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30 17:2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江西

0引言

2014年3月11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正式宣告我国民营银行改革进入实质破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营银行的先行者中,腾讯集团牵头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阿里巴巴集团牵头组建的浙江网商银行在完全民营化之外,又具备了一层更有超越意义的创新性:他们同时也是我国首批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它们的诞生,将成为今后我国网络金融生态链延伸与拓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剩余的3家民营银行,其股东和背景也或多或少都有些互联网色彩,这说明互联网银行已成为作为新兴的我国民营银行所普遍选择、重视的发展模式,值得业界与学界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1互联网银行的特点、现状与作用

1.1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简而言之,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银行意味着其已完全依托网络商业链进行运行,以技术创新和数据分析能力支撑自身的竞争力;从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的现有业务来看,它们确实都是在腾讯、阿里巴巴等持股企业的既有网络业务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渠道,进一步延伸拓展自身金融业务,而且极少或根本不开设实体营业点(甚至没有信贷员)、与客户间的业务联系完全依靠网络应用程序,整个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则是依托“云”技术运行,这个“云”系统在大数据支持下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业务决策(如微众银行,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信用评级,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发放贷款)[1-2]。从这一层面而言,互联网银行是相对传统银行运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所以其特征、风险、意义与价值都已成为目前银行业、金融业关注的热点。作为我国首家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即前后文简称的“前海微众银行”)由腾讯集团发起,于2014年10月22日正式创立。次年1月4日,在总理的亲手操作下,前海微众银行放出了第一笔3.5万元的小微贷,标志着我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走出了营业的第一步。同时,浙江网商银行则主要依托我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其正式开业时间为2015年6月25日,浙江网商银行的正式开业也意味着我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开门迎客”。从以上进展可见,互联网银行这一新兴业态已伴随着我国民营银行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借助了民营银行领域的大量新利好政策),实现了自身发展进程的加速。

1.2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具体特征

从前海微众、浙江网商等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实例来看,能够体现出其特色的绝不仅仅是其基本模式的创新性,实际上还应包括其具体业务定位、内部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策略等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2.1新颖而又“接地气”的业务宗旨

富有技术色彩、重视模式创新和具备普惠精神,是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业务定位的主要特点。例如前海微众银行,在业务定位上恰如其名,一方面是以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为目标客户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例如面对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简单而言,即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普惠金融服务作为业务重点,将“科技、普惠、连接”作为自身运营宗旨;而与之一致的是,浙江网商银行也继承了阿里巴巴下属蚂蚁金服的“给社会带来一些微小而美好的改变”的愿景,确立了自身“无微不至、有情有义”的理念。独特的业务宗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银行的自身资源配置特点及其差异化的业务定位与市场竞争策略。

1.2.2“轻资产、重科技”的资源配置理念

民营互联网银行通过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模式,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开辟了全新的业态,同时也在其内部贯彻、实现了“轻资产、重科技”的资源配置理念。如前所述,互联网银行的典型特征便是无实体网点和柜台、非现场开户,绝大部分的业务流程都在线上完成;一方面,这使得互联网银行成为网络时代常见的“轻公司”,在最大的程度上规避了传统银行在业务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资源消耗(例如传统银行在网点支出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营互联网银行的主要发起者均为互联网企业中的领军者(例如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其中腾讯出资9亿元,占30%的控股比例,是其第一大股东,百业源投资和立业集团分别控股20%和10%的比例)———实际上,它们的发起者正是利用自身网络产业链中拓展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环节,抓住了政策机遇、实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发展和完善,从而催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例如浙江网商银行与阿里巴巴支付宝、蚂蚁金服间的关系),所以微众、网商等银行并非白手起家,而是拥有其发起者雄厚的互联网金融资源作为基础。这些发起者所具备的资源使得互联网银行能够在线业务上突破传统的属地、身份、业务频率限制,并跨过传统银行所秉持的较死板的经济条件门槛,使其业务可以渗透到全国各类人群中的潜在市场,能够抢占传统金融机构所难以企及的市场空间、获得巨量的用户基数。综上可知,互联网应用平台、商业数据等已成为了民营互联网银行籍以获得竞争优势的的关键资源,“轻资产、重科技”的特点已经充分展现。例如前海微众银行能够依靠腾讯现有多元化业务的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技术,在规避隐私的前提下,分析潜在用户的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风险定价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提升服务质量;浙江网商银行的资源优势更是不言自明,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的巨量网络消费者信息资源将能够帮助其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发掘存款、信贷、支付、理财等机会,发展消费金融等特色化的零售业务。

1.2.3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战略

客观地讲,虽然融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具备前述的难以替代的特点与优势,民营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异,其自身应被视作传统银行的有效补充(而非颠覆者),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社会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必然会选择兼具创新性、差异化等特点的合理化市场竞争战略,其业务虽然与传统银行有交叠之处,但其市业务定位主要是个人零售业务、创业融资与中小微企业贷款,从而有别于惯于为高端零售客户、大型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服务的传统银行。此外,前述的技术资源优势也是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武器”———以浙江网商银行推出的专为创业型中小网站服务的“流量贷”业务为例,在市场定位差异化的基础上,网商银行进一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对申贷者进行身份、信用、流量以及经营状况等要素审核,审批过程最短可缩至2分钟以内,而最快在审核通过3分钟左右,款项就能打入申贷者的支付宝账号内———传统银行既较难全面采取类似的用户定位,又难以实现同等的用户体验,所以这种在技术支撑下实现的高效服务从根本上巩固了互联网银行的差异化优势,使其可以填补传统银行在过去难以进入的一些市场真空地带,甚至还会蚕食商业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

2互联网银行对江西等后发省份的影响与对策

2.1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在第一波民营银行申报热潮中,江西省等经济欠发达省份也不甘人后,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组建民营银行。可是,江西省在经济总量、金融水平、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大幅的落后,金融生态环境无法达到培育本土民营银行的标准;2014年,江西省民营企业协作申报的“赣商银行”、“商联银行”、“裕民银行”最终均无缘进入首批试点。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民营银行领域的典型后发省份,江西省在未来申办民营银行的努力并不会中止,各地市正加快落实国家、江西省围绕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问题出台的意见与措施,并结合“一带一路”规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民营银行机构设立、筹资融资奖励和高端金融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例如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给出了明确的扶持、奖励条件。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的涌现,对江西金融业尤其是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的是冲击还是机遇,它们是否能够为孕育中的江西省民营银行提供一种值得参考的发展模式?江西等地又应如何合理地把握、运用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机遇?下面将针对以上问题,逐步展开阐述与分析。

2.2互联网银行兴起对江西本土金融的影响

从当前的政策文件中可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规划与外地类似,也是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普惠金融发展潮流的进一步响应;事实上虽然民营银行尚未真正起步,江西省的本土金融机构,如各地方银行、信用社等均已广泛尝试开展面向小微企业、创业人士的金融业务,近年开始逐步试点的民间小贷公司也已取得在各省中领先的业务量,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潜力所在。但目前应当注意的是,本土民营银行的发展滞后与外地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兴起,势必会冲击到定位于普惠金融的江西省本土金融机构———如前所述,现有的民营互联网银行虽然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与实力相对有限,但其发起股东都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显著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各传统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所以民营互联网银行不但能够利用互联网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开展跨越时空的金融业务、实现风险控制,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接触各类产业链的核心节点,与各地行业、市场以及上下游企业产生紧密的联系;正基于此,民营互联网银行能够轻易地突破地理限制,渗透进各地的普惠金融服务领域中,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较大冲击,并很有可能会压缩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生存空间;实际上,民营互联网银行借助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点,将能够发挥出显著的“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银行加块开展创新升级步伐,所以面对它们所带来的改革压力的绝不仅仅只是江西省本土金融机构———可以说,这正是我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互联网银行发展的长远意义所在。面对上述影响,江西省在完善现有地方性金融机构、培育本土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省内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变压力为动力,为将来本土金融机构的创新升级乃至民营银行的孕育发展铺平道路。

