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6-30 17:2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课的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课的教学方法

第1篇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体是身体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儿童,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特殊学校的认识也有一定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儿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课中发觉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进行劳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特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课程范围,可以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特殊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课上以游戏玩乐的方式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手工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劳动课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论性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开设劳动课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的易行性和娱乐性可以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另外,劳动课程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劳动课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小团体的组成部分,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特殊学校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学策略

 

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中,趣味性较强,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使得特殊学校生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爱上劳动课。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作为榜样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劳动课程。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劳动课程环境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场景,并且尽量结合生活设置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设置相应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表演,在学生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基础上,劳动课上可以创设《模拟超市》、《模拟家庭》、《模拟餐厅》等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参与各种劳动。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劳动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学习小组,首先应该要做到对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是在小组的人数上要进行合理地分配,一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5个人左右为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对小组人数进行确定。在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确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从而能够进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组合在一起,防止小组内出现水平严重不均衡现象,尽量让兴趣相似的同学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完成。

 

其次,要加强合理的劳动任务的设计。劳动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任务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劳动技能,要借助各种劳动任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做一个帆船模型,但是学生手中没有材料,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找到材料、研究、制作等过程,最终各个小组会交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较多,也能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应该要将劳动课程应用到课后,在课后加强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劳动课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智障儿童,通过课后的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可以对人体的手、脑等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戏成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游戏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能够积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劳动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对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进行加强,提高学生的劳动课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课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水平进行提升,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第2篇

【关键词】综合 联系 全面发展

要想轻轻松松获得高效率,综合实践教育,就得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德、智、美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协作作用下,综合实践课才能获得高效率,才能在同样获得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所轻松;反过来,上好综合实践课,能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这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下面,笔者就上好综合实践课,发挥其综合实践性,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中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的美德。如:"认识几种蔬菜"一课,教学中通过认识一些常见蔬菜以及对人体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农民伯伯为我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体会到要珍惜他们的劳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等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以及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好劳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二、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类肌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动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也是智力技能的体现。动手能开发大脑,使大脑皮层结构更完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完成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我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使学生领会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不断形成他们自己的新的智力结构,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义务教育推行"一费制"(学生免书学费,学生一切费用由国家统一承担)以来,为节约开支部分学校不再订购综合实践科的课本及配套材料、制作工具等,所以这门学科无教材或无法实施按课本授课,因此每节课的内容及教法都得由教师自己确定,难度显然增大了。上学期,我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六年级中开了一节《折撕纸花》的公开课。这节课没有任何课本的材料及工具,只发给学生几张纸,教学生凭手折撕出各种图案、花样。本节课所选内容颇具"综合课"性,体现诸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整个折撕过程凸显手工制作特色,既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学生协作、操作思维的能力;折撕过程及作品涉及"图案"(美术)、"对称"(美术、数学)、"对称中心"、"圆心角"、"重合"(数学)等知识及概念。在教会学生每折撕一类图案、花样后,我相应地指出所及的学科知识及概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会学生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此,我引导学生从"五角花"和"九角花"折撕的联系和区别中总结出折撕所有"奇角花"(角数是奇数)的折撕方法,学生就能独立折撕出"十七角花"等;接着,我又让学生从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之区别的原因中总结出折撕"偶角花"(角数是偶数)的规律,学生就能自主探索出折撕"八角花"、"十六角花"的方法等等。整节课,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诸方面能力。

第3篇

    一、    确立健康教育的应有位置,端正教学态度。

    健康教育是以所有人为对象,特别是少年儿童,通过对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状态。现在,新课程中开设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少年儿童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但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健康”理解为就是没有疾病。这种片面地认识和陈旧落后的观念仍在误导着许多人。正因如此,有些老师将健康教育课视为多余课,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将其挤掉,对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以战略的目光来认识对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关系到祖国昌盛、民族兴旺的大事。因此我们要摆正健康教育所处的位置,切实做到象重视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重视健康教育教学。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要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切实把健康教育课程开足开好。

    二、加强小学卫生健康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意识。

    卫生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上好卫生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健康课的兴趣,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卫生工作重点。为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我通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播放健康课VCD、到校外参观、参加社区清洁劳动等,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认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靠平时的坚持和严格要求。为配合学校的文明班评比和卫生工作,我在班上建立了卫生工作小组,由组长负责日常卫生的监督和检查,班干部协助老师作卫生宣传。每天早、中、晚扫地,每月大清洁一次。利用卫生健康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橱窗开辟卫生健康知识专栏,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知识。通过提高卫生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提高预防疾病能力,也是健康教育课的一项内容。我利用课室后面的黑板,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出版一些相关的保健知识和常见疾病、预防疾病的方法。留一定位置,让学生轮流写上有关卫生、保健、环保方面的小知识。还利用今年的甲型流感,了解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的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卫生保健知识,让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废品回收利用比赛等加强了学生对卫生健康知识、保健知识的认识,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       

