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6-30 17:2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1篇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很多启示,但是更多的是竞争与挑战。伴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在壮大,他的功能也不只限于充当银行的网关,借着商务电子发展的力量,第三方支付已经能跳过银行单独执行一些业务,例如担当银行支付中介、交易双方信用担保等。所以第三方支付正在不断地挤占商业银行在我国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劲敌。虽然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电子化的过程中已经适当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从缺点中找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仍不能阻挡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继续挤占我国银行业份额的脚步。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在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当前发展的形势,客观地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利弊关系,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工作、消费等活动方式和支付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效率,商业银行的业务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迎合客户节奏的金融产品,将会被客户所抛弃。所以,银行要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广大消费者诉求的快捷支付模式,提高支付效率;借跨境支付,拓展国际市场:现在很多网民都有跨境购物的渴望,全球网上购物市场发展迅猛,而且相对于境内的支付业务,跨境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更高。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海啸”;投资;理财;现状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伟.个人理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4篇

从美国德崇证券位于贝佛利山市的一间办公室里开始了投行职业生涯的莫里斯,如今已是一位“老华尔街”,在创办美驰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瑞银集团总裁。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投资银行在生死间徘徊,仅2008年9月15日这一天,美国五大投行中就有2家“消失”:美国第三大券商美林证券同意以500亿美元的价格紧急卖给美国银行、美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公司爆出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加之同年3月,美第五大券商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华尔街史上最辉煌的五大投行已经倒塌了半壁江山。而偏偏在此之前,莫里斯选择离开瑞银,成立一家自己的投行。

莫里斯认为,选择此时创业并非巧合,“我早已经发现,十多年以来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莫里斯一直以向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作为他的事业。但是最近十多年,他发现这项事业中,开始夹杂越来越多其他的东西。因此,他离开华尔街不是离开一家公司,而是离开一种“不对的模式”。

1999年,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生效,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营与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分业到混业、从独立的顾问角色到变成亲自参与资本增值的投资客,这曾经造就了华尔街无比繁荣的黄金期,而巨大的利益诱惑也使人性中的贪婪因子泛滥开来。过去几年,华尔街几乎与“急功近利”、“暴富”等词汇划上了等号。在莫里斯眼中,这正是出现金融危机以及诸多大型投行在危机中倒下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略显拘谨的莫里斯几次提到二三十年前的华尔街:“传统的华尔街投行家,总是以一个独立的身份,为客户提供中性、专业的金融顾问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信任不断累积,业务的获得也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多人努力拿到一个项目,然后捞一笔快钱赶紧走人。”

性格温和的莫里斯更希望通过良好的服务来获得客户的认可。2007年7月1日美驰正式运营,第二天就做了第一笔收购交易,莫里斯认为这是希尔顿酒店送来的一份价值270亿美元的“开张贺礼”。

“这背后是20多年的积累。我与希尔顿家族结识了20多年,始终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提供最好的建议,客户总有一天会认识到你的价值,会找机会感谢你。”

回归顾问本色

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告了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的实行了长达2/3世纪的意在限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交叉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美国银行重开混业经营,投行也深陷其中,他们在向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的同时, 还向客户提供资本服务,这很难避免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带入自己的利益。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行的“独立性”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寻找具有“独立性”的投行给自己提供“中立”的金融顾问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看过你简历的人都会好奇,你在2007年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以前选择离开瑞银,自己创建独立投资银行,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莫里斯: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2007年才出现的,而是早就对多年以来投行业的经营模式不看好。

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帮助客户把一个交易做“对”了,而“对”的前提是你要中立、独立。

在大的综合性投资银行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把顾问、投资、融资各项业务混在一起的经营模式,很难为客户带来最好的价值,很难产生真正的顾问效应,因为各项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你要给客户作金融顾问、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你还要为资本服务,向他们提供融资,向他们兜售你的金融产品,很多顾问服务做到后面,是跟金融产品的销售绑定在一起的。

大的投资银行很难避免在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带入自己的利益,例如承销或者给客户借钱、帮助其融资等等。这些业务很赚钱,所以人们很难抗拒不参与这些业务。这种情况下,你给客户提供的顾问建议,不是对客户最好的,而是对自己最好的。长期下去,跟客户的关系是很难维持的。而对投资银行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客户对你的信任。

《财经国家周刊》:在华尔街,持有你这种理念的人多吗?

莫里斯:其实在20多年前,传统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的模式是不参与太多客户的投融资业务的,仅是以一个独立的顾问身份,给客户提供中肯的意见。

混业经营给这些投资银行家带来了不少压力,为了业绩、为了盈利,他们要卖金融产品给客户,但有些东西是他们本身不想卖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从二三十年前走过来的资深投行家,他们更想当一个独立的顾问,更想提供纯粹的顾问业务,而不是不断地卖产品、卖债券、卖股票。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未来华尔街投资银行业的生态会是什么样的?

莫里斯:未来的模式应该是将提供资本与提供顾问二者分开。事实上,几百年以来一直是这样。可是十年前,人们开始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慢慢地大家觉得好像就应该混在一起,现在来看还是不能这样。投资银行业经历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现在又出现了这种分业经营的趋势。我认为,华尔街返璞归真的时候已经到了。

过去多年,投资银行的内部利益冲突是结构性的。打个比方,原来我给你提供的是顾问建议,我收到的回报是顾问费。但如果后来我可以向你提供数十亿美金的贷款,而我借此获得的收入要远远多于顾问费的时候,那么我就会变成出卖金融产品的兜售师。

顾问服务独立出去,这在华尔街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趋势。一个客户告诉我,现在面对投行派来的顾问服务人员,花十秒钟去想他和对方之间存在什么利益冲突都嫌多。如果你在这项服务后面还留了什么后手,哪怕只有一个,他都不跟你谈了。

《财经国家周刊》:这会对那些大型投资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莫里斯:未来,这些投行应该很难再以顾问的形式去出卖自己的产品了。投资银行业的报酬也会逐渐下降。我认为将来在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会存在,并保持它们较大的规模。但这些机构主要提供资本,而不是提供顾问服务。规模大,并不代表大而全,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少。