2.3互联网银行兴起背景下江西省的应对之策

2.3.1合理选择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银行、国资银行相比,民营互联网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难以脱离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而且可能因其独有的技术特征和更大的市场跨度而产生更独特、密切的环境依赖———从这一点出发,自然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目前的两家民营互联网银行恰好位于我国经济基础最好、互联网产业发展程度最高的两个省份(浙江、广东)。相比之下,受经济水平滞后等问题的影响,江西省互联网产业的基础与现状均令人堪忧,例如该省内的网络域名总量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列第19位,省内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长年名列各省末尾[3]。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资源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而江西省并不拥有业务范围广、技术基础强的优势互联网企业,为数不多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也不得不依赖外地上游服务商、下游分销商,处于“两头在外”状态。一个互联网产业链尚不健全的省份,自然难以在产业链基础上拓展出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环节、构建起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基础。简而言之,江西省独立发展本土互联网银行的条件还相当不成熟,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尽快模仿、照搬外地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模式,而是要客观理性地选择有助于现有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银行竞争压力的对策,并为未来民营银行的孵化与发展选择更加务实的总体模式。

2.2.2结合现有条件,逐步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

虽然江西省通过互联网银行这种模式突破民营银行发展门槛的希望仍显渺茫,但这并不意味着省内地方性金融机构(现有的地方性银行、民营金融中介机构与未来的民营银行)不能学习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经验,利用某些创新性的网络金融业务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自身竞争力。省内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向国内民营银行的先驱者学习,坚持走普惠金融道路,并将差异化、特色化作为基本战略,以错位竞争作为竞争策略;另一方面是应尽早地依托第三方网络支付、云计算平台、社交网站、搜索引擎、手机应用等互联网工具,构建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网络金融业务平台,并尝试“直销银行”等新兴业务模式。这些举措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充分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提前“预习”互联网银行的运营模式。

2.2.3将外地资源引入省内,加速互联网金融发展

如前所述,民营互联网银行给江西省内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主要是源自其在技术平台与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其实,通过合理地引进外地优势资源、整合本省金融资源,省内金融机构面对的压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得以走出变劣势为优势的妙棋。其一,是省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银行和民间金融中介机构)可以争取成为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地区合作伙伴或加盟网点(这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早有先例可循),融入到互联网银行的跨地区运营体系之中,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其二,是借鉴互联网银行“轻资产、重科技”的特点,重视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的资源共享,增强自身竞争力。例如CNZZ、CNNIC等互联网数据服务机构和腾讯征信等网络金融征信服务机构的合作,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巩固基础,早日实现高效、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从而缓解在技术层面上面对的竞争压力;其三,是在引进、运用优势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市场等渠道,多管齐下,支持以普惠金融为业务定位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并引导其与地方性银行以及未来的本土民营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优化省内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金融产业链条的整合———例如银行业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可更加科学地评估贷款者的发展前景与风险因素,降低交易费用和监督成本,参与分享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收益;而与融资担保机构和小贷公司的合作,则有利于学习其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查的方法和经验,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贷款风险的集聚,这些改进对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省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王凯风 单位:景德镇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运兰,杨静静,余宁.首家民营银行发展机遇与风险研究—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J].当代经济,2015,(6):94-95.

[2]山成英.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及影响[J].青海金融,2015,(6):12-1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www.cnnic.cn/,2015-07.

第2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金融监管;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09-02

前言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又称为电子银行(E-banking)或网络银行(Network Banking),是指银行通过Internet技术向客户提供开户、对账、查询、转账、证券信贷、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在家里、办公室、旅途中通过个人电脑网络或一定的通信条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银行接通,安全、便捷地对账户进行转账、查询及管理等各种银行交易,网上银行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低成本安全快捷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称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脑的普及以及个人的认识和使用水平的提高,网上银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所接受,向金融界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1]。

一、网上银行的特点

1.操作迅速、快捷及高效率

网上银行处理业务以电脑的处理能力为依托,互联网络又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及优势,用户只需通过网络,就能得到银行每周7d,每天24h的不间断服务,相比传统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需要在各地分支机构才能办理的银行服务,同时,网上银行可以同时接纳5万个用户同时办理各项业务,为顾客节约了大量排队时间,效率非常高,另外,利用网上信息的交互性,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针对市场需求,快速地更新网银产品,从而显示出其独特的操作优势[2]。

2.不受地域限制,随意操作性强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打破了传统银行受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网上银行能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3.运行成本低

网上银行主要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为基础,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营业人员,只需要在银行网页上操作相应的服务即可,而传统银行需要建立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这样一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成本非常高,因此,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降低了运行成本,节约的大量票据的印刷费用和流通费用,既节约成本,又环保低碳[3]。

4.信息量大且新

网上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大量、更新快速的信息,包括金融市场动态、业务信息、外汇信息、投资理财信息等,还可以提供业务咨询、宣传及进行客户调查等项目。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1.网银用户和交易规模不断增加

网上银行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又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在政府和银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发展非常迅速,仍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在国内设立网站,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我国首家开通网上银行的先驱者,随后几家国有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陆续开通网上银行,并在我国的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宁波、深圳、青岛等主要城市试点成功,2003年我国爆发 非典,这又激起了互联网和网上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接受网上购物,采用网上支付,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已发展到8 500万,到了2009年网上购物用户规模高达1.08亿人,到了2010年,全国网银个人用户达1.5亿,企业客户达400多万户,2010年全年中国网银市场交易额高达553.75万亿元,这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通过数据可以显示出我国网银业务还有很大的市场前景[4]。

2.用户活跃度

随着网银用户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开始慢慢尝试网银的各种业务,据《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9次,企业用户使用高达11.3次,其中35~44岁的“社会核心”人群和女性网银用户增幅较大,由于网银功能的不断更新,用户使用的活跃度也不断提升,这对于许多网银用户来说,网上银行正在由一种新鲜产品转为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的必须产品[5]。

3.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形成各自品牌

我国网银业务从起步到现在随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紧跟经济和时代潮流的快速发展,不断研究不同用户的需求,更新自己的产品,由过去网银业务类型单一、服务有限,发展至现如今的种类丰富、服务品种繁多,陆续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如:工商银行的“金融@家”、农行的“金e顺”、建行的“e路”、招行的“一网通”等在广大用户中间均有良好的口碑[6]。

4.外资银行已开始进入我国网上银行领域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也看中了中国金融的广阔前景,开始关注并涉足中国的网上银行,与国内银行展开竞争,目前有花旗、汇丰、恒生等十多家外资银行面向我国开通网上银行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会使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领域。

三、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营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一)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不断向前,包括交易规模、行业市场影响力以及服务范围等方面。然而,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存在着许多机制弊端。比如,来自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挑战;网上银行被盗事故频发;钓鱼病毒、虚假邮件链接等。在技术建设、系统平台安装与防护层面,存在诸多漏洞,致使安全问题成为了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拓展客户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此外,在网络营销、网银业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业务创新性不足,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商业银行那一套业务流程,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其次是营销模式单一、服务品质较低等,这也是限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阻碍因素。基于该大背景环境,从国家金融产业战略格局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层面出发,立足于新时期市场内外部形势与发展要求,探寻并采取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来促进网上银行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前行,最终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21.8%,连续十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网上银行个人注册用户达7.8亿户,网上银行企业用户1500多万户。网银客户这一数据,相同于日本总人口的5.8倍。从总体发展态势上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用户与交易规模均在不断增长,以2014年为例,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在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上,同比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2%以上,尤其是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了120万亿元,增速均在30%以上。在网银用户规模上,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在前两位。在网银用户覆盖人数上,工商银行超过7600万户,建设银行超过5000万户,两大银行市场份额占到了57%。

