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6-30 17:2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它由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媒介等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这一模式的构建应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其内容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也应回归教育主体的生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而且也必须通过大学生网络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功用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其特殊的功用。

(一)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提升功用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掀起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一些高校在积极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然而随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各种问题逐渐凸显。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缺乏吸引力。失去生活滋养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用心良苦地期望能指导大学生的生活,但学生并不领情,很少光顾这些顶着耀眼光环的“红色网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围绕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实际需求。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看,教育素材来源于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通过网络创设他们乐于接受、能激发大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生活情境,让大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注意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延续性。减少无味的说教,增加贴心的关怀,使大学生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施教内容。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大学生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融入网络生活之中,减少些许困惑,增加几分理智,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网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促进其思想政治品德的成长和个性成熟。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显著提升的功用。

(二)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功用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为大学生打开一扇便利之门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高度重视,治理各种网络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应运而生。然而,治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提出远离网络的措施,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网络问题源于网络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网络生活自身。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融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即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特别是出现在网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容易在网络中即时发现,这时进行的引导比过后的引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将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因此,这一模式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具有即时引导的功用。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成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结构性整体,它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联结而成。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可独立运行的复杂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及活动效能的确立,就系统本身而言,依赖于要素对于系统所具有的积极效能。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要素

构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要素具体包括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媒体等。

1.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参与者、引导者,这里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校园网站管理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以及学校行政、党务管理人员等。高校教师在整个生活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离开了高校教师的活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无法构建。

2.大学生

大学生,这里主要指大学生网民,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离开了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高校教师和网络虚拟环境。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里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利用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内容。除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外,还包括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以文字等常见的知识形态出现,而且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形态,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4.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这里指互联网媒介。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网络媒介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中介,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与其他媒介不同,网络媒介除具有一般媒介的载体作用外,还形成一种虚拟的生活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各要素关系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媒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媒介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虚拟环境之中,通过网络虚拟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融入网络虚拟环境之中,通过网络媒介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整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交互性循环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具有整体性、互动性、相关性等特征(如图1)。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其要素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

(一)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高校教师应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启发者,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否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要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一是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高校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融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二是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其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既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又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会操作,懂处理,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应加强实践参与,既要进行常规实践,如按时检查、浏览邮箱、论坛等,又要进行创造性实践,如针对当前时事发起讨论等,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建立话语威信力;再次,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培训制度,举办网络知识专题讲座,并提供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拓展高校教师的视野,以适应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需要。

(二)以大学生为主体

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网络生活的虚拟实践体验、情感融化和事理说服来点燃其内心的闪光点。

以大学生为主体,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虽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基于虚拟网络空问的教育活动,但教育对象仍是现实中的人。由先天因素、后天影响及各自努力等因素而导致的品德和才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深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其次,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综合考虑网络生活环境、时间等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可使其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在网络这个良莠不齐的生活环境中,尤其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高校教师可将教育意图寓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使其在与高校教师的相互友好信任的关系中理解高校教师的良好用心,动员和激励他们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其次,通过大学生论坛、博客等网络生活,将个体的自我教育扩大到群体的互帮互助,形成一股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力量。

(三)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教育模式。因此,构建这一模式,必须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

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一是要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人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去。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应根据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信息各种传播形态出现。网络信息传播形态多样,除常见的文字、图片、声音外,还可以是视频、动画或以上全部形态的结合体等,有的甚至可以戴上头盔、数据手套等设备,来一场虚拟现实的“旅行”,这丰富多彩的虚拟实践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流连忘返。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中,同样可以用这样丰富的虚拟实践形式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广大大学生在神奇的网络之旅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四)以网络为载体

第2篇

关键词:人才强校;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

青年教师的发展将决定民办高校的未来,深刻影响民办高校培育人才的质量。因此,青年教师应该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但是由于青年教师进入民办高校时间不长,缺乏教学教改经验,同时由于年轻教师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强其政治觉悟很有意义。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理论灌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升不了其工作的实效性。青年教师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少,纯理论信息难以获得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心认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比较匮乏,难以在教学科研中有突出和创新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通过加强实践活动提升认可程度。因此,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纯理论灌输的同时,应该强调增强实践机会,注重指导的实用性。

