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医;医学生,病案教学法,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80—01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参考文献
了解学生班级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体现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学科知识原则上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不同层次来要求,不作太大的变动,体现认识目标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是根据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创造、掌握不同知识点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师的教授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协调统一。例如,《方剂学》在本科中医等专业,专科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科中药学专业都是必修课,但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案、知识侧重点自然有别。五年制中医班等专业学生前期巳学《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对中医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理解,多为第一志愿入学,专业思想较稳固,教学中知识点不但要讲到一定的深度,更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如课堂病案用方讨论、模拟临床、校园网上病案用方分析等,注重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班学生虽然也巳经学习了相关的中医课程,但学习掌握程度较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把握应用知识点。四年制中药班学生只学习了课时很少的《中医基础学》《中药学》,对《中医诊断学》知识是空白,前期中医基础知识浅缺,教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方剂基本理论知识点。2.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和即将开课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例如,本科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三点:一是掌握制方步骤方法理论,二是掌握用方步骤方法理论,三是全面掌握100首、熟悉50首临床实用的古方内容。前两点的知识内容是《方剂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相对体现出《方剂学》课程中知识的独立性,故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并应筛选合理的临床实例病案让学生组方用方操作演练。第三点也是教学重点,但每首方剂的具体内容涉及到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掌握好各条项内容的主次深浅关系,把重点放在方剂组方用药配伍内涵分析上、方剂的临床运用上讲解。
了解学生心理特征,讲究教学技巧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共同性心理因素,则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听课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1)求新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信息制作要立意新、内容新、角度新、技巧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去接受、理解信息的热望和兴趣。(2)求真心理。特别是讲授专业知识时,只有保证信息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才是对学生负责,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否则将会起到误导作用或导致逆反心理。(3)求近心理。这种求近包括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上的接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的讲课内容应该结合专业的实际,结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避免漫无边际。(4)求短心理。学生普遍喜欢接受那些短小精悍、一目了然的信息。教师应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教书育人教师既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善于区别产生这些问题的不同条件,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例如,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两大思想问题:一是专业思想不够稳固,究原因有三:(1)中医难懂、难学,有畏难情绪;(2)认为中医不科学,经验性、意识性强;(3)专业就业困难大,毕业后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由此,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学中积极疏导,有目的做些思想引导,如学习方法引导、中医临床治病效果优势引导、毕业就业观念引导等。二是医生职业道德观念问题。有些学生存在拜金主义,认为医生职业能多捞钱,将来出去参加工作,赚到钱就是本事教师应作正面引导,教学中注意选择古今医家中济困扶贫,医德高尚的一些典型实例介绍,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明确医生职业的义务、责仼、使命。
了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均采取填鸭式灌注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得步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二个转变:即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体参与,如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式、学生讲课式教学,课堂提问、课外练习重视选用能力分析、思维开发性题目,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如学科学术专题讲座、学科知识竟赛,组织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帮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课外兴趣学习小组、文献。整理论文写作小组、网络专业实践能力操作练习,等等。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模拟用方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了解学生实际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当代大学生状况体现三大特点:一是正处青春期,思想不稳定,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有理想、有抱负。大学教师是他们信赖的朋友、倾诉的对象,他们喜欢与老师谈生活、谈未来、谈人生、谈爱情、谈幸福,老师有责仼、有义务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思想上、行为上帮助他们、使之健康成长;二是由文化知识学习转型专业知识学习,由中学被动的学习方法转型大学自主学习方法,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寻求老师帮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合理制订安排好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三是没有社会阅历、生活阅历,家庭中很多难以避免出现的问题、困难也让他们牵肠挂肚,但又无好的解决办法和正常的承受能力,诸如亲人病情等,在学生咨询时,专业教师应详细了解情况,为其提出处理参考意见。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重视备学生环节,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 教学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未来中医人才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中医学的各门课程中,中医诊断学是从中医基础医学向中医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只有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临床课的知识, 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教学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能力,并引导其逐步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实用型人才。[1]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要培养中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时俱进,突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适当进行改进来达到这一目标。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法部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讲到脉诊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类脉象进行自学,可以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于脉诊知识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辨证部分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在每一种辨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病案,要求同学们在病案分析课之前熟悉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整理总结。[2]
三、考核手段的改变
中医注重研究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中医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诊断基础知识的获取,对于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笔试,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好坏最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大多都认为最后的突击一下重点内容就好,平时的学习就放松了;二是试卷的内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思维能力的评价。[4]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无论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内容的重组,要真正实现,必需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休戚相关。教师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及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进行转变,据此,教师在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掌握并灵活调节适合本专业实际需要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准备,选取适合的内容,并组织相应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学、讨论、讲授、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诊断病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中灵活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3]
五、结语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创新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 林一.由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现状引发对诊断学教学的反思[J].卫生职教育,2011,22(4):74.
