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的前景

银行业的前景

时间:2023-06-30 17:2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的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的前景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很快,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金融业竞争将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自身暴露出的问题,急需认清和解决。首先,笔者认为要认清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首先,中国银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这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银行业贷款集中度比较高,大家知道银行信贷从集中度来讲有两个领域风险比较大,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个是房地产。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我列了几个点,一个是政府担保杠杆率比较高,政府为了多头担保,同时政府进行多头举债,政府负债率比较高。所以多头举债,政府再融资平台,很多融资不仅仅是通过银行贷款,包括也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计划,发行理财产品。包括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地方平台债,发债的方式,这样导致政府整体负债比较高。第三方面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发现有大量项目,比如一些城市修建公共设施,非盈利的项目也是使用银行贷款,我们想这个风险大是商业化不高,也是咱们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第四个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会面临瓶颈,比如房地产调整,财政收入变少,使得平台融资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我们说在这方面是存在隐患的。

第二,银行资本金急需补充,在2010年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一轮再融资,到了现在,又有几家商业银行要进行再融资,这里跟我们宏观管理监管政策上的一些不确定性是有关的,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我国巴塞尔协议投入使用的话,会有新的一些在资本金监管的变化。所以,未来资本金补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

在目前的宏观格局下,对中国银行业,笔者大概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判断。第一,笔者认为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绩的主要支撑。第二点中间业务将面临增长压力和契机。增长压力就是说从表外贷款已经被监管机构叫停,这块其实是支撑银行中间业务,包括零售业业务很重要的一块收入。这块被叫停,当然银行还需要在其他的零售业务上有所突破,所以笔者认为银行在零售业业务上发展的信心仍然是非常大的,包括通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尽管监管不让你做信贷理财产品了,但银行还可以跟通胀挂钩的,比如做一些挂钩型的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这块的发展空间也应当是存在的。另外银行应该提高服务能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像理财、银行卡,包括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不断增大,在这些领域中间业务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第三点笔者认为混业经营也会带来新的盈利点,主要是说银行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看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业务合作,这两年应该说是在不断加深的。展望混业经营,除了这块空间可以继续挖掘,其他领域,包括银行跟PE、私募股权基金,现在很多阳光私募型的产品,在各家商业银行进行发售,在这些方面合作其实合作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最后,银行业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结构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和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对银行信贷要有保有压,有增有减,有浮有控。当然风险比较大的要进行跟踪,同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包括三农这些领域,虽然国家鼓励银行重点进行信贷投放,但作为银行,它要管理风险,银行要针对这些领域要进行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争取在这些领域进行信贷有效投放。二是发展中间业务,发展零售银行在2011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银行业未来业务转型的方向,银行业转型就是从以前重视存贷业务转向中间业务,从以前侧重于公司业务转向零售业务,这方面发展空间也是比较大的。最后银行未来也是需要多渠道的补充资本金的,因为监管政策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未来对银行的资本金的要求是可能继续升高的,而作为商业银行,即便中间业务发展非常重要,但未来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信贷仍然是形成盈利的最主要的方式,而这块必将消耗他的资本金。所以多渠道的探索资本金的补充方式非常重要。但是如果银行把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推给市场,这样对整个股市带来振动都会比较大。所以笔者认为,下面几个相对好一些,一个是定向增发,有些企业家是要做长期投资的,这样对市场压力就会比较小。第二可以考虑利用税后净利进行增资,这样还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家银行主要股东跟银行之间在这方面进行磋商。第三可以考虑继续引进中外战略投资者,增加银行的资金。最后本文认为,在当前环境下,监管机构应当在银行的一些业务创新上给出他们更大的空间,包括银行信贷资产转让以及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银行目前一头是大量需要得到贷款的企业,一头是省吃俭用的老百姓,同时又缺乏投资机会,大量的钱只能通过银行进流转,这给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中国目前银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问题,资本金短缺是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存款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的,任何银行只要有钱发展不成问题,像兴业银行2010年配股后,其增长速度就明显超前于其它银行,农业银行在上市后,有了一定的资本金,其增长速度就超越了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个问题是由08年政府政策所造成的,2010年、2011年是消化高速成长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但光从业绩上看,应该是相当不错的。随着三年利润补充到银行资本金中,或通过配股和定向增发后,银行股的问题的各项指标将会调整到,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周期打下扎实的金融支撑基础。(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

当前,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纵观国内外银行业,从面对面的柜台服务到电子化远程服务,从单一的存贷款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活动一刻未曾停止。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已经逐步发展出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为发掘客户需求而产生的多种银行服务模式。与商业结合产生的信用卡,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的网上银行,都是银行业整合跨行业资源优势,形成收入增长点的成功先例。而时下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产业无疑是银行业下一个嫁接的目标。近期不断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已经在预示着银行新一轮业务变革的蓄势待发。

让银行随身携带

与其他形式的手机银行不同,“建行手机银行”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开创一种全新的银行服务渠道。从应用角度讲,建行在最初就希望“建行手机银行”突破已有业务形式的藩篱,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为客户提供各种银行业务的全新服务形式。联龙博通在综合考虑建行提出的“最便捷”和“全功能业务”这两点最核心的客户利益之后,大胆而前瞻地提出以手机上网为通信方式的“建行手机银行”产品设计方案。

据了解,使用“建行手机银行”,客户只需将自己的建行账号与手机号进行绑定设置,就能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发出交易指令,在手机界面上直接完成包括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银证转账和外汇买卖等各种银行业务。不用随身携带各种银行卡,也不用到银行柜台排队,真正实现银行随身“携带”。

出色的产品设计和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得“建行手机银行”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因其具有“全国开通、全国漫游、24小时在线、全功能支持、菜单式操作、安全性高”等特点,客户无论在哪个地区办理手机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漫游,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随时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对银行业务快捷性和方便性的需求。

前景是否真的诱人

“手机银行”作为一种结合银行服务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不仅能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以便利、高效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也为数据增殖业务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让金融企业能充分利用高可移动性和高可靠性的优势,帮助金融企业通过协作而在新经济中占据竞争优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建行手机银行强大的业务功能和时尚的技术将为广大用户展示出移动新时代的美好场景,让人们能够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地享受银行服务。业务延伸良好和方便实用的手机银行更是用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好帮手。 (苏晓)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 金融 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 发展 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 企业 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 网络 ,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 计算 ,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 ,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 工业 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 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 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 经济 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 企业 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 发展 ,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 科学 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 金融 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 因此“物流银行业务” 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 网络 。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 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 文献 : 

第4篇

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多数银行盈利,但是房地产业在泡沫破裂5年后仍然困扰着银行业,银行自身的债务等问题仍影响其盈利状态恢复得更好。美国银行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KBW银行指数中跌幅最大的一家银行,它饱受抵押贷款方面失误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之痛。

幸运的是,由于各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所以,预计美国银行业2012年不会重现2008年如坐针毡之情形。事实上,各银行已调整好姿态迎接挑战。

新规影响利润

过去2年,美国银行受到许多新颁布的监管措施影响,营收减少数十亿美元。新的措施对信用卡、透支费和借记卡交易进行限制,这引起银行业抗议。银行业认为,在传统收入来源――放贷――变得困难时,包括《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杜尔宾修正案》和《沃尔克条例》在内的监管措施将减少银行业利润。

有关方面制定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银行的商业模式,长远来看可以让银行业变得自给自足。但是,银行近期利润则受其影响。据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员Jason Goldberg称,2012年,这3项新颁布规则将会使美国最大20家银行的营收损失125亿美元。

《多德-弗兰克法案》于2010年7月21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该法案对美国金融监管产生重要影响,它代表美国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响到美联邦所有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各个方面。除了针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本投资的重大监管变革内容外,该法案还引入了对冲基金监管新措施,修改了受信投资人的定义,要求所有公司要报告其CEO与普通员工薪酬比例以及其他薪酬数据,加强了消费者获取信用的平等性,并激励中低收入居民办理银行业务。由于美国银行业不得不因此调整其流动资产管理,所以短期内财务会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较大银行的缓冲资本会变得更多,使他们有能力抵御风险冲击。

《杜尔宾修正案》则限制了出借方在借记卡交易中向零售商收取的费用额度,对几乎所有美国银行产生影响,使得美国前25大银行损失大约15亿美元。

《沃尔克条例》意在限制美国银行进行某些无益于其客户的投机性投资。该条例的条款将作为《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一部分于2012年7月21日实施。《沃尔克条例》通过分割金融机构参与的各种商业活动,使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小化。

