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学基础概要

中医学基础概要

时间:2023-06-30 17:2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基础概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学基础概要

第1篇

卫生学校中医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理论脱离实际。若将概括全面的《中医学概要》《中医学基本常识和针灸学》或《中医护理》等教材浓缩成36—72学时,教学既面面俱到而又泛泛而谈,在学生心中只能留下艰涩、晦奥的模糊印象。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将适合于卫生学校的中医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进行教学。

1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

将中医学分为基础学科、临床应用及实践技能三大板块,见图1。

图1中医学三大板块划分

2实施方法

编写教材时,针对不同专业造当增减、编排不同板块内容,合理分配三大板块教学内容和学时。卫生学校中,主要是药剂、护理和卫生保健专业必修中医学,但无论何种专业,基础部分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学生树立中医整体观念,形成辨证论治思维方式。

2.1药剂专业

本专业的重点是药,三大板块中以基础学科部分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扩展方药学习。第二、三板块可用较少学时稍加注讲,不必深入具体的病证或穴位等内容。结合生药鉴定学重点,讲述药物配伍(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及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常用药、重点药不仅有性状、颜色等的直观认知,还能使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有益于临床应用。如“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因细辛的毒性而对其用量加以限制;十枣汤中“遂、戟、芫花”的服用方法应以“十枚肥枣煎汤去渣泡服”;桂枝汤要煎汤取汁适寒温”服,以“啜热稀粥温覆,遍身滢滢汗出即止”,不可过服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体会中药使用的精妙之处和古人的良苦用心。

2.2护理专业

因为服务方式和对象不同,护理专业的重点是第一、三板块。第一板块中的方药可以从简,但应突出药物的煎服方法,如药物的先下、后下、包煎、煎煮时间长短和服药时间等,具体药物的性味、功效归入附录中作为了解内容。而第三板块则是学习重点。应将推拿、拔罐、刮痧操作方法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二板块的临床处方用药可从略。

2.3社区保健专业

该专业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士,他们使用中医基本技能最多,中医学在该专业的课时量最多。教学时,在以第一、二板块并重的同时,适当加大第二板块课时量,使学生能够正确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但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注意事项

    3.1重视引入教育

   卫生学校新生正处于从普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中医学教学应重视引入教育,让学生明确中医学的地位及优势,树立学好中医学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3.1.2中医学特点  我国传统医学基本符合新世纪“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理论体系,既包含有文化社会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象”的对应关系。中医学体现了综合、全息的“象”思维特征,藏象、脉象、证象反映了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人体与自然生态各种信息的总合。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是一门顺应自然环境的大生态医学。

中医学强调自我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在治疗疾病方面,不是单纯针对组织结构病变采用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治疗,而是建立了一套针对人体无形的功能关系的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系统及功能动态平衡调节模式,以五脏间的功能调节为主引发到机体的形体组织官窍,达到整体“阴平阳秘”状态。

    3.1.2学习方法  非中医专业的中医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使其从根本上把捱中医学精髓,掌握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五运六气,太过、不及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八法、辨证施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物理论等,引导他们步入中医大门。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如生活中“水能灭火”’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学生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能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获取新知识,培养积极向上、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的健康个性,能独立吸取人类科学文化领域的各种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3.2突破难点,熟记重点

3.2.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灵魂,立法方药莫不以此为基础。阴阳是古人思辨哲学的起始,是以“日光的向背”为其原始含义,而后扩大到整个认识领域,用来对自然界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教学中可结合矛盾学说和辩证统一思想加以阐释思辨哲学。如果没有以上的启入点,仅以“一般的,以明亮的、上升的……为阳;以阴暗的、下降的……为阴”来解释阴阳概念,学生将无法深刻理解阴阳依存、转变的微妙关系,机械死板地记忆会为以后的学习设置巨大障碍,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3.2.2五行学说  在现行教材中五行学说被归为自学内容,笔者认为不妥。在调理脏腑关系及指导用药甚至以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都涉及此。教学中只需寥寥几笔“木燃烧是火,火化为灰焊是土,土里藏金,金炼化为水,水能滋养树木”,就能将五行相生的关系解释清楚,记忆时则简化为“木火土金水”,相克则记忆“木土水火金”,解释以“植树造林防水土流失、水来土掩……”等。临床应将五行相克原理,使用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推而广之。古籍中有很多范例,如“范进中举”中喜伤心后以恐胜喜法治疗等。

3.3突出人文教有

第2篇

【关键词】 络病学说; 中医临床文献

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是以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对临床治疗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透视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在对历代临床文献与用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各历史时期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很好的范例。吴教授认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又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1],所以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络病证治”体系正是在对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整理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1 从文献中发现问题

吴教授从文献中看到清代医家喻嘉言的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从而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

2 基础理论的文献整理

吴教授对文献的整理是以时间为线,以络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为纲,从而总结出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中风、癥积、痹证等病证治疗。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经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3 发现总结规律

吴教授创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作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理论体系。同时,吴教授根据文献记载的络病的病机演变总结出络病的病理变化有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

4 探索与现代疾病的联系

吴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创建的经络学说中,“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已经形成以运行经气为主的“经气环流系统”和以运行血液为主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脉、血构成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成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脉络作为从脉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与现代医学之中小血管及微循环基本相同,进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认为“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病理环节。对于认识血管病变的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近年国外医学界提出的“大循环病”和“泛动脉”(Panartery)概念相吻合。

5 挖掘古人用药经验,继承创新

吴教授认为络脉是“行血气”的通路,络病时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从文献中总结归纳出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进而研发出运用络病学说治疗血管病变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系列国家级新药。

可见,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立足文献,联系现代临床,寻求突破和发展,实现对中医的继承和创新。就目前临床的疑难重症,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可从文献中挖掘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实验和临床研究,对提高疗效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如焦振廉所说的“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传过程,使中医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2]所以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着现实意义的。吴以岭教授就是抓住了文献中“络脉”这一个点,从专病入手,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古人的精华,形成临床医生能够理解、运用的思维和方法,发挥了中医理论和药物的优势,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第3篇

1儿科典籍宜强化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6结语

第4篇

关键词:中医 教学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2-02

中医是一门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促进病人康复、对其生理病理进行深入研究的传统学科,发展历史较长,在如今的教学中,中医其实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学科,生涩难懂,再加上其医学原理信息量比较大,知识跨越度比较大,与现阶段学生已经熟悉的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差异,所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而时展迅速,中医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医学的不断变化,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促进学生中医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1 中医概念与教学特点

中医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主要包含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以及古典基础理论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而中医教学属于一种专业性教学,具有较多的课程分类设置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和多向的特点,比较复杂,知识涵盖面也比较广泛,一些着重临床与试验探究,一些则着重理论论证与推论,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医教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医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逐渐具有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特点,也显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特征,具体如下。

1.1 医德与专业并重

人是中医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所以医德的认识与提高对中医教学影响深远,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其中渗入医德影响,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受到医德的熏陶,提高其对道德行为和情感的认识,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熏陶,也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教师作为中医教学的主导,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受到一定启发,将医德放到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位置[2]。

1.2 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同在

由于现代教育方法与理念的不断进步,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自主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在中医教学中,学生也应该形成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从医环境的不断改变,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专业性较高以及可塑性较强的中医人才。

1.3 中医知识与技能同共存

在医学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知识理论,还要具备熟练的技能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以及合作精神,才能应对临床中多变的情况,救死扶伤,成为专业的中医医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2 中医教学现阶段存在的缺陷

2.1 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

医学教学普遍都需要实践操作才能提高其理论掌握能力,但是传统的中医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生涩,所以仍然把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学侧重点,实践课程比起理论教学来说重视度不够,学生既对中医理论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理解,也得不到充分的将理论充分付诸实践的机会,这是现阶段中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中医教学中实践操作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步缓慢,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3]。

2.2 中医教学氛围不够,重视度不高

作为我国传承较好的一门历史比较久远的学科,医学工作者虽然对其比较看重,但是学生对其比较生疏,立交程度不够,再加上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熟悉,中医教学具有比较生涩难懂的理论概念,导致学生对其产生“惧怕”心理,中医教学教堂上的教学氛围不够,学生对其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面对的西医现象比较多,这更降低了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掌握充足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失去耐心,而另一方面,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首先对学生进行信心建设,重点介绍中医的优势,和学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对于中医比较难以接受,课堂氛围比较古板,影响学生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教学课时不充足,教学内容较繁琐

由于中医教学的特殊性,其需要的课时较长,但是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形成歪解,中医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之间具有连续性,学生需要接受和消化的信息较多,教学课时的不充足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中医教学培养的意义以及中医理论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师急需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基础知识。