从监管层面,我个人认为,大的金融机构必须留有足够的金融资本,监管机构应该强迫他们准备足够的安全储备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顾问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后,会成立独立的投资银行,类似于美驰这种规模中小型的公司,这样市场的效率才会出来。现在在华尔街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每一个并购交易,尤其是大的并购交易背后,都要有一个独立的顾问团。这个顾问团往往由多家投行的顾问组成,超级大投行除了提供顾问,还随时准备兜售资本;在提供建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投行说我们觉得某项决策是个好主意,而那家独立投行意见恰好相反时,客户往往会选择这个独立顾问的意见。

正确比速度更重要

正如危机带来机遇一样,经济复苏也给独立投资银行带来了挑战。一些大型银行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准备夺回被独立投资银行抢走的客户;来自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公司的银行家们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精品投行,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在经历了2年的快速发展后,莫里斯在2009年的并购业务座次表中下滑到第82位,尽管公司从重组业务那里获得部分弥补,但这种下滑仍然显示了投资银行成功的短暂易逝。

《财经国家周刊》:最近4年,巨型投行有的倒下,有的转型成为综合性银行。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复苏仍很艰难,加之资本市场低迷,这样的大环境下,您认为独立投行的前景在哪里?

莫里斯:我们认为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本身,凸显出高质量顾问服务的价值。客户在危机爆发以后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过去接受的很多顾问服务其实根本不够格,在过去快速扩张、赚钱比较容易的时代,顾问的独立性可能被忽视,但是在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反而会得到重视。

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身也呼唤高质量顾问服务。因为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客户都感到恐惧与困惑,这更需要“外脑”帮助他们判断未来是什么趋势,他们应该怎样决策,而往往正是这种艰难时期搭建起来的关系更容易长久。

三是经济不景气时,恰是独立投行招揽人才的机会,因为这种情况下总会有很多人选择离开原有公司,他们都是高质量的银行家,带给独立投行的除了人才还有客户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独立投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莫里斯:核心竞争力还是客户关系,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长久信任。我们回到了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只要我们把客户关系建立起来,为他们提供“对”的服务,而非赚一笔快钱就走,终究会收获客户的信任。这是一种以提供顾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中小型公司应该有的企业文化,也是独立投行的一个特色。在巨型投行里,很难长期维持一个一致的企业文化。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的市场环境比较浮躁,这一背景下,怎么构建长期的客户关系?

莫里斯:不要追求速度,靠时间去积累。并不是说慢就一定是对的,但是正确比快慢更重要。以美驰公司来说,我们现在来到中国,但是在中国的业务拓展上没有时间表,我们也没有给自己订盈利指标,比如要在多少年内上到什么台阶,占到多少市场。这种规定,会让人的思维变形、扭曲。客户关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才更稳固。

在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时代,不管是投行还是客户,很多人的思维都是往前冲。但大家也看到了,急功近利的事一定是有后果的,当年很多急功近利的公司现在已经消失了。

在中国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市场,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有时候快速增长会隐藏很多问题,当速度到达一定程度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我们来到中国以后,希望给自己树立的形象是我们是一群可信任的人、可信任的顾问公司。当然,这需要时间去证明。

现在中国有一些客户本身也是比较心急的,急着融资,急着去美国上市的到处都是。我们相信,市场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中国市场很多客户也需要这样一个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跟他们互动。也许今天做的事情,到了10年以后才有回报,但是我们愿意等待。

中国公司应理性上市

2011年中,在美国上市的多家中国概念股被迫退市,新浪、优酷、当当、搜房网等企业股价大跌,另有部分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因此被迫暂停进程。中概股作为中国“驻美”资本的形象代言人,遭遇了巨大的信用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近期,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屡遭做空,你怎么看待这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莫里斯:对于中国概念股,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讲,从现在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指数上的表现来看,对它们的帮助不是很大,其重要的原因是到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返程上市,也就是俗称“后门上市”的公司,让美国人很难看懂,它们没有承销人、保荐人,这些公司主要聚集在纳斯达克,所以我们认为上市的方式还应该加强监管,监管不力是爆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

另一重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本身并不适合去纳斯达克上市。全世界有很多证券交易所,不同证交所对应的企业类型不同,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也不同。如果某个中国客户是科技类公司,那么去纳斯达克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但如果它是制造企业或者其他传统行业的企业,去纳斯达克就不是很好的选择了。但过去几年,投资银行在给这些公司上市的建议时,往往会鼓动它们去美国,因为去美国上市对这些投行来说承销费最高,但对于客户来说,去美国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未来中国公司上市,应该注意什么?

莫里斯:中国从10年前开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早期大部分企业都是把精力集中在融资上,增发或者通过卖债等方式。相应的,这10年里的中国投资银行业也都把精力集中在找钱上。整个市场,对钱的重视是最高的。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caijing.com.cn/2011-04-20/110697592.html.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3]于洋.理想的私人银行模式应该独立于商业银行之外[j].银行家,2007(7).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搭建境外私人管理平台[ol].caijing.com.cn/2011-04-20/110697592.html.

>

[2]郑芳.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中资私人银行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3]于洋.理想的私人银行模式应该独立于商业银行之外[j].银行家,2007(7).