盈利增长放缓

因为利率低以及贷款增长缓慢,美国银行的利息收入仍面临压力。

2012年1月,华尔街基本利率低至3.25%。该基本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各银行以此来为许多消费型信贷产品设定利率,比如信用卡或汽车贷款。

尽管美国各银行将努力削减利息费用,并采取额外措施改善净息差,但是,平缓的收益率曲线却难免让他们失望。最终,各银行不得不面临净息差更低的局面。如果银行为了保持强劲的净息差,延长资产期限,那么,这样做会对开始增长的利率起到反效果。

过去数年,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下降助力银行业的盈利实现强劲增长。然而,银行盈利将不再可能得力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下降,因为,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坏账冲销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无疑,各银行需要努力寻找其他方法,以保证盈利增长一如既往。

通过非利率途径提高营收的措施有:引入新费种;提高储蓄账户的最低余额要求;鼓励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由于正在实施的监管活动、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以及日益飙升的成本,预计这些措施在实施中会受到阻碍。所以,非利率收入对总营收的贡献不大。

在弥补营收损失方面,银行也各显其能,正通过3种途径弥补营收损失:削减成本;重组现有产品,使其更高效、利润更高;开发新产品。

对银行来说,削减成本是弥补营收最容易最快捷的途径。比如,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都在实行削减成本计划。美国银行的“新美国银行”项目,计划到2013年削减成本50亿美元;富国银行也在实施一个名为“指南针项目”的计划,预计到2012年削减成本15亿美元。其他一些银行也在实施削减成本计划。

各银行对现有产品不断重组的同时,也在推出新的收费产品。过去15年,虽然各银行一直积极地推出新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多数是免费的。现在,美国各银行的财务情况不再允许它们免费推出新服务。所以,它们更需要通过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的便捷服务和新服务,收取更多费用。

银行破产继续

2011年,美国有92家银行破产,比2010年的157家和2009年的140家有所减少。2011年倒闭的多数银行都是小型的不知名社区银行。倒闭的最大一家银行是位于伯明翰的优级银行(Superior Bank),它拥有30亿美元资产。虽然相关统计数据令人鼓舞,也出现了经济恢复正常的迹象――这最终会使储蓄率升高,但是,还必须要注意到,在监管部门的“问题银行”名单中,844家仍榜上有名,这说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银行倒闭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

经济长期的不稳定及其影响还会继续累及更多银行。信贷爆发期间放出的不良贷款,银行需要消化吸收,在此过程中它们会碰到许多严重问题。而且,政府并没有完全恢复银行的借贷业务。虽然对那些债务敏感型银行来说,低利率环境应该对其有益,但是,愈加疲软的借贷情况无益于其利润增长。

未来几年,银行在商业房地产方面的贷款损失将日渐增长,这会导致成百上千家银行倒闭。然而,最坏的情况似乎就要过去,银行倒闭的频率预计也会减缓。参考2011年银行的倒闭情况,预计2012年倒闭银行的数量不会超过2011年。

盈利与挑战

未来,一些宏观经济因素会使美国银行面临盈利压力,尤其是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虽然仍有分析师们认为,2012年银行盈利将会有较大跳升,但是,他们并不像一年前那么乐观。

2012年,预计各大型银行的综合盈利为27.84美元/股,而先前分析师预测的2011年综合盈利为34.21美元/股,比2010年高。贷款增长前景光明,预计贷款增长会在2012年加速,并为银行带来不少营收。

眼下的债务危机使得股市愈发低迷,人们对股市的担忧也日益增长。虽然美国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参与欧洲市场的潜在成本预计可控。但是,如果欧洲债务危机加深,那么带给美国商业银行的问题就会变得严重。

极低的利率环境是美国银行发展的另外一个担忧。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疲软,美国国债成了安全资产。结果,基准国债收益一直在创纪录的低水平徘徊。美联储承诺,目前的利率水平会再保持两年,这将延续低利率趋势。

第5篇

关键词:西班牙储蓄银行 银行业改革政策性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6-02

一、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背景

西班牙地区性储蓄银行(cajas)是该国特有的银行系统,在西班牙银行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资产总额约1.3万亿欧元,占西班牙银行业资产总额42‰存款及发放的贷款总额也占银行业的一半左右。与上市的商业银行不同,其特点是长久以来股权和管理结构十分混乱,财务状况透明度也远远低于其他银行。储蓄银行所有权由私人基金组成,董事局包括地方政界人士、工会、客户、甚至天主教神父,所有利益相关人均参与管理;没有股份资本,只能发行无投票权股票,并受很多附加条件限制。在经营模式上,储蓄银行业务以零售为导向,主要面向家庭和中小型企业;除正常的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必须按规定对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投资,因此具有某种“政策性”。长期以来,储蓄银行效率低下,但西班牙政府一直对其中蕴藏的风险过于掉以轻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房地产一度在西班牙经济中起到了强烈的拉升作用,2007年顶峰时建筑业对GDP贡献率达到13%,并占据就业的10%。许多储蓄银行在此时期迅速扩张,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向房地产领域大举放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房地产崩盘,西班牙持续十年的房地产热潮崩溃,房价开始回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失业率达到20%。由于开发商贷款与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双双违约,大量的房地产业相关风险敞口带来的坏账给西班牙储蓄银行业带来了沉重压力,整体面临困境。此外,由于国际投资者对西班牙政府增长迅速的债务日益感到担忧,导致储蓄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转而也给西班牙整体经济构成重大风险。

在此背景之下,西班牙政府不断向储蓄银行施加压力,要求其尽快重组,合并成为更大、更稳定的储蓄银行以避免危机继续深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二、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西班牙储蓄银行业一直不顾来自政府的压力,不愿推进行业整合,其重组之路进展缓慢。欧债危机以来,在西班牙央行的敦促下,储蓄银行数量由此前的45家锐减至17家。监管当局还分别在2010年7月、2011年2月推出了新的法案对储蓄银行业进行重组。

1、2009-2010年中,行业整合,储蓄银行数量缩减。西班牙监管机构对储蓄银行进行了迅速整合,希望合并后的储蓄银行能更好地消化贷款损失,危机过后成为更具实力、竞争力更强的放贷机构。为此,2009年7月,西班牙政府设立了银行有序重组基金(Fondo deRestructuracion Ordenada Bancaria,FROB),基金规模为990亿欧元,其中90亿欧元为资本,其余900亿欧元的额度来自于政府担保债务。用于向收购方提供资金,承担交易涉及的部分坏账,鼓励实力较强的储蓄银行收购实力较弱的银行,从而降低产业供给过剩,并协助弱质者重整资本。西班牙政府规定,储蓄银行可以在2010年6月30日之前向该基金寻求资助,即要求这些银行在此日期之前,清理资产负债表,完成合并与联合。但是,如果储蓄银行提出的重组计划没有被央行通过,将无法获得所需的资金援助。

2009年3月29日,西班牙央行接管了储蓄银行Caja Castilla La Mancha,是金融危机以来西班牙国内首家被国有化的银行。2010年5月,西班牙央行又接管了储蓄银行CajaSur。陷入困境的储蓄银行只有努力避免被接管,管理层才可免于法律诉讼的风险,政府接管银行的举措,引发了储蓄银行业更多的重组交易。

2010年5月,西班牙政府宣布拨款150亿欧元支持公共金融体系,缓解当时市场由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至西班牙的焦虑。5月底,西班牙央行新规,加快坏账拨备的进程,要求储蓄银行为每笔年满一年的坏账全额提取准备金(之前银行可在2―6年的时间内逐步提取准备金);此外,还上调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房地产资产的准备金要求,用于应对未来两年房地产资产带来的亏损。银行从开发商那里获得的止赎房产,如希望持有超出两年,需对房产价值计提30%拨备(接收房产时需计提10%拨备,12个月内计提另外20%)。西班牙央行推出的这一措施。也是促使储蓄银行进行并购计划的一部分。

由于西班牙储蓄银行业面临整体困境,而西班牙央行表态有意接管处境艰难的银行,同时制定新规要求银行加紧确认坏账损失,合并有助于确保偿竹能力。内外压力之下,加速了西班牙储蓄银行业的整合进程。2010年中,西班牙储蓄银行数量由此前的45家缩减为17家,FROB基金在此过程中提供了总计11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