3 中医教学创新方法

3.1 基本原则

(1)中医教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中医教学主要是学生对医学已知领域的学习,而现代科学研究则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两者具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未知内容已经是教师乃至医学界掌握的已知内容,但科学研究是对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开拓,两者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中医还是未了解的中医知识,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至少要以科学研究的谨慎、庄重态度来对待,不能将之看成一个已知的领域,而是要以自己的视角重新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精神和方法,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开发和研究,教师的重视和谨慎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每一次疑难杂症的破解,都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知识已知领域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启发,中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还要讲自己的科研主体融入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向新的中医领域深入,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将科学研究结合中医教学,提高课堂的学术氛围和学生的自我突破[4]。

(2)改变灌输式教学,主导自觉性学习,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含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医教学虽然更侧重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但是教学方法也应该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质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再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研究根据,而是将学生的接受和消化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意识都不断增强,学生也不再盲目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被动式和灌输式学习,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性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论证,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辨证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认识能力,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接受为主要方面,而教师的讲授、引导则为辅作用,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教师不再只是传授中医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中医理论中的领路人,领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思考[5]。

3.2 基本方法

对传统中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先进中医教学手段,是中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中医教学虽然作为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但是也应该受到现代教学手段的影响,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方法如下。

(1)提高中医教师自身素质,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对中医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和基本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中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组织教学、管理学生、调控教学进度的作用,将学生探究、合作、研究、实践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流畅清晰的思维,同时不仅要谈吐幽默还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主动交流,促进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形成[5]。

(2)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在多门学科中都已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定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对应医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假想自己身临其中会采用何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同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互相补充,巩固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一一点评,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临床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推动中医教学阶段性发展[6]。

(3)增加临床实践教学,中医虽然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只有将其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所以中医教师应该创新实践内容,不仅要延长临床实践时长,还要将理论与之相结合,实现融会贯通,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临床见习的机会,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指导学生相应理论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同时以身作则,与病人进行主动沟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多方面的内容[7]。

(4)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医教学来说是一种最终目的,对学生在未来临床中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继承中医精髓和文化,更高层次的学习应该对中医进行创新与发展,特别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在基本授课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对中医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剖析,让学生养成考证查究的学习习惯,在现实案例中巩固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质疑、探究现实案例,真正做到学习与现实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应该开设一些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其中医科研水平[8]。

(5)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即“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和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在一些医学学科已经得到应用,中医教学的引进对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全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重视科学依据、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将循证医学充分应用,引领未来的中医工作者不断探索新发现和新可能,用中医解决医学难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专业态度,为将来的医学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9]。

(6)运用综合考核方法,在教学某一阶段,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绩,综合考核应该不能仅以一次最终成绩断定学生平时表现,应该把学生基本课堂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同时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以及阶段检验的考核方法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公平合理的考核,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10]。

4 结语

教师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开展循证医学,运用综合考核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较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晓青,储真真.中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3-64.

[2] 郝微微,刘胜,王倩蕾,等.浅论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6):15-16.

[3] 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

[4] 苏颖,刘宏岩.“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医教育ECM,2010,29(5):84-85.

[5] 孙欣峰.用和谐理念指导中医教学[J].国医论坛,2010,25(4):48-49.

[6] 薛益明.中医教学再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82-983.

[7] 张淑香.浅议中医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82-83.

[8] 王齐国,徐测梁.中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1):46-47.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第6篇

1.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作者简介:魏江山,泸州医学院在读研究生。

通信作者:杜位良,E-mail:duwliang@163.com

【摘要】中风后便秘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其治疗已逐渐成为中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热点。笔者整理近十年中风后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相关文献,并从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穴位贴敷、按摩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认为中医治疗中风后便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临床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中风后便秘;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41-02

中风亦称脑卒中,是急性发生的血管或血流异常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压力加大,发病率越来越高[1],在我国已成为威胁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2]。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饮食多精细,且很多患者使用脱水剂,故容易导致便秘[3],这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之一。文献研究显示,约有半数中风患者可有便秘发生。由于患者排便费力,可导致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死等病情加重情况[4]。因此,中风后便秘的治疗已逐渐成为中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热点。现将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中风及相关并发症做了深入的研究[5]。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而中风后便秘则与火、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相关,故临床上对中风后便秘多以实邪壅滞、气血亏虚、痰浊阻滞和瘀阻脉络进行辨证分型,分别采用通腑泻下法、扶正润肠法、化痰降浊法和活血祛瘀法进行辨证论治。

1.1通腑泻下法中风后实邪阻滞,导致中焦壅滞,化热腑实,进而出现大便秘结、苔黄厚腻等症。通腑泻下法可用于治疗中焦腑实的便秘患者。王晓萍[6]利用小承气汤配合重要穴位贴敷以达到畅通经络、条达脏腑、泄热通的作用,治疗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王喜娥[7]等利用益气养阴、增液润燥、泄热通便法治疗本虚标实的便秘,方选加味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72例,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复方芦荟胶囊的对照组患者。

1.2扶正润肠法中风后气血亏虚,阴亏于下,津枯肠燥,故而导致便秘,便秘后大肠失于传导,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故气血亏虚的中风后便秘患者多用扶正润肠法治疗。杜辉[8]选用八珍汤加麻仁、杏仁、柏子仁以补益气血、润肠通便,分别选择46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为60.87%,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率为17.39%,有效率为54.35%,经统计学检验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黄小波[9]利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治疗90例患者,总有效率90%,疗效优于口服益气润肠膏的对照组,芪蓉润肠口服液对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及混合性中风后便秘均具有显著润肠通便的作用,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起效时间快、作用平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

1.3化痰降浊法中风后病人痰浊中阻,郁而化热、痰热互结、枢机不利、腑气不通、进而导致形成痰热腑实证。痰热腑实证便秘患者需清化痰热、通腑降浊,临床上多采用化痰降浊法治之。胡志辉[10]运用星蒌承气汤和凉膈散治疗中风便秘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口服酚酞片,两组各45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袁杰[11]自拟通腑泄浊汤加减治疗中风后便秘,由生大黄6g,炒枳实10g,厚朴10g,羌活10g,全瓜蒌30g,制半夏9g,防风10g,桃仁10g,钩藤20g,元明粉6g组成,复发率、不良反应症状改善时间及效果均优于口服酚酞片的对照组。

1.4活血祛瘀法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脑血管变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致;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离经之血便是瘀血,两者均有瘀血因素。血瘀则气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大肠失于濡养,不能推动大便外出,出现便秘。故血瘀所导致的便秘,应治病求本,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雷枭[12]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30例中风便秘患者,对照组口服酚酞片,每日1次,4周为1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57.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沙明杰[13]采用通腑活血汤以活血通络、泻热、急下存阴,药用生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10g,厚朴、枳实各10g,川芎、红花、丹参各12g,水蛭10g(碾粉分2次吞服),治疗6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

2针灸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吞咽困难[14]、瘫痪、中风后抑郁及便秘[15]等相关并发症有较好的疗效。头部足运感区位于旁中央小叶的头应皮对部位,而旁中央小叶恰是人体大脑排便控制区,针刺此穴可以改善该部位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排便的中枢调整作用。结合针刺腹部大横、腹结、天枢、水道、关元、中脘等穴位可以直接刺激肠道感受器,增强肠蠕动,达到通便的作用。李琰琴[16]运用头针配合腹针治疗中风后便秘50例患者,头针取双侧足运感区,腹针取双侧大横、天枢、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热秘加合谷、曲池;冷秘加关元;虚秘加气海、足三里;气秘加中脘、太冲。结果显示治愈4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张亚娟[17]取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针刺旁中央小叶的大脑排便控制区,同时针刺五脏俞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每日1次,治疗15d为l疗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方法服用番泻叶,每次取3~5g,用开水100ml冲泡10min后饮下,每日1次,连续服用15d。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76.6%,统计显示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使药物直接经穴位被吸收,药物到达病灶的浓度较高,避免口服经消化酶的破坏以及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该疗法具有副作用小、作用时间久、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特点。张艳霞[18]在神阙穴贴敷药物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患者,组方为:大黄30g,芒硝30g,生地黄30g,当归30g,枳实30g,厚朴15g,陈皮15g,甘草9g,共研细末,取适量,用麻油调和敷于脐部,每日1次,次日换药,持续7d,对照组予以中风常规治疗,经过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李咏梅[19]利用生大黄粉贴敷神厥治疗中风便秘,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丸治疗便秘。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穴位按摩

