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时间:2023-06-30 17:2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行知的劳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第1篇

一、劳动是每一个的必然归宿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刘天成.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报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第2篇

关键词 陶行之 美育思想 当代大学生 艺术教育

陶行之一生十分重视美育,并在实践中研究美育方针,创新美育办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形成了丰富的美育思想。陶行知在一生办学之中,无论是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在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都把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1]。在办学实践中,他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富有创新精神的美育思想。这无疑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读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回归陶行知对美育的相关论述,发现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的作用

什么是美呢?陶行知说:“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人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1] 1926年,陶行知在《我的信条》中指出:“应当用科学的办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把美术作为生活教育纲领之一。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的第二年》中,将“艺术的兴趣”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之一,并且主张“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2]。1929年,陶行知主持成立晓庄剧社,亲自担任社长。他在百忙之中写了《香菇的烦恼》等剧本,带领剧社到镇江、无锡等地演出一个月,并亲自登台演出。陶行知注重将美的概念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美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概念教育,而是要用“美的概念去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参与艺术实践,带领剧社在巡回演出中“赚了群众的眼泪”。陶行知不仅发现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教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实践在艺术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来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体会艺术带来的各种美感,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创造,把自己心里的所感、所悟、所想通过某种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出来。这种活生生的画面对实践者的美感意义,是一般欣赏类课程所不及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艺术团举办艺术节及各类演出,将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广大同学,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艺术、懂得艺术和展现艺术,强化了艺术的教学效果,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2]。艺术团队通常是以一种集体表演艺术的形式存在,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艺术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得到增强,也体现出“社会性”功能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提供给学生一个与他人一起活动的机会。这不仅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体验,更是用“美的概念”改造社会。

二、重视环境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造人。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个人品格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这种熏陶作用。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熏陶,很有密切关系。”并提出大学校址要考虑五个要素:“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扩大,可以是胸襟开拓,两度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2]但陶行知所说的校园环境并不只是强调自然环境、全赖天工,而是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在建设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强调:“本校一切建筑,一面应该与自然环境谋和谐;另一面建筑标准应适合教育、卫生、美术、经济、耐久五种原则。”[3]并在建造第一栋房子时,他与13名同学一起住帐篷,搭露天灶做饭,他们给房舍以教育意义和耐人寻味的名字,如礼堂叫做“梨宫”,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重视学校校园地址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及潜移默化作用,更突出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环境,以此加强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作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考虑使学校的每一壁墙、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设备和设施都能替我们说话,发挥出大家所期望的教育功能[3]。这说明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在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更应当重视环境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在环境在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美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使校园环境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因此,在艺术教育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环境美化,包括宿舍环境的美化,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灵感,掌握美工技巧,培养学生从色彩、造型、形象、构图、制作、声音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可见,加强校园环境美的建设及积极引导学生美化环境对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作用。 转贴于

三、重视行为美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行为美是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的美,是心灵善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意志的外在表现。培根曾说:“相貌的美高于色彩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3]在育才学校时期[8],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规章制度,提出了许多具体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规范。如在《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规定学生穿衣要“衣不违时;整洁;钮扣扣起;破烂即补;衣服洗凉晒干后,即折叠收存”[2]。陶行知以身作则地带领育才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陶行知先生在1922年所说的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有团体,有个人,在这个团体和个人中,便发生相对关系。此种关系,应互相联系,以发展人性之美感。”[4]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应当从生活小事上做起。为此,他从美学的观点对学生洗衣、缝补等事情作了明确的要求。他说:“补衣服所用之线与原线一致;补充钮扣大小颜色与原扣一致;针线需用心依规矩缝等。”[4]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不仅十分重视行为美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出了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以加强美育。陶行知先生“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美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人民和家庭不满意的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在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时,仅仅停留于管住学生、防止罪错已经远远不够。如果将行为规范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或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以“艺术怡情”、“以艺术养性”、“以艺术促行”为手段,通过一系列艺术活动,让其受到健康和谐情绪和高雅艺术的影响和感染,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和养成。另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美学的观点、艺术的标准来强化学生的行为美。即要求大学生讲社会公德,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不粗暴、不低级下流,仪表要整齐整洁、朴素大方。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即把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规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经常性的实际活动,逐渐形成良好品质,使学生能够明是非、辨善恶、修德行、定心志,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由此,加强学生艺术教育与行为教育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着大学生艺术教育。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育思想和实践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的,将他的美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指导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2:570