    三、经常探索教学方法,处理好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小学卫生健康教育课,是近年才开设的新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有些学科的部分内容相同,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劳动课等,有些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非常相似。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地教学途径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同各学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相同的内容要共同研究,采取最佳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知道,健康教育课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多采用启发式,分组讲座等教学方法,贴近生活,多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同时,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模型、挂图等教具促进教学。   

    四、加强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

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ehensteiner,1854-1932),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实现公民教育理想,贯彻劳作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民学校进行改革,希望它能成为“劳作学校”。其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境改革与师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为实施的重点。

一、课程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劳作课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要实施劳作教育,就要安排专门的劳作课。他详细说明了在小学中开设手工劳作课的理由:(1)在全体国民中,手工劳动者占大多数,手工劳作课适合大多数国民的实际需求;(2)在任何社会中,体力劳作、特别是手工劳作的需求量远比脑力劳作要多;(3)人类的天性倾向于手工劳作,手工劳作不仅是一切真正艺术的基础,而且是一切文化科学的基础;(4)3岁至14岁的儿童对于手工劳作有强烈的本能和冲动,因为人的身体的活动先于精神的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二)劳作课与理论课协调发展

劳作学校设立专门的劳作课,并不影响对理论课的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是任何学校不可缺少的。“精神能耐的发展与体力能力的发展,在科目教学中,愈能密切联络,那学校的组织也愈幸福,愈完善,而精神能耐的发展,也更自然更容易。”理论课与劳作课是相互促进的。凯兴斯泰纳力图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使一切课都成为劳作课。理论课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要像劳作课那样促进学生精神与体力协调发展。劳作学校以劳作为契机,带动了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劳作学校除了劳作课、理论课以外,安排绘画、音乐、舞蹈等训练,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协调学生各器官的活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焕发朝气与美感,为他们成为良好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还安排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来消除学生的身心疲劳,培养意志。课余时间也安排保健活动,保证学生的强健体魄。

(四)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相对延长。“在较少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以极低的积极性、在较长的课堂时间里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国民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的授课时间比传统学校缩短4―5个学时,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五)照顾儿童性别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儿童有天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能力方面,男女生各有所长。男生对体力、创作性要求高的活动更有兴趣;女生则对那些要求细致、谨慎的工作更偏爱。在劳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要照顾到这种差异,“在我们为实验学校选择的实践活动中。以男生的木工活动和三年级开始的女生手工活动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劳作学校力争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不但设立专门的手工劳作课,还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在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培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劳作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特点是用主动的方法代替被动的方法。对于实践技能课,主要采用实习作业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学生在教师适当指导与监督下层开活动,充分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发展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而实际活动成果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历史、文学等,读书指导法、表演法、讨论法运用更多。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问题。表演法,是学生将故事搬上舞台,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表演,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讨论法,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独立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独特和深刻。

三、教学环境的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活动教室

劳作学校设立许多专门的活动教室,各种活动教室分别对应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专门的劳作课在劳作车间进行,其中有各种机械设备和简单的手工工具与材料,教师可以现场监督与指导。如为算术课专门设立了小商店、小银行,用模拟的商业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增强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进行分组教学

劳作学校实行分组教学,使教学组织规模缩小。“因为真正获得新概念以及在某些科目的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手工操作,只能在学生人数适中的情况下进行。”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学生学习压力减小,因而课堂气氛轻松、自如,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开展团体劳作

劳作学校培养学生合作、利他、团结等品质,“在组织实践劳动时,应尽量从劳动集体这个观念出发,从培养儿童之间相互服务、相互帮助和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观点出发。”团体劳作中,一方面能养成个人的生产能力,同时因为是共同劳作,能产生团结的精神。“随着劳动集体原则的实施,我们不仅获得了对学生进行伦理化职业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宝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一般的正规学校的劳动课上,几乎得不到培育。”劳作团体中,有的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较为薄弱,优秀者要加以扶持,就培养了相互合作和服务的感情。把养成的这些精神统一起来,就构成了有共同目的的团体精神。这种劳作集体,无形中成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基地。

四、师资的改革

(一)劳作学校聘用两类教师:一是理论教师,一是技术教师。

“对于劳作学校我们除了需要受过理论和知识严格训练的教师外,还必须有第二种教师,那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技术教师,”理论教师注重理论课教学。技术教师注重技术劳作课教学。理论教师由具有一定劳作素养的、有劳作教学理论修养的普通教师担任。技术教师则由技术师傅充任教员。“国民学校高年级班的技术教师,可以经过精心地挑选,选中后进行教育学的培训,可以直接由技术部门聘请,”这些师傅了解新进技术的发展,并向学生介绍产品制作的新方法,展示新材料、新机器等,取得很好的经验。

(二)建立手工师范学校,培养技术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作学校的师资问题,需要建立手工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技术教师。手工师范应以四年小学及六年至九年的实科中学为基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或六年普通中学结业后的技术教师培训班除了讲授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外。它的主要教学要点放在结合物理和化学的实践技术的培训上,”开设的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公民课以外,应特别注重实践技术训练,并与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唱歌、绘画等学科相连。“把国民学校变成一所将劳作课作为一门精心管理的课程而纳入教学大纲之中的劳作学校,这一变革即将到来,而且必将在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中到来。”