中医学认为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平衡阴阳、使气机顺畅、增强脏腑机能,达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目的,穴位按摩安全、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王少敏[20]按摩天枢、承道、归来、长强穴。每天按摩1次,每次20min,10d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比涉可啶片(便塞停)口服,1次/d,5mg/次,连服10d。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便秘会加重中风病人病情,积极防治中风后便秘对中风病人尤为重要。西医治疗便秘多采用缓泻剂,久用缓泻剂易产生依赖性。中医学综合运用辨证论治、针灸、穴位贴敷及按摩疗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无依赖性。但在临床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①中风后可分为急性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而每个中风分期阶段患者便秘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在选取病人时,进行分期及分型的比较少,造成了统计数据差异较大;②样本含量较小,样本分配缺乏随机性,可重复性差,缺少盲法、随机性研究;③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医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④大部分研究都是临床观察,缺乏实验研究;⑤尚无中风后便秘的动物模型及病因病理研究;⑥罕有对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研究。中医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理研究可在以下几方面作深入探索:①肠神经系统是肠道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故肠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势必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从而引发便秘等相关的疾病;中医药对肠道神经系统作用机理有待明确;②中医药对肠神经递质产生何种作用,是否通过影响兴奋性神经递质(如SP、Ach和5-HT)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NO、VIP等)的分泌来调节肠道功能;③水通道蛋白AQP3、4、8存在于结肠,与肠道水分吸收有很大关系,但在中风后便秘患者表达尚不清楚。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另外尚需建立统一的中风分期及便秘分型标准;完善科研设计,多做实验研究和治疗机理研究;加强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循证医学方面的探索;做到研究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中医药临床治疗中风后便秘提供理论、循证医学和实验依据,使中医药在防治中风后便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imJS.StrokeinAsia:aglobaldisaster[J].IntJStroke,2014,9(7):856-857.

[2]侯秋慧,张苏明.脑卒中治疗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28-35.

[3]张兆蓬.从中医病机角度谈便秘对脑中风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4.

[4]叶华韵,王旭东.中西医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研究概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40-42.

[5]YangK,TanY,WangF,etal.TheimprovementofspatialmemorydeficitsinAPP/V717Itransgenicmicebychronicanti-strokeherbtreatment[J].ExpBiolMed(Maywood),2014,239(8):1007-1017.

[6]王晓萍,周明旺,康开彪,等.小承气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5):10-12.

[7]王喜娥,周游.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脑梗塞便秘72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46.

[8]杜辉.八珍汤加减治疗中风后便秘4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75-76.

[9]黄小波,李宗信.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622-623.

[10]胡志辉,高梅兰,张艳.化痰通腑法中药治疗急性期中风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169.

[11]袁杰.自拟通腑泄浊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44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98-99.

[12]雷枭.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40-41.

[13]沙明杰.通腑活血汤治疗中风伴便秘68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08):48,54.

[14]ChengFX,ChenT.Efficacyobservationofpost-strokedysphagiatreatedwithacupunctureatLianquan(CV23)[J].ZhongguoZhenJiu,2014,34(7):627-630.

[15]ManSC,HungBH,NgRM,etal.Apilotcontrolledtrialofacombinationofdensecranialelectroacupuncturestimulationandbodyacupunctureforpost-strokedepression[J].BMCComplementAlternMed,2014,(14):255.

[16]李琰琴,高旸.头针配合腹针治疗中风后便秘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94.

[17]张亚娟,袁萍,东贵荣.头针足运感区配合五脏俞治疗中风后便秘[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0-21.

[18]张艳霞.神阙穴贴敷治疗中风患者便秘50例[J].光明中医,2012,27(10):2039-2040.

[19]李咏梅.生大黄粉神厥贴敷治疗中风便秘68例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2,26(6):327.

第7篇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651-03

Advances of Studies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Constipation-typ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ZHAO Jimeng1,Shi Yin2, WU Huangan2,ZHAO Haiyin3

(1.Yueyang clinical colleg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437,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Meridian,Shanghai 200030,China;

3.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s a review on TCM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various kin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ies of constipation-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 It also analyzes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es, and propos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standardization of pathogenesis research and efficacy assessment.

Key words:Constipation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revie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2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522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784);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30304)

作者简介:赵继梦(198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胃肠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施茵(1968-),女,上海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1\]。临床上多根据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2\],但又根据其不同主症而主要分为腹泻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便秘型(Constipa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C-IBS)和腹泻、便秘混合型(Mix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IBS)3种。IBS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研究主要认为IBS的发生可能具有其组织或分子异常的改变\[3\]。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对治疗IBS的各项症状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无任何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便秘型IBS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中医对便秘型IBS病因病机的认识

便秘型IBS临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适缓解,且症状每因忧虑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重。根据其临床特点,中医将其归为“腹痛”“便秘”“郁证”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体质有关。病机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最为密切。肝主疏泄,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而见大便秘结。《丹溪心法》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又如《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推动无力,则亦可导致便秘。《丹溪心法》曰:“脾土之阴受损,转输之官失职”。便秘型IBS初期可能是由于单纯的肝气不舒或者是脾胃虚弱引起的,但是肝脾相互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上互为影响,当IBS发展到一定阶段,肝气横逆犯脾,使大肠传导失司,通降功能失调,是便秘型IBS发生的根本原因\[4\]。叶天士云:“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云雅卿等\[5\]研究认为,便秘型IBS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认为“肝肾阴虚,肠燥热结”是便秘型IBS的核心病机,临床所观察病例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秘”为主,便秘型IBS虽有肠道腑实之标实,但究其病因大多因虚而致,或因津血枯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或因气虚无力,大肠传导失司,推动乏力所致。《内经》中明确指出“肾开窍于二阴”,《兰室秘藏》亦记载: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白霞等\[6\]认为便秘型IBS与痰也有关联,中医认为“怪病责之于痰”,“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粘裹痰涎”,中医称之为“痰秘”,多由于痰湿阻遏腑气,腑气不降,肝郁而脾陷,故秘结不爽\[7\]。

2 针灸治疗便秘型IBS的机制研究

目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IB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逐渐深入,认为IBS的发病主要与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的作用、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等有关\[8\]。而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IBS疗效确切\[9\],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胃肠动力都有调节作用\[10\]。朱青艳\[11\]研究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及中枢机制,观察电针上巨虚对伤害性结肠扩张诱发蓝斑神经元放电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上巨虚能抑制伤害性结肠扩张激活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反应(P

3 针灸治疗便秘型IBS的临床研究

临床上针灸治疗便秘型IBS较常用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天枢、中脘等,肝郁气滞者加阳陵泉,心脾两虚者加三阴交、关元等。足三里、上巨虚分别为胃和大肠的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相配,可调理胃肠气机,以升清降浊。大肠俞和天枢分别是大肠的背俞穴和募穴,俞募配合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有调补人体后天之功;关元为强壮要穴,小肠之募穴,有培本固元、调补先天之效;中脘与关元两穴相配,可先、后天并补,有较好的增强体质的功效,对胃肠功能的增强和恢复亦有显著的作用。阳陵泉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三阴交则补脾助运,使气机得以通畅,大便自通。

邹蕾等\[14\]采用穴位埋线配合疏肝导滞汤治疗便秘型IBS,并对其进行疗效观察,将60例便秘型IBS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加疏肝导滞汤,对照组口服伊托必利片,观察4周。结果发现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直肠动力及感觉容量阈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

4 结 语

目前,IBS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疾病,不仅在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多见,也遍及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19\]。IBS多见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在1∶ 1~1∶ 2之间。研究显示,女性是IBS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以便秘为主型的IBS患者\[20\],且腹胀和排便困难发生率较高\[21\],已经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但目前对于便秘型IBS的临床研究及相关报道还很少,尤其是针灸对便秘型IBS的临床研究方面。然而,就现有的临床资料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IBS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从而影响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今后需加强对其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2)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不够规范,研究样本量少,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在疾病的动态疗效观察及远期疗效追踪等方面均不够完善;(3)对IBS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已经成为评判病情严重性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普适量表和专用量表的研发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测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生活质量量表,尽量使用一些经过多中心验证、跨文化适应好的量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22\];(4)由于便秘型IBS的症状以便秘为主,大部分患者对其缺乏重视,往往延误病情,因此应进一步加强IBS的普及教育。此外,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影响IBS患者的重要原因,应加强对IBS患者的精神干预,以期提高其临床疗效。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IBS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我们要利用好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IBS的优势,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IBS的效应机制,努力提高IBS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淦,张正利.肠易激综合征诊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2]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1377-1390.

[3] 李延青,杨云生,陈建.肠易激综合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42.