2、2010年中迄今,改革结构体系,加强资本基础。储蓄银行业的整合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行业状况,其繁冗庞大的架构依然存在,无法平息投资者的疑虑。为此,西班牙监管机构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加速储蓄银行重组进程。通过制定新的银行业监管规则,改变储蓄银行治理结构。增加储蓄银行财务透明度(要求所有地区储蓄银行对之前不透明的呆账坏账进行披露),使其通过公开上市等方式更易吸引外部融资,以重振市场对其金融系统的信心。

2010年7月9目,西班牙政府批准了一项旨在对储蓄银行监管制度进行改革的法案。允许各储蓄银行以特别参与权形式增发至多50%的私募股权,这种参与权与普通股类似。并且可以在董事会拥有代表。法案同时限制了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参与程度,规定民选官员在储蓄银行管理屡和监管委员会的参与程度不得超过总投票权的40%。而之前的上限是50%。此项改革将为储蓄银行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并限制政治因素对储蓄银行的影响。

2011年2月18日,西班牙政府批准了一项新的法案,要求国内银行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8%。此外,要求三类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需达到10%,包括:(1)私人投资者所有权占比不足20%的来上市银行;(2)未通过6月11日压力测试的银行。资本筹集最后期限为2011年9月底,但西班牙央行可以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最晚延至12月底。法案更具

体的规定有待3月中下旬的细则出炉。新法案旨在增强储蓄银行的偿债能力。并促使多数储蓄银行转型为传统银行。以增强投资者对该国银行业进而整体经济的信心。

西班牙央行初步估计国内银行业总计需要筹集不超过200亿欧元的资本,可从金融市场筹集全部或部分资金。考虑到储蓄银行自身融资困难,无法满足资本要求的银行可以求助西班牙银行救助基金。该基金获得求助银行拥有投票权的普通股权,暂时将其部分国有化,并向它们提供所需资金(可计入核心资本)。同时需要资金的储蓄机构必须转型为商业银行。西班牙政府计划最终注资300亿欧元帮助储蓄银行业纾困,从而缓解投资者时西班牙财政状况的恐慌情绪。西班牙银行救助基金对这些银行的投资是暂时的,并将在最长5年的时间内逐步退出。

此外,西班牙政府也向储蓄银行施加压力,促其将银行业务剥离给能够上市交易的法人公司,强制他们采用更透明的结构体系及借贷运作模式,以改善会计责任并拓展融资渠道。当前,西班牙储蓄银行正寻求通过剥离资产和首次公开募股筹资等方式,包括吸引国际投资者等。满足政府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

三、西班牙储蓄银行业改革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西班牙政府财政状况受到市场的质疑,整顿储蓄银行业、削减GDP占比高达11.1%的财政赤字以及应对高达20%的失业率是西班牙政府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目前,欧债危机仍然持续,西班牙已失去三大评级公司的AAA信用评级。投资者的担忧仍未有效缓解。西班牙储蓄银行业的改革是推动行业恢复健康的良好开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其重组进程仍然相对缓慢,银行业前景负面,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西班牙国内信贷及经济复苏的进程,并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

1、支持储蓄银行业将给西班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西班牙政府一直试图消除有关该国可能需要国际援助的市场猜测,但为了整顿储蓄银行业,进一步的增资会给西班牙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根据彭博资讯,2011年3月到年底,西班牙政府即需筹资约1300亿欧元用于偿还到期债务。

2、西班牙央行的预期偏于乐观。根据西班牙央行统计,截止2010年底,储蓄银行业对该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总计约2170亿欧元(贷款1730亿欧元,止赎房产440亿欧元),占其所有国内贷款资产的26%,其中问题资产约1000亿欧元(占比46%)。目前提取减值准备共计380亿欧元(占问题资产38%),但仍然低于西班牙央行预计这些投资的预期损失490亿欧元(占房地产敞口23%)。

但是,如果按照西班牙央行的判断,储蓄银行业减值准备共计477亿欧元,如果其中380亿欧元针对其房地产敞口,则剩下的97亿欧元减值准备需要覆盖高速6310亿欧元的其他贷款资产,减值覆盖率仅1.5%,因此西班牙央行对储蓄银行为房地产敞口提取380亿欧元减值准备的预估可能偏高。

西班牙央行预计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损失约490亿欧元,也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如巴克莱资本预估值为460-920亿欧元。此外。穆迪预计西班牙银行业总贷款损失为1760亿欧元。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升至3060亿欧元。西班牙银行已通过减记和计提准备金的方式记入880亿欧元损失,仅为预期值的一半。穆迪表示西班牙银行系统的资本重组可能需要至多500亿欧元资金。这些资本金需求主要集中于储蓄银行领域。

目前西班牙央行估计国内银行业总计需要筹集不超过200亿欧元的资本,最终向储蓄银行注资大概300亿欧元。3月10日,西班牙央行表示,国内12家处境艰难的银行需进一步融资152亿欧元(包括8家储蓄银行141亿欧元,4家商业银行11亿欧元),加上迄今为止FROB基金提供的6亿欧元,重整费用共计268亿欧元。目前西班牙房屋市场仍然没有复苏的迹象,若未来市场恶化状况超出预期,将给西班牙财政状况带来更大的压力。

3、对西班牙政府正在实施的银行资本重组计划持谨慎态度。目前来看,西班牙银行系统的前景依然为负面。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面临经济环境困难、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局面,而且政府财政紧缩政策将给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化及从市场中获得融资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在资金筹措方面,储蓄银行将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市场投资者仍对欧洲金融机构抱谨慎态度,而此前由于房地产相关贷款不透明而被质疑的西班牙储蓄银行则更难吸引到资金。

除了环境恶劣之外,笔者也对西班牙政府正在实施的储蓄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及资本重组计划持谨慎的态度。整体来看,储蓄银行业改革进程仍然较为缓慢。西班牙央行的预期偏于乐观,若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储蓄银行实际损失超出预期,银行有序重组基金的融资能力可能还需欧盟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介入。

四、结语

第6篇

巴塞尔新协议对改革创新中的 国际银行业的促进作用

自1999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国际银行业给予普遍关注与重视。近期,我国由正式行使职能的金融权威机构――中国银监会,以第二号公告形式,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公开征求中国银行业的意见,显示了我国银行与国际接轨的具体行动,同时也看出,我国银行监管逐渐规范、完善,银行改革开放在逐渐加快。与过去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更为广泛,更加全面而实际的反映了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需求与进步。巴塞尔协议已经对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起到规范、监督与强化的推进作用,而新协议的即将实施与推广,将会从更深层次与更广范围,进一步推进与促进国际银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在于巴塞尔新协议的国际化完整性。从1988年巴塞尔协议到至今的巴塞尔新协议,国际化的更新举措使得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更具有一套完整化、国际性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而随着实践和实际运用的摸索与经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作用,尤其是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式、趋势乃至格局的变化,原协议的滞后性以及一些缺陷,不仅直接制约了一些国家区域银行业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国际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对各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影响。经过努力探索、协商与调查,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着手制定新协议,广泛关注各国银行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在1999年6月和2001年1月,两次新的征求意见稿,不仅得到各国监管当局和银行界的积极评价与反馈,也得到学术界努力调研的予以配合讨论,以及高度评价,在综合各方意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论证之后,巴塞尔委员会最终在2002年底颁布了新协议的正式稿,并预定于2005年在10国集团内部正式开始实施。这不仅表现了国际银行监管与规范发展的全面、积极以及妥善有效,而且也预示新协议国际化的广泛性,促进新协议的完整、真实、有效,时间周期、全面程度以及国际广泛,都使新协议更加完整、科学与合理。

其次在于巴塞尔新协议务实化的实际性。巴塞尔委员会经过多年国际银行的实践检验,已经意识到,仅通过最低资本金规定无法保障与实现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因此,在过去协议的基础上提出新协议资本金的新规定与设想,其不仅延续了原有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使国际银行监管连续性有体现,并且对相配套的银行风险资产评估有新的规定;而且新协议除了补充完善了表内业务原有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本外,还增加了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建议银行以20%的资金来防范操作风险,进而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或风险管理更加实际有效。同时还特别强化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机制、市场透明度和市场纪律的要求,不仅使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更加有依据,而且还使市场参与者能够有效估计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和清偿能力,使银行监管更加务实而实际。新协议对银行风险的评估更精确、更全面,以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构成新协议的主旨。