[2] 吴汉妮,崔舜,侯晓华.医学临床诊断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3(5):539.
[3] 韦焕能.加强诊断学示教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25.
专门的临床见习,是医科学生本科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而言,临床见习时间多安排在10周左右。别小看这短短10周,它是一个从基础到临床的飞跃、从书本到实践的飞跃。临床见习认真准备,好好利用这短短10周,一定会对本科生学习、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做好临床见习前的准备呢?
首先,要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做一个回顾。重点要梳理一遍的中医类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西医类课程有西医诊断学。
梳理课程时,不要还是照着课程学习时那样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挨着读,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综合归纳上,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贯通和融合。梳理的内容还是三基为主,但是最好是以病证为纲。而且,熟练程度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关上书本,随便提及某一病证,要能够说出其相关的概念、基本的病因、中西医诊断要点、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和常用的方剂、腧穴处方。这样,你的临床见习前的基础知识才算准备好了。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我本人认为,临床见习的学生不应该再问诸如慢性钱表性胃炎怎么治呀?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呀?等等这些问题,应该是带教老师来问学生,由学生进行回答。你专业学习了持续了三年,都学了些什么?见习前,都已经完成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见习后第4学年,重点是临床课程的学习。这个中间的过度,就是10周的见习。见习时,你可能第1次亲自接触病患,第1次在门诊、病房写病历,第1次被人称为“医生”新鲜感沉淀之后,就只剩下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但是,这些医疗的日常工作,其实是一个关于你的临床思维的初步训练。这个时候的带教,不会特别重视对你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你思维的启迪和技能的锻炼。如果你的基础知识准备不到位,带教老师不会为你进行相关补习的。
其次,要注意尽快掌握必要的医疗常识。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熟悉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门诊工作制度、病房工作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处方制度、查访制度等等,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纪律;另外,还有具备起码的无菌观念,不要揭开盖子后,伸手就去抓去拿;不要把东西随手乱放,把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淆;再有,尽快熟悉电脑系统,尽快熟悉处方、检查申请、结果查询等相关操作。当然,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凡是不要自作主张,也不能凡事不闻不问不去管。注意处理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医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第三,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进入临床见习,一定要记住,这里是医院,不是课堂。不能把课堂上一套移到医院里来。比如,在课堂上,你积极发问,随时表述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医院里,一切要以工作为重、以患者为主,不要随时发问。这边病患排队十几个、或者有大出血病人正在抢救、或者患者晕针昏倒,这边你还在问这个脉象是弦还是滑,这个舌尖是红还是紫之类,除了妨碍工作,并无半点益处。又比如,不顾场所,当着病人的面,问这个症状是不是癌症呀?预后不好呀?这个药副作用大哟!给人缺乏专业素养的印象。还有,带教老师正在和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话,你冒然插嘴,问个不停,直接影响工作。甚至,有见习学生在工作时间嘻哈打闹、遇到异常情况失惊打怪、出了问题当着病人就相互责难,等等这些都与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形象不相符合。
很多学生反应,老师在课堂上亲切、随和,有问必答,但是到了临床见习时,却一下子变得严厉、苛刻、不通情理。我想说的是,课堂和医院就是不同,做学生和做见习医生也不相同,自己要准备好这个角色的变化。最后,再谈谈临床见习时要做些什么。
临床见习虽然只有短短10周,但要好好利用。主要的目的是广泛涉猎,帮助自己找到兴趣所在。临床见习时,你要尽可能地多见病人、多利用医院的资源、多长见识。比如,你可以多读病历、留心上级医生的查访记录、关注新的设备仪器、观摩新手术、参加会诊、病例讨论,甚至还可以去辅助科室,如B超、心电图、放射科等科室去见识见识。总之,你有10周的时间泡在医院里,你为什么不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下这个和你的专业、你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机构呢?