(三)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劳作教育合格师资。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情境创设 教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3-01

1 情景的创设

以故事类型的情景创设,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独辟蹊径,构思创建故事类型的情景,可以有效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思维能力,既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亲身体验方式的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亲身体验是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获取直观的感受,学生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多创设一些这样的情景,寓教于乐,使学生直接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反思。

以游戏模式的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游戏无疑是学生最津津乐道的体育活动形式之一,现在各种游戏的内容多样,活泼有趣,可以使学生在欢乐中活动身体,健康体魄。

重视活动场地、器材等准备工作。细节决定成败,科学、合理、有序的场地、器材安排,有利于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处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因为场地、器材的无序安排、放置,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处于一种无人引导、混乱散漫的状态,无疑这是所有的教师都不愿意发生的。一堂精心准备的体育课毁于场地、器材准备细节,实在是得不偿失。

2 情景的展开

情景创设是前提,情景展开是重点,这个环节需要把握的是科学组织,有序展开,把握节奏,有条不紊。按照预想和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情景设计成为我们的教学实践。

3 实施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摆正学生与教师的位置,牢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关系,且不可本末倒置。小学体育课开展情景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情景要与教学主题相符

教师为情景课命名时必须贴切,切忌标新立异、名不副实,情景的设定与联想不系不大,牵强附会。能与课文的中心脱节,否则,让人感觉课的内容与课题关

3.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

现在有的地方热衷于在体育教学中换课题、添伴奏、上器材,以噱头来吸引眼球,其实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实质上还是老师主导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主题式情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有童趣。

3.3情景的创设应体现体育课的价值

在情景课的创设中,需要借助一定的道具,这些能为烘托课堂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避免了言传口授的单调、枯燥和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完成课程任务,值得提倡。在体育教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质特点安排科学合理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课的指标之一,否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节体育课,保持30%的练习密度是比较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运动、神经、心血管等各个系统有足够的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作用。不得不指出,目前有的体育教学课以学生的笑声多少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的甚至成了第二音乐课、手工劳动课。体育课就应该把锻炼效果放在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3.4课堂安全是完成教学的前提

由于情景课形式新颖,乐趣横生,所以学生极有可能情绪亢奋,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随时注意处置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和运动损伤。对于这种安全隐患,必须要制定详细有效的应急预案。活动内容和强度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和计算,有科学的依据,不能凭想当然,必须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场地、器材要特别引起注意,提前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防止在这些环节出现意外。在创设情景课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险”和“奇”而无视学生的安全,因为这样极易造成不良后果。

3.5情景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创设情境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设置情景而违背教学规律,违背人体运动规律,单纯的追求“奇”、

“险”,追求气氛的热烈,这都是不可取的,合理运动,循序渐进才是科学的。例如在《有趣的滚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模仿大象、老虎、鹗鱼等动物的行走、爬行等,让学生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然后从模仿熊猫在草地上的滚动引入,让学生自主地尝试各种方式的滚动,如:前滚、屈腿侧滚等。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体会到直体滚动的动作时,及时抓住机会,对直体滚动的动作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直体滚动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滚动的姿势进行各种尝试,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滚动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正确、完整的体会,体现出情景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实践表明,情景教学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情境创设,更多的应用于体育课的教学中去,迅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体现了“健康为本”、“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到了教学相长。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放飞个性,展现才能的平台,在情景展开的同时,学生寓乐于学,学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锤炼了心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中职生 非智力因素 培养措施

        培养农村中职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在此主要介绍中职生良好的情感、习惯、兴趣、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受挫能力等培养的措施。

        一、民族地区农村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现状

        1、调查。对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中职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调查,随机抽取该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共100名,得出下表:

        表1、农村中职校中职生非智力因素调查表

         

        2、结果分析。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50%的学生情感不好,特别是理智感,学生不理智,遇到问题不冷静,容易产生过激行为;79%的学生习惯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以致于学习不自觉、主动,行为不规范,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严重,给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80%的学生不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作用,故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64%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是没有出路才到中职学校的,比别人低一等;59%的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怕累;75%的学生受挫能力较低,遇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等就想不开,就想退学,而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实。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职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措施

        1、利用课堂教学和开展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用。消极情感会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能推动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真实的社会性情感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语言、图像或影音媒体来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道德感、美感与理智感。可利用开学初教育、每周班会、课外活动、文本活动等集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关心,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可利用每周升旗、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兴趣。农村中职生兴趣比较广泛,对文娱活动、上网聊天、玩游戏等非常感兴趣,而对学习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就缺乏兴趣,对专业技能训练兴趣持续不久,时浓时淡,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时,也要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一些毛病时,要用情感教育法、艺术教育法等去教育学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敢于承认,过后注意改正。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在授课与实训教学中,要贯穿现代教学思想和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接受知识,了解课程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实用性,提升讲课的艺术性,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动手,从以前的“黑板上修车”到“实际上岗操作”,体验生产岗位,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毕业生典型事例,培养良好的自信心。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是很关键的,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给学生介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他们良好的自信心。如给学生介绍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事例、在企事业岗位上成功的事例等,让学生明白,读中职也有光明灿烂的明天,也能为社会服务、为国家作出贡献,增强学生学好技术的自信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给学生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哪怕发现学生一点点“闪光点”,教师也要表扬,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观注他、关心他。当学生有失误时,不要讽刺挖苦,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让他获得成功,有成就感。

