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6-30 17:2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1篇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第2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第3篇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的意义

1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实践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 、开展劳动素质教育能促进美育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美学家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桔应、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视劳动教育是这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家长过份溺爱孩子,尽量不让孩子因为干家务而脏着累着;有些家长由于自己年少时,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书读得少,因而把自己想上学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宁愿自己多干些,也要给孩子腾出时间学习。在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培养,文化成绩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在分数第一的思潮中,劳动教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种种教育都导致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逃避或干不好,试想一个不爱劳动和不会劳动的人如何能面向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长此以往,学生恐怕连生存的能力都要大大降低。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低段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可塑性强,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转贴于

二、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师要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 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低年级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如教材安排的"整理书包"、"削铅笔"、"叠被子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4篇

春日的蔬香乐园阳光和煦,清风拂面。师生们徜徉其中,有的在饭后闲庭信步,交谈学习心语;有的在课余辛勤浇灌,耕耘班级的自留地;还有的带着纸笔欣赏景色,写写画画。漫步在这里,能够享受到班级园地的春意盎然,感受到师生的热情与自信。蔬香乐园里一片和谐,生机无限。然而,回首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尝试:把荒地变资源

2012年初,随着校安工程的顺利竣工,校园内多了一块两亩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坑洼不平。是将这两亩地变成绿地,还是为学生开辟实验场所,打造成种植基地,使其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载体呢?我们在选择中思考着。机缘巧合,此时我校成为县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训班,学习归来,我们决定把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作为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然而,当宣布把这块空地作为实验基地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却听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土地与校本课程建设有何联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劳动教育教材吗?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学生都是农村娃,让他们劳动岂不是画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个别辅导更迫切。”

“学生的成绩才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成绩有何益处?”

还有更多的教师言辞犀利:“课程建设对教师而言不切实际,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课程建设既高不可攀又徒劳无功。”

面对教师的质疑,我们在内心挣扎着:放弃还是继续。终于,我们决定直面挑战,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聘请当地农民,铲除荒草,平整土地,统一播种向日葵,然后像划分卫生包干区一样划拨给高年级学生,让他们负责浇水、除草。于是,校园内开辟出了第一块种植园区。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处于生长期的向日葵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校园里,学生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与朝气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学生的热情并没有教师高涨,新鲜感过去之后,不是亲手播种的东西,那么对他们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们也缺少成就感,走过时很少停下来驻足观看,关注度渐渐降了下来。更尴尬的是,我们期待的“明艳的花盘对着太阳微笑”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因为向日葵的盛开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金灿灿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师的相机里。强扭的瓜不甜,怎么办?

三、调整:尝到了“有机蔬菜”的甜头

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扰,2012年秋,我们决定吸取上半年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方案,如何调整呢?由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在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对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单一的课堂形式枯燥无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并没有接触过种植方面的劳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种植实践课程是锻炼自己、熟悉种植和开阔视野的机会,非常期待这样的实践学习活动。随后,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劳动教育为校本课程,由此辐射到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确定方案以后,学校首先向全校师生发起了“为基地取名”的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最终确定了“蔬香乐园”这个名字,寓意“蔬果飘香、快乐成长、收获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学校倡议让基地绿起来,即按照季节和时令种植瓜果蔬菜,师生们投入到了劳动当中,两个月后,学校食堂以高于市场价两倍的价钱收购了学生自己种植的蔬菜,收获的喜悦令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就这样,“蔬香乐园”课程顺利启航。

四、学习:“风”从上海来

如何让更多教师利用“蔬香乐园”中的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呢?正当思索时,我们又迎来了发展契机,2013年,学校被推荐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学习的机会。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教师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半个月,我们走访了虹口区的多所名校,实地感受了区域内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最吸引我们的是上海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趣乐园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他们所建立的劳动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时,学校还编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关教材,引导学生种植养护、观察记录、探究实验、采摘收获。此外,学校还把对种植的热爱渗透到其他课程领域,如花卉折纸、花朵面塑、蔬果国画、植物图案藏书票、植物角、野外观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洗礼和实地考察是一场“课程头脑风暴”,教师们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股风暴从上海滩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园。