再次在于巴塞尔新协议的标准化操作性。新协议的最大更新在于提出了一整套内部框架,其中包括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银行对内部评级的每一等级违约概率;新协议所考虑的资本要求,不仅取决于某一种资产的单一风险的特性,而且还考虑了各种资产风险的相互关系,并指定出了处理传统证券化下的具体风险的标准;新协议还对银行其它风险的资本要求,主要集中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并提出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和高级法;新协议在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其中包括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从而使监管当局可以及早干预防范银行风险的发生并采取迅速补救措施。国际银行业的风险防范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将更有利于国际银行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巴塞尔新协议对开放接轨中我国银行业的警示

巴塞尔新协议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尤其是面对我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逐渐加快与加速,新协议为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借鉴,不断补充完善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和技术,无疑是提供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因为新协议框架的设计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术为标准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银行业的管理水平、资金管理的效率以及银行发展的软件和硬件,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异,更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巴塞尔新协议的标准。

其一是新协议的宗旨是通过指定风险敏感度高的资本框架,推进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核心是强化风险和管理的理念。而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在政府政策色彩保护下的资产规模效益,对资产效率的发挥、资产的运用、资产的质量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问题,在经营管理中过多的关注市场占有率,忽视资产质量的要求。其二是新协议继续强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增强了风险的敏感度。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制度、机制以及效率的不匹配及不协调使得市场效率受到制约、约束,这不仅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难度与合理性和规范性,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愈加明显和突出,进一步拉大了国内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差距,在WTO逐渐开放的竞争过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资产质量、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其三是新协议针对信用风险提出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方法,采用信用模型法计量监管资本,这些方法不仅反映了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最新进展、技术支持以及评级数据要求,具有相当大的前瞻性。

巴塞尔新协议对变化调整中的国际银行业的前景预期

当前国际与国别经济环境的困境,投资与信贷的收缩趋势,将不利于银行资产与信贷结构的调整;不良贷款状况的严重性直接影响银行根基三信――信誉、信用、信贷,进而加大银行风险与改革阻力;银行规避风险与防范危机,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意义十分深远,全球银行业在不景气中进行改革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国际银行业面对动荡且风险上升的经济金融形势,主要风险表现为国际金融矛盾危机凸显,因此加强银行监管迫在眉睫,各国金融当局应继续努力加强金融监管稳定银行体系。跨国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炒作会加大国别区域金融稳定的不平衡性,引致发达国家银行体系资金流动的大规模游移,经济衰退和危机国家区域资金的大规模撤离,都将影响全球或区域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经济结构性调整所要求与相应的银行结构调整,及不良贷款处理的艰巨和敏感都可能形成新的导火索,引起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动荡和危机。全球银行业作为整体不可能倒闭,但困境是现实紧迫问题。而银行体系的过度动荡,则可能导致一个国家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研究对“破产”国家救助的新课题。金融监管中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国际金融管理的僵化。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货币兑换和国际收支的调节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资本变化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与国际收支平衡成为紧迫的课题。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银行业的处境愈加艰难,但改革、创新与发展始终是银行业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并伴随巴塞尔新协议的逐渐实施,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前景既有希望,也有挑战,并是经济相对稳定或拉动经济复苏重要的因素。展望未来,国际银行的超级规模将不断扩大,银行业进一步倾向于混业交叉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购并和竞争,必然导致更多的超级强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国际大银行规模效益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产生新的飞跃和巨变。而国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和创新水平将不断强化,银行业在资产规模扩大基础上,将不断推进资产种类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化。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促进产品、客户、网络的联动发展和效益整合,资本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而国际银行业的重要突破在于高新技术应用和经营效益不断增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国际大银行总资产近年来平均以1―2万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加快交易速度,提升经营效益是全球各家银行的不懈追求。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这些发展趋势的实现,将有利于银行规模效益的进一步强化,支持与保障混业经营的趋势,核心业务和专业非核心业务的分拆与专业化的同时发展,但区域与国别的差异短期将难以消除,机构的购并重组和业务整合分拆将会推进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7篇

从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表看,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利润3314.6亿元,净利润同比平均增幅60%以上,大大超过上市公司平均利润增长水平,也超过其他行业的业绩增长幅度,可环比下降也较为明显:14家上市银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179.42亿元,第二季度为1119.4亿元,第三季度为1015.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减少60亿元和103亿元。

14家上市银行有9家银行第三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环比出现负增长,其中下降幅度分别是:招商银行为16.92%,兴业银行为16.60%,中国银行为15.93%,工商银行为9.76%;而继续保持正增长的银行有5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为12.37%,华夏银行为6.52%,深圳发展银行为2.94%,宁波银行为1.31%,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最大是浦发银行为153.35%,其次,中信银行为137.30%,第三是民生银行为100.3%。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除深圳发展以外,其他上市银行拨备普遍高于100%。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59.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49%,较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余额为731.6亿元,比年初减少12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9%,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

但在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龙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变化尤为值得关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态势。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33.6亿元,二季度末这一数据增加至11031.7亿元,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至11173.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增加98.1亿元和142.1亿元,估计这种态势还要延续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明年上半年。

存贷差收窄致盈利放缓

最近的3次下降存贷款利率 ,法定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为3.06%,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利息收入环比增幅延续第三季度下滑。利率下降致使存贷差收窄,上市银行存贷差缩小幅度大约在22至27个基点,2009年净利润影响平均为-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影响幅度分别为-5%、-9%和-6%。

显然,今年第四季度银行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将成定局,部分银行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多压力。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是基于规模与盈利增长速度下降,银行业赚钱速度有所放慢,但毫不怀疑或动摇银行业发展潜力和银行股巨大投资价值。

银行业前景依然看好

无论是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或是已经取得的盈利,还是从未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决定着资本裂变的中国银行业其安全性、盈利能力与成长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绝大多数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金充足率8%),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2009年上市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要达到10%,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将在2010左右实施新巴塞尔协议(资本金充足率12%),刘明康还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银监会将开始要求那些“拥有相对较多境外分支机构”的国内银行执行新的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Ⅱ将于2008年到2011年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采用,主要作用是加强银行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抵御风险的能力。

该协议反对者曾经认为过于严厉的巴塞尔协议Ⅱ只是为G10国家设计,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来说并不适用。中国银监会之前曾经表示在整个银行系统做好准备之前继续执行巴塞尔协议,但在2010年我国将执行巴塞尔协议Ⅱ,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第8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银行;金融创新

JEL分类号:G11:G21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050-04

本文在对美国硅谷银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机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优势,提出上海开展中国式科技银行业务的实施策略。

一、科技银行的内涵

科技银行业务是指面向中小科技型企业,专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提供的金融服务。开展科技银行业务,并不一定需要设立以“科技银行”命名的银行,也可以依托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已有的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进行相关金融业务创新。总之,科技银行业务关键是要开展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

二、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优势

1、充分放大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

上海已形成整体经济实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总量可以通过科技银行业务转化为更多的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同时,作为金融创新试点的焦点效应,科技银行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通过金融媒介的“杠杆效应”,放大资本积聚效果。

2、形成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的优势互补。

科技银行业务可以把科技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紧密结合,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的优势互补。在科技银行业务平台上,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运用科技产业链的信息优势,根据数据量化分析系统,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评级体系的建设,低成本地发掘客户,从而极大地降低传统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的筛选和评价成本。

3、弥补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科技与金融实际结合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金融部门无法鉴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确定的商业化前景,其风险是否可控制在预定范围,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拥有者很难说服银行理解其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常常导致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失败。因此,虽然上海一直在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则是困难重重,效果不佳。开展专业化的科技银行业务,将有效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懂金融、金融机构不熟悉科技的问题。

4、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成长。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重要作用。科技银行业务是一种专注于科技产业模式的新型金融业务,是一个“政府支持,商业运作”的独立借贷责任主体.其职责是最大程度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服务。科技银行业务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落实科技产业振兴大计,有效地完善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体系结构,有效地满足上海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地调整上海的经济结构。

5、有利于开展债务融资的创新模式。

科技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优势。不但具有商业银行的债务融资、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功能,还可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尝试分享股权投资的权益。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可实行匹配科技项目实际风险的浮动利率,扩大金融业务的收益空间,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难题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良好的盈利。

三、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经验借鉴

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全球科技银行业务创新领域,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简称SVB)。硅谷银行隶属于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始创于1983年,成立之时注册资本仅为500万美元。截至2010年底,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拥有超过一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客户,90%的业务都是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展开,已经成为全美新兴科技市场中最有地位的金融机构之一。