        4、布置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要想在短期内改变学生的旧习惯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进入中职学校后,教师要想尽办法给予矫正。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作指导、督促检查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主动去看书、查找资料、归纳整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得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按时休息,懂休息才会更好地工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也规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90%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遵守校纪校规,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迟到旷课等现象。

        5、利用劳动、专业实训课,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吃苦耐劳就是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90后的孩子,在家受父母的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吃不了苦,怕脏怕累等。可利用开学初的军训活动、每周的劳动课,特别是专业实训课和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作好督促检查,发现有不认真或偷懒的,及时加以引导,过后进行个别谈话,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任何成功都要倾注无数汗水,天上不会无故掉下馅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6、自我放松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当今民族地区农村中职生思想不稳定,感情比较脆弱,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停止不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自我放松调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受挫能力。在学生犯错时,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心理承受力。要多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受挫而感到情绪压抑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自我放松的方法来调节情绪,缓解挫折带来的痛苦。常用的放松方法有呼吸松弛法、冥想松弛法、肌肉松弛法。比如面对镜子微笑三到十分钟或做深呼吸等,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采取上述措施后,85%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华 郑晓鸿 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卢红 李利军 主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3、张家祥 钱景航 《职业技术教育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4、王清连 张社宇 《职业教育社会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在农村,体育课程根本就是一堂放风课。先别说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都会主动的要求自由活动。至于要实施怎样的体育课程及教学就更加不用说。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1.转变认识,提高体育意识

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等同于一些劳动课。甚至等同于在家做家务的一些工作。没有认识到体育本身的含义。当然这个和学生本身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和劳动的异同,一些体育的精神、一些体育的文化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是有效促进自身身心发展,锻炼自身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2.激发运动兴趣,渗透终身体育意识

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一两样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锻炼,才可以促进他们身体锻炼动力产生,这也就可以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现代人达到身心健康所不可或歃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设置体育游戏的规则,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整堂体育课程更加具备趣味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形成他们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

3.让学生静下来,为有效学习打基础

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并不是课堂越热闹越代表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体育技能,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而且好动,因此,他们很难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去学习体育技能。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采取队形变换,齐步走和跑步等方法,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集中注意力来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动作,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学习中,还可以为有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样化课堂设计,丰富教学模式

由于体育课大多都是在室外进行,因此,这就为体育课堂的多样化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把一些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到许多体育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学习武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学习武术对人体有哪些作用或者和学生讨论体育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等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5.沟通情感,建立和谐课堂氛围

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良好的沟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础,因此,作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关系,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除此之外,由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畏惧上体育课,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幽默风趣,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并且能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去吸引学生,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放下心中的恐惧感,乐于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不但可以完成教学的任务,还可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6.改变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因此,作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是针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锻炼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才可以使整个评价更加具备公平性和合理性。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勇气。除此之外,农村初中体育的评价方式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来展开,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如果光靠老师单方面的评价他们难免会存在不服的情况,因此,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抵消学生的这种情绪,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好体育教学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具备有效性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

[2]中学体育教学设计 张新主编 科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绘画想象力 创造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兴趣与爱好,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根据他们的基础分出层次、分出阶段,有目标、有计划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基础、层次分出不同的小组。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我们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绘画能力,把以往的“学生照着教师的作品画”改变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自由创作,从而把美术当成一件乐事、趣事,学生们都自觉、主动、愿意学习。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想象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想象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是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针对想象力和表现力都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的作业自己创作,画出与众不同、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作品出来,更加提高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

二、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授课与游戏结合

如在教《男孩女孩》一课时,我安排了两次“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第一次游戏活动我安排在上课没多久,当时,我在黑板上即兴为一女同学画了张像,请学生猜猜她是谁?第二次游戏活动,我安排在学生作业前,先后请了两位同学来前面,要求其中背对着大家的那位学生根据台下学生们介绍的面貌特征、衣着特征,猜出背后的同学是谁?学生们通过富有乐趣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抓住特征为同学画像的本领,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背景。

2.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如在《灵巧的手》一颗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在学生绘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运用描绘、剪折的方法来装饰和描绘我们的手,比一比、赛一赛,看看那组的想象力最丰富,作品最完善。快下课了,8幅有特色的作品在学生的团结合作下出色地完成了。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想象奖。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四、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想象心理的需求

1.音美贯通

教师通过舞蹈、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画《新疆人》的时候,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新疆歌曲导入,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课题,在整节课上并不断运用这首歌,学生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感受,这首歌就像一根彩带,贯穿全文使整节课别有风味。学生们也在轻松的乐曲中,画出了新疆的民族动作,也画出了学生的心情。