五、前行:“蔬香乐园”成果初显

2013年秋,学校申报了“农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蔬香乐园实践基地打造成五块不同功能的实践区域,即劳动实践区、学生探究区、大棚实验区、地膜种植区和绿化园艺区。同时,我们在各功能区就种植内容进行了整体安排,如在劳动实践区种植蔬果,在学生探究区种植学生感兴趣的蔬果及乡镇特色作物,在绿化园艺区种植本地区的瓜果树木。同时,从管理、组织、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学组教师为主的种植指导小组,明确了种植方案,鼓励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在学校的动员和支持下,多名教师展开了尝试与探索,教授高段科学的杨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积极开发研究项目,把“蔬香乐园”劳动基地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她的科学课已不再是单一的课本陈述和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了。在章老师的劳技课上,他带领学生进行栽秧苗、盖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劳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填写研究记录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六、反思:“摸着石头过河”与“课程规划”

与课程建设接触已有两载春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师生们对蔬香乐园项目的认同,我们为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而感动,同时也收获着绿色教学的生机与成果。我们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师们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课程延伸活动,为课堂寻找一片绿色,让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学教师成立编写组,编写以时令节气、现代农业、种植要求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种植教材。

第二,语文学科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成立绿色写作小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蔬香乐园带来的生机,增添校园的文化内涵。

第三,艺术组开展蔬果写生、瓜果国画、班牌设计、农民画等活动,从而丰富课程内容。

第5篇

关键词 劳动;劳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此外,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必须认真分析,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并认真探索和实践,帮助学生填补缺失,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6篇

包晓东: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下城区的情况:下城区地方不大,只有31平方公里,我们每年上交的税有三百多个亿,但算下来真正属于下城区可用财力不到三十亿,用于教育的支出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而这个压力是多方面的。我只举一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了。下城区的本地孩子有二三万,孩子总数是五万多,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外地。我们测算过,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阶段,最少需要政府投入18万元,这其中转移支付到下城的只有6 000元,差额部分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宁可自己勒紧腰带我们也要千方百计保证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教育,我们2016年教育总投入95 506万元,占区总支出的31.78%,近三分之一的经费用于教育。

而2017年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只会多,不会少。除常规性的经费保障外,我们还将另外成立5个亿的建设基金。两个项目现在也已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一是投入250万元,完善校园安防体系建O,新增或改造校园数字高清摄像头1 800个,实现全区校园高清摄像头关键点位全覆盖。二是启动“爱心港湾”助学计划,减免中小幼困难家庭学生午餐费、校服费、代管费等,实现困难学生全免资助。一句话,困难很多,但是我们的资金投入从来都是优先考虑教育。

此外,我区投资13.5亿元,占地103亩的启正实验学校已在去年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将建成使用。这是我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一个大手笔。我们力争将这所新校打造成杭城最具人文地标性的窗口学校。现在正在四处取经,听取各方意见,寻求办学的新理念、好做法。

:看来下城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真是非常大手笔呀。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而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请问下城区是如何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

包晓东:一是科学预测,动态调整。我区强化教育、卫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科学测算下城区各个地块人口数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需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就学的变化规律,准确预估班级数额缺口,研判生源矛盾。

二是优化教育服务区。根据生源、校园布局情况,对教育服务区进行了优化调整,平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具体包括:两所优质学校打通教育服务区,缓解局部地区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现状;大胆探索同类校园的撤并,发挥名校集群式发展效应;积极稳妥推行小升初交互式划片,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公办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

三是开展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明确交流程序与要求,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教育实力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空编学校流动。同时,在推优评先、职评促进、聘任优先、津贴保障和考核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有力保障。参加交流的教师在新学校的全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小了校际师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在治安建设方面,下城已经创下了省级平安区十连冠,而校园安全是城市治安的重要方面,下城区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包晓东:说起平安建设我们还是很自豪的,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点来落实。一是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每年年初在区委、区政府与教育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教育局与各校园签订《安全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园则与每一个处室,每一位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对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切实加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一岗双责”责任体系,自觉管理好责任范围内的人和事,确保我区各校园安全稳定。