2.陶行知全集,3:167

3.陶行知全集,2:132

4.陈洁.浅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海峡科学,2008;(2)

5.陶行知全集.书信集,1991.4

6.陶行知全集,3:15

7.彭建希.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审美水平[J].教育探究,2007

8.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0.77

9.陶行知全集,2:496-500

第3篇

【关键词】劳技教育;生活技能;文化素质;综合育人

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要从生活技能着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是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一个人能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极少做家务,有的连最起码的生活起居也由父母代劳。在学校,给学生锻炼生活技能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1992年8月和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几十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在科尔沁大草原进行过两次活动。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靠家庭去培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然而,在我们学校的有关的教育中却规避了学生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如生活中离不开电,学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大都是告诫学生不要玩电,不要靠近电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作用,但也夺去了培

养学生生活技能的机会。人的生活既然不能离开电,那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出危险的原因和避险的方法。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防险避险的各种本领,积极预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初中劳技课上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电的习性,学生弄懂“电路”和“触电”的概念,学会了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学生会用测电笔测量家用电器是否漏电,规避了家用电器中由于漏电出现的触电现象;在电路焊接中学会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从测谎器的制作中,了解了物体越潮湿,电阻越小,越容易导电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知道平时不导电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电,学生从怕触电而不敢碰电,到敢碰电会用电,老师从“战战兢兢”让学生接触电,到放手大胆让学生使用电,提高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焊接技术。

生活技能训练,如缝衣、订扣、洗衣、简单的烧菜等,我们是通过劳动课或社团活动的模拟演习做起,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让劳技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二、劳技教育要从简单的手工实践着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劳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我们的劳技课还可选择一些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和娱乐用品的简单生产劳动。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等其它废弃物,开展街景和园林模型制作活动,学生利用家里本应该扔弃的牛奶包装盒,洗发水瓶等等杂七杂八的包装盒以及硬纸板盒,通过剪、裁、雕刻、粘贴、绘画等手法,制作出城市街景、学校校园模型、农家小院等作品。我们通过纸艺制作,将学生本应扔弃的废纸做成纸艺花、三角插纸作品,一朵朵纸艺花,一件件三角插纸做成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劳动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通过劳动制作,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让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养成了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为以后的制作筹备原材料,统筹规划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有用的生活废弃物不再乱扔,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清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这些手工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和教师人力资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的潜力,提高了生活的技能。

三、劳技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着手

第4篇

 

随着国力不断发展,人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国家政策不断变化,我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得到了不断进步。

 

但现在出现的“421”家庭(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一个子女),给八零、九零后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带来了很多不足,体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从小就有了很强的依赖性,独力生存能力较差,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师遇到问题不太敢管,又不得不管。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给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要搞好教育,就要严加管理,在此笔者对班主任如何从严教育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严格制定班规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班学生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

 

班规必须是由班委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班主任再加以完善即可。由学生自己来制定班规,有助于今后班规的实施,有助于班主任的规范管理。

 

二、严格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这里讲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仪容仪表、卫生习惯、个人的语言和品行等方面的习惯养成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早读时笔者经常守在班级门口,对仪表仪容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学生提出建议,对迟到的学生问清楚原因后给予提醒,平时和学生相处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学生树立一个标准的形象和范例,在讲评作业、班会课时,灌输正确的意识和世界观。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只要是对学生有良好发展的,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的。

 