第7篇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III ;基本框架;中国银行业;影响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全球金融监管当局反思监管框架,尤其是对于巴塞尔协议II的争议和反思,直接推动了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金融危机以前,许多银行由于过高的财务杠杆率、资本质量不好、资本数量缺乏以及流动性缓冲不足,加上具有扩大经济周期作用的减债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银行危机加重。针对危机前银行的弱点,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希望能加强银行以及全球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从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共同组成了“巴塞尔协议III”。

一、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规定――兼论协议III与II的比较

总的来说,巴塞尔协议III是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相结合的全面监管框架,使银行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更有效的应对各种冲击。

(一)微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对于微观方面的监管改革可以用资本比率计算等式来思考:一是分子,也就是监管资本;二是分母,也就是风险资产;三是资本比率本身。

1.分子:更加严格的资本定义

协议III对于分母的改革提高了资本质量。先看一下协议II的缺陷。第一,旧的资本定义情况下,银行也许有很高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有形普通资本充足率却可能很低。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银行在风险基础上的杠杆率达到了33:1和100:1。第二,旧协议中资本定义组成要素过于复杂,这些复杂的定义使当损失上升时什么资产可以用的决定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在这些复杂的资本质量决定标准中,还缺乏一致性的资本扣除标准。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银行的一级资本必须充分考虑在“持续经营资本”的基础上吸收亏损,其核心形式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剔除少数股东权益、无形资产等项目;二是二级资本在银行“破产清算资本”的基础上吸收损失,并取消了二级资本结构中的所有子类别;三是银行的三级资本被废除,以确保市场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与信贷和操作风险要求下的资本质量看齐。

2.分母:增加风险覆盖范围

巴塞尔协议III在分母上提高了风险覆盖范围:

第一,提高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提高相关业务资本要求。(1)对资产证券化暴露进一步细分“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并提高其风险权重;(2)对使用外部评级确定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要求规定了额外限制条件,包括排除隐患自身提供增信安排导致的信用评级提高带来的资本优惠,银行必须进行尽职调查,持续及时地掌握基础资产池风险信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和风险特征;(3)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取消对市场整体出现动荡时的流动性便利的资本优惠。

第二,提高交易账户风险资本要求。对于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法的银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除了计算VaR,还需考虑压力测试下的VaR,即基于10天持有期、99%单尾置信区间以及连续12个月的显著压力时期数据计算风险价值。同时,交易账户使用内部模型计量特定风险的银行,需要对信用敏感头寸计量新增风险资本占用。

第三,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委员会采取的措施有:使用压力测试估计的参数计算有效预期正暴露以覆盖广义错向风险,以此确定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资本要求;使用“交易对手暴露等价债券法”来捕捉信用估计调险,以此提出附加资本要求;大型金融机构计算风险暴露相关性时使用1.25的资产价值相关性乘数;提出延长风险保证金期限、压力测试和返回检验等新要求。

3.资本比率:提出新的要求标准

一是建立资本缓冲。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前者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构成,且不低于2.5%。后者比率为普通股或者其他能完全吸收亏损资本的0-2.5%,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来定。

二是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表是巴塞尔协议II和III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一个对比。

通过这样的标准,资本数量和质量都比巴塞尔II要求高出很多。质量上,注重普通股的比率,这是对于银行安全最有利的保障;数量上不仅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还增加资本缓冲。

(二)宏观审慎

巴塞尔协议III是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相结合的新协议,而宏观审慎是针对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杠杆比率

杠杆比率计算法为核心资本与总资本的商。总资本不经过风险调整,可以防止模型风险和为计量错误提供额外保护,补充和强化基于协议II的风险管理框架。2010年7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文件将一级资本最低杠杆率定于3%。巴塞尔委员会希望在2013年-2017年双轨运行这个比率,在2017年上半年进行最终调整,并希望在2018年1月1日进入协议III的第一支柱。

2.降低顺周期性

银行自身经营和监管要求的顺周期性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巴塞尔委员会研究并公布了一些降低顺周期性的措施。首先,减缓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其次,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通过推动会计准则认可准备金与预期损失挂钩等方式,推进稳健拨备做法,提高吸收经济衰退时额外损失的能力。

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具备附加的损失吸收能力

由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他们之间具有很多相互交易,产生广泛联系,在2007-2009的金融危机中,大金融机构的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不但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而且造成人们的恐慌,加速经济萎缩。金融稳定局建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可能包括资本附加费、或有资本、保释债等。

(三)流动性监管

巴塞尔协议III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加强流动性监管,将流动性监管提升到和资本监管同样的地位,引入了两个统一的定量检测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和五个检测工具。

1.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主要描述短期(30天以内)特定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数量,以此应对资金流失的能力。净稳定融资比率主要考核的是银行中长期(1年以上)的流动性,即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见表2)。

2.流动性监管的辅助监测工具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了五个监测工具随时监测,用于反映银行业机构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以及某些市场指标的具体信息。

一是合同期限错配,该工具反映在指定时间段内合同约定现金流入、流出的期限差距,这个工具显示了在特定时间内跨度需要补充的流动性总量。二是融资集中度,它需要从三个角度测量:重要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及币种,重要性依据是单一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和币种分别占相应资产比重的1%以上,这可以识别比较重要的批发融资渠道及交易对手,监管当局希望借此鼓励融资来源多元化。三是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它是指银行可以用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抵押融资和被中央银行接受作为借款担保品的、无变现障碍的资产。四是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为了防止重要币种的错误配置风险,银行和监管者需要监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外国币种的流动性覆盖比率=该币种的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天该币种的净现金流出。五是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数据作为对上述定量方法的有价值补充,包括市场整体信息、金融行业信息和特定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早期预警。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一)中国银行监管部门拟实施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与巴塞尔协议III的比较

在巴塞尔III基本文件公布以后,中国银监会也推出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四大监管工具,构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称作“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见表3)。

来源:中国的监管标准根据网络资源整理;巴塞尔监管标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9月12日的文件《各国央行代表宣布更高的全球最低资本标准》整理。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从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看,对我国影响不大

只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对于银行业资本要求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是一个监管的趋势,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欧美银行。根据各个银行2010年度三季报,汇集了如下信息(表4)。除了深发行和浦发银行低于总资本要求10.5%,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高于我国监管要求和协议III要求,并且协议III还不会立即实施,各个银行还有机会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2.杠杆率――中国银行业高于巴塞尔标准

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进行了定量影响测算,在样本中全球两组银行的杠杆率分别为2.7%和3.8%,中国78家银行平均杠杆率水平为4.6%,高于我国要求的标准4%。

3.资本缓冲的要求将使未分配利润受挤压

我国和协议III都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要求还有差距。行业平均水平在1.76%,除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低于2.5%的标准。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标准,那么上市银行将需要提取更多的一般风险准备,从而未分配利润将受到一定挤压,分红率有可能降低。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来满足缓冲资本的需求。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银行业监管格局发生变化,一方面巴塞尔委员会吸收更多国家为委员会成员,另一方面在巴塞尔协议II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出台一系列文件形成巴塞尔协议III。但是,对于风险的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还将继续。中国作为委员会成员,一方面在参与制定规则过程中要为本国谋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将国际协议借鉴过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的银行监管规则,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CBS, the Basel Committee's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report to the G20,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Report, 0ctober 2010.