基于你自己的体会和了解,最起码,你应该让自己知道你是否热爱这个行当、是否适合这个职业。进一步,你还可以了解,你对哪个专科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在后面紧接着的临床课程的学习当中,你就可以有所侧重地发展和积累。再退一步,你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还可以利用这10周,尽可能地对医院来个全面的考察,结合日后的就业或就业趋势,分析和设计自己今后的道路。
关键词:新招护士;培训模式;培训
我院自2010年至今已担任三期新招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任务,由于新招护士曾在院校接受过护理大专教育,已取得护理大专学历并有一定的临床操作技术,而她们在校学习的是西医护理知识而对中医护理知识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招护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特点及中医治疗手段的工作性质,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特点需要的教学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确立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需要的教学目标根据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中西结合医院需要为目的,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1.1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意强化护理专业理论与中医护理的特殊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知识的结构性调整,提高知识任用临床的 实践能力。
1.1.2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加强对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理适应、自我管理以及应急能力的培养。
1.1.3注重培养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学习南丁格尔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学员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热爱护理工作。
1.2结合中西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工作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根据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区别于西医护理技能教学。常规三基教学,我们增添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避免了重复教学,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加大集中培训技能训练教学的力度选择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性强的护理操作项目,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在练习课中以"示教-练习-再示教-讲评-再练习"为循环模式,培养学员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练习效果。操作完成后教员逐一进行讲评,通过信息反馈,加深学员对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施护理操作的能力[1]。
针对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组织学员参加操作演练,在模拟的环境中,学员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分类和紧急救护、后送,提高学员在危急情况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项目中增加了中西结合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把中西结合护理知识更好应用临床。
1.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度,注意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为使学员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员开展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1.4.1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积累使学员以快捷的方式掌握知识要点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护理实践[2],指导学员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注意教员课堂讲授重点内容、关键字记忆及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记忆护理理论的知识点,使学员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护理问题。
1.4.2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在授课中指导学员采用理论概念关键字记忆、相近内容对比记忆、操作步骤流程记忆、操作用物口诀记忆、操作技巧归纳记忆,并指导学员将课后复习、阶段复习与学科总复习相结合,扎实、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1.4.3进行自学导读根据教学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列为自学内容,通过加强自自学指导扩充学员的知识面。
1.5考试方法体现平时与综合评定相结合,注重信息反馈为了促进学员掌握技能,适应中西结合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练兵活动,加强操作技能考核。规范常规常规的生命体征观察、动态微光环境下静脉输液、吸氧、吸痰、插管、心肺复苏等操作标准,以及中医护理操作标准,使考核成绩客观地反映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技能操作比武,并开展中医护理基础知识比赛活动,提高学员的训练热情和技能掌握的熟练性。
2结果
对学员进行综合考核,见表1。
3体会
直招护士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基础,但缺乏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要使她们经过培训适应中西结合医院的工作需要,必须探索一套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1训练目标从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需要出发培养学员掌握适应护理知识和技能,并能综合应用,注意加强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2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方法体现护理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为部队输送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3.3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员的应急能力和技能应用能力从考核成绩看,学员对于以往接触过的常用护理技能,如:西医急救技能,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掌握比较好,优良率达100.00%,而对于中医的基础理论有少数学员掌握程还存有欠缺,提示应在此方面加大训练力度。