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时间:2023-06-30 17:2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寿险风险;传统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70-04

一、我国寿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部分寿险公司为招揽客户,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权利、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甚至通过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或帮企业担保、融资来争夺市场份额。三是外资寿险公司进入的迅速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寿险公司发展迅速,其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二)资金运用风险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费收入的稳定性给寿险资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寿险业已积聚了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运用渠道与国外相比过窄(见表1)。目前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这对防范风险、规范保险投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管理和运用。二是与国外相比,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波动性大。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无论哪一年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三是寿险产品创新提高了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系统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在寿险业中,有三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风险形式:利率风险、基础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增加了直接融资成本或间接机会成本,使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难以实现:后者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利率变动会使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经营出现亏损,继而导致利差损,最终带来偿付能力危机。基础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具有不同信用质量、流动性和到期日的金融产品带来的收益会出现不一致性,从而使保险人面临与负债价值无关的资产市场价值变动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削弱寿险投资功能、降低寿险保障功能、减少投保需求、增加费用。这就是说如果在制定费率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风险,就可能会发生实际赔付额高于保单面额的情况。

(四)经营风险

从寿险业务经营流程来看,主要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承保、理赔和财务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精算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和营销风险四个方面。

精算风险主要指产品定价不当带来的损失。影响寿险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有利率、死亡率、各种费用、退保率及市场竞争等。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预估失误,都会造成一定的定价风险。此外,费率厘定是保险精算师的主要职能,费率厘定的准确与否与精算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目前我国精算师缺乏,且精算师积累的产品定价和设计经验有限,加大了因精算水准不足而引发的保险风险。

承保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风险是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逆选择主要发生在投保时投保者往往不会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资料,这些投保者也往往是身体欠佳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人。同时还体现在定期寿险续约和转换权利的选择和使用上。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欺诈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健康保险和巨额人身保险中,比逆选择现象少,但也会给公司带来一定损失。

理赔程序通常来讲主要有四个步骤:索赔通知、调查核实、偿付或诉讼和结案。相关风险也来自于这四个程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保险公司理赔延误或操作失误所致;另一类风险源于客户对保单条款缺乏正确了解而导致的保险使用不当,甚至有意的欺诈行为。

营销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忽视业务质量而导致的风险。二是个人人素质低下的风险。保险人流失引发的诸如“孤儿保单”等一系列问题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分散可保风险,各种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数理基础,是一种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以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还未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数理基础。

(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投资风险管理、核保管理、理赔管理、产品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误风险管理,又包括软件失误风险管理。而在我国,没有相关能力的人才来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管理。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仍比较陌生。此外,我国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集中体现为寿险公司内部的各自为战、拥兵自重行为。

(三)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和内生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和外生风险管理

一是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量。二是在保险发展战略上还存在着保险决策上的短期行为,对公司发展的长远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对保队欺诈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险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效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而且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还是财务控制型被动经营。保险公司发展总体决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费收入

作为经营业绩的粗放型经营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保险公司在考核时,很少涉及与风险相关的指标,而过分强调保费收入和利润指标。另外,许多寿险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所抱定的仍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漠视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在保险监管方面,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和人们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推动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尔协议和2001年开始制定的名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新COSO报告。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际保险业也做了许多尝试,如美国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英国FSA监管当局提出的类似于巴赛尔协议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这种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理赔风险及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积极探索。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应以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风险企业现在的和未来的所有风险,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抵消的性质,借助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控制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它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非在数量有限的部门如财务、法律、精算等中孤立地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二是既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三是须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将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是要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要求组织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人人参与,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各项活动之中:五是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降低风险,而是与风险共存荣,在风险中发现企业盈利的增长点;六是要对诸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

与传统风险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如表4所示:

四、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解决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由三个层级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级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执行官。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系统最高的机构,对各种风险负最终承担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是董事会的一个次级委员会。肩负着为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提供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建议以及监督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责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有首席风险执行官,是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高级领导层,他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甲衡、协调,限制某些业务部门为单独追求利润造成承担过多的风险,同时他的设立也能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使风险管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地位。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部,它独立于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主要根据寿险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要求,落实和执行各项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向各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经理小组,行使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报告和风险预警职能。第三层级为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或风险管理小组,并指定风险管理经理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

(二)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而进一步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它包括风险水准定位、全面风险识别、客观风险计量、有效风险控制和动态监查调整这五步流程。(1)风险水准定位。风险定位是确定经营方向的指南,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定位应根据企业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大小和风险胃口的大小来共同决定,要落实到具体的风险限额和资本充足率的持有水平上。(2)全面风险识别。全面风险识别强调全面,即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并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的识别方法有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现场调查法等。(3)全面风险计量。全面风险计量需要一个统一的风险尺度,可以利用在险价值(VAR)、经济价值等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结合风险附加值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计量和资本配置。(4)有效风险控制。即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充分利用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尽量从产品设计、投资选择等着手,使风险相互减轻或抵消,通过合理的风险预算。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5)动态监督调整。全面风险管理是动态过程,需要随时检查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及时反馈,根据修正后的资源配置计划,重复上一个流程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

(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汇总企业各项业务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企业风险做出客观判断并研究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寿险业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包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金融及保险行业数据甚至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使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有关数据,根据风险计量工具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图2是国外某些企业建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业 风险 措施