2.直观引申

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很强,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创造的心灵过程,直观引申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一种有效方法。《小鸟齐飞》一课中新受小鸟画法时,我先用课前绘画的挂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各种鸟的形体特征,再看教材上介绍的照片《小鸟齐飞时的不同姿态》,接着运用课前制作的活动幻灯片演示飞鸟的不同姿态,一边演示一边板书:(1)当头、身子不动时,变动翅膀的位置,看鸟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2)当翅膀、身子不动时,变动头的位置,看鸟的姿态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告诉小朋友在画飞鸟时,根据这些道理想象出飞鸟的不同姿态。懂得了这些,小朋友们进行画飞鸟想象时,就不那么困难了。

3.故事引发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48-0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自考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根据高职自考生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核形式上自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 理论教学改革

1.1 “三新”与“四变”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三新”,即:“新创意、新知识、新技术”。尽可能将最近几年发生的新想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教材中。教材几年才出一个版本,但随着大气候大环境的变化,园林植物上的病害、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方法每年都有小幅度的变动,作为老师,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理论教学上课时候采用“四变”:(1)变老师讲学生听为老师学生一起讲一起听。讲到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先看书,找出知识点,学生自行提问学生,不妥的地方老师再补充,采用这种启发式、自学式、答疑式、辩论式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1];(2)变枯燥、泛泛空讲概念为结合实物、结合学生实际讲授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更加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3)变课前点名为下课前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小测验,并将测验结果写名上交,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起到了点名的效果,又巩固了课堂知识;(4)变只讲教材为结合有意思的直观画面进行讲解,合理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收集和积累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有关的教学资源,如录像、VCD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根据某一现象和过程,使用动画或者视频来说明。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保证了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课外复习则采用教材和网络相结合,在网上为学生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病虫害网站3个,推荐了7本中文主要参考书,2本英文教科书及其它相关参考文献,已经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1.2 调整课程讲解顺序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这个课程有其很大的特殊性,从课程题目上可以看出,这门课主要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治3个部分。本课程在授课安排上,打破课本上的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再常见园林病害、虫害类型,最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顺序,改为园林害虫基础理论知识和虫害类型一起讲,园林病害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害类型一起讲,最后讲述病虫害综合防治部分。看似小小的讲授顺序变化,实则为整门课程理清楚了一条线,以便于学生更加方便学习。因为对于非植保专业的自考生来说,要理解、记忆这些枯燥的病虫害知识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1.3 真题讲解形式的变化 根据自考考生的考核特点,在每年4月份和10月份要参加全国自考考试,为了把握试题的主航向,所以历年真题的讲解也变为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为了改变以前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呼呼睡的陋习,笔者对这一块授课形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老师把搜集到的近5~6a的真题提供给学生,采取自行报名的方式,选择10~12个人,让他们自行选择题目和时间,在约定好的时间到讲台上来为大家讲解。讲解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答案,还要列出得出答案的过程,依据课本哪个位置得出的答案,同时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也要一一列举出来。当然教师在上课前,对这些题目已经做了同样充分的工作,因为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对于不妥的、不足的部分,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课下找材料,课上忙交流,帮助其他同学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巩固自己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孩子即将踏入社会,锻炼他们台上讲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了他们自信心,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表达自己。善于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 实践教学改革

2.1 实践课上课、测评方式“四变” “1变”:本课程教学内容在组织与安排上一改传统的先上课后实验为先上实验课而后再讲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2];“2变”: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课程特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采用校园、小区、街道等发生病虫害严重的地区现场教学,直观性和实践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3];“3变”:实验课采用课件、挂图、教材和实物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4~5人分组自行完成实验过程,老师检查实验结果,制定成绩评定标准[4];“4变”:除了实验报告的成绩,还要求小组队员之间相互打分,并将这个分数列入测评成绩,这样就避免了在试验中有的人忙的不可开交,而有些人在聊天、玩手机。

2.2 组织建设开放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校内还设置了专业劳动课,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同时在天目山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在校外基地实习1~2周。实习期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昆虫、病原菌标本,调查生态环境以及室内鉴定制作标本等。近几年制作永久玻片500多片,昆虫、病原菌分类教学标本300多盒。以前教师自己花钱买标本,现在通过学生每年校内专业劳动和校外课程实习,每年可采集到10~15个目、150个科左右的昆虫、病原菌标本约上万个,在满足了实践课所需标本的同时,还丰富了科学研究材料,为昆虫、病原菌永久标本室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标本。实习后期每个小组的同学不仅要提交实习报告,更要自行制作PPT,在课堂上对自己小组所采集的至少20种病害、20种虫害进行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发展规律、防治建议进行介绍,并向老师、同学展示所制作的标本、所拍摄的照片,借此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高各方面素质[5]。

3 结语

本课程教学、实践效果非常好,学生自考成功率接近100%,在每年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打分位于学院前列,教学效果得到了历届学生的赞可,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施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快乐、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适时、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为社会培养出园林产业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安伟,崔玲,曲霞.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85-186.

[2]贾学萍,江国华,汪忠浩,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多元化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7014-7015.

[3]高颖.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院报,2011,13(3):60-61.