(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商业银行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迅速、快捷、高效。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便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这一系统平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业务咨询服务,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这是传统银行运营模式一直在追求、又无法实现的一种“优化式”服务理念。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在业务处理层面,依托于电脑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并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以建设银行为例,开通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看到的信息。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以同时接纳多达5万名网银用户同时办理各项业务,这一点无论是对于银行客户还是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运营来说,都节省了时间、节省了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运营的效率。2.不受地域限制,随意操作性强。与传统银行相比较,网上银行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必在各地分支机构分别办理相关的银行服务。简单一点讲,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网上银行都可以为自己的网银用户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以建设银行来说,近两年新推出了特约取款服务业务,网银用户无需银行卡,只需要通过绑定手机终端来开通相应的服务,便可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来完成该笔取款交易,随意操作性非常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实际需求。3.运营成本低、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网上银行与淘宝、京东网店一样,主要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作为基础,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并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网银用户来说,他们只需要通过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相应的服务操作即可。此外,网上银行信息存储量大,并且信息数据更新快速,可以为网银用户提供最新的金融市场动态、业务信息、外汇信息、投资理财信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宣传和调查等,来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并解决用户最关切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发展商业银

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潜在驱动关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业的发展,前文中也比较详细的介绍过了。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随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业务的发展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如上述所言,我国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到管理实践等层面,一直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之中,以此来更好顺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金融业务创新转型。总体来概括,影响最为深入的当属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因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本身就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管理的范围,并且零售业务还是与个人、家庭联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业务。特别是在我国国内,庞大的用户人群,市场拓展空间比较广阔。换言之,拥有了这些客户群,便拥有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也正是基于此,由于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互联平台的重视。相比较之下,传统运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资本技术支撑下新兴的产品服务机构平台相比,在针对客户提供服务、创新产品营销策略这一块,相对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往来形式。正如上述所言,在这种大背景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营销和服务理念创新转型发展领域有了强大的原动力。2013年国民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阶段,对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来说,也处于一个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黄金时代”。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6%。当然,从2013—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幅度均保持在8%以上。由此可了解到,城乡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再加上人们投资理财的意识不断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刺激着储户个人、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在空前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采取必要的手段、方法、策略积极推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创新。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转型发展的困局

(一)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机制不完善以我国中西部分地区来说,当地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信息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对应,因此也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限制。在这种局面下,信息的普及建设与传播显得非常困难。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以及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配套,成为当地发展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阻碍因素。关于这一点,通过电子商务贸易上的差异就可以展现出来,再加上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对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态度不够积极,在整个地区内很难确立统一化的标准,因此,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及零售业务产品与服务的推行相当困难。

(二)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安全交易受到威胁

根据相关的市场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网上支付安全信心不足,这一点主要源于网络的安全隐患,像木马病毒、破坏性的网页链接、电信诈骗等。在网络经济时代,Internet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安全陷阱就是其一。不过,在互联网知识经济全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相比较于技术层面上的限制,网络安全性问题则是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最大因素。基于此,建立安全支付系统,并在CA安全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相关的数据性传输等问题,强化对用户身份和交易平台的监控。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网上银行平台建设及评估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格局。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层面,缺乏与网上银行相配套的法律监管体系,包括银行与银行相互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以及个人用户与银行之间。

(三)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取得的效益尚未显露

因为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服务推广等环节,其效益属于一种规模经济效益。简单一点讲,指网上银行在盈利策略上,并没有通过互联网用户点击收费,也没有靠广告来赚取相关的利润。也就是说,网上银行赚取的利润,主要还是依靠着主营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或者拓宽传统业务,来实现将银行规模壮大的目的,包括业务量、交易量。从这一点完全可以得知问题根源所在,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城市银行,大多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投入往往大于回收的效益,这是一种建设性的东西,注重的是资本的积累。这一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所不同。因而,很多商业银行机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市场规律,面对迟迟不盈利,就盲目认为网上银行没有效益可言,慢慢的对此产生畏难情绪。

四、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的转型创新

(一)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1.转变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零售业务与市场渠道转型,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层面。无论是像工商、建设、邮政、农业等几大龙头地位的银行机构,还是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各城市地方商业银行,要想在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格局下立足,最先首要转变的就是经营发展理念。对此,应当重塑运营管理机制,通过上升到行业战略发展层面,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零售业务的影响,最终有助于将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运营理念,切实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体系中,并作为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建设内容来对待。如此一来,便可前瞻性地制定战略行动路线规划,继而将各管理环节细化、细分,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贯彻落实下去。包括在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商务、信息整合与客户咨询服务等全过程领域,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客户体验。2.加快向创新型银行转型。关于这一举措,要切实兼顾两大类内容。首先,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迎合整个金融产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其次,依据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技术优势,加快服务模式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渠道创新转型对策

第4篇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从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金融生活构成了影响。本文以银行业为例,分析了其在移动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措施,为银行业在移动金融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

1、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1)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国内的银行业移动金融产品推出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也就是大部分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包含了银行的账户管理、资产的增值服务以及公共缴费等几方面的业务,移动金融产品的发展差距不大。因此,每家银行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移动金融产品发展的翘楚。

2)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中国迎来了4G发展时代,这就使得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了伟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金融生活以及移动金融服务。从2014年的易观智库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井喷阶段,总体交易额不断实现突破,增长率达到了800%,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需求日渐迫切,给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机会。

2、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点布局方面的问题。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不多,由于实际的资金实力使得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实际的移动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和营销力度并不强,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分支结构并不是全功能性的网点,缺乏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能力。

2)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部分银行的推广渠道非常狭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实际的营销以及分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的银行在各大流行网络客户端设立了官方交流窗口,但是由于渠道层次性较浅,实际的营销力度并不强。

3)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小范围宣传的阶段,使得金融产品并未深入推广,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4)人才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银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移动金融开发专业人员以及移动金融推广管理工作人员,并且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外界的市场竞争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

3、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业不断加大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与电信运营商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金融行业实现了巨大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银行发展中,加入到移动金融发展行业之中,使得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他的非银行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推出多样化的移动金融产品,并且营销渠道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力图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因此银行业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交易模式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点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正向着科学、理性、高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当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技术服务方面,它基本可以完成PC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使用渠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网络信息,更直接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动态。移动金融的主要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交互性,那些以地理位置、本地化、服务类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商品的范围更广泛,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巨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市民购物重心的转移,此时,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商网络的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网上金融业务的本地化发展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方向。

2、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重点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络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让普通市民与网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更多青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简单快速,让他们的金融需求向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来看,电子商业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机遇时期,其具有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银行业能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借助电子商业平台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此时,他们的工作中心与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在新市场环境的竞争中,他们也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3、提升客户质量,有效増强市场竞争力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沟通创造了便利,也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能更好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将全行上下的员工集中起来,让他们真正以客户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客户的活跃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时,银行还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活动,在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等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不仅能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增加潜在的客户群体,让新增客户中的查询客户比例增长,以此实现网银应用群体数量的增加。另外,加强对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教育还能进一步提高客户的质量,让他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中的高端客户,以此实现高端客户群体的扩大。此时,电子银行的交易群体得到扩张,整体交易额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移动时代背景下,银行如果不能重视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忽视市场发展方向,就必然会面对失败。因此,银行业在发展中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动态,抓住此次移动金融的发展浪潮,进一步拉开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汪丽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28-32.