[2]Stefan Walter, Basel III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November 2010.

[3]BCBS, Basel III: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December 2010.

[4]BCBS,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December 2010.

[5]BCBS,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 June 2006.

[6] Hervé Hannoun, the Basel III Capital Framework: a decisive breakthrough, November 2010.

[7]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Reducing the moral hazard posed b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SB recommendations and time lines, October 2010.

[8] BCBS, Group of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announces higher global minimum capital standers, September 2010.

[9]BCBS, Guidance for national authorities operating the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December 2010.

[10] BCBS, the Basel iii Accord, From the Basel iii Compli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BiiiCPA), 省略, Sep.2010.

第8篇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中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在解决农村持续经营、农村金融市场低效运行状态、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间业务

1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境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制地方银行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自主开展各项业务,为股东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区域分为个人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这3部分。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深度开拓市场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理财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内的内部问题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竞争对手的压力及消费者选择的外部问题。

2.1理财产品单一,小额贷款风险多元化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科技水平、金融产品研发人才匮乏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层次相当低,范围也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少,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各大国有银行。特别是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开办时间短,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的产品构成单一,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财品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另外,农户缺乏偿还意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金融知识匮乏,信息来源也较少,所以很多农民对于信贷理念认识不深。

2.2中间业务经营范围小、品种相对少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领域,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办品种单调,用户单一。虽然大多是不收任何费用,但缺少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类型。对于主要利用经济财务、市场信息技术、相关法律咨询和专门人才培训及企业顾问,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欠缺,有的则很少涉及或没有参与,特别是理财与保险箱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3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工业生产处于低位运行,投资、消费增速减慢,国内总需求相对不足。在我国总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使银行竞争加剧,将导致贷款市场利率降低,加之某些农村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实行一年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吸储成本提高,存贷利差收窄趋势将不可避免。利率市场化后,会出现储户、银行和贷款方力量的对比,市场的博弈。

3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完成股份制改革较早的农商行的成功经验,给出以下对策。

3.1发挥农商行的优势推出优势品牌农村商业银行可将”客户群体需求差异化”这一理念考虑进去,并在提供相关支持理论的同时,多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为个人理财业务开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形成了巨大的基础优势。可根据农副产业的特点,开发与之适应的不同期限的小额贷款业务,在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同时起到支农作用。

3.2重新认识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完成改革比较早的张家港、常熟、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中看出,全力以赴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改进现有的零售银行管理模式,按集中作业和专业化操作要求,提高员工对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增加他们参与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二是进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按照零售银行业务定位,创新业务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增加服务内容。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尽快填平补齐产品和服务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三农”和自身条件,进行“原创型”的产品开发。

3.3建立健全分类定价机制,制定差异化贷款利率农村商业银行需对优质客户、重点产品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以增强市场适应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办法,明确贷款定价依据、方法及定价流程、程序和授权事项;另一方面加强系统支撑,加快公司及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为利率定价提供数据保障。总理再三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型升级”,农村商业银行应抓住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调整信贷结构。

4结语

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在目前的发展当中,找好定位,努力如破社区型银行的局限性,探寻适合自己所在地域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一味追求同质化,才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当中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金霞.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顾淼.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法律规范[J].法制博览,2014(3).

第9篇

【关键词】网点;服务;营销;能力;思考

一、当前网点销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业竞争白热化,产品销售同质化

从近几年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产品销售情况来看,各行的产品销售已经进入一个平缓期,尽管同业竞争还很激烈,但基本处于同质化竞争的平台,短期内难以实现以往的跳跃式增长。以建设银行为例,网点可销售产品多、起步早、提速快,一直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原因是最早试行了网点综合化改革,及时推进了网点标准化建设,率先在网点全面实行买单制激励政策。但随着同业的追赶和跟进,这种先发优势正在以较快速度消失,在同业竞争白热化,产品销售同质化的大环境下,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必须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加快业务创新,实现产品设计与网点销售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服务模式单一化,差别服务简单化

针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当今国际领先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个人客户为例,高端客户处在个人客户群体价值链的顶端,一个资产达百万元或千万万元以上的高端客户,每年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价值回报,远远高于一般客户的价值贡献度,抓住了高端客户,就抓住价值创造点,服务好高端客户,就抓住了服务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间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高端客户的竞争。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商业银行网点服务模式单一,高中低端客户处于同一服务平台,尽管服务区域在物理布局上有所调整,尽管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以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但繁重的柜面业务压力对优质客户服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未能真正给予高端客户个性化、差别化服务。即使有所差异,仍然处于低端、初级、简单化服务阶段。

(三)客户经理数量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客户经理是银行连接与维护客户的纽带,在商业银行对外营销及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基层网点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机制不顺等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客户经理人员配置总量先天不足,一个网点只能配备一名或两名客户经理,人员数量与所维护的客户数量不匹配,很难高质量完成客户营销和维护任务。二是从各行客户经理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已配置的客户经理一部分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老员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适应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入行不久的新员工,业务能力与技能还处在起步阶段。客户经理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大多数高端客户的年龄平均为40岁左右,现有客户经理年龄结构、人生阅历、业务技能、个人智慧以及文化背景均与客户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客户沟通共鸣点较少,要从员工个人魅力方面赢得客户的真正认可和信任难度较大,从长期来看,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高端客户群体的维护和拓展。

(四)产品营销手段单一,服务方案缺少含量

各家商业银行在围绕如何服务好高端客户问题上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开辟VIP专用窗口、开辟VIP客户理财室、配备专属客户经理等,力求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等专业理财服务。但由于银行网点的服务定位、场所建设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端客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且效果不太明显。为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专业化的理财方案仍是客户经理的短板,也是提升网点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五)渠道建设步伐缓慢,自助功能有待完善