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我们将对直招护士学员在医院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和信息反馈,进一步对教学计划、实施和考核方案进行改进,使教学更加贴近中西结合医院护理工作,更加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药用植物学是利用植物学知识、方法来研究和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药用植物学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因而本课程在中药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非常重要。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室内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起到验证的作用。野外实践教学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目前,我校只有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两个专业同时开展了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其他专业只是开展了室内实验教学。且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承担了校级教研项目“药用植物学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汇报如下:①
1 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尝试
为了提高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课题组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对新校区现有药用植物进行统计,收集照片
1.1.1 建立了我校新校区现有野生药用植物目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收集了1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的标本,通过原植物鉴定,确定了学名,并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建立了分类目录,编撰成册。
新校区野生药用植物标本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药用植物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素材,为教学多媒体的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分类目录为实践教学教材制定了纲领。
1.1.2 采集了我校新校区5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的特征照片
在收集野生药用植物标本的同时,我们采集了5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的高像素照片。由于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生育期存在差异,而采集的照片要反映出该种植物的特征,尤其是花的特征,因此虽然收集了近百种植物标本,但是近半标本没有花,因此没有采集照片。
1.2 收集了部分省内地道药用植物种质
在系统收集我校新校区野生药用植物教学素材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利用相关社会关系收集了部分省内地道药材种质,并定植于新校区。这些种质包括半夏、厚朴、白花前胡、、麦冬、射干等,均为湖北省优势地道中药材,这些种质的收集及保护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3 编撰有针对性的实践教材,使知识点可视化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编撰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教材,实践教材的内容与我校野生药用植物及收集的地道种质紧密联系,从药用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及分类学3个方面系统归纳了相关植物的特征,并附带照片。
针对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点,在实践教材及多媒体中均采用图片及标本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实践教学的野外实习环节,现场系统讲解每种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形态特征,让药用植物学的知识点可视化,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看得到且摸得到。基本上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植物作为素材,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
2 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2.1 激发了学生对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药用植物学开放式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热情。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自主学习,课题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显微镜、照相机、参考书等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2.2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系统讲解了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的基础上,并以实例讲解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扩大对药用植物学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
3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②③
3.1 收集黄家湖校区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在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一是我校新校区的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不多,且单个种的居群较小,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二是部分野生药用植物由于人为因素(园林工人除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注重保护而乱采等)已在新校区范围内灭绝。上述2种因素使可持续性的实践教学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亟需对新校区野生药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并通过人工繁育来扩大居群的规模来满足教学的需求。
3.2 扩大学生范围
目前,开放式实践教学已对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开放。计划在2年内把学生范围扩大至中药学专业(自考学生)、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让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有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3.3 完善实践教材
在开展该项工作的同时,我们会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引种省内外的地道特色药用植物种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注释
① 刘艳菊,黄新平等.《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2):66-67.