一、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1、政府干预

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扭曲了银企关系,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而且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这就将行政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和财政政策矛盾转嫁给金融机构,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的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的矛盾,政府的过度干预行为并没有退出银行的业务活动,银行仍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政府的意志。同时,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业务这一行为的本身在引起国有银行反感的同时,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2、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贷款风险防范、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授权授信制度未严格执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这些都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产权关系不明晰。从理论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借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法制监控下是能够正常循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却表现为企业以各种形式和理由尽其可能地逃避债务,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的负担,潜在金融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二、金融风险的管理与应对措施

1、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的阐释

业务管理,也可称为事前风险防范,业务部门负责识别、评估、承担风险,尽可能减少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制订并严格执行计划,以减少因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风险管理,即事中跟踪,由风险部门提供专业意见,业务部门严格按适当额度、政策、程序和措施执行,并以财务手段监督业务部门,提出建议,与风险承担者组成战略伙伴,根据市场或产品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指导日常工作。

2、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各职位的任务和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治理实践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重点在于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其手段是额度控制、交易产品风险及对冲策略。在内部设立风险和资本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从全局出发,审批业务计划,并不断调整业务计划的额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资本进行调配。做法主要是通过衡量公司对风险可接受的额度和程度,及其经营能力,实行量化管理。风险管理将按照可承受能力在业务计划过程中分配资金。额度大小取决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所需资本总额的规模。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十分必要。

3、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工程师队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将是眼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从三方面人手:其一是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课,提高本单位金融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其二是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定向培养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管理的尖端人才,使之熟悉和掌握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工具,并运用到实践中;其三是改善自身条件,吸引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本单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机构作为货币信用的中介机构,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者的存款,如果存款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则可能出现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事后补救措施。它要求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吸收的存款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存款机构经营破产不能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在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占有率较低,存款是它主要资金来源,再加上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良资产大量增加。因此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尤为必要。当然,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我国可以考虑制定《存款保护法》,存款保险公司应由政府举办,如果存款保险公司隶属于中央人民银行,接受中央人民银行的监管,那么存款保险公司就可能会形同虚设,独立性将难以实现。同时要求所有吸收存款的银行均应参加存款保险(强制保险),当然相应的一些措施(如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费率)应依据不同的承保对象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规定,这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中来不断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在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内控制度,加强金融监管,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安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都十分重要。要针对突出问题和矛盾,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金融改革,保持金融高效稳健运行,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趋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顺应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构建更合理和完善的金融业风险管理体系,采取与时俱进的新方法,积极度量风险,科学管理风险,合理承担风险,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回报,科学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参考文献:

[1]丁孜山.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08).

[2]严存宝.论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3]冯嗣全.银行信用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财经论丛,2011(01).

第3篇

关键词:保险业;混业经营;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54―03

一、一般风险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保险公司在资本配置、项目投资、管理层聘用、内部管理系统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其中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

从决策发生的层次、决策的内容来看,包括战略决策、管理授权决策、业务发展决策等。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都会发生。但对公司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资产价值和定价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比如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损失。对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由于涉足了不同的金融业务,各种业务会面临不同的市场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取决于经营主体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对比关系。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包括借贷和债券义务的风险,也包括担保人风险和派生交易者不能履行其义务的风险。有时,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降低而导致其公司债务市值减少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二、特殊风险

(一)组织模式带来的风险

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控股”组织架构所带来的四种特殊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系统传递风险。保险控股公司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此四种风险带来的危害越大。

1、内部交易风险。

内部交易风险(即关联交易Intra.group transac-tion)是指保险控股公司内部由于交叉持股、相互担保等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致使风险在整个保险集团内部传播、扩散和放大。

2、资本重复计算。

对于控股公司而言,内部由于存在较为复杂的持股关系,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同一资本可能被两个或更多的法人实体用以抵御风险。资本的这种重复计算意味着资产重复计算,这会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到集团的财务安全。

(二)实现途径带来的风险

在保险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处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之下,要求不同的管理技能,需要保持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投资银行的公司文化是企业家精神、承担风险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商业银行的公司文化是稳定的客户关系,承担稳定的风险,个人的报酬与业绩关联不大;保险公司的文化同样有两大类,寿险公司一般是与激进的作风、市场营销创新、咨询式销售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相联系的,非寿险公司的文化介于寿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公司文化的不同,在实际运营中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三、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在积极探索全面风险管理,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还处于探索阶段,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

很多保险公司并未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公司发展中重要的竞争优势来对待,不少保险公司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由不同部门承担着不同的风险管理职责,缺乏对风险的统一管理。如,负债风险由精算部管理,资产风险由财务部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由高层领导来组织协调,缺乏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在各业务部门上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的统一风险管理。但这也只是一个初步建立起来的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未被全面融入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保险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其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虽然能各司其职,但普遍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往往只针对局部风险进行单独处理,风险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

(二)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风险内控制度

很多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面临挑战,部分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注重短期经营行为,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有些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并且风险管理主要是以事中和事后控制为主,而风险控制制度又多是分布在不同的文件中。不成体系。

(三)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重视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保险公司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法显得比较落后。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偿付能力管理理论、动态风险管理等风险管理方法的采用并不成熟,普遍采取简单确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的方法来评估偿付能力、管理风险。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投资工具比较少、缺乏应有的经验数据和模型,对于金融衍生品等产品的风险管理,国内金融机构对其认识相当有限,与银行证券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缺乏经验。

四、混业经营全面风险管理

(一)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健全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