1993年硅谷银行注意到大银行多把其服务对象放在大公司身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而决定将目标市场定位于拥有创新能力、发展速度较快、被其他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是这种战略让硅谷银行打开经营的突破口,在新经济浪潮中尽领。硅谷银行并不像陷入金融危机中的其他商业银行提供房地产贷款,而是主要提供工商贷款,其客户大多数是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低谷的敏感性较低。

1、美国硅谷银行的组织机构。

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属于金融控股集团,硅谷银行只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一部分。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还包括硅谷银行资本公司(SVB Capital)、硅谷银行分析公司(SVB Analytics)、硅谷银行全球业务公司(SVB Global)和硅谷银行私人客户服务公司(SVB Private Client Services)。

2、美国硅谷银行的认识误区。

对于硅谷银行的运作模式,媒体和舆论还存在一些误区,诸如不看重固定资产的抵押,看重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抵押;可以直接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等等。在实地赴美国硅谷银行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硅谷银行的实质仍然是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范畴,即使在美国,也是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开展以存款、贷款为核心的银行业务。不同的是,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其次。硅谷银行依然看重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对于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抵押并不做定量的抵押,只是做定性的抵押。硅谷银行并不是将知识产权、专利换算成具体金额的抵押物,而是拥有知识产权、专利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

再次.硅谷银行并没有直接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在美国开展此类业务也是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硅谷银行通过贷款给风险投资公司,间接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此外,与硅谷银行同属于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硅谷银行资本公司,可以设立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权。

3、美国硅谷银行的成功启示。

(1)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美国境内约有三分之二的风险投资机构是硅谷银行的客户,同时其还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硅谷银行还采取一种名为“思维领导”(Thought Leadership)的业务拓展方式,即先帮助潜在客户,为以后获得客户打下基础。美国很多风险投资机构目前都已经进入中国和印度市场开展业务,其中

大部分最初都和硅谷银行进行合作。硅谷银行可以帮助风险投资机构更快地在当地建立业务,会为这些风险投资机构组织访问、介绍机会、提供便利,包括可以借用硅谷银行在当地的办公室,帮助风险投资机构启动业务。

(2)投资于客户关系。硅谷银行不仅了解投资机构中的每个合伙人,而且了解每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硅谷银行知道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做得更好。目前,硅谷银行的营销部门有几百名员工跟客户一直保持联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了解每一位创业者,了解每一家企业。

(3)严密的风险控制模式。大多数传统银行都喜欢成立时间很久,并且具有长期盈利记录的公司客户。而硅谷银行则可能会跟一些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没有收入的公司合作,比如需要10年时间才能看到成果的生命科技领域的公司。但这并不代表硅谷银行忽视其中的风险,硅谷银行会考察这些创始人的背景和历史记录,以及有业务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例如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并分析目标市场的趋势与风险。

(4)独特的商业模式。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只与公司级别的客户进行合作,并未开设零售业务,不为消费者个人直接提供服务,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准。从借贷的角度可以更具体地分析硅谷银行模式:将投资人募集来的资金存放在硅谷银行,然后从硅谷银行的账户转到被投资的公司,创业公司用这些资金去发展业务,赚取更多的资金,再存放到硅谷银行,也成为硅谷银行的客户。这中间有很长的关系链和价值链,紧密的关系进一步降低合作风险,毕竟已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创业公司,财务可靠性相对更高。

四、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实施策略

1、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路径。

科技银行业务应首先与高科技园区中的科技资源紧密结合,在地理上同科技型中小企业接近,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降低科技银行业务的经营风险。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上海建立科技银行业务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设立一家全新“科技银行”,专注于科技银行业务创新;二是依托于已有的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银行业务。2010年12月18日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签署《发起人协议》,拟在中国设立一家合资银行,该协议尚待中国和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批。如果能够获得审批,建议首选落户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此外,2011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改革试点将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的重点。上海应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科技支行,依托园区内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的优势,开展科技银行业务。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银行业务。

2、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定位。

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首先应定位于区域性银行业务,针对本地区特点,建立服务于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和信贷体系。科技银行业务要有自身的特色产品和优质的特色服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而形成经营特色和品牌优势。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风险性的特点,科技银行业务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经营理念上应有所突破。在业务模式上应有较大创新,对现有金融体制应进行探索性的试点改革。在银行“全能化”、“超市化”趋势明显的今天,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和开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理念,对于科技银行业务的生存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创新利率收益与担保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突出特点是成长性强、风险大,而科技银行业务的能力不在于回避风险。而在于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并且使这种收益变成稳定可控的利润。因此,对应较高的风险.科技银行业务的贷款利率范围应适当放宽,在规定范围内,赋予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同时,创新利率收益模式,针对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不设固定利率,而是将业务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与企业共成长。

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以智力资源为主,固定资产较少,难以满足传统银行的担保、抵押或质押条件,而且往往缺乏信用记录,在现行的银行贷款评价体系之下,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科技银行业务可以在传统贷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信用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扩大抵押品范围,以企业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主个人的无限责任,在规避科技银行业务风险的同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4、与风险投资机构紧密联系。

美国硅谷银行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和风险投资机构密切合作。传统的银行业务重视企业当期现金流、抵押、质押、担保物和信用记录等,而风险投资机构重视的是项目前景和管理团队素质,可以有效地发掘和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业务可以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风险投资的人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共享客户信息,开展多层次的合作。科技银行业务可以采取“投贷联盟”模式,与风险投资机构签署“投贷联盟协议”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一定授信额度,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需资金,可办理委托贷款,无需经过繁琐的审查。通过投贷联盟,科技银行业务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化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更加紧密、坚实的合作基础。

5、加强银企之间的密切合作。

毫无疑问,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风险和成本要比大中型企业大得多。因此,上海开展科技银行业务的一个关键在于结合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业务往来,增加了解企业的“软”信息,降低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以便形成两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共享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经济成果,营造双赢的新局面。目前受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的商业银行尚不能参股企业。难以通过拥有股权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与发展,上海可以试点尝试通过期权、债转股的方式分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收益,或者在债务投资的同时提供财务咨询服务,财务咨询服务的费用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的增值来计算。

6、强化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上海应借鉴硅谷银行的模式,建立一套适应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风险评价和管理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得到健康成长,科技银行业务自然也会有较好的回报。科技银行业务在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需要在强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要制定适合科技银行业务的经营准则和内控制度,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标准和风险管理规范;二是采取组合业务,选择不同科技产业的项目、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工具组合,分散风险;三是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与专业担保公司捆绑贷款,共同控制风险;四是开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和咨询业务等,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资金链上进行“实时监控”。

7、构建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9篇

龙年伊始,银行各项经营数据渐次出台,高额的经营利润再次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并引发了范围不小的争论。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部门利润水平下降且前景堪忧的背景下,银行超高利润水平,自然招致诸多关于行业垄断、利差保护以及乱收费等等的批评和指责。

不得不承认,这些批评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的管制的确为银行提供了相当大的保护。

需要追问的是,利差管制一直就存在,而且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保护的力度事实上是在下降。

那么,又怎样去解释股改之前还问题多多、盈利水平低下的中国银行业,却可以在短短几年中,在利差保护事实上放松了的环境中摇身一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银行业的过去现在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

快速增长

纵向比较,自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中国银行业一直都维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5年底,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7.47万亿元,到2011年底增长到113.28万亿元,6年时间翻了3倍多,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其中,2009年更是达到了26.3%;同时,净利润也从2005年的18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12亿元,增长4.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96%,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以及2010年的增速都在30%以上。

从资本利润率指标来看,从2005年到2010年间,银行的资本利率维持在15%-17.5%之间,2011年则快速上升到20.4%,这既可能反映银行业绩2011年继续增长,也可能说明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资产收益率在2005-2010年间,基本维持在0.9%-1.0%的水平,2011年上升为1.3%,这说明银行业的资产收益水平在2011年大幅提升。

在收入结构方面,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高,从2005年的17.5%提高到了2011年的19.3%。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清算业务占比约为24%,投资银行收入占比23%,理财及私人银行收入占比约18%,银行卡业务则在15%左右。

四大主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业在改革前后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从纵向数据的比较来看,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规模扩张是银行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过去十几年中,高速的规模扩张成为中国银行业普遍发展模式。在利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与存贷款规模高度相关。银行只需要维持一定的扩张速度,利润高速增长自然得到了保证。