【关键词】数学思想;高等数学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知识的本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公式)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也就是了解它们的思想方法更重要。数学知识学过之后很容易忘掉,但数学思想方法领悟之后终生难忘。真正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的,并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教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目前,已经有部分老师、学者注意到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作了相应的研究,如文献中就列举了高等数学中一些蕴含在概念中的思想。
那么如何做到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突出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炼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即从知识点中总结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哪些,将其提炼出来。因为整个高等数学中涉及的数学定义、定理和解题方法有很多,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从众多的知识点中将蕴藏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提炼出来,对于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运用的数学思想更要加以重视。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且重要的过程,需要细心处理。
例如“微元法”的数学思想,在高等数学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在定积分的定义中就首先被提到,只要清楚“化整为零”的思路,就明白为什么要去找微元,如何找微元,学会找微元,那么就彻底搞清楚了定积分定义的由来。由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可以知道,其实定积分的定义也是用来求解平面图形面积的一种方法,所以在后面讲到定积分的几何应用的时候,微元法就很起作用了。求平面图形面积的时候要寻找面积微元,求旋转体体积的时候要寻找体积微元,顺理成章的,只要找到这些微元,求解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很快就能列出来。再到后面学重积分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指导学生用“微元法”的思想试着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了。
其次以思想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连。基于上一步研究的基础,在提炼出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再回归到知识点来,以每个思想为主线,将知识点一个个串起来,以便后面在教学中,思路清晰的指出,哪些知识点都用到了相同的思想,并在课程期末总结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复习主线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
最后,要将上述的理论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上真正拿出时间来实践,实践的过程继续完善理论,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其实,加强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一些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练习一些基本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探索领域里的更高深的问题,或者能够将其应用到其他更广泛的领域,解决更多实际问题。而要实现这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必然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会引导学生要从实际问题的本质出发,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由此引出新的创新。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的突出与渗透确实需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但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合适的契机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科技信息,Vol.3.2007.pp.85
[2]邓升华,付燕珍.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抚州师专学报,Vol.3.1999.pp.97-99
[3]谭伟民.高等数学中几个重要概念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广西高教研究,Vol.6.2001.pp.41-43
[4]刘基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7.No.1.2005.pp.51-52
[5]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关键词:微课 生理学教学 应用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43-03
Application Measures Exploration of Micro-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Huang Xiaoping Zeng Hui Li Feng Wen Juhua Tang Biao*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Medical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angsha Hunan, China)
Abstract:Physi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medicine, the contents of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are more, teaching time is limited. Students reflect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some questions are still remained after class is over, and so on. In today's information era,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m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interesting, the teaching method more convenient, an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gradually turn to the miniaturization, micro-class is emerged, which owns a prominent theme and is dapper, interactive, suitable for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icro-teaching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teaching of physiology, precise topic selection and reasonable design will be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hys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Micro-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physiology; Application measures
生理W是一门重要的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继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生理学因知识涉及的内容多、难度大、内容抽象,授课学时有限,初学者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掌握。中医药院校的部分专业学生兼顾中医和西医的课程,课时有限,学习负担重,其中以生理学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很难在计划学时内将该课程的重点讲解清楚。学生因理解困难而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生理学的教学目标。另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率逐年升高,学生基础知识差别比较大,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的需求。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是微视频(时间一般为6~15 min),但同时可以有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课件素材、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内容。因此,微课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适合传播,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特点[1]。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制作成视频作为知识的核心载体,将知识可视听化,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并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制作微课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容易获得,如电脑及随时可以在网上下载的免费软件,人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目前90%以上的在校学生通过Ipad、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进行浏览视频、收发短信等,且绝大多数学校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进行了合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费用低廉,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生理学成为可能。
1 微课可以成为生理学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生理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容易使学生出现倦怠,而导致错过或不能及时理解老师讲解的某个内容或知识点。与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安排不同,微课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或授课内容的难易不同,对相应知识点有选择性地进行灵活安排和切割,把课程中出现的重难点变成若干个小的视频进行详细讲解或拓展,使学生课前或课后能方便快捷地浏览,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效避免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重复与枯燥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进行学习,学习不再是依赖式或被动式地学,而是转被动为主动。但是,微课只能成为生理学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取代传统的生理学教学,因为微课仅仅是对单独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这对于生理学的学习,以及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是非常不够的;而且,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与现场情况会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2 生理学微课教学的优势