首先,公司股权结构是保险(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为保险控股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本金重复计算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制度,就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控股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应该尽量实现股权结构的清晰化,不宜使股权结构太复杂。另一方面,对于保险控股公司而言,应该尽量做到股权分散。实证表明:企业的经济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现二次相关,在股权集中度35%-45%区间内,经济绩效达到最优。保险控股公司股权应由多种性质的所有制经济主体持有,公司的职工也可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中资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可相互持股,但在母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之间要尽量减少相互持股。

其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的、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加强董事会建设,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与董事会的责任,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的审计、薪酬、提名等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和

责任;应着力提高监事会的功效,提升监事会的地位及其监控与决策权能,监事会成员结构需得到优化,也可以吸纳外部监事。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及重点

必须先有目标,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与它的风险容量相协调。我国多元化经营的保险控股公司主要从两个层级上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各个层级都要明确自己的风险管理侧重点和主要风险对象。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三)加快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为综合考虑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保险控股公司应建立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一,应建立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应包含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所需要的信息量。其二,应设定综合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的关键链接,通过建立通用的客户标识使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及风险经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有关客户的信息资料。其三,风险管理人员在对风险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和归纳之后,应形成集团与子公司各层级与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分析报告。并通过该信息系统快速送达。其四,应建立风险管理数据模型,并开发相关的管理软件。以此提高集团风险定量化管理的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要在集团层面贯彻集团控股,法人分业的制度,使得控股集团与专业公司的权责利明确。控股集团通过董事会监督考核专业子公司,但不能直接干涉子公司的经营,限制股东利用子公司控制权为本集团谋取利益的行为。保障专业子公司的高度自主性。同时建立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并通过集团协调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避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风险。

其次,在专业公司层面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着手,以流程和制度为基础,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在内部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原则、流程和制度,并确保公司的业务流程符合预先的规定。在外部则分析公司外部环境、权衡风险回报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并制定相应的原则,在公司内部执行。

再次,保险业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众多,因此将分支机构的相关权限集中起来,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削弱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从职能上防止分支机构的风险。同时,还应该建立更为透明的职能监管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和稽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莉,彭建坤.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研究[R].特区经济,2005(6)

[2]谢升峰.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风险与防范[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3]夏斌.金融保险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M].北京,2001年

[4]林美娟.金融跨业经营保险业防火墙设立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5]曹毅.金融保险控股公司的整合研究[D].复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第4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第5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 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85-02

一、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

1.防范风险是保险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三个支柱之一,以信用为基础,负债经营是其基本特征。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商品,其有形载体仅是一份保险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长期性、广泛的社会性、高度的专业性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

保险业的特点决定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既要维护股东利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高度关注其社会责任,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既要追求公司的效益,获得投资回报,更要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由于这些特殊性,使保险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还应该包括保险公司自身乃至整体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应对风险管理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有效抵御风险。由保险公司治理决定的公司目标、决策及收益的分配都围绕着风险展开,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是保险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

2.保险公司治理是公司风险管理的保障。全面风险管理必须由管理层来推动,因此,保险公司做好风险管理关键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意愿和风险偏好,而在这种意愿和风险偏好下做出的决策是否符合公司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最大利益,则取决于是否存在一套科学的决策制衡机制,这必然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此外,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的加大和性质的变化也对保险公司治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例如,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经营风险的加剧;保险资金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投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加大保险资金和保险公司经营风险;保险公司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上市也可能带来诸如监管规则的协调适应以及资本市场机制的可能威胁等新的风险。如何从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不断强化这些风险的控制机制是摆在国内保险公司面前的当务之急。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能有效促进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内控,实现运营安全。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防范经营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现代金融企业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条件下,董事会、经理层才会更加重视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保险公司要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目标,完善治理结构是关键。

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保险公司募集资本,达到资本充足的目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取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不仅会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考虑企业的素质,还会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状况。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取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是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标志着企业内部的运营水平。

4.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保险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变得更为复杂,保险公司的风险也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抓住公司治理这个关键环节,才能防范资本融合的风险。在金融混业经营时代,如何在保险公司和其背后的资本之间建立防火墙,防范掌握控制权的股东侵蚀保险现金流;如何从公司治理着手,防范集团运作的风险;如何有效进行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有机融入到集团公司的治理之中,这些都成为保险业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保险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现有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弊端

现有的保险公司治理存在较多具体问题,很多研究对此已有涉及。在本文中,特别对现阶段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它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同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结构相比,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较大数量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比较有利于公司四种治理机制,即经营激励、收购兼并、权竞争、监督作用的发挥。

目前保险公司股权结构的问题趋于两极化,股份制保险公司股权分散度高,而国有保险公司股权集中度则过高。经过股改之后的公司股权结构仍然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由此造成单一产权结构以及国家所有者缺位和产权模糊,并导致了一系列委托问题,是形成严重内部人控制的根源。对股份制保险公司来说,虽然已经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分散化,但并未真正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股东行使自己权力的积极性不高,股东大会表决流于形式,尚未成为对董事会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股东通过关联股东,间接控制股份制保险公司,容易造成少数股东大权独揽的局面,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3302

1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联系

1.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现论界对此定义各不相同,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该组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另外,依据COSO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的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该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

1.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1)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而风险管理的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等要素。从时间先后和内容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和延伸。

(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满足内部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认识不足、不够健全、不够合理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许多房地产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房地产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商。有的房地产企业片面地理解为内部控制系统就是成本控制、会计控制或内部牵制制度等。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在制度建设上,有些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2.2房地产企业普遍缺失风险管理的专门研究和处置

(1)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更有一些企业根本就没有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及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企业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常见的现象是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上门请求企业购买保险。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企业往往不会主动地对企业主要业务进行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认为只要买了保险便万事大吉。

