的意义。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对原生态音乐舞蹈和民俗音乐舞蹈学习同样十分重要,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这么多舞蹈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可以采取由学生作为教学的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观摩或探讨的方式进行传递。把各地的原生态舞蹈或民俗舞蹈的素材通过各所在地学生进行搜集,这也是我们教材选择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搜集一体验一交流一传承的过程。

(四)遴选多媒体资料随着网络、通信的发展,高师舞蹈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最前沿知识。资源共享、知识更新的速度让我们能够全面的获得第一手资料(文字资料、舞蹈音乐资料,与舞蹈相关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及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改变过去学生只知道死扣书本的情况,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些资料无论对于高师教师,还是他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哪怕高师毕业生走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都将是无尽的知识财富。与此相关的还有影像类教材。随着我国舞蹈电教的发展,用录音录像的方法纪录舞蹈教材,逐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以适合的影像资料作为教材,用电视机、CD机、DVD机等工具播放影像和音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及时发掘新的舞蹈教学元素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材具有实用价值,我们许多高师舞蹈教育者通过实践,将基训、民间舞等舞蹈内容配合流行音乐改编成有表演性的组合。如用《中国功夫》的音乐来完成男生班的古典舞基训的脚、手位的组合,在创编组合动作中,充分结合音乐的特点和歌词所描绘的意境,使组合具有表演性、可观性。《中国功夫》音乐本身就颇具阳刚之气,男生在完成手、脚位的动作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表现出古典舞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