第5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互联网金融 决策优化

网络信息技术在商业活动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社会经济中不断普及,小微企业逐渐建立起适应自身的信贷模式,为小微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一条路径,并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这种全新的、尚待完善的金融模式也存在不少风险,小微企业必须找出对策来应对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给小微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很多小微企业在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双重打击下举步维艰甚至宣告破产。同时,随着人工、原材料、房租等价格的升高,又使得幸存下来的小微企业面临成本快速增长的困境,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显得很不明朗,这些因素导致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他们。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小微企业就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迫使其只能原地踏步。因此,解决融资问题是小微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1]。

(二)融资难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局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政策有着诸多关联。

1.自身的局限性。小微企业自身有很多难以突破的局限性。首先,小微企业规模小,层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其次,小微企业有限的管理水平,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如在财务范畴,普遍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易滋生逃税漏税现象),又加大了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时的难度。此外,小微企业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可以拿去抵押,使它们在申请贷款时常常难以获得审核通过。

2.金融机构的无奈之选。金融机构愿意选择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因为大企业有较高的信用度,雄厚的物质资金实力。而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不仅得不到较高的收益,复杂的程序也加大了办理贷款时的成本。同时,小微企业在信用度和发展性上的不稳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在考虑风险性时,尽量排除与小微企业的合作。这些因素导致小微企业在融资大环境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

3.相关政策的缺失。一段时期,国家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大企业的,而没有切实地为小微企业谋到福利。扶持政策的缺乏,使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税收的沉重负担,发展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也缺乏特殊的扶持政策和真正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政策优惠方面处于劣势的小微企业难以难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2]。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意义及创新

(一)互联网金融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血液,激发了活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和易塑性使其在经济转型中大有可为,潜力巨大,是国民经济的潜力股。首先,小微企业能够积极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经济更大的优势。其次,小微企业的发展使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的负担。此外,小微企业也为大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商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

1.网络联保模式。网络联保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常见模式,它由三个或者更多的小微企业组成。这些小微企业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有牢固的信任关系,他们之间的融资联盟完全出于自愿,并愿意为彼此担保,然后以电商平台的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额度由几个企业以联盟的需要进行协商,每个企业都对联盟可能产生的债务负连带责任,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能力还清贷款。电商平台的作用是为小微企业的联盟和贷款提供平台帮助,同时也增加了小微企业本身的信用度[3]。

2.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小微企业的网络信用度要好,电商平台不仅是借款人,同样也是贷款人。电商平台将很多信用好的小微企业放在网络信用池里,按照他们的需求,电商平台可以以其自己的名义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在这种模式下,小微企业是独立的,一旦出现信用问题或违约情况,就要对电商平台偿还贷款,而电商平台有连带责任,对偿还商业银行的债务负责。

3.善融商务平台。与阿里巴巴相似,建设银行通过平台的建立为客户服务。个人商城与企业商城是其主要项目,除了向个人提供服务以外,还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方面的服务。它是小微企业之间的循环贷款,有抵押物作保证。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申请,也可以在企业网银的支持下使用。

4.人人贷。缺少资金且信用度低的小微企业可以运用人人贷这种模式,其以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依托,将银行与需要借贷的小微企业创建联系。这种模式下,不需要抵押物,只需提供企业信息、银行的信用报告等,电商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后,整理给资金提供方,保证程序上的完整。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决策优化

(一)小微企业层面的决策优化

网络联保模式中,小微企业要注意融资联盟成员的信誉度、数量和效益。当融资额度过大或过小的时候,要尽量减少或者增加额度,各成员之间的风险等级应该大体相当,以此来进行相互监督。

(二)电商平台层面的决策优化

电商平台的网络信用体系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清楚各小微企业的信用度,并对此进行分析,以降低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在还款能力有保证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效益。

(三)商业银行层面的决策优化

商业银行要有风险预警机制,贷款前,商业银行要对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进行相应记录,避免出现虚假情况。一旦有违约现象的产生,要把该企业拉入黑名单并及时进行曝光。

四、结束语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微企业发展的诸多矛盾中,融资问题是主要的矛盾。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路径,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模式会衍生出的一定的风险问题,需优化决策、合理规避。

参考文献

[1]晏妮娜,孙宝文.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7):74-78.

[2]李晓宇,陆昕.探讨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时代金融(中旬),2014,3(9):35-36.

第6篇

关键词:智能银行;互联网+;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十”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未来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为包括银行金融业在内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对于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革新的开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银行服务,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银行”,是银行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银行”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概念,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智能化时代里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客户打造的开放性通道。具体而言,“智能银行”概念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互联网科技的相结合,银行通过为客户开设智能化的交易服务流程,将传统的有时间、空间及服务人数限制的银行服务延展至全天候、无空间界限以及随心所欲的全新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银行业务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智能银行的优势和价值

1.智能银行的优势

在当今社会里,网络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推广,让不少生活服务逐渐能通过网络及手机应用进行办理,为各类服务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智能银行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通过无时间、空间和地域局限的网络科技,让银行服务突破传统服务的约束,让客户服务能得到更快速、及时和合理的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智能银行的推广一方面能让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尤其在营业网点的设置方面,智能银行能减少客流量、网点成本对选址的限制,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银行投入在柜台的人力资源,通过自助设备、网银应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务,让银行能将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

2.智能银行的价值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正从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和改变,这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银行金融业而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智能银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针对银行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转变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金融业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场的变化、客户群体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等让各大银行都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巨大挑战。[2]因此,智能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现迎合了市场和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银行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是银行在转型时期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约束和障碍

1.网络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银行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及电子技术的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既是智能银行搭建的架构基础,但同时也是风险来源。银行业务内容包含了银行、机构、客户的机密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发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当前技术应用尚未成熟稳定的探索时期,智能银行的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

2.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智能银行依赖于设备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构建,此外,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统、信用评价系统、认证设备等各方面体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让智能银行真正安全、有序地运作。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应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应有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四、发展智能银行的对策

1.将智能银行的发展纳入银行战略规划中

智能银行是当前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集中态势,要真正发展起智能银行,必须将智能银行纳入到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智能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利用智能银行最大程度上优化当前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动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设,为智能银行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做好基础性铺垫。

2.加强传统渠道与智能银行的融合

从智能银行的初步规划来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银行代替一部分传统以人工处理的服务项目,而从智能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的联合和互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正是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通过渠道的整合为银行多渠道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实现的模式。例如利用营业网点的传统渠道,有针对性地将客户逐步引流,结合客户转账、交易、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等不同的渠道,推广智能银行的应用,并通过智能银行的信息智能化,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新定位和产品推广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3.不断优化完善智能银行的业务流程

智能银行的关键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设计、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设计都是必要。首先应当理清智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服务,需要在智能银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完整交流,继而在合理、流畅的流程中让客户获得最优的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发展和应用中,需要一直根据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如业务等待、业务出错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引,使智能银行与客户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银行创新转型

推广智能银行的根本在于对银行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中,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因此,银行要明确智能银行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服务客户,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推进银行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升级,转变经营模式,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智能银行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银行业趋势,如何克服当前建设智能银行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革新,是当前银行发展的关键。