二是加强校园防控体系建设。在切实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基础上,实现全区校园三防全覆盖,每个校园设置安全保卫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超标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每年聘请校园保安人员的费用达到1 000多万元),按标准配齐配足防卫器械,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每年逐批更新校园视频监控高清设备。我们将逐年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工作,加强警校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我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防控能力。

三是推进爱心护学岗机制建设。我区充分整合社区民警、交警、协辅警、校园保卫干部、专职保安、值班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力量,成立“爱心警察护学岗”和“爱心家长护学岗”,加强对学生上下学、集体出游或其他重点时段的护学工作,充分发挥警务、社区及家长的力量,明确思路,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实现“警、家、校携手,用爱护学”的目的,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效地为校园师生及周边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平安的环境。

四是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管理的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文化市场等日常巡查,联合街道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餐饮、食品店进行食品安全整治,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配合开展隐患治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的治安、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等环境。

五是全面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园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禁毒、防震减灾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灵活宣传教育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同时,还充分利用公安民警担任的校园法制副校长作用,对师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另外,我们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研发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我区自2014年和中国教育协会签订“安全教育实验区”的协议以来,有效解决了老师安全教育的资源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将校园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校园安全教育课开设率达到100%。此外,我区非常重视校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各校园每学期定期开展至少两次以上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安全素养。

:除了校园安全建设,下城区还很注重以活动来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其中“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就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您能介绍一下这四个字的具体内涵吗?

包晓东:为学习贯彻全省育人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探索时政宣教新举措,培育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在全区31所中小学开展了“听、寻、展、行”系列活动,着力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

“听”,即听新闻时事,引领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开设“四点半”大课堂、开展“政策连连看”、评选“小小新闻评论员”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新闻。如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说天下”微课堂,7个孩子为一组,每次挨个复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中的一条内容,轻松引导孩子关注省市区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寻”,即寻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明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寻访”“微党课”校园巡讲等活动,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如长江实验小学组建95支“亲子非遗寻访”小队,求知小学开展“丝绸扎染文化进校园”活动,借此展开“一带一路”相关教育。

“展”,即展童眼视界,培养学生德美情怀。以“童眼看社会”为主题,结合核心价值观和时事大事宣传教育,开展“集时、集事、集史”主题集邮活动、“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比赛、中国梦系列微电影制播等活动。如朝晖实验小学“红领巾摄制棚”拍摄了专题记录片《我美丽的家乡,我心中的祖国》和廉政校园剧《礼物》,鲜活阐述孩子对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理解。

“行”,即行日常点滴,带领学生投身实践。组织开展学禹、争做“治水五小员”等“五水共治”主}系列活动,培育合格公民。如长寿桥小学开展“携手1+6科学用水进万家”“携手1+6防旱抗旱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茅巷小学等学校开展了“河道小医生”行动,形成争做“五水共治”小宣传员、小记录员、小示范员、小研究员和小监督员的氛围,广聚正能量,在行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开展得真是如火如荼,“新劳动教育”也是“行”的一方面,您能和我们再说一说“新劳动教育”吗?通过“新劳动教育”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包晓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教育方针一贯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都有淡化之势。究竟原因,是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在起作用,学校为分数而战,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凡是考试要考的,老师就教,学生就学,凡是对分数有可能带来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了多余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在家里,如今的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动手劳动,生怕孩子受累。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节假日都必须奔走于各种补习班。这些都使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日益淡化,劳动能力不断弱化。

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孩子走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历练。“新劳动教育”理念,力图让学生在劳动中回归自然、亲近土地,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

:听您说了这么多,深刻感觉到您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也很有想法,您能否谈谈对教育的认识,您认为现在的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

包晓东:我是2015年年初才开始接手教育的,接触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有一点我是很清醒的,那就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就是常常“雷声大雨点小”,每个人都明白教育很重要,在现实中我们喊着教育要优先发展,但做的时候教育往往成为了配角。现在这个问题在下城得到很好的解决。无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还是各部门、街道,都认为教育重要,在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中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最大民生,教育是生产力!