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渠道具有较强的业务分流功能,目前,客户虽然对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的认知度逐年提高,渠道利用率不断提升,但对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的分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内蒙古某银行为例,在营业网点受理的业务中,自助银行有37.17%的为查询和取现业务,个人网银客户全年账务易平均仅为5笔,新增手机银行客户活动率只有59.96%,电话银行新增客户中90.14%的个人客户为睡眠客户。个人电子银行总体账务易占比在30%以下。由此可见,要大力提升网点的价值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对柜面业务的分流作用,渠道建设任重道远,自助服务潜力巨大。

二、提升网点销售能力的建议

(一)加快渠道建设,实现网点转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网点是银行最基础的服务机构,也是银行最昂贵的资源,更是银行办理业务成本最高的渠道,只有不断提升网点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网点转型,建立健全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引导和有效分流客户,培养客户对银行业务熟悉和操作使用能力,实现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协调互动,才能提高对优质客户服务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加大自助银行布局和规划力度,提升客户分流能力。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各项服务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要充分挖掘渠道建设的潜力,全面做好物理网点与自助银行的长期规划,加快自助网点布局步伐,发挥自助设备对物理网点替代作用和客户分流作用。同时,要大力推广和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积极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等服务设施,分流柜台压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三)加快网点转型,实现网点客户分层服务。

随着银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各家银行对高端客户的争夺也日益加剧,网点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对此,一是要加快私人银行、财富中心、贵宾理财中心等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渠道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服,为个人高端客户、富裕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分层服务体系。二是抓好网点转型和功能重塑,清晰市场定位,实现网点的标准化和差异化,增强网点的营销能力。三是提升网点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网点客户经理是有效识别和维护中高端客户的重要角色,只有不断提升客户经理的专业素养,才能有效维护客户,防止客户的流失。

(四)强化网点整体营销服务体系建设。

一个网点就是一个有效的服务营销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能吃苦、有市场营销能力的个人业务营销团队,是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点营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要善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形成合力,通过为客户量身定制适合客户需求的一揽子理财方案,实现客户与银行双赢目标,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对网点服务的依赖度。

(五)完善网点支持保障功能。

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客户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中筛选目标客户,增强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对网点营销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客户经理要善于充分运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识别和分析客户,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对策,有的放矢,把目标客户维护好、服务好。

(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一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网点要形成定期电话沟通,定期上门拜访的回访机制,以优良、快捷、全方位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用完善、高效、温馨的客户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广泛赞誉,塑造良好的市场口碑。二是不断提升素质,提高服务水准。目前,银行各项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要不断学习,准确掌握各项理财产品的卖点,针对不同客户,制定理财规划,提供理财方案,实现客户效益最大化,用真诚留住客户,以过硬的服务本领吸引客户,从根本上提升网点的营销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查秀芹.对深化网点转型与星级网点创建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1(12).

[2]冯欣,隋修芝,许苒.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3,2.

[3]何行成.如何提升上市银行价值创造能力[J].金融博览,2011,01.

第10篇

1.关于资本的协调。对于监管资本中剔除的商誉、递延税资产、与资产证券化销售相关的收益等项目,因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内涵不同或因现行准则处理技术达不到要求,可以暂时认为属于不可调和的差异。但无形资产与上述项目不同。目前BCBS从审慎监管的角度将其从一级资本中剔除。事实上,鉴于无形资产的重要性,IASC在成立后不久即着手有关准则的制定,早在1977年即已了第9号征求意见稿《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其间经过数次修订,于1998年IAS38,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经过27年的发展,无形资产准则已基本成熟,能够提供客观、公允、稳健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避免高估无形资产和相关收益的现象。因此,建议监管部门承认无形资产为一级资本,不再予以剔除。需要说明的是,IAS38中所定义的无形资产并不像国内会计准则那样包括土地使用权。这主要是考虑到两点:一是无形资产的特征之一是给主体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土地使用权给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是确定的、可预期的。在我国,土地一般具有较大程度的增值性,尤其是国有银行土地来源多样,有的是政府无偿划拨,有的是低价转让,其实际市场价格大多超过账面价值,这一点与一般的无形资产显著不同。二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房产不能离开土地而单独存在。在银行实践中,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是与相应的建筑物一体的,且在国内上市银行的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占比超过90%以上。因此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土地使用权在报表中视同预付土地租金。从会计可比性和国际趋同的角度,国内会计准则应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鉴于此,笔者建议,在下一步修订国内会计准则时,将土地使用权从无形资产中剔除,在报表中单独予以反映。

2.关于贷款拨备的协调。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银行资产的信用损失估计过程应充分考虑监管方法的合理性,并尽可能利用其确认结果作为会计计量的依据。预期损失模型赋予了银行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和自,其中由于会计人员需要对资产生命周期及近期内的损失进行估计,而大量损失数据来源于客户的业务状况和信贷管理过程,会计人员难以依赖自身对估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独立判断。另一方面,银行在实施巴塞尔协议Ⅱ的过程中,对自身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提升和规范,在多年的执行过程中,损失预测有效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为提高预期损失的准确性,减少财务操纵的可能,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尽可能考虑利用监管规则的风险计量方法和成果。在资产分类方面,可利用监管方法下的信用评级组合,对会计减值准备的计提对象进行分类。以我国银行业的五级分类为例,开放式投资组合的分类可按表1所示的原理进行过渡。在信用风险要素的协调方面,会计准则确认预期损失时,可考虑使用监管方法下的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来构建模型,尽可能避免会计和监管规则下对同一要素的“双重”调整,决定损失大小的因素含义及来源尽量保持一致。在减值资产的计量方面,会计资产的账面价值如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后,将为预期损失分期或立即确认后的摊余价值,主要针对的是表内资产而未包括表外资产,因此需将违约风险暴露中包含的表外风险暴露剔除,确定表内资产损失。在损失涵盖期间方面,会计预期损失模型中的开放式组合损失涵盖期间最长为组合的生命周期内,因此在监管方法预期损失涵盖未来12个月的基础上,银行可进一步利用监管估计方法和模型,对组合剩余生命周期内的损失进行估计,来满足会计模型的期间要求。在损失确认条件和违约损失的估计方面,会计及监管也应采用相同的确认标准。此外,由于会计减值准备预期期间的扩大,可以预见,如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银行的减值水平应该在现行水平之上,超出监管预期损失的可能性增大。在巴塞尔协议Ⅱ的规定中,会计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作为监管资本,但不得超过风险加权资产的一定比例,由此有可能形成如下情况:会计减值损失足额计提带来利润减少,对银行利润业绩不利;同时,超出监管预期的减值准备不能计入到监管资本当中,造成对银行充足计提的“变相惩罚”,在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上,会计和监管方法都不能对银行合理激励。因此,建议监管规则对会计减值准备的资本属性进行合理确认,对其计入监管资本的限额重新调整,以保证会计减值准备结果在监管要求中的合理和审慎。