(二)多简单说教少情感沟通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思想和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遵循“看报纸,阅读文档”教育的老办法,只有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繁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说教疏忽了青年教师的情感交流,难以形成青年教师的内化道德,也就无法成为外化动力,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师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交流,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满足需求,增强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民办学院和大学开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灌输和情感交流等方式融合开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注入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有意义的工作。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评估青年教师奖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评奖的标准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其中最科研排在首位,其次教学,一般情况下忽视了职业道德。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估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教师考核内容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作为教师职业的先决条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过度强化教育水平,科研奖励,等级论文和出版物和其他评估标准的数量,导致工作态度青年教师,思想表现,教学变成正式的东西,极易在客观上误导青年教师。其次,由于青年教师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核标准,内容,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评估机制,所以它是不完美的。还有民办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评估只是从形式上例行公事,无法真正实现考核目标。

二、人才强校背景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有双重含义:首先,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以及在人才强所背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次,民办高校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强校战略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应积极改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展现初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体现民办高校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加强为目的,改善是途径,加强与改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适应新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人才强校的的理念才能得到深入的发展。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增强渗透性和感染力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政治教育体系。隐性教育是利用一切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使细微的,使之更快地教育。因为青年教师的思维更活跃,过于显式地进行教育很容易导致叛逆的一代,同时,注重隐形教而轻显性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缺乏。提高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感染青年教师,实现了环境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青年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乐趣和渗透性,将有意识注入同无意识熏陶相结合,提高思想渗透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实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只有激发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思想和实践,才能真正有效。教师最关心的是在高校的前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重视青年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优秀的年轻教师,处理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和其他实际问题,根据不同他们的不同需求,或者他们的不同阶段,然后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对比评价。

[参考文献]

[1]何永婵,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第3篇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说明了我国早就对诚信问题极为关注。如今,诚信的理念已经根植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目中,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这个问题日益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专门的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诚信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1、诚信诚信就是人们常说诚实和守信。虽然从字面上来看,诚实和守信是两种个人品质,但在现实中,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守信,借助一个人是否守信才能评判一个人是否诚实。可以说,诚实和守信是一对连体兄弟。一般来说,人们评判一个人的诚信通常通过以下的品质决定,诸如真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重承诺、讲信誉等。2、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即围绕诚实守信核心内容展开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这个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实践活动。从实际来看,大学生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与大学生文化教育不同,诚信教育更注重的是大学生行为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诚信教育的作用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坚守诚信道德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从现实生活来看,由于各个领域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拆迁政策下的“强拆”政治欺诈,各种高科技手段掩盖下的“毒物(如瘦肉精、添加剂等)”,充斥高校的学术造假等种种不诚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亟待建立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就不仅仅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具有诚信道德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识别社会中的种种不诚信行为,自觉抵制这些不诚信行为,在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发展,为我国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建立高效、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我国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比较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诚信现象。诸如考试作弊、代人替考、毕业论文抄袭、就业悔约、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以上行为轻则影响学生个人,重则导致高校的声誉受损,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究其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家庭和高校三方面的因素。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诚信教育缺乏严格的规划诚信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从实际来看,高校诚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是被高校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高校在安排诚信教育相关内容教学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划,没有明确诚信教育的目标,没有明显界定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制定诚信教育的相关结果评价。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凸显出来,诚信教育也很难发挥相应的实效。2、诚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当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范畴,相关的诚信道德规范的实践性较强。但高校的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缺乏借助有效的实践加以论证。一般来说,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通常只是告诉大学生哪些行为是不诚信的,不可取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诚信教学课堂上所罗列的行为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相关不诚信行为长期以来给大学生的示范是被姑息乃至不被发现,仅凭理论上的讲述很难使大学生认识到不诚信带来的严重危害,造成高校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3、教育者的诚信素质缺失高校教师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群体,饱受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部分高校教师在利益面前失去抵抗力,丧失道德底线,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威信。有的高校教师私下接受学生的礼物将考试试题泄漏给学生,或者在评优评先中暗箱操作,剽窃别人的学术成果等。高校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损坏了教师在大学生面前的形象,也使大学生对师道尊严和诚信教育产生怀疑。高校的诚信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

(二)高校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高校之所以对诚信教育缺乏规划,一方面,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诚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涉及的诚信教育内容并不多,诚信教育的随意性较强,也就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更不用说形成诚信教育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严重缺失,使得高校对诚信教育产生消极态度,认为依靠教育并不能改变社会的不诚信行为,产生不愿意重视诚信教育的不作为。2、教育的功利性由于教育的功利性,使得高校更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将较多的功夫用在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片面认为学生考到好成绩、找到好工作才能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由于诚信教育的结果很难在短期出成效,且不容易借助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查,导致学校疏于对诚信教育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大学生只能接受几乎与小学等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3、利益机制的驱使实际上,高校教师的示范行为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影响学生。由于大学生本身也受一定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大学生面临两难选择。以大学生毕业论文中数据编造的问题为例。一个体育系的毕业生为了证明其某种特训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时间限制,难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成绩因此而有明显的差异。而一旦根据其采集的数据进行检验的话,他得出的结果对论文写作是极为不利的,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学生就可能面临着不能毕业。为了证明自身结果的正确性,大学生就会在利益驱使下,选择不诚信行为。