再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活力还很不够。我区教育无论在管理、师资还是其他的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依旧有一些家长不很满意,为什么?我们政府要反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学校抓起,怎样的学校才是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一,学校和社会要联动起来,和社会接轨,并向社会借力。我们的教育虽然办得还可以,但我们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开放还不够,很多事情家长不知道、不了解。如果学校能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肯定,学校的教育一定会更加顺利。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学校已经从文化的“孤岛”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增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共识和认同已成为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办学必须充分关切和回应家长、社区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彰显学校教育的优势。当然,现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家校关系,绝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校迎合家长需求”,应该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家校关系走向“互动”,不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二,要有中心和大局意识,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我区教育也一定要在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才能有更高地位。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得更充分、更明显,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明显。教育发展也就更可持续和健康。

第三,教育内部要深化改革,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到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城市的好学校去调研学习,发现这些好学校都谈到了老师的积极性问题。很多老师都有教育情怀,但是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真正被调动起来了?我想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

:“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说得真好。我了解到您这两年都会花很多时间用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的调研上,最近,您还到杭州市青蓝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包晓东: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想来,家长想送学生来,社会也认可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

没有做好德育工作,就办不好一所学校。学校不重视德育,学生不讲道德,何来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德”在人的诸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品德是帮助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想办好一所学校,德育在各项工作中是首要的,今年刚刚的六大核心素养就无处不在强调德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抓好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价值以及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等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干预,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普及法律常识,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远离,远离校园暴力,远离不健康的生活。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第7篇

在义务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整合了德、智、体、美诸方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和期间,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学生上课提倡所谓的“又红又专”“红”强调劳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社会发展的重点转向积极现代化建设以后,“在生产劳动中学习,重视体力劳动”的表现正在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基础教育者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大部分学生未干过轻微的农活,劳动技术教育出现了“真空”,基于此,国家开始大力强化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元化和适用化正在不断加强,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的结合在中小学日益受到重视。

二、关于对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思考

思考一:转变教育理念,走出思想误区

转变升学唯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思想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思考二:加强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劳动技术课教师

根据学校实际,把拥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动技术课,如中学的地理、物理、生物、美术等教师,可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木雕、缝纫等,这是解决师资的主要渠道。同时,让有专长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兼任劳动技术课教师,并在时间和精力上给予保证。也可以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能人任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思考三:大力改革小学劳动技术课课程

学校从劳动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实践性、实用性、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宗旨,从教材中选取必讲内容,并使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走访农户个体户,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三、提高劳技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几点尝试

(一)关于劳技课课堂教学

1、3—6年级采用“模仿操作型”课堂基本结构。此结构重在“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示范,展示教学目标,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采取实物范例、图形示范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实物示范就是将要制作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图形示范就是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通过观察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求和动作过程;动作示范是教师直接操作来展示动作姿态、线路、方向、幅度和频率。

2、7—9年级采用“设计制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是在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制定图样、方法。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教师按照“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启发诱导构思方案绘制(分析)图样加工制作”的流程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运用探索尝试法,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完善,在操作中探索,教师适时给予理论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技能和提高技术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讲解、示范。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劳技课可采取小组讨论式、调查研究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讲座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应走出封闭的课堂,在校园和基地现场教学。

(二)、关于社会实践

1、开展家政活动。人主要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学家政就是掌握怎么生活。为此,学校与与家长合作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务劳动意识,懂得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养成“眼中有活,见活就干”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2、建立教育基地。学生把在学校自然科学中学到的普遍文化知识反馈出来,和企业中接受的一些专业理论有机融合,进行专门技能培训。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够发掘自我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经费不足、资源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所以,如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习并展开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一)客观问题

在有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调研中发现: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存在难度。