2.1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利于个性化学习
微课能紧密联系生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当学生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通过移动设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以及同任课教师交流解决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有利于把握重点内容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视频,突出重点,能使学生精准把握学习目标,从细节加深对生理学的理解。同时结合章节难点设计微问题进行测试,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习惯,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泛在性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使传统课堂得到进一步地扩展和延伸[2]。
2.3 有利于_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微视频有效地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通过微平台,可以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对相关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交流与加强。如此交互性的教与学,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还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和陌生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术交流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根据生理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反馈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追问、思考、变革自己的教学,并及时添加医学前沿知识,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在这种“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周而复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另外,也为生理学教师与其他教师、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3 生理学微课的不足
(1)微课平台建设的开展,受人力、网络、时间等的限制。生理学中知识点非常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制成微课;且由于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已经录制的微课还要进行内容的调整,加入相关领域的前沿,变革陈旧的理论和观点,不断地使其丰富和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地、及时地完善微课平台。
(2)学生学习意识不足或重视不足。生理学微课不同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在课下能自觉地去观看微课内容,而有的学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有的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因了解不多而不够重视,或忙于大学期间的各项活动而无暇顾及,等等,都可导致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微课,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应用。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微课进行生理学的学习,还有待加强学生对其的认识。
(3)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相应技术,才能制作出形式新颖、画面精美清晰、具有吸引力的微课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机操作和信息传播技术等能力,更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微课,从设计到制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充分调动团队的力量[3];另一方面,在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的情况下,学生有可能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4 对策
4.1 精准的选题
生理学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尤其在中医药院校,有些专业如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更难以理解。因此,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除选择重难点内容,如“动作电位、主动转运”、“心肌泵血过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氧离曲线”等外,还可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气胸、水肿、甲亢”等进行讲述,以助于他们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思维习惯。
4.2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理学理论性强虽然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反映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4.3 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在微课程设计制作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实现“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4],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充满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正文字号大小适宜,文字的风格协调统一,图片宜选用高清的典型图片,一页不超过两张。音乐选用与主题起伏相协调,可适时插入动画、视频或链接。界面设计形式简明、美观,动静结合,风格统一,等等。
5 结语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微课教学与生理学课堂教学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而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能够针对自己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性地、选择性地学习,对学生有大的吸引力,可以成为生理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 林洁,陈瑾.“微课”来了[N].中国青年报,2013-01-31.
摘要:根据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及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已出版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基础上,对各章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编制了教学大纲,同时亦统筹考虑了我校学生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而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将现代免疫等知识与传统医学融于一体,加之采用多媒体、愉悦案例或病案扩散式等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面、联系基础与临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教学探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需求,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融于一体,灵活应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2008年起,率先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来的教学探索发现,开设此门选修课程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模式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弥补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求知欲。总之,该门选修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阔,交叉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值得推广。本文拟就《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实践探索略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不孕不育与免疫》进入中医院校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1922年,免疫性不孕尽管被Meaker首次提出,但当时很少引起临床的关注,时隔20年后,因Wilson(美国)与Rumke(荷兰)两位研究者分别在男女不育不孕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抗体(凝集素)以来,免疫性不孕不育
症的地位才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1-2]。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记载,但在古医籍中,散见有“不子”、“无子”、“绝产”、“断绪”、“不育”等篇章中的描述,这些可归属于广义不孕不育症的范畴。自从20世纪60年代免疫系统发现确立后,免疫学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从免疫学的角度发现有些男女不育不孕症与其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而笔者将已编辑整理成系统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深入应用研究,是祖国传统医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第二,让学生熟知不洁的性开放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元凶,危害极大。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概要性介绍了免疫系统与生殖的关系;说明了免疫性不孕不育发病的原因与病原性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其检测的手段方法;重点指出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精要之处,着力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疗技巧和用药特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及医案之作,从而为医学生研究和运用带来方便。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免疫知识与传统医学于一体,既有基础知识介绍,又有临床实践治疗与医案总结,可谓有血有肉系统地介绍了该领域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最新发展。该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交叉学科点多,涵盖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病、诊断、治疗、病案研究方面系统地给出了思路、方法参考,对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这门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按照每章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第二,是对《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内容的设置。