第二,利差空间相对稳定是银行高利润的重要保障。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是其利润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这既与存贷款利率管制有一定的关系,也得益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过,在2010年以前,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水平基本维持在0.9%上下,比较稳定且与国际同业相近。但在2010和2011年,特别是2011年,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达到了1.3%左右。在存款利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这说明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在2011年有了大幅提高。从这点来看,宏观调控或许也是2011年银行利差拉大背后一个重要的推手。

第三,风险成本较低是银行高利润的关键因素。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银行经营对风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经济波动时期,不良率上升若超过现行拨备水平,就会对银行利润甚至资本造成冲击。

从我国银行业情况看,2011年底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78.5%,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1%。假定目前银监会公布的是税后、拨备后利润,那么这意味着,在所公布的2011年10412亿元净利润中,所暗含的预期不良贷款率为2.1%。而过去几年中,银行业实际的不良率一直处于下降区间,从2005年的8.5%降低到了2011年的1%,显著低于监管要求的水平。

从监管部门角度讲,出于审慎的考虑,运用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实际不良率较低的情况下有意识加大银行拨备计提的力度(监管要求是2.5%)是非常必要的。但即便如此,如果未来的实际不良率水平超过2.5%,银行现有的高利润就无法维持。

具体来说,如果按2011年底54.79万亿贷款余额来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这意味着,在实际贷款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基本降低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

当然,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实际数据看,贷款损失率距离4.5%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考虑到银行风险具有滞后性,历史数据往往很难准确反映未来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环境存在重大不确定时。实体经济层面的减速终究还是会传递到银行部门,并且反映为不良贷款的增加,并逐渐侵蚀银行的利润。

由此看来,由于难以准确评估未来的风险,仅凭财报利润可能会高估银行的实际盈利能力。熟悉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的人,显然不应低估潜在的风险,4.5%或以上的损失率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第四,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影响。除去前面几个主要因素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改进对业绩提升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比如,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中间业务占比稳步提升;同时,成本控制能力上升,成本收入比呈稳步下降趋势等等,这些经营方面的改善不能忽视,但对其总利润的贡献相对有限。

亟须转型

总结上述分析,笔者对当前银行高利润问题提出如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首先,银行高利润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利率管制固然给银行提供了保护,但在该管制早已有之的情况下,银行利润在近几年的暴增显然更多是与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直接的关系。不出意外的话,在未来几年中,随着宏观经济的减速以及信贷规模控制力度的减弱,银行的议价能力以及规模扩张冲动都会有所下降,利润增长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

其次,应利用银行高利润所创造的良好机遇,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既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用了“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贷款下限、存款上限”的步骤。这种改革思路,事实上是将早期经由存、贷款利率管制为企业提供的补贴,改变成为银行提供补贴。这种补贴的存在,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也有效地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这种补贴的继续存在,多少有点成了过度保护。建议在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或调整中,应在保证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以优化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

再次,要充分认识银行业经营的风险性。银行业绩对风险高度敏感,不良率的些许上升,就可以把高额利润化为泡影。因此,在当前账面利润丰厚的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潜在风险,除提高拨备水平外,还应通过限制分红等手段,促使盈利转增资本,提高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银行经营的风险性也意味着,不能把目前银行的高利润当成可以长期存在的现象,相关领域的改革应有足够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行业的承受能力,对利率市场化等基础性改革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

第10篇

关键词: 并购 市场集中度零售业 综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2-053-03

并购是全球银行业永恒不变的主题,不断改变着银行业的版图。欧洲银行的并购整合一直比较活跃,从1996年到2005年底,欧洲银行共计花费了6820亿欧元(共816笔交易)用于世界范围的银行并购,其中在欧洲内部的并购整合交易占总交易笔数的1/3。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和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欧洲银行业的并购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欧洲银行业并购整合的主要特点

(一)西欧和新兴欧洲市场(加入欧盟的部分东欧国家)是欧洲银行跨境并购的主要市场

根据统计,欧洲银行并购交易额的83%是收购的西欧银行的股份,最大的前10笔交易占185起跨境交易的56%。许多银行已经开始通过跨境并购,越过母国在其他国家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东欧部分国家改革后经济获得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成为进行并购交易的对象国。

(二)跨境并购超过国内并购,成为并购的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欧盟银行业并购的特征表现为国内多、跨境少;先国内、后境外;小规模的多、大规模的少。然而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欧盟国内银行间并购活动于1999年达到高峰,交易额开始下降。跨境并购交易额在逐年增加,2004-2006年欧洲四个大银行意大利安托威尼塔、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集团和瑞士信贷,在欧洲创造了最大规模的跨境并购。

近10年以来,欧洲银行的跨境并购交易额为1580亿欧元,总共274起跨境并购交易,其中包括汇丰银行收购法国商业信贷,巴克雷收购了西班牙的一家银行,联合信贷收购德国第二大银行集团联合抵押银行集团等。2004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已经超过国家内部的交易额,跨境并购成为主要的并购形式。2005年跨境并购额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总交易额为400亿欧元。

(三)欧盟银行业并购整合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零售业为主的并购整合逐渐向多元化业务(包括公司业务、投资银行)整合发展

1996-2005年间的前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主要集中在零售银行。一些大银行开始通过并购其他西欧国家的零售银行发展其在欧洲的零售业务。近两年,并购的业务条线呈现多元化、横向化的趋势,涉及公司业务、投资银行等方面的并购也开始逐渐增加。零售银行的并购交易额最大也最成功,投资与回报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在公司业务、新兴市场等方面的并购整合上投资与回报呈现明显负相关;投资银行方面的并购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数量有限,投资回报也比较低。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欧洲金融服务业较为分化、各国税收法规文化之间差异、限制性劳工法等因素对开展公司业务和投行业务的阻碍作用更大。

(四)以实现控股为目标的并购是欧洲银行并购整合的主要形式

在过去的10年中,欧洲银行的跨境并购交易中的控股并购(MAJORITY M&A)和非控股并购(MINORITY M&A)的交易额大致相等,但是2002年以来,以获得控股权为目的的银行并购已经明显占据优势地位。2005年达到顶峰,控股权并购额是非控股权交易额的4倍。

二、欧洲银行跨境并购的动力分析

以跨境并购为主要特点的欧洲银行业的新一轮并购活动,既有银行自身发展、开拓市场的需要,又有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此外还有欧盟的政策支持。

(一) 银行增长战略是推动跨境并购的主要动力

在过去的10年间,欧洲银行普遍奉行增长战略,即通过市场规模的不断提高,推动银行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持续稳定的市值最大化。而并购是快速实现增长战略目标的主要形式。跨境并购能够迅速占据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有助于减少对单一金融市场的依赖,实现业务多元化,保证可持续的长期盈利能力。1994-2004年的10年时间里,欧洲前20家大银行的市值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欧洲前5家银行的资本市场市值份额从1998年末的12.9%上升到2003年的16.1%。

规模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支出。很明显,从1990s年代早期开始,欧洲银行业的固定成本支出呈上升趋势,从10-15%上升到25-30%的水平。而并购整合后的规模扩张可以摊薄固定成本。

规模扩张还有助于银行分散风险,满足“巴塞尔2号协议”的各项指标要求。“巴塞尔2号协议”被看作是业界的“ISO900标准”,它强调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的最低资本规定、内部风险暴露和管理程序以及监管当局严格的评价体系等,设定了十分具体的量化指标。符合该标准的银行将被国际金融市场接受和认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较高的国内银行集中度促使银行跨境并购

银行业的并购整合,降低了银行数目,提高了银行集中度。1992-2005年间,德国的银行数量下降了40%,英国银行数量下降了56%,法国为43%,意大利为28%。平均说来,自1997年起欧盟15国银行数目下降了25%。长期以来的欧洲国家内部主导的并购交易,导致欧洲银行业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在西欧国家银行业中,银行集中度(一个国家的前五家大银行总资产对全部银行资产的占比)逐渐上升,其中荷兰的银行集中度高达80%,欧洲的平均水平在40%左右。

银行业集中度对银行利润率有明显的影响。在高度集中市场中,主要银行的运行效率比较高,但是在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即便是最大的银行也很难获得充分的规模效应。对于银行业资产集中度很高的国家,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使并购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并购支付的成本。因此许多欧洲银行开始在国门以外寻找并购对象,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机会。