[4] 彭志允,陈利国.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J\].四川中医,2007,25(5):23-24.

[5] 云雅卿,王红霞.加味二至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验案举隅\[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0):29.

[6] 白霞,谢小磊.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国医论坛,2009,24(5):55-56.

[7] 朱曾柏,中医痰病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

[8] 李延青,杨云生,陈建.肠易激综合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42-48.

[9] 施茵,张凌凌,吴焕淦,等.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概要\[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46-48.

[10] 安彩萍,杨珊.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74-477.

[11] 朱青艳.电针上巨虚对急性束缚应激大鼠结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及中枢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 江岩,吴焕淦,施征,等.电针对便秘型IBS大鼠肠道敏感性和肠道动力调节作用研究\[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84-85.

[13] 周娟,李为民.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脊髓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6):38-40.

[14] 邹蕾,林一帆,王长洪,等.穴位埋线配合疏肝导滞汤联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6):366-367.

[15] 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等.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6):403-405.

[16] 梁谊深,罗莎.指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68-169.

[17] 杜艳军,赵东升,赵东杰.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15(1):56.

[19] 张波,段云庆,施南昆,等.中药保留灌肠加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24-25.

[20] Eamonn MM Quigley. Changing fa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1-5.

[21] Chang FY, Lu C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 J Gasteoenterol Hepatol, 2007,22:4-12.

[22] 黄虹,刘劲松.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各亚型临床症状特点分析 \[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2):833-835.

[23] 陈明显,蔡淦.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中医药》2012年征稿启事

《环球中医药》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为《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任名誉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兼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任总编辑。陈可冀、肖培根等7位两院院士,1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中医药专家分别担任杂志顾问、编委或领导职务,其中海外编委16人。

本刊2012年变更为月刊,每月6日出刊, 大16开,每期80页。CN 11-5652/R,ISSN 1674-1749。环球中医药杂志网站省略可免费下载PDF版全文。欢迎广大中医药学界同仁积极投稿。

1本刊在重点反映科研成果与临床进展的同时,重视学术思考与海内外信息交流。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理论探讨、综述、临床经验、学术论坛等;特色栏目有:中医病案析评、海外中医、争鸣、中医文化、名医心鉴等。

2“论著”、“综述”等以4000~5000字为宜,“临床经验”等栏目须2000字以上。欢迎长篇稿件,重大科研创新与理论突破稿件不受字数限制。“论著”、“理论探讨”、与“综述”栏目文章须有英文题名、中英文摘要和中英文关键词。

3建议作者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E-mail发送至。本刊1周左右手工发回含稿号收稿回执,本刊2~8周左右回复稿件处理情况。如未及时收到稿号回执和稿件处理情况请电话或邮件查询。

第8篇

[关键词] 实施应用;《针灸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2-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heory course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ZHANG Shujun, WANG Minji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is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ater clin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the center link and the main channel. Therefore, High-quality teaching is needed.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new century is to spark mor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sire of pursuing knowledge, and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 certain amount of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in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basic cour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Now the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61.4-),女,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教学及风湿免疫疾病。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当好引领人和主导者,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针灸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抓住时机,引导入门

针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医专业基本相同,中医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当开设新的专业课时,作为针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则尤为重要,作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1]。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热情且敬业,力求以新的内容、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打开局面,如绪论中什么是针灸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等;在讲叙过程中结合古代医家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并例举病案描述其卓越的疗效。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境界中者,投入到神奇奥妙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提出很多为什么。如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后溪为什么可治疗腰扭伤?至阴为什么能纠正胎位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2 强调经脉循行,注重穴名释义

《针灸学基础》分为经络和腧穴两方面内容,其中十四经脉则是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是必须掌握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重点、难点、了解、熟悉等内容掌握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堂上将经脉循行中的每条经脉分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先熟读经脉原文;第二部分结合原文找出重点的词或句给同学以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的经脉循行线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或用肢体语言在身体上明确地比划出来;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其经脉循行线的内行线(无穴通路线)、外行线(有穴通路线),在循行过程中出现的交会关系、起点和止点交接关系,并从中得出本经脉在循行过程中所联系的脏和腑,联系的器官、组织;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经脉的主治概要及治疗疾病的范围。课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椐自己的掌握情况形象地画出经脉循行示意图。在下一次上新课前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把自己绘出的示意图再结合对经脉的理解和认识讲出来。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评讲总结,肯定成绩,解释难点及疑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经络系统内容的理解,明确经络理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很高。

腧穴内容的教学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腧穴和经络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中还发现,在讲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时常常结合腧穴的穴名释义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虽然腧穴命名这一章节的内容大纲要求只是了解,不作为重点讲叙,但确实为学生学习腧穴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椐对宇宙间事物的认识,结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提出的,及面非常广泛,有的本于天文,有的本于地理,有的本于人体,有的本于脏腑,有的本于气血,有的本于经脉,有的本于阴阳[2]。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凡含有“神”字的腧穴神门、神堂、神阙等均能治疗神志病;含有“风”字的腧穴风门、风池、风市等均能治疗风疾等等。鉴于此,我们采用腧穴命名来分别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功能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1 腧穴命名与腧穴归经的关系

《素问》载“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全身分布的经脉有十四条,十四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脉。人体凡含有“阳”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上,凡含有“阴”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3];如:阳经的腧穴阳陵泉是分布在足少阳胆经上,阳池是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至阳是分布在督脉经上;阴经的的腧穴阴陵泉是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阴郄是分布在手厥阴心包经上,阴交是分布在任脉经上。全身这样的腧穴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分布在人体表里、上下、左右的阴经和阳经的腧穴,均可用阴阳来命名。

2.2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重要部位,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位置所在,人体上分分寸寸皆是腧穴,无处不在。如果一一背诵是难以记忆和掌握的,假若明确了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人体上凡含有“关”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关节的附近,如:上关和下关穴的定位是在颧骨关节的上方和下方,膝阳关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的上方,内关的定位是在腕关节内侧上方;凡含有“风”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人体的上部及关节附近,根据风邪的特点,上行而数变,最易侵犯人的上部,关节又是风邪最易藏的处所,因此也是最易侵犯的部位。如:风池的定位是后头部,翳风的定位是在耳后部,风市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上7寸处;总之,凡含有“天”的腧穴除天枢穴外均在人体的较高部位;凡含有“地”的腧穴除地仓穴外均在人体的较低部位[4]等等,比比皆是。

2.3腧穴命名与腧穴作用的关系

腧穴的命名还常常与腧穴主治作用密切相关,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通里穴属特定穴的络穴,有联络之意,可联络其相表里的经脉,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从而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阴交属特定穴的交会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而治疗与肝、脾、肾相关的一切病证;承泣穴有承接泪水的作用,故能治疗流眼泪。

2.4 腧穴命名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腧穴作用和腧穴主治关系密切,临床中只有明确腧穴的作用,才能掌握腧穴治病的范围。根据腧穴的命名,光明为足少阳胆之络穴,别走于厥阴肝,肝开窍于目,故有开光复明的作用,从而可治疗眼病;迎香在鼻翼旁,鼻从此迎香而入。故有迎接香味的作用,从而可治疗不闻香臭、鼻病;听宫、听会为耳听之窍会,主听觉。故有调节听力的作用,从而可治疗耳病[5]。

综上所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穴名释义的内容,不仅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学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记得久,才能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注重内容复结,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课堂上,将总论和各论的两大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讲授,齐头并进。尤其是各论的内容,除了上述讲的方法外,还可结合腧穴的命名讲授腧穴的命称;结合腧穴的定位方法讲授每个腧穴的定位;讲授腧穴的主治时结合特定穴的理论及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讲授腧穴的针刺方法时结合腧穴的定位、解剖知识。这样将前后内容联贯起来,使《针灸学基础》的内容从理论到临床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再一方面授课时还要重在复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前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已详细讲述,学生也基本掌握,后面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有时会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内容,此时前面所学的内容应作为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如:讲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时要把其他手五经的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少泽结合一起归纳总结,先讲六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再总结其共性,因六个腧穴均属特定穴的井穴,均有开窍醒神、调节阴阳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六个腧穴除了共性外,但各个腧穴还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其中少商临床中多用于治疗CO中毒;商阳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冲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心脏病;少泽临床中多用于治疗乳少、乳痈。另外,位于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部的腧穴都可以依次进行总结。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予进一部强化复习。本法通过对针推专业的实施,学生反应良好,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珂,邓海平,沈学勇.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传导、授业、解惑[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42-43.

[2]刘杰.腧穴命名初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43-344.

[3]张国强,尹百顺.浅谈腧穴命名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07,27(6):59.