三、严厉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在班级管理规范中对学生的违规行为班主任要严格监督执行。班委能处理的事情就让班委独自去处理,教师最好不要去参与,让班委会管理班级有一定的权利,否则班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班规也难以实施。如果不听从班委会处理的,教师就亲自来处理,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严”,特别是对违规的处理要严格公正、以德服人,在学生心目中树起真正的威信,也给班委增强自信心。

 

四、对违纪学生严厉中还要注意批评的艺术

 

学生是否接受批评,跟教师批评艺术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教育者要学会“赞美中的批评”“个别批评”“启发式批评”“对事不对人的批评”“直接批评”等批评艺术的运用。

 

批评中还应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管相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严教育要经过班主任认真细致的调查

 

笔者就遇到这样的一名学生张某,是个后进生,为了帮助他,笔者进行了家访才知道,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一直跟着母亲过,母亲就把他当做全部,事情不让做,要啥就给啥,不问原因,到了高中阶段,他的母亲一点都管不了他了。他要钱就必须拿到,不然就不上学、不回家。当他们母子发生矛盾时,他母亲常常打电话给笔者,让笔者帮忙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叫他快回家,只要回家,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为人父母的到这样的地步的确可悲呀。经过详细了解,笔者决定从“心”下手,和他交朋友,不谈问题,只聊兴趣,在交流中慢慢地感化他,在班上让他当劳动委员,树立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最后他考上了大学,人也变好了。这可能就是平时所说的——爱孩子要用“心”去爱,否则不是爱而是“害”。

 

六、教师要注意以爱为从严教育的基础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有诚心、有爱心、有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热心,赢得学生的信心。

 

所以,在此谈到的“严”必须是在爱的基础之上“严”,处罚手段也要注意以“爱”为基础。例如学生违纪除了批评教育外,还要处以写3000字的检查,要求检查必须写得有文采才行。此做法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还可以提高其写作能力。还有对于一些好逸恶劳,拈轻怕重,做值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学生就应该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直到改正坏毛病。

 

其实劳动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工作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我校定期组织大扫除目的就很明确,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靠他们自己来创造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我们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处罚,其实都是在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让学生能健康、快乐、良性地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而且要注意育人为先,用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为社会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第5篇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一、到自然中学自然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在研究“动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在潮湿的泥土中能找到大量蚯蚓。然后组织学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湿两堆不同的泥土中间,通过观察蚯蚓爬动的方向,以及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分析出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

在大自然中他们分清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认识了许许多多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认识到大自然中蕴涵无穷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大自然中参与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和潜能。

二、在生活中品生活

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法面对真正的劳动。创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出路。为此,以学生熟悉的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使现代生活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在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中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弊端,解决学用脱节的矛盾有了足够的可能性,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能真正协调发展起来。

对于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凡是以劳动教育为主的内容,都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时间。我们把劳动、科技、自然教材中凡是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后,用上半天的时间进行活动。如,综合劳动课《爱农学农》,我们把学生带到农村去上课,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小农具,而且每人选择一部分农具进行实际操作,在老农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学习种葱,面对这些几乎天天在饭桌上能遇见却又显得那么陌生的“葱”,孩子们拿在手上看了又看。这一次,他们不仅认识了农具,学会了种葱,而且还学会了种蚕豆。

以劳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非活动完就完事,还必须同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巩固劳动教育的成果。

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经常亲自动手做,才能形成劳动技能,才会动脑筋想,才能有所创新。学生在劳动中,常能唤起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从而产生知识的新的“生长点”,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

三、在社会中识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在上《家乡的河》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几道预习题:家乡的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河与从前的河有什么不一样?被污染的河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结合预习题,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寻找题目的答案。在学生的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指导中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寻找资料,动手实践,获取知识。课本和材料是教师组织活动时的一个参考,教师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6篇