第7篇

网上银行E-Bank(ElectronicBank), 又称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实际上是银行业务在网络上的延伸,是信息革命在世纪之交贡献给金融电子化领域的最新创意。网上银行是指利用因特网(Internet)技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公用电信网络,以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为主体,以客户的计算机为入网操作终端,与客户建立信息联系,并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无形或虚拟银行。中国银行于1996年2月在国际互联网络建立了主页,首先在互联网络信息。随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相继开办了网络银行业务。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数量持续上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以及部分外资银行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网络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将不再是银行信誉的象征和实力的保障。对金融部门来说,网络银行是个“不需吃草的千里马”,对客户来说,网络银行可谓是“不关门的银行”,网络银行能极大地降低经营服务成本,网络银行的扩展是通过发展网络用户来实现,无需增加机构来为客户服务,网络银行将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可以和大银行相对平等条件下竞争的机会。 

我国的网络银行是实体银行为加强金融竞争能力而产生的,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实体银行。网络银行作为新兴业务渠道,自身特点决定一旦发生风险,对银行本身,甚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众接受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的观念不是很容易, 适当地向客户和社会加大网络宣传,以改变我国网络发展水平较低,网络意识差的情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以“安全网络银行命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尽管目前各银行网站均采取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但对于超级“黑客”来说,仍存在着防不胜防的问题。网络银行的安全隐患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所以要进一步搞好网络银行系统的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设计安全、合理的网银安全架构,,各服务器区以防火墙作为区域安全边界,各区域边界防火墙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由此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了“多层异构防火墙”安全架构。加强法律对网络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必须有严密的安全对策、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建立以安全为中心的制度保障体系。网络银行用户作为网络银行终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在网络银行的安全机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网络银行安全的最终环节。一定要认清网络银行网址,避免进入“假网银”。通过证书验证客户身份,确保其真实性,防止其他人员非法使用。还要有效防范木马与病毒对终端系统的攻击。 

如何对我国网上银行进行适当的监管,这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始终在认真考虑的问题。若我国监管当局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过于滞后和宽松,将会增大我国网上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对网上银行实施较严格的监管,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是却可能降低国内银行的竞争力。过早或过于严格的管制将抑制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影响我国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由于各个网上银行的发展定位和所处阶段的不同,统一执行相关的监管标准,会使一些网上银行丧失发展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对于我国而言,在实施网上银行监管时,必须考虑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现状、互联网使用状况、发展速度和竞争力等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策略。就网上银行的不同方面,通过不同类型的监管形式来实施监管。对于一些偶然出现、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安全问题,可以采用警示的方式,为网上银行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我国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应侧重于考虑对分支型网上银行的审批制问题。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需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进行相对严格的监管,对于网上银的准入监管也较紧。对于网上银行的风险和应急处理等,必须严加防范、重点关注,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审批,不应对相关的创新和发展加以过多的限制。与传统银行监管不同,对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的监管将成为监管的主要任务,且考虑到我国银行的技术现状,这点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网上支付和网络银行要走的路都还很长,虽然网络银行的业务还比较单一,顾客服务也不很完善,用户在网络购物时使用网络支付的比例仍然很小。但是网络银行的优势是传统银行无法代替的,网络银行给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了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 

第8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互联网内控制度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网上银行支付的快捷方便,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网上银行支付是否安全可靠成为众多客户的担忧,影响着网上银行的信誉及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剖析、深入研究网上支付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一、网上银行发展现状、案件种类及特点

网上银行支付是银行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网上支付的目的在于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等,使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到 银行的传统营业柜台办理支付,从而给客户带来支付的便利。然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是建立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业务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由2001年200多万用户,几年间网上银行客户数发展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中国银行是最早在互联网上建立和自己主页的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随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再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查历史数据,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虽然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而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网上支付安全问题,也给网民

客户带来风险的困扰。网上支付案件屡见不鲜,频繁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木马病毒黑客类

木马病毒利用安全软件其他程序加载输入法文件的特点进行“注入”攻击方式,可以使大部分安全软件失去作用,最终令计算机访问黑客指定地址,下载大量木马病毒到用户电脑中进行盗号和破坏操作。

2.假网站类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与网络银行相似的网址、相同的网页,制造虚假网站,骗取银行客户的银行卡号和密码。所以在登录网络银行办理业务时,定要认清银行的合法网址,并正确输入。

3.网上银行信息泄漏类

骗徒通过网络聊天或通信设备骗知网银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4.利用网上支付或缴费等功能盗取资金类。

其特点:

(1)与证书相关的案件明显增多。尤其以利用木马病毒黑客技术等盗取文件证书的案件发生得最为频繁。

(2)通过网上支付等功能盗取资金的案件增多。

(3)集团式犯罪增多。网上银行案件向集团式、大额方向发展,这种集团式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盗取到的资金金额巨大,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网上银行案件发生的成因

1.电脑中未安装杀毒软件,或未对杀毒软件经常进行升级;

2.使用的是文件证书,或者未对证书进行妥善保管;

3.登陆网银时没有仔细辨认网站真伪;

4.没有良好的保密意识,轻易将卡号、口令及其它信息透露给他人;或没有主动防范的意识,被他人偷窥个人资料;或没能妥善保管与网上银行相关的资料或证书载体;

5.与数字证书相关的各环节出现纰漏

首先,在数字证书的申请过程中,用户对于个人资料的保管不善使得他人有机可乘;其次,他人可以冒充用户身份开办数字证书,利用网银盗取大额资金;再次,用户在使用环节中的大意也容易形成被他人攻击的突破口,例如将证书的密码轻易透露给他人,证书的存储介质未能妥善保存,让不熟悉的人接近存放证书的计算机等等。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

1.银行要建立良好的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要研究网上银行自身特点,作好事前分析与防范工作, 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制订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在银行内部控制上要做到:

(1)各项业务操作全过程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业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业务管理、专业检查和业务辅导以及事后监督制度;

(3)加强稽核、内审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监督。

(4)建立网络风险审计中心和网络风险预警系

统。

2.注重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 在软、硬件设备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进一步搞好网络银行系统的基础建设,灵活使用现代网络技术。

(1)防火墙技术;

(2)防病毒技术,防重于杀,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版本及病毒库;

(3)防木马技术,切断木马的植入路径,定期进行木马扫描与清理,阻断木马信息向外发送;

(4)密钥加密技术,保证信息的私密性,要对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使未经授权者无法了解信息内容。建立并使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将ids置于防火墙或网关后,像网络窥探器一样捕获所有内传或外传的数据包。利用ids监视数据。定期对网络银行系统进行安全漏洞的侦查扫描。在各银行网络银行用户处部署安全客户端及安全硬件模块(usb key)。

3.建立电子签名及认证制度

《电子签名法是2004 年8 月在我国推出的,首次赋予符合一定条件的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并确立电子了电子签名的规则。然而界定安全的电子签名,关键要确立有权限的认证机构。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来完成,为网上交易建立有效、可靠的保护机制。

4.建立分级授权内控制度

在内控制度建社方面,要建立立分级授权制度,以加强业务过程审计力度。主要从下列内容进行:首先在业务审计中,审核与监督要贯穿网上银行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既要有非现场的事后集中检查与监督,又要有现场实时在线检测与监督,这是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可行措施。其次在网上转账方面,要建有限制制度,对账户性质、资金流动等内容加以限制。再次在交易额方面,要确立交易额限制,即不同品种的单笔交易额,对当日累计交易额应确立限制。

5.个人网上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银行客户切勿使用电子邮件内的超连结、可疑的突现式视窗或网上搜寻器登入网上银行帐户。当需要浏览银行的网站时,客户应在浏览器的网址输入有关银行的网址,避免进入“假网银”。其次,客户应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及防电脑病毒软件,并定期下载与更新,以有效防范木马与病毒对终端系统的攻击。再次,保管好密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不要将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建议不定期地修改网上银行相关密码。第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毕后或暂离机器时,及时退出网上银行,并立即从计算机上拔下移动证书并妥善保管。