[4]姜宗庆.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3-04):153-154.

第10篇

一、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农村教育“城市化”

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定位,即义务教育学生培养目标、义务教育的任务、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思想认识不清,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义务教育就是“升学教育”。可以说,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受城市学校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农村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的风气。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相悖,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后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指向。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城市化”模式下,无视农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视农村义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脱离农村实际的现实,就势必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使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农村,为了农村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乃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改善困难

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中小学承受的就学压力大,再加上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的政策,确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在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学校的一些基本开支经费;但仅靠政府有限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而其他的经费筹措渠道又往往是不经常、不稳定的,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同时,有些地方还存在把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从而使经费的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经费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短缺,学校公用经费入不敷出,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教师辅导用书、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危房更是无钱改造,有的农村初中至今连自来水也因缺钱而无法安装,住宿学生的生活用水只能定量、定时从深井汲取,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由于经费短缺,教师工资难以全面到位,导致教师人心不稳。可以说,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3.农村教师的“生态环境”不佳,师资水平提高困难

由于农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农村有限的教师资源进一步减少,尤其是优秀的教师更是难以留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差距明显,城乡教师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相差太大,这是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进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农村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参加培训提高的机会少,感觉到在农村做教师没有发展的空间。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本来水平不高的农村教师队伍更是后继乏人。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尽的努力与贡献,获得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好评。但是,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年龄老化。同时,农村教师由于信息资源匮乏,还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导致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低下。教师学科结构单一,非基础学科教师难以到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又因为编制问题而难以补充到岗,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重。

4.农村教育的内容脱离农村实际,课程改革实施困难

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它规定了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教什么”和“学什么”。农村教育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且课程门类过多,课程中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程,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很少,有的甚至全部取消,课程的开设同中考高考对等起来。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的,为学生升学而服务的,忽视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过多过深,要求过高,迫使学生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适应不了,造成两极分化加剧,“学困生”越来越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在教材上没有,在课堂上也不讲授,学生未能掌握。农村学生家长及群众普遍反映,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合同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了账,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欲干无能,无所适从。他们本应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由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外出打工又身无一技之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成为改革农村教育的重要内组成部分。

5.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目前,农村教育在结构类型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教育。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而全国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这就造成大批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厌学,因厌学而辍学,导致他们没受过初等职业教育就直接走向了社会,这一状况使农村初中成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最困难的阶段。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作了较大调整,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上取得较大突破,但在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面临不少困难。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进一步使农村教育城市化。

6.管理体制僵化,学校改革步履维艰

在县(市)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从教育经费划拨到学校招生,从人员配备到教师管理,从干部任用到机构设置几乎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学校很少有办学自。从调查情况看,反映强烈的问题有:上级部门要塞的人学校必须接受,上级部门要抽走的人学校无权拒绝;教师的职称晋升指标由人事或教育行政部门分拨,在下达指标时也只倾向于城市的重点学校;教师脱产培训与进修指标也完全为教育行政部门控制,有的学校教师已经有几轮外出进修培训,而很多学校的教师多少年也未轮上一次,许多农村教师终生也未轮上一次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意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进城体验、考察城市及其学校生活与教育,但是由于指标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主要用来“奖赏”“重点学校”,因此常常是那些有机会进城、本身就在县城的学校教师和干部机会多,而长期身处农村最基层的学校教师和干部倒无缘 享受。

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方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因此,要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地区的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的教育,以量力量需和实效为综合尺度、发展规模和速度适度超前的教育,学生受教育的内容与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适材成长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只有做到适需对路、适度超前、适用实效、适材成长,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提高办学效益。

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除了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外,还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前提。

2.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

转变义务教育办学思想,重新定位义务教育办学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重价值功能基础上的,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的内涵,以便为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职业教育打下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前,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的内涵,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分流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引进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主导倾向。通过适当的教育分流,引进职业教育的机制与内涵,是用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措施之一。而且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阶段实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分流,不仅具有抵制和消解“应试教育”负面效应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客观的社会需要和可能。第二,通过教育分流,可以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改革农村初中阶段的办学模式。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实行“四年制初中”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以便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与多元发展。

3.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一是要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技术课,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语文课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化学课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二是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增加“劳动课”和“职业技术课”,组织学生学习农村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适量劳动,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兴农爱农的思想,同时也为学校创收一定的办学资金。三是要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活动课程要根据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回乡生产能直接发挥作用。四是要建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方面要依据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受到良好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整体性特点,使农村教育各科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类别性,并使之统一起来。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文化课和技术职业课并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的特点。选修课的开设应给学生一定的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选修课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如外语、财会、种植、养殖、食品、市场知识等。总之,农村义务教育一定要体现农村的特征,体现为农村服务的宗旨。

4.在“新机制”下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农村义务经费的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新机制”下,中央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省市应保证按比例增加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总量偏低,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明显偏重于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得不到有力的经费保障。因此,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要强化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重点投入农村基础教育。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新机制,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各市、县财力水平和开支标准,确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两免一补”专项经费转移支付的分项补助和分担数额,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省市政府应该负责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补助。