[4]郭杰.穴名释义在腧穴教学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1997,(6):44-45.

第9篇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肺组织结构破坏性疾病,其特征为肺部持续的、多种炎症导致近端中等大小的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成分的破坏而致其异常扩张[1]。支气管扩张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终末支气管扩张与吻合,形成血管瘤[2],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量多、恶臭痰和反复咯血。中医古代文献尚无支气管扩张病名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 “咳嗽”、“咯血”、“肺痈”等范畴[3]。宋康主任中医师从医三十余年,临床尤擅肺系疾病的中医诊治,在治疗支气管扩张上有其独特的思路和治疗经验,且临床收效甚好。笔者有幸侍诊其左右,现择其精髓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机浅析

1.1 肺虚为本,内外相合,累及他脏:

宋师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在幼年时曾或患有麻疹性肺炎、百日咳等肺脏疾病,或在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基础上发病而成,故其多禀赋不足,素体常见肺气虚、肺阴虚或肺气阴两虚之征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家往往易受外邪侵袭。若疾病进一步发展,子病及母,肺脾同病,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痰湿内生,上注于肺,则见气短而咳,咯痰量多;如肺脾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则见咯血;若久病伤阴,肺体阴亏,累及于肾,致肺肾两虚,水亏火旺,可见干咳、咯血。正如《景岳全书》所指:“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若病程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俱虚,可见动则咳嗽、气喘,咯痰无力等症。

1.2 痰、火(热)、瘀为主要病理改变:

①痰:“肺为华盖”,故外邪最易犯肺,肺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不布津,津凝为痰。脾为中土,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肺病及脾,子病及母,脾肺俱虚,脾失于运化而津液输布不能,内生痰湿,上注于肺,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于肺,郁而化热,痰热熏灼肺络,迫血妄行而引致本病。②火:分为实火、虚火。肝火为实火,阴虚火旺为虚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有云:“气有余便是火”,素体肝旺,易气郁化火,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引起咯血。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也指出:“血随火而升,凡治血证以治火为先”,认为情志过激,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致血证。另外久病、热病,或误投药物、久服辛热刚燥之品,或素体阴虚,均易灼伤阴津,致阴虚火旺,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而致出血。③瘀:瘀血贯穿支气管扩张的始终。寒凝气滞、痰热痰浊阻络、正虚运血无力等均可见瘀血致病。可见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不外乎痰浊为患、热邪作祟、瘀血致病三端。

综上所述,宋师将支气管扩张的中医病机概括为肺虚为本,痰、热、瘀为标,虚实夹杂;病位在肺,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

2 治法概要

2.1 权衡标本为要:

基于上述病机、病位,宋师认为治疗上应权衡标本主次变化,辨证施治。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多为咳嗽次数增加、咯痰量增多,痰色由白转为黄绿色,质地粘稠,不易咯出,同时多伴有咯血症状的出现。证型可分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肝火犯肺等,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为主,采用“清热、化痰、散寒、柔肝”等主要治疗方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清胃散、旋覆代赭石汤合黛蛤散等方加减。迁延期以咳嗽、咯脓痰,肺阴亏虚为主症,伴有正气不足等表现,证型可分为分肺气阴虚、肺脾两虚、肺肾气虚等,此期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为法,常用清燥救肺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方加减。另外瘀血作为病理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临床支气管扩张患者多有血瘀之症,如:唇甲紫绀,面色晦暗,舌底静脉迂张,弦脉等。此乃“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征。根据临床辨证,分别给予凉血止血药(玄参、生地、丹皮、茜草、青黛等),活血止血药(紫珠草、益母草、侧柏叶等),滋阴降火止血药(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等),益气摄血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临床疗效甚佳。

1.2 顾护脾胃贯始终: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又为肺金之母。肺系疾病日久,常有肺气耗损,易出现“子盗母气”之象,因而治疗时更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以免生化之源受损.酿湿生痰,再由母病及子,导致咳嗽不宁。在用清肺药时须选取甘寒之品,如桑白皮、芦根、银花、云雾草、佛耳草、鱼腥草等,而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如山栀子、野、大青叶、山豆根等;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炒制或蜜炙之品,以折其寒性,顾护脾胃,如炒前胡、炒苏子、炙桑白皮等,并常加用焦山楂、焦六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金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缓解期调补时更须肺脾同补,选用炒扁豆、炒白术、怀山药之类,以顾护脾胃。

1.3 饮食调护当重视:

在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同时,无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需强调戒烟,不食油炸火烤或烟熏咸鲞之品,慎食冰冻冷饮之品,同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因吸烟可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而油炸火烤、烟熏咸鲞之品属美味发食,易引动内外之邪,致病迁延难愈;而“形寒饮冷则伤肺”,不食冰冻冷饮,注意适当保暖,则更属古训。

1.4 调畅情志理肝气:

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支气管扩张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合并有焦虑、紧张、心烦、夜寐不宁等表现,且情绪剧烈变化时,易致病情急性加重。肝主疏泄,性喜升发,肺主肃降,调畅气机,二者相互协调,共主全身气机的平衡。另外,从经络走行来看,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阴,上注肺”(《灵枢・经脉》)。若患者素体肝旺,七情内郁,气郁化火,肝火循经上行,横逆侮肺,木火刑金,气火上逆,阳络损伤而血随之上溢,则发为咳嗽、咯血。此类患者治疗时需调畅肝气,宜加用柴胡、枳壳、柏子仁、淮小麦等疏肝理气、养心除烦,尤其是重用淮小麦一药,其味甘、性微寒,养心除烦之功颇佳,现代研究认为其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岁,工人。2008年7月1日初诊。患者在2岁时患麻疹合并肺炎,经治疗麻疹虽愈而咳嗽反复发作未见好转,7岁以后反复出现咯血,出血量时多时少。25岁以后咳嗽咯血增加,伴气促,每年咯血4~5次,每次咯血量50~200 ml,在秋冬两季发生。本次发病前伴气促,咯痰量增加,痰为黄绿色粘稠性脓痰,自觉胸中有痰液翻滚。6月25日下午因剧咳而咯血,经当地医务室打“止血针”处理后效果不佳。就诊时咳嗽不止,日咯血十余次,呼吸略促,胸闷心慌,尿微黄,大便干结,每日1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两肺可闻及湿性罗音,以右下肺较多。CT报告:右下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血常规:白细胞16.4×109/L,中性79%,淋巴20%,大单核1%,红细胞3.2×1012/L,血红蛋白100 g/L。辨证:痰热蕴肺,热伤肺络。治法:清热化痰,凉血止血。方用千金苇茎汤化裁。药物组成:鲜芦根、生薏苡仁各60g,鱼腥草、败酱草、云雾草、紫珠草各30g,肺形草15g,冬瓜子、紫草、茜草、天竺黄、淡竹茹、黄芩、火麻仁、郁李仁、枳壳、陈皮、茯苓、侧柏炭、前胡、苏子各10g,甘草5g。每日1剂,清水煎,分早晚2次服。

服药后排腥臭大便2次,咳嗽气促减轻,咯血量明显减少,1周后血痰消失,咳少量白痰,舌红、苔薄白,脉滑。拟原方出入:鲜芦根、 生薏苡仁各60g,前胡、苏子、杏仁、枇杷叶、紫草、茜草、天竺黄、淡竹茹、黄芩、陈皮、冬瓜子、茯苓各10g,云雾草、鱼腥草各30g,肺形草15g,甘草5g,又服14剂后,咳嗽、咳痰基本消失,继予调补肺脾之剂以巩固疗效。

按:宋师最擅以千金苇茎汤化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方中重用鲜芦根、冬瓜仁、生米仁清热排脓; 鱼腥草、云雾草、七叶一枝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 天竺黄、生竹茹、竹沥、半夏等加强清化热痰的疗效;患者伴有咯血的症状,加入黄芩炭、紫珠草、阿胶珠等清热凉血止血;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予火麻仁、 郁李仁、枳壳行气通便,使肺气得以宣降,咳喘自止。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凉血止血之功,故收效甚佳。

3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李龙芸. 协和呼吸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898-907.

[2]何礼贤.肺部感染性疾病[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25-228.