(3)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或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好了伤疤忘了疼”。

(4)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3房地产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项管理方式。完整而又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能够增强控制能力,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同时,也可以监督各种经济活动严格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保证各项计划的完成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可以杜绝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预防潜在危机的发生,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开发中所要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资金链风险、人事风险。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普通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诸如债务风险、经济合同风险、信誉风险等风险也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和防范,从而把不确定的风险变为规律研究利用,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并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所可能造成的破坏,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4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构建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基本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实践中企业往往根据自身的特点先搭建一个合理的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某一目标或某一层面作为主线深入下去建立一个局域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体系,然后再在企业全局推广。一般来说,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内控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依据:确定项目组织架构、项目管理制度和详细的工作计划;梳理、明晰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为从战略高度建立内控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应当确定其需要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体系需要实现的目标等。

第二步:各业务层面分析:综合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和现状描述方法清晰表述出业务现状,并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点。层面的划分需要根据目标要求和企业特点。

第三步:差距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差距,提出补充、修正或完善的方向。

第四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前几步工作成果为依据,搭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以某个目标或某个业务层面为主线,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5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5.1相关原则

(1)合法性原则。房地产企业必须以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其相关制度的制定必须限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坚持合法性原则应该是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合法的基础上提高其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房地产企业是一个系统,其内容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系统全面原则要求,在符合内部控制要素要求的前提下,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能够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遗漏。

(3)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的特点,为了使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以审慎经营、化解风险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和业务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设立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4)前瞻性原则。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当具有前瞻性,并与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的需要相适应,应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针及内部管理需求等内部环境的改变进行适时的调整与完善。

5.2当前深化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

(1)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确保企业的每个岗位及人员,每项业务或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办理,真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其次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企业董事会的作用,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另外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正直诚实的品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立公司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认真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合法、公平、公正地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

(2)构筑严密的控防体系。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在企业经营全过程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其次是要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最后是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业务,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3)加强房地产企业的信息沟通。房地产企业都应当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搜集、储存、加工、输出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优良的信息系统要能保证信息提供的完整性,企业应当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先进的手段来构建企业的信息系统。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能保证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意和无意的错漏。

(4)构建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和流程。对于集团式的大型房地产公司来说,就需要考虑建立基于企业管理体系下的风险管理系统。在组织上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并设计风险管理流程,流程范围覆盖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在这个风险控制框架中,风险的等级要从成本、进度等指标上设置不同的组织等级进行处理,这要和组织不同的权限等级结合。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制度上,要制定风险管理流程,落实到岗位、并做好风险预算。保证风险发生时,能有一系列的既定动作进行。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会对项目目标产生风险,往往也伴随有机会产生,同一事件,不同的组织采用了不同的行动,产生的效果就会不同。成熟的开发商能透过风险看到机会,但有些开发商却被风险挡在了殿堂之外。

参考文献

[1]唐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剖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08).

[2]宋培华.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3]陈军.浅析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J].锦联世界,2008,(07).

第7篇

1. 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对有关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无疑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着下列风险:配送延时的责任风险,违反了jit原则,客户就会向物流企业索赔,物流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赔偿责任;由于物流周转的环节多,再加上货物丢失难以调查准确信息本文由收集整理,经常出现货物丢失或者损毁,物流企业难辞其咎;业务合作的风险,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实力完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就需要委托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物流配送,但是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较弱、信誉较低,就会出现供应链被破坏的风险。仅凭一张运单,如果出现责任事故就很难划分责任、解决纠纷。(2)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导致分发路径发生错误,使货物错发错运,给客户带来损失,客户可以依据物流服务协议中约定的“准确配送条款”提出索赔。(3)运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某些救助或施救措施而发生的额外费用;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骗贷”和“骗取货款”的诈骗风险,都会给物流业造成重大冲击和经济损失。(4)不少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增值服务,在供应链运输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服务意识,难以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再就是,物流企业与货主之间的应收账款拖期问题比较严重,造成物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大了经营成本和风险。

2. 物流企业领导者如何规避企业风险

peter l.bernstein在《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一书中说: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看法是,对风险的掌握程度是划分现代和过去时代的分水岭:所谓对风险的掌握就是说未来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被动的。因此,物流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探析风险防范策略,做出科学的决策,规避企业风险。

2.1建立动态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构有利于物流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与经常化。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防范措施、方案的制定者,是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控、防范、处置的运作主体,主要由财务、法律和企业主要业务单位的成员代表组成。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和失职会导致服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会造成生命、财产等重大损失。对此类风险控制是整个物流系统顺利运行的保障。因此,在领导干部中要责任明确,责权对等: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分管领导要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做好衔接和合作。

2.2建章立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严格的制度管理可以避免大部分风险,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因此,物流企业要在

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整体构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对企业的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将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到人,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和审核制度,实现物流服务的制度化管理,保证物流系统的顺畅运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物流企业要抓好安全基础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每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有隐患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清理“各级认真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安排探究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2.3提高信息分析能力,预防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信息手段越健全,信息反馈越全面,对确定因素的预防性就越强,信息处理能力也越强,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因此,物流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投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认真研究分析各种信息,从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根据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有效预防各类物流风险。

2.4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探析应对策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特殊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的避免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和防范。企业的决策者应清楚地认识到,要避免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要掌握风险识别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进行风险对策研究。

物流企业要引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物流安全管控检测与分析,通过风险因素分析,建立物流风险评价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异常报警系统。从制度上引领企业走向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要对新型物流风险发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物流安全与弹性,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风险应变机制,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