三、解决高校诚信教育问题的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作用,对诚信教育进行阶段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素材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开展诚信教育不可替代的壁垒。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诚信教育进行阶段规划。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诚信教育。高校通过分析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诚信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制定各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例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高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助学金申请的诚信教育、考试诚信教育等,通过各种行为的列举,伴以相应的处罚行为、严重后果告知大学生,让学生学会自觉抵制不诚信行为;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将诚信教育的重点放在论文编写、毕业资料提供、及时偿还助学贷款、信守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等的诚信教育。这样,诚信教育就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面临的核心诚信问题,增加诚信教育的实效,使诚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对策

一、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对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一方面,个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等方面缺失;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涉猎的知识面广,多才又多艺,但内心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到的爱是片面和残缺的。这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势必产生影响,往往会偏离正常的思维轨道,走向极端。第三,部分富裕家庭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他们的教育理念。为此他们出手阔气,采取贵族式的教育,不肯让孩子吃苦,忽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对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在这样家庭的教育下往往会使孩子养成:奢华享乐,炫阔比富、不思进取、张扬叛逆、玩世不恭等性格,使他们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为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1.2社会现象及社会环境对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困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困境。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意思领域的互动性增强,也使当代大学生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次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意思。[1] 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也达到了空前的活跃,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等在大学生中滋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功力主义倾向明显等负面影响。

(2)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实体影响较小。但企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产品的销售量降低,进、出口数量递减。所有这些对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突显,特别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决定高校生存的重要问题。面对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急噪、不安、悲观等情绪。这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2.1 抓好“两课”教育,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道德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学校用理论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在“两课”的教学中,第一要培养一批功底深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学效果;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两课”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使“两课”教学的理性说教有充分的感性支持,缩短“知”和“行”的距离,[2] 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2.2 抓好辅导员队伍,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扮演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进取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角色。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素质: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再次,应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大学生教育必须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抓好师德建设,发挥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勇于付出、无私奉献。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抱负,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近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3抓好制度建设,发挥管理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高校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来支持的。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法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为此各高校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科学配置等各种教育要素,形成既能立足当前、又能着眼未来、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

[1张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1):26-28.

[2]孙颖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1998,(4):73-74.

第5篇

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的表现分析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但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竞争精神明显。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利被边缘化。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心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割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目前高校一些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虽然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

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

三、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做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

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同时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地沟通。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岗位等分类分级设置;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可把岗位津贴分为基础津贴和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津贴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他们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以业绩为主,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应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20%~3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还应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并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

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柔性管理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这种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学校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管理转向以教师为中心的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教师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住房状况,切实提高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

参考资料:

1.许浩:《“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

2.杨潮、胡志富:《关于健全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若干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7期。

3.梁凤鸣:《激励与约束并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4.钟惠英:《创设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期。

5.罗明:《“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科学教育》,2005年第4期。

6.刘铁中:《试论以人为本与高校教师管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周青萍、孙小黎:《高校教职工考核刍议》,《温州大学学报》,2001年12月。

8.张正娟:《高校教师和谐管理模式初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月。

9.程德华:《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力资源 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构成及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 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管理者们合理利用和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和环境资源三种。其中设施资源和环境资源属于固有资源,如图书馆、教室、政府、家庭等,这些都是高校固化不可变的资源,而以教育和受教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则属于变动资源。因为涉及到人为因素,适时对人力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发挥其资源最大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以三类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珍贵的。从现有构成来说,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从实践角度看,教师是高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是首要任务。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素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1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为达到这样的结果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仅重视教学效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符合新形势的发展,因此树立科研意识、加大科研力度、凝练科研成果来促进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们的高度共识。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的科研课题一定要和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吸纳辅导员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这样既能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内容生动、贴近生活,易被大学生们接受,又能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教育方法的创新。