三、《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仅多种关联学科多媒体材料、视频的收集整理及准备工作,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材料牵涉生殖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织胚胎学,生殖系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学,生物发育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妇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适当联系在一起,方成《不孕不育与免疫》这门选修课的授课PPT。PPT课件制作的完成,为这门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除多媒体讲授外,还插放了相关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试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
该门选修课程是围绕不孕不育、免疫为主线,辅之以其他多门关联学科展开教学讲解与讨论,加之课时有限的关系,每个讲座后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材或图书馆资料中查找答案,这便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结束时,为了对教学效果有一客观的评价,我们选用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让每位同学在教材中或自己平时所做的作业中将考试思考题90分钟内独自完成。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试卷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对此我们于2008、2009及2011年课程结束后,对报选该门课程的430名学生分别发放了教学问卷,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问卷分析后结果发现,大多低学认为该课程使他们能熟悉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67%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32%的同学对该门课程是满意的;87%的同学认为该选修课的内容设置是适当的。总之,学生对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认为是良好的,值得肯定。
五、对该门课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的展望
这门选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将基础与临床联系结合于一体;是将中医与西医融于一体;是将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也是该门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况还有现成的教材,使授课的难度大为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不断构思改进提升,所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多,牵涉的内容与知识面广,所以在授课中只能通俗简单化的讲授,好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一领域的概况。然而,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尤其是中医院校在对该课程完善后,建议能否将该课程开设为正式的必修课,可为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丰富临床基础知识的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升华,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中医学成为了一门始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重要概念的基石,而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医养生哲学和医道伦理等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则不足以言中医。传统文化作为中医学和针灸学始终的生命力源泉,在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科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针对针灸学特有的经络、腧穴、子午流注等概念,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和相关的有趣临床医案,为学生详细讲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内涵和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这些概念对学生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记忆,而成为一个个有故事、有临床意义的立体知识点,并将之相互串联成网络,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医学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信心,对未来在工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学术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的终身临床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麟鹏 杨颐 孙敬青 刘慧林 王雪飞
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设计性实验;课程建设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均衡、全面发展,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的临床应用、生产技术、行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新药开发、产品研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型高层次人才[1]。中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实验教学主要以各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如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炮制学实验、中药制剂学实验等,如何体现中药学科的系统性,如何建立各学科的相关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通过对中药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系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将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支撑,为中药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教学目的
中药学科传统实验模式的实验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将实验器具准备齐全,根据“实验指导”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中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最后按要求将实验中观察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3]。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检验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设计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中药实验模式,综合性体现在实验内容已扩展到中药学各专业知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因而具有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特点[5]。设计性体现在该实验是由教师指定实验项目的范围、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条件、选择实验器材、加以实施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中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方法、手段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科研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以温里剂“四逆汤”为例,其处方组成为制附片、干姜、炙甘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6]。教师指定研究主题为四逆汤的药学研究,学生根据所给范围进行实验设计。
2.1相关文献查阅及实验项目综述撰写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小结四逆汤的文献资料,撰写四逆汤处方中饮片研究进展综述,分析四逆汤的药学研究、药理研究、毒理研究、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为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2分组制定设计性实验方案