3.关于套期会计的协调。套期会计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被套期项目属于未来的交易事项,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不能在表内确认;二是目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采用混合计量属性。这两者导致不能实现账内“自然”套期,需要进行特别的套期会计处理。从IASB提出的金融工具解决方案来看,对套期会计改进的长期方案是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中期方案是修订计量要求和简化套期会计。对于修订计量要求,IASB已通过IFRS9减少金融工具类型的数量得以实现;对简化套期会计,已于2010年12月了《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提出了降低使用门槛、容纳更多实际套期管理办法等意见。对此,笔者建议:一是改进套期有效性评价标准,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应能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和水平。《征求意见稿》虽然允许对非金融项目的风险部分、对于特定的项目组合套期等,容纳了更多的实际套期管理做法,但活期存款套期、宏观套期等问题仍然未能有效解决。这使得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济实质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甚至导致银行放弃一些风险管理行为。三是进一步提高套期规则的一致性。在套期会计中,公允价值套期允许将确定承诺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但现金流量套期不允许将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尽管二者均不符合现行准则下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有些项目既可采用公允价值套期又可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但两种方法又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制定逻辑严密、理论一致、前后统一的套期会计规则。

4.关于风险信息披露的协调。在准则制定层面,建议充实信息披露内容,加强风险的定量披露。在与银行监管部门进一步协调的基础上,借鉴银行监管的信息披露要求,披露更多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内容。在信用风险方面,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信息披露,在市场风险方面,披露更多的风险价值模型信息。在银行监管层面,要充分运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共性要素,减少银行的信息披露成本。加强与准则制定机构的协调,进一步缩小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差异,尽可能以会计资料为基础,计算关键监管指标及关键数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差异协调的政策路径

1.完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体系。准则制定机构应与银行监管部门充分协调,将一些银行监管和企业实际管理理念融入会计准则和概念公告中,建立面向未来、全面考虑风险和银行管理特点的会计框架。首先,在会计目标中纳入宏观稳定因素。笔者认为,银行既是企业,同时又具有一般企业不具有的影响。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不仅仅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还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公众的切实利益,正因如此,银行才是大而不能倒。因此,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人银行,在某种意义上,都存在政府的隐形担保,最终需要全体纳税人买单。因此,建议将银行监管部门一直要求的宏观稳定因素纳入会计服务的目标,这是会计的社会目标,它与会计的技术目标(决策有用性)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这不仅有利于对准则的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还能综合考虑准则对资源配置、公共利益的潜在影响,为准则的发展提供合理指导。以此为依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降低拨备的顺周期性也就有了理论基础。其次,延伸会计配比原则的内涵。现行会计理论认为,在某会计期间银行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银行在该会计期间所取得的利润。配比原则存在的问题是,未充分考虑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导致账面利润高于实际利润或利润提前确认、损失风险延后确认的现象。例如,假设某银行以Libor(5%)发放一笔贷款,但考虑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以往违约概率,该笔贷款的市场定价利率应为8%,因此,实际上由于定价过低,该笔贷款实际上在发放时即已发生损失。而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此项贷款只有当损失“实际”发生时才予以确认。因此,建议延伸配比原则的内涵,收入不仅应跟费用、成本配比,还应跟承担的风险配比。按此原则,前文所述的贷款拨备“预期损失模型”中,利息收入按考虑到了未来损失后的实际利息确认也就师出有名了。第三,建立反映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的会计架构。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是未来才能发生的,风险的识别、计量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这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强调的稳健、可靠、可计量存在一定的冲突,对此,会计上一般采用能不确认就不确认、能少确认就少确认的思路。这导致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或较少能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和管理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因此,准则应进一步的改进,能够充分反映出银行风险管理活动,区分出不同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避免出现收益的人为波动。第四,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使用者对它的使用,而前提是使用者能够理解其涵义,这就要求准则应通俗易懂、前后一致。目前SFAS133和IAS39公认为是历史上最复杂、最不好懂的会计准则,其详尽的会计规范、复杂的处理方法使得企业实施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建议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理解性,降低其复杂性,提高其一致性,真正打造出一套高质量的、透明的、能够得到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各利益方认可的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充分借鉴对方成果。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规则都是持续发展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相互为对方提供了改革与完善的条件。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框架体系都比较成熟,这为银行监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银行监管规则制定机构要跟踪会计准则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会计准则的创新成果,完善金融规则。另一方面,银行监管规则具有审慎性和前瞻性,站在宏观的角度突出衡量银行的相应风险,运用成熟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监测和保证银行的财务能力能够吸收银行可能面临的损失,在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充分借鉴银行监管规则的优势,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完善会计准则。

3.从银行管理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银行业是极具创造性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银行的管理实践是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产生及发挥作用的根基,脱离银行实际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修订与完善都必须时刻紧跟银行的管理实践活动,及时总结和提炼银行业的先进实践成果,从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总结和升华,建立反映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制定能够真正反映、指导、鞭策银行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约束标准。