5.改善教师“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面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着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少、学历层次较低、平均年龄偏大等问题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是进一步强化和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除了省级政府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外,市县要依托地方高等院校进行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活动,同时,各个乡镇中心校可以组织教师依托县教研室进行校本培训;那些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政府要尽一切努力,强制清退和妥善处理。二是处理好总额超编与学科短缺的矛盾。建立“农村学校教职工最低编制保障标准”,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短缺的矛盾。优先补充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把分散的教师力量集中起来,用一流的师资去支撑一流的教育质量。三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建立教师社会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省政府要加大对省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校内民主机制,使农村学校教师民利能得到有效保障,为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既有利于稳定农村优质教师队伍,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建立社会参与、评价办学机制,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05-06

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CIES)主席海尼曼(Heyneman)在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并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担忧。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普遍存在着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由于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其质量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保障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确认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是,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难以确定保障重点并运用到中职教育实践。因此,科学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保障策略,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兴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调查与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原理

本研究采用DEMATEL(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研究法分析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该方法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在深入探究系统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以此计算出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以及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重要程度,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模型运用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被学界广泛应用于系统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工作。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1.确定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基于殷海涛的研究结果实施。殷海涛在初步了解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面向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10所(每市5所)中职学校312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生源与师资、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物质投入、校园文化、社会贡献等7个维度、36项影响因素中,共有22项达到了显著影响程度。

2.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

本研究采用DEMATEL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22项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将22项因素分别命名为 a1,…,an(n=22)。其中,物质投入维度3项、社会贡献维度1项、校园文化维度1项、课程与教学维度6项、教育管理维度4项、职业能力培养维度4项、生源与师资维度3项。

本研究在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中职学校选择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在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选择5名专门从事中职教育质量研究的专家,共15人逐一判断某影响因素(ai)对其他21项因素(aj)的直接影响程度(xij)。xij分别用0,1,2,3表示没有影响、影响程度弱、影响程度中等、影响程度很强。若 i=j,则xij=0。视15名专家判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为直接影响程度,依此构建了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

3.建立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及综合影响矩阵

对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X的行元素进行求和,除以最大的行和,得到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标准化矩阵G。计算公式如下:

G=■X

运用公式T=G1+G2+… +Gn= G(I-G)-1,建立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矩阵T(其中,I为单位阵),用于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描述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程度。

4.确定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指数

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矩阵T求得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综合影响指数。其中,某因素影响度(Influence Degree,I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行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被影响度(Influenced Degree,IDD)为对应矩阵T中该元素的列和,为该因素对其他所有影响因素的被影响值;原因度(Reason Degree,R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差,体现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若某因素原因度值大于零,则判定其为原因要素,说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起主导作用;若原因度值小于零,则判定其为结果要素,说明受其他因素制约;中心度(Centrality Degree,CD)为该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用以描述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大作用越大。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结果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5.0,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实习实训设备、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工学结合、专业课、教学设备等9项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4.0,创业能力、教职工管理、校园文化、办学经费、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管理、德育、文化课等8项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均超过3.0,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两项影响因素影响度均在3.0以下。

2.被影响度分析

由表1可见,各因素被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5.0,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教师教学热情、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课程体系等10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超过4.0,德育和安全管理2项因素的被影响度超过3.0,而校园文化、文化课、办学经费、生源质量等4项因素的被影响度均在3.0以下。

3.原因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该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有影响,可将其定义为“原因因素”。原因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小。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8项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可确定为原因因素。各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其中,生源质量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3.10;其次为办学经费,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1.36;再次为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和文化课程,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均超过0.50,而职业能力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仅为0.36。可见,优秀的生源质量、充足的办学经费、合理的课程设置、向上的校园文化、较高的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更新的实习实训设备、必要的文化课和优秀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中职教育质量之源。

4.结果因素分析

DEMATEL分析方法原理表明,如果某一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该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结果因素。原因度越小,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施加的影响越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越大。由表1可见,在中职教育质量各影响因素中,有14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可确定为结果因素。其中,学生管理、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热情等3项因素的原因度小于-1.0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安全管理、专业课、实操能力、教学管理等4项因素,其原因度小于-0.50,表示这些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居中;其他7项因素原因度也均为负数,说明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5.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表示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中心度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关系越紧密,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大。由表1可见,学生素质、教学目标、职业能力等3项因素的中心度均大于10,说明这些因素在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实操能力、实习实训课、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课、工学结合、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设备等8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9。再次为教师教学热情、教学设备等2项因素,中心度均大于8。而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生源质量等5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8、大于7。其他4项因素中心度均小于7。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总体状况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学生职业能力、生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3个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应作为中职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关注的重点。教学目标、实操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等6项因素被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应通过改善其他因素状况实现相应因素的优化。

在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22项因素中,生源质量、办学经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实习实训设备、文化课、职业能力等8项因素为原因因素,其他14项因素为结果因素。中职教育实施主体应高度关注8项原因因素的优化工作,力促其对结果因素产生正向影响。应围绕中心度较大的因素确定工作重点,发挥相关因素“以点带面”功能以及与其他因素的联动效能,共促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具体因素