2.5抓好资金流管理,抵御经营风险

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要增加财务收入,节约财务支出,实现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已达到尽快回收项目投资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可以与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让其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针对现代物流的物流金融和保险解决方案。

2.6增强法律意识,寻求合作伙伴

对于每一项业务都要经过反复的法律论证,保证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可行性。合同是防范物流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物流管理和运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制衡作用。因此,在草拟合同、谈判,直至签署过程中,物流企业都要选派谈判小组参与。谈判小组应包括物流主管、律师、公式财务顾问、风险管理人员等。在合同执行阶段,要确保有物流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依据合同对执行状况进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风险。

物流企业要有较强的保险意识,对于可能发生风险的项目,应当投保分散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降低与合作的物流企业或者公司间的风险,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第8篇

一、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两类:一是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数据基础。保险公司的经营运用了大数法则,其根本目的是对大量的可保风险进行分散,而信息系统中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料正是保险经营所需要的珍贵资源,是保险经营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搜集、整理、分析大量风险和损失的数据资料,从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拓宽可保标的范围,最终促进保险经营水平的提高。二是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执行担保。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保险行业也不例外。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这一载体,风险管理中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作出的决策都融入到了有关理赔、管理、服务等软件产品中,从而形成了一套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正是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提高风险管理业务水平,保险公司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风险管理理念与实际举措相结合,使风险管理在保险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保险信息系统的实现

一个科学合理的保险信息系统应该涉及保险工作的各个方面,囊括产品开发、销售、核保、客户服务、理赔等不同的基础构件。为了全面实现保险软件产品的风险管理功能,可以采用将风险管理控制功能嵌入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利用分散的或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将风险控制管理功能作为子模块嵌入原本的基础构件中,更为细致、具体地强化了软件的管理控制功能,使其每一环节和步骤都更为优化,从而更快捷、方便、准确地发挥出自身的功能。这种功能嵌入的方法虽然对软件工程师的技术要求很高,也需要一定的维护管理成本,但是其执行效率较高,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产品研发

在产品研发方面,精算系统为产品模型提供支持,具体分析合作项目的风险分散程度和风险依存度,从而准确地构造出一个较为标准化的产品利润模型,保证研发产品的质量。

(二)销售

销售功能不仅包括对外的管理,也包括对内的控制。在对外管理方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客户信息,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建立客户之间的关系网,并积极地挖掘潜在客户,以提高业务成交量。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一个交叉销售的基本模型,提供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方面的销售平台,从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在对内控制方面,应对销售人员加强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销售员业务水平模型,该模型要涉及销售员的业务量、业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并将业务分析结果与销售员的工资薪酬和奖金挂钩,也可以为销售人员建立一个培训的平台,从而培养优秀的销售团队。

(三)核保

核保工作要借助于专家系统的帮助,专家系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测模型来精准计算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实际费率和基准费率等。

(四)客户服务

如今的客户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呼叫式人工服务,客户服务借助互联网来实现客户分流,可以对某些大客户提供优先服务,也可以对某些优质客户提供基本服务以外的增值服务。

(五)理赔

理赔功能主要是分析、受理客户的理赔申请,在理赔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系统中的大数据寻找出欺诈客户,提高理赔的效率和质量。

三、风险数据的有效使用

(一)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

异构数据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它们往往分布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有着各自不同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结构形态,因此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转化为一致的格式,使其统一化,以便使用者顺利进行访问和利用。

(二)数据的过滤和分类

在海量的数据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错误数据或冗余数据,因此在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对数据进行过滤,消除数据噪声,将不能反映事物特征的数据摒弃,以免影响模型的准确性。若数据容量过大,会使得使用者难以找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在数据分类、归并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对象,结合最终的目的,选用有效的数据集合,降低数据分析的维度,从而保证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客观地反映事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式

数据的分析模式有很多种,如分类模式、时间序列模式、关联模式等,而这些模式的具体算法又可分为聚类检测、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范例推理等多种。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例如,决策树方法就不适用于解决数据量大、难度高的问题,最佳的方法应该是神经网络模式和遗传算法的结合。因此分析模式和算法的选用不能盲目,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果的检验和完善

在结果验证过程中,决策者常常会依据模式的应用效果来调整假设问题,通过运用新的技术,重新抽取数据集合以进行反复验证,其得到的结果也并不唯一。因此,任何模式只有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9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事前管理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73-02

一、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事前管理

1.用多元化经营模式分散风险。企业的经营可以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如增加产品的品种,使其面向多个市场,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进行投资时也应将资本有效的分散,通过证券组合或项目组合的方式有效降低风险;筹资时不拘泥于一种筹资方式。而是将多种筹资方式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等有机组合,利用有效的筹资组合分散筹资带来的风险。还可以采用不同商品的旺季和淡季、高利润和低利润在时间上或教量上互相补充或抵消,这样也可以弥补某一方面的损失给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2.用购买保险的方法降低风险。企业可以将自己能辨识的财务风险予以保险,保险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处理和防范特定风险事故损失时的一种保护机制。因此公司或企业可以对适合保险的物品和人员进行投保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这样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企业就可以将部分或全部的风险转移出去,从而使自己能尽快调整到正常遥营的状态。

3.用与其他企业共担风险的方法。也就是指企业以通过转让、转包、转租、联营、合资、抵押等方式与其他企业一起承担财务风险。这样就可以降低损失对每个企业的影响程度。相互联合的企业也可以更好的合作,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日常的经营。