2.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师能力不足,课程内容需要调整。

(二)主观问题

1.农村学校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和定位。其次不少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文件还没能完全贯彻落实,使得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难以真正普及,“主课占用课时”“课时少”现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灵活按照当地的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调整课程。在北方农村,课程资源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资源一时缺乏。其实,农村有很所多课程资源,只是教师不能从广阔的视野上洞察、识别、发现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缺乏思考创造能力,课堂气氛生硬死板。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出来,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手。而是要将综合实践课深化到更高的层次,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思考相结合,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综合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始已经有十几年,但是相关的课程规定却十分模糊,具体的指导纲要也没有出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指导文件及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避免认识上的模糊,为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准确导航。

(二)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时。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课堂为主场,活动为主体,老师为主角的工作体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遵循针对性、调整性、经济性原则,从当地文化和乡土情方面出发,开发各种资源。

(四)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综合实践课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发挥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开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法制教育。要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的作用,请相关人员利用假期带领学生站来社会实践活动。

三.具体实践方法

(一)主题活动的选择

1.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的方面提炼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学习劳动技巧,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实践。

2.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体验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健康愉悦的成长,智慧而创意的生活。

(二)活动展开方法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度多种感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身经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的自我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农村的小学综合实践为例,北方的气候总体来说春秋季并不明显,几乎是冬天过了就是夏天,农村条件有限,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本校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活动实施案例。

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具有校本资源的三贴近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域,探究发现生活美,家乡美和人文美。这些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手机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活动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古今地理发现、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a和开发建设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小结: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有困难也有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个人认识有限,难以概述全面,希望学者们可以继续交易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摘要:素质教育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规律,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以及国家与人民对教育的希望与要求。从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转变课堂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并强化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把素质教育引向纵深。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推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催生出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一次扬弃和重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力求实现教育发展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打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打破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打破课堂重接受的单一做法,注重学生学习智慧的启发;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天赋,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处己的主体作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不同特点,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课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能主动,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平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落实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输入状态,提高课堂效益。

(3)活化课堂,变课堂为学堂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和童真,而不能让惟一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想,不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在教师教的指导下占据主动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课堂视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效的引导会使学生将课堂视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活跃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放手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开展课外素质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的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制作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如佳句佳作欣赏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签制作演等。

二、积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汲取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创造性教育等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多采用开明的管理办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氛围,培植利于开拓型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使小学生的创造个性与聪明才智得到强化与开发,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和使用[J].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第10篇

班主任工作虽然辛苦,但她神圣、崇高、伟大,她担负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和塑造合格人才的重任。自从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就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十个春秋,我品味了班主任的酸甜苦辣,在对学生关心备至、爱护有加和全心付出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回报的幸福和快乐。下面,我谈谈自己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体会。

1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1利用国旗下讲话和思想品德课渗透教育。采用故事、对话、游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弘扬雷锋精神。在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须先做到,在学校组织的每次劳动之后,我就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告诉学生,劳动是光荣的,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会劳动,从小要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1.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寓教于乐,增强班级的吸引力。我经常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故事会以及一字开花等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能带出什么样的班级和学生。

2营造优良的班风。

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的成长。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班风呢?首先,我从选班干部、组建班委会入手,不是只挑选各方面突出的学生当班干部,而是主要看他愿不愿意为大家服务。原来实行的班干部终生制有许多弊端,比如容易产生骄傲情绪,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毛遂自荐,特别是让那些学习相对差的、愿意为大家服务,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学生来担任。其次,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同学们的言行。我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了《小学生学习、纪律、卫生比评制度》,这是针对同学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创建的一项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给学生指明了目标,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纪律松散,而且有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撒谎,为了改掉他的这个毛病,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他性格孤僻,不愿参加班级的任何活动,上课即使想发言,也不勇于举手。我想,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一定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赏识和指导。于是,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功课,上课请他大胆发言,教给他学习方法,并鼓励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他逐步好转,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能力。因此,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间,热情、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互相沟通,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做他们真正的知――让学生愿把自己的快乐与烦恼、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等向老师倾诉,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真诚和友好,可亲和可信,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和思想落后的学生,班主任要多谈话、多鼓励、多付爱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找“闪光点”表扬。让他们感到这个班级无比的温暖,减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这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强化智力和落实德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班主任,既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新颖的教学结构,认真备好每一堂,把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相关的事情、故事都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寓教于乐,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能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讲精练,把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消化在课堂内,课外只要求学生多看、多观察、多了解社会,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为理论学习提供广阔生动的实用素材。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班同学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都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思维也敏捷了,而且各学科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11篇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xx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辅导员纲要》,认真贯彻xx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围绕“抓落实、促规范、创特色”改进作风,创新观念,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继续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 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少先队辅导员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继续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从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高度,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全面落实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队员魔豆精神——爱生活、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爱家乡,从小争做好公民。