1.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4,2.04,7.18和3.10,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第18位(倒数第5位)和第1位,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2.办学经费

事实上,实习实训设备投入也属于办学经费因素范畴。办学经费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3,2.37,6.10,1.36,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16位、第21位(倒数第2位)、第22位(倒数第1位)和第2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实习实训设备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79,4.21,9.00,

0.58,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分别处于第7位、第13位、第11位和第6位,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4.98,4.04,9.02,0.94,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依次居于第4位、第16位、第10位和第3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课程体系所包括的文化课因素看,其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44(倒数第3位),2.88(第20位),6.32(倒数第2位)和0.56(第7位),应引起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3.78,2.97,6.75,0.81,在22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中,其影响度居于第15位,被影响度和中心度均居于第19位(倒数第4位),原因度居于第4位。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与中心度相对其他因素较低,但其原因度依然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

5.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03、4.39、9.42、0.64,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5位,也是影响中职教育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与民众认知的“名师出高徒”理念一致。

6.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5.19、4.83、10.02、0.36,其原因度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据第8位。杜凤伟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面向京沪粤冀鲁苏豫晋等8省市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基本职业能力维度方面,用人单位认可度较低的是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关键职业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积极上进和统筹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角色转换等问题也较突出;臧臣基于对口招生高校的视角,以河北省6所对口招生高校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任课教师认为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学生素质多数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

三、保障策略

(一)定位中职教育质量目标

定位质量目标对理清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方向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活动和保障活动的前提。中职教育质量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教学目标是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系统中的影响度较高,达到4.81。可见,定位质量目标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应是社会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广大民众对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反映,是各方利益协商的结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对中职教育质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实施全方位分析,反复权衡。政府及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持续增进,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行业企业则将质量目标定位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中职学校将教育质量目标定位于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可见,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具有不同的诉求。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诉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中职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尽力满足各方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发展性素质”。

(二)持续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中职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职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因此,从横向比较看,我国中职教育投入状况亟待改善,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强化中职教育投入保障,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提级增量”、社会投入“积极引导”的思路。“提级”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县级政府财力难以保证中职教育运行需求的实际,改中职教育投资“以县为主”为“以市(设区市)为主”,进而增强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增量”就是逐步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总量。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底前,依法出台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这些政策为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各地应加强落实力度。同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行业企业以各种形式投资中职教育,大力发展“承办制”“股份制”“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体制,通过投资、入股、联营、借款、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中职教育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现代融资手段,推动一些社会知名度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职教育机构上市,扩大资金有效供给。

(三)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

研究结果表明,生源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因度分别为3.10和0.64,均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职生源质量与师资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只有不断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才能切实保障中职教育质量。

在生源质量方面,目前,我国已将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职学校招生难以做到优中选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应从小抓起、从早抓起,落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技术课程及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其次,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改变中职教育是末端教育的现状,积极推进普职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再次,采用弹性学制,采用远程教育、半工半读、短期培训等形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在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保障我国中职师资队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看,我国中职教师专业素质仍存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较差以及“双师型”教师较少且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中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完善准入制度,拓展教师招录渠道。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等要求,要求同时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职教育专业建设需求,面向社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扩大中职兼职教师比例,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此外,要切实加强在岗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规范培训内容,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训,突出中职师资培训的特色。

(四)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体系和文化课的原因度分别为0.94和0.56,均属于原因因素,也是影响我国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课程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行业企业极少参与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企业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质量也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此保障中职教育质量。首先,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中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与衔接。应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中职学校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等各方人员实施通力合作,并充分考虑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重构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其次,应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促进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适应与衔接。从岗位需求转向职业需求,将课程结构标准化,推动课程内容整合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再次,应不断推进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实习车间的融合,逐渐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讲授法”,采用“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模式,用项目作载体、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充分体现中职教学的过程性、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发展性、情感性等特点。最后,要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教育共同体建设,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其它相关部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中职课程与教学活动,使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潜在动机转化为现实动力。

(五)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众多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环境的总称,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校园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客观存在,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无穷力量。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原因度为0.81,属于原因因素,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制度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难以发挥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并逐步形成质量文化,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环境保障。

中职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质量责任教育,通过传递国内外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激发广大教师追赶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声誉、生存与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树立对学校、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激发个人的成就感。二是加强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培训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中职教师必须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三是强化质量管理教育,使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全面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遵循教育评价赋能理论,只有充分尊重和科学授权于广大中职教师,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保障中职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高水平上运行。

(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因度为0.36,属于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原因因素。因此,可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构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保障重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水平,认为只要传授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技能即可,或是采用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显然,这些认识均具有片面性。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感知过程的情景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知识,获取实际操作技能。目前,教育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促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在企业师傅的亲自带领下,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学习过程的岗位化。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均是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如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企业员工身份,可有效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行动的完整化。通过设计“完整的职业行动”这一教学载体,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本身,而且能够迅速产生知识迁移,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感知,使其不知不觉地被职业环境所熏陶,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持续增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赵伶俐,陈本友.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殷海涛.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专任教师调查[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3]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