4.回避风险的方法。也就是回避那些风险很大且影响因素很难控制的项目所采取的措施。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和财力,正确权衡收益增加和风险增大时企业的得与失。

5.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建立包括建立短期的财务预警系统和建立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短期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合理的规划企业的现金流动,因为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时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而对于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它是指企业从各方面综合评价自身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的一种机制。

6.减少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与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那么决策失误的可能性比科学决策要大得多。所以为了防范财务风险,有的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影响决策的多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的分析方法,并且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来帮助进行决策,进而避免因财务决策的失误而带来财务风险。

二、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事后处理的管理

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事后管理。通过对企业筹赘、投资、运营以夏收益分配活动的中间管理控制,降低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时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风险,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合理的事中控制。时于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配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于每天的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统一、及时、准确的纪录,并把纪录的结果实行公开化,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管理,使管理者和员工共同掌握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化解和处理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使企业财务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企业自身承担财务风险的方法。当风险发生后,这时企业应该及时的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以财务风险分析的资料为依据,指导、评价未来的财务风险管理行为,为以后制定风险管理的措施提供依据。再则,建立风险管理档案,总结经验教训。起到避免同类风险再次发生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基金,对风险的损失要充分并且有效地的进行补偿,力求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减少风险处理的费用,排除风险的损失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保证企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继续进行。

对于财务风险损失补偿这块主要是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采实现对风险损失进行有效的经济补偿。它可以将风险成本均匀地分散在一个时问段内,这样就能消除和减轻企业因风险损失发生的随机性,而导致企业财务紧张或丧失偿付能力。进而将风险费用降至最低。例如通常用于规模较小的损失。可以将损失直接摊八成本,也可以用提取坏账准备金的这种做法,还有另外的像可能引起较大风险损失而无法直接摊八成本的风险损失就可应用商品企业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的这种做法。最后提到的一种方法也是很多企业在损失发生后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借贷方式时企业的风险进行补偿。然后再将这些费用作为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在随后的一定期间内将其以分摊的方式计入成本。

3.将闲置资产变现,盘活存量资产。当企业出现资产周转的效率较低时,这时通常表明企业内部有大量的存货在积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逾期的应收账款不能被及时的收回,固定资产被闲置便无用武之地。再则这些资产平时一般是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一种沉淀的资产。所以,当危机发生后,及时的盘活存货和这些沉淀资产,让其参与到资本的周转中去,是能够让企业转危为安的一种有效的措施。从实际操作上来讲,也就是将存货折价变现,大多时候这些存货折价变现是亏本的,但一部分资产的套现也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平时很少被用到的或未被用到的固定资产这时也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使用价值,应急措施的实施,企业可以缓解一些财务上的压力。

4.企业资本结构的完善。通常来讲,当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时候,就会引起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化或表现募不完善,那么这时企业对于资产重组或完善资本结构上;花精力。具体的做法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对资本结构的存量进行调整。一般就是指转变现有的债权和债务。这个可以与债权人进行沟通和协商,进行债务的重组,也可以将资产用来抵债,或者将债权转股权,对债务的数额减免等。或将企业债务提前偿还,提前收回发行的债权等。另外就是资本结构的变化量的调整,它是通过时资产的减少或增加来化解企业财务的危机,一般来讲有三种方法:一是公司相关负责人与股东们协商,劝其追加投资,还可以寻求实力雄厚的企业与其并购,从而企业就有充足的资产重新焕发活力。二是各项费用开支的减少。例如节崔额外的开销、精确机构、节省行政公务的花赞、调整生产项目甚至关闭亏损或盈利很少的生产线。严格控制现有的产品成本,降低原料的消耗,节省运费等,以便使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三是促进商品的销售,以此增加企业的业务收入。企业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比如促销,扩

大销售或者是开拓新型市场等方法达到增加收入来源的目的。

以上所讲的都是当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后所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它包括正在发生风险时和风险已经发生后它给企业带来一些损失。这时企业所应采取的一些应急的措施。

三、加强对风险管理机构、财务系统的完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

1.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些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完善相应的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风险实施有效并且及时的管理。这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就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按照正常规划运行。这时企业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关的财务风险预测人员,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监测,及时发现财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化解风险。所以说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硬件,这个时于很多的单位并非难事,可是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刊非易事,但是它的管理对于风险管理机构的功能和作用起着关键的作用。

财务管理系统是风险管理时的一个现代化的工具。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证企业财务的有效运行,防范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责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2.加强对财务人员风险决策和防范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主管人员,所以就要求企业有一套相关的完善知识培训体系,对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的测定方法、如何降低财务风险等相关技能都要做相关培训,全面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这样企业理财人员就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风险,并且对一些风险也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再则。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将具体行动落实到每住从业人员身上。最后。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相关的经营管理。并且纳入考核制度,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阶段行的考核并实行竞争上岗。

3.风险管理机构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监控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类。企业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资本结构良好,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集团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和控制资金流,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理顺。内部财务的理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各部门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这样职责将被赋予相应的权力,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的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的利益,这样就可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责、权、利相统一的目的。

第10篇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1整体性原则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可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时,应系统地看待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回报水平,内外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风险状况,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

1.2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实施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虽然有些风险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在项目风险控制的总体设计时,仍然必须从项目的全过程考虑,预先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

1.3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对项目风险来说,不确定性不仅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由各子项目构成,项目的目标是多目标性的,包括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果项目某一方面的风险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可能演变为整个项目的风险,所以应对项目风险的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环节,按照专业、规范、安全和高效的要求,实行对项目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1.4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也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己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项目的风险管理势必消耗有限的资源,因此在选择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案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应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费用小于风险发生时对项目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否则项目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1.5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涉及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并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由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几个步骤组成。在风险管理中,上述步骤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断的反复使得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