4.搭建信息互享平台。目前,各国银行普遍需要向各个外部监管部门报送会计信息,存在信息无法充分共享、披露成本高、信息审查和校验复杂性、准确性无法充分保证等问题。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实质是将会计信息和相关管理信息按统一的标准再描述、再读取的利用管道。对于银行业而言,通过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和验证机制,可以减少数据处理时间,为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手段;对于监管部门而言,XBRL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加快数据处理及应用时间,提高监管报告的数据利用水平。因此,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在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充分协调、合作,制定基于统一平台的监管报表XBRL扩展分类标准,进一步推动和引领XBRL在银行业逐步推广应用,在技术层面降低银行执行成本。

三、差异环境下的银行应对

在会计准则、监管规则越来越重要且持续存在差异的环境下,银行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思考、积极应对,一方面促进提高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水准,另一方面将外部监管压力转化为内生发展的动力,实现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制订

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从会计核算理念、核算方法到财务报告诸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预期损失模型等的应用和推广,对银行财务会计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我国会计准则配套修改调整前,银行需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积极参与下阶段的国内会计准则修订进程,并提出既接轨国际会计准则又适合我国银行业实务操作的修订建议,积极表达行业声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有许多特殊情况、特殊问题。财政部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既持续国际趋同又灵活互动的原则。在此背景下,国内银行业更需要广泛行动起来,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及金融经济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向IASB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提升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使IASB在准则制定修订以及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过程中,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维护国内银行业利益。同时,巴塞尔协议Ⅲ的全面实施,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也带来积极影响,银行从业人员必须紧跟监管规则的变化,从符合监管要求的角度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经营管理、强化稳健经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在各方利益博弈和妥协平衡下,作为全球金融监管统一标准的巴塞尔协议Ⅲ已经正式出台,但其后的具体监管举措及实施中的动态调整仍会存在微妙的多方利益博弈过程。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等监管机构的安排,监管规则下一步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完善降低SIFI道德风险的监管框架、监控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强化交易业务监管以及信用集中度监管标准等方面。同时对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执行中的问题,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是否考虑其实际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对监管资本的扣除项目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在此过程中,银行可从实务层面,积极研究探索监管规则的改革思路,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提高银行对监管规则变革的主动参与度。

(二)主动做好内外协调,全面执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

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框架下,银行要加强内部协调,以最经济有效的执行方式满足准则与规则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外部交流,共享同业经验,合理吸收跨行业成果,提高执行效率。一是加强内部协调,提高执行效率。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要求是刚性的,但执行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多种选择。银行作为执行者和部分监管成本的承担者,有必要也有动力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双方的要求。无论是会计贷款减值准备还是资本充足率要求,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本质是同一的,应该使用同源的数据信息,才能保证信息在二者间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银行应将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要求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下,建立一个同一的信用风险数据采集管理系统,采取概念趋同,操作分离的方法,协调管理、分别报告,在降低执行成本同时满足各自目标。变革后的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引入了一些新理念、新技术,在具体规定、具体业务处理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应用时需要银行进行内部资源的充分整合。如实施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在改进现有业务系统的过程中,银行应将客户、信贷、风险、会计、管理、决策等支持系统纳入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下,实现风险计量的信息共享,加强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库的建设,规范数据生成和报告机制。二是加强外部交流合作,提高执行效果。虽然各国银行业的业务运作模式、经营管理方式和所处经济环境存在差异,但在执行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问题上,面临许多共性的问题和困难。全球银行业作为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共同执行者,有必要通过不定期的行业学术交流或行际双边沟通等方式,从执行者的视角,认真研究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核心理念和操作要点,共同审视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的重大修订和变革,寻求实务层面的共识,对银行在实际账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预期损失确认模型的建立、非活跃交易市场下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使用等,适度分享同业经验,集中行业智慧和力量,建立行业规范,制定出客观合理的行业操作规定。

(三)充分利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信息,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11篇

关健词: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 总分行制 事业部制

一、引言

近一二十年,西方商业银行在组织框架上经历了从总行以职能型架构,分支行“块块”形式到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垂直型组织架构的变化,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采取单一的总分行制。2007年民生银行借鉴了麦肯锡的咨询建议开展金融事业部改制,开始了我国商业银行探索组织架构改革的先河。

二、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概述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发展走过了职能部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现状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单一行制、总分行制、连锁银行制、控股公司制等几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采取的总分行,即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或一定区域内设立分支行,各分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整个银行对外是一个独立法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虽然开始摆脱以产品为中心的设置,但依然没有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部门设置上也没有很好体现前、中、后台分工的原则。总行和分行的目标不尽一致,分行依然是利润中心,全行总体的战略目标难以很好实现;总行承担风险的责任与其风险控制能力不匹配,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系统缺陷,风险控制手段落后;管理跨度过大,管理半径太宽,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识别、储备、使用和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迫在眉睫。

四、民生银行事业制改革内容民生银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近年来公司资产增速基本保持在25%以上,净利润增速一直保持40%以上。2007年事业部改革开始在全行推广。2008年公司的事业部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将是推进零售金融业务改革。

民生银行从2007年开始进行事业部改革,10月份在全行进行推广。公司设立了投资银行部、贸易融资部、金融市场部、衍生产品部、行业事业部、交通行业部、能源电力行业部、房地产行业部、中小企业部、零售银行部等近十个事业部,各事业部均有利润、业务指标,事业部之间实行内部计价法。事业部改革以后,原有的分支行行长将主要从事后台和零售业务。公司的审贷官员全部取消,进入到各事业部。在风险控制上,每一个事业部均派驻风险控制官。事业部改革使民生银行从原先的块状管理(分支行)转变为条状管理(事业部),有利于各事业部实现人财物独立,真正独立核算,在体制上实行垂直管理。

2008年公司事业部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将是推进零售金融业务改革。

组建金融事业部分为3个具体步骤。第一个步骤,在2007年3季度,建立4大事业部,即贸易金融、金融市场部、投行部、工商企业部。第二个步骤,到2007年第4季度,建立6个总行直属的行业部,包括机构金融部、能源金融部、房地产金融部、交通金融部、冶金金融部和电子电信金融部。在贷款专业化后,还将专门成立存款事业部。第三个步骤,大约在2008-2009年期间,将对此前组建的10大利润中心进行拓展提升,完善中后台系统支持,打造包括租赁、信托平台的全面公司金融业务。到2010年,将主要公司业务集中到总行,全面实行事业部制度。