(三)欧盟相关政策为跨境并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欧盟委员会集中讨论了关于清除欧洲银行跨境并购障碍的问题。在金融服务政策报告(《Financial Services Policy 2005-2010》)中阐明未来五年的目标,主要包括:通过动态整合,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上具有效率的欧盟金融市场;清除欧盟国家间经济上的障碍,金融服务和资本能够低成本的在欧盟国家间自由流动。此外,欧委会还正式推出了酝酿已久的《金融工具市场规则》法案。这份将于2007年11月起正式实施新法律草案,被认为是促进欧盟金融服务业市场走向全面自由化的基础性规则。不仅如此,欧盟还起草了新的、更清晰的银行业监管规则,以消除成员国之间银行跨境并购的制度障碍。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欧洲银行业并购活动经历了以境内并购为主到向跨境并购为主发展,从以零售业务并购为主向多元化并购发展的过程,该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充分认识并购对于银行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加入WTO协议,中国将于2006年12月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中国银行业面临国际大银行的冲击,如何提高竞争力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艰巨任务。而并购可以使我国银行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加。

从国内银行产业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国际银行业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明显偏小,资产质量比较低。从全球前10名最大银行来看,在最近的10年中,除中国工商银行在2000、2001、2002年连续三年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上名列前10名外(依次分别为第10、第7、第10位),它们均被美国、欧盟、日本的大银行所控制。2005年度全球1000家银行的前10名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计为5328.94亿美元,总资产为116608.44亿美元,税前利润为1271.26亿美元。分别占1000家银行的比重为19.5%、19.3% 和23.4%。这表明相对于全球银行业来说它们的市场集中度已经非常高,市场影响力大,对全球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有相当大的影响。

要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国际化的超级银行,进一步优化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扩充资本实力。收购兼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途径。

(二)通过境内同业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为发展国内零售业务创造条件

如前文所述,欧洲国家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平均为39%;在美国,1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控制的全国银行资产已从10年前的29%上升到目前的49%;在日本,3家最大的“超级银行”兼并了11家老银行,操纵着日本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我国银行体系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局面。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到整个中国银行业的53%,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为17%,11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6%。市场结构呈现两极分化,规模小、实力弱、网点不足的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适应过度期结束后的竞争形式。

另一方面,我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外资银行已经在我国设立一些分支机构,过渡期结束后即可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网点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决定着银行在该业务领域的竞争能力。借鉴欧洲银行业兼并的经验,在我国开展银行业的同业并购。根据标准普尔公布的中国50大银行调查报告,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该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国有商业银行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特征是资产质量低和客户基础有限。另外银行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也明显呈现两极分化。银行业并购的对象将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

(三)通过横向并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从欧洲的经验看,横向并购活动越来越受到支持和鼓励,同业并购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尤其是并购英国等证券市场发达的投资银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安联保险收购了德累斯顿银行,后者原本是德意志银行的收购目标,后因同业间并购活动会造成大量失业,未获政府批准。此外还有德意志银行并购伦敦招商银行(Morgan―Grenfell),荷兰国际银行收购破产的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目的是在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伦敦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横向并购可以在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混业经营的业务空间。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并购合适的证券公司可以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业务,积累行业经验,为投行业务的做大做强作准备。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机构业务部只限于债券的发行承销和一些中小企业机构的咨询顾问等,业务范围狭小,不能够抓住股票市场蓬勃发展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内证券公司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因此可以考虑对有一定实力的证券公司进行并购,开展股票经纪业务,利用银行的公司客户资源,拓展A股市场IPO的股票发行承销业务。利用网点优势和交叉销售开展股票的二级市场买卖,发挥协同效应。

(四)通过境外并购推动境外业务的发展

欧洲的许多大银行的业务结构中都有全球市场业务。以汇丰为例,其全球市场业务(Global Market)囊括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债券发行、资本融资、股票、外汇、衍生产品、投资机会、风险管理、货币市场工具、NDF、稀有金属、财富管理等诸多内容。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资本市场业务中占领一席之地,与其全球并购战略不无关系,全球并购和全球上市是汇丰银行全球化战略的两大支柱。比较典型的如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了国际领先的集基金管理、信托、托管、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于一身的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使汇丰控股在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拥有了高起点的发展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境外机构进行并购。与直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相比,并购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实现本土化,磨合期短,能够迅速在当地开展业务。但同时也存在着并购境外机构支付的成本高,选择合适的机构难度大等劣势。

对于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来说,可以考虑到欧洲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卢森堡收购一家当地的金融机构。卢森堡虽然没有大的证券交易中心和资本市场,但是可以通过交易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任何一项顾客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资金进出受银行保密法保护。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境外代客理财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并购境外机构可以推动境外理财业务的发展,提高竞争力。这一点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申请成为QDII,在境外金融机构协助下,既可以降低境外理财的成本,又可以不断扩大QDII的额度和业务收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本文是在德意志银行总部与博奈德.斯佩耶 (Bernhard Speyer)博士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Bernhard SpeyerChange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Landscape Deutsche Bank Research

2.Bernhard Speyer Consolidation in European Banking:Great Progress―Expect in Germany Deutsche Bank Researchr January 2004EU Monitor

3.Amin Polster Foreign Earnings of European Banks:Unity in DiversityDeutsche Bank Research January 30,2006 EU Monitor

4.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European Banking ConsolidationApril 2006

第11篇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不是某一项业务的简称,而是许多项业务的总称,涵盖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多项业务领域。

零售银行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个小分支,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双方约定的经济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贵金属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其中证券、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销售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也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零售银行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较为成熟,合作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松散模式:双方通过合作协议建立业务关系。优点是可以促进不同公司的竞争,提高手续费收入;缺点是成本较高,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存在不足。

2 战略联盟模式:双方使用同一品牌、共同开发产品。优势在于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3 金融集团模式,包括通过收购、兼并或参股,将合作机构纳入同一集团名下,这是最高级别的合作模式。

从目前来看,国内零售银行业务的合作模式大多仍为“松散模式”,即银行接受相关机构的委托,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黄金公司的委托,在签订书面代销协议后,代为销售相关产品,受理投资者相关交易申请,同时提供配套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手续费。

举例来说,代销基金、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分别为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因此,在银行代销基金/保险业务中,基金/保险产品的设计、投资、管理等均由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全权负责。银行作为销售机构,有责任做好销售环节的各项事宜,包括销售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合规销售、避免销售误导、配合基金/保险公司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后续服务等。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与收益

(一)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优势

银行具有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合作机构才对银行渠道青睐有加。

1 品牌优势。银行信誉对客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银行信誉要高于基金、保险、证券等同业机构的信誉。银行销售这些机构的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些产品提供了银行信誉的支持。因此,在银行渠道销售此类产品更易为客户所接受。

2 客户优势。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广泛的个人客户资源,比如工资客户、存款客户等。这些客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强烈的理财需求,正是销售业务的潜在客户资源。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的资金流、产品购买历史的分析,定位出特定产品的细分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营销成功率。

3 网点优势。银行拥有丰富的网点资源,能够将销售触角延伸至城镇的各个角落,极大地拉近了客户与代销产品之间的距离。同时,银行新增业务所带来的运营成本的增长相对较小,节省了合作机构铺设销售渠道的支出。

4 人员优势。银行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产品销售团队,通过培训,较易掌握相关产品的原理和营销技巧,同时结合客户自身需求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向客户推荐银行自身产品与产品的组合,更易为客户信任并接受。

(二)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收益

1 获取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按照协议的约定按业务量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近年来,随着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及规模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业务手续费收入在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由于银行资金的运作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银行自身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仅限于有限的几种,如各种类型的定期存款、定活两便存款、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少数信托理财产品等,其收益率与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客户多方面的理财需要。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通过基金、保险、证券集合理财、贵金属等多样化的产品,银行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超市。

3 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零售银行产品线的丰富既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提升了银行在家庭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客户更加依赖银行客户经理的服务,忠诚度有极大的提高。通过交叉销售,客户持有多种银行个人金融产品,银行流失客户的可能性大幅减少。

4 带动对公存款、托管及同业业务的发展。通过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日益深化,衍生出一些其他的业务需求,如同业存款、票据贴现、转贴现、资金托管等。同时,随着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银行可凭借优势地位争揽合作单位的对公存款、工资等资源,带动双方的全方位合作。