2.2整体提高教师的两课理论知识构成和专业素养

近年来,新教改的实施使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受到挑战,如何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迫在眉睫。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非科班出身,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对所教知识深度和广度掌握不精确、被学生反问的无以为答的尴尬局面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相关主管部门要从理论着手,定期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提供与其他兄弟院校业务进修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构成和专业素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3重视以身作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价值观、文化理念传入国内,渗入人心。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维越来越国际化,注重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政治观念薄弱,部分教师身上也有此体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两课教师,在一言一行中应体现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时刻对学生充满关爱,以客观、公平、睿智、乐观、严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自身优秀的侄儿道德和政治素养。大学生从与教师的交流中去感悟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理念,这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辅导员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负责人。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开发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重点内容。

3.1扩充辅导员数量来确保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自实施大众化教育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多批次招生使大学生层次良莠不齐,此情况下各高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辅导员就难以保证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人手紧张现象,同时辅导员工作复杂繁琐,日常管理事务性事情居多,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咨询、情感指引、就业指导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扩充辅导员数来来确保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2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带动队伍职业化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现实中各高校并没有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高度关注,报酬低,待遇差,工作量大,晋职称难,提职更难,这种情况导致辅导员的归属感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因此,高校应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宣传来精心营造辅导员职业氛围,培育辅导员树立专业的职业意识,激发辅导员从事该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根据辅导员个人喜好和专长对所属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如学生政治辅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学术指导等,这样可提升辅导员职业成就感来带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3.3建立科学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来稳定队伍建设

现在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逐渐优化,出现年轻化、高学历、少经验状态。年轻的辅导员利于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不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科学完善培训体系来稳定队伍建设。根据辅导员所辖工作内容形成若干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方向,并引导和鼓励所有辅导员广泛参与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保持对大学生关注热点的敏感度,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5—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从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被正式确立为一门科学至今已历经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回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历史演进与嬗变过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需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受客观环境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主体的重要作用未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仍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只是受教育的对象,其主体并未得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展,毫无选择地被迫接受“教育”,不利于确立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培育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和主体能力的养成。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但唯有校园文化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影响力最大。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学生升华道德品质。虽然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硕果累累,但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有待加强。丰富多样的学术、文体等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在充实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两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个别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教学方法陈旧乏味,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工作马虎,只顾着完成学校指派的教学任务,职业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策略分析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品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多方面积极配合才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也是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此当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二)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在一些思想政治教师看来,传授各种文化会花费许多时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按时按量地完成总的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们可能因缺少直接的经验无法理解这些文化。在学校中存在的文化类型相对比较单一,如果只对这些文化进行研究的话,可能会过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导致学生和群体分成小帮派。如果学校只把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教给学生,那么则会使学生对文化差异性不理解,而理解差异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他们适应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有所帮助。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什么,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应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彼此融合在一起,同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三)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式” 、“封闭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教师若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国高校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学科教学法不再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学习群体,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演变的过程,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它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协调配合,其中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教师们的自身修为,增强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才能改变高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菡.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0(3):220.

第8篇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校园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社会成长环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构建和谐校园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环境和支撑。因此,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充分发挥其的作用。

1、研究内容

1.1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及必要性。总书记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建设。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我们应密切结合高校实际,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实际中。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统筹学校整体利益,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校园和谐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校园的和谐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校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最后,校园和谐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建设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和谐校园建设方向的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和谐校园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逐步实现校园全体成员的政治共识、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实际问题或矛盾,需要得到调节,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疏导与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与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和谐校园环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努力向上,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1.3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3.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计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课程实习等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1.3.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建设,加强学校领导部门的支持力度,重视课程精品课程的打造,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开抓,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1.3.3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氛围,教学或科研人员,都要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并在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积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引导学生遵守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1.3.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高校教师都担负着教师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因此高校应积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从而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保证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高校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以此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

2、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必要性进行论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正确方向、有效实施及人才培养都有积极作用,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相关人员与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进课堂中,要制定与生活相符合的教学目标,选取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只有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贴近生活,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比较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逐步增阿基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并且通过相关人员的实践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具体问题分为以下几点:1.1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目前,一些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理想主义,没有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就应该没有瑕疵,人格相较于受教育前会更加健全。部分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大学生的个体进行的调查了解,只重视整体思想素质的提升,教学目标较为统一,不同素质的学生会接受到育方式,这样,会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想素质发展不统一的现象,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2过于知识化的教育内容目前,部分高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为学生讲解书本知识,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而学生的实践课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将思想政治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但是,实践课程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的思想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1.3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工具目前,一些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工具,只重视其社会价值,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不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中,添加很多政治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过多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素质处于畸形状态,学校与教师忽略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不仅无法更好的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率,还会使思想政治教学失去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策略