第10篇

关键词:肝性脑病 误诊 多发性脑梗塞 药物性肝硬化Hepatic encephalopathy misdiagnosed as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5-02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严重肝功能失调或障碍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若能早期发现,预后并不十分恶劣。

1 资料

患者,女,75岁。因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四肢活动不灵3天,昏睡2小时入院。患者5天前与家人生气,3天前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四肢活动不灵,症状时好时坏,无恶心、呕吐、昏迷、抽搐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脐疝手术史10年,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查体:体温36.7℃,血压150/90mmHg,心率98/min,昏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心律齐,腹部脐孔缺如,脐部可见手术疤痕,脐部皮下触及可移动的腹壁疝,双侧病理征阳性。颅脑CT示多发性陈旧性脑梗塞。化验检查血红蛋白82g/L,白细胞21×109/L,血糖,电解质等指标正常,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

2 方法

给予天麻素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入院第二天言语、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恢复正常,入院第五天早餐后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停用活血化淤、抗凝药物,给予止血、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出血停止。详细询问病情,有滥用药物史30余年,认为自己身体不好,需要用药养着,长期大量服用牛黄解毒片、果导片、磺胺药复方新诺明、镇静药、降压药等,15年前老伴去世,身心极为不适,心情抑郁,食欲不振,出现腹水、脐疝、贫血、乏力、百细胞减少、睥大等,并因脐疝嵌顿而手术,手术过程中曾探察肝脏,质地稍硬。术后经输血、应用升白药物、加强营养,腹水消失,切口皮下愈合不良遗留切口腹壁疝。术后贫血、乏力、百细胞减少、睥大等症状一直存在,牛黄解毒片、果导片、镇静药、降压药等一直服用,平时对高脂、高蛋白、奶制品等食物不能耐受。本次发病前两天因家庭琐事心生烦恼,持续两天,随之出现意识错乱、模糊,随地便溺、言语不清,四肢活动不灵、昏睡,治疗过程中因应用抗凝药物诱发上消化道出血,随怀疑肝性脑病,查体可见双上肢有扑翼样震颤。钡餐透视有食道静脉曲张,以后又有两次类似发作,给予静脉滴注谷氨酸钠、支链氨基酸,酸性液食醋加水灌肠,症状很快缓解。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手术所见、治疗经过、辅助检查及预后诊断为肝性脑病。

3 讨论

肝性脑病多继发于晚期肝硬变、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晚期肝癌、严重胆道疾患以及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由于血中毒性代谢产物或毒物不能被肝脏处理和清除;或经门-腔分流而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代谢紊乱,行成肝性脑病。该病人无明显肝硬化、肝炎病史,无饮酒史,化验检查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肝脏声象图正常,且临床表现与脑梗塞类似,有高血压病史,颅脑CT示多发性陈旧性脑梗塞,刚入院时家人对临床表现与病史的描述不全面,而且药物引起的肝硬化在临床上很少见,因此很难想到肝性脑病的诊断。但根据全部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该病人已处于药物性肝硬变早、中期。肝硬变早、中期阶段,肝脏体积正常甚至略增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肝功能正常或不正常。[1]且脐疝手术过程中探察肝脏也证实了这一诊断,加上情志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七情致病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情致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怒伤肝,15年前老伴去世,巨大的精神打击对肝硬化的进展起了推进作用,患者本次发病前有生气病史,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可使病情好转,剧烈的不良刺激可使病情加重,患者入院后,脱离原环境,情绪逐渐稳定,病情好转,因此要充分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要从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找疑点,本病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史、颅脑CT表现支持脑梗塞诊断,但预后好、恢复快,无任何脑梗塞后遗症,整个病程不符合脑梗塞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廉玉淳,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5.251

[2]奚中和,主编.中医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

第11篇

关键词:明党参;果实;超临界CO2萃取;呋喃香豆素;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75-03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the Fruit of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GU Yuanyuan1 ,CHEN Jianwei1,2,LI Xiang1,2,WANG Meng1

(1.College of Pharmac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2.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TCM Formulae Research,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3.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Processing,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fi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fruit of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Methods:Using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heavy crystalliz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Compound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nd structurally elucidated by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analysis.Results: 7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fruit of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They are nonacosane(Ⅰ),oleic acid (Ⅱ),tricosanic acid (Ⅲ),heptacosanol (Ⅳ),β-sitosterol (Ⅴ),Phellopterin(Ⅵ),5-hydroxyl-8-methoxy-psoralen(Ⅶ).Conclusion:Compound Ⅵ and Ⅶ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fruit of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fruit;SFE-CO2;furocoumarin;chemical constituents

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为我国东部特产伞形科明党参属植物,局限分布于我国江、浙、皖等地,由于其野生资源逐年减少,1984年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其根为名贵药材,收载于《中国药典》,具有补气生津、润肺化痰、平肝和胃、消肿解毒的功效[2-3]。目前国内外对明党参根、茎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4-10],但对其果实的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曾报道了明党参果实脂肪油的GC/MS分析[11]和明党参果实中的呋喃香豆素的含量[12],为了进一步寻找明党参活性成分,合理利用这一珍稀资源,本研究对明党参果实的超临界CO2萃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二十九烷(Ⅰ)、油酸(Ⅱ)、二十三烷酸(Ⅲ)、二十七烷醇(Ⅳ)、β-谷甾醇(Ⅴ)、珊瑚菜内酯(Ⅵ)、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Ⅶ)7个化合物,兹报道如下。

1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明党参果实样品:采自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乡红山,经本校中药鉴定学教研室陈建伟教授鉴定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的果实。柱层析用硅胶(100-200目,200-300目)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油酸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621-200602)。β-谷甾醇标准品:实验室分离得到(纯度99%)。

1.2 仪器HA221-50-06型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江苏南通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CO2气体,江苏气体厂(食品级);AC-500型核磁共振仪(瑞士Bruker公司);X-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河南豫华仪器有限公司;美国惠普HP6890GC-5973MSD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附HP Analytical CD-ROM MS Chemistry Libraries Version A.00.00,美国NBS75K.L质谱库,HP7683全自动样器,HP化学工作站数据微处理系统;VG型质谱仪。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与分离称取明党参果实2 kg(研碎),萃取条件:温度60℃,压强35MPa,时间2h。夹带剂:95%乙醇,得到黏稠油状超临界流体提取液,室温下挥去乙醇,得提取物190g,加石油醚溶解,拌入硅胶(100~200目)170g,60℃吹干,以硅胶(200~300目)进行常压柱层析,湿法装柱,依次用石油醚及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每500mL为一份,配合硅胶G薄层板或硅胶G高效薄层板薄层层析,观察荧光斑点或喷以10%硫酸乙醇液显色或置于碘蒸汽缸中显色,相同流份合并。经过反复纯化、重结晶,依次得到化合物Ⅰ(5mg),Ⅱ(160mg),Ⅲ(15mg),Ⅳ(15mg),Ⅴ(20mg),Ⅵ(20mg),Ⅶ(20mg)。

2.2 结构鉴定化合物Ⅰ:白色蜡状,分子式 C29H60,分子量 408,mp 63~64℃,热溶于石油醚,碘蒸汽显色呈阳性。EI-MS(m/z):408[M]+,181,167,153,139,125,111,97,83,71,57,43,为链状烷烃的一系列特征峰,其理化常数与光谱数据与文献[13]基本一致,结合GC-MS检索结果,确定化合物为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

化合物Ⅱ:白色蜡状,分子式 C18H34O2,分子量 282,mp 80~81℃,易溶于热石油醚,碘蒸气显色呈阳性,与油酸对照品混合熔点没有下降,共薄层Rf值一致,故鉴定为油酸(oleic acid),与文献报道一致[11]。

化合物Ⅲ:白色粉末,分子式 C23H48O2,分子量 356,mp 80~81℃,薄层层析板喷以5%磷钼酸显色剂,加热呈紫黑色斑点。1H-NMR(500MHz,CDCl3)δ:0.88(3H,t),1.25(38H,m),1.63(2H,m),2.35(2H,t),δ0.88(3H,t)为端甲基的吸收峰,1.25(38H,m)为脂肪链上H原子的峰,1.63(2H,m)为C-3的H原子的峰,2.35(2H,t)为与羰基相连的-CH2上H原子的峰,鉴定为二十三烷酸(tricosanic acid)。

化合物Ⅳ:白色粉末,分子式 C27H56O,分子量 396,mp 83~84℃,TLC碘蒸气显色呈阳性,1H-NMR(500MHz,CDCl3)δ:0.88(3H,t),1.26(48H,m),1.57(2H,m),3.64(2H,t)。δ0.88(3H,t)为端甲基的吸收峰,1.26(48H,m)为脂肪链上H原子的峰,1.57(2H,m)为C-3的H原子的峰,3.64(2H,t)为与羟基相连的-CH2上H原子的峰,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4]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二十七烷醇(heptacosanol)。