参考文献:

[1]张宽海: 网上支付与结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涛: 中国电子商务及其网上支付瓶颈初析 计算机科学 2008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自萌芽到成长,互联网金融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凭借便捷、高效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迅速抢占了商业银行巨大利润市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取代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模式,甚至把银行比作“21世纪的恐龙”。所以,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现状,从而为传统银行的改革与创新之路铺垫基石,更有利于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技术与渠道创新,而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颠覆,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支付及资金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资金借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一)众筹

翻译来自国外“crowd funding ”一词,可以译为公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提案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向资金盈余者筹集项目资金的新兴的金融融资模式,具有小成本,多样化,重视创意等特征。提案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项目展示在众筹网站上,然后由众筹网用户进行潜在价值评估,最后选择是否支持。众筹看似是具有公益的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无偿的捐款。投资者可以在项目筹资成功后获得一定回报,其回报方式可以分为实物补偿和非实物补偿两种。

目前,这种新型的项目筹资网站在我国做的如火如荼,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平台有天使汇、大家投与众筹网等。《众筹服务行业年度报告2015》指出:至2015年6月30日,众筹平台累计到达198家,共筹集资金超过46.66亿元;产品众筹项目142家,上线项目大约4万个,成功率超过35%,筹资额达到11亿元。众筹模式给社会经济的成长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打破了商业银行对资源配置的垄断局面,给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创新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道路拓展融资新渠道。

(二)P2P网贷

P2P网络融资即“person to person lending”,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资金借贷。根据谢平的定义,P2P网络贷款平台需要依法注册,其特征是通过互联网来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包括信息沟通、信用评价等媒介服务。最典型的P2P模式是人人贷和宜信,迄今为止已有了2000余家,其中有几百家交易更是活跃,可以说这种把资金充裕且具有投资理财欲望的持有者与小额资金融资困难的需求者直接匹配的方式就是网络借贷的雏形。中国首个在互联网平台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贷”,自2010年成立以来,三年时间内累计服务客户13万,融资资金超过260亿元。

目前,P2P网贷可以分为三大运营模式:一是O2O线上线下相结合交易模式。即将线下的交易与互联网技术联合起来。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国外P2P流程部分。二是无担保与有担保模式。无担保模式是借款人根据自己对风险的预测和判断合理选择出借资金规模,不借助担保机制,自负损失;担保模式指担保机制在P2P网贷平台基础上,为出借人提供风险担保,只收一定手续费用。三是纯平台和债权转让模式。纯平台模式是融资双方亲自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磋商,不需要中间机构进行组织协调,根据自己对对方资信的判断决定是否继续交易;而债权转让模式是指中间机构参入到借贷双方关系中,一边发放贷款,转让债权让渡借款人。

(三)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一些产品销售国家的各国银行进行合作,并且具有一定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支付服务但不参与经营的资金交易平台。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根据自己的的喜好挑选并购买所选中的商品后,下单并在线支付,然后把货款划入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待到客户收到货物并检验无误后,再把货款从第三方支付的账户中转进产品销售企业账户。此类模式在B2B、B2C交易中应用广泛,其典型代表是支付宝、财付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0.3%;其中网络购物支付所占比重最大,为31.5%;最低是网络游戏,占比2.4%。

随着移动设备流行,移动支付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当下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特别是这几年电商企业的崛起,移动支付彻彻底底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金额达到59924.7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391.3%。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急剧扩大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起始于2003年,至2013年被称作“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以及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3.0”时代。十几年里,互联网以其低成本、便捷、经营灵活等优势,吸引大量商业银行客户进入到互联网金融市场,实现了快速的崛起与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尾,全国网上贷款共成交金额到达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288.57%;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支付的规模达到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9.3%,2015年“双12”当天,2800万人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支付;2015年年底,众筹资金成交2849万元,成功的项目约占总体比重的三分之二。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日中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之间的竞争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相继推出自己的APP产品,抢占移动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一个金融生态圈。但是在展现互联金融强劲生命力的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弊端暴露无遗。“互联网+”模式被大众消费者看好,但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一些风险隐患问题,如:监管机制缺失、风险控制能力弱、违约成本高等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商业银行客户与人才流失严重,收益减少

1.银行高管纷纷跳槽。

银行较低的工资水平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利诱”,越来越多的银行高层人员相继离职。最近,据有关媒体的不完全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共有35位传统银行高层人员陆续辞职,其中包括银行行长、副行长和风险总监等银行重要职位。据调查,辞职后的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几乎都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

2.客户流失严重。

互联网企业迅速进入金融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构成巨大威胁。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信用主体,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基础,而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则是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主要是向一些对贷款有稳定需求且还贷能力有保障的固定客户和一些低风险,低成本,安全、稳定的高端零售商开放。然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目标客户群的覆盖面比商业银行更为广泛,主要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一些小微企业和社会公众依靠互联网平台,利用众筹模式充分参与到市场中来。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技术具有前瞻性,使得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完完全全打乱了商业银行原有模式下的客户管理服务群体,目标客户群从银行逐渐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客户流失导致商业银行货币创造不足,从而提供给资金需求者的资源有限,收益减少,导致提供给资金盈余者活期存款利率下降。依此往来,银行发展处于存款不足收益萎缩的恶性循之中。2014年,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银行存款流失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二)银行中介角色淡化

1.资金中介被阻断。

商业银行资金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吸存款放贷款、汇兑、转账和结算业务上。为了保证贷款者能按时还款,需要对贷款者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对此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此外,就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必定会在资金借贷双方交易过程中收取费用。而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快速进行信息匹配,减少融资成本,快速实现资金的转移。相比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下的直接融资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益。

2.客户信息被挖掘。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借贷双方信息汇集地而存在,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大客户资源。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上,互联网金融略胜一筹。移动支付因其具有“随时随地”的优点成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主要以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作为媒介来转移货币进行债权债务的清算。移动支付加速了金融脱媒,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来源和传递渠道,为金融业发展储备了大量客户资源,阻断商业银行信息收集的来源。

(三)倒逼商业银行改革创新

虽然互联网在当下的发展势头依然凶猛,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大浪的冲击下仍然屹立不倒,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使互联网金融有许多的优势,但仍然要与商业银行积极合作才能健康发展。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利润空间变得狭窄,逼迫商业银行打破陈规进行改革。商业银行应转变发展观念,以产品驱动销售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观念,把金融产品“注重客户”的理念发挥出来。商业银行在推出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客户体验。目前,为了应对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效仿,也推出了各种各样“宝宝”类产品。此外,各地大型银行联合搭建线上直销平台,应对互联网金融脱媒,试水互联网金融。

五、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措施

(一)从客户出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金融服务的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金融产品服务的要求。从1.0的网点时代到2.0的网银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由空间和时间转变为功能和安全,进入3.0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晋升为场景和体验。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在互联网金融下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创意化的优质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引擎技术的运用解决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融入互联网技术,打通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line)产品模式,挖掘、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优势积累和收集客户资源,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和宜信银行。这既拓宽了产品销售以及宣传渠道,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提高经营能力。

(二)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合作

传统融资模式出现的短板,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跳板。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风险评估失误,信用审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等。而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发展历史悠久,认知度和可信度都比较高,销售网点覆盖率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动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快速制定改进措施。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发展要融入互联网精神理念,把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核心业相结合,并结合自身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品质。