在综合整理四逆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学生3~5人自由组合,根据设计实验的要求及查阅资料的情况,并应用所学习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围绕实验目标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实验方案(初稿);以小组方式汇报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听取汇报,并针对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完整性、操作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引导性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方案进行修订,完成实验研究方案修订稿。此项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参与共同确定方案。各小组根据选定的实验课题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作为实验研究的依据。各组撰写的设计性实验方案报告应包括:(1)课题名称:要能尽量把全篇内容的研究目的确切表达出来。(2)立题依据:主要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等内容。(3)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求有明确实验目的,但应注意目的不能过多,以1~3个实验目的为宜,并且通过选择的实验方法能够达到目标。(4)实验原理:主要简述采用方法的科学依据。(5)实验材料:包括处方饮片来源、实验动物、试剂、试药、仪器、材料、对照品和对照物质等。(6)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为设计方案中的重点。如选择的题目为四逆汤处方药物炮制工艺的优选,则应对处方中附片、干姜、甘草所选用炮制方法进行优选,炮制方法的依据,选择何种考察方法,如: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各炮制工艺条件的因素和水平如何选择,确定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因素及水平。若选择适宜的传统性状及化学成分为主要评价指标时,对传统性状如何评价,对选定的化学成分如何测定,是否需要进行方法学考察,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样品制备及检测批次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7)数据处理: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如含量计算、方差分析、综合评分等。(8)注意事项: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均在这里列出。(9)参考文献:主要列出本实验设计用到的文献,需要给出电子版便于查证。
2.3实验实施
准备:学生依据实验方案(修订稿),向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提交所需试药和实验物品的清单,预订使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的时间。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作好原始记录。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调整优化实验方案(终稿)。注意事项:(1)实验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全程认真的观察,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记进行录;(2)如发现预期之外的情况,可按原设计进行必要调整;(3)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对实验数据必须按统计学要求进行准确地处理。
2.4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分析、归纳、整理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自己认为的解决办法,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检查设计性实验是否按设计要求完成,如未完成,应客观地、事实求是地找出原因,共同讨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实验结论应符合逻辑,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以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素质;(3)实验结果无论是符合预期还是与预期不符甚至相反,均需实事求是地分析讨论。
2.5实验分析与总结
同组同学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报告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论文的写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总结。
3结语
中药学专业作为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实验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各学科的验证性实验中均蕴含着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又充分融合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点和方法。只有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揭示中药学科的科学内涵,传承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中药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使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求知精神。结合化学、药理、毒理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的实验研究,以阐明中药的作用和原理,为中药工艺规范化与饮片质量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陶伟伟 单鑫 李琳 陈刚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卞金辉,陈娜,欧阳静,等.中药学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34-35.
[2]李石羽,郝东明,王淑敏.中药学专业“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3):15-17.
[3]王海莉.中药学实验教学认识与探讨[J].中医教育,2014,33(4):43-45.
[4]姚卫峰,邓海山,池玉梅,等.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交互性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75-76.
作者:李敏 王斌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其认为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种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接触,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直观教学法,进行多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视频、中药药材和饮片图片及标本,并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全面、直观、感性地认识中药。如中药学中煎药法和特殊煎法的内容,涉及许多实验物品,可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影像、动画等方式,将中药的煎煮过程、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和机器煎药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可在上课时,准备煎药器具、中药材饮片(如陈皮、生姜等)等物品,结合讲授进行演示,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高度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种素材,形象、直观、生动、交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学习中药学的兴趣,这样可以优化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2,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其含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问题为起点,学生的学习内容围绕问题所架构;偏重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所学知识,体现了“课 堂是 灵魂,学生是主体,老 师 是 关 键”的 教 学 思路[3-4]。对于教师来说,PBL教学法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把控每味中药从本草渊源到现代研究及临床实际应用,教学水平提高明显。对于学生来说,PBL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转换了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进一步得到锻炼。但由于设施限制,供学生浏览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有限,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有一定障碍[4,5]。
基于PBL的多方式组合教学法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所以应重视中药学教学改革。中药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并结合中药学系统讲授大量专业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学不能以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不同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基于PBL的多方式组合教学法对中药学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6]。首先,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知识体系的特点以及章节的内容安排,整理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问题,重点强调每一章药物的共性和每一味药物的个性特征,同时涉及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学科内容,从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每节课内容由一个小组负责。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和讨论的问题提前发下,便于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讨论。由小组自己决定时间讨论,把有争议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课前交给教师。课堂上,由组长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讲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于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强化学生记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个过程就是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存在疑问和分歧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中药药材及饮片标本,引导学生注意学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应用传统教学法,对每章节的讲授内容归纳总结,将前后、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对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大容量系统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前面对所学内容理解、思索的基础上,可以集中记忆,掌握学习重点,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
展望
总之,中药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通过有层次、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国家不断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比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法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