三、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誉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通常都会有风险外溢的隐患。以销售保险业务为例,《保险兼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兼业人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保险业务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保险人承担。”商业银行作为保险兼业人仅负责保险产品的前期销售对于保险后续服务,其他如保全、核赔、理赔等环节应由保险公司负责。但对于在银行投保的投保人而言,往往忽略保险产品的实际设计者和管理者。所有的后续服务都倾向于向销售银行追索。尤其是在保险公司拒赔的情形下更对银行的信誉产生质疑。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偿付能力不足,导致分红型保险产品到期无法兑现当初承诺的分红收益,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对销售此保险产品的商业银行产生质疑,对银行信誉造成不利影响。

(二)法律风险

目前零售银行业务合作多数停留在“松散模式”,与合作机构联系较为松散,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过度重视短期销量的冲刺,而忽视了销售过程、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银行由于代销业务种类繁多,在完成产品销售后,也很难对合作机构的资金运作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合作机构的偿付能力有无问题进行追踪。一旦合作机构出现违规经营行为,导致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出现问题,产生法律纠纷或法律诉讼,银行也无法独善其身。

(三)政策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分别归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银行与证券/基金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在业务合作中相互交叉的领域存在着监管的盲区,没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因此,合作双方为追求业务发展、利润最大化很可能出现打政策球的行为。但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日益增长,监管部门对相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监管责任日益明确,联合监管及执行力度的强化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政策风险。举例来说,2011年3月银监会与保监会联合《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了规范。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2011年银保业务受到极大冲击,业务量显著下滑,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12年。

(四)资金流失风险

尽管客户购买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的资产仍计算在客户银行总资产中,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已通过银行划转到各合作机构账户。与银行存款相比,客户的这部分资金不再在银行体内循环,而转至银行体外,这就产生了资金流失的风险。银行在经营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通过协议约定、完善流程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金流失的风险。但尽管如此,这部分资金流转的过程仍然不是闭合的,仍存在资金流失的漏洞。

(五)误导销售风险

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以下简称个金客户经理),他们肩负着为名下存量客户及网点流量客户提供个人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职责。随着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的丰富,个金客户经理需要掌握的产品信息、金融知识不断膨胀,更新频率也日益加快。因此,对于一些复杂产品,如保险、股票基金、收藏贵金属等,个金客户经理接受的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无法使他们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在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时往往只能突出产品亮点,而对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约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解释无法一一讲解清楚,由此可能导致误导销售。

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银行具备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天然优势,这一业务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和启示。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国内银行目前的主要利润来源息差收入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中间业务收入最终将取代息差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从目前的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基金、证券集合理财、保险、贵金属等业务收入构成了零售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代销业务除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外还能丰富零售银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同时对其他业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重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抢占业务发展先机,刻不容缓。

如何充分发挥银行优势,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降低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是目前银行业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深化合作模式,降低信誉风险与资金流失风险

在“松散模式”下,多数银行与合作机构的合作是基于阶段性协议的多对多合作。这造成三个显著的后果:一是合作行为短期化,合作机构为追求短期销量最大化委托多家银行同时销售同款产品,银行间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合作层次多停留在产品销售阶段,产品研发、产品追踪、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化;三是由于利益诉求不同,银行与合作机构在销售节奏和销售策略上很难达成一致。

“松散模式”使银行容易失去对销售策略、销售节奏的把控,客户被推荐不适合自身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同时又无法获得满意的后续产品服务,对银行的信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短期化、浅层次的合作使得合作机构没有动力协助银行做好资金回流工作,甚至有的合作机构会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引导客户将资金转出银行。因此,深化合作模式,将合作模式提升至“战略联盟模式”或“金融集团模式”,是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可以大大降低银行的信誉风险和客户资金流失风险。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审慎引入合作机构,提高合作门槛,明确重点公司重点合作;二是提升合作层次,从单一的销售层面的合作扩展为联合开发产品、共同定位客户、联合宣传营销、统一销售策略、共同进行售后服务和到期兑付服务等覆盖整个产品流程的合作;三是从长远来看,可以尝试建立合作保证金制度,统一零售银行产品相关投诉的解决及赔付机制,采取有责投诉先行赔付,有效降低合作机构短期行为,维护银行信誉风险。

(二)创新销售模式,避免误导销售与激励不足

合作模式的提升解决的是信誉风险及资金流失风险这两项外部风险,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自上而下的推动。但这项业务发展最终还要落实于每一位银行基层销售人员,销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销售主体为个金客户经理,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个金客户经理既要服务客户又要背负所有个金产品的销售指标,管理部门很难要求个金客户经理细致掌握所有产品信息和风险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金客户经理很容易出现“弃难从易”的行为,即倾向于销售风险小、结构简单、自己熟悉的产品,而对结构复杂、风险较高、销售流程繁杂的产品敬而远之。这一方面导致客户在本行资产结构单一、客户流失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客户经理没有挖掘和满足客户对复杂产品的需求,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最终该需求被其他行挖掘。此外,简单产品的手续费率一般要远低于风险较高、结构复杂的产品,因此造成资金占用大但收入增长缓慢。

第12篇

私人银行是银行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提供个人资产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种业务。私人银行服务最主要的是资产管理规划投资,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特殊服务,也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该种服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17世纪初,瑞士发展了一种广泛的商业网络,银行家们向荷兰西印度公司、英格兰皇家银行、皇家镜子工厂等许多企业提供融资。开始是专门服务于20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后来逐步演变为向众多的高净资产客户提供更多产品和更多内容的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仰仗的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超常增长、平均家庭财富的不断扩张。当年,欧洲的经济发展快,所以欧洲的私人银行鼎沸一时。英国的顾资银行为欧洲最好的私人银行。这家原先只是为英国女王个人服务的银行借助英国平均家庭财富的扩张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已管理着世界各地10多万名富豪客户的资产,为客户打理的总财产达1000亿美元。到后来,美国经济发展,富豪泉水般涌现,私人银行也得到了超常发展,成为了该国现代银行业务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有统计表明,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在12%到15%之间。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异常,到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随之而来的是平均家庭财富的增多,富豪增多,据中新网财经频道综合报道,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披露,中国目前千万富豪达96万人,相比去年增长9.7%,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比去年增长9.1%。另有资料报告,目前,全国百亿富豪大约有200人,其中97人为《2010胡润百富榜》上的百亿富豪,其余为隐形财富。百亿富豪中,企业主的比重占了95%,企业占其所有资产的80%。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1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1亿元的艺术品。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18%。百亿富豪中,有5%属于“投资家”,可投资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96%。他们拥有总价值1亿元以上的自住房产,2000万的汽车,并收藏了价值3亿元的艺术品。

按照私人银行的发展基础和我国富豪状况分布,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应该与经济发展一样迅猛。但是事与愿违,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缓慢,巨大的市场对私人银行并没有实现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除工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少数几家外,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我国各商业银行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实际意义也更多的在于维护高端客户资源和提高银行声誉。截至2010年末,工行私人银行部的客户数量为1.8万户,管理客户资产规模为3500亿元;招商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为1.3万户,管理客户资产为2700亿元。而其他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就不值一谈,正如某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另一位业内人士坦诚:“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实现盈利的应该不超过两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不能与经济发展同步而处于后进状态呢?瓶颈究竟在哪里呢?

思想认识不高,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一。实事求是地说,我国银行从计划经济脱胎走向市场经济之后,转型的脚步没有其他行业快,人们的思想观念老是在“国有银行”的温床上恋窝,在“国有银行”的藩篱内冲突,机制上不敢于突破,模式上不善于创新,产品种类上不勤于推陈出新,老是觉得“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好。尤其是在利润创造上,总是认为银行还是“吃利息”稳当,看不到还有更多更好的业务能创造更高的利润。于是,眼睛老盯着原来的路,脚下便迈不出创新的步。

经营模式不明,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二。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有些银行将私人银行划归在零售银行业务之下,把高端零售银行客户的业务交给私人银行做;二是采取事业部模式,将私人银行和零售银行并列为两个平行部门。但从总体看,不论采取哪种模式,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始终处于商业银行体系运作,这样一来,它不仅受到监管政策的许多限制,而且在银行内部也面临着体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多重制约,出现不少的纷扰和挫折。怎样解决内部的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形成发展合力?怎样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怎样提高私人的盈利能力?现存的私人银行经营模式还很难适应发展的形势,而能更好地促进私人银行发展的模式又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业务产品单调,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业务处理方式和营销手段落后、金融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都比较突出”。

王博士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因此,要实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譬如对已有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使银行卡具备多种业务功能。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在研究竞争对手以及国际知名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有潜力的产品,并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私人银行发展的瓶颈之四。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迫切需要的“利器”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才。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秘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有了人才,我们就能有效地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的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人才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