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今天笔者结合工作实际略作探究。

1德高为范,提高职业素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严格遵守道德,恪守法律和职业操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正人先正己,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约束自己。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启蒙者和指导者。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严师出高徒 ”,唯有从严要求,学生才能勤奋学习,养成好的学风,也只有从思想、道德和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职业素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行一致,这才是教育得正能量。

2 多策并举,向课堂要质量

凡是和品德挂钩的都是我们教育的内容,今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2.1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滑梯、跳绳、玩皮球、荡秋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这时要对孩子进行表扬;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2.2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设计合适的主题活动。如:小班时组织穿衣服穿鞋子比赛,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中班时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让孩子去给园内的花草浇水,打扫卫生,培养劳动的意识;另外,每天均有值日班长和组长及好孩子的标志,每个区域活动角,均有值日生负责整理,且轮流担任,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3 家园共育,确保有始有终

第7篇

孩子 终身发展 奠基者

家庭教育,是人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道德品德形成方面举足轻重,休戚相关。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当下,社会思潮更趋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较以往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道德滑坡,这些已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道德危机。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身体健康,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管。这种认识十分粗浅且颇为偏激。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发展潜能,它主要包括品德素养和知识技能两个方面。人的品德素养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健康成长发展的助推器。然而,许多家庭忽视孩子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人格意志等情感素质的培养提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那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呵护宠爱,连老师的正当批评教育都妄加指责,生怕孩子受委屈。这些,都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教育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作为家长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当是师生和同学关系。正因为家庭血缘亲情、耳濡目染的同化传承作用,父母才把长期修炼而固化了的优秀品质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传承光大。

二、将品德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孩子成长中起初基本道德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同伴和老师的言行来感知的。马克思指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子女则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谈吐举止粗俗、不讲社会公德,其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家长无意识的的习惯或情绪流露,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慎言慎行,不在孩子面前轻易流露对生活和社会的不良情绪,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将对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孩子学习礼仪

父母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对长辈师长称呼“您”“老师”“师傅”“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等。孩子这样做,既可历练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可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需要家长老师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并通过各种具体生活化的实践体验,使其固化为他们的品质。如在外乘车行走教他们给老年人让座、帮扶老人或残疾人过马路;在商场购物或饭店就餐,看到服务员礼貌热情地招待客人,家长应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让这些随时随地并生活化了的教育素材,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

2.教孩子学会感恩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及大自然的恩赐。茫茫大千世界、芸芸沧海众生,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能受助于别人,是多么大的恩赐和缘分啊!正是这样的相互依存,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并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第一,教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感恩孝敬父母。汉代黄香扇枕温席的佳话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就是子女孝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写照。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被父母长辈宠为小皇帝和小公主,关心宠爱呵护有加,以自我为中心,偶遇不如意的事就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更何谈感恩了!

让孩子懂得感恩、亲身体验是最具教育效应的。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通过帮妈妈做饭、给父母洗一次衣服、发一条短信、写一句感言、策划参与家务劳动等,让他们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亲情和感受。

第二,教孩子感恩老师。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重教信条。作为家长,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品头论足或贬低老师,尽管老师也非十全十美,但在没有遇到更好的老师前,至少他仍然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节时,让孩子亲自动手为老师做一张“感恩卡”、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借此表达一份感谢之意。这也是培养感恩品德的一种方法。

第三,教孩子感恩社会。要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真情回馈社会。比如,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扶贫助困等志愿者活动。

3.培养孩子勤俭自立的能力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上或护在翼下,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时,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做,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才能够绝处逢生。含在嘴上、护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连动物也深知“惯子如杀子”的道理。教育界有句口号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从教育的实际来看,更应该做到的是“再富不能先富孩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比阔斗富的不良风气也在侵蚀学校、影响孩子。一些孩子常与同伴比衣服、比玩具、比用具,甚至比谁家有钱、谁的父母“官”大。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全然不知“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危险。再富不能先富孩子,才能逼孩子学会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

我校“德育工作生活化”课题研究组对本校2010和2011级380名一年级在校生做了追踪调查研究:只有33.4.2%(127名)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样,在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不会洗脸的有198名(占52.1%),不会穿衣服的148名(占38.94%),而不会整理书包的334名(占87.9%)。调查表明,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诸如叠被子、洗小件衣服、刷鞋、扫地、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一些家境不富裕的家庭,更要鼓励孩子多向名人和身边有作为的孩子学习,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锻炼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应对事物的能力。

三、当好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孩子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应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沟通孩子在学校及家里的表现情况,做到用心、尽力、尽责,当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2]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柯世力.再富也要“穷”孩子.星洲日报.