在第三方支付下交易方式下,互联网企业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根据腾讯调查结果显示:每月使用微信的用户已达到5.49亿。银行应积极与它们进行合作交流,利用其平台和原有客户资源优势拓宽业务宣传渠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

(三)加强风险控制,规范交易行为

任何一枚硬币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展现优势的同时,其缺点也频频显露。一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二是互联网金融打从娘胎出生就附带着缺陷。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社交平台等媒介积累客户资源,容易被一些病毒网站和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危机和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合作过程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同时,积极培养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建立安全的信息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平台信息管理,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建立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争取将风险控制到最小,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2]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10篇

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最为显目的成就,以互动平台的方式作为依托,跨越时空的范畴,在网络社会中传递多种多样的信息。互联网惠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技术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日渐成熟的发展长河里融汇了种类繁多的行业,也自然渗透到了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起源于美国,以1999年Paypal公司将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基金连接为标志,互联网货币资金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一次出现。2005年,Prosper公司首家创设了P2P网络借贷模式以及2009年Kickatarter网站首次成立了众筹股权融资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紧跟美国,2013年6月份余额宝的上线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现如今,互联网金融成为经济运行的长河中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源自互联网公司与金融业融合的一种新业态,它并不是书面上的简单地将互联网同金融业结合起来,而是,在以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为迎合新的需求而创造出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与传统金融业有着显著区别的、结合了互联网精神的新兴领域。两年间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五种业态:第一,第三方支付;第二,P2P网络贷款平台;第三,大数据金融;第四,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五,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传统金融行业存在明显差异,互联网金融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作为媒介,使得部分传统金融业务在完全脱离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条件下,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透明度更高、运营成本更低、操作程序更加便捷、速度更快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夹击下的商业银行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凭借为客户提供远高于传统金融的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在客户数量、资金数额方面更是远超20世纪90年代初期股票市场所诞生时所创造的业绩。同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移动支付,以绝对的优势成功占领移动支付客户端市场。自此,P2P以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使其资金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互联网金融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焦点。2014年3月5日总经理明确表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无疑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方向。

本着“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传统商业银行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步伐,仍然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第一,在支付结算方面,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出现“挤占效应”;第二,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以其创新、灵活、高效、迅速、便捷等优势,向公众推出多款便捷的贷款产品;第三,在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等方面,互联网金融不仅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传统银行形成的拥有优势的“行业壁垒”,并且超越了这些优势,并造成传统银行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壁垒”;第四,互联网金融拥有全新的业务开发模式,产品营销模式,成为行业的领头者,而传统银行则变成畏首畏尾的追随,地位处于被动。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层面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三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负债方面;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模式运行的基础,也是三大业务的基础,主要通过吸纳资金价值链上游客户存款。一般来讲,传统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然而,从2013年开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出现显著变化,从两位数增长水平变为个位数增长水平。说明互联网金融开始分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互联网金融依据其客户粘性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性满足资金价值链上游供给者需求,甚者直接匹配资金价值链下游需求者。

第二,中间业务。根据2014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报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包括结算与清算、业务、银行卡等,为资金链上下游客户提供服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第三方支付为标志,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形式便捷、快速完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并且不断创新,渗透到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一步一步地蚕食商业银行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第三,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通过满足资金价值链下游客户贷款需求而赚取利润。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一直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抓大放小”策略使得商业银行客户在行业、数量方面太过集中,易受到经济形势的波及,潜在风险较大。这就会表现出贷款业务相对于客户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相反,互联网金融在中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显现出比较优势,在客户规模、贷款交易成本、贷款资金成本方面能更好地满足资金价值链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在该方面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了补充和替代。随着“互联网+”态势的不断扩大,必将进一步抢占商业银行的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一)网络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道路

第一,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也因此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各大银行纷纷选择通过搭建各自的电商平台,转变被动的地位,扭转不利于自身的境遇。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建立各自的电商平台,不仅能够盈利,也能够进一步掌握客户信息及相关交易数据,实现金融服务的全面化和具体化。

第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客户带来了崭新的消费群体,便捷的手机移动支付进入公众视线,第三方支付成为商业银行和网络金融公司的香饽饽。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逐渐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通过电子渠道实现转账、明细查询和在线支付等。相关数据表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已经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

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转变服务思维,提高服务品质,综合科技的发展去完善现有的金融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两条策略路径,自身转型优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未来走势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倒逼式 ”金融创新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其创新优势将激励银行汲取创新基因、深度嫁接现代信息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最终两者将逐步实现融合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带来盈利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建议政府应当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增长模式、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和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四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第一,推动网上银行转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第二,实体店网点智能化,内部系统完善升级;第三,拓展移动金融,社交平台交流;第四,积极发展中小微企业;第五,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四、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关系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稳定有序的发展,在互联网大形势下,政府既要做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又要保障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关键问题是做到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资金价值链上下游客户的服务。这关乎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政府作为宏观经济主体调控手段,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政策安排: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二是有效辅助商业银行做好转型升级工作。三是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做到一定的拓展。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协作下,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不仅是挑战的关系,更是对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达到一种鞭策的作用,督促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公众,呈现经济体系健康蓬勃的运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微邹 网络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机遇及应对方法 现代商贸工业2016(04)

[2] 郑志来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 财经科学 2015(05)

[3] 杜奕璇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金融商务

第11篇

关键词:快捷支付;使用现状;风险;前景展望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000499067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9日

一、前言

快捷支付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支付业务模式。所谓“快捷”,顾名思义,即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支付便捷。随着当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捷支付的应运而生既算是大势所趋,又可谓创新之举。但因为是新兴行业,也必须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缺陷。本文通过样本问卷对快捷支付使用现状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了解的相关信息总结了快捷支付方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做出展望。

二、快捷支付的主要特征

与商业银行的传统网银业务和支付机构的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快捷支付具有如下特征:(1)一次认证,多次使用;(2)弱化了银行信息获取优势。即快捷支付方式推出后,银行从用户支付结算的前台,退到了第三方清算的后台,只能被动地处理来自支付机构的指令,不再像以前一样主动掌握用户的支付行为;(3)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来说具有独特优势。中小微企业通常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难以跳过繁琐的程序直接同银行进行快速便捷的交易,更适合用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中介性质进行交易。因此,快捷支付功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降低了网上支付的门槛,同时也提高了安全保障性。

三、快捷支付方式使用现状

本次研究的调研方式是书面问卷和网上平台(问卷星)相结合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线上150份,线下150份。本次调查想通过问卷的形式,以求更快捷直观地了解他们的使用现状及对快捷支付的态度。

(一)年轻化。总体而言,快捷支付目前更受在校大学生以及年轻上班族的欢迎和认可,这一点可由表1明显地看出。300份问卷样本中,18~30岁这个年龄段人数最为集中,有191人,占总人数比例为63.67%。(表1)

(二)群众基础较好,受用户信任,有发展潜力。总体来说,由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对快捷支付的了解情况各百分比分布较平稳。“听说过”快捷支付的基本占绝大多数,约95%;“用过”快捷支付的占到70%;而“经常用”快捷支付的约占36%。其实,早在问卷前做最后一遍审核时,看到“比较了解,经常用”这一选项时,小组成员曾提出过质疑;大家真的都很了解快捷支付吗?而后再在后面加了一个选项:“了解不深,但经常用”。但最终调查结果,这个选项倒是选的人最少的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用户对快捷支付信任度较高。(表2)

(三)快捷支付各支付工具的使用差距较大,出现分化趋势。由表3中数据可清晰地看出,在各快捷支付第三方平台上,支付宝以较大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支付企业,其使用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9.33%;网银、微信支付、货到付款、财付通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和第四位。不过,仍需看到,网银使用者也占据较大份额,占总人数的48.33%,趋近于50%。由此可见,网银是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强劲竞争对手。(表3)