2、 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一日常规检查评比”为抓手,以红领巾志愿者检查和教师检查为检查监督体制,进一步强化队员的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一日常规检查评比”人员和少先队大队部委员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示范作用,每日检查,每天公布,每周小结,引导全校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队员基础文明教育。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和日常的课堂教学对队员的礼仪、生活、学习的日常行为进行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深化少先队素质教育。

1、抓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品格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塑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旺盛的队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本学期的重大节日开展好各项活动,从而提高队员素质。

3、扎实推进少先队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自身建设上新台阶。坚持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促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举,着力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在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基础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1)、规范每周一升旗仪式。每周一全体师生集中学校大操场,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热情又精彩的升国旗仪式讲话,使队员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2)、继续开展“星级班级评比”活动,成立红领巾志愿者,课间十分钟和中午12:00——12:30检查督促队员的一言一行,不在学习区(教室、走廊、楼梯、大厅)检查校园的洁、齐、美,使校园“文明之花”常开。

3)、继续开展“中队板报”活动。学校德育处统一规定主题,由队员自己组稿、版面设计、书写,每月评比一次,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更培养队员的能力。让板报、队角布置成为我校少先队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继续开展“主题队会观摩” 活动。主题队会是展示队员活动成果的场所,是锻炼队员能力的舞台。要求在辅导员的指导、大队部的培训下,规范队会形式和队活动的程序,明确队活动的各项要求,培养队员才能。

5)、发挥红领巾广播的指导教育作用,提高节目的品味、质量。本学期每周四早晨开展主题性红领巾广播,充分发挥媒体窗口的实效。

(三)、探索个体心理的完美化,培养队员的健康心。

未来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多竞争、大压力的社会,我们的队员能否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能否成功,甚至关系到能否健康地生存。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心小屋”永远为队员们敞开,有问题可以心理医生,有心事可以找辅导员老师。希望队员能以良好的心态笑对生活,增强自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

三、主要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守规则、重安全,做行为文明的好队员。

1、 寒假实践活动总结,制定新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做好开学典礼工作。

2、 重新规范、落实一日常规评比检查细则,组织检查人员进行培训并开展工作。

3、 xx文明行系列活动。

4、 “学雷锋”活动:通过“介绍雷锋人物、讲述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等一系列活动,配合感恩教育,教育队员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主题做一件好事,培养队员的服务意识,开展“天天雷锋日,人人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

5、 庆祝“妇女节”活动:各中队以“妈妈,真好!”为主题开展活动,要求队员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受妈妈的“爱”,并为妈妈做一件事。

6、 植树节“人人争当护绿使者”活动:设计一句护绿提示语,自制一块护绿广告牌,完成一件护绿任务。进行“植树节”教育,各中队开展“我做护绿小使者”绿地认养活动。

7、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此周定为安全教育周,通过看录像以及周五的安全教育等活动增强队员的安全意识。

四月份:讲英雄、学英雄,做热爱祖国的好队员。

1、结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春游综合实践活动——扫墓,结合“看革命影片,读革命书籍,讲革命故事,开主题班会,学革命精神”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2、爱国卫生月活动:班际间开展爱国卫生警句、格言创作比赛。