2.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通过某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相互结合,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即将发生的各种风险加以系统地识别、归类、整理和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从工程风险识别的定义可知,工程风险识别的两个环节包括: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要对项目的风险完整、确定的识别是非常困难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风险的研究起步早,在实践中己经形成了风险识别的一整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美国的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协会和风险管理协会也定期提供风险研究报告,其中包括新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识别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和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一切均为做好风险辨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工程风险领域的风险辨识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类:

2.1.1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法、询问法、实地观察法、情景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最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指通过对多位相关专家的反复咨询、反馈,确定影响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然后制成项目风险因素估计调查表,然后再由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各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期内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出现后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估计,最后通过对调查表的统计整理和量化处理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和对项目投资可能的影响结果。专家调查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2.1.2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综合集成法、AHP法、WBS—RBS法和CIM法。

2.2风险估计

在风险管理中,若要客观合理地提出风险处置方案,仅凭借风险辨识的结果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弄清楚风险发生的机率、风险期望损失等。风险估计是指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以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及风险一旦发生对项目造成的损害程度。风险估计是一个将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量化,用概率来评价风险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工程项目来说,险估计是指对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过程不仅是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程风险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的估计,而概率估计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阐述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呈现出稳定性的规律。只要被观察的风险单位足够多,就可以估测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第11篇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和收益以及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平台,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对提升商业银行的治理水平和面对国际国内同行竞争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加强风险战略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银行战略性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过去20多年来,公司治理问题受到广泛的讨论和前所未有的共识,公司治理问题已凸显为关系到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公司治理更有独特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几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以及国内各家银行面临的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近年来也开始对银行风险进行了不少研究。王庆华(2000)指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管理系统要以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为核心,把握住三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力度,改善金融总体环境;以有效的内控制度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的控制;采用多种金融技术手段防范市场风险。李辉(2004)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协调,指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管本质统一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但由于内部驱动力的差异、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困境以及监管的成本等问题,两者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前提作用。

(二)国外研究基本情况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已形成一套完备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从银行治理研究的国外进展看,理论性文献的基本思路是从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相比较所体现出的特殊性着手来研究银行治理问题,这类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确立适合于银行治理的理论架构。Amihud and Lev(1981)开创性地从道德风险的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随后Brewer and Saidenberg(1996)等都遵循同样的思路作了进一步研究。这种观点的主要思想是,在存款保险制度下,作为贷款主要决策者的银行股东存在追求更高风险以最大化自身价值的动机,并由此引发道德风险。与此不同,随后兴起的“公司控制论”认为,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高管人员是银行贷款的真正决策者和风险控制的关键之所在(Gorton and Rosen,199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伴随银行业务而生,贯穿银行业务的全过程,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首先,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流程的效率、信息透明度等,都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制衡和效率,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制衡与效率。欧美和日本的银行管理模式都出现过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制衡出了问题。欧美模式客观上导致少数人控制公司,日本模式中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彻底,这反映出公司治理中缺少制衡,所以出现了风险。

为了使全面风险管理能有效运行,属于公司治理范畴的组织机构中,必须有和全面风险管理对应的功能部门,否则,全面风险管理就缺少运行的载体。从这个意义讲,公司治理中的组织机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硬件平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制度安排,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信息传递渠道和科学决策的环境,同时也是减少操作风险、降低道德风险的必要手段。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通过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制度。董事会和管理层有责任和义务设置重视风险的公司文化基调,协调业务目标和风险容忍度,通过激励机制,保证全行对风险充分重视,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一致实施。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各种风险,所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许多组织和机构都对银行公司治理展开了专项研究,其中也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方法,如2004年OECD的《关于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架构》,200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风险治理也提出了详细要求。许多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制定了专门针对银行的公司治理要求,如英国金融管理局的《公司治理综合条例》,以及我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等。OECD关于“治理”定义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所要协调的目标,是确保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所有的活动,要满足股东利益。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制订公司战略、确保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手段来构成治理架构。具体到“风险治理”,它不仅包括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还包括风险相关的决策及执行如何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展开,风险涉及相关人员部门如何分工、目标和活动如何协调和调解。

制定风险战略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就是明确银行能够承受多少风险或者多大的资本耗用,即能做哪些业务,不能做哪些业务,并要控制在什么程度之内。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银行的资产安全负最终责任,其有责任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银行的风险战略应反映宏观形势、同业竞争形势的变化,与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特征相适应。在风险战略确定以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进,就必须以风险战略为依托,将董事会所设定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分解到各种不同的风险类别中去,并以此为依据将风险战略体现在银行的资本管理等各个方面。

完善商业银行治理机构推动风险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和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同。我国的银行多为国有或国有背景的银行分立、持股或改制而来,经营模式多从国营改制而来。各级干部多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改制而转入、调入、跳槽。行政化的一元思维方式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没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概念。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体系不完善。由于组织机构和内部设置制约,内控管理往往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控制不力的情况,可能导致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这也必然导致风险管理过程的薄弱,造成银行风险。

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建立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重点在于,加强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管理层作为日常经营管理机构的分责、分权、制衡的体制,加强总行对全系统、上级行对下级行的集中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要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等其它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就必须要改变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总行主导的、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这种风险内控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银行风险管理中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从组织形式上体现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性和独立性原则。