化合物Ⅴ:白色针晶,分子式 C29H50O,分子量 424。mp 163~165℃ (石油醚―乙酸乙酯)。易溶于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提示该化合物为三萜类化合物。与β-谷甾醇标准品共薄层,多种展开系统下Rf值一致,混合熔点没有下降,故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化合物Ⅵ:淡黄色片状结晶,分子式 C17H16O5,分子量 300, mp 98~99℃,TLC碘蒸汽显色呈阳性。EI-MS(m/z):300 ( M + ),232 ( M +-C5H8),217 ( 232-CH3) ,189 ( 217-CO ) ,161 ( 189- CO )。1H-NMR(300MHz,CDCl3)δ:1.69[6H,s,=C(CH3)2],4.17(3H,s,C5-OCH3),4.84(2H,d,J=7.2Hz,O-CH2-CH=),5.60(1H,t,J=7.2Hz,O-CH2-CH=),6.26(1H,d,J=10Hz,C3-H),6.98(1H,d,J=2.4Hz,C11-H),7.61(1H,d,J=2.4Hz,C12-H),8.10(1H,d,J=10Hz,C4-H)。13C-NMR(75MHz,CDCl3):160.47(C-2),112.56(C-3), 139.37(C-4),144.29(C-5),114.34(C-6),144.99(C-7),126.68(C-8),144.28(C-9),107.36(C-10),150.69(C-11),105.03(C-12),70.25(C-1″),119.75 (C-2″),139.56(C-3″),25.74(CH3),17.90(CH3),60.63(OCH3)。与文献[15]对照,确定为珊瑚菜内酯(Phellopterin)。

化合物Ⅶ:黄色针状结晶,分子式 C12H8O5,分子量 232,mp 260~262℃,易溶于氯仿、丙酮。EI-MS(m/z): 232[M]+,217,202 ,189。1H-NMR(500MHz,DMSO)δ:10.06(1H,s,5-OH),8.17(1H,d,J= 9.6Hz,4-H),8.03(1H,d,J=2.4Hz,11-H),7.28(1H,d,J=2.4Hz,12-H),6.31(1H,d,J=9.6Hz,3-H),4.10(3H,s,8-OCH3)。13CNMR(75MHz,DMSO)δ:160.02(2-C),112.50(3-C),139.74(4-C),141.31(5-C),114.95(6-C),146.26(7-C),125.60(8-C),139.94(9-C),107.24(10-C),147.21(11-C),105.43(12-C),61.20(8-OCH3)。以上数据与文献[16]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Ⅶ为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5-hydroxy-8-methoxy-psoralen)。

3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从明党参果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为脂肪烃类、甾醇类和呋喃香豆素类物质。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量较大,主要为油酸(Ⅱ)。不饱和脂肪酸和β-谷甾醇(Ⅴ)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黏附性,促使饱和脂类、胆固醇等在血液中的运行,以减少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可能性,防治动脉硬化[17]。

本课题组已对明党参水、醇提取物进行了降血脂、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的药理研究,但其作用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首次从明党参果实中分得到两个呋喃香豆素类成分,分别为珊瑚菜内酯(Ⅵ)和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Ⅶ)。文献报道呋喃香豆素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是保护心脑血管的重要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钙拮抗和解痉作用,临床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预防心绞痛,急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症。从药用植物化学分类角度看,呋喃香豆素成分是伞形科少数属植物特征性代谢产物[18]。珊瑚菜内酯具有抑制Ca2+内流,也抑制内钙释放,是一种有开发前途的钙拮抗剂[19]。明党参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的发现为阐明其新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532-535.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6.

[3]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84-589.

[4] 陈建伟,王亚淑,李祥,等.江苏地产中药材明党参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8,27(11):21.

[5] 李祥,陈建伟,方泰惠,等.中国特有植物明党参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7(2):13-16.

[6] 李祥,吕扬,陈建伟,等.明党参中水溶性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5,7(2):1-5.

[7] 陈建伟.明党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及药用用途:中国,ZL93111769.0[P],1995-04-26.

[8] 周萍,郑汉臣,廖时萱,等.明党参化学成分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14(6):572.

[9] 任东春,钱士辉,杨念云,等.明党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8,31(1):47-49.

[10] 陈建伟,李祥,武露凌,等.中国珍稀植物明党参嫩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3):48-51.

[11] 吴志平,李祥,陈建伟,等.明党参果实脂肪油成分GC/MSD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93-294.

[12] 张萍,陈建伟,李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明党参果实中呋喃香豆素的含量[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29-30.

[13] 唐于平,楼凤昌,王景华,等.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 (4):231-233.

[14] 华会明,李铣,邢素娥,等.柳穿鱼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53-656.

[15] 梁波,徐丽珍,等.川白芷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36(8):1132-1135.

[16] 姜艳艳,刘斌,等.防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7,42(5):505-510.

[17] 华一莉,陈建伟,吴慧平,等.明党参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4):31-32.

第12篇

【关键词】 中药熏蒸疗法; IL-1β; mRNA; CIA大鼠; 类风湿性关节炎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herb fumigation and steaming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RA) by observing the effects of the Chinese herb fumigation and steaming therapy on expression of mRNA of IL-1β in synoviocytes from Collagen-II induced Arthritis(CIA) rats.MethodsTo duplicate CIA model,the 4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normal group,model group, water group,high dose group and low dose group,the expression of mRNA of IL-1β in synoviocytes from the CIA rats were observed.ResultsAfter fumigation, the expression of mRNA of IL-1β in synoviocy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odel group (P

Key words:The Chinese herb fumigation and steaming therapy; Interleukin-1; Messenger RNA; CIA rats; 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证实,RA滑膜细胞及滑膜组织中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在RA滑膜病变中起核心作用,在相关细胞因子中,尤其以IL-1β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运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在长期的临床实验观察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进一步研究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的分子免疫学机理。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80±20)g,广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熏蒸1号方(含羌活20 g,独活20 g,防风15 g,桂枝15 g,细辛10 g,川芎20 g,海风藤30 g,徐长卿30 g,姜黄20 g,苏木20 g,冰片1 g),由广州总医院中药房提供。熏蒸方中前10味中药由自动煎药机煎煮成53.3%浓度的中药液保存,熏蒸治疗时按高低浓度分别稀释成6.67%和3.33%浓度的中药液,冰片待熏蒸治疗前加入中药液中。

1.3 中药熏蒸治疗设备自制动物熏蒸装置;电子恒温三用水箱,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产品,型号HH·W21·Cr42II;T型管足肿测量仪(自制)。

1.4 试剂小牛源II型胶原,广州威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hondrex公司产品;弗氏不完全佐剂,广州威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albiochem公司产品;大鼠IL-1β、IL-1ra的ELISA检测试剂盒,武汉中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Sigma公司产品;大鼠IL-1β的RT-PCR检测试剂盒,武汉中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Promega公司产品;Trizol Reagent,美国invitrogen公司;DEPC,美国Sigma公司;EB(溴化乙锭),美国Sigma公司;DNA分子量标准,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5 仪器PCR扩增仪,Biometra公司;水平电泳仪,Bio-Rad公司;3K30型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公司;FM70制冰机,Grant公司;微量有机分析专用超纯水机,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超低温冰箱,Forma Scientific公司;LD2X-40cI型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气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Biometra;凝胶成像系统,Syngene;DHG-91401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低温离心机,美国Beckman公司产品;LEICA-RM2245型组织切片机;Lt2-12550酶标仪,澳大利亚Biocell公司产品;NIKON-E600显微镜,彩色摄象机,北京杰伟世音设备有限公司组装;电子天平JA2003,上海天平仪器厂;酶标仪,Biocecc htz,编号54809;生化培养箱,广东省正一科技有限公司,型号PYX-250S-B。按照文献合成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IL-1β引物:正义链:5’-CTCGCTTGAGAGGTGCTGATGGTAC-3’,反义链: 5’-GAAGCTGTGGCAGCTACCTATGTCT-3’,扩增产物长度:519 bp;β-actin: 正义链: 5’-TTCCAGCCTTCCTTCCTGG-3’,反义链: 5’-TTGCGCTCAGGAGGAGCAAT-3’,扩增产物长度:226 bp。