[4]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知书讲礼 生活简朴.中国古代史.

[5]《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资料.

第8篇

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其中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别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加强“学会做人”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来不仅要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还要独立生活。在社会上,他们要与人相处;在家庭里,他们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学会做人,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质也是讲学习要首先学会做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而且还应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要教会学生做人就必须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做人教育”。

二、做人教育的途径

1.在劳动中培养做人的品格

今天,人们把独生子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嗜好、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普遍归结于没有兄弟姐妹。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而剥夺了他(她)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好功课,不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劳动,也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劳动。

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孩子的日后成才和生活幸福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孩子从小参加劳动,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孝敬父母并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逐渐养成劳动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锻炼出刻苦耐劳的性格、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劳动,他们学到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都是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所不能缺少的。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时期,合理地给他安排一点劳动,不但不影响他的学习,而且对促进其身体健康、身心健康,使他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是有积极作用的。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2.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做人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生活中的教材是丰富的。学生的生活与交往、劳动、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学生的生活是各个方面的融合体。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实践机会就越多,经验积累就越多。学生的每一个生活领域,都有丰富的做人教育内容。教师的视野要开阔,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某一方面。限制学生的生活就等于限制学生的实践,限制学生的实践就等于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做人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做到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进而引申为尊重师长;让学生学会持家,进而引导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情感;让学生懂得享受到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的道理等等。学生要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做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给学生设置走向社会的障碍,限制学生的社会活动;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把有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组合起来。让学生融入社会,用自然法则去教育、约束、规范学生,用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去影响、感染、锻炼学生,用自主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再成长。

3.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方法;探讨

幼儿,因认识水平不高,且游戏角色各不一样,往往是没听懂或没弄清规则,出现一片混乱的现象。若采用多媒体演示,老师辅以说明,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幼儿很轻松就能弄清楚游戏规则和要求,这就有利于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与同伴交往、游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对生活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对未来的憧憬;致力追求教育儿童的最高境界,带着对儿童的了解,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去发现与唤醒幼儿的语言潜能,潜移默化,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幼儿的关爱。

1 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喜爱这一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代办根草去”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这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的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的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进行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欲兴事,先兴人,铸造爱岗敬业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使每个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了这个基础,教师的教育观、质量关、人生观等就会正确树立,他们才会自觉地站到素质教育的前列,成为合格的教师。

2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2.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

2.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

2.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及在与学生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因“亲其师,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使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3 着重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幼儿常规

3.1爱护幼儿,给幼儿一个安全的依靠。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刚入园,对老师对幼儿园环境都不熟悉,没有安全感,要想把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变成幼儿的家、变成幼儿的亲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师用爱心、耐心去亲近并打动幼儿,只有这样新入园的幼儿才会慢慢信任我们,我们讲的话,幼儿才能够听进去。当幼儿渐渐熟悉我们之后,紧接着就要把关心热爱幼儿与耐心教育及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以便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3.2小班的常规培养要有情境性,更需要各种拟人化的生动游戏。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幼儿喝水时,小班幼儿容易洒水,且秩序性相对比较差,于是我们在喝水的环节设置了开汽车的游戏:小汽车要有秩序地行驶,不能抢、不能挤,而且到站要靠边停车(即排队等待),定时加油(喝水),自从做了这个小游戏之后,孩子们喝水的秩序一下就井然了。