四、快捷支付方式风险分析

(一)信息泄露风险。由前面对快捷支付方式使用现状分析可知,快捷支付在年轻群体中较受欢迎,用户对快捷支付比较了解且信任度较高,愿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同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因此,在整个社会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的大情况下,对于保留客户个人支付资料(银行卡号、姓名等内容)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存在着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道德风险。一旦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有心者收集、散发或用于其他目的,造成的金融损失、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据有关新闻报道,2014年由于一家快捷支付数据处理公司的安全缺陷,使得约5,000万张信用卡的资料被泄露,有人甚至在网上公开出售持卡人信用卡信息。

(二)法律风险。从业务上来看,快捷支付提供支付服务,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具备了银行的性质,却又不受相关法律的制约;从法律责任上看,国家并无专门法律调整网上支付法律关系,实践中往往依据合同法和侵权法。但由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往往会因为其弱势地位而得不到充分保障。快捷支付与传统支付相比,技术性更强,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漏洞。若交易过程中财产被盗或因系统故障使客户遭受损失,应如何界定各方责任也缺乏法律依据,这些最终将制约快捷支付的发展。

(三)资金流动性风险。快捷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也作为资金的保管人,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只具有保管的义务。在之前的实地调研过程中,众信金融王总曾提到: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支付金额可以在快捷支付平台停留3~7天。这样,快捷支付平台中随时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沉淀资金,而这笔资金可产生一笔可观的利息收益。目前,我国一些快捷支付平台年交易额已经达到数十亿元,每天滞留资金可达数百万元。在各个快捷支付平台中,除支付宝等少数几个平台资金存在专用账户外,其他公司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有可能出现越权挪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五、应对风险的政策建议

2015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起草“史上最严”网络支付新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规定:(1)在跨行转账方面,明确规定,客户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2)在支付限额方面,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3)在开户方面,除了身份证,客户必须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

由此可看出,官方目前对账户安全性的考虑和重视程度。的确,快捷支付是“快”,但“快”和“安全”本身就是一对相对矛盾的命题,如何做到“更安全”地“快”,则是快捷支付发展的第一要义。央行这一新规,在有些专家看来,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次致命性打击,甚至说此“管理办法”是“历史的倒车”。

但这种说法似乎过于夸张了。有数据显示,2014年61.3%的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消费、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80.1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98.5%的个人客户不超过20万元。因此,其实对于中国大多数用户来说,此规定是基本不对客户支付体验造成影响的,且有效兼顾了安全与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倒是一种很好的进步。再者,关于单日支付限额,其实单位客户、个人客户对支付账户余额的实际属性和潜在风险的理解程度较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弱,本条款着重于保障个人客户的资金安全,并通过强化支付机构对客户资金支付安全验证等级与限额相关联的管理要求,引导支付机构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支付便捷性方面兼顾平衡发展。这也许也是央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2015年12月30日,央行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个人卖家账户可以视同单位账户管理,不受个人账户的余额付款额度限制。同时,个人消费者的单日累计余额支付限额,可由5,000元提高至1万元。这也表明,央行开始充分考虑了电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空间,并给予足够空间鼓励电商行业发展。同时,也对网络支付的账户分类与监管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六、对快捷支付的前景展望

快捷支付属新兴行业,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其本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想更进一步深入人心,就要做得更多。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快捷支付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一方面因为它快捷,这对于一些不太熟悉电脑或手机操作的中老年人来说,快捷支付会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它的市场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它的支付方便,如果在安全方面上能做得更好,快捷支付将受到更多商业人士的青睐。目前,快捷支付第三方网上支付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不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对于传统金融模式和现代信息经济均有所创新和促进。尽管快捷支付第三方平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如果国家能加大快捷支付日常监管力度;企业合理地运营支付平台,适当的监管设定合理的市场战略;用户自身增强快捷支付风险的防范意识,快捷支付一定能够释放出更大的力量,从而成为国内支付清算体系的强有力补充,使国内的电子金融体系和电子商务业务飞跃到一个崭新的平台,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黎四奇.对支付宝快捷支付事件的经济法律解读[J].科技与法律,2014.6.

[2]李星廷.支付宝快捷支付与盗窃银行卡资金犯罪[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4.3.

[3]赵建超.让你的快捷支付更安全[J].电脑爱好者,2013.1.

[4]余雨.“快捷支付”引发电子支付革命[J].互联网周刊,2011.12.

[5]白均昕.快捷支付:创新与风控应并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4.

第12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

一、引 言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蓬勃发展,帮助银行有效提升了其银行卡用户、网银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但其部分支付业务也和银行相互重叠,从而对银行传统职能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第三方支付产生的原因

从历史来看,第三方支付源于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虚拟性,交易双方一般不见面,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需求方不愿先付款,而供货方也不愿先发货。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也注定了难以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割方式。根据博弈论的囚徒困境理论,这种情况的结局就是交易双方放弃网上交易,直接的结果就是电子商务的消失。为了解决电子商务的虚拟性问题,一些非金融机构提供了适合虚拟交易的支付系统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由此逐渐介入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领域。

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由于商业银行无法面对大量分散、零星的网上小额交易,因此促成了提供这类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的诞生与发展,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目前中国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品主要有PayPal(易趣公司产品)、支付宝(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财付通(腾讯公司)、快钱(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百付宝(百度C2C)、环讯支付、汇付天下,其中用户数量最多的是paypal和支付宝,前者主要在欧美国家流行,后者是阿里巴巴公司旗下产品。这种由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在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双方之间发挥了中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易双方所存在的支付难题,缓解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第三方支付的现状

在发展之初,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基本达成了“银行做大客户,支付平台做中小客户”的默契。因而,银行与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有着良好的合作意愿和合作经历。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不断增加。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新兴细分市场如教育、高校缴费、保险、跨境支付等市场的拓展力度不断深入。另外随着传统互联网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以后,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传统行业如钢铁、服装、物流、大宗批发市场、烟草等行业的渗透不断深入。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2012年Q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极度监测》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456.6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105.1%。因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开始挑战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垄断地位。

(三)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前景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支付牌照的发放,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将外延至基金、保险、物流等更多领域。法律资格的授予、庞大市场的支撑和灵活创新的优势将引领第三方支付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不再仅是电子商务产业的配套设施,其自身日渐成长为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在价值巨大的行业。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

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发展初期,让银行受益匪浅。由于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没有金融机构资质,不具备吸纳存款、提供资金结算等功能,因而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资金仍需存放在银行,其资金结算等业务也需通过银行来完成,这为银行拓展业务带来了良机。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且其凭借其巨大的会员数量及潜在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一些大商户陆续进驻其专门开辟的网上商城,从而为其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提供一些大客户,使其与银行在大客户的争夺上竞争日益公开化。在支付方式上,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不断创新,甚至开辟了线下网点支付的方式,可在便利店刷银行卡或者用现金直接支付,或者购买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充值吗为虚拟帐户充值。这些新的支付方式基本上使非金融机构完全绕开了银行提供支付服务,这让银行倍感压力。

(二)使银行潜在客户减少

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益强大,第三方支付改变原先依附商业银行网关、只提供付款通道,转向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相关信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这一做法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使银行在支付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三)对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沉淀存款的能力不可避免的削弱了银行的存款来源。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一定的信息优势开始为中小企业打造网络融资平台,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使银行风险增加

第三方支付平台使支付经济、便捷的同时,也为网上赌博、网上洗钱信用卡套现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由于当前我国对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尚缺乏有效监管,这使得金融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规模若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