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局限性,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产生着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要与生活相关。高校教师在制定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之前,要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自身的了解,将不同思想水平的大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按照不同等级为大学生制定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使教育目标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贴近,这样,教育目标制定就可以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为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1]第二,将生活中的材料引进教学内容。教师要想促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就要将生活中的材料引进教学课堂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哲学原理》中的课程时,要仔细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生活中的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提升,可以充分的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第三,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目前,一些高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很少有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能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相适应。所以,高校与教师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中的课程时,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人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养成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格。[3]第四,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作。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高校在执行合作工作之前,要做出详细的计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以宣传,要求社会与家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家庭中,家长要常常反映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与家长联合,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对于社会,学校可以要求社会公告场所的负责人,将大学生在公告场所的监控视频拷贝,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或鼓励,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更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信息,还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处于良好状态。[4]

3结语

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化教育的策略,只是部分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家长还需要对这些策略加以创新,将教育评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进而对国家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2]冉育彭,章志荣,李丹虹等.“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4):42-46.

[3]葛英,温朦.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策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1(5):69-70.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22-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

第11篇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应措施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新媒体技术影响,与此同时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一现状,高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将现代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从而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探寻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新媒体影响深刻

1.1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渐失去权威性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各种知识信息和新闻事件传递的速度也因此加快。如今高校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所有难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对教师教育的信任度逐渐减少,同时教师的权威性会因此而削弱。

1.2高校学生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古至今教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教师影响,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在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高校学生有头脑,懂文化,所以他们选择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因此变得更加自由,只是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局限性,而大学生还没有过多接触社会,极易受到新媒体等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

1.3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生活

新媒体技术是互联网大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高校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可能从中寻找慰藉。大学生一旦沉溺于网络,就将会一直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根本无法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温暖。而家长和教师更是无法知晓他们的所思所想,长此以往不仅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将受到严重伤害。

1.4网络平台交流极具吸引力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都是遵循传统的授课模式,这样的环境只会让学生觉得十分压抑和被动。然而新媒体技术能弥补这样的遗憾,学生从网络世界中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更加新颖且充满新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思想意识想不被新媒体事物影响都不可能。

2.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1时展的必然需求

新媒体技术如今已在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高校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通过新媒体技术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是培养全能人才的一个有效办法,也是高校与时展接轨的一个表现。

2.2促进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和文化水平,他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时代的精英。新媒体的发展促使接触新兴技术的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多,可让人最担忧的是新媒体因为传播信息的速度过快,以至于信息的真实度还需要时间进行检验。而高校大学生一旦接触新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他们正确的三观就可能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是扭曲。因此,高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分清是非曲直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祖国的栋梁。

2.3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如今学生都喜欢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言论。正是由于新媒体的存在,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高校学生家长才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要是发现他们思想上出现偏颇,还能及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2.4让高校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它的诞生绝非偶然性而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并在改变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力。让高校学生机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必定会大失所望,运用新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媒体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

3.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新媒体技术的严重冲击。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根据时展的大趋势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联系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才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工作者转变自身的思想意识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需求。

3.2加强高校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

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海量增长。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辨别对错,明白是非。因此高校更要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具备分辨是非的过人能力。

3.3构建高效网络学习社区

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同样,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高校想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就应该充分利用好相关网络平台,这样既为学生情感、语言宣泄提供了一个出口,又有利于高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对于部分高校而言,新媒体还是一个让人感到相对陌生的事物,要想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一定时间。不过多数大学生已经先于高校接触到了新媒体技术给自身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当下的重中之重,就是让高校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改变,让高校学生在正确引导下使用新媒体。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也有弊,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误区,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研究和革新教育模式,以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科学、系统、高效地开展,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培养,是各项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当前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发展较为成熟的群体,具有较成熟的思维模式以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并且形成了基本的是非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完善升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十分缓慢,各大高校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出现形式化的现象。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者逐渐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进行创新就成为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特点

1.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顺应时展下社会对于素质型人才的基本需求,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要遵循时展的基本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

2.目的性

教育者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要明确教育工作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并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和需求,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全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全面性,不仅仅是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对高校教师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提高教育和管理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提供榜样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工作,家庭和社会也要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发展所需的基础和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以新时期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未来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2.坚持“三个代表”基本原则

党的基本路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思想基础,使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党和国家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创新教学思路

高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脱离,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应当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教育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加强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刘爱玲.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机制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何莉.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郭玉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