3.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好榜样。老师在要求幼儿活动时,首先自己必须先遵守规则。比如,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到安静进餐。小班幼儿好模仿,所以老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语言要严谨规范,尤其是一些规则性的语言,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严谨、不变,这样有利于幼儿模仿学习。

4 加强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劳动意识越来越弱。家长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如何,却忽视孩子作为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我通过区角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在区角活动中,我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如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当妈妈给娃娃喂饭、盖被子;当炊事员切菜、做饭;当缝纫工人钉扣子……通过游戏,幼儿更热爱劳动。

5 教师要创造倾听机会

5.1创设生活情境,主动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幼儿敢于表达意见。教师在倾听之后深入提问,推动幼儿深入思考,培养探究的习惯。

5.2对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轻声交流,启发他们心里有话就说出来,从肯向一位可信任的人倾诉,发展到能同更多的人沟通,直至消除交流障碍。

6 寓常识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

6.1寓常识教育于游戏中。如教幼儿认识商店、理发店,我不是抽象地讲,而是带幼儿实地参观,再启发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售货员、理发师。在这些活动中,我边提示幼儿怎样当好一名售货员、理发师,边教幼儿反复认识商店的柜台、顾客、理发店的布置、理发工具,了解他们的日常工作,通过角色游戏巩固获得的知识,并且通过游戏中售货员、理发师的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的言谈举止,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

6.2寓常识教育于环境创造中。如让幼儿认识四季,我同幼儿一起营造不同季节的环境,并利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幼儿园的院子里栽种了各种树木和花卉,每一株都挂上了树名、花名牌,让幼儿随时可以在教师和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各种树和花。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郊区农村中学办学现状

偏远的地理位置,闭塞的生活环境,愚昧的善良,浅薄的纯朴,孕育着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就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向阳乡父老乡亲。这里有一所唯一的中学:哈尔滨市向阳中学。

向阳中学于2000年9月投入使用,是由三所学校合开而成的,教学楼的使用面积为367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1830平方米,教师公寓224平方米,现有1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总数为659人,教职工46人。

我从到向阳中学赴任的第一天开始,就始终铭记“一个好校长就一所好学校”这句教育至理名言,给自己确立了“严谨治学,科研兴校,争创一流,发展特色”的办学思想。我与学校全体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办好学校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突出素质教育,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

(二)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更新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缜密的教学管理体系,摆脱以升学率、合格率为教学中心的应试教育的桎梏,自上而下地建立健全教W管理系统。

学校的升学率在此后的几年中稳步提高。

二、郊区家庭教育现状

我们向阳中学是典型的农村中学,距哈尔滨市17公里。施教区的8个政村包括24个自然屯,居住分散,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近20里。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近一年来,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学生家庭,采取家访;深入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供参考。

一些农村家长素质普遍较低,陋习多,家庭教育环境急需净化。

1.现在的农村家长的文化、心理及修养素质均较低,大多数家长不知怎样对孩子施教施爱。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乡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占82.8%),他们大多在农村以务农为主,少数头脑活络的农民进城打工、经商。

农村中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不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父亲赌博的占21%),是青少年走入歧途的重要诱因。

2.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只许孩子服从,不愿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不高兴了,孩子正当的需要也要遭训斥,这样,孩子在家中没有平等对话,没有交流感情的环境(有近15%的家长没问过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情况),久而久之,容易使其形成不良的性格。

3.由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费用相当高,而现在就业压力大,找工作困难,因此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三、改善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呢?如何改善向阳乡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呢?通过近一年的调查和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的建议:

1.农闲时,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因为孩子都是具有可塑性。智力不是天生的,而家庭教育的水平取决于施教者的素质,一旦失误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如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建立定期家长会制度和家访制。以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小学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的召开家长会,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3.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建议家长为孩子安排一个单独的学习房间,配置上简单的书桌、台灯和激励性名言等形成较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应尽力采取克制态度。