(三)建立激励约束与内部监督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是银行所有机制中最具有导向效应的机制,激励机制应该与全面风险管理相适应。一方面,银行在对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时,需要更加注重对风险因素的考核,要对风险战略的执行情况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并在薪酬激励中加以体现。有效手段就是在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考核,不仅仅考核银行业务单元当期的收益,更将银行获得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纳入考核中去。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责任的追究。无论是决策层、执行层还是监督层乃至操作层都必须履行相应岗位所需承担的风险管理和内控职责。本质上看,银行经营的核心,不是资金,而是风险。所以,对管理层影响资本安全及与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收益的执行情况需要进行持续监督。同时,需要管理层有良好的风险自控机制,由各业务部门自发主动地去识别和控制风险。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有很多关于当前资产情况的报表和报告,但这仅能说明银行过去和现在的风险管理现状,从董事会的角度来说,还需要建立确保业务部门将来开展业务也不偏离目标的持续的风险自控机制。

(四)建立银行风险文化

董事会和管理层有责任和义务设置重视风险的公司文化基调,树立起良好风险文化氛围,为整个银行更好地经营和管理风险创建一个良好的土壤。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是由知识、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所构成,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一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风险管理理念是用来指导、规范一个银行的组织和员工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的理念和方法,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该银行从战略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都应该如何考虑风险。风险管理理念反映了银行的价值观,影响着它的经营风格,并且决定如何应用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如何识别风险、承担哪些风险,以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风险管理理念中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通过员工的观念世代相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久地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风格。

董事会与管理层是风险管理文化执行的推动力。董事会和管理部门的诚信和对价值观的承诺会影响企业的优先选择和价值判断,被认为是行为标准。管理诚信在实体活动的所有方面都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诚信和道德价值是环境的核心要素,影响着设计、管理和监管其它企业风险管理组成部分。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使命就是创建并推行企业文化。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和推行方面,高级管理层首先要在其经营思想中贯彻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价值观,通过对风险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的策划,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指明方向。

综上,公司治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推动公司价值持续的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银行应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不断完善其公司治理,通过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来防范治理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辉.商业银行风险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协调[J].投资研究,2004(6)

2.王庆华,耿强.全球金融并购新动向[J].江苏统计,2000(1)

3.Merton,R.C.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and Loan Guarante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77,1

第1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工程保险工程风险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is that influence project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all of the uncertainty set.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 investment, more participation body, construction cycle is long, has a great risk.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each link, of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project insura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engineering insurance project risk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如不被人所知,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科学的进行风险管理是很必要的。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认识、分析以及采取防范和处理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风险管理的主体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并以此为

基础,采取主动行动,合理的使用回避、减少、分散或转移等方法和技术对活动或事件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预定的同标。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流程如图。

在工程建设之前,首先对整个项目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进行风险识别,有无风险、风险的类型、可投保与否等;之后对风险评估,评估各个风险的破坏程度、影响系数,并制定出风险应对计划;接着,针对各个风险的特点进行投保,以降低风险;最后若风险来临,有效及时应对。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监控各个环节,做到有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2风险识别

2.1风险识别的程序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首先,要了解和识别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以及工程风险。

其次,结合将要投标和实施的工程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识别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编制风险管理计划。进行风险识别得到一个工程风险清单,对于其中可保风险要进行投保,例如意外损失风险和职业责任风险。对于剩余的不可保风险即除外责任要进一步实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

2.2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

2.2.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首先由项目风险管理人员选定和该项目有关领域的专家,并与之建立直接的函询联系,通过函询进行调查。收集意见后加以综合整理,然后将整理后的意见通过匿名的方式返回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如此反复多次后,专家之间的意见将会逐渐趋干一致,可以作为预测和识别风险的依据。

经验表明,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越长准确性越差,而且分析结果往往受组织者、参加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2.2.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有时又称为智爆法,是最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它借助于专家的经验,通过会议,集思广益来获取信息的一种直观的预测和识别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会议的领导者要善于发挥专家和分析人员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与专家的相互交流和启发,达到相互补充的效应,使预定的结果更加准确。

2.3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建设风险识别的实例

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建设运用德菲尔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的调查和专家的几轮讨论,按照风险级别系数,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的风险由重至轻排序为:与德方合作风险、进度风险、安全风险、财务风险、质量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由于篇幅所限,仅给出前三项的风险级别差异,如图所示。

3.风险评估

3.1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是指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3.1.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后果的估计两方面。概率分析是指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直接、间接经验,对特定系统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分析、判断。

事件后果估计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极其影响、危害程度,分别称为情景分析和损失分析。

3.1.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标准,对各个因素进行量化,得出更精确的结果,同时量化后可计算出系统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科学判断该系统风险是否可以接受,需不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和安全措施的具体强度。

3.2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用层次分析法。

其应用原理为先分解后综合,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然后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

但层次分析法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期的效果,在工程风险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工程项目一般都较复杂,风险因素较多,首先在结构分层上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一般层次分析法分析的风险因素不易超过九个。而且由于判断矩阵与每个专家的主观评价有直接的关系,是一种基于个人的经验及认识做出的,不同的专家给的判断矩阵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加之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具有唯一性,所以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可能是绝对丰富的,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时,会由于完全缺少经验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失去可操作性。

4结语

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多,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修建地铁、公路等,而建设者们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因而非常有必要对风险管理开展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要充分认识工程保险的优势并且利用工程保险来保证自己的权益,做好工程风险管理的每一步,来促进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义志.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方案

[2]建筑经济.2008(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