3、读书格言书签设计比赛:设计自己钟爱的书签样式,写上自己喜欢的勤勉读书的座右铭。

4、“我的读书故事”演讲比赛:谈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书对个人学习的影响以及书与个人成长进步的关系。

5、主题班队活动观摩活动。

6、少先队辅导员论文评比活动。

五月份:尽义务、学劳技,做热爱劳动的好队员。

1、 热爱劳动教育: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教育实践活动。

2、 迎“六一”节大型庆祝活动筹备。

3、 宣传、发动、做好xx年下半年队报、队刊征订工作。

六、七月份:勤思考、乐探究,***学习、有方法的好队员。

1、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 开展“6.5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和“科普宣传周”活动。

3、 开展辅导员队活动方案设计赛。

4、 少先队大、中、小队工作小结以及评优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少年军校;劳动技术课堂;整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56-1

《小学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统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劳动中得到技术的学习和技术的探究,在学习、研究、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它以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培养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发展技术学习兴趣作为课程训练的重要目标。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少年军校(我校2000年起创办少年军校),自入学以来(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同学们以为榜样,“学军魂,冶精神,磨意志,锤智能”,在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方面逐步养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小军人特色。立足我校实际现状,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更好地依托少年军校这一办学特色,我对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进行了思考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与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构建互帮互学的连排

要让小军人们在劳动中得到技术的学习和技术的探究,真正体现主体性,充分张扬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成为《劳动与技术》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无疑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我在少年军校营连为单位的基础上,引导小军人们建立了排组,每排约4—6人,按照小军人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优中差大致为1∶2∶1分布,并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民主产生一名排长。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小军人们以排组为单位,在排长的组织下开展各项活动,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人人都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体验到探索、发现与成功的乐趣,不但较大限度地发挥小军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二、以少年军校为载体,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激励才会有动力,有激励才能有提高。为激励小军人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创设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1.排内评价检查。

排内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每个小军人的完成情况,督促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排内成员个体学习、研究、实践进行评价与激励,便于排内发现问题,互动互助,,共同进步。

《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排内检查,一般由排长主持记录,民主检查评价。内容也是多样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问题、收集资料……都能成为评价项目。它比教师检查更省时省力,又能充分发挥小军人个体学习的优势,保证人人都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展示交流的机会。

2.排间评价激励。

排内学习、研究、实践后,各排会将自己的意见或成果拿到连集体中讨论,这时就应进行排间评价,以激发合作学习的活力,增强排内学生的荣誉感,提高排内成员的凝聚力。

对于排组的激励本人一般实行“一荣俱荣”的原则,在排组间开展“最佳排”、“进步排”的竞争活动,鼓励学习、研究、实践中表现积极、成果突出的排组和个人,让排组竞争为有效课堂增添前进的动力。

此外还可利用掌声,当场评分,给排组或连队加分等等鼓励士气,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把个人评价与排组集体评价结合,让小军人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互补,既重视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关注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促进了连排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让课堂教学发挥更大的效应。

三、以少年军校为载体,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说“构建互帮互学的连排”、“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从课堂“外沿”与少年军校接轨,那“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则是深入教材的“内脏”,让《劳动与技术》与少年军校融会贯通。

每学期初,教师可根据每册教材的特点,选择其中富有“军校特色”的某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系列活动。

如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我选择了《木蜻蜓》一课作为少年军校和《劳动与技术》结合的抓手。“竹蜻蜓”(木蜻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后来“竹蜻蜓”传到西方,被欧洲人称为“中国飞行陀螺”。“竹蜻蜓”在直升机的发展过程中,犹如启蒙之师。而直升机则在现代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的设计下,小军人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观看木蜻蜓的制作过程,研究制作步骤,潜心实践制作,还查阅资料,了解木蜻蜓的飞行原理,探讨直升机的形状、功能,撰写了制作心得,精心绘制了《木蜻蜓研究小报》……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各连以排为单位,拿出了不少“精品”。

这一活动设计,不但贯彻了《劳动与技术》“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原则,还渗透了军事技术的研究,让《劳动与技术》真正与少年军校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