2 方法

2.1 CIA大鼠模型复制和分组治疗将40只大鼠随机留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32只待造模,适应性喂养3 d。取10 mg小牛源II型胶原溶于配制好的0.1 mol/L乙酸5 ml,然后放置4℃冰箱内过夜,次日按2 mg/ml比例与弗氏不完全佐剂1∶1混合,用注射器反复抽吸,直至混合物完全、充分乳化,以乳化物滴入水中不松散为度(在冰浴中操作);取乳化后大鼠CIA造模剂,于大鼠尾根部及左足底皮内按0.5 ml/只注射,并轻微压迫注射部位30 s,以使乳化物吸收完全。注射后第1天,部分造模组大鼠注射区局部皮肤发红、轻度肿胀、皮温升高,活动欠灵活;第2日部分造模大鼠左后足肿胀继续加重,并于3~7 d开始逐渐消退;至第8日按以上同样的方法再次注射0.3 ml/只,注意需避开上次注射部位;第14日大部分造模大鼠左后足和部分右后足关节出现肿胀、皮肤发亮、充血及关节活动受限;第21日大部分双后足关节及部分前足关节肿胀达到高峰,部分大鼠出现皮肤溃疡。多发性关节炎的出现表明大鼠CIA模型建立成功。造模后第21天,32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水熏组、低熏组、高熏组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不做熏蒸处理;水熏组给予(57±1)℃蒸馏水熏蒸,蒸气温度为(39±1)℃;低熏组给予相同温度3.33%的中药液熏蒸;高熏组给予相同温度6.67%的中药液熏蒸。将大鼠放入自制动物熏蒸装置,开启电子恒温水槽,待蒸气温度达到熏蒸要求时,开始熏蒸并计时,熏蒸20 min/次,连续20 d。

2.2 大鼠滑膜细胞的获取、细胞因子mRNA的诱生和总RNA的抽提造模后第41天,以自配麻醉剂(5%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0 ml,2.5%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0 ml、0.05%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0 ml混匀),于每只大鼠腹腔注射0.6~0.8 ml,迅速麻醉,麻醉后心腔取血,后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膝关节滑膜组织,液氮下保存待测,之后进行大鼠滑膜细胞总RNA的提取,其步骤如下:

2.2.1 匀浆取100 mg大鼠滑膜组织置于盛有适量液氮的碾钵中充分碾磨,每100 mg组织加1 ml的Trizol,颠倒EP管数次混匀,室温放置5 min,4℃ 12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移入另外一个离心管中,匀浆时组织样品容积不能超过Trizol容积的10%。

2.2.2 分离将匀浆样品在15~30°C条件下孵育5 min以使核蛋白体完全分解,每毫升Trizol加0.2 ml氯仿,盖紧样品管盖,用手用力摇晃试管15 s并将其在30℃下孵育2~3 min,在2~8℃下以不超过12 000 r/min的离心力高速冷冻离心15 min,离心后混合物分成3层:下层红色的苯酚-氯仿层、中间层、上层无色的水样层,RNA无一例外地存在于水样层。

2.2.3 沉淀将水样层转移到一干净的试管中,如果希望分离DNA和蛋白,有机层同样要予以保留。通过将水样层和异丙醇混合来沉淀RNA,最初均化时的每毫升Trizol对应0.5 ml异丙醇,将混合的样品在15~30℃条件下孵育10 min并在2~8℃下以不超过12 000 r/min的离心力高速冷冻离心10 min,RNA沉淀在离心前通常不可见,形成一胶状片状沉淀附着于试管壁和管底。

2.2.4 洗脱移去上层悬液,用75%乙醇洗涤RNA沉淀一次,每毫升的Trizol至少加1 ml的75%乙醇,漩涡振荡混合样品并在2~8℃下以不超过7 500 r/min的离心力高速冷冻离心5 min。

2.2.5 再溶解简单干燥RNA沉淀,尤为重要的是不能让RNA沉淀完全干燥,那样会极大地降低它的可溶性,用移液管尖分几次移取无RNA酶的水来溶解RNA,于-70℃保存。

2.2.6 总R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①电泳RNA所用器械如制胶的模具、梳子、电泳槽等用肥皂粉洗干净后用双蒸水冲洗两遍后在室温晾干备用。②用新的1×TBE配制1.2%琼脂糖凝胶,倒胶时溴化乙锭(EB)直接加入凝胶中。③制备好的琼脂糖凝胶板放入电泳槽后再加入经高压灭菌过的1×TBE,液面只能刚好同胶面平齐,缓冲液不要淹过胶面。④点样时,样品RNA每10 μl加入2 μl上样缓冲液,上样缓冲液是用DEPC处理的水配制的50%甘油,另外单独点一样品孔含有3 μl溴酚蓝的上样缓冲液作为电泳指示剂,电泳电压4 V/CM,电泳时间2 h左右便可取出凝胶在紫外灯下观看所提取的RNA的质量,同时进行拍照记录。

2.3 半定量RT-PCR(参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2.3.1 逆转录10 mmolLdNTP2ul、Rnase抑制剂20U、逆转录酶50U、50 μmol/L随机引物1 μl,25 mmol/L MgCl2 4 μl、10×PCRBuffer 2 μl、总RNA 2 μl、总体积20 μl,置37℃水浴箱反应40 min。

2.3.2 PCRAmli-Taq多聚酶2.5 U、15 μmol/L TNF-α正义链和反义链引物各1 μl,15 μmol/L B-actin正义链和反义链引物各1 μl蒸馏水63.5 μl,与逆转录反管混合,终体积为100 μl。扩增条件为:

β-actin 94℃2 min 94 ℃ 30 s 58℃ 30 s 68℃ 2 min 40个循环后68℃ 7 min

IL-1β 94℃2 min 94 ℃ 30 s 64℃ 30 s 68℃ 2 min 40个循环后68℃ 7 min

取10 μl PCR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溴乙淀染色,在紫外检测仪上观察结果并照像,用图像分析仪(英国UVP产品)对底片条带进行扫描,计算TNF-A产物与B-actin产物的比值,以此比值来反映细胞因子mRNA量的变化。

2.4 统计学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

3 结果

3.1 总RNA完整性的鉴定图1结果显示,取CIA模型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RNA3 μg和6 μg,按前述方法以1.2%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可见28S、18S、5.8S(5S)3条清晰的rRNA条带,经用RNaseA酶消化的样品条带消失,表明提取物确为RNA。在电泳后能观察到28S、18S、5.8S(5S),特别是28S清晰的带型,通常认为所提取的RNA未被降解,可以用提取的RNA进行后续实验。

3.2 CIA大鼠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水平

表1结果显示,各造模组IL-1β的mRNA在滑膜细胞上均有表达,造模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各熏蒸组与模型组比较亦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各熏蒸组组间比较,高、低熏组与水熏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熏组与低熏组比较亦具有显著差异(P<0.01)。

3.3 中药熏蒸疗法对CIA大鼠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表1和图2结果表明,正常组见非常微弱条带,模型组在519 bp处可见有一清晰的电泳带,基因表达最强,与预期的IL-1β mRNA基因片段长度相符。低熏组和水熏组可见有较弱的电泳条带,高熏组在519 bp处条带最弱,基因表达回落说明中药熏蒸疗法能显著抑制CIA大鼠滑膜细胞异常升高的IL-1β mRNA的表达,使其趋于正常(P

4 讨论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RA发病时,滑膜细胞胞核染色体的IL-1β基因转录相应的mRNA迅速增加,刺激B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抗体亦增加,同时刺激滑膜细胞释放更多细胞毒素,从而导致关节软骨和骨侵蚀,促进关节破坏进行性发展;因此有效抑制RA滑膜细胞IL-1β mRNA的异常表达,降低IL-1β的产生,是RA治疗的可取途径。

RA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或因劳累闪挫,气滞血淤,使邪气留滞经络,或停留于身体某个部位,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从而引起肢体、关节的疼痛、酸楚、麻木以及活动障碍[2],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淤通络为主,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将中药煎液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熏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而作用于机体,而达到治疗效果,我们称之为“中药熏蒸疗法”。实验研究所采用的熏蒸1号方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沈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往的研究表明,运用熏蒸1号方对RA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毒副作用,能降低AA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NO、PGE2、IL-1β、TNF-α及ICAM-1的含量,抑制关节骨质破坏[3,4]。本研究采用目前公认的RA的最佳模型,即CIA大鼠模型,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中药熏蒸疗法对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力图从细胞因子角度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结果表明,中药熏蒸疗法能明显抑制CIA大鼠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使其趋于正常,提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取得良好疗效,在IL-1β的产生等一系列环节中起到阻抑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此外,蒸馏水熏蒸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IA大鼠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表明蒸气的温热作用在熏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现代大多数医家都认为熏蒸疗法是以药物和蒸气的温热作用共同作用于人体而起治疗作用的[5]。因此,蒸气的温热作用也是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能有显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2.

[2]沈鹰.风湿病中西结合诊疗概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1.

[3]汪元,沈鹰.中药熏蒸对关节炎大鼠抗炎消肿作用及炎性递质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