4.对孩子渗透“三农”和劳动教育。从现实看,我国也不可能实现让所有农村的孩子都上大学,毕竟得有部分农村孩子与“三农”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村的家庭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

虽然学校的升学率在稳步提高,但是学生的辍学率也有上升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这里的人因地处偏远而变得无知愚昧,因交通闭塞而显得呆滞浅薄。他们将生命束缚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上,而将学习视为等闲。所以一些学生辍学或面临辍学。

为了有效控制学生的辍学,学校计划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开设特长教育,在保证文化知识正常传授的同时,毕业班(只初中毕业,不求升学的班级)计划开设农村种植等课程,使他们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有一技之长,这样既保证了在校的生源,又完成了普九的艰巨任务。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班主任 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担负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职责。特别是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差异较大,当前的职校生又处于社会改革开放、价值观念多元交织碰撞、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转型时期,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更是与众不同。这些复杂的因素给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就职业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管理理念支配着管理者的行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这就意味着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这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职业学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应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管理原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并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体现人性化,增强学生认同感。在制度执行时,应强调制度的内化,即在激励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调适、自我运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②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现实状况以及需求。

③在细节管理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④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⑤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参与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2.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而,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竞争意识、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因此,就要求每一位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班级整体的现状,确定德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在实现德育管理口标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的学习目标,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逐步形成班集体浓厚的学习气氛。班主任还应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使学生懂得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同时还应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

3.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主要指创建优良校风,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校风环境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融入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时刻影响着教育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它不仅是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和良好行为习惯施加影响的手段。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

4.采取倾听-引导-感化的管理方法

班主任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充分了解学生对某些事情的想法、态度、意见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声音”去决定或采取某种做法,势必会让学生乐于接受。反之,如果班主任独断专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些决定,学生表面上会接受、服从、执行,但内心常会不服气。久而久之,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习惯在班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表率作用,当好他们的榜样,以言传教,处处以自身的规范行为作为学生楷模,通过班主任行为的熏陶和感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成功人士的例子或其他有利于班集体的活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班主任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提高思想认识。

感化即班主任要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班主任需要率先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没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尽力去做好。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深刻的影响,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示范性也比任课教师大。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格给学生巨大的感化,让学生从班主任高尚的品格中受到熏陶,以帮助他们逐渐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形成良好的品格。

总之,要做好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改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意识,坚持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时代化方向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综合职业素质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班华.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雷丽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管理工作.黑龙江:教育探索,2003,(7).

[3].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北京:人民日报,2005-11-17(2).

第12篇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口语训练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信息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职高语文教学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口语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良好的口语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能力,又能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陶行知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申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我国职教中应该遵循“管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现行职高语文课本增加了语言交际训练的内容,就是充分体现了实用,同时还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教材。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学组强化了学生口语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明确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传播的迅速发展,口语的表达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加强职高生口语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培养职高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谋到职位或谋职的好坏。当然,一个人是否善于表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口语交际训练将会给他们直接的帮助。而事实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职高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弱,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叶圣陶老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强调了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时期“如不经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锁钥”。其实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说是其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各种说话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沿着简单复述到复杂复述再到创造性叙述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目的明确,激发兴趣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性质不同,特点相异,文化课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压力,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我校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从生源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职高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职高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职高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职高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学生的精神生活除学习外,还包括道德、劳动、课外阅读、制作活动、审美活动、友谊等。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暂时在学习领域里没有多少优势,学生完全可以在其它方面寻找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让他在别的领域首先取得成功,树立信心和自尊感,这样他就不肯在学习领域中自甘落后。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就不应让学生死读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实际能力。而在语文多种能力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从事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需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需要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推销自己,这些都需要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目前基础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说话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应当强化口语训练,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语言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索,大胆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尽量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还应当多多鼓励,使用语言要谨慎,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使同学们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学习。

三、课堂规范训练,创设良好氛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1.扫除心理障碍,完成从意识到行动的突破,是课堂口语训练的关键。