五、分析

民生银行的金融事业部改制全面打破了与中国行政层级体制相适应的银行总分行设置的惯例。

与部门银行制不同,事业部制强调专业化的营销和集约化、垂直化的管理,这有利于各业务部门在人力配置、产品与市场定位等方面趋于更加合理。改变了过去以分行为中心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分散化的各种业务资源按照客户、产品和行业三个维度进行重新整合,对公司主要产品线和行业线实行垂直的事业部管理体制。与此相配合,垂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独立的评审制度以及专业化的审批流程将保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审慎性,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对于分、支行而言,事业部改革意味着对其现有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过去全面银行业务转向只做零售业务和特色公司业务。而支行将作为零售业务营销平台,将发挥销售门店功能。

事业部制将有利于引导客户经理逐渐由单纯关系型转向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性辅导的内涵关系型,并将客户资源整合、集中于某些特定行业领域。事业部制改革也有助于限制人员规模扩张、控制费用增长、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专业化的营销与集约化的管理也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其正面效应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但是在短期之内,摩擦成本、整合成本可能会带来客户流失和人才流失的风险。事业部制下,分支行业务趋于单一化,如何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也是未来需要通过制度完善来逐步加以解决的。

六、结论

现代社会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是我国银行业走向组织架构现代化,运作模式规范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银行业未来组织架构改革的方向,对于其他银行的改革将会起到示范效应。组织架构改革的工程大,内容复杂,如何去组织其业务管理,如何设计其业务流程,不能片面地说哪一种形式的组织架构必然好,一切要看自身综合整体条件而定。

参考文献:

[1]马云燕.美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点[J].经济导刊,2007,(01) .

[2]赫国胜.改革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J].上海金融,2004, (09).

第12篇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产品创新;改善服务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33-02

一、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的投资银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许多所谓的投资银行只不过是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参考罗伯特学者关于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从狭义来看,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等业务。而从广义来看,投资银行的业务不仅包含了公司融资业务、兼并收购咨询业务、股票销售和交易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企业投资研究等等,还包含了风险投资业务等众多的资本市场上的活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又被称为风险与收益理论。基于该理论基础,不断深入实践中探索。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业务现状

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有包含了发挥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资本经营的实际操作经验,商业银行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客户制定经营策略并实施资本经营,从而达到占领较大市场份额、扩大经营等目的,充当了类似于财务顾问的角色。同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包括了福利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商业银行对各种基金托管业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各种福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的市场化运作加速。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且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另外,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还可以为客户财务管理的业务优势,向客户解答外汇管理、财务制度方面的政策法规,提供各种金融及经济实时信息咨询,充当类似于信息中介的角色。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杰瑞于2014年2月公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会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场外交易市场、高收益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以及并购交易等等新的业务。这些新业务在2020年以前将能够为各大券商贡献人民币786亿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各大券商2013年总营收的49.4%。另外,未来7年时间里这些新业务将推动各大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取得334.5%的增长,其复合年增长率为23.4%。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银行业务功能不全

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且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资本市场中各类产品和服务时效性不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投行业务本质上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行业务。

(二)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受限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框架,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不小的限制。国外投行的主要业务包含有股票保荐上市,但受到不少限制,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还不能开展保荐业务等。

(三)投资银行业务缺乏长远的战略

相对于现有的券商、信托以及基金公司等独立投行而言,商业银行虽然有着丰富的客户资源,但是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缺乏信任和认知,且“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因此,大多数的客户便很难对已有的选择做出改变。因此,面对国内日益壮大的专营投行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投行的业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仅仅处于咨询顾问的位置,并且,内部还没有形成长远的规划,以至于并没有实现充分利用强大的客户资源,尚未将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四)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无论是在投行业务的功能、范围,还是经营品种和创新能力方面都与国际开展的投行业务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从事投行业务时,在市场参与度和竞争力方面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仍以股票交易为主,所以对于商业银行从事的投行业务暂不能进行A股交易方面就处于劣势地位。

(五)产品创新不足且经营品种简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投行业务主要有财务顾问、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债务融资、资产管理等。虽然,从上面列举的业务类型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品种较多,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开展并不深,而且只能从事这些业务的较简单的方面。另外,由于国内这方面的创新人才匮乏,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等方面有较大缺陷。

(六)专业人才稀缺与激励机制的差异

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上有所创新,但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积累多限于传统业务且知识结构单一,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专业化高度集中的金融中介服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金融、财务、法律等的综合能力,人才的缺失会使得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风险管理受到限制。同时,新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不仅限于传统的对业绩的考核,而是需要衡量从业人员表现出的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承担、分散、利用风险,责任更大,则需要的激励就更充分。

四、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发展对策

(一)丰富产品和服务

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和财务顾问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在财务顾问业务发展趋于谨慎和强调质量的同时,投行业务种类间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此外,并购融资、权益融资、银团贷款、投行类理财和资产管理等新兴投行业务的比重也将明显上升,投行业务产品线将更趋丰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理金融运用俨然已成为新一代金融领域的潮流,新的金融产品可以规避苛责的金融管理条例,降低融资成本,带来丰厚利润。因此投行应利用其作为信息中转站的特点,抢先一步发现市场缺口,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开发并推广相应金融产品。不再受传统证券承销业务的束缚,开展新的多元化服务。

(二)改善理财服务

国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善于发掘客户价值是银行永续竞争力。因此,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和交流,深入分析客户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综合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整合银行的投行业务资源,开拓全方位的投行业务增收渠道。投行应当重视发展高端客户和政府理财顾问等服务,使其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一般业务。

(三)加强人才建设

近年来,随着投行业务的急剧扩张,商业银行的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和绩效考核机制滞后的问题有所暴露。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增强内部人员绩效考核,让业务绩效奖励分配到具体的项目经办人手中,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配备专职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员,开展真正的投行增值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切实进行创新性、长期限和高收益的投行项目,使业务收入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