许多学生不敢说话或是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要缓和此矛盾,首先是要营造平等、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和私人空间如寝室,并不存在日常生活交流困难的情形,而在课堂上,面对同学和教师却很难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必须创设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和表达的信心。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其次是要细心观察,寻找症结,主动出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论你怎样鼓励,并把机会直接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反应是惊人的相似:迅速地低头。面对这部分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更要发现其症结所在,拉他们“下水”,因为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的人,无法排除对水的恐惧,更无法体会到在水中游泳的快乐,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同样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只要教师走近他,与他进行目光接触,他的脸一下子就会涨得通红,肢体上也会显得特别局促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他们进行口语训练难度很大,只要采取被动训练即由教师点名的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逐渐克服其心理障碍,这样坚持下来他们就会有一定的进步。

2.坚持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坚持让学生走上讲台说话,所说的内容不作限制,可讲述故事、笑话,可朗诵诗歌、散文,可介绍名家作品、评论社会现象。这种说话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口才。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评议,热情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不断提高,胆量不断增大,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点,在对他人的评点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课前五分钟精品文听说训练。

教师每周准备两篇精品文,教师朗读,让学生品味名家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同时让学生进行评议,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拘一格,可褒可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这种听说结合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评判能力。

4.课堂模拟实训。

语文课程应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毕业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作为求职应试者,思考如何让主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约为十分钟。经过演试,教师将面试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场面试,可以考核一个人素质的方方面面,包括性格、气质、智力、世界观等。所有内在的素质都将通过人际的交往得以体现。个人的风度气质,知识含量,反应速度,办事能力,都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面试中,口头语言的交际,直接体现个人的内在素质。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恰当,让对方听清楚。特别是在介绍自己的成绩、特长和对工作的渴望时,要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给对方一个精明能干、精力充沛的印象。回答问题时要随机应变,沉着冷静。有一次,一位学生在面试时没有带笔,我批评他说:“做学生怎能不带笔?”学生愣了一会儿说:“我是来应聘工作的,我只需要拥有饱满的精神,热情的微笑,勤快的双手。”学生精彩的谈吐、沉着冷静的回答博得了大家的掌声。他出色地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

5.模拟辩论演说。

在口语教学中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发现模拟辩论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模拟辩论是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指导原则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置场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开口,在此过程中教师灵活控制模拟辩论的进展,适度地评述。

模拟辩论有几个环节:首先是要在课前给出辩题,可在上一节课时与学生讨论出下次课的辩题。课前给出辩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而准备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提高。充足输入是良好输出的基础,学生有备而来,才能充满信心,辩论才能主动出击,有话可说。辩题最好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其次是分组讨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广泛收集论据。再次是要先确定评判规则,然后临时在学生中选出评委,评委将对辩论队员的表达准确性(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流畅性、台风、辩论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判。教师最后做简短的评述。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说话训练。

进行课外说话训练,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课外时间可由学生自述游玩经过、感受,或评议耳闻目睹的事,可以介绍如何饲养小动物或谈谈拿手菜的制作方法等。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现象,培养他们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进而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进行必要的考核

口语,既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要有必要的考核。这不仅是区分学习情况优劣、使学生了解自己、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更是给学生以说话训练的机会和语言能力锻炼的手段,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渗入考核,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可不同。如何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内容、条理、语言、语调、体态等方面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分项打分,教师指出各项得分高低的原因,也可以是教师单独打分。总之,教师应根据班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样而有实效地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以一定的比例加入语文学科总成绩中。

五、口语训练的收获

口语训练实践表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教师应常抓不懈,学生常练不断,并采用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口试的考核形式,建立一种能对学生语文技能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有听众的场合下敢于大胆地说话,学生说话时,基本能做到体型端正、神态自然、态度从容。较多同学口齿清晰,说话流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个别学生还具有较高的辩论能力。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说话教学,并把口语训练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A].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学术.年会论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